卫生部急诊病人分级原则
急诊分诊
意识障碍:
(4)先“开枪”再 “瞄准”
1. 询问病史,既往史 常见的如:糖尿病高渗性昏迷、低血糖昏 迷、肝昏迷等;脑血管意外、药物中毒等。 2. 体位:一般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如颅内压增高的病人抬 高床头30-450。 3. 保持呼吸道通畅 有假牙取下假牙,清楚呼吸道分泌物。 4. 药物中毒者 洗胃 5. 吸氧 保护脑组织 6. 建立静脉通道 维持循环功能 颅内压高的 7. 血糖测试作为常规,排除低血糖昏迷。 8. 观察神志瞳孔等变化 瞳孔扩大:有阿托品、东莨菪碱、颠茄 类、肾上腺素等;酒精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 瞳孔极度缩小:常见于有机磷中毒、吗啡中毒、脑桥损害等。 瞳孔不等大:颅底病变 9. 心电图,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意识障碍程度的转变;及时通 知医生。
1、最重要的专业思路与对策
—— 对有生命危险的急症者,必须先“开枪”、再
“瞄准”,即:
判断、暂不诊断 对症、暂不对因 救命、暂不治病
所谓先“救人”再“治病”,而不遵循“治病——〉 救人”的常规!
(1)先“开枪”再“瞄准”
A、呼吸困难
1. 了解病史,区分性质 ,观察呼吸频率节律的改变 2. 合适体位:端坐体位 呼吸微弱者安静休息减少活动 3. 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腔呕吐物或分泌物 人工气道 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如:脑出血病人 酒精中毒病人 4. 给予有效吸氧 低流量1-2L/min:哮喘或慢阻肺 肺心病 中流量2-4L/min:心脑血管病人 高流量4-6L/min:严重的低氧血症 必要时用面罩 5. 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用药 6.监测生命体征严密观察
狭义的ABCD 急救流程 —— 仅适用于心肺复苏:
B、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 C、循环:胸外心脏按压 A、判断+气道:徒手开放气道 D、电击除颤+复苏药物(高级)
急诊科分区分级救治管理制度
急诊科分区分级救治管理制度-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急诊科红黄绿分区救治管理制度根据卫生部《急诊分级分区管理试行标准》要求,结合我院情况,制定我院急诊分级分区救治管理制度,以指导急诊科医护人员规范进行诊疗活动。
1、分级依据⑴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患者就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⑵患者占用医疗资源多少:评估患者需要占用的医疗资源,使患者能够在合适的时间至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
2、分级分区原则结合国际分类标准以及我院现状,根据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判别及患者需要急诊资源的情况,将急诊科从功能结构上分为“三区”,将患者的病情分为“四级”,简称“三区四级”。
3、分级标准⑴1级:濒危患者病情可能随时危及患者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
临床上下列情况要考虑为濒危患者:气管插管患者,无呼吸/脉搏患者,急性意识障碍患者,以及其他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患者,这类患者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
⑵2级:危重患者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1级,或可能导致严重致残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并予患者相应处置及治疗。
患者来诊时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症状的严重性须及早予以重视;患者病情有可能发展为1级,如急性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复合伤、心绞痛等。
严重影响患者自身舒适感的主诉,如严重疼痛(疼痛评分≧7/10),也属于该级别。
急诊科须立即予这类患者提供平车和必要的监护设备。
⑶3级:急症患者患者目前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患者病情进展为严重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很低,也无严重影响患者舒适感的不适,但需要急诊处理缓解患者症状。
急诊科应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安排此类患者就诊。
在留观和候诊过程中出现生命体征异常者,病情分级时应考虑上调一级。
⑷4级:非急症患者患者目前没有急性发病症状,无或很少不适主诉,且临床判断需要很少急诊医疗资源(≦1个)的患者。
如需要急诊医疗资源≧2个,病情分级上调1级,定为3级。
卫生部危重病人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国危重病人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病人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第三条危重病人是指病情危重,需要紧急抢救和治疗,具有较高死亡风险的病人。
第四条危重病人管理制度遵循以下原则:(一)以人为本,尊重病人权益;(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三)科学合理,规范诊疗;(四)严格监控,确保安全。
第二章组织与管理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危重病人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本制度。
第六条危重病人管理领导小组由医疗机构负责人、医务科、护理部、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
第七条危重病人管理领导小组职责:(一)制定和修订危重病人管理制度;(二)组织培训医务人员,提高危重病人管理水平;(三)监督和检查危重病人诊疗过程,确保医疗安全;(四)协调解决危重病人诊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危重病人管理办公室,负责危重病人管理的日常工作。
第九条危重病人管理办公室职责:(一)负责危重病人信息收集、整理和上报;(二)协调相关科室开展危重病人救治工作;(三)组织危重病人诊疗方案讨论和会诊;(四)开展危重病人管理工作调研和评估。
第三章诊疗与救治第十条危重病人一经确诊,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抢救。
第十一条危重病人救治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快速评估病情,制定救治方案;(二)优先抢救生命体征不稳定病人;(三)合理应用先进诊疗技术,提高救治成功率;(四)加强病情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危重病人救治小组,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主治医师、护士、医技人员等组成。
第十三条危重病人救治小组职责:(一)参与危重病人救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二)负责危重病人病情观察和救治措施执行;(三)开展危重病人救治技能培训和交流;(四)协助家属做好沟通工作。
第四章监督与评估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危重病人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医院急诊分级分区救治管理制度
文档序号:XXYY-ZWK-001文档编号:ZWK-20XX-001XXX医院急诊分级分区救治管理制度编制科室:知丁日期:年月日急诊分级分区救治管理制度根据卫生部《急诊分级分区管理试行标准》要求,结合我院情况,制定我院急诊分级分区救治管理制度,以指导急诊科医护人员规范进行诊疗活动。
1、分级依据(1)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患者就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2)患者占用医疗资源多少:评估患者需要占用的医疗资源,使患者能够在合适的时间至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
2、分级分区原则结合国际分类标准以及我院现状,根据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判别及患者需要急诊资源的情况,将急诊科从功能结构上分为“三区”,将患者的病情分为“四级”,简称“三区四级”。
3、分级标准(1)1级:濒危患者病情可能随时危及患者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
临床上下列情况要考虑为濒危患者:气管插管患者,无呼吸/脉搏患者,急性意识障碍患者,以及其他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患者,这类患者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
(2)2级:危重患者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1级,或可能导致严重致残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并予患者相应处置及治疗。
患者来诊时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症状的严重性须及早予以重视;患者病情有可能发展为1级,如急性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复合伤、心绞痛等。
严重影响患者自身舒适感的主诉,如严重疼痛(疼痛评分≧7/10),也属于该级别。
急诊科须立即予这类患者提供平车和必要的监护设备。
(3)3级:急症患者患者目前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患者病情进展为严重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很低,也无严重影响患者舒适感的不适,但需要急诊处理缓解患者症状。
急诊科应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安排此类患者就诊。
在留观和候诊过程中出现生命体征异常者,病情分级时应考虑上调一级。
(4)4级:非急症患者患者目前没有急性发病症状,无或很少不适主诉,且临床判断需要很少急诊医疗资源(≦1个)的患者。
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内容
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内容一、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的概念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危急程度和医疗需求,对急诊患者进行合理分类和分诊,按照不同的分级标准和标准流程进行相应的医疗安排和处理措施的一种管理制度。
它主要是通过对急诊患者进行分级评估、分级分类和分级治疗,将急诊患者合理地分派到相应的急诊治疗点、分诊区域和医疗资源,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提高了急诊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为急诊医疗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的内容1. 急诊分级标准的确定急诊分级标准是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它是根据急诊患者的病情轻重、病情危急程度和医疗需求等方面,确定不同的急诊分级标准和标准流程,对急诊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级和分诊。
急诊分级标准一般包括:生命威胁指数、临床病情评估、症状体征评估、检验检查结果、诊断治疗要求等方面的内容。
2. 急诊分级分诊程序的规范急诊分级分诊程序是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的具体操作要求,它主要包括:急诊患者的就诊登记、急诊患者的分级评估、急诊患者的分级分类、急诊患者的分级治疗、急诊患者安排就诊等具体操作程序和规范要求。
3. 急诊分级分诊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急诊医护人员具备一定的分级分诊知识和技能,医院要加强对急诊医护人员的分级分诊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分级分诊能力和水平,保障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
4. 急诊分级分诊流程的优化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要求医院不断优化急诊分级分诊流程,为急诊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分诊服务,提高急诊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确保急诊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和治疗。
5. 急诊分级分诊效果的评价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对其效果进行持续的评价,医院要建立完善的急诊分级分诊效果评价体系,对急诊分级分诊的相关指标和效果进行定期的监测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
急诊患者病情分级原则
急诊患者病情分级原则急诊患者病情分级是评估和分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过程,在给予患者恰当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也能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病情分级的原则主要包括临床表现、病情持续时间、病情稳定性和危险因素等方面。
临床表现是评估患者病情分级的重要依据之一。
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患者往往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例如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疼痛程度等。
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将患者分为急需抢救的危重病例、需要立即治疗介入的重症病例、需要及时就医的中度病例以及可以延迟就诊的轻度病例等级。
病情持续时间也是病情分级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急性发作的疾病如心肌梗死、中风等常需要紧急救治,而病情持续时间较长的慢性疾病如慢性肺病、高血压等则可以根据患者的稳定性和病情恶化程度进行分级。
通常来说,急性病情需要立即救治,而慢性病情可以根据病情的恶化速度进行分级。
病情稳定性是衡量患者病情分级的重要因素。
病情稳定性意味着患者在一段时间内病情是否有明显的恶化趋势。
例如,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的心力衰竭患者,如果在一段时间内病情无明显恶化,他们的病情分级可以相对较低;而如果患者的病情持续恶化,需要进行更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其病情分级将会提高。
危险因素也是病情分级的考虑因素之一。
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基础疾病、年龄、伴随疾病以及既往病史等。
例如,有严重基础心脏病患者、老年人、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患者,在急诊中可能需要给予更高级别的医疗护理和治疗,而对于年轻、无基础疾病、无伴随疾病的患者来说,可以将他们的病情分级较低。
因此,在急诊患者病情分级时,应综合考虑临床表现、病情持续时间、病情稳定性和危险因素等因素。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合理评估并分级患者的病情,能够更好地指导医生的治疗决策和护理措施,保证患者得到正确、及时和有效的救治。
同时,病情分级还可为医院的医疗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提高急诊科的工作效率和响应能力,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急需。
急诊分诊制度范文
急诊分诊制度范文急诊分诊制度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和紧急程度,对急诊患者进行初步的评估和分类,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确保急诊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下面是一份关于急诊分诊制度的范文:急诊分诊制度范文(二)一、目的:为了做到合理分配急救资源,提高急救效率,优化急救服务流程,保障病患的生命安全。
二、实施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部急诊科、急诊留观室和急救车辆的急救工作。
三、急诊分诊的原则:1. 按病情分类:根据病情的轻重分为急重病人、急危病人和急需治疗的病人三个级别。
2. 按医疗资源分类:根据医疗资源的紧缺程度分为急资源、普资源和非急资源三个级别。
3. 按病人需求分类:根据病人的需求和要求分为急需定制、普需定制和一般需求三个级别。
四、急诊分诊的具体流程:1. 接诊:患者到达急诊科后,由急诊护士负责进行初步接诊,询问病情、记录病史、测量生命体征等。
2. 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疼痛程度、生命体征等进行综合评估,确定患者的急诊分级。
3. 分诊:根据患者的急诊分级,将患者分配到相应级别的急救资源,确保病患得到及时、准确的急救。
4. 登记:将患者的相关信息记录在急诊登记表上,包括病情描述、分诊结果、待遇措施等,以便后续跟踪和管理。
5. 跟踪和管理:对于急需定制的病患,急诊科将跟踪其治疗进程,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措施,确保病患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6. 急诊科与其他科室的协作:急诊科在分诊过程中,需与其他科室进行及时沟通和协调,确保病患的连续性和综合性治疗。
五、急诊分诊的监督和评估:1. 急诊科领导应定期对急诊分诊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2. 对于不当分诊、不准确分诊等问题,急诊科将进行责任追究,并及时矫正错误。
3. 必要时,急诊科可以邀请外部专家对急诊分诊制度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和优化意见。
六、急诊分诊的培训和教育:1. 急诊科将定期组织急诊分诊培训和教育,提高护士的急诊分诊能力和技术水平。
2. 急诊科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对护士进行技能指导和培训。
2002年卫生部急诊分级护理
2002年卫生部急诊分级护理
卫生部分级护理是指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确定并实施不同级别的护理,并根据患者的情况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卫生分级护理分为四个级别: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
标记:一级护理为红色、二级护理为绿色、三级护理可不设标记。
特级护理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特级护理: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抢救的患者,重症监护患者,各种复杂或者大手术后的患者,严重创伤或大面积烧伤的患者,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需要严密监护病情的患者,实施连续性肾脏替代治。
一级护理适用对象用于病情重或较大手术后病情不稳定的病员,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护理比较繁琐。
二级护理病重期急性症状消失,大手术后病情稳定,但生活不能自理者,年老体弱或慢性病患者,分级护理、普通手术后或轻型子痫等。
三级护理一般慢性病、轻症、术前检查准备阶段的病人,正常孕妇,各种疾病或术后恢复期的病人。
分级护理能下床活动,生活自理者等等的患者。
急诊科红黄绿分区
卫生部日前公布了《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拟将急诊科从空间上分为“红黄绿"三区,急诊病人按病情轻重分为“四级”,进行区别救治.
中国消费网讯卫生部日前公布了《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拟将急诊科从空间上分为“红黄绿”三区,急诊病人按病情轻重分为“四级”,进行区别救治。
所谓“四级”,是按照医生对病人病情的评估结果来划分:一级是濒危病人,二级是危重病人,三级是急症病人,四级是非急症病人。
濒危是指可能随时危及生命,比如已经没有呼吸和脉搏;危重指病情可能在短时间内发展为一级,导致严重致残或出现严重疼痛,比如心绞痛、胸痛等;急症病人通常是短时间内没有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非急症的特征是目前没有急性发病的症状.
急诊科划分的三区中,“红区”为抢救监护区,适用于救治一级和二级病人;黄区的主要功能是密切观察,适用于三级病人;“绿区”相对安全一些,是四级病人的诊疗区域.
“急诊病人分级就诊制度在国外早就开始实行了,可以让病人在最快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救治。
”北京军区总医院急诊科主任周荣斌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医疗机构原则上都是按照就诊时间先后顺序来处置病人,而这种分级制度是按照病情轻重排序,让最需要帮助的人第一时间得到救治,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这对医务人员也有明确的提示作用,如果是红色和黄色区域的病人,就要求医生和护士进行严密、持续的观察,提高医生的责任感,同时患者家属对其病情程度也有一个大概了解。
“如果你或你的家人被分到了绿色区域,请耐心等一等,因为医生正在把最重要的时间,放在生命垂危的病人身上。
"。
卫生部急诊病人分级原则
卫生部急诊病人分级原则急诊病人是指因突发的疾病、伤害或急性病情恶化而需要立即就医治疗的患者。
为了能够快速、准确地对急诊病人进行分级,卫生部制定了急诊病人分级原则。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原则。
1.重症与非重症的分离: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将急诊病人分为重症和非重症两大类别。
重症病人是指有生命危险或需要立即抢救的患者,例如心脏骤停、严重外伤等;非重症病人则是那些病情相对较轻、不需要立即处理的患者。
通过将重症和非重症病人分离,能够更好地分配资源和安排抢救措施。
2.列优先级: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将急诊病人分为多个优先级。
通常情况下,急诊病人可以通过等待时间的长短来区分优先级。
一般来说,病情较严重、需立即治疗的病人应该被视为高优先级,而病情相对不紧迫的病人则可以被视为低优先级。
3.疾病分类:根据急诊病人的疾病分类,可以更好地对病人进行分级。
例如,将急性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视为高优先级,将感冒、腹泻等一般疾病的患者视为低优先级。
通过将疾病分类与优先级结合起来,能够使医护人员更有针对性地对急诊病人进行处理。
4.医疗资源的分配:根据急诊病人的优先级,合理分配医疗资源。
通常情况下,重症病人会被优先安排,而非重症病人则需要根据优先级和资源可用性来进行处理。
通过合理分配医疗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急诊病人的治疗效果。
5.完善的急救体系:建立完善的急救体系,能够更好地对急诊病人进行分级。
例如,设置急诊中心、急诊绿色通道等,提高急诊病人的就诊效率和质量。
此外,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急诊病人,也是急救体系的重要一环。
总之,卫生部急诊病人分级原则是为了能够快速、准确地对急诊病人进行处理。
通过将重症和非重症病人分离、设置优先级、根据疾病分类分级等,能够更好地分配医疗资源和安排抢救措施,提高急诊病人的治疗效果。
此外,建立完善的急救体系也是保障急诊病人得到及时救治的重要手段。
人员危重分级标准
人员危重分级标准
人员危重分级标准通常基于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
按照病情的严重程度,危重病人可以分为三个等级:
1. 重症患者:病情危重,经常需要持续监护、强化治疗支持的患者。
常见的重症患者包括心源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毒性肝病、急性呼吸衰竭等。
2. 危重患者:病情较为危急,需要密切观察和及时有效的治疗干预,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常见的危重患者包括中重度烧伤患者、大面积烧伤患者、脑外伤、颅内出血等。
此外,危重病人的分类还可以根据其所患的疾病类型来进行:
1. 心脑肺疾病:如急性心肌梗塞、冠心病、心力衰竭、肺部感染、肺栓塞、脑出血、脑水肿等。
2. 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胰腺炎、胃肠穿孔、肝衰竭、腹腔感染等。
3. 肾脏疾病:如急性肾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等。
4. 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严重肺炎等。
5. 外伤和损伤:如重度创伤、大面积烧伤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分级标准可能因不同的医疗体系或情境而有所差异。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适当的分级标准。
急诊患者的管理制度
急诊患者的管理制度引言急诊是医院中最重要的部门之一,因为它处理的是患者病情最为紧急的情况。
在急诊科工作的医护人员需要具备应对各种急危重症的能力,以便及时救治患者。
急诊患者管理制度是指在急诊科内建立起来的一套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旨在保障患者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得救治,同时确保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专业水平。
一、急诊患者的分类急诊科的患者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危重病人,二类是急需治疗的病人,三类是急需抢救的病人,四类是急需观察的病人。
在接诊时,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急迫性,将其分类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二、急诊患者的急救流程1. 接诊:患者到达急诊科后,首先由接诊医生进行初步评估和问诊,了解患者主诉、病史和症状表现,然后进行体格检查和专科检查,做出初步诊断并确定进一步处理方案。
2. 体征监测:对需要急救的患者,要及时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率、体温等,以便随时掌握患者病情的变化。
3. 急救处理:对于危重病人和急需抢救的病人,要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包括心肺复苏、气道管理、静脉通路建立、使用药物等,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4. 治疗转运:对于需要进一步治疗的患者,要及时安排相关检查和治疗,并妥善安排转运至其他科室或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5. 观察和复查:对于需要观察的患者,要放置在急诊病房内进行监测,定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安排复查以评估治疗效果。
三、急诊患者的管理要点1. 人员配备:急诊科应配备具有急诊医学背景和相关证书资质的医生和护士,保证在任何时候都有足够的人员进行急救。
2. 设备和设施:急诊科应配备先进的急救设备和药品,包括心脏除颤仪、呼吸机、各种药物等,同时要保持急诊设施的清洁和整洁,确保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环境。
3. 紧急医疗知识:急诊科医护人员要不断学习和更新急诊医学知识,提高自身应对急危重症的能力和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的救治服务。
4. 团队合作:急诊工作需要多学科的团队合作,医生、护士、技术人员等各个岗位要密切合作,共同确保患者的急救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急诊科分级标准三区四级
急诊科分级标准三区四级
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门面之一,分级标准的制定可以有效提高急诊科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按照国家卫生部的规定,急诊科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绿色区、黄色区和红色区。
每个区域又分为四个级别,分别是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绿色区是指轻度患者区,主要是一些非常规检查和治疗的病例,例如感冒、咳嗽、轻微割伤等。
一级病例是指诊断明确,病情稳定,无需住院治疗的病例;二级病例是指病情略微复杂,需要较为复杂的检查和治疗的病例;三级病例是指病情较为严重,需要进一步治疗的病例;四级病例是指病情危重,需要立即转诊到重症监护室或其他科室的病例。
黄色区是指中度患者区,主要是一些较为复杂的病例,例如急性胃炎、胆囊炎、上消化道出血等。
一级病例是指需要较为复杂的检查和治疗,但仍可在急诊科解决的病例;二级病例是指需要进一步治疗和观察的病例;三级病例是指需要进一步治疗和监护的病例;四级病例是指病情危重,需要立即转诊到重症监护室或其他科室的病例。
红色区是指重度患者区,主要是一些危及生命的病例,例如心肌梗死、中风、严重创伤等。
一级病例是指需要立即采取抢救措施的病例;二级病例是指需要紧急手术或特殊治疗的病例;三级病例是指需要重症监护和多学科协同救治的病例;四级病例是指病情极其危重,需要高水平的急救和抢救的病例。
急诊科分级标准的制定,可以帮助医院合理分配急诊科的资源和
人力,提高诊治效率和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医院急诊科红黄绿分区救治管理制度
急诊科红黄绿分区救治管理制度为推动急诊科规范化建设、提高急诊病人分诊准确率、保障急诊病人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发布的《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为使病人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救治,制定我院急诊分区救治管理制度。
一、采取分区医疗的方法,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分为“抢救区、危重病就诊区”(红区)、“密切观察诊疗区”(黄区)、“普通区即非急症病人诊疗区”(绿区)三个区域进行救治。
并且为每一个功能区均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
这样减少了危重病人抢救的中间环节,节省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1、合理安排急诊力量,配备经过专业培训、胜任急诊工作的医务人员,标化配置急救设备和药品。
2、落实首诊负责制,与“120”建立联动协调制度,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建立急诊、急救转介服务制度。
3、加强和改进执行急诊分区救治、绿色通道进入住院救治和手术救治。
改善急诊“绿色通道”,建立创伤、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密切科室间协作,确保患者获得连续医疗服务。
4、加强急诊检诊、分诊,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
修订完善急诊标准,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者。
5、对全体医师、护士进行急救技术操作规程的全员培训,实行定期培训、合格上岗制度。
每周都安排业务学习,以及急诊应知应会医疗技术操作演练,交流工作中的心得,提出意见,推动医技科室医疗技术稳步向前发展。
二、分级依据1、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患者就诊及处理的优先次序2、患者占用医疗资源多少:评估患者需要占用的医疗资源,使患者能够在合适的时间至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
三、分级分区原则结合国际分类标准以及我院现状,根据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判别及患者需要急诊资源的情况,将急诊科从功能结构上分为“三区”,将患者的病情分为“四级”,简称“三区四级”。
四、分级标准1、1级:濒危患者:病情可能随时危及患者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
临床上下列情况要考虑为濒危患者:气管插管患者,无呼吸/脉搏患者,急性意识障碍患者,以及其他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患者,这类患者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
医院急诊科红黄绿分区救治管理制度
医院急诊科红黄绿分区救治管理制度为了规范急诊科的建设,提高分诊准确率和病人医疗安全,我院根据卫生部发布的《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制定了急诊分区救治管理制度。
该制度采取分区医疗的方法,分为“抢救区、危重病就诊区”(红区)、“密切观察诊疗区”(黄区)、“普通区即非急症病人诊疗区”(绿区)三个区域进行救治,为每一个功能区均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
这样可以减少危重病人抢救的中间环节,节省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为了确保急诊科的有效运转,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合理安排急诊力量,配备经过专业培训、胜任急诊工作的医务人员,并标准配置急救设备和药品。
2.落实首诊负责制,与“120”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并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建立急诊、急救转介服务制度。
3.加强和改进执行急诊分区救治、绿色通道进入住院救治和手术救治。
改善急诊“绿色通道”,建立创伤、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密切科室间协作,确保患者获得连续医疗服务。
4.加强急诊检诊、分诊,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
修订完善急诊标准,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者。
5.对全体医师、护士进行急救技术操作规程的全员培训,实行定期培训、合格上岗制度。
每周都安排业务研究,以及急诊应知应会医疗技术操作演练,交流工作中的心得,提出意见,推动医技科室医疗技术稳步向前发展。
我们的分级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占用医疗资源多少。
根据这些依据,我们将急诊科从功能结构上分为“三区”,将患者的病情分为“四级”,简称“三区四级”。
最后,我们制定了以下的分级标准:1.1级:濒危患者:病情可能随时危及患者生命,需要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
临床上下列情况要考虑为濒危患者:气管插管患者、无呼吸/脉搏患者、急性意识障碍患者以及其他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患者。
这类患者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
急症抢救与分诊制度
急症抢救与分诊制度第一章急症抢救第一节急症定义1.1 急症指的是因病情紧急、需要快速诊治的病患。
急症可以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情况:—呼吸道堵塞或呼吸停止;—心脏骤停及心血管急症;—大量出血;—中毒或药物过量;—严重外伤;—急性脑血管意外;—其他临床推断病情紧急的情况。
第二节急症抢救流程1.2 急症抢救的目标是快速救治病患,最大程度减少病患的伤残和死亡风险。
具体流程如下:1.2.1 接诊与初步评估•医务人员应立刻接诊急症病患,并对其进行初步评估,包含意识状态、呼吸、循环、出血情形等紧要指标的察看。
1.2.2 快速诊断与治疗•基于初步评估的结果,医务人员应快速进行进一步的诊断,以明确病因和病情的紧急程度,并依据临床指南和标准抢救流程,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1.2.3 抢救措施•依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需要,医务人员应予以适当的抢救措施,包含但不限于心肺复苏、气道管理、临时止血、药物治疗等。
1.2.4 转运和跟进•在急症抢救后,医务人员应依据病情的需要,及时布置病患转运至适当的治疗环境,并确保在转运过程中对其进行必需的监护和治疗。
第二章分诊制度第一节分诊定义2.1 分诊是指依据病患的症状、体征和病情严重程度,将病患调配至不同的诊疗区域或医疗团队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的过程。
第二节分诊流程2.2 分诊的目标是优化医疗资源的利用,确保病患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具体流程如下:2.2.1 到院登记•病患到达医院后,应前往分诊台进行登记,包含个人基本信息、主诉、病史等相关内容。
2.2.2 三级分诊•依据病患的主诉、症状和体征,医务人员应将其分为三个级别:–红色等级:病情紧急,需要立刻抢救;–黄色等级:病情急需诊治,但不属于紧急情况;–绿色等级:病情相对稳定,可以在有限时间内等待诊治;•医务人员应依据病患的情况和不同等级的紧急性,将其调配至相应的诊疗区域。
2.2.3 四级分诊•在三级分诊的基础上,医务人员可依据病患的具体病情,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四个级别:–一级紧急:病情紧急,需要立刻抢救;–二级急诊:病情急需诊治,但不属于紧急情况;–三级普通:病情相对稳定,但需要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四级非急诊:病情较为稳定,可以在较长时间内等待诊治;•医务人员应依据病患的情况和不同等级的紧急性,将其调配至相应的医疗团队或区域。
急诊病情分级标准
急诊病情分级标准急诊病情分级标准是指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不同的等级,以便医务人员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对患者进行处理和治疗。
这一标准的制定旨在提高急诊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一、急诊病情分级标准的意义。
急诊病情分级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急诊医疗需求。
通过对患者病情进行分级,可以使医务人员更快速地对患者进行初步的处理和诊断,提高急诊医疗服务的效率。
同时,分级标准也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二、急诊病情分级标准的内容。
急诊病情分级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生命危急病情,包括心脏骤停、严重外伤、严重中毒等,需要立即进行抢救和处理。
2. 危及生命病情,包括严重呼吸困难、严重出血、严重休克等,需要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和治疗。
3. 紧急病情,包括急性心肌梗塞、中度外伤、急性中毒等,需要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处理和治疗。
4. 急症病情,包括急性心绞痛、轻度外伤、急性中毒等,需要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处理和治疗。
5. 非急症病情,包括慢性疾病急性发作、轻微外伤、轻度中毒等,需要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处理和治疗。
三、急诊病情分级标准的应用。
在实际的急诊医疗工作中,急诊病情分级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医务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快速、准确地进行分级,采取相应的处理和治疗措施。
同时,患者和家属也应该了解急诊病情分级标准,及时就医,并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
四、急诊病情分级标准的完善。
急诊病情分级标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和调整。
医务人员应该根据实际的急诊医疗工作情况,及时对分级标准进行修订和更新,以适应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急诊医疗需求。
同时,患者和家属也可以提出建议和意见,共同推动急诊病情分级标准的不断完善。
五、急诊病情分级标准的倡导。
急诊病情分级标准的倡导是非常重要的。
医务人员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大众宣传急诊病情分级标准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急诊医疗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生部急诊病人病情分级指导原则
一、分级适用范围
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急诊医学科及其医务人员,各医疗机构按《指导原则》规范地进行诊疗活动。
二、分级依据
(一)急诊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
决定病人就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
(二)急诊病人占用急诊医疗资源多少:
急诊病人病情分级不仅仅是给病人排序,而是要分流病人,要考虑到安置病人需要哪些急诊医疗资源,使病人在合适的时间去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
三、分级原则
根据病人病情评估结果进行分级,共分为四级:
注:“需要急诊医疗资源数量”是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补充依据,如临床判断病人为“非急症病人”(D级),但病人病情复杂,需要占用2个或2个以上急诊医疗资源,则病人病情分级定为3级。
即3级病人包括:急症病人和需要急诊
医疗资源≥2个的“非急症病人”;4级病人指“非急症病人”,且所需急诊医疗资源≤1。
(一)1级:濒危病人
病情可能随时危及病人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急诊科应合理分配人力和医疗资源进行抢救。
临床上出现下列情况要考虑为濒危病人:气管插管病人,无呼吸/无脉搏病人,急性意识障碍病人,以及其他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病人,这类病人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
(二)2级:危重病人
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1级,或可能导致严重致残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并给与病人相应处置及治疗。
病人来诊时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症状的严重性需要很早就引起重视,病人有可能发展为1级,如急性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复合伤、心绞痛等。
急诊科需要立即给这类病人提供平车和必要的监护设备。
严重影响病人自身舒适感的主诉,如严重疼痛(疼痛评分≥7/10),也属于该级别。
(三)3级:急症病人
病人目前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应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安排病人就诊。
病人病情进展为严重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很低,也无严重影响病人舒适性的不适,但需要急诊处理缓解病人症状。
在留观和候诊过程中出现生命体征异常(附录A)者,病情分级应考虑上调一级。
(四)4级:非急症病人
病人目前没有急性发病症状,无或很少不适主诉,且临床判断需要很少急诊医疗资源(≤1个)(附录B)的病人。
如需要急诊医疗资源≥2个,病情分级上调1级,定为3级。
四、分级流程
结合国际分类标准以及我国大中城市综合医院急诊医学科现状,拟根据病情危重程度判别及病人需要急诊资源的情况,将急诊医学科从功能结构上分为“三区”,将病人的病情分为“四级”,简称“三区四级”分类。
(一)分区
从空间布局上将急诊诊治区域分为三大区域:红区、黄区和绿区。
1、红区:抢救监护区,适用于1级和2级病人处置,快速评估和初始化稳定。
2、黄区:密切观察诊疗区,适用于3级病人,原则上按照时间顺序处置病人,当出现病情变化或分诊护士认为有必要时可考虑提前应诊,病情恶化的病人应被立即送入红区。
3、绿区,即4级病人诊疗区。
(二)分级和分区流程
急诊病人病情分级和分级流程(见图一)。
图一急诊病人病情分级和分区图
注:①ABC参见分级标准;②生命体征异常参考指标见附录A;③急诊医疗资源指在获取急诊病人的主诉后,根据主诉及所属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资源配置,评估病人在进入急诊科到安置好病人过程中可能需要的急诊医疗资源(附录B)个数。
生命体征异常参考指标(急诊病情分级用)
(规范性附录)
注:*评估小儿呼吸时尤其要注意呼吸节律;**评估小儿循环时须查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和紫绀,病情评估时血压值仅为参考指标,有无靶器官损害是关键,血压升高合并靶器官损害,则分级上调一级;成人单纯血压升高(无明显靶器官损害证据)时,若收缩压>180mmHhg,则病情分级上调一级;要重视低血压问题,收缩压低于低限者分级标准均应上调一级。
列入急诊病人病情分级的医疗资源
(规范性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