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就诊患者分级分区管理原则

合集下载

急诊病人分诊、分级管理制度

急诊病人分诊、分级管理制度

急诊病人分诊、分级管理制度
一、急诊预检分诊工作由熟悉业务、责任心强的高年资护士担任,分诊护士了解分诊目的和病情分级。

二、分诊护士按患者的轻、重、缓、急进行合理分诊,办理就诊手续,并做好登记,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接诊时间、初步判断等,遇到分诊困难时,可请有关医师协助,分诊符合率应在90%以上。

三、对急诊危重患者优先安排诊治,立即送入抢救室并通知当班医师、护士组织抢救,先行抢救处理后补办收费及相关手续。

四、急诊患者均采取首诊负责制,各有关科室接到分诊护士通知后要积极主动配合,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患者。

五、遇T≥37.3℃、伴有呼吸道症状的病例,应指导患者至发热急诊就诊,同时对预检分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六、对患有或疑患传染病的患者,均应指导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就诊,并做必要的处理以预防交叉感染和传染病扩散,必要时报告上级部门。

七、遇严重工伤事故、成批伤病员或突发性灾难时,应立即通知总值班、科主任、护士长及医务部等相关部门组织抢救。

八、对110、120送来的无名氏患者,应做好交接手续和相关登记,报医院总值班、保卫部门等,并指导工人协助办理必要的手续。

九、对涉及刑事、民事纠纷的伤病员,应及时向保卫部门报告。

附表:。

急诊科分区分级救治管理制度

急诊科分区分级救治管理制度

急诊科分区分级救治管理制度-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急诊科红黄绿分区救治管理制度根据卫生部《急诊分级分区管理试行标准》要求,结合我院情况,制定我院急诊分级分区救治管理制度,以指导急诊科医护人员规范进行诊疗活动。

1、分级依据⑴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患者就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⑵患者占用医疗资源多少:评估患者需要占用的医疗资源,使患者能够在合适的时间至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

2、分级分区原则结合国际分类标准以及我院现状,根据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判别及患者需要急诊资源的情况,将急诊科从功能结构上分为“三区”,将患者的病情分为“四级”,简称“三区四级”。

3、分级标准⑴1级:濒危患者病情可能随时危及患者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

临床上下列情况要考虑为濒危患者:气管插管患者,无呼吸/脉搏患者,急性意识障碍患者,以及其他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患者,这类患者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

⑵2级:危重患者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1级,或可能导致严重致残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并予患者相应处置及治疗。

患者来诊时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症状的严重性须及早予以重视;患者病情有可能发展为1级,如急性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复合伤、心绞痛等。

严重影响患者自身舒适感的主诉,如严重疼痛(疼痛评分≧7/10),也属于该级别。

急诊科须立即予这类患者提供平车和必要的监护设备。

⑶3级:急症患者患者目前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患者病情进展为严重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很低,也无严重影响患者舒适感的不适,但需要急诊处理缓解患者症状。

急诊科应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安排此类患者就诊。

在留观和候诊过程中出现生命体征异常者,病情分级时应考虑上调一级。

⑷4级:非急症患者患者目前没有急性发病症状,无或很少不适主诉,且临床判断需要很少急诊医疗资源(≦1个)的患者。

如需要急诊医疗资源≧2个,病情分级上调1级,定为3级。

急诊病人病情分级分区

急诊病人病情分级分区

急症病人
急症病人是指病人目前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 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应在一定的时 间段内安排病人就诊。病人病情进展为严重 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很低,也无 严重影响病人舒适性的不适,但需要急诊处 理缓解病人症状。在留观和候诊过程中出现 生命体征异常者,病情分级应考虑上调一级。
非急症病人
危重病人
危重病人是指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 一级,或可能导致严重致残者,应尽快安排接 诊,并给予病人相应处置及治疗。
病人来诊时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症状的 严重性需要很早就引起重视,病人有可能发展 为一级,如急性意识模糊或定向力障碍、复合 伤、心绞痛等。急诊科需要立即给这类病人提 供平车和必要的监护设备。严重影响病人自身 舒适感的主诉,如严重疼痛,也属于该级别。
绿区即四级病人诊疗区。
大批量伤员的分级标示
到达现场后,为了加快对伤病员的快速救 治,以免延误病情,我们对所有伤病员进 行快速标示,以便于其他医疗人员快速处 理。
对所有病人进行认真仔细预检分诊,按病 情轻度分为不同优先等级,并以明显标志 标示,(红色代表病情危重,黄色代表病 情较重,绿色代表病情稳定,黑色代表死 亡患者)
非急症病人是指病人目前没有急性发病症 状,无或很少不适主诉,且临床判断需要 很少急诊医疗资源的病人。
生命体征平稳
分区救治的必要性
急诊诊治区域分为三大区域:红区、黄区和 绿区。
红区即抢救监护区,适用于一级和二级病人 处置。
黄区即密切观察诊疗区,适用于三级病人, 原则上按照时间顺序处置病人,当出现病情 变化或分诊护士认为有必要时可考虑提前应 诊,病情恶化的病人应被立即送入红区。
急诊病人病情分级分区
分级、分区

医院急诊分级分区救治管理制度

医院急诊分级分区救治管理制度

文档序号:XXYY-ZWK-001文档编号:ZWK-20XX-001XXX医院急诊分级分区救治管理制度编制科室:知丁日期:年月日急诊分级分区救治管理制度根据卫生部《急诊分级分区管理试行标准》要求,结合我院情况,制定我院急诊分级分区救治管理制度,以指导急诊科医护人员规范进行诊疗活动。

1、分级依据(1)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患者就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2)患者占用医疗资源多少:评估患者需要占用的医疗资源,使患者能够在合适的时间至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

2、分级分区原则结合国际分类标准以及我院现状,根据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判别及患者需要急诊资源的情况,将急诊科从功能结构上分为“三区”,将患者的病情分为“四级”,简称“三区四级”。

3、分级标准(1)1级:濒危患者病情可能随时危及患者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

临床上下列情况要考虑为濒危患者:气管插管患者,无呼吸/脉搏患者,急性意识障碍患者,以及其他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患者,这类患者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

(2)2级:危重患者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1级,或可能导致严重致残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并予患者相应处置及治疗。

患者来诊时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症状的严重性须及早予以重视;患者病情有可能发展为1级,如急性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复合伤、心绞痛等。

严重影响患者自身舒适感的主诉,如严重疼痛(疼痛评分≧7/10),也属于该级别。

急诊科须立即予这类患者提供平车和必要的监护设备。

(3)3级:急症患者患者目前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患者病情进展为严重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很低,也无严重影响患者舒适感的不适,但需要急诊处理缓解患者症状。

急诊科应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安排此类患者就诊。

在留观和候诊过程中出现生命体征异常者,病情分级时应考虑上调一级。

(4)4级:非急症患者患者目前没有急性发病症状,无或很少不适主诉,且临床判断需要很少急诊医疗资源(≦1个)的患者。

急诊科分级分区管理制度

急诊科分级分区管理制度

急诊科分级分区管理制度一、前言急诊科是医院重要的门户和窗口之一,是医院应急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急诊科分级分区管理制度是医院应急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急诊科的分级分区管理,可以使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其他突发事件中更加高效地开展工作,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二、急诊科分级分区管理的必要性1. 医院规模增大,医疗服务需求增加。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老龄化趋势的明显,医院的规模逐渐增大,医疗服务需求也日益增加。

因此,急诊科的工作量逐渐增加,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来应对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2. 提升急诊科工作效率。

通过分级分区管理,可以将不同病情的患者分配到不同的区域进行处理,使急诊科医务人员可以更加有序地进行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减少等待时间,提高患者就诊体验。

3. 增强急诊科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通过建立科学的分级分区管理制度,可以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其他突发事件,提高医院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三、急诊科分级分区管理的基本原则1. 全面细致的分级。

急诊科分级分区管理应以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为核心,从轻微、一般、急危重到特别急危重等多个层次进行分级管理,确保每位患者都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

2. 合理科学的分区。

急诊科应根据不同病情的要求,合理划分不同的区域,如分诊区、急救区、留观区、重症监护室等,使医院资源得到最优化的利用,同时提供更加专业化的医疗服务。

3. 安全可控的管理。

对不同区域的管理应当更加注重安全性和可控性,采取适当的安全防护措施,加强对重症区域的监控,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4. 服从患者需求的服务。

尊重患者的意愿,根据患者的要求和实际需要,安排合适的就诊区域和医疗资源。

四、急诊科分级分区管理的实施步骤1. 制定分级分区管理制度的方案和规章。

医院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分级分区管理的具体方案和规章,明确各个区域的职责、权限和管理程序,确保制度的严谨性和可操作性。

急诊科预检分诊制度和病情分级

急诊科预检分诊制度和病情分级

急诊科预检分诊制度和病情分级急诊科预检分诊制度和病情分级是指在急诊科就诊时,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以便快速有序地安排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本文将介绍急诊科预检分诊制度和病情分级的目的、原则以及具体操作流程。

首先,急诊科预检分诊制度和病情分级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患者就医等待时间,提高医疗效率。

通过将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可以快速识别病情紧急者并及时安排急救措施,同时合理分配医疗资源,避免因就诊人数过多而导致的拥堵和安全隐患。

其次,急诊科预检分诊制度和病情分级的原则有以下几点:1.根据病情分级优先级,高风险、危重病例应优先处理;2.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的意见和需求;3.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急诊科预检分诊制度和病情分级的具体操作流程。

一般而言,急诊科采用的病情分级系统常见的有Triage分级、Manchester分级和ABCDE分级等。

1. Triage分级:Triage分级是根据创伤或急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生命体征对患者进行分级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分为四级:红色、黄色、绿色和蓝色。

-红色:紧急救治,病情危急,无需排队等待。

-黄色:急诊救治,病情较严重,但不危及生命,应加快受治时间。

-绿色:急诊治疗,病情相对较轻,可稍微等待。

-蓝色:非急诊治疗,病情非急迫,可按普通门诊方式就诊。

2. Manchester分级:Manchester分级是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创立的一种分级系统,它根据患者主诉以及生命体征等因素对患者进行分级。

常见的分为五级:红色、橙色、黄色、绿色和蓝色。

-红色:紧急,需立即救治,病情危急。

-橙色:非常紧急,病情严重,需立即安排治疗。

-黄色:急诊治疗,需要立即注意和治疗,病情可能较严重。

-绿色:普通,需进行常规急诊治疗。

-蓝色:非急诊,可安排非急诊治疗。

3.ABCDE分级:ABCDE分级是一种以患者生命体征为基础的分级系统。

常见的分为五级:- A级(Airway,呼吸道):检查呼吸道通畅性,排除呼吸道阻塞等危及生命的状况。

红黄绿分区管理制度

红黄绿分区管理制度

急诊科红黄绿分区救治管理制度根据卫生部《急诊分级分区管理试行标准》要求,结合我院情况,制定我院急诊分级分区救治管理制度,以指导急诊科医护人员规范进行诊疗活动。

1、分级依据⑴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患者就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⑵患者占用医疗资源多少:评估患者需要占用的医疗资源,使患者能够在合适的时间至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

2、分级分区原则结合国际分类标准以及我院现状,根据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判别及患者需要急诊资源的情况,将急诊科从功能结构上分为“三区”,将患者的病情分为“四级”,简称“三区四级”。

3、分级标准⑴1级:濒危患者病情可能随时危及患者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

临床上下列情况要考虑为濒危患者:气管插管患者,无呼吸/脉搏患者,急性意识障碍患者,以及其他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患者,这类患者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

⑵2级:危重患者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1级,或可能导致严重致残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并予患者相应处置及治疗。

患者来诊时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症状的严重性须及早予以重视;患者病情有可能发展为1级,如急性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复合伤、心绞痛等。

严重影响患者自身舒适感的主诉,如严重疼痛(疼痛评分≧7/10),也属于该级别。

急诊科须立即予这类患者提供平车和必要的监护设备。

⑶3级:急症患者患者目前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患者病情进展为严重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很低,也无严重影响患者舒适感的不适,但需要急诊处理缓解患者症状。

急诊科应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安排此类患者就诊。

在留观和候诊过程中出现生命体征异常者,病情分级时应考虑上调一级。

⑷4级:非急症患者患者目前没有急性发病症状,无或很少不适主诉,且临床判断需要很少急诊医疗资源(≦1个)的患者。

如需要急诊医疗资源≧2个,病情分级上调1级,定为3级。

4、分区情况从空间布局上将急诊诊治区域分为三大区域:红区、黄区、绿区。

⑴红区:急诊抢救室、监护室。

医院急诊预检分诊分级管理规定(2020)

医院急诊预检分诊分级管理规定(2020)

XXXX医院急诊预检分诊分级管理规定急诊预检分诊是急诊就诊的首要环节,安全有效的急诊预检分诊可准确识别急危重症患者,确保患者安全,提高急诊运行效率。

本规定从分诊原则、预检分级标准、分级分区管理、分诊人员岗位设置、紧急时限性疾病患者分诊流程等方面提出管理要求,以保证急诊患者安全、及时、有序就诊。

预检分诊级别按病情危急程度分为四级,每位患者的分诊级别不是固定不变的,分诊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尽早发现影响临床结局的指标,并有权限及时调整患者的分诊级别和相应的诊疗流程。

Ⅰ级为急危患者,需要立即得到救治。

急危患者是指正在或即将发生生命威胁或病情恶化,需要立即进行积极干预。

Ⅱ级为急重患者,往往评估与救治同时进行。

急重患者是指病情危重或迅速恶化,如不能进行即刻治疗则危及生命或造成严重的器官功能衰竭,或短时间内进行治疗可对预后产生重大影响。

Ⅲ级为急症患者,需要在短时间内得到救治。

急症患者存在潜在的生命威胁,如短时间内不进行干预,病情可能进展至威胁生命或产生十分不利的结局。

Ⅳ级为亚急症或非急症患者。

亚急症患者存在潜在的严重性,此级别患者到达急诊一段时间内如未给予治疗,患者情况可能会恶化或出现不利的结局,或症状加重及持续时间延长;非急症患者具有慢性或非常轻微的症状,即便等待较长时间再进行治疗也不会对结局产生大的影响。

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Ⅰ级☑患者特征:急危☑级别描述:正在或即将发生的生命威胁或病情恶化,需要立即进行积极干预☑客观评估指标:心率>180 次/min 或<40 次/min;收缩压<70 mmHg/急性血压降低,较平素血压低30~60 mmHg;SpO2 <80% 且呼吸急促(经吸氧不能改善,既往无COPD 病史);腋温>41℃;POCT 指标;血糖<3.33 mmol/L;血钾>7.0 mmol/L☑人工评定指标:心博/ 呼吸停止或节律不稳定;气道不能维持;休克;明确心肌梗死;急性意识障碍/无反应或仅有疼痛刺激反应(GCS<9);癫痫持续状态;复合伤(需要快速团队应对);急性药物过量;严重的精神行为异常,正在进行的自伤或他伤行为,需立即药物控制者;严重休克的儿童/婴儿;小儿惊厥等☑响应程序:立即进行评估和救治,安排患者进入复苏区☑标识颜色:红色Ⅱ级☑患者特征:急重☑级别描述:病情危重或迅速恶化,如短时间内不能进行治疗则危及生命或造成严重的器官功能衰竭;或者短时间内进行治疗可对预后产生重大影响,比如溶栓、解毒等☑客观评估指标:心率:150~180 次/min或40~50 次/min;收缩压:>200 mmHg或70~80 mmHg;SpO2 :80%~90% 且呼吸急促(经吸氧不能改善);发热伴粒细胞减少;POCT 指标;ECG 提示急性心肌梗死☑人工评定指标:气道风险: 严重呼吸困难/气道不能保护;循环障碍,皮肤湿冷花斑,灌注差/怀疑脓毒症;昏睡(强烈刺激下有防御反应);急性脑卒中;类似心脏因素的胸痛;不明原因的严重疼痛伴大汗(脐以上);胸腹疼痛,已有证据表明或高度怀疑以下疾病:急性心梗、急性肺栓塞、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急性心肌炎/ 心包炎、心包积液、异位妊娠、消化道穿孔、睾丸扭转;所有原因所致严重疼痛(7~10 分);活动性或严重失血;严重的局部创伤-大的骨折、截肢;过量接触或摄入药物、毒物、化学物质、放射物质等;严重的精神行为异常(暴力或攻击),直接威胁自身或他人, 需要被约束。

卫生部急诊病人分级原则

卫生部急诊病人分级原则

卫生部急诊病人分级原则急诊病人是指因突发的疾病、伤害或急性病情恶化而需要立即就医治疗的患者。

为了能够快速、准确地对急诊病人进行分级,卫生部制定了急诊病人分级原则。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原则。

1.重症与非重症的分离: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将急诊病人分为重症和非重症两大类别。

重症病人是指有生命危险或需要立即抢救的患者,例如心脏骤停、严重外伤等;非重症病人则是那些病情相对较轻、不需要立即处理的患者。

通过将重症和非重症病人分离,能够更好地分配资源和安排抢救措施。

2.列优先级: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将急诊病人分为多个优先级。

通常情况下,急诊病人可以通过等待时间的长短来区分优先级。

一般来说,病情较严重、需立即治疗的病人应该被视为高优先级,而病情相对不紧迫的病人则可以被视为低优先级。

3.疾病分类:根据急诊病人的疾病分类,可以更好地对病人进行分级。

例如,将急性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视为高优先级,将感冒、腹泻等一般疾病的患者视为低优先级。

通过将疾病分类与优先级结合起来,能够使医护人员更有针对性地对急诊病人进行处理。

4.医疗资源的分配:根据急诊病人的优先级,合理分配医疗资源。

通常情况下,重症病人会被优先安排,而非重症病人则需要根据优先级和资源可用性来进行处理。

通过合理分配医疗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急诊病人的治疗效果。

5.完善的急救体系:建立完善的急救体系,能够更好地对急诊病人进行分级。

例如,设置急诊中心、急诊绿色通道等,提高急诊病人的就诊效率和质量。

此外,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急诊病人,也是急救体系的重要一环。

总之,卫生部急诊病人分级原则是为了能够快速、准确地对急诊病人进行处理。

通过将重症和非重症病人分离、设置优先级、根据疾病分类分级等,能够更好地分配医疗资源和安排抢救措施,提高急诊病人的治疗效果。

此外,建立完善的急救体系也是保障急诊病人得到及时救治的重要手段。

医院急诊分诊管理制度

医院急诊分诊管理制度

医院急诊分诊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院急诊分诊管理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权益,订立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本院急诊科的全部工作人员。

第三条急诊分诊是指在医院急诊科对患者进行初步的推断、分级和引导,合理布置治疗优先级的工作。

第二章急诊分诊的原则第四条急诊分诊工作遵从以下原则:1.以患者为中心,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2.依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合理分级和优先处理;3.严格遵从医疗规范和标准,确保医疗行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4.加强团队合作,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5.定期评估和改进急诊分诊工作,提升服务质量。

第三章急诊分诊的流程和操作第五条急诊分诊工作的流程和操作如下:1.患者到达急诊科后,由门诊助理进行登记;2.测量患者体温、血压、呼吸、心率等基本指标;3.听取患者主诉,了解患者症状和病情;4.医生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不同的优先级;5.依据患者优先级,将患者送至相应等级的待诊区域;6.等待医生进一步诊断和处理;7.医生依据患者的诊断结果和病情,决议治疗方案;8.患者治疗完毕后,医生进行后续引导和建议。

第六条急诊分诊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患者信息登记要准确无误;2.测量患者基本指标时,要使用标准的测量工具并记录准确数据;3.听取患者主诉时,要认真倾听,记录认真病情描述;4.医生评估时,应依据明确的评估指标和标准,客观推断患者病情;5.患者分级时,应把握好病情严重程度和紧急程度的平衡;6.待诊区域的设置和管理应科学合理,确保患者就诊顺畅;7.医生诊断和治疗时,应遵从相关医疗规范和标准,确保安全和有效;8.医生予以患者后续引导和建议时,应注意患者的理解和搭配情况。

第四章急诊分诊的责任和义务第七条急诊分诊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如下:1.门诊助理的责任是负责患者登记和基本指标测量,保证工作的准确和及时;2.医生的责任是进行患者评估、分级和治疗决策,确保患者得到适当的诊疗;3.护士的责任是负责患者的护理和后续跟进,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连续监测;4.领导和管理者的责任是协调好急诊分诊工作,供应必需的资源和支持。

医院急诊科红黄绿分区救治管理制度

医院急诊科红黄绿分区救治管理制度

急诊科红黄绿分区救治管理制度为推动急诊科规范化建设、提高急诊病人分诊准确率、保障急诊病人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发布的《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为使病人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救治,制定我院急诊分区救治管理制度。

一、采取分区医疗的方法,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分为“抢救区、危重病就诊区”(红区)、“密切观察诊疗区”(黄区)、“普通区即非急症病人诊疗区”(绿区)三个区域进行救治。

并且为每一个功能区均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

这样减少了危重病人抢救的中间环节,节省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1、合理安排急诊力量,配备经过专业培训、胜任急诊工作的医务人员,标化配置急救设备和药品。

2、落实首诊负责制,与“120”建立联动协调制度,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建立急诊、急救转介服务制度。

3、加强和改进执行急诊分区救治、绿色通道进入住院救治和手术救治。

改善急诊“绿色通道”,建立创伤、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密切科室间协作,确保患者获得连续医疗服务。

4、加强急诊检诊、分诊,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

修订完善急诊标准,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者。

5、对全体医师、护士进行急救技术操作规程的全员培训,实行定期培训、合格上岗制度。

每周都安排业务学习,以及急诊应知应会医疗技术操作演练,交流工作中的心得,提出意见,推动医技科室医疗技术稳步向前发展。

二、分级依据1、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患者就诊及处理的优先次序2、患者占用医疗资源多少:评估患者需要占用的医疗资源,使患者能够在合适的时间至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

三、分级分区原则结合国际分类标准以及我院现状,根据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判别及患者需要急诊资源的情况,将急诊科从功能结构上分为“三区”,将患者的病情分为“四级”,简称“三区四级”。

四、分级标准1、1级:濒危患者:病情可能随时危及患者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

临床上下列情况要考虑为濒危患者:气管插管患者,无呼吸/脉搏患者,急性意识障碍患者,以及其他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患者,这类患者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

急诊病人病情分级分区

急诊病人病情分级分区

急诊分级、分区急诊科从功能结构上分为“三区”,将病人的病情分为“四级”,从而提高急诊病人分诊准确率,保障急诊病人医疗安全。

一、急诊分区:急诊诊疗区域分为三大区域:红区、黄区和绿区。

红区既抢救监护区,适用于一级和二级病人处置。

黄区即密切观察诊疗区,适用于三级病人,原则上按照时间顺序处置病人,当出现病情变化或分诊护士认为有必要时可考虑提前应诊,病情恶化的病人应被立即送入红区。

绿区即四级病人诊疗区。

二、急诊分级:急诊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决定病人就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

急诊病人病情分级不仅仅是给病人排序,而且要分流病人,使病人在合适的时间去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

根据病人病情评估结果分为四级:一级是濒危病人,二级是危重病人,三级是急症病人,四级是非急症病人。

濒危病人是指病情可能随时危及病人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急诊科应合理分配人力和医疗资源进行抢救。

临床上出现下列情况要考虑濒危病人:气管插管病人、无呼吸或无脉搏病人、急性意识障碍病人以及其他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病人。

这类病人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

危重病人是指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一级,或可能导致严重残疾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并给予病人相应处置及治疗。

病人来诊时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症状的严重性需要很早就引起重视,病人有可能发展为一级,如急性意识模糊或定向力障碍、复合伤、心绞痛等。

急诊科需要立即给这类病人提供平车和必要的监护设备。

严重影响病人自身舒适感的主诉,如严重疼痛,也属于该级别。

急症病人是指病人目前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应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安排病人就诊。

病人病情进展为严重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很低,也无严重影响病人舒适性的不适,但需要急诊处理缓解病人症状。

在留观和候诊过程中出现生命体征异常者,病情分级应考虑上调一级。

非急症病人是指病人目前没有急性发病症状,无或很少不适主诉,且临床判断需要很少急诊医疗资源的病人。

医院急诊预检分诊分级管理规定(2020)

医院急诊预检分诊分级管理规定(2020)

XXXX医院急诊预检分诊分级管理规定急诊预检分诊是急诊就诊的首要环节,安全有效的急诊预检分诊可准确识别急危重症患者,确保患者安全,提高急诊运行效率。

本规定从分诊原则、预检分级标准、分级分区管理、分诊人员岗位设置、紧急时限性疾病患者分诊流程等方面提出管理要求,以保证急诊患者安全、及时、有序就诊。

预检分诊级别按病情危急程度分为四级,每位患者的分诊级别不是固定不变的,分诊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尽早发现影响临床结局的指标,并有权限及时调整患者的分诊级别和相应的诊疗流程。

I级为急危患者,需要立即得到救治。

急危患者是指正在或即将发生生命威胁或病情恶化,需要立即进行积极干预。

II级为急重患者,往往评估与救治同时进行。

急重患者是指病情危重或迅速恶化,如不能进行即刻治疗则危及生命或造成严重的器官功能衰竭,或短时间内进行治疗可对预后产生重大影响。

III级为急症患者,需要在短时间内得到救治。

急症患者存在潜在的生命威胁,如短时间内不进行干预,病情可能进展至威胁生命或产生十分不利的结局。

IV级为亚急症或非急症患者。

亚急症患者存在潜在的严重性,此级别患者到达急诊一段时间内如未给予治疗,患者情况可能会恶化或出现不利的结局,或症状加重及持续时间延长;非急症患者具有慢性或非常轻微的症状,即便等待较长时间再进行治疗也不会对结局产生大的影响。

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标准I级患者特征:急危级别描述:正在或即将发生的生命威胁或病情恶化,需要立即进行积极干预客观评估指标:心率>180次/min或<40次/min;收缩压<70mmHg/急性血压降低,较平素血压低30 60 mmHg; SpO2 <80%且呼吸急促(经吸氧不能改善,既往无COPD病史);腋温>41C; POCT指标;血糖<3.33 mmol/L;血钾>7.0 mmol/L人工评定指标:心博/呼吸停止或节律不稳定;气道不能维持;休克;明确心肌梗死;急性意识障碍/无反应或仅有疼痛刺激反应(GCS<9);癫痫持续状态;复合伤(需要快速团队应对);急性药物过量;严重的精神行为异常,正在进行的自伤或他伤行为,需立即药物控制者;严重休克的儿童/婴儿;小儿惊厥等响应程序:立即进行评估和救治,安排患者进入复苏区标识颜色:红色II级患者特征:急重级别描述:病情危重或迅速恶化,如短时间内不能进行治疗则危及生命或造成严重的器官功能衰竭;或者短时间内进行治疗可对预后产生重大影响,比如溶栓、解毒等客观评估指标:心率:150~180次/min或40~50次/min;收缩压:>2 mmHg 或70~80 mmHg; SpO2 : 80%~90% 且呼吸急促(经吸氧不能改善);发热伴粒细胞减少;POCT指标;ECG提示急性心肌梗死人工评定指标:气道风险:严重呼吸困难/气道不能保护;循环障碍,皮肤湿冷花斑,灌注差/怀疑脓毒症;昏睡(强烈刺激下有防御反应);急性脑卒中;类似心脏因素的胸痛;不明原因的严重疼痛伴大汗(脐以上);胸腹疼痛,已有证据表明或高度怀疑以下疾病:急性心、梗、急性肺栓塞、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急性心肌炎/心包炎、心包积液、异位妊娠、消化道穿孔、睾丸扭转;所有原因所致严重疼痛(7~10分);活动性或严重失血;严重的局部创伤-大的骨折、截肢;过量接触或摄入药物、毒物、化学物质、放射物质等;严重的精神行为异常(暴力或攻击),直接威胁自身或他人,需要被约束。

急诊科分诊制度

急诊科分诊制度

急诊科分诊制度一、总则1.为了提高急诊科的工作效率,保障患者的就诊质量和医疗安全,订立本分诊制度。

2.本分诊制度适用于医院内的急诊科,包含门诊急诊和病房急诊。

3.急诊科分诊是指依据患者的病情和紧急程度,将患者分流至不同的医务人员进行初步诊断和处理的工作环节。

二、分诊原则1.病情优先原则:依据患者的病情和紧急程度,优先处理病情紧急的患者。

2.分级管理原则:将患者依照临床分级制度进行分类,依据各级别的处理要求进行相应的处理。

3.合理利用资源原则:依据医院资源的调配情况,合理分流患者至不同的医务人员进行诊断和治疗。

4.全程监控原则:保证分诊过程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对每一位患者进行全程记录和监控,确保患者的信息不丢失或混乱。

三、分诊流程1.患者就诊:患者进入急诊科后,首先由接诊员进行登记和信息录入,包含个人基本信息和主诉症状。

2.临床分级:接诊员依据患者的主诉和病情,依照临床分级制度进行分类,推断患者的病情紧急程度。

3.分流布置:接诊员依据患者的临床分级,将患者分流至不同的临床区域或医务人员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处理。

4.快速初诊:由资深医务人员进行快速初诊,对病情紧急的患者进行紧急处理,包含开展抢救措施和转运决策。

5.检查检验:依据患者的病情需要,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检验,包含试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特殊检查等。

6.初步诊断:医生依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结果,进行初步诊断,订立治疗方案,并备注在患者的病历中。

7.分诊转诊:依据初步诊断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诊至相关科室或病房进行进一步治疗和察看。

8.跟踪复查:对于未能立刻解决的患者,进行跟踪复查,确保患者的病情得到及时掌控和治疗。

四、分级管理1.分级标准:依据患者的病情紧急程度,将患者分为急症、急诊、外伤和非急诊类别。

2.急症患者:病情紧急,需要立刻处理,包含心脑血管急症、呼吸急症、严重创伤等。

3.急诊患者:需要及时处理,但病情相对稳定,包含急性腹痛、呕吐腹泻、中度创伤等。

急诊病人分流管理制度

急诊病人分流管理制度

急诊病人分流管理制度1. 前言为了更好地为广阔患者供应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在医院急诊科对病人进行管理,特订立急诊病人分流管理制度。

本制度旨在合理布置急诊资源,提高急诊科工作效率,保障患者的安全与利益。

2. 急诊病人分流原则2.1 病情优先原则:依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依照急重症病人、急危重症病人和急非重症病人的次序进行优先分流和处理。

2.2 资源合理利用原则:依据医院的急诊科资源情况,合理布置各类急症病人的就诊次序和分流方式,确保急救资源的最佳利用。

2.3 特殊病种重视原则:对于心脑血管急症、外伤及突发的传染病疑似患者,要予以特别重视和优先对待,确保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

3. 急诊病人分流程序3.1 到达急诊科患者到达急诊科后,由工作人员进行初步登记,包含姓名、年龄、性别、病情描述等信息,然后进行初步评估。

3.2 初步评估初步评估分为三级:一级立刻处理,二级等待处理,三级布置其他就诊科室处理。

—一级:即急重症病人,需立刻处理。

包含但不限于心肺骤停、严重心绞痛、中动脉夹层、大面积烧伤等。

急诊医生应立刻进行抢救处理。

—二级:急危重症病人,需要急诊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进行重症监护治疗,最迟不超出15分钟。

包含大面积出血、中度缺氧等。

—三级:急非重症病人,病情相对稳定,但仍需要及时处理。

急诊医生应依照患者病情和就诊量合理布置就诊时间,以不超出30分钟为原则。

3.3 人工帮忙和器械支持急诊医生在处理一些病情较重的患者时可能需要人工帮忙和器械支持,如心肺复苏、骨折固定等。

相关设备和药品的配置应有充分的数量,并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3.4 分流到其他科室假如患者的病情超出急诊科医生的治疗范围,急诊医生应及时将患者分流到其他科室。

分流目标科室应依据患者的病情、科室专业性及相关资源等因素来确定。

4. 急诊病人分流管理措施4.1 资源监测和调配为了掌握急诊科资源的使用情况,急诊科应建立资源监测和调配制度。

通过监测就诊患者数量、处理时间、设备药品使用情况等信息,及时调整急诊科资源的调配,使其得到最优化的利用。

急诊挂号与就诊管理制度

急诊挂号与就诊管理制度

急诊挂号与就诊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急诊挂号和就诊流程,优化急诊服务质量,维护医院秩序,依据国家相关法律、行业规定以及本院实际情况,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急诊科室。

第三条急诊挂号和就诊原则1.实行急诊分级制度,依据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行分诊,确保急重症患者优先治疗。

2.实行预约挂号和现场挂号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分流患者,减少等待时间。

3.严格依照患者就诊登记次序进行就诊,不得私自插队。

4.医务人员应当保持专业及时的医疗救治和人性化服务,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满意度。

第二章急诊挂号管理第四条挂号方式1.本医院设立线上和线下两种挂号方式供患者选择。

2.线上挂号:患者可以通过医院官方网站或移动电话APP进行线上预约挂号,选择就诊时间段。

3.线下挂号:患者可直接到急诊科室现场挂号。

第五条挂号时间1.线上挂号:24小时开放,患者可以随时进行挂号预约。

2.线下挂号:医院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开放,具体时间由医院依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六条挂号流程1.线上挂号:患者在网站或APP上选择相关科室、就诊时间段,并填写个人信息和症状描述,提交预约挂号申请。

2.线下挂号:患者到达急诊科室前台,提交个人信息和症状描述,等待工作人员完成挂号登记。

第七条挂号费用和支出1.急诊挂号免费,患者只需要按相关规定缴纳就诊费用。

2.就诊费用可以通过现金、刷卡等多种支出方式支出。

第八条挂号取消1.患者可以在就诊前一天内取消线上挂号,逾期无法取消。

2.患者可以到急诊科室前台取消线下挂号。

第九条挂号确认1.线上挂号:患者提交预约挂号申请后,系统将发送确认短信或邮件给患者。

2.线下挂号:患者到急诊科室前台完成挂号登记后,工作人员将出示挂号凭证给患者。

第三章急诊就诊管理第十条就诊流程1.患者依照挂号次序在候诊区等待叫号。

2.医务人员依照叫号系统显示的患者信息,依照次序进行就诊。

3.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问诊和体格检查,订立诊疗方案。

急诊分级分区指导方案

急诊分级分区指导方案

急诊分级分区指导方案
一、目地意义:
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确保患者及时准确地得到救治,保证危重症病对急诊绿色通道资源地可及性。

二、分级原则:
根据病情初步评估结果分级。

A红色区(抢救区)-诊治病种:
红色等级:气道阻塞,气管插管病,无呼吸无脉搏病,急性意识障碍(脑外伤,脑出血,脑疝),抽搐,休克,急性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呼吸困难,急性左心衰,有致命伤需要立即处置地伤员,等待时间为0。

如重型颅脑疝,胸腹腔大出血,四肢大血管断裂,心肺脑功能严重损伤,生命体征极不稳定者。

B黄色区-诊治病种:
有重伤但不致命者,等度病情,持续呕吐,未控制地大出血。

如内腔脏器破裂,四肢骨折,脊柱骨盆骨折,体内异物存留无严重并发症等。

等待时间在30分钟以内。

C绿色区-诊治病种:
绿色等级:轻度伤病员:疼痛,发热,呕吐,四肢软组织挫伤,头皮裂伤等,等待时间在2小时以内。

急诊各区救治程序红区救治流程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依据急救轻重缓急设置红黄绿区,分别对应Ⅰ级Ⅱ级危重患 者、Ⅲ、Ⅳ级患者。对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呼衰、 急性心衰、急性颅脑损伤、多发伤等疾病开有绿色通道,对 有效提高本地区危重症患者治愈率、生存率,进一步改善医 院住院条件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 急诊患者严格按照“三区四级”进行诊疗,抢救室按照患者的病情级 别进行区域划分:急诊患者进入急诊区域后,预检分诊护士主动迎接 ,根据预检分诊制度结合患者的主诉、症状、生命体征等情况判断疾 病的严重程度,以确定治疗或处理的优先次序,同时快速分类引导至 相应诊区就诊。急诊患者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分为“三区四级”, 三区为红、黄、绿就诊区,急诊病人按病情轻重分为4级。红区为抢 救区,为病情危重的1级、2级患者抢救治疗的场所。1级、2级患者病 情危重,分诊护士接诊后将患者优先安置在抢救室,抢救室护理人员 严格根据护士的能级进行分区管理。所有送入红区的患者无需挂号, 即刻开通绿色生命通道,实行先抢救治疗后交费,真正体现“急患者 所急”。对于3级、4级患者分别进入黄区。“分级、分区诊疗”能确 保急诊工作的高效安全。
患者分级标准
急诊室分区分级管理
优化布局和处理流程
• 急诊室从空间上分为“红黄绿”三区,急诊病人按 病情轻重分为“四级”,进行分区诊疗,确保急诊 工作的高效安全及急诊资源的合理利用。
• 急诊室运用“红黄绿”三色进行标识,让病人在最短的时间 内获得最有效的救治;就诊区域均设置建筑平面图、科室分 布图,满足患者的引导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