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农业革命的主要农具是木石复合器] 木石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课文知识点解析 岳麓版 必修2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课文知识点解析全析提示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中国的农业肇始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4000年),这一时期的农业被称为原始农业,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业经济发展而来的。
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都起源于驯化。
早期人类在采集的实践中,发现一些植物一岁一枯荣,知道按期采集它的果实、根、茎充饥;熟悉了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摸索到栽培这些植物的方法;在植物的栽培中,不断淘汰不满意的物种,保留一些优质品种,使这些品种不断优化。
我国原始农业是从多个中心起源而向周边发展起来的。
2.早期农业格局:我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我国农耕文化的摇篮。
北方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半坡遗址,以旱地作物粟和半地穴式房屋为标志,南方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遗址,以湿地作物水稻和干栏式建筑为标志。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南方与北方在各自的传播和扩展中相互交融。
想一想: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解答:气候不同。
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宜于粟、黍等旱地作物的生长,而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宜于水稻的生长。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不同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
说明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
3.畜牧业的产生:我国农业是以种植业为主的。
当时的主要作物有黍、稷、麦、稻、豆等,习称“五谷”,据甲骨文和诗经的记载,这些在我国商周时期都已经种植。
随着农业的发展,早期人类在长期狩猎的劳动实践中,为了补充食物,时常有意将一些幼小的野生动物带回家中饲养,逐渐发现有些动物可以饲养成对人类有用的家畜,比如耕作的牛、拉车的马等。
这就是原始畜牧业的产生。
早期饲养的家畜主要有马、牛、羊、鸡、狗、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体现了我国原始农业产生的艰辛历程。
黄河流域因干旱而种植黍、粟等耐旱作物,长江流域因湿润而种植水稻,由此形成了我国旱地和水田两大耕作技术体系。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农业可以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不同的历史形态,它们是依次演进的。
在原始农业时期,使用木石和砍伐农具、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是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它基本上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相始终。
传统农业则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而以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
我国自公元前21世纪进人阶级社会时,黄河流域逐步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
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发展,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直到封建社会末期。
从原始社会到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初步形成阶段。
中国农业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发生于原始采集狩猎经济的母体之中。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是农业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创造和改进了多种多样的农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在石器工具的制作方面,除了原有的打制石器之外,出现了磨制石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打石山遗址中发现了人类用火的痕迹。
到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生产工具虽仍以石器为主,但有了明显的改进,器型有磨制的石刀、石斧、骨椎、骨镞等。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经济有了新发展,较发达的锄耕农业是当时主要的经济部门,男子在生产中起着主导作用。
从各地区各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来看,生产工具有了很大的改进。
新石器时代的石器绝大部分是经过加工磨制的,器形规整,用途分明。
如耕作工具有长方形的石斧,形体厚重,适合于砍伐。
夏、商、周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比前期有所进步,夏王朝主要还是木石和蚌器。
青铜器虽有,但仍然是少数。
到了商朝,农业已成为商代最重要的社会生产部门,青铜农具已有铜铲、铜镰和铜斧。
但青铜十分稀少,在农业生产上,主要还是石制、木制和蚌制。
商代已经利用牛进行犁耕。
西周的农业在农具的制作技巧上有所提高,对木、石的加工以及工具的结构进一步得到改善,经过加工处理的农具更加省力。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教案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教案考纲展示:(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手工业的发展。
热点提示:(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3)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概况;(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考点1 发达的古代农业——田园风情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砍倒树木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
(2)石器锄耕:商周时出现青铜农具,使用范围十分有限,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
②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又出现犁壁和耧车。
③东汉: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④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调节犁耕的深浅,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思考] 古代耕作工具图图1 图2从图1到图2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方式有何重要变化?这一变化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提示:变化:图1反映的是西汉的二牛一人犁耕法,图2反映的是唐代江南地区出现的曲辕犁,反映了古代耕作工具的进步,由于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的精耕细作。
意义: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耕犁基本定型。
2.农耕技术(1)耕作技术①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
②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赵过推行代田法。
③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2)耕作制度:两汉的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宋代以后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
(3)水利灌溉①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等。
②灌溉工具:曹魏时的翻车,唐朝创制了筒车,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明清出现风力水车。
[点拨] 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色,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初二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试题
初二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试题1.春秋战国前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A.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B.农业技术的进步C.水利工程的兴修D.农业产量的提高【答案】A【解析】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意味着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2.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B.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C.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D.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答案】C【解析】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从而出现统治秩序的变更: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使以家庭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得以实现;经济发展进而推动了政治进步,各国为提升国力进行争霸战争,纷纷改革政治经济制度。
故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是错误的。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3.《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B.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准许土地自由买卖【答案】B【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4.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是在A.商朝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秦【答案】B【解析】在西周以前,生产力低下,农业生产主要是木石工具;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铁器和牛耕得到广泛推广,故选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5.(10分)材料一:《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开阡陌封疆而赋税评……材料二:一个整体,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据此回答(3)(4)两小题:(1)“商君”是谁?材料一主要记载了他的什么活动?他的这一活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3分)(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改革内容?这次改革历史上称为什么?它主要吸纳哪个国家的文化精华?(3分)(3)北魏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是通过哪一历史事件完成的?这次民族大融合主要促进了哪两个民族间的融合?(3分)(4)我们肯定(3)问中的这一历史事件,主要是因为它( )(1分)A.得到了汉族地区的支持 B.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解除了南朝的威胁 D.巩固了贵族的统治地位【答案】(1)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秦国从此强大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3分)(2)日本;大化改新;中国(或唐朝、隋唐)(3分)(3)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族和汉族(3分)(4) B (1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中国各农业时期的主要农具
中国各农业时期的主要农具辛世彪根据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和《农业科技史话》两本小书,将中国各农业时期的主要农具加以摘录,借以了解古代农业科技的进展。
1. 虞、夏、商、西周、春秋时期。
考古学上的青铜时代。
青铜工具使用日益广泛,但木质耒耜仍是主要耕播工具。
两人一组的耦耕盛行。
耒耜、沟洫、井田三位一体。
黄河流域农业先进,主要作物为粟黍。
畜牧和“虞衡”有较大比重。
长江流域的巴蜀、荆楚、吴、越,农业也颇发达。
①青铜农具:斧、镢(jué)、耜、锸、铲、镰、铚(zhì)、镈(bó)。
包括异名同实的钱(铲)、鉏(chú,同锄)、夷(铲)、斤(小锄)、劚(zhú,镢)。
另外,有柄为艾,又作刈,即镰;大镰又称芟(shān),后世的钐镰的说法大概源于此。
无柄为铚,即后世的爪镰。
(爪镰,可参看“太原张玉虎”的博文“爪镰镰”,有图片)②木质农具:耒(lěi)、耜(sì)、椎(chuí)又称耰(yōu)、枷(连枷)、枪(尖头棒)。
2. 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
铁犁牛耕在黄河流域推广,金属农具取代了木石耕具。
耧车、风车、石转磨、水碓等重大创造相继出现。
大型农田灌溉工程在黄河流域相继兴建,因此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①铁制农具:汉以前有镢、镰、锄、铲、耙、犁铧等。
出土的镢最多。
汉以后有鈐钅隋(qián duò)或鈐钅遀,钅冓(gòu)或作構。
②木质农具:耰或椎(长柄木榔头),耱或耢(畜力摩田器),檀(畜力摩田器)、耙。
③旱地播种工具:耧犁后耧车(畜力播种机)、窍瓠(即“点葫芦”,播种工具)。
④谷物加工工具:杵臼,践碓(脚碓,碓音duì),水碓(水磨),连机碓(组合式水碓)。
另有:硙(wèi,石转磨),砻(石转磨),碾,舂车,磨车,扬扇(风车)。
3. 隋、唐、宋、元时期。
经济中心南移。
稻麦取代粟黍成为主粮。
棉花传入长江流域。
高中历史必修试题《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与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试题《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与答案自主预习新知导学知识点一农业工具的变化1.耕作工具(1)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
(2)演变过程(请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归纳知识要点)2.灌溉工具:在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____________进行灌溉。
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________,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了革新,其后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
唐朝出现了_________,借助________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3.豢养驯化工具:古人用圈厩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
不少工具设施到今天依然发挥着作用。
【自主思考】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取代石器锄耕,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知识点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1.纺织工具(1)古代中国①约3万年前:中国的山顶洞人已经用__________缝制兽皮。
②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使用________________作为纺线工具。
③汉朝:汉朝的画像石中出现了人们使用纺车纺纱的场景。
当时,人们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___________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④元朝:元朝以后,___________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2)古代西方: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2.制陶工具:主要工具包括坯车、匣钵、支钉等。
(1)人们最初用______________的方式来制造陶器,由于用手工控制形状,陶器的圆度并不理想。
(2)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地区采用________制坯,不仅能制成圆形坯件,而且能通过调节坯车转动的快慢,控制坯件的薄厚。
(3)中国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________中。
(4)唐宋时期,为了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烧制好的黏土块——________。
3.金属冶炼工具知识点三劳作方式的发展1.农业家庭式劳作:在工业时代来临之前,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在各区域文明中很普遍。
简述我国农具的发展历史
简述我国农具的发展历史在华夏五千年文明中,农具的不断演变对古代农业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好的农耕用具不仅缩短了农民的劳作时间,而且提高了劳作效率。
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先民们木石并用,使用最多的是磨制石器和骨器、蚌器,最具代表性的工具是磨制石器和耒耜,他们从事的农事活动被称为耜耕农业,生产力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夏商西周时期,木石工具依然在农业生产领域占据主导地位,青铜农具已被引入农业生产。
真正引起农耕领域生产力飞跃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铁犁、铁臿、铁锄等一系列铁制农具的出现和逐渐推广。
汉朝时,农耕领域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提高了播种的功效。
以曲辕犁为代表的中国犁,和世界其他地区的传统耕犁比较,调转更灵活,又可调节深浅,耕地、翻土和碎土一气呵成。
当宋朝在曲辕犁上安装犁刀后,它又成为了垦荒的利器。
唐宋之际,钢刃熟铁农具的推广,相对战国秦汉的可锻铸铁农具,可谓又一次重大变革。
隋唐宋元,是我国传统农具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时期。
这一阶段,犁、耙、耖、翻车、筒车等高效、省力、专用的农具臻于成熟,人们还创制了为稻农免除弯腰曲背之苦、提高清洗秧根效率的拔秧工具秧马。
至宋元时期,我国古代传统农具基本定型,发展到了小农经济所能达到的极限。
元代《王祯农书》的“农器图谱”所载农具达105种之多,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农具,且附以精致插图。
明、清两代的农具较之元代无多大变化,发展比较缓慢,但某些农具仍有改进。
如明末曾出现绳索牵引的代耕架,是将用于辘轳的绞关用于犁的牵引,可“坐而用力,往来自如”地进行垦耕。
这期间中国北方出现了露锄,南方则出现了塍铲、虫梳和除虫滑车等,还有用鹿角制成的农具。
反映了传统的农业精耕细作程度愈来愈高。
古代四大“明星”农具
古代四大“明星”农具♦本刊综合中国古代的农具与农业是同步产生的,基本上经历了木石农具、青铜农具和铁制农具的发展阶段,至今已有上万年的历史。
农业产生之初,人们用石铸、石斧砍伐灌木树丛,放火焚烧,劈地造田,开始进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
距今七八千年以前,我国的农业进入藉耕阶段。
人们在伐木烧荒后还要翻地,于是出现了石铲、石锄、石耦等翻土工具,石刀、蚌刀、石镰等收割工具和石磨盘、木杵等粮食加工工具。
图1新石器时代的石耒吕话班平期策划夏、商、西周时期开始有了锋利、轻便 的铜斧、铜铲、铜锄等青铜农具,但仍以木、石、骨、蚌农具为主。
春秋战国时期,铁和畜力被运用到农业 生产中,从此农具便发展到以铁犁牛耕为主要特点的阶段,即精耕细作阶段。
在此后的近两千年里,精耕细作的技术 体系不断完善,并形成了一系列的农业生产 工具和器具,到元代时种类已超过180种。
比如,农业生产中的耕地、中耕、收获、 加工等过程,其代表性农业生产工具分别是 犁、锄、镰、磨。
农具之尊:犁犁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应用最普遍、传统农具中最先进的生产工具,代表当时世界上农业生产工具的最高水平。
汉唐时期传 入亚洲其他国家,十八世纪传入欧洲。
可以说,犁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世界农业生产水平。
图2汉代青铜犁犁的发展经过了原始犁、古代犁、中世犁、近代犁四个阶段。
从原始农具耒耦到新 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石犁,犁改变了间断式作业的方式,采用了由后向前连续作业的方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农业生产工具发 展史上的一场革命。
商代开始出现青铜犁,西周晚期至春秋 时期出现铁犁,与铁犁相配套在春秋战国时 期开始推广的牛耕使畜力犁成为最重要的耕作农具。
牛耕改善了耕地的质量,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是耕犁史上的重大成就。
唐代在直辕犁的基础上发明了曲辕犁,象征着耕犁史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也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
宋元时期的犁结构更加轻巧,使用灵 活,提高了耕地效率。
随后半个纪元都没有大的突破,直到近代出现的改良犁、坐犁、车犁和拖拉机犁等,犁耕才进入一个新的 阶段。
人类的第一个时代是木石器时代修改二稿
人类的第一个时代是木-石器时代——全盘修正“史前史三分期学说”之一陈明远金岷彬(B.Jinmin)【内容摘要】在史前史三分期的第一个时代,木质工具跟石质工具同等重要、同时发展,而且经常并用——木头及石头结合起来的复合型工具,发挥了比简单石质工具更强力和重要的作用。
经过漫长的历史年代,木质非常容易腐烂,所以木器或复合工具的木质部分遗物的留存极少;但是考古学提供了原始社会曾使用木制工具的一些证据;人类学的调查研究,也提供了先民曾普遍使用木器的旁证。
石器的制作,有时反而需要由木器来进行加工,如“软锤技术”就是一种用木棒打制石片的方法。
原始社会的先民最初是将木器及石器并用,后来发展到同一件工具上同时采用石质及木质材料,成为木石复合工具。
实际例证之一就是从手斧到石斧的演化。
细小石器是随着木石复合工具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如果没有时代更早的木石复合工具的发明,也就不可能有为镶嵌使用的细小石器出现;木石复合工具有:用细小石片镶嵌在木柄上的刀刃、匕首、枪头、箭头、刮刀、刻刀、木石锥子、木石锤子、尖形器、钻孔器、刮削器、切割器等等。
弓箭是人类技术的一大发明创造,也是木石复合工具的一个典型;原始纺织器械是木石复合工具的又一个例证;捕鱼业——装有石网坠的渔网以及用细石器组成的倒刺和尖头的鱼叉,也属于木石复合工具之列。
由此加工而成的木制住房及车船交通工具等等,为人类文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直影响到现代。
总之,人类进化到智人(现代人)以后的数十万年间,“木石复合工具”起了重大历史作用。
远古从来没有过一个只单独使用木器不用石器、或者只单独使用石器而不用木器的历史时代。
因此,过去所谓“石器时代Stone Age”应该修正为“木-石器时代Wood- Stone Age”(代替过去所谓旧石器及中石器时代Palaeolithic and Mesolithic periods),加上“陶器时代Pottery Age”(代替过去所谓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period)。
中国古代农具发展史
中国古代农具发展史中国古代农具发展史农具的产⽣和发展是与农业的产⽣和发展同步进⾏并相互促进的。
在原始农业时期,农业⽣产粗放,农具的材料以⽯、⾻、蚌、⽊为主;种类可分为农耕⽤、收割⽤和加⼯⽤3类。
农耕类⼤体有铲、⽾、锄等;收割类包括⼑、镰等;加⼯类最普遍的是⽯磨盘和⽯磨棒。
此外,还有⽤⿅⾓制成的农具。
陶器的发明和应⽤很早,主要⽤以汲⽔、贮物和烧煮⾷物。
此后,各个时期农具的发展⼤致如下。
原始社会最原始农具是⽊质的⽾耜。
⽾是最古⽼的挖⼟⼯具,它是从采集经济时期挖掘植物的尖⽊棍发展⽽来的。
在尖⽊棍下端安⼀横⽊便于脚踏,使之容易⼊⼟,这便是单尖⽾。
后来衍⽣出双尖⽾,提⾼了挖⼟的功效。
单尖⽾的刃部⼜发展成为扁平的板状宽刃,形似铲⼦,就成为⽊耜,其功效更为提⾼。
农业⽣产⼯具⾃春秋战国以来称之为“⽥器”、“农器”和“农具”。
原始农业中⽊⽯并⽤,奴⾪社会中⼜出现了青铜农具,封建社会时期则逐渐发展成为以铁农具为主。
制造农具的原料,最早是⽯、⾻、蚌、⾓等,是原始农业的主要农具。
⽯斧 ⽯犁西安半坡出⼟的⽯锄浙江余姚河姆渡出⼟新⽯器时代的⾻稆西安半坡出⼟的⾻铲⽬前,中国已发现撮早的农耕遗址,⼤都属于耜耕农业阶段。
如河北省武安县磁⼭遗址、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遗址出⼟的⽯铲(耜),其年代距今8000年左右。
浙江省酮乡县罗家⾓遗址和余姚县河姆渡遗址也出⼟了距今7000年左右的⾻耜和⽊耜。
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农具,种类有锛、臿、斧、斨、镈、铲、耨、镰、犁形器等。
中国铁的冶铸技术发明⾄迟始于春秋,铁农具的使⽤是农业⽣产上的⼀个重要转折点,铁质农具坚硬耐⽤,⼤⼤提⾼了⽣产效率,使⼤⾯积开垦农⽥成为可能,甚⾄使农业⽣产关系、⼟地耕作制度和作物栽培技术等也发⽣⼀系列的变化。
桔槔冶铁业的兴起,使中国农具史上出现了⼀⼤变⾰时期:铁制农具代替了⽊、⽯材料农具,从⽽使农业⽣产⼒开始了质的飞跃。
战国时期的农具绝⼤多数都是⽊⼼铁刃的,即在⽊器上套了⼀个铁制的锋刃,这就⽐过去的⽊、⽯质农具⼤⼤铁犁梨冠⽜耕画像⽯秦、汉⾄隋、唐、五代秦统⼀中国以后,特别是两汉以来,由于冶铁业的⼤发展,不但铁制农具更加普及,成为“民之⼤⽤”,⽽且随着农业⽣产发展的需要,农具的种类增加,质量也⼤为提⾼。
中国古代的农具发展史
中国古代的农具发展史中国古代农具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和土地条件的多样性,古代农具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社会中,农具的改进和发展对于农民的生产力发展和农业生产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开始使用石头制成的工具,如石犁和锄头来进行农耕。
石犁是一种用来翻土的农具,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和提高农作物产量。
石锄头则用来进行杂草除去和松土。
同时,人们还开始使用陶器制成的农具,如陶犁。
随着青铜器的出现,农具的材料也发生了改变。
青铜器制作工艺的进步使得农具更加坚固耐用和锋利。
青铜犁成为古代农具的重要发明之一、它相比于石犁更加轻便灵活,而且可以调整犁深度。
这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效率和田地的耕作质量。
在战国时期,古代农具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
出现了木制犁和铁犁。
木制犁使用木头制作,轻便灵活。
而铁犁则使用铁制作,更加坚固耐用。
这些新型的农具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耕作效率和农作物的产量。
在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农具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
出现了翻土机、打栅机、扦插机、藤条制作机等各种农具,这些农具在改进土地利用和农作物的种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唐宋时期,农具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提升。
农具开始使用钢铁材料,并且采用更复杂的机械结构。
唐代的骨轮收割机和宋代的农具收割机成为古代农具发展的里程碑。
这些收割机的出现,使收割工作从人工劳动转变为机械化作业,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割效率和劳动强度。
明清时期,农具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改进。
出现了多种农具,如抽水机、扬晒机、石锅盖等。
这些农具的出现和使用,使得农业生产更加便利和高效。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农具的发展创造了许多农业生产的奇迹。
从最开始的简单石器到后来的青铜器、木犁和铁犁,再到秦汉时期的各种新型农具,唐宋时期的收割机和明清时期的多种农具,每一种农具都为古代农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与农具
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与农具中国古代农业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农业技术与农具在古代农业生产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与农具,包括耕种技术、灌溉技术、肥料运用和农具使用。
一、耕种技术在古代,耕种技术是农业生产中的核心。
中国古代农民创造了许多高效的耕种技术,其中最著名的是犁耕和脚踢耕。
犁耕是一种利用犁具进行的耕种方式。
犁具可以有效地翻松土壤,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持水分。
古代中国人使用木制、铁制和铜制的犁具进行犁耕,其中以铁制犁具最为常见。
铁制犁具具有较好的耐磨性和适应性,可以在各种土质条件下使用。
脚踢耕是一种不使用犁具的耕种方式。
农民们利用脚力将土壤翻松,然后再进行种植。
脚踢耕节省了犁具的使用,适用于一些地理条件较差的地区。
虽然这种方式效率较低,但在古代农业中仍然发挥了一定作用。
二、灌溉技术灌溉技术在中国古代农业中起着重要作用。
古代中国农民通过建设水利工程来实现灌溉,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
中国古代灌溉技术主要有引水渠、水车和水轮等。
引水渠是将水源引入田地的渠道,可以有效地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水源。
水车和水轮是将水能转化为机械能,用来抽水或者提供动力。
这些灌溉技术在古代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地的灌溉条件。
三、肥料运用古代中国农民非常重视土壤肥力的维持和提高,因此肥料运用在古代农业中非常重要。
古代中国农民主要采用有机肥料来改善土壤肥力,如粪肥、秧苗和绿肥等。
粪肥是农民们通过收集动物粪便制作的肥料,富含氮、磷、钾等营养物质,能够有效地提高土壤的肥力。
秧苗是农民们在田地中种植的一些翻割庄草,可以在耕种间歇期保持土壤肥力。
绿肥是农民们在田地中种植的一些特定作物,如豆类和菜类作物,它们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吸收大量的氮气,通过凋落后可以充当肥料。
四、农具使用古代中国农民使用的农具非常丰富多样,它们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除了前文提到的犁具,古代中国农民还使用许多其他常见的农具,如镰刀、锄头和播种机等。
辽海文化的起源与内涵
辽海文化的起源与内涵作者:雷广臻王丽颖董婕来源:《辽宁经济》2020年第02期〔内容提要〕辽西的查海文化和红山文化、辽中的新乐文化及其后继文化偏堡子文化与辽东的后洼文化、辽南的小珠山文化紧密融合、相连,形成了早期的辽海文化。
辽海文化从西到东、从南到北都有重要的文化立于中华文化系统之中。
辽海文化的内涵丰富:辽海区域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多种生业方式并存,创造了中国史前经济典范;食物、食具、食灶的协同演进,提升了生活质量,同时展示了辽海文化的递进过程;解決当时人们面临的“衣食住行”的一般问题,实施了有效、有序的社会治理;形成了龙观念,并用石堆、陶塑、木雕、美玉等载体把龙观念表现出来。
〔关键词〕辽海文化起源内涵不论怎样解释辽海一词,辽宁都是辽海区域的主体部分。
辽海地区古老而神秘,每一把土、每一捧水都有文化因子。
这些文化因子的聚合,形成了辽海文化。
辽海文化有惊世的起源,有丰富的内涵。
一、辽海文化的源头辽海区域从西到东、从南到北,都有重要的古文化立于中华文化系统之中。
辽西有查海文化和红山文化,辽中有新乐文化及其后继文化偏堡子文化,辽东有后洼文化,辽南有小珠山文化。
辽西、辽中、辽东、辽南四个区域的文化紧密相融、相连。
1.查海文化。
查海遗址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乡查海村,距今约8000年。
遗址内发现有半地穴式房址,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玉器等遗物,出土了龙纹陶片和大型石塑龙。
大型石塑龙为红褐色砾岩摆塑龙,全长19.7米,龙头部最宽处约2米。
查海文化中龙文化因素突出,用玉特点鲜明,直腹罐和钵组合为具有特色的生活用具,成为东北地区考古学文化中基础性的文化因素,为辽海文化的重要源头。
2.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的典型遗址是辽宁省朝阳市的牛河梁遗址。
红山文化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细石器工具发达。
烟叶形、草履形的石耜、桂叶形双孔石刀是发达的农耕工具。
陶器有刻划和压印的之字形纹和彩陶,器型有罐、盆、瓮、无底筒形器等。
红山文化玉雕工艺水平较高,造型写实而神化,出土了玉人、玉龙、玉龟(鳖)、玉鸟、兽形玉、玉蝉、玉鱼、鸟兽合佩、勾云形玉器、斜口筒形玉器、玉璧、玉环(镯)、棒形玉等,且在晚期积石冢大墓中出现了“惟玉为葬”的独特葬俗。
史前农业革命的主要农具是木石复合器
史前农业革命的主要农具是木石复合器【内容摘要】农业的起源是漫长的、渐进的过程。
史前“农业革命”与“新石器”两个不同的事件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史料记载,华夏农业起源时期的主要农具是耒和耜。
“农业革命”时期,农具的种类分为农耕用具、收割用具和加工用具三类。
农耕类有耒、耜、锄、铲等;收割类有刀、至、镰、柌等;加工类有杵、臼、柫等,有些是木制,有些是石制,而大多演化为木石复合工具。
在石器时代遗址中已发现了一批留存在远古土层中的木制农具的痕迹,而且,近年来出土了远古农具耒耜等考古实物。
民族学调查也为研究远古农具耒耜等提供了许多旁证资料。
考古发掘出的磨制石器刀、斧和斤(斫、斨),大多装有木柄,是古代狩猎、格斗、切割的武器,又是伐木、砍柴、斨材的工具;到“农业革命”时期,加工木石复合农具是磨制石器最基本的功能类型。
此外,先民还发明了木石复合的汲水灌溉农具——桔槔等。
因此,过去所谓“石器时代”(stone age)应该修正为“木石器时代”(wood- stone age)。
【关键词】农业革命;木石复合农具;耒耜;臿;杵臼;桔槔;斧;斤;犁。
【作者简介】陈明远,人文学者,现居北京。
金岷彬,旅美学者,主要从事文化史比较研究,现居美国普林斯顿。
在人类历史上,农业的起源是漫长的、渐进的过程。
原始农业的出现,起初仅作为采集、渔猎活动的补充而已,在先民生活中,并不占有非常突出的经济地位。
后来木石复合农具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柴尔德和布雷伍德把史前农业的发明称为“农业革命”,首先指出农业在史前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1],然而这个“农业革命”不是一下子产生的突发事件,而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积累。
后人在考古与历史研究中才把“农业革命”与“新石器”两个不同的事件加以联系。
由此产生一个重要问题:最初的农具究竟跟石器有多大关联?远古农业常用的专门的“农具”究竟是怎样的?农业革命常用的农具是木石复合器。
史前农具的基本形式,通常主体部分是木制、以木柄装上轻便的石质或骨质刃口(后代定型时主要是铁片头),不可能整体都由石质构成。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春秋战国大变革-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夏商周时期——西周的建立及政治制度
宗法制 原因: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 在土地、财产继承上的矛盾 实质:将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内容: 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大宗和小宗关系是相对的,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等级关系 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家国一体】 影响: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世卿世禄制,强化了贵族,尤其是大宗的利益。 对后世: 王位传子制度 宗法观念:忠孝、爱国、重视亲情、远近尊卑、家谱、家庙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答案】C 【解析】 “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与方言相对而言。注意材料要求的是“雅 言”最早起源于什么地方,一定是西周的统治中心,西周的都城是镐京,镐京在今天陕西境内,所以应 该选择C项,其他选项都不正确。本题通过西周“雅言”的起源体现
真题试炼
夏商周时期——商朝的建立及政治制度
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首领汤推翻夏朝的统治建立 商朝。 政治制度: 内外服制度:商王直接控制的区域,称为王畿,也就 是内服。 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为外服。 商王对内外服有不同程度的控制力。外服具有独立性 ,内外服之间的关系具有松散性,类似于方国联盟的 形式。有些方国长期与商朝处于战争状态。 弥漫着神权色彩,商王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 国家机构更加完善。
——摘自杜勇《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国家结构》
真题试炼
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
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
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
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
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
【答案】D 【解析】 材料“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 存在”体现了文献和实物相互补充以研究历史的的特点,说明研究历史需要文献与实物互相补充 ,故D项正确;A项只提及文献,较片面,而且“先秦文献的可靠性”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和材料 ,排除;BC两项只涉及出土实物和考古发掘,说法片面,排除。故选D项。
古代农具的发展
古代农具的发展
古代农具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最初的农具主要是手工制
作的,例如石制、木制的盆、铲子、提篮等。
这些农具虽然简单,但
已经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产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采用了金属制的农具,例如铁制耕犁、镰刀和锄头等,这些农具的出现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快速。
农具
的使用也逐渐从手工操作向牲畜操作转化,例如马拉耕、牛拉车等。
在中国历史上,汉代陆续发明并使用了种植机、灌溉犁、榨油机
等一系列高效农具,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使中国成为当时世
界上农业技术最为先进的国家之一。
到了现代,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各
种高效、智能的农具也相继出现,例如收割机、拖拉机、播种机、喷
雾器等,这些农具大大缩短了人们的劳动时间,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总的来说,古代农具的发展经历了从手工制作到金属制农具、从
手工操作到牲畜操作,再到现代农业机械化,一步步提高了农业生产
的效率和质量,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农具发展史
农具发展史
农具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的农业时期。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使用简单的工具,如木棍、石头和骨头,来开垦土地和种植作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具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发展。
在古代,人们开始使用铜制的犁、锄和镰刀等工具。
这些工具比之前使用的工具更加耐久和有效。
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农具的材料也开始多样化,包括铁和钢。
在工业革命时期,农业技术得到了巨大的飞跃。
新的农具包括耕地机、收割机和播种机等,这些机器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此外,农业化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农具的进一步改进。
今天,现代化的农具被广泛使用,包括拖拉机、化肥喷雾器、收割机等等。
这些高效的农具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效率。
农具的发展史反映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也是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的重要保障。
- 1 -。
古农具发展史
古农具发展史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而农具作为农业生产的工具,对农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农具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人类开始农耕的时代,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不断地演变和改进,为农民的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古代的农具主要分为耕作工具、播种工具、收割工具和磨谷工具等,这些工具的发展和演变与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密切相关。
在早期的农业社会中,人们主要依靠简单的耕作工具进行农耕,如木耙、木锄等。
这些工具简单粗糙,制作原始,效率低下,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犁耕,用以提高耕作的效率,减轻体力劳动的负担。
在古代农具的发展过程中,铁器的出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铁制农具相比于木制农具更坚固耐用,更适合于农业生产的需要。
铁耙、铁锄、铁犁等工具的使用,使得农民们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农田的开垦和耕作。
而在播种方面,古代农具的演化也是非常明显的。
最早的播种工具是使用手工进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明了播种机械,如撒种器等,使得播种的速度和效率大大提高。
除了耕作和播种,古代农具的收割工具也经历了不断的改进和发展。
早期的收割工具是人手使用镰刀进行的,这种方式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发明了更加高效的收割工具,如镰刀、锄头等。
这些工具的使用使得农民们能够更加轻松地进行收割工作,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古代农具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随着人们对农业生产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农具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
例如,磨谷工具的发展,使得农民们能够更加方便地加工谷物,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农具的制作工艺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从最初的手工制作,逐渐过渡到机械化生产,使得农具的制作更加标准化和规模化。
古农具的发展史是一部农业生产的发展史,也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
古代农具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为农民们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工具,为农业生产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的推进,现代农具已经取代了古农具,但古农具的发展历程仍然值得我们铭记和尊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农业的起源是漫长的、渐进的过程。
史前“农业革命”与“新石器”两个不同的事件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史料记载,华夏农业起源时期的主要农具是耒和耜。
“农业革命”时期,农具的种类分为农耕用具、收割用具和加工用具三类。
农耕类有耒、耜、锄、铲等;收割类有刀、至、镰、柌等;加工类有杵、臼、柫等,有些是木制,有些是石制,而大多演化为木石复合工具。
在石器时代遗址中已发现了一批留存在远古土层中的木制农具的痕迹,而且,近年来出土了远古农具耒耜等考古实物。
民族学调查也为研究远古农具耒耜等提供了许多旁证资料。
考古发掘出的磨制石器刀、斧和斤(斫、斨),大多装有木柄,是古代狩猎、格斗、切割的武器,又是伐木、砍柴、斨材的工具;到“农业革命”时期,加工木石复合农具是磨制石器最基本的功能类型。
此外,先民还发明了木石复合的汲水灌溉农具——桔槔等。
因此,过去所谓“石器时代”(Stone Age)应该修正为“木石器时代”(Wood- Stone Age)。
【关键词】农业革命;木石复合农具;耒耜;臿;杵臼;桔槔;斧;斤;犁。
【作者简介】陈明远,人文学者,现居北京。
金岷彬,旅美学者,主要从事文化史比较研究,现居美国普林斯顿。
在人类历史上,农业的起源是漫长的、渐进的过程。
原始农业的出现,起初仅作为采集、渔猎活动的补充而已,在先民生活中,并不占有非常突出的经济地位。
后来木石复合农具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柴尔德和布雷伍德把史前农业的发明称为“农业革命”,首先指出农业在史前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1],然而这个“农业革命”不是一下子产生的突发事件,而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积累。
后人在考古与历史研究中才把“农业革命”与“新石器”两个不同的事件加以联系。
由此产生一个重要问题最初的农具究竟跟石器有多大关联?远古农业常用的专门的“农具”究竟是怎样的?
农业革命常用的农具是木石复合器。
史前农具的基本形式,通常主体部分是木制、以木柄装上轻便的石质或骨质刃口(后代定型时主要是铁片头),不可能整体都由石质构成。
按照王国维先生提倡的二重证据法,可将古文献记载(纸上之材料)与考古发掘的文物(地下之新材料)两相印证。
先看古文献关于农业起源所使用农具的记载。
一、古文献记载最初农具是木制
耒和耜(吕)
据史料记载,华夏农业起源时期,主要的农具,是耒(lěi)和耜(sì,原文“吕”),并非别的;只有耒耜的发明,才开创了我国几千年来的农耕文化。
耒,象形字,是远古的一种翻土农具,形状像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尖头,用以松土。
甲骨文中“耒”字作“方”形,像一具直立的叉子,上端是直杆,下端分为两叉,旁边还有一只“手”。
甲骨文里还有一个“耤(ji)”字,左边是一把“耒”,右边一个人形,上部有“手”,下部表现“足”的符号,刻画出商代木耒的大致形象双齿之上有一横木,表明使用
时以脚踏之,以利于耒齿扎入土中,亦即古人所说的“跖耒而耕”[2]。
《易经·系辞》云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礼·含文嘉》云神农“始作耒耜,教民耕种”。
而《世本》则以为黄帝时“始作耒”。
“耒”是汉字部首之一,从“耒”的字,如耕、耘、耔、耧、耜、耙、耦、耨、耞、耠、耡、耖……都与原始农具或农作有关。
又,根据汉画像砖的图形可以看出“耒”是一根尖头木棍,捆绑上一段短横梁。
使用时把尖头插入土壤,再用脚踩横梁使木棍深入,然后翻出。
改进的耒有两个尖头或便于撬土、省力的曲柄。
两个尖头的耒,是先民选用自然两分叉的树枝来制作;把耒改进为有省力的曲柄,最初也是选用树枝适合的天然弯曲度。
发明农耕的古华夏各部族,最初翻耕土地的专门农具耒,是中华农耕文明的肇始工具。
据《考工记》所载,“耒”通高为6尺6寸(周制),合今4米左右。
汉代有学者以为耒耜为一物。
如东汉许慎以为耒为上部,耜为下部,但都属于木制。
而郑玄也以耒耜为一物之两部分,上为耒,下为耜,《礼记·月令》郑玄注“耒,耜之上曲也。
”将耜看成刃口的专称。
今据《管子·海王》等文献看来,直到战国时,耒、耜为两种农具。
这个判断,也被出土的实物所证实。
《周礼》记载了制作木耜的过程,《地官·山虞》云“凡服耜,斩季材,以时入之。
”即选择较小的树木以作为耜材之用。
《易·系辞》曰“斵木为耜。
”《淮南子·泛率》曰“古者剡耜而耕。
”《后汉书·章帝纪》曰“耜其柄,耜其刃。
”
耜(吕)为木制的铲状耕田工具,到西周时仍为农民普遍使用。
《国语·周语》引《周制》,其中有“民无悬耜”之句。
春秋战国时,继续沿用耒耜,《孟子·滕文公》云“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
”
《庄子·天下》曰“禹亲自操耜。
”《吕氏春秋·孟春纪》载每年之春,天子要亲载“耒耜”而来到籍田。
耒耜是耕田的最早的尺度标准,有了耒耜的尺度,才有田垅、亩甽的划分,才可以设置灌溉的沟渠;在这些基础上,才有后来的“井田制”。
甽同“畎”,指田间的小沟。
甽垅相间,甽宽一尺(秦汉一尺等于0.231米,约当今0.694尺)。
《荀子·成相》云“举舜甽亩,任之天下。
”
《吕氏春秋·任地》载“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亩也其博八寸,所以成甽也。
”可见耜之通高和耒相近。
“其博八寸”是指其刃口的宽度。
而《考工记·匠人》则记载“耜广五寸”,看来,耜刃的宽度似因地而异。
从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易经》《周礼》《世本》《国语》《孟子》《考工记》《管子》《庄子》《吕氏春秋》到汉代许慎、郑玄等,上千年间,有关古代农具的记载(据我个人浅见),没有一句话提到什么“石锄、石犁”等完全石制的所谓“新石器”农具。
华夏远古农具名的用字,在东汉《说文》里面,部首多为木、禾、耒、金。
这有充分的道理(1)远古农具多为木制,既便是复式农具也离不了木;用人机工程学观点来解释古代的徒手木石工具现象,那就是与使用者身体结构尺寸相适应的(粗细、长短)木棍棒类器具,便于人体发力劳作;而相同尺寸的石头工具(如果能打制或磨制出来的话)则很笨重,人的体力不便于连续操作;人的力量能挥动的石头,尺寸又不适合手拿垦土使用。
所以,耕作农具以木制为多;或者木柄石刃。
(2)农具离不开农作物“禾”,所以农具名称用字又从“禾”;农具从“耒”部也从“禾”部,这反映出远古时代汉字的初创阶段,有的部落用“耒”造农具字,有的部落用“禾”造农具字,在后续的中华民族大融合里,两部的农具用字兼收并蓄。
类似的情况,还反映在表示陶器的汉字部,有“缶”部字,也有“瓦”部字。
(3)许多农具是由古农具“耒”发展而来,“耒”是农具的鼻祖;这从汉字的“耒”部造字可以得到证明。
(4)金属(主要指铁器)发明之后,农具的刃部才大都利用铁制,“金”部的字出现较晚,在春秋战国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