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农业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总结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及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及土地制度的演变【知识梳理】一、农耕方式的演变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农业的起源)(1)起源:距今约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农耕逐渐取代采集(2)农作物:北方旱地(黄河流域)——粟、麦;南方水田(长江流域)——水稻(3)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4)生产工具:石斧、石铲、石镰、木耒、骨耜等(5)特点:①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②生产力水平低下;③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6)影响:①使人们生活开始走向定居;②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演变(1)形成:春秋时期(2)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小农经济(规模),自然经济(属性)。
(3)生产工具的发展①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使用直辕犁)。
②汉朝:发明犁壁、藕犁(直辕犁);铁犁牛耕广泛推广,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③隋唐: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江东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步犁就是使用畜力的曲辕犁)(2)耕作方式的发展①商周:集体农耕(即千耦其耘或十千维耦;工具太简陋,单个家庭难以完成稼穑)。
②春秋战国:出现个体农耕(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延续到三大改造时期。
(3)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①春秋:芍陂(楚国,淮河流域)②战国:都江堰(秦,长江流域)、郑国渠(秦,黄河流域)③秦朝:灵渠(解决军粮运输问题,广西,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④汉朝:a.汉武帝时修建了漕渠、白渠及大规模治理黄河;b.东汉明帝派王景治理黄河;c.西域(今新疆)修建了具有地方色彩的坎儿井。
⑤灌溉工具:三国时曹魏的马钧改制的翻车(人力);唐朝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水力)。
二、小农经济1.出现:春秋时期2.形式:自耕农经济(主体);佃农经济;均田农户经济。
(中等及以上的地主自留土地的生产属于小规模集体生产;小地主生产也属于小农经济)3.条件:①生产力发展(铁农具和牛耕推广使用,根本原因);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018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项练习: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 含答案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课后练习(1)1.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严重受阻,其原因有?①自然经济的存在②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③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④大量自由劳动力的存在?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
贾谊谏曰:“……又民用钱,郡县不同;或用轻钱,百加若干;或用重钱,平称不受……则市肆异用,钱文大乱。
……今农事弃捐而采铜者日蕃,释其耒耨,冶镕炊炭,奸钱日多,五谷不为多。
”——《汉书·食货志下》【材料二】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
吴王擅障海泽……山东好滑,威聚吴国。
【材料三】吴王叛乱起兵时说:“寡人金钱在天下者往往而有,非必取于吴,诸王日夜用之不能尽。
有当赐者告寡人,寡人且往遗之。
”——《汉书·荆燕吴传》【材料四】元鼎四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铸币大权收归中央,成立专门机构,并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钦(脚镣)左趾,没入(收)其器物。
”(——《史记·平准书》)为此大臣桑弘羊说:“当此之时,四方征暴乱,车甲之费,克获之赏,以亿万计,皆赡大司农。
此皆……盐铁之福也。
”——《盐铁论·轻重》回答:(l)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根据材料归纳这种现象造成了怎样的后果?(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3)材料四中汉武帝采取措施的目的何在?(4)材料一、材料二与材料四两种不同措施和不同结局说明了什么?3.《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4.歌谣:“黄道婆,黄道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
”描述的是( )。
A.西汉时期的丝织业B.北宋时期的丝织业C.元代的棉纺织业D.明清资本主义萌芽5.《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高考历史总复习 11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课件 人民版必修2
【例2】(2011·福建省文综·14)下图所示坎儿井(井渠) 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 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 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①②③
2.对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和地位的认识 对于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一是在表现形式上概念不 清:错认为家庭手工业不是私营手工业。事实上,私营 手工业又叫民间手工业,包括家庭手工业和专业的私营 手工业。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相对于家庭手工业来说,更 专业、规模更大。二是对其地位易混淆。官营手工业凭
借国家权力,一直到明前期居主导地位。民营手工业即 专业的私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到明中叶后 居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 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参考答案: 一、男耕女织 家庭手工业 官办 二、1.棉 丝绸之路 2.(1)司母戊鼎 礼制 (2)春秋 晚期 水排 3.(1)陶器 (3)青瓷 白瓷 (5)粉彩瓷器
易错易混提示 1. 隋唐之前,瓷器价格昂贵,只有富贵人家使用, 一般民众使用价格相对低廉的陶器。隋唐以后,瓷器大 量生产,逐渐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1.(2011·上海市文综·8)为迎接2011年“5·18国际博物 馆日”。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同学们 围绕“博物馆与记忆”的主题搜集到一组中国古代器物 图片(见下图)。并制作了如下标签:①商代兽面乳灯纹 鼎;②5000~4000年前良渚文化玉琮;③新石器时代磨 制工具石斧;④战国曾侯乙编钟。上述标签与下组图片 自左至右对应的顺序是( )
【答案】C
【例4】(2011·天津市文综历史·2)宋人诗云:“东家 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 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 )
最新 学海乐苑2018年上学期高三第一轮复习历史:中国古代史(二)(附答案) 精品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史(二)一、选择题1.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是()①江南经济赶上北方②南朝士族的衰落③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的加快④人民迫切要求统一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④ D.①③2.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A.满足巡游享乐愿望 B.加强南北交通 C.南粮北调,入库贮藏 D.巩固隋朝统治3.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
然而,秦朝与隋朝却都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A.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B.统治集团内讧变乱 C.宦官擅权外戚临朝 D.横征暴敛苛政黩武4.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限制了皇权C.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D.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5.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隋朝开始实行的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B.它使门第不高的地主可以凭自己的才学参与政权C.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并有效地笼络了人才D.是为了打击魏晋以来形成的士族制度而采取的一项措施6.对唐朝实行的募兵制的评价,正确的是()①募兵由国家供给衣食,农民兵役负担有所减轻②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③职业化士兵出现,兵将之间存在隶属关系,导致军阀形成④募兵制“寓兵于农”、“兵农合一”有利于农业生产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7.唐朝租庸调制规定农民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其中的“布”是指()A.丝织品 B.麻织品 C.棉织品 D.毛织品8.“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共同点是()A.社会经济高度繁荣 B.国力强盛C.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较安定 D.疆域空前辽阔9.唐朝皇帝调整统治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客观上最能体现战国时期儒家“仁政”主张的是()A.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B.租庸调制、科举制C.均田制、科举制 D.均田制、租庸调制10.“贞观之治”出现的最主要经济条件是()A.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 B.人口的大量增加C.生产工具的重大改进 D.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和生产时间11.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高考历史题型秘籍【13】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
专题十三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高频考点解读】1.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4.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热点题型】题型一古代发达的农业例1、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提分秘籍】1.全面认识封建小农经济(1)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基本生产模式。
③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能力的脆弱性。
(2)导致小农经济脆弱的因素: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
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
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3)影响:①积极影响:自给自足,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是中国古代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②消极影响: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特点,使人们形成了“安土重迁”的思想,这一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生产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2)土地制度:封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并存,地主土地所有制是最主要的形式。
创新方案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教案
创新方案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教案08160285考纲展示:(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手工业的发展。
热点提示:(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3)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概况;(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考点1 发达的古代农业——田园风情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砍倒树木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
(2)石器锄耕:商周时出现青铜农具,使用范围十分有限,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
②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又出现犁壁和耧车。
③东汉: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④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调节犁耕的深浅,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思考] 古代耕作工具图图1 图2从图1到图2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方式有何重要变化?这一变化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提示:变化:图1反映的是西汉的二牛一人犁耕法,图2反映的是唐代江南地区出现的曲辕犁,反映了古代耕作工具的进步,由于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的精耕细作。
意义: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耕犁基本定型。
2.农耕技术(1)耕作技术①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
②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赵过推行代田法。
③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2)耕作制度:两汉的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宋代以后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
(3)水利灌溉①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等。
②灌溉工具:曹魏时的翻车,唐朝创制了筒车,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明清出现风力水车。
[点拨] 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色,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课题十九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讲义含解析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循框图——理清主要史实]1.古代农业2.古代手工业和商业3.资本主义萌芽与古代的经济政策[背术语——规范答题用语](1)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2)从春秋战国时起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土地国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3)中国的手工业长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始终是农业经济的附属存在,明清时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受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中国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
(4)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之下。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5)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繁荣经历了两大阶段:从周到唐的严格限制阶段和宋至明清的放松限制阶段。
城市的发展与当时的商业是联系在一起的,商业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又相辅相成。
(6)古代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业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7)“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
但是,封建社会后期,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8)“闭关锁国”政策尽管曾起到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课题十九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砍树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注]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卷二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581年)(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
单元质检卷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581年)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某某某某调研)某某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竹简1 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
其中,《秦律十八种》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
这反映了( )A.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得以强化B.秦朝竭力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C.秦律主要针对国家经济管理而制定D.秦朝社会的许多现实问题和解决方案2.(2018某某某某三模)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
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
这反映了( )A.皇帝神化君权以强化统治B.宗族关系成为皇帝执政基础C.“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D.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3.(2018东北三市联考)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农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
这一趋势是( )A.官员选拔利于国家管理B.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C.贵族政治让位于官僚政治D.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4.(2018某某名校联考)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
这表明( )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的根源5.(2018某某名校联考)下表是摘引自古代史书中有关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些历史叙述。
据此可得出的共同结论是( )A.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B.汉代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C.汉代政府实施重农政策D.汉代手工业技术获得发展6.西汉王朝建立不久,朝廷将田赋从秦时“太半之赋”减至十五税一,之后又减至三十税一。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某某某某调研)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
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B.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C.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D.农耕经济成为各朝根本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文化认同感。
“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一方面是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说明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故A项正确;有虞氏和夏、商、周三代是前后相继的过程,不属于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故B项错误;材料是“祭祀”方面,属于宗族意识,不是政治制度和农耕经济方面,故C、D两项错误。
2.(2018·某某某某二调)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
当时的移某某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
此举( )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B.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解析:B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秦统一六国的兼并战争中,对一些地方的人口造成严重影响,通过大规模的移民,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故B项正确。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前,关中地区经受战乱破坏,经济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优势,故A项说法错误。
秦朝移民中“迁豪富、强族于关中”是为了加强监管,尤其是迁六国贵族,是为了削弱六国贵族势力;“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是为了减少边疆少数民族叛乱,C项排除。
材料为巩固国家统一措施,D项排除。
【教师备用】【新知生成】秦朝保障统一的配套措施(1)全国必须在经济、文化上高度统一。
这就是所谓“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简言之就是度量衡、文字、货币、车道,乃至意识形态,都趋于高度统一,使中央政令可以畅通于各地,地方与中央保持一致。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
联系: 首先,都是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产物。 其次,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 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结束。 再次,都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综上所述: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就有联系也有区 别,不能完全划等号的。只能在封建社会到半 殖民地半封建结束期间,两者出现了交集,可 以说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
井田制
• 1.形成于商代;鼎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 2.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特点:一切土地属于国王,国君把 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 同时要向国君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井田‛(又称 公田)里集体劳作 • 3实质:就是王田制,即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奴隶 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土地私有制了) • 4瓦解: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 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 国君缴纳赋税。 • 标志:鲁国实行‚初税亩‛(我国最早的税收制度 )
中国大运河(Grand Canal) 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 工程,是中国古代汉族劳 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 水利建筑,为世界上最长 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 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大 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 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 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 全长2700公里,,是中国 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至今大运河历史延续已 2500余年。2014年6月22日, 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 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 遗产名录
汉代 唐代
铁农具数量大大增加, 出现曲柄锄、大镰、 (西汉耦犁——东汉一牛挽犁) 镂车
铁犁牛耕(普及全国)
铁犁牛耕
曲辕犁
西汉耦犁(二牛抬扛)
一牛挽犁的犁耕,始于东汉,至今沿用……
构 造 变 化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统一概况: (1)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_中__央__集__权__ 的秦王朝。 (2)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_长__城__和“直 道”。 (3)统一岭南:开凿_灵__渠__,平定岭南并设郡。 (4)平定西南:开辟“五尺道”,任命官吏。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地方制度:郡县制。 ①内容:地方设有_郡__县__两级,“郡”直属于中央,“县” 隶属于郡。县下设有“乡”“里”两级基层行政机构。
(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消极: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 短命而亡。
【备选要点】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不同
实行 条件
传承 制度
官吏 权力
西周分封制 与宗法制相联
世袭 拥有封地和相应 的爵位
秦朝郡县制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 实行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 不得世袭
当然的王位继承人。实行宗法制,首先就要严格区别嫡 庶关系。这种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是为了把“宗子” 继承的制度固定下来,防止发生争夺和内乱从而巩固宗 族组织及其统治力量。
重难点二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史料探究】
1.秦朝的皇帝制度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 穷。
(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 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2.宗法制: (1)积极影响: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规范 人际关系,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实现和 巩固国家统一。
(2)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 按照血缘亲疏划出等级关系,确定政治关系。这不利于 扩大统治基础,不利于人才选拔,在疆域日益辽阔、政 治关系日益复杂的中国古代社会,逐渐显现出其落后性。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1第42题说题
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2第41题说题试题展示(2018新课标2卷第41题)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
《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物种轮种。
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
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
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
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
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5分)一、试题的命题立意第41题作为历史高考材料题中的第一题,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
纵观2013-2017年全国2卷41题的考察方向来看,41题命题特点表现为“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总体来看,以考查历史的横向联系为重点,即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在同一领域的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及影响。
同时也兼顾历史的纵向对比。
2018年全国2卷的41题正是在这样大方向下考察了一带一路视野下东西方农业文明的发展。
1、知识立意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
2018年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历史分项版汇编:专题06 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含解析)
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的发展)01.(2018年北京卷文综历史2)2. 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③【答案】B【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常见方法之一是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但是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
如本题,如果学生对古代中国经济的知识掌握扎实,判断出②④存在史实错误,即可迎刃而解。
02.(2018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2)2.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题目主要涉及到了西汉经济领域的诸多概念,如实物田租和货币人头税、土地兼并、重农抑商、自耕农经济等,考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重要概念,才可以由题干信息推论出答案,思维含量较高。
2018年人教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题: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艺最高水平的主要原因是( )A. 统治者的重视B. 中央集权的作用C. 工匠积极性高D. 市场需求2.宋朝规定: “应典、卖、倚当物业, 先问房亲, 房亲不要, 次问四邻, 四邻不要, 他人并得交易。
房亲着价不尽, 亦任就得价高处交易。
”(《宋刑统》卷13)这说明宋朝( )A. 田业买卖还会受到家族宗族势力的干预B. 执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 买方完全可以根据个人自由意志买田业D. 朝廷对民间土地买卖管理较弱3.北魏与唐前期实行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 )A. 发展小农经济, 抑制土地兼并B. 实行土地国有, 促进经济恢复C. 打击地主势力, 促进生产发展D. 改革基层行政, 加强中央集权4.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 该局产品( )A. 全部投放市场, 收入归皇室B. 全部供皇室使用, 不投放市场C. 部分用于纳税, 部分投放市场D. 部分供皇室使用, 部分投放市场5.《通典·田制》对授永业田规定如下: “其永业田, 亲王百顷, 职事官正一品六十顷, 郡王及职事官从一品各五十顷, 国公若职事官正二品各四十顷……石骑尉、武骑尉各六十亩”“丁男给永业田二十亩”。
这反映出唐朝的均田制( )A. 助长了土地兼并的风气B. 是一种地主土地私有制C. 维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D. 对特权阶层存在两面性6.有学者认为, 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 中国“选择了陆地”。
“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 忽视海防的重要性B. 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C. 加强发展陆路交通D. 奉行闭关锁国政策7.下列材料不能体现中国古代重农抑商主张的是( )A. “戮力本业, 耕织致粟帛多者, 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 举以为收孥(官奴)。
”B. “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 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 则商病。
”C. “凡士工商贾, 皆赖食于农, 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 而工贾皆其末也。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时代主题练第83练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全国通用)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时代主题练第83练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训练目标] 1.根源: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显著进步。
2.政治:王室衰微,权力下移;各诸侯国变法改革;中央集权萌生,兼并战争使国家渐趋统一。
3.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
4.文化:“百家争鸣”。
小题精练1.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赢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 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
”这一情节充分表明(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分封制受到冲击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2.(2016·宜春一模)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
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
这反映出( )A.农业发展迅猛B.分封制度崩溃C.郡县制度形成D.官吏待遇下降3.(2016·甘肃一模)西周时期的城市建置等级比较明显,天子的都城大于诸侯的国都。
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商业都会,国君在此设立稷下学宫,吸纳各学派人才,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
这主要反映出( )A.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B.百家争鸣促进了经济发展C.新兴工商业城市兴起D.官府对经济文化的垄断局面被打破4.(2016·新乡许昌平顶山二模)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三写道:“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
”上述现象主要表明( )A.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战国时遭到进一步破坏B.法律取代了礼乐,成为维护新的政治秩序的主要工具C.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缓慢D.贵族政治文化被精英政治文化取代5.下列引文均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D.“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6.(2017·泉州联考)西周时期,同宗兄弟或共居共财、或异居共财。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6讲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和古代的土地制度课件 岳麓版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2.(2016·课标全国Ⅰ,25)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解析 由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以判断画像砖反映 了汉代大地主田庄上的农业生产情形,不是个体农户的生产情景,故选D,排除A ;画像体现的是生产场景,看不出精耕细作的信息,排除B;汉代土地制度是封建 土地私有制,排除C。 答案 D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2.经营方式: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经营方式。 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__租__佃__关系。
(2)发展① ②战 宋国 代: :已 日经 益产 普生 遍。 化,_租__佃__经__营___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式。 ③明清: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2.农耕工具的改进——从耒耜到曲辕犁
(1)夏、商和西周: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2)春秋战国:铁农具出现。大约在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战国中后期,_铁__犁__ 用于牛耕。 (3)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__犁__壁__。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4)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早已出现了_曲__辕__犁___。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__传__统__步__犁__ 的基本定型。
(2)水利建设① ②春 西秋 汉战 也国 陆时 续期 建的 成芍 漕陂 渠、 、__都__白__江__渠__堰____和 等郑 水国 利渠 工较 程为 。著名。 ③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如西域地区的_坎__儿__井__。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二第5讲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含解析)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命题分析1.选择题集中在春秋战国、汉代、唐宋及明清时期,非选择题一般出自唐宋或明清。
2.侧重考查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具体表现和影响,以及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突出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4.关注民生问题的试题有增加趋势,与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相关主题切合度日益明显。
•备考建议1.准确把握古代中国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2.从民生发展与国家进步两个角度分析把握农工商发展及政策。
3.关注新课标核心素养、知识与本专题知识的结合。
古代艸q经济的展本结构与挣点«•糊止|农业和家庭乎1】业制驚合、"给"宦A^^il衣水主义洌恤也岀现伽両|淸虛的件建第5讲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一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一)发展脉络。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商周时期)石器锄耕-(春秋战国开始)铁犁牛耕。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精耕细作的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发展概况。
④耕作制度:年熟为主(3)魏晋南北朝①耕作技术:北方和南方分别形成耕耙耱技术和耕耙技术。
②农业灌溉:曹魏改进的翻车用于灌溉(4)隋唐时期①铁犁牛耕技术: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耕犁成熟的标志)。
②农业灌溉:唐朝创制筒车(解放人力)(5 )宋元时期江南逐步形成稻麦轮作的年两熟制(6 )明清时期玉米、马铃薯、番薯等高产作物引进[识记导图]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巩固自查]结合下图分析,中国古代铁犁牛耕的演进呈现什么特点?答案:铁犁牛耕技术自春秋战国时代出现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 成为助推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传统步犁定型, 成为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没有实现革命性的变革。
[巩固自查]观察下图,概括我国古代的人口状况。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中国吉曲人口itiiL击蠢aj答案:整体上中国古代人口呈增加趋势,而区域人口分布状况呈现“南增北减”的特点。
高考历史第1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专题1
高考历史第1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专题12020.031,牛耕普及全国是在A、秦朝B、汉代C、唐代D、宋朝2,古代中国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是A、集体耕作B、简单协作C、小农户个体经营D、庄园经济3,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中,两个最基本的阶级是①地主②农民③奴隶主④奴隶⑤平民A、①②B、③④C、①⑤D、③⑤4,汉代,农耕生产的进步主要体现在①牛耕逐渐普及全国②曲柄锄和大镰出现③一牛挽犁耕作方式出现④牛耕和铁铧犁在淮河地区推广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5,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对古代中国经济形态的主要影响是导致A、庄园经济的产生B、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C、市场经济产生D、集体耕作方式的出现6,牛耕和铁铧犁在淮河地区逐渐推广是在A、春秋战国时期B、秦朝C、西汉D、东汉7,战国时期出现的著名水利工程是①都江堰②郑国渠③井渠④设渠堰使官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8,古代中国土地过于集中①导致耕者无其田②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③容易激起民众暴动④其根本原因是贵族、官僚、豪强霸占良田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9,阅读下列材料(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摘自《史记·货殖列传》根据分析汉朝时江南的经济状况怎样?10,便于牛耕普及的耕作形式是A、刀耕火种B、二牛抬杠C、火耕水耨D、一牛挽犁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初租禾(根据田地产量征收赋税)。
--《史记.六国年表》材料二:秦孝公任商鞅。
鞅以……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
……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材料三: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令黔首自实田(自报土地实数)。
--《史记·秦本纪》回答:结合上述材料,以秦为例,概述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过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每日一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2018年某某名校联考模拟试题)阅读下表,据此说法正确的是中原西北东北江南岭南战国117 29 ——————西汉238 54 13 47 ——东汉467 95 14 138 29——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情况表A.汉代南方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B.汉代的铁犁技术已经普及全国C.南方农业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D.长途贩运促进了农业技术传播【参考答案】A【解题必备】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朝代表现特征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北方南宋时期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式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2.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1)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
(2)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
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南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
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许多文人学者随之南迁,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北方人民的南迁,使少数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为隋唐时期,政府粮仓设置情况的部分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分离D.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下面的郡县增置表可以反映出汉至唐前期东南三区的郡县增置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B.政治重心不断东移C.经济重心已经南移D.郡县制度逐渐完善“儒学之盛,古称邹鲁,今在闽越……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中国农业经济的 基本特点。
• 农业的主要耕作 方式和土地制度
具体考点
• 1、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 • 2、精耕细作的农业 • 3、土地制度的演变 • 4、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非课本知识点) • 5、小农经济 • 6、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 • 7、古代农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五年考情(26考)
②中外经济 ③古代经济与当代经济 (3)注意方法: ①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 (史观是观察与解读历史的基本模式) ②材料第一、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③哲学思辨方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
劳动者
反作用 决定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最基本) 生产中人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继徐续光启发《展农政全书》。
“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 计,仰于东南。”朝廷设置江淮转运使, 负责粮食北运京畿。这一现象发生于
A.战国 C.东晋
B.秦代 D.唐代
• “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 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 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 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非选 选择
非选 选择
选择
考试前瞻
• 从过去五年的考查中看,对农业的考查可 谓全方位,涉及农业发展的各个因素包括 水利、政策等都有考查过。
• 展望新一年,此内容仍会有考查。在复习 过程中,要注重对概念的清晰把握。
重要历史概念
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
• 农业耕作经方济式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 • 小农经济经济形式。
• 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 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 或“石器锄耕”阶段。
• 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 耕农具,进入“中耕”阶段。
• 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战 国时期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 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C
黍和稷应属于同一类农作物,黍去皮后叫黄 米,有粘性;稷就是粟,俗称谷子,脱壳以 后叫小米,没有粘性。甲骨文中黍字出现 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诗经》中提到 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是28次和10次。 据此可以做出的判断是 A.黍和稷都属于古农作物系列 B.《诗经》是反映农业生产的作品 C.黍和稷都是商周重要的粮食作物 D.黍比稷更具生产生活实用性
2013 安徽(12)
选择
海南(1)
海南(8)
江苏(1)
全国卷二(25)
重庆(2)
北京(41)
非选
2014 福建(13)
选择
天津(2)
重庆(3)
广东(13)
海南(4)
广东(38①) 非选
2014 2015
2016 2017
海南(26) 广东(14) 江苏(4) 天津(1) 全国卷二(26) 全国卷一(24) 四川(13) 海南(8) 江苏(3) 全国卷一(25) 浙江(17) 北京(12) 全国卷三(26)
历史必修2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和社 会生活领域的重要内容。经济活动是人类 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社会生产 或经济活动总是与一个社会中的经济制度、 经济活动的参与者的积极性和经济活动的 效益有着密切关系,把握这三个基本问题 也就把握了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活动的 本质。
【学习建议】 (1)掌握基础知识,并注意知识的分析比较联系归纳。 (2)知识整合:①经济与政治、文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 经济基础起反作用。经济问题是国家 问题之根本。
与历史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相比, 其主要内容有哪些呢?
政治发展史
经济成长史
古代政治制度
古代经济基本结构
近代列强入侵及民主革命 近代经济结构变动与资
中
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国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联系: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繁 荣前提,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发展 提供商品与市场,商业的进步,调整、刺 激 、促进农业手工业发展。“无农不 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农业、 手工业、商业发展必然促进资本主义萌芽 的产生。
目标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 的主要耕作方式和
是个体小生产者,在经中济国地整位个极封不建稳社固会,阶两段极,分小化农极经为济
显著。
几乎等同于自然经济。
• 1、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 • (1)变化:
耕作方式的变化:从刀耕火种到石器 锄耕到铁犁牛耕。
组织方式的变化:从大规模简单协作 到个体农耕。
(2)、原因:生产力水平变化。
• 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
• 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是在铁制农具、牛耕技术的
• 自耕农经济 出现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之后的产物,
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和手工业
自耕农是以小块土相地结私合有,制生为产基目础的,主以要单是个满家足庭自为家基
经济单位,从事耕本织生相活结的合需的要个和体交农纳业赋劳税动。的(农包户括。自
是中国封建社会赋耕税农、和徭佃役农的)主要承担者。由于他们
2、精耕细作的农业 可结合资料P74考法2
所谓精耕细作,是指农业上认真细致地耕作 。 具体而言,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表现在 耕作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灌溉技 术。
基本史实梳理(自主完成)
时期
工具改进
春秋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
明清
耕作技术
农业灌溉
汉代:耦犁 汉代:耧车(播种工具)
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 耕犁的基本定型。
(1)精耕细作的发展历程
时期
特征
春秋秦汉 一些农田开始实行精耕细作
魏晋南北 黄河流域的精耕细作技术已
朝
经日趋成熟 《齐民要术》——世
界上现存最早的农书
隋唐
南方水田的精耕细作技术逐步成熟
宋元 明清
全面成熟南宋水时,南轮方作成的为稻全麦国复经济种中制心
(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一年多熟种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西 希腊民主、罗马法、欧美 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
方 代议制
发展和新变化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
的建立
验与教训
当今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趋势
古代中国的经济
•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以农为本, 手工业和商业(末)是农业社会的附 属行业,是为农业服务的,但是,随 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 必然会对农业产生冲击,并产生了新 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明朝 中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