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二 第5讲 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农业 (共44张PPT)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 的基本结构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构成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是其发展的基础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 慢发展
阻 碍 古代中国的经 济政策
重农抑商 海禁、闭关锁国
第 1 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LINXIA MIDDLE SCHOOL OF GANSU PROVINCE
考试说明
第 1 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LINXIA MIDDLE SCHOOL OF GANSU PROVINCE
一、古代农业发展概况(从原始农业到精耕细作) (3)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②两汉:西汉赵过推广的 耦犁,到东汉时已推广到 珠江流域;西汉发明播种工具 耧车。 ③隋唐:江东地区出现 曲辕犁 ,安装了犁评,犁 耕技术日渐完善。 2、耕作技术: (1)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 垄作法 。 (2)汉朝:出现二牛一人犁耕法和赵过推行 的 代田法 。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 水田也采用 耕耙 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
第 1 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LINXIA MIDDLE SCHOOL OF GANSU PROVINCE
一、古代农业发展概况(从原始农业到精耕细作)
4、耕作制度 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形成 稻麦轮作的 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5、水利灌溉 (1)水利工程:春秋: 芍陂 ;战国秦国李冰修建 的 都江堰 、郑国修建的 郑国渠;汉朝的漕渠、白渠和 龙首渠( 传到西北称 坎儿井)等;东汉 王景 治理黄河; 唐朝设渠堰使,负责水利工程;明清重视河防、海塘, 兴修水利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创制 筒车 , 宋朝出现水力高转筒车,明清时期出现 风力水车。
2021年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精耕细作的形成
•时间:距今一万年以前
•发展过程:采集经济→种植经济
•地域差别:北方粟为主(黄河流域)
•南方稻为主(长江流域)
•产业结构:以种植为主,家畜饲养为辅
•五谷:稻、黍、稷、麦、菽
•六畜:猪狗牛马羊鸡
•成就: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稻的国家
生产工具一耕作
•原始农业:主要是石具木具骨具(例子:石斧石镰耒耜石铲)•商周:金石并用(金比较少)
•春秋战国:1春秋出现铁农具
• 2春秋后期出现牛耕
• 3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
•汉代:出现犁壁
生产工具一灌溉
曹魏翻车唐代筒车
水利设施一治理黄河
•1大禹治水
•2从汉朝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治(王景)
水利设施一水利工程
•春秋战国芍陂(què bēi)(春秋楚国)都江堰郑国渠(战国秦)•两汉漕渠白渠
•坎儿井西汉边疆地区。
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之发达的古代农业
(1)有利因素:①铁犁牛耕的普及;②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有一定的积 极性;③农民的辛勤劳动;④历代统治者的重农政策; (2)不利因素:①规模小、条件简陋,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脆弱 性);②封建剥削沉重;③封建统治的腐朽、社会动荡;④土地兼并
重难突破 小农经济的影响?(通史角度)
①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基础。 ②经济: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 建政权的安危。 ③科技: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农学、天文学、数学等领域的发展(具 有实用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也导致了古代科技无法实 现根本性突破。 ④文学:很多文学艺术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如 《桃花源记》《天仙配》等。 ⑤民众心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 奋斗等优点,也有思想狭隘、行为保守、目光短浅等不足。 ⑥家庭伦理:小农经济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也是“重 男轻女”思想产生和流传的重要原因;同时恪守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
知识补充 汉代田庄经济
(1)含义:东汉时,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 和西汉末年的战乱等原因,豪强地主建立的一个个封建地主田庄。地主田庄的内 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原因:①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②土地兼并;③汉末战乱。 (3)经营形式:大土地经营 (4)特点:①聚族而居、自给自足;②规模大、生产部门齐全;③拥有私 人武装;④农民和田庄形成人身依附关系 (5)发展历程:兴起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 (6)影响:①政治上,控制和稳定大量无地人口,起到维持社会秩序的作 用,同时财力雄厚的地主对皇权的支持对政权有一定的稳定作用;但地方势力膨 胀,威胁中央,是造成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根源。②经济上,对农业﹑手工业 的发展及商品经济的繁荣起到推动作用;但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③ 军事上,私人武装维持地方安定,减轻国家负担,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社会 环境。但私兵的膨胀导致地方分裂,为东汉末年的动乱埋下了祸根。④文化上, 宣传儒学,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普通民众的基本文化素质 ;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必修Ⅱ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进行模拟测试以检验复习效果,并针对测试 结果进行针对性复习。
专题突破
针对重点、难点和易错点进行专题突破和训 练。
查漏补缺
在复习过程中及时查漏补缺,确保知识点的 全面掌握。
TH足、男耕女 织等,以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文化 等方面的影响。
历年真题回顾与解析
选择题
针对历年高考历史真题中的选择题,进行回顾和 解析,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
材料题
回顾历年高考历史真题中的材料题,分析材料内 容,提炼有效信息,训练解题思维和表达能力。
论述题
回顾历年高考历史真题中的论述题,了解评分标 准,掌握论述方法和技巧。
文化传承
农耕文化的传承方式、途径及其 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制度
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及其与农耕 文化的关系,如私塾、县学等教 育机构在传承农耕文化中的作用
。
04 古代中国农业经 济地位与影响
在世界经济史中地位
起源早
01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国家之一,早在夏商时期就
有了发达的农业。
贡献大
时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
秦汉至明清时期农业进步
农具创新
秦汉时期出现了犁壁、耧车等新型农 具,使得耕作更加便捷高效。
水利设施大规模兴建
秦汉至明清时期,政府重视水利建设 ,修建了众多大型水利工程,如灵渠 、京杭大运河等。
农作物新品种引进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海上贸易的发 展,引进了许多新的农作物品种,如 棉花、甘蔗、占城稻等。
水利设施的作用
水利设施的建设对于提高农业产量、防止水旱灾害具有重要意义,是古代农耕 经济的重要保障。
农业生产经验总结
精耕细作
古代农民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土地利 用率和农作物产量,体现了对土地资 源的珍视和节约。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进步1、表现;①奴隶社会: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
春秋时期铁农具已广泛使用。
②封建社会:A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B秦朝:中原铁器传到。
C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播,西域、珠江流域开始使用铁器;普遍使用牛耕、马耕;出现犁壁和犁耕法,赵过发明耧车。
C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
D唐朝:发明曲辕犁和筒车。
2.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引进①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经种植。
②两汉:稻麦种植推广,北主方要农作物是冬小麦,也开始种稻;南方普遍种稻,东汉已有双季稻,汉水流域出现稻麦轮作种植方法,一年两熟。
③北宋:在全国范围调剂农作物品种,粟麦菽豆在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
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北方。
茶树栽培进一步扩大。
棉花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
④元朝:农作物增多,棉花种植遍及南方。
⑤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
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
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专业生产区,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
3.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①奴隶社会:夏商周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卜辞问农事。
②战国:秦国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西汉:刘邦实行休养生息,重农抑商政策:士兵复员,免除若干年徭役;战争期间逃亡的人回家,恢复原有的田宅;把因饥饿卖*身为奴的人释放为平民;减轻田租,十五税一。
文景帝减轻田租,三十税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田租,鼓励农耕。
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④东汉:多次下达释奴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减轻赋税,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
鼓励流民返乡,复员军队。
⑤北朝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保证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
高优指导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课件 人民版
五年考题统计 2015 课标全国Ⅰ,26 题 2015 课标全国Ⅱ,27 题 2014 课标全国Ⅱ,25 题 2014 课标全国Ⅰ,27 题 2014 课标全国Ⅱ,26 题 2013 课标全国Ⅱ,26 题 2012 课标全国,26 题
2013 课标全国Ⅱ,25 题 2012 课标全国,24 题
考点指向 命题趋势
(2)冶金业:
①先秦:铸造工艺在商周时期已达到较高水平;春秋晚期出现最
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战国时代炼钢、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②汉代:汉武帝推行铁业官营制度;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东汉杜
诗发明水排。
③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灌钢法,用于制作兵器。
知识笔记 疑难禅释
一二
-13-
(3)制瓷业: ①远古陶艺:原始时代的彩陶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②制瓷发展: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代表是越窑 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 镇窑等闻名天下;清代康熙年间,出现粉彩瓷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 造极的水平。
知识笔记 疑难禅释
-9-
一二
4.水利事业 (1)传说时代:大禹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 (2)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 (3)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井渠”,流行于新疆一带;王景治理黄河,基 本解除水患。 (4)隋唐五代:北方使用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了高转筒车。 (5)宋代:发明水转翻车。 (6)明清:出现风力水车。
知识笔记 疑难禅释
12345
-14-
1.概念阐释: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 一个综合技术体系。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 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 的总目标。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历史一轮复习:第5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 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 特点。
距今一万年之前,原 始社会步入了新石器 时代。这时,发生了 一场农业革命。人类 在采集和渔猎的同时, 学会了种植谷物和驯 化动物的方法,由采 集转化为生产者, 开创了原始农耕与畜牧的文明。从世界范围看,农业的起 源中心主要有三个:西亚、中南美洲和东亚。东亚的起源 中心主要是中国。——刘宗绪《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铁犁牛耕
“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土地私有制
铁犁牛耕 家庭/户为生活单位 女织
小农经济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 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 夙兴夜寐,纺绩积任,多治麻 丝葛绪缪,此其分事也” 结合图片和材料,谈谈你对小农经济特征的认识?
什么是封建小农经济?它有哪些特点?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 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
南稻北粟
一、自成体系的早期农业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精耕细作主要表现
耕作方式
耕作技术 耕作制度
灌溉工具 水利工程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耕犁) 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技术
一年一熟/一年两、三熟 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 都江堰/漕渠/白渠/龙首渠
1、部族时代──氏族公社所有 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时期 )
▲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①生产技术提高,促进小农经济的 ①规模小、条件简陋,抗御 发展。 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农民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 ②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 自主权,具有生产积极性。 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 ③规模小,有利农民提高耕作技术, 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 ④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采取重农 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政策。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必考部分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手工业对农业的促进作用
提供生产工具
手工业制造的农具、耕作机械等,为 农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生产工具,提 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促进农业商业化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产 品被加工成商品进入市场流通,推动 了农业商业化的进程。
加工农产品
手工业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如碾米、 磨面、榨油等,丰富了农产品的种类 和用途,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古代农业发展阶段
经历了夏商周时期的奴隶制农业、春 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封建制农业、魏 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庄园制农业以 及元明清时期的租佃制农业等阶段。
耕作技术与农具演变
耕作技术
从最初的刀耕火种到耜耕、犁耕,耕作技术不断进步。同时,还出现了代田法 、区田法等先进的耕作方法。
农具演变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具也不断改进和完善。出现了石斧、石锄、骨耜、木耒等 原始农具,后来演变为铁制农具,如铁犁、铁铧、铁锄等。
产品种类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产品种类繁多,既有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纺织品、陶瓷器皿等,也有满足统治者奢侈需求 的金银珠宝、玉器翡翠等。
市场需求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产品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同时,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 手工业产品的出口,使得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主要手工业部门及特点
主要手工业部门
古代中国的Leabharlann 工业部门繁多,主要包括 纺织、陶瓷、冶金、造船、建筑等。
VS
特点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以家庭作坊和官营手工 业为主,民营手工业在宋代以后逐渐发展 壮大。手工业产品种类繁多,工艺精湛, 技术水平高超。同时,手工业的发展也推 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兴起。
手工业生产技术与工艺水平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讲义必修二专题中国古代农业文明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讲义必修二专题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及其发展:①原始社会时期: 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
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青铜的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③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
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
⑤东汉:使用一牛挽犁。
⑥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2、以家庭为单位个体耕种: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原始的集体耕作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春秋时期,私有土地和自耕农出现。
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在自己的私有土地上进行耕作。
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进步,使妇女从农耕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家庭手工业,形成“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
3、精耕细作:第一,牛力耕田解放了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为精耕细作奠定了人力基础。
第二,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提高。
第三,水利工程的灌溉工具的出现说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正努力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追求农业的高产。
第四,自耕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规模极小的私有经济。
在有限的土地上,靠精细的劳动增加产量,成为最基本的劳动要求。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⑴自给自足(足: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
)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⑵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⑶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战乱和苛政、天灾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⑷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古代社会的土地所有制结构:(1)奴隶社会: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开始瓦解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末期。
2021-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5专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史(农业)教案
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5专题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史(农业)教案一、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改革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禁止弃农经商。
(3)西汉: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士兵复员,复故爵田宅;把因饥饿卖身为奴的人释放为平民;抑制商人;减轻田租,十五税一。
文帝景帝减轻田租,三十税一,鼓励农耕。
(4)东汉:多次下达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令;减轻赋税,田租恢复到三十税一;鼓励流民返乡垦荒种地;裁并地方官衙,削减官吏,复员军队,大批劳力返乡从事农业生产。
(5)三国:曹魏,重视兴修水利;蜀汉诸葛亮积极发展西南经济。
(6)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保证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重视水利(7)北周:武帝释放奴婢;严惩隐瞒田地户口的官僚大族;强制僧尼还俗从事农业生产(8)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玄宗,大力发展生产(9)五代十国(南方):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吴越修海塘抵御钱塘潮(10)五代(后周):世宗,招抚流民,垦种荒田;核定田亩,均定租赋,减免苛敛;裁汰僧尼,使政府控制的土地和劳力大为增加(11)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修水利。
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促进南北农作物交流。
(12)辽:大力发展农业,采取赐贫农耕牛,垦荒免赋等措施(13)西夏: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有完备的灌溉系统(14)金:迁汉人到东北垦荒,促进当地农业发展(15)元:元世祖重视农业,中央设立大司农司负责农业和水利,颁发《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16)清初:康熙实行更名田,鼓励垦荒;康熙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二、农业发展表现1.工具进步(1)原始社会元谋人、北京人制造和使用旧石器;山顶洞人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钻孔技术;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已进入新石器时代,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生产工具更加进步,骨、石器种类很多(2)奴隶社会:商周时期,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有极少量青铜农具;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3)战国: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到来。
一轮复习古代中国农业ppt课件
古代中国的经济
•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以农为本, 手工业和商业(末)是农业社会的附 属行业,是为农业服务的,但是,随 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 必然会对农业产生冲击,并产生了新 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明朝 中后期)。
联系: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繁 荣的前提,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发 展提供商品与市场,商业的进步,调整、 刺激 、促进农业手工业发展。“无农不 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农业、 手工业、商业发展必然促进资本主义萌芽 的产生。
•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秦汉 耧车 选种、育秧
内容
备注
有利于安排农事
提高播种效率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并发展
明
一条鞭法
将田赋、徭役、赋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征收
更名田
原明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
清 康熙 滋生人丁, 永不加赋
以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数额
雍正 摊丁入亩
废除人头税,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地丁银
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内容 ①人头税(丁税) ②财产税(户税) ③土地税(田租) ④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
B
C
D
• (2014•重庆文综,3,4分)战国秦汉时期, 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 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 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 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 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 南北朝时期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二第5讲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含解析)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命题分析1.选择题集中在春秋战国、汉代、唐宋及明清时期,非选择题一般出自唐宋或明清。
2.侧重考查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具体表现和影响,以及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突出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4.关注民生问题的试题有增加趋势,与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相关主题切合度日益明显。
•备考建议1.准确把握古代中国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2.从民生发展与国家进步两个角度分析把握农工商发展及政策。
3.关注新课标核心素养、知识与本专题知识的结合。
古代艸q经济的展本结构与挣点«•糊止|农业和家庭乎1】业制驚合、"给"宦A^^il衣水主义洌恤也岀现伽両|淸虛的件建第5讲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一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一)发展脉络。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商周时期)石器锄耕-(春秋战国开始)铁犁牛耕。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精耕细作的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发展概况。
④耕作制度:年熟为主(3)魏晋南北朝①耕作技术:北方和南方分别形成耕耙耱技术和耕耙技术。
②农业灌溉:曹魏改进的翻车用于灌溉(4)隋唐时期①铁犁牛耕技术: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耕犁成熟的标志)。
②农业灌溉:唐朝创制筒车(解放人力)(5 )宋元时期江南逐步形成稻麦轮作的年两熟制(6 )明清时期玉米、马铃薯、番薯等高产作物引进[识记导图]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巩固自查]结合下图分析,中国古代铁犁牛耕的演进呈现什么特点?答案:铁犁牛耕技术自春秋战国时代出现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 成为助推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传统步犁定型, 成为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没有实现革命性的变革。
[巩固自查]观察下图,概括我国古代的人口状况。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中国吉曲人口itiiL击蠢aj答案:整体上中国古代人口呈增加趋势,而区域人口分布状况呈现“南增北减”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展示2017-2019全国卷考查视角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019·全国卷Ⅲ(选择)农业经营模式(清代租佃制) 2018·全国卷Ⅰ(选择)土地制度(汉代自耕农经济) 2018·全国卷Ⅲ(非选择)农业生产(大豆种植) 2017·全国卷Ⅱ(选择)经济重心南移(文化影响) 2017·全国卷Ⅲ(选择)土地制度(唐代自耕农经济)手工业的发展2018·全国卷Ⅰ(选择)宋代民营手工业(发展概况) 2018·全国卷Ⅲ(选择)先秦冶铁业(手工技术) 2017·全国卷Ⅰ(选择)明代玉器制造业(社会影响)商业的发展2019·全国卷Ⅰ(选择)区域贸易2019·全国卷Ⅱ(选择)清代商业发展概况2018·全国卷Ⅰ(选择)明代朝贡贸易(影响)2017·全国卷Ⅱ(选择)春秋战国商业(影响因素)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2017·全国卷Ⅱ(选择)西汉重农抑商(农商矛盾) 2017·全国卷Ⅱ(非选择)清代矿业政策(农商矛盾)命题分析1.选择题集中在春秋战国、汉代、唐宋及明清时期,非选择题一般出自唐宋或明清。
2.侧重考查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具体表现和影响,以及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突出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4.关注民生问题的试题有增加趋势,与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相关主题切合度日益明显。
备考建议1.准确把握古代中国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2.从民生发展与国家进步两个角度分析把握农工商发展及政策。
3.关注新课标核心素养、知识与本专题知识的结合。
第5讲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一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一)发展脉络。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商周时期)石器锄耕→(春秋战国开始)铁犁牛耕。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精耕细作的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发展概况。
时期发展概况(1)春秋战国①铁犁牛耕技术: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
②农业灌溉:秦国兴修都江堰(四川)、郑国渠等水利工程。
③耕作方法:已经使用垄作法(2)汉朝①铁犁牛耕技术:推广赵过的耦犁;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②农业灌溉:兴修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水利工程。
③耕作方法:赵过推行代田法。
④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为主(3)魏晋南北朝①耕作技术:北方和南方分别形成耕耙耱技术和耕耙技术。
②农业灌溉:曹魏改进的翻车用于灌溉(4)隋唐时期①铁犁牛耕技术: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耕犁成熟的标志)。
②农业灌溉:唐朝创制筒车(解放人力)(5)宋元时期江南逐步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6)明清时期玉米、马铃薯、番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巩固自查]结合下图分析,中国古代铁犁牛耕的演进呈现什么特点?答案:铁犁牛耕技术自春秋战国时代出现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成为助推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传统步犁定型,成为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没有实现革命性的变革。
[巩固自查]观察下图,概括我国古代的人口状况。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答案:整体上中国古代人口呈增加趋势,而区域人口分布状况呈现“南增北减”的特点。
原因是经济发展(耕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等);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二古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1.小农经济。
(1)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2)形成条件。
①技术条件: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②土地制度变化: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基本特点。
①生产分工:男耕女织。
②生产规模:家庭(一家一户)为单位,经营规模小。
③生产部门:农业为主,家庭手工业为辅。
④生产目的:自给自足和交纳赋税为主要目的。
(4)主要影响。
①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②国家的主要赋役来源和关系社会的稳定。
2.租佃制经济。
(1)发展历程:战国时期出现,汉代比较普遍,宋朝日益普遍。
(2)发展的主要原因:土地兼并的发展。
(3)主要特点: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
(4)主要影响。
①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②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
③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庄园经济。
(1)发展概况:东汉时期开始盛行。
(2)基本特点:吸纳流民、奴婢生产;规模相对较大;自给自足性强。
[巩固自查]观察汉代画像砖“弋射收获图”,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答案:作品画面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弋射图,下部为收获图,画面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中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耕文明的某些鲜明特征。
[易错修正]小农经济就是自然经济。
答案: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但不是唯一模式。
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与商品经济的联系不断加强。
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其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产生于原始社会。
三古代中国的主要土地制度1.氏族公社所有制。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2.井田制。
(1)发展概况:西周盛行,春秋战国时期瓦解、崩溃。
(2)基本特点:①生产耕作方式:集体劳作。
②性质:土地国有制度。
3.封建土地私有制。
(1)确立背景:生产力发展;诸侯国改革。
(2)确立时间: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
(3)主要形式。
①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通过兼并方式获得;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土地改革结束。
②农民土地所有制:政府赋役的主要征收依据;流动性较大。
4.均田制。
(1)实行时间:北魏孝文帝改革至唐朝前期。
(2)实行目的: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保证赋役和统治稳定。
(3)基本内容:国家把荒地和无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获地农民向国家完成赋役。
[识记导图]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1.屯田制。
汉代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强制无地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垦种荒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的土地制度。
屯田始于汉武帝时西域屯田,至曹魏形成整套制度。
屯田分为军屯、民屯两种。
历代所行屯田,组织性强,耕种面积大,便于水利建设,变大片荒地为良田,对当时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发展生产、开发边疆起到积极作用。
2.农产品的商品化。
农产品的商品化,主要指的是经济作物的种植。
唐朝以前,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并不明显。
唐朝时期,茶叶成为生活的必需品。
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这是农产品商品化的典型。
元朝时期,棉花种植遍及南方,明朝已推向江北。
明清时期,棉花、茶叶、烟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一些专业化生产区域,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和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大大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是在以小农生产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社会形成的、在农耕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和传承的、与农耕以及农耕社会有关的文化总和,既包括农作物、农耕器具、生活用具、传统村落和民居等实体文化,也包括与农事、农耕有关的礼仪、民俗风情、传统习惯等精神文化,如节气夏历、祭祀礼仪、诗词谚语、民歌民谣、神话传说等。
“应时(不违农时)、取宜(根据不同的土地状况、不同的物候条件、不同的时间节点从事农业生产)、守则(恪守准则)、和谐(天、地、人的和谐)”是农耕文化内涵的核心。
核心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史料1: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摘编自白居易《朱陈村》史料2: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当其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摘编自晁错《论贵粟疏》[史料探究]根据史料1、2,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
[史料研读]史料1:第2~3句说明中国古代农业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分工简单,男耕女织。
第4~6句说明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
史料2:第1句说明小农经济易受到天灾的影响,农民承担着沉重的徭役和赋税。
第2~3句说明沉重的赋税使贫困的农户倾家荡产。
史料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遭到严重的破坏。
公元前7世纪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都在不停地进行改革。
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史料探究]根据史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农经济的发展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影响。
[史料研读]史料3: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影响。
第1-3句话阐述了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第4~5句话阐述了经济的变化加速了宗法制、分封制的崩溃,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最后一句话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变化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人文思想的兴起。
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1.小农经济的特点。
(1)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2)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
(3)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
(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5)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2.从通史视角认识小农经济的影响。
(1)政治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因素和经济基础。
(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3)科技文化上: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古代许多文学作品多是反映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
(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观念上: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性的不足,这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邻里与家庭和睦的观念。
(2017·全国卷Ⅲ)土地规模/户数户数比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④( )A .自耕农经济盛行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 .均田制破坏严重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明素养] 本题从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切入,考查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凸显了唯物史观①、时空观念②、史料实证③、历史解释④等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