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收割人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课《孤独的收割人》课件 (一)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课《孤独的收割人》课件 (一)本文主要针对《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8课《孤独的收割人》课件》进行介绍。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堂课的基本情况。
一、课程概述《孤独的收割人》是由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斯坦贝克所写的小说。
其主要讲述了一个感性机智却隐藏着一颗孤独冰山的牧场工人——基恩的故事。
该小说曾荣获普立兹奖,并多次被改编为电影和舞台剧。
本课程主要通过小说的读解和分析,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和性格塑造,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课程重点1.核心词汇和短语本节课程中涉及到一些重要的词汇和短语,包括“收割人”、“牧场工人”、“命运”、“孤独”等。
学生们需要通过阅读理解和词汇应用训练,掌握这些重要的词汇和短语的用法和意义。
2.人物形象分析本节课程主要围绕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基恩展开。
学生们需要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和对话,描绘出基恩的形象特点和性格品质,包括他的孤独感、机智幽默以及对于命运的掌控力等。
3.写作技巧学习本节课程还将介绍一些写作技巧,例如情节交锋、人物分析和场景描写等,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三、课程收获通过这堂课程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本课程为中职学生们提供了一种新的阅读和写作学习方式,通过对小说的深入分析和理解,让学生们更有思考和创造力。
相信这将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和生活带来更多的启迪和帮助。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教案:《孤独的收割人》教材分析:本教材是一篇短文学作品,文中讲述了一个孤独的收割人的故事,展现了他在农田中的艰辛劳作和内心的孤独。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引发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孤独、劳动等主题的思考。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掌握词汇和句型的用法;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农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并分析文本的主要内容;掌握词汇和句型的用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农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引入话题:以孤独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你有没有过感到孤独的时候?为什么会产生孤独感?2.展示图片:给学生展示一张农田中孤独的收割人的图片,并请学生描述该图片中的情景和主人公的心情。
Step 2 阅读理解2.对课文进行分析: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
然后每个小组根据学生的分析,选出一个代表来进行总结和讲解。
Step 3 词汇和句型练习1.词义猜测:选取文中的生僻词,让学生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并解释词义的依据。
2.句型练习:针对文中的一些典型句型进行练习,如“他是农田中最艰辛的劳动者之一、”让学生模仿这个句型进行创造性写作。
Step 4 主题探究1.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发言。
要求学生就农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展开讨论,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2.交流分享:每个小组的代表上台发表观点,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互动。
Step 5 总结反思1.归纳总结: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以及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
2.反思思考:学生自主思考并回答教师的提问,如:你在本课中有哪些收获?你觉得农田劳动有哪些价值和意义?教学拓展:1.写作训练:要求学生根据本文的主题和自己的理解,以“孤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设计:培养学生阅读自心
《孤独的收割人》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的文章,它反映了一种孤独与内心冲突的情感状态,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无论是对人性洞察力的探究,还是对生命存在的思考,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这篇文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阅读自心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性与命运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勇敢面对人生的不确定性。
一、教案设计的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的发展。
对于现代人来说,面临着很多的心理问题,如内向、孤独、无助等等。
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往往不是来自外界,而是自己内心的自我否定,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和不安。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教师们需要创设一种能够帮助他们自我探究和思考的学习方法。
对于这个目标,阅读自心的方法成为了我们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自心的能力,更深入的理解自我2.培养学生理解人性与命运之间的关系,提高他们的意识水平和思考能力3.通过阅读《孤独的收割人》等其他优秀文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水平。
三、教学过程1.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阅读《孤独的收割人》《孤独的收割人》这篇文章是一篇充满着哲学与思考的文章。
它是一篇反映人性脆弱、命运多舛、孤独与内心冲突的文章。
对于学生来说,这篇文章往往需要一定的指导,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深层意义。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抓住重点,着重解思文章的主题,重点是探究人性和命运的关系。
2.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在阅读中,学生经常会产生一些思考和联想,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透过作者的文字,以及自身的心理与生活经历来思考和发现自我。
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些探讨思考,例如:什么让我觉得心安与不安?我兴趣爱好是什么?我的性格是怎样的?这样的反思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情商和思考能力。
3.通过对比不同作家的作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可以通过对比不同作家的作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的内涵和特点。
孤独的收割人课件
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第一节:孤独的年轻姑娘边收割边唱着凄凉 的歌; 第二节:突出表现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人; 第三节:诗人对歌词内容的猜测; 第四节:歌声虽已消失,音乐却在诗人心头 长留。
吴景制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具体研习
问题一: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 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问题二:诗人在第二节运用什么手法 来表现“收割人”的歌声优美动听?
问题三:诗人为什么用沙漠里的夜莺 和赫伯利群岛的杜鹃的鸣叫来衬托, 这样写有什么好吴处景制作?
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 里写道:“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 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 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 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 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 作。”
吴景制作
诗人以两个生动的意境来衬托“收割 人”运歌用声衬的托动的人手:法荒来凉突的出沙“漠收里割疲人乏”的旅 歌人声突的然优听美到动夜听莺。清脆的鸣啭,无疑给艰难 跋涉的远行者带来完成征途的勇气和希望; 寒冷苍凉的赫伯利群岛在严冬过后一朝出 现了报春的杜鹃的啼声,这又像为岛上灌 注了新的生命。作者在这里尽力渲染夜莺 和杜鹃鸣叫的优美动人,越是如此,越能 突出“收割人”歌声的优美和强大的感染 力。
吴景制作
比较阅读 《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观刈麦》进 行比较阅读,品味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相同处 1.从表达的思想内容看,两首诗都描述了 劳动者在田间劳作的情景,都充满了对劳 动者的同情。 2.两首诗的语言都朴素平实,不加雕饰。
吴景制作
不同处: 1.从写作内容看,《孤独的收割人》则重抒情,《观刈麦》 则重于记叙。 2.两首诗虽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但思想感情却有较大 的差异。华兹华斯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且长期 生活在田园乡野,和劳动人民有广泛的接触,因而对他们的 同情中充满更多的关爱。如他在听到收割人在歌唱时写道: “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为的是不愿打扰“收割人” 的歌唱,这完全是一种平等的态度;而白居易身居官位,平 时较少接触劳动人民,因而他的同情中更多的是怜悯,写此 诗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讽喻天子,能减轻农民的赋税而已。 3.表现手法不同。《孤独的收割者》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 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听;《观刈麦》则运用对比的手法,将 劳动人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富裕生活作对比,表现了诗人 “自愧”的心理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设计:探究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
《孤独的收割人》是美国作家莫里斯·威斯特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描绘了一个拥有最先进科技的未来社会,但人们却陷入了精神疾病的困扰中,主人公加同从商业社会出走,去到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社区生活,并开始思考人类的意义和价值。
本篇教案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探究文学作品背后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并引发对人类命运和发展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孤独的收割人》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文化背景,理解作品的主题和价值观。
2.掌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通过分析主人公加同的成长和转变,理解作者的思想意图。
3.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观察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作者介绍和文化背景分析2.小说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分析3.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分析4.小组合作和讨论活动设计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引出主题通过播放一段与小说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开展短暂的观察和思考,如:“当你面对压力和困境时,你会做怎样的选择?人类在面对未来时会有哪些思考?”等等。
2.作者介绍和文化背景分析通过PPT或其他教学资源,介绍小说的作者莫里斯·威斯特的生平和文化背景,如他的奥地利血统、在美国生活的经历、作品类型和风格等。
同时,将莫里斯·威斯特和他的小说《孤独的收割人》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时代背景进行对比分析,如20世纪40年代的战争背景、社会对科技进步的兴奋和恐惧等。
3.小说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分析通过PPT、小说摘抄等方式,介绍《孤独的收割人》的基本情况、小说的背景和历史背景,并结合选段和画面,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理解社会背景对主人公成长的影响,如商业社会的虚假和腐化、科技文明的疯狂和威胁等。
4.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分析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和自主研读加以实现,使学生深入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要求学生把重点放在主人公加同的发展和转变上,分析作者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和对自然生活的表达,如加同在商业社会和自然社区的不同体验、他与不同人物的关系和交往、他的思想和行动的变化等。
中专语文第二册 《孤独的收割人》赏析
《孤独的收割人》赏析1.作者与背景:华兹华斯生于英国西北部湖区一个律师舰艇,8岁时离家求学,爱好大自然和诗歌。
1787年进剑桥大学。
1790年暑假徒步游历法国、瑞士、意大利。
1791年毕业后徒步漫游了威尔士。
他曾多次到苏格兰各地游历,广泛接触大自然和乡村风土民情。
这首诗歌据说是他游历时的收获;另一种说法是,诗人读了朋友哈金森的一则日记后写的。
哈金森在日记中写道,在一次远足中,他偶然看到一位苏格兰高地农家女在麦田里一面劳作,一面唱歌。
歌声悠扬哀婉,凄切动人。
这些材料经过诗人点化,成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2.读准字词,点拨韵律,然后齐读这首诗。
3.分析赏鉴:①第一节:“你看!……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
”这一节以祈使句式开头,突出视觉和听觉,描绘一位高地姑娘在田野收割的实景,诗人使用“独自”“凄凉”等字眼,写出收割女的孤寂。
②第二节:“在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
”诗人运用反衬手法,一方面写出了姑娘歌声的动听,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听到歌声时难以言传的耐心美感。
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见夜莺清脆的啼啭,这无异于一杯甘露;遥远寒冷的赫伯利岛在严冬过后一朝出现了报春的杜鹃啼声,这有像是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
但它们都不如姑娘的歌声动人心房。
③第三节:“谁能告诉我她在唱些什么……今后也这样?”这一节写抒情主人公对歌词的内容的猜测。
不管是为过去哀伤,还是在悲悼古代战场,或是在歌唱生活无尽的忧伤,都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④第四节:“不论姑娘在唱些什么吧……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
”4.开创性的诗歌风格:1798年华兹华斯与人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宣告了浪漫主义新诗的诞生。
在1800年《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他详细地阐述了浪漫主义新诗的理论,提出了新的诗歌创作原则。
在《孤独的收割人》中,我们能体会到诗人注重观察和感受,吸取民歌传统,运用民间口语,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反映人类的基本情感等,就是他的创作原则的具体体现。
《孤独的收割人》关于命运的主题
《孤独的收割人》关于命运的主题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有一个场景定格在我的头脑中:茫茫的高原,宽阔的田野上,金黄的麦子在秋风的吹拂中掀起滚滚麦浪。
一个年轻壮实的姑娘,束着淡蓝碎白花的头巾在麦浪间劳作。
时而弯腰收割,时而抬头擦汗。
看到身后一束束整齐的麦子,她放开了歌喉,唱起了自己的心曲。
我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不知道她住在哪里,不知道她在歌唱什么,更不知道她在为谁歌唱。
但我从她婉转清脆的歌声里能感受到温暖、慰藉和希望。
尽管从寂寥深邃的峡谷间传来的歌声孤独而凄凉,但我相信,她是命运的歌者――压下忧伤,倾诉孤独,歌唱坚强。
诗人笔下的意象的不确定性,让我淡化了收割人的形象,而只记住了她的歌唱。
记住了诗人用衬托的手法,细细赞美姑娘“暖人心房”和“动人心肠”的歌声。
可以想象,当一个疲惫的旅人在荒凉的沙漠里踽踽独行,终于找到一片绿荫,能坐下来小憩片刻时,该是何等轻松、惬意。
而刚坐下来,就听到枝头夜莺的嘀呖啼啭,想必旅人“五脏六腑如熨斗熨过一般”,没一个毛孔不舒畅,心中一定比饮了甘泉还畅快。
可诗人说,那声音远比不上这歌声。
也许诗人根本不知道她唱些什么,但姑娘的歌声传出的是活人的气息,传达了人类的思想。
他沉浸在比夜莺还美的歌声中,不忍破坏那一片宁静,只愿守住那一份惊喜和温暖。
可以想象,遥远死寂的赫伯利群岛上杜鹃的声音多么嘹亮。
在我们中国人心目中,杜鹃的啼声向来是悲凉的。
望帝魂化杜宇,杜鹃啼血思归。
周瘦鹃在《杜鹃枝上杜鹃啼》一文中的引经据典,我们一定不会忘记。
他认为对杜鹃声的不同感受主要在于中西方人的心态不同。
古人听了杜鹃声觉得悲哀,并不是因为杜鹃声怎样悲哀,而是因为人们的内心悲哀,所以听了杜鹃声才倍感悲凉。
西方人对杜鹃的感受和我们是不一样的。
西方人眼中的杜鹃是欢愉的、有趣的。
他在文中说“波兰有支民歌《小杜鹃》,我虽然不知它的词儿,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
我想,诗人此时听到的也许就是一支不知名的小曲,但那歌声的旋律动人心肠。
华兹华斯赏析
华兹华斯《孤独的收割人》赏析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杰出代表,“湖畔诗派”代表诗人,长期生活在英国西北部的山地农村,其诗多描写农村的自然风光,村姑老翁,民风俗情。
风格质朴,清新,不假雕饰,有“大地诗人”,“自然诗人”的称号。
《孤独的收割人》是他的代表作,已收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
据说有一次华兹华斯游历英格兰高原的时候,他看到一位年轻姑娘一边在收割麦子,一边放声歌唱,歌声婉转动听,好不凄凉。
这个场景给诗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他以此为题材,加上虚构想象,创作了这首诗。
诗歌分三节,以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为线索,多侧面、多角度描绘忧郁动听的歌声,着重表现了一个孤独的收割女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下面,我将结合顾子欣的译本,从四个方面对“孤独的歌声”略作赏析。
(一)以画面烘托歌声。
“你看!那高原上年轻的姑娘,/独自一人正在田野上。
/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
/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唱的音调好不凄凉;/你听!/你听她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
”诗歌第一节描写年轻姑娘一边劳动一边歌唱的情景,营构了一幅视野辽阔,色彩鲜明,层次清晰,构图和谐的图画。
画面的背景由远及近,依次呈现。
远景是高原峡谷,明丽秋空;中景是辽阔田野,微风拂拂;色彩是麦浪翻滚,金黄灿烂;近景是一个年轻健壮的姑娘,站在原野上,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她是这幅高原收割图的主体和主角。
诗人一开篇就把歌咏的对象(劳动者)放在高原田野上,非常高大醒目,具有很强的视觉中击力。
特别是她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她的歌声“好不凄凉”,“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
空旷宽阔的高原田野,高远清爽的明丽秋空,遍地金黄的风舞麦浪,这种“大场面”、“深背景”的描写极富立体感,巧妙地烘托出歌声的高吭悠扬,给人以空谷传音,哀转久绝之感。
雄浑苍茫的自然,辛勤劳动的姑娘,凄婉动人的歌声,三者和谐统一,构成了一种独特清幽的美,而诗人的心灵也已经融合在这美的境界中,因而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设计: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内涵
文本教案设计:《孤独的收割人》一、教学目标1.了解《孤独的收割人》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2.掌握小说的文学特点及其主题。
3.了解小说中反映的现实问题。
4.锻炼学生对文本解读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1.文本的解读。
2.文本的解读所涵盖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先给生展示几张与小说有关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并猜测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通过简单介绍《孤独的收割人》的作者及小说内容,介绍小说的文学特点和主题,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
2.阅读理解教师提供剪报,让学生先自己阅读小说,并在文本中圈出重要的细节。
之后,教师提供问题,让学生快速阅读,迅速回答问题,然后进行全班讨论。
3.文本分析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思考,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
从情节、人物和主题入手,结合小说中的象征意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内涵。
4.主题阐述教师从小说中提取出主要的主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解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报告,介绍自己的解析,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小说所表达的主题,这将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5.作品分析教师提出学生自己撰写文章的主题,并要求学生从小说中提取相关的证据进行分析。
学生需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写出一篇主题思想深刻、结构精巧的文章。
五、教学成果1.学生对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2.学生了解小说的文学特点及其主题,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
3.学生能够掌握小说中反映的现实问题,并能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4.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锻炼了对文本解读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设计:拓展阅读素材探索文学文化多样性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设计:拓展阅读素探索文学文化多样性一、教学目标1.了解《孤独的收割人》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探究小说中所涉及的人性、生命、死亡、孤独等主题。
2.了解文学文化多样性,拓展阅读素材,开拓视野。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难点:探究小说中所涉及的人性、生命、死亡、孤独等主题。
2.重点:了解文学文化多样性,拓展阅读素材,开拓视野。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导入(10分钟)通过介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死亡主题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并举例说明仙侠小说和较为清新的小说,不同的小说中所涉及的人性、生命、死亡、孤独等主题都不同,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文化与写作背景如何影响文学作品主题内容。
2.教学过程(70分钟)(1)先让学生读一遍《孤独的收割人》的故事情节,让学生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2)学生们分组,讨论小说中所涉及的人性、生命、死亡、孤独等方面所表达的意义,以及与自己生活和人生经验的联系。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阅读和集体分享。
每个小组找出一个问题,向全班提出。
然后开展辩论,让学生思考问题及自己所持的观点,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例:问题:小说中主人公留在人间陪伴人类的同情心是人性的体现吗?(4)运用多媒体资源,展示相关视频、图片和PPT等,切入文学文化多样性的话题,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背景,包括传统文化、宗教文化、人文环境等。
并向学生介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究文化差异。
(5)组织学生在网络上自主搜寻与文学文化多样性的话题有关的文学资料,包括小说、诗歌、杂文、散文等,点评和分析相关作品的风格、主题、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6)讲解相关阅读技巧和方法,包括阅读理解、阅读分析、文献查阅、文学鉴赏、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3.总结(10分钟)对于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通过个人心得和作业的展示,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赏析论文
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赏析论文《孤独的收割人》是诗人威廉·华兹华斯游历苏格兰时所写作的作品。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赏析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赏析论文:《华兹华斯和他的《孤独的收割人》赏析》论文关键词:华兹华斯世界名作诗歌风格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世界名作《孤独的收割人》的深入剖析,来了解作者华兹华斯的人生之路,把握其诗歌的独特风格和写作手法,对作者和作品有更深的理解。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h,1770—1850)是l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杰出代表人物,“湖畔诗派”代表诗人,也是英国引以为荣的著名诗人。
l8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欧洲开始兴起,并逐渐得到发展,华兹华斯从小就受到美丽大自然的熏陶,立志投身其中,通过潜心创作来探索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由于他和柯尔律治等诗人常居住在英国西北部多山的湖区,1807年l0月的《爱丁堡评论》杂志称他们是湖畔派诗人。
1843年他被封为英国桂冠诗人。
在《抒情歌谣集》中,华兹华斯将一种崭新的风格带到诗歌创作中,开创了英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歌的新时代。
华兹华斯作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奠基人,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创作成就最高的一位,也是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以后英国最重要的诗人。
他十分注重情感的自然抒发,强调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侧重描写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变化。
浪漫主义诗歌是诗人情感的直接表白,是自然而然的抒发,而不加以刻意的雕琢和修饰。
华兹华斯在同一篇序言中多次说明好诗歌是诗人“激越的情感不由自主地流泄出来”。
认为诗人的创作应是内心情感不断酝酿并不断积累的结果,等到成熟后便顺理成章地形成了文字语言,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看法。
华兹华斯长期生活在英国西北部的山地农村,对大自然怀有深厚的感情,认为大自然的自然美景能够启迪人性中的博爱和善良的情感,融合在大自然中能够使人得到真正的幸福。
高中语文 第一册第一单元第4课 孤独的收割人课件1 新人教版
《孤独的收割人》有多种译本, 下面一段译文与课文中的相同 一段比较,你认为哪段翻译得 更好,说明理由。
旅行在阿拉伯沙漠的人 疲乏地歇息在荫凉的地方; 夜莺的歌受他们欢迎, 却比不上这种歌唱; 春天里,杜鹃一声声号啼, 在最远的赫布里底响起, 打破群岛间海上的寂静-- 但不如这歌声激动人心。 (黄杲炘译)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问题一: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问题二:概括每节诗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孤独的年轻姑娘边收割边唱着凄 凉的歌; 第二节:突出表现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人; 第三节:诗人对歌词内容的猜测; 第四节:歌声虽已消失,音乐却在诗人心 头长留。
具体研习
问题一: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 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孤 独 的 收 割 人ຫໍສະໝຸດ 华 兹 华 斯作者及背景简介:
华兹华斯(1770-1850),英 国诗人。生于柯克茅斯。1789年 与柯勒律治联名出版了《抒情歌 谣集》,其清新自然的格调和明 快流畅的语言,开创了英国浪漫 主义诗歌一代新风。是浪漫主义 诗派——湖畔派的代表诗人。
《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05年11 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 其诗有多种译本,如《刈麦女》 (顾子欣译)、《孤独的刈禾者》 (曹鸿昭译)、《孤独的收割人》 (黄杲炘译)等。另外,对其诗的 主题艺术特色也多有不同的看法。
问题三:诗人为什么用沙漠里的夜莺 和赫伯利群岛的杜鹃的鸣叫来衬托,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人以两个生动的意境来衬托“收割人” 歌声的动人:荒凉的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 听到夜莺清脆的鸣啭,无疑给艰难跋涉的远 行者带来完成征途的勇气和希望;寒冷苍凉 的赫伯利群岛在严冬过后一朝出现了报春的 杜鹃的啼声,这又像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 作者在这里尽力渲染夜莺和杜鹃鸣叫的优美 动人,越是如此,越能突出“收割人”歌声 的优美和强大的感染力。
《语文 基础模块》下册 第五单元 外国诗歌四首 孤独的收割人
你看!那高原上年轻的姑娘,
谁能告诉我她在唱些什么?
独自一人正在田野上。
也许她在为过去哀伤,
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
唱的是渺远的不幸往事,
孤
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
和那很久以前的战场?
独
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 她唱的音调好不凄凉;
也许她唱的是普通的曲子, 当今的生活习以为常?
的
你听!你听她的歌声, 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
她唱生活的忧伤和痛苦, 从前发生过,今后也这样?
收
在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
不论姑娘在唱些什么吧,
割
疲惫的旅人憩息在绿阴旁,
歌声好像永无尽头一样;
人
夜莺在这时嘀呖啼啭, 也不如这歌声暖人心房;
我见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 我见她边干活儿边唱歌。
在最遥远的赫伯利群岛,
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
杜鹃声声唤醒了春光,
重读第二小节
在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 疲惫的旅人憩息在绿阴旁,
夜莺在这时嘀呖啼啭, 也不如这歌声暖人心房; 在最遥远的赫伯利群岛, 杜鹃声声唤醒了春光, 啼破了海上辽阔的沉寂, 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
诗人 在第二节 运用什么 手法来表 现“收割 人”的歌 声优美动 听?
夜莺啼啭 杜鹃鸣春
——
衬托
重读第一小节
你看!那高原上年轻的姑娘, 独自一人正在田野上。 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
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 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 她唱的音调好不凄凉; 你听!你听她的歌声, 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
第一小节写了什么? 这些内容有何特点?
姑娘——独自 歌声——凄凉 高原、田野、峡谷等自然环境——静谧
第四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华兹华斯和他的《孤独的收割人》赏析
华兹华斯和他的《孤独的收割人》赏析诗歌第三节描写了诗人对歌声的种种猜测,用猜测来烘托歌声。
对于一个孤独的收割人习以为常的歌唱,对于一个不期而遇的普通劳动者,诗人能保持一份平常的心态,一份心有灵犀的理解和沟通,这正是华兹华斯的伟大之处。
他听着收割女的歌声猜想:姑娘也许在唱早已过去的辛酸事,或很久以前的战争,或如今人们熟悉的东西。
她歌唱过去,歌唱未来,歌唱劳动,歌唱自然,歌唱痛苦、损失和悲哀,歌唱幸福和希望不论这姑娘唱的是什么/她的歌却好像没完没了,她就是这样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劳动者,质朴、坦荡、坚强、乐观、充满着生机活力。
她用歌声来面对艰难平淡的生活,用劳动来获得丰收的喜悦,用宽广的胸怀来拥抱生活,诗人对她的歌声所包含的内容作出种种猜测,引领着我们在歌声中、在想象中去了解一位普通劳动者的内心世界,让我们透过动听而略带凄凉的歌声,了解到一位普通劳动者高尚的情操。
以作者自身的心理感受来烘托歌声。
诗人尤其注重从自己的心理感受来体察劳动者的歌声,衬托歌声的优美动听。
诗人在诗歌的开始就以过路人的身份提醒读者,停下听,或悄悄离去,无声无息,不动声色,别打搅了沉醉在劳动和歌唱中的姑娘。
只管看,只管听,看高原秋空勾勒出的劳动者的美丽倩影,听回荡幽谷,略带凄凉的收割人的优美歌声。
提醒读者看那,听啊,这些感受都烘托出姑娘歌声的感人肺腑,沁人心脾。
诗歌第四节写到,我一动不动默默听她唱/后来我走上前面的山岗/她的歌我虽再也听不见/那曲调却久久留在心间。
诗人聚精会神地听,完全沉醉在劳动者忧郁凄美的歌声里,后来他登上了前面的山岗。
当他意识到姑娘已从他的视野中消失,歌声已从他的耳边消逝时,他的心还长久沉醉在美妙动听的歌声里,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读着这情真意切的诗句,我们也被诗人的痴迷、姑娘的深情所深深打动。
或许,这歌声也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想,诗人与收割女的心灵已紧紧融合在一起,心灵相通。
这些都是以心理感受的描写来烘托歌声的艺术感染力。
《孤独的收割人》ppt课件
那啼乐破声了虽海早上已辽在阔耳的边沉消寂失,, 也却不仍如长这久歌地声留动在人0)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湖畔 派”的代表。华兹华斯的诗以描写自然 风光、田园景色、乡民村姑、下层劳动 者闻名于世。作品充满民主人道的精神。 其诗风清淡隽永。这首抒情诗据说是他 游历时的收获。
学习导入
湖畔派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
义诗歌流派,指住在英格兰北部湖区的诗人 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的诗作多 描写湖畔,因而得名。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 主义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个,也是莎士比亚 和弥尔顿以后英国最重要的诗人,被誉为 “诗的风景画家”。 拜伦、雪莱、济慈、华 兹华斯,被认为是四大浪漫主义诗人。
人物形象
诗人笔下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乐观、积极向上 的主人公形象,她用优美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传 递着对生活的热爱。
思想感情
诗人热情赞扬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充满了 关怀,同时表达出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愤懑。
学以致用 • 将此诗改写成优美的散文
大家做
• 美文品读
悠扬的笛声游荡在美丽的苏格兰高地,天地间 弥漫着一团醉人的气息。浅黄的草地上的点点牛 羊,蔚蓝的天幕中的缕缕云丝,无不浸润着这份 无以抗拒的沉醉。我挪着沉醉的脚步,像这笛声 一般游荡在这幅美丽的画卷之中。咀嚼着那远去 的往事和那挥之不去的悲伤。不觉间,整个人恍 惚起来,仿佛闯入了梦境。
她而唱今的的音生调活好习不以凄为凉常;? 你她听唱!生你活听中她的的忧歌伤声和,痛苦,
在深从邃前的发峡生谷过久,久今回后荡也。这样?
在不荒论凉姑的娘阿在拉唱伯些沙什漠么里吧,, 疲歌惫声的好旅象人永憩无息尽在头绿一阴样旁;,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设计
《孤独的收割人》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拓展思维空间。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开展小组合作,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3)进行诗歌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孤独与坚持的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学会欣赏和珍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1)诗歌的联想和想象。
(2)诗歌的仿写。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及诗歌背景。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二、诗歌解读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象征、拟人等。
三、诗歌鉴赏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四、诗歌仿写1.教师给出仿写要求,如以“孤独的……”为题,写一首诗歌。
2.学生现场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联想和想象。
二、诗歌拓展1.教师给出拓展题目,如“谈谈你对孤独的理解”。
三、诗歌实践1.教师给出实践任务,如“以《孤独的收割人》为题材,创作一篇散文”。
2.学生现场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孤独的收割人》。
2.以“孤独的……”为题,创作一首诗歌。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孤独的收割人》,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在诗歌鉴赏和仿写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诗歌写作水平。
课后作业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部分环节还需进一步优化,以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详细内容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描述诗歌中收割人的形象,引导学生感受其孤独与坚持。
孤独的收割人读后感
孤独的收割人读后感
诗里描写的这个收割人啊,真是充满了神秘色彩。
你想啊,她一个人在那一大片田野里,周围可能就只有风吹麦浪的声音,可她就那么旁若无人地唱歌。
这歌声好像有魔力似的,诗人听到了都走不动道儿了。
我就感觉她像是田野里的一个精灵,她的歌声是和大自然对话的独特语言。
我特别能理解诗人那种被歌声深深吸引的感觉。
有时候,你听到一段特别好听的音乐,就好像灵魂被击中了一样。
这个收割人的歌声就是这样,它可能没有什么华丽的伴奏,没有大舞台的灯光效果,但就是那种纯粹的、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歌声,才最能打动人。
而且她的孤独也很特别。
她不是那种可怜兮兮的孤独,而是一种遗世独立的感觉。
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通过歌声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可能是对生活的热爱,也可能是对远方的思念,谁知道呢?反正这孤独让她显得更加迷人了。
我读完这诗就在想,咱们现在的生活里,这种纯粹的东西好像越来越少了。
大家都忙着刷手机、看各种娱乐节目,很少有机会去静静地听一听大自然里的“歌声”,像那个收割人的歌声一样纯粹的东西。
这诗就像是给我提了个醒,让我想要去寻找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说不定就在某个角落里,有像收割人歌声一样动人的东西在等着我们去发现呢。
解读《孤独的收割人》
解读《孤独的收割人》孤独的收割人(华兹华斯)你看!那高原上年轻的姑娘,独自一人正在田野上。
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
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唱的音调好不凄凉;你听!你听她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
在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疲惫的旅人憩息在绿阴旁,夜莺在这时嘀呖啼啭,也不如这歌声暖人心房;在最遥远的赫伯利群岛,杜鹃声声唤醒了春光,啼破了海上辽阔的沉寂,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
谁能告诉我她在唱些什么?也许她在为过去哀伤,唱的是渺远的不幸的往事,和那很久以前的战场?也许她唱的是普通的曲子,当今的生活习以为常?她唱生活的忧伤和痛苦,从前发生过,今后也这样?不论姑娘在唱些什么吧,歌声好象永无尽头一样;我见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我见她边干活儿边唱歌。
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直到我登上了高高的山冈,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
这是一首翻译得很好的诗歌,就像用汉语写出来的一样的流畅和自然。
翻译者将这首诗的音韵转化成汉语后,仍然保留了音韵感——很好的节奏和很好的韵律。
这很不容易做到,但这首诗做到了。
读这首诗,让我想起西部歌王王洛宾的描写西部生活的诗歌,比如说,有这样一首歌:“在那遥远的地方”: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她那)粉红的小脸好像红太阳,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愿)抛弃了财产跟她去放羊,每天看着那动人的眼睛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
(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我愿她拿着细细的鞭子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同样是在干着农活的姑娘,王洛宾着眼于虚化的情景,用想象传达一种欢畅的情调;而华兹华斯则着眼于眼前的实景,用聆听和联想,传达忧伤的情感。
王洛宾是从自己的心灵出发的,他心灵中的边塞姑娘就应该是这样的,这样的美丽和明亮,这样的欢欣和舒畅。
华兹华斯则相信自己的感官,相信自己的视觉和听觉,他从姑娘的歌声里听到了一种悲凉,这样的曲调中流露的就是这样忧郁和哀伤。
孤独的收割人ppt7
66、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伽利略 67、凡是挣扎过来的人都是真金不怕火炼的;任何幻灭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仰:因为他们一开始就知道信仰之路和幸福之路全然不同,而他们是不能选 选择的,只有往这条路走,别的都是死路。这样的自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你绝不能以此期待那些十五岁左右的孩子。在得到这个信念之之 前,先得受尽悲痛,流尽眼泪。可是这样是好的,应该要这样…… —— 罗曼•罗兰 68、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 莎士比亚 69、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的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 莎士比亚 70、当一切似乎毫无希望时,我看着切石工人在他的石头上,敲击了上百次,而不见任何裂痕出现。但在第一百零一次时,石头被劈成两半。我体会到,到,并非那一击,而是前面的敲打使它裂开。 贾柯•瑞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71、瓜是长大在营养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长在恶性土壤中的最好。 —— 培 根 72、失去财产的人损失很大,失去朋友的人损失更大,失去勇气的人则损失了一切。 —— 塞万提斯 73、不要将过去看成是寂寞的,因为这是再也不会回头的。应想办法改善现在,因为那就是你,毫不畏惧地鼓起勇气向着未来前进。 —— 朗费罗 74、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 拜 伦 75、一个有坚强心志的人,财产可以被人掠夺,勇气却不会被人剥夺的。 —— 雨 果 76、信仰是伟大的情感,一种创造力量。—— 高尔基 79、乐观是一首激昂优美的进行曲,时刻鼓舞着你向事业的大路勇猛前进。—— 大仲马 80、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狄更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81、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 —— 德国谚语 82、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马克思 83、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气蓬勃、勇敢的爱国者却比黄金更为宝贵。 —— 林 肯 84、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游玩、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 —— 居里夫人 85、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只有勤奋不懈的努力才能够获得那些技巧,因此,我们可以确切地说: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贝多芬 86、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 爱因斯坦 87、人类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 —— 马克思 88、我们的理想应该是高尚的。我们不能登上顶峰,但可以爬上半山腰,这总比待在平地上要好得多。如果我们的内心为爱的光辉所照亮,我们面前前 又有理想,那么就不会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普列姆昌德 89、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爱因斯坦 90、成功并不能用一个人达到什么地位来衡量,而是依据他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到底克服了多少困难和障碍。—— 布克•华盛顿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91、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 托尔斯泰 92、 成功,从失败的土壤中顽强生出。—— 德 国 93、别因为落入了一把牛毛就把一锅奶油泼掉,别因为犯了一点错误就把一生的事业扔掉。—— 蒙 古 94、危险、怀疑和否定之海,围绕着人们小小的岛屿,而信念则鞭策人,使人勇敢面对未知的前途。 —— 泰戈尔 95、论命运如何,人生来就不是野蛮人,也不是乞讨者。人的四周充满真正而高贵的财富—身体与心灵的财富。 —— 霍勒斯•曼 96、如果只有火才能唤醒沉睡的欧洲,那么我宁愿自己被烧死,让从我的火刑堆上发出的光照亮这漫长的黑夜,打开那些紧闭的眼睛,将人类引进光明 的的的真理的殿堂。—— 布鲁诺 97、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觉得面试时没话说,于是找了一些名言,可以在答题的时候将其穿插其中,按照当场的需要或简要或详细解释一番,也算是一种应对的方法吧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知缘斋主人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得快
孤独的收割人正式完美版
具体研习
问题一: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 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问题二:诗人在第二节运用什么手法 来表现“收割人”的歌声优美动听?
问题三:诗人为什么用沙漠里的夜莺 和赫伯利群岛的杜鹃的鸣叫来衬托, 这样写有什么好吴处景制作?
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 里写道:“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 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 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 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 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 作。”
吴景制作
比较阅读 《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观刈麦》进 行比较阅读,品味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相同处 1.从表达的思想内容看,两首诗都描述了 劳动者在田间劳作的情景,都充满了对劳 动者的同情。 2.两首诗的语言都朴素平实,不加雕饰。
吴景制作
不同处: 1.从写作内容看,《孤独的收割人》则重抒情,《观刈麦》 则重于记叙。 2.两首诗虽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但思想感情却有较大 的差异。华兹华斯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且长期 生活在田园乡野,和劳动人民有广泛的接触,因而对他们的 同情中充满更多的关爱。如他在听到收割人在歌唱时写道: “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为的是不愿打扰“收割人” 的歌唱,这完全是一种平等的态度;而白居易身居官位,平 时较少接触劳动人民,因而他的同情中更多的是怜悯,写此 诗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讽喻天子,能减轻农民的赋税而已。 3.表现手法不同。《孤独的收割者》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 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听;《观刈麦》则运用对比的手法,将 劳动人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富裕生活作对比,表现了诗人 “自愧”的心理
吴景制作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问题一: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问题二:概括每节诗的主要内容。
吴景制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的收割人》
华兹华斯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遍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3、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2、学习运用衬托手法来突出主题;、
3、将本诗与白居易的《观刈麦》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
通过《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比较分析,认识这两首诗在
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问题研究法。
对较难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课,我们跟随徐志摩到风景秀丽的剑桥游览了一番,今天我们再将
艺术的轻舟驶向19世纪的英国,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
杰出代表人物。
1787年进入著名学府剑桥大学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
1790年去法国、瑞士和意大利旅游,受到当时法国革命思想的强烈感召。
一年后,他又一次访问法国,与法国革命党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坚定地拥护法国革命,回国后即创作了一些具有民主思想的诗歌。
18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逐渐兴起、壮大,自幼就深受自然陶冶的华兹华斯决心投身大自然,潜心写诗并探索人生意义,1798年他与塞缪尔.柯勒律治合作的《抒情歌谣集》开一代诗风,成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篇章之一。
华兹华斯终生定居于田园乡野,关切农村下层劳动群众,他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观点,以满腔的同情和敬意,描写农民、牧民、流浪者的困苦生活,歌颂他们纯良的品质和坚韧的意志。
其诗风清单朴素,含义隽永。
《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
其诗有多种译本,如《刈麦女》、《孤独的刈禾者》、《孤独的收割人》等。
另外,对其诗的主题艺术特色也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三、赏析诗歌:
1、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2、概括每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①孤独的年轻姑娘边收割边唱着凄凉的歌;
②突出表现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人;
③诗人对歌词内容的猜测;
④歌声虽然已经消失,但音乐却在诗人心头长留。
3、是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道:“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
”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首先,世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姑娘。
诗人把“她”独自置身于高原广阔的田野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
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的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其次,这位年轻的姑娘在艰辛的劳动中用凄凉的歌声抒发自己忧伤的心情,她“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那凄婉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这就为这独特的风景线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愁惨色彩。
再次,年轻姑娘凄凉的歌声震人心魄,引人遐想,“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
也许,这歌声也勾起了诗人对悲伤往事的回想,诗人与收割女的心灵已经紧紧暗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雄浑的自然、活动的人、凄婉动人的歌声,这三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而诗人的心灵也已融合在这美的境界中,因而诗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4、诗人在第二节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收割人”的歌声优美动听?
明确:衬托。
5、是人为什么用沙漠里的夜莺和赫伯利群岛杜鹃的鸣叫来衬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诗人以两个生动的意境来衬托“收割人”歌声的动人:荒凉的沙
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到夜莺清脆的鸣啭,无疑给艰难跋涉的远行者带来完成征途的勇气和希望;寒冷苍凉的赫伯利群岛在严冬过后一朝出现了报春的杜鹃的啼声,这又象征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
作者在这里尽力渲染夜莺和杜鹃鸣叫的优美动人,越是如此,越能突出“收割人”歌声的优美和强大的感染力。
6、比较阅读: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体会《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这两首诗之间的异同。
相同:
①从表达的思想内容看,两首诗歌都描述了劳动者在田间劳作的情景,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
②两首诗歌的语言都朴素平实,不加雕饰。
不同:
①从写作内容看,《孤独的收割人》侧重抒情,《观刈麦》侧重于记叙。
②两首诗歌虽然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但思想感情确有较大的差
异。
华兹华斯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且长期生活在田园乡野,和劳动人民有广泛的接触,因而对他们的同情中充满更多的关爱。
如他在听到收割人在歌唱时写道:“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为的是不愿打扰“收割人”的歌唱们这完全是一种平等的态度;而白居易身居官位,平时较少接触劳动人民,因而他的同情中更多的是怜悯,写此诗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讽喻天子,能减轻农民的腹水而已。
③表现手法不同。
《孤独的收割人》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听;《观刈麦》则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劳动人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富裕生活作对比,表现了诗人“自愧”的心理。
四、布置作业
1.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
2.阅读《华兹华斯抒情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