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6篇)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6篇)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6篇)昼夜交替科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同学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经受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进行验证,培育同学从小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模拟试验验证猜想的技能。

3、培育同学对天文现象的探究意识和技能。

4、培育同学尊敬事实、实事求是,仔细严谨的科学立场和合乎规律的推理技能。

教学预备1.多媒体课件。

〔关于太阳东升西落,日月星辰活动的课件〕2.地球仪,大头针,电筒。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课件出示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

2.问:同学看到什么?有什么问题?3.收集归纳同学形成的问题。

二、推想假设1.为什么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白天和夜晚会不断交替呢?2.同学依据已月的知识作出假设。

3.师收集同学的假设。

三、模拟试验1.师出示试验器材,让同学明白其作用。

2.同学做模拟试验并记录所观测到的试验现象。

四、进一步推想1.在同学们猜想中你认为涌现“昼夜交替”现象,哪种可能性最大。

2.同学推想,沟通。

五、阅读资料同学阅读资料分析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缘由。

六、沟通汇报七、课外延伸1.课后了解哥白尼的故事,并把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发与同学沟通。

2.了解更多有关天文方面的知识。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试验;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科学知识:1、知道昼夜的成因。

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情感、立场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进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点: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缘由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试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教学预备:老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或者手电筒〕,地球仪分组——手电筒,小地球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2、昼夜改变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哪些感爱好的问题?3、同学争论沟通。

六年级科学上册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上册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上册《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认识太阳、地球、月球的运动关系。

2.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资料分析等活动,理解昼夜交替现象及成因,形成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

3. 初步学习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

4.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模拟实验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难点:通过模拟实验和资料分析等活动,理解昼夜交替现象及成因,形成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

三、教学准备1. 地球仪、手电筒、乒乓球。

2. 多媒体课件: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视频、图片等。

3. 学生准备:分组准备实验材料,收集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这个现象和什么有关?2. 引出课题:昼夜交替现象。

(二)探究新知1. 初步认识昼夜交替现象。

(1)教师介绍昼夜交替现象的概念:由于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不同地区所处的位置不同,有的处于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有的处于背对太阳的半球,当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天时,背对太阳的半球就是黑夜,从而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2)播放动画,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昼夜交替一次需要多长时间?(3)小组讨论: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地球自转和公转有什么关系?2.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1)介绍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在教室中间放一个地球仪,用一个手电筒照射地球仪的一侧,模拟太阳光照射地球;在地球仪上放一个乒乓球,模拟地球上的一个物体。

(2)教师示范实验:让乒乓球在地球仪上滚动,用手电筒照射它,观察它所处的位置和所受的光照情况;再让乒乓球在地球仪上滚动一周,再次用手电筒照射它,观察它所处的位置和所受的光照情况。

(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4)分析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当乒乓球在地球仪上滚动时,手电筒照射到它的位置不同,它所受的光照情况也不同;当乒乓球在地球仪上滚动一周后,手电筒再次照射到它的位置也不同。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昼夜交替现象的定义。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3. 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4. 昼夜交替现象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教学难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

3. 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昼夜交替现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昼夜交替现象的定义。

3. 知识讲解: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4. 演示与实践: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设计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天的昼夜变化。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和地球自转、公转的概念。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概念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工作:1. 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演示动画。

2. 准备昼夜交替现象的实践活动材料。

3. 准备课堂提问和讨论的问题。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讲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定义和原因。

2. 第3-4周: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并进行演示。

3. 第5-6周:开展实践活动,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4. 第7-8周:总结所学内容,进行教学评价。

九、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以及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观察和实验的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昼夜交替的原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于一些基本的天文概念有所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内在联系可能还不是非常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演示,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现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

2.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昼夜交替的原因。

2.地球自转的概念。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如地球仪、手电筒等。

2.准备相关的课件和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介绍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地球仪和手电筒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昼夜交替的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转动地球仪,观察昼夜交替的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昼夜交替的原因,以及地球自转的作用。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地球自转,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昼夜交替。

例如,地球公转、月球的影响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昼夜交替的现象和地球自转的作用。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能力。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及其产生的过程。

2.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速度、地球形状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影响。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地球仪、图片、视频等。

3.2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观察昼夜交替现象,收集相关资料。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自转现象。

4.2 探究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昼夜交替的现象,讨论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

4.3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速度以及地球形状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影响。

4.4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5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现象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总结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5.2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学生评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探究能力的发挥。

6.2 教学方法评估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提出改进意见,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七章:课堂活动设计7.1 活动主题"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7.2 活动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7.3 活动步骤1) 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组长。

2) 组长带领组员讨论,分析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3) 各组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教师点评,总结各组的优点和不足。

7.4 活动反思反思活动设计的有效性,提出改进意见,为下次活动做好准备。

第八章:作业设计8.1 作业内容1) 观看关于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视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经历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进行验证,培养学生从小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猜测的能力。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乎逻辑的推理能力。

教学对象:五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乒乓球、手电筒、小组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二、提出问题: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自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三、实验探究1、演示实验:(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2、学生分组实验。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3、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4、讨论: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四、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借助PPT展示课堂实验的优势①提升课堂趣味性,增加孩子的学习兴趣。

②减少学生学习负担,实现双减。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昼夜交替现象》教案一. 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他们可能已经有一些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具体的昼夜交替原因和地球自转的细节,他们可能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验等途径,深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昼夜交替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的概念和昼夜交替原因的理解。

2.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昼夜交替现象。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实际天空,引导学生发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2.实验法:通过地球仪的旋转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过程。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用于展示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过程。

2.PPT:用于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动画。

3.黑板:用于板书教学重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球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自转吗?地球自转产生了什么现象?”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的过程,以及昼夜交替的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旋转实验,观察并记录昼夜交替的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有什么意义?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昼夜交替的定义:昼夜交替是指地球表面在一天24小时内,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不断地从阳光照射变为阴影覆盖,再从阴影覆盖变为阳光照射的现象。

2. 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另一半由于受到地球自身的遮挡而形成阴影,从而产生昼夜交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的原因。

2. 教学难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和解释。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或图片,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

2. 讨论法:分组讨论昼夜交替的原因,分享各自的观点。

3. 讲授法:教师讲解昼夜交替的原理和科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昼夜交替的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昼夜交替的定义和原因。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昼夜交替的原因,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4. 教师讲解:详细讲解昼夜交替的原理和科学知识。

5.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昼夜交替现象,如日出日落、月相变化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

3. 评价标准:能正确解释昼夜交替的原因,观察并描述实际生活中的昼夜交替现象。

七、教学资源:1. 地球仪或地球图片。

2. 昼夜交替现象的实例图片或视频。

3. 分组讨论所需的小组材料。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

2.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讲解昼夜交替的定义和原因,第二课时进行案例分析和课堂小结。

九、教学拓展:1. 深入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新版)6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新版)6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新版)6一. 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本课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借助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地球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内在联系,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昼夜交替现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能用地理语言描述昼夜交替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昼夜交替现象。

2.难点: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模型教学法:利用地球仪等教具,直观地展示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过程。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地球自转的动画、昼夜交替的图片等。

2.教学道具:准备地球仪等教具,方便学生直观地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3.教学资源:收集与昼夜交替相关的资料,以便进行拓展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现象。

提问:地球自转是什么?地球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2.呈现(10分钟)展示昼夜交替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昼夜交替的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现象?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年级科学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五年级科学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引起的。

(2)了解地球自转的原理和变化过程。

(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培养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学科、生活能力(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

(2)锻炼学生的整合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引起的。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的原理和变化过程。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描绘地球、太阳和月亮位置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提问:你们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地球的一半是亮的,一半是暗的?2.新概念引入(20分钟)教师通过讲述和图片的展示,引入地球自转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这和地球的自转有关吗?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并做好记录。

3.实验探究(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材料:一个小球(代表地球)、一个灯(代表太阳)、一个手电筒(代表月亮)。

实验步骤:(1)用太阳灯照射地球小球的一面,同时把手电筒小灯持在小球另一面的位置,观察小球的两面有什么变化。

(2)手电筒小灯逐渐移动到小球另一面的位置,再次观察小球的两面有什么变化。

实验记录:地球的一面受到太阳的照射是亮的,另一面不受太阳照射是暗的。

实验分析:由实验结果可以推断,地球自转是造成地球各地有不同时间白天和黑夜的原因。

4.探究与讨论(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地球自转的变化过程和原理。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5.拓展运用(20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全球时区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解读。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话描述昼夜交替现象对不同地区的影响。

6.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引起的。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模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其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地球自转的概念。

2.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的周期。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昼夜交替的现象。

3.2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3.3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地球自转模拟实验,增强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认识。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地球自转的概念。

4.3 课堂讲解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区差异等。

4.4 互动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4.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地球自转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昼夜交替的现象。

4.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作业内容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绘制一幅地球自转示意图,并简要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5.2 作业要求字迹工整,图文并茂,体现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5.3 提交时间课后第二天提交。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了解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程度,检测教学效果。

6.2 评估方式课后作业、课堂问答、实验报告。

6.3 评估内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地球自转的概念,实验操作能力。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反思内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的参与度。

7.2 反思过程教师根据教学评估的结果,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调整教学策略。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概念。

2. 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3. 学会使用简单工具观察和记录昼夜交替现象。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2.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2. 增强环保意识,关注地球自转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1. 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2.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3. 观察和记录昼夜交替现象的方法。

2.2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的动态过程。

2.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昼夜交替现象。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3. 观察昼夜交替现象的工具(如手表、手机等)。

3.2 课前准备1.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

2. 教师编写实验指导书,并提供相关资料。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 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昼夜交替现象。

2. 提问:你们知道昼夜交替的原因吗?4.2 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2. 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4.3 合作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小组讨论成果。

4.4 实验操作1. 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进行昼夜交替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5 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实验成果,分享观察到的昼夜交替现象。

2.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成果进行评价。

第五章: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3. 调查身边同学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认识,总结调查结果。

第六章:教学延伸6.1 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展开课堂讨论。

6.2 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宣传活动。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2. 学会使用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现象;3. 能够解释现实生活中昼夜交替的现象。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2. 利用地球仪进行实际操作,演示昼夜交替的过程;3. 结合生活实例,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2. 增强学生对地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3. 培养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1. 昼夜交替的原因;2. 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的过程;3. 现实生活中昼夜交替的现象。

2.2 教学难点1. 昼夜交替原因的理解;2. 地球仪的操作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1. 地球仪;2. 地球仪操作手册;3. PPT课件;4. 实验器材(如手电筒、黑暗箱子等)。

3.2 课前准备1. 熟悉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和要求;2. 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 通过播放地球昼夜交替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昼夜交替现象;2. 提问:“你们知道昼夜交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3. 邀请学生分享生活中观察到的昼夜交替现象。

4.2 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1. 分组讨论:请学生们自由组成小组,探讨昼夜交替的原因;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3. 教师总结并讲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4.3 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1. 教师操作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的过程;2. 学生跟随教师操作地球仪,亲身体验昼夜交替;3. 教师讲解地球仪操作技巧。

4.4 实践应用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手电筒和黑暗箱子模拟昼夜交替现象;2.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3. 教师点评并总结实验结论。

第五章: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明确昼夜交替的原因;2. 强调地球仪在演示昼夜交替过程中的作用;3. 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昼夜交替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1一、聚焦(1分钟)1.同学们,你知道这是哪儿吗?你能看出这两张照片最大的不同吗?是的,左边是白天的天安门,右边是晚上的天安门。

我们把白天又称为(昼),晚上则称为(夜)。

2.我们会不会一直处于昼呢,你所遇到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从生活经验中我们知道:昼过完是夜,夜过完又是昼;昼和夜在24小时内会不断交替。

像昼和夜这样循环(交替)出现的过程,我们叫做《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自然现象,那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探索(5分钟)活动一:形成我们的假设1. 思考现象: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认真思考视频上方的问题。

看完视频,说说昼夜交替现象可能与我们身边的哪些星球有关?没错,可能和太阳还有地球本身有关!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因此在太阳和地球都不运动的情况下,地球上被太阳照亮的一半一直是(昼),另一半一直是(夜),很明显,这与我们遇到的实际情况(不符)。

2. 大胆猜测:那猜猜看,太阳和地球要怎样运动时,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相信大家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用图文结合的形式画出来。

举例,可以用小圈表示自转,可以用一个大圈表示围绕着转,还可以加箭头表示运动的方向。

接下来请同学们暂停视频,画出自己的观点。

活动二:交流我们的看法1. 交流观点:你画好了吗?让我们看看其他同学的观点【播放学生画画的视频】,老师发现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你的观点也在这些图画中吗?让我们在每种观点的左上角给它编号。

当然了,相信同学们还有很多的想法,我们还可以在课余一一进行探究。

2. 分类整理:这么多假设,看得我们眼花缭乱,如果要给它们分类,可以怎么分呢?比如按照运动中心的.不同,可以怎么分?相信聪明的你已经发现了,可以分为:太阳和地球各自为中心、以太阳为中心、以地球为中心分类后,你觉得哪些相似观点可以进一步合并呢?为什么?其实_号和_号可以合并,因为太阳光向四周传播,太阳是否自转和昼夜交替没有关系。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概念。

2. 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3. 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观察和记录昼夜交替现象。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2. 使用地图和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2.1.1 引入: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昼夜变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1.2 课文讲解: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昼夜交替的原因。

2.1.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实际意义。

2.2 教学活动2.2.1 观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记录昼夜交替现象。

2.2.2 地图和地球仪使用:学生分组使用地图和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3.1.1 教师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昼夜变化现象,引发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思考。

3.1.2 学生分享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3.2 课文讲解3.2.1 教师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昼夜交替的原因。

3.2.2 学生听讲并做好笔记。

3.3 观察实验3.3.1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记录昼夜交替现象。

3.3.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4 地图和地球仪使用3.4.1 学生分组使用地图和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3.4.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提问: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程度。

4.2 观察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观察实验中的表现和实验报告的质量。

4.3 地图和地球仪使用报告:评价学生在地图和地球仪使用中的表现和报告的质量。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教材:《昼夜交替现象》课文教材。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表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地球自转的概念。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PPT课件3. 挂图4. 学习单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课件展示地球昼夜交替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昼夜交替现象。

2. 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探讨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

(2)汇报交流: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总结昼夜交替的产生原因。

3. 讲解: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并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4. 练习:让学生完成学习单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绘制一幅地球昼夜交替的简图。

2. 编写一篇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小短文。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检查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球自转的理解程度。

2. 能力发展:评估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和表达方面的能力提升。

3. 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己的观察,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八、教学拓展:1. 邀请天文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2. 组织学生进行地球仪制作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3. 开展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实际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九、课程资源:1. 天文科普书籍推荐,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学习。

2. 在线天文教育资源,如天文网站、教育平台等。

3. 地球仪和相关教学视频,用于辅助教学和加深学生理解。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2)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昼夜交替现象。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灯光和窗户,引发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思考;(2)简要介绍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2.2 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1)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2)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过程,让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的原理。

2.3 模拟实验(1)分组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昼夜交替现象;(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进一步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2)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3.2 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过程中,昼夜交替的原理;(2)模拟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2)演示法: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过程;(3)实验法:分组进行模拟实验;(4)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昼夜交替现象。

4.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图像;(2)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过程;(3)模拟实验材料:进行昼夜交替实验。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问答(1)检查学生对地球自转方向和周期的掌握程度;(2)了解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情况。

5.2 模拟实验(1)观察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2)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5.3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教学反思: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相关知识(1)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和产生的地理现象;(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和机制,掌握相关术语和概念。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观察、记录和分析昼夜交替现象,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验证。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规律的敬畏和热爱,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和机制。

2. 难点:深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小板等。

2. 教学多媒体:配备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3. 教学环境:保证教室能够完全模拟昼夜交替的环境。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向学生展示昼夜交替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的原因是什么,并与他们分享一些关于昼夜交替的有趣知识。

2. 学习:a. 讲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和机制:通过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

b.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昼夜交替现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昼夜交替现象来服务人类生活等。

c. 实地观察:带领学生到操场等露天场所进行昼夜交替现象的实地观察,并观察记录不同时刻的天空变化。

3. 实践:a. 实验操作:设置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通过模拟太阳光源和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b. 分析讨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记录进行分析和讨论,总结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和规律。

4. 拓展:a. 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探究其他星球的昼夜交替现象,并与地球昼夜交替现象进行比较。

b. 小结反思: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小结和反思,以便更好地巩固和理解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测验:设计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原理、步骤、结果和结论等。

六、教学体会: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和机制,培养其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使其对自然界的规律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2)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1)能积极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搜集证据;(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加以解释。

(3)培养主动探究、敢于质疑、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提出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假说;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说并尝试解释。

【教学难点】学生正确操作模拟实验,根据实验现象修正自己的假设。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地球仪、手电筒2、学生准备:小地球仪、手电筒、实验记录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活动:教师谈话:同学们,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地球!它用神奇的力量为我们人类创造出美轮美奂的自然景物与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

喜欢它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进入地球运动单元,尽情探索地球奥秘吧!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欣赏视频,激趣生疑。

师:请欣赏一段视频。

(课件播放同一地点白天、夜晚交替出现的一段视频。

)2、初知“昼夜交替”,揭示课题。

师:从这段视频中,你有什么发现?(这段视频拍的是白天和夜晚的景物。

)师:白天可称之为“昼”,夜晚称之为“夜”(板书:昼夜)还有补充吗?(生:白天和夜晚是交替出现的。

)师:你的观察力真敏锐!是的,太阳东升,白天来到;太阳西落,夜幕降临,第二天太阳又从东方升起,白昼又来临了┉┉昼和夜就这样不停息地交替出现,我们称之为“昼夜交替现象”。

(板书:交替现象)师:想知道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

二、思维碰撞,提出多种假说1、引导思考,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生与太阳和地球运动有关。

(1)师: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与什么有关?(太阳)假如只有太阳,没有地球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不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昼夜交替现象》教学目标:一、科学理念:1、知道昼夜的成因是因为地球本身是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2、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相关。

二、过程与方法:1、能积极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实行验证。

2、选择恰当的材料参与模拟实验、使用实验搜集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总结自己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理解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加以解释。

3、培养主动探究、敢于质疑、积极合作的科学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探究昼夜形成的秘密,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说。

教学难点:根据自己知道的地点和知道时间,推测其他地区的所处时间,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相关。

教学准备:即时贴,地球仪、手电筒、小组合作探究记录表、课件等。

课型:科学探究课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贴近生活,情境导入。

1.谈话:孩子们现在是3时10分,我们在教室里学习。

2.12个小时前的晚上3时10分,你们在干什么?(在睡觉)3.24小时前,昨天下午3时10分呢?(也是在学校学习)我们的生活规律就是这样,白天——晚上,晚上——白天,然后又是晚上。

我们把白天称为“昼”,晚上称为“夜”。

白天和黑夜就这样不停地交替着,这种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昼夜交替现象”。

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索——《昼夜交替现象》。

二、激发兴趣,大胆猜测。

1、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与什么相关?(地球和太阳)生:太阳升起来照到地球就有昼,太阳从西边落下去就是夜,明天又从东方升起来,从西方落下去,昼夜就交替了。

2.如果太阳与地球是固定不动的,地球还会有昼夜现象吗?会交替吗?生:永远一半是昼。

一半是夜。

3.太阳和地球怎样运动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呢?4.今天我们共同来探究:是什么原因形成昼夜交替现象?(出示课件)先小组讨论,然后再全班交流,看看哪个小组提出的假设最多。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交流,指导)5.交流、汇报: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你们的观点?(学生汇报,教师画示意图并总结)。

三、建立模型,设计实验:1.谈话、互动:同学们提出这么多种的猜想,都很有自己的观点,那这些猜想到底是不是准确的呢?与其纸上谈兵,不如动手试试。

我们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准确,要做模拟实验就必须选择与模拟对象相似的物体来替代。

我们做这个实验研究的是太阳与地球,太阳会发光发热,用什么来代替太阳呢?(蜡烛、手电筒.......)师出示手电筒。

地球是什么形状的,能够用什么来代替?(球)2.协助学生选择恰当的模型材料:好的,(师出示玻璃球)这个球能够吗?为什么?(不能够,因为地球是“不透明”(师板书)。

那这个个呢?不透明的。

(师出示蓝色发光球)(不能够。

因为地球本身是“不发光”的)(师板书)。

那用什么来模拟地球最合适?生:地球仪。

3.出示实验器材,明白用途。

(1)把地球仪当作地球,用手电筒来代替太阳,地球上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是(昼),没被太阳照亮的是(夜)。

(2)用即时贴在地球仪上的中国版图做标记,这就是我们的家。

4.小组合作,设计草图:我们已经选择好了合适的模拟实验材料,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你们小组提出的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观点,先小组合作设计模拟实验方案,画出示意图,设计完成之后再全班交流,看看哪个小组的设计方案最科学。

(1)学生合作设计方案,教师巡视、交流、指导。

(2)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你们的设计方案(学生汇报,教师给以鼓励)四、模拟实验探究发现:1.这些方案能否让即时贴也就是北京出现昼夜呢?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吧!在动手实验之前。

老师有一个温馨的提示给你们。

(师出示课件)出示实验要求:(1)调节手电筒跟地球仪的距离,差不多正好能照亮半个地球仪。

(2)实验中地球仪不要转动太快,手电筒不能随便乱动。

(3)认真观察:即时贴处昼夜会不会变化?(4)完成实验记录表,作解释。

2.学生领取实验材料,小组合作实行实验并记录,教师巡视、交流沟通。

过渡:各小组来汇报、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好吗?注意每个小组上台要边演示边讲解。

(实验情况能否解释昼夜交替)3.学生上台展示、交流,给予评价。

4.实验小结:提问:我们在做这几个模拟实验时,你们发现地球或太阳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只要太阳绕地球或地球绕着太阳实行圆周运动就能够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板书:圆周运动)(科学探究是一个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科学的思维过程。

更是学生经历、体验和发现的过程。

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检验自己提出的预测,而且能用语言描述实验的整个过程,并实行分析,归纳得出地球或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点。

)五、引发争辩,激励碰撞:1.这么多种情况都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到底那一种才是准确的呢?2.我们在验证自己的观点时,也能够质疑别人的观点,看看哪一种观点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3.有序引导学生之间相互争辩,师适时点拨、发难、引导。

六、拓展延伸,情感提炼:1、谈话: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对于昼夜交替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猜测和假设,通过模拟实验,排除了一些不可能的假说。

其实,科学合理的解释只有一种,到底哪一种才是符合真实情况的准确解释仅仅依靠我们的模拟实验能不能找到准确答案?2、那同学们是不是觉得很遗憾呢?(不会)因为我们还是有收获的,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指名谈体会)3、小结对于“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持续地交替”这个问题,还不能过早下定论,我们能够继续思考,观察,怀疑,争论……从古至今,就有很多人为之苦苦思索,也是在持续的思考,观察,怀疑和争论中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地球的运动》这个单元,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去探索、去发现,下节课,我们将来回顾人们理解地球的历史。

最后一句话,老师和同学们共勉:科学的成功在于多尝试一下!(注:“漳州市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观摩课暨专家讲座活动”——执教的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昼夜交替现象地球:猜想:验证:发现:不透明贴图1 ()不发光贴图2 ()贴图3 ()圆周运动贴图4 ()……(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相关。

2.过程方法: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实行验证;做好模拟实验和使用实验收集的数据;根据实验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理解到同一种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加以判断;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二)教学步骤课始,教师播放与白天和黑夜两个时间段相关的自然景观,学生欣赏之后,教师告诉学生白天也称为昼,黑夜(晚上)也称为夜。

1.问题研讨,获得昼夜交替现象的初步理解(5分钟)【30秒】(1)昼和夜有什么不同?【主要是亮与暗】。

【1分30秒】(2)是谁让地球出现昼夜现象呢?(点击投影)【太阳,当地球被太阳照到,地球的一面就亮,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昼;当地球没被太阳照到,地球的一面就暗,我们这种现象称为夜。

】【3分钟】(3)让我们来看一下昼夜现象的动画,谈谈你所知道的与昼夜现象相关的知识?(板书在黑板一角)【昼夜交替1次24小时;昼夜是交替出现的(当学生说到此时,教师板书“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与太阳和地球的运动相关;一年中昼夜是有长短的;甚至有学生还会具体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2.小组讨论,提出多种假设(11分钟)【2分钟】(1)太阳和地球怎样运动才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呢?【学生回答出一种,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学生也尝试画在纸上。

】【5分钟】(2)地球和太阳运动时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除了上述运动情况,还可能有哪些情况也会出现昼夜交替呢?【我们小组讨论一下,把讨论结果用“示意图+简单文字”的方式记录在假设一栏中。

(投影)我们每一组有6张记录纸,每一张纸上要画出不同的运动情况,少了能够到前面来拿;每一个同学都要轮到画一次;当你们画出一种时,老师会奖励一个喜洋洋图章。

】【4分钟】(3)整理自己的假说:【教师请学生上前面汇报,当学生说出一种时,教师在黑板上展示自己先前准备的小展板(上面画上了学生可能想到的一些情况,每一块展板上一种情况,同时按照太阳动与不动予以分类展示);学生按照上述分类方法将自己小组的假说实行分类,并实行整理,为下一步实验验证做好准备。

】3.景象模拟,通过实验证实(15分钟)【1分钟】(1)同学们是否想过,这些假设都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吗?怎样才能证明呢?今天我们就用模拟实验来验证一下。

【4分钟】(2)教师出示地球仪、蜡烛、转盘,问你能用这些材料能够模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实验吗?请一学生上台演示,教师帮忙,其它同学观察地球转到哪里出现了昼,转到哪里出现了夜?(小孩面对太阳,就是昼)并且转动一圈昼夜交替了几次?并填写表格,学生练习填写。

【演示过程中,教师提示:板的四个方向要与教室的四个方向一致;地球支架总是朝着一个方向(西);公转要围绕板上的圆实行;找到小孩作为研究对象。

】【10分钟】(3)学生自主模拟实验。

判断哪些假设是能够用这样的器材完成模拟实验的。

【PPT温馨提示:板的四个方向要与教室的四个方向一致。

地球仪在转动时,支架总是保持一个方向不变。

公转要围绕板上的圆实行。

找到小孩作为研究对象。

实验中要做好分工,每个同学轮着动手模拟一种运动情况。

大家要仔细观察贴小孩的地方会发生昼夜现象吗?特别要数一数运动一圈,小孩能够看到昼夜交替几次?实验完毕,完成表格填写,并将器材放回原处。

】4.图像分析,使用一般规律(6分钟)【1分钟】(1)汇报实验结果。

【3分钟】(2)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上述四种现象都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仔细观察这些现象,你能发现昼夜交替现象出现时,太阳和地球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这个问题。

在研讨中获得“太阳和地球之间发生圆周运动”是促动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2分钟】(3).随后教师请同学们来看看其它的假说是否存有着圆周运动,他们可不可能会促动地球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判断中要始终围绕“星体之间是否出现圆周运动?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昼,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夜?哪个星体发生了自转,哪个星体发生了公转?”等描述予以检验。

5.资料推荐,寻求新的证据(3分钟)【2分钟】经过上述实验,我们发现有很多情况会发生昼夜交替现象,在没有新的证据前,前面那些相关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暂时是准确的。

在最早的科学理解中,历代科学家也是这样想的,但他们并没有终止研究的脚步,通过各种天文望远镜、宇宙飞船等仪器进一步观测宇宙,获得了各种新的证据(学生自读证据,思考我们的哪些假设是准确的呢?)①太阳要绕地球一圈,才会发生一次昼夜交替。

太阳绕地球一圈要花1046.6小时。

也就是说约要43天才会发生一次昼夜交替现象,那这与我们看到的24小时昼夜交替一次的现象相符吗?②地球绕太阳一圈才会发生一次昼夜现象,也就是说需要一年的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