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学
农药学知识点总结
农药学知识点总结一、农药的概念与分类1.1 农药的概念农药是一种用于农业生产中防治害虫、病害、杂草等有害生物,保护农业生产物,改善农产品质量与产量的化学药剂。
农药的功能包括杀虫、杀菌、除草等。
1.2 农药的分类农药按其化学结构和作用目标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螨剂、杀鼠剂、杀鸟剂、杀猪剂等。
二、农药的发展历史2.1 古代农药人类早期使用一些天然植物和矿物作为农药,如黄粉、石灰、食盐等。
2.2 化学农药的出现19世纪后期,人工合成农药开始出现,如砷化铜、石硫合剂等。
2.3 农业化学革命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农业化学革命带来了大量合成农药的出现,如杀虫剂DDT、杀菌剂铜制剂、除草剂除草灵等。
2.4 环境与健康问题大量使用合成农药引起了环境和健康问题,导致了对农药的重新审视和管理。
三、农药的作用机理3.1 杀虫剂的作用机理多种杀虫剂通过阻断虫体呼吸系统、破坏神经等方式杀死害虫。
3.2 杀菌剂的作用机理杀菌剂通过破坏真菌的细胞壁、膜等方式杀灭病原菌。
3.3 除草剂的作用机理除草剂通过影响植物内部的生理进程,如抑制光合作用、阻断植物生长激素合成等方式杀死杂草。
四、农药的应用与管理4.1 农药的施用方法农药可通过叶面喷雾、土壤处理、种衣等方式施用。
4.2 农药的施用量农药的施用量需根据作物类型、生长阶段、病虫害程度等进行合理把控。
4.3 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农药施用后,需根据农药的毒性、作物的生长周期等确定安全间隔期,以免对人畜造成危害。
4.4 农药残留及监测农药施用后,需定期对作物进行农药残留检测,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五、农药的环境与健康安全5.1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农药的过量使用会导致土壤、水体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危害非靶标生物。
5.2 农药对人体的影响农药残留会通过饮食和呼吸进入人体,长期暴露可导致慢性中毒、致畸等问题。
六、农药的发展趋势6.1 绿色农药绿色农药是指对环境和人体安全影响小的农药,如植物提取物、微生物制剂等。
农药学实验原理与方法
农药学实验原理与方法一、农药学实验的原理1.农药的有效性评价农药的有效性评价是农药学实验的重点。
有效性评价主要通过模拟真实环境条件,在试验田或实验室中进行农田条件下的试验,评估农药对害虫、病原菌或杂草的控制效果。
通过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比较,判断农药的有效性。
2.农药的毒性评价农药的毒性评价主要是对农药对非目标生物的毒杀效果进行评估。
研究者需要选择适当的实验生物,通过暴露实验生物于不同浓度的农药溶液中,观察实验生物的存活率、生长发育情况、生物学指标等来评估农药的毒性。
3.农药的安全性评价农药的安全性评价主要是评估农药对人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
实验者需要利用动物模型,对农药进行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等评估农药的安全性。
同时,还需要对农药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的残留情况进行研究,评估其对环境的安全性。
二、农药学实验的方法1.试验设计根据实验目的和需求,设计合理的试验方案,包括农药浓度的选择、剂量的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实验重复次数、随机化和平衡等统计原则。
2.农药配制根据试验设计和预期效果,准备所需的农药溶液。
农药溶液的配制需要按照标注用量进行测量,保证浓度的准确性。
农药的稀释和溶解需要注意个别农药的特殊要求,以保证溶液的均一性。
3.试验生物的选择选择适当的试验生物进行实验是农药学实验的基础。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害虫、病原菌或杂草等适合进行实验的生物。
同时,还需要控制试验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保证实验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4.实验进行根据实验设计和试验方案,进行农药学实验。
实验者应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浓度处理试验组和对照组,记录实验数据,观察实验结果,并及时对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进行记录和调整。
5.数据处理和分析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农药的相对效力、半数致死浓度、半数抑制浓度等指标,判断农药的控制效果、毒杀效果和抑制效果。
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验结果对试验方案进行修正和改进。
研究生分门类排 农药学
研究生分门类排 农药学
研究生分门类排农药学
农药学是农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有关农业生产中的有害生物防治和植物保护的理论和方法。
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农药学的发展与农业生产的需要密切相关。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农药学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研究生分门类排农药学是指在研究生教育中,将农药学按照其研究内容、方法、应用方向等进行分类排列,以便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农药学的知识和技能。
按照研究内容的不同,农药学可以分为农药化学、农药毒理学、农药生物学、农药应用技术等几个方向。
其中,农药化学主要研究农药的合成、结构与作用机理等;农药毒理学主要研究农药对人和动物的毒性及其危害;农药生物学主要研究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及其生态效应;农药应用技术主要研究农药的使用方法、施药技术及其效果评价等。
研究生在学习农药学时,需要深入了解这些不同方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掌握农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同时也需要关注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问题,从而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农药学(090403)
农药学(090403)一、学科简介农药学是植物保护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一门化学与生物学、环境科学、农学等相结合的交叉学科。
我校农药学学科是在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开创的研究实体——农药学研究所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农学学科,多年来,针对农业生产上存在的重大问题,积极开展农药毒理与使用技术、生物农药研究与应用、农药分析与新农药分子设计等相关研究工作,为我国植物保护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校农药学学科于1998年获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权点,为湖南农业大学“十五” 、“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并在在“十一五”校级重点学科验收中荣获优秀。
本学科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5人、兼职教授2人、副教授3人和讲师5人。
博士生导师6人,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湖南农业大学“神农学者”特聘教授3人。
主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农业部、湖南省科技攻关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企业委托项目,开展农药的应用、开发、创制以及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十二五”期间,新增国家级项目共计1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新增省部级项目22项,新增教育厅等其它项目61项,到位科研经费2000万元;获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8多项、出版专著4部,在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Journal of The Chinese Chemcal Society、Analytical Methods、Scientific reports、Chemical biology & drug design、Chemistry central journ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Journal of pest science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8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1篇;申请发明专利26项,其中授权专利23项。
《农药学》总复习
《农药学》总复习一、名词解释农药、表面活性剂、剂型、农药制剂、毒力、药效、致死中量(LD50)、致死中浓度(LC50)、校正死亡率(写公式)、润湿剂、分散剂、乳化剂、乳化作用、触杀作用、突触传导、抗药性、温度系数、轴突传导、内吸作用、交互抗性、负交互抗性、多抗性二、填空1.农药发展面临的“3R问题”是抗药性、再猖獗、农药残留。
2.杀虫剂进入昆虫体内的途径是口腔进入;从体壁进入;从气门进入3.农药制剂名称由三部分组成有效成份通用名称;含量;剂型。
4.表面活性剂应具备的条件是分子具有两亲性亲水力与拒水力平。
5.当前使用最广泛的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是大豆;对草甘膦有抗性。
6.从使用方法进行分类,除草剂的可分为土壤处理剂与茎叶处理剂。
7.杀虫双属 __沙蚕毒素______ 类杀虫剂, 对害虫有很强的触杀________、胃毒等作用,其作用靶标是昆虫的 ___乙酰胆碱受体____ 。
8.安全间隔期是指最后一次施药到收获期间隔时间。
9. 石硫合剂的有效成分是多硫化钙,主要防治对象是白粉病、锈病、炭疽病。
10. 许多化学合成农药均是由天然产物先导化合物 ( 人工合成的模板 )衍生而来。
如杀虫剂中的沙蚕毒类先导化合物是 _____沙蚕毒素__________, 拟除虫菊酯先导化合物是 ___除虫菊_______________。
11. 从使用方法进行分类,除草剂的可分为土壤处理剂与茎叶处理剂按照除草剂的输导性能分为输导型除草剂和触杀型除草剂;按照作用机制分为灭生性除草剂和选择性除草剂12. 当前使用最广泛的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是大豆;对草甘膦有抗性。
13. 草甘膦的作用位点是 ___芳氨酸生物合成中的关键酶EPSPS _______,吡虫啉的作用位点是 __乙酰胆碱酯酶受体___ _____。
14.在我国使用范围最广、生物活性最高的抗生素类杀虫剂是阿维菌素,其作用靶标是伽马氨基丁酸手体。
15. 杀虫剂进入昆虫体内的途径是体壁、气门、口腔。
农药学
第一章1、试谈杀虫剂的毒力、毒性、毒效、防效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毒力:指药剂本身对不同生物发生直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毒性: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害作用称为毒性(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一般优良的农药要求毒力高而毒性小药效:药剂本身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防效(%)毒力药效药剂+靶标药剂+生物体+环境室内田间异同标准供试生物接近田间情况测定较精确测定较粗放防治上的参考具实际的防治意义毒效比值:白鼠口服LD50/家蝇口服LD50 比值小安全性小毒性高,比值大安全性高联系:以上它们的含义不相同,但相互联系,相辅相成2、试总结在大田情况下,如何从植物症状的特点和规律来判断是要害。
农药是否产生要害,由许多因素决定。
主要是药剂本身的性质和植物的种类、生长生育阶段、生理状态以及施药后的环境条件等因素的综合效应。
药害的症状可因作物、药剂不同,有种种复杂变化,药害一般可分为:急性药害和慢性药害两种。
急性药害在喷药后短期即可产生,甚至在喷药数小时后可显现,症状一般是叶面产生各种斑点、穿孔甚至灼焦、枯萎、黄化、落叶等,果实上的药害主要是产生种种斑点或锈斑影响果品的品质。
慢性药害出现较慢,常要经过较长时间或多次施药后才能体现,症状一般为叶片增厚、硬化发脆,容易穿孔破裂,叶片、果实畸形,植株矮化,根部肥大粗短,一般可以与相邻作物做比较。
第二章1、举例说明直接使用的农药剂型、稀释后使用的农药剂型和特殊用法的农药剂型。
直接使用的农药剂型:粉剂、粒剂、油剂稀释后使用的农药剂型:乳油、水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特殊用法的农药剂型:种衣剂、烟剂2、三大剂型的比较乳油可湿性粉剂水悬浮剂药效作为杀菌剂,不如水悬浮剂作为杀虫剂,效果大于可湿性粉剂和水悬浮剂第三第二价格较贵便宜较贵安全次之优优稳定性好好差第三章1、简述杀虫剂的发展历史与各历史阶段杀虫剂类别与品种的特点。
(一)无机杀虫剂时代(1939年前)无机化合物: 汞,砷制剂,硫磺粉,石硫合剂植物性杀虫剂: 除虫菊,烟碱,鱼藤酮特点: 杀虫力不强,杀虫谱不广,使用量不大,胃毒为主.(二)有机杀虫剂时代(1939年—至今)DDT、甲胺磷、氯菊酯、灭幼脲、阿维菌素、吡虫啉、锐劲特等。
农药学知识点
农药学知识点农药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农业科学,涉及到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各类农药和相关知识。
本文将围绕农药学的基本知识点展开讨论,包括农药的分类、作用机理、安全使用等内容。
**一、农药的分类**农药按照不同的作用目标和化学结构可以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几类。
其中,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害虫,如有机磷杀虫剂、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等;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病原菌,如三唑酮类、苯鲁丧等;除草剂用于除去杂草,如草甘膦、苯醚草酮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则能促进或抑制植物的生长发育,如磷酸二甲酯、催芽素等。
**二、农药的作用机理**不同类型的农药,其作用机理也各有不同。
以杀虫剂为例,有机磷类农药通过抑制害虫神经系统的酶的活性,破坏神经传导途径来实现杀虫效果;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则通过刺激神经系统,导致神经递质传导障碍而杀死害虫。
杀菌剂则主要通过破坏病原菌的细胞壁或代谢途径来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除草剂则可以选择性地杀死杂草,保护庄稼不受伤。
**三、农药的安全使用**农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使用原则,以确保农业生产的安全和效果。
首先要正确辨识害虫或病原菌,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其次,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皮肤、眼睛和呼吸道,以免接触到农药造成中毒。
另外,还要注意农药的施用量和施用时间,不可过量使用或在禁止使用期间施用,以免对环境和农产品造成危害。
**四、农药的环境影响**农药的使用不当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污染水源、土壤和空气等。
因此,在使用农药过程中要注意选择无毒性、对环境友好的农药,并严格按照使用标准进行使用。
同时,要避免在雨天或大风天使用农药,以免农药随风雨进入湖泊、河流等水源,破坏生态平衡。
**五、农药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农药学领域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未来的农药将更加绿色环保、高效低毒,以满足农业生产对农药的需求,同时降低农药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药学
1、农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的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2、致死中量(LD50)和致死中浓度(LC50):用杀死种群50%的个体所需要的剂量表示的各种药剂的毒力称致死中量;若用浓度为单位则称为致死中浓度。
3、忍受极限中浓度:是对鱼的毒性测定时常用的指标。
原则与虫、菌、草一致,即在一定条件下,一种农药与某种鱼接触一定的时间(24、48、96h)杀死50%所需的浓度,一般用微克/克表示。
4、相对毒力指数:几种杀虫剂或杀菌剂若在不同时间及不同条件下分批进行试验时,则每次都得用一个标准药剂做对比,以二者的LD50进行比较,即为相对毒力指数。
5、农药分散体系:各种农药的原药或制剂经调制、施用、燃点或释放使之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即形成应用上的分散体系。
6、乳化剂:能使原来不相容的两相液体,其中一相液体以极小的液株稳定分散在另一相液体中,形成不透明或半透明乳浊液,这种作用的助剂叫做乳化剂。
7、油水分配系数:油/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分配系数越大,油溶性越大。
亲水亲油平衡值:表面活性剂亲水亲油性强弱通常用HLB表示;值越大,亲水性越强;值越小,亲油性越强。
值为0-20之间。
8、抗药性: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他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耐药性:由于生物种的不同,所处发育阶段不同,生态状况不同,环境条件的变化或由于具有特殊的行为均对药剂产生不同的耐力。
9、交互抗性:昆虫的一种品系由于相同的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或类似的化学结构,对于选择药剂以外的其他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负交互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对一种杀虫剂产生抗性后,反而对另一种未用过的药剂变得更为敏感的现象。
多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存在多种不同的抗性基因或等位基因,能对几种或几类药剂都产生抗性。
农药学的相关概念
农药学的相关概念农药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学药剂,以控制有害生物(如害虫、病原体和杂草)对作物和农产品的危害的科学。
农药学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涉及到包括化学、生物学和农业学在内的多个学科领域,旨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并保护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农药学的相关概念包括农药的类型、作用机制、使用方法、环境影响和安全性等方面。
首先,农药的类型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杀虫剂是用来控制害虫的化学药剂,可以通过触杀、胃毒、熏蒸、驱避等作用来杀死害虫,保护作物不受害;杀菌剂是用来控制植物病害的化学药剂,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防止病害的发生和传播;除草剂是用来控制杂草的化学药剂,可以选择性地杀死杂草而不损害作物;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用来调节作物生长发育的化学药剂,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
其次,农药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生理作用和化学作用两种。
生理作用是指农药对害虫、病原体和杂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理过程产生影响,比如杀虫剂可以破坏害虫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导致害虫死亡;化学作用是指农药在作物或土壤中的化学反应过程,比如杀菌剂可以与病原菌的生物膜相互作用,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另外,农药的使用方法主要包括喷雾、熏蒸、灌溉、种子处理和土壤施用等。
喷雾是将农药溶液或悬浮液通过喷雾器均匀地喷洒在作物的叶面上,以达到杀虫、杀菌或除草等目的;熏蒸是利用农药的挥发性成分,在密闭空间中通过烟雾或气雾的方式进入害虫体内,达到杀虫、杀菌或除草的目的;灌溉是将农药溶液通过灌溉系统均匀地灌入土壤中,以达到土壤除草或保护作物根系的目的;种子处理是将农药溶液或悬浮液浸渍在种子表面,以保护种子和幼苗免受害虫和病原体的侵害;土壤施用是将农药溶液或悬浮液深入土壤中,以达到控制土壤病害或害虫的目的。
此外,农药的环境影响主要包括对土壤、水体、空气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对土壤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导致土壤污染,破坏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平衡;农药还可能通过雨水或灌溉水进入水体,对水生生物和水质造成危害;农药挥发后还可能对空气质量产生影响,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此外,农药还可能对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产生长期的累积效应,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带来影响。
农药学考研面试题及答案
农药学考研面试题及答案1. 农药的定义是什么?答: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品。
2. 简述农药的分类。
答:农药主要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杀鼠剂、杀螨剂、杀线虫剂等。
3. 农药残留对人体有哪些潜在危害?答:农药残留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致畸、致突变等。
4. 农药的毒性如何分级?答:农药的毒性分级通常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和微毒五个等级。
5. 农药使用过程中如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答: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合理使用农药,避免滥用和过量使用;采用生物防治方法替代化学农药;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推广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
6. 农药的抗性是如何产生的?答:农药抗性是指害虫、病菌、杂草等生物对农药产生耐受性,使农药的防治效果下降。
抗性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基因突变、基因选择和基因漂变等因素。
7. 农药抗性管理的策略有哪些?答:农药抗性管理的策略包括: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使用抗性管理剂;实施综合防治策略,减少对单一农药的依赖;加强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防治策略。
8. 农药的剂型有哪些?答:农药的剂型包括乳油、悬浮剂、粉剂、颗粒剂、水剂、微胶囊剂等。
9. 农药的使用方法有哪些?答:农药的使用方法包括喷雾、浇灌、浸种、拌种、土壤处理、熏蒸等。
10. 如何正确储存和运输农药?答:正确储存和运输农药的要点包括:确保容器密封良好,防止泄漏;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高温和潮湿;远离火源和热源;运输过程中要遵守相关法规,确保安全。
11. 农药的标签上需要包含哪些信息?答:农药标签上需要包含的信息包括:产品名称、有效成分、含量、剂型、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有效期、使用说明、注意事项、毒性标识等。
12. 农药的有效期是如何确定的?答:农药的有效期通常由生产厂家根据农药的稳定性和储存条件来确定,一般会在标签上注明。
农药学第一章
一、农药含义
☆农药的含义和范围,古代和近代及不同国家之间都 有差异
古代:主要指天然的植物性、动物性、矿物性物质 近代:主要指人工合成的化工产品 美国最早称为“经济毒剂”(economic poisons),将农药与化学肥料 全称为“农业化学品”(agricultural chemicals) 欧洲:称为“农业化学品”(agrochemicals) 德国:称为“植物保护剂” (pflanzenschutzmittel) 日本:称为“农药” 中国:称为“农药”源于日本 目前,国际上统一使用农药“pesticide”一词,含义和范围大体一致。 用于农业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防除称为“化学保护”或“化学防治”。
第一章 农药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农药的含义、名称及分类 第二节 毒力、药效及影响药效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农药对被保护作物的影响 第四节 农药对人、畜的毒性
第一节 农药的含义、名称及分类
一、农药含义
二、农药名称
三、农药分类
一、农药含义
☆农药(Pesticide)
主要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控制危害农林牧业生产的有 害生物(害虫,害螨,线虫,病原菌,杂草及鼠类等)和 调节植物生长和昆虫发育的化学药品。 我国著名农药有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李正名先生近年 定义为:用有机物质来影响,控制和调整各种有害物(包 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过程,使 有益生物得到保护,有害生物得到控制,以促进农业现代 化,这些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有机物质——农药。
二、毒性类型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
•人畜误服或皮肤接触及呼吸道吸入体内一 定量的药剂后在短时间内表现中毒或死亡。 •表现症状:头昏、恶心、呕吐、抽搐、痉 挛、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等。
农药学实验原理与方法
农药学实验原理与方法实验原理:1.农药的活性测定原理:农药的活性是指农药对害虫、杂草或病原体的杀灭能力或控制效果。
活性测定实验可以通过标准化的方法,评价农药对目标生物的毒杀能力。
2.农药的残留分析原理:农药残留分析是指对农药在农产品、土壤、水体等生物环境中,研究其残留量、残留时间、残留分布等相关问题的实验。
通过分析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可以评估农药的使用量、使用方式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3.农药的毒理学实验原理:农药毒理学实验是通过对特定物种(如小鼠、大鼠、鱼类等)进行农药的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等方面的实验,评估农药对生物的毒害程度和毒性机理。
4.农药的生态毒理学实验原理:农药的生态毒理学实验主要研究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效应及其生态风险。
包括但不限于农药对土壤微生物、水生生物和非靶标昆虫等生物的影响。
实验方法:1.农药活性测定方法:a.生物测定法:采用试验动物、害虫、杂草等进行毒杀实验,评估农药的活性。
b.生物化学方法:通过测定农药对酶活性、氧化还原系统、代谢物等的影响,评估农药的毒杀机制。
2.农药的残留分析方法:a.色谱法:包括气相色谱(GC)和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分离和测定农药残留。
b.质谱法:使用质谱仪检测和鉴定农药残留。
3.农药的毒理学实验方法:a.急性毒性试验:通过口服、皮肤接触等方式对动物进行毒性实验。
b.亚急性毒性试验:连续多日或多周给动物饮用或饮食含有农药的溶液或饲料,观察动物的亚急性毒性反应。
c.致癌性试验:长期给动物喂食农药,观察动物的致癌性反应。
4.农药的生态毒理学实验方法:a.土壤生态毒性试验:将农药加入土壤中,观察土壤微生物的变化和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b.水生生物毒性试验:将农药加入水培养水生生物,观察其生长、繁殖等指标的变化。
c.非靶标昆虫毒性试验:将农药加入非靶标昆虫的饲料或环境中,观察其死亡率、行为改变等。
以上是农药学实验原理与方法的介绍,实验原理包括活性测定、残留分析、毒理学和生态毒理学等方面,而实验方法则涉及到不同的分析技术和实验设计。
农药学
第一节、农药基础知识1、农药定义农药,目前世界上统一的英文名为pesticide——即为“杀害药剂”,但实际上所谓的农药系指用于防治危害农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害虫、害螨、线虫、病原菌、杂草及鼠。
以后,通过较长期的发展的生产和生活过程,逐渐认识到一些天然具有防治农牧业中有害生物的性能。
到17类等)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品和生物药品。
通常把用于卫生及改善有效成分物化性质的各种助剂也包括在内。
1.1农药的发展史农药,目前世界上统一的英文名为pesticide——即为“杀害药剂”,但实际上所谓的农药系指用于防治危害农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害虫、害螨、线虫、病原菌、杂草及鼠。
以后,通过较长期的发展的生产和生活过程,逐渐认识到一些天然具有防治农牧业中有害生物的性能。
到17类等)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品和生物药品。
通常把用于卫生及改善有效成分物化性质的各种助剂也包括在内。
♦农药的使用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多年。
在古希腊,已有用硫磺熏蒸害虫及防病的记录,中国也在公元前7~5世纪用莽草,蜃炭灰、牧鞠等灭杀害虫。
而作为农药的发展历史,大概可分为两个阶段: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以天然药物及无机化合物农药为主的天然和无机药物时代,从20世纪40年代初期开始进入有机合成农药时代,并从此使植物保护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早期人类常常把包括农牧业病虫草害的严重自然灾害视为天灾。
以后,通过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逐渐认识到一些天然具有防治农牧业中有害生物的性能。
到17世纪,陆续发现了一些真正具有实用价值的农用药物。
他们把烟草、松脂、除虫菊、鱼藤等杀虫植物加工成制剂作为农药使用。
1763年,法国用烟草及石灰粉防治蚜虫,这是世界上首次报导的杀虫剂。
1800年,美国人Jimtikoff 发现高加索部族用除虫菊粉灭杀虱、蚤,其于1828年将除虫菊加工成防治卫生害虫的杀虫粉出售。
1848年,T.Oxley 制造了鱼藤根粉。
在此时期,除虫菊花的贸易维持了中亚一些地区的经济。
农药学基础知识
农药学是研究农药及其应用的学科,涉及到农药的化学、生物学、毒理学、环境学、生态学、农业经济学等多个领域。
下面是一些农药学基础知识的介绍:
1. 农药的分类:根据作用机理和用途,农药可以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螨剂、杀鼠剂等多种类型。
2. 农药的化学成分:农药的化学成分包括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其中有机化合物是农药的主要成分。
3. 农药的作用机理:农药通过作用于生物体的生理、生化过程,干扰其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达到杀虫、杀菌、除草等效果。
4. 农药的安全使用:农药的安全使用包括合理施用、避免污染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方面。
5. 农药的环境影响:农药的使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残留污染、生态破坏等。
6. 农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农药的发展趋势逐渐转向低毒、高效、环保等方向。
以上是一些农药学基础知识的介绍,农药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多学科知识的支持和配合。
农药学教材
第一章农药的基本概念及农药学的研究范畴第一节农药的基本概念一、农药的含义与分类1. 农药的定义农药(Pesticide)主要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品。
这里所说的化学品可以是人工合成的,也可以是天然的动植物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但不论是人工合成的化合物还是天然产物,作为农药都应具备两种基本属性:具有确定的分子结构,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对有害生物有显著的生物活性。
因此诸如寄生蜂、捕食螨、致病细菌、病毒等所谓“生物农药”不属于本书所述的农药范畴。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农药的含义和范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差别。
如美国,早期曾将农药称之为“有经济价值的毒剂”(Economic poison),后又称之为“农用化学品”(Agricultural chemicals),甚至称之为“农用化学调控剂”(Agricultural bioregulators),欧洲亦称之为“农用化学品”(Agrichemicals),当前在国际文献中已通用“Pesticide”一词。
2. 农药的分类《农药手册》(The pesticide manual)第14版记录全世界商品农药1524种。
为了便于研究与使用,可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
一般是按功能和用途将农药分成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杀鼠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若干大类,然后再将每一大类按化学结构或作用方式细分。
以杀虫剂为例,可以若干类别,如:有机氯类杀虫剂如滴滴涕、六六六、狄氏剂等。
有机磷类杀虫剂如敌敌畏、辛硫磷、马拉硫磷等。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如西维因、速灭威、抗蚜威、涕灭威、克百威、双氧威等。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如丙烯菊酯、甲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等。
沙蚕毒素类杀虫剂如杀螟丹、杀虫双、杀虫环等。
新烟碱类(氯化烟酰类)杀虫剂如吡虫啉、啶虫脒等。
亦可按作用方式分成若干类别,如:胃毒剂(Stomach poison)药剂伴随害虫取食活动通过口器及消化系统进入体内起毒杀作用的一类杀虫剂。
农药学学硕一级学科
农药学学硕一级学科农药学是一门研究农作物与畜禽养殖中的害虫、病虫草害以及杂草等有害生物的预防、控制和管理的学科。
农药学学硕一级学科旨在培养具有农药学专业知识和研究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提供农业生产中有害生物防治和农药使用安全等方面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农药学学硕一级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具备农药学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需要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掌握农药的种类、作用机理、使用方法以及农药与环境、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关系。
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使其能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并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农药学学硕一级学科的课程设置包括农药学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两个部分。
农药学基础课程包括农药学的基本概念、农药的分类与作用机制、农药的合成与分析、农药的环境行为与毒理等内容。
专业选修课程则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研究方向进行设置,包括生物农药学、化学农药学、植物保护学、农药毒理学等方向。
农药学学硕一级学科的研究方向广泛,包括绿色农药研究、农药残留与环境安全、农药生物学、农药分析与检测、农药工程技术等。
学生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课题,深入探究所选择的研究方向,并撰写学术论文。
农药学学硕一级学科的毕业要求主要包括课程学习、科研论文和学位论文三个方面。
学生需要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并通过学期考试、科研项目等形式进行综合评价。
在科研论文方面,学生需要在研究方向上进行一定的独立研究,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则要求学生在所选研究方向上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科学问题并解决,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农药学学硕一级学科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主要包括农业农村部门、农药生产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农药检测机构等。
毕业生可以从事农药的开发、生产、销售、管理和监督等工作。
同时,也可以从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安全检测和环境污染治理等相关工作。
总之,农药学学硕一级学科是为培养农药学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而设立的学科。
农药学的研究领域
农药学的研究领域
农药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中防治病虫害、除草、调节植物生长等方面的科学,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农药的应用技术:研究农药的应用方法、时期、剂量、施药
机具等技术问题,以达到高效、安全、环保的农药使用目的。
2. 农药的毒理学:研究农药对人体、动植物、土壤环境等的毒性、危害及其作用机制,探索安全、低毒、健康的农药使用策略。
3. 农药的合成与改性:研究农药的化学结构及合成方法,探索
新型高效、低毒、环保的农药合成技术及改性方法。
4. 农药的残留与监测:研究农药在农产品、土壤、水体等中的
残留情况,开发、应用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保障农产品安全。
5. 农药的环境行为与生态效应:研究农药在大气、土壤、水体
等环境中的分布与传输规律,探索农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防控措施。
6. 农药的标准与规程:研究农药的标准、规程及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农药管理法制化、规范化。
总之,农药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研究领域和内容与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对保障农产品安全、增加粮食产量、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1 -。
农药学实验原理与方法
农药学实验原理与方法引言:农药是指用于农田、果园、林地、牧场等作物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化学药剂和生物制剂。
农药学是研究农药及其应用的科学,实验是农药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农药学实验的原理与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农药学领域中实验的进行。
一、实验原理1.农药的毒性测定原理农药的毒性测定是指通过实验方法,确定农药对害虫或其他有害生物的毒杀效果。
主要包括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和长期毒性的测定。
急性毒性实验是测定农药对其中一种害虫或其他有害生物的瞬时毒杀效果,以LD50或LD100为指标。
亚慢性毒性实验是测定农药对其中一有害生物的长期效果,例如对昆虫的繁殖和发育的影响。
长期毒性实验是通过观察农药对其中一生物(如小鼠等)的长期毒副作用,以确定农药在长期使用中可能带来的危害。
2.农药的残留分析原理农药的残留分析是指通过实验方法,测定农产品、环境介质中农药的残留量。
常用的残留分析方法包括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残留分析的目的是评价农药在农作物、水体、土壤等环境中的残留情况,并制定相应的农药使用标准,确保农产品质量和环境安全。
3.农药对非靶生物的毒性测定原理农药对非靶生物的毒性测定是指通过实验方法,评价农药对非目标物种的毒害效应。
非靶生物包括土壤微生物、蜜蜂、鱼类等。
这些生物对农药的毒害可能会对农田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故而,通过实验确定农药对非靶生物的毒性水平很重要。
二、实验方法1.急性毒性实验方法(1)LD50测定法:将特定浓度的农药溶液注入实验动物体内,观察不同浓度农药对实验动物的生理和行为变化,并测定致死浓度。
根据LD50的值可以判断农药的毒性水平。
(2)LD100测定法:将农药溶液直接注入实验动物体内,观察不同浓度农药对实验动物的生理和行为变化,并测定致死浓度。
与LD50相比,LD100法更能准确评估农药的毒杀效果。
2.残留分析方法(1)色谱法:将农产品样品中的农药提取,并使用色谱仪进行分离和定量测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简述不同类型杀虫剂的研究进展
答:(1)有机氯杀虫剂
1939年DDT的发现标志着有机合成杀虫剂的新纪元的开始,于1874年首次合成DDT;1 825年首次合成“六六六”。
1940年六六六异构体含丙体99%以上的纯品林丹用以草原上防止蝗虫,1973年1月1日,美国环境保护局宣布禁用滴滴涕,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各国各国纷纷开始了有机氯农药在粮食产品及环境中残留的研究,,此后,如六六六等有些杀虫剂也先后被禁用。
(2)有机磷杀虫剂
由于有机磷杀虫剂具有药效高、杀虫谱广、价格低和使用方便等优点,长期以来在杀虫剂工业中占据统治地位。
近年来,带有三元不对称结构和杂环结构的少数新品种又开始受到重视。
它们的优点是与传统有机磷无交互抗性,并且毒性低,对环境安全。
(3)氨基甲酸酯杀虫剂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低毒衍生物上,即“前体农药”的开发上,通过向结构中引入硫原子,推出了一系列高效低毒品种。
近年来,将类保幼激素的结构引入到氨基甲酸酯杀虫剂中是这类杀虫剂的一大突破,得到的化合物是一种非萜烯类氨基甲酸酯结构,具有保幼激素活性,但不具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因而对环境特别友好。
如瑞士Maag公司推出的双氧威。
(4)拟除虫菊酯杀虫剂
非酯类拟除虫菊酯的开发。
如13本除虫菊公司将氟原子引入醚硅菊酯,于1986年开发成功第一个对白蚁有良好驱避作用的新农药氟硅菊酯,杀虫谱广,对多种害虫效果明显,对鱼低毒。
含氟或杂环类拟除虫菊酯的开发。
鉴于一般拟除虫菊酯的杀螨活性不佳,而在分子中引入氟原子之后,不但能提高杀虫活性,而且可以改善杀螨性能。
因此,近20年来对开发含氟拟除虫菊酯杀虫杀螨剂特别重视,并相继开发成功许多新品种171。
如英国捷利康公司开发的氯氟氰菊酯,具有极强的胃毒、触杀作用,具有用药量低,对很宽范围内的食叶性害虫有高效特点,而且可在公共卫生上使用,是第一个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评审准予防治疟疾及其他热带疾病的杀虫剂。
目前,拟除虫菊酯的抗药性问题和残留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开始制约这类杀虫剂的进一步发展。
(5)沙蚕毒素类杀虫剂
1934年,日本学者Nitta首先从海生环节足动物异足索沙蚕体内分离出一种有效成分,取
名为沙蚕毒素,并研究了NTX对脊椎动物的药理学特性。
但在此后20年里,NTX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直到1960年Hashimoto和Okaichi重新研究提出了NTX的分子式并确定了其结构[10–11]。
1965年,Hagiwara等人工合成了NTX[12]及其衍生物,经过广泛筛选,日本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成功开发了第一个NTX类杀虫剂———巴丹。
(6)新烟碱类杀虫剂
具有杀虫活陛的新烟碱类化合物最早由Shell发现,其先导化合物是SD.03 1588t ,随后Soloway等对该结构进行不断优化得到了具有高杀虫活性的硝基亚甲基杂环化合物和噻虫醛(WE108477)t ,其后掀起了对该类化合物研究的热潮。
通过对该类化合物官能团变换和构效关系研究,相继开发了一系列具有新型杂环结构的超高效新烟碱类杀虫剂。
目前已经商品化的新烟碱类杀虫剂有8个:1984年日本农药和德国拜耳公司合作开发的吡虫啉、日本曹达株式会社开发的啶虫脒、1 9 8 9年日本武田开发的烯啶虫胺、拜耳公司1996年开发的噻虫胺和1997年开发的噻虫啉(thiacloprid)、瑞士诺华(现先正达)1991年研究并于1998年推出的噻虫、日本三井1998年推出呋虫胺t6_1 D1。
(7)甲脒类杀虫剂
甲脒类杀虫剂商品化品种主要有杀虫脒和双甲脒。
由于杀虫脒的慢性毒性即对哺乳动物的致癌作用已被禁止使用。
目前仍在广泛使用的为双甲脒。
2、简述有机氯杀虫剂的结构特点以及该类杀虫剂的大部分品种被禁用的原因。
答:结构特点:有机氯杀虫剂是由碳元素、氯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大部分品种被禁用的原因:
(1)以苯为原料的有机氯杀虫剂
两个重要的品种是滴滴涕和六六六。
这两个品种化学性质稳定,在水中溶解低,脂溶性强,易被植物和动物等有机体吸附,不易分解,在环境中残留时间长,而且可以通过生物富集和食物连接在动物体内积累,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已停止使用。
(2)不以苯为原料的有机氯杀虫剂
如毒杀芬、狄氏剂等。
这些杀虫剂也具有有机氯杀虫剂特性,即化学性质稳定,在水中溶解低,脂溶性强,易被植物和动物等有机体吸附,不易分解,在环境中残留时间长。
3、简述有机磷类杀虫剂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特点与毒力发挥的关系。
机磷类杀虫剂对节肢动物和哺乳动物的作用是相似的,都是干扰神经系统,抑制神经传递过程中的重要介质分解酶——胆碱酯酶,其结果是有机磷酸酯将乙酰胆碱酯酶酯动部位的丝氨酸羟基磷酰化使酶失活。
(1)水解
有机磷农药一经水解就失去活性 水解是该类农药至关重要的性质。
因碱性水解是由羟基负离子亲核进攻引起的 所以反应的难易程度取决于磷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 而电子云密
度又受磷原子取代基的影响。
因此在磷原子上有吸电基时,磷酸酯水解性增大,有拒电基时则水解性降低。
(2)磷酰化反应
亲核试剂进攻磷原子的能力按下列顺序递减F>OH>PhO>PhS>Cl>Br>I>SO很显然,强碱容易攻击磷原子。
有机磷农药与胆碱酯酶的作用,与醇发生的酯交换,与胺类进行的胺解反应,都属于磷酰化反应。
(3)烷基化反应
有机磷的烷基化反应在化学降解中和生化过程中都极为重要,有些品种的生物活性与烷基化直接相关。
有机磷杀虫剂的烷基化能力受两个主要因素制约。
一是亲核试剂;二是α位碳原子的正电性。
一般而言,亲核试剂是软碱,就容易进攻α位碳原子,α位碳原子正电荷越高,就越容易进行烷基化。
(4)氧化反应
在有机磷杀虫剂中有两个部位易被氧化,即硫酮的硫和硫醚的硫。
这个反应是个重要的反应。
一经氧化反应,有机磷杀虫剂的活性就提高,在生物体内有关酶,如单加氧酶的作用下,有机磷杀虫剂也发生氧化反应。
这种生物氧化是一种激活反应,使原杀虫剂的生物活性提高。
(5)光化学反应
日光具有足够的能量使有机农药引起光化学反应,这个反应可以使农药产生异构化、光 水 解、氧化、脱氯和光敏化。
(6)热分解反应:一般有机磷杀虫剂都不能耐受高温、加热可引起分解反应。
5、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是在改造了天然除虫菊素哪些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叙述这类杀虫剂的主要特点。
答:第一代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是改造了天然除虫菊酯的醇部分,既改善了化合物的稳定性,又使毒力大大提高。
第二代光稳定性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改造了除虫菊素和第一代拟除虫菊酯的两个光不稳定中心(菊酸侧链的“偕二甲基”和醇部分的不饱和结构)的问题,并将有机氯杀虫剂DDT的有效结构嵌入菊酸中,又将氰基引入,开发合成了分子结构中不具环氧丙烷的氰戊菊酯,从而打破了菊酯类杀虫剂必须具有“三碳环”结构的特点,使合成工艺大大简化。
特点:(1)在结构中导入氟原子(2)在结构中导入硅原子(3)改变酯的结构
6、举例叙述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品种特点;该类杀虫剂的强内吸性在应用中有什么好处?答: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品种特点:
(1)内吸杀虫活性:土壤中含有2.5~5mg/L的吡虫啉就可以有效防治金针虫、黄瓜条叶甲等
土壤害虫。
然而,吡虫啉在土壤中的使用不仅仅如此,更重要的在于它的内吸活性,经过土壤和种子处理,吡虫啉在土壤中的浓度仅为o.15mg/L时,就可以对作物地上部的害虫表现极好的防治效果。
(2)亚致死剂量:在亚致死浓度下,取食含有吡虫啉液汁的蚜虫,表现为从叶片上逃逸或掉
落,并且亚致死浓度的吡虫啉对蚜虫有拒食作用,即小于10mg/L浓度的吡虫啉可以引起取食蚜虫惊厥、排放蜜露减少,最终饥饿而死。
强内吸性在应用中的好处:
(1)实际上吡虫啉在土壤中的稳定性一般比较高,半衰期为150d。
但在土壤使用吡虫啉后,停留在土壤表层的量却急剧减少,这种“生物抽提”现象是由于该化合物的内吸作用所致。
吡虫啉的残留活性对于土壤或种子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2)吡虫啉在不同的作物中的输导表现差异性。
该化合物属于典型的木质部输导品种,在禾本科等作物中具有明显的顶端优势,且在老叶片和嫩叶片间形成浓度梯度。
吡虫啉可以被棉花幼株吸收,且大部分集中在子叶中,其余则以其未变化的母体化合物蓄积在种衣或种子周围的土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