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书评】《劝导》(Persuation)
论《劝导》中的反讽艺术

论《劝导》中的反讽艺术【摘要】《劝导》是一部充满反讽艺术的文学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反讽被广泛运用,通过对现实的讽刺和颠覆,产生出强烈的效果和作用。
反讽在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能够照亮作品的主题,还能深刻启示读者。
反讽艺术对社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嘲讽,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反思。
反讽艺术在《劝导》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性,同时也对读者和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反讽艺术, 《劝导》,运用,效果,作用,地位,意义,手法,启示,社会影响,重要性,艺术性,深远影响1. 引言1.1 《劝导》是一部充满反讽艺术的文学作品《劝导》是一部充满反讽艺术的文学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巧妙地运用反讽手法,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各种荒谬、虚伪和愚蠢现象进行批判和讽刺,从而达到引起读者深思和警醒的目的。
反讽在《劝导》中的运用十分精妙,通过对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反讽处理,使整个作品更具有戏剧性和讽刺性,使读者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作者的批判意味,又能体会到作品的趣味和幽默。
反讽的效果与作用在《劝导》中得到了充分展示,不仅使作品更具有情感共鸣力和震撼力,也使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反讽在文学中的地位和意义不言而喻,它是一种强有力的表达手法,能够帮助作者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能引起读者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与探讨。
反讽手法对读者的启示和反讽艺术对社会的影响都是《劝导》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解读,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劝导》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社会意义。
在结论部分中,将进一步探讨反讽艺术在《劝导》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对读者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2. 正文2.1 反讽在《劝导》中的运用在《劝导》这部文学作品中,反讽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作者通过巧妙地运用反讽来揭示人物性格、展现社会现实以及点出人们的愚昧和虚伪。
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言行进行反讽描写,揭示了主人公的自私和虚伪。
读后感《劝导》

《劝导persuasion》简·奥斯汀最后一部最完整作品,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女主角安妮Anne是从男爵的第二女,在十九岁那年与青年温特沃思Wentworth相恋并到订婚时候,但这婚姻却遭到家庭同拉塞尔夫人Lady Russell(母亲生前的密友)的反对,父亲与姐姐都是贪慕虚荣的人,对于这个一无所有的青年更是看不起而拉塞尔夫人则认为一无所有的青年给不了幸福安妮…再经过几番的劝导…安妮与温特沃思分手,除了自私外安妮更关注温特沃思的前途…温特沃思认为被迫中断婚姻而遭到侮辱愤然离开一晃就八年,温特沃思做了海军上校并从战争中获得一份可观的财富。
而当年美丽动人的安妮因为爱情弄得憔悴,尽管期间有人求婚且家世不错但都遭到安妮的拒绝,因为她清楚她的心只属于那个人。
在机缘巧合下,两人再次遇上,但两人都当对方是一个熟识的朋友但却不想有过多的接触,在相同的朋友圈中不可避免地一次又一次碰面,那时温特沃思正在追求安妮的妹妹的丈夫的妹妹,安妮亦在祝福他们,可是时间却让温特沃思认识到安妮并不是他想的那样,她是温文尔雅,识大体有气质的女子与他当年分手前一样!后来两人深知对方还钟情于自己,温特沃思再也按捺不住向安妮表白…因为温特沃思现在身份地位财富都有了,再也无什么理由可以阻挡他们了…最后大团圆结局!我觉得小说有少少弊端,例如易路莎出事时,温特沃思当时表现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而一个无么见过大世面的安妮却表现镇定并主持局面,一位海军上校不知面对多少惊险场面却对一个普通女子出事而不能应付未免太懦弱了!亦与作者赞扬他的品质有些许折扣,虽然此处场景是赞扬安妮处事冷静使温特沃思重新认识安妮,但却使温特沃思的能力令人大失所望!还有安妮姐姐二十九还未嫁,现在都算迟何况以前?变剩女了!按以前的化妆技术,我不太相信她姐姐还能像十九二十那样打动人!在有些事上亦并无过多的细致描写…兼且剧情有少许像《傲慢与偏见》…女主角的相像,或许这多少有作者本身的影子吧!除了美丽动人的外貌外还有聪明的头脑、善良与善于观察一切!《劝导》的故事比较简单,但从中可以看到好多当时英国的内容,例如英国的礼节,常常要进行访问,什么出游,打猎,水手海军,妇女在家做的无聊活计…以前的生活的确挺枯燥,无无聊聊,消息一家传一家,有时人们虚伪虚荣,能遇上一个真心朋友或者真正的绅士相当之难!但我真正想讨论的是如果你是十九岁的安妮你会如何选择?订婚?那么意味着要阔别几年的时间去等待一个人,也许他不能回家(航海的都有风险)别忘了他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这样安妮并没有安全感!分手?也许你会遇上另一个门当户对的人,也许时间会让你忘掉他!但最后安妮还是忘不了他,我认为再给安妮一次机会,若是我我会选择订婚,至少有那么一个人可以期待…但换着今天,男的一无所有,不用出海,你会如何选择,在家庭的劝导下,你会继续和安妮一样选择吗?裸婚?蜗居?你害怕吗?我认为一无所有的男至少有学识或者积极同有计划,很重要!就好像温特沃思,当年他一无所有但他却有计划并相信几年后会好起来!没有保障的生活,不会是幸福的!某人说过经济是基础,没有经济作为基础,很难维系一段感情至少爱情不能当饭吃!以前女的依靠丈夫在家当主妇,现在有职业女性,是祸是福?嗯,现实生活中有好多劝导,通常人们为你好而劝你,但并不是所有的劝导都适合自己,当然大人们相当我们有更多的经历或者阅历,不能把他们的劝导当耳边风!。
《劝导》中安妮的亲情观

在莱姆旅馆 的艾略特先生 的马车离 开时 , 吸引大家的注
意力 ( 8 0 ) ( 引 文 均 出 自J a n e A u s t e n .P e r s u a s i o n[ M] . S t I r e s p l c : Wo r d s w o r t h E d i t i o n s L i mi t e d ,1 9 9 3 . 下 面 的 引 文 仅 标 注
关键词 :《 劝导》 安妮 亲情观 亲情指亲 人间特殊 真挚 的感情 。1 8 1 1 t 纪 ,英 国女作家 简・ 奥斯 汀通 过最后 一部 完整 小说 《 劝导》 ( P e r s u a s i o n ) 巾 的 安妮 ・ 艾 略特表 达对亲 情的领 悟 。安 妮幼年 丧母 , 父 亲不疼 爱她. 姐姐 忽视 她 , 这 个并非 光芒 四射 的女性人 物却被 作者
是她们 的堂兄 , 她们父亲 的继 承人 。但玛 丽为没有 和他说 上
话而 遗憾 ( 8 2 ) , 安妮等 到玛丽能听进 别人的话 时 , 轻声劝她 ,
父亲 与艾略特有 过节 , 同他 结 识 是 不 适 宜 的 。玛 丽 让 安 妮 下
这 桩婚姻 . 温特沃 斯上校 比本威 克舰 长 和查 尔斯 ・ 海 特都 富 有, 令她很愉 快 。虽然 玛丽对安妮 的婚事不像 安妮的父 亲姐 姐 那样表示 冷淡 ,但 她对安 妮婚 事的高 兴和 满意其 实是 建 立 在面子 和金钱地 位等虚荣 上 的 .玛丽 并非 如安妮好 友捕 塞 尔夫人那 样真诚地 希望 和关心 安妮得 到幸 福 。安 妮为 她
在 所有家庭 成员 巾 ,玛丽对 安妮 与温特 沃斯 上校 的婚
事 感 到 最 满 意 。玛 丽 认 为 有 一 个 姐 姐 出 嫁 是 光 荣 的 . 而 且 她 得 意地认 为 , 是她 秋天 把安妮 留在 家里 , 因 而 有 力 地 促 成 了
《劝导》--简·奥斯汀作品中的一朵奇葩

P e r s u a s i o n— — A Un i q u e a n d Wo n d e r f u l Wo r k o f J a n e Au s t e n ’ s No v e l s
CAI W e i
( X i n y a n g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X i n y a n g H e n a n 4 40 6 0 0 , Ch i n a )
《 劝导》
简・ 奥斯汀作品中的一朵奇葩
蔡 威
( 信 阳师范学院 ,河南 信阳 4 6 4 0 0 0)
摘 要: 《 劝导》 是英国小说 家简・ 奥斯 汀作 品中的一 朵盛放 的奇葩。一方面 , 它展 示 了作 家娴 熟而高超
的写作技巧 ; 另一方面 , 它呈现 出前所未有的新特点 : 女主人公从单纯可爱型转 向成 熟稳 重型 、 目标 男
2 0 1 5年 第 2期
J o u na r l o f Qi q i h a r J u n i o r T e a c h e r s ’ Co N e g e
N o. 2, 2 01 5 Ge ne r  ̄. NO . 1 43
( 总第 1 4 3期 )
齐 齐哈 尔师 范高等 专科 学校 学报
Ke y WO r d s : P e r s u a s i o n ; a u n i q u e a n d wo n d e r f u l w o r k ; J ne a Au s t e n
英 国小说 家简 ・ 奥斯 汀 a n e A u s t e n , 1 7 7 5 — 1 8 1 7 ) , 是文学 史上唯一一位能与莎士 比亚媲美 的作 家。奥斯汀 的小说 中 , 秀美原始 的村落 、 滑稽可笑的人物 、 机智风趣 的对话 、 爱情婚
《劝导》中的佳句

《劝导》中的佳句
《劝导》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创作的长篇小说,以下是一些书中的佳句及其赏析:
1. “不过,只要她还有些财产,他就决不会和她结婚。
”这句话揭示了书中一些人物的势利和自私,表现了金钱对爱情和婚姻的影响。
2. “一个女人要是不幸聪明得什么都懂,那就必须同时懂得怎么伪装成什么都不懂。
”这句话体现了女主角安妮的聪明和机智,她知道如何在社会中生存并保持自己的尊严。
3. “她明白自己的这种心情完全是因为他的缘故,因此她不能怨恨他。
”这句话表现了安妮对男主角温特沃斯的深情,她即使因为他而感到痛苦,也无法怨恨他。
4. “她天生就是一个善于反思、善于内省的人。
”这句话突出了安妮的性格特点,她善于思考和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情感,这也是她成长和改变的重要原因。
5. “时间会证明我是正确的。
”这句话表达了安妮对自己决策的坚定信念,她相信时间会证明她的选择是正确的。
这些句子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情感表达,展现了简·奥斯汀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简·奥斯汀《劝导》中的道德运气与道德评判

读书报告Robert Hopkins—moral luck and judgment in Jane Austen’s Persuasion简·奥斯汀《劝导》中的道德运气与道德评判作者以一个假定的情景开始:1806年时,安住在英格兰,是一个思想高尚和性格可人的19岁女孩。
她的母亲五年前去世了。
安的父亲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男爵,没有继承人。
安未婚的姐姐也是一个虚荣的人。
她还有一个妹妹。
在他们家附近还住着一位贵族寡妇,是安的母亲生前的好友,也是安信任的道德顾问。
一位英俊有活力的海军军官与安相遇,并且他们很快便陷入了爱河。
尽管在工作上一帆风顺,但是他没有财富,并且面临着海战的未来很危险。
他向安求婚后,安的父亲虽没有明确地反对这门婚事却认为这是一次“掉价的联姻”。
安的道德顾问阻止她这么做,并且认为这个求婚很不幸。
安该怎么办?(前提是订婚之后不久便结婚。
)奥斯汀最后一部伟大的小说《劝导》中便出现了这样的道德评判。
安听从了Lady Russell (LR)的建议,拒绝了Wentworth(CW)的求婚,因为LR劝她相信这是一场轻率、不合适、难以成功并且不值得的订婚。
安拒绝这次的求婚还有别的原因吗?是的。
安这么做不只是因为这个“自私的警告”,还因为她坚信应该审慎,而且主要是对CW的自我否定。
沮丧、伤心、愤怒,CW回到了海上带领着战船ASP成功地获得了战利品,并且八年后带着巨额的财富重新成为了安的邻居。
《劝导》在故事的结尾处又给了安一次机会,让她和CW快乐地在一起,这时CW战胜了他的骄傲与羞怯,再次向安求婚。
这是奥斯汀最让人难忘的描写爱情的场景。
这次安答应了他,但是仔细地回想她之前的道德评判。
她相信LR充当了她的父母的角色,所以她应该听取她的意见。
作者认为安或许可以给CW一个合理的解释:“这正说明了只有在事情发生之后才可以判断建议是好是坏。
”接下来作者解释了为什么后续的事件会成为一个道德决定是对或错的决定性因素。
析_劝导_中的新女性形象及其婚姻模式

第26卷 第4期2004年8月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zhou Teachers CollegeVol.26 No.4Aug.,2004透析《劝导》中的新女性形象及其婚姻模式Ξ姚丽华(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湖州313000)摘要:《劝导》被誉为是简・奥斯丁最为成熟的一部小说。
奥斯丁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一位不同于以往的新女性形象———安妮,并为她设想了理想的婚姻和家庭模式。
婚姻使安妮由贵族小姐变成了一位自食其力的中产阶级妇女,她具备了一定的现代妇女意识,是一个完美而理想的人物。
这一切都反映了奥斯丁自觉的女性意识和进步的婚姻观念,及其所蕴涵的20世纪妇女解放运动男女平等思想的萌芽意识。
关键词:《劝导》;简・奥斯丁;婚姻观中图分类号:I56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734(2004)04002303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1817)是英国19世纪初期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的六部小说全部是以爱情与婚姻为主题的,主要描写当时英国乡村中产阶级妇女各种类型的爱情生活和婚姻纠葛。
奥斯丁以超乎同时代人的洞察力,对当时妇女的婚姻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她在作品中倡导一种爱情与经济并重而以爱情为主的婚姻观。
但值得注意的是,奥斯丁的婚姻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她的创作晚期,由于当时资本主义的兴起和贵族阶级的没落,作者在描写婚姻时的重点已逐渐从贵族转向中产阶级。
更重要的是,在她所描述的婚姻中,经济因素与财产、门第已不再起主导作用,相互理解和平等的男女关系成了新型婚姻的基础。
本文以奥斯丁的最后一部小说《劝导》为例,试通过分析她所塑造的新女性形象———安妮及其婚姻模式,透视作者自觉的女性意识和进步的婚姻观,及其所蕴涵的20世纪妇女解放运动男女平等思想的萌芽意识。
一、与众不同的新女性形象《劝导》这部作品虽然缺少奥斯丁以往作品中的那种渗透于字里行间使人忍俊不禁的幽默风趣,但从思想和感情深度方面看,婚姻的主题在《劝导》中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发展,因此小说被誉为是“她的能力发展到顶峰之时”的小说[1](P25)。
透析《劝导》中的新女性形象及其婚姻模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婚姻模式。有些婚姻可能更注重 感情,而有些则更看重物质。但无论选择哪种模式,关键是要在婚姻中找到彼此 的平衡点,相互理解和支持,共同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婚姻的旅途中找 到真正的幸福。
总之,《傲慢与偏见》和《劝导》这两部经典英国小说都给我们展示了不同 的婚姻模式。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每种模式都有其优缺点。在选择婚姻 模式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实现真正的幸福。让我们从这些经典作 品中汲取智慧,为现实生活中的婚姻选择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参考内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基本内容
《傲慢与偏见》和《劝导》是两部经典的英国小说,它们都以婚姻为主题, 但描绘的婚姻模式却截然不同。在本次演示中,我们将对这两部作品中的婚姻模 式进行深入的对比研究。
首先,《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模式主要以财富和地位为基础。在小说中, 婚姻被视为一种经济和社交联盟,是提高社会地位和财富的手段。因此,达西和 伊丽莎白·班纳特虽在性格和爱好上有一定差异,但他们的婚姻仍然被视为是一 桩美满的姻缘,因为达西拥有财富和地位,而伊丽莎白·班纳特则拥有美貌和机 智。
总的来说,两种婚姻模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在《傲慢与偏见》中,婚姻的 物质基础为夫妻双方提供了稳定的生活和社交圈子,但这种稳定性和物质利益导 向可能会忽视个人的感情需求。而在《劝导》中,虽然感情基础为婚姻提供了深 远的心灵连接,但社会地位和财富的不匹配可能会使这种连接变得脆弱。
因此,在选择婚姻模式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以实现真正的幸福。 在物质与感情、社会地位与个人幸福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建立美满婚姻的关键。 我们不能只看重财富和地位,也不能只感情而忽视现实。理想的婚姻模式应该是 以感情为基础,同时兼顾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的综合考量,以此来实现真正的幸 福。
委婉的帝国主义赞歌———解读奥斯汀《劝导》

委婉的帝国主义赞歌———解读奥斯汀《劝导》摘要与以往的作品不同,奥斯汀在其后期作品《劝导》中着力描写了一群特殊的人物———海军军官。
他们因战争而发财,并晋升了官爵。
根据小说的历史背景可得知,这群军官投入的是为争夺自身利益的海外侵略战争,他们代表的是英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小说中同时也出现了一群与这些军官相对立的人物,他们是以沃尔特先生为代表的贵族地主。
这两派人物在性格以及政治地位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奥斯汀通过对这两派人物的一褒一贬,足以折射出她对帝国主义扩张政策的支持与赞扬。
生活在英殖民主义扩张时期的奥斯汀,她无法逃避帝国主义思想的束缚。
不过与其他作家不同的是,她以一种委婉的方式对其进行赞扬。
关键词海军军官贵族地主帝国主义赞扬《劝导》是奥斯汀在40岁后写的最后一部小说,比以前的作品写得更有思想和感情深度。
《劝导》描写了一个曲折多磨的爱情故事。
许多评论家主要从女权主义、爱情和婚姻的角度来研读该小说。
他们认为《劝导》代表着作者思想的成熟,同时也是唯一的一部出现感情战胜理性的小说。
[1]笔者通过细读其小说,发现与其余几部小说迥然不同的在于《劝导》中着力描写了一群海军军官,而且连男主人公也是一名海军军官。
在《劝导》中奥斯汀为何如此钟情于这群海军军官呢?本文将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故事发生的时间可以由沃尔特爵士的家史推出,是在1814年左右“:沃尔特·埃利奥特,一七六零年三月一日生……”“他年轻的时候是个出类拔萃的美男子,如今到了54岁仍然一表人才……”[2]当时欧洲联军对拿破仑战争已经宣告结束“,天下太平,有钱的海军军官就要回到岸上”。
众所周知,这场战争是为争夺自身利益的海外侵略战争。
换句话说,也是帝国主义的殖民争霸。
拿破仑曾把比利时、荷兰及意大利一部分合并为法国领土;他入侵埃及,攻打莫斯科,还想霸占西班牙,以及派兵远征海地等。
此外,当拿破仑征服一个国家时,便强迫被征服国家降低关税或干脆取消关税,以利于法国商品的倾销。
《劝导》:奥斯丁的反讽艺术及新转向精品文档9页

《劝导》:奥斯丁的反讽艺术及新转向简?奥斯丁是英国女性小说家的杰出代表。
她的作品“结构精致,语言凝练,人物塑造生动形象,通常在含蓄的反讽叙事中吐露对社会的和人性的洞见,充分体现出19世纪上半叶英国小说的骄人成就” [1],已被国内外读者和学者广泛地阅读和研究。
“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几乎已成为每个简迷所关注的问题。
美国耶律大学法学博士苏珊娜?卡森(Susannah Carson)就以“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为题,收集了各类读者和学者对阅读其作品的感想和看法。
而《劝导》是奥斯丁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篇幅最短的一部作品,其创作风格也与前五部小说大相径庭。
《劝导》讲述了未婚女子――安妮?艾略奥特的故事:安妮是沃尔特?艾略奥特的女儿,在19岁那年爱上了海军军官弗莱德里克?温特沃斯。
当这位年轻人略微冒失地向她求婚时,她父母的朋友――拉塞尔夫人却劝说安妮拒绝这门婚事。
八年后,当温特沃斯变得富有,再次回到安妮家附近时,他们艰难的爱情才渐渐走向成熟。
该部小说基调严肃、语气沉静、情感忧郁,却仍不乏奥斯丁的大量反讽,深植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之中。
一、反讽技巧的运用(一)言语反讽言语反讽主要指的是“说话人话语的隐含意义和他的表面陈述大相径庭。
这类讽刺往往表现说话人的某些表面的看法和评价,而实际上在整体话语情境下则说明了一种截然不同,通常是相反的态度和评价。
” [2]言语反讽体现在小说创造过程中语言的表层,能有力地刻画小说人物的形象和性格,是小说反讽的重要手段之一。
《劝导》开篇就铺设了大量的言语反讽,但奥斯丁很少使用人物对话,这显然与“展示法”相对立:“萨默赛特郡凯林奇大厦的沃尔特?埃利奥特爵士为了自得其乐,一向什么书都不粘手,单单爱看那《准爵录》…这本书里,若是别的页上索然无味,他可以带着经久不衰的兴趣,阅读他自己的家史。
每次打开他顶宝贵的一卷,他总要翻到这一页。
” [3]从他这辈子只阅读《准爵录》的那卷,而且就看那一页家史,更别提他会阅读在当时为众人所喜爱熟知的《圣经》。
论《劝导》中的反讽艺术

论《劝导》中的反讽艺术【摘要】《劝导》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代经典著作,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
在这部作品中,柳宗元巧妙运用了反讽艺术,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弊病进行讽刺和批判,展示了丰富的思想和见解。
本文详细分析了《劝导》中的反讽表现、效果和修辞手法,并探讨了反讽对文学创作和现实生活的启示。
通过总结《劝导》中反讽艺术的独特魅力,展望其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并对读者提供了启示和反思。
柳宗元在《劝导》中运用反讽艺术,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更使读者在娱乐的同时获得了深刻的道德启迪。
【关键词】劝导、反讽艺术、背景、作者、重要性、具体表现、效果分析、修辞手法、文学创作、启示、现实生活、独特魅力、影响、读者、启示、反思。
1. 引言1.1 介绍《劝导》的背景和作者在我们首先要介绍《劝导》的背景和作者。
《劝导》(Advice)是英国作家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所著的一部散文集,于1625年首次出版。
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文学批评家和政治家。
培根在《劝导》中探讨了人生智慧、道德品质和成功之道,通过一系列精辟的议论和分析,引导读者追求真理、塑造品德。
他用简练的语言,深刻的观察和犀利的洞察力,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现实。
《劝导》是培根散文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英国散文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培根巧妙运用反讽艺术,对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进行讽刺和批判,使读者深思人生、审视自身。
通过介绍《劝导》的背景和作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为后续的内容分析和探讨奠定基础。
1.2 阐述《劝导》中运用反讽艺术的重要性《劝导》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作者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陆机。
在《劝导》这部作品中,反讽艺术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和重要性。
在《劝导》中运用反讽艺术的重要性体现在其辛辣的讽刺和明快的语言之中。
作品通过对一些现实中愚昧、软弱或虚伪的行为进行揭露和讽刺,引起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深思。
国外对简奥斯汀劝导的研究论著

国外对简奥斯汀劝导的研究论著简·奥斯汀(Jane Austen)是英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性小说家之一,其作品至今仍广受世界各地读者喜爱。
其中,《劝导》("Persuasion")作为她的最后一部完整长篇小说,一直受到文学评论家和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将简要介绍国外对《劝导》这部作品的研究论著。
一、国外对《劝导》的主题研究1.女性成长与自我认同许多研究者关注《劝导》中女性角色的成长与自我认同。
美国学者玛丽·普尔(Mary Poole)在其论著中提出,《劝导》展现了安妮·艾略特从顺从社会期望到追求个人幸福的转变,这一过程体现了女性在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地位与角色。
2.社会阶层与婚姻观念英国学者约翰·达西(John Darsey)在研究《劝导》时,关注了作品中的社会阶层与婚姻观念。
他认为,简·奥斯汀通过描绘安妮与弗雷德里克·温特沃思的爱情故事,展示了当时英国社会对不同阶层婚姻观念的偏见与束缚。
二、国外对《劝导》的文学手法研究1.对话与内心独白美国学者南希·米切尔(Nancy Mitchell)在论著中分析了《劝导》中的对话与内心独白。
她认为,简·奥斯汀巧妙地运用这些手法,展现了人物性格与心理变化,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样的文学世界。
2.比较研究国外研究者还喜欢将《劝导》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
例如,法国学者皮埃尔·阿尔贝(Pierre Arbe)在其论著中将《劝导》与法国作家斯丹达尔的作品进行比较,探讨了两国文学在描绘爱情、社会等方面的异同。
三、国外对《劝导》的文化研究1.英国的海洋文化英国学者乔治·马歇尔(George Marshall)在研究《劝导》时,关注了作品中的海洋文化。
他认为,简·奥斯汀通过描绘海军背景,展现了英国海洋文化的特点,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2.女性主义与后殖民主义视角美国学者伊丽莎白·约翰逊(Elizabeth Johnson)运用女性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了《劝导》中的文化现象。
《劝导》现实主义创作特色解读

《劝导》现实主义创作特色解读作者:闫变芳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9年第09期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1817)是进入19世纪以后最早发表现实主义小说的作家。
她的描写日常生活琐碎的小说真实而又意趣盎然,为她赢得了“最完美的小说家”的美誉,使得18世纪早、中期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得以继续和发展。
与奥斯丁的前五部小说一样,《劝导》选取的同样是乡间男女婚恋的题材,同样是经历了从恋爱、波折再到结婚的过程,与好评如潮的《傲慢与偏见》和《爱玛》相比,《劝导》稍显寂寞,但其独具特色的内涵和风格还是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和批评家的关注。
“英国文学史口味出现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誉,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
”美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对奥斯丁的这番评论的确恰如其分。
具体在《劝导》中,新的因素便是现实主义的深广性,比之她先前的作品更具浓郁的时代特色。
由于奥斯丁的视野和活动范围只局限于英国乡间的几个小村落,她接触到的都是小地主和牧师等人物。
在她的作品中没有辉格党和托利党之间的权利斗争,没有英国和拿破仑的战争,也没有神学思想与启蒙思想的较量。
因此,有的评论家说她的小说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没有时代性。
直到二十世纪,人们才开始认识到她是英国摄政王时期(1810—1820)最敏感的观察者,她将各种时代的矛盾都隐藏在乡村的日常生活中。
《劝导》创作于摄政王末期,这个时期是英国最混乱的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都爆发了出来,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
因此,创作于这一时期的《劝导》比前五部小说更具时代意义,更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安妮厌恶自私、虚伪、奢侈、堕落的土地贵族,她不仅热烈地赞美海军,还爱上了海军出身的温特沃斯。
这与奥斯丁以往所塑造的女主角不同,以往的女主角倾心的对象多是土地贵族,她们很少关注海军,芬尼·普莱斯关注海军是因为和她感情最深的弟弟是海军,并且我们从她回家后的感受可知她是不能接受他们的,最后她不得不逃回象征传统统治秩序的曼斯菲尔德庄园。
简论《劝导》中的反讽艺术

简论《劝导》中的反讽艺术作者:万青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第09期[摘要]反讽是奥斯丁小说中的主要艺术特色,它是奥斯丁理解、评价生活的载体。
本文通过分析其最后一部小说《劝导》中的人物反讽和结构反讽艺术来进一步理解她作品里所蕴涵的与前五部作品不同的价值观以及奥斯丁作为18、19世纪过渡时期作家的特点。
[关键词]奥斯丁《劝导》反讽艺术价值观反讽最初是指古希腊喜剧中的一种角色,类似于现代喜剧中的丑角,他们常常使用掩饰性的语言,正话反说,以含有潜台词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意思,胡言乱语中往往道出的是真理。
19世纪初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写喜剧从不做正面说教。
她的拿手好戏是讽刺。
她的讽刺主要采取了两种艺术手法,一是滑稽模仿,二是反讽,两者相辅相成,相映成趣。
它们是奥斯丁理解、评价生活的载体。
本文通过分析其最后一部小说《劝导》中的人物反讽和结构反讽艺术来进一步理解她作品里所蕴涵的与前五部作品不同的价值观以及奥斯丁作为18、19世纪过渡时期作家的特点。
一简·奥斯丁的作品价值在于她用幽默讽刺的批判笔调,细致逼真地再现了她那个时代的中产阶级的生活。
她深入地分析了她那个时代的人物,对所有不公正的现象发出辛辣却又是善意的嘲讽。
让我们先来看看她在《劝导》中的人物塑造的反讽手法。
E·M·福斯特根据人物性格的单一化和多面化,把小说人物分为“扁形人物”和“圆形人物”,D·W·哈丁进而从人物塑造手法的角度,把奥斯丁的小说人物相应地分为“漫画人物”和“素描人物”。
《劝导》中的沃尔特从爵、路赛尔夫人、威廉·埃利奥特都属于“扁形人物”(即哈丁所说的“漫画人物”),他们性格比较单一,头脑比较简单,却都是腐朽的贵族阶级的代表。
在小说中奥斯丁运用了丰富的反讽技巧,让他们在一个个场合里出丑卖乖,充分表现出了贵族阶级自私、虚伪、愚顽、邪恶的特性。
奥斯丁塑造“扁形人物”的基本手法是反讽与写实相结合。
解析《劝导》新特质

安妮被认为是奥斯 丁小 说 中最完 美 的女 主人 公形 象 , 是理智与情感 的完美 化 身。奥斯 丁《 劝导 》 之前 的五部 小
说的女主角或是“ 理智 型 ” 的或是 “ 情感 型 ” , 劝导 》 的 而《 中一出场就 已经 是 2 7岁成熟少 女的安妮 , 没有 了凯瑟琳 的 天真浪漫 , 没有 了伊 丽 莎 自的 感情 用事 , 有 了艾 玛 的刚 没 愎 自用 , 不像范妮那 般冷若 冰霜 , 也 埃莉诺 那般克 制 , 经过 情 感和生活的历 练 , 已经深 谙世俗人 情 , 她 德才兼 备 、 丽 美 温柔 , 富于同情心 , 遇事 冷静 果 断 , 感情 丰 富 , 爱情 忠 贞 对 不渝 。在家里 , 是个 不受 人 重视 的小 妮 子 , 是在 家 庭 她 但 之外 , 特别 是在厄 泼克 劳 斯 , 是众 人 交际 的 中心 , 丽 、 却 玛 查尔斯 、 默斯 格罗 太太 、 亨丽 埃塔 和 路易 莎都 愿 意找 她倾 诉 。她为人宽容 , 富于同情心 , 理解 给 自己带来 8年痛苦 的 拉塞尔夫人 的一片苦心 , 心未 婚妻早 逝而 悲伤不 能 自拔 关 的本威克。路易莎摔倒 在人 行道 上不省人 事 , 众人惊 恐万
达 到 了突破 。
关键词 : ・ 筒 奥斯 丁; 导; 劝 新特质
中 图分 类 号 :16 10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4—5 8 (0 1 0 17 8 4 2 1 )5—05 0 19— 2
一
女 主人公 形 象 的塑造 的转 变
的态 度 。借安妮 的言行 , 简在小 说 中展现 了与年少 时期创 作截 然相反 的风格 和态 度 , 也让 《 导》 身成为简 ・ 劝 本 奥斯 丁成 功的转型作 品。
《劝导》中安妮的女性主义特质7页word

《劝导》中安妮的女性主义特质引言简?奥斯汀(Jane Austen)的《劝导》(Persuasion)具有持久的魅力,它常被人认为是“秋天的故事”[1]。
秋天是美丽丰收的季节,却隐含丝丝伤感与悲伤。
细读《劝导》后可以发现,小说有秋天的场景,有令人感伤之处,但更多的是女性人物们坚强积极面对生活的幽默与微笑,她们对生活饱含热爱而不是无奈地哀叹。
《劝导》中的这些鲜活的女性人物很值得研究品味,她们触发我们的深入思考。
如小说中的史密斯太太(Mrs. Smith),一个从表面上看非常凄凉不幸的中年寡妇,她的“烦恼和消沉几分钟就会消逝,而忙碌和高兴,却是长时间的(150)。
”[2][3] (页码均出自[3],以下仅标出页码)本文分析女主角安妮?艾略特(Anne Elliot)的身上蕴含的女性主义特质。
一、女性主义特质之一:巾帼不逊须眉的处理事务能力(一)小查尔斯摔伤事件安妮能够冷静面对紧急事件并可以妥善地处理好。
小说前部分安妮来到妹妹家照顾声称有恙在身的妹妹,有天妹妹的大儿子小查尔斯在玩耍时摔伤。
得知这个消息后大家都焦急万分,而安妮马上对所有事情做了安排― 派人去请医生― 找到孩子的父亲,告诉他情况― 安慰孩子的母亲避免她歇斯底里发作― 分配仆人任务― 将妹妹的另一个孩子送去爷爷奶奶家― 照顾安慰受伤的孩子― 给爷爷奶奶家的大宅报信。
与安妮相比,她妹妹在此次大儿子摔伤的紧急事件时歇斯底里发作,从大宅来的人吓得手足无措只会问长问短,帮不了忙(41)。
安妮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处理事件能力的确很令人敬佩。
小说之后出现两个幽默的情景:一个是当医生鲁滨逊先生和孩子父亲与安妮交谈时,大家希望孩子的情况是不幸中的大幸,这样大家就可以安心离开摔伤的孩子去吃晚饭了。
另一个是从大宅来的孩子的两位姑姑墨斯格罗夫小姐临走之前谈了温特沃斯上校的来访,承认她们俩被他迷住了,然后内心充满喜悦和情意离开了,两位姑姑忘记了受伤的侄子小查尔斯。
《劝导》读后感600字

《劝导》读后感600字
《劝导》读后感600字!
作者:叫我非常
没落贵族家庭的少女,在朋友的劝导下与爱人分手。
八年后重逢,彼此重新了解后走到了一起。
简单的破镜重圆故事,书名却叫《劝导》,谁在劝导谁?是否应该听从劝导?
劝导,指鼓励引导;规劝开导;耐心劝导;劝说诱导。
语出《三国志·蜀志·吕乂传》: 乂到官,为之防禁,开喻劝导,数年之中,漏脱自出者万馀口。
劝导不是强迫性的命令,它是耐心的说服,是晓以利弊的权衡,是经验的传授,是启发思考的规劝。
女主角安妮,在朋友的劝导下与情投意合的未婚夫分手,安妮的贵族家庭已然没落,她不会有丰厚的嫁妆,那个时代的女性,是作为依附者存在的,一段没有保障的生活,对女性是无法想象的,所以安妮听从了劝导。
但是细观整本书,安妮是个性格坚毅、不人云亦云的姑娘,那么八年前她的被劝导,只能是她自己选择的结果,那时她对婚姻生活是不乐观的。
好在,两人都经受住了时间和距离的考验,最后两章,互相再次确认心迹后,作者此时已不需太多笔墨,读者们都知道安妮的幸福。
书的前半部分,作者写安妮的自省:“她相信,在遭到家人反对的不利情况下,尽管他们会对温特沃思的职业感到焦灼不安,尽管这可能引起忧虑、推延和失望,但是她假如保持婚约的话,还是会比解除婚约来得更幸福些。
而且,她完全相信,即使他们感到通常分量、甚至超过通常分量的焦虑不安,她也会感到更幸福些。
”
爱情与面包是任何时代的话题,而且常常成为事情的正反两面,坚毅的安妮在等待中思考、成熟,最终获得幸福。
我们作为旁观者,应该思考的是,如果是我,我会听从劝导吗?。
劝导presentation

《劝导》
作者简介:区别于《呼啸山庄》作者艾米丽·勃朗特,作品情节轻快、语言相对简单但却值得深思,作者对人物对白和心理活动的描述在作品中占很大的比重,而这些对不同人物的描述都是建立在各自性格上的,特色鲜明。
塑造人物形象非常丰富生动、各有特色
作品的主题以爱情、婚姻、社会等级观念为主,有着奥斯汀典型的happy ending
主要人物:
沃尔特爵士安妮温特沃斯上校克罗夫特夫妇
伊丽莎白小姐拉塞尔夫人
史密斯太太
卡莱夫人默斯格罗夫家庭:玛丽、查尔斯夫妇
埃利奥特先生亨利埃塔小姐查理斯·海特先生
路易莎小姐本威克上校
切入点:劝导(四个主要部分)
Part one:八年前,安妮接受拉塞尔夫人的劝导导致失去了深爱的人,也使温特沃斯先生和安妮之前造成不可弥补的裂痕。
Part two:寡妇卡莱夫人是个品行有问题的女人,她企图成为沃尔特夫人,得到埃利奥特家的财产,同时她成为了伊丽莎白小姐的密友,但是拉塞尔夫人和安妮同时对伊丽莎白进行劝导,希望她离开卡莱夫人,但是伊丽莎白小姐没有接受。
Part three:安妮和史密斯太太的友谊不被家人接受看好,她父亲和姐姐都劝导她不要和这样不体面的人来往,但安妮没有接受。
Part four:为了埃利奥特家财产,埃利奥特先生回归家族,他表达出对安妮的仰慕,同时拉塞尔夫人十分得意埃利奥特先生,所以劝导安妮接受埃利奥特先生,但是八年之后更加成熟的安妮通过自己的判断没有听从拉塞尔夫人。
情节补充
我的心得体会:
1.八年前,安妮和拉塞尔夫人的判断和选择的错对
2.女孩心智的成长对生活的影响:冷静、明智、信念坚定、待人宽容
3.男孩要对人生负责
4.女孩要是遇到合适的,趁年轻赶紧嫁了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书评】《劝导》(Persuation)
发表于:2014-01-09
【推荐理由】
《劝导》(Persuation)描写了一个曲折多磨的爱情故事。
贵族小姐安妮·埃利奥特同青年军官温特沃思倾心相爱,订下了婚约。
可是,她的父亲沃尔特爵士和教母拉塞尔夫人嫌温特沃思出身卑贱,没有财产,极力反对这门婚事。
安妮出于“谨慎”,接受了教母的劝导,忍痛同心上人解除了婚约。
八年后,在战争中升了官、发了财的温特沃思上校休役回乡,随姐姐、姐夫当了沃尔特爵士的房客。
两人分手八年后再次相遇,上校不能冰释怨恨,违心追求他人;而安妮也险些接受伪君子堂兄的求婚。
虽说上校对安妮怨愤未消,但在因为家族事务而引发的一系列交往中,上校进一步发现安妮的无私与坚贞无人能比,而安妮也在一次次自我劝导中找回了爱的勇气。
他们发现,重新团聚比第一次相爱更为幸福,于是,经受了考验的他们不再若即若离,开始尽情地回忆并表白……两人终于历尽曲折,排除干扰,结成良缘。
原文来自必克英语/magazine/guide_text.jsp?id=54118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