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摘要: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
在实
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开发他们的创造智慧,使他们养成
科学思维的习惯,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鼓励创新注重求异培养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好奇。
在好动、好奇的行为活动中,每个学生或多
或少都会有创新意识的萌芽,再加上科学课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本身
的操作性和趣味性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小学生
虽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心,但他们从上小学起就被老师们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管得
死死的:只有老师让干什么才敢做什么;回答问题,不能离开那“唯一”正确的答
案一步;没法问老师课本以外的一些问题,不敢举手质疑……长此以往磨灭了好奇心,磨灭了求知欲,磨灭了想象力,又谈何创新能力的萌生?又谈何创新能力的
培养?那么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科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注重求异训练,鼓励标新立异
传统教学观把获取知识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学生往往从教材或学习过
程中获取“唯一”正确的答案。
“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记。
”是形成唯一正确答案的基本模式,学生很少有发挥创新的余地。
破除“唯一”
正确答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方向进行求异思维,允许学生根据所学的知
识“异想天开”地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寻求“众多”答案,发挥自己的创新,鼓励
标新立异……只有不断的这样训练,学生才会不再是被动消极的“听客”,而成为主
动求知的“主人”,学生的应变素质、应变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例如,教学《磁铁》时,让学生做“巧取曲别针”的实验,同学们大都很容易
地想到先用磁铁在烧杯壁外吸住曲别针,然后沿着烧杯壁慢慢向上移动取出的方法。
此时,我为鼓励学生求异思维,问:“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强烈的好胜心
促进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不一会儿,他们果然想出了很多办法:“我用铅笔刀在磁铁上磨几下,铅笔刀就能吸出曲别针”。
“我用磁铁吸住一长串曲别针,然后
将它们伸入烧杯也能吸出曲别针,好像猴子捞月亮一样。
”……这些方法虽不能说
明磁铁隔着物体吸铁,但也是学生们经过一番思考几次试验后“发现”的新奇方法,不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吗?
二、巧妙观察实验,诱导发现问题
善于发现问题本身就包含了创造的成分,不去发现问题,就没有紧张的思维
活动,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因此,科学老师应巧妙组织观察,设计合理
的实验,把问题蕴含于有结构的观察实验材料中,提供发现问题的契机,诱导学
生独立分析,尽可能地多“发现”问题。
当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发现并提出的问题不
成熟、不完整时,教师应多鼓励,以营造一种民主的教学气氛,促进学生积极观
察探索,形成创新的心理愿望。
例如:在教学《水的浮力》时,巧妙设计了四个乒乓球分别装有沙、锯末、
空气和水(留少许的空气,目的是“模拟”一物体的密度和水的密度相同)。
通过
对比实验让学生“发现”:一样大小的物体,轻的浮在水面上,重的沉入水底。
“物
体的轻重和谁相比较呢?”继而,细心的同学又“发现”:四个装着不同物体的乒乓
球在水中的高低位置不同,而装水的乒乓球处在他们“中间”,自然而然地想到:
是不是应和同体积的水相比较呢?这样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材料,诱导学
生发现问题,既巧妙地突破了难点,又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锻炼。
三、鼓励质疑提问,允许发现见解
科学教学内容涉及面很广泛,而小学生知识有限,很多问题对于他们来说都是谜,他们脑中有成千上万的问题,教师教学时不要怕学生质疑提问,更不要怕回答不出丢面子,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耐心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用“这还不懂吗?”“这么简单的问题还不知道吗?”等一类的话来挖苦学生。
“教学的精髓就是心理上的安全——有提出假设和出差错的自由。
”(马斯洛语)假如学生的第一次提问受到教师的责备,那怎么有第二次、第三次的质疑呢?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是创新的前提,只有敢于质疑提问的人才具有更多的创新意识。
“人的天赋的火花,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创造一种敢于质疑提出问题的氛围,积极扶持学生的创造萌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天赋”并使之“燃烧”起来,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磁铁》时,有学生问:“老师,磁铁都有南北两极,为什么南极用“S”、北极用‘N’表示呢?南极用‘N’,北极用‘B’,他们分别是汉字‘南’和‘北’的声母的大写,这样表示更好记,为什么偏要用‘S’和‘N’呢?”一位平时爱提问怪问题的学生突然举手发问。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你有这么大的发现,真了不起!”我当即表扬了他敢于质疑的精神。
“S和N”分别是英文南(south)北(north)的第一个大写字母,因此,国际上分别用‘S’和‘N’表示南北极,也是为了好记啊!这样回答,既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创新的萌芽,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总之,我们要发挥科学课程的学科特征,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主动而积极的创新从而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让学生学会创新,促进学生科学创新能力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