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版英译《聊斋志异》的翻译策略
《聊斋志异·鸽异》原文及翻译译文
《聊斋志异·鸽异》原文及翻译译文1、《聊斋志异·鸽异》原文及翻译译文《聊斋志异·鸽异》原文及翻译聊斋志异原文:鸽类甚繁,晋有坤星,鲁有鹤秀,黔有腋蝶,梁有翻跳,越有诸尖,皆异种也。
又有靴头、点子、大白、黑石、夫妇雀、花狗眼之类,名不可屈以指,惟好事者能辨之也。
邹平张公子幼量癖好之,按经而求,务尽其种。
其养之也,如保婴儿:冷则疗以粉草,热则投以盐颗。
鸽善睡,睡太甚,有病麻痹而死者。
张在广陵,以十金购一鸽,体最小,善走,置地上,盘旋无已时,不至于死不休也,故常须人把握之;夜置群中使惊诸鸽,可以免痹股之病,是名“夜游”。
齐鲁养鸽家,无如公子最;公子亦以鸽自诩。
一夜坐斋中,忽一白衣少年叩扉入,殊不相识。
问之,答曰:“漂泊之人,姓名何足道。
遥闻畜鸽最盛,此亦生平所好,愿得寓目。
”张乃尽出所有,五色俱备,灿若云锦。
少年笑曰:“人言果不虚,公子可谓养鸽之能事矣。
仆亦携有一两头,颇愿观之否?”张喜,从少年去。
月色冥漠,旷野萧条,心窃疑俱。
少年指曰:“请勉行,寓屋不远矣。
”又数武,见一道院仅两楹,少年握手入,昧无灯火。
少年立庭中,口中作鸽鸣。
忽有两鸽出:状类常鸽而毛纯白,飞与檐齐,且鸣且斗,每一扑,必作斤斗。
少年挥之以肱,连翼而去。
复撮口作异声,又有两鸽出:大者如鹜,小者裁如拳,集阶上,学鹤舞。
大者延颈立,张翼作屏,宛转鸣跳,若引之;小者上下飞鸣,时集其顶,翼翩翩如燕子落蒲叶上,声纸碎类鼗鼓;大者伸颈不敢动。
鸣愈急,声变如磬,两两相和,间杂中节。
既而小者飞起,大者又颠倒引呼之。
张嘉叹不已,自觉望洋可愧。
遂揖少年,乞求分爱,少年不许。
又固求之,少年乃叱鸽去,仍作前声,招二白鸽来,以手把之,曰:“如不嫌憎,以此塞责。
”接而玩之,睛映月作琥珀色,两目通透,若无隔阂,中黑珠圆于椒粒;启其翼,胁肉晶莹,脏腑可数。
张甚奇之,而意犹未足,诡求不已。
少年曰:“尚有两种未献,今不敢复请观矣。
”方竞论间,家人燎麻炬入寻主人。
马尔版英译《聊斋志异》的翻译策略
马尔版英译《聊斋志异》的翻译策略作者:张文娟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6年第08期【摘要】中国古典小说《聊斋志异》是中国叙事小说的巅峰之作。
其中的鬼狐离奇之故事,生动人物形象的塑造,深深地吸引了中国及海外读者。
在《聊斋志异》众多的英文译本中,丹尼斯·马尔,维克多·马尔的译本最受欢迎,本文就马尔如何处理好小说的三要素,进行名人物名称,小说环境,及小说情节的处理,如何应用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收放自如,合理应用,从而再现和彰显《聊斋志异》的人文价值,语言魅力。
【关键词】《聊斋志异》马尔英译《聊斋志异》归化异化《聊斋志异》又名,《鬼狐传》是一生抑郁不得志的蒲松龄的毕生心血。
作为中国叙事小说的巅峰之作,《聊斋志异》叙事手法多样,情节跌宕起伏,题材保罗万象,人物千奇百怪。
目前《聊斋志异》的外文版本已近百种,美国学者丹尼斯·马尔和维克多·马尔合译的Strange Tales from Make-do Studio的译本比较通行。
本文主要着眼于马尔译文,作为小说的一种,是如何在小说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文化内涵再现原文。
一、翻译中人物形象保持与塑造“文学创作是用语言塑造形象,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将这一艺术形象重新塑造出来,即用不同的语言塑造同一形象。
”文学题材的小说在翻译是要加强对小说里面的人物形象的保持和塑造。
《聊斋志异》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
下面的例子关于《婴宁》中关于不同笑的描述与翻译。
笑容可掬:smiles playing across her face had a beauty invited touch.笑语自去:talking gaily as she went含笑捻花而入:she toyed smilingly with the flower and walk into the house闻外隐有笑声:a muted laugh was heard from outside户外嗤嗤笑不已:choking laugh from outside the door笑声始纵: she loosed a pearl of laughter孜孜憨笑而已:persisted in laughing giddily《聊斋志异》塑造了一个爱笑,天真烂漫的婴宁形象,译文中用:smile, laugh, gaily,muted laugh, choking laugh, pearl of laughter, laugh giddily 来表示各种笑态和欢乐。
《聊斋志异》的英译及其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研究
收稿日期:2023-08-04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科基金项目“江苏文学家著作的海外翻译、传播和影响研究(编号:21ZWD004)”作者简介:池田(1998-),女,河南虞城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范祥涛(1966-),男,安徽定远人。
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华典籍翻译研究、语言学研究。
·《聊斋志异》在国外·文章编号:1002⁃3712(2023)04⁃0059⁃12《聊斋志异》的英译及其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研究池田范祥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1100)摘要:中国古代志怪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英译本在英语国家广受欢迎。
以《聊斋志异》英译本为研究对象,运用描写译学分析其海外传播情况。
研究发现:搜集到《聊斋志异》英译本共19本,其中翟理斯译本的再版重印量、JSTOR 学者书评量、谷歌学术引用量以及总馆藏量最高,闵福德译本的好易读读者评论量最高。
相较汉学家而言,国内译者的译本在英语世界传播总量较少,侧面反映出其影响力不足。
中国典籍翻译的出版应加强与国外出版社的合作,以助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聊斋志异》;典籍英译;传播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志码:A描写翻译学派的思想发端于50年代,它试图把翻译研究从传统的语言范围内跳脱出来,将翻译语境化,“使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翻译的内部,而是将研究的视阈延展到翻译的外部,并以社会文化功能为纽带将两者联系起来”[1]61。
该研究聚焦《聊斋志异》英译本的翻译外部研究数据,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讨,提出拓宽典籍英译传播广度的建议,以推动中国典籍的海外传播。
《聊斋志异》拥有众多外文译本,其中英译本广受欢迎。
然而,以此小说英译本研究为主题的文献并不多。
检索并整理文献发现,《聊斋志异》英译研究主体为国内学者,相关研究主要分为单个译本研究、译本对比研究、翻译史研究及研究综述,传播研究及影响研究并不多,且未见基于各类数据调查和科学框架为基础的传播研究。
从跨文化翻译视角看《聊斋志异》两个英译本
的转换 , 更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达。在处理《 聊斋志异》 中大量的文化信息时, 不同的译者采用 的翻译方法
各有不同, 以国外汉学家们英译本的系统研究见长。 更
1 《 聊斋志异》 英译研究综述
目 聊斋志异》 前《 的外文版本 已近百种 , 中英译本就有2 多种 , 其 0 被认为是 中国古典文学外文版本最多
从跨 文化翻译视 角看《 聊斋 志异》 两个英译本
龙 春 芳 , 欣 熊
( 湖南文理学 院外 国语 学院 , 湖南 常德 4 50 ) 100 摘要 : 中国古代 文学的经典之作 《 斋志异》 译的 关键是 看如何在读者 可接 受的 范围 内准确传达 出中国风俗 , 聊 翻 传统和典故 等 文化信 息 。本 文以跨 文化翻译的视 角 出发 , 国外译 者译 本( 对 翟理斯和马 尔的译 本) 进行 比较研 究, 出其在 文化信 息处 找 理上的差异和相 同之处 , 并试 词 :聊斋志异》 译本研究 ; 《 ; 文化传播
的一部小说。其 中比较通行 的英译本有英 国汉学家翟理斯 的S ag a sr C i s S d 以及两名 t ne l o a hn e t i r T efm e u o
美 国学者 丹 尼斯 ・ 马尔 和维 克 多 ・ 马尔 合译 的 SrneTlsrmMaed td 。 国内《 斋 志异 》 译研 究 t g a o k.o u i a ef S o 聊 英
主要集 中在基于某个译本的个案研究和多个译本 的比较研究… 。其研究主要涉及《 聊斋志异》 英译 的源头 以及各译本的概述 。单个译本 的个案研究 中陈振霞的《 马尔英译< 聊斋 志异> 研究》 对马尔的译本做 了详细
全面的解释 , 不仅多角度地研究 了马尔的翻译策略和手段 , 也指出了其不足和缺陷 , 综合地对马尔的译本 做出了评介。崔瑶 的《 乔治纳阐释学视角下< 聊斋志异> 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对相
中国典籍英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辩证法阐释——以《聊斋志异》英译为例
“ 归化 ” 指一种 “ 在 翻译 中采 用 透 明 、 流 畅
一
的风格 、 最 大 限 度 地 淡 化 原 文 陌 生 感 的 翻 译 策 略 ”f 。 1 4 3 ;“ 异 化” 指一种 “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保 留 原 文 的异 域 性 、 故 意 打 破 目标 语 言 常 规 的 翻译 ”I l 】 ∞ 。 自从 这 两 个 概 念 首 次 被 美 国学 者 文 努 蒂 ( V e n u t i ) 提 出并 引 入 到 国 内 以 来 , 中 国 翻译 界 大 部 分 学 者 都支 持文 努蒂 的观 点 , 即文学 翻译应 该 采取 “ 异 化 ” 翻 译 策 略 ,以 保 留原 文 的 语 言 和 文 化 差 异 , “ 抵 制 我 族 中心 主 义 和 种 族 主 义 、文 化 自恋 和 文
印象 。
态、 文化习惯 、 诗学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 因 素虽然大体不变 ,但是它的具体内涵和要求则是随 着历史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 作为两种不同的翻 译策略 , “ 归化” 和“ 异化 ” 的使用 也 需 因时 而 变 。 以 《 聊斋志异》 英译为例 , 在翻译实践中, 《 聊斋志异》 英 译 策 略 随着 历 史 语 境 的变 化 总体 上 经 历 了一 个 从
摘
要: 中国典籍英译应该采取 “ 归化” 翻译 策略 , 还是“ 异化 ” 翻译策略 , 我们应该 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待 - I - -种静 态的对立关 系, 而是保持 着动 态的统一关系。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 9 0 1 4 ( 2 0 1 3 ) 0 2 — 0 1 3 0 — 0 3
自中西有译介活动 以来 ,中国典籍便是英译 的首选对象 。早期中国典籍 的英译大都 由西方汉 学 家完成 ; 当代 , 除 了西方 汉学家 以外 , 越来 越多
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与多译本互补研究以《红楼梦》与《聊斋志异》英译本为例
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与多译本互补研究以《红楼梦》与《聊斋志异》英译本为例一、本文概述《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与多译本互补研究以《红楼梦》与《聊斋志异》英译本为例》这篇文章旨在探讨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及其在多个译本中的互补性。
以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和《聊斋志异》的英译本为例,本文将分析不同翻译家在处理文化元素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如何在不同的译本中相互补充,共同呈现出原著的丰富内涵和文化特色。
文章首先将对文化翻译策略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阐述,包括直译、意译、音译等常见策略,以及它们在处理文化元素时的优缺点。
随后,文章将选取《红楼梦》和《聊斋志异》的多个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翻译家在处理文化元素时所采用的策略及其背后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多个译本之间的互补性,分析不同译本在呈现原著文化特色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并探讨如何通过多译本的比较和借鉴,提高文化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对《红楼梦》和《聊斋志异》英译本的研究,本文旨在揭示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及其在多译本中的互补性,为今后的文化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也期望能够推动文化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为跨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文化翻译策略概述文化翻译,作为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其复杂性在于如何处理源语中的文化信息,使之在目标语中得以恰当、准确的再现。
在这一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翻译策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文本类型、读者群体、翻译目的等多种因素灵活调整。
在文化翻译中,常见的策略包括直译、意译、音译、增译、减译等。
直译策略强调保留源语中的文化特色,尽可能字对字、句对句地翻译,以传达原文的异域风情。
这种策略有助于目标语读者了解源语文化的独特性,但也可能因为文化差异导致理解困难。
意译策略则更注重目标语读者的接受度,对原文进行适当调整,使之更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但可能损失部分源语文化信息。
音译策略主要用于处理那些无法直译或意译的文化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等。
《聊斋志异》民俗事象英译策略研究及对民俗交流的启示
·《聊斋志异》在国外·文章编号:1002⁃3712(2023)04⁃0049⁃10《聊斋志异》民俗事象英译策略研究及对民俗交流的启示蒲艳春(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109)摘要:本文基于民俗学和翻译学理论,对《聊斋志异》英译本中精神民俗和社会民俗内容的英译策略展开研究。
研究表明,翟译本民俗事象英译以归化策略为主,宋译本以异化策略为主。
对民俗交流的启示如下:第一,译本翻译具有时代性,译本翻译策略的选择也具有时代性,译本更新要与时俱进,随时代发展不断完善和深入。
第二,译本翻译应注重思想性及对民俗内涵的挖掘与传达。
第三,要加强对英译本海外接受情况的研究,了解各译本在海外的接受度和满意度,总结成功译本的译介经验,助力民俗文化更有效地交流和传播。
关键词:《聊斋志异》;民俗事象;翻译策略;民俗交流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志码:A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1]4,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1]3因此,中国文化走出去,就要让中国的民俗文化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就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
收稿日期:2023-06-18基金项目: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山东民俗文化对外交流研究”(编号:ZH201906035)作者简介:蒲艳春(1980-),女,山东淄博人。
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聊斋志异》是一座民俗宝库,蒲松龄堪称研究民俗学的一大富矿。
[2]2我国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民俗信仰及民俗语言艺术等内容在《聊斋志异》中都有丰富的呈现。
作为优秀文学作品,其翻译对民俗文化对外交流传播有积极意义。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的主题或篇名或关键词字段中,包含“民俗文化翻译”的期刊文章有59篇,大部分文章都笼统探讨民俗文化翻译的方法。
目前未检索到结合《聊斋志异》探讨民俗文化翻译与传播的文章。
《聊斋志异》英译本中的伪翻译现象分析-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聊斋志异》英译本中的伪翻译现象分析-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引言同《红楼梦》和《论语》等其它许多中国典籍一样,《聊斋志异》也不断被不同的译者翻译成英语,慢慢完成了其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过程。
19 世纪40 年代至20 世纪40 年代,是《聊斋志异》英译的第一次高峰时期。
在此期间,许多西方汉学家,如德国汉学家郭实腊和卫礼贤,美国汉学家卫三畏,英国汉学家梅辉立、禧在明、阿连壁和翟理斯,法国汉学家乔治苏利耶德莫朗等,为英语世界奉献了许多特色各异的《聊斋志异》英译文,为《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翟理斯的两卷本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更是自出版伊始就被公认为英语世界《聊斋志异》英译本的代表之作。
早期西方汉学家英译《聊斋志异》时处西强中弱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西方汉学家深受当时盛行的西方中心主义意识形态影响,翻译《聊斋志异》时会根据西方的意识形态、文化习惯以及自己的翻译目的对原文进行操纵,结果导致他们的《聊斋志异》英译中存在大量的伪翻译现象。
1 伪翻译伪翻译分为两种,一种是图里所指的那些无实际翻译操作过程,借翻译之名行创作之实的翻译( Toury,2001: 40) ; 一种是拉多所指的那些偏离原文太远而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翻译( MarkShuttleworth &Cowie Moria,2004: 134) 。
中外翻译史上,第一种伪翻译并不鲜见。
例如,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史上存在大量伪翻译: 《清静心法经》、《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本生心地观经》、《仁王经》等都是借翻译之名自创的伪经; 中国当代作家王山出版自己创作的畅销书《第三只眼睛看中国》时,声称该书是译自德国学者洛伊宁格尔的作品; 俄国文豪普希金发表诗歌《致李锡尼》时,声称译自某个古罗马诗人,其实该诗是他自己创作的作品; 法国作家皮埃尔路易出版《比利提斯之歌》时,声称该书译自希腊女诗人比利提斯的作品,不过后来人们发现《比利提斯之歌》是皮埃尔路易本人的创作。
从跨文化翻译角度看《聊斋志异》两种英译本
文化 传 译 中归 化 翻译 策 略强 调跨 文 化翻译 的交 际 功能 , 调文 体平 衡 、 强 社会 和文 化价 值 平衡 以及 语 言学 特 征 的平衡 ( 括 语 用 、 法 和 语 义 对 等 ) 包 语 。劳 伦斯 ・ 韦努 缔 曾指 出归 化法 就 是使译 文 符合 译语 的 文 化价 值 观 , 原 作 者 带 入 译 语 文 化 中。从 译 语 读 把 者 的接 受 角度 加 以考 虑 , 证 原 文 意义 传 达 而 不 拘 保
收 稿 日期 : 0 1 0—3 பைடு நூலகம் 1 —1 1
短不 同 , 于 中国文 化 的理解 程度 不 同 , 成 了他 们 对 造 在 文化 信息 处理 上 的差 异 。前者 更通 晓 中 国历史 文
涵 , 不 了解原 语 文化 的译语 读 者茫 然不 知 所云 , 使 不
对原 语文 化 的认 知 和 了解 直 接影 响到 译者 在 翻 译 中 的主体性 发 挥 。 由于译 者在 中 国生活 的 时 间长
利 于译 语读 者 对 原 语 文 化 的 理解 和欣 赏 。翟 、 处 马 理 《 斋 志异 》 聊 中大量 的俗 语 、 典故 以 及 民俗 等 方 面 的信 息时 , 们所 采用 的不 同的 翻译 策 略 , 他 使得译 文
美 国 学 者 丹 尼 斯 ・马 尔 和 维 克 多 ・马 尔 合 译 的
S r n eTa e r m a ed t di ta g lsf o M k r o S u o。
18 8 0年 翻译 了《 斋 志 异 》 聊 的第 一 个 英 文 节 译 本 收
一
、
翻 译 中 的 文 化 传 译 方 法 考 量
第 1 0卷第 1期 21 0 2年 1月
追本溯源 借古鉴今——《聊斋志异英语译介研究(1842-1948)》述评
2512020年41期总第533期ENGLISH ON CAMPUS追本溯源 借古鉴今——《<聊斋志异>英语译介研究(1842-1948)》述评文/宁 博教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
第四章详述了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分别在《拾级大成》(Easy Lessons in Chinese)《中国总论》(The Middle Kingdom)《中国丛报》上译介《聊斋志异》的背景和特点,认为其译介有较多删减,且“有意引入基督教文化作比较,这也符合他的传教士身份”。
第五章分析了梅辉立(William Frederick Mayers)发表在《中日释疑》(Notes andQueries on China and Japan)上的《聊斋志异》译介,认为相较郭实腊,梅辉立理解原文更为准确,治学态度更加严谨。
第六章分析了阿连壁(Clement Francis Romilly Allen)发表在《中国评论》(The China Review)的多篇《聊斋志异》英译,重点探讨其译介中的归化处理,认为翻译“语言流畅地道、可读性强,但翻译中存在诸多操纵现象”。
第七章分析了翟理斯(Herbert AllenGiles)出版的首个《聊斋志异》英文选译本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 着重探讨了翻译中受意识形态和诗学影响而出现的操控现象。
第八章分析了禧在明(Walter Caine Hillier)在《中文学习指南》(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How to Learn It)上译介的《聊斋志异》,指出译介的最大特点是“运用语内翻译手法……将每个故事改编得绘声绘色,然后再通过语际翻译手段,将白话《聊斋志异》故事译成英语”。
第九章分析了法引言21世纪,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国家战略,中国典籍译介成为研究热点,成果丰硕。
如辛红娟的《<道德经>在英语世界:文本行旅与世界想像》,李玉良的《<诗经>翻译探微》,李伟荣的《英语世界的“易经”研究》,李钢的《历史文化视阈下的“论语”英译研究》, 冯全功的《广义修辞学视域下<红楼梦>英译研究》,等等。
马尔版英译《聊斋志异》的翻译策略
马尔版英译《聊斋志异》的翻译策略马尔特的翻译策略表现出一种有趣的翻译策略,通过把古语译成现代英语来更好地表达概念,少使用过时的语言、熟语和古语表达,以及向读者提供一个对古语和熟语意思相关的解释。
除此之外,他还会选择一些非官方的古语和熟语,这些词语也是熟悉古代文化的读者可以理解的。
他也会在选择单词时更倾向于用现代文言文来替换古语词语,从而让文本的可读性更高。
此外,他还会把文字从繁体字变成简体字,让古典文学对英语读者更容易阅读。
总之,马尔特的翻译策略旨在使《聊斋志异》这部文学著作更加有趣,容易阅读,以及更加适合英语读者理解。
翻译过程中的识解运作探析——以《聊斋志异》的英译为例
基金项 目: 2 0 1 2年度 辽 宁省 社 会 科 学 规 划 基 金 项 目“ 《 聊斋志异》 英译 文学 形 象认 知 研 究 ” ( L 1 2 B WW 0 0 3 ) , 项 目负 责人 : 陈吉 荣 。 作者简介 : 王 筱( 1 9 9 1 一) , 女, 河 南 周 口人 ,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 研 究方 向 : 翻译 学 。
度 。通 过 分 析 这 四个 维 度 , 探讨 不 同 的识 解运 作 方 式 在 翻译 过 程 中 的体 现 及 其 对 翻 译 活 动 的 影 响 与 启 示 , 以期 为 翻译 过 程 的 研 究 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 关键词 : 识解运作 ; 翻译过程 ; 《 聊斋 志 异 》 英 译
的解 读过 程” [ 4 ] 。综 上所述 , 研究 者们 或从认 知 识解 理论 来研 究 翻译 , 或从 某 一 维 度 出 发对 翻译 进 行研 究 和探讨 , 但很 少涉 及 不 同 的识 解 维 度 在 翻 译 过程
中的体现 。
和 现实之 间存 在着 人 的认 知 , 语 言 并 不 是 客 观世 界
第 1 1卷 第 1 1期 2 0 1 3年 1 1月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e s t Ag r i c u l t u r a l U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d i t 的 主 观 性 。 *  ̄ C 3 2 2 1 2 肖坤 学 ( 2 0 1 0 )
一
、
研 究 背 景
“ 认 知语 言学 的研 究 已经渗 透 到语 言 研究 的 各
从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本看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精品文档
从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本看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一引言翻译难,因为译者没有充分的自由。
在传统的翻译观念中,译者的身份被定位为“仆人”,译者被当做翻译中的语言符号的转换者,“戴着镣铐跳舞”。
作为翻译主体和世界文学创造者的译者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和研究。
20世纪70年代翻译界出现了文化转向,译者的边缘化地位得到改变,译界越来越重视对译者的研究。
1990年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合编了《翻译、历史与文化》,首次正式提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问题,翻译研究便开始摆脱译作与原作二元对立的封闭、静态的体系,进入语境、历史和文化等宏观的境地,探讨影响整个过程的操控因素,译者的研究被提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地位。
本文以现代阐释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本,探讨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
二阐释学理论下的译者主体性阐释学,广义指对于文本之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
该理论最初不是为翻译而发展起来的,只是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阐释。
而译者在翻译时对原文本的解读、阐释及语言信息转换和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在许多方面相似,所以后来现代阐释学理论被用来指导翻译研究。
现代阐释学之父伽达默尔,完成了阐释学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其《真理与方法》成为阐释学最有权威性的经典文献。
他认为,理解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的,因为理解的主体――人和客体――文本都是历史存在的,都处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之中。
读者都有自己的“前理解”,即之前的知识或经验视野,所以在理解活动中不可能完全揭示某一文本的原意,而总是带着理解者、阐释者自身的痕迹。
因此,“理解根本无法复制本文作者的原意”。
引入到翻译研究领域,看似为不可译论,但是理解的主体和客体都具有各自处于历史演变中的“视阈”,理解就是本文所拥有的诸多过去视界与主体视界的融合,称为“视界融合”,因此,翻译理解不是消极复制文本,而需要发挥译者主体性,进行一种创造性劳动,从而证明译者劳动的创造性价值。
从汉英对比的角度看《聊斋志异》两个中译本
语言风格:两个 中译本的语言风 格各有千秋,有 的更贴近原文, 有的更符合目标 语言的表达习惯。
文化因素:两个 中译本在处理文 化因素时有所不 同,有的保留了 原文的文化特色, 有的则进行了适 当的本土化处理。
读者反馈:通过 调查和统计,可 以发现不同中译 本在读者接受度 上存在差异,其 中一个版本更受 读者欢迎。
传播范围:两个 中译本的传播范 围也有所不同, 有的版本在国内 外都有较大影响, 有的则主要在某 一地区传播。
词汇选择:汉英对比有助于更准确地选择英文词汇,传达原文的意境。
句式结构:通过对比,可以调整句式结构,使其更符合英文表达习惯。
文化传递:汉英对比有助于更好地传递原文中的文化元素,使译文更贴近原文。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ES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简洁明快与华丽 繁复
抽象表达与具象 描绘
情感内敛与情感 宣泄
逻辑严密与随意 拼贴
汉英文化差异 《聊斋志异》中体现的文化特色 中译本对原文文化背景的保留和转化 文化背景对比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汉语表达习惯 强调意合,英 语表达习惯强
异和特点
句式结构:分 析中英译本在 句式结构上的
处理和转换
文化负载词: 探讨中英译本 在处理文化负 载词时的策略
和效果
语言风格:对 比中英译本在 语言风格上的
差异和特点
两个中译本对原文文化信息的忠实度比较 两个中译本对原文文化信息的拓展度比较 两个中译本在文化信息传递方面的优劣比较 两个中译本在文化信息传递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语篇结构:汉语强调整体性, 英语强调逻辑性
直译与意译:两个中译本在处理原文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归化与异化:两个中译本在处理文化差异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忠实与创造:两个中译本在保持原文风格和表达方式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语言特色:两个中译本在语言运用上的差异和特点
《2024年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与多译本互补研究——以《红楼梦》与《聊斋志异》英译本为例》范文
《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与多译本互补研究——以《红楼梦》与《聊斋志异》英译本为例》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其策略的多样性和多译本互补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红楼梦》与《聊斋志异》这两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英译本为例,探讨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及其多译本之间的互补性,以期为文化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1. 直译与意译直译与意译是文化翻译中最常用的两种策略。
在《红楼梦》与《聊斋志异》的英译中,直译能够较好地保留原文的文化信息,而意译则能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境。
例如,《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被译为“A good match made in gold and jade”,采用了直译策略,保留了原文的文化意象;而《聊斋志异》中的“画龙点睛”则被译为“to add the finishing touch to something”,采用了意译策略,更贴合英文表达习惯。
2. 归化与异化归化与异化是文化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两种策略。
归化策略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将原文的文化信息转化为目标语读者熟悉的文化元素;而异化策略则注重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让读者了解异国文化。
在《红楼梦》与《聊斋志异》的英译中,归化与异化策略的运用使得译文既具有可读性,又能够传达原文的文化特色。
三、多译本互补性研究1. 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与侧重点不同的译者对于同一部作品的翻译风格和侧重点往往有所不同。
以《红楼梦》为例,霍克斯与闵福德的译本在处理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
霍克斯的译本更注重对人物心理的刻画,而闵福德的译本则更注重对情节的再现。
这种差异使得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原作,同时也为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2. 不同译本的文化传递效果不同译本在文化传递效果上存在差异。
通过对《聊斋志异》的不同英译本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各译本在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方面有所不同。
Herbert A.Giles的《聊斋》译本-3页文档资料
Herbert A.Giles的《聊斋》译本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1845年出生于英国牛津的一个文人世家,1867年,远涉重洋,来到陌生的东方,成为英国驻华使馆的一名翻译学生。
他曾任领事馆翻译、副领事和领事等职务。
由于他长期生活在中国,广泛接触中国上层人士及高知阶层,潜心研究汉学,对中国历史、哲学、宗教、民族、语言及儒学都有高深的造诣,被喻为中国古诗英译的一代宗师。
因其对中国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独具慧眼,故其著作译作都具有很高的造诣和学术价值。
翟理斯翻译的中文译作都集中在包蕴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精髓的古文著作中,如《聊斋志异》、《洗冤集录》、《佛国记》和《三字经》等,此外他还译有不少古典诗歌。
二、翟理斯的《聊斋》译本例1:从翟理斯译本的第一个故事Examination for the post of Guardian Angel中,我们就可以看到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译者在权衡此彼得失的时候总是受可读性的影响导致译文夸大主观性,影响了自己意欲获得的文化传播之文本功能。
此故事的第一句话“My eldest sister’s husband’s grandfather,named Sung Tao,was a graduate…”其中graduate一词加上了脚注“That is,he had taken the first or bachelor’s degree.I shall not hesitate to use strictly English equivalents for all kinds of Chinese terms.The three degrees are literally,(I)Cultivated Talent(II)Raised man,and(III)Promoted Scholar.”(Herbert.A.Giles1908:1)脚注非常准确地翻译了“秀才,举人,进士”,但是在译文中偏偏生拉硬套上一个西方的对等学位,显然是关怀读者,为了使西方读者能更轻易的理解这具有中国时代特色的名词。
试析《聊斋志异》对话英译中的语用失误
试析《聊斋志异》对话英译中的语用失误都媛;陈吉荣【摘要】语用失误是指在进行话语交际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等因素而造成的信息误导和信息交际障碍等。
对话翻译可以看作是译者作为中介的一种间接的交际活动,又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在进行对话翻译时,由于语境差异而产生信息误译和信息交际障碍也能形成语用失误。
通过对《聊斋志异》两个译本中人物对话的对比,从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角度进行分析,可进一步揭示语用失误在小说对话翻译过程中的影响。
%The pragmatic failure is caused by misleading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barriers etc.due to cultural difference caused in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The dialogue 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which cross-language and cross-cultural. In the process of dialogue translation,because these different context to produce misleading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berries,etc. which belong to the pragmatic fail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 language failures and social pragmatic failures by comparing the two different translated versions of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期刊名称】《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5页(P13-17)【关键词】《聊斋志异》;语用失误;语言语用失误;社交语用失误【作者】都媛;陈吉荣【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一、引言小说作为文化传承的一种特殊载体,是广受读者喜爱的文学艺术形式,对小说作品的翻译为各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浅析马尔教授《聊斋志异》的翻译策略
浅析马尔教授《聊斋志异》的翻译策略陈飞霞【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年(卷),期】2014(000)001【摘要】As can be seen through textual analysis, the main translational approach adopted in Strange Tales from Make-do Studio co-translated by sinologists Denis C. Mair and Victor H. Mair is foreignization, which, to a great extent, keeps th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This approach, however, results in the obscureness in the target text in some cases. The article therefore proposes a balanced combination of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in translating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该文通过分析丹尼斯·马尔(Denis C. Mair)教授和维克多·马尔(Victor H. Mair)教授合译的《聊斋志异》译本,认为这两位汉学家在翻译此书时主要采用了异化法的翻译策略,有效地保留了原作独特的语言与文化特点。
然而由于异化法的使用具有一定的限制,在某种程度上它会导致译作的晦涩难懂,故得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的翻译应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
【总页数】2页(P123-124)【作者】陈飞霞【作者单位】厦门理工学院,福建厦门361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相关文献】1.论《聊斋志异选》译文中的文化翻译策略 [J], 王正英2.翻译目的影响下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以闵福德的《聊斋志异》英译本为例 [J], 王拓3.浅析马尔教授《聊斋志异》的翻译策略 [J], 陈飞霞4.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中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研究 [J], 杨燕5.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中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研究 [J], 杨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尔英译《聊斋志异》研究的开题报告
马尔英译《聊斋志异》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聊斋志异》英译研究研究背景:《聊斋志异》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所著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以鬼怪神仙等奇幻主题为主。
该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我国神怪小说传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华神怪小说的巅峰之作”。
但是,由于内容多为古代文化、习俗等,文言文形式难以理解,故在国际范围内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
因此,通过英译《聊斋志异》的研究,旨在推广中国神怪小说文化,增进中西文化交流,提高国内外对中国文学的认知和理解。
研究内容和方法:1. 通过比较不同翻译版本的对比,探讨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2. 通过对照原文与译文,分析翻译中的难点和文化差异,探讨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
3. 研究《聊斋志异》故事的主题、文化内涵,结合翻译实例,探讨如何更好地将中文情节和文化传递给西方读者。
4. 采用文献调查、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聊斋志异》英译的价值和意义。
研究意义:1. 推动中国神怪小说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
2. 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对话,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3. 对于翻译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
4. 丰富在海外学习中文的学生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跨文化认知能力。
预期结果:通过对比分析《聊斋志异》的不同翻译版本,分析翻译中出现的难点和文化差异,并结合原文和翻译实例,探讨翻译应注意的问题,展示中文情节和文化内涵,以增强在海外学习中文的学生的文化内涵。
同时,通过研究《聊斋志异》的英译价值和意义,推动中国神怪小说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对话,丰富跨文化认知能力,提高翻译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中国古典小说《聊斋志异》是中国叙事小说的巅峰之作。
其中的鬼狐离奇之故事,生动人物形象的塑造,深深地吸引了中国及海外读者。
在《聊斋志异》众多的英文译本中,丹尼斯?马尔,维克多?马尔的译本最受欢迎,本文就马尔如何处理好小说的三要素,进行名人物名称,小说环境,及小说情节的处理,如何应用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收放自如,合理应用,从而再现和彰显《聊斋志异》的人文价值,语言魅力。
【关键词】《聊斋志异》马尔英译《聊斋志异》归化异化
《聊斋志异》又名,《鬼狐传》是一生抑郁不得志的蒲松龄的毕生心血。
作为中国叙事小说的巅峰之作,《聊斋志异》叙事手法多样,情节跌宕起伏,题材保罗万象,人物千奇百怪。
目前《聊斋志异》的外文版本已近百种,美国学者丹尼
斯?马尔和维克多?马尔合译的strange tales from make-do studio的译本比较通行。
本文主要着眼于马尔译文,作为小说的一种,是如何在小说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文化内涵再现原文。
一、翻译中人物形象保持与塑造
“文学创作是用语言塑造形象,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将这一艺术形象重新塑造出来,即用不同的语言塑造同一形象。
”文学题材的小说在翻译是要加强对小说里面的人物形象的保持和塑造。
《聊斋志异》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
下面的例子关于《婴宁》中关于不同笑的描述与翻译。
笑容可掬:smiles playing across her face had a beauty invited touch.
户外嗤嗤笑不已:choking laugh from outside the door
笑声始纵: she loosed a pearl of laughter
孜孜憨笑而已:persisted in laughing giddily
二、《聊斋志异》翻译中瑰丽多彩环境的再现
三要素之一的环境描写,在翻译中举足轻重。
文学翻译要遵循“忠实性”“流畅性”及“可读性”的原则,“忠实性”是开放心态所需,“流畅性”“可读性”是经验所需。
但两两者难于同时达到,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流畅可读,却不够忠实。
将“milk road 翻译成“牛奶路”忠实,却不够流畅和可读。
所以在文学翻译中要找到折合点,可采用偏重意译或直译的策略,描写景色,不止于景而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性格。
例如《婴宁》描写婴宁的居住环境。
作者用花香鸟语的优美环境来烘托婴宁天真烂漫的性格。
“寂无人行,止有鸟道。
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而意甚修雅,向北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
三、《聊斋志异》中国儒释道文化的传播与翻译
人们熟知的《画皮》道士开始表现对与鬼魅的“仁”,“此物亦良苦,弗能觅代者,亦不忍伤害其身。
”―体谅他也是个苦命鬼,不忍心伤害他,只是“以蝇弗授生,令挂寝门。
”直到鬼将王生的心掏走,道士才用剑将鬼杀死。
鬼杀王生前,道士所言:
《画皮》道士曰“此物亦良苦,弗能觅代者,亦不忍伤害其身。
”
译文: the taoist “but has to suffer greatly before it can find someone to take its place .i really don’t bear to kill it.”
鬼杀王生后,道士所言:
原文:道士怒曰:“我固怜之,鬼子乃敢??!”
译文:the taoist exploded :“itook a pity on that ghost, bu still it had the gall to do such a thing!”
马尔在翻译中对于道士这个词是直接异化为“taoist”而不是归化为priest (牧师)
更好的保留了原语言中的道教文化色彩。
将“良苦”翻译成“suffer”。
良苦将不能,不忍害其身,译为:i don’t bear to kill it.虽然意义相似,却少了点感情的共鸣和同情的心里成分。
中文中当然“忍”“怜”都是带心的,形象字体,感人肺腑,而英文跟多的是理性和客观。
作为外国本土译者的马尔在翻译《聊斋志异》中,只能尽力而为之,却也是缺少点味道。
四、结语
《聊斋志异》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曲折离奇的情节,精美的语言,细致的环境描写是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至今仍受读者的喜爱。
马尔版译本,忠实再现了原作的人物形象,环境再现,很好传播了其文化内涵。
然相对于其他的中国古籍的翻译研究,对于《聊斋志异》的研究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