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透皮技术总结

合集下载

透皮技术(2)

透皮技术(2)

特色医疗验方仅供参考皮肤渗透贴敷疗法,属于传统中医外治方法的一种重要技术,是祖国医学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以中医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为理论基础,根据不同病症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治疗药物,将其制成丸、散、膏、糊等剂型,贴敷于神阙、大椎、肺俞、涌泉等穴位,上面盖以胶布等固定,再配合适当的灸疗或热敷治疗各种常见疾病。

内治之理即外置治理,内治之药即是外治之药。

贴敷药物通过对局部穴位的刺激作用,经过皮肤透入、经络传导,激发经脉之气,协调人体各脏腑之间的功能,疏通经络,促进脏腑气血运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贴敷疗法简便易学,疗效可靠,适应症广,无不良反应,安全有效的使药物在体内24小时恒速循环。

贴敷疗法集针灸和药物治疗之所长,所用药方配伍组成多来自于临床经验,经过了漫长岁月和历史的验征,疗效显著,且无创伤无痛苦,对惧针者,老幼虚弱之体,补泻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为适宜。

穴位贴敷疗法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胃之弊,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不犯上下。

即使在临床应用时出现皮肤过敏或水泡,亦可及时中止治疗,给予对症处理,症状很快就可消失,并可继续使用。

中西药穴位贴敷透皮疗法无口服、注射用药之弊端,且有高效、低风险、便捷的明显优势。

药物经皮肤渗透,能否透过皮肤的屏障限制,达至全身性用药的目的,主要是看穿透皮肤屏障的能力有多强。

透皮技术的使用概念:使用方法:先将中西药打成粉状与基础粉混合,注射器抽吸药物溶媒与其他稀释液体,滴至药粉上拌匀,以不渗、不淌液为原则。

冷敷:药贴贴在相应的部位后,隔层薄膜或直接用冰袋冷敷。

热敖:药贴贴在相应的部位后,隔层薄膜用湿热巾热敷,扩展局部毛细血管,加速药物渗透l、疼痛贴敷最简单,哪里疼痛哪里沽。

胃痛风湿颈肩腰,贴在痛点疼速抛。

2、感冒鼻炎贴大椎,颈后最大骨头堆。

咳嗽哮喘贴身柱,大椎直下两寸处,3、便秘肠炎贴肚脐,肚脐背后是命门。

命门可治尿多症,命门还可治肾虚。

中药透皮技术和中药直肠滴入技术

中药透皮技术和中药直肠滴入技术

中医康复科新增特色治疗技术中药透皮技术(穴位贴敷)中药透皮技术即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将特定中药贴在人体穴位之上,利用透皮吸收原理作用于人体,从而缓解人体病痛,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稳定的治疗方法。

常见病用药及穴位:1、小儿咳喘方:白芥子、元胡、甘道、细辛、冰片等。

穴位:大椎、大杼、风门、肺腧等。

2、小儿消化不良方:半夏、元胡、甘道、细辛、肉桂、白芥子等。

穴位:脾腧、胃腧、天枢、中脘、神阙等。

3、温阳祛寒方:白芥子、细辛、甘道、干姜、小茴香、吴茱萸等。

穴位:大椎、肺腧、肾俞、肩井、命门、腰阳关等。

4、颈肩腰腿疼痛方:白芥子、白芷、川芎、马钱子、羌活、独活、乳香等。

穴位:疼痛局部、曲池、手三里、阴陵泉等。

5、痛风方:元胡、川芎、川乌、草乌、干姜、羌活等。

穴位:痛风局部穴位等。

6、止痛贴方:元胡、川芎、川乌、干姜、冰片等。

穴位:疼痛局部穴位等。

7、风湿贴方:羌活、独活、防风、八角枫、麻黄、木通等。

穴位:疼痛局部穴位、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等。

8、普通感冒发热方:石膏、青蒿、柴胡、葛根、薄荷等。

穴位:大椎、风池、风门、肺腧、太阳等。

9、风热咳嗽方:麻黄、杏仁、石膏、川贝、冰片等。

穴位:大椎、风池、肺腧、风门、定喘等。

10、冬季咳喘方:射干、麻黄、桂枝、干姜、细辛、桔梗等。

穴位:大椎、定喘、风门、肺腧等。

11、鼻窦炎方:葛根、麻黄、桂枝、白芍、白芷、苍耳子等。

穴位:大椎、风门、肺腧、迎香、印堂等。

12、鼻炎方:葛根、麻黄、桂枝、白芍、白芷、苍耳子等。

穴位:大椎、风门、肺腧、定喘、迎香等。

13、慢性咽炎方:半夏、厚朴、射干、玄参、胖大海等。

穴位:大椎、天突、神阙、水泉、廉泉等。

14、腮腺炎方:青黛、芒硝、冰片等。

穴位:腮腺局部等。

15、口腔溃疡、手足口、结膜炎、红眼病方:大黄、芒硝、黄连、肉桂、冰片。

穴位:大椎、涌泉、申脉、照海、太冲等。

16、肠炎方:乳香、桃红、红花、连翘、大黄、芒硝等。

穴位:神阙、关元、天枢、大横、太乙等。

中草药透皮技术总结

中草药透皮技术总结

中草药透皮技术总结引言中草药透皮技术是一种将中草药有效成分透过皮肤吸收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本文将对中草药透皮技术进行总结。

中草药透皮技术的原理中草药透皮技术主要通过两种原理实现药物的透皮吸收。

第一种原理是药物通过皮肤的表层,进入角质层后再通过毛细血管系统进入全身循环。

第二种原理是药物通过皮肤的毛孔或伤口直接进入真皮层,再进入毛细血管系统。

这两种原理在实际应用中根据药物性质和治疗需求选择使用。

中草药透皮技术的主要方法中草药透皮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 渗透增强技术:通过增强药物在皮肤上的渗透性能,如物理增透法和化学增透法。

2. 电泳技术:利用电流推动药物的透皮吸收,主要有离子导入法和离子导出法。

3. 声波增透技术:通过超声波作用改变皮肤结构,增加药物的吸收。

4. 光热联合透皮技术:利用光热效应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并加速药物在皮肤内的分解和释放。

5. 纳米技术:通过纳米粒子或纳米载体将药物输送到皮肤深层,并促进透皮吸收。

中草药透皮技术的应用领域中草药透皮技术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局部治疗:透皮技术可以将中草药有效成分直接输送到需要治疗的皮肤部位,实现局部治疗效果。

2. 全身治疗:透皮技术可以将中草药有效成分透过皮肤进入全身循环,实现全身治疗效果。

3. 传统中药熏蒸:透皮技术可以将中草药有效成分以蒸汽或烟雾形式进入体内,通过吸入达到治疗效果。

4. 美容护肤:透皮技术可以将中草药有效成分输送到皮肤深层,改善皮肤问题,提供美容护肤效果。

中草药透皮技术的发展趋势中草药透皮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未来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新的透皮技术的出现: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透皮技术将不断涌现,为中草药透皮技术提供更多选择。

2. 药物递送系统的改进:中草药递送系统将与透皮技术相结合,实现药物的精准输送和控制释放。

3. 安全性和疗效的提高:中草药透皮技术在安全性和疗效方面还有待提高,未来将加强相关研究,确保其安全有效的应用。

透皮技术

透皮技术

特色医疗验方仅供参考贴敷疗法在我国中医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它独特的给药方式,.简单的操作方法,安全有效的使药物在体内24小时恒速循环.过渡输液伤害了无数无辜的患者,抗生素功不抵过。

贴敷疗法集针灸和药物治疗之所长,所用药方配伍组成多来自于临床经验,经过了漫长岁月和历史的验征,疗效显著,且无创伤无痛苦,对惧针者,老幼虚弱之体,补泻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为适宜。

穴位贴敷疗法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胃之弊,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不犯上下。

即使在临床应用时出现皮肤过敏或水泡,亦可及时中止治疗,给予对症处理,症状很快就可消失,并可继续使用。

中西药穴位贴敷透皮疗法无口服、注射用药之弊端,且有高效、低风险、便捷的明显优势。

药物经皮肤渗透,也就是我们目前正在推广的透皮技术,药物能否透过皮肤的屏障限制达至《全身性用药的目的,主要是看穿透皮肤屏障的能力有多强。

透皮技术的使用概念:千贴:无需添加药液,药贴直接贴敷。

湿贴:药贴上添加药液,然后贴敷。

、使用方法:先将中西药打成粉状混合,注射器抽吸药物溶媒与其他稀释液体,滴至药粉上拌匀,以不渗、不淌液为原则。

冷敷:药贴贴在相应的部位后,隔层薄膜或直接用冰袋冷敷。

热敖:药贴贴在相应的部位后,隔层薄膜用湿热巾热敷,扩展局部毛细血管,加速药物渗透l、疼痛贴敷最简单,哪里疼痛哪里沽。

胃痛风湿颈肩腰,贴在痛点疼速抛。

2、感冒鼻炎贴大椎,颈后最大骨头堆。

咳嗽哮喘贴身柱,大椎直下两寸处,3、便秘肠炎贴肚脐,肚脐背后是命门。

命门可治尿多症,命门还可治肾虚。

、4、前列增生或炎症,尿频尿痛尿又急。

肚脐命门贴交替,脐下三寸贴中极。

5、女性痛经可治愈,疼痛之处贴上去。

胸闷心痛贴胸口,天凉特别能护寿。

“特色医疗”史老师验方:l、请各位同仁老师记住这几个要点。

l、病要诊断准确。

2、配方要正确。

3、剂量要达到。

4、穴位要选对。

5、使用方法要正确2.史老师希望每位医生家里都备有冰片,配药时都加上一点,贴上以后,患者会自觉很舒服,只要患者觉得舒服,他的病就好了三分之一,这就是效果。

中药透皮技术总结

中药透皮技术总结

第一部分:中药透皮技术的历史沿革中医没有“透皮”的说法,“透皮”的概念来自1974年美国首先提出的透皮给药系统,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完善,透皮给药系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透皮给药系统相比其他给药方法有其独特的优点,首先透皮给药无肝脏的“首过效应”,不被胃肠道消化液破坏,并且可提供较长的作用时间,降低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还能维持稳定而持久的血药浓度,从而提高疗效。

我国虽然无“透皮”之名,但中医外治法中的敷贴疗法与“透皮”疗法异曲同工,且使用历史更为悠久。

敷贴疗法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原则,以经络腧穴学说作为指导。

可以说中药透皮疗法是结合了西方最新的技术,且又与中医学理论相结合的一种疗法。

纵观中医敷贴疗法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1.萌芽阶段:(远古——春秋战国)早在1300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大量关于中医外治体会的文字记载。

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了治疗疮疡常用的外敷药物法、药物腐蚀法等,如“疡医掌肿痛,溃疡、拆疡、金疡、祝药刮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其中“祝药”即敷药,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记载有“傅”、“涂”、“封安”等疮口外敷之法,记载了用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治疗毒蛇咬伤的方法,并且其中所记载的以酒剂外涂止痛和消毒的资料为酒剂外用的最早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黄帝内经》,还有用白酒和桂心涂治风中血脉等记载,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开创广现代膏药之先河。

1这一时期,贴敷疗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具体方法还比较幼稚,虽然可以看到很多后期成熟外治方法的雏形,但无完整体系和专著出现。

2.发展阶段(汉代——明代)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方法,而且列举了各种贴敷方药。

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首次记载了用生地黄或栝萎根捣烂外敷治伤,用软膏剂贴敷疗金疮,并收录了大量外用膏药,如续断膏、丹参膏、雄黄膏、五毒神膏等,并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而且对黑膏药制法、条件、用具均有详细记载;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已有可用于局部治疗或透皮吸收的膏药,如“治疗腰腿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而止。

透皮吸收技术研究报告总结

透皮吸收技术研究报告总结

透皮吸收技术研究报告总结透皮吸收技术研究报告总结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药物的便利性和高效性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而传统的药物给药方式存在着各种限制,如口服需要经过胃肠道,注射需要专业人员等。

因此,透皮吸收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给药途径,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对透皮吸收技术进行综述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透皮吸收技术是指药物通过皮肤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过程。

相比于传统给药方式,透皮吸收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透皮吸收避免了胃肠道的酸性环境以及药物在肝脏的首过效应,能够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率。

其次,透皮吸收无需注射,操作简单方便,减少了医疗人员和受试者的负担。

此外,透皮吸收还可以实现药物的持续性释放,减少药物的频繁给药。

因此,透皮吸收技术在医学、美容、乃至禁烟戒酒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透皮吸收的实现主要依赖于皮肤的结构和药物的特性。

在皮肤层次结构中,表皮层是透皮吸收的主要阻障,而真皮层则为药物通道提供支持。

所以,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寻找改善透皮吸收的方法和技术。

常见的改善透皮吸收的方法包括物理增透、药物传递系统和辅助传递剂等。

物理增透技术是通过改变皮肤屏障的结构和功能来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

常见的物理增透技术包括超声增透、离子流和电泳增透等。

超声增透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振动作用,使皮肤微细孔增大,从而增加药物的渗透。

离子流通过外部电场或电流的作用,使药物离子化,促进药物的渗透。

电泳增透则是利用电场的作用,促使药物通过皮肤。

药物传递系统是指将药物包裹在载体中,通过药物和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药物的透皮吸收。

常见的药物传递系统包括微球、纳米颗粒和脂质体等。

微球是一种小球形的载体,可将药物包裹在内部,通过调节微球的性质和结构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纳米颗粒是比微球更小的粒子,通过纳米颗粒的表面改性提高药物的渗透性和稳定性。

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结构,能够稳定药物并促进其通过皮肤。

辅助传递剂是指通过与药物共存,提高其透皮吸收的物质。

中药透皮技术,用治颈椎病

中药透皮技术,用治颈椎病

又 可破 血 逐 瘀 、
祛 风 除 湿 、 通 经 活 络 。
【 颈 椎 病 患 者 注 意 事 项 】
1 . 加 强 肩 颈 部 肌 肉 锻 的 炼 。
做 头及上 肢 的 前屈 、
后 伸 及旋转 运动 ,
既 可 缓 解 疲 劳 又 可 使 肌 肉 发 达 、 韧 度 加 ,
红 花 、 赤 芍 、 威 灵 仙 、 乳 香 、 没 药 、 葛 根 。
使 用 方 法 : 上 药共 研 细 末 过 30 0 调 和



消 肿 止 痛 贴 湿 贴 大 椎 、 百 劳 、 肩 井 等 穴 位 。
次 天 疗 程 日 1
颈椎病是 常 见临床疾 病 ,
危 害较 多 ,
运 用 中 药透 皮 技 术 采 用 中 药 透 皮 制 剂 消 ,
肿止痛 贴 ,
配 合 中 药 组 方 贴敷 治 疗 的 方 法
治疗 ,
疗 效 显 著。
临床 操 作 简 便 ,
药 物 毒
副 作用 小 ,
适 宜 基 层 临 床深 入 开 展。 ?
强 从 而 有 利 于 颈 段 脊 柱 的 稳 定 性 增 强


肩 颈顺 应 颈 部 变 化 的 能 力 。 长 期 伏 案 工 作
者 应 定 时 改 变 头 部 体 位 按 时 做 颈 肩 部


肌 肉 的 运 动 锻 炼。
2 .
避免 高枕睡眠的 不 良
惯 习 。
高 枕使头 部前屈 ,
增 大 下 位 颈 椎 应 力 ,
有 加 速颈椎退 变的可能。
注意头 、

中药贴敷――透皮

中药贴敷――透皮

中药贴敷――透皮首页 > 特色医疗 > 贴敷疗法中药贴敷疗法实际操作方法及技术规范详解来源:中国基层医疗在线教育中药贴敷疗法由于其疗法快捷方便,无毒副作用,且医疗风险低,深受广大基层医生钟爱,目前在基层诊所,社区门诊,以及乡镇卫生院应用比较普及。

今天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关于中药贴敷疗法的技术应用,希望能给开展中药贴敷的基层医生一些参考。

透皮给药技术的实际操作方法1.方药的选择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方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为研末用作穴位贴敷来治疗相应疾病。

但与内服药物相比,贴敷用药多有以下几点:(1)应有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

现在常用的这类药物有: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姜、葱、肉桂、细辛、白芷、皂角、穿山甲。

(2)多选气味俱厚之品,优势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

如:生南星、生半夏、川乌、草乌、巴豆、斑蟊、附子、大戟等。

(3)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

如羊肉、动物内脏、鳖甲。

(4)选择适当溶剂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转、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

醋调贴敷药,而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虽用药猛,可缓其性;酒调贴敷药,则起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虽用缓药,可激其性;水调贴敷药,专取药物性能;油调贴敷药,可润肤生肌。

常用溶剂有水、白酒或黄酒、醋、姜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

此外,还可以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溶剂。

2.穴位的选择穴位贴敷疗法的穴位选择与针灸疗法是一致的,也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辩证选取贴敷的穴位,并力求少而精。

此外,还应结合一下选穴特点:(1)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穴位贴敷药物。

(2)选用阿是穴贴敷药物(3)选用经验穴贴敷药物,如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小儿流涎;威灵仙贴敷身柱穴治疗百日咳等。

3.贴敷方法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当体位,使药物能敷贴稳妥。

贴药前,定准穴位,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宜春棉球擦净,然后敷药。

也有使用助渗剂者,在敷药前,现在穴位上涂以助渗剂与药物调和后再用。

中医透皮技术

中医透皮技术

中医透皮技术第一篇:中医透皮技术中医透皮技术1、【站高】:定位决定地位,心境跨越艰险。

2、【望远】:你能看多远,才能走多远;没有远见必寻短见,急功近利没有明天。

3、【广闻】:所见所闻成就一生,不知不觉葬送一生;决策者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4、【慎言】:一言兴国,一言亡国;讲实话不如讲对话,讲对话不如讲好话;不妄言,不诽议。

5、【心宽】:心有多大,世界才会有多大;量宽才能得人,无我才是境界;欣赏优秀人才,尊重6、【神定】:猝然临之而不惊,无过加之而不怒;思想坚定,情绪稳定;泰然处之,从容应对。

7、【意坚】:成功靠的是信念,而非条件;内心强大,神鬼难近。

8、【气足】:底气很足,就是自信,但绝非盲目自信,而是做了充足的准备后的胸有成竹;你连自己都不信,谁会信你!余鹏:***河池的韦安克医生也有很多验方,他的电话:***,他治好了很多糖尿病溃疡、腮腺炎、小儿呼吸道感染、肠道疾病。

腮腺炎第二天就能吃饭了。

做为医生,要做到医术和艺术的结合,准确地判断病人的支付能力是医生的基本功,只有准确地判断了病人的支付能力,才能既保证疗效,又能保证病人满意度以及自身经济效益。

对于一个经济条件差的病人,你给出的处方超出了他们的支付能力,病人会流失或者病人就会觉得这里的费用太高,即使勉强付清这次费用,下次也不会再来。

对于一个经济条件好,对自己健康意识比较强的病人,如果你给出的处方太低,对于医院和你个人来讲,既浪费了素质高的病源,病人也会觉得这么便宜的处方,能不能治好我的病?1详细地问他上次就诊(或院外治疗)的地点、时间、治疗方案。

2问病人的家庭生活工作状况,你得了这病,谁照顾你呢?“要在家休养哦,谁照顾你?”“平时工作很忙吧?”男性顾客可以看他的香烟、打火机、手机等等。

5素质差的病员可在诊断谈话中讲述病情发展的严重性,疗效的确切性,增加其心理压力及治愈信心,使其消费就医。

6素质高的病员要有根据地、科学地引导病员,并暗中施加心理压力,促进其消费在自身健康上。

中药汽雾透皮疗法

中药汽雾透皮疗法

——“中药汽雾透皮疗法”彻底终结鱼鳞病上海华肤皮肤病医院所采用的“中药汽雾透皮疗法”首先将中药物理作用于鱼鳞病病灶,快速改善体内酶活性,达到平稳表皮和游离胆固醇的代谢的效果,激活皮脂腺和汗腺的正常分泌功能,从根源上解决鱼鳞病皮肤干燥问题。

“中药汽雾透皮疗法”利用我国传统中药制剂煎煮产生的药蒸汽进入人体来治病或健身的一种历史悠久且疗效显著的内病外治疗法。

也就是将某些有治疗作用的溶液加热,使之产生蒸气,利用所蒸发之气体熏蒸病人的全身或某一局部,或用某些具有挥发性液体所熏发出的分子,来熏治和预防某些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

HYZ—Ⅲ型系列熏蒸治疗仪一、“中药汽雾透皮疗法”的独特疗效“中药汽雾透皮疗法”就是把药力和热力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促进人体对药物的吸收和全身血液的循环。

其治疗的作用在于使肌肤、孔窍、腴穴通过经络、气血与内脏连接起来。

达到全身治疗的效果,同时,熏蒸也可促使药物对体表、孔窍、腧穴的加热气刺激、调整内脏的功能。

另外,由于熏蒸时药性可直接由皮肤毛孔渗入体内,到全身各部,因而避免了胃肠和肝脏对药物的分解和破坏,减少了药性对内脏的伤害。

熏蒸也增强了角质层的水合作用,有助于药物穿透,湿润了皮肤。

●准确给药、改善体内细胞活性。

采用“中药汽雾透皮疗法”中的激活人体的免疫力,根据患者的病因,将中药物理作用于鱼鳞病病灶,可快速改善体内酶活性,达到平稳表皮和游离胆固醇的代谢的效果,激活皮脂腺和汗腺的正常分泌功能,从根源上解决鱼鳞病皮肤干燥问题。

●活血化瘀、清除血毒素。

鱼鳞病病在表皮,根在血液。

体内存在血液基因病毒,在造血过程中产生一种“隐形血体蛋白”,与肌体代谢的有害产物活性氧相结合形成血毒,随血液循环全身,导致肝脏造血功能失调,从而产生皮肤粗糙干燥。

“中药汽雾透皮疗法”可以快速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疏通微小血管,改善微循环,新鲜血液从微小血管渗出脉外转变成津液,濡润皮肤肌腠,加速新生细胞生长阻断血体蛋白的变异,清除血毒素。

中医透皮技术

中医透皮技术

中医透皮技术透皮技术是利用皮肤作为药物输入体循环的门户,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简单的说就是透过皮肤给药的技术。

而“透皮”的概念来自1974年美国首先提出的透皮给药系统。

所谓透皮给药系统(tran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TTS)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剂型。

它是继口服用药,注射制剂之后的第三代新型药物制剂。

我国虽然无“透皮”之名,但中医内病外治法中的敷贴疗法与“透皮”疗法异曲同工且历史使用更为悠久,春秋战国的《黄帝内经》、东汉《伤寒杂病论》、明代《本草纲目》等医学著作里均有敷贴疗法记载。

敷贴疗法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经络腧穴学说为指导药物直接贴敷于皮肤表层治疗疾病。

经过几十年日新月异的发展,透皮技术逐渐与传统中医理论相结合并大胆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医透皮疗法。

相比透皮技术具有:1.可产生持久恒定和可控的血药浓度从而减轻不良反应。

2.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

3.减轻口服注射用药痛苦。

4.使用简单方便,更易控制用药风险(出现不良反应时可及时停止用药)。

5.减少给药次数和剂量等这些独特优势外,中医透皮技术还具有1.药源取材广泛,价廉效广。

2.天然的药材药性稳定可靠、副作用更少这些中医传统特性,故倍受广大医务人员的推崇和患者的认可喜爱。

中医透皮技术是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对透皮给药系统技术领域的新突破。

中医透皮技术适用范围广,疗效好,对身体的毒副作用少,举有可观的发展前途,然而也面临如下几点问题:1.由于皮肤屏障作用。

仅限于剂量小药理作用强的药物;2.大面积给药,可能对皮肤产生刺激性和过敏性;3.由于皮肤生理功能作用,存在皮肤代谢与贮库作用,影响药物吸收.怎样克服人体皮肤对药物透析的障碍以及提高药物经皮吸收的生物利用度,这是透皮给药系统技术的关键部分,亦是目前外用药剂经透皮给药疗效千差万别的问题所在。

透皮技术

透皮技术

• 现场演示操作
透皮贴敷疗法
• 透皮技术的特点
• 大家都知道,在基层,儿科用药还是一个弱势, 不论是口服给药还是静脉给药都比较困难,特别 是在静脉输液时,部分患儿如果第一针或第二针 打不上的话,孩子就会大哭,家长也会心疼的跟 着小苦,有时还会出现医患关系紧张或不愉快的 场景。透皮技术完全可以解决口服给药和静脉给 药带来的弊端。
二、小儿咳嗽
寒咳:痰涕色白清稀 热咳:痰涕色黄粘稠
药物: 1.寒咳:麻黄、杏仁(去皮)、陈皮各10,半夏6 2.热咳:黄芩20、杏仁(去皮)、知母各10, 甘草、 麻黄、川贝母各6
选穴:膻中、大椎、天突、 肺俞、定喘,每次任 选1-2穴。 操作:药物共研细末,取3g 药末用透皮促渗剂调 和如膏状,置于《炎 痛苗贴》上,敷于腧穴处。
三、小儿腹泻
药物: 1.伤食型: 黄色稀便:焦山楂、焦麦芽、炒莱菔子、焦神曲各6 白色水样便:丁香、吴茱萸、肉桂各6,干姜10 绿色便:陈皮、黄连、黄芩、白头翁各等分,马齿苋汁适量 2.脾虚、虚寒型:丁香、肉桂各等份 3.寒湿型:肉桂、吴茱萸、车前子、白胡椒各等份 4.湿热型:葛根、黄芩、黄连、黄柏各等份 5.细菌性痢疾:葛根、黄芩、黄连、黄柏各等份
一、感冒
风寒感冒:恶寒发热,痰涕色白清稀 风热感冒:发热咽痛,痰涕色黄粘稠 暑湿感冒:发热呕吐,腹泻舌苔厚腻
药物: 1.风寒感冒:麻黄、桂枝、杏仁各10,甘草6 2.风热感冒:银花、连翘、黄芩各10,甘草6 3.暑湿感冒:藿香、佩兰各15,桂枝6、甘草、黄芩、 栀子各10 选穴:膻中、大椎、天突、肺 俞,暑湿感冒加用中脘, 每次任选1-2穴。 操作:药物共研细末,取3g药 末用透皮促渗剂调和如 膏状,置于《炎痛苗贴》 上,敷于腧穴处。
十三、手足口病

中药透皮技术

中药透皮技术

中药透皮技术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中药透皮技术2014-02-01||一、中药透皮技术(即消肿止痛贴)的适用法方:消肿止痛贴临床称之为药物载体,临床分干贴和湿贴两种法方。

1、干贴是指用载体直接贴于患处或用中药粉末敷于载体上贴于患处的一种简单方法。

2、而湿贴是将消肿止痛合剂融于载体和中药粉末(醋调、蜜调、酒精调)等以西药直接同消肿止痛合剂混合贴于患处及穴位的一种常用法方。

二、中药透皮技术(即内病外治)适应证:①儿科部分:1、发热:在小儿发热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先用安乃近注射液混合消肿止痛贴于大椎穴,疗效甚佳,一般30分钟以内体温下降,贴敷12~24小时,待热退后,再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共研细粉每次3至5克,75%的酒精调和同消肿止痛合剂敷入载体之上贴于大椎穴,24小时更换一次,连用2至3天,其功用为清热解毒,疏风透热,用于小儿外感高热,效果良好。

如:高热、心烦口渴、苔黄,用栀子、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各等份研末同上使用。

摊于渗透贴湿贴于大椎穴。

如鼻塞不通,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加苍耳子2:1份,用法同上。

②、小儿咳嗽:A:热咳: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共研末用3克至5克同消肿止痛液共敷于载体上贴于膻中,肺俞穴,每24小时更换一次。

(其中药粉最好用蜂蜜调和)。

B、寒咳: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各等份共研细末用3至5克用消肿止痛合剂混入贴于背部定喘、肺俞、前胸膻中穴上,24小时更换一次。

③、小儿哮喘:A喘促较重者,先以平喘为主,用氨茶碱注射液(根据年龄掌握计量)混合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贴于膻中,定喘、肺俞穴上,见效迅速。

B一般哮喘(病程较长者):用麻黄1份,自芥子4份,甘遂2份,细辛1份,玄明粉,前胡各3份,桑白皮6份共研细粉用蜂蜜做成饼状,待消肿止痛水溶于载体后,将饼放在载体之上贴于肺腧,涌泉穴之上,每天贴6小时。

中药透皮技术总结

中药透皮技术总结

第一部分:中药透皮技术的历史沿革中医没有“透皮”的说法,“透皮”的概念来自1974年美国首先提出的透皮给药系统,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完善,透皮给药系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透皮给药系统相比其他给药方法有其独特的优点,首先透皮给药无肝脏的“首过效应”,不被胃肠道消化液破坏,并且可提供较长的作用时间,降低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还能维持稳定而持久的血药浓度,从而提高疗效。

我国虽然无“透皮”之名,但中医外治法中的敷贴疗法与“透皮”疗法异曲同工,且使用历史更为悠久。

敷贴疗法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原则,以经络腧穴学说作为指导。

可以说中药透皮疗法是结合了西方最新的技术,且又与中医学理论相结合的一种疗法。

纵观中医敷贴疗法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1.萌芽阶段:(远古——春秋战国)早在1300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大量关于中医外治体会的文字记载。

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了治疗疮疡常用的外敷药物法、药物腐蚀法等,如“疡医掌肿痛,溃疡、拆疡、金疡、祝药刮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其中“祝药”即敷药,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记载有“傅”、“涂”、“封安”等疮口外敷之法,记载了用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治疗毒蛇咬伤的方法,并且其中所记载的以酒剂外涂止痛和消毒的资料为酒剂外用的最早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黄帝内经》,还有用白酒和桂心涂治风中血脉等记载,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开创广现代膏药之先河。

1这一时期,贴敷疗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具体方法还比较幼稚,虽然可以看到很多后期成熟外治方法的雏形,但无完整体系和专著出现。

2.发展阶段(汉代——明代)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方法,而且列举了各种贴敷方药。

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首次记载了用生地黄或栝萎根捣烂外敷治伤,用软膏剂贴敷疗金疮,并收录了大量外用膏药,如续断膏、丹参膏、雄黄膏、五毒神膏等,并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而且对黑膏药制法、条件、用具均有详细记载;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已有可用于局部治疗或透皮吸收的膏药,如“治疗腰腿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而止。

中药透皮技术儿科部分

中药透皮技术儿科部分

中药透皮技术-儿科部分中药透皮技术即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将特定中药贴在人体穴位之上,利用透皮吸收原理作用于人体,从而缓解人体病痛,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稳定的治疗方法。

药物剂量:1、中药:总量为3-5g.2、西药:小儿为日剂量的1·5-2倍成人为日剂量的3-5倍❖发热:辩证一:在小儿发热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先用安乃近注射液混合消肿止痛贴于大椎穴,疗效甚佳,一般30分钟以内体温下降,贴敷12~24小时,待热退后,再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共研细粉每次3至5克,75%的酒精调和同消肿止痛合剂敷入载体之上贴于大椎穴,24小时更换一次,连用2至3天,其功用为清热解毒,疏风透热,用于小儿外感高热,效果良好。

如:高热、心烦口渴、苔黄,用栀子、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各等份研末同上使用。

摊于渗透贴湿贴于大椎穴。

如鼻塞不通,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加苍耳子2:1份,用法同上。

辩证二:中药处方:焦栀子、桃仁使用方法: 栀子桃仁研为泥,用鸡蛋清调成稠糊状,分别敷于两足涌泉穴,固定。

每天敷贴10小时后取下,5天为1个疗程。

西药处方:氯丙嗪+异丙嗪+维生素B1+尼美舒利颗粒麻疹和病毒性传染病患儿慎用五岁以上小儿发热伴头痛可用:安乃近+黄连+维生素B1穴位选择:大椎或肚脐。

辩证三:1、紫花地丁9,吴茱臾9,虎杖5,胆南星3取2-3,20个小时,贴涌泉,2、人工牛黄30,柴胡20,黄芩10,薄荷10,葛根10,生石膏10,取2-3,75%酒精调和,;贴于神阙穴,20个小时。

辩证四:临证取3克,用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适量,地塞米松针适量调糊,敷于脐部。

六小时换一次,热退第二贴12小时换一次;如不退加敷两侧脚心各一贴;如头热甚于身,加大椎一贴。

辩证四:女孩,十四个月,发烧呕吐腹胀三天,T38.2度,大便干燥。

用药:苍术生姜肉桂白芷用藿香正气水调和,一贴见效退烧,腹不涨了。

中药透皮技术治疗颈肩腰腿痛

中药透皮技术治疗颈肩腰腿痛

颈肩腰腿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传统治疗多采用理疗、封闭、针灸、按摩等非手术疗法,均可取得一定疗效。

自2014年以来,笔者采用中药透皮技术结合中药组方穴位贴敷治疗颈肩腰腿痛45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麗床资料:45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40 ~ 65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6天;颈椎骨质增生10例,腰椎增生8例,膝关节增生10例,肩周炎12例,跟痛症5例。

,疗方法:治疗原则:活血化瘀止痛、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组成:生白芥子、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生南星、辽细辛各15克,白胡椒、松香各30克,透骨草、川芎、当归、乳香、没药、桃仁、红花、独活、羌活各50克,共研细末过80 ~ 100目筛。

使用方法:根据病变部位不同,每取3克,以消肿止痛液调和,用消肿止痛贴湿贴于相应穴位或压痛点,1天1次,7天为1个疗程。

[媒准:1. 治愈:疼痛、酸胀等症状完全消失,病变部位功能活 动恢复正常;2. 显效:疼痛等症状基本消失,病变部位功能活动基本恢复正常;3. 好转:疼痛减轻,功能活动改善;4. 无效:治疗前后疼痛、i力能活动障碍无变化/治疗结果:1^^本组45例,经1~ 2个疗程治愈25例,显效10例,好转|例,无效2例。

仑:一颈肩腰腿痛属中医“伤筋”“痛痹”“骨痹”范畴。

内因与外因是两大主因。

内因多为年老体弱,肝肾亏虚,或外伤后损伤经络,气滞血瘀;外因为风寒湿邪侵入,阻滞经络。

中老年人脏腑机能衰退,气血亏虚,卫外不固,若长期劳力ys度,损伤肢体肌肉、筋膜、韧带、关节,复感风寒湿邪,致局部脉络痹阻,气 滞血瘀,不通则痛。

综观颈肩腰腿痛 的病变,以压痛点明 确、喜热恶寒、得温 痛减为主要特点,治 疗上以温经散寒、活 血化瘀、消肿止痛、疏通经络、强壮筋骨 为主。

方中白芥子、白胡椒、生川乌、生 草乌、生南星等药物,具有祛风散寒、温经 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之功效,为历 代医家常用之品,药 力峻猛,起效迅速。

中药透皮技术治疗疱疹性咽峡炎临床心得

中药透皮技术治疗疱疹性咽峡炎临床心得

奇 旨
女11例。年龄为6个月~ 4岁。
下行;山豆根清热解毒除烦;青黛清热
贴敷处方:大黄、芒硝、山豆根、吴 解毒,配冰片治各种湿疹、疱疹、口舌
茱萸、青黛、冰片各等份,共研细末。
咽喉溃疡,诸药合用,加之消肿止痛贴
取上述药粉3克,以消肿止痛液调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共同达到治疗目的。

和,用消肿止痛贴湿贴药粉于双足涌泉 通过消肿止痛贴加中药贴敷治疗疱疹性
食、呕吐等,多数患儿没有咳嗽、流鼻 煎服。
涕等症状。部分患儿可出现颈下淋巴结
第五天复诊:贴敷药物不变。
肿大或压痛,血常规检查大多正常或略
第六天复诊:9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低。中医辨证为湿热喉痹,是外感湿热 疾病痊愈。
另味
上攻咽峡所致。
技匡
组方中大黄、芒硝能泻下通滞、清热
—4
本次共收治本病48例,男37例, 泻火;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引热
穴,如发热,加用三菱针刺两耳尖放血, 咽峡炎能有效控制症状、缩短疗程,安
或耳背部浅静脉放血,或少商穴放血。
全性高,具有标本兼治的特点。可作为
疗效观察: 第一天初诊:患者体温均高于38乜, 贴敷20个小时后体温平均降1乜,咽峡
咽部各种炎症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案,值 得基层医生广泛应用和推广。0
编辑I秀诡
57
单独发生。除咽部外,口腔黏膜亦可发
第三天复诊:体温正常,咽峡部米粒
生疱疹。该病主要表现为急促发热,可 状疱疹全部消失,患儿精神大部分良好,
持续高热或反复发热,年龄大的小儿常 其中39例判断为治愈。
诉咽痛,吞咽时尤甚,有时诉头痛、腹
第四天复诊:剩余9例穴位贴敷不变,
痛或肌痛。婴儿则表现为烦躁不安、拒 再根据临床症状辨证用柴胡石膏汤加减

浅谈中药透皮技术治疗小儿发热

浅谈中药透皮技术治疗小儿发热

_播贴敷2019年12月第12期笔者运用中药透皮技术治疗小儿发热治,发热至极按阳明病论治,介于两者一症,结合“阳病之初以三阳发热为主”之间按少阳病论治。

的思想,辨证方法简单,疗效确切,易于掌握,适宜推广。

现将使用心得分享如下:小儿发热是儿科临床常见症状之一, 中医认为引起发热的病因主要为外感与 内伤两方面。

外感发热多为外邪侵袭, 正邪相搏,邪气实所致。

内伤发热多由 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而致。

《伤寒论》中论述三阳和三阴均可至 发热,后者一般少见,且在后期,暂不 作讨论。

三阳即太阳、阳明、少阳,三 阳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阳 病多为阳病之初,阳明病又为阳病之极,太阳病和阳明病之间的阳性病当为少阳病,最为多见。

三阳发热就是三个不同 的发热证型,那么发热之初按太阳病论1. 太阳证发热症见:感冒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 头颈强痛,无汗,脉浮或晐喘者。

治则:其邪在表,当发汗解表。

方药:葛根麻黄汤加减(葛根60克,麻黄10克,石膏30克,杏仁15克,甘 草10克),以上药物共研细末。

治法:取上述药粉6克,消肿止痛液 调和成糊状,分2份贴敷于大椎、神阙穴。

2. 少阳证发热症见:往来寒热,胸中烦热、胸满、身热,咽干口苦,小便黄赤。

治则:清热除满。

方药:黄芩柴胡汤加减(黄芩30克,柴胡15克,白芍15克,石膏30克,竹 叶10克,知母30克,甘草10克),以 上药物共研细末。

治法:取上述药粉6克,消肿止痛液2019年12月第12期■播贴敷调和成糊状,分2份贴敷于大椎、神阙穴。

3.阳明证发热症见:邪热结于阳明,津液受伤,发 潮热,自汗出,大便难。

治则:以泻热除实为主。

代表方:大黄芒硝汤加减(大黄15 克,芒硝10克,枳实30克,厚朴20克, 白芍30克),以上药物共研细末。

治法:取上述药粉3克,消肿止痛液 调和成糊状,贴敷于神阙穴,便通即停。

1.张某,男,5岁,发烧就诊。

恶寒, 头痛,流清涕,无汗,体温38.5七,咽 部红。

中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

中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

中药透皮技巧【1 】的应用办法透皮贴临床称之为药物载体,临床分干贴和湿贴两种办法.干贴:是用药片直接贴于患处或用中药粉末敷于药片上贴于患处,用纱布包扎.(药针剂)或西药折衷后贴于穴位或患处.中医诊治的理论基本.诊法:望,望精力.面庞.形态.舌体.舌苔;闻:听声音.闻气息;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饮食四问便,五问头身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科应问经带产,小儿当问麻疹斑.切: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应,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规模.寒热辨证,系八纲辨证(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为中医辨证学的根本纲要)的具体内容之一.八纲辨证的特色在于掌控疾病产生成长进程的整体性.肯定性与相干性.寒热是用以分辩疾病病因最根本的两个纲要.寒证是感触感染寒邪或体内阳气缺少时所表示的证候.恶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四肢举动冰冷,精力精神萎顿,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惨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以冷.淡.稀.润.静为特点.热证是感触感染热邪或阳气亢盛阴液缺少时所表示的证候.发烧.恶热喜凉.口渴欲冷饮.面赤.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湿润少津,脉数.以热.赤.稠.燥.动为特点.一.腹泻A.寒湿型:面色惨白或萎黄.无精打采.嗜睡.不思饮食.口不渴.口唇白或青紫.恶寒.四肢不温.舌苔白.厚腻.腹胀发凉.腹痛喜按.大便稀溏或不成型.伴随泡沫.绿便伴随食物残渣或奶瓣.无腥臭.治疗:温中散寒.健脾利湿.用寒泻散3-5g,沙蒿子加溶媒,6542针1支,湿贴于神阙穴,口服益生菌.健脾颗粒(参苓白术颗粒).B.湿热型:面红耳赤.精力焦躁.不思饮食.恶心吐逆.口唇色红.口渴.喜冷饮.舌尖红.舌苔黄腻.脘腹胀痛.大便量多.味腥臭.便色黄.如蛋名堂.轻微者消失水样便.脓血便.肛门红肿.治疗:除热燥湿.用热泻散3g,沙蒿子加溶媒,苯乙哌啶片2-4片,藿喷鼻正气水适量,湿贴于神阙穴.口服庆大霉素颗粒.洛哌丁胺胶囊,有脱水者补水.1次奏效,1-3次治愈.C.消化不良性腹泻.心理性腹泻:不思饮食.脘腹胀满.消化不良.大便不成形.治疗:健脾利湿.温中散寒.参苓白术散(加减),沙蒿子加溶媒, 6542针,湿贴神阙穴.口服益生菌和参苓白术颗粒(健脾颗粒).7天1疗程.D.小儿秋季腹泻:初期不成直接止泻,如脱水可补液,治疗时代节食,忌口母乳.奶粉.鸡蛋等高蛋白食物,改食面汤等.治疗:用秋泻散3克加沙蒿子溶媒,潘生丁(力把韦林或甲青咪呱或庚昔洛韦),发烧加苯已呱定,不发烧可加654一2,折衷湿贴神阙,贴敷时光视年纪大小而准时光,一般6一24小时. 3次治愈.E.五更泻(俗称慢性肠炎);症状:黎明泄泻,肠鸣脐痛,泻后痛减,大便稀薄,混淆不必食物,形寒肢冷,四肢不温,腰膝酸冷,疲惫无力,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舌质淡,舌体胖.多有齿印,脉沉细无力.治疗:取寒泻散5g,6542针2支(苯乙哌啶6片),沙蒿子加溶媒,折衷在一路,湿贴神阙穴或关元穴.合营口服四神丸,附子理中丸,益生菌(上海仙代).泻止后减去西药,7-14天治愈.二.伤风发烧如大便湿润,第一次用大承气3-5g,沙蒿子溶媒折衷贴神阙穴.并合营辩证治疗.A.伤风发烧通用方:用法:伤风散取3-5克,与沙蒿子溶媒一路折衷,风寒可用加姜汁,风热加清开灵针.暑湿加藿喷鼻正气水,加安乃近针或氨比针或其他退热药均可,湿贴于神阙穴或大椎穴即可,贴敷时光视年纪大小及皮肤迟钝度而定,一般6-12小时.每日一次.合营口服药物:风寒伤风口服姜枣祛寒颗粒(伤风清热颗粒);风热伤风口服风热伤风颗粒;暑湿伤风口服藿喷鼻正气颗粒.体温不超出38.5℃,不口服退热药.B.风热伤风发烧:退热散3g加人工牛黄1g或紫雪散, 沙蒿子加溶媒,安乃近针或氨比针折衷,湿贴神阙穴或大椎穴.如大便湿润者,用上方贴大椎穴,同时用大承气3-5g,沙蒿子.溶媒,加心理盐水,贴神阙穴.口服风热伤风颗粒.三.咳喘A.风寒咳嗽:面色惨白.精力萎靡.食欲不振.咳声低沉无力.流清涕.口唇色淡或青紫.舌尖淡粉.舌苔薄白.舌体胖大.较大孩子舌体边有齿痕.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治疗: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小青龙散(加减)3-5g,沙蒿子加溶媒,加西药力把韦林(西咪替丁),克咳敏.舒喘灵.异丙嗪针25mg-50mg折衷在一路,湿贴神阙.肺腧.膻中或定喘(任选1-2个穴位).口服小青龙颗粒.如伴随以下症状:恶心吐逆.舌苔白厚腻.幼儿流口水.腹胀.腹痛喜按.大便稀溏不成型.用力或放屁时有少量大便.大便多为绿色,常伴随食物残渣或奶瓣.可用参苓白术散3-5g,沙蒿子加溶媒,加贴神阙穴.B.风热咳嗽:面部潮红.精力焦躁不安.咳嗽陪同汗出.口渴.喜冷饮.流黄鼻涕.痰色黄.口唇色红.舌尖红.舌苔黄.咽部充血红肿.咳声粗.发干.咳嗽有力.治疗:疏风清热.宣肺化痰;用麻杏石甘散(加减)3-5g,沙蒿子加溶媒,克咳敏.舒喘灵片.阿奇霉素针.异丙嗪针折衷在一路,湿贴膻中.定喘.神阙.肺腧(任选1-2个穴位).发烧轻微者可加地米针(安乃近或消炎痛).痰稠可加溴已新或甘草片.口服止咳喘颗粒或小儿清肺化痰口服液.如伴随以下症状:不思饮食.口臭.舌起芒刺.轻微者伴随口腔溃疡.舌苔黄厚腻.脘腹胀满.腹痛拒按.大便干.2-3天1次.可用大承气散3-5g,心理盐水.沙蒿子加溶媒折衷,加贴神阙穴.C.小儿毛支:止咳平喘,宣肺化痰.用毛支散A 3-5g,沙蒿子加溶媒,异丙嗪针25-50mg,舒喘灵2片(喘定).克咳敏2片.地塞米松.伴随发烧者加消炎痛或安乃近针,不发烧者可加654-2,湿贴膻中.定喘.神阙.肺腧(任选1-2穴位).口服小儿化痰止咳颗粒.D.燥咳:肺虚液少或燥邪伤肺所致的咳嗽.症状:咳嗽痰少,喉中声哑,烦渴引饮,大便秘涩,肌肤死板.治疗:清燥润肺.取毛支散B, 3-5g,克咳敏,异丙嗪针,蜂蜜,沙蒿子,溶媒折衷,湿贴膻中或定喘或天突.口服养阴清肺丸.益生菌.E.慢性支气管炎:祛风散寒,止咳平喘;用法:用慢支散5g加异丙嗪100-150毫克.安茶硷,或舒喘灵,酮替芬,消肿止痛贴加溶媒折衷贴膻中加定喘(肺腧),瓜代贴,急性期有沾染用抗菌素内服,及对症处理,十天为一疗程,非急性期可口服气管炎菌苗,益生菌,如意定喘丸.四.小儿厌食(疳积):因受风寒湿引起的脾不健运.胃肠胀气.不思饮食.取疳积散3-5g,沙蒿子加溶媒,健胃消食片6片,湿贴于神阙穴.腹胀轻微者可加消涨片.口服益生菌.参苓白术颗粒或健脾颗粒.热症用大承气3-5g沙蒿子溶媒折衷,贴于神阙穴.五.扁桃体炎.咽炎A.急性期(化脓):取急扁散3g, 沙蒿子加溶媒,消炎痛4-6片,清开灵针折衷贴天突穴或局部.如大便湿润,在神阙穴加贴大承气散.清胃黄连丸.B.慢性期:慢扁散取3-5克,沙蒿子加溶媒折衷,贴于天突穴,每贴24小时.如疼者可加消炎痛.主治:慢性扁桃体炎.慢性咽炎.扁体增生.口服益生菌.C.梅核气(咽部神经官能症):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或乘脾犯胃,运化掉司,津液不得输布,凝聚成痰,痰气结于咽喉引起的咽部平常感到,如痰黏感.蚁行感.炽热感.梗阻感.异物感等.治疗:慢咽散5-10g,沙蒿子加溶媒,加异丙嗪针50mg-100mg.安定5-10片湿贴双侧涌泉穴(1天1次).咽部滤泡点刺放血(7天1次).口服冬凌草.B6.B2.异丙嗪片,逍遥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中药透皮技术的历史沿革
中医没有“透皮”的说法,“透皮”的概念来自1974年美国首先提出的透皮给药系统,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完善,透皮给药系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透皮给药系统相比其她给药方法有其独特的优点,首先透皮给药无肝脏的“首过效应”,不被胃肠道消化液破坏,并且可提供较长的作用时间,降低药物毒性与不良反应,还能维持稳定而持久的血药浓度,从而提高疗效。

我国虽然无“透皮”之名,但中医外治法中的敷贴疗法与“透皮”疗法异曲同工,且使用历史更为悠久。

敷贴疗法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与辨证论治为原则,以经络腧穴学说作为指导。

可以说中药透皮疗法就是结合了西方最新的技术,且又与中医学理论相结合的一种疗法。

纵观中医敷贴疗法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1、萌芽阶段:(远古——春秋战国)
早在1300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大量关于中医外治体会的文字记载。

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了治疗疮疡常用的外敷药物法、药物腐蚀法等,如“疡医掌肿痛,溃疡、拆疡、金疡、祝药刮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其中“祝药”即敷药,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记载有“傅”、“涂”、“封安”等疮口外敷之法,记载了用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治疗毒蛇咬伤的方法,并且其中所记载的以酒剂外涂止痛与消毒的资料为酒剂外用的最早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黄帝内经》,还有用白酒与桂心涂治风中血脉等记载,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开创广现代膏药之先河。

1这一时期,贴敷疗法无论就是基础理论还就是具体方法还比较幼稚,虽然可以瞧到很多后期成熟外治方法的雏形,但无完整体系与专著出现。

2、发展阶段(汉代——明代)
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方法,而且列举了各种贴敷方药。

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首次记载了用生地黄或栝萎根捣烂外敷治伤,用软膏剂贴敷疗金疮,并收录了大量外用膏药,如续断膏、丹参膏、雄黄膏、五毒神膏等,并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而且对黑膏药制法、条件、用具均有详细记载;宋代《太平惠民与剂局方》已有可用于局部治疗或透皮吸收的膏药,如“治疗腰腿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而止。

”;《圣济总录》中指出:“膏取其膏润,以祛邪毒,凡皮肤蕴蓄之气,膏能消之,又能摩之也”,初步探讨了中药贴敷治病的机理;宋代《刘涓子鬼遗方》载有多种薄贴之法;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述及外贴膏药治疗痈疽、风湿之症,收载了不少穴位贴敷疗法,并为人们所熟知与广泛采用,如吴茱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黄连末调敷脚心治疗
1朱晓龙、穴位贴敷疗法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0, 32(2):1-3、
小儿赤眼至今仍在临床使用。

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中载有膏方26张,多以麻油、黄丹、松香、白蜡等为基质,并详细记载了膏药的制法与用途。

汪机著的《外科理例》,载有软、硬膏方11张,多以麻油、黄丹、牛皮胶等为基质。

这一时期随着中药外治方法的不断改进与创新,膏药的制备已经非常完善,而且晋、唐之后已出现贴敷疗法与其它学科相互渗透与结合的运用研究。

如把敷药法与经络腧穴的特殊功能结合起来,创立了穴位敷药法,大大提高了疗效
3、理论成熟阶段(清代)
清代,可以说就是中药外治方法较为成熟的阶段。

其中以《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等中药外治专着的问世为代表,以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为贴敷疗法成熟的标志。

《急救广生集》又名《得生堂外治秘方》,就是我国清代著名而又难能可见的外治法专书,此书就是程鹏程悉心博览,广辑方书而成,程氏穷力搜讨数十年,集内外治法三千余方,并将其外治方一千五百余首进行分门别类,汇纂成编,为集十卷。

其内容总括了清·嘉庆以前历代医家行之有效的外治经验,就是一部极为丰富的外治法的宝贵史料。

原为救急而作,所载方药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

书中所用外治疗法包括、涂、针、炙、砭、镰、浸洗、熨搨、蒸提、按摩等多种方法,几乎集外治之大全,其中许多方法延用至今,确有疗效。

继《急救广生集》之后,清代医家吴师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敷贴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理论研究,著成《理瀹骈文》一书,此书原名叫《外治医说》,刊于1870年。

作者因取“医者理也”,药者沦也”之意,又因正文就是用“骈体文”写成的,故刊成后,改名为《理瀹骈文》。

吴氏本人通过长期实践,大力提倡膏药的应用。

她在二十年间, “月阅症四、五千人,岁约五、六万人,出膏大小约十万余张。

”因此,可以说《理瀹骈文》就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研究膏药的专著。

除膏药外,还有敷、熨、罨、涂、熏、浸、洗、擦、搭、抹、嚏、吹、吸、捏、咂、坐、塞、踏、卧、刷、摊、点、滴、烧、照、缚、扎、刮痧、火罐、按摩、推拿等数十种外治方法,它不仅用于痈疽疔肿、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外科疾患的治疗,还广泛地用于内、妇、儿、外、五官等各种疾患的治疗。

因此《理瀹骈文》被后人尊称为“外治之宗”。

吴氏所著《理瀹骈文》总结了我国清末以前千余年的外治方法,把敷贴疗法的治疗范围推广到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指出“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以膏统治百病”。

为后世树立了楷模,在这部专著中她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从而奠定了外治法的理论基础。

4、中西医结合阶段(民国——现代)
民国时期,中医学的发展处在一个特殊阶段,西医传入后不断发展与壮大,中医却得不到
政府的支持与重视,反受到歧视,并引发了生存危机。

在这一时期,包括外治在内的整个中医学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缓慢发展。

尽管受到政府的种种限制,但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民间中医教育大力发展,民间中医学术团体大量涌现。

这一时期中医药外治的临床表现为内外合治,治疗手段丰富,外治法广泛渗透到内、外、妇、儿各科,扩大了外治的应用范围。

这一时期对历代本草与方剂著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收集汇编与研究,深入探讨药性、药效,并试图采用西药药理解释中药功效或采用化学分析,提取药物有效成分等方法确认中药药效。

其中亦不乏对外用中药的研究。

西方医学的大量传入,使更多的人有机会从事中西医学的汇通,中药成分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建国以后,中医药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由于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促使膏药从炼制方法到剂型改造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不仅系统的挖掘、整理了前人应用膏药的经验, 而且对膏药的作用机理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膏药的制法与应用上进行了改进。

上世纪50 年代出版了《膏药方集》, 60 年代出版了《中国膏药学》, 对传统膏药的机理、制备、组方等进行总结、更新与充实, 使之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期间,传统的中药黑膏药逐渐被橡皮膏取代, 橡胶膏剂就是19 世纪后期在膏药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 近年来在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

但目前大部分中药橡皮膏仍采用橡胶与松香, 因而难以克服对皮肤的过敏性,且其含药量少, 难于控制到最佳水平, 所以至今仍然没有太大的突破。

近些年, 随着高分子材料工业的发展, 上世纪70 年代巴布剂首先在日本出现, 中药巴布剂将中药提取物或药物, 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与适量比例的辅料混匀后涂于布上制成的外用制剂, 作为新型外用透皮贴剂, 已在国外大量应用。

新型巴布剂与橡皮膏相比具有载药量大, 生物利用度高, 敷贴舒服, 剥离方便, 自然透气保湿性好, 对皮肤无过敏、刺激, 挥发型药物在生产过程中损失小等优点, 被认为就是一种具有很好发展前景的外用中药新剂型。

2
中医药透皮贴敷疗法,简便易学,作用迅速,容易推广,使用安全,副作用极小,乐为患者接受。

它不仅在外、骨伤、皮肤、五官、肛肠等科疾病的治疗方面显出特色,而且对内科、妇科疾病也有显着疗效,尤对老幼虚弱之体,攻补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更有内服法所不具有的诸多优点。

中医药透皮疗法的特点与优势
2李园, 李佩文、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 1999, (6)、
一、途径直接,作用迅速透皮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它部位,作用较为直接,直达病所,直接发挥药效,作用较强。

二、用药安全,适应症广透皮贴敷疗法就是以透皮吸收发挥作用的药物,较其它给药途径用药较为安全,同时也增大了用药的范围,尤其就是外用给药方法历经漫长岁月的临床验证,其方药组成已不计其数,其治疗范围已涉及内、外、妇、儿等多种学科多种疾病,具有较高的医疗与保健价值。

三、使用简便,易于推广贴敷药物的制作可简可繁,家庭多用较简单的药物配伍及制作,易学易用,经简单学习就可掌握要领,不需高、精、尖或特殊的医疗设备,无论就是医生还就是患者或者家属,多可兼学并用、随学随用。

四、药源广泛,价廉效广贴敷疗法的药物取材多较简单,甚至有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用品包括葱、姜、蒜等随地取材,无需耗费过多金钱。

且贴敷药方组成多来自于临床经验,疗效显着,在疾病的初期即自行解决。

节省大量人力财力。

五、稳定可靠,副作用少。

透皮贴敷疗法就是药物施于体表,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便于随时观察、了解病情变化,随时加减更换,很少发生副作用,具有稳定可靠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