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透皮技术

合集下载

中药透皮技术常用配方

中药透皮技术常用配方

中药透皮技术常用配方中药透皮技术常用配方中西药透皮技术五大优势:1、持久给药且维持恒定血药浓度2、药物不经消化道,避免胃酸对药效的破坏作用及对胃肠的刺激3、绕过肝脏首过效应,减轻对肝、肾等脏器的毒性损害4、远离抗生素,减少打针、输液带来的痛苦及危害5、使用方便,疗效显著,患者无痛苦。

这项技术拯救了千千万万的患者,尤其是我们祖国的花朵。

它避免了抗生素给人体带来的危害。

我们应该跟上时代的发展,认识新技术,让中国的这项技术代替国外的抗生素,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为了祖国的未来,一、中药透皮技术(即消肿止痛贴)的适用法方:消肿止痛贴临床称之为药物载体,临床分干贴和湿贴两种法方。

1、干贴是指用载体直接贴于患处或用中药粉末敷于载体上贴于患处的一种简单方法。

2、而湿贴是将消肿止痛合剂融于载体和中药粉末(醋调、蜜调、酒精调)等以西药直接同消肿止痛合剂混合贴于患处及穴位的一种常用法方。

二、中药透皮技术(即内病外治)适应证:①儿科部分:1、发热:在小儿发热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先用安乃近注射液混合消肿止痛贴于大椎穴,疗效甚佳,一般30分钟以内体温下降,贴敷12~24小时,待热退后,再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共研细粉每次3至5克,75%的酒精调和同消肿止痛合剂敷入载体之上贴于大椎穴,24小时更换一次,连用2至3天,其功用为清热解毒,疏风透热,用于小儿外感高热,效果良好。

如:高热、心烦口渴、苔黄,用栀子、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各等份研末同上使用。

摊于渗透贴湿贴于大椎穴。

如鼻塞不通,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加苍耳子2:1份,用法同上。

②、小儿咳嗽:A:热咳: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共研末用3克至5克同消肿止痛液共敷于载体上贴于膻中,肺俞穴,每24小时更换一次。

(其中药粉最好用蜂蜜调和)。

B、寒咳: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各等份共研细末用3至5克用消肿止痛合剂混入贴于背部定喘、肺俞、前胸膻中穴上,24小时更换一次。

中草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

中草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

中草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1. 背景介绍中草药透皮贴敷技术是一种将中草药成分通过贴皮方式透过皮肤渗透到体内的方法。

这一技术常被应用于传统中药治疗领域,以提供局部或全身的药物疗效。

2. 基本配方中草药透皮贴敷技术的基本配方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中草药饮片:选择适合治疗目标的中草药饮片,并进行粉碎处理。

- 载体:选择适当的载体,如透明贴膜或纱布贴片,以便草药饮片可以均匀附着在载体上。

- 辅助材料:根据需要,可能需要添加一些辅助材料,如粘合剂或促渗透剂。

3. 配方制备步骤下面是一般的中草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制备步骤:1. 准备中草药饮片:选择所需的中草药饮片,并按照指定剂量加工成细粉。

2. 添加辅助材料(可选):根据需要,将适当的辅助材料加入到中草药细粉中,确保充分混合。

3. 选择载体:根据治疗要求,选择合适的载体,如透明贴膜或纱布贴片。

4. 均匀涂布草药饮片:将草药饮片粉末均匀涂布在所选载体上,确保每个贴敷剂的厚度一致。

5. 干燥处理:将贴敷剂放置在通风的地方,进行干燥处理,直至贴敷剂完全干燥。

6. 包装保存:将制作完成的中草药透皮贴敷剂包装起来,储存在干燥、阴凉的地方。

4. 注意事项在制作和使用中草药透皮贴敷剂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选择适合自己的配方:根据个人病情和需要选择适合的中草药配方。

- 保持清洁和卫生:在制作和使用过程中,确保工作环境和工具的清洁和卫生。

- 测试过敏反应:在首次使用前,进行过敏测试,以确保无过敏反应发生。

5. 使用效果和风险中草药透皮贴敷技术的使用效果和风险因人而异。

若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或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以上是对中草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的基本介绍,希望能对使用者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中药透皮技术治疗颈肩腰腿痛

中药透皮技术治疗颈肩腰腿痛

颈肩腰腿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传统治疗多采用理疗、封闭、针灸、按摩等非手术疗法,均可取得一定疗效。

自2014年以来,笔者采用中药透皮技术结合中药组方穴位贴敷治疗颈肩腰腿痛45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麗床资料:45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40 ~ 65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6天;颈椎骨质增生10例,腰椎增生8例,膝关节增生10例,肩周炎12例,跟痛症5例。

,疗方法:治疗原则:活血化瘀止痛、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组成:生白芥子、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生南星、辽细辛各15克,白胡椒、松香各30克,透骨草、川芎、当归、乳香、没药、桃仁、红花、独活、羌活各50克,共研细末过80 ~ 100目筛。

使用方法:根据病变部位不同,每取3克,以消肿止痛液调和,用消肿止痛贴湿贴于相应穴位或压痛点,1天1次,7天为1个疗程。

[媒准:1. 治愈:疼痛、酸胀等症状完全消失,病变部位功能活 动恢复正常;2. 显效:疼痛等症状基本消失,病变部位功能活动基本恢复正常;3. 好转:疼痛减轻,功能活动改善;4. 无效:治疗前后疼痛、i力能活动障碍无变化/治疗结果:1^^本组45例,经1~ 2个疗程治愈25例,显效10例,好转|例,无效2例。

仑:一颈肩腰腿痛属中医“伤筋”“痛痹”“骨痹”范畴。

内因与外因是两大主因。

内因多为年老体弱,肝肾亏虚,或外伤后损伤经络,气滞血瘀;外因为风寒湿邪侵入,阻滞经络。

中老年人脏腑机能衰退,气血亏虚,卫外不固,若长期劳力ys度,损伤肢体肌肉、筋膜、韧带、关节,复感风寒湿邪,致局部脉络痹阻,气 滞血瘀,不通则痛。

综观颈肩腰腿痛 的病变,以压痛点明 确、喜热恶寒、得温 痛减为主要特点,治 疗上以温经散寒、活 血化瘀、消肿止痛、疏通经络、强壮筋骨 为主。

方中白芥子、白胡椒、生川乌、生 草乌、生南星等药物,具有祛风散寒、温经 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之功效,为历 代医家常用之品,药 力峻猛,起效迅速。

中药透皮技术和中药直肠滴入技术

中药透皮技术和中药直肠滴入技术

中医康复科新增特色治疗技术中药透皮技术(穴位贴敷)中药透皮技术即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将特定中药贴在人体穴位之上,利用透皮吸收原理作用于人体,从而缓解人体病痛,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稳定的治疗方法。

常见病用药及穴位:1、小儿咳喘方:白芥子、元胡、甘道、细辛、冰片等。

穴位:大椎、大杼、风门、肺腧等。

2、小儿消化不良方:半夏、元胡、甘道、细辛、肉桂、白芥子等。

穴位:脾腧、胃腧、天枢、中脘、神阙等。

3、温阳祛寒方:白芥子、细辛、甘道、干姜、小茴香、吴茱萸等。

穴位:大椎、肺腧、肾俞、肩井、命门、腰阳关等。

4、颈肩腰腿疼痛方:白芥子、白芷、川芎、马钱子、羌活、独活、乳香等。

穴位:疼痛局部、曲池、手三里、阴陵泉等。

5、痛风方:元胡、川芎、川乌、草乌、干姜、羌活等。

穴位:痛风局部穴位等。

6、止痛贴方:元胡、川芎、川乌、干姜、冰片等。

穴位:疼痛局部穴位等。

7、风湿贴方:羌活、独活、防风、八角枫、麻黄、木通等。

穴位:疼痛局部穴位、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等。

8、普通感冒发热方:石膏、青蒿、柴胡、葛根、薄荷等。

穴位:大椎、风池、风门、肺腧、太阳等。

9、风热咳嗽方:麻黄、杏仁、石膏、川贝、冰片等。

穴位:大椎、风池、肺腧、风门、定喘等。

10、冬季咳喘方:射干、麻黄、桂枝、干姜、细辛、桔梗等。

穴位:大椎、定喘、风门、肺腧等。

11、鼻窦炎方:葛根、麻黄、桂枝、白芍、白芷、苍耳子等。

穴位:大椎、风门、肺腧、迎香、印堂等。

12、鼻炎方:葛根、麻黄、桂枝、白芍、白芷、苍耳子等。

穴位:大椎、风门、肺腧、定喘、迎香等。

13、慢性咽炎方:半夏、厚朴、射干、玄参、胖大海等。

穴位:大椎、天突、神阙、水泉、廉泉等。

14、腮腺炎方:青黛、芒硝、冰片等。

穴位:腮腺局部等。

15、口腔溃疡、手足口、结膜炎、红眼病方:大黄、芒硝、黄连、肉桂、冰片。

穴位:大椎、涌泉、申脉、照海、太冲等。

16、肠炎方:乳香、桃红、红花、连翘、大黄、芒硝等。

穴位:神阙、关元、天枢、大横、太乙等。

中草药透皮技术总结

中草药透皮技术总结

中草药透皮技术总结引言中草药透皮技术是一种将中草药有效成分透过皮肤吸收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本文将对中草药透皮技术进行总结。

中草药透皮技术的原理中草药透皮技术主要通过两种原理实现药物的透皮吸收。

第一种原理是药物通过皮肤的表层,进入角质层后再通过毛细血管系统进入全身循环。

第二种原理是药物通过皮肤的毛孔或伤口直接进入真皮层,再进入毛细血管系统。

这两种原理在实际应用中根据药物性质和治疗需求选择使用。

中草药透皮技术的主要方法中草药透皮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 渗透增强技术:通过增强药物在皮肤上的渗透性能,如物理增透法和化学增透法。

2. 电泳技术:利用电流推动药物的透皮吸收,主要有离子导入法和离子导出法。

3. 声波增透技术:通过超声波作用改变皮肤结构,增加药物的吸收。

4. 光热联合透皮技术:利用光热效应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并加速药物在皮肤内的分解和释放。

5. 纳米技术:通过纳米粒子或纳米载体将药物输送到皮肤深层,并促进透皮吸收。

中草药透皮技术的应用领域中草药透皮技术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局部治疗:透皮技术可以将中草药有效成分直接输送到需要治疗的皮肤部位,实现局部治疗效果。

2. 全身治疗:透皮技术可以将中草药有效成分透过皮肤进入全身循环,实现全身治疗效果。

3. 传统中药熏蒸:透皮技术可以将中草药有效成分以蒸汽或烟雾形式进入体内,通过吸入达到治疗效果。

4. 美容护肤:透皮技术可以将中草药有效成分输送到皮肤深层,改善皮肤问题,提供美容护肤效果。

中草药透皮技术的发展趋势中草药透皮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未来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新的透皮技术的出现: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透皮技术将不断涌现,为中草药透皮技术提供更多选择。

2. 药物递送系统的改进:中草药递送系统将与透皮技术相结合,实现药物的精准输送和控制释放。

3. 安全性和疗效的提高:中草药透皮技术在安全性和疗效方面还有待提高,未来将加强相关研究,确保其安全有效的应用。

中药透皮技术总结

中药透皮技术总结

第一部分:中药透皮技术的历史沿革中医没有“透皮”的说法,“透皮”的概念来自1974年美国首先提出的透皮给药系统,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完善,透皮给药系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透皮给药系统相比其他给药方法有其独特的优点,首先透皮给药无肝脏的“首过效应”,不被胃肠道消化液破坏,并且可提供较长的作用时间,降低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还能维持稳定而持久的血药浓度,从而提高疗效。

我国虽然无“透皮”之名,但中医外治法中的敷贴疗法与“透皮”疗法异曲同工,且使用历史更为悠久。

敷贴疗法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原则,以经络腧穴学说作为指导。

可以说中药透皮疗法是结合了西方最新的技术,且又与中医学理论相结合的一种疗法。

纵观中医敷贴疗法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1.萌芽阶段:(远古——春秋战国)早在1300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大量关于中医外治体会的文字记载。

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了治疗疮疡常用的外敷药物法、药物腐蚀法等,如“疡医掌肿痛,溃疡、拆疡、金疡、祝药刮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其中“祝药”即敷药,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记载有“傅”、“涂”、“封安”等疮口外敷之法,记载了用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治疗毒蛇咬伤的方法,并且其中所记载的以酒剂外涂止痛和消毒的资料为酒剂外用的最早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黄帝内经》,还有用白酒和桂心涂治风中血脉等记载,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开创广现代膏药之先河。

1这一时期,贴敷疗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具体方法还比较幼稚,虽然可以看到很多后期成熟外治方法的雏形,但无完整体系和专著出现。

2.发展阶段(汉代——明代)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方法,而且列举了各种贴敷方药。

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首次记载了用生地黄或栝萎根捣烂外敷治伤,用软膏剂贴敷疗金疮,并收录了大量外用膏药,如续断膏、丹参膏、雄黄膏、五毒神膏等,并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而且对黑膏药制法、条件、用具均有详细记载;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已有可用于局部治疗或透皮吸收的膏药,如“治疗腰腿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而止。

中药透皮蒸疗操作方法

中药透皮蒸疗操作方法

中药透皮蒸疗操作方法透皮蒸疗是一种中药疗法,通过将中药药物蒸发,使其通过皮肤渗透进入体内,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透皮蒸疗在中医传统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疾病治疗,特别是对于一些肌肉骨骼疾病,如风湿病和关节炎,常用于疼痛缓解和局部治疗。

下面我将介绍中药透皮蒸疗的操作方法。

透皮蒸疗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选择合适的中药:透皮蒸疗使用的中药一般包括膏剂、粉剂或者贴剂。

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透皮蒸疗中药有川乌、羚羊角、冰片、草菖蒲和龙脑等。

2. 准备透皮蒸疗器具:透皮蒸疗器具一般包括炉具、药锅、药盒和蒸具。

将药物放入药盒中,并将药盒放入药锅中,加入适量的水。

然后将药锅放入炉具上,用火加热。

3. 透皮蒸疗器具的加热: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病情,掌握好适当的温度和时间。

一般来说,药物的温度控制在40-60之间,疗程时间为15-30分钟。

在加热过程中需要随时观察药物的变化,确保药物均匀升温。

4. 准备病人:病人在透皮蒸疗之前需要清洁皮肤,将治疗部位暴露。

对于一些疼痛病症,可以使用热敷或温水浸泡来加速局部血液循环。

5. 透皮蒸疗的施疗:将热源器具放置于治疗部位附近,确保药物蒸发的气体能覆盖到治疗部位。

可以使用毛巾或者毯子等材料将病人包裹起来,以防止药气的散失。

病人应保持舒适的姿势,以便药物的吸收。

6. 透皮蒸疗后的护理:治疗结束后,将治疗部位擦干净,并保持温暖。

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如有不适或过敏应及时处理。

同时,还应注意病人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刺激性食物和寒冷刺激。

总之,中药透皮蒸疗是一种在中医传统医学中应用广泛的疗法,它通过中药的温热作用和药物成分的透皮吸收,对疾病起到治疗作用。

但是,在进行透皮蒸疗时需要注意剂量和疗程的控制,以及对病人的观察和护理。

另外,透皮蒸疗仅在一些特定的病症和病情下适用,不能代替其他治疗方法。

因此,在使用透皮蒸疗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遵循医嘱进行治疗。

中药贴敷――透皮

中药贴敷――透皮

中药贴敷――透皮首页 > 特色医疗 > 贴敷疗法中药贴敷疗法实际操作方法及技术规范详解来源:中国基层医疗在线教育中药贴敷疗法由于其疗法快捷方便,无毒副作用,且医疗风险低,深受广大基层医生钟爱,目前在基层诊所,社区门诊,以及乡镇卫生院应用比较普及。

今天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关于中药贴敷疗法的技术应用,希望能给开展中药贴敷的基层医生一些参考。

透皮给药技术的实际操作方法1.方药的选择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方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为研末用作穴位贴敷来治疗相应疾病。

但与内服药物相比,贴敷用药多有以下几点:(1)应有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

现在常用的这类药物有: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姜、葱、肉桂、细辛、白芷、皂角、穿山甲。

(2)多选气味俱厚之品,优势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

如:生南星、生半夏、川乌、草乌、巴豆、斑蟊、附子、大戟等。

(3)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

如羊肉、动物内脏、鳖甲。

(4)选择适当溶剂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转、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

醋调贴敷药,而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虽用药猛,可缓其性;酒调贴敷药,则起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虽用缓药,可激其性;水调贴敷药,专取药物性能;油调贴敷药,可润肤生肌。

常用溶剂有水、白酒或黄酒、醋、姜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

此外,还可以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溶剂。

2.穴位的选择穴位贴敷疗法的穴位选择与针灸疗法是一致的,也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辩证选取贴敷的穴位,并力求少而精。

此外,还应结合一下选穴特点:(1)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穴位贴敷药物。

(2)选用阿是穴贴敷药物(3)选用经验穴贴敷药物,如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小儿流涎;威灵仙贴敷身柱穴治疗百日咳等。

3.贴敷方法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当体位,使药物能敷贴稳妥。

贴药前,定准穴位,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宜春棉球擦净,然后敷药。

也有使用助渗剂者,在敷药前,现在穴位上涂以助渗剂与药物调和后再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药透皮技术(即消肿止痛贴)的适用方法:
消肿止痛贴临床称之为药物载体,临床分干贴和湿贴两种法方。

1、干贴是指用载体直接贴于患处或用中药粉末敷于载体上贴于患处的一种简单方法。

2、而湿贴是将消肿止痛合剂融于载体和中药粉末(醋调、蜜调、酒精调)等以西药直接同消肿止痛合剂混合贴于患处及穴位的一种常用法方。

二、中药透皮技术(即内病外治)适应证:
1、儿科部分:
①、发热:在小儿发热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先用安乃近注射液混合消肿止痛贴于大椎穴,疗效甚佳,一般30分钟以内体温下降,贴敷12~24小时,待热退后,再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共研细粉每次3至5克,75%的酒精调和同消肿止痛合剂敷入载体之上贴于大椎穴,24小时更换一次,连用2至3天,其功用为清热解毒,疏风透热,用于小儿外感高热,效果良好。

如:高热、心烦口渴、苔黄,用栀子、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各等份研末同上使用。

摊于渗透贴湿贴于大椎穴。

如鼻塞不通,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加苍耳子2:1份,用法同上。

②、小儿咳嗽:
A:热咳: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共研末用3克至5克同消肿止痛液共敷于载体上贴于膻中,肺俞穴,每24小时更换一次。

(其中药粉最好用蜂蜜调和)。

B、寒咳: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各等份共研细末用3至5克用消肿止痛合剂混入贴于背部定喘、肺俞、前胸膻中穴上,24小时更换一次。

③、小儿哮喘:
A喘促较重者,先以平喘为主,用氨茶碱注射液(根据年龄掌握计量)混合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贴于膻中,定喘、肺俞穴上,见效迅速。

B一般哮喘(病程较长者):用麻黄1份,自芥子4份,甘遂2份,细辛1份,玄明粉,前胡各3份,桑白皮6份共研细粉用蜂蜜做成饼状,待消肿止痛水溶于载体后,将饼放在载体之上贴于肺腧,涌泉穴之上,每天贴6小时。

④、小儿腹泻:
A、丁香、肉桂各等份研末和匀,取2至3克,将药粉置于脐中,消肿止痛水溶于载体贴于上,24小时更换一次主要功用为温中止泻,适用于小儿脾虚及虚寒性腹泻。

B、樟脑、石榴皮、松香各等份三药研末,取2~3克敷于脐中,药水溶于载体贴于上外敷,其功用为温散止痛,固肠止泻,用于婴幼儿单纯性消化不良型腹泻。

C、肉桂、吴茱萸、车前子、白胡椒各等份研成粉末,取2至3克置于脐中,用消肿止痛液溶于载体后敷于之上。

其功用为温中散寒,利湿止泻,用于伤食泻及寒湿泻。

D、用葛根、黄芩、黄连、黄柏各等份,研末置于脐中,用消肿止痛水溶于载体贴于上,其功用为清热腹泻及婴幼儿伤热腹泻及细菌性痢疾。

⑤、小儿腹痛:元胡、肉桂、白胡椒各等份共研末,将消肿止痛水敷入载体贴于上,将药粉置于肚脐中,外贴24小时更换一次,用于小儿各种腹痛及现代肠系淋巴结炎疗效甚佳。

2、妇科部分:
①痛经:
A在痛经发作期,用654~2注射液10毫升混合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上,贴敷入关元穴,30分钟缓解痛疼。

B山楂、葛茛、甘草、生白芍、乳香、没药、元胡各等份用醋或黄酒调和做成饼状,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后将药饼放入上,贴肚脐(神厥)及关元穴,月经来潮前2天应用,或初感痛时应用,其主要功用是行气活血止痛。

屡用效佳,多次痛止。

②闭经:丹参5份,穿山甲1份,两药研末,以醋、酒各半调和成糊状,摊于载体之上,帖神厥、关元穴24小时换药1次,5次为一疗程,连贴以经通为度。

其功用为养血调经。

主治:闭经。

③乳腺炎:(乳痹):乳香、没药、穿山甲、大黄、冰片共研末,用时以鸡蛋清和上药5至10克调匀做成药饼,贴于载体之上,敷于局部患处,24小时更换1次,其功用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④乳腺增生:生地、木香、莪术、穿山甲、乳香、没药各等份研细粉,用时取5克用米醋调匀做成药饼,待消肿止痛溶于载体上,贴敷局部。

其功用为疏肝理气,化瘀消肿。

主治乳增生,一般10至15次即愈。

⑤子宫肌瘤:海棠、乳香、没药、穿山甲、蟾蜍共研细份用醋和75%酒精调匀做成饼状,待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后放入上,贴敷于关元穴,连贴10至15次,效果良好。

其功用是软坚散结,用于子宫肌瘤。

3、颈、肩、腰腿痛部分:
①颈椎病:穿山甲、乳香、没药、葛根、透骨草各等份取3~5克调经糊状,先将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后将药物敷入上,贴颈椎部位,一般当天显效,24小时更换一次,效果良好。

②肩周炎(五十肩):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细辛、乳香、没药研末用75%的酒精调匀做成粉饼,待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放入上贴于肩关节局部,24小时更换一次,连用5~7次效果良好,其功用为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③腰痛:肉桂、生川乌、乳香、樟脑、川椒上药研末用时用白酒调和,放在载体之上,贴于肾俞(双)命门穴,每24小时更换1次。

其功用温经散寒,活络之痛。

屡用效佳。

④关节炎:生川乌、生草乌(葛根、麻黄、生半夏、白胡椒共研细末,用姜汁调和成药饼,放入载体上,贴局部痛部位24小时更换。

4、老年病部分:
①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炎):附子、肉桂、丁香、吴茱萸、穿山甲各等份用姜汁调和,先将消肿止痛合剂溶于载体后,将调匀后药物摊入上贴胄中脘,神厥穴两个部位,24小时更换1次。

如果胃痛严重,可加入0.3克左右麝香立即止痛。

②胃溃疡(胃及十二指溃疡):穿山甲、血竭、乳香、没药白芨上药各等份,用醋姜汁各半调和做成药饼,敷入湿贴的载体之上,贴上脘、中脘、神厥穴,每24小时更换一次效果良好。

③呃逆(打嗝):丁香、吴茱萸各等份,用姜汁调均成糊状,摊于湿贴载体之上,贴上肚脐,24小时换药一次用之奏效。

④胃下垂:蓖麻仁5份、升麻仁和升麻粉放在一起捣如泥,加入姜汁做成药饼,放入湿贴载体之上,贴中脘穴,其功用开题固脱,用于胃下垂的治疗效果良好。

5、溃疡部分:
①小儿口腔溃疡:黄连、冰片两种药物研末用醋调成糊状,放入湿贴的载体之上,贴于涌泉穴(双侧)24小时更换1次,连用2~3次即愈。

②脱骨疽(脉管炎):红升丹+麝香少许放入湿贴载体上,贴于患处,各天一次,效果甚佳。

③骨髓炎:白降丹+消炎疼湿贴载体上,贴于患处效果佳隔天一次。

④下肢溃疡(臁疮):老烟膏、生地榆、寒水石、血余炭、胡黄连、血竭各等份研末用小磨油调入糊状,摊入湿贴载体之上,敷于局部,24小时更换,用之有效。

⑤去腐生肌散,摊入载体上,干贴效果佳,一般3~5次愈。

⑥带状孢疹:雄黄5份、冰片3份、蜂房2份共研细末,干粉撒在湿贴载体之上,贴局部患处,24小时更换,效果显著,治疗10例,轻者3次,重者5~7次痊愈。

⑦疑难杂症: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瘤、急慢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声带息肉、声带小结,用白花蛇舌草、穿心莲、山芝麻、穿山甲各等份湿摊于患处,配大椎穴湿贴效果甚佳。

⑧腹水症:大黄、硭硝、腹毛、大戟、甘遂、芫花、穿山甲、各等份核桃油活饼放于神厥穴、关元穴、肾俞穴、(双)涌泉穴(双)效果甚佳。

⑨心血管水肿:大黄、硭硝、腹毛、大戟、甘遂、芫花、穿山甲、分心木各等份放于载体上湿贴于涌泉穴(双)、大椎穴效果甚佳。

总之以八纲辩证为准绳,整体观念辩证施治,合理调配用药,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终于实现内病外治载体渗透技术之梦。

小结:易懂易行、收效快、疗效高、渗透载体可信、对脾胃无损害、患者易接受、降低医者风险、对祖国中医学更加发扬光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