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化学奖史话汇总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诺贝尔化学奖是以瑞典着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
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总共被颁发了107次。
期间只有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八年没有颁发。
诺贝尔奖奖项空缺,除了受到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之外,还受到了诺贝尔奖组委会“宁缺毋滥”的评奖理念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诺贝尔化学奖共有172位获奖者。
其中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Sanger)在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总共只有171人。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8岁。
其中有32人获奖年龄介于50岁和54岁之间,几乎占到了总获奖人数的20%。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获奖原因1901年--1910年1901年:雅克布斯范特霍夫(荷)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拜耳(德)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穆瓦桑(法)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德)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新西兰)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1910年—1919年1910年:奥托瓦拉赫(德)在脂环类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诺贝尔化学奖百年史话 第五章 物理化学
5.5 创立表面化学
• 朗缪尔( Irving Langmuir ), 美国化学家
(1895-1927)
5.2 创立电离学说
• 解释溶液中的元素是如何 被电解分离的现象
• 研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度 的影响,得出著名的阿伦 尼乌斯公式 • 提出了等氢离子现象理论 • 分子活化理论 • 盐的水解理论 • 对宇宙化学、天体物理学 和生物化学等也有研究。
5.2 创立电离学说
• 1884年以《电解质的导电性研究》论文申请博士,答辩后 被评为保留通过的四等。
5.6 创立耗散结构理论
• 耗散结构理论:用热力学和统 计物理学的方法,研究耗散结 构形成的条件、机理和规律的 理论。 • 耗散结构理论揭示复杂系统中 的自组织运动规律,具有强烈 方法论功能的新兴学科 • 理论、概念和方法不仅适用于 自然现象,同时也适用于解释 社会现象 • 关键词:远离平衡态、非线性 、开放系统、涨落、突变
5.4 能斯特定律
热力学第三定律(the third law of thermodynamics)是对 熵的论述: • 一般当封闭系统达到稳定平衡 时,熵应该为最大值,在任何 自发过程中,熵总是增加; • 在绝热可逆过程中,熵增等于 零。 • 在绝对零度,任何完美晶体的 熵为零
5.4 能斯特定律
奥斯特瓦尔德
5.2 创立电离学说
• 年轻的阿伦尼乌斯刻苦钻研,具有 很强的实验能力,长期的实验室工 作,养成了他对任何问题都一丝不 苟、追根究底的钻研习惯。 • 他对所研究的课题,往往都能提出 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假说,创立新 颖独特的理论。 • 电离理论的创建,是阿伦尼乌斯在 化学领域最重要的贡献。
1001-诺贝尔化学奖-2
他有一个响亮的外号: 他有一个响亮的外号 合成氨之父 他有一个同样响亮的外号: 他有一个同样响亮的外号 化学战之父 最重要的是他的一生留下了一 个沉重话题: 个沉重话题 科学家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社会 责任? 责任?
Fritz Haber
• Haber于1933年4月30日声明:“40多年来,我一直是以知识和品德为标 于 日声明: 多年来, 年 月 日声明 多年来 准去选择我的合作者,而不是考虑他们的国籍和民族,在我的余生, 准去选择我的合作者,而不是考虑他们的国籍和民族,在我的余生,要 我改变认为是如此完好的方法,则是我无法做到的。 随后, 我改变认为是如此完好的方法,则是我无法做到的。”随后,Haber被迫 被迫 离开了祖国,流落他乡。首先他应英国剑桥大学的邀请, 离开了祖国,流落他乡。首先他应英国剑桥大学的邀请,到鲍伯实验室 工作。 个月后 个月后, 工作。4个月后,以色列的希夫研究所聘任他到那里领导物理化学的研究 工作。但是在去希夫研究所的途中, 的心脏病发作, 工作。但是在去希夫研究所的途中,Haber的心脏病发作,1934年1月29 的心脏病发作 年 月 日在瑞士逝世。 日在瑞士逝世。 • Haber被迫离开了德国,在他逝世一周年的那天,德国的许多学会和学者 被迫离开了德国,在他逝世一周年的那天, 被迫离开了德国 不顾当局的阻挠,纷纷组织集会,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不顾当局的阻挠,纷纷组织集会,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他是天使 为人类带来丰收和喜悦,是用空气制造面包的圣人;他是魔鬼, ,为人类带来丰收和喜悦,是用空气制造面包的圣人;他是魔鬼,给人 类带来灾难、痛苦和死亡。 类带来灾难、痛苦和死亡。他走过了辉煌而又坎坷以至于毁誉参半的一 德国在20世纪初物理化学走在世界前列 世纪初物理化学走在世界前列, 年的Willstatter、1920 生。德国在 世纪初物理化学走在世界前列,1915年的 年的 、 年的Nernst都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但在他们中间,Haber永远是最闪亮 都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年的 都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但在他们中间, 永远是最闪亮 他的诺贝尔化学奖当之无愧。 的。他的诺贝尔化学奖当之无愧。
诺贝尔化学奖1901-2014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
德国
“对催化作用的研究工作和对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原理的研究”
1910年
奥托·瓦拉赫
德国
“在脂环族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年
玛丽·居里
波兰
“发现了镭和钋元素,提纯镭并研究了这种引人注目的元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
1912年
美国
“制备了高纯度的酶和病毒蛋白质”
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
美国
1947年
罗伯特·鲁宾逊爵士
英国
“对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
1948年
阿尔内·蒂塞利乌斯
瑞典
“对电泳现象和吸附分析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血清蛋白的复杂性质的研究”
1949年
威廉·吉奥克
美国
“在化学热力学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对超低温状态下的物质的研究”
约翰·康福思
英国
“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
瑞士
“有机分子和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1976年
威廉·利普斯科姆
美国
“对硼烷结构的研究,解释了化学成键问题”
1977年
伊利亚·普里高津
比利时
“对非平衡态热力学的贡献,特别是提出了耗散结构的理论”
1978年
彼得·米切尔
英国
“利用化学渗透理论公式,为了解生物能量传递作出贡献”
1958年
弗雷德里克·桑格
英国
“对蛋白质结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胰岛素的研究”
1959年
雅罗斯拉夫·海罗夫斯基
捷克
“发现并发展了极谱分析法”
1960年
有机化学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知识点整理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1901-荷兰科学家范托霍夫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2-德国科学家费雪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3-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因电解质溶液电离解理论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4-英国科学家拉姆赛因发现六种惰性所体,并确定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5-德国科学家拜耳因研究有机染料及芳香剂等有机化合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6-法国科学家穆瓦桑因分离元素氟、发明穆瓦桑熔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7-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8-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因研究元素的蜕变和放射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9-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因催化、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0-德国科学家瓦拉赫因脂环族化合作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1-法国科学家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因发现镭和钋,并分离出镭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2-德国科学家格利雅因发现有机氢化物的格利雅试剂法、法国科学家萨巴蒂埃因研究金属催化加氢在有机化合成中的应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13-瑞士科学家韦尔纳因分子中原子键合方面的作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4-美国科学家理查兹因精确测定若干种元素的原子量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5-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6-1917-1918-德国科学家哈伯因氨的合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9-1920-德国科学家能斯脱因发现热力学第三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1年补发)1921-英国科学家索迪因研究放射化学、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英国科学家阿斯顿因用质谱仪发现多种同位素并发现原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3-奥地利科学家普雷格尔因有机物的微量分析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4-1925-奥地利科学家席格蒙迪因阐明胶体溶液的复相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pdf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1901−2010)(2011−3本室整理)1901雅可比.亨利克.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荷兰人(1852-1911)。
因在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平衡和渗透压方面取得了骄人的研究成果,获得了190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
他还开创了以有机化合物为研究对象的立体化学。
1902埃米尔·费雷 (Emil Fischer)德国人(1852-1919)。
他发现了苯肼,对糖类、嘌呤类有机化合物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因而获得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对科学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对糖类的研究;二、对嘌呤类化合物的研究:三、对蛋白质;主要是氨基酸、多肽的研究;四、在化工生产和化学教育上的贡献。
他的研究领域集中在对有机化学中那些与人类生活、生命有密切关系的有机物质的探索。
可以说他是生物化学的创始人。
1903斯范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
他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位著名的化学家,又是一位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
阿累尼乌斯同时提出了酸、碱的定义;解释了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提出活化能的概念及与反应热的关系等。
由于阿累尼乌斯在化学领域的卓越成就,1903年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瑞典第一位获此科学大奖的科学家。
著作:《天体物理学教科书》、《免疫化学》、《生物化学中的定量定律》等。
1904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 英国人(1852-1916)。
英国著名化学家。
他与物理学家瑞利等合作,发现了六种惰性气体:氦、氖、氩、氪、氙、氡。
由于他发现了这些气态惰性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他荣获了190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05阿道夫·冯·贝耶尔(Adolf von Baeyer) 德国有机化学家 (1835-1917)。
化学史大事记与诺贝尔化学奖
化学史大事记约50万年前“北京人”已知用火。
公元前8000至前6000年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人已开始制作陶器。
公元前2000多年在我国齐家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的红铜器表明,当时已会铸铜。
公元前17世纪前后中国人已开始冶铸青铜。
公元前1400年左右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已掌握冶铁技术。
公元前16至11世纪中国的黄金加工技术已有一定水平。
中国人发明了石灰釉,出现釉陶,随后又有了原始青瓷。
公元前10世纪埃及人已会制作玻璃器具。
公元前7至6世纪古希腊的泰勒斯提出:万物之源是水。
公元前6世纪前后中国人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
公元前6至5世纪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提出“万物之源是火”的主张。
公元前5世纪春秋末年的《墨子》中提出物质最小单位是“端”的观点。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德谟克利特提出朴素的原子论。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水、火、土、气的四元素说,并认为万物主要有干、冷、湿、热四性,元素是四性结合之表现。
公元前140—87年西汉劳动人民发明了造纸术。
公元1世纪初罗马人普里尼提出了分离金银的“烤钵法”。
105年东汉蔡伦监造出良纸,经推广于各地通行造纸,这时还发明用树皮纤维造纸。
533—544年贾思勰《齐民要术》问世,书中有许多关于染色、酿酒、造纸、制作漆器等技术知识。
659年世界上第一部政府颁行的药典《唐本草》问世,并颁行于全国。
8世纪阿拉伯炼金家贾伯提出金属可相互转变的见解及四元素相克的理论。
751年中国造纸术传入阿拉伯,这是造纸术西传的开始。
10世纪阿拉伯医生阿维森纳编著了《医典》。
1092年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成书,这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有不少化学史料。
13世纪英国炼金家罗哲·培根著《炼金术原理》一书。
16世纪初瑞典医生帕拉塞斯提出万物是由“盐、硫、汞”三元素以不同比例构成的“三元素说”。
1556年阿格里柯拉的《论金属出版》,这是16世纪欧洲有关采矿、冶金的重要著作。
1596年明代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是一部药物学巨著。
【免费下载】历年诺贝尔化学奖汇总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1901年J. H. 范特·霍夫(荷兰人)发现溶液中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1902年 E. H. 费雪(德国人)合成了糖类以及嘌噙诱导体1903年S . A . 阿伦纽斯(瑞典人)提出电解质溶液理论1904年W . 拉姆赛(英国人)发现空气中的惰性气体1905年 A .冯·贝耶尔(德国人)从事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1906年H . 莫瓦桑(法国人)从事氟元素的研究1907年 E .毕希纳(德国人)从事酵素和酶化学、生物学研究1908年 E. 卢瑟福(英国人)首先提出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理论1909年W. 奥斯特瓦尔德(德国人)从事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反应速度的研究1910年O. 瓦拉赫(德国人)脂环式化合物的奠基人1911年M. 居里(法国人)发现镭和钋1912年V. 格林尼亚(法国人)发明了格林尼亚试剂—— 有机镁试剂P. 萨巴蒂(法国人)使用细金属粉末作催化剂,发明了一种制取氢化不饱和烃的有效方法1913年 A. 维尔纳(瑞士人)从事分子内原子化合价的研究1914年T.W. 理查兹(美国人)致力于原子量的研究,精确地测定了许多元素的原子量1915年R. 威尔斯泰特(德国人)从事植物色素(叶绿素)的研究1916---1917年未颁奖1918年 F. 哈伯(德国人)发明固氮法1919年未颁奖1920年W.H. 能斯脱(德国人)从事电化学和热动力学方面的研究1921年 F. 索迪(英国人)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首次命名“同位素”1922年 F.W. 阿斯顿(英国人)发现非放射性元素中的同位素并开发了质谱仪1923年 F. 普雷格尔(奥地利人)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1924年未颁奖1925年R.A. 席格蒙迪(德国人)从事胶体溶液的研究并确立了胶体化学1926年T. 斯韦德贝里(瑞典人)从事胶体化学中分散系统的研究1927年H.O. 维兰德(德国人)研究确定了胆酸及多种同类物质的化学结构1928年 A. 温道斯(德国人)研究出一族甾醇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1929年 A. 哈登(英国人),冯·奥伊勒– 歇尔平(瑞典人)阐明了糖发酵过程和酶的作用1930年H. 非舍尔(德国人)从事血红素和叶绿素的性质及结构方面的研究1931年 C. 博施(德国人),F.贝吉乌斯(德国人)发明和开发了高压化学方法1932年I. 兰米尔(美国人)创立了表面化学1933年未颁奖1934年H.C. 尤里(美国人)发现重氢1935年J.F.J. 居里,I.J. 居里(法国人)发明了人工放射性元素1936年P.J.W. 德拜(美国人)提出分子磁耦极矩概念并且应用X射线衍射弄清分子结构1937年W. N. 霍沃斯(英国人)从事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结构研究P. 卡雷(瑞士人)从事类胡萝卜、核黄素以及维生素A、B2的研究1938年R. 库恩(德国人)从事类胡萝卜素以及维生素类的研究1939年 A. 布泰南特(德国人)从事性激素的研究L. 鲁齐卡(瑞士人)从事萜、聚甲烯结构方面的研究1940年—1942年未颁奖1943年G. 海韦希(匈牙利人)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化学和物理变化过程1944年O. 哈恩(德国人)发现重核裂变反应1945年 A.I.魏尔塔南(芬兰人)研究农业化学和营养化学,发明了饲料贮藏保养鲜法1946年J. B. 萨姆纳(美国人)首次分离提纯了酶J. H. 诺思罗普,W. M. 斯坦利(美国人)分离提纯酶和病毒蛋白质1947年R. 鲁宾逊(英国人)从事生物碱的研究1948年 A. W. K. 蒂塞留斯(瑞典人)发现电泳技术和吸附色谱法1949年W.F. 吉奥克(美国人)长期从事化学热力学的研究,物别是对超温状态下的物理反应的研究1950年O.P.H. 狄尔斯、K.阿尔德(德国人)发现狄尔斯– 阿尔德反应及其应用1951年G.T. 西博格、E.M. 麦克米伦(美国人)发现超铀元素1952年 A.J.P. 马丁、R.L.M. 辛格(英国人)开发并应用了分配色谱法1953年H. 施陶丁格(德国人)从事环状高分子化合物的研究1954年L.C.鲍林(美国人)阐明化学结合的本性,解释了复杂的分子结构1955年V. 维格诺德(美国人)确定并合成了含硫的生物体物质(特别是后叶催产素和增压素)1956年 C.N. 欣谢尔伍德(英国人)N.N. 谢苗诺夫(俄国人)提出气相反应的化学动力学理论(特别是支链反应)1957年 A.R. 托德(英国人)从事核酸酶以及核酸辅酶的研究1958年 F. 桑格(英国人)从事胰岛素结构的研究1959年J. 海洛夫斯基(捷克人)提出极普学理论并发现“极普法”1960年W.F. 利时(美国人)发明了“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法”1961年M. 卡尔文(美国人)提示了植物光合作用机理1962年M.F. 佩鲁茨、J.C. 肯德鲁(英国人)测定了蛋白质的精细结构1963年K. 齐格勒(德国人)、G. 纳塔(意大利人)发现了利用新型催化剂进行聚合的方法,并从事这方面的基础研究1964年 D.M.C. 霍金英(英国人)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复杂晶体和大分子的空间结构1965年R.B. 伍德沃德(美国人)因对有机合成法的贡献1966年R.S. 马利肯(美国人)用量子力学创立了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阐明了分子的共价键本质和电子结构1967年R.G.W.诺里会、G. 波特(英国人)M. 艾根(德国人)发明了测定快速化学反应的技术1968年L. 翁萨格(美国人)从事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基础研究1969年O. 哈塞尔(挪威人)、K.H.R. 巴顿(英国人)为发展立体化学理论作出贡献1970年L.F. 莱洛伊尔(阿根廷人)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糖合成过程中的作用1971年G. 赫兹伯格(加拿大人)从事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学结构的研究1972年 C.B. 安芬森(美国人)确定了核糖核苷酸酶的活性区位研究1973年 E.O. 菲舍尔(德国人)、G. 威尔金森(英国人)从事具有多层结构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1974年P.J. 弗洛里(美国人)从事高分子化学的理论、实验两方面的基础研究1975年J.W. 康福思(澳大利亚人)研究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V.普雷洛格(瑞士人)从事有机分子以及有机分子的立体化学研究1976年W.N. 利普斯科姆(美国人)从事甲硼烷的结构研究1977年I. 普里戈金(比利时人)主要研究非平衡热力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1978年P.D. 米切尔(英国人)从事生物膜上的能量转换研究1979年H.C. 布朗(美国人)、G. 维蒂希(德国人)研制了新的有机合成法1980年P. 伯格(美国人)从事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W.吉尔伯特(美国人)、F. 桑格(英国人)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1981年福井谦一(日本人)、R. 霍夫曼(英国人)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1982年 A. 克卢格(英国人)开发了结晶学的电子衍射法,并从事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的立体结构的研究1983年H.陶布(美国人)阐明了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反应机理1984年R.B. 梅里菲尔德(美国人)开发了极简便的肽合成法1985年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1986年 D.R. 赫希巴奇、李远哲(中国台湾人)、J.C.波利亚尼(加拿大人)研究化学反应体系在位能面运动过程的动力学1987年 C.J.佩德森、D.J. 克拉姆(美国人)J.M. 莱恩(法国人)合成冠醚化合物1988年J. 戴森霍弗、R. 胡伯尔、H. 米歇尔(德国人)分析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1989年S. 奥尔特曼,T.R. 切赫(美国人)发现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1990年 E.J. 科里(美国人)创建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1991年R.R. 恩斯特(瑞士人)发明了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1992年R.A. 马库斯(美国人)对溶液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了贡献1993年K.B. 穆利斯(美国人)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M. 史密斯(加拿大人)开创“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法1994年G.A. 欧拉(美国人)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1995年P.克鲁岑(德国人)、M. 莫利纳、F.S. 罗兰(美国人)阐述对臭氧层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1996年R.F.柯尔(美国人)、H.W.克罗托因(英国人)、R.E.斯莫利(美国人)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称布基球)C601997年P.B.博耶(美国人)、J.E.沃克尔(英国人)、J.C.斯科(丹麦人)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2000年黑格(美国人)、麦克迪尔米德(美国人)、白川秀树(日本人)因发现能够导电的塑料有功2001年威廉·诺尔斯(美国人)、野依良治(日本人)、巴里·夏普莱斯(美国人)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取得成就2002年约翰·芬恩(美国)、田中耕一(日本)、库尔特·维特里希(瑞士)发明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和发明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2003年彼得·阿格雷(美国)、罗德里克·麦金农(美国)在细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1901年-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诺贝尔化学奖是以瑞典着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
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总共被颁发了107次。
期间只有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八年没有颁发。
诺贝尔奖奖项空缺,除了受到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之外,还受到了诺贝尔奖组委会“宁缺毋滥”的评奖理念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诺贝尔化学奖共有172位获奖者。
其中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在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总共只有171人。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8岁。
其中有32人获奖年龄介于50岁和54岁之间,几乎占到了总获奖人数的20%。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获奖原因1901年--1910年1901年:雅克布斯?范特霍夫(荷)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拜耳(德)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穆瓦桑(法)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德)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新西兰)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诺贝尔化学奖百年史话第二章无机化学
1.稀有气体的发现
• 拉姆塞研究方法:让空气在红热的 镁上通过,让镁吸收空气中的氧和 氮。经过反复作用,原空气体积的 79/80都已被吸收,只余下1/80。
• 起初,拉姆塞认为余下的气体是氮 的一种变种,但经过精密的光谱分 析发现原来人们不知道的红色和绿 色各种谱线,经克鲁克斯分析,剩 余气体的谱线多达200余条。
• 为了制备出单质氟,前后 一共经历了六、七十年的 时间。不少化学家为之损 害了健康,甚至献出了自 己的生命,可以称得上化 学发展史中一段悲壮的历 程。
氟元素的单质是F2,它是一种淡黄色, 剧毒的气体。氟气的腐蚀性很强,化 学性质极为活泼,是氧化性最强的物 质之一,甚至可以和部分惰性气体在 一定条件下反应 。氟是特种塑料、 橡胶和冷冻机(氟氯烷)中的关键元 素。
物 • 荧光灯:水银和氩气,荧光物质(如卤磷酸钙)。 • 氦-氖激光器:近红外光,用于测量和通讯。 • 液态氦的沸点为-269℃,接近绝对零度(-273.15℃) • 氦气代替氮气作人造空气,供探海潜水员呼吸
1.稀有气体的发现
• 氩气经高能的宇宙射线照射后电离,人造地球卫 星计数器。
• 氪吸收X射线,可用作X射线工作时的遮光材料。 • 氙灯具有高度的紫外光辐射,可用于医疗 • 氡,衰变时放出的α粒子与铍原子核进行核反应,
1.稀有气体的发现
• 1868年,天文学家在太阳的光谱中发现一 条特殊的黄色谱线D3,这和早已知道的钠 元素的D1和D2两条黄色谱线不同,由此预 言在太阳中可能有一种未知元素存在。后 来将这种元素命名为“氦”。
• 1895年,美国地质学家希尔布兰德观察到 钇铀矿放在硫酸中加热会产生一种不能自 燃、也不能助燃的气体。他认为这种气体 可能是氮气或氩气,但没有继续研究。
百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历史回顾与启示
百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历史回顾与启示摘要以百年来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行等为研究对象,总结并分析了百年来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发展历程和成就,由此引出的一些借鉴和启迪,以期对于我国当前实施的科教兴国、科技强国以及提倡的培养大师级人才的目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诺贝尔化学奖志存高远基础教育创新精神1 百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历史回顾1.1 百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品行特点[1]1.1.1 志存高远,怀抱理想真正的人生是从建立理想的那一刻开始的。
例如,美国科学家鲍林在读中学时,各科成绩优秀,尤其是化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他经常埋头在实验室里做化学实验,立志当一名化学家。
191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俄勒冈州农学院化学工程系,他希望通过大学化学的学习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家境很不好,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他靠勤工俭学,刻苦攻读,认真学习了原子物理、数学、生物学等多门学科。
这些知识为他以后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1.1.2 谦虚谨慎,求知若渴190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的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一生谦虚谨慎,勤勉好学。
他说:“很大的成功和智慧的魅力,应归功于过去时代那些伟大人物的劳动,他们明智地奠定了巩固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科学工作者创造了今天。
”在大学时代,卢瑟福非常注意吸取前人的科研成果,尊敬师长和同学,虚心向他们请教,致使他在科研上的进步日新月异。
卢瑟福功成名就之后,谦虚豁达,平易近人,把他领导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建设成为成果显赫、人才辈出的优秀集体。
他的一位朋友评价他:“他从未树立过一个敌人,也从未失去过一个朋友。
”1.1.3 天道酬勤,坚忍不拔英国的经济学家贝弗里奇说:“聪明的资质、内在的干劲、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这些都是科学研究成功所需要的其他条件。
”例如,最艰难的诺贝尔奖得主——居里夫人(2次获得诺贝尔奖),她与丈夫皮埃尔提炼镭的过程,充满了一般人忍受不了的艰辛。
他们在一个漏雨透风并散发霉味的破旧工棚里,在有害身体的沥青浓烟中,提炼放射性元素镭。
诺贝尔化学奖回顾(1901-2016)
诺贝尔化学奖回顾:(1901-2016)1901范特霍夫(JacobusHendricusVan‘Hoff) 荷兰人(1852–1911)一八八五年,范特霍夫又发表了使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另一项研究成果《气体体系或稀溶液中的化学平衡》。
此外,他对史塔斯佛特盐矿所发现的盐类三氯化钾和氯化镁的水化物进行了研免利用该盐矿形成的沉积物来探索海洋沉积物的起源。
1902埃米尔·费雷(Emil Fischer)德国人(1852–1919)埃米尔·费雷,德国化学家,是一九O二年诺贝尔化学奖金获得者。
他的研究为有机化学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后曾被人们誉为‖实验室砷明。
‖1903阿列纽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在生物化学领域,阿列纽所也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工作。
他发表了《免疫化学》、《生物化学定量定律》等著作,并运用物理化学规律阐述了毒素和抗毒素的反应。
阿列纽斯是当时公认的科学巨匠,为发展科学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因而也获得了许多荣誉。
他被英国皇家学会接受为海外会员,同时还获得了皇家学会的大卫奖章和化学学会的法拉第奖章。
1904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 英国人(1852–1916)他就是著名的英国化学家–成廉·拉姆赛爵士。
他与物理学家瑞利等合作,发现了六种惰性气体:氯、氖、员、氮、试和氨。
由于他发现了这些气态惰性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他荣获了一九O 四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05阿道夫·冯·贝耶尔(Asolf von Baeyer) 德国人(1835–1917)发现靛青、天蓝、绯红现代三大基本柒素分子结构的德国有机化学家阿道夫·冯·贝耶尔,一八三五年十月三十一日出生在柏林一个著名的自然科学家的家庭。
1906亨利·莫瓦桑(Henri Moissan)法国人(1852–1907)亨利·莫瓦桑发现氛元素分析法,发明人造钻石和电气弧光炉,并于一九O六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大化学家。
2000-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详解
2000年艾伦-J-黑格 (1936-)艾伦-J-黑格,美国公民,64岁,1936年生于依阿华州苏城。
现为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固体聚合物和有机物研究所所长,是一名物理学教授。
获奖理由:他是半导体聚合物和金属聚合物研究领域的先锋,目前主攻能够用作发光材料的半导体聚合物,包括光致发光、发光二极管、发光电气化学电池以及激光等等。
这些产品一旦研制成功,将可以广泛应用在高亮度彩色液晶显示器等许多领域。
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 (1929-)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今年71岁,他出生于新西兰,曾就读于新西兰大学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以及英国的剑桥大学。
1955年,他开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
他是最早从事研究和开发导体塑料的科学家之一。
获奖理由:他从1973年就开始研究能够使聚合材料能够象金属一样导电的技术,并最终研究出了有机聚合导体技术。
这种技术的发明对于使物理学研究和化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其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他曾发表过六百多篇学术论文,并拥有二十项专利技术。
白川英树 (1936-)白川英树今年64岁,已经退休,现在是日本筑波大学名誉教授。
白川1961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理工学部化学专业,曾在该校资源化学研究所任助教,1976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1979年回国后到筑波大学任副教授,1982年升为教授。
1983年他的研究论文《关于聚乙炔的研究》获得日本高分子学会奖,他还著有《功能性材料入门》、《物质工学的前沿领域》等书。
获奖理由:白川英树在发现并开发导电聚合物方面作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
这种聚合物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上去。
他因此与其他两位美国同行分享了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2001年威廉·诺尔斯(W.S.Knowles) (1917-)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三位化学奖获得者的发现则为合成具有新特性的分子和物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化学史话玻尔巧藏诺贝尔金质奖章共18页文档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1901--2010) 来源:孙阳的日志1901范特霍夫,荷兰,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规律1902费歇尔,德国,合成糖类和嘌呤衍生物1903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电离学说1904拉姆塞,英国,发现稀有气体1905拜耳,德国,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1906莫瓦桑,法国,制备单质氟,发展高温反射电炉1907布赫纳,英国,发现非细胞发酵现象1908卢瑟福,英国,提出放射性元素蜕变理论1909奥斯特瓦尔德,德国,提出催化剂作用理论,对催化、化学平衡、反应速率的研究做出贡献1910瓦拉赫,德国,合成香料研究脂环族化合物1911居里,法国,发现镭和钋1912格林尼亚,法国,发明格林尼亚试剂(格林试剂)萨巴蒂埃,法国,研究有机化合物催化加氢1913维尔纳,瑞士,提出配位化学理论1914T.W.理查兹Therdore William Richards,1968—1928) 美国人,精确测量大量元素的原子量威尔斯泰特(Richard Willstater,1872—1924) 德国人,研究植物色素,特别是叶绿素1918哈伯 (Fritz Haber,1868—1930) 德国人,发明工业合成氨方法1920年能斯特 (Walter Nernst,1864—1941) 德国人,研究热化学,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1921索迪(Frederick Soddy,1877—1956)英国人,研究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1922阿斯顿 (Francis Willian Aston,1877—1945) 英国人,研究质谱法,发现整数规划1923普雷格尔 (Fritz Pregl,1869—1930) 奥地利人,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1925齐格蒙迪(Richard Zsigmondy,1865—1929) 奥地利人,阐明胶体溶液的多相性质1926斯维德伯格(Theodor Svedberg,1884—1971) 瑞典人,发明超离心机,用于分散体系的研究1927维兰德 (Heinrich Wieland,1877—1957) 德国人,研究胆酸的组成1928文道斯(Adolf Windaus,1876—1959) 德国人,研究胆固醇的组成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1929哈登 (Sir Arthur Harden,1865—1940) 英国人,研究糖的发酵作用及其与酶的关系奥伊勒(Sir Arthur Harden,1865—1940) 瑞典人,研究辅酶1930H.费歇尔 (Uails Fischer,1881—1945) 德国人,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波施(Carl Bosch,1874— 1940) 德国人,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贝吉乌斯(Friecrich Bergius,1994—1949) 德国人,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1932兰米尔 (Irving Langnuir,1881—1957) 美国人,研究表面化学和吸附理论1934尤里(Harold Clayton Urey,1893—1981) 美国人,发现重氢1935F.约里奥—居里(Frederic Joliot—Curie,1900— 1958) 法国人,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I.伊伦—居里(I reno Joliot—Curie:1897-1956)(女) 法国人,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1936德拜 (Peter Debye,1884—1971) 荷兰人,研究偶极矩和X射线衍射法1937哈沃斯(Sir Walter Haworth,1883—1950) 英国人,研究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 卡雷 (Paul Karrer,1889—1971) 瑞士人,研究类胡萝卜素、核黄素、维生素B21938R.库恩 (Riehard Kuhn,1900—1967) 德国人,研究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1939布特南德 (Adolf Butenandt,1903—) 德国人,研究性激素卢齐卡 (Leopold Ruzicka 1887—1976) 瑞士人,研究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1943海维西 (Gyorgy Hevesy,1885—1966) 匈牙利人,利用同位素作为化学研究中的示踪原子1944哈恩(Otto Hahn,1879--1968)德国人,发现重核裂变现象1945维尔塔宁(Aatturi Virtanen,1895—1973)芬兰人,发明饲料保藏方法1946萨姆纳(James Batcheller Sumner,1887-1955)美国人,发现结晶蛋白酶诺思罗普(John Howard Northrop,1891—) 美国人,制备绩效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斯坦利 (Wendell Meredith Stanley,1904—1971) 美国人,制备绩效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1947鲁宾逊(Sir Robert Robinson,1886—1975)英国人,研究生物碱和其它植物制品1948梯塞留斯(Arme Wilhelm Kaurin Tiselius,1902—1971)瑞典人,研究电泳、吸附分析he和血清蛋白1949乔克(William Francis Giauque,1895-1982)美国人,研究超低温下物质的性质1950第尔斯(Otto Diels,1876—1954)德国人,发现双烯合成阿尔德 (Kurt Alder,1902—1958) 德国人,发现双烯合成1951麦克米伦 (Edwin Mattison McMillan,1907—)美国人,发现和研究超铀元素镅、锔、锫、锎等西博格(Glenn Thedore Seaborg,1912-)美国人,发现和研究超铀元素镅、锔、锫、锎等1952A.马丁 (Arcger Martin,1910—) 英国人,发明分配色谱法辛格 (Richard Synge,1914—) 英国人,发明分配色谱法1953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1881—1965) 德国人,提出大分子概念1954鲍林 (Linus Pauling,1901—) 美国人,研究化学键的本质1955杜·维尼奥(Vincent Du Vig neaud 1901—1978) 美国人,合成多肽和激素1956谢苗诺夫 (Nikolay Senyonov,1896-) 苏联研究气相反应化学动力学欣谢尔伍德(Sir Cril Hinshelwood,1897—1967) 美国人,研究气相反应化学动力学1957托德(Sir Alexander Robertus Todd,1907-) 英国人,研究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1958桑格(Frederick Sanger,1918—)英国人,测定胰岛素分子结构1959海洛夫斯基 ( Jaroslav Heyrovsky,1890-1967) 捷克人,发明极谱分析法1960利比 (Willard Frank Libby,1908—1980) 美国人,发明用放射性碳-14 测定地质年代的方法1961MELVINCALVIN,美国,研究光合作用的化学过程1962约翰·考德里·肯德鲁 (John Cowdery kendrew)英国人(1917--)约翰·考德里·肯德鲁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
诺贝尔化学奖百年史话 第四章 分析化学
“看清”生物大分子“是谁”
“看清”生物大分子“是什么样子”
4.5 识别和分析生物大分子
• 生物大分子:是构 成生命的基础物质 ,包括蛋白质、核 酸、碳氢化合物等 。 • 氨基酸、脂肪酸等 为生物单分子,是 与生命有着密切关 系的物质,它们是 构成大分子的基本 物质。
4.5 识别和分析生物大分子
• 质谱分析法(MS):通过测 定分子质量和相应的离子电 荷实现对样品中分子的分析 。 • 1912年科学家第一次利 用它获得对分子的分析结果 。 • 氢同位素氘的发现(193 4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和 碳60的发现(1996年 诺贝尔化学奖成果)。 • 这种方法应用于生物大分子 难度很大。
•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 NMR)
分析化学简介
• 粒子诱发X-射线产生(Particle induced X-ray emission spectroscopy,PIXE) •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仪(Pyrolysi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PY-GC-MS) • 拉曼光谱(Raman spectroscopy) • 折射率 • 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谱(Resonance enhanced multi-photon ionization, REMPI) • 扫描穿透X射线显微镜(Scanning transmission X-ray microscopy,STXM) • 薄板层析(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 • 穿透式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 • X射线荧光光谱仪(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XRF)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诺贝尔化学奖史话通识班级:2014级通识研讨129班姓名:刘明先学号:20142175专业:软件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十本相关书籍1.《在炼金术之后》作者:全俊编著出版社:重庆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10-1内容简介:《在炼金术之后》为诺贝尔奖获得者100年图说系列丛书之一。
以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时间为主线,在对历届获奖者生平、理论创立过程、科学发明进行介绍的同时,拓展至相关领域、学科以及人物及其观点,以大量图释解读化学百年发展历程所涉及的时代背景、化学成就所产生的影响等,展现了物质变化背后的“隐藏世界”,以此再现化学大师们的科学成就与人格魅力。
2.《诺贝尔奖和诺贝尔奖学》李雨民,陈洪著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753年01月01日诺贝尔奖和诺贝尔奖学:生命科学诺贝尔奖50年评介与思考》在总结50年来诺贝尔生命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及有关生命科学的化学奖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各奖项内容及奖项之间的联系,并就其方法论、与科学哲学的关系、获奖的科学环境和历史人文背景、奖项的定量研究、有关学科的交叉,以及在我国自己国土上取得的科研成果尚未得奖的原因等进行了探讨,提出有必要将诺贝尔奖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使其成为一门学科。
3.《探索科学之路(百年诺贝尔化学奖钩沉1901-2011》基本信息:发行人: 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日期: 2012年9月1日内容简介:《探索科学之路(百年诺贝尔化学奖钩沉1901-2011》以纪实的方式全面介绍了“炸药大王”、诺贝尔奖创始人艾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的生平事迹,讲述了有关诺贝尔奖的设立、评选与颁奖,特别是百年诺贝尔奖的奇闻轶事。
记载了诺贝尔化学奖111年的发展历程,161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生平事迹、研究成果与思想。
这既是一部史料,又是一本化学学科的科普读物。
4.《走近诺贝尔奖丛书·走近92位诺贝尔化学奖精英:原子的捕手》编者王子安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10-01《走近诺贝尔奖丛书·走近92位诺贝尔化学奖精英:原子的捕手》以人物为单元,以时间为线索,以有关每个人物的“生平事迹”“科学成果”等为板块,而对于每个入选诺贝尔奖的获奖者给予解剖。
当然这种解剖,既是对其人生历程、生平事迹的叙述,也是对其人生哲学、科学精神、人文情怀的一种铺陈。
具体而言,在叙述每个人物时,我们尽量做到一一将人物那种坚定的信念、务实的精神、执着的工作态度,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他们个人的素质、修养、性格、经历等元素,均给予呈现,从而使读者体会到他们那种背后的执着爱。
5.《诺贝尔奖和诺贝尔奖学》李雨民,陈洪著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753年01月01日内容简介:《诺贝尔奖和诺贝尔奖学:生命科学诺贝尔奖50年评介与思考》在总结50年来诺贝尔生命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及有关生命科学的化学奖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各奖项内容及奖项之间的联系,并就其方法论、与科学哲学的关系、获奖的科学环境和历史人文背景、奖项的定量研究、有关学科的交叉,以及在我国自己国土上取得的科研成果尚未得奖的原因等进行了探讨,提出有必要将诺贝尔奖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使其成为一门学科。
6.《青少年科普阅读丛书•诺贝尔奖和诺贝尔奖学》内容简介:《青少年科普阅读丛书·诺贝尔奖和诺贝尔奖学:生命科学诺贝尔奖50年评介与思考(第2版》在总结50年来诺贝尔生命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及有关生命科学的化学奖)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各奖项内容及奖项之间的联系,并就其方法论、与科学哲学的关系、获奖的科学环境和历史人文背景、奖项的定量研究、有关学科的交叉,以及在我国自己国土上取得的科研成果尚未得奖的原因等进行了探讨,提出有必要将诺贝尔奖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使其成为一门学科。
基本信息:作者 :李雨民陈洪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7《诺贝尔奖中的科学(化学奖卷》作者:沢科学事务所(Yazawa Science Office,内容简介:诺贝尔奖是这个时代最富有神秘色彩的科学奖项了。
获得这一无上荣誉的科学家们,有的原本默默无闻,获奖之后便声名鹊起、妇孺皆知,有的本来就是各媒体争相报道的知名学者,所到之处人们无不仰慕追随。
他们的成长、性格、人生经历不一而同,最终却都得到了诺贝尔奖的青睐。
为什么是他们获得了诺贝尔奖、他们的研究成果意味着什么?《从最近3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当中甄选出15位“科学巨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探索之旅、他们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看看那些公众注意力之外的故事和情节……本书适合广大青少年、科研工作者、关注科学最高奖项诺贝尔奖的人们,以及所有热爱科学的读者阅读。
8.《真该早些惹怒你(关于科学科学家和人性的随笔/诺贝尔奖得主科学丛书》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出版日期 :2011年12月1日内容简介:本书是l96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佩鲁茨的科学随笔集。
佩鲁茨通过随笔、书评等形式,不仅对自己漫长而独特的生涯作了引人入胜的回顾,他还通过自己的视角,对20世纪的一些科学巨人进行了描述,这些巨人包括被诺贝尔奖遗忘的女核物理学家迈特纳、注册并获得原子弹专利的西拉德、从原子弹的设计者变为反对者的萨哈罗夫、获得诺贝尔奖的战争英雄雅各布、在法国人心目中的威望超过拿破仑的巴斯德等。
佩鲁茨不仅在本书中引领你走近众多的著名科学家,还和你一起在科学世界里做了一次奇妙的旅行,使我们更进一步认识了那些对我们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事件。
像德国人为什么没有制造出原子弹、肺结核疫苗的发现过程、人类与疟疾的斗争经历、可怕的基因缺陷疾病、口服避孕药和堕胎药的发现过程及引起的社会轰动、对核能造成的环境效应的思考与求证等。
9.《百年诺贝尔奖青少年阅读丛书:化学卷》内容简介:《百年诺贝尔奖青少年阅读丛书:化学卷》主要内容:如果你问孩子:“你的理想是什么?”很多孩子都会回答:“科学家!”是的,作为一个群体来说,科学家确实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受尊敬的人。
他们的发现与发明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世界乃至我们的生活面貌。
他们用勤奋和汗水写就的不仅是一部科学史,更是人类发展的永恒历史。
基本信息:作者 :田战省出版社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日期 :2010年11月1日10.《诺贝尔化学奖明星故事》内容简介:本书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诺贝尔化学奖是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的奖项之一,旨在奖励那些在人类化学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无数化学家在化学发展的进程中作出了傲人的成绩。
《诺贝尔化学奖明星故事》所记录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正是他们当中的饺佼者,拉姆塞、卢瑟福、奥斯特瓦尔德、尤里、鲍林,每个闪光的名字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基本信息:发行人: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9年1月1日● 十五篇学术论文[1]林国强《 200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评介手性催化合成--一个追求像酶一样催化反应的梦》《科学:上海》, 2002, 54(1摘要:长期以来,将一个化学反应变得像酶催化一样地进行,一直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人类孜孜不倦地朝这个方向努力着,200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发,是对人们这种努力所取得的长足进步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美国化学家诺尔斯博士与日本化学家野依良治教授(合占1/2和美国化学家沙普利斯教授(占1/2,以表彰他们在发展催化手性/不对称合成的新方法技术及其应用于工业生产研究领域中的开创性贡献.在20世纪有机化学的发展中,最重要的突破之一是催化手性/不对称合成的研究成功.本文对催化手性/不对称合成的基本原理、应用与进展及3位杰出科学家的贡献做了简明扼要介绍.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奖给美国化学家诺尔斯、夏普莱斯和日本化学家野依良治,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催化合成研究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这一工作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进行化学合成时总是得到外消旋体的困惑,而且随着研究深入,研究范围的扩大,很快应用到生产上,为制药、农药、香料等工业带来巨大的效益,本文简介了与之有关的内容.关键词:诺贝尔化学奖/ 不对称催化反应/ 手性[2]何春《化学与环境污染》摘要:环境污染是目前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
绿色化学的产生,改变了人们旧有的改善环境的思想和观念。
作者从绿色化学的最原始污染的预防上对消除污染更有效的观点展开讨论,认为绿色化学才是消除污染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当今时代,化学真正成为了一门最有用的科学。
化学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化学知识的应用为推动人类的进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目前,化学及其制品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但另一方面,化学化工的发展为人类的生活改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和物质基础,但同时又造成了很多的能源和环境问题。
随着化学品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人类对全球性环境污染的加剧、能源的匮乏和资源的减少日益关注。
人们逐渐发现,仅依靠开发更有效的污染控制技术对改善环境是很有限的,而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到原始污染的预防上则对消除污染更有效。
“绿色化学”的出现,为人类最终从化学的角度解决环境和能源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关键词:绿色化学;环境污染;环境治理[3] 张梦军,廖春阳,兰玉坤,李声时《对催化不对称合成的重大贡献——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化学教育》, 2002, 23(1:5-13摘要: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美国化学家诺尔斯博士与日本化学家野依良治教授(合占1/2和美国化学家沙普利斯教授(占1/2,以表彰他们在发展催化手性/不对称合成的新方法技术及其应用于工业生产研究领域中的开创性贡献.在20世纪有机化学的发展中,最重要的突破之一是催化手性/不对称合成的研究成功.本文对催化手性/不对称合成的基本原理、应用与进展及3位杰出科学家的贡献做了简明扼要介绍.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美国化学家沙普利斯教授(占1/2)及诺尔斯博士与日本化学家野依良治教授(合1/2),以表彰他们在发展催化不对称合成的新方法技术及其应用于工业生产研究领域中的开创性贡献,本文对催化不对称合成的基本概念及技术与三位杰出科学家的贡献作了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诺贝尔化学奖/ 不对称合成/ 催化合成/ 手性药物/ 手性分子/ 2001年[4]冉思毅《生活中的绿色化学》《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1(32:68-68摘要: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这是“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而一些看似平常的事却与“绿色化学”息息相关,只是被我们不经意就忽略了. 生活中的“甲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