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化学奖百年史话 大纲 董延茂

合集下载

诺贝尔化学奖百年史话 第三章 有机化学

诺贝尔化学奖百年史话 第三章 有机化学

OH OH
(R)
OH HO OH
(R)
Palytoxin (1994)
OH
OH
(E)
O
Palytoxin

OH
HN O OH
Me
(R) (E)
(R) (R)
(S) (R)
OH OH
(R) (R)
(S)
O
OH
(R) (S) (R) (S)
(S)
Me
(R)
OH
H HO
C131H227N3O53 Mr=2692.26 64 asymmetric 6 Olefin centers 270=1.2x1021 isomers
3.2 高分子化学的创始人
• 高分子分子量是多少?
• 高分子为什么难于透过半透膜而有 点象胶体? • 为什么没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不 易形成结晶? • 胶体论者观点:认为高分于之间主 要是缔合作用,即小分子的物理集 合。 • 施陶丁格观点:测定高分子溶液的 粘度可以换算出其分子量,建立了 定量关系式——施陶丁格方程。 • 晶胞大小与高分子本身大小无关, 一个高分子可以穿过许多晶胞
3.1 格氏试剂
• 格林尼亚出身于一个造船师的 家庭中。他早年曾在里昂攻读 数学,后来转为化学,并于 1910年在法国南锡大学任教授。 • 一战中他曾参与过化学武器的 研究,主要为光气的制造和芥 子气的检测。
3.1 格氏试剂
• 格林尼亚发现了一种增长碳链的有机合成方法: 格林尼 亚反应,反应中用到的烃基卤化镁则被后人称为“格氏 试剂”。 • 格氏试剂的合成:卤代烃(简式R-X,其中R代表烷基或芳 基;X 是卤素,通常为溴或碘)与金属镁在乙醚中反应, 制得格氏试剂R-Mg-X. • 对羰基的进攻:反应的第二步,向格氏试剂中加入醛, 酮或酯等羰基化合物。格氏试剂中的碳负离子对羰基碳 进行亲核加成,生成的化合物为一个醇。 • 格氏反应是用有机小分子合成大分子的重要方法。

诺贝尔化学奖史话汇总

诺贝尔化学奖史话汇总

诺贝尔化学奖史话通识班级:2014级通识研讨129班姓名:刘明先学号:20142175专业:软件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十本相关书籍1.《在炼金术之后》作者:全俊编著出版社:重庆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10-1内容简介:《在炼金术之后》为诺贝尔奖获得者100年图说系列丛书之一。

以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时间为主线,在对历届获奖者生平、理论创立过程、科学发明进行介绍的同时,拓展至相关领域、学科以及人物及其观点,以大量图释解读化学百年发展历程所涉及的时代背景、化学成就所产生的影响等,展现了物质变化背后的“隐藏世界”,以此再现化学大师们的科学成就与人格魅力。

2.《诺贝尔奖和诺贝尔奖学》李雨民,陈洪著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753年01月01日诺贝尔奖和诺贝尔奖学:生命科学诺贝尔奖50年评介与思考》在总结50年来诺贝尔生命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及有关生命科学的化学奖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各奖项内容及奖项之间的联系,并就其方法论、与科学哲学的关系、获奖的科学环境和历史人文背景、奖项的定量研究、有关学科的交叉,以及在我国自己国土上取得的科研成果尚未得奖的原因等进行了探讨,提出有必要将诺贝尔奖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使其成为一门学科。

3.《探索科学之路(百年诺贝尔化学奖钩沉1901-2011》基本信息:发行人: 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日期: 2012年9月1日内容简介:《探索科学之路(百年诺贝尔化学奖钩沉1901-2011》以纪实的方式全面介绍了“炸药大王”、诺贝尔奖创始人艾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的生平事迹,讲述了有关诺贝尔奖的设立、评选与颁奖,特别是百年诺贝尔奖的奇闻轶事。

记载了诺贝尔化学奖111年的发展历程,161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生平事迹、研究成果与思想。

这既是一部史料,又是一本化学学科的科普读物。

4.《走近诺贝尔奖丛书·走近92位诺贝尔化学奖精英:原子的捕手》编者王子安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10-01《走近诺贝尔奖丛书·走近92位诺贝尔化学奖精英:原子的捕手》以人物为单元,以时间为线索,以有关每个人物的“生平事迹”“科学成果”等为板块,而对于每个入选诺贝尔奖的获奖者给予解剖。

1980--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0--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0--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1980---2009年1980保罗·伯格 (PauI Berg) 美国人 (1926-- )沃尔特·吉尔伯特 (Walter Gilbert) 美国人(1932--)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的生物化学教授保罗·伯格是世界上第一位操纵基因重组DNA 分子的学者,并由于开创了这一对人类未来极有影响的新领域,而荣获一九八O年诺贝尔化学奖。

此后,吉尔伯特的研究兴趣就完全转到用化学方法决定DNA 上核苷酸的序列,以及利用遗传工程学来制造胰岛素。

经过几年的悉心研究,他终于研制成一种直接决定DNA核苷酸的方法。

吉尔伯特是采用直读法原理来进行的,故又称为化学降解法。

这种方法是先利用化学反应把DNA裁剪成一系列不同长度的核苷酸片断,使它们的一端是相同的,并标明有放射性同位素,然后测定各个片断的长度和另一端的最后一个核苷酸,这样就可弄清楚DNA分子的结构。

这种方法每次可以测定台一百至二百个核苷酸的DNA的顾序。

如果将测过的所有片段再拼接起来,就可知道整个DNA大分子的结构。

这种方法的发明,不仅可使科学家准确测定DNA分子的结构,通过这种结构的测定,还可间接推断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从而纠正以前某些蛋白质结构分析中的错误。

这一贡献的意义是怎么估价也不会过高的。

因此他赢得了一九八O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1罗尔德·霍夫曼 (Roald Hofmann) 美籍波兰人(1937--)福井谦一 ( Kenichi Fukin) 日本人(1918--)霍夫曼正是由于在分子轨道理沦上的贡献,光荣地获得一九八一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是当今年轻有为的科学家之一。

他获奖时只有四十四岁,而他提出这一著名理论时仅二十八岁。

日本京都大学的福井谦一教授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罗尔德·霍夫曼教授共同获得了一九八一年诺贝尔化学奖。

值得指出的是,这两位获奖者都是运用现代物理学的基石——量子力学来解释分子是如何形成的科学家。

诺贝尔化学奖百年史话

诺贝尔化学奖百年史话

课程教学日历
(2008 —— 2009学年第1学期)
课程名称:诺贝尔化学奖百年史话任课教师:刘丽君
教师所在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授课对象:全校选课学生
聊城大学教务处编印
教学日历填写说明
1.教学日历是教师组织课程教学的具体计划表,应明确规定教学进程、授课内容提要、各种教学环节、方式、课外作业的安排等;2.实验课要写明实验名称,实验学时数;独立开设的实验课教学日历中还必须写明实验内容;习题课、课堂讨论和其它环节要注明题目和学时数;
3.公共课集体备课的课程,应在教学日历备注栏注明;
4.多名教师上同一班级同一门课程,应在教学日历中标明各个教师所讲授内容;
5.国庆节、五一节假期中不应安排教学内容;
6.教学日历中课程名称应与教学方案中对应课程名称一致;7.教学日历一式二份,经系(室)主任、主管教学院长(部主任)签字后,任课教师留一份,另一份交教师所在学院(部),并由教师所在学院(部)负责检查、归档;
8.教学日历必须认真填写,在每学期第一周内交开课学院(部)备查。

教学日历一经制订,不应出现大的变动,但允许主讲教师在完成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前提下,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情况。

如有变动,须经系(室)主任审查同意,主管教学院长批准,并报教务处备查。

课程基本信息
系主任签名:主管教学院长签名:
年月日年月日。

诺贝尔化学奖百年史话 第五章 物理化学

诺贝尔化学奖百年史话 第五章 物理化学
• 能斯特把成绩的取得归功 于导师奥斯特瓦尔德的培 养,因而自己也毫无保留 地把知识传给学生 • 学生中先后有三位诺贝尔 物理奖获得者(米利肯 1923,安德森1936年,格 拉泽1960年)。 • 师徒五代相传获诺贝尔奖 前无古人。 • 1951年,他的骨灰移葬格 丁根大学
5.5 创立表面化学
• 朗缪尔( Irving Langmuir ), 美国化学家
(1895-1927)
5.2 创立电离学说
• 解释溶液中的元素是如何 被电解分离的现象
• 研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度 的影响,得出著名的阿伦 尼乌斯公式 • 提出了等氢离子现象理论 • 分子活化理论 • 盐的水解理论 • 对宇宙化学、天体物理学 和生物化学等也有研究。
5.2 创立电离学说
• 1884年以《电解质的导电性研究》论文申请博士,答辩后 被评为保留通过的四等。
5.6 创立耗散结构理论
• 耗散结构理论:用热力学和统 计物理学的方法,研究耗散结 构形成的条件、机理和规律的 理论。 • 耗散结构理论揭示复杂系统中 的自组织运动规律,具有强烈 方法论功能的新兴学科 • 理论、概念和方法不仅适用于 自然现象,同时也适用于解释 社会现象 • 关键词:远离平衡态、非线性 、开放系统、涨落、突变
5.4 能斯特定律
热力学第三定律(the third law of thermodynamics)是对 熵的论述: • 一般当封闭系统达到稳定平衡 时,熵应该为最大值,在任何 自发过程中,熵总是增加; • 在绝热可逆过程中,熵增等于 零。 • 在绝对零度,任何完美晶体的 熵为零
5.4 能斯特定律
奥斯特瓦尔德
5.2 创立电离学说
• 年轻的阿伦尼乌斯刻苦钻研,具有 很强的实验能力,长期的实验室工 作,养成了他对任何问题都一丝不 苟、追根究底的钻研习惯。 • 他对所研究的课题,往往都能提出 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假说,创立新 颖独特的理论。 • 电离理论的创建,是阿伦尼乌斯在 化学领域最重要的贡献。

从诺贝尔化学奖看化学史发展

从诺贝尔化学奖看化学史发展

中国化工报/2003年/10月/27日/从诺贝尔化学奖看化学史发展———访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任定成李晓岩 200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不久前授予了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分别表彰他们发现细胞膜水通道,以及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此次诺贝尔化学奖对于化学今后的发展有什么启示?化学对推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在日前召开的第八届全国化学哲学暨化学史学术研讨会上,记者采访了从事化学哲学和化学史研究的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任定成教授。

记者:任教授,您多年从事化学哲学和化学史的研究,请您从这一角度谈谈诺贝尔化学奖的意义。

任定成:历史上大多数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都是由于其贡献巨大,成就显著,因此在揭晓之前,往往已被猜中或看好,评奖结果也是意料之中,这次的诺贝尔化学奖也属这种情形。

以前的诺贝尔化学奖主要颁发给了结构化学、化学反应规律和机理的研究、关于元素的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新的化学研究手段的发明等领域。

纵观20世纪以来历届的诺贝尔化学奖,不难看出,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发大体反映了20世纪主流化学发展的历史,而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就则更多地反映了化学家们的研究进入了生命过程化学。

生命过程化学的基础是有机化学和生物学,但已不单纯是传统的有机化学,它是新领域。

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的研究是将生物学、生命化学结合在一起的。

本届化学奖的颁发预示着未来化学发展的一种趋势,即在今后50年里,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要和别的学科结合在一起,更多地渗入到生物化学过程中去,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

记者:目前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化学工业在为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应对环境污染负很大责任。

对此您是怎么看的?任定成:不能这样简单地看待这个问题。

著名科学家费曼说过,如果说自然科学是打开自然界奥秘的钥匙,那么人文社会学就是这把钥匙的使用说明书。

诺贝尔化学家百年

诺贝尔化学家百年
丹尼尔·谢赫特曼(Daniel Shechtman)
发现了碳60分子(富勒烯),并因此获得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他在面对质疑和嘲笑时,仍然 坚持自己的观点,并最终获得了认可。
田中耕一(Tanaka Koichi)
发明了软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法,对生物大分子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在研究过程中经历了无 数次的失败,但从未放弃,最终取得了成功。
改善人类生活质量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在改善人类生活 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合成氨、 合成橡胶等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农业 生产、工业生产等提供了重要支持。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研究成果在推动 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也有显著贡献,如新 型催化剂、高分子材料等的应用,促进 了工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提高。
让-皮埃尔·索维奇(Jean-Pierre Sauvage)、弗雷泽·斯托达特(Fraser Stoddart)和伯纳德·费林加(Bernard Feringa):他们 在分子机器设计与合成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展示了化学的魅力,也强调了科学家之间交流合作对于推动科 学进步的重要性。
米材料和器件提供了重要支持。
03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过程和物质代谢的科学,与医学、农学等
学科密切相关。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生物化学在揭示生命现象和疾病
机制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未来可能的获奖方向
要点一
新型材料合成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材料的合 成与应用已成为化学领域的重要研究 方向。未来诺贝尔化学奖可能会颁发 给在新型材料合成方面做出杰出贡献 的科学家。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研究成果不仅在科学 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人类文明进步 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新型材料的发明和应用 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01-2016)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01-2016)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01-2016) 年份获奖者国籍获奖原因1901年荷兰“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1902年德国“在糖类和嘌呤合成中的工作”1903年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1904年爵士英国“发现了空气中的惰性气体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里的位置”1905年德国“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1906年法国“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1907年德国“生物化学研究中的工作和发现无细胞发酵”1908年英国“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1909年德国“对催化作用的研究工作和对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原理的研究”1910年德国“在脂环族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1911年波兰“发现了镭和钋元素,提纯镭并研究了这种引人注目的元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1912年法国“发明了格氏试剂”法国“发明了在细金属粉存在下的有机化合物的加氢法”1913年阿尔弗雷德·维尔纳瑞士“对分子内原子连接的研究,特别是在无机化学研究领域”1914年美国“精确测定了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1915年里夏德·维尔施泰特德国“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1916年未颁奖1917年未颁奖1918年德国“对从单质合成氨的研究”1919年未颁奖1920年瓦尔特·能斯特德国“对热化学的研究”1921年英国“对人们了解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上的贡献,以及对同位素的起源和性质的研究”1922年英国“使用质谱仪发现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1923年弗里茨·普雷格尔奥地利“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1924年未颁奖1925年德国“阐明了胶体溶液的异相性质,并创立了相关的分析法”1926年瑞典“对分散系统的研究”1927年德国“对胆汁酸及相关物质的结构的研究”1928年德国“对甾类的结构以及它们和维他命之间的关系的研究”1929年 英国 “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 汉斯·冯·奥伊勒-切尔平 德国1930年 德国 “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血红素的合成的研究”1931年 德国 “发明与发展化学高压技术”德国 1932年 美国 “对表面化学的研究与发现”1933年 未颁奖1934年 美国 “发现了重氢”1935年 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 法国 “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法国 1936年 荷兰 “通过对偶极矩以及气体中的X 射线和电子的衍射的研究来了解分子结构”1937年英国 “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 的研究” 瑞士 “对类胡萝卜素、黄素、维生素A 和维生素B2的研究”1938年 德国 “对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1939年 阿道夫·布特南特 德国 “对性激素的研究”瑞士 “对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的研究” 1940年 未颁奖1941年 未颁奖1942年 未颁奖1943年 乔治·德海韦西 匈牙利 “在化学过程研究中使用同位素作为示踪物” 1944年 德国 “发现重核的裂变”1945年 芬兰 “对农业和营养化学的研究发明,特别是提出了饲料储藏方法”1946年美国 “发现了酶可以结晶” 美国 “制备了高纯度的酶和病毒蛋白质”美国 1947年 爵士 英国 “对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1948年 阿尔内·蒂塞利乌斯 瑞典 “对电泳现象和吸附分析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血清蛋白的复杂性质的研究”1949年 威廉·吉奥克 美国 “在化学热力学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对超低温状态下的物质的研究”1950年 西德 “发现并发展了双烯合成法”西德 1951年 美国 “发现了超铀元素”美国 1952年 英国 “发明了分配色谱法”英国 1953年 西德 “在高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发现”1954年 莱纳斯·鲍林 美国 “对化学键的性质的研究以及在对复杂物质的结构的阐述上的应用”1955年 美国 “对具有生物化学重要性的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首次合成了多肽激素”1956年 西里尔·欣谢尔伍德爵士 英国 “对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苏联 1957年 亚历山大·R·托德男爵 英国 “在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研究方面的工作”1958年 英国 “对蛋白质结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胰岛素的研究”1959年 捷克 “发现并发展了极谱分析法”1960年 美国 “发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被广泛使用于考古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以及其他学科”1961年 美国 “对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研究”1962年 马克斯·佩鲁茨 英国 “对球形蛋白质结构的研究” 约翰·肯德鲁 英国1963年 西德 “在高聚物的化学性质和技术领域中的研究发现”意大利 1964年 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 英国 “利用X 射线技术解析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质的结构” 1965年 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美国 “在有机合成方面的杰出成就”1966年 罗伯特·S·马利肯 美国 “利用分子轨道法对化学键以及分子的电子结构所进行的基础研究”1967年 西德 “利用很短的能量脉冲对反应平衡进行扰动的方法,对高速化学反应的研究” 英国英国 1968年 美国 “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倒易关系,为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奠定了基础”1969年 德里克·巴顿 英国 “发展了构象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挪威 1970年 阿根廷 “发现了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所起的作用”1971年 格哈德·赫茨贝格 加拿大 “对分子的电子构造与几何形状,特别是自由基的研究”1972年 克里斯蒂安·B·安芬森 美国 “对核糖核酸酶的研究,特别是对其氨基酸序列与生物活性构象之间的联系的研究”美国 “对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活性中心的催化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威廉·霍华德·斯坦 美国 1973年 西德 “对金属有机化合物,又被称为夹心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开创性研究”杰弗里·威尔金森 英国 1974年 美国 “高分子物理化学的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的基础研究”1975年 英国 “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瑞士 “有机分子和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1976年 美国 “对硼烷结构的研究,解释了化学成键问题”1977年 比利时 “对非平衡态热力学的贡献,特别是提出了耗散结构的理论”1978年英国 “利用化学渗透理论公式,为了解生物能量传递作出贡献” 1979年美国 “分别将含硼和含磷化合物发展为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试剂”西德 1980年美国 “对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特别是对重组DNA 的研究”美国 “对核酸中DNA 碱基序列的确定方法”英国 1981年 日本 “通过他们各自独立发展的理论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发生”美国 1982年英国 “发展了晶体电子显微术,并且研究了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核酸-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 1983年美国 “对特别是金属配合物中电子转移反应机理的研究” 1984年美国 “开发了固相化学合成法” 1985年美国 “在发展测定晶体结构的直接法上的杰出成就”美国 1986年美国 “对研究化学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的贡献”中国台湾加拿大 1987年 唐纳德·克拉姆美国 “发展和使用了可以进行高选择性结构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分子” 让-马里·莱恩法国美国 1988年西德 “对光合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的测定”西德西德 1989年 加拿大 “发现了RNA 的催化性质” 托马斯·切赫美国 1990年美国 “发展了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学” 1991年 理查德·恩斯特瑞士 “对开发高分辨率核磁共振(NMR )谱学方法的贡献” 1992年美国 “对化学体系中电子转移反应理论的贡献” 1993年美国 “发展了以DNA 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开发了聚合酶链锁反应(PCR )”加拿大 “发展了以DNA 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对建立寡聚核苷酸为基础的定点突变及其对蛋白质研究的发展的基础贡献” 1994年美国 “对碳正离子化学研究的贡献” 1995年荷兰 “对大气化学的研究,特别是有关臭氧分解的研究” 马里奥·莫利纳美国美国 1996年美国 “发现富勒烯” 爵士英国 理查德·斯莫利 美国1997年保罗·博耶美国 “阐明了三磷酸腺苷(ATP )合成中的酶催化机理”英国丹麦 1998年 美国 “创立了密度泛函理论”英国 发展了量子化学中的计算方法 1999年埃及 “用飞秒光谱学对化学反应过渡态的研究” 2000年美国 “发现和发展了导电聚合物” 艾伦·美国日本 2001年美国 “对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的研究” 日本美国 “对手性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 2002年美国 “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软解析电离法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质谱分析”日本瑞士 “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利用核磁共振谱学来解析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 2003年美国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发现了水通道”美国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的研究” 2004年以色列 “发现了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以色列美国 2005年法国 “发展了有机合成中的复分解法”美国美国 2006年美国 “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的研究” 2007年德国 “对固体表面化学进程的研究” 2008年美国 “发现和改造了绿色荧光蛋白(GFP )”美国美国 2009年英国 “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美国以色列 2010年美国 “对有机合成中钯催化偶联反应的研究”日本日本 2011年 丹·谢赫特曼以色列 “准晶体的发现” 2012年 [2]美国 “对G 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 2013年美国[3] 给复杂化学体系设计了多尺度模型[4]2014年 (Eric Betzig)美国 “在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William E. Moerner) 美国(Stefan W. Hell) 德国2015年托马斯·林达尔瑞典“在DNA修复的细胞机制方面的研究”保罗·莫德里奇美国阿齐兹·桑贾尔土耳其2016年让·皮埃尔·索瓦法国“分子机器的设计和合成”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美国伯纳德·费灵格荷兰。

诺贝尔化学奖百年史话 第四章 分析化学

诺贝尔化学奖百年史话 第四章 分析化学
• 1966年他与美国同事合作, 发现用短促的强脉冲取代核 磁共振谱管用的缓慢扫描无 线电波,能显著提高核磁共 振技术的灵敏度。 • 该技术能用于分析大量更多 种类的核和数量较少的物质 • 一种能高分辨率地"二维"地 研究很大分子的技术。 • 能够确定有机和无机化合物 ,以及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 的三维结构
“看清”生物大分子“是谁”
“看清”生物大分子“是什么样子”
4.5 识别和分析生物大分子
• 生物大分子:是构 成生命的基础物质 ,包括蛋白质、核 酸、碳氢化合物等 。 • 氨基酸、脂肪酸等 为生物单分子,是 与生命有着密切关 系的物质,它们是 构成大分子的基本 物质。
4.5 识别和分析生物大分子
• 质谱分析法(MS):通过测 定分子质量和相应的离子电 荷实现对样品中分子的分析 。 • 1912年科学家第一次利 用它获得对分子的分析结果 。 • 氢同位素氘的发现(193 4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和 碳60的发现(1996年 诺贝尔化学奖成果)。 • 这种方法应用于生物大分子 难度很大。
•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 NMR)
分析化学简介
• 粒子诱发X-射线产生(Particle induced X-ray emission spectroscopy,PIXE) •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仪(Pyrolysi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PY-GC-MS) • 拉曼光谱(Raman spectroscopy) • 折射率 • 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谱(Resonance enhanced multi-photon ionization, REMPI) • 扫描穿透X射线显微镜(Scanning transmission X-ray microscopy,STXM) • 薄板层析(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 • 穿透式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 • X射线荧光光谱仪(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XRF)

化学史大事记与诺贝尔化学奖

化学史大事记与诺贝尔化学奖

化学史大事记约50万年前“北京人”已知用火。

公元前8000至前6000年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人已开始制作陶器。

公元前2000多年在我国齐家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的红铜器表明,当时已会铸铜。

公元前17世纪前后中国人已开始冶铸青铜。

公元前1400年左右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已掌握冶铁技术。

公元前16至11世纪中国的黄金加工技术已有一定水平。

中国人发明了石灰釉,出现釉陶,随后又有了原始青瓷。

公元前10世纪埃及人已会制作玻璃器具。

公元前7至6世纪古希腊的泰勒斯提出:万物之源是水。

公元前6世纪前后中国人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

公元前6至5世纪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提出“万物之源是火”的主张。

公元前5世纪春秋末年的《墨子》中提出物质最小单位是“端”的观点。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德谟克利特提出朴素的原子论。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水、火、土、气的四元素说,并认为万物主要有干、冷、湿、热四性,元素是四性结合之表现。

公元前140—87年西汉劳动人民发明了造纸术。

公元1世纪初罗马人普里尼提出了分离金银的“烤钵法”。

105年东汉蔡伦监造出良纸,经推广于各地通行造纸,这时还发明用树皮纤维造纸。

533—544年贾思勰《齐民要术》问世,书中有许多关于染色、酿酒、造纸、制作漆器等技术知识。

659年世界上第一部政府颁行的药典《唐本草》问世,并颁行于全国。

8世纪阿拉伯炼金家贾伯提出金属可相互转变的见解及四元素相克的理论。

751年中国造纸术传入阿拉伯,这是造纸术西传的开始。

10世纪阿拉伯医生阿维森纳编著了《医典》。

1092年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成书,这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有不少化学史料。

13世纪英国炼金家罗哲·培根著《炼金术原理》一书。

16世纪初瑞典医生帕拉塞斯提出万物是由“盐、硫、汞”三元素以不同比例构成的“三元素说”。

1556年阿格里柯拉的《论金属出版》,这是16世纪欧洲有关采矿、冶金的重要著作。

1596年明代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是一部药物学巨著。

百年诺贝尔奖史话

百年诺贝尔奖史话

百年诺贝尔奖史话何谓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他逝世时将大部分遗产作为基金,每年以其利息奖给前一年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方面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士,即诺贝尔奖。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

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据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瑞典国王及王后出席并授奖。

根据诺贝尔遗嘱,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

遵照诺贝尔遗嘱,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经济学奖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

每个授奖单位设有一个由5人组成的诺贝尔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该委员会三年一届。

诺奖成果是人类科学进步的里程碑,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发现全世界大大小小的科技奖不计其数;但是,在当今世界要论对人类社会贡献最大的科技成果无疑是诺奖科技成果,每一项诺奖的科技成果都是人类科学进步的里程碑,是人类对自然真理划时代的认识和发现。

自诺贝尔科技奖首次颁发到现在,已经有数百项科技成果成功当选,这些成果的诞生都对人类的科技进步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著名波兰女科学家居里夫人因发现镭元素和钋元素,引起科学(乃至哲学)的巨大变革,为人类探索原子世界的奥秘打开了大门,开辟了科学世界的新领域,并由此诞生了一门新兴的放射学,所以,镭被誉为“伟大的革命者”。

又如1928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英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能杀死细菌的青霉素,为人类有效杀死有害细菌指明了一条光明的道路,青霉素的发现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成为了人类对抗疾病的转折点,让人类的平均寿命至少延长了30年。

百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分析_兼论化学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百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分析_兼论化学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1
获奖者的国度分析
获奖者的国度统计分布如表 1 。
* 为匈牙利、 芬兰、 捷克、 意大利、 挪威、 阿根廷、 比利时、 日本、 丹麦 9 国。
无论 人次 , 还 是年 次, 均是 美国 最多。但是 , 1950 年以前 , 美国仅有 7 人次在 5 个年度获奖。德 国则不一样, 在 26 人次、 22 年度的奖项中, 前 50 年 高达 18 人次、 16 个年度。英国和 美国相似 , 在 22
每个年度获奖者均为 1 人的 , 只有最初的一个 10 年组 ; 既有 1 人 , 又有 2 人的是第 2、 3、 4、 6、 个 10 年组; 其它 5 个 10 年组中 , 是既有 1 人, 又有 2 人 , 还有 3 人。这种分布的特点是: 第一 , 2 人和 3 人获 奖的年度占 91 届奖的 1/ 3; 第二 , 这种情况在 1951 年后占 46% , 也即和前 50 年相比 , 多人获奖的年度 越来越多; 第三 , 同一年度获奖 的多个人之间 的关
表1 美国 年次 人次 35 47 德国 22 26 英国 22 25 法国 5 7 各国获化学奖奖次 瑞典 4 4 荷兰 加拿大 奥地利 苏联 3 3 3 3 2 2 1 1 其它国家 * 9 9 瑞士 5 5
发展趋势
学科交叉 文献标识码 : A 评奖? 评为物理奖还是化学奖? 是奖给哈恩还是由 哈恩和迈特纳共享 ? 这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分歧。最 后还是哈恩独享了 1944 年化学奖。因此, Crawf ord 等撰文指出 战争影响了诺贝尔奖评选的公正性 。 其实, 怀疑诺贝尔奖公正性的不止于此。但是, 整体 看来, 无论是评、 颁奖国的获奖次数, 还是美国、 德国 人的获奖情况, 人们认为诺贝尔化学奖是公正的、 可 信的 , 仍不失为世界化学的最高、 最具权威的奖项, 因此, 化学奖的年度演变仍是 20 世纪化学发展轨迹 的真实反映。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1901-1950).rtf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1901-1950).rtf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1901-1950).rtf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1901-1950)1901范特霍夫(JacobusHendricusVan''Hoff)荷兰⼈(1852--1911)⼀⼋⼋五年,范特霍夫⼜发表了使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另⼀项研究成果《⽓体体系或稀溶液中的化学平衡》。

此外,他对史塔斯佛特盐矿所发现的盐类三氯化钾和氯化镁的⽔化物进⾏了研免利⽤该盐矿形成的沉积物来探索海洋沉积物的起源。

1902埃⽶尔·费雷(EmilFischer)德国⼈(1852--1919)埃⽶尔·费雷,德国化学家,是⼀九O⼆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他的研究为有机化学⼴泛应⽤于现代⼯业奠定了基础,后曾被⼈们誉为“实验室砷明。

”1903阿列纽斯(SvanteAugustArrhenius)瑞典⼈(1859——1927)在⽣物化学领域,阿列纽所也进⾏了创造性的研究⼯作。

他发表了《免疫化学》、《⽣物化学定量定律》等著作,并运⽤物理化学规律阐述了毒素和抗毒素的反应。

阿列纽斯是当时公认的科学巨匠,为发展科学事业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因⽽也获得了许多荣誉。

他被英国皇家学会接受为海外会员,同时还获得了皇家学会的⼤卫奖章和化学学会的法拉第奖章。

1904威廉·拉姆赛(WilliamRamsay)英国⼈(1852--1916)他就是著名的英国化学家——成廉·拉姆赛爵⼠。

他与物理学家瑞利等合作,发现了六种惰性⽓体:氯、氖、员、氮、试和氨。

由于他发现了这些⽓态惰性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他荣获了⼀九O四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05阿道夫·冯·贝耶尔(AsolfvonBaeyer)德国⼈(1835--1917)发现靛青、天蓝、绯红现代三⼤基本柒素分⼦结构的德国有机化学家阿道夫·冯·贝耶尔,⼀⼋三五年⼗⽉三⼗⼀⽇出⽣在柏林⼀个著名的⾃然科学家的家庭。

诺贝尔化学奖百年史话第二章无机化学

诺贝尔化学奖百年史话第二章无机化学
• 拉姆塞用钇铀矿重复了这一实验,得到少 量气体。在用光谱分析法检验,意外地发 现一条黄线和几条微弱的其他颜色的亮线。
1.稀有气体的发现
• 拉姆塞研究方法:让空气在红热的 镁上通过,让镁吸收空气中的氧和 氮。经过反复作用,原空气体积的 79/80都已被吸收,只余下1/80。
• 起初,拉姆塞认为余下的气体是氮 的一种变种,但经过精密的光谱分 析发现原来人们不知道的红色和绿 色各种谱线,经克鲁克斯分析,剩 余气体的谱线多达200余条。
• 为了制备出单质氟,前后 一共经历了六、七十年的 时间。不少化学家为之损 害了健康,甚至献出了自 己的生命,可以称得上化 学发展史中一段悲壮的历 程。
氟元素的单质是F2,它是一种淡黄色, 剧毒的气体。氟气的腐蚀性很强,化 学性质极为活泼,是氧化性最强的物 质之一,甚至可以和部分惰性气体在 一定条件下反应 。氟是特种塑料、 橡胶和冷冻机(氟氯烷)中的关键元 素。
物 • 荧光灯:水银和氩气,荧光物质(如卤磷酸钙)。 • 氦-氖激光器:近红外光,用于测量和通讯。 • 液态氦的沸点为-269℃,接近绝对零度(-273.15℃) • 氦气代替氮气作人造空气,供探海潜水员呼吸
1.稀有气体的发现
• 氩气经高能的宇宙射线照射后电离,人造地球卫 星计数器。
• 氪吸收X射线,可用作X射线工作时的遮光材料。 • 氙灯具有高度的紫外光辐射,可用于医疗 • 氡,衰变时放出的α粒子与铍原子核进行核反应,
1.稀有气体的发现
• 1868年,天文学家在太阳的光谱中发现一 条特殊的黄色谱线D3,这和早已知道的钠 元素的D1和D2两条黄色谱线不同,由此预 言在太阳中可能有一种未知元素存在。后 来将这种元素命名为“氦”。
• 1895年,美国地质学家希尔布兰德观察到 钇铀矿放在硫酸中加热会产生一种不能自 燃、也不能助燃的气体。他认为这种气体 可能是氮气或氩气,但没有继续研究。

百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历史回顾与启示

百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历史回顾与启示

百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历史回顾与启示摘要以百年来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行等为研究对象,总结并分析了百年来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发展历程和成就,由此引出的一些借鉴和启迪,以期对于我国当前实施的科教兴国、科技强国以及提倡的培养大师级人才的目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诺贝尔化学奖志存高远基础教育创新精神1 百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历史回顾1.1 百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品行特点[1]1.1.1 志存高远,怀抱理想真正的人生是从建立理想的那一刻开始的。

例如,美国科学家鲍林在读中学时,各科成绩优秀,尤其是化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他经常埋头在实验室里做化学实验,立志当一名化学家。

191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俄勒冈州农学院化学工程系,他希望通过大学化学的学习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家境很不好,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他靠勤工俭学,刻苦攻读,认真学习了原子物理、数学、生物学等多门学科。

这些知识为他以后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1.1.2 谦虚谨慎,求知若渴190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的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一生谦虚谨慎,勤勉好学。

他说:“很大的成功和智慧的魅力,应归功于过去时代那些伟大人物的劳动,他们明智地奠定了巩固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科学工作者创造了今天。

”在大学时代,卢瑟福非常注意吸取前人的科研成果,尊敬师长和同学,虚心向他们请教,致使他在科研上的进步日新月异。

卢瑟福功成名就之后,谦虚豁达,平易近人,把他领导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建设成为成果显赫、人才辈出的优秀集体。

他的一位朋友评价他:“他从未树立过一个敌人,也从未失去过一个朋友。

”1.1.3 天道酬勤,坚忍不拔英国的经济学家贝弗里奇说:“聪明的资质、内在的干劲、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这些都是科学研究成功所需要的其他条件。

”例如,最艰难的诺贝尔奖得主——居里夫人(2次获得诺贝尔奖),她与丈夫皮埃尔提炼镭的过程,充满了一般人忍受不了的艰辛。

他们在一个漏雨透风并散发霉味的破旧工棚里,在有害身体的沥青浓烟中,提炼放射性元素镭。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名单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名单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名单自1901年以来,诺贝尔化学奖已经颁发了许多杰出科学家和化学家,以表彰他们对化学领域的突出贡献。

以下是一些历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贡献的列表:1. 1901年:雅各布斯·冯特(Jacobus H. van 't Hoff):他被认为是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著作对于理解溶液、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有着重要影响。

2. 1911年:玛丽·居里(Marie Curie):她成为第一个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人,一次是与丈夫皮埃尔·居里共同获得的物理学奖,另一次是因为她的放射性研究,这为放射性元素的发现和研究打下了基础。

3. 1954年:林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他因为对化学键和化学结构的研究而获奖,为现代化学的理论基础做出了重要贡献。

4. 1980年:保罗·伯格(Paul Berg):他通过重组DNA技术的开发,为基因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技术对于遗传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5. 1995年:马里奥·莫洛纳(Mario Molina)、弗朗西斯·谢尔(F. Sherwood Rowland)和保罗·约翰·克鲁岑(Paul J. Crutzen):他们的研究揭示了氟氯烃类化合物对臭氧层的破坏作用,对于全球环境保护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6. 2005年:罗伯特·格鲁布斯(Robert Grubbs)、理查德·舍岛(Richard R. Schrock)和约翰·曼(Yves Chauvin):他们的研究在有机合成领域做出了重大突破,尤其是开发了沃尔夫-克什烯反应和金属卡宾反应,为有机化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

以上只是一部分历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和他们的贡献。

每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都代表了化学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和创新。

这些奖项激励着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推动化学科学的发展,为人类的福祉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百年诺贝尔化学奖(系列一,1946年)

百年诺贝尔化学奖(系列一,1946年)

百年诺贝尔化学奖(系列⼀,1946年) 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项⽬:酶晶体与病毒纯蛋⽩的制备获奖⼈: J.H. 诺思罗普 J.B. 萨姆纳W.H. 斯坦利A. 获奖⼈主要研究领域及学术成就1. J.H. 诺思罗普(J.H.Northrop)诺思罗普,美国化学家,1891年出⽣于美国纽约州的扬克斯,中学毕业后,于1908年进⼊哥伦⽐亚⼤学学习动物学和化学,1912年取得学⼠学位,1913年获硕⼠学位,1915年获化学博⼠学位。

诺思罗普先在洛克菲勒研究所⼯作,后转⼊加⾥福尼亚⼤学任教,1949年担任加⾥福尼亚⼤学细菌学教授,后被聘为⽣物物理教授。

在洛克菲勒研究所期间,诺思罗普发现制备丙酮的发酵过程;与J.洛布合作研究酶动⼒学及酶对⽣命过程的作⽤。

1929年分离制备出胃蛋⽩酶晶体。

此后,应⽤该技术制备出多种酶晶体,诸如胰蛋⽩酶、胰凝乳蛋⽩酶、羟(基)酞酶和胃蛋⽩酶原等。

他还研究病毒及抗体的蛋⽩质分离,成功地制得⼀种具有活性的噬菌体蛋⽩质。

⼆战期间,担任国防研究委员会顾问,从事战争毒⽓的作⽤模式及防护⽅法研究,开发成功⼀种毒⽓⾃动检测仪器。

战后,主要研究病毒病原体及其变异规律。

诺思罗普的著作“结晶酶”于1939年出版,曾任《普通⼼理学学报》编辑,在酶反应动⼒学、酶的化学性和蛋⽩质物理化学等⽅⾯发表过许多论⽂。

诺思罗普曾接受过多所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奖励和奖章。

还获哈佛⼤学、哥伦⽐亚⼤学、耶鲁⼤学和普林斯顿⼤学等的荣誉理学博⼠;他还是英国皇家化学学会荣誉会员及其他相关学学会会员。

诺思罗普于1987年去世。

2. W.H. 斯坦利(W.H.Stanley)斯坦利,美国化学家和病毒学家, 1904年8⽉16⽇出⽣印第安纳州的李奇威尔(Ridgevell)。

1927年获伊⾥诺斯⼤学学⼠学位,1929年获同校的化学博⼠学位。

1930—1931年间在幕尼⿊德国国家研究院⼯作,1931年回到美国洛克菲勒研究所,⼀直⼯作到1948年。

2001年和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主要内容

2001年和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主要内容

主题:2001年和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主要内容一、引言1. 诺贝尔化学奖的历史和意义自1901年设立以来,诺贝尔化学奖一直是全球化学界最高荣誉,每年颁发给为人类健康、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卓越贡献的化学科学家。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人被认为是对人类社会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代表,对于推动化学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1. 获奖者:威廉·诺伯尔、巴里·谢普利、阿拉诺夫·魏格、约翰·费恩2001年,由威廉·诺伯尔、巴里·谢普利、阿拉诺夫·魏格以及约翰·费恩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生物质谷物发酵研究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他们的研究成果为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生物质转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三、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1. 获奖者:本·福林克、大卫·麦克米伦、约翰·古德纳夫2021年,本·福林克、大卫·麦克米伦以及约翰·古德纳夫因发展了超分子化学领域的催化剂设计和催化反应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他们的研究为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推动了化学反应的高效进行,对于实现绿色化学具有重要意义。

四、总结1. 2001年和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联系和变化从2001年到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者们在不同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化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无论是生物质转化还是超分子化学,这些研究成果都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期待未来,诺贝尔化学奖将继续激励化学科学家们不断探索,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福祉和进步。

2001年和202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代表着不同时期化学领域的重要成就和发展方向。

200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在生物质谷物发酵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为生物技术的发展和生物质转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来自2003年10月8日公布的资料

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来自2003年10月8日公布的资料

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来自2003年10月8日公布的资料《CMBE》编辑部
【期刊名称】《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年(卷),期】2005(011)001
【摘要】@@ 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地球上存在的生物多如银河系的恒星无法统计.其中又由各种各样的细胞如肌肉细胞、肾脏细胞和神经细胞等共同组成我
们每一个复杂的个体.
【总页数】4页(P77-80)
【作者】《CMBE》编辑部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细胞膜上的水通道——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工作介绍 [J], 郭昊;李学军
2.大会演讲人物介绍——记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Peter Agre教授 [J], 郭昊;李学军(校)
3.细胞膜通道--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解读 [J],
4.译文双语篇: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来自2003年10月8日公布的资料 [J],
5.2002年1534种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表——(200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
引证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公布日期2003年10月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诺贝尔百年回顾——科学上的传统

诺贝尔百年回顾——科学上的传统

诺贝尔百年回顾——科学上的传统
海森堡;邵水浩
【期刊名称】《中国青年科技》
【年(卷),期】2000(000)010
【摘要】我将试图从问题选择、科学方法和作为我们工作工具的概念的使用这样
三个方面,分别就传统的影响问题作一讨论。

问题选择中的传统在古希腊,哲学家
们开始提出了关于自然现象的原理问题。

古希腊文化时期后期的希腊科学的衰落,
标志着这种漫长的非活跃时期的开始。

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

直到1000多年之后,
【总页数】4页(P)
【作者】海森堡;邵水浩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11
【相关文献】
1.百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历史回顾与启示 [J], 陈守梅;顾家山;陈欣;王曼
2.《诺贝尔物理学关百年回顾》 [J], 无
3.《诺贝尔物理学奖百年回顾》 [J], 厉光烈;李龙
4.《诺贝尔物理学奖百年回顾》 [J],
5.女性诺贝尔奖获得者百年回顾 [J], 张馨予; 唐万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诺贝尔化学奖百年史话:梦想改变了世界》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英文课名:Nobel Prize: The dreams changed the world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跨学科任选课
学时:24
学分:1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诺贝尔化学奖百年史话:梦想改变了世界》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跨学科任选课,讲授诺贝尔化学奖的有关知识,以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为主线,获奖者的人生追求和成长经历为辅线,着重介绍基本化学知识、化学原理和成果应用,力图把最前沿、最深奥的获奖成果用生动的语言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诺贝尔化学奖的渊源、成果及其应用情况,对化学家的追求与奉献、经验和教训、发展与协作等有一定认识,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数分配:
(一)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介绍化学的起源、诺贝尔化学奖设立者Alfred Bernhard Nobel的生平事迹、诺贝尔奖(化学奖)的设立、管理机构、评奖程序、奖金和诺贝尔奖精神等。

第二章无机化学
2.1稀有气体的发现
2.2制备最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氟
2.3α、β、γ射线与蜕变理论
2.4放射化学的鼻祖
2.5氚和重水的发现
2.6发现人工放射性元素
2.7元素发现史上的奇才
2.8无机氧化还原反应机理
2.9足球分子——富勒烯
第三章有机化学
3.1格氏试剂
3.2高分子化学的创始人
3.3现代有机合成之父
3.4金属有机化学
3.5有机立体化学的创立
3.6维蒂希试剂与硼氢化反应
3.7冠醚化学
3.8开发导电塑料
3.9药物手性分子研制
3.10有机合成中钯催化偶联反应
第四章分析化学
4.1超速离心机的发明
4.2极谱分析的创始人
4.3高分辨核磁共振分光法
4.4飞秒化学
4.5识别和分析生物大分子
4.6绿色荧光蛋白(GFP)
4.7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
第五章物理化学
5.1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
5.2创立电离学说
5.3催化剂与反应速率的研究
5.4能斯特定律
5.5创立表面化学
5.6创立耗散结构理论
5.7微观反应动力学研究
5.8固体表面化学进程
5.8准晶体的发现
第六章生物化学
6.1对糖类和嘌呤的合成
6.2确定胆酸的化学结构
6.3性激素的析离和合成
6.4测定胰岛素的分子结构
6.5测定青霉素和维生素B12的结构6.6基因扩增与定点诱变技术
6.7驱动生命之轮
6.8揭开生命通道的奥秘
6.9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
6.10核糖体结构和功能
6.11对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
6.12基因修复机理
第七章理论化学
7.1配位化学的奠基人
7.2阐明化学键的本质
7.3创立前线轨道理论和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
7.4电子转移过程理论
7.5复杂化学体系多尺度模型
第八章化学技术
8.1靛蓝的合成技术
8.2人工固氮
8.3化学高压技术
8.4发明放射性碳素测年法
8.5拯救臭氧层

四、相关说明
(一)、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办法:
考核方式:考查,大作业
成绩评定办法:平时成绩占60%,期末成绩占4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课后作业以及课上回答问题等。

(二)、与其它课程和教学环节的联系:
先修课程和教学环节:略
后续课程和教学环节:略
平行开设课程和教学环节:略
五、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
(一)教材:王存宽编,大学科学素养读本(化学卷)-引领现代化学进展的诺贝尔奖(第1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2。

(二)主要参考书目:
1. 叶铁林、钱庆元编. 探索科学之路-百年诺贝尔化学奖钩沉(1901-2011) (第1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
2.09
2. 郭豫斌主编.诺贝尔化学奖/明星故事(第1版).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01
3. 江治刚,陈学科主编. 成功迈向诺贝尔之路: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获得者篇(第1版).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7.10
4. 李磊编.化学奖-诺贝尔奖明星成长故事(第1版).西安:未来出版社, 2012.01
5. 肖寒编.走进诺贝尔奖名人堂--与化学家对话(第1版).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5.07
6. 钱伟长、白春礼、王佛松、程津培、汪尔康、朱道本.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化学卷(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08
7. 《诺贝尔奖讲演全集》编译委员会编译.诺贝尔奖讲演全集:化学卷I(第1版).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05
制订人:董延茂审定人:刘成宝教学院长(公章):董延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