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用方剂解析
常用古代中药方剂讲解
龙胆泻肝汤 详解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二分。
五、和解剂
和解剂;具有和解、解郁、舒畅、调和等作用,用以治疗少阳病、肝
脾不和、肠胃不和等证的方剂。
分类:和解少阳剂、调和肝脾剂、调和肠胃剂。
代表方剂:
小柴胡汤 详解
逍遥散 详解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二分。
六、消导剂
消导剂;以消导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导滞、消痞化积作用,
【主治】气分热盛
【方解】详见白虎汤方解图
【加减】人参白虎汤 【运用】上感、肺炎、流脑、乙脑、伤寒、斑疹伤寒、
中暑、小儿麻疹等属于气分热盛者。
返回
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二 分。
龙胆泻肝汤
【出处】《医宗金鉴》
【组成】龙胆草 黄芩 栀子 泽泻 木通 车前子 当归
柴胡 甘草 生地 【用法】水煎服 【功用】泻肝胆经湿热、实火。 【主治】肝胆实火 【方解】详见龙胆泻肝汤方解图
【禁忌】阴黄及湿重于热者不宜用本方。
返回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二分。
八正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 瞿麦 扁蓄 滑石 木通 甘草梢 栀子
煨大黄 【用法】共为末,每服6~9克加灯芯草煎服。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下注膀胱。
【方解】详见八正散方解图
出血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
【运用】流感、麻疹、流脑、乙脑等热病初期风热表证者。
返回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二 分。
川芎茶调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川芎 荆芥 薄荷 羌活 细辛 白芷 甘草 防风 【用法】共为细末,每服9克,清茶调服。
中药方剂-方解
本方在《伤寒论》中治“伤寒解后,虚瀛少气,气逆欲吐”证。在实际运用中,凡热病过程中见气津已伤、身热有汗不退、胃失和降等均可使用。对于暑温病发热气津已伤者,尤为适合。
【正文】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禁忌:本方清凉质润,如内有痰湿,或阳虚发热,均应忌用。
方解:
本方证乃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胃气不和所致。热病后期,高热虽除,但余热留恋气分,故见身热有汗不解、脉数;余热内扰,故心胸烦闷;口干,舌红少苔是阴伤之兆;气短神疲,脉虚是气虚之征;胃失和降,乃致气逆欲呕。气分余热宜清,气津两伤宜补。治当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方中竹叶配石膏清透气分余热,除烦止渴为君。人参配麦冬补气养阴生津为臣。半夏降道和胃以止呕逆为佐。甘草、粳米和脾养胃以为使。全方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祛邪扶正兼顾,清而不寒,补而不滞,为本方的配伍特点。本方实为一首清补两顾之剂,使热清烦除、气津得复,诸症自愈,正如《医宗金鉴》说:“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六味地黄丸:组方: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主治: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六味地黄汤源自宋代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此方的分析,体现在补与泻之间。
很多人对补中有泻的理解有些困难,我常给病人讲,如果你向一个水缸里装清水,要想所装的水很干净,你首先得将水缸里的污水倒出来,你才能装得进去干净的水,旧的、浊的不去,新的是无法装进去的,就算装进去了,也已经变了!
66种常见的中医方剂功用及主治
66种常见的中医方剂功用及主治中医方剂学由总论和各论组成,总论中方剂的治法、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较重要。
1.《医学心悟》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2.方剂的变化形式:(1)药味增减的变化——逍遥散和黑逍遥散(2)药量增减的变化——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3)药味加减与药量增减变化的联合应用——大承气汤与小承气汤;半夏泻心汤与生姜泻心汤。
Wellness accessories3.君药和主要功效来命名的是:龙胆泻肝汤、桃核承气汤、半夏泻心汤、黄连解毒汤、苏子降气汤。
4.火郁发之:清胃散、普济消毒饮。
5.以泻代清:凉膈散。
6.辛开苦降:左金丸、麦门冬汤、小陷胸汤、半夏泻心汤。
7.应用高良姜的方剂:天台乌药散8.生姜、干姜同用的方剂:厚朴温中汤、实脾散。
9.桂枝汤:桂枝与芍药用量相等;药后“啜热稀粥”。
10.小青龙汤:治疗外寒里饮证。
其中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全方体现“散中有收”。
11.九味羌活汤:细辛善止少阴头痛,白芷善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
12.银翘散:“辛凉平剂”13.麻杏石甘汤:石膏倍于麻黄。
14.败毒散:佐药人参——扶助正气,鼓邪外出。
15.大承气汤:主治①阳明腑实证。
②热结旁流证。
——体现“通因通用”③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16.大黄牡丹汤: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17.大陷胸汤: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18.温脾汤: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寒积证。
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等。
19.麻子仁丸:主治肠胃燥热,脾约便秘证。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20.济川煎:主治: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肾虚便秘)。
大便秘结,小便清长等。
21.小柴胡汤:用量最大的是柴胡;人参的作用是①扶正祛邪;②益气实里。
22.蒿芩清胆汤: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主治——少阳湿热证。
23.四逆散:主治——①阳郁厥逆证。
②肝脾气郁证。
柴胡为君,透邪升阳以舒郁;与白芍疏肝理脾;与枳实一升一降,舒畅气机,升清降浊。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方剂是中医药的重要表现形式,是通过各种中药的组合使用,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制成的具有特定疗效的药物。
下面将介绍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1.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是用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具有益气养阴、利水消肿的作用,常用于湿热下注、腹胀便溏等症状的治疗。
2.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用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脾虚胃弱、气虚脱陷等症状的治疗,具有益气健脾、升阳固表的作用。
3.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用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肾阴不足、腰膝酸软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滋阴补肾、益精生髓的作用。
4.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是用当归、桂枝、生姜、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寒邪侵袭、阳气不足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
5.十全大补丸十全大补丸是用人参、黄精、当归、白术、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气血不足、面色苍白等症状的治疗,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胃的作用。
6.温胆汤温胆汤是用胆组合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胆囊寒凝、胆石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温胆通腑、化石消肿的作用。
7.逍遥散逍遥散是用中药组合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心神失常、躁狂等症状的治疗,具有安神定志、清热解毒的作用。
8.赤芍当归汤赤芍当归汤是用赤芍、当归、川芎、白芍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血瘀络阻、经血不畅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作用。
9.四逆汤四逆汤是用人参、干姜、大枣、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寒邪困脏腑、阳气不足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温阳散寒、调理气机的作用。
10.茵陈蒿合剂茵陈蒿合剂是用茵陈、蒿子秆、凌霄花、五味子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湿气内盛、小便不利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清热利湿、解毒通便的作用。
11.前胡败酱散前胡败酱散是用前胡、败酱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风寒郁闭、头痛感冒等症状的治疗,具有舒散风寒、解表止痛的作用。
临床常用方剂给你精细讲解!(注意看方解)
临床常用方剂给你精细讲解!(注意看方解)一、实证用方(一)治风剂1、疏散风寒剂【代表方】人参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柴胡、前胡、枳壳、桔梗、羌活、独活、茯苓、川芎、甘草。
常用剂量:原方诸药各等份。
现成人常用上药各10g,3岁以上小儿上药各6g。
【主治】风寒感冒。
(原方主治:伤寒时气,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痛,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呕哕寒热,并皆治之。
)【方解】本方针对外感风寒之邪所设。
方中羌活、独活并用,祛风散寒、除湿解表,辅助正气祛邪外出,为君。
柴胡、前胡,一升一降,一表一里,宣肃气机;柴胡助羌活、独活以解表,前胡助桔梗、枳壳而理肺。
风寒邪气侵犯皮肤肌表,皮毛内合于肺,皮毛受邪则肺气不利为咳嗽。
方中桔梗宣提,枳壳肃降,令肺气和平,以助解表。
此四药合力助君,为臣药。
肺主气,现在肺受风寒邪气所困,气机不利,气不行则血不行,气不行则津液不行。
故方中又以茯苓除湿,川芎行血,以防气滞之后出现进一步的津血问题。
方中另用人参(今常代之以党参),其意在辅助正气,托邪外出,兼可固护人体,防邪深入。
正气不足时,参之用尤其重要。
此三药或防患于未然,或祛邪于轻微,为佐药。
生甘草调和表里上下,为使药。
本方制法完备,考虑周详,备受历代医家推崇。
并在此方基础上进行加减,形成了一批败毒散类方。
如正气充实可去人参为败毒散;表邪较重可增加荆芥、防风解表为荆防败毒散。
本方除可治疗风寒外感外,对于咳嗽、脾胃虚弱也有很好的疗效。
被后世称作“咳门第一神方”。
同类常用中成药(1)感冒清热颗粒【组成】荆芥穗200g,防风100g,白芷60g,紫苏叶60g,柴胡100g,薄荷60g,芦根160g,葛根100g,桔梗60g,苦杏仁80g,苦地丁200g。
【方解】此药是北京地区治疗感冒最常用的中成药之一。
方中用药较繁,既有辛温解表之荆芥、防风、苏叶、白芷,又有辛凉解表之柴胡、薄荷、芦根、葛根。
两类药分量相当,寒热之性不显,解表之力独彰。
中华古代中医九大名方组成解析
中华古代中医九大名方组成解析按国家现行法规,中医组方一般按照和、温、通、补四原则,进行相应的君、臣、佐、使配伍。
所谓“和”,即是用调和的办法祛除病邪。
《黄帝内经》云:“气血失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气血和,则身强体壮,气血失和,则体弱多病。
所谓“温”,就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固本等治疗脏腑经络寒邪之病。
所谓“通”,就是通过消坚散结、通气健络的方法通全身经脉、祛病强身。
所谓“补”,是指通过滋养、补益人体脏腑虚弱、气血阴阳的办法,达到人体整体功能增强、祛除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药两千多年的积淀中,形成了传统九大名方:八珍汤、生脉散、四物汤、大秦艽汤、当归补血汤、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八仙长寿丸、玉屏风散,此九方是古代名方之集大成者。
1、六味地黄汤以熟地、泽泻、山药、丹皮、茯苓、山茱萸等组方。
本方补中有泻,而以补阴为主。
用熟地黄滋阴,益精髓而生血;山茱萸温补肝肾、收涩精气;山药健脾兼调理肾虚、遗尿,是本方三补。
丹皮凉血清热而泻肝肾之火;泽泻、茯苓利水渗湿,是本方三泻。
肾主臧精,又主利水,故以三补以填其精,茯苓、泽泻以利其水;阴虚则火旺,故用丹皮以泻火。
三补补其正,三泻泻其邪,凡肾阴不足之症均可应用。
衍生成药: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胶囊2、当归补血汤源出《内外伤辨惑论》,组方为黄芪、当归。
本方证为劳倦内伤,血虚气弱,阳气浮越所致。
血虚气弱,阴不维阳,故肌热面赤、烦渴引饮,此种烦渴,常时烦时止,渴喜热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是血虚气弱,阳气浮越之象,是血虚发热的辨证关键。
治宜补气生血,使气旺血生,虚热自止。
方中重用黄芪,其用量五倍于当归,其义有二:本方证为阴血亏虚,以致阳气欲浮越散亡,此时,恐一时滋阴补血固里不及,阳气外亡,故重用黄芪补气而专固肌表。
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理,此其一;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故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使气旺血生,此其二。
配以少量当归养血和营,则浮阳秘敛,阳生阴长,气旺血生,而虚热自退。
中医十大经典名方(附方解)
中医十大经典名方(附方解)一、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
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
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
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
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
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
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
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
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
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二、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中医经典方剂讲解
中医经典方剂讲解
中医经典方剂是中医药学家们在数千年中对中医理论的深刻认识及通过临床经验得到的宝贵经验所概括出来的治疗方案。
在这些方剂中,不只是草药的配伍,更包含了对患者病情的诊断与辨证的重要部分。
以下是几组中医经典方剂的讲解:
1.逍遥散。
由东汉医学家华佗所创立,通常用于治疗情志失常引起的体内气血不畅所导致的疾病。
方剂组成为白术、人参、茯苓、甘草、柴胡、枳实、桂枝、苡仁、龙骨、牡蛎、鸡子黄共计11味中药,它们的配伍可调理人体气血,使身心平和。
2.四物汤。
由唐代的妇科学家孙思邈所创立,主要用于治疗妇女经血不调、月经过少、月经提前、月经过多等妇科疾病。
方剂组成为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四味中药,通过调理女性的气血,能够很好地缓解这些症状。
3.柴胡加芍药汤。
由晋代医家张仲景所创立,主要用于治疗胸痹、胁痛、头痛、面目肿胀等病症。
方剂组成为柴胡、半夏、人参、生姜、大棗、芍药、甘草共计7味中药,可平衡人体的情志、调节胃肠功能,对于这类病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4.清热解毒汤。
由明朝医家吴鞠通所创立,主要用于治疗热毒病、疫病、急性化脓性疾病等病症。
方剂组成为黄芩、黄连、栀子、赤芍、连翘、知母、甘草共计7味中药,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提高身体免疫力。
这些中医经典方剂无论在理论上,还是临床应用中,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广泛的适用范围,一直受到中医药界的重视和保护。
中医药方剂大全
中医药方剂大全中医药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
积淀着中医几千年的临床实践经验,不仅包含了众多的药物组合和使用方法,而且涵盖了很多不同病症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药方剂,希望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参考。
一、四君子汤【组成】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桂枝四味药物组成。
【功效】四君子汤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乏力无力等症状。
【用法用量】通常每次煎药15克至30克,一日2次。
二、逍遥散【组成】逍遥散由芒硝、薄荷、广藿香等药物组成。
【功效】逍遥散主要用于治疗暑湿引起的头晕目眩、口干舌燥等症状。
【用法用量】通常每次服用5克至10克,一日2次。
三、安宫牛黄丸【组成】安宫牛黄丸由人工牛黄、雄黄、珍珠等药物组成。
【功效】安宫牛黄丸可用于治疗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
【用法用量】通常每次服用3粒至6粒,一日2次。
四、清热解毒口服液【组成】清热解毒口服液由黄连、连翘、板蓝根等药物组成。
【功效】清热解毒口服液主要用于治疗热毒引起的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症状。
【用法用量】通常每次口服10毫升至20毫升,一日3次。
五、六味地黄丸【组成】六味地黄丸由生地、山药、牡丹皮等药物组成。
【功效】六味地黄丸主要用于治疗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
【用法用量】通常每次服用9克至15克,一日2次。
六、当归补血汤【组成】当归补血汤由当归、白芍、熟地等药物组成。
【功效】当归补血汤可用于治疗血虚引起的面色苍白、月经不调等症状。
【用法用量】通常每次煎药15克至30克,一日2次。
总结:以上所介绍的中医药方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中医药方剂种类繁多,每一种方剂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用药规律。
在使用中医药方剂时,要遵循医生的指导,严格控制用量和用药频次。
同时,要了解个体差异和禁忌症,避免过度使用和滥用。
中医药方剂在中医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大家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中医药方剂,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中医妇科常用方歌方解
血府逐瘀汤【方剂歌诀】: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方解】:方中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为主药;当归、赤芍养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脉并引血下行,3药助主药以活血祛瘀为辅药;生地黄配当归养血和血,使祛瘀而不伤阴血,柴胡、枳壳、桔梗宽胸中之气滞,治疗气滞兼证,并使气行血亦行,共为方中佐药;甘草协调诸药为使。
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诸症之愈。
【配方组成】:当归9克、生地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川芎5克、柴胡3克、桔梗5克、牛膝9克、甘草3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
【功效和作用】:胸中血瘀、血行不畅所致的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入暮渐热。
舌质暗红、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
【临床应用】:1.以胸痛、舌暗红、脉涩或弦紧为辩证要点。
?2.3.2.血瘀经闭、痛经,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茺蔚子、泽兰等;胁下痞块属血瘀者,本方加郁金、丹参等;兼有气虚见症加党参。
四物汤【方剂歌诀】:四物归地芍与芎,营血虚滞此方宗;妇女经病凭加减,临证之时可变通。
【方解】:方中以熟地黄滋肾补血,以养胞宫,用为主药;肝肾同源,肾虚则肝血亦虚,故辅以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再以白芍养血和阴、川芎活血行气,畅通之血,使补而不滞,营血调和,均为佐使药。
四药合用,具有补血调血的作用,故用于血虚血滞之证,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尤为多用。
【配方组成】:熟地黄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
【使用方法】:为粗未,每服三钱,水煎,空腹热服。
功效:补血调血。
【功效和作用】:血虚血滞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以及一切血虚证而见舌淡、脉细者。
【临床应用】:1.本方证兼见气虚者,可加党参、黄芪以补血生气,可加桃仁、红花、白芍易赤芍、以活血祛瘀;血虚有寒,加肉桂,炮姜以湿养血脉;血虚有热加黄苓、丹皮、熟地易生地,以清热凉血;欲其行血,则以白芍易赤芍;欲其止血,则去川芎加入阿胶、棕榈炭等。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中医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下面将介绍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并对其功效和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1. 温胆汤:温胆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胆虚寒症状,如胆囊寒痛、胆汁淤滞等。
该方剂由黄连、半夏等药物组成,具有温胆祛寒、理气开郁的功效。
2. 茵陈蒿汤:茵陈蒿汤是治疗寒湿痹证的经典方剂,由茵陈、蒿子、生姜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祛寒湿、温经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寒湿痹痛、腰腿冷痛等症状。
3. 四逆散:四逆散是中医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邪侵袭引起的寒证,如寒疟、寒冷等。
该方剂由附子、干姜等药物组成,具有温阳散寒、驱寒止痛的功效。
4. 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是治疗中气不足的经典方剂,由黄耆、白术、党参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作用,适用于中气不足导致的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5. 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中医常用的健脾益气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健脾益气、补养气血的作用,适用于脾气虚弱导致的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6. 四逆加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汤是中医常用的治疗阳气不足的方剂,由附子、干姜、人参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温阳散寒、益气固表的作用,适用于阳气不足导致的畏寒、乏力等症状。
7. 四物汤:四物汤是中医常用的补血方剂,由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补血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血虚导致的月经不调、经痛等症状。
8. 四妙丸:四妙丸是中医常用的消炎止痛方剂,由黄连、黄芩、苦参、半夏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适用于热毒引起的口腔溃疡、痈肿等症状。
9. 温经汤:温经汤是中医治疗寒凝症状的方剂,由艾叶、独活、川芎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寒凝引起的痛经、闭经等症状。
10. 走湿散:走湿散是中医常用的祛湿方剂,由荆芥、石膏、白附子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祛湿散寒、化痰止咳的作用,适用于湿邪困阻引起的感冒、咳嗽等症状。
中医方剂学的配方组成及功效
中医方剂学的配方组成及功效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学科之一,研究中药方剂的配方组成、制备方法以及药效等方面。
中医方剂由多种草药组成,每种草药都有特定的功效和作用,通过合理的组合能够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中医方剂学中常见的配方组成及其功效。
一、四逆汤四逆汤是中医中治疗感冒、寒证等疾病常用的方剂之一。
它由四味中草药组成:附子、干姜、桂枝和甘草。
附子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干姜能驱寒解表,桂枝有温经散寒的功效,甘草主要是调和药性、增加药物的疗效。
二、清热解毒类方剂清热解毒类方剂常用于治疗疾病中的热毒。
其中代表性的方剂有黄连解毒汤、银翘散等。
黄连解毒汤的主要成分包括黄连、黄芩、黄柏等,它们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泻的功效。
银翘散的主要成分是连翘、银花,它们具有清热解毒、解表发汗的作用。
三、调理脾胃类方剂调理脾胃类方剂用于治疗脾胃功能不佳、消化不良等问题。
六君子汤是其中的代表方剂,它由六味草药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大枣和生姜。
六味草药各有不同的功效,如人参补气、白术健脾、茯苓利水、甘草调和药性等,通过合理的搭配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增进食欲。
四、补益类方剂补益类方剂主要用于强壮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等。
党参养荣汤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由党参、黄芪、天冬、白术等草药组成。
党参和黄芪具有补气养血、提高人体抵抗力的作用,天冬和白术有益胃健脾的功效。
五、安神助眠类方剂安神助眠类方剂多用于治疗失眠、焦虑等因素引起的神经系统问题。
代表性的方剂包括安神丸和逍遥丸。
安神丸由柴胡、香附、白芍等草药组成,它们能够安抚心神、镇定情绪、改善睡眠质量。
逍遥丸的主要成分是逍遥、牡丹皮等,它们有舒肝定志的功效,可以减轻焦虑症状。
总结起来,中医方剂学中的配方组成及功效与中草药的性能和作用息息相关。
透过合理的配伍、科学的用量可以发挥草药的疗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方剂学的研究和运用对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有效的药物选择。
中药学方剂总结
中药学方剂总结中药学方剂是中医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草药的配方和炮制,以及药物的相互作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药学方剂中,有许多经典的方剂,它们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已被证明具有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根据方剂的功效和应用范围,对一些常用的中药学方剂进行总结。
一、清热泻火类方剂1. 龙胆泻肝汤:适用于肝胆湿热型的黄疸、胸胁满闷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龙胆草、黄芩等。
2. 白虎汤:用于热毒实证引起的高热、口渴、便秘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石膏、知母等。
3. 清热解毒汤:适用于热毒实证引起的扁桃体炎、肺炎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金银花、连翘等。
二、补益类方剂1. 四君子汤:适用于气虚体质引起的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人参、白术等。
2. 八珍汤:用于气血两虚引起的面色苍白、心悸、畏寒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党参、黄芪等。
3. 归脾汤:适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白术、茯苓等。
三、活血化瘀类方剂1. 走马补中汤:适用于气血不足引起的乏力、脸色苍白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肉桂、白芍等。
2. 桃红四物汤:用于气血不畅引起的经期不调、痛经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当归、熟地黄等。
3. 当归生地汤:适用于气血不足引起的头晕、耳鸣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当归、生地黄等。
四、化痰止咳类方剂1. 瓜蒌败毒散:适用于痰热内壅引起的咳嗽、痰黄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瓜蒌皮、贝母等。
2. 杏苏散:用于痰热阻肺引起的咳嗽、痰黄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杏仁、苏木等。
3. 升白散:适用于肺热痰滞引起的咳嗽、痰稠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升麻、白芥子等。
五、安神定志类方剂1. 安宫牛黄丸:适用于心神不宁引起的失眠、健忘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牛黄、磁石等。
2. 清心安神丸:用于心火亢盛引起的健忘、多梦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黄连、丹参等。
3. 安神定志汤:适用于心脾不安引起的焦虑、易怒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茯苓、龙骨等。
以上列举了一些常用的中药学方剂,它们具有不同的功效和应用范围。
常见病中药方剂总结归纳
常见病中药方剂总结归纳中药方剂是中医治疗常见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草药的组合应用,可以调理身体、防治疾病。
本文将对常见病中的中药方剂进行总结归纳,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运用这些方剂。
一、感冒1. 麻黄汤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功效:发汗解表,宣肺祛寒,适用于感冒初起,有寒热,头痛,恶寒等症状。
2. 葛根汤组成:葛根、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功效:发汗解表,宣肺祛热,适用于感冒初起,有发热,微恶寒,咳嗽等症状。
二、咳嗽1. 川贝炖雪梨组成:川贝母、雪梨、冰糖功效:清热润肺,止咳化痰,适用于咳嗽有痰,痰黏稠,咳声低重的情况。
2. 杏仁膏组成:杏仁、冰糖、蜂蜜功效:润肺止咳,化痰宽胸,适用于咳嗽有痰,痰黏稠,口干咽燥的状况。
三、消化不良1. 保和丸组成:神曲、莲心、陈皮、白芍、白术等功效:健脾和胃,宽中理气,适用于饮食不节,胃纳差,腹胀嗳气等情况。
2. 吴茱萸丸组成:吴茱萸、枳壳、厚朴、半夏等功效:理气健胃,降逆止呕,适用于胃部不适,腹胀恶心等症状。
四、失眠1. 安神补心丸组成:黄泥香、当归、枸杞子、酸枣仁、甘草等功效:镇静安神,促进入眠,适用于失眠多梦,心悸不安的情况。
2. 青龙健脑丸组成:龙骨、牡蛎、玉竹、夏枯草等功效:益智养神,宁心安神,适用于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五、月经不调1. 调经活血颗粒组成:川芎、益母草、当归、桃仁等功效:活血祛瘀,调经止痛,适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等情况。
2. 归脾丸组成:当归、白芍、川芎、茯苓、党参等功效:调经养血,益气养脾,适用于月经不调,经量不足,腰膝酸软等症状。
六、便秘1. 大承气汤组成:枳实、厚朴、大黄、芒硝等功效:泄热通便,适用于大便燥结,干燥无形,腹胀等情况。
2. 顺气丸组成:枳实、郁金、白芍、厚朴等功效:理气通便,适用于脘腹胀满,大便稀溏不爽的情况。
以上便是常见病中药方剂的部分总结归纳,这些方剂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应用广泛,疗效显著。
如果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相关症状,可以选择相应的中药方剂来缓解病症。
中医入门:70条方剂讲解,太珍贵了!(建议收藏)
中医⼊门:70条⽅剂讲解,太珍贵了!(建议收藏)此篇⽂章虽是语录,但信息量很⼤,惭愧于所知⽅剂太少,要以曾国藩”⼀句不通,不读下句;今⽇不通,明⽇再读“的精神攻克,⼀定⼤有获益。
1.⽩虎汤⽤治燥热之证,不论⾆苔黄⿊或绛,只要是⼲燥者,即可⽤之。
曾治⼀例因注射606后发热,午前热盛,午后热渐减,⼝燥⾆⼲患者。
考虑其为⾟苦热毒之剂,给以⽩虎汤⽽愈。
⼜治⼀热病,⾆⼲⼝渴,但兼腹泻,予⽩虎汤粳⽶易薏⽶加苍术⽽愈。
2.达原饮治湿盛之湿温证可⽤,若热偏盛者,不宜⽤。
3.⽣脉散为清暑之剂,暑伤元⽓⽤之为宜。
清暑益⽓汤宜⽤于虚多⽽夹湿之暑证。
六⼀散为清暑之轻剂,⽩虎加⼈参汤为清暑之重剂。
临证斟酌选⽤。
4.远⾎⽤黄⼟汤时,⽅中附⼦可易为姜炭,量也不宜多⽤,因此证湿热多。
如便⾎多者,再加些椿⽪为佳。
5.逍遥散为疏肝解郁之剂,其治疗⽬标为:郁怒伤肝,肝⾎虚少,寒热如疟,暮热朝凉,五⼼烦热,⿐咽⼲燥,头晕眼花,两⽬⼲涩,肢体疼痛,嗜卧少⾷,⽉⽔不调,或少腹重坠,⽔道涩痛,或肿痛出脓,或遍⾝瘙痒,⾚⽩游⽚,或瘰疬痰核等。
6.理中汤所主之虚寒证,为吐泻⽽腹痛者;若⽆吐泻,甚则便秘,审系虚寒者,⼩建中汤主之。
临床须细⼼加以区别。
7.炙⽢草汤之应⽤,应以脉结代、⼼动悸为主症,脉兼细⼩⽽数,不任循按,常致⼼悸不寐,常出虚汗者,本⽅桂枝可⽤4.5~7.5克,⽣地需18克左右,便秘者加⽕⿇仁适量。
甚者加⼊⼤黄,便溏者,去⿇仁,失眠者,加炒枣仁、朱砂,如热,去桂姜,加⽩芍,复脉汤之意也。
8.⾦铃⼦散治⼼腹痛之⾮寒凉性者皆效,张寿甫加⼊乳⾹、没药⽤之亦佳。
9.芍药汤中之⾁桂为治湿⽽设,盖痢兼湿热,纯⽤苦寒,热去⽽湿不去,仍不愈,必加⾁桂以佐之,庶⼏湿与热可尽化⽿,但须少量为妥。
10.治痰饮⽤⼲姜苓术汤为主,⼲姜之意在于温脾阳,脾阳得复,⽔饮⾃化。
吭贿,⼲姜细⾟五味也,有痰者,属寒者宜之,临床夹杂者多⽤,量不宜⼤,必要时⼝苦伍黄芩,⼝渴热甚者,伍⽯膏,随症加减⽅有效。
中医常用方剂解析
中医常用方剂解析1、麻黄加术汤《千金要略》组成:麻黄15,杏仁15,桂枝10,白术20,甘草10煎剂,一日一剂,日三服,温服。
麻黄先煎。
适应症:适应于湿盛伴有小便不利者,以脉浮缓。
头痛,咳喘,浮肿,小便不利,鼻塞为主要指征。
可用于:风湿热,关节炎,急性肾炎,肾病综合症,以及煤气中毒,鼻源性头痛等病症。
方解:麻黄,桂枝解表;麻黄和杏仁一起,宣肺利水;甘草调和诸药;白术和麻黄、杏仁一起,加强利水作用旦能治身痛。
在煤气中毒时,这种发散,利水作用有利于解毒和排泄毒物。
药物疗效:麻黄为止喘药,杏仁为止咳药,桂枝为温中药,白术为健脾利湿药,有利尿和降血糖作用。
2、麻黄杏石甘汤《伤寒论》组成:麻黄15杏仁】5 甘草10 石膏20煎剂一日一剂,一日三服早晚温服麻黄先煎。
适应症:多汗,胸闷,口渴,咳喘,呼吸困难。
如气管炎,支气管喘息,心源性喘息,肺炎和此类病症相类同的疾病。
方解:麻黄解表利湿,可治咳喘;杏仁和麻黄协同平喘利湿;石膏解热清肺,甘草调和诸药; 麻黄和石膏协同,防止邪气上冲有止汗作用。
麻黄止喘,升压,杏仁为止咳平喘,石膏清热利湿。
3、麻杏慧甘汤组成:麻黄15杏仁】5慧及仁10炙甘草8适应症:用天发汗后而受风体冷,头痛病症。
如肌肉风湿,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妊娠肾病,肌体麻木,喘息,冻疮等。
方解:麻黄解表,杏仁协同麻黄,平喘利水,慧及米仁利湿,和甘草协同有止痛作用。
主治围包括,风、湿、寒、发热,身痛,以及因血燥而致之病症。
治例摘录:例一:病人为60多男性,主诉颈背痛而强硬,。
经予根汤无效,脉浮有力,颈部僵直起床卧床皆需人协助,给予麻杏慧甘汤二剂后,病减半。
四剂病全消例二:病人为老身妇女,热天夜间露宿庭外,黎明起发现左眉剧烈疼痛。
午后加重,给予麻杏慧甘仁汤二剂后病症消失。
附记:本方为常用宣肺平喘利湿方,由麻黄汤去桂枝,加慧仁而成。
4、柴解肌汤《伤寒论》六书。
组成:柴胡】5根10 黄苓10 桂枝10 半夏10 芍药10 麻黄】0 石膏(碎)20 干8 甘草8 煎剂,一日一剂,一日三服,温服。
中医常用方剂解析100首
中医常用方剂解析100首常用方剂100首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99)生地黄(18-30g)枸杞子(9-18g)川棟子一钱半(4.59g)(原书未著用量)【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
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
亦治疝气瘕聚。
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杞子麦冬襄,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2、二至丸《医方集解》【组成】女贞子(蒸)500g墨早莲500【功能】补益肝肾,滋阴止血。
【主治】用于肝肾阴虚,昡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3、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橋红各五两(15g)白茯苓三两(9g)甘草炙,一两半(4.5g)生姜7片,乌梅1个【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膩,脉滑。
二陈场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鸟梅。
4、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八珍汤基础上加入黄芪18肉桂4,重于社脾益肺,其中肉桂有增强心阳、旺盛命火之功,从而使气血阴阳并补。
5、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组成】人参(6克)茯苓(12克)炒白术(12克甘草(3克)藿香叶(12克)木香(6克)葛根(15克)【功用】健牌益气,和胃生津。
【主治】脾胃虚弱,津虚内热证。
呕吐泄泻,肌热烦渴。
6、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车前子瞿麦篇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灯心【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
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滑石研,草相霍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
7、八珍汤《正体类要》【组成】人参10白术15云等12当归10川10白芍10熟地12我甘草5生菱3片大枣5枚(功用)益气补血。
中药应用中的方剂组成解析
中药应用中的方剂组成解析中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中药方剂则是中医学的珍贵遗产,是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
中药方剂由中药组成,具有药性和药效。
掌握方剂组成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药的应用,同时也为有效使用中药提供了指导。
本文从功效类别出发,对中药方剂的组成进行解析。
一、通脉类1.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是一种温通祛寒的方剂。
其组成为桂枝、干姜、甘草、大枣。
桂枝、干姜温阳化气,甘草调和药性,大枣补中益气,合起来可以通达经脉,祛旁通中。
2.通脉四物汤通脉四物汤是一种补益调和的方剂。
其组成为当归、熟地、白芍、川芎。
当归补血活血,熟地补益土,白芍补血调和,川芎活血通经。
合起来可补益中气,调和气血,畅通经脉。
二、理气类1.平胃散平胃散是一种理气安胃的方剂。
其组成为陈皮、白术、茯苓、生姜、甘草。
陈皮行气,白术健脾,茯苓利水,生姜温胃,甘草调和药性。
合起来可以调畅胃气,健脾化湿,治疗胃脘胀满和消化不良等症状。
2.逍遥散逍遥散是一种理气安神的方剂。
其组成为白芍、柴胡、半夏、甘草、干姜。
白芍柔肝益肝,柴胡行气升阳,半夏化痰止呕,甘草调和药性,干姜温阳化气。
合起来可以疏肝理气,升阳安神,治疗情志失调、失眠等症状。
三、清热类1.清热解毒汤清热解毒汤是一种清热解毒的方剂。
其组成为黄连、黄芩、连翘、薄荷、赤芍、甘草。
黄连、黄芩清热解毒,连翘和赤芍清热解毒凉血,薄荷清热解毒宣肺,甘草调和药性。
合起来可以清热解毒,治疗感冒、咽喉肿痛、口疮等症状。
2.黄连解毒汤黄连解毒汤是一种清热解毒的方剂。
其组成为黄连、黄芩、栀子、芒硝、甘草。
黄连、黄芩清热解毒,栀子清热解毒泻火,芒硝清热解毒解郁,甘草调和药性。
合起来可以清热解毒,润燥燥湿,治疗痢疾、感染性疾病等症状。
四、滋阴类1.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一种滋阴补肾的方剂。
其组成为熟地、山药、枸杞子、丹皮、茯苓、牛膝。
熟地、山药滋阴补益土,枸杞子滋阴平肝,丹皮润肺化痰,茯苓利水通湿,牛膝强肾助阳。
中医方剂学方解
第二节 清热化痰
• 适用病症:适用于热痰证。多因邪热内盛,灼津为痰; 或痰郁生热化火,痰浊与火热互结而成。症见咳吐黄痰, 咯吐不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以及由痰热所致的胸 痛,眩晕,惊痫等。
• 代表方: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滚痰丸。
13
清气化痰丸
• 出自《医方考》 • 组成: 陈皮去白 杏仁去皮尖 枳壳麸炒 黄芩酒炒 瓜蒌仁去油 茯苓各一两(30g) 胆南星 制半夏各一
2
第一节 燥湿化痰
• 适用病症:适用于湿痰证。由脾失健运,湿郁气滞所致。 症见咳土多量痰稠,痰滑易咯,胸脘痞闷,恶心呕吐, 眩晕,肢体困重,食少口腻,舌苔白腻或白滑,脉缓或 滑等。
• 代表方:二陈汤、温胆汤、茯苓丸。
3
二陈汤
•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 橘红各五两(15g) 白茯苓三两(9g) 甘草炙,一两半(4.5g) •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 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
33
弦滑。 • 煎服法:加生姜1片,大枣2枚,水煎服。
31
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 擅长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治痰) 君
天麻 擅长平熄肝风(治风)
白术 健脾燥湿 臣
茯苓 健脾渗湿
佐
橘红 理气化湿,和半夏相配治气
使
甘草 补脾胃之气;调合全方的药性
32
半夏白术天麻汤
• 配伍特点:风痰并治,标本兼顾。 • 随证加减: 眩晕较重者,加僵蚕,胆南星等加强化痰熄风之力; 头痛甚者,加蔓荆子、白蒺藜等以祛风止痛; 呕吐甚者,加代赭石、旋覆花以镇逆止呕; 兼气虚者,加党参,黄芪以益气; 痰湿偏盛,舌苔白滑者,加泽泻、桂枝以渗湿化饮。 • 使用注意:阴虚阳亢,不能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常用方剂解析1、麻黄加术汤《千金要略》组成:麻黄15,杏仁15,桂枝10,白术20,甘草10煎剂,一日一剂,日三服,温服。
麻黄先煎。
适应症:适应于湿盛伴有小便不利者,以脉浮缓。
头痛,咳喘,浮肿,小便不利,鼻塞为主要指征。
可用于:风湿热,关节炎,急性肾炎,肾病综合症,以及煤气中毒,鼻源性头痛等病症。
方解:麻黄,桂枝解表;麻黄和杏仁一起,宣肺利水;甘草调和诸药;白术和麻黄、杏仁一起,加强利水作用且能治身痛。
在煤气中毒时,这种发散,利水作用有利于解毒和排泄毒物。
药物疗效:麻黄为止喘药,杏仁为止咳药,桂枝为温中药,白术为健脾利湿药,有利尿和降血糖作用。
2、麻黄杏石甘汤《伤寒论》组成:麻黄15 杏仁15 甘草10 石膏20煎剂一日一剂,一日三服早晚温服麻黄先煎。
适应症:多汗,胸闷,口渴,咳喘,呼吸困难。
如气管炎,支气管喘息,心源性喘息,肺炎和此类病症相类同的疾病。
方解:麻黄解表利湿,可治咳喘;杏仁和麻黄协同平喘利湿;石膏解热清肺,甘草调和诸药;麻黄和石膏协同,防止邪气上冲有止汗作用。
麻黄止喘,升压,杏仁为止咳平喘,石膏清热利湿。
3、麻杏薏甘汤组成:麻黄15 杏仁15 薏苡仁10 炙甘草8适应症:用天发汗后而受风体冷,头痛病症。
如肌肉风湿,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妊娠肾病,肌体麻木,喘息,冻疮等。
方解:麻黄解表,杏仁协同麻黄,平喘利水,薏苡米仁利湿,和甘草协同有止痛作用。
主治范围包括,风、湿、寒、发热,身痛,以及因血燥而致之病症。
治例摘录:例一:病人为60多男性,主诉颈背痛而强硬,。
经予葛根汤无效,脉浮有力,颈部僵直起床卧床皆需人协助,给予麻杏薏甘汤二剂后,病减半。
四剂病全消例二:病人为老身妇女,热天夜间露宿庭外,黎明起发现左肩剧烈疼痛。
午后加重,给予麻杏薏甘仁汤二剂后病症消失。
附记:本方为常用宣肺平喘利湿方,由麻黄汤去桂枝,加薏仁而成。
4、柴葛解肌汤《伤寒论》六书。
组成:柴胡15 葛根10 黄苓10 桂枝10 半夏10 芍药10 麻黄10 石膏(碎)20 干姜8 甘草8 煎剂,一日一剂,一日三服,温服。
适应症:由于外感呈现病邪侵入少阳部位,出现严重呕吐口渴四肢痛,发烦狂,用麻黄汤,葛根汤不见效果的流行性感冒(下称流感,肺炎,各种热性病症)。
方解:本方将葛根和柴胡汤合并,另加石膏而成。
治疗太阳病。
阳明病和少阳病的合病,柴胡,黄苓。
丰夏,芍药,甘草解少阳热,并缓解心下肝部,脑胁之不舒;葛根桂枝,麻黄,芍药解太阳热;石膏解阳阴热。
柴胡为清热药,煎剂有解热和保护肝脏作用。
柴胡有止咳,镇痛镇静作用。
柴胡为解表药,桂枝为温中药。
石膏为清热利尿药。
以上四种药方均有很好的疗效。
5、大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10 杏仁10 桂枝10 大枣5枚甘草8 干姜8 石膏(碎)20适应症:适应于热性病的发热,恶寒,无汗,烦躁等。
表实里热症,如肺炎,麻疹,脑膜炎,急性关节炎,急性肾炎,及荨麻疹和皮肤搔痒症等,(不宜于发汗体质的病人禁忌)。
方解:在麻黄汤中加重麻黄,杏仁之量,增加石膏,大枣,生姜,方中麻黄加大用量以利解表,和石膏一起。
具有解热解除烦躁之作用;桂枝和杏仁协同麻黄,散表热;甘草,大枣干姜为辅肋药。
同时起着协助主药的作用,麻黄为固表止喘药,有止汗,发汗止喘,升压等作用。
桂枝为温中药,具有芳香健胃和止痛,解痉,消炎,镇静和抗过敏等作用。
6、白虎汤《伤寒论》组方:知母15 粳米20 石膏(碎)30 甘草10煎剂,一日一剂,煎米熟,去渣,将余药另煎后混合,一日三次温服。
适应症:本方解表热适宜于下列性况者;(1)伤寒,麻疹性热性传染病的高烧。
口渴,烦躁,谵妄。
以及伴有脑部症状者。
(2)日射病,尿毒症的高烧,口渴,烦躁者。
(3)夏季喘息,遗尿,牙痛,糖尿病者。
(4)精神病的谵语,狂走,大渴引饮等。
方解:石膏清热镇静;知母润燥除内热;粳米未补脾胃;甘草和粳米一起可补脾胃。
通过诸药的协同作用,可解热,治烦躁。
知母为清热滋阴药。
石膏清热利尿药,解痉,消炎镇静和抗过敏作用。
治例摘录:例一:病人为一青年男性,眼痒2-3日羞明一日畏光身体发烧,给予白虎汤二剂各症消失。
例二:病人为一养鸡员,因鸡群生瘟病,而过份紧张发碌工作中突然高烧,烦渴,不进食,给予白虎汤三剂(冷服)。
病症大减。
再服三剂余症消退,继服竹叶石膏汤三剂痊愈。
本方为古今沿用之解表热之要方,清热生津止渴降烦而不伤脾胃,临床上用于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等病症。
对气虑,血虚发热,脉虚弱者禁用.。
7、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组方:知母15 粳米15 石膏20 甘草8 人参10适应症:类似白虎汤症,主要用于:(1)热性病,中暑,热射病等引起的高烧,烦渴和脑病。
(2)糖尿病,脑出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引进烦渴脉动洪大等。
(3)皮肤病引起的痒,充血,烦渴,以及肾炎胆囊炎,夜尿症等。
方解:本方由白虎汤加人参组成,知母清内热润燥;石膏清热镇静;粳米补胃缓解石膏之寒;甘草和粳补表;加人参用以补里。
知母为清热滋阴药,石膏清热利尿药,人参补气。
治例摘录:病人为44岁女干部,连续三年于炎暑日低热,口渴、身痒,尤以中午下班为甚,虽以长衫,草帽遮烈日而症状不减,甚为苦恼。
救治于某专科医生,服过敏丸和复合维生素B1不效,无奈,求诊中医,给予白虎加人参汤三剂后显效。
低热,烦渴、身痒消失。
此后,病人根据自身经验,每于炎夏天,以上症状出现时,即服本方三~六剂痊愈。
8、茵陈蒿汤《伤寒论》组方:茵陈蒿15 栀子10 大黄10适应症:解胃肠实热要方。
多用于黄疸初期,也用于治疗传染性肝炎,血清性肝炎,皮肤搔痒症,口腔炎,脚气,肾性浮肿,子宫出血症,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病症。
方解:本方具有泻郁热作用。
茵陈有消炎,利尿作用,对消除黄疸有特殊作用;栀子能消炎利尿。
大黄为消炎泻下药。
经过三味药相配伍,对以黄疸和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茵陈为清热燥湿药,用于治疗黄疸,栀子,清热利胆作用。
大黄有泻下、收敛,抗茵作用。
降低胆固醇。
9、黄连阿胶汤《伤寒论》组方:黄连10 黄苓8 芍药10 阿胶10(烊化)卵黄二个煎剂一日一剂,一日三服。
卵黄不煎,药煎好后与烊化的阿胶与旦黄共搅拌冲入药温服。
适应症:适用于热性虚症。
如肺炎,伤寒,猩红热,丹毒,脑出血,脑膜炎等病引起的烦躁,失眠,谵妄症。
对高血压的狂躁,以及精神分裂症亦可选用。
对于消化道血,血尿,尿痛,皮肤瘙痒,结肠炎亦可选用。
方解:黄连、黄苓是本方的基础,黄连解热最好:黄苓清热破气滞;卵黄除烦热,和气血;阿胶的作用同卵黄一样,还可润血护肌肤;芍药散恶血,安脏腑。
通过绪药的协调,可滋润体液,解心胸中热,除心中烦躁。
药物疗效:黄连为清热解毒药,有杀菌消炎和泻下作用。
黄苓为清热燥湿药,具有杀菌,利尿,降压镇静作用。
芍药为祉血活血药,具有止血,止痛作用,阿胶为滋肾补血药。
10、葛根黄苓黄连汤《伤寒论》组成:葛根20 黄连10 黄苓10 甘草8适应症:主治因里热,表热而引起的心下痞,痢喘。
多汗小津,心悸,项背痛,促脉等症。
适应于痢疾,细菌性痢疾的初期,急性肠炎,喘息,丹毒,口内炎,中风,神经衰弱等症。
方解:以葛根为主药,葛根能解痉而使心下痞硬和项背痛除。
能固血液水分不流失,黄连解内热,黄芩解心腔之热,甘草调和诸药性能。
黄连为清热解毒药,葛根解表药,黄芩为解热燥湿药,具有杀菌,利尿,降压镇静等作用。
11、黄连解毒汤组成:黄连,黄柏各10,黄芩15 栀子10 立春后加柴胡10 连翘10 芍药10适应症:本方为治实热病方,特别是热性病的急性期,对转慢性实热病亦可用之。
方解:本方的四味药。
都是苦寒解热剂,黄连。
黄芩为去炎性充血和治心痞不安,山栀。
黄柏消炎利尿,黄连黄芩一起协同作用,黄连主药,有解脾胃热和镇静作用;黄芩解肺、大肠、小肠之热、治咯血、吐血、便血;黄柏解膀胱肾脏之热,有利尿和治血尿作用;山栀解肝、心包、三焦之热,如加柴胡,可强化解除肝胆之热的作用。
药物疗效:黄连为清热解毒药,黄芩为清热燥湿药。
黄柏为清热利胆药,有杀菌消炎作用,黄栀子为清热利胆药。
治例摘录:病人为56岁男性,工厂干部,体胖,面色丰满,鼻衄不安,血压190/100毫米汞柱,怕晕倒,夜不敢离家,用黄连解毒汤数剂,不安恐怖感消失,血压170/90毫米汞柱,病情好转。
12、清心莲子饮《和局方剂》组成:莲肉20 麦冬20 茯苓20 车前子10 黄芩10 人参10 黄芪10 地骨皮10 甘草10 适应症:适用于虚症慢性泌尿系统疾病。
即肾结核,慢性淋病,慢性膀胱炎,慢性肾孟炎,白带过多等。
亦可治疗神经衰弱,口腔炎,糖尿病等症;方解:本方具有清心肺热作用和补脾胃,补肾作用。
即麦门冬和莲肉,具有补心和清心热之作用;车前子、地骨皮清热利尿;人参、黄芪、地骨皮、黄芩、麦冬组合一起,有清热和补肾作用;人参、茯苓、甘草有补脾胃之功能。
药物功能:莲肉为健脾止泻药,治失眠,遗精,尿浊,取其养心益肾作用,麦冬为滋阴药,车前子为利尿药,人参为补气药。
治例摘录:例一:病人为23岁男青年,阴茎从未勃起过,常梦遗,有时一夜二次,一月中有白浊一次,面色苍白,乏力,合予清心莲子饮,间断服用一年,症状消失,体力恢复。
例二:病人为52岁男性,多年前因发烧,尿频,尿痛,尿培养有大量大肠杆菌,而诊断为肾孟炎,给予清心莲子饮三月,食欲增进,乏力消失,尿清,体力大为改观。
附记;本方为具有清心肺热和补脾胃、补肾作用,对肾结核,慢性淋病,白带过多,神经衰弱,糖尿病等病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古今为临床医生喜用。
13、五淋散《和局方剂》组成:茯苓20 当归10 黄芩15 甘草15 芍药15 栀子10 煎剂一日三服。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肺气不足,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或尿中含血或含石,尿湿浊和含脓者。
具体施用于尿道炎,膀胱炎,膀胱结石,肾结石,淋病等。
方解:本方药物组成简明,为治尿道感染的首选药,当归,芍药补血活血,茯苓利水通小便,黄芩,栀子清热利下焦,甘草调和诸药。
药物功效:茯苓为利湿药,当归为补血药,黄芩为清热药。
甘草为补气解毒药。
治例摘录:病人为一中年妇女,尿痛,尿结。
已一周。
近二日加重,尿中有大量脓球,舌少苔质燥,脉沉,给予五淋散三剂,病人得治,称赞比打针还快。
14、升麻葛根汤《和局方剂》组方:葛根15 芍药15 升麻10 干姜10 甘草10适应症:用于热性发疹性疾病初期,或因流感头痛出现脑膜刺激症状者。
用于流感,麻疹,猩红热,水痘。
鼻衄,眼球充血。
扁桃腺炎等。
方解:主药是升麻和葛根,升麻苦寒,清热解毒,可治一切热毒,咽痛等;葛根甘,平,清热解痉,常用其治口渴和肩背痛;芍药活血,甘草调和诸药。
药物功效:葛根为解毒药,解热,解痉,降糖尿病等作用。
升麻为透疹药,有解热毒。
治咽痛作用;芍药为活血药有止血止痛作用。
附记:本方为治疗发疹性疾病的良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