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概论正文
高中哲学概论
高中哲学概论哲学是研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的基本问题是世界的本质问题。
一、世界观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世界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是一定社会或阶级世界观,它以社会存在为前提,是被一定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 1)物质世界及其普遍联系是客观的、实在的。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
具体来说,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
世界是多样化的统一,是各种因素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就是普遍联系,就是运动。
( 2)规律是事物自身内在的必然联系。
客观事物的发展总要受到一定规律的制约,否则就要发生变化。
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规律与人的意识不可分割,人不能创造规律,但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按照规律办事。
( 2)规律性和必然性是客观的、普遍的,物质运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即都有不同于他事物的质的特点,也就是说都有自己的规律。
二者的关系是: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根本联系。
在规律面前,人的意识是渺小的,人们只能顺应自然,人的活动受规律的支配。
首先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感性认识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人们能够通过感觉器官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但是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发展的内部联系。
理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其次是“意识第一”,重视精神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
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的需要是认识产生的动力。
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1。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哲学概论》第一章
• 柏拉图的哲学之爱(Eros):“柏拉图式的 爱情”
• 从肉体之爱升华到哲学之爱:从追求一个 美的身体出发,为着美本身不断向上攀登: 从一个美体延伸到两个美体,由两个美体 延伸到所有美体。从美的身体走向美的生 活,从美的生活走向美的认识,从所有认 知最终到达那个惟一指向美本身的知识。
• 唐君毅说,“在上述各种学问之外,人必 须有一种学问,去了解此各种学问间可能 有的关系;把各种学问,以种种方式之思 维,加以关联起来,融贯起来,统整起来; 或将期间可能有之冲突矛盾,加以消解。 这种学问,可以说在各种学问之间,亦可 说在各种学问之上,或各种问之下。总之, 这是人不能少的。这种学问,我们即名为 哲学。”
• 在中国,原本无“哲学”一词,“哲”与 “学”两字都有。 “哲”训为“智也”, “学”训为“觉悟也” (“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 “哲”与“学”连名,只限于“哲”或“智” 之学,只有《庄子· 天下篇》所谓道术,魏 晋所谓玄学,宋元明所谓理学、道学、义 理之学与西方Philosophy之名略相当 。
二、哲学的两个基本特征
1、哲学始于惊奇和无知 柏拉图:“惊奇是哲人的感受,哲学始于 惊奇” 。
•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古今来人们开始 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 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要的问题, 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做 出说明。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每 惭愧自己的愚蠢无知;他们探索哲理的目 的是为了摆脱愚蠢。显然他们为求哲而从 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
• • • • • • • •
哲学概论电子文件
第二章:本体论:形而上学
(2)“天”的主流内涵 A 天的道德之理属于主流内涵
周代统治者:“以德配天”;孔子:“克己复礼”为 仁,并结合仁、礼;孟子把“仁、义、礼、智”之端 归于人的本性,并提出“尽心、知性、知天” ;董仲 舒、宋明理学进一步提出了完整系统的“天理”学说。 ——上述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第一章:哲学的概念:哲学及其他
三、哲学的功能 1.根本的功能:建构世界与批判世界 2.衍生的功能 (1)认识现实世界(更为本质) (2)训练逻辑思维(更为明晰)
讨论
你觉得什么是哲学,它有用吗?
第二章:本体论:形而上学
第一节 本体论的一般理论 一、本体以及本体论 1.本体的理解 (1)词源:on ;ontos;Ontologie (2)概念:存在;本体;本体论 (3)本体论的认识论根源和理想根源
2.中世纪哲学 (1)教父哲学(奥古斯丁、德尔图良) (2)经院哲学(安瑟伦、阿奎那等等) 二、近代哲学 1.16-18世纪哲学 ——英国经验论和大陆唯理论
第一章:哲学的概念:哲学及其他
2.18世纪法国哲学 3.德国古典哲学 三、现代哲学 1.人本主义思潮 ——意志主义 、生命哲学 、存在主义 科学主义思潮 ——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分析哲学
三、哲学的学科 1.哲学上关于哲学学科分类举例 (1)亚里士多德(表1) (2)早期斯多葛派(表2) (3)伊曼努尔•康德(表3) (4)黑格尔(表4)
第一章:哲学的概念:哲学及其他
表一:亚里士多德 l 逻辑学(分析法) l 理论科学(天文学、气象学、生物学、生理
学、心理学)
l l
哲学概论-正文 ppt
2、知识论的创立
柏拉图。
-
知识论的创立:柏拉图
柏拉图:共相。意识在自身之中。知识。 成长史:个体权威的瓦解和公众生活。 黑格尔:从个体到普遍,思维回到自身,灵魂即
思维(肯定);“理念”停留在起点,没有发展 (否定)。 马克思: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前一种观察方法从意识出发,将意识看作是有生 命的个人。 知识论的两大基石:纯粹思维和普遍性。
-
马克思《1844手稿》
一个有生命的、自然的、具备并赋有对象性的即物质的本 质力量的存在物,既拥有他的本质的现实的、自然的对象, 他的自我外化又设定一个现实的、但以外在性的形式表现 出来的因而不从属于他的本质并且凌驾其上的对象世界, 这是十分自然的……同样明显的是,自我意识通过自己的 外化所能设定的只是物性,只是抽象物,而不是现实的 物……物性因此对自我意识说来决不是什么独立的、实质 的东西,而只是纯粹的创造物,是自我意识设定的东西, 这个被设定的东西并不证实自己,而只是证实设定这一行 动,这一行动在一瞬间把自己的能力作为产物固定下来, 使它表面上具有独立的、现实的本质的作用——但仍然只 是一瞬间。
-
第二讲:知识论路向
柏拉图: 知识就是一种回忆。
-
三、知识论路向
柏拉图:知识是一种回忆。
-
1、知识论的发生
智者派和苏格拉底的对立。
-
A 智者派
智者派(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成长史:孩子最初的教化来自父母的权威。 智者派:将经验中得来的片面的道理上升为普遍
的法则。注重教化,背负责任。其教化方式主要 为“演讲术”和“论辩术”。 黑格尔的领会方式:思想具有内容(肯定); “人”是“个人”(否定)。 知识论的发生:经验是最初的尺度。
哲学概论
哲学概论第一节哲学是什么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因此,一般人会认为,“哲学是什么”或“什么是哲学”应该是一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
然而,如果你去问一个长期从事哲学研究并对古今中外哲学发展史有所了解的人,他的回答可能就不会这么简单。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说过:“人们只是在知识很少的时候,才有准确的知识,怀疑会随着知识一道增长。
”这就是说,如果你只知道一种哲学观点,那么,你会很肯定说“哲学就是什么”。
然而,如果你了解了多种哲学观点,并且它们之间互相反对,互相批判,那么,“哲学是什么”,你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
“哲学是什么”在哲学理论研究中叫做哲学观问题,它是全部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决定如何理解和解释其他哲学问题的基础,人们对哲学其他问题的理解和解释,都取决于对“哲学是什么”这个哲学观问题的回答,哲学理论重大的和根本性的变革,也总是集中地体现为哲学观的变革,因此,“哲学是什么”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很简单的理论问题,而是古往今来哲学家们最感兴趣而又最为头痛的问题。
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说过:“对于一位哲学家来说,最恶毒的问题就是问他什么是哲学。
”要全方位、多层次地理解“哲学是什么”,必须把这一问题放在古今中外哲学发展史中去理解。
从古今中外哲学发展史来理解“哲学是什么”或“什么是哲学”,我们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存在着时代性内容,民族性形式和个体性风格之间的巨大差异。
首先,不同民族的哲学具有各不相同的理论旨趣和理论形态。
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印度哲学之间的差异,被称为世界三大哲学传统。
其次,不管是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都存在着古代、近代和现代之间的明显差别。
西方哲学,古代主要是本体论,近代主要是认识论,现代主要是以分析哲学为代表的科学主义思潮和以存在主义、唯意志主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思潮。
中国哲学也有以先秦哲学、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古代哲学,以新儒学、资产阶级哲学为代表的近代哲学和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代表的现代哲学之间的差异。
哲学概论_精品文档
1究竟什么是哲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目前,我国理论界公认的观点是,作为一级学科来说,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就是人们关于整个世界的最终本原、共同本质、基本状态、普遍规律以及人与世界最一般关系等方面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所提炼形成的理论体系。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所有事物的最终本原、共同本质、基本状态、普遍规律以及人与世界的最一般的关系。
2中华民族漫长的文明史上有无“哲学”?中华民族虽然在文明史上早就有、一直有哲学这门学问, 但是,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很长时间里却又没有称作“哲学”的学问。
在中国的古代、近代固然都有哲学, 但那时的哲学都不叫“哲学”,而是叫“儒学”、“道学”、“理学”、“心学”等等。
中国汉语中长期都没有“哲学”这个词汇、概念。
3怎样理解哲学“学科”与“学说”以及二者的关系。
所谓“学科”, 是指按知识和科学的分类标准划分出来的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学术研究领域。
某一个学科, 是由针对某一方面对象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以及人们在此方面长期积累的共同知识、方法、规范等所构成。
学科的根本特点, 在于体现人类认识和知识的公共性。
学科是人类的共同财产, 是人类的公共思想文化平台。
所谓“学说”, 则是指人们在“学科”这个舞台上的“表演”, 它表现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比较具体的观点和思想理论体系。
学说总是由现实的人在一定社会条件和个人条件下创建的具体理论和方法系统。
学说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形成不同的观点和体系。
一方面, 学科通过学说而存在, 只有通过各种学说不断地提出和回答问题, 才能使学科得到实现和发展;另一方面, 学说则植根于、隶属于学科而存在, 学说接受学科发展的检验而获得生命和归宿。
4概述哲学的学科特征。
1哲学学科的对象和问题具有高度普遍性。
哲学学科的研究对象, 涉及整个世界万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哲学学科研究的问题, 都是带有高度普遍性的问题(不是特殊的细小的问题)2哲学学科的概念和论断具有高度抽象性。
哲学概论
辩证唯物论(4.5):探索世界的本质
哲学概述:
辩证 唯物 → 主义
关键词:物质、意识、规律
唯物辩证法(7.8.9.10)
关键词:联系、发展、矛盾、辨证否定
认识论(6):追求真理的过程
关键词:实践、认识、真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马克思主义 哲学 哲学 (正、误)
(科学的) 历史 唯物 主义
社会历史观 群众观
寻觅社会的真谛 (11) 正确地认识社会
关键词: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 盾,人民群众
人生观 价值观
实现人生价值
(12)
一般到个别 (1.2.3)
整体与部分
关键词:价值、价值观、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 值的创造和实现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鸡蛋得……
为猪把脉
你的脉怎么摸不着?
用事 联物 系是 的普 观遍 点联 看系 问的 题,
刻舟求剑
外因是事物变 化发展的条件 ,影响事物的 发展。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矛盾双方 在一定条 件下相互 转化。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部分的合理有序排列,会增强 “田忌赛马”: 事物的整体功能。系统优化。 “围魏救赵”: 联系的观点 事物都存在两面性,要一分为二地看 “赛翁失马”: 问题。 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刻舟求剑”: 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 “郑人买履”: 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邯郸学步”: 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学习, 反对照搬照抄。 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会遭到规律的惩罚 “拔苗助长”:
哲学家的思维
故事三:好驭手 苏格拉底的妻子脾气暴躁,有人问 苏格拉底为何娶这样的女人为妻。 他笑道:“如果你能驯服一匹烈马, 那么其他马又有何难驾驭的呢?我能忍 受这样凶的人,天下人谁不能做我的朋 友呢?”
1.现代西方哲学概论
第一讲现代西方哲学概论一、哲学(一)希腊人为什么爱智慧古希腊人严格区分神与人:神拥有智慧,所以,不再需要智慧。
人没有智慧,但普通人却自以为有智慧,所以也不会爱智慧。
只有哲学家知道自己没有智慧,所以追求智慧,并通过爱智慧接近神,过神的生活。
(二)希腊人爱什么样的智慧哲学追求的是终极智慧。
作为究极智慧之学,哲学不同于科学。
科学探究事物的组成和功能,哲学探究事物对于我们的意义;科学像盖楼,哲学像整理图书。
(三)希腊人怎样爱智慧哲学、宗教和艺术都追求终极智慧。
宗教以信仰的方式追求终极智慧;艺术以感性的方式追求终极智慧;哲学以理性的方式追求终极智慧。
二、西方哲学(一)西方哲学的世界二重化与中国哲学的万物一体。
柏拉图主义:现象与本质、意见与知识的二分;奥古斯丁主义:上帝与造物、天国与尘世的的二分。
中国哲学:天地万物“本是同根生”,这个“根”就是“道”。
道不离物,物不离道,道外无物,物外无道。
(二)西方哲学的主客二分与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
古希腊开启的视觉中心论传统:视觉乃是我们最大利益的源泉(柏拉图:《蒂迈欧篇》,47-B);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我们用以认识事物的首要工具是视觉(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0a)。
视觉带给人们的是“距离感”,是天地万物相当于人的外在性。
于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就逐渐成为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
中国哲学则重天人合一。
(三)西方哲学的人性恶假设与中国哲学的人性善假设。
自古希腊始,西方哲人就主张性恶论。
柏拉图:肉体对灵魂的囚禁;奥古斯丁:恶与人的自由意志;霍布斯:心理利己主义。
儒家的性善论。
(四)西方哲学的独立型自我与中国哲学的互倚型自我。
西方哲学:作为认识主体的自我(笛卡尔);作为欲望主体的自我(弗洛伊德);作为权利主体的自我(洛克)。
中国哲学:道家的要旨——把自我融合于宇宙整体之中,“至人无己”(庄子);儒家的要旨——把自我融合于社会群体的伦常之中,“克己复礼”(孔子)。
三、现代西方哲学(一)西方哲学的发展线索1.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主义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哲学奠定了整个西方哲学的传统和基本走向。
哲学概论讲稿
《哲学概论》讲稿第一章:哲学的概念:哲学及其他第一节哲学的对象一、哲学的辞源1.辞源分析:(1)西方辞源分析哲学即“爱智慧”,即对于外在概念的理智性“渴望”与“追求”。
根据海德格尔的考证:①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古希腊语‚爱智慧的‛这一形容词。
此词虽然与后来的‚哲学‛一词仅有形容词与名称的区别,但是它与后来的‚哲学‛一词并非同义。
爱,即事物的和谐一致、相互适应;智慧,即存在者(存在的东西)在存在之中,都属于存在,因而存在将存在者(存在的东西)集合为一。
爱智慧,即人对万物(一切存在者)和谐一致的意识。
②智者为了在市场上对所有的东西做出理智是说明和解释,以便大家能够理解和接受,于是将理智性、概念性的东西作为追求的目标。
这样一来,希腊人对于万物和谐统一的爱(作为最值得惊异的东西)便遇到了智者的‚理智的进攻‛,为了反击理智的进攻,以便‚拯救和保护‛那最值得惊异和珍惜的对于万物和谐统一的爱,他们便把‚爱‛变成了‚渴望‛,把‚智慧‛(‚存在者统一于存在‛)变成了一种概念式的追求,因此,爱智慧变成了‚渴望‛概念式的东西。
上述转变意味着人与存在和谐一致到人与存在相互外在的转变:‚爱智慧‛指人与智慧原本内在地、原始地在一起,‚渴望‛则是把人与智慧变成彼此外在的东西,把智慧变成一种外在的概念而需要加以追求的东西。
通过上述转变,‚爱智慧‛就变成了‚哲学‛。
哲学是对哲理的渴望与追求,其所追问的东西是‚什么是存在者?‛。
③智者所准备的道德哲学的这一步首先由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所完成。
它们致力于追求什么是存在者,并认为哲学就是‚当存在者存在时,存在者是什么?‛④上述关于哲学就是‚当存在者存在时,存在者是什么?‛的界定来自亚里士多德的概括。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解释,问存在者是什么,技术问‚存在者的存在性是什么‛,因而哲学的任务就是追问存在性,即存在者的‚根底‛。
正如柏拉图将理念理解为存在者的存在性(根底)一样。
以上为海德格尔的考证,其实,根据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记载,在赫拉克利特看来:‚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驾驭一切的思想。
哲学概论
一、黑格尔哲学的三个基本概念解释。
“自在”“自为”“自在自为”这三个概念正是表明,不超越熟知而达到真知,就不可能从“自在”走向“自在自为”。
以辛弃疾写的词为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其实“为赋新词强说词”是自在的阶段,真正自在自为了,“却道天凉好个秋”。
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第一境界也是自在阶段,“为伊消得人憔悴”自为阶段,“从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自在自为阶段。
难得糊涂,不糊涂就不自在,必须糊涂,糊涂就自为了,超越了这样一种自为的学习阶段,才可能达到一中自在自为即自由的程度。
哲学,是一种批判的智慧。
二、反思的智慧在哪几方面?(哲学史反思思想的思想活动)以“桌子”为例。
1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2 感性和理性的关系问题3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4 个别和一般的关系问题5 真善美的关系问题6 现实和理想的关系问题7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这是由桌子引发的最深层的哲学问题。
由对桌子问题的反思亲切地体会到“熟知而非真知”的道理,体会到“名称不是概念”的道理,体会到对“熟知”的“名称”进行“概念”式追问的意义和魅力。
三、简析“概念框架”(常识、科学和哲学史三个层次的“概念框架”)1、所谓“概念框架”,是指人们用以构筑思想中的经验世界,并用以整理思想中的概念的方式。
从人类用以把握世界的概念框架的层次性上看,可以从总体上区分为三个最基本的层次,这就是常识性质的概念框架、科学性质的概念框架、哲学性质的概念框架。
2、在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中,概念有不同的性质。
以物质为例。
在常识的概念框架中,“物质”是指各种各样的“东西”;在科学的概念框架中,“物质”是指构成世界的“要素”;在哲学的概念框架中,“物质”则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又为人的思想所把握的“客观实在”。
3、对于“真与假”常识中,直接指向经验对象。
4哲学概论
4哲学概论第一章一、.文化生命文化生命,也就是文化的创造力,它是人类所特有的,因而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
文化创造力的动力源泉在于人类对真理的追求,对理想的向往。
所以有文化生命,也就意味着有理想,有关于人的理想。
二、哲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哲学是以民族的生命实践为源泉和基础的,也就是说哲学具有独特的民族性。
一个民族的哲学浓缩地反映了该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方式,民族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终极根据,无不透过哲学加以反映和提升。
哲学的民族性,也就是哲学真理在民族那里的特殊性,究其实质,乃是“历史性”。
与数学、科学真理的运思不同,作为对人性活动的反思,哲学的运思是以民族的生命实践为源泉和基础,它的运思一开始就来自对这源泉和基础的体验。
在这一点上讲,哲学是不离世的。
它所不离的那个“世”,是民族文化之世。
哲学的真理都是从这个世界里面出来的,是这个世界的自我反思之得。
人民生活在先,哲学的反思在后。
在先的人民生活,本来已是一个民族的许多个人努力去向人生成的生命实践。
不过,这样的生命实践,是由各种自发的倾向所构成的,是未曾达到自觉的。
最初的思想家,古代的贤哲们,担当起这个人民生活之世的自我反思的使命,他们把其中的某些倾向揭明为人之为人的理想、真理,为这个民族开拓了文明的精神传统,构成这个民族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最中心的领导观念,成了这个民族个体生命实践的引领,成了这个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命运。
也就是说,在此传统中形成了该民族的生命实践的“历史性”。
从此,这个民族对于哲学真理的理解和实践,总脱不了对于这个传统之“历史地”呼应。
所以,民族生命实践的特殊性,就在于其精神传统。
哲学的世界性,在于其普遍性。
哲学就其作为理论来说,总因为达到了普遍性,才成其对人的文化生命的反思的。
所以反思的结果,其意义必然不限于本民族。
任何一个民族中的伟大的思想家,总是对人的理想给予了某种证明。
哲学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哲学概论哲学的概念一、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1、哲学:2、世界观:3、方法论: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①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②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又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的。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也作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一)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Ⅰ、主观唯心论--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万物皆备于我”(孟子)“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陆九渊)“万物皆在吾心中”“心包万物,心包万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王阳明)“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康德)“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物是感觉的复合。
”(马赫)“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
”(尼采)“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
”(杜威)Ⅱ、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老子)“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
(程颐)“有是理,后生是气”,“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朱熹)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黑格尔)“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柏拉图)例、我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月亮、太阳以及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都是心之意念的产物。
海德格尔哲学概论 pdf
海德格尔哲学概论
海德格尔哲学是一个深奥而独特的思想体系,它对存在、真理、认识、畏和葆真等概念进行了独特的阐述。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认为,存在是通过诗思对存在取得基本经验,是一种不可言喻的神秘体验。
他强调存在者是具有神性的东西,最优秀的存在者,其存在是无条件的,而存在的存在是有条件的。
在认识与真理方面,海德格尔颠覆了传统的认识论观念。
他认为,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过程,而是“在世的一种存在方式”。
这种存在方式意味着人类首先是在世界中与各种存在者相遇,通过与世界的互动来认识和理解它们。
海德格尔认为这种存在方式是派生的存在方式,即人们首先沉浸在世界的繁忙中,与世内存在者打交道,然后才将其作为现成事物、作为某种对象式事物从理论上加以考察。
在畏与葆真方面,海德格尔强调了畏和葆真这两种情绪对于理解存在的重要性。
他认为畏只与世界相关,是一种无所面对的畏缩,而葆真则特别强调土地和作品的实在性。
葆真意味着面对具体的作品时所感受到的真实和实在。
通过畏和葆真的体验,人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海德格尔哲学是一个全面而深刻的哲学体系,它通过对存在、真理、认识、畏和葆真等概念的深入探讨,为人类思考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其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为后来的哲学和思想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灵感。
哲学概论第2讲 本体论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三)“无限者”本原说
• 实在是不确定的“无限者”。
——阿那克西曼德
• 黑格尔承认这一点,他说,“水也同样是一种特殊事物。这是 一个缺点;作为真实原则的东西,决不能有片面的、特殊的形 式”。„„阿那克西曼德„„提出“无限者”是始基。“无限 者”是无定形的、未分化的原始物质,无穷无尽地充满于空间 。万物由它构成,又复归于它。他对始基的这种规定,是比泰 勒斯前进了一步,他倾向于超出具体的特殊感性事物。但是, 尽管力图摆脱特殊感性形式,“无限者”却还是感性的东西, 因为它不是单纯的思想原则本身,而是用无规定性的最初物质 来表达一个出自思想的原则,这种表达方式,其实就是通过在 感性层面上对一切特殊性的否定,来表达对原则本身的肯定。
——王德峰《哲学导论》
你怎么看世界本原?
• 有些人的确是像德谟克利特那样理解宇宙的,他们认为宇宙包含着一 种由不变的元素构成的精妙秩序,而这些元素可以通过拆分和分析而 得到理解;有些人是像泰勒斯那样理解世界的,他们认为世界就像一 池水或地中海那样,是可理解的、有形的和物质的;有些人是像阿那 克西曼德那样理解世界的,他们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神秘的、超越 日常经验的;还有人则把不变的能量和剧烈的流变看作世界的最重要 的要素。
பைடு நூலகம்
——劳思光《哲学浅说新编》
(一)物理学的彼岸
• 对于被称之为“自然”( physics )的这个词,我们除了通过经 验就无法得出自然的概念来,所以跟随在它后面的这门科学 就叫做形而上学(由meta和physics转来)。这是这样一门科学, 它仿佛是置身于物理学的领域之外,在物理学的彼岸。
——康德
• 形上学的研究,是以所谓“超经验的”实有为对象的。我们 能看见、听见、摸到、感觉到的事物,在哲学上称之为“经 验的对象”,大如日月山川,小如眼前的桌子、椅子,以及 我们的身体等等,都是经验的对象。研究经验的对象,是经 验科学的任务。早期的幼稚的思想,可以将“经验的”与“ 超经验的”混起来,但在人类智慧稍有发展之后,就要专研 究超经验的实有的形上学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