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中国哲学概论》读后所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通用20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通用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389d2321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f1.png)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通用20篇),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篇1看《中国哲学简史》看的非常吃力,不要说能读到什么,有什么领悟,能把这本书大致浏览一下翻一遍,都是件痛苦的事情。
看这书最大的感觉就是,在这书之前,应该对百家各自的书籍有过涉猎,不然只是看对百家的归纳总结和评论,会让人措手不及,眼睛和心灵都饱受折磨。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对儒家和道家稍微熟悉一点,是当年高考奠定的基础,为了高考,对《论语》、《孟子》、《庄子》的内容都有较为认真的学习,所以读这些的时候,感觉像遇到老熟人,至少知道其中大意和主旨。
看了本书之后,发现自己以前的理解更加片面一些,没有将儒家作为一个体系去理解那些内容,更多的只是从字面意思去了解儒家思想。
一个是从面到点的分析,一个是从点到面的探索,两个不同的境界,所探究出来的深意当然不可相比。
比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以前理解的小人,会跟现今社会上通俗理解的小人混为一谈,虽然知道这两个小人肯定不是一个意思,但我猜想现在通俗理解的小人,应该很大缘由是从这引申过去的。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理解了这小人的含义已经此话的缘由。
在儒家体系,遵循的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的伦理关系,而各阶级有有不同等级的,按照士、农、工、商各自排序。
而小人是平民老百姓,是不在这序列以内的,他们没有获得教育的资源,不知道深明大义为何物,唯利益而趋,女子也是如此。
所以孔子说,不要跟女子和小人讲道理,是讲不通的。
喜欢冯老对哲学的态度。
一直以来都觉得高深莫测,哲学是可以给人新的知识的。
但冯老说,哲学不是增加积极的知识,而是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的价值。
这样,我感觉我对哲学可以更加大胆一些,应该不会将其束之高阁。
中国哲学概论读后感
![中国哲学概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01c2376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b7.png)
中国哲学概论读后感《中国哲学概论》是一本关于中国哲学发展历程和特点的著作,通过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发展和主要思想进行系统的介绍,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哲学的内涵和特点。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哲学最为重要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概论》通过对这一时期各家思想的介绍,使我对中国哲学的起源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中,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仁爱和孝道,提出了“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重要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道家强调“无为而治”、“道可道,非常道”等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思想的介绍,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哲学概论》通过对这些思想的介绍,使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对中国哲学的介绍,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哲学的内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中国哲学概论》,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使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哲学的内涵和特点,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九篇】范文精选
![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九篇】范文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8704dbf9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9e.png)
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九篇】这几天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才发现自己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一窍不通。
虽然看不懂,但从这本只有300页的书中,我感觉到了中国哲学思想在中华上下5000千年历史的发展脉络。
冯在书中讲述了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
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说。
哲学的东西真的很难理解啊但是,他的这本书已经很容易理解了。
是我见过的哲学书中最好读的。
这本书的第一句话: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一直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
我们可能知道中国哲学的重要性。
从这本书中了解八卦的由来,各思想学派的发展历史,各学派的代表人物。
中国哲学的精神,儒家文化为什么在中国有这样的地位,自我感觉各家的思想是相互吸收和参考的历史,哲学是否全部形成,哲学可能是这样。
我认为任何时代的思想都会受到自己所处时代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尤其是物质方面的条件,经济基础决定高层建筑。
哲学思想在经济发展中也有意无意地随着发展。
书中也讲到了一些东方哲学思想和西方哲学思想的区别,毕竟两者的物质、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基础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自然是有区别的。
但是两者都是人类优秀文明的一部分,只有将两者优秀的成分结合起来才能利用,正如书中所说的中过哲学上负的方法与西方哲学正的方法相结合,才能产生未来的哲学。
自己完全没有水平,但幻想着抛砖引玉的效果!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理解。
也许当我第二次读这本书时,我会感觉到一些东西!中国哲学起于“农”,祖先们在春种秋收的自然规律中觉醒,寒来暑往,日月盈虚,于是便有了“反者道之动”,进而完善出了“中庸之道”。
这个理论贯彻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于是我们格外重视此间原则,在繁盛时不忘谨慎常存,在黑暗时不忘静候光明。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四十章,意思是说道的运动循环往复,道的作用微妙柔弱。
此句基本上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物极必反,另一个是相反相成。
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类事物的究极之境终归都是返璞于自然。
《中 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 国哲学简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d5499bd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bf.png)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读了《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走进了一个充满思辨和启迪的奇妙世界。
在书中,我见识到了中国哲学从先秦诸子百家到近现代的发展脉络,仿佛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盛宴。
那些哲学家们的智慧,就像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道家的“无为而治”。
以前,我对“无为”的理解很肤浅,觉得就是啥也不干,等着事情自然发展。
但深入了解后,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无为”并不是真正的无所作为,而是不刻意去干预,顺应自然的规律。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我养金鱼的经历。
那时候,我刚买了一个漂亮的鱼缸,满心欢喜地放进了几条金鱼。
我特别上心,每天定时定量地喂食,频繁地换水,还时不时地摆弄鱼缸里的装饰。
我觉得,只有这样精心照料,金鱼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可结果却让我大跌眼镜,金鱼们接二连三地生病,甚至有几条还死掉了。
我那个心疼啊,百思不得其解,明明我这么用心,怎么会这样呢?后来,我偶然看到了关于道家“无为而治”的介绍,突然就想到了我的金鱼。
我意识到,可能是我的过度干预,打破了鱼缸里原本的平衡和自然规律。
于是,我决定改变策略,不再那么频繁地喂食和换水,只是静静地观察它们,让它们在相对自然的环境中生活。
嘿,你猜怎么着?剩下的金鱼慢慢地恢复了活力,变得生龙活虎起来。
它们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那姿态别提多美了!从那以后,我明白了,有时候,过度的“有为”反而不如适当的“无为”。
就像老子说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儒家的“仁”“礼”思想,也给了我很多思考。
“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礼”则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
这让我想起了在公交车上的一次经历。
那天,车上人特别多,挤得像沙丁鱼罐头。
我站在一个角落里,被挤得东倒西歪。
这时,一位年轻的小伙子看到了,主动站起来给我让座。
我连忙道谢,心里暖暖的。
这一个小小的举动,不就是“仁”的体现吗?而大家在公交车上能够有序上下车,不推不挤,这就是“礼”的作用啊。
中国哲学概论读后感
![中国哲学概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a668bb5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bd.png)
中国哲学概论读后感《中国哲学概论》一书是对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一次全面梳理和系统总结。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深刻体会到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谈谈对中国哲学的一些思考和认识。
中国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纷呈,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各种思想流派相继兴起。
他们对人生、道德、政治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和思考,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哲学传统。
其中,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流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读《中国哲学概论》的过程中,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儒家强调人伦道德、仁爱之道,提倡“仁者爱人”,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的思想理念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后世的政治、伦理观念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另外,道家思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忙于工作和生活,压力山大,而道家的思想则提醒我们要学会放下执念,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这种思想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此外,墨家的思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墨家提倡“兼爱”、“非攻”、“尚同”,主张以爱国主义和和平主义为核心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和谐。
在当今社会,墨家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要尊重他人,追求和平与协调,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通过阅读《中国哲学概论》,我不仅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观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中国哲学强调人伦道德、顺应自然、追求和谐与平和,这些思想理念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同时,中国哲学也为世界哲学史提供了独特的贡献,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读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读中国哲学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cd8d9cc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28.png)
读中国哲学史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读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读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篇一假期我反复认真的研读《中国哲学简史》,总感觉似懂非懂,虽然我在努力的看,还是觉得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费劲。
书中古代哲学家们的思想读后有种让人熟悉又陌生的说不清的感慨。
现在将我读这本书后对哲学的一点认识和感悟与大家分享如下。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这种说法是学习哲学的最大误区。
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
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
所谓哲学的智慧就是知道自己没有智慧的那种智慧。
哲学家们研究哲学问题从来不是为了提高智力,而是为了哲学本身。
换言之,智慧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对象。
我们永远不可能占有智慧,至多也只能做到热爱和追求“智慧”。
正如书中所说,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
具体而言,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类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智慧本身。
我感觉, 人应该在哲学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应该在本书中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引下,磨砺人高贵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
我们或许可以不关心数学和物理学的新进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们的成果,但是却不应该不关心哲学,因为哲学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关心的问题。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尽管经过了理性的省察也不一定能找到生活的目标。
学习哲学就是“上路”。
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
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
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
简谈《中国哲学概论》读后所感
![简谈《中国哲学概论》读后所感](https://img.taocdn.com/s3/m/5a6925d9b14e852458fb57cd.png)
简谈《中国哲学概论》之读后所感其实真正接触哲学这一词是在初一的时候,记得那是第一次上哲学课,老师问哲学是什么?那时的我们很懵懂,压根不知道有哲学这一词。
后来通过上政治的哲学一课才渐渐懂得了一点点,原来简言之——哲学就是智慧之学,到后来老师又叫看《中国哲学概论》,更是对“哲学”一词有了更理性更感性的认识。
那么哲学到底揭示了什么呢?不同的哲学流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解释了世界的本质属性和客观规律,进而思考人生。
“哲学”出现在西方古希腊时代,它的原始定义,philosophy,它源自希腊文,叫做“爱好智慧”。
三个层次,首先,感受或接受到信息,感知,比较感性,这是感觉。
第二,把掌握的信息整合起来变成知识,比如现在的学生们都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这是古人无法了解的。
但是这种知识是分而不合,每种学科都有不同的知识。
第三叫做智慧,融会贯通且闪耀着理性的光芒。
从信息、感觉到知识、智慧是三个层次,到智慧的时候代表完整而根本。
所以,谈及人生经验的全面反省,因为牵扯到反省和根本。
人们一定会说这样讲太抽象了,但是它会落实到自身的生命里,所以看任何事情不只会看现在,他一定会看未来、既看现象又洞察本质。
教育者施教时不也是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无他,教育规律使然。
哲学又有“三史六论”之说史分为: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印度哲学史;六论分为:逻辑学,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论,价值哲学,哲学总论。
下面我主要从认识论和价值哲学这两方面谈谈我读后的一点感想。
首先说说认识论。
有一句话说得好——“你要懂人生的道理,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每个人从出生到死,每一天都在不断认识不断思考,看待人和事物的见解也日益变化,最后形成自己的一个比较固定的看法,这就是一个人形成的认识论。
其是一个方向,一个标杆。
它决定着一个人在今后锝人生中对一个人以及一件事的评论及所做的决定。
而这对一个人的人生来是极其重要的。
由此看来哲学是人在早或者晚一定要碰到的题材。
在生命的阶段,尤其是遇到重大的转折点、重大的痛苦、罪恶或者是灾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特别需要能有一个方向让我知道我这样做是对的,或者给自身这样一个选择的机会,让自身可以改变生命不同的路线。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57db530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76.png)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当我捧起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时,这种感觉顿时释然。
此书的作者,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述,让人一读之后,欲罢不能。
冯友兰先生对哲学“入世”与“出世”的剖析让人心境豁然开朗。
佛家说,生是人生苦痛的根源。
柏拉图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
这些归结起来仿佛是说,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
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世务。
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
有人认为,儒家是入世哲学的代表,并举例证明。
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
”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
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是入世的。
因为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
但冯友兰先生指出,从更广更深的角度而言,这种看法有失公允。
中国哲学中的一个主要流派道家认为,生命是个赘疣,是个瘤,死亡是除掉那个瘤。
即使是儒家,也有“出世“的成分。
儒家所指的圣人,是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道德完美的人。
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其内在的修养成就;外王,就是其在社会上的功用。
只不过儒家和道家的侧重点不同,儒家重“名教”,道家贵“自然”;儒家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讲究三纲五常,道家讲求修身养性。
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
这两种思想看来相反,其实却相辅相成,使中国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
入世哲学是强心剂,出世哲学是清醒剂,入世哲学使人关注社会价值,出世哲学使人关心自我的超越价值,入世哲学使人振奋,出世哲学使人安逸。
入世和出世互补,进退相宜,这是中国人从入世和出世哲学中获得的人生智慧。
中国哲学概论读后感
![中国哲学概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667359a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99.png)
中国哲学概论读后感《中国哲学概论》是一本关于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专著,通过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进行全面的介绍,使读者对中国哲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在书中,作者首先介绍了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子百家齐聚一堂,形成了诸子百家并立的局面。
这一时期,孔子、老子、孟子等思想家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随后,作者详细介绍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特点,使我对这些思想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内在精神和价值取向。
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义礼智等核心价值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对于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有着深刻的启发作用。
这些思想不仅在中国古代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世界,人们普遍感受到了环境污染、社会冲突、道德沦丧等问题的严重性,中国哲学所强调的和谐、仁义、礼智等价值观念正是当代社会所急需的。
另外,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也对我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强调了“内圣外王”的思想,即内心修养和外在治理的统一。
这一思想启示了我对自己的修养和提升,也对我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了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追求,而中国哲学所强调的内圣外王的思想正是我们应该重视和追求的。
通过阅读《中国哲学概论》,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哲学所强调的和谐、仁义、礼智等核心价值观念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也对我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能够继续深入研究中国哲学,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质,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类的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
哲学概论的心得体会感悟(3篇)
![哲学概论的心得体会感悟(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35e7988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9e.png)
第1篇一、引言哲学,是一门探讨宇宙、人生、知识、价值等基本问题的学科。
在我国,哲学教育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哲学概论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思考人生的独特视角。
通过学习哲学概论,我对哲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和感悟。
二、哲学概论的学习意义1. 培养批判性思维哲学概论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质疑、思考、论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逻辑推理、辩证思维等方法,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这种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 提高人生境界哲学概论让我们认识到,人生不仅仅是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更是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
通过学习哲学,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从而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3. 增强文化自信哲学概论让我们了解到,我国哲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通过对哲学经典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三、哲学概论的学习心得1. 理解哲学概念哲学概论涉及众多概念,如存在、本质、现象、真理、价值等。
在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查阅资料、课堂讨论等方式,我对这些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 掌握哲学方法哲学概论介绍了多种哲学方法,如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等。
我认识到,掌握这些方法对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我努力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3. 思考哲学问题哲学概论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的锻炼。
在学习过程中,我思考了许多哲学问题,如人生的意义、道德的判断标准、社会的发展趋势等。
这些问题让我对人生、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哲学概论的感悟1. 哲学是一门追求真理的学科哲学概论的学习让我认识到,哲学是一门追求真理的学科。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哲学家们不断探索、思考,为人类揭示了世界的本质。
学习哲学,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
2. 哲学是一门具有实用价值的学科哲学概论的学习让我了解到,哲学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学科。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161f3d9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a4.png)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相关推荐《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500字(通用5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500字(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500字1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冯友兰主要依据时间顺序将先秦至民国时期中国哲学各家理论进行梳理并加以略微解读。
该书最大的特色在于结合中国的国情对中国哲学进行本土化分析,以及分不同时段及不同社会制度对中国哲学的差别化分析。
首先,其结合中国古代以“农”为中心的现实背景对中国哲学的总体趋向加以解释,以“农”的直觉为先的习惯解释中国哲学将直觉植入思想背景中的原由,以“农”的朴实性与自然的密切关联性解释人与自然同一的思想趋势的成因,以中国特殊的家族制度解释儒家伦理思想何以成为正统等。
其次,其基于一种分段研究的思维,分不同时间段对中国哲学进行具体的差别化研究。
以道家为例,冯友兰认为道家起源于周朝封建解体制度伊始的隐者,其将道家思想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杨朱为代表的隐者,此阶段道家的目的是避世全生,基本观点是“为我”、“重物轻生”。
第二个阶段以惠施、公孙龙之后的老子为代表,其主要观点是道无名,以及“反者动之道”的物极必反思想。
其处世观亦意在全生避害,但由于物极必反,故强调欲刚则柔、无为、弃智。
第三阶段以先秦时期的庄子为代表,其主要思想是顺乎自然本性能得到相对幸福,天人合一方能得到绝对幸福,强调物我同一。
最后一个阶段则是南北朝时期的新道家(也称“玄学”)阶段,冯友兰将这个时期的道家分为主情派和主理派。
主理派的代表是向秀和郭象,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庄子》的注疏当中,其主要观点是道就是无,同时以变化的思想解释“有为”和“无为”,遵循变化是无为,固守旧制是有为,强调万物没有是非差别。
主情派的代表其选取的是《杨朱》及《世说新语》,主要是任我从人、率性而为的风流精神。
精选《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
![精选《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7122c8ce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70.png)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读完这本书,你会对中国哲学开展的脉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诸子百家是开场,到明清,近代。
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如果一个人能够有时间出来,对自己的人生做一个系统的反思,他就是在思考着一个哲学问题。
中国哲学的特点:1、中国的哲学根本上都和政治有关,内圣外王。
当你能够内部对自己首先超凡入圣以后,你一定要去兼济天下,你一定要用它来治国平天下。
2、知识和品德分不开。
一个人做学问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好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而不是把名相分得特别地开,让知识和品德成为两件事。
3、表述简洁中国哲学的源头是诸子:墨子是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墨子摩顶放踵,一天到晚热心公益事业到处跑,跟人家讲兼爱非攻,不要打架,但是墨子的成名确是靠反对儒家而来,墨子说儒家有四个特别讨厌的事情:A儒者不相信天地鬼神,结果导致天鬼不悦。
B儒家坚持厚葬,特别是父母去世,子女还要守孝三年,浪费了民众大量的财富精力,墨家认为太浪费。
C儒家盛为声乐,以淫愚民,只有少数的贵族能够享受音乐,也是导致社会浪费,分化。
D儒家主张宿命论,造成民众怠惰顺命。
墨子的理论是建立在信奉鬼神之上的,他们的主张有以下几条:A兼爱,不分上下,互助友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B天志,明鬼。
一切东西都要听老天。
C非攻,反对暴力。
道家的第一阶段是杨朱,他的观点是保身,保全生命,逃避,不去奉献也不去争。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每个人只要为自己负责,这个社会其实也就长治久安了。
·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行事看成比得天下更贵重,这样的人反倒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如果一个人能够珍惜自己甚于贪爱天下,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第二个阶段是老子,就是要了解规那么了解道,循着道去做事,能够保身。
第三个阶段庄子,齐万物,一死生,你要发现可以追求有限的快乐,也可以追求更高层次的快乐,世上没有所谓的快乐和痛苦,这些快乐和痛苦在站的更高的人看上来,其实都差不多。
《中国哲学大纲》读后感
![《中国哲学大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c364668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0b.png)
《中国哲学大纲》读后感
《中国哲学大纲》这本书,为我揭示了中国哲学的深邃与博大。
作者对中国哲学的各个时期、流派和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梳理,让我对这一领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首先,我对中国哲学的历史脉络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再到近现代的哲学思想,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代表人物。
作者对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哲学的演变和发展。
其次,我对中国哲学的核心理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例如,儒家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信,道家所追求的自然无为,墨家的兼爱非攻等,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哲学的基石。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这些核心理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地认识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
此外,作者在书中还探讨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异同。
通过对比中西方哲学,作者指出中国哲学强调的是内在的修养和境界的提升,而西方哲学则更加注重外在的探索和知识的积累。
这种对比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哲学的独特性和价值,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一些思考。
例如,在现代社会中,中国哲学对于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何启示?我们又该如何将中国哲学的智慧应用到现代生活中?这些问题引发了我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总的来说,《中国哲学大纲》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变和核心理念,还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中国哲学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也更加坚定了我在中国哲学领域的探索和研究。
哲学概论观后感
![哲学概论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ff7b76a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7c.png)
哲学概论观后感朋友!今天咱唠唠我看《哲学概论》这个课程的感受。
哇,一提到哲学,我这脑子里的齿轮都开始飞速转动了。
记得我第一次对哲学产生兴趣,那是在大学的课堂上。
咱们学校有个老教授,那讲课的水平真叫绝。
我当时就想,这哲学到底是个什么神奇的东西呢?嗯……就像棵树,枝繁叶茂,每一片树叶都承载着人类智慧的结晶。
你知道吗?哲学这玩意儿,一开始听起来挺复杂,可它那引人深思的魅力就像那水蜜桃的芬芳,让人忍不住要多嗅一嗅。
我有次上课,听得入神,就忍不住问了一堆问题。
教授笑着说:“你这小家伙,问题比解答还多呢!”我当时那个尴尬啊,脸“唰”地一下子就红了。
不过呢,随着课程深入,那感觉,啧啧啧,我觉得这是思想上的饕餮盛宴。
每碰到一个有趣的问题,就觉得自己的思维被拉长、拓宽,就像咬一口水蜜桃时汁水四溢的满足。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哲学有灵,它可能会笑着说:“快来思考我吧,我可有趣啦!”哈哈,是不是有点傻?在我们学生中啊,有个小传说。
说是以前有个哲学家,就靠着思考写出了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
我也想啊,可我这水平,嗯……自己心里有数。
我思考问题总是天马行空的,就像我现在写这感受,一会儿想到课堂,一会儿又想到那些哲学巨匠。
我这又扯远了。
刚开始接触哲学那会儿,我可纠结了。
就像面对一大摞书不知道从哪儿下手一样。
我老是想把所有关于哲学的思想都一股脑儿装进脑子里,从存在主义到实用主义,什么逻辑分析啊,伦理学啊。
后来才明白,有时候简单点才好,就像了解哲学,你就享受它带来的思维乐趣就行,不用太多纠结它们是怎么发展的。
现在的哲学书籍啊,花样可是多了。
厚的,薄的,大部头,讲故事的。
我就寻思,这是不是要逼我学会“神功”来读完啊?唉,现在的学术界,有些人为了出名,啥理论都敢整。
不过也有那些简单易懂,又深刻的书,就像老教授讲授的那样,才是正宗的智慧。
我还听说啊,在其他一些人眼里,哲学还能结合实际,与各个领域碰撞出火花呢。
什么哲学与科技啦,哲学与艺术啦。
《中国古代哲学》读后感
![《中国古代哲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5ab48163968011ca30091bb.png)
《中国哲学概论》-------读后感这几个月,通过认真研读《中国哲学概论》这本教材,使我对中国古代哲学和近现代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中国古代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占主导地位。
古代传统的文学、艺术、教育、科学、宗教、风俗等都深受其影响。
中国哲学凝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它是五千年文明发展的智慧结晶。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宇宙的看法、对人生的看法、对生活意义的解释、对价值信念的确立以及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终极依据,都是透过哲学加以反映、凝结和提升的。
在西方文化中,宗教处于核心地位。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哲学处于核心地位。
读完《中国哲学概论》后,我有以下几点感悟:一、中国古代哲学的流派(一)原始儒家哲学原始儒家是指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人为孔子、孟子、荀子等,原始儒家的经典有《诗》、《书》、《礼》、《乐》、《易》、《春秋》。
原始儒学提出创造性的生命精神,强调“天道”、“地道”、“人道”思想,重视“天”“地”“人”的思想,通过“正德、利用、厚生”在实际行动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二)儒家的哲学思想儒家思想是以“仁”为思想核心、以“礼”为外在的行为规范、以中庸为辩证的思维方法、以“知、行、学、思”为其认识论的一整套关于人生道德的哲学思想。
儒家的哲学不是从认识论、反映论的角度去探索哲学,而是从精神境界、道德修养、自我完善的角度去探讨哲学的真谛。
儒家哲学更侧重人生哲学,研究处世之道。
1.孔子哲学的思想核心是“仁”。
其涵义有四点;一是“仁者,人也”,“仁”是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孔子不仅把“仁”作为外在的行为准则,而且把“仁”作为内在的德性修养。
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对个人修养,他主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
二是“仁者,爱人,”“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一种博大的同情心)”。
它要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以及对天地万物的悲悯情怀。
《中 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 国哲学简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5a5588c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71.png)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哲学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深邃而迷人的光芒。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如同一扇通往中国哲学殿堂的大门,引领我走进了那个充满智慧与思考的世界,让我对中国哲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深刻的感悟。
冯友兰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清晰的思路,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
从先秦诸子百家的争鸣,到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再到清代朴学,中国哲学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进、丰富和发展。
书中不仅介绍了各个时期哲学流派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还深入探讨了哲学思想与当时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的相互关系,使我明白了哲学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社会生活的土壤之中,是对时代问题的思考和回应。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孔子倡导的“仁”的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是一种极具人文关怀的价值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简单而深刻的话语,蕴含着推己及人的道德准则,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孟子主张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通过后天的修养和教育可以发扬善性,实现道德的完善。
这种对人性的积极看法,为人们追求美好品德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和信心。
而荀子的“性恶论”则从另一个角度提醒我们,要通过礼法的约束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防止恶的滋生。
儒家的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对中国的社会秩序、伦理道德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的思想则为我展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老子的“道”是一种超越具体事物的宇宙本原和普遍规律,它无形无名,却又无所不在。
“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并非是消极的不作为,而是要顺应自然、不妄为,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
庄子的逍遥游境界,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超越世俗束缚、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这种不为外界评价所左右的洒脱态度,令人向往。
《中 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 国哲学简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de69014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f7.png)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哲学,一门高深莫测却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问。
当我捧起《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古代智慧宝库的大门,在其中探寻着先哲们的思想轨迹,感受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哲学底蕴。
书中,冯友兰先生以清晰的脉络和深入浅出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哲学从先秦诸子百家到近现代的发展历程。
这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历史叙述,更是一次对中国智慧的深度挖掘和对人类思想的深刻洞察。
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流派如繁星般璀璨。
儒家的“仁”、“礼”思想,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秩序规范,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温暖的人文关怀。
孔子所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至今仍是我们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准则。
孟子的“性善论”,则给予了人们对人性的美好期许,鼓励我们发扬内心的善良本性。
而道家的“道”和“无为而治”,则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顺应自然的洒脱境界。
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让我陷入了对宇宙本源和人生真谛的深深思考。
庄子的逍遥游,更是让我领略到了心灵自由的极致追求。
墨家的“兼爱”、“非攻”,体现了对和平与平等的向往;法家的严刑峻法,虽显得冷酷,但也反映了对社会治理的一种独特思考。
这些思想流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各自提出了对社会、人生、政治等方面的见解和主张。
它们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国哲学的基石。
透过这些思想,我看到了古代先哲们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与担当。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哲学在秦汉时期经历了新的变革。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形成了一种为封建统治服务的理论体系。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但也为社会的稳定和统一提供了思想支持。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起。
士人们崇尚清谈,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
他们对“有无”、“本末”等问题的探讨,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种思考,虽然带有一定的虚无色彩,但也为后来的哲学发展埋下了伏笔。
中国哲学论读后感
![中国哲学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7177138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3f.png)
中国哲学论读后感作为一名中国哲学爱好者,每每提起中国哲学,总会引起争议和讨论。
因此我特意选择了一本经典的哲学著作《中国哲学论》,在阅读后,我对中国哲学又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哲学论》是国内著名学者唐吉田教授的著作,是一本介绍中国哲学史的学术著作。
唐吉田先生不仅仅是一名哲学家,同时也是一名中国文化和汉字研究专家。
他的研究领域不仅涉及到哲学,还包括语言学、文化学等多个领域。
因此他在《中国哲学论》一书中也融合了自己的观点和哲学思考。
首先说说我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我从事哲学研究已有多年,但是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一直不够深入。
而《中国哲学论》一书正是我需要的。
首先,书中对中国哲学史进行详细介绍,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
其次,本书着重讲述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以及它们的发展和影响,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最后,唐吉田先生的学术观点和哲学思考,给我提供了许多思路和启示,增进了我的学术研究能力。
接着来谈谈本书的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中国哲学也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思想体系之一。
中国哲学包含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名家思想等丰富的内容,它们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中国哲学论》一书的出版,不仅填补了国内关于中国哲学历史介绍的空白,更是对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宝贵贡献。
最后,我的创新思考和观点。
在本书阅读中,我发现中国哲学有其独特的理论和主张,如“仁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
这些理论或许可以为当今社会提供一些启示,如人际关系的处理、社会治理等。
同时,我也认为中国哲学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和传承,让全球范围内的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度和魅力,从而增进不同文化间的了解和交流。
总之,《中国哲学论》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不仅让我加深了对中国哲学的理解,也为我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启示。
希望更多人来阅读和传承中国哲学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谈《中国哲学概论》之读后所感
其实真正接触哲学这一词是在初一的时候,记得那是第一次上哲学课,老师问哲学是什么?那时的我们很懵懂,压根不知道有哲学这一词。
后来通过上政治的哲学一课才渐渐懂得了一点点,原来简言之——哲学就是智慧之学,到后来老师又叫看《中国哲学概论》,更是对“哲学”一词有了更理性更感性的认识。
那么哲学到底揭示了什么呢?不同的哲学流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解释了世界的本质属性和客观规律,进而思考人生。
“哲学”出现在西方古希腊时代,它的原始定义,philosophy,它源自希腊文,叫做“爱好智慧”。
三个层次,首先,感受或接受到信息,感知,比较感性,这是感觉。
第二,把掌握的信息整合起来变成知识,比如现在的学生们都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这是古人无法了解的。
但是这种知识是分而不合,每种学科都有不同的知识。
第三叫做智慧,融会贯通且闪耀着理性的光芒。
从信息、感觉到知识、智慧是三个层次,到智慧的时候代表完整而根本。
所以,谈及人生经验的全面反省,因为牵扯到反省和根本。
人们一定会说这样讲太抽象了,但是它会落实到自身的生命里,所以看任何事情不只会看现在,他一定会看未来、既看现象又洞察本质。
教育者施教时不也是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无他,教育规律使然。
哲学又有“三史六论”之说史分为: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印度哲学史;六论分为:逻辑学,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论,价值哲学,哲学总论。
下面我主要从认识论和价值哲学这两方面谈谈我读后的一
点感想。
首先说说认识论。
有一句话说得好——“你要懂人生的道理,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每个人从出生到死,每一天都在不断认识不断思考,看待人和事物的见解也日益变化,最后形成自己的一个比较固定的看法,这就是一个人形成的认识论。
其是一个方向,一个标杆。
它决定着一个人在今后锝人生中对一个人以及一件事的评论及所做的决定。
而这对一个人的人生来是极其重要的。
由此看来哲学是人在早或者晚一定要碰到的题材。
在生命的阶段,尤其是遇到重大的转折点、重大的痛苦、罪恶或者是灾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特别需要能有一个方向让我知道我这样做是对的,或者给自身这样一个选择的机会,让自身可以改变生命不同的路线。
“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
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再来谈谈价值哲学。
价值观是人们在不断的学习和成长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影响决定着人的一生,始终贯穿着人的一生。
价值观在人生中就好像航海一样,如果你没有罗盘,就不知道自己往哪里走。
罗盘就是哲学,哲学是对人生的经验做全面的反省。
人们可以向哲学家借这样的一个罗盘或者指南针,参考他们思考后的见解,也可以在自己内心里面启发这样的智慧,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他的罗盘,只不过他不一定经过严格的训练或者是适当地去反省而找到。
许多人因生活环境从小就在责骂声中长大,形成了气质自卑,甚至认为自己的人生都是黑暗的。
然而难道人生就真的只有这短短二十、三十年就可以决定了吗?林肯曾为人刷盘子,低人一等的生活非但没有让他屈服,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的信念。
人只要还没有进棺材,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要把生命视为一个整体,对任何事情成败得失的判断,都不能只看某一点,而要考量整体生命。
只有完整的看待,才能够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很快地重新振作,重新出发,以及在得意的时候知所收敛。
这就是哲学教给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