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概论论文-中国哲学概论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哲学概论

中国古代哲学概论

《中国古代哲学概论》总结论文目录一、学习这门课程的感受与心得二、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总体认识三、对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思考一、学习这门课程的感受与心得(一)通过对《中过古代哲学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让我进一步对中国古代哲学发展脉络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也加深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二)学习了中国古代哲学,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让我进一步体会到了中西方文化特别是在哲学放面的差异性,也是我认识到当代中国哲学存在的弱点和不足。

(三)哲学作为一门使人更加聪明和拥有智慧的科学,特别是经过几千年发展而来的发展而来的中国哲学,其中的智慧和原理对现实中的我的学习和生活以及将来的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四)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关于中国古代哲学问题的思考对完善和巩固我的知识体系与学科体系、推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大学其他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二、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总体认识从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总体脉络上看: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于三代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子百家通过百家争鸣使中国古代哲学得以奠基;汉代经学的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出现,佛教哲学的兴盛以及道教的产生与发展,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并立的局面;宋代至明清三教合流出现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最高峰。

下面从我对中国古代哲学所体现的哲学精神的理解来谈谈我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总体认识。

(一)我认为与西方哲学存在的最大差别是中国古代哲学强调知行合一,实事求是。

《汉书》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充分说明中国古代哲学注重实践的品格。

西方哲学有“为知识而知识”的传统,即哲学家注重理论探究以满足求知欲望,并不讲究知识的实际功用。

而中国古代哲学力求那种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知识。

《大学》把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列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哲学家关注这些大事并研究与之相关的哲学问题目的是为了处理这些大事建言献策。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知不是纯知识,而是与行和实践密切相关的实用知识,荀子说“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中国哲学概论读后感

中国哲学概论读后感

中国哲学概论读后感《中国哲学概论》是一本关于中国哲学发展历程和特点的著作,通过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发展和主要思想进行系统的介绍,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哲学的内涵和特点。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哲学最为重要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概论》通过对这一时期各家思想的介绍,使我对中国哲学的起源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中,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仁爱和孝道,提出了“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重要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道家强调“无为而治”、“道可道,非常道”等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思想的介绍,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哲学概论》通过对这些思想的介绍,使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对中国哲学的介绍,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哲学的内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中国哲学概论》,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使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哲学的内涵和特点,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古代哲学概论

中国古代哲学概论

中国古代哲学概论首先,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思想多元,出现了诸多哲学学派和思想家。

其中最重要的学派有儒学、道教、墨家、法家和名家等。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学派之一,其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

儒家追求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强调孝悌忠信等伦理道德观念,主张君主有责任为人民谋福祉。

代表性的儒家思想家有孔子、孟子。

道教是中国古代独特而丰富的宗教和哲学体系,其主要思想是以道为中心,追求自然、柔和、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

道教强调个体的修炼和自我觉悟,主张放弃欲望、追求心灵的平静和自由。

道教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墨家注重实用主义和公平正义的原则,提倡以兼爱为核心的无差别亲人之道,反对阶级剥削和战争。

墨子号称“兼爱非攻”的思想,以兼愛主義為核心,主张以兼爱、非攻的道德来实现和谐社会。

法家是中国古代另一重要哲学学派,主张法治和严密的法律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强调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实施和执行。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名家则侧重批判和辩论,主张言辞的艺术和技巧,追求辩证的思维和逻辑推理。

名家注重辩论的演讲和外交智谋,倡导战国时期的政治辩论,代表人物有荀子、公孙龙等。

以上学派和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的历史中曾经交相辉映,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丰富传统。

在这些学派和思想的交流碰撞中,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哲学具有重视伦理道德、强调和谐共存、尊重自然、追求自由平静等特点。

这些思想和理念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哲学概论课程优秀论文示例(2)

中国哲学概论课程优秀论文示例(2)

中国哲学概论课程优秀论文示例(2)中国哲学概论课程论文篇四摘要:中国哲学经典一直以来是高等院校中哲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

经典教育法在《中国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哲学经典教育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吸纳经典中的人生哲理,从而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启迪人生智慧。

教师在课堂中运用经典教育法时应该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阅读准备、注重分组讨论和提高平时成绩在考核中的比例。

教师对经典的诠释要以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为目的。

关键词:《中国哲学与人生》课程经典教育方法教学改革中国哲学经典一直以来是高等院校中哲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

在重视通识教育的今天,为了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提高人文素养,中国哲学经典在许多高校都作为一门选修课程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并不仅仅局限于哲学专业的学生。

经典教学在上海海洋大学综合选修课程《中国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本课程根本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中国哲学经典中人生哲学的内容,从而不断启迪智慧,提升人生境界。

与此同时,由于过去中国哲学经典教学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等在当代新背景和新要求面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因此重新寻找新的经典教育方法对于《中国哲学与人生》的课程建设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回归中国哲学经典的必要性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在传统文化的发展中,中国哲学思想占据着主导地位。

中国的医学、科学、文学、艺术,乃至风俗习惯,等等,都直接受到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我们在进行文化建设的时候,既要吸收世界各国的文化成就,又要继承本国的优良传统。

中国哲学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神,所以学习中国哲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中国哲学的意蕴内涵在不同的哲学经典上,要想把握中国哲学特质及其演变的逻辑,离不开对中国不同时期哲学经典的把握。

过去由于受到西方哲学体系建构的影响,中国哲学史家在撰写中国哲学史的时候有些是直接用西方的学术方法和哲学架构来诠释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这样就遮蔽了中国哲学的精神。

中国哲学概论论文

中国哲学概论论文

中国哲学概论论文论重写中国哲学史[ 内容提要] 中国哲学史的撰写从一开始就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有导向性作用,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是与中国哲学史的叙述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现有中国哲学史论述的种种不足直接导致了目前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

因此,必须重写中国哲学史。

重写中国哲学史必须从哲学的一般意义和中国哲学的特殊性出发,积极开发中国哲学特有的问题域,阐明它与时代的互动关系,特别要突出中国哲学的根本特征——实践哲学的意义。

就中国传统哲学特征而言,实践哲学远比心性之学更具解释力和现实性。

近代中西文化全面而深刻的交流接触使得原教旨主义的中国哲学史根本不可能。

在撰写中国哲学史时,利用西方哲学的某些资源不但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合理的。

即便如此,在使用西方哲学观念解释中国哲学时仍要谨慎,概念不是纯粹的形式。

正因为如此,建构中国哲学自己的概念体系是未来中国哲学史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内在批判和释义学阐发则是新的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方法论原则。

[关键词] 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内在批判自主性一近年来,随着对中国哲学研究现状不满的加深,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也成了研究者持续关注的话题,甚至被某些刊物评为2021年十大热门学术话题。

对研究现状的不满导致对其合法性问题的讨论,本身就说明了中国哲学学科的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在于,与文学、史学等学科不同,中国人是在接触了西方文化后,才知道有“哲学”的。

在中国传统学术中,本没有“哲学”一词。

汉语“哲学”一词是日本哲学家西周的发明,他在他的《百一新论》1874中首先用“哲学”来翻译philosophy一词,但同时特别声明:他用它来与东方的儒学相区别。

直到1902年中国人才在《新民丛报》的一篇文章中第一次将“哲学”用于中国传统思想。

用是用了,却并未解决一个真正的问题: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可称为“哲学”的东西吗?在有些西方人看来,答案是否定的。

胡塞尔在他的维也纳演讲中就否认中国有哲学。

伽达默尔也认为远东文化中那谜一样的沉思与智慧与西方哲学不是一回事。

中国哲学概论

中国哲学概论

中国哲学概论一、中国哲学基本线索与内容1、中国哲学是以儒学为骨架,儒释道三家并存并融的一种思想体系。

(儒释道三足鼎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儒学,中国哲学最核心部分;中国哲学最基本特征—以儒学为主;中国哲学中的中国指“传统中国”-现存在于台湾,现代的中国是西化了的中国;中国本土哲学:儒、道)2、线索△起点:夏商周时期的礼乐文化,以“六经”为代表(伏羲、黄帝、尧舜禹、汤、周文武王、周公-制礼作乐→礼乐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初建;六经-六部儒家经典,始见于《庄子--天运篇》。

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曰:《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礼经》汉代是指《仪礼》,宋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是指《礼记》。

)《三字经》中:“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礼指《大礼》、《小礼》,后失传其一,并更名《礼记》。

六经浅说《汉书·艺文志》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

所谓“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这些文献,当时并没有称“经”,直到战国后期,庄子转述孔子对老子谈论这六部着作时,才开始有“六经”之说。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者们推崇孔子,才有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述《周易》,作《春秋》之说。

实际上,这并不是完全符合历史实际的。

先说《周易》,这是一部渊源邃古、博大精深的哲学着作。

《易》源于河图洛书,夏代称《连山》,商代称《归藏》,到周代才叫《周易》。

“易”有三种含义,一是变化,即世间万事万物的无穷变化;二是“简易”,即以简单诠释复杂、“以六爻穷变化”;三是“不变”,即永恒不变。

“易”为夏、商、周三代王室卜官所掌管。

《书》,又称《尚书》,这是周王室外史所藏的政治文件。

《尚书》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祭祀类和战争类,即所谓“古之大事,惟祀与戎”。

从文体形式上也可以分两大类,即上行的奏议和下行的诏令。

中国哲学概论范文

中国哲学概论范文

中国哲学概论范文中国哲学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独特哲学体系,涵盖了众多思想流派和哲学观念。

中国哲学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战乱纷争的社会背景之中。

中国哲学的出现,可以看作是那个时代智者为了寻求社会秩序和国家和平而进行思考的产物。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一系列思想流派迅速兴起,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繁荣景象。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强调个人修养、礼节和道德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强调以仁爱为中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尊重,主张以道德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然的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世界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循环,追求个人内心的宁静与自由,以达到个体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墨家则强调兼爱、非攻的道德原则,强调爱和平,并倡导和利于社会和谐和平的行为和行动。

法家强调强权政治和法律的严格实施,主张以大一统的国家机器来维持社会秩序。

这些不同的思想流派各有侧重,但共同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和谐、理性、道德和平的追求。

中国哲学的发展与历史变迁息息相关。

随着历史的演变,中国哲学也发生了不同的变迁。

在唐宋时期,佛教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强调禅定与觉悟的重要性,强调人与宇宙的关系,对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有着深远的提升。

在现代中国,西方哲学思想也开始影响中国的哲学领域。

西方哲学的自由主义、实证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思想流派进入中国,对中国的传统哲学提出了诸多挑战。

中国哲学界也涌现出了一批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的学者和思想家,形成了中国现代哲学的新思潮。

总得来说,中国哲学是中国人民在探索生活、追求和谐、研究宇宙秩序和人生意义方面的一系列思考和总结。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哲学的独特性在于它注重实践和教育的实际效果,强调人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

中国哲学概论

中国哲学概论

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论知足常足姓名:XXXXXX学院学号:XXXXXX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一个外国学者说:中国古代有两本最值得一读的书,一本是儒家经典《论语》另一本是道家经典《老子》。

一个外国学者说:中国古代有两本最值得一读的书,一本是儒家经典《论语》另一本是道家经典《老子》。

老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给后世以深刻的影响,在中外哲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其中就有广为流传的至理名言——知足常足。

一、节物欲富贵是无情之物,你看得它重,它害你越大。

贫贱是耐久之交,你处得它好,它益你必多。

《老子》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或莫大于不知足;祸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太平盛世,政治清明。

没有战争,连最善于奔驰作战的骏马都被用于耕作;天下大乱,战火频繁,连怀驹的母马都被拉上战场,在野外分娩。

所有的罪恶再也没有比贪欲泛滥更大的,所有的灾祸没有比不知道满足更大的,任何过错没有比想占有、夺取更大的。

所以只有知道满足的丰足,才是真正长久的丰足。

马在古代一向是六畜之首,是刚健奔腾,自强不息的象征,在这里老子用马来隐喻天下万物。

当天下“有道”的时候,一切人力、物力、资源都是围绕于生产、耕作等良性的活动。

这些良性的活动是为了解决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的。

而当天下“无道”的时候,所有以上的一切资源都被用于战争等恶性活动,恶性的活动是破坏性的,是杀戮,是反人类的。

从马的两个不同用处的强烈对比就可以看出战争是多么的残酷无道。

那么人类为什么不愿意采取符合天道人性的和平发展,而非要去进行反天道、反人类的战争呢?“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老子在这里给出了他的答案,就是“多欲”,就是“不知足”,就是“欲得”。

人们只有懂得克制对物质的欲望,才能成就大事。

汉武帝刘邦,破秦攻入咸阳之时,不动财物,不近美色,这在范增看来大为可虑。

中国哲学概论

中国哲学概论
中国哲学概论旨在探讨中国哲学的潜在系统,涵盖其原理建设的必要性、可能性及目标方法。首先,肯定中国哲学的存在是基于人的信仰天赋,且先哲一直对宇宙和人生持有整体、终极的关切。建设中国哲学原理不仅是文化传承、中西对话和道德重建的必需,也面临诸多困难,如缺少系统严密的论述。然而,学界前辈的开拓为这一工程奠定了基础。中国哲学主要是人学,反身叩问、切身体认是把握其关键。建设目标在于发掘潜在系统,选择尺度立足本土、回溯历史,同时面向世界、放眼未来。方法上注重儒、道、释兼顾,中西互参,借鉴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等。此外,大化论阐述了中国哲学关于宇宙人生的本根和演化历程的观念,其中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具有自本自根、无始无终等特点,是理解中国哲学的重要一环。

关于中国哲学的论文

关于中国哲学的论文

关于中国哲学的论文西方文化中历来有所谓“ 哲学”一门,此门学问源远流长。

比照西方的哲学叙述和讨论,20世纪以来,不少学者都曾讨论到“ 中国有没有哲学”或“什么是中国哲学”。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中国哲学的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关于中国哲学的论文篇一关于“中国哲学”的若干问题浅议西方文化中历来有所谓“ 哲学”一门,此门学问源远流长。

比照西方的哲学叙述和讨论,20世纪以来,不少学者都曾讨论到“ 中国有没有哲学”或“什么是中国哲学”。

其实,关于中国有没有哲学,本来,即使在19世纪以前的欧洲也不成其为问题,至少在1687年,巴黎已经出版了《孔子与中国哲学》。

莱布尼茨颇受此书影响,他自己后来写了《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又名《关于中国哲学的信》,1716年)。

对于莱布尼茨,中国不仅有哲学,而且他自己颇为之所吸引。

黑格尔固然贬低中国哲学,但在其《哲学史讲演录》中仍列有“中国哲学”一节。

康德似少谈到中国哲学,但这位被尼采称为“柯尼斯堡的伟大中国人”,在其《纯粹理性批判》中仍强调:“以道德哲学高于理性所有一切其他职务,故古人之所谓哲学家,常特指道德家而言;即在今日,吾人由某种比拟,称以理性自制之人为哲学家,固不问其知识之如何浅狭也。

”① 在康德的哲学家定义下,历史上的儒学大师当然是哲学家。

黑格尔之后,伴随近代西方的强盛兴起,西方文化中心论主导了学者的心灵,一般学者认为,中国形上学传统不强,认识论与逻辑不发达,即使中国有哲学,也偏于政治与伦理。

其实,这不仅忽视了中国哲学中的道家传统和佛教传统,而且更反映了近代西方哲学问题意识影响下的局限。

近代西方哲学从“认识论的转向” 发展到“语言的转向”,出现了消解西方传统形上学的努力,乃至海德格尔以来西方哲学关于“哲学的终结”的断言,彻底改变了现代哲学的问题视界。

另一方面,分析哲学对古典哲学的傲慢也越来越失去意义,在当代美国,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越来越成为哲学的关切焦点。

不仅如此,美国和欧洲近年来坚持“中国哲学” 研究和“比较哲学”研究的学者也日益增多,并取得了一些对欧美哲学界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中国哲学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概论是对中国哲学的简要介绍。

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
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对人生、社会、
道德、政治和宇宙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中国哲学有许多重要的概念和术语,下面是其中一些常用的名
词解释:
1. 道 (Dao):道是中国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宇宙万物的
初始根源和普遍规律。

它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 儒家思想 (Confucianism):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
之一,强调人际关系、道德伦理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儒家思想
的核心理念包括仁、义、礼和中庸。

3. 道家思想(Taoism):道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另一个主要流派,强调个体内在的自然状态和追求智慧的道路。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返璞归真和追求长生。

4. 墨家思想 (Mohism):墨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流派之一,注重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

墨家思想强调爱和平、兼爱、非攻和尚同。

5. 法家思想 (Legalism):法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另一流派,强调法律的严格施行和制度的重要性。

法家思想注重规则的制定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以上是中国哲学概论中一些重要概念的名词解释。

这些概念和思想在中国古代和现代仍有一定的影响力,为人们提供了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参考。

--中国哲学概论

--中国哲学概论

处工——官府;处商——市井;子学兴起的文化动因:1、周代统一的礼乐体制崩溃2、诸侯之间的竞争3、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4、贵族没落与平民学者兴起5、古典文明刺激新的文化发展民为邦本是《尚书》中的政治哲学思想。

尚书:上至唐尧虞舜时代,下迄春秋中期的秦穆公时期。

文本意义:是中国最早的政治文件汇编。

由虞夏书4篇,商书5篇,周书19篇构成。

社会:社,本义土地神;会,聚集。

现在:人们在共同的物质生产与文化创造活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相互关联的联合体。

摩尔根:人类社会三个阶段:蒙昧、野蛮、文明。

“关乎天文,观乎人文”:1.思想是社会人的自觉意识。

2.哲学思想在民族成员的生产与文化创造中生成。

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哲学启示人们提升理性而超越流俗:1.流俗是含有短见或被误解而生成的风气习俗。

2.人生与社会文明诉求递进的理智与性情。

3.自觉运用哲学协调人生的多域价值冲突。

青少年应该立足于通俗,减少庸俗,面向崇高。

范成大,南宋诗人。

贾岛,当代诗人,被称为“诗囚”。

学理之意--学科上的原理或法则;学术之意---专门而系统化的学问;学力之意:学问的功夫造诣。

义理之学----即论究言论文章及其内容道理的学问;普遍皆宜的学说道理;讲求经义与探究名理的学问。

老子,道---世界本体之道;孔子,道---法则、原则、准则、规则。

司马迁,聪明---参前视远,知事穷理。

价值:人们主观需求与客观有用属性的交叉统一。

《尚书·说命上》:知之曰明哲,明哲实作则。

丝质染色比附国家政治善恶。

帝辛:商纣王,最后一个帝王。

福建—寿山石;广东—端砚;安徽—翕砚,山西汾河—澄泥砚。

中国哲学是中华名族理性思维的智慧之学。

观念文化:物质形态文化、智能形态文化、规范形态文化、观念形态文化。

《尚书》以知、智为明哲内涵提出哲学的初步概念。

《虞书·尧思.》以聪明文思为主体。

皋陶:知人、安民。

知人:人君体识民众的政治之道。

安民:人君治理国家的为政之道。

中国哲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关于中国哲学论文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中国哲学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哲学篇1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华传统修身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为人修身的文化,是一种适应社会、适应历史发展的道理。

中华传统修身文化具有浓厚的哲学基础,修身文化源于哲学,同时,哲学的发展又对修身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中华传统修身文化;哲学渊源;探究人类文化的产生伴随着人类演化过程的信息传递,天地万物的讯息产生并融汇渗透就形成了文化,而文化是独以精神文明为导向的融汇和渗透。

从词源来看,“文化”一词本意为耕种、养育、培育、发展和尊重。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认为:“文化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

”①《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

”、“化为变化、变易、造化”。

文化从本义来看是指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和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传承演化进程中形成的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简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就是通过不同的中华民族文化表现形态来呈现的各种民族风俗、文明和精神的总称。

一、修身文化内涵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开端就以儒家学术为奠基,形成了一整套的关于对人、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即“仁义礼智信”等,也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逐步以此为基础发展为一整套趋于完善的传统文化体系。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一种对每个人都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就是修身文化。

修身文化是将为人修身的文化,是一种适应社会、适应历史发展的道理,它以“人性之善也”(《孟子告子上》)、“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的思想为出发点,以“圣人之德”(《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古圣先贤”(《红楼梦》)为个人修身目标,展现了内涵丰富的修身文化体系。

中国哲学概论的论文(2篇)

中国哲学概论的论文(2篇)

中国哲学概论的论文11 中国哲学资源在《原理》教学中运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把中国哲学资源运用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是可能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教学学术性和教学实效性的基本要求。

同时,对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承担传播中国哲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1.1可能性: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长期以来,关于《原理》教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或中国哲学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学术界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当代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用以指导当代的革命实践活动也是《原理》教学当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回顾近年来关于中国哲学资源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的运用,大体有三个角度:(1)类比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契合之处,主要围绕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方面,指导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掌握和领会;(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对中国哲学资源的吸收,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3)中国哲学现代化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借鉴、融合,应当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现代化中汲取的经验和教训,引导学生自觉地承担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

既有的研究为《原理》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也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运用中国哲学资源进行良好的教学引导,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因此,把中国哲学资源运用到《原理》教学中,是可能的。

1.2.必要性:现实的意识形态教育所面临的迫切任务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从西方引进而成为我们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了应对中国社会所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形势,必须认真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

不仅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实践相结合,也需要与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当代文化相结合。

这种结合并不是用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具体革命实践做注解,也不是把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当代文化当脚注,而是有机地、合乎历史和逻辑地解释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传统哲学理论体系的重构论文

中国传统哲学理论体系的重构论文

中国传统哲学理论体系的重构论文一、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特点作为社会存在的主体,人这一生物自诞生以后就面临着一个问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人类社会始终在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的过程中进展。

人与其他动物不同,人永久不会满意现有的生存状态,总是在追寻更高层次的存在。

这是人类的哲学本性,即不断追寻人类进展的终极。

这也构成了任何一个民族生存的精神支柱。

当前科学日益兴盛,但是仍旧解决不了这个重大的命题,而且好像离人类的终极关心越来越远。

虽然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在对人的商量上存在方式上的差异性,但是其本质目的都是一样的。

从西方哲学的角度来看,其对于世界的认知主要以“本体论”为主。

[1]西方哲人一般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来构建高于外表世界的虚拟世界,即世界上全部事物存在的本质世界。

从西方哲学的构建方式看,西方哲学都是通过规律模型构建的,不属于任何世界实体,从而表达了西方哲学家的终极追求。

自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和毕达哥拉斯等人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之后,经过康德和黑格尔等人的进展和完善,西方哲学已经进展到了其高峰,大大促进了科学的进步和思想的解放。

同时,西方哲学目前也面临着其进展中的逆境,许多西方哲学家陷入唯心主义的陷阱中不能自拔。

而与此相对,中国传统哲学则不存在这些问题,由于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哲学从来都不为科学和思想解放而服务,而是关照人的生存问题。

先秦有名思想家老子自其著作《道德经》问世之后,各种“道”的思想纷纷涌现。

中国古人从不以规律思维作为思索方式,而是通过“悟道”的方式来实现终极抱负。

可以说“道”的思想是我国传统哲学甚至传统文化的根本思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都是由“道”而来。

中国传统哲学讲究“天人合一”,这与西方的本体论截然相反,但是其同样具有追寻世界根源和终极的目标和作用。

依据老子的“道”的思想及其他思想家的学说,“道”是世界存在的根源,任何事物都是由“道”而生,随“道”而变。

“道”既可以包罗万象,囊括天下于其中,也可以微小如尘,任何事物中都有“道”的存在。

中国哲学智慧论文(我眼中的中国哲学智慧——以道为视角)

中国哲学智慧论文(我眼中的中国哲学智慧——以道为视角)

我眼中的中国哲学——以道为视角【摘要:】中国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中国哲学不仅对中国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而且对世界大发展也极具意义。

以创世人老子所主张的“道”为起点,从人的自身发展、人与人的发展和人与社会的发展来看待中国哲学文化对中国甚至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的重要影响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中国哲学道发展社会指导意义中国哲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哲学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它不仅是中国民族的宝贵财富,而且是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

中国哲学之父是老子,他写了著名的《道德经》,主张“道”和“无为而治”,这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兼德国著名哲学家,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过:“老子文化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吸桶,唾手可得”。

英国的李约瑟也说:“道家思想是中国科学和技术的基础,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烂掉了根的大树”。

在中国哲学中,所谓的“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

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们可及的。

“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如果读了《道德经》,一个特别强烈的感受是老子思想所处的智慧高度和对自然的领悟及对人类社会关系的宏观视角。

对事物发展的辩证和转化能给出融入自然规律的基本解剖。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能够脱离“从众定势思维”的习惯而独立地接近于自然。

从人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哲学中的“道”是老子的“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①老子:《道德经》,凤凰出版社及2001年版,第四十四章。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名声与身体,哪一个更亲近?身体与钱财,哪一个更贵重?获得与丧失,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爱惜必定造成极大的耗费,储存丰富必定招致惨重的损失。

中国哲学概论3道家哲学

中国哲学概论3道家哲学
一、道家文化的渊源—原始宗教的思想观念 1、 母系社会的传说、观念 2、生殖崇拜 3、帝王经验、巫史文化
《庄子*盗跖篇》讲到远古人们的生活景象:“古之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民知其母,不知其父。”
《老子》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6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7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三、庄子的哲学思想 1、庄子简介 2、对老子道论的发展 3、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4、追求精神的自由与逍遥
4、追求精神的自由与逍遥
无待与无己——自由 《逍遥游》 无己的理想——真人 神人《大宗师》 无己的途径——坐忘、心斋《大宗师》《人间世》
何谓真人?真人的特点,一是真人不用心智思虑谋划一切事情;二是真人与常人有异,睡觉无梦,醒来不忧;三是真人齐生死,忘是非;四是真人“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大宗师》) 何谓至人?庄子说:“至人无己”。(《逍遥游》)至人的特点是“大泽焚而不热,河汉冻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齐物论》)至人不受任何限制,乘云气,骑日月,游乎四海之外,“甘冥乎无何有之乡”。(《列御寇》)其根本的特点是“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达生》) 何谓圣人?庄子说:“圣人无名。”(《逍遥游》)圣人要“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天下》)“圣人遭之而不违,过之而不守。”(《知北游》)其最根本的特点是“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道。”(《刻意》)
2、对老子道论的发展
自本自根,先天地生。 “有先天地生者耶?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犹其有物也,无已。” 无成无毁,无所不在。 “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齐物论》 道在蝼蚁、稗、瓦壁、屎溺

简谈《中国哲学概论》读后所感

简谈《中国哲学概论》读后所感

简谈《中国哲学概论》之读后所感其实真正接触哲学这一词是在初一的时候,记得那是第一次上哲学课,老师问哲学是什么?那时的我们很懵懂,压根不知道有哲学这一词。

后来通过上政治的哲学一课才渐渐懂得了一点点,原来简言之——哲学就是智慧之学,到后来老师又叫看《中国哲学概论》,更是对“哲学”一词有了更理性更感性的认识。

那么哲学到底揭示了什么呢?不同的哲学流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解释了世界的本质属性和客观规律,进而思考人生。

“哲学”出现在西方古希腊时代,它的原始定义,philosophy,它源自希腊文,叫做“爱好智慧”。

三个层次,首先,感受或接受到信息,感知,比较感性,这是感觉。

第二,把掌握的信息整合起来变成知识,比如现在的学生们都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这是古人无法了解的。

但是这种知识是分而不合,每种学科都有不同的知识。

第三叫做智慧,融会贯通且闪耀着理性的光芒。

从信息、感觉到知识、智慧是三个层次,到智慧的时候代表完整而根本。

所以,谈及人生经验的全面反省,因为牵扯到反省和根本。

人们一定会说这样讲太抽象了,但是它会落实到自身的生命里,所以看任何事情不只会看现在,他一定会看未来、既看现象又洞察本质。

教育者施教时不也是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无他,教育规律使然。

哲学又有“三史六论”之说史分为: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印度哲学史;六论分为:逻辑学,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论,价值哲学,哲学总论。

下面我主要从认识论和价值哲学这两方面谈谈我读后的一点感想。

首先说说认识论。

有一句话说得好——“你要懂人生的道理,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每个人从出生到死,每一天都在不断认识不断思考,看待人和事物的见解也日益变化,最后形成自己的一个比较固定的看法,这就是一个人形成的认识论。

其是一个方向,一个标杆。

它决定着一个人在今后锝人生中对一个人以及一件事的评论及所做的决定。

而这对一个人的人生来是极其重要的。

由此看来哲学是人在早或者晚一定要碰到的题材。

在生命的阶段,尤其是遇到重大的转折点、重大的痛苦、罪恶或者是灾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特别需要能有一个方向让我知道我这样做是对的,或者给自身这样一个选择的机会,让自身可以改变生命不同的路线。

尔雅中国哲学概论答案中国哲学概论课程优秀论文示例

尔雅中国哲学概论答案中国哲学概论课程优秀论文示例

尔雅中国哲学概论答案中国哲学概论课程优秀论文示例中国哲学概论课程论文篇一中文本科专业必修课《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其内容博大精深,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难以深入,这就导致课堂教学流于表面,课堂气氛也不够生动有趣。

进入研究生阶段,一些高校的中国古代文学、对外汉语等专业同样开设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

在本科所学基础上将这门课讲得更加深入、生动活泼,成为值得探讨的话题。

近年来,一些高校提倡研究性教学,旨在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以及科研创新能力。

笔者结合自己给硕士研究生讲授《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经验,谈谈关于《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思考。

一、设置专题,力求深入本科阶段,一些教师讲授《中国文化概论》,往往受到学时、教材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走马观花,难以深入。

就教材而言,大多依据张岱年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冯天瑜等所著的《中国文化史》以及阴法鲁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史》等教材。

这些教材各有千秋,大多从中国文化发展的渊源、经济基础、发展历程等入手,再分章节讨论中国文化之分流如宗法制度、文学艺术、宗教文化、历代官制、天文历法、建筑风格等,内容涉及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有些教材侧重于分章讨论,但内容显得驳杂浩瀚、难以精专;有些教材则注重对中国古代文化史发展历程的揭示,分各个时段进行论述,脉络虽清晰,但宏观阐释不足。

这些教材有助于学生对中国文化基本知识点的学习,但也易流于表面,讲授深度往往受到牵制。

研究生阶段,如果再将这些教材的知识点复述一遍,将有悖于研究性教学的总体特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降低。

有鉴于此,笔者结合研究生教学要求,设置若干专题,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深入细微,旨在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及科研创新能力。

笔者给硕士研究生讲授《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共计36课时,大约每6个课时讨论一个专题,分“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先秦文化典籍精读”、“中国学术思想概论”、“中国史学概论”、“中国历代制度史”、“中国美学通论”这六大专题对中国文化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概论论文:中国哲学概论中国哲学史的撰写从一开始就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有导向性作用,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是与中国哲学史的叙述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哲学概论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中国哲学概论论文篇一论重写中国哲学史[ 内容提要] 中国哲学史的撰写从一开始就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有导向性作用,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是与中国哲学史的叙述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现有中国哲学史论述的种种不足直接导致了目前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

因此,必须重写中国哲学史。

重写中国哲学史必须从哲学的一般意义和中国哲学的特殊性出发,积极开发中国哲学特有的问题域,阐明它与时代的互动关系,特别要突出中国哲学的根本特征——实践哲学的意义。

就中国传统哲学特征而言,实践哲学远比心性之学更具解释力和现实性。

近代中西文化全面而深刻的交流接触使得原教旨主义的中国哲学史根本不可能。

在撰写中国哲学史时,利用西方哲学的某些资源不但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合理的。

即便如此,在使用西方哲学观念解释中国哲学时仍要谨慎,概念不是纯粹的形式。

正因为如此,建构中国哲学自己的概念体系是未来中国哲学史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内在批判和释义学阐发则是新的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方法论原则。

[关键词] 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内在批判自主性一近年来,随着对中国哲学研究现状不满的加深,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也成了研究者持续关注的话题,甚至被某些刊物评为2003年十大热门学术话题。

对研究现状的不满导致对其合法性问题的讨论,本身就说明了中国哲学学科的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在于,与文学、史学等学科不同,中国人是在接触了西方文化后,才知道有“哲学”的。

在中国传统学术中,本没有“哲学”一词。

汉语“哲学”一词是日本哲学家西周的发明,他在他的《百一新论》中首先用“哲学”来翻译philosophy一词,但同时特别声明:他用它来与东方的儒学相区别。

直到1902年中国人才在《新民丛报》的一篇文章中第一次将“哲学”用于中国传统思想。

用是用了,却并未解决一个真正的问题: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可称为“哲学”的东西吗?在有些西方人看来,答案是否定的。

胡塞尔在他的维也纳演讲中就否认中国有哲学。

伽达默尔也认为远东文化中那谜一样的沉思与智慧与西方哲学不是一回事。

理由是哲学是希腊人创造的一种非常特殊的东西,有其特殊的形态、内容、概念和问题。

中国人自己一开始也这么看。

王国维是中国最早研究西方哲学的人之一,也是那个时代西方哲学造诣最深的中国人之一。

他在《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一文中,根据自己对西方哲学的理解,检讨中国传统,发现在中国“凡哲学家无不欲兼为政治家”,故“我国无纯粹之哲学,其最完备者,唯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耳。

至于周、秦、两宋间之形而上学,不过欲固道德哲学之根柢,其对形而上学非有固有之兴味也。

”[1]虽然王国维在这里并未直接否定中国传统有哲学,但从整篇文章的上下文来细细玩味,不难发现他至少是在暗示中国并无严格意义的哲学。

然而,当时日渐高涨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潮不会允许承认这种重要的文化阙失。

“国粹”派健将刘师培在其“中国哲学起源考”中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中国的思想传统叫做“哲学”,认为中国古人的哲学与欧洲的哲学完全相似。

秉着同样的思路,谢无量在1916年出版了第一部中国哲学史,在该书前言中他写道,虽然“哲学”一词是从西方来的,但“道”是普遍和统一的。

他把自然科学等同于中国传统中的“方术”和“技”,而把“哲学”等同于中国传统的儒学。

虽然他的写法完全是传统的:大段大段的引文,少量的疏解和评论;但他却按西方哲学的普遍做法把哲学分为形而上学、知识论和伦理学三部分。

随着胡适、冯友兰这些在西方学哲学的学者回国,情况略有改变。

这些人一般都认为中国传统有哲学,但与西方哲学并不完全一样。

但由于“哲学”概念本身是从西方来的,他们不能不用西方哲学的模式来发掘和整理中国哲学。

可是既然“哲学”观念来自西方,那么要知道什么是哲学就应该看看西方人是如何理解“哲学”的,但以上诸位现代中国哲学的先行者大都没有这么做,而都是根据西方哲学外在的内容划分来理解什么是哲学。

这使得削中国思想之足来适西方哲学人为的分类板块之履成了中国哲学史写作的基本方式。

尽管冯友兰已经看到中国传统思想中很少完全符合那些板块的东西,但人们还是坚持这么做。

由于以西方为普遍而急欲趋西方哲学这个“同”,造成了上述那种削足适履的中国哲学史写作方式。

尽管很早就有人认识到:“求中国哲学系统,又最忌以西洋哲学的模式来套,而应常细心考察中国哲学之固有脉络。

”[2]但一到具体操作就不自觉地会用西方哲学的范式和视点来套,其结果是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哲学的概念变成了西方哲学的概念,中国哲学的问题变成了西方哲学的问题。

例如,惠施的“小一”变成了“原子论”;阴阳五行当然就成了宇宙论;而《庄子·秋水》中“夫固将自化”一句的“自化”,居然“是《庄子》生物进化论的大旨”。

这种削足适履的中国哲学史的写作方法还有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许多重要的思想家无法进入我们的哲学史中。

中国传统思想向来文史哲不分,经史子集四部中都有所谓哲学。

但是,在根据从西方引进的分类板块来写的中国哲学史中,太史公和司马温公恐怕不容易找到,屈子和东坡更是不会被考虑。

倒是西方人写的哲学史要比我们开通,我们在那里可以轻易找到修昔底德、蒙田或拜伦。

削足适履模式的结果是削去了很多我有人无的好东西。

除了按西方哲学外在的分类板块来写中国哲学史外,从上个世纪中期开始,中国哲学史的写作又出现一种新的模式,就是以一种实际上是产生于西方的思想原则为哲学史的解释原则和构造原则,认为哲学史无非就是这个原则的展开和证明。

我们比较熟悉的首先是以唯心唯物两军对战作为哲学史发展的主要线索和解释原则。

这种做法的弊病学术界已看得比较清楚,所以即使还有某种势也已是明日黄花了。

另一种流行的中国哲学史的解释原则和构造原则是主体性。

从1958年海外新儒家的四个代表人物发表题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认识》的宣言,将所谓“心性之学”定为“中国文化之神髓之所在”起,港台的一些哲学史家就以“主体性”作为中国哲学史的基本解释原则和构造原则。

这个做法也是相当成问题的。

“主体性”并不像那些先生所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哲学的普遍原则;而是一个非常西方的概念。

并且,它在漫长的西方哲学史上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变化。

港台学者所理解的主体性,基本上属于17、18世纪西方哲学的概念。

主体性这个概念是从主体这个概念派生的。

现代西文中Subject这个概念来自拉丁文subjectum,而它又是希腊词hypok Eimenon的拉丁文翻译,意思是“支撑者”,在中世纪经院哲学中,这个词指属性的承载者。

这个意义上的主体的意思近于Substance。

因此,在逻辑推理当中,它又是一切谓语的主语。

到了近代,从这里引申出灵魂或精神是一切意识状态的承载者或支撑者的意思。

根据这种用法,主体是指意识的统一性,与“我”或“自我”基本同义。

主体性概念就是建立在这个起源于17世纪的主体语义上,换言之,它建立在主体的一种特殊的语义上。

康德是这种主体和主体性概念的最后完成者。

黑格尔和马克思尽管也使用主体和主体性的概念,但正是从他们开始,主体和主体性概念在西方哲学中开始了它们自己的去主体或结构过程。

[3]一个世纪以来,主体性的衰落早已是现代西方哲学的标志性景观,论述主体性衰落或“主体性的黄昏”的著作汗牛充栋,不绝如缕。

一个多世纪的西方哲学家对主体性概念的批判,使得主体性哲学内在隐含的问题暴露无遗,也使得17、18世纪西方哲学的主体性概念注定只是一个历史的概念,而不是,也不可能是哲学的普遍原则。

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现状足以证明,以主体性概念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解释原则,遮蔽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缩小了中国哲学的问题域,限制了对哲学本身的开放性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曲解了中国传统思想,埋没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真正独特和永恒的东西。

当然,几乎没有一个中国哲学史的写作者和谈论者会不强调或不承认中西哲学的根本不同。

然而,这种承认的基本模式仍是近代那种比较简单机械的做法,就是先指出西方哲学的特点,然后中国哲学一定与之相反。

如西方哲学重思辨,中国哲学重实践;西方哲学重知识,中国哲学重道德;西方哲学追求的是知识的真理,中国哲学追求的则是超知识的真理;西方哲学重分析,中国哲学重直觉;西方哲学求客观世界的真相,中国哲学求内圣外王;西方哲学的核心观念是自然,中国哲学的核心观念是生命;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更有意思的是,那些竭力声称中西哲学根本不同的作者,无一例外地都使用西方哲学的地方性特殊概念作为普遍的哲学概念来解释中国哲学,如牟宗三用康德的“物自体和现象”的区分来解说儒道佛三家;同时又以此三家来“证成”康德的区分。

殊不知康德的区分即使在西方哲学也很少有人接受了。

而劳思光则认为,哲学理论要么归于主体性,要么归于客体性,却不知主体性和客体性是一个西方哲学历史产生的概念,即使用来解释西方哲学,也不是无往而不利的。

即使坚持中西哲学不同的人在写中国哲学史时仍会让中国哲学之足去适西方哲学特殊概念之履,一方面说明由于中国哲学的产生是由于西方哲学的启发,因而不可避免将长时期地处于它的影响之下;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们的中国哲学史的作者对于哲学本身的理解还不通透,因而自觉不自觉地用西方哲学的外在形态去理解哲学,将某些西方哲学历史地产生的地方性特殊概念当作哲学的普遍概念,是这种做法的一个必然结果。

由于哲学就是哲学史,更由于现代中国人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是从写中国哲学史开始的,中国哲学史的撰述对于传统中国哲学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有导向作用,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必然是与中国哲学史的叙述问题纠缠在一起的。

今天中国哲学研究陷入的困境反映的其实是我们哲学史叙述的根本问题;反过来,我们现有的中国哲学史论述直接导致了今天中国哲学的困境。

因此,中国哲学史必须重写,这是中国哲学研究走出困境,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建立自己合法性的关键一步。

但如何重写?二首先必须对哲学的普遍性特征有真切的把握。

中国哲学当然也可以与西方哲学有种种不同,但中西哲学既然都叫哲学,就不能只有异,没有同。

如果那样的话,又何必都叫哲学?近年有论者提出中西哲学存在着“家族相似”,此言极是;但“似”在何处?这是不能不详究的,否则,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就真成了问题。

重写中国哲学史也好,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也好,都得先解决这个问题:什么是哲学?诚然,当今世界还无一个普遍哲学,除非我们将西方哲学作为普遍哲学,而只有各种地方性的哲学。

既然都叫哲学,总要有共同点。

哲学的普遍特点或性质是什么?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可避免以上述我们批评过的方式去写中国哲学史。

一个比较方便但也最无谓的做法就是辞源学分析的方法,从古希腊“哲学”一词的含义得出哲学是爱智之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