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的回归word
最新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word版本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在儒家、道家、佛家等几大学派中,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最深远,时至今日,我们仍提倡学习儒家思想文化。
儒家学派创立至今,经历了秦朝的“焚书坑儒”,汉朝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近代的“打倒孔家店”,再到现在的正确认识和学习儒家思想。
儒家学派虽然几起几落,但却长盛不衰,主要在于其具有兼容性,儒家学者不断吸收其他学派思想,从而使儒家思想得到补充,能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把握住了发展的机会。
儒家思想十分丰富,它在治国、为人处世、教学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引导。
首先在治国方面,儒家提倡“为政以德”、“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先进思想。
它认识到了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如果统治者得不到民心,政权就不能巩固。
如果统治者是舟,那么人民就是水,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
它起到了制约统治者的残暴统治的作用。
从一定意义上说它维护了社会安定,使人民能安居乐业。
儒家同时还提出“三纲五常”,其中我觉得“五常”对于我们在为人处世中很有指导意义。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在这个物欲横流、容易迷失自我的社会里,它就是我们心中的一盏明灯。
我们每做一件事前,都应该想想这五个字,我觉得我们平常至少要做到义、信两个字。
义指的是气节,听起来好像离我们很远,但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如我们对待朋友要有情有义。
古时候有关羽为了义而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放曹操,当今的我们是否也应该努力做一个有情有义人呢?信是指诚信,诚信对于我们这个社会来说特别重要。
老实说,我觉得现在社会缺少诚信,每年央视3.15晚会都会曝光一批不良企业商家。
不断涌现出诚信缺失的问题,已经使很多国人失去了信心,纷纷去买外国的商品,这肯定影响我国的企业发展。
一个社会如果失去了诚信,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路人跌倒了没人敢扶,人与人交流总会怀着一颗怀疑的心,不能坦诚相对,那会让人失去很多宝贵东西。
儒家在教育上讲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些教育思想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有教无类”强调人人有享受教育的机会,这反映了人人平等,我们现在实行的普及义务教育就是这一思想的实践。
论魏晋玄学向原始儒学的复归
论魏晋玄学向原始儒学的复归发表时间:2016-07-20T11:56:09.607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2月作者:赵光耀武松浩[导读] 为道德价值寻找内在依据,试图重新回到孔孟生活秩序源于内在德行自觉的心性论上。
而摆脱汉儒阴阳谶纬影响,超越繁琐训诂经学,把握儒家内在精神,则是从具体的道德之用上向原始儒学的复归。
赵光耀武松浩西藏民族大学 712000摘要:魏晋玄学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以人生价值为目的、构建形而上学理论依据特质鲜明的哲学。
从失去原始儒学精神已陷入危机的汉儒中解脱出来,重新思考人生价值意义,是玄学面临的时代而又超越时代的问题。
玄学借道家自然之论解析儒家伦理,为道德价值寻找内在依据,试图重新回到孔孟生活秩序源于内在德行自觉的心性论上。
而摆脱汉儒阴阳谶纬影响,超越繁琐训诂经学,把握儒家内在精神,则是从具体的道德之用上向原始儒学的复归。
关键词:玄学;自然本性;人生价值;原始儒学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魏晋玄学也不离外,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以人生价值为目的、构建形而上理论依据特质鲜明的哲学。
魏晋之际社会时局不安,名士们通过形而上思辨的清谈方式,为人生价值、社会伦理体系寻找内在理论依据。
魏晋玄学固然受到社会时代影响,然也是对哲学永恒问题的思考,在理论建构中表现出向原始儒学部分复归。
一、汉代儒学的转变及后期危机 “作为汉代思想特性的塑造者,董仲舒对于道德的探索是为了解决社会政治问题,即制定出一套能够有效地维系国家长治久安的理论体系。
”[1]这就决定了董学并非是完全继承、恢复原始儒学或说是对人之根本问题的思考为己任,更多的是借儒学之用解决现实社会政治目的。
如劳思光说:“儒学入汉代而丧失原有精神,遭受歪曲。
”[2]又说汉儒虽仍自命承孔子之学,但“其理论立场与先秦孔孟相去甚远”。
[3]事实上也是如此,以儒学为基础,并杂糅阴阳五行、墨、法等众多流派而建立的董氏“天人相应”之学成为汉代社会伦理的依据。
2018-儒家经典著作-精选word文档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儒家经典著作篇一: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五经)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五(六)经四书——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四书》。
它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当时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汇集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
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
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原来并不是一本书,而是由《论语》《孟子》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合辑在一起的统称,由南宋大儒朱熹汇辑刊刻,从此广为流传,名声鹊起。
作为儒家学派的经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嬗递轨迹。
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的集中体现。
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这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髓,是华夏无数先贤实践的思考的结晶,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华。
毋庸讳言,《四书》中也夹杂着一些先人的思想的局限,这些局限已成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包袱,这无疑是需要加以扬弃的。
因此,我们应当抱着去莠存良、古为今用的科学态度去学习、加以适当的理解,将前人的智慧在现在的社会闪光。
儒家思想的演变简短总结
儒家思想的演变简短总结儒家思想的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孔子创立的原始儒家思想,到后来的诸子百家思想的争鸣与儒家家学的复兴,再到现代的儒家思想的再创新,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最初的儒家思想由孔子创立,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了“仁”、“礼”、“义”、“智”等重要概念,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秩序。
孔子重视学习,提倡“学而不厌”,并且强调传统礼教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恪守礼规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在孔子之后,出现了众多的儒家学派,如墨子、荀子、韩非子等,在这个过程中,儒家思想开始与其他学派进行对话与交流,形成了“诸子百家”的局面。
墨子提出“兼爱非攻”、“非命断则爱”等思想,强调普遍的爱和人道主义。
荀子则强调天命之论,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教育和道德的熏陶来改善人性。
韩非子则强调法制和权力的重要性,提出“法者,人之所以不敢恶他也”等观点。
这些思想的交流和争鸣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在秦汉以后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谷的时期,然而,在东汉末年,儒家思想迎来了一次重大的复兴。
当时的儒家学者王充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主张教育和礼制的重要性,同时他主张“变法”,提出了“法胜权”的观点,主张通过法律来规范社会。
这些思想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东汉的灭亡,中国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对于儒家思想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阶段。
这个时期,儒家学者反复思考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思想的关系,并形成了多种流派和观点。
其中,最重要的是王弼的“心学”,他反对王充的“性恶论”,提出了“性即理”的观点,主张通过内心的修养来实现自由与和谐。
而后,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又出现了以“真如性即理”为核心的新兴的儒家学派——新儒家。
新儒家学者程颢、程颐等人,认为儒家教育应以孟子的思想为核心,强调“格物致知”的实践与学习,同时他们还主张尊崇天理、人伦等传统价值观。
近代以后,儒家思想迎来了一次新的变革。
儒家道德教育的回归
教育与社会266 儒家道德教育的回归汤希兰(古浪县大靖初级中学甘肃武威 733100)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中学生的道德素质出现一定程度的滑坡,中学生的道德现状需要儒家道德教育的回归。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宝藏,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对当前加强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值得我们挖掘和借鉴。
ꢀ关键词:儒家道德教育;“仁”;“孝”;“信”;“礼”;回归ꢀ在中华文明史上,传统文化一直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儒家哲学和儒家经典为主流的传统文化始终把握着中华文化的脉络。
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以及我国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使我国中学生的道德素质出现一定程度的滑坡,中学生中存在许多与社会发展不相符的思想和行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一个国家的未来系于青少年的,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
要改变这些不良现象,就必须加强中学生的道德教育。
在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应该吸收儒家理论思想中的优秀成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一、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应重视“仁”。
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之作为治国利民的基本原则。
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的,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众道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体现在人际关系上就是“仁者,爱人”,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时时处处把自己放在旁人同等的地位上,推己及人,充分为别人着想,尊重别人的意志和心愿,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不强加给别人。
“爱人”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不但教育了学生,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形成,也起了重要作用。
二、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应重视“孝”。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
儒家思想如何走向正统
儒家思想何以走向正统2011级法学院米震刘梦琪牟文斌隋盼李宇潇一儒家正统法律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和过程(一)儒家正统法律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内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这种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
儒家法律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
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五经”。
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
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到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整。
先秦儒家的法律思想“推崇礼治和德浩.反对严刑竣法为主要内容。
战国末期的苟子对孔,盂的法律思想进行了改造,提出“礼法论”的主张。
他认为・礼”与一法”都是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统治者需要‘‘隆礼重法”。
但是,以迂阔性为主要特色的先秦儒家的法律思想始终不能被当时的统治阶级所重视。
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总结儒家思想演变历程
总结儒家思想演变历程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哲学思想之一,其演变历程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的孔子。
以下是关于儒家思想演变历程的总结。
在孔子时期,儒家思想主要包括“仁”、“礼”、“孝”、“忠”等核心概念。
孔子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和谐社会。
他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并提倡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优秀的君子。
在孟子时期,儒家思想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孟子扩展了孔子的思想,认为人性本善,并通过“养性”、“乐”等概念提出了道德修养的方法。
他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主张“天命”和“天道”,提倡君子要行天道而不私心。
尽管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受到了其他学派的挑战和异议,但汉代时期,儒家思想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和推广。
汉代学者重新编纂和整理了《周礼》、《礼记》等经典著作,并通过巩固儒家伦理道德体系,进一步扩展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思想再次经历了重要的演变。
宋代以后,儒家学者开始回归孔子原始的思想,对其进行重新解读和发展。
朱熹是宋代最重要的儒家学者之一,他强调了学术严谨性和道德实践的重要性,并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系统化整理。
到了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了政治和社会制度的理论基础。
此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是着重政治伦理和社会规范,儒家科举制度也成为社会晋升的主要途径。
然而,这种对儒家思想的过度强调导致了社会的僵化和思想的庸俗化。
现代中国的儒家思想演变历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以胡适、严复等为代表的新儒家学者提出了批判传统儒家思想的观点,并倡导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和吸收;另一方面,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新儒家”思想,试图将传统儒家思想与现代科学和西方文化相结合。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体现了其不断适应社会变革和个人需求的特点。
从孔子的儒家经典到现代的新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始终关注人类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成为了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回归(三)
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回归(三)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主要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中间当然也有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的一些思想流传下来,与儒家思想融汇贯通,并且逐渐成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脉。
后世把传统文化的精髓总结为五个字-“仁、义、礼、智、信”,也有总结成八个字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这几个字可以说非常简练的囊括了对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
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他们的著作或语录相信很多接受过中学语文教育的读者都耳熟能详了,下面我们可以简单看看在他们的著作中,对以上这些内容的阐述。
“仁”应该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个字眼,这个字在《论语》中出现得最多,达109次,仁这个概念是非常的宽泛,它实际上也包含了“孝、悌、忠、恕”等方面的内容。
比如说在《论语.学而》的第二段-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是孔子晚年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生,据说长得像孔子,所以在孔子去世后,受到众弟子的尊重,一度成为孔门的代理掌门,后来遭到曾子的挑战,其掌门地位最终被曾子取代。
《论语》开篇第一句话是“子曰”,第二句话就是“有子曰”,可见有子在孔门的地位之高。
那么这段话表达了什么意思呢?就是“孝悌”(文中的弟通悌)是仁的基础,如果一个人能做到“孝悌”,那么慢慢就能到达“仁”的境界。
再来看看这一段-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并没有直接说仁是什么,而是说能够在天下实行五种德行,就可以说是仁了。
子张问是哪五种德行,孔子说,就是恭、宽、信、敏、惠。
恭就是庄重,庄重就不会被人轻视侮辱;宽就是宽厚,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戴;信就是诚信,诚信就会被人信任;敏就是敏捷,敏捷就会有效率;惠就是恩惠,对人有恩惠就可以使唤人。
儒家文化的回归
儒
代表中产阶级 有所管、有所不管 更强调文化
墨
代表普通百姓 强调领导个人力量 反对变化
道
代表不得志者 什么都不管 强调变化
法
代表执政者 什么都管 更强调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代表不同阶层的儒墨道法等“十家九流”,经过四五百年艰难的社
会实践,直到汉武帝时期,社会做出了选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6
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等经济体中的“东亚模式”,经济的基本性质属
于资本主义市场经经济,其特点一是在宏观经济上
国家
对经济发展
强有力的主导作用,二是在微观经济中企业构成和管理上的家族性质和
团队精神。
东亚是依靠儒教的集体主义文化驱动资本主义体系,成功的实现了经济发展。而且通过传统 的集权秩序使经济发展走上正轨。这不同于欧美通过自由企业制度以民间为主导发展经济的 方式。东亚是以政府为主导发展经济。
《独立宣言》
人民革命权利 民贵君轻
孔子学院
儒家学说推动了欧洲近代启蒙运动,催生发展了自由观、平等观、民主观、人权观、博
爱观、理性观、无神论观等现代观念
8
毛泽东时代
新中国刚成立
三座大山 批孔非儒 人民公社等大规模组织 集中资源办大事 立足世界
9
邓小平时代
百废待兴 一大二公 三个有利于 合适的就是好的 私有经济发展
11
道德
仁、义、礼、
智、信、恕、 忠、孝、悌
教育
有教无类
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厌
政治
仁政、礼治
德治、人治 修齐治平
经济
见利思义
以其义而得之
从历史的角度看,代表小农经济的儒家文化的确有其局限性,也有糟粕,比如它的森严的等 级观念,比如它的歧视女性的思想,比如它狭隘的香火观念,比如它对商业的歧视等等。但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干,是不能轻易被否定和抛弃的。
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
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儒家学派所倡导的道德伦理观念,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强调道德修养和个人品德的培养,提倡仁爱精神,强调关系伦理和人际交往。
孔子的学说被子弟学校广泛传播,逐渐形成了儒家教育系统。
在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崛起了一批重要的思想家和学者。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强调人性善良以及君臣之间的道德规范。
荀子则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认为人类需要制度和教育来约束自己。
这些思想家的发展使得儒家学派更加体系化。
儒家学派在战国时期逐渐赢得了王室贵族的支持,并成为了当时社会政治的主导思想。
此后,儒家文化开始在中国社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秦汉时期,儒家学派被正式立为国家官方学说,并成为了官员选拔与教育的重要依据。
汉朝末年,儒家思想逐渐衰落,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再度复兴。
唐朝时期,儒家学派进一步发展,并与佛教、道教等其他文化传统相互融合。
这个时期儒家文化达到了巅峰,并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宋朝以后,儒家学说开始衰落,许多学者开始对儒家进行批判和反思。
明朝时期,朱熹的理学兴起,再次把儒家学说推上了时代的前台。
清朝时期,儒家学派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近代以来,儒家文化受到西方思想和科学的冲击,逐渐式微。
但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家政策的调整,儒家思想再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开始在教育、社会及外交领域发挥影响。
总的来说,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与传承。
虽然经历了起伏和变迁,但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儒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当代复兴与影响
儒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1 孔子与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的哲学思想以“仁”为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其教育理念强调“有教无类”,提倡平等教育,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的学说在《论语》中得到体现,该书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这一时期社会动荡,诸侯争霸,孔子试图通过道德教化来实现社会秩序的恢复。
1.2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这一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学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在孔子“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概念,主张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还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可以使人的善良天性得到发展。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是战国时期另一位重要的儒家学者。
荀子的思想与孟子有所不同,他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和礼制来加以规范和引导。
荀子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发展,还在政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儒家学者参与各国的政治活动,推广儒家的治国理念,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为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儒家思想的深化与演变2.1 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他将“仁”的理念进一步扩展到政治领域,提出了“仁政”的概念。
儒家回旧作文800字
儒家回旧作文800字英文回答:Confucianism is a philosophical and ethical system based on the teachings of Confucius, a Chinese philosopher who lived over 2,500 years ago. The central idea of Confucianism is the cultivation of virtue and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harmony.Confucianism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family, respect for elders, and the fulfillment of one's social roles. It also stresses the value of education and the pursuit of self-improvement. These teachings have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Chinese society and have also been influential in other East Asian countries.In Confucianism, the concept of "ren" or benevolence is central. This idea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empathy, compassion, and kindness towards others. It encourages individuals to cultivate virtuous qualities and to treatothers with respect and understanding.Confucianism also promotes the idea of "li" or ritual propriety, which involves adhering to proper behavior and etiquette in social interactions. This includes showing respect for traditions and customs, as well as observing proper conduct in various social settings.Overall, Confucianism provides a moral and ethical framework for individuals to live a harmonious and virtuous life, while also contributing to the well-being of society as a whole.中文回答:儒家思想是一种基于孔子教导的哲学和伦理体系,孔子是一位生活在2500年前的中国哲学家。
儒家重往道家重返作文
儒家重往道家重返作文在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儒家和道家那可是两座高山,各有各的风景。
今天咱就来聊聊儒家重往和道家重返这两个有意思的话题。
先来说说儒家的重往。
儒家讲究啥?讲究礼仪、规矩,还有历史传承。
在儒家眼里,过去的那些圣人、先王,那可都是榜样。
他们觉得,咱们得向过去看齐,学习古人的智慧和品德。
就好比走路,儒家认为前人已经走出了一条光明大道,咱们只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准没错。
所以啊,儒家特别重视历史经验,觉得那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你看那些儒家的经典,里面讲的都是古代圣王的故事和教诲。
孔子就老是念叨着周公,把他当成理想的榜样。
这就好像咱们小时候,爸妈总跟咱们说:“你看看隔壁家的小王,学习多好,多听话!”儒家就是这样,让咱们看看古代的圣王,好好学着点。
接下来再聊聊道家的重返。
道家可就不一样啦!道家觉得,咱们现在的生活太复杂,太烦恼,得回到最原始、最自然的状态去。
道家就像是一个叛逆的孩子,对着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大喊:“我要回去!”道家主张返璞归真,回到那种没有争斗、没有欲望的状态。
他们觉得,人类社会发展得越多,麻烦就越多。
还不如像小孩子一样,天真无邪,自由自在。
道家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的宁静和自由,要把那些束缚我们的东西都扔掉,回到最初的那个原点。
比如说,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不是说让大家啥都不干,而是别瞎折腾,顺应自然的规律。
这就好比种庄稼,你不能天天去拔苗助长,得让它自己按照自然的节奏生长。
儒家重往,像是一位严肃的老师,指着历史的课本告诉我们该怎么做;道家重返,则像一个洒脱的隐士,拉着我们的手说:“走,咱们回到大自然的怀抱里去!”其实啊,儒家和道家虽然观点不同,但都是咱们传统文化的瑰宝。
有时候,咱们需要儒家的规矩和责任感来指引前进的方向;有时候,又需要道家的洒脱和自在来放松一下心灵。
这就是儒家的重往和道家的重返,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希望咱们能从中学到点智慧,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加精彩!。
儒家思想的传承与演进
儒家思想的传承与演进自古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在古代中国塑造了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而且通过不断的传承和演进,至今仍然对现代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传承可以追溯到孔子与他的学生们。
孔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谦卑、诚信、勤学、有礼等品德,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
这种传统的儒家思想通过后世的学者们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演绎。
比如,朱熹在宋代进一步强调了“格物致知”的理念,认为唯有通过观察事物本质才能达到真正的知识。
程朱理学的兴起则将儒家思想与唯物主义哲学相结合,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社会责任。
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思想也在不断演进。
在现代化进程中,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儒家思想也经历了一些现代化的转变。
一方面,儒家思想的传统价值观仍然在中国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
德育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而儒家思想的礼仪观念也一直体现在中国传统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
另一方面,儒家思想也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与时俱进。
例如,现代儒学倡导以“人本主义”为核心,强调人的尊严与权利,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
这种儒家思想的演进可以看作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一种更新和补充。
儒家思想的传承与演进不仅仅局限在中国境内,还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特别是在亚洲地区,儒家思想对于许多国家的文化和社会发展都有所贡献。
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在汲取儒家思想的同时,也与本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传统。
此外,儒家思想还被西方学者所研究和传播。
20世纪初期,法国学者郭尔珂将儒家思想引入西方,对西方哲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今,许多国际学术交流和研究也将儒家思想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然而,儒家思想的传承与演进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方面,儒家思想被一些人批评为保守、守旧,与现代社会价值观不相符。
这种争议主要源于儒家传统思想对于个人权利的限制以及其在社会等级和等权观念上的局限。
(word完整版)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解析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解析【高考导航】思想文化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内容,在强调以文明史观审视历史的今天,本部分内容在高考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题型上,选择题与主观题并重;内容上,儒家思想的内涵和演变是考查的重点,其中明清思想为重中之重。
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结合当前全球祭孔、开办孔子学院、《论语》热等现象理解儒学与国家建设的联系;二是结合和谐社会构建、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等热点问题,理解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三是注意纵向和横向分析、比较。
如纵向梳理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横向比较明清民主思想与启蒙运动的异同等。
【考点梳理】一、春秋战国-—儒家思想形成1.源头:百家争鸣(1)背景: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文化繁荣。
(2)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道家学派老子和庄子,提倡“无为而治”;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法家学派韩非子,主张“法治”;儒家学派孔子、孟子、荀子。
(3)影响: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透析:①百家争鸣的出现反映了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开始形成的时代特征。
②儒家强调道德感化;法家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包含辩证思想.三者互补,在发展中表现出融合趋势.汉武帝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均采用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统治模式.例1。
(2011年上海单科卷,第8题)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参考答案】 B2.形成与发展:孔子、孟子、荀子思想(1)创始:孔子。
①主要思想:“仁"(核心);德治;有教无类。
②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至圣”.(2)发展:孟子和荀子。
①孟子:把“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被称为“亚圣";《孟子》在南宋被列为四书。
儒学精神的回归
江 大学佛教 文化研究中心副
Hale Waihona Puke 主任 等。目前主要从事中国 哲学 史、中国民间宗教的教
学 与研 究 工 作 。
庶 民社 会 对 于社 会 文 化 的 需 求 , 自 然 和 精 英 社 会 不 一 样 。 从 儒 家 的 立 场 而 言 ,在 精 英 社 会 占领 主 导 形 式 的是 五 经 系
胤是通 过陈桥兵 变而黄袍加 身,这样 的特
殊 经 历 , 使 得 赵 匡 胤 本 人 对 于 军 队 的 力量
而使得 民 间社会 成 为一 个受到 广 泛 关注 的领 域 ,庶 民社会 是这 个 时代 的主 流 。
何 善 蒙
中心 ,成 为一 个必 然 的选择 。
为什 么会发 生唐 宋 变革 ?学界有 不同
的 解释 ,总 体 上 说 ,政 权 组 织 形 式 的 变化 ( 主要 是 地 方势 力 的 增 强 ,如 中 晚 唐 以 来
的 地 方 节 度 使 )以 及 经 济 发 展 状 况 的 变革 【 主要 是 土 地 私 有 制 的 兴 起 并 强 化 ),在
客 观 上 促 使 庶 民社 会 的兴 起 。
淹有 着 密切 的 关 系。
大约 是 在 天 圣 五 年 ( 1 0 2 7 年 ),
范仲 淹在 南京应 天府 ( 今 商 丘 )为母 守 丧 。 当 时 晏 殊 为 南 京 留 守 、 应 天 府 知 府 ,久 闻 范 仲 淹 的 才 名 , 就 邀 请 他 到 府
在 科举之 外,通 过知识 来修身 、来讲 学觉
民 , 也 成 为 一 个 重 要 的途 径 , 庶 民社 会也
学精神的回归 , 也 是 宋 代 文 化 形 态 逐 渐 形 成 的 标
儒家文化的三次演变共51页文档
• 天下无性(性即理)外之物,因行阶
云:阶砖便有砖之理。因坐云,竹椅 便有竹椅之理。
• 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 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 父子之理。不成元无此理,直待有君 臣父子,却旋将道理入在里面。 ——《朱子语类》
•圣人,人伦之至。 人伦者,天理也。
• 人之所以为人者儒学为主,吸收佛道理论 唐朝: 三教并行,即尊道、礼佛、崇儒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复兴儒学成为需要
处处留痕——三教合一
• 唐代
1)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 山一心炼丹;
2)号称“诗佛”的王维 亦官亦隐;
3)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 诚礼佛;
4)柳宗元、刘禹锡公开 宣扬自己“援佛入儒” 的思想历程。
教育 状况
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博士 官办最高学府:太学 地方教育系统:郡县设立学校
结果: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思想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至少并非仅仅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董 仲舒并非禁绝儒家以外的各家;其用意 只在于确立儒家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 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而不是禁止 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读书人若要研 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 富贵。如此而已。
儒家文化的三次演变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君权神授”“天 人合一”“天人感 应”
◇限田、薄敛、省役
儒家文化的回归word
现代社会中儒家文化的回归儒家文化的起源最近几年社会上有一种舆论,即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
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认真探究起来,又有些不太合理。
信仰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导向,即更信什么、一般信什么、更不信什么。
以前中国社会普遍穷,只要能发展,能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全国人的思想就高度地一致。
因此以前党中央对社会的宣传教育基本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或者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可是现在,中国经过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社会组织的资产规模大了,内部自然会分出几个阶层。
有了不同的阶层,自然就有了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思想[1]。
一旦碰到一个社会问题,不同阶层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看法,没有一个解决问题的是非标准,这就大大增加了社会的管理成本,也是当前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的原因。
因此,并不是中国人没有信仰,而是价值观的多元化造成社会没有形成一个普遍认可的共同信仰。
那么中国拥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中国人民就没有形成一个绝大部分人认可的共同信仰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各种思想碰撞并最终选择了一个能代表各阶层利益的普适信仰,这就是儒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社会大变革,其特点用今天的语言表达就是公有经济衰落,私有经济崛起。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集体耕作方式。
因此春秋中期之前,中国农村社会的组织形式是农村公社、宗族社会。
当时社会也讲孝,但对象不是活着的父母,而是死去的祖先。
因为要保持大集体的地位,就必须创造一个大家普遍尊崇的偶像,这就是祖先崇拜。
春秋中期,小家庭能独立开荒、播种和收获了,因此宗族社会的农村公社向家庭生产方式转变的序幕就拉开了。
私人经济的崛起激发了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演变成对土地的争夺。
老百姓凭体力创造财富。
政府官员没有体力,但有权力,于是乱摊派,多征税的现象就产生了。
在这个背景下,强调中庸之道也就是凡事都要适度的儒家思想被创立起来。
还原真实的儒家思想
还原真实的儒家思想本文共计1680字,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特约作者:中原秃笔主角:儒家思想——历史故事儒,本有变通之意。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人部》是这么解释的,“儒,柔也,术士之称。
从人,需声”。
柔者,弯曲又笔直之树木。
好似象鼻,可直可曲,变化自如。
而儒家思想,来源于尧舜,以及西周的《尚书》《诗经》,最后又孔子编撰修改后确认。
先秦时期,孔子创建儒学,主张“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就是“大同”、“大一统”。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政以德”,要求君主以德治国,善待百姓;第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严格确定长幼尊卑次序;第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坚决维护统治者利益;第四,“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将读书和做官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第五,“有教无类”,打破了官府在教育上的垄断,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的渠道;第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厌恶劳作,歧视体力劳动;第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忽视现实,沉迷过去;第八,“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重视修身养德。
此时儒家思想的闪光点在于几个方面:第一,重视教化;第二,注重修身;第三,确立了人伦规范;第四,维护国家一统。
而不足的地方,则遗害后世多年。
一,注重做官,鄙视其他行业;二,喜欢沉溺过去,不愿立足现实改革维新;三,将人划分等级,并严格维护等级秩序。
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而最著名的则是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向儒学加入了“义”的思想,具体阐述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而荀子则加入了厚今薄古的“法后王”思想,具体主张为“制天命而用之”,“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
先秦之后,集儒学于大成的,就是汉代的董仲舒。
董仲舒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也吸收了荀子“法后王”的观念,同时也摒弃了孔子恢复井田制、刑不上大夫的历史残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社会中儒家文化的回归儒家文化的起源最近几年社会上有一种舆论,即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
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认真探究起来,又有些不太合理。
信仰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导向,即更信什么、一般信什么、更不信什么。
以前中国社会普遍穷,只要能发展,能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全国人的思想就高度地一致。
因此以前党中央对社会的宣传教育基本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或者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可是现在,中国经过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社会组织的资产规模大了,内部自然会分出几个阶层。
有了不同的阶层,自然就有了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思想[1]。
一旦碰到一个社会问题,不同阶层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看法,没有一个解决问题的是非标准,这就大大增加了社会的管理成本,也是当前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的原因。
因此,并不是中国人没有信仰,而是价值观的多元化造成社会没有形成一个普遍认可的共同信仰。
那么中国拥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中国人民就没有形成一个绝大部分人认可的共同信仰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各种思想碰撞并最终选择了一个能代表各阶层利益的普适信仰,这就是儒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社会大变革,其特点用今天的语言表达就是公有经济衰落,私有经济崛起。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集体耕作方式。
因此春秋中期之前,中国农村社会的组织形式是农村公社、宗族社会。
当时社会也讲孝,但对象不是活着的父母,而是死去的祖先。
因为要保持大集体的地位,就必须创造一个大家普遍尊崇的偶像,这就是祖先崇拜。
春秋中期,小家庭能独立开荒、播种和收获了,因此宗族社会的农村公社向家庭生产方式转变的序幕就拉开了。
私人经济的崛起激发了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演变成对土地的争夺。
老百姓凭体力创造财富。
政府官员没有体力,但有权力,于是乱摊派,多征税的现象就产生了。
在这个背景下,强调中庸之道也就是凡事都要适度的儒家思想被创立起来。
为解决社会的无序现象,代表小农经济的儒家主张通过教育的方式,以义节利,强调民间自觉的力量。
儒家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形成了“仁”和“礼”为主的张力结构,强调内圣外王。
后世奉四书五经为经典,并巧妙将“仁礼”关系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有普遍意义的指导性原则。
儒家文化的守礼思想,能使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守礼思想,有教导人们守于本份,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这能使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儒家文化的重义轻利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规范人们的一切行为准则都要以“义”为最高标准,人们必须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做到“义然后取”,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忘义。
这有利于在当时没有规矩时树立一个统一的商业道德,发展经济。
儒家文化的勤俭精神,在当初的小农经济条件下,有助于生产的发展与积累。
儒家文化的“节用”、“薄敛”、“富民”、“博施”、“使民以时”的思想,养成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坚忍不拔的品格[2]。
儒家文化的克勤克俭精神,也一直影响着亚洲各国人民。
除了儒家思想,春秋战国时期还产生了代表不同阶层的墨、道、法等“十家九流”,经过四五百年痛苦的、艰难的社会实践,直到汉武帝时期,社会终于做出了抉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大家可能认为这是统治者的选择,其实不然,这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理性的选择。
老板姓是有思想、有意志、有判断力的。
历史告诉我们,领导者的意志不一定能变成人民的意志。
法家思想也曾经被秦始皇立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但是秦统治者不到十五年就丢了江山。
历史证明,强调什么都管的法家不可行。
之后,强调尽可能不管事的道家开始登堂入室。
道家强调政府尽可能不干预社会生活,让百姓自由作为。
自由竞争一定能带来经济的繁荣,但是竞争也一定会带来垄断,垄断也一定会压抑竞争。
如何反垄断?这是强调尽量不干预社会生活的道家无能为力的。
最后,既强调有政府,又强调对政府进行制约,既强调要管,又强调有所不管的儒家登堂入室,这就是历史选择了儒家的原因。
因此,儒家思想在创立之初,就具有非常浓厚的平民色彩。
孔子是将“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由贵族社会到平民社会传播的第一人。
儒学一开始就与民间大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喜怒哀乐和鲜活的生命价值。
它所提倡的是一些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道理[3],它通过一些道德伦常的阐释告诉人们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儒家思想究其实质,就是中国人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4]。
儒家文化在国外因为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朝鲜、日本等东亚地区和新加坡、越南等东南亚地区和儒家文化的交集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末期。
而随着之后海陆交通的联系、中外商旅使节的往返、侨居南洋的华人增多,儒家文化的传播更为广泛而迅速,而且广义上这是属于友好的文化交流活动。
特别对于华人经济,儒家文化中强调勤俭节约的理念为华人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尚学重教的理念促使华人企业得以稳定发展,儒家提倡谦和、博爱,注重伦理道德使得华人企业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家族经营模式。
对于整个东南亚经济而言,虽然近代西方殖民者包括日本为了变东南亚为自己的殖民地,以坚船利炮为手段,强行推行“西化”教育,但是战后儒家文化的影响在东南亚不断加强,在当时东南亚的社会经济环境很差的情况下,儒家文化的勤俭理念不但在精神上激励了经济发展,而且在物质上扩大了资本积累。
20世纪70、80 年代,东南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儒家文化的巨大推动力[5]。
典型的个例是新加坡,新加坡推崇儒学,在微观的经济领域,儒学强调对权威和纪律的认同和个人生活的组织重要性等观念,这也是新加坡为何能实现经济奇迹的原因。
在儒家文化精神中,没有把人的追求寄托到天国和来世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当世的事物。
在对于职业生涯和财产的态度方面,儒家文化追求的是现世的功名,推崇“学优则仕”、“经世至用”、“安邦定国”等理念。
随着东南亚华人学会适应不断变化的当地环境,他们已成功地形成一种网络化式的、独立于他们生活的社会之外的社会意识规范。
这种儒家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具有强烈功利心、进取心的社会意识规范,在东南亚现代化进程中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于东亚而言,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等经济体中,其经济的基本性质属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但其运作模式又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很大的不同,形成了独特的“东亚模式”。
其特点一是在宏观经济上国家对经济发展强有力的主导作用,二是在微观经济中企业构成和管理上的家族性质和团队精神。
而企业经营也能注重把企业利益与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把为国家和社会承担责任作为企业经营的一个基本理念。
正如韩国著名学者、釜山大学教授金日坤所说:“东亚是依靠儒教的集体主义文化驱动资本主义体系,成功的实现了经济发展。
而且通过传统的集权秩序使经济发展走上正轨。
这不同于欧美通过自由企业制度以民间为主导发展经济的方式。
东亚是以政府为主导发展经济。
”总之,不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来看,“东亚模式”都与儒家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正是由于这一点,把“东亚模式”称为“儒教资本主义”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6]。
在轴心时代里,中国出现了儒墨道法等各家,其他各个文明也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先觉,古印度有释迦牟尼……而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16世纪在欧洲盛行起“文艺复兴”的思想文化运动。
西方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及其享乐主义。
文艺复兴运动奠定了现代西方世界的文化文明基础,但是中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也对其发挥了强大的推波助澜作用。
中国文化传播对世界历史的影响,特别是中国孔子儒家学说对欧洲思想的震撼和革命,西方传教士在“礼仪”争论中无疑首建其功。
明崇祯4年(1631年),西班牙道明会传教士来华,圣法兰西斯方济各会继之,但都排斥耶稣会。
所谓“礼仪”之争,即是敬祖、祭孔、祭天之礼,争论的本质是中国文化的“天”是自然之天还是天主、上帝?无外乎赞成、反对、折衷三种,然而他们都反对宋明理学;理学之“理”被认为无有神灵,是观念,不是基督的“上帝”。
中国孔子儒家文化自然主义的“天”、社会政治伦理和道德哲学,耶稣会士利玛窦等翻译带回的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本意在为基督“上帝”辩护,反而成为冲破宗教有神论黑暗的锐利思想武器。
从1645至1742年的100年间,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争论,欧洲蔚成“中国热”,成为否定基督有神论、宣扬“孔夫子”思想理性无神论、唯物论和自然主义的欧洲启蒙年代[7]。
法国大革命震惊西方,欧洲迅速进入资本主义发展统治的历史。
1789年的《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的不朽成果,天赋人权、主权在民、平等自由等精神就是中国儒家文化为政以德、博施济众、仁者爱人、四海皆兄弟等思想的欧洲中国化。
《人权宣言》将孔子《论语》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版原样直接写入。
美国也同时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独立宣言》中人民革命权利的思想被美国历史学家阿瑟·M·施辛格认为是对人类文明十大贡献之首,然而却是中国亚圣“民贵君轻”的翻版。
可以说,儒家学说推动了欧洲近代启蒙运动,以伏尔泰、狄德罗、卢梭、洛克、休谟、魁奈、霍尔巴赫、莱布尼茨等人为代表的西方近代启蒙先驱吸取孔孟学说,打破欧洲封建世袭和神学统治,催生发展了自由观、平等观、民主观、人权观、博爱观、理性观、无神论观等现代观念,促进了人文、政治、经济、社会乃至科学等方面学说的发展。
自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开办以来,至今中国在世界已建立1086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现在,形式上变化很多,本质从来没有变化过,至于人需要衣食住行的本质从来没有变化过。
更重要的是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欲望的无限性这个矛盾从来没有变化过。
人与人之间必定会发生争夺资源的冲突。
领导者和管理者的任务就是协调这个冲突。
正因为基本问题没有变化过,儒家思想也就能随着人类迁徙和文化传播传到海外并被国外的政治家、管理者所用。
而我们今天也可以向国外学习,向历史学习。
儒家文化的回归中国近代历史上有一段时间特别是在毛泽东时代搞大规模组织,批孔非儒的出现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的。
共和国独立后能不能保证国家的存在还是一个问题,当时世界上除了苏联和少数国家承认外,以美国为首的大部分国家是不承认中国的。
这时靠小规模的组织是不可能的,只有发挥国家这个大规模组织的规模经济的力量[1]。
为此,国家用军队的组织方法,采用人民公社等办法在不到十年内把中国变成公有制的国家。
这套体制的最大优点就是降低生产成本和采购成本,最大的弱点是提高了管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