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读后感
梦溪笔谈读后感5篇

梦溪笔谈读后感5篇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下面是小编准备的梦溪笔谈读后感,欢迎阅读。
梦溪笔谈读后感《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所撰写的一部具有科普性质的著作,在中国名著中独树一帜,在全球都有很大的影响。
卷粉很久以前就有买了这本书,但因为是文言文,加之属于科普性质,不如文学小说好看,基本没有看这本书。
前几天收拾房间,从床下又把《梦溪笔谈》搜出来了,耐着性子看了下去,居然觉得非常好看,这简直就是沈括的博客文章嘛!沈括在《梦溪笔谈》的自序中就说了,写书源于平时与客人闲聊,“思平日与客言者,时纪一事于笔,则若有所晤言,萧然移日,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谓之《笔谈》”,说明沈老先生其实也算是百无聊赖,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最后形成了《梦溪笔谈》,这和今天写博客的出发点其实是一样,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留给自己和别人,从这点上看,沈括的《梦溪笔谈》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公开出版的博客文章。
虽然是文言文,不过看起来还是基本能够读懂。
中国文字的精华,其实就在于文言文,包括又文言文衍化而来的成语,精炼,概括,一举手一投足都让你回味无穷。
这恐怕也是古典名著能够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吧。
比起这些古典名著,现在的网络小说中,说明一个简单的事情也要绕山绕水半天,唯恐不能说清道明,真应该向老祖宗学习学习。
梦溪笔谈读后感《梦溪笔谈》之《卷九人事一》中,有怎么一段故事,非常有意思:许怀德为殿帅。
尝有一举人,因怀德乳姥求为门客,怀德许之。
举子曳襴拜于庭下,怀德据座受之。
人谓怀德武人,不知事体,密谓之曰:“举人无没阶之礼,宜少降接也。
”怀德应之曰:“我得打乳姥关节秀才,只消如此待之!”大意:许怀德做殿帅的时候,曾经有一个举人(读书之人),拖许怀德的奶妈求情,想成为许怀德的门客,许怀德同意见面。
举人于是来拜见许怀德,跪拜于院中,许怀德坐在中堂之上,坦然受之。
有亲信以为许怀德是习武之人,不懂礼仪,于是轻声提醒许怀德说:“举人虽不用入院迎接,也当中堂迎接才是”。
梦溪笔谈读后感

《梦溪笔谈》读后感《梦溪笔谈》是北宋时期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对古代中国的科学成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沈括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梦溪笔谈》包含许多深邃的见解和论述。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经典语句及其解读:“古人役车,皆用车辕。
车辕若一,其材厚大,或可用数十年。
近世人为车,两梢平直,深于辕底,而又坚重,则其用久。
”这句话描述了古人使用车辕的智慧。
沈括指出,如果车辕用材厚重且坚固,可以经受长时间的使用,而且两梢平直深于辕底的设计使得车辕更加坚固耐用。
这说明古人在设计制造时注重实用性和耐久性。
“凡石产坑冶者,自是坚重。
有银坑冶,有铜坑冶,有铁坑冶。
石在银坑冶中,皆如玉之状,有似丹砂者,有似明矾者,有似烟煤者。
”这句话描述了矿石在不同矿冶中的形态和特征。
沈括观察到不同矿冶中的矿石具有不同的外观和质地,这反映了不同矿石的特性和形成过程。
“世人有食葱韭法,以黄蜡和炒之,气不臭。
或有以柏枝、杏子、椒、姜之类和炒之者,多取其香。
又有以脂膏和炒者,欲其腴润也。
”这句话描述了烹饪葱韭的不同方法。
沈括指出,用黄蜡和柏枝、杏子、椒、姜等香料来炒葱韭,可以使味道更香;而用脂膏和炒则可以使葱韭更加腴润可口。
这说明古人善于运用不同的烹饪技巧来提升食物的口感和品质。
“世有雷丸,生于雷泽之东,其泽常多雷鸣。
雷丸生其旁,因以为名。
”这句话描述了雷丸的生长环境及其名称由来。
沈括指出,雷丸生长在常有雷鸣的雷泽之东,因此而得名。
这说明古人对于自然环境和生物分布有着细致的观察和了解。
“凡物有气皆有形,惟水不然。
”这句话描述了水和气之间的区别。
沈括指出,其他物质在气态时都有一定的形状,但水却不同。
这说明古人对于物质形态的认识已经相当深入。
沈括的科学态度非常严谨。
他强调在观察和实验中要尽可能地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追求客观真实的结果。
《梦溪笔谈》读后感

《梦溪笔谈》读后感(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合同协议、条据书信、规章制度、应急预案、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letter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梦溪笔谈》读后感《梦溪笔谈》读后感(集合6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梦溪笔谈》读后感(集合6篇)以供参阅。
【2018最新】梦溪笔谈,读书笔记-范文word版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梦溪笔谈,读书笔记篇一: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怎么写这是常用的一种应用文体。
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或是对书中的名言警语、新颖材料进行摘录抄写,或是对书的内容要点进行归纳,或是随后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这些摘抄、归纳和心得体会的文字,都叫读书笔记。
为什么要记读书笔记?首先,它可以帮助记忆。
知识越丰富越好。
知识的丰富是由积累而形成的;读了就忘,知识是丰富不起来的。
必须记住,读书笔记便是帮助记忆、积累知识的最好途径之一。
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
”就说明记笔记能帮助记忆。
其次,记笔记也是积累知识的一种好方式。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就是说,阅读时必须记笔记,才能积累知识。
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就是一部读书笔记式的作品。
第三,记读书笔记还能帮助提高阅读能力。
分析能力,综合归纳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是一种手脑并用、阅读和写作结合的综合训练。
从以上三点看,都应重视写读书笔记。
操作指导怎么写读书笔记呢?首先,应了解读书笔记的类型。
读书笔记一般有批注、摘录、提纲、心得等几种。
写读书笔记时,可根据写笔记的目的、书的类型及自己的习惯,确定写什么样的读书笔记。
1、批注笔记。
即边读边把自己的看法、疑问等或在书上划出表示重点、次重点、疑问等等的符号,或在书的天头、地脑作些评语和注释。
这种读书笔记简单易行,但首先得书是自己的,别人的书,不能乱画;即使是自己的书,下批注时也应先多想想:自己的看法对不对?怎么表述才简明,然后才写。
因书上的空白处不多,想到就写,写了又感到不合适,那就会把书划得乱七八糟了。
2、摘录笔记。
就是将书中的精彩观点、新颖材料及名言警句等摘抄下来,以备将来选用。
这种读书笔记是大量的。
做摘抄笔记时,最好让每段摘录自成一段。
后面还应写上摘自什么书,多少页,该书的作者是谁,出版者是谁,哪一年出版的,都应写在摘抄的后面,以备将来查验、核对。
梦溪笔谈观后感奇闻趣事智慧的交流

梦溪笔谈观后感奇闻趣事智慧的交流《梦溪笔谈》观后感:奇闻趣事与智慧的交流《梦溪笔谈》是南宋文学家沈括所著的一部笔记类文集,记录了他的观察和见闻,探讨了许多奇闻趣事和智慧的交流。
阅读这本书让我在历史长河中领略到了不同的时代风貌,也体会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思考方式。
在《梦溪笔谈》中,我读到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奇闻趣事。
其中之一是关于梦境的记录。
在古代,人们普遍相信梦境和现实之间有着某种联系,认为梦境可以揭示一些未来的事物或者预示灾祸的到来。
在书中,沈括分享了一些他亲身经历的梦境和一些他听闻的别人梦到的故事。
这些梦境让我感受到了古人对未知的迷信与好奇心,同时也让我思考起梦境与现实之间是否真的存在某种联系。
除了奇闻趣事,《梦溪笔谈》还探讨了许多智慧的交流。
沈括在书中记录了许多他与各种人物的对话与讨论,这些对话涉及各个领域的知识,从哲学到科学再到社会问题。
这些对话充满了智慧和启发,让我对古代的思想境界和思考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也深感到知识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是如此宝贵,正是这种交流才能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他对一些社会问题和伦理道德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这些观点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体现了沈括的个人思想和价值观。
阅读这些观点让我思考起了现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同时也让我意识到道德和伦理的变化是一个社会演进的过程。
总的来说,阅读《梦溪笔谈》让我获益匪浅。
书中所记录的奇闻趣事让我感受到了古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迷信;而智慧的交流则展现了古代人类的智慧与思考方式。
通过这本书,我也深感到知识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梦溪笔谈》是一部充满智慧与启发的作品,它让我更加热爱并珍视着我们所拥有的现代社会。
《梦溪笔谈》读后感

《梦溪笔谈》读后感
读完《梦溪笔谈》后,我深受启发和感慨良多。
首先,我被书中所述的那些智慧和生活智慧所震撼。
书中的作者洪升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不仅精通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还了解历史、哲学等学科。
他的思想和见解非常深刻,对于人生的一些重要问题也有独到的看法。
这些智慧和见解给我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其次,我对书中所描绘的古代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梦溪笔谈》中描绘的是唐代的社会生活,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其他一些方面。
从中我看到了古代社会的繁荣和多元化,也了解到了人们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最后,我被书中的优美的语言所折服。
洪升的文笔流畅、优美,他的文字简洁明了,同时又充满了诗意和哲思。
每一句话都非常有力,能够让我产生共鸣和思考。
这种文笔使得《梦溪笔谈》不仅是一本智慧的著作,更是一本文学的艺术品。
综上所述,《梦溪笔谈》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和意义的著作,它给我带来了思考人生和世界的机会,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古代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卓越的文笔。
通过阅读《梦溪笔谈》,我不仅增长了知识,更提升了我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第 1 页共 1 页。
梦溪笔谈雷震读后感

梦溪笔谈雷震读后感
沈括这人可真够细心的,把雷震这种平常大家可能只是害怕或者觉得神秘的事儿,观察得那么细致。
你想啊,打雷闪电在古代那可算是超级恐怖的自然现象了。
但是沈括不只是害怕,他还在那研究呢。
他写那些被雷震过的东西的样子,什么漆器啊之类的,感觉就像是一个侦探在描述案发现场一样。
我就想象着他像个好奇宝宝,围着那些被雷震过的物件打转,眼睛睁得大大的,想要把每个细节都看清楚。
而且从这里面能感觉到古人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探索精神。
他们没有现在这么多高科技设备,全靠自己的眼睛和脑袋去琢磨。
就像在一个巨大的谜题面前,虽然可能没有全部解开,但他们努力地想要弄明白哪怕一点点。
这让我觉得咱们现在要是遇到啥不懂的事儿,也别轻易放弃,古人在那么有限的条件下都能这样,咱们更得加油了。
再说说这个雷震现象本身,它让我想到大自然的力量真是太强大了。
在自然面前,人类就像个小蚂蚁似的。
可是沈括却试图从这强大的力量里找到一些规律和道理,这就好像在说,虽然自然很强大,但我们人类也不是只会瑟瑟发抖的。
这一篇小小的关于雷震的记载,就像一扇小窗户,透过它能看到古人的智慧、探索精神,还有大自然的神秘莫测,感觉像是和沈括一起经历了一场小小的科学探险呢。
梦溪笔谈体裁

梦溪笔谈体裁梦溪笔谈是唐代文学家沈括所撰写的一本笔记随笔集,共有26卷,约60万字,记录了唐朝贞观至天宝时期的历史事件、文学艺术及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和见闻。
该书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被视为唐代散文的代表之一,对后世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梦溪笔谈体裁多样,有日记、随笔、小品、史论等,其风格熟练自然,语言流畅,充满智慧和趣味,尤其是其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相辅相成,成为中国文化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以下是本人对梦溪笔谈不同体裁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日记体:梦溪笔谈中的日记体主要记录了沈括日常的生活琐事和所见所闻,如《历日》、《雪日记》等。
这类文章平淡自然,语言简洁明快,所表达的情感真挚而深切。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社会各个方面的情况,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沈括内心的独立自主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随笔体:梦溪笔谈中的随笔体较多,如《奇怪雕塑》、《商山一犬传》等。
这类文章写作形式宽泛,题材广泛,从人物形貌、民间故事、艺术雕塑到历史文化等各领域均有涉及,语言轻松诙谐,意境深远,更显沈括的才思敏捷和博学多才。
小品体:梦溪笔谈中的小品体是沈括运用生动的想象,讲述轻松幽默的故事,如《眉峰池阁遇物》、《高者》等。
这类文章富有想象力和创意,利用夸张、幽默等手法表现社会现实和人性特点,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史论体:梦溪笔谈中的史论体主要对古代文化、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等进行分析和评价,如《上嘉誉州牧书》、《鲁迅革命思想与艺术论》等。
这类文章深入浅出,寓教于乐,既反映了沈括对历史的深入理解,又反映了他对时代问题的深刻见解。
总之,梦溪笔谈的各种体裁均反映了作者的多才多艺和思想深刻,不但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而且对我们今天的人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的发展,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梦溪笔谈》的科学思想

《梦溪笔谈》的科学思想《梦溪笔谈》是北宋文学家沈括所著的一部笔记杂著,它以自身广泛的学识和深厚的思想内涵而深受后人推崇。
本文将探讨《梦溪笔谈》中所体现的科学思想,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科学精神的倡导《梦溪笔谈》对科学精神进行了积极的倡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其对求真务实的态度。
沈括在书中多次强调只有实事求是、面对现实才能获得真理,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他反对盲从迷信,鼓励人们进行实证研究,提倡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观点。
这种强调实证的态度对后来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天人合一的观念《梦溪笔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将人与自然界融为一体。
沈括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存在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
他主张人们应该站在自然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并将人的活动与自然规律相结合,以实现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这种思想为后来的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实用主义的倡导《梦溪笔谈》在思想方法上强调实用主义,也即实践应用的重要性。
沈括认为知识应该为实际问题服务,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
他倡导学以致用,主张将科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产和实践中,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这种实用主义的思想在近代科技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研究方法的革新《梦溪笔谈》还对科学研究方法进行了革新。
沈括提出了“揭微用大”、“题微用大”等方法,强调通过研究微小的现象来揭示整体的规律。
他认为微小的现象蕴含着宏大的道理,通过对微末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可以揭示更深层次的哲学和科学原理。
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思维方式对于后来的科学研究影响深远。
五、对人文关怀的思考尽管《梦溪笔谈》以科学思维为主,但沈括在书中也表达了对人文关怀的思考。
他关注人类的情感、伦理和道德,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他追求人类的幸福和福祉,提出人应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
这些思考在科学发展的同时,也强调了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沈括的《梦溪笔谈》体现了科学思想在古代中国的发展轨迹,其积极倡导的求真务实、天人合一、实用主义等思想观念,对中国科学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梦溪笔谈》的读后感

《梦溪笔谈》的读后感《梦溪笔谈》是唐代文学家沈括所著的一部笔记类文集。
该书以朝代兴衰、人情世故、文化艺术等为主题,内容涉及广泛,思想丰富,给人以深入思考的启示。
我读过这本书后,深受触动,对其中所表达的观点和思想颇有感悟。
《梦溪笔谈》是一本兼论古今的书,沈括以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批判思维,对历史人物、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剖析。
读完《梦溪笔谈》后,我对于历史的认识更加全面了。
书中以优美的文笔描述了许多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们的才华与魅力。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研究,我认识到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社会背景,我们应该尊重历史,珍惜现在。
同时,在对社会现象的剖析中,我意识到历史不断在变化,社会也在不断发展,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当下,积极参与社会进步。
该书还以文化艺术为核心议题,重视了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的讨论。
通过阅读《梦溪笔谈》,我对传统文化的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沈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赞美和解读,让我懂得了古代文人的情趣和追求。
书中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点评和赏析,让我更加热爱文学,对诗词歌赋有了更高的欣赏水平。
对音乐和绘画的讨论,让我对于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
通过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阐述,我学会了欣赏和品味传统文化的美妙之处。
除此之外,《梦溪笔谈》还涉及了人情世故的讨论。
沈括以纵横家的眼光观察了社会风俗和人际关系。
他剖析了人性的弱点和人情的复杂,深入探讨了权谋和官场的黑暗面。
这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
无论是仕途进退、亲情友情、还是君臣之辩,我们都需要对人情世故有着正确的理解和处理方式。
读完《梦溪笔谈》,我认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和行为准则,我们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理解他人,以和谐的态度与人相处。
总的来说,读完《梦溪笔谈》后,我受益匪浅。
通过书中的点拨和引导,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人情世故有了更深的思考。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来看待历史和现实。
【精品文档】梦溪笔谈读书笔记-优秀word范文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梦溪笔谈读书笔记篇一:读书笔记应该怎样写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或是对书中的名言警语、新颖材料进行摘录抄写,或是对书的内容要点进行归纳,或是随后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这些摘抄、归纳和心得体会的文字,都叫读书笔记。
这是常用的一种应用文体。
为什么要记读书笔记?首先,它可以帮助记忆。
知识越丰富越好。
知识的丰富是由积累而形成的;读了就忘,知识是丰富不起来的。
必须记住,读书笔记便是帮助记忆、积累知识的最好途径之一。
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
”就说明记笔记能帮助记忆。
其次,记笔记也是积累知识的一种好方式。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就是说,阅读时必须记笔记,才能积累知识。
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就是一部读书笔记式的作品。
第三,记读书笔记还能帮助提高阅读能力。
分析能力,综合归纳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是一种手脑并用、阅读和写作结合的综合训练。
从以上三点看,都应重视写读书笔记。
怎么写读书笔记?首先,应了解读书笔记的类型。
读书笔记一般有批注、摘录、提纲、心得等几种。
写读书笔记时,可根据写笔记的目的、书的类型及自己的习惯,确定写什么样的读书笔记。
1、批注笔记。
即边读边把自己的看法、疑问等或在书上划出表示重点、次重点、疑问等等的符号,或在书的天头、地脑作些评语和注释。
这种读书笔记简单易行,但首先得书是自己的,别人的书,不能乱画;即使是自己的书,下批注时也应先多想想:自己的看法对不对?怎么表述才简明,然后才写。
因书上的空白处不多,想到就写,写了又感到不合适,那就会把书划得乱七八糟了。
2、摘录笔记。
就是将书中的精彩观点、新颖材料及名言警句等摘抄下来,以备将来选用。
这种读书笔记是大量的。
做摘抄笔记时,最好让每段摘录自成一段。
后面还应写上摘自什么书,多少页,该书的作者是谁,出版者是谁,哪一年出版的,都应写在摘抄的后面,以备将来查验、核对。
《梦溪笔谈》读后感

在我国历史上难以胜计的笔记小说中,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巨,传播最广者,无过于《梦溪笔谈》一书了。
这部书不仅记载了我国11世纪中叶以前的很多珍贵的科学史料,同时还记录了作者自己对科学技术诸多问题的敏锐观察、精确实验和理性思考,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客观世界的深切关注和对日常技艺的应用热忱,具有丰富的史学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作者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钱塘(今杭州)人,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进士,曾任负责天文、历法的提举司天监,负责兵器制造的判军器监。
负责全国财政的权三司使,负责边关政务和防务的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又曾出使辽国,并曾多次巡察地方政务,相度农田水利,后因边事获罪被贬。
他博学多才,为一代学问大家,史称:“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
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宋史》本传)本书乃集其一生学识和见闻之精萃而撰成,因成书于梦溪园,故名《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
《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依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
《补笔谈》三卷,包括上述内容中十一门。
《续笔谈》一卷,不分门。
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
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
全书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如叙典章制度,有官制、礼制、兵制、舆服、仪卫、文牍、掌故。
叙财政,有茶法、盐法、均输法,以及北宋历朝铸造铜钱之情况。
叙军事,有阵法、兵器、筑城、屯边、战守、粮运、谋略。
梦溪笔谈读后感

梦溪笔谈读后感
《梦溪笔谈》读后感
自从读了《梦溪笔谈》,我感受到了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这本书
说的不仅是文化和哲学,还涉及了很多历史和现实的问题。
我认为,
这本书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很欣赏书中的人文精神。
书中所传达的价值观是尊重每个
人的发展和自由,同时强调人性之美和深度。
这让我明白了在现代社
会中,我们应该保持人文关怀和理解多元文化的态度。
其次,这本书让我更好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
《梦溪笔谈》是唐
代笔记小说,作者沈括以他的独特视角描述了唐代社会和自然界的各
种现象。
通过他的文字,我了解了古代中国的社会风尚、人们的思想
观念和科学文化,从而更好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度。
最后,我认为这本书对我的心灵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
《梦溪笔谈》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沈括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人情世
故的真知灼见。
总之,《梦溪笔谈》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并终身收藏的好书。
它对
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
子里,这本书将一直在我身边,为我指引前路。
梦溪笔谈全译阅读随笔

《梦溪笔谈全译》阅读随笔目录一、关于《梦溪笔谈全译》的概述 (2)1. 《梦溪笔谈全译》简介 (3)2. 作者背景及贡献 (4)3. 书籍内容概述 (5)二、《梦溪笔谈全译》中的自然科学知识 (7)1. 物理学方面的记述 (8)(1)光学知识 (9)(2)声学知识 (10)(3)力学知识 (11)2. 地质学与矿物学内容分析 (12)3. 天文学知识解读 (13)三、《梦溪笔谈全译》中的社会科学知识解析 (14)1. 政治制度与思想观点探讨 (16)2. 历史事件及人物评价研究 (17)3. 文学艺术与语言文字研究内容分析 (18)四、《梦溪笔谈全译》中的技术知识及其影响 (19)1. 工程技术相关知识的记述与解读 (21)2. 农业技术与农业经验传承分析 (22)3. 商业与贸易技术知识的探讨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3)一、关于《梦溪笔谈全译》的概述《梦溪笔谈全译》是一部收录了宋代科学家沈括所著《梦溪笔谈》一书的全译本。
《梦溪笔谈》是中国古代一部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著作,作者沈括(10311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科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的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对天文、地理、气象、医学、冶金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梦溪笔谈》约有五百余条记录,涉及面广,既有对自然科学现象的观察和解释,也有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评论,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探讨。
《梦溪笔谈全译》的翻译工作始于20世纪初,经过多位学者的努力,终于在20世纪中叶完成。
这部全译本不仅保留了原著的原文,还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了注释和解释,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著作。
翻译者们还对原著中的一些错别字和用词不当的地方进行了修改,使得翻译质量更加接近原著。
《梦溪笔谈全译》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的著作,对于研究宋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这部全译本,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沈括的思想和成就,以及他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
《梦溪笔谈》读后感科学巨著博物人生

《梦溪笔谈》读后感科学巨著博物人生
《梦溪笔谈》读后感:科学巨著博物人生
作为一部古代著作,不得不说,《梦溪笔谈》对于古代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就笔者读后感而言,不仅仅是文化角度,更是从科学角度,无不让人感到震撼和惊叹。
首先,书中不断涉及的“撇步”一词。
这个词在现代科学领域中等同于方法、技巧等概念。
作者所讲方法、技巧,多是针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琐碎的小事和实用问题而言。
其实,“撇步”这个词绝不仅仅只是在现代科学领域中才出现,早在《梦溪笔谈》中,就已经能够找到这个词。
这说明了两千多年前,古代中国人就已经非常重视实用性,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这是现代中国人所应该学习的。
其次,笔者就从此书中读到了一些很有趣、前卫的内容,这些内容在当时绝对属于科学前沿。
比如,《梦溪笔谈》中对于远景的描述,涉及到世界是如何的广阔和宏大,还描绘了太阳系的形成和地球的运转方式等等。
这里面跟现代科学思想相当接近,惊讶的是,这些诸如宇宙、天文等领域的概念,在两千多年前,已经不在是神秘的未知,而是有了初步的认知和探究。
此外,书中提及许多壮观的景色,比如海市蜃楼、虹霓、星空等,同时还描述了许多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栖息地、繁衍问题等等。
这些内容不仅仅在当时具有科学价值,即便在现代,也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梦溪笔谈》是一部兼具科学研究、文化研究、社会历
史价值的巨著。
通过阅读它,读者可以不仅仅了解到古代中国人的智慧、生活等等,更在科学领域和日常生活中有所启示,对于现代人们
的学习、思维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作用,相信会是每一个文化爱好者、科学爱好者不能错过的一部古典文学巨著。
梦溪笔谈读后感科学角度

温馨小提示: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梦溪笔谈读后感科学角度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梦溪笔谈读后感科学角度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Thank you for downloading and checking it out!)阅读本篇文章之前,本店铺提供大纲预览服务,我们可以先预览文章的大纲部分,快速了解本篇的主体内容,然后根据您的需求进行文档的查看与下载。
梦溪笔谈读后感科学角度(大纲)一、引言1.1《梦溪笔谈》简介1.2科学角度的思考意义二、沈括的科学思想2.1宇宙观念与自然现象2.2科学实证与逻辑推理2.3科学普及与教育三、《梦溪笔谈》中的科学成就3.1天文学3.1.1天文观测3.1.2天文仪器3.2数学3.2.1算术与代数3.2.2几何与测量3.3物理学3.3.1力学3.3.2热学3.3.3光学3.4医学3.4.1人体解剖3.4.2疾病防治3.5化学3.5.1冶金技术3.5.2药物制备四、《梦溪笔谈》中的科学方法4.1实验方法4.2观察与实证4.3理论推导与模型构建五、对比与启示5.1古代中国与西方科学的异同5.2《梦溪笔谈》对我国科学发展的启示六、结论6.1《梦溪笔谈》的科学价值6.2现代科学视角下的思考与展望一、引言《梦溪笔谈》是北宋时期著名学者、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沈括所著的一部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共计30卷,涵盖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
该书在我国古代科技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梦溪笔谈》不仅展示了作者广博的学识和独特的见解,而且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繁荣和发展。
1.1《梦溪笔谈》简介《梦溪笔谈》分为“梦溪杂谈”、“梦溪笔谈”两部分,其中“梦溪杂谈”主要涉及作者的生活经历、政治观点和人生感悟,而“梦溪笔谈”则侧重于科技、学术方面的探讨。
梦溪笔谈雷震读后感

梦溪笔谈雷震读后感
沈括写雷震的时候,那描述可真细致。
他笔下的雷就像是一个有着神秘力量的“雷公”在搞大动作。
以前我觉得雷就是天上打个闪、响个声,吓唬吓唬人呗。
但看了他写的,感觉雷好像是个有脾气、有形状的家伙。
你看他写雷把什么东西都给劈了,而且那雷好像还挑着劈,有的东西被劈得粉碎,有的却完好无损,这就很神奇。
就像雷在执行它自己独特的“打击计划”,而这个计划的标准咱凡人可捉摸不透。
这让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力量真是既强大又任性。
我还觉得沈括就像个古代的好奇宝宝兼超级记者。
他把雷震这个现象这么详细地记录下来,就像是要把这个谜团留给后人去解。
这也让我看到了古人对待自然现象的态度,虽然没有咱们现在这么高科技的手段去研究,但人家也在努力地观察、思考。
从这小小的一篇关于雷震的文字里,我好像穿越到了古代的雷暴现场,和沈括一起张大了嘴巴,看着雷在那里“作威作福”。
同时,也让我对大自然多了一份敬畏之心,毕竟雷这东西,要是真发起脾气来,可不管你是谁呢!读完之后,我要是再听到打雷,可能就不仅仅是害怕或者习以为常了,而是会想起沈括的描述,然后脑洞大开地想象雷到底在天上干些啥神秘事儿。
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1最近,我正在读《科学家的故事》这本书。
这本书写了张衡、沈括、蔡伦、牛顿、法布尔等科学家的故事。
读完几篇故事后,我觉得他们都很伟大。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沈括这一篇。
沈括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科学家,他写了《梦溪笔谈》这本书。
沈括小时候就有刨根问底的好习惯,并且非常喜欢思考一些别人想不到的问题。
有一天,“沈括正在家门口背白居易的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突然,他看见山下的桃花已经被微风吹落了,而山上的桃花才刚刚开放。
沈括想,同样是桃花,为什么这里就开的晚呢?思考一会儿,他顿时恍然大悟,他拍拍自己的脑门大声说:“我知道了,原来是因为山上的地势高,所以温度低,花开的就晚了。
”沈括还常常跟着爸爸走南闯北,去了不少地方,途中,他多学、多问、多听,还进行了很多实践。
而且把很多旅途中的'知识记录到了《梦溪笔谈》这本书里。
通过沈括的故事,我知道了:要刻苦钻研,多学多问。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2今天我读了《叶永烈讲述科学家的故事100个》这本书。
这100个故事给我的印象很深,它告诉我每个科学家经历的困难和挫折,并让我知道了勤奋,惜时如金的科学家法布尔、牛顿;勇敢、知难而进的科学家哥白尼、诺贝尔;谦逊而永不满足的科学家阿基米德……《科学家故事100个》是一本有趣的故事书,讲了100个关于科学家的故事。
书中有个故事叫“从‘朝三暮四’到专心致志”,主要讲了法国的拉马克,年轻的时候有很多梦想,当将军、金融家、音乐家、医生……然而,由于他朝三暮四,最终都没有成功。
后来,他遇到了一位良师,让他做生物学家。
从此他就开始研究生物这门学科。
渐渐的迷上了生物学。
他用毕生的精力研究植物学,最早提出了生物进化论,被人们称为“拉马克学说。
”他的一生在贫穷和冷漠中度过,他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了科学,把个人的悲痛辛苦都置之度外。
读了这本书,使我明白了,科学家是多么勤奋,惜时如金;多么勇敢,知难而进;多么谦逊,永不满足;多么如学,孜孜不倦;多么坚定,捍卫真理……让我们一起学习科学家们的种种优秀品质吧!让我们一起向科学的高峰进军吧!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3今天,我读完了《科学家的故事》这本书,里面讲了100多位科学家的故事。
读梦溪笔谈心得

读梦溪笔谈心得读《梦溪笔谈》,谈沈括的科学思想●赵乐因为古文底子单薄,所以向来对古典著作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然而当我偶然翻开《梦溪笔谈》,看到那灵动却不乏严密的文字,立即对之喜爱不已乃至不忍释卷。
书中所涉问题颇多,乐律、象事、艺文、地理、生物、化学、医药、卜筮,包罗万象。
由于是‘笔谈’,书的总体气氛是轻松的,可贵的是它轻松但不随意,所有论述都严密深切,绝非虚妄之作。
字里行间仿佛能看到作者的冷冷目光,饱含了智慧。
笔者有感于此,故而不揣浅陋,就《梦溪笔谈》一书试着谈谈沈括的科学思想。
先来重温沈括成长的时代背景。
沈括的父亲沈周宦是"太常寺少卿",一个中级官员。
而沈括的母亲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
沈括从小就喜欢阅读各种书藉。
小时,沈括曾经跟父亲到过开封,南京,苏州,泉州等地大开眼界。
父亲死后,沈括做过县官。
他一生的宦途坎坷不平,“乍而上下,乍而南北”,“所兼者多矣,众人之所患而某之所取”,客观环境使他不能专心致意于专门的科学技术。
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沈括由此而见多识广,在消息闭塞的封建社会里,他所收到的科技信息远在众人之上,为博学多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他身上总是体现着种种文化源流的复杂交融。
沈括是儒家弟子,学问、修养得力于《孟子》,认为“思之而尽其义,始条理也;行之而尽其道,终条理也”,并且有所发挥,积极参与了王安石变法;与许多士大夫一样,他博览佛书,对佛学很有研究;他接受道家影响,信奉阴阳五行学说,但对易学家的怪诞学说并不轻信;他从庆历年间开始学医,熟悉从《周易》、《黄帝内经》到历代医家一脉相承的中医理论体系;他是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间接受惠者,对印度天文历法、梵学字母之类也不陌生……沈括研究范围的广阔,在《梦溪笔谈》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用笔记体杂谈的形式,记载了多年从事科学研究和考察的成果,记述了多方面的见闻及社会传闻,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概括起来看,沈括对数学的研究与贡献(如首创隙积术和会圆术等),对钢、铜冶炼技术的实验记载,对水利工程技术的记述,对日食月食及陨石等天文现象的观测记载,对地球地磁偏角的测算结果,对光学(透镜成像)、声学(声波共振)原理的探索,对绘制地图、制作指南针方法的改进,对药用植物、古生物化石的考察及见解,对古乐律的阐释及对乐器、词曲的记述,对文学、书画理论方面的研究与阐发,对传统语文学如训诂、音韵、文字等方面的研究与考辨等,都有真知灼见,很多方面堪称造诣精深,受到古今学界的一致好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我国历史上难以胜计的笔记小说中,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巨,传播最广者,无过于《梦溪笔谈》一书了。
这部书不仅记载了我国11世纪中叶以前的很多珍贵的科学史料,同时还记录了作者自己对科学技术诸多问题的敏锐观察、精确实验和理性思考,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客观世界的深切关注和对日常技艺的应用热忱,具有丰富的史学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作者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钱塘(今杭州)人,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进士,曾任负责天文、历法的提举司天监,负责兵器制造的判军器监。
负责全国财政的权三司使,负责边关政务和防务的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又曾出使辽国,并曾多次巡察地方政务,相度农田水利,后因边事获罪被贬。
他博学多才,为一代学问大家,史称:“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
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宋史》本传)本书乃集其一生学识和见闻之精萃而撰成,因成书于梦溪园,故名《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
《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依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
《补笔谈》三卷,包括上述内容中十一门。
《续笔谈》一卷,不分门。
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
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
全书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如叙典章制度,有官制、礼制、兵制、舆服、仪卫、文牍、掌故。
叙财政,有茶法、盐法、均输法,以及北宋历朝铸造铜钱之情况。
叙军事,有阵法、兵器、筑城、屯边、战守、粮运、谋略。
叙外交,作者熙宁八年(1075年)受命使辽,与辽方谈判边界争议的记述,为史籍中关于宋辽使节往来之最翔实、精确的实录。
其于史学,除全书所记述大多为可靠史实外,又有很多记述,为其他史籍所无,或较其他史籍记载翔实。
如王小波、李顺起义事件,以及不少科学技术发明事略,即是如此。
这些记载,弥补了史料之缺陷,或考证了史料之错讹。
其于考古,对各种出土文物之时代、形状、花纹、文字等,均有细致的考证,对宋代考古学之发展,其影响颇大。
其于文学,除文字流畅、洗练,描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本身就是一部笔记体文学佳作外,于诗、词亦有独到之论。
其叙艺术,有书法、绘画,音乐方面更有清乐、雅乐、燕乐,以及律制、音制、乐器等。
书中强调把形式、内涵、情感、技巧融为一体,再行升华,追求“意韵萧然,得于声外”的艺术境界,如是等等,可见全书极富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而本书之著名,尤以科学技术价值见称。
就性质而言,《梦溪笔谈》属于笔记类。
从内容上说,它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
述并阐发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少见的。
因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他所记述的科技知识,也就具有极高价值,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学发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因而被现代人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例如,《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正确而详细记载了“布衣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活字印刷的可靠史料,深受国际文化史界重视。
此外,北宋其他一些重大科技发明和科技人物,也赖本书之记载而得以传世。
如记载喻皓《木经》及其建筑成就、水工高超的三节合龙巧封龙门的堵缺方法、淮南布衣卫朴的精通历法、登州人孙思恭释虹及陆龙卷、河北“团钢”“灌钢”技术,羌人冷作冶炼中对“瘊子”的应用、“浸铜”的生产等,均属科技史上珍贵史料。
《梦溪笔谈》上述对北宋科技成就的记述,已足以使其名垂青史。
非但如此,该书还记录了沈括自己的许多创见,这进一步推进了北宋的科学发展。
在天文学方面,《梦溪笔谈》阐释了沈括自己对浑仪、漏刻、圭表等天文仪器研制方面的许多创见,记述了他的“日有盈缩”这一重要发现以及他关于实行阳历“十二气历”的建议。
书中还准确描述了五星运行轨迹,计算出月道与黄道交角每月后退度数更为精确的数值,正确说明月亮的盈亏生光现象,发明准确测定极星位置的方法,详细记录并描述陨石特征及陨落过程,指出了铁陨石的存在,等等。
这些均系天文学史上值得一提的重要成就。
在物理学方面,《梦溪笔谈》记述了算家所谓的“格术”,沈括以之解释小孔和凹面镜成像,开辟了“格术光学”这一光学新领域。
沈括对透光镜的研究,思考缜密,多有可采之处。
另外,沈括还讨论了指南针的不同安装方法,记录了“以磁石磨针锋”的指南针人工磁化方法及指南针“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现象(卷二十四),从而肯定了地磁偏角的存在。
在声学方面,《梦溪笔谈》记述的沈括在琴弦上贴小纸人,以验证声音共振现象的发明,比欧洲类似的发明要早约七百年。
在数学上,《梦溪笔谈》讨论了垛积问题,建立了隙积术,其实质是解决了高阶等差级数的求和问题。
书中还探讨了会圆术,沈括从计算田亩出发,考察了
圆弓形中弧、弦和矢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新的弓形面积的近似公式。
隙积术和会圆术的建立,为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在地质地理方面,《梦溪笔谈》记述了沈括对浙江雁荡山、陕北黄土高原地貌地质的考察,明确提出了流水侵蚀作用说。
该书还通过对化石的讨论来论证古今气候变化,对矿石资源亦有涉及,指出江西铅山山涧水中有胆矾,可以炼铜;发现陕北的石油可以用于照明和制墨(卷二十四)。
在地图制作方面,记述了沈括以熔蜡和木屑制作立体地图的发明,这一发明
早于欧洲约七百余年。
书中对地图制做中州县相对方位的描述,由传统8个方位增至24个方位,同时特别重视对两地间直线距离——“鸟飞之数”的测量,使州县相对位置更为可靠。
在生物医学方面,《梦溪笔谈》也多有记述,且大都观察准确,记录翔实,能够从实际出发,辨别真伪,补正古书之不足。
此外,《梦溪笔谈》还以大量篇幅记述了当时的政治、军事、法律、人事以及一些传闻轶事、艺文掌故等。
对赋役扰民、西北与北方军事利弊及典礼礼仪和古代音乐演进,均有翔实记载。
该书对于研究北宋社会、政治、科技、经济诸方面有重要参考价值。
《梦溪笔谈》是一部综合性的随笔杂记,由于沈括的博学态度和态度严谨,使这部书直到今日在国内和国外,都保持着很高的评价。
书中所记述的许多科学成就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不愧为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之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