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技术转移现状及经验借鉴

合集下载

后起国家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实践及对我国技术引进的启示

后起国家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实践及对我国技术引进的启示

后起 国家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实践及对我 国技术引进的启示
乔 翠霞
( 中共山 东省委 党校 ,山东 济南 20 2 ) 50 1
摘要 :日韩等国的经验告诉我 们,在技 术引进的基础上不断提 高 自 自 身 主创新能力是后起现代化 国家技 术发展
的有效途径。技术对外依存度 、科技原创力等指标表明 ,我 国技 术引进的外溢效应是较低 的。借鉴 国际经验 , 要 实现 技 术 的跨 越 式 发 展 ,首 先 , 强化 政 府 服 务 功 能 ,使 企 业成 为 技 术 引 进 的真 正 主体 ;其 次 ,加 强对 技 术 要 引进 的统一领导,提 高技术引进质量和管理 水平 ;第三 ,加 大经济扶 植力度 ,引导企业增加研发和消化吸 收经 费支出。 关键 词 :后 起 国家 ;技 术跨 越 式发 展 ;技 术 引进 ;启 示 中 图分 类 号 :F7 29
l 依托技术 引进实现 自主创 新一后 起 国家技 术跨 越 式发展 的有效途径
所谓技术跨越式发展指 ,技术后进经济 体通过超常规地 跨越某些技 术发展阶段实现追赶和超越技 术先进经济体 的技 术发展模式。发展 中国家技术 发展 的道路 ,韩国学者金麟洙 认为发展中国家实现 技术跨越 式 (ep o )有 三,即本文所讲 的技术 引进 。二是
个 阶 段 :15 90—16 90年 的 起 步 阶 段 :这 个 阶段 技 术 引 进 的 特点是以引进 和继 承为 主要 任务 和 目的。这段 时 间 日本 引 进的技术 主要 集 中在 电力 、钢铁 、煤 炭 等基 础 工 业 部 门 , 所引进的技 术 当中 ,冶炼 、机械 和化 工 占引进 技术 项 目的 8 %。16 4 9 1—17 9 9年的高速 引进 和 吸收 发展 阶 段 :在 渡过

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方案

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方案

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方案目录一、前言 (3)1.1 编写说明 (3)1.2 目的和意义 (5)1.3 范围和定义 (6)二、背景分析 (7)2.1 全球化与国际技术转移的历史背景 (8)2.2 当前国际技术转移的现状与趋势 (9)2.3 我国国际技术转移的现状与挑战 (10)2.4 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11)三、建设目标与定位 (12)3.1 建设目标 (13)3.2 功能定位 (14)3.3 发展战略 (15)四、功能与任务 (17)4.1 科技资源共享与服务 (17)4.2 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 (18)4.3 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 (19)4.4 政策研究与管理咨询 (20)五、建设策略与措施 (21)5.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23)5.2 创新体制机制 (24)5.3 引入多元化资金来源 (25)5.4 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26)六、实施计划与步骤 (27)6.1 短期计划(1-2 年) (28)6.2 中期计划(3-5 年) (29)6.3 长期计划(5 年以上) (30)七、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 (32)7.1 技术风险 (33)7.2 管理风险 (35)7.3 市场风险 (37)7.4 政策风险 (37)八、保障体系与支持系统 (39)8.1 组织架构与管理体系 (40)8.2 制度建设与政策支持 (41)8.3 资金保障与财务管理 (43)8.4 技术支持与创新平台 (44)九、总结与展望 (45)9.1 建设成果与经验总结 (47)9.2 发展前景与展望 (48)9.3 结语与致谢 (49)一、前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技术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建设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我们制定了本建设方案。

本方案旨在明确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建设目标、任务、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以期为我国技术转移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分析借鉴经验

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分析借鉴经验

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分析借鉴经验近年来,全球各国都在不断努力推动经济发展,寻求实现持续增长和繁荣。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些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探讨其背后的因素和可借鉴之处。

一、中国的经济奇迹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里,中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其中,中国成功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积极引进外资,并建立了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系。

中国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通过建设经济特区和自由贸易区等机制,为外国企业提供了便利和优惠政策,同时也加强了与国际市场的联系。

其次,中国高度重视教育和科技创新。

中国政府在教育领域加大了投入,提升了人民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大力支持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的创新驱动。

另外,中国积极实施产业升级和城乡发展的政策。

中国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力求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强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同时,也注重改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努力实现全面的社会经济进步。

二、德国的制造业强国德国以其强大的制造业实力而闻名于世。

德国的成功主要归功于其高质量的制造业和工业区域布局,以及长期以来的技术创新和高效能力。

首先,德国注重以质量为核心的制造业。

德国企业以其高质量的产品和技术而脱颖而出,在工程、汽车、机械制造等领域具有竞争优势。

这种强调质量的文化不仅提升了产品竞争力,还建立了德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

其次,德国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

德国政府积极支持科研与开发,并与企业密切合作,鼓励技术转移和应用。

这使得德国能够不断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产品,增强了其工业竞争力。

另外,德国注重培养高素质的工人和职业人才。

德国的职业教育系统为年轻人提供了广泛的技能培训和实践经验,使他们具备高度的专业能力和实用知识,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转移机制比较研究的启示

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转移机制比较研究的启示

企业和市场相对 隔离 , 在技术研发方面缺乏市场 导向性 , 缺乏市场
竞争能力 。
3 技 术 转 移 法 律 机 制 、

我 国与 发 达 国 家 技 术 转 移 机 制 的 比较 研 究
1科 研 ( & 经 费 的 支 出 、 R D)
在科 技 活 动 中 , R&D 活 动处 于核 心地 位 。
用 科 技 的 手 段 为 高 校 、 研 院 所 和 企 业 之 间 搭 建 了一 个 沟 通 和 科
技术转 移的平 台。 目前 , 国 虽 然 也 依 靠 政 府 部 门 对 科 技 工 作 和 技 术 转 移 进 行 我
长 的 巨 大 需 求 。相 比 之 下 , 管 我 国 技 术 转 移 体 系 建 设 与 巨 大 的 尽
据 统 计 , 国 技 术 市场 的 技 术 合 同 交 易 额 已 从 开 放 技 术 市 场 初 期 我 的 7 元 增 长 到 了 20 亿 0 3年 的 1 8 0 5亿 元 , 0 7年 已 超 过 2 0 20 0 0亿 元 以 上 , 充 分 显 示 了我 国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进 程 中 对 科 学 技 术 不 断 增 这
德 国政 府 除 了在 高 校 和 科 研 院 所 以 外 , 据 各 地 区 和 经 济 的 需 根
求 设 立 技 术 转 移 机 构 以外 , 建 立 了 科 技 成 果 和 人 才 情 报 网 络 , 还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中 的 重 大 问 题 , 是 技 术 创 新 工程 的 主要 内 容 之 一 。 也
完善政策法律机制是顺利开展技术转移工作的保证 。 美 国是 法 律 机 制 比较 健 全 的 国 家 , 8 从 0年 代 初 , 国 出 台 了 美 包 括 《 蒂 文森 一 怀 特 技 术 创 新 法 案 》 《 一 杜 法 案 》 内 的 2 史 和 拜 在 0 多 部 技 术 转 移 方 面 的法 律 法 规 。美 国出 台 的 这 一 系 列 法 律 法 规 有 针对 性 , 可操 作 性 强 , 细 节 要 求 多 , 及 到 技 术 转 移 过 程 中 的 各 且 涉 个 部 门和 环 节 , 包括 规 定 了商 标 、 利 的 注 册 和 知 识 产 权 的保 护 , 专 设 立 了奖 励 政 策 , 励 科 研 人 员积 极 参 与技 术 转 移 工 作 , 进 技 术 激 推 成果转移 。 德 国也 是 最 早 建 立 技 术 转 移 法 律 制 度 的 国家 之 一 。德 国 是 欧

新时期加快推动军民用技术双向转移的思考

新时期加快推动军民用技术双向转移的思考

中国军转民34专家论坛新时期加快推动军民用技术双向转移的思考王祖文 李伯亭 赵蓉 王艺霖军民用技术双向转移是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体制,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一种投入、两种产出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军民用技术双向转移工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促进军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2007年新修订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规定,“国家加强军用与民用科学技术计划的衔接与协调,促进军用与民用科学技术资源、技术开发需求的互通交流和技术双向转移,发展军民两用技术”,这是我国首次从法律的引 言高度提出了要促进军民用技术双向转移。

胡锦涛总书在2009年7月主持中央政治局学习时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推动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互动发展;要进一步发挥国防科技工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促进国防领域和民用领域科技成果、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交流融合,形成国民经济对国防建设的强大支撑力,国防科技对国民经济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强大牵引力。

因此,如何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精神,在新形势下加快推动军民用技术双向转移,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 All Rights Reserved.军民用技术双向转移的内涵及要素(一)军民用技术双向转移的内涵军民用技术双向转移就是为了军事或经济目的而进行的军用两用技术在军和民两个不同行业和不同领域之间相互的转移,它包括军用技术转民和民用技术转军两个方面。

军用技术转民就是指先军用的技术转为民用。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军工领域内部,军用技术用于开发生产民品,发展民用产业;二是军用技术从军工领域辐射或转移到民用领域,形成新兴产业或提升产业水平。

民用技术转军是指民用领域的技术转为军用,它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民用领域中的技术用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提高武器装备的质量和水平;二是民用领域的基础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用于军工领域,提升国防科技工业的基础能力。

国内外跨区域科技创新要素合作的实践与经验启示

国内外跨区域科技创新要素合作的实践与经验启示

发展战略国内外跨区域科技创新要素合作的实践与经验启示•邱婧蒋安玲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起到引领作用。

科技创新要素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发展特征,在一定区域的高度集聚和自由流动在全球促进形成了若干跨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示范区域。

剖析国际国内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的经验,将为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要素市场一体化提供借鉴。

一、国外科技创新要素合作实践经验借鉴国外的科技创新要素流动模式主要是在高度市场化环境下创新要素在区域创新主体和需求主体间自由高效配置,以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创新双螺旋结构”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保持活力并始终走在全球科技创新前列。

国际经验表明,建立各要素创新协同网络促进高效互动与合作,构建科学的区域创新基本理念,制定完善尊重各方利益的市场规则,构建高效平衡协调各方利益的区域创新制度,引导、培育企业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塑造尊重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都对科技创新要素合作起到关键作用"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等都是全球极具特色的科技创新合作典范。

(一)美国旧金山湾区旧金山湾区(San Francisco Bay Area)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基于旧金山湾和临近区域自然发展起来,一般认为包括旧金山、马林、索罗马等9个郡,包括旧金山市、奥克兰市和圣何塞三个核心城市,其中旧金山市是旧金山湾区的政治、金融和文化教育中心,奥克兰市是港口和工业中心,圣何塞市是高新技术中心聚集了大量全球著名高科技企业o旧金山湾区是全球重要的高科技研发中心和高科技企业孕育地,其成功的核心是形成了完善高效的创新生态体系o 其中,高等院校是创新的起点,企业是创新的应用载体,配套科学技术型产业的金融和管理等中介服务发挥着平台的作用,政府通过地方联盟、湾区层面的权力机构、各专业性的专委会组织共同在区域创新合作中产生催化作用,对世界其他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具有巨大借鉴作用。

一是顶级创新研发平台与企业形成创新驱动循环。

技术转移及经验教训总结

技术转移及经验教训总结

技术转移及经验教训总结在当今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技术转移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技术转移,企业可以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然而,技术转移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教训,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和借鉴。

技术转移需要明确目标和需求。

在进行技术转移之前,企业必须明确自身的技术需求和转移目标,以及所面临的技术难题和瓶颈。

只有明确了目标和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技术合作伙伴,避免盲目转移和资源浪费。

技术转移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技术转移通常涉及多方合作,包括合作伙伴、科研机构和专家团队等。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促进信息共享、技术交流和资源整合,提高技术转移的效率和成功率。

同时,在合作过程中,要加强沟通和协调,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和分歧,确保技术转移顺利进行。

第三,技术转移需要保护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技术转移的核心和基础,企业在进行技术转移时必须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

可以通过签订保密协议、专利申请等方式,保护自身的技术和经验不被滥用或侵权。

同时,企业也要注重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技术优势的积累,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技术转移需要注重人才培养。

技术转移不仅仅是技术的转移,更是知识和经验的传承。

企业在进行技术转移时,除了关注技术的引进和应用,还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团队的建设。

通过培养技术人才和搭建交流平台,可以促进技术的传承和创新,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第五,技术转移需要注重项目管理。

技术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进行有效的项目管理。

在技术转移过程中,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和时间表,明确责任和任务分工,及时跟踪和评估项目进展,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达到预期目标。

同时,要注重风险管理和问题解决,及时调整和优化项目方案,提高技术转移的效果和质量。

技术转移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企业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提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然而,技术转移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教训,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和借鉴。

技术转移实施方案

技术转移实施方案

技术转移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技术转移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技术转移是指将技术应用于新的产品、服务或生产过程,并在不同地区或组织之间进行传递和交换的过程。

对于企业来说,技术转移可以帮助其获取新的技术和知识,提高竞争力,拓展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确定。

1. 确定技术转移的具体目标和范围,明确需要转移的技术内容和应用领域。

2. 确定技术转移的时间节点和实施计划,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分工。

三、技术评估。

1. 对需要转移的技术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技术的成熟度、可行性、风险等方面的评估。

2. 对技术接收方的技术实力和接受能力进行评估,确保技术转移的顺利进行。

四、技术转移方案制定。

1. 制定详细的技术转移方案,包括技术转移的步骤、时间表、人员配备、资源投入等方面的具体安排。

2. 确定技术转移的具体方式和途径,包括人员培训、技术交流、合作研发等方式。

五、实施过程管理。

1. 设立专门的技术转移团队,负责技术转移过程的具体实施和管理。

2. 对技术转移的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控和跟踪,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六、风险评估和控制。

1. 对技术转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2. 加强与技术转移相关方的沟通与协调,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

七、成果评估。

1. 对技术转移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包括技术转移的成果和效益等方面的评估。

2. 总结技术转移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技术转移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八、总结与展望。

在技术转移实施方案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和提高技术转移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要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和合作研发,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技术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系统地考虑和规划。

只有通过科学的技术转移实施方案,才能够实现技术的顺利转移和应用,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对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和探索

对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和探索

移专 业人 才培 养 模 式 中存 在 的问题 ,并 借 鉴 国外技 素质的技术转 移专业 队伍密 不可分 。据统计 ,目前我
术转 移 专业人 才 培养 的经验 ,构建 出 了适合 我 国 国 国至少有八成 的科研专利成 果没有实现转化 。造成科
技成果转化率 低的因素有很多 ,其 中作为服 务于科 技 成果转 化工 作的高 素质 人才 的缺乏无 疑是重 要 因素。 培养 以促进成果转 化为 目的 ,为促进他人技术交易 的 2 世纪是知识与各类高科技引导潮流 的世纪 ,如 高素质人才 ,成 为提 高科技 成果转化率 的重要途径 。 l 何将各种技术成果 迅速转化为 现实生产力 ,进而创造 技 术转 移 的 内涵 和 特 征 商业价值 已成为各 国竟相 关注 的焦点 。然 而 ,从技术 “ 技术转移 ” 的定义 ,至今似 乎没有 一个统一 的 开发 、研究 到技术 应用 ,不是 技术知识 、实践技巧或
情 的技术转 移 专业人才 培养 模 式 。 关 键 词 :技 术 转 移 ; 学历 教 育 ; 资 格 认 证


收 稿 1 :2 1 — 4 1 9期 0 0 0 — 1
基金项 目:广东省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计划项 目 “ 广东技术转移专 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推广应用”阶段性成果 ( 0 9 2 0
5. 注重校 园文 化建 设是培 养高职生情 商的保 障 作 为一 种特 殊 的软 环境 和 氛 围 ,校 园文 化对 学 生起着 陶冶情操 、砥砺 品行 、磨炼意志 的作用。这就 要 求高 职 院校 必须 重视 校 园 文化 建设 ,开展 形 式多 样 的校 园文化活动 ,形成健 康 向上 的氛 围, 民主宽松 的环境 ,使高职生时 刻感受 到特 有文化 的熏 陶 ,以利 于高 I 生情 商 的塑 造和 培 养 。在 多层 面 的校 园文 化 { 只 建设 中 ,校风是校 园文化建设 的核心 内容 ,也是影响 学生 情 感 智力 发展 的 重要 条件 , 良好 的 校风 会潜 移 默化 地 提高 学 生 的情感 智 力 。如 团结 友爱 的 校风 有 利 于使 人 与人 之 间保持 和 谐 的人 际关 系 ,促 进 同学 之间相互 沟通 、理解 、帮助 。此外 ,丰富多彩 的校 园 文 化 活动 能够 满 足 大学 生 的精 神 需 要 和心 理 需 求 , 是高 职 生 热衷 参与 和勇 于 表现 并 能从 中受 益 匪浅 的 最佳形式 。在 活动过程 中,将 自我实现意识 、竞 争意 识 、团结协 作精神 和抗挫折失败 能力等情 商 目标 ,融 人具 体 的 活动 内容 ,变 换 形 式将精 神 实质 恰 当合 理 地 表现 出来 ,使参 与者和旁观者都 能深受感染 ,无疑 会切 实提 高他 们的情 商水 平 。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我国技术转移新途径分析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我国技术转移新途径分析
转 移行 动 守则 ( 案 ) 中把 “ 术转 移 ” 义为 “ 于 草 》 技 定 关 制 造产 品 、 应用 生 产 方 法 或 提供 服 务 的 系 统 知识 的
学研 究与 高等 教 育有 机结 合 的 知识 创 新 体 系 , 以建 立开放、 流动 、 竞争 、 作 的运 行机 制 为 中心 , 协 促进 科 研 院所 之 间 、 研 院 所 与 高 等 院 校 之 间 的结 合 和 资 科 源 集成 , 设各 具 特色 和优 势 的 区域创 新 体 系 。 建
将 三 螺旋 理 论 中的精 华— — “ 一产 一学 ” 官 的辩证 关
系蕴涵 于技 术转 移 的 实 践 中 , 以期 对 我 国今 后 的 技 术转 移工 作有 所 裨益 。
学 院 、 育 部共 同组 织 的“ 教 国家技 术 转移 促进 行 动启 动会 ” 北京 召 开 。启动 会公 布 了《 在 国家 技术 转 移示 范机 构 管理 办法 》要 求地 方 各级 政 府加 大对 技 术转 , 移 的投入 , 持本 地技 术 转移 体 系 , 扶 支撑 区域 经 济持

信 息 的再生 产 、 配和使 用 基础 上 的经 济 ” 分 。大学 的 使 命 正 是生 产 、 承 、 传 扩散 和使 用 知识 。当 前 , 为 作
知识 和技术 重 要“ 辐射 源 ” 的大 学 , 创 造 的 科 技 成 其
果 能否 成功 实 现技 术 转 移 和 商 业 化 应 用 , 经 成 为 已
国际社 会关 注 的焦 点 。
然而 , 由于 受长 期 的计 划经 济体 制 的影 响 , 国 我 的“ ” “ ” 终作 为彼 此 独立 的个 体存 在 , 方 之 产 、学 始 双 间缺 乏有 效 的 沟通 和 交 流 , 最 终 导 致 了技 术供 需 这 双方 的矛盾 : 方 面 , 学科 技成 果 重视 “ 术 价值 ” 一 大 技 而忽 视 “ 市场 价 值 ” 有 效 供 给不 足 ; 一 方 面 , 多 , 另 许 企业 因缺 乏科 技 创新 的实力 而 出现 了对 学校 或 科研 院所 转移 的成 果 “ 化不 良” 消 的现 象 。凡 此 种 种 , 均

我国技术转移人才发展困境与对策

我国技术转移人才发展困境与对策

摘要:技术转移是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的重要环节和推动力,技术转移的顺利有效实现依赖于专业化的技术转移人才体系的建立。

我国技术转移人才数量在持续增长,但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和高级人才团队还较为紧缺,呈现出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职业资格评定制度不健全、人才管理和统计制度不完备等诸多问题,还需要从构建技术转移人才专业化培养体系、规范开展技术转移专业职称评定、支持技术转移机构和人才发展、完备技术转移人才统计和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技术转移;人才培养;职业资格评定;人才统计和管理技术转移活动贯穿创新驱动发展链条,是促进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推动力。

技术转移体系直接影响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转化程度,对实现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最后一公里”至关重要。

这需要专业化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助力科技创新与企业需要相互对接,促进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对接。

近年来,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技术转移体系,持续培育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技术转移人才。

企业、高校的技术转移人才数量有了一定的增长,专门设置了有关技术转移的机构或职位,技术转移中介服务机构也逐渐发展起来。

截止到2020年6月,国家技术转移机构达到453家,类型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团、民办非企业及内设机构。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培训技术经纪人,陆续已有超过五万人参加过各类技术经纪人的培训,他们在服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与当前迅猛发展的产业转型升级对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的需求相比,我国的技术转移体系仍有一定差距。

其中,我国专业技术转移人才还面临严重短缺的局面,在一定程度制约了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健全人才发展机制,加快培养技术转移人才队伍,提升技术转移人才从业能力和职业化、专业化水平,是我国完善科技果转移转化机制,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一、我国技术转移人才发展的困境(一)技术转移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一个从技术到市场转变的过程,包含十分复杂的技术、经济活动。

再论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借鉴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经验

再论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借鉴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经验
21 0 0年第 8 期
Si n e a d Te科技管理研究 n s ac c e c n c n lg n g me tRe e r h h oo y Ma a e
2 1 o8 0 0N .
文章编号 :10 7 9 (0 1 0
图 1 科技成 果转化过程 高校科技成果 转化 是指 高等学 校充 分挖 掘 自身的 资源 , 发挥 自身的科技优势 ,为提高 生产力水 平而对科学 研究与技
术 开发所产 生 的具有 实 用价 值 的科 技成 果 所进 行 的后 续试 验 、开发 、应 用 、推 广直 至形 成新 产 品、新 工艺 、新 材 料 , 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讲 , 高校 科技 成果转 化是高校 科技成 果研 究 阶段 的结束 、商业 化活动的开始 。 1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 因素分析 .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过程 的本 身并不 复杂 ,但转化 中的影 响 因素很多。不仅涉 及科研体 制 、观念意识 、市 场机制 多种 因素 ,而且 还涉及高新 技术成 果技 术成熟 度 、成果买卖 双方 利益分配、成果转化 资金投入 、成果 转化政 策保护 、中介 机 构培育等一 系列 因素。就 目前 的文献来看 ,国内学者对影 响 因素还 没有统一 的意见 。
再论 我国高校科技成 果转化
— —
借鉴美 国、加拿大等 国家经验
宋 东林 ,付 丙 海
( 苏大学工商管理 学院 ,江苏镇 江 2 2 1 ) 江 10 3
摘要 :分析 国外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 式和特征 , 并指 出我 国高校科技 成果转化 的主要影响 因素 ,提 出促进 我 国高校科技 成果 转化 的具体政策建议。 关键词 :高校 ;科技成果转化 ;转化模式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 1 31

我国高校技术转移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国高校技术转移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
第2 卷第5 0 期
21 00年
济 南大 学学报 ( 会科 学版 ) 社
V0. 0 No 5 12 .

J UR AL OF U V RST I A S ca S in eE io ) O N NI E I Y OF JN N( o i c c dt n l e i
入的工作后再 申请专利 。 3 合理的激励 制度 。对 技术 转移 所得 的 收益 , . 除提
式不一 , 高校 一般根 据其规 模 、 性质选 择技术 转移模式 。 目前 比较有代表性 的技术转 移模式有 斯坦福大学 的 O L T 模式 , 国爱丁堡大学的企 业运营模 式 , 有一些研究 方 英 还
系列 、 著作权及其邻接权 系列 、 商业 秘 密及信 息 以及 国家 法律 规定或者依法按 照合 同约定 由高 等学校 享有或 持有
的其他知识产权等 。在我 国高校技术转移过程 中, 由于没 有建立高效 的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保护运行机制 , 成知 造
识产权 流失严重 , 严重制约着知识产 权的转移。而 国外 并 高校在技术转移过程 中, 外部有完善 的知识产权法律 体系 作保 障 , 内部有 高效 的技术转 移和知识产权保 护运行 机制 作保护 , 其成 功的经 验值得我 国高校借鉴和参考 。
面较 弱的大学采用委托校外私有 公司负责 技术转移工 作
留一定 比例作为大学技术转移部 门的运营 费用 以及扣 除
垫付 的相关 费用外 , 剩余 的净 收益 , 学校按 照校、 系及个
人三级分配奖励 , 对发 明人 的奖励一般不少于 13 /。
4 许可制度。以许 可证转 让方式 ( . 包括专 利和 非专 利科技成果 ) 进行 的技术转移 , 目前技术转移 中最受关 是 注和最为重要 的方 式 , 常称 之为 技术转 让。这是 一种 通

技术转移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

技术转移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

技术转移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作者:刘勇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第05期摘要:本文以深港产学研基地对“人工快渗污水处理技术”的产业化过程为例,论述了技术转移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人工快渗1 技术转移概论技术是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资源,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动力。

任何个人或机构,只要经过知识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建立系统的技术,都可能成为有用的资源,因而为他人或其它机构所希望学习或拥有。

如果这项技术具有经济价值,能创造商业利益,必然会有许多不具有此项技术的企业希望获得。

当一方拥有技术,并愿意有偿或无偿提供给他人或其它企业使用,而另一方希望获得这种技术,也愿意支付相当的报酬或其它代价,只要双方的条件能满足各自的要求,就可以进行“技术转移”。

技术转移的概念--即把大学研究成果转移到商业部门的行为--据说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1945年范内瓦尔·布什呈送给美国总统的《科学--永无止境的前沿》报告中[1]。

技术转移是指制造某种产品、应用某种工艺或提供某种服务的系统知识,通过各种途径从技术供给方向技术需求方转移的过程。

技术转移机构是指为实现和加速上述过程提供各类服务的机构。

它们活跃于技术需求者与持有者之间,通过沟通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的技术流动,促进创新体系内各参与主体间互动,实现技术转移所需各类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整合。

包括技术集成与经营、技术经纪和技术投融资服务机构等。

2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自2006年中国进入“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步入新的阶段,需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支撑发展和引领未来,使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国家[2]。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的科技和经济结合不够紧密,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等问题,每年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3万项左右,但是其平均转化率不到20%,形成产业规模的不到5%,而发达国家达到60%以上。

当前借鉴中国模式发展的国家案例

当前借鉴中国模式发展的国家案例

当前借鉴中国模式发展的国家案例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很多国家对中国模式的发展经验进行学习和借鉴,并将其成功经验与自己的国家情况相结合,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下面将介绍几个当前借鉴中国模式发展的国家案例。

1. 新加坡新加坡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也是中国模式的成功受益者之一。

新加坡借鉴了中国的经济特区经验,通过开放经济和吸引外国投资,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实现了高速经济增长。

新加坡在教育、创新和科技方面也深受中国模式的启发,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并实施国家战略以促进经济发展。

2. 韩国韩国是另一个成功借鉴中国模式的国家。

韩国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正是受到了中国快速工业化的影响。

韩国采取了与中国类似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通过打造世界品牌和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成功实现了经济起飞。

此外,韩国的技术创新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策略也受到了中国模式的启发。

3. 越南越南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越南借鉴了中国的特色中国模式,推行了农村改革和经济特区政策,吸引了外资和技术转移,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越南还从中国学习了乡村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推动农村产业升级,提高了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4. 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是中国模式的受益者之一,也是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印度尼西亚吸取了中国的经验,通过推行经济特区政策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增长。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还在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和人文交流等领域进行合作,双方相互借鉴和学习,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5. 缅甸缅甸是中国模式的另一个受益者。

缅甸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并借鉴了中国的经验,推行了开放政策和吸引外资的措施。

缅甸在吸引中国投资和技术转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加速了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中国与缅甸还在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合作等方面展开合作,为缅甸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我国环境技术转化转移机制建设——国外经验借鉴

我国环境技术转化转移机制建设——国外经验借鉴

保障 ,促进技术商业化 ;并设立促进技术转化转移 的专
转移建立 了支持保 障的体制基础和运作机制 。 如 ,发 达 国家 现 已基本形 成 了技 术转 移 的法律 体
除了立法 和建立专 门的管理机构外 ,发达 国家还 通 管理 的实施 。如欧盟 的 “ 研究 与技 术开发 框架 计划 ” ( T rm w r r— rm e R D Fa e okPo ga m )。该计划重点支持跨 国
负责综 合性政策 的提 出和政府与产业界 的联 系。另外 ,
持技术转化转移活动本身 的资金来 源不 足 ,尤其 是在技
术转移体 系建设初期 ;二是技术 承接方融 资困难 ,大多
美 国政府还 出资设立 了联邦实验室 ,作为政府支持地方 数 中小企业在融 资体 系中处 于弱势 地位 ,而且技 术转化
定具 有针对 性 、可操作性 强的 、专 门的技术转移法律法
规 ,使现有的技术转移法律机制更健全 ,更可行 ,使技 术转移活动的管理 有法可依 。 技术转 化转移在完善政府 管理体制 ,发挥政府主导
作用上 ,应将技术转移作为政府创新 政策 的重点。1 将 )
促进技术转移视为政府重要 的公共科 技职能 ;2 将企业 ) 和研究机构的联合研究开发作为技术转移 的重要组织形 式 ,政府提 出多项促进技术转移 的资助计划 ,提 出创新 网络资助计划 ;3 将建立一批公益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 )
门管理机构 ,加强产学研结合 的宏 观管 理 ,为技术转 化 过政府 计划 、规 划这 种操作 形式 来推 动技 术转 化转 移
系 , 通过立 法确立 了技术转 移 的地 位 ,以法规 、政 策 合作 研究与技术转化转移 。英 国的联系计划 ,由政府 l 2 规范 技术交 易活动 ,以法律保障技术转移服务人员 的经 个部 门及各研究理事会参与和支持 ,以联合资助 的方式 济利 益 ,以法律维护技术知识产权 。美 、英 、 日、韩 四 重点支持大学 、科研 院所与企业在商业化方面 的合作研 国 5 02

技术转移中心年度工作计划

技术转移中心年度工作计划

技术转移中心年度工作计划一、引言技术转移中心作为支持创新和促进技术转移的重要机构,发挥着连接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市场的桥梁作用,推动技术成果的落地和产业化。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本文将提出技术转移中心年度工作计划,旨在提高技术转移中心的工作效率和能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二、总体目标1. 提高技术转移中心的运营效率:优化工作流程,提高项目审核和管理效能,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和落地的速度。

2. 提升技术转移中心的专业能力:建设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团队,培养专业的技术转移管理人才,提供优质的技术转移服务。

3. 拓展技术转移中心的合作伙伴: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合作,打造广泛的技术转移网络,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三、重点工作1. 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1)建立完善的技术转移服务流程,包括项目申报、评审、管理等环节。

(2)优化技术需求对接平台,搭建技术供需信息资源库,提高技术成果对接的精准度和效果。

(3)提供技术转移咨询和评估服务,为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专业的技术转移建议。

2. 建设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团队(1)招聘和培养具有丰富科研经验和项目管理能力的科研人员,加强团队的专业化和创新能力。

(2)建立科研人员交流合作机制,引进国内外优秀的科研团队和专家,提供重大科研项目支持。

3. 提升技术转移管理人才(1)培养技术转移人才,组织技术转移管理培训班和行业研讨会,提高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2)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 拓展技术转移合作渠道(1)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共建联合研究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2)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技术转移项目融资渠道,推动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落地。

5. 加强技术转移政策研究和信息发布(1)及时了解和研究国家和地方的技术转移相关政策,提供政策宣传和解读服务。

(2)发布技术转移成果和案例,展示技术转移中心的工作成果和科技创新的好发展。

2023 国家治理创新经验典型案例

2023 国家治理创新经验典型案例

2023年国家治理创新经验典型案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2023年的国家治理出现了一系列创新案例,这些案例涵盖了政府治理、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方方面面。

以下将介绍一些典型案例,探讨其背后的创新经验。

一、政府治理创新1. 信息化智能化在2023年,我国政府通过推动信息化智能化,在政务办理、数据管理、决策支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政府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社会民生状况进行分析,优化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实现了更科学、更精准的治理。

2. 多元参与决策2023年,政府在政策制定中增加了公众参与的渠道和机制,通过网上调查、公民论坛等形式,广泛征求民意,提高了政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3. 效能监督机制政府建立了更加严格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政府机构和公务员的绩效考核,推动政府决策更加科学化和透明化,在2023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社会管理创新1. 多元化服务体系在2023年,社会管理部门更加注重多元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大对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支持力度,提高社会服务的可及性和包容性。

2. 社会治安预警系统2023年,政府加大对社会治安问题的预防和打击力度,建立了更加完善的社会治安预警系统,有效预防和化解了各类社会安全风险。

3.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我国政府在2023年加强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建立了更加完善的信用信息共享评台,推动了商业信用、个人信用和行业信用的整合和共享,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加可靠的支持。

三、经济发展创新1. 绿色经济发展2023年,我国政府更加注重绿色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绿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2. 创新驱动发展政府在2023年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移,推动了创新型企业的崛起和经济结构的升级。

3. 区域协调发展在2023年,政府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缩小了地区发展差距,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均衡。

对标先进找差距借鉴经验促提升研讨材料

对标先进找差距借鉴经验促提升研讨材料

对标先进找差距借鉴经验促提升研讨材料先进找差距借鉴经验促提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对标先进找差距、借鉴经验来促进提升的方法和意义。

通过分析整理先进经验,发现我国在一些领域存在一定的差距。

借鉴先进经验能够为我国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发展。

同时,也需要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和分析先进经验的实施路径,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的发展。

一、引言借鉴经验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当前,我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标先进找差距,借鉴经验来促进提升,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二、对标先进找差距对标先进找差距,是指将自己与先进的国家、地区或企业进行对比,找出自身的不足和差距,从而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对标先进找差距有助于我们认清自身的现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对标,例如参观考察、研究报告等。

对标先进找差距的主要目的是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着眼于进一步提升。

当前,我国在许多领域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科技创新能力、产业结构、环境保护等。

通过对标先进找差距可以认清这些差距,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政策,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发展。

三、借鉴经验促提升借鉴经验是对标先进找差距的重要手段之一。

借鉴经验就是学习和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以改进和应用。

借鉴经验可以为我国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促进我国的提升。

借鉴经验的重要性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说明:1. 提高发展效率借鉴经验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掌握先进技术、模式和管理方法,从而提高发展效率。

通过学习先进经验,我们可以避免重复探索和试错,节省时间和资源,加快发展步伐。

2. 优化发展路径借鉴经验能够帮助我们优化发展路径,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

不同国家、地区和企业的发展经验各有特点,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可以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更加有效地实现发展目标。

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

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

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摘要:一、引言1.我国技术转移人才的现状2.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对于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二、技术转移人才评价体系1.技术转移人才的定义与分类2.技术转移人才评价的原则和标准3.技术转移人才评价的方法和途径三、技术转移人才职称评定制度1.我国现行的职称评定制度2.技术转移人才职称评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3.职称评定对于技术转移人才发展的影响四、技术转移人才评价与职称评定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评价体系与职称评定制度的完善2.评价与职称评定过程中的人才流失问题3.国内外技术转移人才评价与职称评定经验的借鉴五、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1.建立科学合理的技术转移人才评价体系2.完善技术转移人才职称评定制度3.培养和引进技术转移人才,提高整体水平正文:随着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技术转移人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然而,当前我国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体系尚不完善,这对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构成了制约。

本文将围绕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展开讨论,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一、引言技术转移人才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在我国,技术转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在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技术转移人才评价体系,完善技术转移人才职称评定制度,对于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技术转移人才评价体系(一)技术转移人才的定义与分类技术转移人才是指在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地促进技术成果商业化、产业化的专门人才。

根据工作内容和职责,技术转移人才可分为技术经纪人、技术转移项目经理、技术评估师等。

(二)技术转移人才评价的原则和标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应遵循能力优先、业绩导向、公平公正等原则。

评价标准应涵盖人才的专业能力、技术转移业绩、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

(三)技术转移人才评价的方法和途径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可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如面试、笔试、业绩考核、同行评议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技术转移现状及经验借鉴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北京、上海、广东等国内发达地区技术转移的现状,总结出发达地区技术转移工作的经验,并对我省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技术转移经验借鉴
1、国内发达地区技术转移现状
1.1 北京市技术转移现状
北京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和深厚的经济基础,技术转移活动频繁。

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北京协同创新服务联盟围绕企业的创新需求开展协同服务,推动北京技术转移行业快速发展。

目前,北京市已有13家技术转移机构成为国家认定的首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北京科大恒兴高技术有限公司、科威国际技术转移有限公司、北京中农博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多个技术转移机构。

为更好的促进技术转移行业的发展,北京市打造了资源、信息和协作的三个平台。

首先,打造资源平台,优化技术转移环境。

培育了一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积极优化技术转移环境。

促进了一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发展并成长为品牌机构,使北京市的技术转移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第二,打造信息平台,夯实联盟凝聚力。

不断加强网站等信息化平台建设,北京协同创新服务联盟网站和北京市知识产权创新服务平台网站,凝聚资源为企业创新各个环节提供服务;第三,打造协作平台,开掘深层次服务。

兼顾资源提供方、资源需求方、中介服务方三方资源,按照专业、领域、擅长等进行科学分类,形成技术转移服务产业链的上下游,深入挖掘企业需求创造合作点。

1.2 广东省技术转移现状
广东省非常重视科技政策环境和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着力构建科技创新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发挥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宏观引导和调控作用。

在政策环境方面,出台了有关投融资、税收优惠、科技中介及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促进科技进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及相关管理办法,如《广东省技术市场条例》、《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风险准备金管理暂行办法》、《广东省专利保护条例》等文件。

一些地区也出台了地方性的政策法规,如广州市出台了《广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

这些政策的制定和有效推行,对广东省技术转移活动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在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目前广东已基本建立起逐级分布、种类齐全的各种科技服务机构,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

据统计,全省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已达6700余家,包括各类型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500多家,技术贸易机构60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0家,从业人员超过l5万人。

为进一步推进广东地区科技资源为经济发展服务,寻求行业技术需求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广东在全国率先引入了技术路线图的方法来制定行业规划。

运用技术路线图的方法,收集领域和行业技术需求信息,预测了多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并找寻了行业的共性关键技术,引导科研机构资源向行业发展的瓶颈倾斜。

在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的过程中,广东省政府为企业和研究机构搭建了合作的平台,使产学研工作更有针对性,使科研机构的研发工作更贴近企业需求。

1.3 上海市技术转移现状
2007年上海技术交易所与上海市青浦区科委共同签订了在青浦区建设创新驿站的协议。

至今,青浦创新驿站和上海技术交易所共同走访企业186家,收集企业信息2811条,其中有效技术需求信息231项,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需求29项。

根据市科委制定的《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创新驿站”的模式将推广到松江、长宁等9个区,覆盖全市19个区县以及张江、漕河泾两个高新技术园区,最终形成“19+1(技交所)+2”的技术转移网络。

目前,“创新驿站”已逐步向整个长三角区域拓展,目前创新驿站辐射范围已由上海拓展至整个长三角地区,南通成为长三角第一个签约城市。

另外,上海市科委牵头发起组织成立的上海技术转移协作网,是为技术转移提供全面支持的服务平台,是上海市研发公共平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上海市技术供需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

2、国内先进省份技术转移经验借鉴
2.1 结合省情制定适应自身发展的相关政策
国内先进省份对技术转移工作都十分重视,除了认真贯彻《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实施方案》、《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管理办法》等国家颁布的促进技术转移相关政策,还都结合各地区技术转移工作的实际情况制订了相关配套政策和管理办法。

这些政策涉及资金扶持、税收优惠、机构管理等各个方面。

这些针对各自地区具体情况制订的政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技术转移工作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2 强化技术转移相关政策的执行能力
国内的发达省份在制定了技术转移地方政策之后,充分认识到执行环节的重要作用,主要从三个方面推进政策的贯彻落实。

一是在政策颁布后,加大对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得更多的企业和科研机构了解政策的内容,增强了政策的知晓度;二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推行各部门横向联动机制,加强了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增强了政策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建立政策实施效果反馈机制,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了解政策执行情况,对政策的执行进行有效的监督。

2.3 加大政府对技术转移工作的支持力度
从经济发达地区技术转移现状可以看出,政府对技术转移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强,各发达省份地方政府都根据各自省情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促进当地技术转移工作的开展。

江苏省根据实际情况,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针对一些对本省经济发展有战略意义的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重点项目提供支持。

这些项目的实施有效的推动了相关产业的产业升级,对江苏省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广东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引入了技术路线图的方法来制定行业规划。

通过制定技术路线图收集并分析领域和行业技术需求信息,预测行业发展方向,确认行业的共性关键技术,引导科研机构资源向行业发展的瓶颈倾斜,对行业内的技术转移提供了指导方向和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晨海,陈培忠.国内技术转移平台建设态势分析[J].重点关注,2007(11).
[2]吕国辉.长三角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的对策建议[J].兰州学刊,200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