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教育观
孟子的教育思想和观点总结
孟子的教育思想和观点总结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的教育思想深受儒家主张的影响,他认为人的天性可以通过教育得以发展和完善,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人的自我修养。
下面将从孟子的教育目的、方法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
首先,孟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良好品德和正确的道德观念。
他认为人的天性本善,但天性善良如同粽子蒸熟的米饭,需要经过教育的蒸煮才能展现出来。
因此,教育的目的是唤醒和发展人内在的善良天性。
孟子指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人的仁爱之心,即与人为善、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道德品质。
其次,孟子提出了以“教”为主要方法的教育观点。
他认为教育可以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进行,即通过言辞的启发和以身作则的示范来引导学生。
孟子主张教育者应该是一个榜样,通过自身言行让学生产生共鸣和模仿,学生从中获取道德的指导和启示。
孟子强调教育要以启发学生内在的正直良知为基础,通过问题提出和讨论来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探索真理和道德标准。
孟子还提出了“以心相待”的教育原则。
他认为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感受,要以爱心和耐心对待学生,遵循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体差异进行教育。
孟子主张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
他还强调教育要注重情感的培养,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亲近感,让学生能够在愉悦和温馨的教育环境中积极学习和成长。
孟子的教育观点还强调了教育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他认为教育不仅是个体的修养和发展,也是社会和国家的责任。
孟子强调,社会应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为每个人的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
他主张国家应该重视教育,注重培养人才,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使每个人都能通过教育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发展。
此外,孟子的教育思想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认为教育要注重培养人的智慧和创造能力,通过知识的传授和实践的经验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孟子教育思想重点归纳总结
孟子教育思想重点归纳总结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儒家圣人”之一,其教育思想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人性教育、修身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下面将对这些重点进行归纳总结。
首先,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人性教育。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内在都有一种天赋的道德良知,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良好的环境熏陶,就能使其发挥出来,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和责任感的人。
他提出了“性善论”,即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充分引导和培养人的善良天性,就能使人们具备高尚品德和正确价值观。
其次,孟子的教育思想注重修身教育。
修身教育是孟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人要通过修身来实现道德的完善。
孟子提出了“四端五常”的修身理念,即仁、义、礼、智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基本要素,而忠、孝、悌、节、义则是这些要素的具体表现。
孟子强调,只有通过日常的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和品行,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
另外,孟子的教育思想关注教学方法。
孟子主张“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他提出了“尺寸”,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刻意压抑和规范学生,而是充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潜能。
此外,孟子还主张以“教”代替“训”,强调教师要通过亲身言教和具体行动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价值追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总体而言,孟子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性主义特点,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修养品质,注重个性发展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孟子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和推进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从《孟子》看孟子的教育思想与现实意义
从《孟子》看孟子的教育思想与现实意义简介《孟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儒家典籍之一,也是孟子的代表作品。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人类教育提出了系统化、理论化的观点和方法。
本文将通过针对《孟子》中关于教育的论述来探讨孟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其在现实中的意义。
孟子的教育思想概述1. 教育目标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需要通过教育来发展和完善自身。
他主张培养人们具备仁爱之心、知识才能和道德修养,追求真理和美好生活。
2. 教育方法•树立榜样:孟子认为先行者应该成为别人学习的楷模,通过榜样引导他人。
•启发式问答:倡导由下而上、由易到难地提问,通过回答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
•隐喻寓言:使用富有启示性和象征性的寓言故事,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智慧。
3. 教育背景孟子关注教育的社会层面,在《孟子》中提到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
他认为,合理的政治制度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教育的基础,而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
孟子教育思想对现实的意义1. 培养公民品质孟子的教育思想注重发展人性本善和培养仁爱之心,这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影响。
在一个多元化、复杂化的社会中,通过培养公民品质,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减少冲突,并推动社会发展。
2. 增强道德修养面临日益剧烈竞争和伦理风险的现实中,孟子强调道德修养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引导人们掌握正当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可以建立积极、健康的个人品格并增加社会稳定。
3. 培养创新能力孟子的启发式问答和寓言教育方法提倡通过思考和探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现代社会,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各领域重要目标,孟子的教育思想仍有借鉴意义。
4. 影响教育政策孟子关注教育背后的社会因素,他认为领导者应该以德治国,在《孟子》中提到"师出必达,然后民信"。
这一观点对于指导现代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具有参考价值。
结论孟子的教育思想与现实有着紧密联系,尤其是在培养公民品质、增强道德修养、培养创新能力以及影响教育政策等方面。
孟子教育思想
例子:祖冲之哭算圆周率
祖冲之很早就觉得《周髀算经》中的圆周率与实 际不符和,他读了很多书后,才知道从汉朝以后,已 经有很多科学家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这是祖冲之 虽然已年近四十,但他发誓要攻破这道难关。 当时,祖冲之在宫众做官,只有晚上空闲。所以, 他每天都盐酸到半夜,直到灯油快干时才去休息。 祖冲之就是这样,当 他认定做一个事情时,一 定会把它做好,不管过程 有多么的困难,都不会半 途而废。
二、专心有恒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说: "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 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 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 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 致志,集中注意力,这是孟子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 科学原则。
孟子教育思想 之
循序渐进
专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恒
一、循序渐进
孟子重视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他继承了 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思想,所谓“循循然” 意味着孔子善于按照次序、一步一步地进行诱 导。 1、“其进锐者,其退速。”
2、“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3、“源泉混混,不舍心昼 夜,盈科而后进,放于四海 ”
反例:揠苗助长
此外,他对教师提出了一条标准, 那就是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而不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作为教师 必须首先自己明白,然后再去教别人 明白。
希望我们大家在学 习了这些教育思想后, 能够在以后成为一名 合格的优秀的小学教 师。
感 谢 观 赏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 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 又害之。”用揠苗助长的故事说明,要想幼苗茁壮 成长,只有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长,必然 失败。 孟子认为学习既要不间断地努力,但又不能拔 苗助长,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客观规律,脚踏实地, 循序渐进。
论语孟子教育思想观点总结
论语孟子教育思想观点总结论语孟子教育思想观点总结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之一,被尊称为儒家学派的“二圣”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教育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究孟子的著作《孟子》和相关文献,我们可以总结出孟子的教育思想观点如下:1.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孟子强调人性的善良,认为每个人都潜在着良善的品性。
因此,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唤醒和发扬人的善良本性,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使其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2.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情感和情操。
孟子认为,人的情感是与道德相关的重要因素,只有富有感情和情感才能产生真实的仁爱之心。
他主张通过对学生感情的教育来提高他们的情操,并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影响他们的道德行为。
3. 教育应该强调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
孟子认为,每个个体应该通过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来追求道德的完善。
他主张人们应该自觉地行善,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实现自己的道德自由。
4. 教育应该注重实践和经验。
孟子认为,知识和学问是通过实践和经验获得的。
他主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进行实践和实践,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孟子还主张学生应该学会自我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积极参与探索和实践。
5. 教育应该注重人的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
孟子认为,人应该具备对社会的责任感,并乐意为社会作出贡献。
他强调,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和奉献精神,使他们成为有用的人,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6. 教育应该注重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榜样作用。
孟子认为,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主张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7.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批判思维能力。
孟子主张学生应该具备创新和批判思维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
总之,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情操,主张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注重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批判思维能力。
孟子的教育观
孟子的教育观孟子被誉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教育观被广泛认同和借鉴。
他的教育思想主张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注重人的自我修养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以下将从教育目标、培养方法和教育原则三个方面阐述孟子的教育观。
一、教育目标孟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在孟子看来,人的本性善良,但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发展。
他认为君子不仅应该具备德行高尚,还应该具备才华出众。
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够在社会中有所作为,以道德规范自身行为,同时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二、培养方法孟子主张通过教育来引导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他认为教育应当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情操,让人具备仁爱之心、义勇之志、礼节之仪等品质。
孟子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潜力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他强调“百善孝为先”,重视家庭教育,在家庭中通过亲子关系来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
三、教育原则孟子的教育原则主要包括以“格物致知”为核心,注重知行合一和修身养性。
他认为通过日常的观察和实践可以获取知识,这个过程被称为“格物致知”。
他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中,才能真正获得知识的价值。
此外,他还强调修身养性,认为人应该保持内心的整洁和高尚,遵循道德准则,并通过修养来提高品德和修养。
总结起来,孟子的教育观主张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并强调知行合一和修身养性的教育原则。
这一教育观对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学术才能时要注重整体素质的培养,注重个性化的教育方法,以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通过借鉴和应用孟子的教育观,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孟子对教育思想的贡献和理论有哪些
孟子对教育思想的贡献和理论有哪些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哲学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所著的《孟子》一书中,该书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强烈实践性的著作,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孟子的教育理论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主要贡献。
一、强调人的本性善良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善恶之辨,人皆知之,善良之情,人皆有之”,人的本性是好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扬光大人的本性,使之成为良善之人。
在孟子看来,教育应该是爱心的温暖而不是惩罚的严苛,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发挥教育的良好作用,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莫大的推动作用。
二、注重教育实践孟子把实践作为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认为教育离不开实践环节,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孟子主张“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强调对学生的实践教育,注重开展各种实际活动,培养学生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三、提倡爱心教育孟子主张“爱人”、“恩泽”,提倡对人的爱和关怀,并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仁”,即爱人心态的实现,因此,他强调爱心教育,指导教育者要具有同情心和同理心,在教育过程中进行人性化的关心,多为学生着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爱的呵护下迅速成长。
四、注重道德教育孟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主张把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少年儒者,即优秀的道德公民上。
同时,为了实施道德教育,孟子提出了以“礼”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强调要“教之以礼”,使学生日常言行举止符合一定的礼仪准则,建立和谐美好的社会关系。
五、提倡天下为公的民族观念孟子倡导天下大同,“天下之人皆为一体,知人心者,其兼天下之心”的思想,他认为人类是一个整体,没有贵贱之分,所以他提倡天下为公,主张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贵贱、贫富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天下大公的民族观念和国际化的思维能力。
孟子的教育思想具有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内涵。
总结孟子的教育思想
总结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孟子对教育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孟子强调人的天性善良。
他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有良善的本性,只是受到环境的影响而改变。
因此,教育的任务是引导人们回归本性,发扬善良的品质。
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并进一步阐述了天命与道德的关系。
他认为天赋给每个人的天命就是善良,人应该按照这一天命去行事。
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天命,并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天命。
其次,孟子提出了“性即事”的教育观点。
他认为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孟子认为,只有将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
他强调教育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践意识,让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孟子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
他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教育原则。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强调家庭作为一个社会单位培养子女的责任和作用。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孟子提出的核心价值观。
他认为,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义理之志、礼节之道、智慧之能和诚实之信,可以使人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第四,孟子强调了教育的社会责任。
他认为,家庭和社会都应该承担教育的责任。
家庭是孩子最初的教育场所,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教育孩子有道德心、有责任感。
而社会则应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孟子还主张建立公共教育制度,保障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同时提倡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使更多的人受益。
最后,孟子强调了教育的价值观。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和伦理观念。
他强调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仁者爱人”的境界,即使人们成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关心他人,关心社会。
他认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
总而言之,孟子的教育思想以人的本性善良为出发点,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仁爱之心、实践能力和道德品质,以及全面发展个体的能力与素养。
文言文孟子思想解析
文言文孟子思想解析孟子思想解析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本文将针对孟子的思想进行解析,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
一、仁爱思想孟子的仁爱思想是其学说的核心之一。
他认为人性本善,人天生具备善良的品质,而且仁爱是人类共同具备的最伟大的道德感。
他提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忠,兄之爱弟则为之敬,君之爱臣则为之忠,臣之爱君则为之义,夫之爱妇则为之亲,子之爱父则为之孝”的观点。
孟子认为,这种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感是推动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二、天命观念孟子提出了天命观念这一重要的思想观点。
他认为天赋予了人们道德天性、智慧和道德责任,只有顺应天命,依从自己内心的善良本性,才能够达到最高的境界。
他提出了“养生之道,夫唯是躬之守道而已矣”、“由己则归之,不由己则离之”等观点,强调个体必须通过自我调适来寻找和实现道德的完善。
三、君主专制观念孟子的政治思想中,存在一定的君主专制观念。
他认为天命赋予君主以王者之德,君主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和责任,而百姓则应该无条件服从君主的命令和统治,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并强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展示高尚的品德和行为,来引导百姓,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四、教育改革观念孟子对教育改革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的重要手段。
他提出了“寓教于乐”、“上智下愚”等教育观点,并主张通过正确的教育来培养人的道德感和责任意识,使之发扬光大。
五、人性善恶论孟子在人性善恶论上与孔子有所区别。
孟子坚信人性本善,认为人类天生具备良善的本性。
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会产生恶的行为,是因为外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使得人们偏离了本性的善良。
因此,他主张通过正确的教育和自我反省来恢复人们本性的善良,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
孟子教师知识点总结
孟子教师知识点总结一、孟子对教育的理念孟子强调“性善”观念,认为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培养这种善良的本性,使人们得以修身养性,完善自我。
他主张教育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塑造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提出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教育方法,强调了教育的过程和内涵。
这种教育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也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孟子对教师的要求孟子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仁爱之心,爱惜学生,善于引导学生,用心教育,爱岗敬业,认真负责。
他说:“物不可苛,不可任其任;人不可苛,不可任其任;教不可苛,不可任其任。
”因为身为教师,就要对学生尊重、关怀、鼓励、引导、教育。
同时,孟子还强调了教师应该有高度的修养、学识和道德素养,要有姿态端庄,谦虚谨慎,正直无私。
孟子的教师思想一直为学生和教育者所借鉴。
三、教师的职业精神孟子提出了“慎于言,谨于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教育级规规范,要求教师要谨言慎行,不可随便妄言妄行,对待工作要认真负责,遵循教育的规范和规则,遵循职业的道德规范,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学生,教师要时刻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以身作则,做学生的好榜样。
四、教学方法孟子认为教学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性情、能力、特长,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发展潜能。
他还主张要注意启发性教学,启发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完善自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孟子认为,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讲求教育方法,重视教育手段,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灌输与启发结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会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善于学习,走上成功之路。
孟子的主要教育实践思想
一、人生观孟子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实现人的本性,即“性善论”。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有通过教育和修养,才能使人的本性得到充分发展。
因此,孟子强调教育在人生中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本性、完善人格的途径。
二、教育观1. 教育的目的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仁、义、礼、智、信等品质的人才。
他主张:“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即教育要发挥长善救失的作用,使人的本性得到充分发展。
2. 教育的主体孟子认为,教育的主体是教师。
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丰富的知识,以身作则,引导学生走向道德完善。
他强调:“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即教师得到天下英才而教育他们,是一种乐事。
3. 教育的方法孟子主张因材施教,他认为:“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即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个性、才能、兴趣等方面进行因材施教。
4. 教育的评价孟子认为,教育评价应以学生的品德和才能为标准。
他强调:“观其所以,察其所安,人焉廋哉?”即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来评价他们的品德和才能。
三、德育观孟子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核心。
他主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必先正其身。
”即要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首先要培养教师的品德。
孟子强调德育的重要性,认为德育是培养人的本性、完善人格的基础。
1. 德育的内容孟子主张德育应包括仁、义、礼、智、信等品质。
他认为,仁者爱人,义者正己,礼者敬人,智者明理,信者诚实。
这些品质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教育的核心。
2. 德育的方法孟子主张德育要注重实践。
他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即当人的品德修养到一定程度后,再学习文化知识。
此外,孟子还强调德育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品德修养。
四、教学观1. 教学内容孟子主张教学内容要丰富多样,既要包括文化知识,又要包括道德品质。
他认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原则与教学方法(一)、身先为教,榜样为重。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思想,并将其发展为“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
”这说明孟子认为身教重于言教,教育者假如不能做学生的楷模,就不能做到“上好之,下必有甚焉者矣。
”学校的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做榜样。
在家庭教育中,更应该这样。
(二)、因材施教,随分所宜孟子在《孟子。
尽心上》说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者,有私淑艾者。
此五者,君子之所教也。
”意思是说,由于学者人品有高下,时地有远近、先后,其教授的方法也就不一样。
对于天资高,学力已到,有将得之机的,就迎其时而教,象给草木以及时雨一样;对天资敦厚,德有可成者,则抑其过引其不及,以便让其成德;对天资聪慧的,则矫其偏导其正;对德无可成之材无所达的,就其问给予解释;对地不相近,时不相及的,只能闻道而私淑艾其事的,就风教之。
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的教育思想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的。
同时兼具了原则性、灵活性、启发性、具体性和针对性。
正因为如此,孟子的这些观点才得以发扬,到了今天,也理所当然地成了我们的文化遗产。
(三)、博学反约、言近旨远的教学方法孟子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这真是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
试想,作为一个教育者如果自身知识不渊博,不能够透砌地理解问题,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要点,那么怎么能够在教授别人时,让受教育者轻松接受?!因此每一个教育者必须反复深思博学反约之论,广博寻求学问,详尽地辩说探讨,务求得到真知,这样才无愧为人师表。
(四)严格以求,循循善诱,引而不发,使自求自得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而现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可见,思考在治学中的作用有多大。
只有当我们在某一学科得到启发、诱导,并对其产生兴趣后,才智才会充分地调动起来,集中精神,对其进行专研,从而取得好成绩。
孟子的教育思想观点总结
孟子的教育思想观点总结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为后世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孟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儒家的教育观和人的修养观,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以人为本,培养人的德行和才能。
首先,孟子主张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完善的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他说:“人之性也善,道之性也善”、“人之性,似水也,善恶皆从其中生。
让人的初学过程受约束,这是教育的初衷。
”孟子的教育观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可塑性,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良好品质和潜力,只需适当的教育环境和引导,就能发展出优秀的品质和才能。
他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强调人的性格和品质可以通过学习和修养得以完善和提高。
其次,孟子注重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他强调“教育在于激励”,认为教育者应当通过激励和鼓励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成长。
他说:“以弱肉强食之鱼未闻飞圣以教其幼。
”孟子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愿望,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或强迫学生学习。
他主张“先易后难”,即先从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内容开始教学,逐渐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和思考。
此外,孟子还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教育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实践和观察事物,从中获取知识和真理。
第三,孟子倡导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培养人的德行和修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觉悟,以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他说:“立子孙而教之以孝,孝之者也。
立子孙而教之以悌,悌之者也。
”孟子的道德教育观强调了人的自律和责任感,他主张教育者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激励学生学习和模仿。
他还提出了“四端”的教育目标,即仁爱、义正、礼节、智慧,认为教育应当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培养。
第四,孟子对于教育环境和条件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强调。
他说:“凡天之生物也,皆以陶为本。
”孟子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和成长场所。
他主张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年龄、能力和兴趣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孟子》对教育的启示和帮助
《孟子》对教育的启示和帮助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因材施教:孟子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进行教育,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这意味着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强调道德教育:孟子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这提醒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通过道德教育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
3. 倡导自省和修身:孟子提倡个人通过自省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努力改进自己。
这种思想提醒学生要有自我反思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4. 重视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孟子认为环境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这意味着教育工作者应该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包括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校园氛围等,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 培养创新思维:孟子强调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知识。
这提示
教育工作者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孟子关于教育的观点
孟子关于教育的观点
孟子强调了“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这意味着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但是通过不同的教
育和修养可以使人们的品性有所差异。
在孟子看来,教育是一种塑造人性的过程,通过良
好的教育可以使人们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
孟子认为,教育应该是全面的,包括德育、智育和体育。
德育是最重要的,因为一个人如
果没有良好的品德,就无法做出有益于社会的事情。
同时,智育也很重要,因为只有具有
丰富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能在社会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此外,体育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
部分,因为体育可以培养人们的意志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有益于身体健康。
孟子还提出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助有三,无德為大”、“不信有三,无礼为大”等教育理念。
这些理念不仅仅是在教育个人方面有意义,同时也可以用来指导国家的治理和社
会的统治。
在孟子看来,教育应该是一项持续的任务,而不仅仅是在学校里进行的。
他认为教育不仅
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因此,孟子强调了教育要有耐心和恒心,要随时随地都进行。
总的来说,孟子的教育观点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他强调了人的本性是善的,而良好的教育
可以使人们发挥他们的潜能。
同时,他也提出了很多教育理念,这些理念不仅仅是在教育
个人方面有意义,同时也可以用来指导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统治。
综合上述观点,孟子的
教育观点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它对当今社会的教育问题和教育改革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孟子教育观解析
孟子教育观解析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观念对中国文化和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孟子教育观进行解析,以揭示其教育理念和价值观。
孟子的教育观强调人性的善,主张通过教育来引导孩子们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行为。
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良善之心,只是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不同。
因此,教育的关键在于激发和培养人的内在良善之心。
在孟子看来,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
他主张注重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即关心他人、善良和宽容。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关爱,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孟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此外,孟子还强调了教育的方法和过程。
他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教育原则,即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以及忠、孝、仁、义、礼等五个重要的道德准则。
这些准则被孟子视为培养学生品德的基石,通过课堂教学和家庭教育来传承和培养。
孟子还关注了教育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他认为,政府应该承担起教育的责任,为每个人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
他主张教育应该普及,不分贵贱贫富,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孟子还认为,国家应该建立健全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优质的教育资源。
孟子的教育观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
他认为,教育是改变社会和人的关键,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的良善之心,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他的教育观念对后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起来,孟子的教育观强调了人性的善、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教育方法和过程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和社会责任的关系。
他的教育观念体现了对人类教育理想的追求和对社会进步的期许。
在当代,我们也可以从孟子的教育观中汲取灵感,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教育实践中,为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孟子教育作用论的主要观点
孟子教育作用论的主要观点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育作用的观点。
以下是孟子教育作用论的主要观点:一、才能平等观点:孟子认为,人们生来都具有天赋才能,没有一个人是天生就比别人更有才能。
他主张在教育中给予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并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发展自己的才能。
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孟子认为,人类最宝贵的存在是人的本质,而不只是外表。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使人能够成为有道德修养和智慧的人。
他认为只有人的本质得到充分培养,人才能真正成为完美的人。
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仁德: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即善,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和发展人的仁心和道德品质。
他相信人天生就具有道德品质,只是需要通过教育的引导和培养使之得到发展。
孟子认为,培养仁德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只有通过培养仁德,人才能够成为具备高尚品德的人。
四、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孟子主张通过教育使人完善自己的修养和品德。
他认为教育的方法应该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他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通过实践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智慧。
此外,孟子还主张通过讲学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自为立人观点:孟子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努力的重要性。
他主张个体应该自觉地努力学习和实践,将道德和智慧融入自己的行为和思维中,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我价值。
他认为个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是教育的核心,没有个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就无法实现真正的教育效果。
六、教育的社会作用:孟子认为教育不仅对个体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正确的教育可以培养和发展社会成员的仁德,进而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他强调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道德感,并使其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
总的来说,孟子教育作用论的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通过教育使人成为具备高尚品德的人。
他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仁德,通过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智慧。
原题目:《孟子三章》中的教育观点
原题目:《孟子三章》中的教育观点根据您的要求,我为您撰写了一篇800字以上的文档,标题为《孟子三章》中的教育观点。
《孟子三章》是古代中国思想家孟子的著作之一,它主要探讨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的目的和方法。
以下是《孟子三章》中的一些教育观点的简要概述:1. 教育的目的:孟子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行为。
他强调人性的善良本质,并认为人们通过教育可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
2. 教育与修养:孟子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修养和品德,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他强调通过教育培养人的德行和人格,使其能够正确行为和做出正确的选择。
3. 教育的方法:孟子提倡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教育。
他认为,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榜样来影响和教导学生。
他强调教育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使其能够成为德行高尚的人。
4. 父母教育责任:孟子认为,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教育者,他们有责任教育孩子并传承良好的道德传统。
他强调了亲子之间的教育关系,认为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并通过教导和引导孩子,培养他们的德行和品格。
5. 教育的普惠性:孟子主张普及教育,认为所有人都应该接受教育的机会。
他认为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
6. 功利教育的批判:孟子对功利教育持批判态度。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应该仅仅是为了获得功利性的成就和利益,而应该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素养。
综上所述,《孟子三章》中的教育观点强调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行为,并强调以身作则、普及教育以及培养德行高尚的责任。
这些观点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孟子对教育的看法与实践探析
孟子对教育的看法与实践探析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对教育的看法与实践对于后世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孟子的教育观、教育目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实践等方面进行探析。
一、孟子的教育观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引导人们发展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行为。
孟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即人的天性虽然相近,但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环境,人们的品德和行为会有所不同。
二、孟子的教育目的孟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性和修养,使人们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人们才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道德修养的人。
孟子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仁爱之心,使人们能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并通过自己的行为来造福社会。
三、孟子的教育方法孟子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方法,以实现他的教育目的。
首先,他主张以“示范”为核心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示范正确的道德行为,引导学生向善。
其次,孟子主张以“启发”为主要手段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启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地去思考和学习。
此外,孟子还提出了“以学问养性”的教育方法,他认为,通过学习和积累知识,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德性和修养。
四、孟子的教育实践孟子不仅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还亲自进行了教育实践。
他曾经在不同的地方担任过教师的职务,教授学生们儒家经典和道德原则。
孟子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维能力,他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去思考和学习。
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他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来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总结起来,孟子对教育的看法与实践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引导人们发展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行为。
他主张以示范、启发和学问养性为核心的教育方法,通过教育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德性和修养。
孟子的教育思想对于后世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的教育观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也就是说,人类如果吃饱了穿暖了,生活安逸,而没有受教育,他的生命就是跟生物没有什么两样了,即跟禽兽差不多了。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有许多特别的地方,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他有超强的学习能力。
所以,每一个社会,不论古今中外,都会重视教育。
当然这个教育包括官方的、非官方的、家庭的、社会的,各方面的教育。
孟子特别强调要“人伦教育”,就是人跟人相处有一些是属于你该做的事。
一般在西方分辨人跟万物的差别,把万物称作“实然”就是实际的样子,自然的就是必然的,按照本能去生产;人类不一样,人有自由,他可以思考,他可以选择,他就有“应然”的问题,就是“你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的”这样的问题。
所以孟子特别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叫做“五伦”。
这个“五伦”就使得人际关系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来表达,教给人们做人处世方面的一些道理。
现代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我从30岁以后,做人处事全靠《孟子》。
”孟子认为,每个人都需要一套价值观,才能活的有意义。
当好老师,要有四个条件:一、自我修炼;二、开拓心胸;三、知行配合;四、有教无类。
第一个说到自我修炼,这可是很大的工程啊,在《孟子》里面他特别强调,他说真正好的老师是用自己觉悟的道理让别人觉悟。
他说,“广博学习、详细阐述、扼要说明”。
这简单三句话就很有意思了:第一个,广博地学习,你要广泛的学啊,你学的东西不够的话,你根本无法触类旁通,把它构成比较完整的一个体系;第二个,要详细地阐述,任何道理你学了以后要把它说清楚;最后的目的是怎么样呢?四个字,扼要说明。
第二步当老师的条件是什么呢?开拓心胸。
开拓心胸,孟子讲了一段话讲得特别生动,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意思是说孔子登山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为什么,登得高望得远嘛,心胸、眼界都不同。
他登上泰山呢,觉得天下变小了。
泰山其实我也去过,总觉得说好像也没有变很小,因为我们近视眼看不远啊。
他接着说得好,他说看过大海的人因此就不会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啊,他就不会被别的言论吸引了。
所以孟子等于讲他自己:我在孔子这个系统里面学习,(他是很可惜啊,生得比较晚,只能够“私淑孔子”,就是私底下把孔子的材料都找来好好的研究,他认为这也是在圣人门下学习过)所以各种其他的理论和言论,孟子都觉得没什么。
我在圣人门下学过了,我看过大海了,这些河流算什么?那么再进一步,要当老师你需要什么?你需要能够知行配合。
知跟行配合的话呢,你才有可能去体验我所了解的是否正确嘛。
他说自己不走正道,妻子儿女也不会走正道。
你不能说这是正道,你们都做。
你自己没做,别人为什么要做呢?以身作则,代表孟子很强调我的知跟行要配合。
这种知行配合到后代对儒家来说,是一个基本原则。
第四点是有教无类。
说到“有教无类”啊,我们都知道是孔子的话。
《孟子》里面他没有说这四个字,但他实际上在做这四个字。
任何人想听孟子的课,孟子都不会拒绝。
同样,做个好学生也需要四个条件。
第一,取法乎上;第二,专心学习;第三,持之以恒;第四,诚心请教。
先说最重要的第一点,取法乎上。
既然是学生,要学当然是学最好的。
所以《孟子》里面用很多比喻来描写这种学习的态度。
譬如他说,后羿是古代的神射手,后羿教人射箭一定要求把弓拉满,你射箭弓没有拉满你怎么射呢,怎么射得准,根本力量不够,所以学习的人就要把弓拉满;他说,高明的木匠教导人一定要用规矩,就是圆规跟曲尺,该画圆就圆,该画方就方,要照规矩来,所以学习的人也一样,要照老师所定的规矩来学。
第二步,要专心学习。
说到专心学习,孟子就举一段故事做比喻。
他说有一个人叫弈秋,是下棋高手。
他教两个人下棋,第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讲解,第二个人一面听课,一面胡思乱想,想说有只天鹅要飞过来,我要拿弓箭去射它,那第二个人怎么学得好呢?所以他用这样的故事等于说明第一个人他学得好因为他专心致志,只听老师的讲解,学什么就想什么。
第三个,要持之以恒。
在持之以恒方面,孟子就直接说了,听到鸡叫就起床,孜孜不倦地去做好事,就是舜的这种人,反之就是坏人了,桀或者盗跖这些人。
所以基本上就是你每天“念兹在兹”,我们现在用这个成语,就是早上起床就专心地去做。
说到“有恒”呢,孟子讲了一个比喻,你听懂了就够了。
他说,你要挖一口井,你挖到六七丈深了,水还没出来,它还是一口废井,他说你挖井挖了半天,挖了六七丈,如果没有水的话,你挖井做什么。
六七丈深的地方反而是个陷阱,很危险,水出来的话马上就是一个好的水井了。
学习不是一样吗?你既然学习到这个程度,为什么不让它有结果出现呢?我们说顺利毕业了,拿到毕业证书了,好,修成正果了。
你说你差一个月,那还是没有毕业,没有文凭。
当然我讲的不是文凭,而是你对学问有真正的领会、真正的心得。
第四个,要诚心请教。
这点又特别重要。
他有一个学生叫公都子,他说在老师门下有一个人叫做滕更,(滕更你一看名字也知道,他是滕国的贵族,)学生说,这个人应该说是用礼来相待的吧,他出身背景各方面都是有他的条件,可是老师为什么不回答他的问题呢?孟子说,有五种情况问问题,我不回答。
(这边可以看到孟子的坚持啊!)第一个,仗着地位高来发问,我不回答;第二个,仗着才干多来发问,我不回答;第三个,仗着年纪大来发问,我不回答;第四个,仗着自己有功劳来发问,我不回答;最后一点,仗着老交情来发问,我也不回答。
我们简单说明一下,譬如说我有一个年轻的学生电脑非常好,那我电脑不懂啊,我跟他请教的时候我心里想,我是年纪大,我是老师地位比他高,并且我以前教过他,我跟他说,你过来教我电脑。
他肯定不愿意啊!他心里想说,老师你教我哲学我就认了,现在你叫我教你电脑,怎么好像态度不是很谦虚呢?你要知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是韩愈说的话,很有道理啊!每一个人都有专长,这一方面我做老师,别的方面我是学生啊。
那你不能说这一方面我做老师,各方面我都要当老师,你要教我你也要很认真、很客气地教我。
那别人为什么要教你?他要教你任何一点事情,在这一点上他就是老师。
这个社会上这样才能够让每一个人都觉得我有一技之长,我可以在社会上立足嘛,这样才不会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话,才知道它的限制嘛。
所以在这个时候你要了解,你要请教别人的时候,一定要诚心。
这五种你就要避开。
我的地位高、才干多、年纪大、有功劳,还有老交情。
譬如我们老朋友了,你见到我就说,听说你学过《易经》啊,过来给我占个卦。
我为什么要给你占卦呢,是不是?因为老交情就叫我随便过去或者怎么样,我心里想,我学了几十年才学会,现在你要跟我请教这个是吧,就要说话客气一点,当然不一定要送肉干的,我是不接受的,但是你至少礼貌上你要有诚意,就好像你如果是科技方面的专长,我跟你请教我不懂的东西,我态度一定要很温和,很有礼貌,这样你教我的时候,才心甘情愿嘛!所以《孟子》里面提到五种不教,就提醒我们诚心请教是很重要的。
教育的方法是什么?我们都知道在儒家里面从孔子开始就特别强调“因材施教”四个字。
因材施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没错,但它是一个原则,怎么样因材施教呢,在《孟子》里面提到教育的时候他特别提到教育有五种方法,哪五种呢?我们分别来介绍一下。
第一种,要像及时雨一样的润泽点化。
什么叫及时雨呢?现在正好是旱灾,这个雨下得刚好,这叫及时雨。
这个学生如果正好有这方面的问题,你跟他讲了,他印象深刻。
这就是在《论语》里面孔子提到的启发式教学。
很多人以外启发式教学是老师的责任,他忘记了孔子怎么说的。
孔子说的话是什么呢,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什么叫“不愤不启”呢,不到你想懂而懂不了,都快生气了,我不来开导你;什么叫“不悱不发”呢,不到你想说而说不出,脸都涨红了,我不来引发你。
换句话说,你要老师启发,你要先下功夫,想懂而懂不了,想说而说不出,这时候启发立刻有效,这是孟子所说的“及时雨”嘛。
所以一个做老师的人他教学生的时候,要学生配合。
西方也特别强调只有三种职业要配合才能够有效果:第一种是农夫,农夫种田你再怎么努力耕作没用啊,老天不配合,不刮风不下雨,你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有收获,这是第一种行业要配合的;第二种行业是医生,你华佗在世,病人不按时服药,那你医生再好也没用啊;第三种就是老师,所以一个老师教学生再怎么努力,学生不愿意配合,怎么会有教学成果呢?所以第一个,“有如时雨降之者”。
第二个就比较直接了,“有如成全品德者”。
老师教学生要修养品德,这在儒家是没有问题的。
孔子教学生分四科,第一科就是德行科。
因为德行才是一个人的生命啊,真正的光明大道!儒家思想认为人性向善,你怎么样行善呢?这就是德行的培养。
所以有成全品德者,这是第二种。
第三种叫作“培养才干者”。
我们讲教育的时候不能忽略你最后的目的是要用之于社会,造福百姓,这是历代读书人的共同理想,就是培养才干。
你才干不够的话,老百姓有困难,这边要造沟渠了那边要盖房子,你才干不够,那怎么可能领导呢?那么第四种呢,是“解答疑问者”。
譬如我们念书,这段什么意思,那段什么意思,把问题设法说清楚。
第五种就是“有私淑艾者”。
什么意思?用品德和学问留给别人私下学习的,这也是教育哦。
孟子特别提到第五点是因为他向孔子学习,孔子这个老师对孟子来说就是留下品德学问让孟子自己去学的;而孟子把书写出来,留下他的品德学问,后代的人可以跟孟子学。
所以当老师,他的教育方法,第五种是我把品德学问留下,让别人私底下去学。
因为你不可能随时都会碰到好老师嘛,有时候我们跟古人学、跟外国人学——从书本上来学,这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孟子讲五种教育方法,有如时雨降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非常完整。
孟子甚至还说过,我不屑于教一个人,哎,已经是教他了。
就是以不教为教,这也是跟孔子学的。
我的更多文章:曾仕强:道德经的奥秘(一)(2012-11-05 05:38:48)于丹老师讲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父母、老师和孩子们都爱看!)(2012-11-03 09:59:18)南怀瑾先生谈近一百年来中国的文化教育(2012-11-01 05:18:38)老师,请您不要这样说和做!(2012-10-31 20:35:17)国学经典:孔子教育语录100句(附释文)!(2012-10-29 13:15:11)小故事,大智慧开悟人生(一)(2012-10-27 15:18:18)中学生须牢记的十句肺腑之言!(2012-10-20 18:21:15)朱永新教授新教育精彩语录集(2012-10-20 06:05:59)100本书100句话,句句真理(2012-10-18 15:15:19)《名贤集》一生受用不完的警示语(2012-10-18 05:4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