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教育思想重点归纳总结
![孟子教育思想重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25ef753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d6.png)
孟子教育思想重点归纳总结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儒家圣人”之一,其教育思想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人性教育、修身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下面将对这些重点进行归纳总结。
首先,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人性教育。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内在都有一种天赋的道德良知,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良好的环境熏陶,就能使其发挥出来,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和责任感的人。
他提出了“性善论”,即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充分引导和培养人的善良天性,就能使人们具备高尚品德和正确价值观。
其次,孟子的教育思想注重修身教育。
修身教育是孟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人要通过修身来实现道德的完善。
孟子提出了“四端五常”的修身理念,即仁、义、礼、智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基本要素,而忠、孝、悌、节、义则是这些要素的具体表现。
孟子强调,只有通过日常的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和品行,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
另外,孟子的教育思想关注教学方法。
孟子主张“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他提出了“尺寸”,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刻意压抑和规范学生,而是充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潜能。
此外,孟子还主张以“教”代替“训”,强调教师要通过亲身言教和具体行动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价值追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总体而言,孟子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性主义特点,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修养品质,注重个性发展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孟子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和推进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从《孟子》看孟子的教育思想与现实意义
![从《孟子》看孟子的教育思想与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e0bc9963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be.png)
从《孟子》看孟子的教育思想与现实意义简介《孟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儒家典籍之一,也是孟子的代表作品。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人类教育提出了系统化、理论化的观点和方法。
本文将通过针对《孟子》中关于教育的论述来探讨孟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其在现实中的意义。
孟子的教育思想概述1. 教育目标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需要通过教育来发展和完善自身。
他主张培养人们具备仁爱之心、知识才能和道德修养,追求真理和美好生活。
2. 教育方法•树立榜样:孟子认为先行者应该成为别人学习的楷模,通过榜样引导他人。
•启发式问答:倡导由下而上、由易到难地提问,通过回答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
•隐喻寓言:使用富有启示性和象征性的寓言故事,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智慧。
3. 教育背景孟子关注教育的社会层面,在《孟子》中提到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
他认为,合理的政治制度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教育的基础,而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
孟子教育思想对现实的意义1. 培养公民品质孟子的教育思想注重发展人性本善和培养仁爱之心,这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影响。
在一个多元化、复杂化的社会中,通过培养公民品质,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减少冲突,并推动社会发展。
2. 增强道德修养面临日益剧烈竞争和伦理风险的现实中,孟子强调道德修养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引导人们掌握正当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可以建立积极、健康的个人品格并增加社会稳定。
3. 培养创新能力孟子的启发式问答和寓言教育方法提倡通过思考和探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现代社会,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各领域重要目标,孟子的教育思想仍有借鉴意义。
4. 影响教育政策孟子关注教育背后的社会因素,他认为领导者应该以德治国,在《孟子》中提到"师出必达,然后民信"。
这一观点对于指导现代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具有参考价值。
结论孟子的教育思想与现实有着紧密联系,尤其是在培养公民品质、增强道德修养、培养创新能力以及影响教育政策等方面。
孟子教育理论
![孟子教育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a4cb019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5c.png)
孟子教育理论孟子的教育思想: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
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
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
孟子一贯以孔子的正统的继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
他不仅授徒讲学,培养出了乐正子、公孙丑、万章等优秀的学生,还与弟子一起著书立说,著《孟子》七篇,留给后世。
犹如绵绵春雨,普降于漫漫的历史文化中。
对教育方法的改进,孟子很推崇“易子而教”的传统教育方法。
当他的得意门生公孙丑询问有的君子为何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时,孟子回答道:“势不行也。
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
继之以怒,则反夷矣。
……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
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离娄章句上)父子之间由于感情深厚,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往往不严,对于儿子的一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和骄惯而放任,从而使正确的教育难以为继。
所以,“父子之间不责善”,易子让别人来教育,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教育方法中的“因材施教”。
肯定在进行教育时,必须采取因人而异的多种方法。
而且,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发展。
认为教育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孟子所倡导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是中国古代教育学的结晶,对今天的学习和教育仍然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请简述孟子的教育思想。
![请简述孟子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1059600b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40.png)
请简述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也既是要培养君子。
孟子认为,传统社会具有五种人伦关系,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和朋友。
在《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认为,人伦中的双方都是要遵守一定的“规矩”: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孟子的这一观点被后世总结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三纲五常。
同时,孟子的德育思想也是孟子的高频考点。
孟子认为,应当以存心养性为核心,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反求诸己,最后成就大丈夫这样的理想人格。
主张培养浩然之气,认为大丈夫应当仰不愧天府不愧地,培养一身正气的儒家人格。
孟子认为学习应当“盈科而后进”,强调循序渐进的学习,更要做到“教亦多术”,也就是说应当做到因材施教。
这是孟子最核心的教育方法思想。
在《孟子尽心上》中说道“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老师要如长养万物的时雨,循循善诱潜移默化进行教育,进而完成君子的五种不同的教育,有完成品德修养的,有成就人才的,有回答问题释疑解难的,有留下学说被后人景仰、学习的,针对不同的人来进行不同方向的培养。
出自之外,外有深造自得以及专心致志。
其中深造自得指更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不断前进,以达到精深的境地。
力倡以主体的体验来获得认知,在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孟子的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
![孟子的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e74d8b34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b2.png)
孟子的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1. 简介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战国时期中国的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被尊称为“孟子”。
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价值。
2. 孟子的教育思想概述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培养人的品德、智慧和能力。
以下是其中几个核心理念:2.1. 天性善良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具备天赋的良善本质。
这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挖掘和发展学生内在的优点和潜力。
2.2. 教养式教育孟子提倡通过明确规范、正确引导和恰当培养来塑造学生的品德。
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道德榜样和学生行为模范。
2.3. 尊重个体差异孟子主张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制定教育计划和教学方法。
他认为,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并因此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才能。
2.4. 言传身教孟子认为,教师的职责不仅限于课堂上的言传,更包括身教。
通过自身的榜样力量和行为方式,教师可以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3. 孟子的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3.1. 强调德育与智育并重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不仅包括知识技能,也非常注重道德素质和个人品质。
孟子提出的德育、智育并重理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3.2. 注重个性发展现代社会鼓励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孟子主张尊重个体差异并根据不同需要提供相应支持和指导。
3.3. 打造优秀师资队伍孟子强调了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也需要注重培养优秀的教师,他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更有担当和榜样力量。
3.4. 融入家庭和社会孟子强调教育不仅限于学校,还应融入家庭和社会。
现代教育也在努力将教育与社会、家庭相结合,形成多维度的培养模式。
4. 结论孟子的教育思想以其人本主义、尊重个体差异及强调德育的特点,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深远的指导价值。
通过借鉴孟子的理念,并根据现代社会需求进行适度创新和改进,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发展。
孟子教育思想
![孟子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cabd4f20ba1aa8114431d990.png)
例子:祖冲之哭算圆周率
祖冲之很早就觉得《周髀算经》中的圆周率与实 际不符和,他读了很多书后,才知道从汉朝以后,已 经有很多科学家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这是祖冲之 虽然已年近四十,但他发誓要攻破这道难关。 当时,祖冲之在宫众做官,只有晚上空闲。所以, 他每天都盐酸到半夜,直到灯油快干时才去休息。 祖冲之就是这样,当 他认定做一个事情时,一 定会把它做好,不管过程 有多么的困难,都不会半 途而废。
二、专心有恒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说: "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 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 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 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 致志,集中注意力,这是孟子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 科学原则。
孟子教育思想 之
循序渐进
专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恒
一、循序渐进
孟子重视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他继承了 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思想,所谓“循循然” 意味着孔子善于按照次序、一步一步地进行诱 导。 1、“其进锐者,其退速。”
2、“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3、“源泉混混,不舍心昼 夜,盈科而后进,放于四海 ”
反例:揠苗助长
此外,他对教师提出了一条标准, 那就是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而不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作为教师 必须首先自己明白,然后再去教别人 明白。
希望我们大家在学 习了这些教育思想后, 能够在以后成为一名 合格的优秀的小学教 师。
感 谢 观 赏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 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 又害之。”用揠苗助长的故事说明,要想幼苗茁壮 成长,只有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长,必然 失败。 孟子认为学习既要不间断地努力,但又不能拔 苗助长,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客观规律,脚踏实地, 循序渐进。
孟子的教育思想总结教师
![孟子的教育思想总结教师](https://img.taocdn.com/s3/m/e3e90126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2a.png)
孟子的教育思想总结教师孟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教育思想的贡献深远而重要。
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人的道德品质,追求人的完善和达到人的理想境界。
下面就来详细总结孟子的教育思想。
首先,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人性的善。
人性本善是孟子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
他认为每个人出生时都具备了善良的品德,只需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培养,就能够发展出显著的品质。
孟子主张教育要唤起人们内在的善良本性,并通过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正确的引导,使其发展成为独立、有品德的人。
其次,孟子的教育思想注重修养和道德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智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孟子提倡以道德为先,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仁、义、礼、智等美德,使其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孟子强调:“仁者爱人之心也,义者治人之道也,礼者治人之文也。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养和道德教育,才能使人们具备正确的行为方式和美德品质。
再次,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辅导和启发。
孟子认为教育应该注重个性化的培养,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潜力来进行辅导和启发。
他主张“因材施教”,即因人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孟子认为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天赋和能力,灵活调整教材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的潜力和优势。
最后,孟子的教育思想注重实践和经验教育。
孟子认为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实践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他提倡“知止而后有定”,即通过实际实践和经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孟子认为只有经过实际实践的锤炼和磨练,学生才能真正成长为有能力、有道德的人。
总之,孟子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他强调人性的善良本性,注重品德修养和道德教育,提倡个性化的辅导和启发,注重实践和经验教育。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教育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培养思想独立、有创造力、有道德品质的人才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孟禄教育思想总结
![孟禄教育思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6178b08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eb.png)
孟禄教育思想总结孟禄教育思想总结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三个方面。
首先,孟子的教育目标是以修身为核心,以培养人的良知、道德和品质为主要目标。
他认为人性本善,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引导人们发掘和培养自己内在的善良本性,以达到个人自我完善和道德升华的目标。
此外,孟子还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点,强调人应该关心他人、关注社会,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其次,孟子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激发兴趣、倡导榜样、启发思考等。
他主张在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通过榜样的力量塑造学生的品格。
他强调师道尊严,要求教师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榜样中学习到正确的道德和行为。
孟子还提出了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要教育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再次,孟子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道德教育、知识教育和身体教育三个方面。
他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强调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提倡仁爱、忠诚、孝敬等美德,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而知识教育是为了培养人们的智慧和才学,在教育中应该注重知识的启发和传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面。
此外,孟子还提出身体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强健的体魄是实现人的良知和道德的基础,主张适度的体育锻炼和体操训练,以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总而言之,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修身、养性、启发思维,以道德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人的良知、道德和知识,以达到个人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的目标。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儒家教育及后来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代教育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孟子对教育思想的贡献和理论有哪些
![孟子对教育思想的贡献和理论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d286e2c1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ce.png)
孟子对教育思想的贡献和理论有哪些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哲学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所著的《孟子》一书中,该书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强烈实践性的著作,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孟子的教育理论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主要贡献。
一、强调人的本性善良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善恶之辨,人皆知之,善良之情,人皆有之”,人的本性是好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扬光大人的本性,使之成为良善之人。
在孟子看来,教育应该是爱心的温暖而不是惩罚的严苛,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发挥教育的良好作用,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莫大的推动作用。
二、注重教育实践孟子把实践作为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认为教育离不开实践环节,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孟子主张“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强调对学生的实践教育,注重开展各种实际活动,培养学生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三、提倡爱心教育孟子主张“爱人”、“恩泽”,提倡对人的爱和关怀,并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仁”,即爱人心态的实现,因此,他强调爱心教育,指导教育者要具有同情心和同理心,在教育过程中进行人性化的关心,多为学生着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爱的呵护下迅速成长。
四、注重道德教育孟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主张把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少年儒者,即优秀的道德公民上。
同时,为了实施道德教育,孟子提出了以“礼”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强调要“教之以礼”,使学生日常言行举止符合一定的礼仪准则,建立和谐美好的社会关系。
五、提倡天下为公的民族观念孟子倡导天下大同,“天下之人皆为一体,知人心者,其兼天下之心”的思想,他认为人类是一个整体,没有贵贱之分,所以他提倡天下为公,主张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贵贱、贫富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天下大公的民族观念和国际化的思维能力。
孟子的教育思想具有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内涵。
总结孟子的教育思想
![总结孟子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c143f4fd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f8.png)
总结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孟子对教育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孟子强调人的天性善良。
他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有良善的本性,只是受到环境的影响而改变。
因此,教育的任务是引导人们回归本性,发扬善良的品质。
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并进一步阐述了天命与道德的关系。
他认为天赋给每个人的天命就是善良,人应该按照这一天命去行事。
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天命,并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天命。
其次,孟子提出了“性即事”的教育观点。
他认为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孟子认为,只有将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
他强调教育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践意识,让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孟子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
他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教育原则。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强调家庭作为一个社会单位培养子女的责任和作用。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孟子提出的核心价值观。
他认为,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义理之志、礼节之道、智慧之能和诚实之信,可以使人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第四,孟子强调了教育的社会责任。
他认为,家庭和社会都应该承担教育的责任。
家庭是孩子最初的教育场所,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教育孩子有道德心、有责任感。
而社会则应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孟子还主张建立公共教育制度,保障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同时提倡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使更多的人受益。
最后,孟子强调了教育的价值观。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和伦理观念。
他强调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仁者爱人”的境界,即使人们成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关心他人,关心社会。
他认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
总而言之,孟子的教育思想以人的本性善良为出发点,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仁爱之心、实践能力和道德品质,以及全面发展个体的能力与素养。
孟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案例有哪些
![孟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案例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039d3eeb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60.png)
孟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案例有哪些孟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被视为儒家思想的一部分,强调人的自我完善和行为规范。
孟子认为,人是有善性的,通过教育和修行可以使人逐渐成为完美的人,从而实现社会和谐。
在孟子的教育思想中,有三个核心概念:仁爱、教育、天命。
仁爱是孟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它指的是人对人的关爱和尊重。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有与生俱来仁爱之心。
然而,为了让这种仁爱之心发挥出来,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引导。
孟子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思想,认为家庭教育是培养仁爱之心的基础。
只有在家庭中,孩子才能学会尊重父母,体谅别人的难处。
同时,孟子也强调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也要相互关爱,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教育方面,孟子提出“以教为学”的思想,即强调实践教学。
他认为,只有通过真正的实践才能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上》中说:“声教之所以然者,日新者多。
”他认为,只有通过日日新月月新的学习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
因此,他提倡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教育,而非单纯地讲授知识。
在孟子的教育中,精神教育和品性教育同等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天命是孟子教育思想的又一重要概念。
孟子认为,天下万物有度,人也是如此。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命,而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知道自己的天命,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它。
他说:“人之所以贵乎其有天地,其有礼义,其有耳目口鼻,其有情理是也。
”孟子认为,人的天命是在与自然、社会、人际关系的互动中逐步发展的。
因此,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上。
孟子的教育思想虽然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它的影响至今仍然不可忽视。
下面就来看一些孟子的教育实践案例。
孟子的教育实践案例1. 教育教师孟子不仅注重家庭教育,也投入大量精力来培养教师。
他出门游历时,会向当地的知名教师请教学术知识,同时也会给教师提供物质帮助。
例如,据传孟子在给正德君教书(一种古代乐器)时,就让他的学生张子为正德君的老师提供住处和生活用品。
孟子的教育思想实践
![孟子的教育思想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e177cfee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ba.png)
一、孟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 教育目的是培养“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人才孟子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具有“仁义礼智信”品质的人才。
这种人才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还要有治国安邦的能力。
孟子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2. 教育对象是全体民众孟子主张教育应该面向全体民众,不论贵贱贫富,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他认为,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3. 教育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孟子强调教育方法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即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他认为,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比喻、寓言等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4. 教育内容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相结合孟子主张教育内容应该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相结合。
他认为,道德教育是文化教育的基础,文化教育是道德教育的补充。
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
二、孟子教育思想的实践方法1. 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孟子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2.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提问、讨论、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3. 重视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孟子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考察、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 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孟子认为,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
三、孟子教育思想的历史影响1. 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才孟子教育思想强调道德教育,使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孟子的教育思想概括总结
![孟子的教育思想概括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cdf6237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65.png)
孟子的教育思想概括总结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姓孟名轲,字子路,直言曰:“爱欲则不可为师也。
”在古代中国儒家学派中,孟子被誉为“后圣”,也是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人的天性以及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良知和善心,只需通过教育引导和培养,就能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孟子的教育思想以人性的善为基础,主张以仁爱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个人能力,进而达到改善社会和塑造完善人类的目标。
首先,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人的天性。
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本善,每个个体都具有一种天生的善良本性,这是他与其他动物不同的地方。
他曰:“道之所存,虽千万人吾往矣。
无故而失道者,至丧其天。
”(《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和善心,只需要通过正确的教育和培养才能使其发挥出来。
教育对于孟子来说是引导和培养人的天性的过程,通过教育人可以返本归真,回归善性。
其次,孟子的教育思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孟子主张对个体进行全面的人格教育,包括道德品质、智慧能力和身体健康等方面的培养。
他指出:“人皆有不足,学问自教亦自止也。
”(《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个体注重自我修养,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圆满,并且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
他主张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并且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另外,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孟子认为,“教之以义”,“师不可以不敬也”(《孟子·尽心下》),教育是塑造人的德性和品质的最重要的手段,也是创造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他主张尊重教师,崇尚教育,并且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曰:“有人焉,有志焉,常可使之,无求焉,无诎焉。
如使之始,则愈求而疏焉”(《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教育需要摒弃力量的辱骂和训戒,而应该以亲切的态度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再者,孟子的教育思想倡导以仁爱为核心。
孟子的主要教育实践思想
![孟子的主要教育实践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3af30b4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ae.png)
一、人生观孟子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实现人的本性,即“性善论”。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有通过教育和修养,才能使人的本性得到充分发展。
因此,孟子强调教育在人生中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本性、完善人格的途径。
二、教育观1. 教育的目的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仁、义、礼、智、信等品质的人才。
他主张:“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即教育要发挥长善救失的作用,使人的本性得到充分发展。
2. 教育的主体孟子认为,教育的主体是教师。
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丰富的知识,以身作则,引导学生走向道德完善。
他强调:“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即教师得到天下英才而教育他们,是一种乐事。
3. 教育的方法孟子主张因材施教,他认为:“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即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个性、才能、兴趣等方面进行因材施教。
4. 教育的评价孟子认为,教育评价应以学生的品德和才能为标准。
他强调:“观其所以,察其所安,人焉廋哉?”即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来评价他们的品德和才能。
三、德育观孟子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核心。
他主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必先正其身。
”即要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首先要培养教师的品德。
孟子强调德育的重要性,认为德育是培养人的本性、完善人格的基础。
1. 德育的内容孟子主张德育应包括仁、义、礼、智、信等品质。
他认为,仁者爱人,义者正己,礼者敬人,智者明理,信者诚实。
这些品质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教育的核心。
2. 德育的方法孟子主张德育要注重实践。
他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即当人的品德修养到一定程度后,再学习文化知识。
此外,孟子还强调德育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品德修养。
四、教学观1. 教学内容孟子主张教学内容要丰富多样,既要包括文化知识,又要包括道德品质。
他认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论述孟子的教育思想
![论述孟子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58c954b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9b.png)
论述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思想上的传统,历史上人们一直深受其影响。
孟子教育
思想的核心是要教会孩子们崇尚美德,崇拜道德,反对恶习,深入心灵,培养每一个人才能获得教育。
孟子并不是一味地倡导封建礼教,而是把道德当作一种适当的教育方法。
他主张,孩子应先接受原则教育,在原则教育的基础上,做到忠于国家、忠于社会、忠于家庭,以此来有助于自我修养。
另外,孟子也坚持自然观念,即孩子们本性天真,可以通过良好的教育、鼓励
和训练,帮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培养出高尚的美德。
孟子还坚持不懈地促进孩子们对美德的求知及对伦理道德的精神上陶冶,以充实他们的生活。
由此可见,孟子的教育思想传承了传统的道德教育的理念,同时也注重心理和身体的发展。
孟子的教育思想为现代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凝聚了古今中外的思想洗礼,
提供了紧密的思想纽带,帮助人们体验历史的洗礼。
孟子的教育思想被传承至今,仍然特别受欢迎。
他的思想不仅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指出了方向,也对全人类的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请简述孟子的教育思想。
![请简述孟子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7dc28ef3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9f.png)
请简述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西汉时期思想家,作家,哲学家,政治家,史学家,是一位深受尊崇的思想导师,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深远影响。
孟子的教育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他强调教育应该以礼乐为基础,重视道德修养,主张尊师重道,认为教育应该以“和合”为核心,重视知识的传授。
他说:“传道与授业,解惑与习气。
”意思是教师应该把知识与道德教导给学生,使学生懂得道理,做到“和”。
此外,孟子强调教育要注重实践,主张学以致用,使儿童从小就学会有用的技能,有助于他们以后的发展,他认为人们从小就要学会感恩,遵守社会公德,并且要学会改过自新,懂得谦虚,不贪污舞弊。
孟子重技术,认为技术创造财富,改善生活质量,是民族的根本,他强调教育要重技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礼乐”实践技术,以使学生掌握“礼乐”所需要的技能,使“礼乐”之道得以贯彻,同时也能满足国家发展所需要的技能人才。
孟子认为,学生应该不断求知,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人生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和道德健康,而不是只强调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理性思考的能力,这样的学生才能正确的处理问题,具有自信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之,孟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传统的学术传统和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从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主张以礼乐为基础的教育,重视道德,注重实践,重视学生的心理和道德修养,强调学生求知好学,以及自我调节,独立思考的能力,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上古时期中国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及其为今天的教育思想的启示意义。
孟子的教育思想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从秦汉时代到近代,都影响着中国的学术传统,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发展,因为孟子重视德行教育,不断提倡“尊师重道”,注重实践,把学习当成乐趣,也强调学生要懂得谦虚、宽容、审慎、积极,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崇高道德,使学生懂得责任心,从而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孟子》对教育的启示和帮助
![《孟子》对教育的启示和帮助](https://img.taocdn.com/s3/m/959e0d4a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c3.png)
《孟子》对教育的启示和帮助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因材施教:孟子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进行教育,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这意味着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强调道德教育:孟子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这提醒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通过道德教育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
3. 倡导自省和修身:孟子提倡个人通过自省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努力改进自己。
这种思想提醒学生要有自我反思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4. 重视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孟子认为环境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这意味着教育工作者应该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包括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校园氛围等,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 培养创新思维:孟子强调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知识。
这提示
教育工作者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孟子关于教育的观点
![孟子关于教育的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0b4aec83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d3.png)
孟子关于教育的观点
孟子强调了“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这意味着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但是通过不同的教
育和修养可以使人们的品性有所差异。
在孟子看来,教育是一种塑造人性的过程,通过良
好的教育可以使人们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
孟子认为,教育应该是全面的,包括德育、智育和体育。
德育是最重要的,因为一个人如
果没有良好的品德,就无法做出有益于社会的事情。
同时,智育也很重要,因为只有具有
丰富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能在社会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此外,体育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
部分,因为体育可以培养人们的意志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有益于身体健康。
孟子还提出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助有三,无德為大”、“不信有三,无礼为大”等教育理念。
这些理念不仅仅是在教育个人方面有意义,同时也可以用来指导国家的治理和社
会的统治。
在孟子看来,教育应该是一项持续的任务,而不仅仅是在学校里进行的。
他认为教育不仅
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因此,孟子强调了教育要有耐心和恒心,要随时随地都进行。
总的来说,孟子的教育观点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他强调了人的本性是善的,而良好的教育
可以使人们发挥他们的潜能。
同时,他也提出了很多教育理念,这些理念不仅仅是在教育
个人方面有意义,同时也可以用来指导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统治。
综合上述观点,孟子的
教育观点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它对当今社会的教育问题和教育改革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孟子的教育思想的总结
![孟子的教育思想的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9f64d2a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56.png)
孟子的教育思想的总结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孟子强调人性的善良。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天生具有良善的品质。
他提出了“性善论”,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人的善良不是天生的,它来源于人的内心,人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发展这种善良。
孟子认为,人性的善良可以通过教育得到发扬光大,而不善的行为则是受到外界的影响。
其次,孟子提出了“教化”的概念。
他认为,教育是对人性善良的发掘和培养,而这需要通过教化的方式来实现。
他主张通过教化来引导人们的情感、意志和行为,使人们实现自己的人格完善和道德境界的提高。
孟子强调教化要有恰当的方法和内容,他提倡以道德规范和美好品质为核心内容进行教化,同时也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
再次,孟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广泛性。
他认为,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也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孟子主张国家应该重视教育,并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举措。
他提出了“兴教、愛民”的口号,强调教育可以使人民富强、国家兴旺。
同时,孟子也强调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无处不在。
他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社会环境也可以起到教育的影响。
最后,孟子强调了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观。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格和修养,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伦理观念和行为习惯。
他主张培养人的德行和智慧,使其成为富有理想、有担当、有智慧的人才。
此外,孟子还强调了爱人的重要性,他认为爱是教育的基础,只有真正的爱才能激发人们的内在动力,推动人们自觉地追求美好的品质和道德行为。
总之,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人性的善良、教化的重要性、教育的广泛性以及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观。
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古代,也对今天的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提醒我们教育的关键是培养人的品德和思维能力,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担当、有智慧的公民,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的教育思想新高考新国学2011-11-08 2204_5cc149a20102dtlq孟子的教育思想孟轲(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中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县),是鲁国贵族盂孙氏的后代。
孟柯是继孔子以后的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被以后的封建统治者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后人把孔孟的主张合起来,称之为孔孟之道。
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1、尚志养气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立志有恒的思想,认为一个人最主要的问题是立志。
齐国王子垫问孟子,"士干什么事?"孟子日"尚志"。
意思是使自己志向高尚。
王子问又间“何谓尚志?”孟子回答说“行仁义罢了。
居住于仁,行走由义,这就叫志行高尚。
”孟子与孔子一样,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目标,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
孔子把这称为"杀身成仁"。
孟子把这称为"舍生取义"。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和道义都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二者不能并有,即便牺牲生命,也要保全道义。
生死与荣辱发生矛盾时,志士仁人宁愿光荣而死,不愿屈辱而生。
死虽可恶,但还有比死更可恶的行为,就不应该避死而苟活,那就要舍掉个人的幸福以至生命,实现其道德理想。
可见孟子认为道德生活比个人幸福、比个人生命都重要。
在立志问题上,孟子与孔子不同之点在于,孟子提出了立志与"养气"的关系。
“气”是什么?孟子认为“气”是充满人身、能够影响肉体运动,而且还能反作用于心志、道德的东西,这就相当于中医说的“营卫气血”之“气”,有点朴素唯物主义的气息。
孟子认为,普通的人只要注意“养气”,经过量的积累可以质变,逐渐形成圣人身上的所谓“浩然之气”,它是正大刚直之气。
孟子的养气说表现出高度推崇理性自觉与坚定志向的作用。
于是他的"浩然之气"实际上使成了经过长期的道德修养而达到的一种高度自觉、志向坚定的崇高精神境界。
他认为有了这种境界,不仅贫富贵贱不动于心,生死祸福也能置之度外,这种人可谓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作为道德上的气节操守,是有积极意义的。
2、反求诸已孟子最服膺孔子的内省方法。
孟子认为,当自己的行为与别人发生矛盾时,首先要自我反省。
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
意思是说,我爱别人可是别人不亲近我,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智慧才能够有够?我有礼貌地对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答,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恭敬够不够?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便反躬自责。
孟子以为一个人的祸与福,都决定于他本人的作为。
他说"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即祸害或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我来的。
一个人要 "自求多福",不可 "自作孽"。
他常引 (商书》太甲的话"自作孽,不可活"。
作的罪孽,逃也逃不了,无法挽救了。
孟子多次强调反求诸己,在协调人与人关系中,厚于责己,不要自暴自弃,认为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他还说,不要埋怨超过自己的人,"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已者,反求诸而已"。
意思是说,·在道德修养方面如同比赛射箭一样,射箭时先端正自己的姿态而后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反躬自问罢了。
3、改过迁善 (略)4、意志锻炼孟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聪明和才智,都是从艰苦和患难的锻炼中得来的。
他说,“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疾。
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意思是说,人之所以有道德、智慧、本领和才能,经常是由于他处于灾患逆境之中;那些孤立之臣、庶孽之子,他们时常提高警惕,考虑患害也深,所以他们往往通达事理。
孟子还说过"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人常在困难忧患中自下而上成长。
他历数传说中的尧舜、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任大事的人,都曾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和被选拔出来的。
于是他得出结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意思是说,天将要把重大任务落到某人身上,一定先要苦恼他的心意,劳累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体,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强他的能力。
一个人错误常发生,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才能有所愤发而创造。
这里孟子虽打着天命的旗号,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可是讲的却是完全不依靠天命的道理,要人奋发有为,时刻处于兢兢业业之中,有所警惕,有所激励,勇于斗争。
以此修己则可以造就英雄,以此治国则可以免患图强。
孟子这段话是十分深刻的,反映了道德教育与修养中的一条规律,在实践中不断磨炼和提高自己的意志与道德品质,乃是造就一个有作为的人的必备条件。
关于知识教育的思想1、深造自得孟子从"尽心、知性、知天"思想出发,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
既然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在我心中,那么只有自求自得,才能深入心通,心有所得,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
所以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他认为君子的高深造诣要有正确的办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地追求得到。
自觉地追求得到的,掌握得比较牢固,牢固地掌握而不动摇,就能积蓄很深,积蓄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自觉地有所得。
他还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追求探索,便会得到;放弃,便会失掉,这是有益于收获的探求,因为所探求的对象存在于我自身之内。
这就是说,他重视学生自得,认为自觉得到的知识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这种知识用起来可以探索求源,左右取之不尽,运用合宜,这样便可以步步深造。
孟子认为深造自得必须注意由博返约。
他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解说,在融会贯通之后,再回到简略地述说大义的地步。
关于博与约的关系,孔子也说过"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以礼约文,以约约博;博在文,约文又在礼也。
"之"是指代"文",这正是我们常说的由博返约的意思,即从许多知识中得出简明精要的概括,这是思维高度概括的表现,是驾驭知识的一种能力。
孟子承继了孔子的这一思想,认为深造自得要注意能将广博的知识,融会贯通,然后再归纳为简约的结论以达到"约"的地步。
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
作为教师,要把一个道理讲明白,如果没有关于这个道理的广博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就很难把这个道理的重点、难点与关键之处向学生讲清楚。
由博返约,以简驭繁,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重要的教学与学马方法。
2、启发思维孟子同孔子一样,善于启发思维,善于使用问答法达到他预期的结果。
他的善于用比喻的方法,使学生容易明白他所讲的道理。
他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开动脑筋,不急于代替学生作结论。
他有一句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他要求学生有存疑精神。
这是对孔子的"多闻阙疑"、"多见阙殆"的思想的发展。
有疑才有思,疑,证是启发思维的起点。
他还说"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弃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意思是说,高明的工匠不因为拙劣工人改变或废弃规矩,高明的弓手弃也不因为拙劣射手变更拉开弓的标准。
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试的姿势,以启发和诱导学生,激发学生有进无退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不能降低要求,要在正确的道路中站住,有能力的学生便跟随而来。
这是教师引导的结果。
3、循序渐进孟子重视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他继承了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思想,所谓"循循然"意味着孔子善于按照次序、一步一步地进行诱导。
孟子认为学习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应自强不息,不可松懈或间断;一方面也不应流于急躁或邋。
他说"其迸锐者,其退速",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他还把进学的次第比作流水,"不盈科不行",流水遇到坎坷时,必须等水盈满后才能继续往前进行,"盈科而后进",日夜不停地流到海里去。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所谓"成章"竟引申为事物达到一定阶段或具有一定规模,则可日成章。
孟子的意思是,君子的有志于道,没有一定的成就,也就不能通达。
不能说等取巧,不能急躁冒进,没有一个二个地循序渐进的累进,不可能发展达到伟大的成就。
所谓"源泉混混,不舍心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于四海",就是这个意思。
孟子认为学习既要不间断地努力,但又不能拔苗助长。
他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一定有事作,时刻记住它,但也不能违背规律人为地帮助它生长。
不要学一个宋国人那样,他担心禾苗不长而一一拔高,疲倦回到家里,对家里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
他儿子赶快跑去一看,禾苗都枯搞了。
其实天下不帮助禾苗生长的人是很少的。
以为培养工作没有益处而放弃不千的,那是种庄稼而不锄的懒汉;违背规律地去帮助它生长的就是拔苗的人。
这种助长行为,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他以禾苗的自然生长来譬喻人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发展,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要求教学过程中遵循客观规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4、专心有恒孟子重视学习的专心致志,反对三心二意。
他以下围棋为例,他说,下围棋只是小技术,如果不一心一意,那也学不会。
弈秋是全国的下围棋能手,假如让他教授两个人下棋,一个人很专心,听弈秋指导;另一个表面听着,心里却在想,要是有只天鹅快飞来,就要拿起弓箭去射它。
后者的学马成绩一定不如前者。
这是因为后者不如前者聪明吗?自然不是的。
这说明学习上的差异,和对学习是否专心有关,而不完全是决定于人的天资的高低。
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讨论注意问题,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以及注意的分配问题。
他说“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意思是,莫怪王的不聪明,纵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冷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