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研——孟子的思想
孟子教育思想重点归纳总结
孟子教育思想重点归纳总结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儒家圣人”之一,其教育思想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人性教育、修身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下面将对这些重点进行归纳总结。
首先,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人性教育。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内在都有一种天赋的道德良知,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良好的环境熏陶,就能使其发挥出来,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和责任感的人。
他提出了“性善论”,即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充分引导和培养人的善良天性,就能使人们具备高尚品德和正确价值观。
其次,孟子的教育思想注重修身教育。
修身教育是孟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人要通过修身来实现道德的完善。
孟子提出了“四端五常”的修身理念,即仁、义、礼、智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基本要素,而忠、孝、悌、节、义则是这些要素的具体表现。
孟子强调,只有通过日常的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和品行,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
另外,孟子的教育思想关注教学方法。
孟子主张“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他提出了“尺寸”,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刻意压抑和规范学生,而是充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潜能。
此外,孟子还主张以“教”代替“训”,强调教师要通过亲身言教和具体行动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价值追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总体而言,孟子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性主义特点,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修养品质,注重个性发展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孟子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和推进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论述孟子的教育思想总结
论述孟子的教育思想总结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鲁国人,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对于教育的思考和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孟子之道”,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孟子的教育思想中,主要包含了关于人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理念,以及育人方法和教育的目的等方面的论述。
首先,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人性的善。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即每个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
他否定了人性恶劣的观点,坚信人性之善,认为人们具备了天赋的道德感和人伦观念。
孟子的这一观点对于教育意义重大,他指出人性的善良需要通过良好的教育和鼓励来发展和实现。
其次,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一个人需要首先修身,通过对自己身心的修养和自律,使自己达到道德的高尚境界。
然后,才能以身作则,影响和感染身边的家人和社会,达到齐家的境界。
最后,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教育,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孟子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此外,孟子的教育思想还强调了育人方法和教育的目的。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和技能。
孟子提出的“由不善到善”的教育理念,意味着教育应该引导学生从道德不善到道德善良的转变,通过言传身教和榜样的示范来影响学生的行为和举止。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延续和发扬人性中的善良品质,为社会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孟子的教育思想围绕着人性善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育人方法和教育的目的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理念和体系。
他强调了人性的善良,主张通过教育来发掘和培养这一善良,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的人才;他倡导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注重个体的自我修养和责任感;他强调了育人方法和教育的目的,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为中心,注重思想精神的灌输和培养。
教育学考研——孟子的思想
教育学考研——孟子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和主张(一)“性善论”教育理论的基础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
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
孟子认为人性不是食色,告子曰:“食色性也”。
应当是提“仁义礼智”之类的道德属性。
他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费思耳矣。
”(6)孟子认为仁义礼智这些人的“良知”、“良能”,是人所固有的,这反映了唯心主义观点。
孟子的“性善论”成为其教育思想的基础。
其一,“性善论”说明了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人之需要社会伦理与政治,这是为人的内在本质所决定的,学习的可能,不在于其他,而首先在于人之为人。
孟子认为,讨论人性就应反映出所讨论的对象人这一类的类本质,所以人性是一个类范畴:人相对于其他的类绝不相同,而同类之中却相似。
基于此,孟子肯定人性本善,肯定“人皆可以为尧舜”,(7)并以之贯彻于其教育和政治实践。
其二,“性善论”还包含着一个人类种系发展的前提在内,换言之,“我固有之”(8)的仁义礼智根结底也是人类学习的结果。
人性本初称不上善,所谓有善性是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学习积淀而成。
所以,人性的善是人类学习的结果,是人类缓慢进化的结果,这又合乎逻辑地要求这种结果成为进一步进化的起点与内在依据。
这就是孟子为何把性善解为“端”,把教育过程视为“扩充”本性的过程的原因。
其三,“性善论”不仅揭示了人之“类”,而且还揭示了人之“故”。
孟子说过,探讨人性不过是在探讨人的所以然,而探讨人的所以然又是为了“顺性”而因势利导;人性之“故”就是“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9)所以,既然仁义属于人之所有,“为仁义”就必须依据人之所以然,“行其所无事”,“以利为本”。
所以孟子的“性善论”指出了:教育与学习是人的必须,也是人的可能;教育与学习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发扬人的自觉。
请简述孟子的教育思想。
请简述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也既是要培养君子。
孟子认为,传统社会具有五种人伦关系,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和朋友。
在《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认为,人伦中的双方都是要遵守一定的“规矩”: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孟子的这一观点被后世总结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三纲五常。
同时,孟子的德育思想也是孟子的高频考点。
孟子认为,应当以存心养性为核心,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反求诸己,最后成就大丈夫这样的理想人格。
主张培养浩然之气,认为大丈夫应当仰不愧天府不愧地,培养一身正气的儒家人格。
孟子认为学习应当“盈科而后进”,强调循序渐进的学习,更要做到“教亦多术”,也就是说应当做到因材施教。
这是孟子最核心的教育方法思想。
在《孟子尽心上》中说道“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老师要如长养万物的时雨,循循善诱潜移默化进行教育,进而完成君子的五种不同的教育,有完成品德修养的,有成就人才的,有回答问题释疑解难的,有留下学说被后人景仰、学习的,针对不同的人来进行不同方向的培养。
出自之外,外有深造自得以及专心致志。
其中深造自得指更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不断前进,以达到精深的境地。
力倡以主体的体验来获得认知,在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论语孟子教育思想观点总结
论语孟子教育思想观点总结论语孟子教育思想观点总结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之一,被尊称为儒家学派的“二圣”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教育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究孟子的著作《孟子》和相关文献,我们可以总结出孟子的教育思想观点如下:1.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孟子强调人性的善良,认为每个人都潜在着良善的品性。
因此,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唤醒和发扬人的善良本性,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使其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2.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情感和情操。
孟子认为,人的情感是与道德相关的重要因素,只有富有感情和情感才能产生真实的仁爱之心。
他主张通过对学生感情的教育来提高他们的情操,并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影响他们的道德行为。
3. 教育应该强调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
孟子认为,每个个体应该通过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来追求道德的完善。
他主张人们应该自觉地行善,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实现自己的道德自由。
4. 教育应该注重实践和经验。
孟子认为,知识和学问是通过实践和经验获得的。
他主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进行实践和实践,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孟子还主张学生应该学会自我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积极参与探索和实践。
5. 教育应该注重人的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
孟子认为,人应该具备对社会的责任感,并乐意为社会作出贡献。
他强调,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和奉献精神,使他们成为有用的人,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6. 教育应该注重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榜样作用。
孟子认为,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主张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7.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批判思维能力。
孟子主张学生应该具备创新和批判思维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
总之,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情操,主张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注重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育学必考人物之孟子教育思想
教育学必考人物之孟子教育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私学兴起,在私学中影响较大的有四家: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中儒家和墨家被称为“显学”。
提到儒家,必不可少的三个人是孔子、孟子和荀子。
接下来,中公教育马小芳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孟子的教育思想。
(一)思孟学派孟子,名柯,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人们通常把子思和孟轲视为一派,这就是著名的思孟学派。
思孟学派研究孟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是《孟子》一书。
孟子在政治上的主要主张是劝说统治者施行“仁政”。
(二)“性善论”——教育理论的基础孟子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
从“性善论”出发,孟子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
但是,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
因此,教育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三)“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所谓的“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
(四)“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孟子,他提出“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首先,“大丈夫”有高尚的气节。
其次,“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五)教学思想1.深造自得:孟子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
所以,学习中特别重要的是由感性学习到理性思维的转化。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2.盈科而进:“盈科而后进”指出了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
3.教亦多术:对不同情形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
4.专心致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以孟子的教育思想总结
以孟子的教育思想总结孟子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对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政策的思考。
以下将就这三个方面对孟子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即人性本善的观点。
他认为每个人天生具有善良、正义的本能,并主张通过教育来引导和培养这种善良的本性。
他说:“天将教汝也,弗受岂以为艰。
”意即天(自然)已经给了你教养的良机,如果不去接受和培养,岂不是太可惜了吗?孟子的这一观点反映了他深信教育可以改善人的品德和行为的信念。
其次,孟子强调了教育方法的重要性。
他主张从小培养人的良好习惯和道德品质。
他认为教育要从幼小时候开始,通过榜样示范和情感关怀的方式引导儿童。
他说:“立言而不立意,劝行而不劝远,此两者以和为贵。
”意即不仅要教导儿童正确的言行,还要用心灵沟通和情感关怀去感染他们。
此外,孟子还主张实践教学,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他说:“授之以理志满,示之以经国之事,行之以权衡”。
意即教育要目的明确,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并通过实际操作与权衡权衡融会贯通。
最后,孟子对教育政策也进行了探讨。
他主张国家应该重视教育,并提供公平机会给所有人受教育。
他说:“教而优则学生荣,不教则不学,学生之过也。
”意即教育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能力和资源的配置。
因此,国家应当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考核,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
总的来说,孟子的教育思想主张以培养人的良好品德和修养为核心,注重从小进行品性教育,并通过情感沟通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方式来实施教育。
他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引导人实现“仁”的境界,即具有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和和谐共处的品格。
此外,孟子还主张国家应该重视教育,并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和资源,为每个人实现自我发展的机会。
孟子的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的思想主张
孟子的思想主张
孟子的思想主张是: 民本,仁政,教育和性善论
1.民本思想: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著名论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2.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3.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
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孟子》文论思想分析
《孟子》文论思想分析孟子的主要思想(一)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在儒家学说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故历史上并称之为“孔孟”,儒家学说也被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有所发展,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主要体现在“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方面。
一、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一。
他大大发展了春秋以来的民本思想,要求统治者“保民”、“与民同乐”,其中,最突出的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尽心下》)孟子认为民众比君主重要,天子之所以为天子是因为他得到民众的信任。
他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离娄上》)桀和纣丧失了天下,正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失去了民心。
因此他推崇“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提出对残害人民的暴君可以进行诛伐,推翻他,并认为这是正义之举。
“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万章下》)“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尽心下》)对于汤伐桀、武王伐纣之事,孟子明确表示“贼仁者谓之贼。
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
他认为不仁不义的上位者是“独夫”,人民就可以“易位”甚至名正言顺地杀了这样的人,而不背上“弑君”的罪名。
孟子强调国君不仅要爱护民众,也要爱护臣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离娄下》)在他看来,国君对臣下不尊重、不爱护,臣下同样可以背弃国君。
“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万章下》)孟子把人民的意愿作为战争是否该兴起的重要标准。
当齐宣王在攻取燕国的问题上向孟子请教时,孟子认为取不取燕国要看燕国的人民是否愿意,“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总结孟子的教育思想
总结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孟子对教育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孟子强调人的天性善良。
他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有良善的本性,只是受到环境的影响而改变。
因此,教育的任务是引导人们回归本性,发扬善良的品质。
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并进一步阐述了天命与道德的关系。
他认为天赋给每个人的天命就是善良,人应该按照这一天命去行事。
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天命,并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天命。
其次,孟子提出了“性即事”的教育观点。
他认为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孟子认为,只有将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
他强调教育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践意识,让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孟子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
他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教育原则。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强调家庭作为一个社会单位培养子女的责任和作用。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孟子提出的核心价值观。
他认为,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义理之志、礼节之道、智慧之能和诚实之信,可以使人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第四,孟子强调了教育的社会责任。
他认为,家庭和社会都应该承担教育的责任。
家庭是孩子最初的教育场所,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教育孩子有道德心、有责任感。
而社会则应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孟子还主张建立公共教育制度,保障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同时提倡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使更多的人受益。
最后,孟子强调了教育的价值观。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和伦理观念。
他强调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仁者爱人”的境界,即使人们成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关心他人,关心社会。
他认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
总而言之,孟子的教育思想以人的本性善良为出发点,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仁爱之心、实践能力和道德品质,以及全面发展个体的能力与素养。
孟子的教育思想实践
一、孟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 教育目的是培养“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人才孟子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具有“仁义礼智信”品质的人才。
这种人才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还要有治国安邦的能力。
孟子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2. 教育对象是全体民众孟子主张教育应该面向全体民众,不论贵贱贫富,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他认为,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3. 教育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孟子强调教育方法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即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他认为,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比喻、寓言等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4. 教育内容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相结合孟子主张教育内容应该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相结合。
他认为,道德教育是文化教育的基础,文化教育是道德教育的补充。
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
二、孟子教育思想的实践方法1. 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孟子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2.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提问、讨论、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3. 重视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孟子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考察、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 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孟子认为,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
三、孟子教育思想的历史影响1. 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才孟子教育思想强调道德教育,使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论述孟子的教育思想
论述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是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教育思想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理论的基础、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理想人格以及教学,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
一、孟子教育思想的内容㈠教育理论的基础-"性善论"⒈“性善论”的内容性善论是孟子的人生观,也是其教育理论的基础。
孟子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四个“善端”,孟珂认为,仁义礼智这些人的“良知”“良能”是人所固有的。
⒉“性善论”的价值⑴“性善论”说明了人性是人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
⑵“性善论”包含了一个人类种系发展的前提在内,仁义礼智归根结底也是人类学习的结果。
⑶“性善论”不仅揭示了人之“类”,而且还揭示了人之“故”。
孟轲的“性善论”指出了教育与学习是人的必需,也是人的可能;教育学习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发扬人的自觉。
㈡论教育的作用⒈教育对个人的作用: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孟珂所说的“善端”只是人的某种可能性,将可能变成现实,要考教育、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
⒉教育对社会的作用:经过扩充固有的善,进而达到国家的治理。
㈢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孟子第一次明确的概括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论”,教育就是通过实现“明人伦”来为政治服务的。
㈣论理想人格⒈“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含义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的重要贡献。
首先,“大丈夫”有高尚的气节,他们绝不向权势低头,绝不无原则的顺从。
其次,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⒉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培养途径⑴持志养气志,即人的志向或信念与追求;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气及精神状态,一个人有了志向与追求,他就会有相应的气。
⑵动心忍性即意志锻炼,尤其是要在逆境中得到磨砺。
孟子认为,人的聪明才智得之于艰苦的磨练,环境越是恶劣,对人的造就越大。
教育学考研大纲重要考点孟子的“明人伦”思想
教育学考研大纲重要考点|孟子的“明人伦”思想
明人伦
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也称为“五伦”。
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1记关键词
孟子-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目的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孟子的主要教育实践思想
一、人生观孟子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实现人的本性,即“性善论”。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有通过教育和修养,才能使人的本性得到充分发展。
因此,孟子强调教育在人生中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本性、完善人格的途径。
二、教育观1. 教育的目的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仁、义、礼、智、信等品质的人才。
他主张:“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即教育要发挥长善救失的作用,使人的本性得到充分发展。
2. 教育的主体孟子认为,教育的主体是教师。
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丰富的知识,以身作则,引导学生走向道德完善。
他强调:“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即教师得到天下英才而教育他们,是一种乐事。
3. 教育的方法孟子主张因材施教,他认为:“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即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个性、才能、兴趣等方面进行因材施教。
4. 教育的评价孟子认为,教育评价应以学生的品德和才能为标准。
他强调:“观其所以,察其所安,人焉廋哉?”即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来评价他们的品德和才能。
三、德育观孟子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核心。
他主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必先正其身。
”即要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首先要培养教师的品德。
孟子强调德育的重要性,认为德育是培养人的本性、完善人格的基础。
1. 德育的内容孟子主张德育应包括仁、义、礼、智、信等品质。
他认为,仁者爱人,义者正己,礼者敬人,智者明理,信者诚实。
这些品质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教育的核心。
2. 德育的方法孟子主张德育要注重实践。
他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即当人的品德修养到一定程度后,再学习文化知识。
此外,孟子还强调德育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品德修养。
四、教学观1. 教学内容孟子主张教学内容要丰富多样,既要包括文化知识,又要包括道德品质。
他认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论述孟子的教育思想
论述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思想上的传统,历史上人们一直深受其影响。
孟子教育
思想的核心是要教会孩子们崇尚美德,崇拜道德,反对恶习,深入心灵,培养每一个人才能获得教育。
孟子并不是一味地倡导封建礼教,而是把道德当作一种适当的教育方法。
他主张,孩子应先接受原则教育,在原则教育的基础上,做到忠于国家、忠于社会、忠于家庭,以此来有助于自我修养。
另外,孟子也坚持自然观念,即孩子们本性天真,可以通过良好的教育、鼓励
和训练,帮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培养出高尚的美德。
孟子还坚持不懈地促进孩子们对美德的求知及对伦理道德的精神上陶冶,以充实他们的生活。
由此可见,孟子的教育思想传承了传统的道德教育的理念,同时也注重心理和身体的发展。
孟子的教育思想为现代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凝聚了古今中外的思想洗礼,
提供了紧密的思想纽带,帮助人们体验历史的洗礼。
孟子的教育思想被传承至今,仍然特别受欢迎。
他的思想不仅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指出了方向,也对全人类的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请简述孟子的教育思想。
请简述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西汉时期思想家,作家,哲学家,政治家,史学家,是一位深受尊崇的思想导师,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深远影响。
孟子的教育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他强调教育应该以礼乐为基础,重视道德修养,主张尊师重道,认为教育应该以“和合”为核心,重视知识的传授。
他说:“传道与授业,解惑与习气。
”意思是教师应该把知识与道德教导给学生,使学生懂得道理,做到“和”。
此外,孟子强调教育要注重实践,主张学以致用,使儿童从小就学会有用的技能,有助于他们以后的发展,他认为人们从小就要学会感恩,遵守社会公德,并且要学会改过自新,懂得谦虚,不贪污舞弊。
孟子重技术,认为技术创造财富,改善生活质量,是民族的根本,他强调教育要重技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礼乐”实践技术,以使学生掌握“礼乐”所需要的技能,使“礼乐”之道得以贯彻,同时也能满足国家发展所需要的技能人才。
孟子认为,学生应该不断求知,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人生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和道德健康,而不是只强调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理性思考的能力,这样的学生才能正确的处理问题,具有自信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之,孟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传统的学术传统和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从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主张以礼乐为基础的教育,重视道德,注重实践,重视学生的心理和道德修养,强调学生求知好学,以及自我调节,独立思考的能力,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上古时期中国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及其为今天的教育思想的启示意义。
孟子的教育思想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从秦汉时代到近代,都影响着中国的学术传统,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发展,因为孟子重视德行教育,不断提倡“尊师重道”,注重实践,把学习当成乐趣,也强调学生要懂得谦虚、宽容、审慎、积极,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崇高道德,使学生懂得责任心,从而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孟子的教育思想观点总结
孟子的教育思想观点总结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为后世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孟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儒家的教育观和人的修养观,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以人为本,培养人的德行和才能。
首先,孟子主张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完善的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他说:“人之性也善,道之性也善”、“人之性,似水也,善恶皆从其中生。
让人的初学过程受约束,这是教育的初衷。
”孟子的教育观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可塑性,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良好品质和潜力,只需适当的教育环境和引导,就能发展出优秀的品质和才能。
他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强调人的性格和品质可以通过学习和修养得以完善和提高。
其次,孟子注重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他强调“教育在于激励”,认为教育者应当通过激励和鼓励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成长。
他说:“以弱肉强食之鱼未闻飞圣以教其幼。
”孟子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愿望,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或强迫学生学习。
他主张“先易后难”,即先从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内容开始教学,逐渐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和思考。
此外,孟子还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教育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实践和观察事物,从中获取知识和真理。
第三,孟子倡导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培养人的德行和修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觉悟,以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他说:“立子孙而教之以孝,孝之者也。
立子孙而教之以悌,悌之者也。
”孟子的道德教育观强调了人的自律和责任感,他主张教育者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激励学生学习和模仿。
他还提出了“四端”的教育目标,即仁爱、义正、礼节、智慧,认为教育应当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培养。
第四,孟子对于教育环境和条件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强调。
他说:“凡天之生物也,皆以陶为本。
”孟子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和成长场所。
他主张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年龄、能力和兴趣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孟子的教育思想的总结
孟子的教育思想的总结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孟子强调人性的善良。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天生具有良善的品质。
他提出了“性善论”,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人的善良不是天生的,它来源于人的内心,人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发展这种善良。
孟子认为,人性的善良可以通过教育得到发扬光大,而不善的行为则是受到外界的影响。
其次,孟子提出了“教化”的概念。
他认为,教育是对人性善良的发掘和培养,而这需要通过教化的方式来实现。
他主张通过教化来引导人们的情感、意志和行为,使人们实现自己的人格完善和道德境界的提高。
孟子强调教化要有恰当的方法和内容,他提倡以道德规范和美好品质为核心内容进行教化,同时也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
再次,孟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广泛性。
他认为,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也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孟子主张国家应该重视教育,并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举措。
他提出了“兴教、愛民”的口号,强调教育可以使人民富强、国家兴旺。
同时,孟子也强调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无处不在。
他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社会环境也可以起到教育的影响。
最后,孟子强调了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观。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格和修养,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伦理观念和行为习惯。
他主张培养人的德行和智慧,使其成为富有理想、有担当、有智慧的人才。
此外,孟子还强调了爱人的重要性,他认为爱是教育的基础,只有真正的爱才能激发人们的内在动力,推动人们自觉地追求美好的品质和道德行为。
总之,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人性的善良、教化的重要性、教育的广泛性以及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观。
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古代,也对今天的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提醒我们教育的关键是培养人的品德和思维能力,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担当、有智慧的公民,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孟子中考知识点
孟子中考知识点一、孟子思想的基本特点孟子是我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被后人称之为“孟子思想”。
孟子思想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人性本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生来具有良好的品性和道德观念。
他以“善恶之心,人皆有之”来强调人性的善良本质。
2.性即命:孟子强调人的性格和命运紧密相连,人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他认为,一个人有追求善行和道德的倾向,就会有一个好的命运。
3.仁爱之心:孟子强调仁爱之心的重要性,他认为仁爱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他提出“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君臣之间,朋友之间,无不以仁为本”的说法。
4.天命观念:孟子认为,天赋予人类以道德感知能力,人要按照天的要求来行动。
他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观点,强调人应该根据天的要求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孟子思想的核心理念孟子思想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修身:孟子认为,修身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任务,一个人应该通过修身来实现自己的完善。
他提出了“四端”、“四德”等道德规范,强调通过修身来实现道德的提升。
2.齐家:孟子认为,齐家是修身的基础,一个人要先在家庭中实现道德的完善。
他提出了“三纲五常”等家庭伦理观念,强调家庭和睦、和顺的重要性。
3.治国:孟子认为,治国是修身齐家的延伸,一个人要在治国方面实现道德的完善。
他提出了“王道”、“仁政”等政治理念,强调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
4.平天下:孟子认为,平天下是治国的最高目标,一个人要通过治理国家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他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思想,强调君主应以公平正义的原则来统治国家。
三、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孟子思想不仅对古代社会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代社会也具有现实意义。
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修身:孟子思想强调个人修身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在当代社会,个人修身可以帮助人们提高道德素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考研——孟子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和主张(一)“性善论”教育理论的基础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
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
孟子认为人性不是食色,告子曰:“食色性也”。
应当是提“仁义礼智”之类的道德属性。
他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费思耳矣。
”(6)孟子认为仁义礼智这些人的“良知”、“良能”,是人所固有的,这反映了唯心主义观点。
孟子的“性善论”成为其教育思想的基础。
其一,“性善论”说明了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人之需要社会伦理与政治,这是为人的内在本质所决定的,学习的可能,不在于其他,而首先在于人之为人。
孟子认为,讨论人性就应反映出所讨论的对象人这一类的类本质,所以人性是一个类范畴:人相对于其他的类绝不相同,而同类之中却相似。
基于此,孟子肯定人性本善,肯定“人皆可以为尧舜”,(7)并以之贯彻于其教育和政治实践。
其二,“性善论”还包含着一个人类种系发展的前提在内,换言之,“我固有之”(8)的仁义礼智根结底也是人类学习的结果。
人性本初称不上善,所谓有善性是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学习积淀而成。
所以,人性的善是人类学习的结果,是人类缓慢进化的结果,这又合乎逻辑地要求这种结果成为进一步进化的起点与内在依据。
这就是孟子为何把性善解为“端”,把教育过程视为“扩充”本性的过程的原因。
其三,“性善论”不仅揭示了人之“类”,而且还揭示了人之“故”。
孟子说过,探讨人性不过是在探讨人的所以然,而探讨人的所以然又是为了“顺性”而因势利导;人性之“故”就是“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9)所以,既然仁义属于人之所有,“为仁义”就必须依据人之所以然,“行其所无事”,“以利为本”。
所以孟子的“性善论”指出了:教育与学习是人的必须,也是人的可能;教育与学习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发扬人的自觉。
教育学考研交流Q1781973630(二)教育的作用与教育目的孟子从他的政治思想和“善性”论的哲学思想出发,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明人伦”(10)的“治人”的“劳心者”。
孟子并不认为人的完善道德品质是先天的,而人的本性仅具有善的萌牙,是谓性“善端”,有待于以后教育的“扩弃”和“完善”;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教育,人的“善端”就得不到发展,甚至于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与禽兽无异”。
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全部作用在于经过扩充人固有的“善”进而达到国家的治理。
他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不能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1)因此说,孟子理想中的政治是以教育入手的,而教育又是扩充完善的过程。
他把教育当作国政的根本。
对“劳力者”的教育则是为了使之成为统治者的顺民。
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12)孟子说过:“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13)孟子在这里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明人伦”,又说明了教育就是通过实现“明人伦”来为政治服务的。
“人伦”就是“人道”。
具体来说,“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14)后世称之为“五伦”。
“五伦”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关系,为人们所普通接受。
在“五伦”中孟子尤重父子一一孝,长幼一一悌这两种关系,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一个道德规范体系一一“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仁,事父母;义,从兄长;智,明白以上二者的道理并坚持下去;礼,教悌在礼节上的表现;信,老老实实地做事,讲信用。
他认为“百亩之田,勿夺民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义”,(15)这是他政治的理想“王道之成”。
他希望把国家的统一,政治的实现,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的基础之上。
教育通过使人明了并实现这一切,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道德教育思想理想人格孟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之一,还在于他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孟子对“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作了描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6)“大丈夫”要有高尚的气节,决不无原则地服从,应立足于仁义礼智,只向真理和正义低头;其次,“大丈夫”还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17)孟子同孔子一样,其施教的目的在于培养“治人”的“君子”,在道德教育方面他也继承了孔子所提倡的“自省”、“求诸己”、“忠恕”、“厚于责己”、“知耻”、“过则勿惮改”、“杀身成仁”等思想,并且在其“性善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这些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道德教育的方法与内容。
孟子非常重视人的自我内部修养,主要的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持志养气孟子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
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18)“志,即人的志向,或信念与追求;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
一个人有了志向与追求,他就会有相应的”气“精神状态。
孟子要求士人必须”尚志“。
志与气又是紧密相联、互为因果的,”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19)在这里孟子进了志与气的关系,意志专一了,就会一鼓作气,气专一了也会使意志更加坚定。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0)这浩然之气是什么呢?连孟子本人也说:”难言也“,很难说得具体明白。
不过他解释道:”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体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21)显然,这种以直(正义)培养起来,而一点也没受到损害的至大至刚之气,是一种冲天的壮气,是凛然正气,是压倒一切的豪迈之气。
明道不移,集义既久,浩然之气就会毫不勉强地自然而生,所以,人的精神境界是靠”养“出来的,是靠一件件平常的善言善行积累起来的。
存心养性孟子既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善的,在人的心性中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德之端,所以道德教育首要的就在于存养和扩充这些善端。
孟子认为,存养的障碍来自于人的耳目之欲。
这些被他称之为”小体“的感官不具备理性,因此易受外物引诱而入歧途。
孟子主张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
“(22)一个人欲望很少,那善性虽有所丧失,但也很多;反之,如果一个人欲望很多,那善性虽有保存,但也很少。
要真正做到寡欲,就必须发挥人的”大体“一一理性思维的作用。
动心忍性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23)他认为,人的聪明才智得之于艰苦的磨炼,环境越是恶劣,对人的造就就可能越大。
孟子在道德教育方面非常重视磨炼意志,在磨炼意志方面孟子不自觉地摆脱了”性善论“的束缚,认识到后天环境对促进人的聪明才智形成的重要性。
他说:”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平?(音趁)疾“。
(24)孟子认为,一个”大丈夫“应当经过磨炼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曲,此之谓大丈夫。
“并且大丈夫为了道义,为了信仰,在必要的时候应当能”舍生取义“。
反求诸己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孔子讲忠恕之道,要求”君子求诸己“,”厚于责己“。
孟子将这一思想推演为”反求诸己“,并把它作为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手段。
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
(25)当一个人的行动未得到对方相应的反应时,就应当首先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并且”乐取于人以为善“。
(26)总之,凡事须严于律己,时时反思,对任何得不到预期效果的行为,都应当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如果反躬自问自己的仁已够了,礼也够了,那么一般说来是会得到别人相应的仁爱和礼遇的。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知耻改过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28)如果为物欲所蔽,失去了这一善端,就会做出不义的事。
做了坏事,如果知道羞耻,就会重新恢复这一善良的本性。
所以说”人不可以无耻。
“如果做了坏事不知羞耻,那么这种耻才是真正的无耻,这是绝对要不得的。
孟子认为在道德修养上知耻与否对人关系重大,对那些有意搞机谋权术的人来说是用不着羞耻的。
做了坏事失去了人善良的本性,已经无异于禽兽而不象个人了,还不知羞耻,那就怎么还会再象个人呢?所以他说:”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29)知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知耻才能恢复和发扬其善端,知耻才能改过迁善。
知耻是内在的心理活动,改过迁善则是知耻的外在表现。
(四)教学思想他在教学方法上的很多地方在今天仍然有很多可取之处。
他提倡的”深造自得“与我们今天提倡的要学生加强自学,变罐输为主为自学为主体很有相似之处。
他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他认为高深的造旨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地追求得到。
而自觉地追求得到,掌握得比较牢固,牢固地掌握而不动摇,就能积蓄很深,积蓄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要自觉地有所得。
追求探索便会得到、放弃便会失掉,这就是益于收获的追求,这就是说,要重视学生自得,自觉得到的知识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
他还提倡启发思维。
孟子和孔子一样,善于启发思维,善于使用问答达到他预期的效果。
他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开动脑筋,不要急于代替学生作结论。
要做到、教学生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姿势,以启发和诱导学生,激发学生有进无退的自觉性,教师不能降低要求,要在正确的道路中站住,有能力的学生便跟随而来,这便是教师引导的结果。
孟子还提倡”循序渐进“、”专心有恒“、”因材施教“,这些教育思想的某些方面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方法仍然很有作用。
他对教师提出了一条标准,那就是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而不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作为教师必须首先自己明白,然后再去教别人明白。
他谈到教师既要遵循教学规律,又必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教师真正做到德高为师,学高为范。
总之,不同的时代对人的素质有着不同的要求,孔孟的教育思想在当时有他的合理性,先进性,主要是为当时统治者服务,他宣扬的德是”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事事处处以惟命是从。
而现在我们讲的德是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所以说素质教育所具有的前瞻性,要不断地对传统的素质结构要求加以调整,赋予时代的内涵。
比如传统的科学文化素质强调掌握科学知识,但是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就必须使人们掌握更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具有热爱科学,尊重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意识和奉献,创新、协作、求实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