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光学波前传感技术..

合集下载

浅谈自适应光学在眼科医疗中的应用

浅谈自适应光学在眼科医疗中的应用

浅谈自适应光学在眼科医疗中的应用摘要:自适应光学所指的是应用波前传感技术对人眼波前相差进行实时测量的方法,具有高效、可靠的特点。

利用自适应光学得到的波前像差数据进行个体化的眼科疾病治疗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屈光系统高阶像差的发生,从而改善眼睛的成像质量与视觉灵敏度,本文就自适应光学在眼科医疗中的应用情况予以综述。

关键词:自适应光学;眼科疾病;临床治疗传统的人眼眼底成像技术难以克服自身像差对于成像结果造成的影响,因此最终也难以获得视网膜高分辨率的图像。

而应用自适应光学矫正能够随时进行像差变化,获得接近人眼的、高分辨率的视觉细胞图像【1】。

自适应光学的应用对于视觉领域和眼科医学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提供前所未有的观测手段。

经过了数十年发展,自适应光学的技术越来越成熟,其应用领域也从天文望远镜逐渐扩展到眼科医学以及民用领域。

本文分析自适应光学系统在眼科医疗中的实际应用,现综述如下。

10、自适应光学系统概述自适应光学系统所指的是以光学波前作为对象的自动控制系统,利用实时测量、控制和矫正技术,使系统具有更好的适应外界条件变化及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的能力。

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工作建立在波前补偿与相位共轭的基础上,典型的自适应光学系统的组成部分有波前校正器、波前探测器以及波前控制器共同构成。

11、自适应光学在眼科医疗中的应用随着技术的发展,自适应光学逐渐从天文学以及大气光学领域中向其他学科及领域转移,眼科医学以及其他民用医学中都能够看到其身影。

2.1自适应光学视网膜细胞成像系统世界上首套人眼观察自适应光学系统在上个世纪末得以建立,并通过该系统观测到活体人眼视网膜细胞。

这一研究的实践为眼科研究疾病早期变化以及发病机制等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手段,共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但是这套系统的体积非常庞大,如何缩小系统的体积使之应用在临床上是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2000年,我国科学院技术人员研究得到了国内第一套人眼视网膜高分辨率观察自适应光学系统【2】,并通过该系统得到高分辨率的眼底微血管图像。

自适应光学技术

自适应光学技术

自适应光学技术(Adaptive Optics Technology)是一种用于校正和补偿光学系统中的波前畸变的技术。

它可以提高光学系统的分辨率和成像质量,并在大气湍流、光学元件缺陷等影响下实现更精确的光学成像和测量。

自适应光学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波前测量:通过使用传感器或探测器,测量出来自目标物体的光波在经过光学系统之前受到的畸变和扭曲。

这可以通过测量光波的相位或强度分布来实现。

畸变补偿:根据测量到的波前畸变信息,计算出用于补偿畸变的补偿器件或补偿信号。

常用的补偿器件包括电极驱动的变形镜、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等。

实时控制:利用计算机或实时控制系统,根据测量到的波前信息和补偿算法,控制补偿器件的形状或调节信号,实现实时的波前畸变补偿。

自适应光学技术主要应用于天文观测、激光通信、光学成像、激光加工等领域。

在天文观测中,自适应光学技术可以有效抵消大气湍流引起的光学畸变,提高望远镜的分辨率和图像清晰度。

在激光通信和激光加工中,它可以实现精确的光束控制和调节,提高通信传输质量和加工精度。

总体而言,自适应光学技术通过实时测量和补偿光学系统中的波前畸变,使光学系统能够适应和校正外部环境的扰动,从而提高光学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光学成像技术中的自适应光学系统研究

光学成像技术中的自适应光学系统研究

光学成像技术中的自适应光学系统研究第一章引言自适应光学系统是一种利用反馈信号进行补偿的光学成像技术,可以在光学成像的过程中实现波前畸变的实时补偿,以提高图像的分辨率和对比度。

近年来,自适应光学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不仅在军事、航天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同时在医学成像、天体成像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展开,对自适应光学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一定的梳理和总结,以期为自适应光学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第二章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基本原理自适应光学系统是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主要特点是利用反馈信号对波前畸变进行实时补偿。

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基本原理如下:(1) 构造波前传感器,获取反馈信号波前传感器能够读取由透镜引起的波前畸变。

常见的波前传感器有薄膜波前传感器、晶体波前传感器、 Shack-Hartmann 波前传感器等。

(2) 通过控制器从反馈信号中计算出畸变函数利用反馈信号信息计算出波前畸变的形状。

(3) 利用补偿装置进行实时补偿补偿装置能够根据畸变函数对透镜的相位进行调整,以实现波前畸变的实时补偿。

(4) 实现高分辨率成像经过波前畸变补偿后的光学成像系统能够实现高分辨率成像。

第三章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应用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下面从军事、航天、医学、天体等领域进行详细介绍。

(1) 军事领域自适应光学系统在军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制导、侦察及打击等领域。

例如,自适应光学制导系统可以大大提高导弹的命中率,自适应光学侦察系统可以在恶劣气候条件下进行高清晰度成像。

(2) 航天领域在航天探测中,自适应光学系统可以大大提高成像质量和高分辨率成像能力。

例如,自适应光学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汉光一号卫星、哈勃望远镜等系列空间探测器中。

(3) 医学领域自适应光学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有着重要应用,能够实现对人体内部器官组织的高清晰度成像。

例如,自适应光学系统已广泛应用于眼科、心肺外科、神经外科等领域。

AO系统操作指南

AO系统操作指南

AO系统操作指南AO系统,即Adaptive Optics(自适应光学)系统,是一种用来对抗大气湍流所引起的光学图像失真的技术。

它被广泛应用于天文学、激光通信以及医学成像等领域。

本文将提供一个详细的AO系统操作指南,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该系统。

1.AO系统简介AO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波前传感器(Wavefront Sensor)和校正系统(Correction System)。

波前传感器用于检测到来光波前的畸变,而校正系统则根据传感器的反馈信息来实时调整光学元件,以消除畸变。

2.AO系统操作前准备在使用AO系统之前,需要先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确保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将其中涉及的光学元件进行校准和调试。

此外,还需根据实际需求配置相应的参数和设置。

3.波前传感器操作波前传感器的主要任务是检测光波的畸变情况,并将结果反馈给校正系统。

其操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3.1.对齐波前传感器在操作之前,需要保证波前传感器与光源之间的光路处于准确对齐状态。

对齐主要包括纵向对齐和横向对齐两个方向的调整。

调整完毕后,使用针孔板或其他适当的方法进行验证。

3.2.获取波前畸变信息确保波前传感器与待测对象之间的光路相通后,开始获取波前的畸变信息。

通过激发光源,记录光波前传感器上的图像,并转换为波前相位误差的信息。

3.3.反馈校正信息将波前畸变信息传输给校正系统。

通常,波前畸变信息被处理成Zernike模态系数的形式,并通过协议传输到校正系统。

4.校正系统操作校正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波前传感器的反馈信息来进行实时的光学校正。

其操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4.1.解算校正信息校正系统接收到波前传感器传来的畸变信息后,需要进行解算。

解算的目的是根据畸变信息确定如何调整光学元件,以最小化波前畸变。

4.2.实时调整光学元件根据解算出的校正信息,实时调整光学系统中的元件。

这些元件可以是变形镜、液晶调制器或偏振转换器等,用于调整波前的形状和相位,以消除光学畸变。

自适应光学的原理及应用

自适应光学的原理及应用

自适应光学的原理及应用前言自适应光学(Adaptive Optics,简称AO)是一种基于非线性的光学技术,主要用于校正光学系统中由大气湍流引起的像差。

它通过实时监测大气湍流的变化,并根据反馈控制系统对光学器件进行动态调整,从而实现高分辨率成像、激光束整形等应用。

本文将介绍自适应光学的原理及其在天文观测、激光传输、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原理自适应光学的原理基于两个关键技术:波前传感器和变形反馈控制系统。

波前传感器波前传感器用于实时测量入射光的波前畸变。

它通过使用一个探测器阵列来捕获像差引起的波前畸变,然后将这些数据传送给反馈控制系统。

常见的波前传感器包括剪切方式波前传感器(Shack-Hartmann)、相位股道(Phase Retrieval)等。

变形反馈控制系统变形反馈控制系统是自适应光学中的关键部分,它通过控制光学器件的形状和位置,实时校正波前畸变。

这一过程可以通过电子控制系统来实现,其中通过接收波前传感器传送的数据,计算出控制信号,进而调整光学器件的形状和位置。

应用自适应光学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了其中一些重要的应用领域。

天文观测由于大气湍流的存在,地面天文望远镜在进行观测时会受到像差的影响,限制了其分辨率。

自适应光学技术的应用可以实时校正大气湍流引起的像差,提高望远镜的分辨率。

自适应光学天文望远镜已经取得了许多突破性成果,如观测到更加清晰的星系和行星表面。

激光传输在激光传输中,大气湍流会引起激光束的畸变,导致光束发散和功率损失。

自适应光学技术可以通过实时校正激光束的波前畸变,使其尽可能维持为平面波,从而提高激光传输的效率和质量。

这对于激光雷达、激光通信等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医学成像在生物医学成像中,自适应光学技术可以实时校正光学成像系统中由组织散射引起的像差,提高成像的分辨率和对比度。

该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近红外成像、眼科成像等领域,为医学诊断提供了更清晰的图像。

激光器材加工自适应光学技术还可应用于激光加工中。

自适应光学系统中的波前控制技术研究

自适应光学系统中的波前控制技术研究

自适应光学系统中的波前控制技术研究第一章绪论自适应光学系统是一种应用于望远镜和激光技术中的现代光学系统。

该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和校正大气扰动引起的波前畸变,能够提高光学系统的分辨率和成像质量。

而波前控制技术则是自适应光学系统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本文将对自适应光学系统中的波前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和探讨。

第二章波前控制基础理论波前控制技术是基于光学波前的概念而发展起来的技术。

光学波前是指一个光波的传播过程中在各个位置的相位状态。

对于光学波前的分析需要用到波前传播理论。

波前传播理论是一种描述波的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型。

在自适应光学系统中,我们需要对波前畸变进行精确的控制。

因此,我们需要使用适当的波前控制方法来校正波前畸变。

第三章波前控制方法目前广泛使用的波前控制方法包括自适应光学、相位调制和模拟方法。

自适应光学方法是一种利用传感器探测波前,通过变形镜改变光束相位的方法。

相位调制方法是一种在光路中加入一个可变相位的光学元件,来控制波前的传播路径和相位分布。

模拟方法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模拟波前传播过程的方法,通过计算模拟波前畸变,并预测其传播过程,最终校正波前畸变。

第四章自适应光学系统中的波前控制方法自适应光学系统中的波前控制方法是一种实时控制波前畸变的方法。

该系统采用反馈控制机制,通过实时检测波前畸变,自动调节变形镜来产生逆相位,以抵消光学系统中的波前畸变。

该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望远镜的分辨率和成像质量。

第五章波前控制技术在激光技术中的应用自适应光学系统中的波前控制技术也广泛应用于激光技术中。

该技术可以消除大气扰动,提高激光束质量,并提高激光功率密度。

激光波前控制技术可以应用于多种领域,包括通信、制造和军事等领域。

第六章结论波前控制技术是自适应光学系统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该技术可以校正光学系统中的波前畸变,提高望远镜的分辨率和成像质量,同时也可以应用于激光技术中。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波前控制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自适应光学仪器的设计原理

自适应光学仪器的设计原理

自适应光学仪器的设计原理自适应光学(Adaptive Optics, AO)是一种先进的技术,用于补偿和校正由于大气湍流或其他因素造成的波前畸变,从而提高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

这项技术广泛应用于天文观测、医学成像、激光通信和激光武器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自适应光学仪器的设计原理。

1. 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光学系统主要由光源、透镜、反射镜、分束器、探测器等组成。

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光源发出的光经过透镜、反射镜等光学元件的传输、聚焦、成像,最终被探测器接收并转化为电信号,以便进行图像重建或数据传输。

2. 自适应光学的基本原理自适应光学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和补偿波前畸变,使光学系统输出的图像质量达到最优。

波前畸变是由于光学系统中的各种因素(如大气湍流、光学元件的加工误差、热变形等)导致的。

自适应光学系统通过实时测量波前畸变,然后采用特定的算法对光学系统中的元件进行调整,从而补偿波前畸变,提高成像质量。

3. 自适应光学仪器的设计要素自适应光学仪器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波前传感器:用于测量波前畸变的装置。

常用的波前传感器有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器、液晶光调制器等。

(2)控制器:根据波前传感器的测量结果,对光学系统中的元件进行调整,以补偿波前畸变。

控制器通常采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或FPGA等硬件实现。

(3)光学元件:用于校正波前畸变的装置。

常用的光学元件有变形镜、反射镜等。

(4)激光器或光源:提供稳定的光源,用于产生待测波前。

(5)图像探测器:用于接收补偿后的图像,评估成像质量。

4. 自适应光学仪器的设计流程自适应光学仪器的设计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光学系统的应用场景和性能指标:如视场角、分辨率、成像质量等。

(2)分析光学系统中的波前畸变来源:如大气湍流、光学元件的加工误差等。

(3)选择合适的波前传感器、控制器和光学元件。

(4)搭建实验系统,进行波前测量和补偿实验。

(5)优化系统参数,提高成像质量。

自适应光学系统在激光雷达中的应用研究

自适应光学系统在激光雷达中的应用研究

自适应光学系统在激光雷达中的应用研究摘要:随着激光雷达技术的快速发展,自适应光学系统在激光雷达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综述了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激光雷达的基本概念,探讨了自适应光学系统在激光雷达中的主要应用领域,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最后,对未来自适应光学系统在激光雷达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一、引言激光雷达是一种重要的远程测距和目标探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军事、航天、气象和地质领域等。

然而,由于大气湍流、雨雾等因素的影响,激光束在传播过程中会产生衍射、散射和色散等现象,导致激光雷达的精度下降。

自适应光学系统作为一种有效的校正手段,可以在大气湍流等复杂环境中实时优化光学系统参数,提高激光雷达的性能。

二、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基本原理自适应光学系统利用波前传感器捕获入射光波前信息,并通过控制器调整相应的变形镜,从而实现对光波前的实时校正。

自适应光学系统的主要组成包括主光学装置、波前传感器和控制器。

主光学装置用于收集和聚焦光,波前传感器用于测量入射光波前的相位畸变,控制器则通过调整变形镜的形状来补偿相位畸变,实现光波前的校正。

三、自适应光学系统在激光雷达中的应用领域1. 目标识别和跟踪自适应光学系统可以校正大气湍流引起的光学系统畸变,提高激光雷达对目标的识别和跟踪能力。

它可以通过实时校正光波前的相位和幅度畸变,减少或消除大气层对光传播造成的影响,使激光雷达能够更准确地感知和追踪目标。

2. 光通信自适应光学系统可以实时校正大气湍流引起的相位畸变,提高光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和可靠性。

它通过调整入射光波前的相位,使其在传播过程中保持稳定,减少传输损耗和误码率,提高通信质量和可靠性。

3. 靶标照明自适应光学系统可以优化激光雷达的照明效果,提高探测和照射的精度。

它可以根据大气湍流和目标的实时变化,调整激光束的形状和焦距,使光能集中在目标上,提高靶标的亮度和对比度。

4. 星点成像自适应光学系统可以纠正大气湍流引起的像差,提高星点成像的分辨率和清晰度。

光学测试技术中的自适应光学研究

光学测试技术中的自适应光学研究

光学测试技术中的自适应光学研究1.概述自适应光学技术是在光学仪器和设备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型光学测试技术。

它基于光波前调节技术,将一个实时的光学系统和控制系统结合起来,能够根据任意不规则形状的光波前实现光学成像。

自适应光学技术可以用于望远镜、激光测距仪、激光核聚变实验等领域,具有丰富的物理学、光学学、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背景。

下面将分别从自适应光学技术的原理、研究方法、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

2.自适应光学技术的原理自适应光学技术最根本的原理是:通过光学元件和控制系统,实时调节光波前的相位、形状和幅度,以此减少光线传输过程中的畸变和像差,从而实现对物体高清晰度的成像。

一般来说,自适应光学技术有两个关键步骤:第一步是记录探测位于物体后面的参考光波前,第二步是对探测到的参考光波前进行分析处理,并通过反馈控制系统实时地调节薄膜形状或晶格变化来实现对物体信号的优化。

自适应光学技术最重要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可以用反馈控制系统实时调节光学系统的操作参数,以快速响应和应对随机环境的多种变化,从而实现高质量、高稳定性的光学成像。

3. 自适应光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在自适应光学技术的研究中,主要有两种方法:基于单薄膜自适应光学技术和基于多薄膜自适应光学技术。

第一种方法采用单个反射或透过薄膜,将被测物体与参考光波前合并,对通过的光进行冷却处理,并加入位移测量元件,最后进行图像重建,以获得更加清晰、高分辨率的图像。

第二种方法则是同时采用多个反射和透过薄膜,形成多通道自适应光学系统,利用多薄膜间的反应耦合,进行更加精确、更加准确的光学测试。

多通道自适应光学系统需要精密调谐,利用反馈控制系统同步调整多路光线的波前形状,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图像分辨率和信噪比。

4. 自适应光学技术的应用领域目前,自适应光学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如天文观测、医学成像、工业制造、环境监测、军事侦察等多个领域。

举例来说,在天文观测领域,自适应光学技术被应用于望远镜,可根据大气折射率的不断变化,及时补偿大气波前畸变,大幅提升天文观测的清晰度。

战术激光武器中的自适应光学技术

战术激光武器中的自适应光学技术

战术激光武器中的自适应光学技术第27卷V o1.27第12期No.12文章编号:1007—1180(2010)12-0033-05战术激光武器中的自适应光学技术邵俊峰.张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33)摘要:为了改善高能激光大气传输性能,采用自适应光学系统对发射的高能激光束进行校正.本文论述了大气传输对高能激光的影响,讨论了用于战术激光武器的自适应光学系统的组成,并讨论了其主要性能参数.关键词:战术激光武器;自适应光学;激光主动照明中图分类号:TJ95:0439文献标识码:ADOl:10.3788/0MEI20102712.0033AdaptiveOpticsinTacticalHigh-energyLaserWeaponsSHAOJun-~ng,ZHANGQiang(ChangchunInstituteofoptics,FineMechanicsandics,ChineseAcademyofSciences,Chan gchun130033,China)Abstract:Adaptiveopticsisappliedintacticalhigh-energylaser(HEL)weaponsforimprove mentoflaseratmo—sphericpropagation.Theinfluenceofatmosphericpropagationonhigh-energylaserisdescri bed,andthespecific componentsofadaptiveopticsinHELweaponsisdiscussedindetail,especiallyonseveralke yparameters.Keywords:tacticalhigh-energylaserweapon;adaptiveoptics;activelaserillumination美国军方推动陆基战术高能激光武器(Tactical highenergylaser,THEL)和空基高能激光武器(Air- bornelaser,ABL)的研制,大大推进了激光武器实用化的进程.THEL采用波段3.8/zm的DF激光器,功率为400kW,光束定向器的口径为0.7m,作战距离5km.主要作战用途是战术防御.ABUl采用1.315/xm 的COIL激光器,功率为2—3MW,光束定向器的口径为1.5m,作战距离400km,在国家反导系统的框wwwD.oec.mei2nOfloO.comLI一33Dec.2OlOL—第27卷V o1.27No.12架下用于弹道导弹上升段的拦截.在发展战术激光武器的研究中发现,战术激光武器存在一系列技术难题.其中高功率激光大气传输是一个重要问题,需要采取一定技术途径对大气传输进行补偿.如图1所示,典型高能激光武器系统除了光束定向,远场聚焦外,还需要自适应光学系统对发射的HEL进行波前修正.下面先讨论大气传输对高功率激光传输特性的影响,然后讨论用于高能激光武器的自适应光学系统组成,并讨论在不同大气条件下,对自适应光学组成部分的具体需求.图1典型高能激光武器系统2大气对高功率激光传输特性的影响衍射与大气无关,即使在真空条件下仍然存在,是激光通过有限口径传输的必然结果,但作为激光大气传输的关键参数,这里简要介绍.远场衍射极限为1.22MD,为了提高远场距角能力,一般需要较小的波长.早期激光武器的雏形如美国空军激光实验室ALL就使用CO激光,其波段为10.6/xm,相同发射15径条件下.聚焦能力仅为COIL(波段1315/xm) 的1/64.发射口径是另一重要因素,只有较大的发射151径才能使衍射角较小.例如,美国地基反卫激光武器GBL的口径设计为3.5m,就是为了缩小几百公里外的光束聚焦半径.较大发射121径的主要问题—34—|www.,.om.ei'nvf.ou.com是大气湍流问题.下文将详细讨论大气湍流造成的影响.大气湍流影响主要通过C:来表示翻.主要物理概念包括Fried相干长度F0,准直平面角,闪烁指数以及湍流频率.一17.0一l6.5-16.0—15.5—15.0—14.5—14.0Logl0图2大气湍流强度与高度的关系Fried相干长度rn是描述大气波前畸变范围的物理量.ro越大,表示大气湍流影响越小.在地表情况下.也就是地基激光武器应用场景中,F0约为1—10era; 在ABL应用场景中,ro约为0.1~1m.可见,在地面条件下,大气波前畸变要比空基应用严重得多.相干长度rn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一旦战术激光武器的发射口径大于该值,在没有自适应光学的补偿条件下,波前畸变将严重影响光束传输.同时,在自适应光学的波前传感器设计中,孔径阵列的El径应该为rn量级,由此测得的波前畸变才能达到要求的精度.[(孚)』-3/5(1)准直平面角是描述具有一定发散角的激光在大气中传输时,光束中的各部分可视为经历相同路径的物理量,巩指所能允许的最大激光发散角.这个概念比较复杂.主要应用于自适应光学信标光.由于大气的影响,信标激光的发散角若过大,其经历的大气路径将不同,回波信号用于修正波前将无效.显然,是距离和大气湍流强度的函数.在一定的大气湍流条件下,距离越远,将越小,对信标光的发散角要求将越高.若0o<MD,自适应光学系统将无法第27卷V o1.27第l2期No.12用于修正大气.『2.9os(孚)』躬出]瑚(2)湍流频率尼是描述大气湍流频率的物理量.在目标较近,目标运动速度较慢时,.约为100Hz;在目标较远,目标运动速度较快时,尼约为1000Hz. [0.102(孚)f嘲3/5(3)闪烁指数or是描述湍流造成的能量损失的物理量.ABL系统应用环境下,闪烁指数约为0.1—0.5,其正比于大气湍流强度..561kTMf(1一争)(4)大气散射与波长有关,波长越长,散射越弱.大气吸收特性与分子的电子能级,振转能级有关.大气吸收表现出来的最主要的特点是热晕现象(Thermalblooming),热晕现象是高功率激光大气传播特有的现象.热晕现象是非线性过程,对于高功率激光产生的结果相当严重,存在临界功率,一旦大于该值,到靶功率密度将不能继续提高,反而会下降.风速将影响热晕.下图是利用THEL理论计算的结果,当风速大时,热晕现象明显降低圈:薯言暑兰Powet{图3功率密度与发射功率,风速的关系OxlO53用于战术激光武器的自适应光学系统3.1自适应光学技术的发展在自适应光学技术发展之前,即使再大El径的宇宙观测光学系统也无法实现高分辨率的成像.导致星星闪烁,远处目标晦暗不清的大气湍流在望远镜发明之初就困扰着天文学界.1704年,牛顿写道:"唯一的补救措施就是最安静的空气,或许是在云层之上的山顶才行".直到上世纪中期,自适应光学技术才逐步发展起来.雷达工程师最先提出使用破碎的波前拼合整体的波前.在上世纪50年代,雷达方面的专家实现了波前重整.并且用来跟踪运动物体.自适应光学技术借鉴雷达相类似的技术.1953年, HoraceW.Babcock第一个提出使用电子束控制的薄膜实现光学谱段波前补偿技术,但当时技术不成熟.直到上世纪70年代美国军方开始关注,自适应光学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41.当时的需求主要来源于冷战时期的两个重要任务:一是苏联的军事卫星大量发射,美国需要对这些卫星进行识别成像,这也室当时发展的主要动力;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战术激光武器研制的需求.直到1983年,飞利浦实验是的Robe~Q. Fugate才实现了激光导星的实验验证SWA T(Shoa wavelengthadaptivetechniques).实际上,激光导星技术发展是战术激光武器中自适应光学应用的前提. 战术激光武器中需要导星来测量战术激光武器与目标之间的大气湍流,导星须为一个点目标.靶标和尾焰均为面目标,不能作为导星.但是,可以使用主动照明的激光人为制造出一个导星.在战术激光武器系统中,这个导星一般称为BILL(BeaconILLumination laser),为了区分导弹和尾焰,还需其他波段的激光照明整个弹体,一般称为TILL(TrackingILLumina. tionlaser),这里不再详细介绍.3.2战术激光武器中的自适应光学系统组成从上节论述已知.大气湍流和热晕对高功率激光远场聚焦的性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采用大气补偿技术能够部分克服大气影响.自适应光学系统利用相位共轭的原理抵消大气湍流的影响.相位共轭原理如图4所示.自适应光学系统主要包括导星(BILL),波前传感器(Wavefrontsensor),微机(用于波前重构算法)以及触动器(Actuators)和变形镜(De—formblemirrors)等主要部分.wwwD.oecm.ei2nOf1oO.coml|一35Dec.2O1Ol—第27卷第12期V o1.27No.12 IncomingwavefrontAberrated WavefrontAberratorwavefrontSensor 一;一{Outgoingwavefront PredistortedDeformable WavefrontAberratorwavefrontmilTor 一一;一;图4相位共轭导星BILL用来测量波前信息的激光主动照明光源.为了提高成像质量,降低大气闪烁造成的影响,采用多光束主动照明,图5为多光束激光主动照明提高探测信噪比的示意图.从上节讨论可知.BILL的发散角需<0o,在ABL系统中,og(a/o)在1.2~0.5 之间【5I,上限对应弱湍流情况,下限对应强湍流情况. 前文已经叙述过,若该比值<l,自适应光学将无效, 这也是ABL(作用距离达几百公里)难于实现的重要原因波前传感器有很多种,这里以哈特曼传感器为例介绍波前畸变的测量.哈特曼传感器实际测得波前的导数,通过波前重构算法可以求得波前.前文已经讨论,大气相干长度为FO,则微孔经口径约为r0,从而得到微孔径阵列的个数约为(D/ro).波前重构算法,触动器控制电压的计算均可在微机实现.详见姜文汉的讨论同变形镜需要能够承受较高功率密度,其个数与参考文献TNine—beamilluminatorfortrackingBeamfootprintatta唱etFour—beamilluminatorforadaptiveoptics图5激光主动照明信标光微孔径阵列的个数相当,约1010.个.高功率变形镜工艺是区别高功率激光武器系统和成像系统的主要特点其主要制作材料包括bimorph和膜结构等若干种类.美国林肯实验室还对液晶空间光调制器进行了高功率激光控制方面的实验研究.4总结通过研究发现.自适应光学在战术激光应用中并不是万能的.一方面,当距离较远时,大气影响将更加严重,以至于Od(A/D)远小于1,导致自适应光学无效;另一方面,当功率较高,风速较小时,非线性的热晕使得相位共轭效果很差.这时,采用最优化焦距控制等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网.本文讨论了大气对高功率激光传输的严重影响,探讨了用于战术激光武器的自适应光学系统的组成,并探讨了其组成结构的关键参数,对发展战术激光武器具有一定参考意义.[1】LambersonS.Theairbornelaser[J1.SPIE,2702:208—213.【2】PerramGP,MarciniakMA,GodaM,eta1.Highenergylaserweapons:technologyoverview[ J].SPIE,2004,5414:0277—786X:1—25.【3】WallJE,III.AdaptiveOpticsforI4ighErtergyLaserSystems[D].MasterofScienceDegreeth esis.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1994,Chap.5:69-84.f4】HardyJW.Adaptiveoptics:technologydevelopedduringthecoldwarisgivingnewcapabiliti estoground—based—36—1www.,.om.einvf..ou.com第27卷第12期函卷鸯备盍备__—__l:Z:■—●■皿豳匝圆圆曩●■■astronmicaltelescope[J].ScientificAmerwan.1994:40—45.[5]HiggsC,BarclayHT,MushyDV,eta1.Atomosphericcompensationandtrackingusingac tiveillumination[J].LincolnLaboratoryJournal,1994,11(1):5-26.【6】鲜浩,李华贵,姜文汉,等.用Hartmann—shack传感器测量激光束的波前相位【JJ.光电工程,1995,22(2):38-45.作者简介:邵俊峰(1984一),男,汉族,硕士,2009年于复旦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光电对抗应用相关的研究.E-mail:*************************372010。

自适应光学

自适应光学
然而,即使是在2.2微米的波长,适用于自适应光学的天空覆盖率(相当于在目标天体周围等晕角的范围内 找到一颗引导星的概率)只有百分之0.5到1。于是自适应光学适用的对象一般是那些在视场附近存在比如行星或 亮星团的天体。
激光引导星
为了克服引导星的限制,最有效的方法是人为制造一颗引导星,这也被称为激光导星(LGS)。大气中间层 的钠原子或一些其他位于低层大气的微粒都能够反射脉动的激光从而造成狭小的光斑。前者反射的光集中在90千 米的高度(纳共振),后者大概集中在10到20千米(瑞利漫散)。这样一个人造引导星可以离目标星无限地近, 波前传感器通过测量反射的激光来纠正来自目标星光束的波前的扭曲。
自适应光学的控制系统是一台专门的计算机,它通过分析由波前传感器采集的数据来对镜面的形状做出修正。 分析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0.5到1毫秒内),不然大气情况的改变将使系统的改正因延误而产生错误。
等晕角对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影响很大,当波长为2/265米时等晕角大约为20",但当波长为0.6/265米的时候, 等晕角只有5"左右,这个时候就很难在如此小的范围内找到足够亮的引导星。以上所述的情况在红外波段要比可 见波段改善许多:首先大气湍流对长波的影响较小,从而波前的扭曲较小,找一颗比较暗的引导星往往也能满足 要求;再加上红外波段的等晕角一般比较大,于是红外波段的自适应光学改正比可见波段要理想许多。
相关信息
相关信息
自适应光学(英语:Adaptive optics,AO)是一项使用可变形镜面矫正因大气抖动造成光波波前发生畸变, 从而改进光学系统性能的技术。自适应光学的概念和原理最早是在1953年由海尔天文台的胡瑞斯·拜勃库克 (Horace Babcock)提出的,但是超越了当时的技术水平所能达到的极限,只有美国军方在星球大战计划中秘密 研发这项技术。冷战结束后,1991年5月,美国军方将自适应光学的研究资料解密,计算机和光学技术也足够发 达,自适应光学技术才得以广泛应用。配备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望远镜能够克服大气抖动对成像带来的影响,将空 间分辨率显著提高大约一个数量级,达到或接近其理论上的衍射极限。第一台安装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大型天文望 远镜是欧洲南方天文台在智利建造的3.6米口径的新技术望远镜。越来越多的大型地面光学/红外望远镜都安装了 这一系统,比如位于夏威夷莫纳克亚山的8米口径双子望远镜、3.6米口径的加拿大-法国-夏威夷望远镜、10米口 径的凯克望远镜、8米口径的日本昴星团望远镜等等。自适应光学已经逐步成为各大天文台所广泛使用的技术,并 为下一代更大口径的望远镜的建造开辟了道路。

波前传播理论在自适应光学成像中的应用

波前传播理论在自适应光学成像中的应用

波前传播理论在自适应光学成像中的应用自适应光学成像是一种利用光学系统中的波前传播理论来实现高分辨率成像的技术。

波前传播理论是一种描述光波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光波的传播特性,并且可以用来优化光学系统的设计和性能。

在自适应光学成像中,波前传播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抑制像差、提高成像质量和增强分辨率等方面。

首先,波前传播理论可以用来抑制像差。

在光学系统中,由于光波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介质的折射、散射和吸收等影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像差。

这些像差会导致成像结果模糊不清,影响成像质量。

通过波前传播理论,我们可以对这些像差进行建模和分析,并且可以根据波前传播的规律来设计补偿装置,以抑制像差的产生。

例如,自适应光学系统中常用的变形镜就是一种根据波前传播理论设计的补偿装置,它可以根据波前的相位信息来调节光学系统中的光路,从而实现像差的补偿,提高成像质量。

其次,波前传播理论可以用来提高成像质量。

在传统的成像系统中,由于光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介质的散射和吸收等影响,导致成像结果模糊不清。

通过波前传播理论,我们可以对这些影响进行建模和分析,并且可以根据波前的传播规律来优化光学系统的设计,以提高成像质量。

例如,通过在光路中增加透镜、滤波器等光学元件,可以改变光波的传播特性,从而减小散射和吸收的影响,提高成像的清晰度和对比度。

最后,波前传播理论可以用来增强成像的分辨率。

在传统的成像系统中,由于光波的传播过程中会受到衍射的影响,导致成像结果的分辨率有限。

通过波前传播理论,我们可以对衍射现象进行建模和分析,并且可以根据波前的传播规律来优化光学系统的设计,以增强成像的分辨率。

例如,通过在光路中增加衍射补偿装置,可以根据波前的相位信息来调节光学系统的光路,从而减小衍射的影响,提高成像的分辨率。

总之,波前传播理论在自适应光学成像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光波的传播特性,并且可以用来优化光学系统的设计和性能。

自适应光学成像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自适应光学成像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自适应光学成像技术的原理与应用自适应光学成像技术是一种基于光学原理和现代计算机算法的先进成像技术。

它通过实时测量光学系统中的波前畸变,并根据测量结果实时调整光学元件的形状和位置,以实现高质量的成像效果。

本文将从原理和应用两个方面介绍自适应光学成像技术。

一、原理自适应光学成像技术的核心原理是实时测量波前畸变和实时调整光学元件。

波前畸变是光线通过大气、光学元件等介质时产生的光学畸变,导致成像质量下降。

自适应光学成像技术通过使用一种称为自适应光学元件的装置来测量和补偿波前畸变。

自适应光学元件通常由一个或多个变形镜组成。

这些变形镜可以根据波前畸变的测量结果实时调整其形状和位置,以消除波前畸变。

测量波前畸变的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方法包括 Shack-Hartmann 波前传感器和相位差法。

Shack-Hartmann 波前传感器是一种常用的波前畸变测量方法。

它通过将光线分成一组小的光斑,并测量每个光斑的位置偏移来计算波前畸变。

相位差法则是通过比较光线经过光学系统前后的相位差来测量波前畸变。

二、应用自适应光学成像技术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其中最常见的应用之一是天文学领域的自适应光学望远镜。

由于大气湍流的存在,地面上的望远镜成像质量往往较差。

自适应光学望远镜通过实时测量大气湍流引起的波前畸变,并通过调整望远镜的镜面形状和位置来补偿畸变,从而获得高分辨率的天文图像。

另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生物医学成像。

自适应光学成像技术可以提高光学显微镜的成像质量,使得科研人员可以更清晰地观察细胞和组织的微观结构。

它还可以用于眼科手术中,通过实时调整激光手术系统的形状和位置,来纠正眼球的波前畸变,从而提高手术的精确度和安全性。

此外,自适应光学成像技术还在光通信、激光雷达、遥感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在光通信中,它可以提高光纤传输的质量和距离。

在激光雷达中,它可以提高目标的探测和识别能力。

在遥感中,它可以提高卫星图像的分辨率和准确性。

总结起来,自适应光学成像技术是一种基于光学原理和计算机算法的先进成像技术。

光学仪器中的自适应光学技术

光学仪器中的自适应光学技术

光学仪器中的自适应光学技术自适应光学技术(Adaptive Optics, AO)是一种应用于光学仪器的先进技术,通过实时测量和校正光学系统中的波前畸变,提高光学成像和激光传输的质量。

自适应光学技术的出现,使得光学仪器在天文学、医学、通信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极大地拓展了人类对于宇宙和微观世界的认知。

自适应光学技术最早应用于天文学领域,用于改善地面望远镜的成像质量。

地球大气中的湍流会导致光线的波前畸变,使得天文图像模糊不清。

自适应光学技术通过在望远镜的光路中引入一个波前传感器,实时测量大气湍流引起的波前畸变,并通过一个变形镜来实时校正波前畸变,从而实现高分辨率的天文成像。

这项技术的成功应用,使得天文学家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观测星系、行星和恒星,发现了许多以前无法察觉的天文现象,为宇宙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除了天文学,自适应光学技术在医学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眼科手术中,激光近视手术是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

然而,由于每个人的眼球形状和视觉系统的差异,手术后可能会出现视觉畸变。

自适应光学技术可以通过实时测量和校正患者眼球的波前畸变,为手术提供更准确的参考,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效果。

此外,自适应光学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眼底成像和眼底疾病的诊断,通过校正眼球的波前畸变,获得更清晰的眼底图像,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程度和类型。

在通信领域,自适应光学技术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光纤通信是现代通信技术的基础,然而,光纤中的非线性效应和色散会导致光信号的衰减和失真。

自适应光学技术可以通过实时测量和校正光纤中的波前畸变,提高光信号的传输质量和距离。

此外,自适应光学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激光通信中,通过实时校正大气湍流引起的波前畸变,提高激光信号的传输质量和稳定性,实现高速、长距离的激光通信。

自适应光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光学元件和算法。

变形镜是实现自适应光学技术的关键元件之一,它可以根据波前传感器测量的波前畸变信息,实时调整镜面形状,以校正波前畸变。

自适应光学系统简介

自适应光学系统简介

变形状以校正高度畸变的波前,及(3)实时控
制软件,用波前传感器收集到的信息计算可变形
镜片应该采用的合适的形状,以抵消畸变的波前。
图为 AO 系统 自适应光学系统有很大的技术挑战。其中包 括快速低噪声的传感器(为了能使用比较昏暗的
遇到此公,作为此公同乡的书在引见前问我是否认识他,看着这身材矮
Hale Waihona Puke 引导星来进行矫正);高能、可信且易于操作的
钠激光器;超高速处理器,要求每秒的运作此时
达 109 到 1010 次;可变形镜面,带宽几千赫兹 和上千个触动器;大型的二级自适应透镜。
罔 罔
自适应光学(AO)是由大气引起的波面误差
由一个可变形的镜面进行实时校正的光学技术,
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多学科领域,包括物理、化学、
电子和计算机科学。AO 系统用于校正(形成)一
束光的波前。 历史上,该系统起源于天文学和国防,它可 产生高分辨率的天文图像;更清晰的图像产生对
遇到此公,作为此公同乡的书在引见前问我是否认识他,看着这身材矮
比度的额外增益,这对天文学家也有好处,因为
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探测到其他方法无法观察到
的暗淡的天体。当天文学家在努力克服大气湍流 的模糊效应时,国防承包商们却关心如何保证他
们的高功率激光器的光子可正确导向,从而击毁
战略目标。 最近,由于在 AO 组件的精密度和简单化方
遇到此公,作为此公同乡的书在引见前问我是否认识他,看着这身材矮
面的改进,研究人员已经利用这些系统在飞秒脉
冲整形、显微镜、激光通信、视力矫正以及视网
膜成像等领域取得突破。虽然这些领域相差很大, 由于不需要的时变效应的存在,这些领域都将从
自适应光学系统中受益。 通常,AO 系统由 3 部分组成:(1)波前传感 器,用于测量波前偏移,(2)可变形镜片,可改

自适应光学技术

自适应光学技术

自适应光学技术姜文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成都610209关键词 自适应光学 波前探测 波前控制 波前校正 高分辨力成像 激光核聚变 人眼视网膜 动态光学波前误差是困扰光学界几百年的老问题,自适应光学技术提供了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

自适应光学通过对动态波前误差的实时探测—控制—校正,使光学系统能够自动克服外界扰动,保持系统良好性能。

本文在说明自适应光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后,介绍由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研制的三套自适应光学系统及其使用结果:1.2m 望远镜天体目标自适应光学系统,“神光I”激光核聚变波前校正系统和人眼视网膜高分辨力成像系统。

1自适应光学———自动校正光学波前误差的技术 从1608年利普赛(L ippershey)发明光学望远镜, 1609年伽里略(G alileo)第一次用望远镜观察天体以来已经过去了近400年了,望远镜大大提高了人类观察遥远目标的能力,但是望远镜发明后不久,人们就发现大气湍流的动态干扰对光学观测有影响。

大气湍流的动态扰动会使大口径望远镜所观测到的星像不断抖动而且不断改变成像光斑的形状。

1704年牛顿(I.N ew ton)在他写的《光学》[1]一书中,就已经描述了大气湍流使像斑模糊和抖动的现象,他认为没有什么办法来克服这一现象,他说:“唯一的良方是寻找宁静的大气,云层之上的高山之巅也许能找到这样的大气”。

天文学家们以极大的努力寻找大气特别宁静的观测站址。

但即使在地球上最好的观测站,大气湍流仍然是一个制约观测分辨率的重要因素。

无论多大口径的光学望远镜通过大气进行观察时,因受限于大气湍流,其分辨力并不比0.1~0.2m的望远镜高。

从望远镜发明到20世纪50年代的350来年中,天文学家和光学家像谈论天气一样谈论大气湍流,而且还创造了Seeing这个名词来描述大气湍流造成星像模糊和抖动的现象,但是对Seeing的影响还是无能为力。

图1是有无波前误差时点光源成像光斑的比较。

自适应光学闭环校正原理

自适应光学闭环校正原理

自适应光学闭环校正原理自适应光学闭环校正(Adaptive Optics, AO)是一种利用反馈控制技术,对光学系统中的波前畸变进行实时校正的方法。

它通过感知波前畸变,并利用补偿装置对畸变进行实时调整,从而提高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

自适应光学闭环校正应用广泛,包括天文学领域、大气光学领域、激光通信等。

自适应光学闭环校正的原理是基于贝叶斯定理,将传感器获取的波前畸变信息与先验信息相结合,以最小化成像系统的误差为目标,通过系统反馈,使得畸变波面实时校正,从而提高成像质量。

其基本步骤包括传感、计算、补偿三个环节。

首先是传感环节。

在传感环节中,需要使用传感器对波前畸变进行测量。

常用的传感器包括自适应光学闭环校正系统中的几何光学传感器、剩余波前变形传感器和干涉仪传感器。

这些传感器能够感知波前畸变的相位差和强度分布等信息。

其次是计算环节。

在计算环节中,需要根据传感器获取的波前畸变信息,通过计算得到相应的补偿信号。

这一步需要利用波前重建算法,对波前畸变进行重建和分析,从而得到补偿信号。

常用的方法有单模最小二乘算法(Single Mode Least Squares, SML),灰度共轭算法(Gray Conjugate, GC)和模拟退火算法(Simulated Annealing, SA)等。

最后是补偿环节。

在补偿环节中,根据计算环节得到的补偿信号,通过驱动补偿装置对波前畸变进行实时调整。

常用的补偿装置有变形镜(Deformable Mirror, DM)、光学斜锥(OptiCon)和声光调制器(Acousto-Optic Modulator, AOM)等。

补偿装置根据计算环节得到的补偿信号,调整其形状和位置,以实现波前畸变的校正。

同时,为了保持补偿的连续性和高效性,还需要进行稳定控制,包括提高闭环系统的带宽和增加环境噪声的抑制等。

总的来说,自适应光学闭环校正是一种利用传感器感知波前畸变,通过计算得到补偿信号,并利用补偿装置实时调整畸变波面的方法。

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波前传感与补偿策略研究

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波前传感与补偿策略研究

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波前传感与补偿策略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光学系统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由于环境因素和光学元件的不完美等原因,光波在传输过程中易受到波前畸变的影响,影响了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和性能。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波前传感与补偿策略应运而生。

自适应光学系统通过实时采集传输光波的波前信息,并通过反馈控制来实现波前畸变的实时补偿,从而提高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和性能。

波前传感是自适应光学系统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它能够精确地测量波前畸变的情况,为后续的补偿提供准确的参考。

波前传感技术有多种方法,常见的包括自适应光学干涉法和自适应光学斑点法。

自适应光学干涉法通过在传输光路上添加干涉装置,通过波前分析仪测量干涉图案来获取波前信息。

自适应光学斑点法则是利用波前传感器将传输光波转化为光强分布的图像,然后通过图像处理算法计算出波前畸变的程度。

这些方法各有优势和适用范围,研究者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波前传感的精度对于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性能至关重要。

为了提高波前传感的精度,研究人员开展了很多有关波前传感算法的研究。

例如,基于相位差分和振幅比较的差分相位测量方法能够减小传感器本身的误差;基于自相关峰的自适应光学系统波前计算方法能够提高波前传感的灵敏度和精度。

这些算法的研究不仅提高了波前传感的精度,也为光学系统的波前补偿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波前补偿是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另一项核心技术。

根据波前传感获得的波前畸变信息,波前补偿策略能够实时调整光学系统的元件来消除波前畸变。

传统的波前补偿方法主要包括阵列式变焦镜和散斑成像系统。

阵列式变焦镜通过调整元件中的相位系数来实现自适应波前补偿;散斑成像系统则利用校正镜片将畸变波前转化为所需的平面波前。

这些方法在实现波前补偿时都能够有效地提高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和性能。

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波前补偿方法也被提出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利用大量的波前畸变和补偿对应的数据进行训练,深度学习算法能够自动学习出波前畸变与补偿之间的关系,并实现高精度的波前补偿。

自适应光学系统中的智能变焦算法

自适应光学系统中的智能变焦算法

自适应光学系统中的智能变焦算法一、自适应光学系统概述自适应光学系统是一种先进的光学技术,旨在改善光学成像质量,特别是在大气扰动、光学系统自身缺陷或动态变化环境下。

这种系统通过实时调整光学元件的形状或位置来补偿这些扰动,从而实现更清晰的图像。

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核心在于其智能变焦算法,该算法能够根据实时反馈调整系统参数,以达到最优的成像效果。

1.1 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自适应光学系统通常由以下几个基本部分组成:波前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和光学元件。

波前传感器用于检测波前畸变,控制器根据传感器的反馈信息计算出需要的调整量,执行器则负责实际调整光学元件的形状或位置。

1.2 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关键技术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波前检测技术、控制算法和执行器技术。

波前检测技术能够精确测量光学波前的畸变情况;控制算法是系统智能的核心,负责处理波前传感器的数据并计算出最优调整策略;执行器技术则涉及到如何快速且精确地调整光学元件。

二、智能变焦算法的原理与实现智能变焦算法是自适应光学系统中用于动态调整焦距以补偿各种扰动的算法。

这种算法能够根据实时的波前检测数据,自动调整光学系统参数,以实现最佳的成像效果。

2.1 智能变焦算法的基本原理智能变焦算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分析波前传感器收集的数据,确定波前畸变的程度和类型,然后计算出需要调整的焦距值。

算法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系统的动态响应、调整速度和精度等。

2.2 智能变焦算法的分类智能变焦算法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包括基于模型的算法、基于数据的算法和混合算法。

基于模型的算法依赖于对光学系统的精确数学模型;基于数据的算法则利用历史数据进行学习和预测;混合算法结合了两者的优点。

2.3 智能变焦算法的实现步骤实现智能变焦算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数据采集、波前重建、算法设计、参数优化和执行器控制。

数据采集是算法的起点,波前重建是将传感器数据转换为波前畸变的数学表示;算法设计是核心过程,需要根据系统特性和要求设计出合适的控制策略;参数优化是为了提高算法的性能和稳定性;执行器控制则是将算法的输出转化为实际的光学调整。

解析波前传感器

解析波前传感器

解析波前传感器波前传感器在自适应光学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通过实时测定动态入射波前的相位畸变,为波前重构及校正提供信息。

与其他传感器不同,由于不同应用场合下光学系统误差源所造成的波前相位扰动的时间和空间带宽范围大,自适应光学系统中的波前传感器必须具有足够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

对于用作星体与微弱目标观察的自适应望远镜系统,还由于在一个子孔径和一次采样时间内所能利用的来自目标或人造信标的光能量极其有限(通常在光子计数的水平),因此要求波前传感器必须达到或接近光子噪声受限探测能力。

一般地,波前传感器有五项重要的技术指标:(1)被测面波前与探测面光强之间满足何种数学关系及是否严格满足理论论证的数学关系。

(2)传感器的能量透过率。

(3)波前传感器中探测器的性能参数,如量子效应、信噪比等。

(4)波前传感器数据处理能力及数据传输速度。

(5)传感器适用的参考光源。

不同的传感器适用于不同的参考光源,有的仅适合于单色性好的点光源(如曲率传感器),有的则适合于宽光谱的点光源或扩展光源(如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器)。

直接传感方法即直接探测被测波前的特征量。

根据传感方式可分为区域传感和模式传感两种。

区域传感是将波前在空间划分为若干子区域,探测出各个子区域的整体或平均特征量,继而重构出整个波前分布。

由于光波沿其传播方向的光强变化同光波波前的斜率与曲率相关,故该类方法在数学模型上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测量波前斜率获得波前相位信息,典型的有剪切干涉法、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法、金字塔波前传感法以及由这些方法派生出的其他类似方法;另一类是通过测量波前曲率获得波前相位信息,典型的有波前曲率传感法。

而模式传感方法是将整个光瞳面相位分布在模式上分解成若干阶波前,通过探测出各阶模式系数,继而重构出整个波前分布,典型的有整体倾斜传感器、离焦传感器、光学全息波前传感器等。

1. 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器1.1 点目标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器1)基本原理在光学测量中,德国的哈特曼于1900年提出根据几何光学原理测定物镜几何像差或反射镜面形误差的经典哈特曼法,如图1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 特 曼 夏 克
Hartmann wavefront sensor
Hartmann wavefront sensing technique. A Hartmann sensor is composed of an array of lenses for wavefront division and typically a CCD array with multiple pixels used for spot position (wavefront tilt) determination.
哈 特 曼 夏 克
History
Shack placed lenses in the holes, which increased the light-gathering efficiency of the mask and, with the spots focused, reduced the disturbing diffraction effects of the holes. A lens array for this purpose was first manufactured in 1971.Members of the astronomy community began to use this sensor in the late 1970s for testing of large telescope optics.Some astronomers use the term Hartmann–Shack (or Shack–Hartmann) wavefront sensor, but many shorten it to simply Hartmann sensor. 哈 特 曼 夏 克
工 作 成 绩
Hartmann test
One method for testing a lens or mirror employs an opaque mask with holes placed behind the optical element under test.Each of the holes acts as an aperture, and since the light passing through the lens is converging, the image produced is an array of spots.With proper calibration, the position of the spots is a direct indication of the local wavefront tilt at each hole, and thus is a description of the lens quality.This test is called the Hartmann test.
自适应光学波前传感技术
主要内容
1、哈特曼夏克波前传 感 2、金字塔波前传感 3、曲率波前传感 都是非相干波前测量系统
哈特曼夏克波前传感
Evolution of the Hartmann test – standard devices for measuring wavefrxtended object
If that source is an extended object, the shape of the object is convolved with the subaperture diffraction pattern on the quadcell.Intensity variation can seriously degrade the measurement accuracy of the centroid.To remove the effects of extended objects resolved by the subaperture, an optical correlation can be used. Von der Luhe suggested the use of an addressable optical mask, whose transmission is derived from the image of the reference scene.The Hartmann detector array records a cross-correlation of the mask and the scene in each subaperture.Even if the object remains unresolved,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subaperture higher-order aberrations will distort the pattern on the quadcell and decrease tilt-measurement accuracy.
Hartmann wavefront sensor
The Hartmann wavefront sensor is shown in below figure .The wavefront is divided by a mask, as in the classical test, an array of gratings, or an array of transmissive lenses.Each of the beams in the subapertures is focused onto a detector.To detect the position of the spot, various forms of modulation, detector geometry, and electrooptical processing are used. For atmospheric turbulence compensation, the local r0 measured accurately in each wavefront tilt must be subaperture of size .To do this, the subaperture must be large enoughr0 to resolve the isoplanatic patch.During high turbulence, is small and anisoplanatism degrades the process.Hardy discusses details of this large-versussmall subaperture trade for various optical and atmospheri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