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平均数

合集下载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认识平均数

8.1 认识平均数⏹教学内容教材第85、86页认识平均数⏹教学提示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认识平均数,教材设置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为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就是一样多,设置了移动笔筒里的铅笔数量来理解“移多补少,达到同样多”这一数学活动。

活动二,教材通过“比较哪组同学进行投球比赛的成绩好”来学习平均数;活动三,通过“计算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来学习如何利用统计表计算平均数。

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鼓励学生理解“总数量”、“总份数”与“平均数”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会计算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数”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重点、难点重点体会学习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笔筒5个、铅笔15支、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铅笔若干支⏹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操作中体验“同样多”,引出平均数(课件出示笔筒图)师: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一样多,可以怎样做?每个笔筒放几支?学生充分表达不同的想法,最后形成一致意见。

(预设)生1:把5个笔筒中的铅笔集中在一起是15支,3×5=15,所以平均每个笔筒放3支,就同样多了。

教师按上述方法完成操作。

生2:要想让每个笔筒里的铅笔的枝数同样多,可以尝试着把笔筒里多的笔放到少笔筒里,匀乎一下,最后发现,每个笔筒里放3枝时同样多。

师:每个笔筒平均放3支,这样每个笔筒里的铅笔数量就同样多了,这个数量3,在数学上我们叫做平均数。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平均数。

(板书:认识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移多补少”活动体验“同样多”,在操作中将这些枯燥的数学语言,用活动来体现,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也加深了对枯燥数学概念“平均数”的理解。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6)(共8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6)(共8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6)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85-86页课题《认识平均数》备课教师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 2、过程和方法: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会求平均数。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5个笔筒、15支铅笔。

教师导学学生交流、展示设计意图一、初步体会,揭示课题:师:老师这里有五个笔筒,每个笔筒中放有不同数量的铅笔,那么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可以怎样做?谁来给大家摆一下?师:很好,那你可以为你的方法起个名字吗?师板书:移多补少师:那你也为你的方法起个名字吧。

师板书:先合后分师:我们通过摆一摆,算一算,最终都得到每个笔筒是3支铅笔,我们把这个3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就让我们今天一起来认识平均数。

师板书课题:平均数二、进一步感知,认识平均数师:在体育课上四一班的同学进行分组投球比赛,每人投10个,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读题,想想那组的成绩好?师:你们同意吗?师:可见当数据个数相等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总数来进行比较。

师:既然第二组的成绩不够理想,那么老师邀请丁鹏加入,现在同学们再看看哪组成绩更好?请同学们把你的思路和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由组长汇总交流观点,确定发言同学及形式。

稍后我们进行全班交流。

师:哪组同学要和大家交流?师:看来解决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师:好,非常感谢你们精彩的发言,请回。

师:通过计算我们得到第一组平均每人投7个球,第二组平均每人投6个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平均数和每个同学投球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师: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和平均水平,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数,它始终介于这组数据的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有时也用它来比较几组数据的大小。

小学数学冀教新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冀教新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冀教新版四年级上册小学数学冀教版四年级上册八、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平均数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的过程。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做出解释。

3.体会“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平均数”的意义,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玩过篮球吗?谁有投中篮球的经验。

(学生畅所欲言,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你们看这些同学在做什么?(课件显示:一些孩子投球的情景)是的,这些同学正在举行一场激烈的投球比赛。

比赛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观察这张表示投球情况的统计表。

(课件显示:人数不同的投球情况统计表。

如下:某班一组、二组投球比赛,每人投10个(二)合作学习,自主构建1、提问:读图,你知道了什么?假设你是裁判,你认为哪组成绩好?是怎么判断的?2、教师说明:为了便于大家观察比较,老师将统计表中的数据制成了统计图。

3、学生活动:想一想,算一算,然后将自己的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在组内进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4、动手操作:理解用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比较两组成绩的好坏。

学生到前面移动磁力扣(磁力扣代表小球),表示出各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如图所示)设计说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移动“小球”,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表示出各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让学生直观感受第一组整体投球水平比第二组整体投球水平好,用平均每人投中个数比较哪组成绩好是公平的。

5.总结并揭示平均数概念总结方法:同学们看这位同学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投得多的给投得少的一些后,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6个。

从图上很容易看出第一组同学的整体投球水平比第二组好一些,所以第一组成绩好。

当两组人数不相同时,我们用“求总和”的方法是不公平的,用平均每人投中个数比较是公平合理的。

揭示概念:实际上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7就是8、7、6、7这组数的平均数。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3_冀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3_冀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3_冀教版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摸索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运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使学生在应用平均数的知识说明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存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进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在情境中明白得求平均数的意义,明确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明白得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去游乐园玩时,你玩过投球游戏吗?假如给你15个球,你能投中几个?(请几名学生回答)2、出示课件,提出问题:播放“投球对抗赛”的课件。

播放后以条形图的形式出示两组各人投中的个数。

师:同学们,老师作为这场竞赛的裁判,在裁决胜负时遇到了苦恼(课件出示问题),怎么说是第一组投的准依旧第二组投的准呢?老师想请你们参谋参谋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提问:如何样才能说明第一组投的准、依旧第二组投的准一些呢?2、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方法,要说出如此想的道理。

3、指名学生回答。

预设学生回答的三种可能性,并相机进行教学:(一)观点:觉得第二组投得准,因为她们有一个同学投了9个,是所有同学中最多的。

反对:第二组投的不如第一组准,因为她们有一个同学才投了3个。

小结:因此不能单单从谁投得最多或最少来裁决是哪一组多。

(二)观点:女生套的准,因为他们一共套了30个,而男生才套了28个。

反对:那个说法也不对,对男生不公平,因为女生人数多,男生人数少。

小结:说得专门有道理。

也不能从总数上来裁决谁套得准一些,因为人数不一样。

(三)观点:能够分别来运算一下男生组和女生组平均每人套了几个,算出来之后再比一比,就能比出那一组套得准了。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数》说课稿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数》说课稿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数》说课稿2、引导探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接着,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实际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到“移多补少”的过程,从而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感受平均数的必要性。

3、研究方法,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后,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找到数据,进行计算,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4、巩固练,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一些巩固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从而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5、课堂总结,回顾研究成果在课堂结束前,教师要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的研究成果。

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

设计意图:使用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创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体验“移多补少”的过程,从中找到合理的“移动”方式,引出数学课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探索发现1) 认识平均数展示四(1)班两个组的投球记录,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如“哪个组的成绩好?”、“平均每个人投中多少个球?”以及“怎样才能让他们一样多?”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找到解决办法。

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6个。

这时的“7个”和“6个”就是各组同学投球的平均数。

让学生理解“总数量”和“总份数”的意思。

2) 计算平均数XXX观察妈妈经常使用塑料袋买菜,做了统计,想用真实的数据说服妈妈保护环境。

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并提出问题,“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学生们自主解决问题,同时让他们明白求出的“3个”是一个平均数,代表的是一个整体水平,而不是每天实际丢弃的个数。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其价值及魅力。

在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后,我引入了以下现实情境判断:1.XXX队员的平均身高是201厘米。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第 1 课时授课内容:《认识平均数》综合目的预设课时目的:1、通过实例,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运用生活经历对“平均数”做出解释。

2、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课时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5个笔筒,15支铅笔。

学具:练习本教学过程预设共案个案环节预设师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课后反思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师:今天老师第一次来到我们王官庄小学,见到我们四年级同学。

我很快乐,也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小小的见面礼物,如今请每组的小组长代表本小组来领一下礼物。

第一小组有优先选择权,开场你的选择。

其他小组成员对选择结果满意吗?学生可能会说:满意或不满意。

请不满意的组员说一下理由。

生1:不公平,你给每个小朋友的礼物不一样,有多有少,少的自然不快乐。

老师评价:你为我解决了一个大难题,我额外送你一个礼物——代表奥城小学的绿星卡,并为你们小组加上珍贵的一分,其他同学也要努力,在这节课的最后我们会评选两个优胜小组,颁发团队卡,大家要加油啊!如今开场我们这一节课的学习——认识平均数。

(出示学习目的〕用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学习新课做好知识和心理的双重准备。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5分钟〕〔3分钟〕〔3分钟〕〔10分钟〕 5分钟自学课本85页例2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师:看课本85页例2从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生1:一组参加比赛的有4人,2组参加比赛的有5人。

生2:刘杰投中的最多,投中了9个。

生3:王丽投中的最少,投中了3个。

..... 评价:同学们观察的真是仔细发现了这么多的信息。

火眼金睛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生1:一组一共投进多少个球? 8+7+6+7 生2;二组一共投进多少个球? 9+8+5+3+5 生3张华比王云多投进几个球? ........ 〔这是一个有深度的问题〕或〔老师有一个问题谁来帮我解答〕师:哪个小组成绩好?你的理由是什么?〔先独立考虑再对子交流〕生1:一组成绩好,理由..... 师:同意吗?为什么?生2:二组成绩好,理由..... 师:同意吗?为什么 ...... 师小结:每个小组参赛人数不同,所以比总数是不公平的。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师:我们一直在讲平均数,那到底什么是平均数呢?
3.
4.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总结平均数的概念及求平均数的公式。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生:明白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平均数|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平均数|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平均数 | 冀教版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解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掌握求解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应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教材:《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2.教具:课件、平均数麻将牌(黑白相间的2-40数字麻将牌各两副)。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1.教师用平均数麻将牌展示以下麻将牌的数量:8, 12, 14, 18, 22。

2.教师请一名学生上前,将所有麻将牌都取出来,再将它们平均分成2堆。

3.教师让学生观察两堆麻将牌数量的差异,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出这些麻将牌的平均数。

4.教师解释平均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求解方法。

2. 讲解新概念
1.教师用教材P67页的例1,讲解平均数的求解步骤。

2.教师用教材P67页的例2,讲解两种不同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3. 训练新技能
1.教师用教材P68页的练习1,让学生尝试求解各小题的平均数。

2.教师用教材P68页的练习2,让学生尝试求解各小题的平均数,并检查答案。

3.教师用教材P68页的练习3,让学生尝试在题目中填写适当的数字,并检查
答案。

4. 拓展运用
1.教师用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应用场景,如求班里同学的月考成绩平均分数等。

2.教师布置课后练习,并作为下一节课程的复习内容。

教学总结
1.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

2.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应用场景,并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平均数-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认识平均数-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认识平均数-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含义;2.能够通过计算求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能够应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学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1.确定数据的总和;2.分析实际问题,应用平均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思考一下以下问题:如果有5个同桌每人身高分别是120cm、130cm、140cm,150cm和160cm,则平均身高是多少?2. 渐进式教学1.告诉学生上述问题中的“平均身高”就是平均数;2.解释平均数的概念:一组数据中所有数的总和除以数量,得到的结果就是平均数;3.强调:求平均数时,需要确定数据的总和;4.给学生带一批数据进行计算:35、47、52、68、72,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一下,这几个数字的平均数是多少。

并让学生自行计算出结果;5.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应用平均数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环节1.请学生计算:10、20、30、40、50、60、70和80的平均数;2.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3.通过小组比赛的方式巩固计算平均数的能力。

4.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小明每天上学用时45分钟,小红用时52分钟,小李用时37分钟。

这三个人平均用时多少?5. 总结归纳教师对上述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并对学生在拓展应用中的思考进行点评。

总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能够通过计算求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能够应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渐进式、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冀教版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第85—86页。

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3、体会求“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课间活动吗?在课间活动中你喜欢做哪些游戏?是怎样组织的?学生可能会说:生1:我喜欢玩跳绳,我们4人一组,我们组跳的最多。

生2:我喜欢玩呼拉圈,我们两人一组,我们组我转得最多。

师:同学们在课间活动中玩的真开心,!老师特意拍了张照片,你看!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呀?(踢毽子!)好玩吗?老师把咱们班这两组同学踢毽子的情况记录了下来,你们看!(课件出示统计表)师:从这里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生:第一组王艺丹踢了8个,穆德芳踢了7个,赵丹宁踢了6个,郭帅成踢了7个。

生:第二组……二、讨论交流,探究新知。

师:刚才你们从表中了解到这么多数学信息,真了不起!你想通过这些信息知道哪些问题?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如:生1:第一组一共踢了多少个?第二组一共踢了多少个?生2:哪一组的成绩好?(板书)师:你提的问题特别有价值,你们认为那一组的成绩好?生3:第二组成绩好,因为第二组有踢毽子冠军。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一个人的成绩好,并不代表全组的人都好。

生:我认为第二组的成绩好,因为第二组比第一组多踢两个。

生4:我不同意,因为第一组人少,第二组人多,人数不一样,比总数不公平。

师:看来比总数、有头球冠军都不行,都有矛盾冲突。

那么大家在思考一下怎样比才公平呢?学生可能说到:把每个组踢的总数平均一下,比较每组平均成绩就公平了。

师:你从哪知道平均成绩?(期末老师说过我们班的平均成绩是多少)求每组的平均成绩就是求什么?(每组平均每人踢了多少个?板书)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那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先商量一下怎样求出每组平均每人踢毽子的个数,然后再算一算,看哪个组合作得最愉快!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  冀教版
生:比较每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师:那好,既然如此我们就来分别算一算这两个组平均每人投注多少个球。
3.全班分男女生求第一组和第二组平均每人投球的个数。指定两名学生上台板演。
4.让学生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并根据两个组的平均成绩说明哪个组的成绩好。
师:在这道题中,问哪个组的成绩好,由于这两个组的人数不一样,所以我们无法用两组投中的总数来直接比较,那么我们想到了一个比较公平的办法,就是比较他们的平均数。用投中的总数除以人数,得到了平均数。在第一组,我们用8、7、6、7这四个数的和除以人数4,求出的7就是第一组的平均数,它代表这组同学投球的整体水平。第二组求出的6是第二组的平均数,它代表这组同学投球的整体水平。你们明白了吗?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出示课件平均数的概念。
课题
平均数(一)(P85~P86)
课时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学
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8.1 认识平均数认识|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8.1 认识平均数认识|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8.1 认识平均数认识|冀教版一、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什么是平均数,认识平均数的概念及意义。

2.学生学会用个数平均数的概念求平均数。

3.学生学会用观察比较法求平均数。

二、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2.用个数平均数的概念求平均数;3.用观察比较法求平均数。

三、教学难点1.学生听懂并理解观察比较法求平均数;2.学生会用观察比较法求平均数。

四、教学环节1. 导入(5分钟)教师给学生出示一些水果,让学生说出看到的每种水果的数量,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算出这些水果总共的数量。

引导学生想到以前学的个数平均数。

2. 认识平均数(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如:某班同学期中考试语数外三科的成绩,同学们运动会小组的跳远成绩,让学生讨论出这些数据的共同特点,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

3. 用个数平均数的概念求平均数(15分钟)引导学生如何用个数平均数的概念求平均数。

让学生计算几组数据的平均数,例如:小鸟科技有限公司的7名职员每月的收入分别是1000元、1500元、1700元、900元、1200元、1300元、1500元,请问这7名职员的平均工资是多少?4. 用观察比较法求平均数(20分钟)引导学生利用观察比较法求平均数,让学生观察若干组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如:某班学生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期中考试成绩,三组数据分别为:64、58、75;90、76、86;79、85、90。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法求出每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进行比较。

5. 练习(1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学生自己练习计算每组数据的平均数,以加深对平均数的认识。

6. 巩固和拓展(10分钟)最后,让学生自己布置一组数据,在班内互相出题计算平均数,并学生自己出题求平均数。

五、教学后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利用观察比较法和个数平均数的概念求出平均数,并通过练习加深对平均数的认识。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数学冀教版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数学冀教版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数学冀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简单地用语言解释什么是平均数;2.能够使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平均分配物品等;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的概念,如计算班级学生的平均年龄等;4.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能够使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的概念;2.能够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和数学建模。

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2.课堂讨论法。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一个小组共有10本书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平均分配这10本书,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15分钟)1.老师出示一些数字,并让学生依次将它们相加,最后得出它们的和,然后问学生如果要平均分配这些数字,应该怎么做;2.老师引导学生想到用总和除以数字的个数,将其称作平均数;3.老师再出示一些数字,让学生自己计算它们的平均数;4.老师再让学生自己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五个人的身高,然后让学生计算它们的平均数。

3. 应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问题(15分钟)1.老师出示一个小组有10个人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分配6个饼干;2.老师引导学生想到将饼干数量除以小组人数得到平均值,然后将平均值分配给每个人;3.老师再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个班级的5个同学在选举中得票数是7、8、6、5、4,然后让学生计算平均得票数。

4. 应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更复杂的问题(25分钟)1.老师出示一个小组共有20本书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先将这20本书分成两组,使得每组的书的数量相等;2.老师引导学生将20除以2得到10,然后让学生将这20本书按顺序逐个分配,每个小组每次分配一本,相互比较,直到10本为止,证明10为这20本书的平均数;3.老师再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个班级的5个同学的年龄是10、11、8、9、12,然后让学生计算平均年龄。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15_冀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15_冀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15_冀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体会对“平均数”做出说明。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求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体会对“平均数”做出说明。

教学难点:明白得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数学课上的小故事)一匹小马要到朋友家去玩,走着走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发觉河中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平均深度为120cm”,小马想了想,自己的身高为130cm,我到底能不能过河呢?小马专门发愁,你们认为小马过河有危险吗?什么缘故?(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问题的答案不揭晓,对学生的回答不作评判)师:你们的方法对不对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单元统计中的第一课时:认识平均数,学完,学好今天的课程你就明白了。

板书:统计——认识平均数(意图:质疑激趣,把学生学习、学好新知的欲望调动起来。

)【活动】二、创设情境,引发冲突1、两个情境,引发冲突情境一:星期天的时候,小明和小亮两个家庭进行了一场投球竞赛,竞赛规则是每人投十个球,投中个数多的家庭获胜,竞赛结果如下:小明一家小亮一家姓名投中个数姓名投中个数小明3小亮5小明爸爸9小亮爸爸8小明妈妈5小亮妈妈6师:哪个家庭赢了竞赛?你是如何发觉的?生:小亮家赢了,通过运算并比较总个数发觉的(依照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应当能独立并正确解决那个问题)情境二:小明输了竞赛专门不服气,他说:“到了学校我们两个小组比一场,我们组比你们人多,投中的总个数也一定比你们多,我们赢定了!”竞赛结果如下:小明代表队小亮代表队姓名投中个数姓名投中个数小明7小亮8小艺9小乐9小琪8梦夏5小佳6小雅10小涵4小悦8师:假如你是小亮这一组的,你情愿如此和他比吗?什么缘故?生:不公平,人数不等。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5_冀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5_冀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5_冀教版教学目标: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运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进一步进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运算平均数。

教学难点:明白得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利用生活中熟悉的情境,谈话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昨天玩得投球游戏吗?(记得)谁能谈谈那天的竞赛情形呢?生:我是我们小组投得最多的,我投中了……师:你真棒!生:我们小组投中的最多,投中了……师:是吗?恭喜你们!【讲授】探究(一)、认识平均数师:老师呀告诉你们一个隐秘,昨天你们在竞赛的时候,我偷偷地记录了一组同学的成绩,请看大屏幕!出示第一小组男女生投球成绩统计图。

师:你发觉了什么?生谈发觉。

师:这一组的情形真复杂。

人数不相等,每人投中的个数也各不相同。

谁的成绩好呢?师:谁来说说你的方法?生1:男生最多的投中8个,女生最多的投中9个,女生投得准。

生2:如此比也不行,你能够比最多的,我也能够比最少的,男生最少投中6个,女生最少投中3个,不确实是男生准了吗?师:有道理!看来,男、女生每人投中的个数不一样多,比其中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的个数是不行的。

那如何比呢?小组讨论并汇报结果。

生:男生一共套中21个,女生一共套中24个,因此女生套得准一些。

师:你们同意他如此比吗?生1:如此比不行,男、女生人数不一样,比总数不公平!生:假如能把男生每人投中的个数变得一样多,把女生每人投中的个数也变得一样多,就能够比了。

师:(引导学生看统计图)这位同学的意思是,假如把男生每人投中的个数匀一匀,变得同样多,把女生每人投中的个数也匀一匀,变得同样多,然后再来比。

如此比能够吗?(学生都表示同意。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7_冀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7_冀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7_冀教版认识平均数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切实掌握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发争论观察这一组统计表,你都得到了哪些信息?提问:哪一组的成绩好些?可以怎样进行比较?(可以比较总数,可以比较平均数,也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即可。

2.出示第二组统计表那么同学们观察第二组和第三组的比赛情况,看哪一组的成绩好?怎么比较?(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小结:由于人数不同,不能比总投中个数,就像刚才××说的,比两个组平均投球的个数,也就是它们各自投中的平均数比较合理。

那么怎么求平均数呢?(指名说方法,找同学板演)说说你的思维过程。

师: 为什么两次计算时同学除以的数不一样?。

仔细观察得到结果7和6,与原来每组数中的数据进行比较,你有什么独特发现?引出:平均数介于最大和最小数之间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此外,一组数的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都等于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

3.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师:刚才我们在求这两组的平均成绩时,都用到了计算方法,这两个计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点?生:都是先求每组投中总数,再求平均投中数。

也就是先合后分引出:求平均数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小结:今天我们学到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那么遇到这类的问题到底是移多补少,还是用计算方法,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完成,如果数据小,可用移多补少,如果数据较大,可以用计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第1课时认识平均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85~8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体会平均数
1.出示例1的笔筒图,提出问题,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一样多,可以怎样做?每个笔筒放几支?
(1)让学生充分表达不同的想法,最后形成一致意见,把5个笔筒中的铅笔集中在一起是15支,算出平均每个笔筒房3支。

(2)教师按着大家同意的方法和计算结果完成操作。

然后说明:每个笔筒平均放3支,这个3叫做平均数。

二、认识平均数
1.出示例2:四(一)班一、二组同学进行投球比赛,每人投10个。

2.提出问题,哪组的成绩好?全班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引导学生考虑怎样比较才是“公平”的。

3.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比一比。

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

4.让学生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并根据两个组的平均成绩说明哪个组的成绩好。

三、求平均数
1.出示例3、让学生读例3的文字和统计表,了解亮亮家每天丢弃塑料袋的情况。

例3:亮亮把自己家一个星期丢弃塑料袋的情况作了统计。

2.法和结果。

3.提出议一议: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使学生了解,求出的”3个“不是实际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而是算出的一个平均数。

四、巩固练习
课本86页1、2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平均数有什么感想?
六、布置作业
课本86页“问题与讨论”。

板书设计:
平均数
教学反思:
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

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