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第二章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中日两国之间的交往,在隋唐时期显得格外频繁,远远超过了前代。
隋朝是继汉开唐的重要朝代,隋文帝统一中国南北后,国威大盛;而唐朝又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其稳定的政治和繁荣的经济吸引了不少海外商人来华进行贸易。
日本统治者为了学习当时中国的文物制度和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主要以佛学交流最为活跃和繁荣,其构成了中日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推动了佛教在东亚社会的传播,从而为构筑和谐统一的东亚文化圈奠定了重要基础尽管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但那时主要表现为中国佛教向日本的传播本文从历史文化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佛教之所以能在日本取得突破的原因,以及佛教在日本的传播过程,分析日本佛教的特征东传日本的佛教,并不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单纯的宗教,特化的信仰,而是经过印度、朝鲜特别是中国长时间的吸收沉淀,融合了各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对日本社会政治、宗教、文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吉备真备(日本奈良时代学者)年轻时,随日本第七次遣唐使来长安留学,研习儒家经典、天文历算、军事等,长达17年。
归国时,他携带近二百卷书籍,在日本大力传播唐朝文化。
阿倍仲麻吕是同吉备真备一起入唐的留学生,学成后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官至秘书监,终老于唐。
他同我国的著名诗人李白、王唯等友谊深厚,常彼此写诗相赠。
那时日本人入唐的学问僧比留学生还多,目的是为了求佛法。
空海就是这样的学问僧。
他在日本时就研究中国文化,入唐后在长安西明寺学习佛法。
回国时,他也带走许多佛经、诗文集。
在日本,他采用汉字偏旁创造的日本字母,称为片假名。
鉴真本姓淳于,五十多岁时,在扬州大明寺应日本僧人约请,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他以百折不挠的精神,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成功。
他带去了许多佛经,对日本的佛教有重要贡献。
日本佛教中的律宗,就是有他首创的。
他用鼻嗅的方法为日本辨别了许多药物,日本的药商奉他为始祖。
鉴真和他的弟子在奈良设计建造的唐招提寺,是建筑艺术的杰作,至今被日本视为国宝。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发表时间:2019-04-08T15:59:27.910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9年第2期作者:崔嘉淇[导读] 摘要:公元581年至907年,这326年是中国封建制度继续发展并达到繁荣昌盛的隋唐时期,隋唐社会宏大的格局、开放的气势、壮阔的场面,为历朝历代所无法比拟。
在当时的世界上,中国处在发展的前列,是最文明先进、最繁荣发达、最富庶强大的国家,声名远扬,对日本和亚洲各国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1603班崔嘉淇摘要:公元581年至907年,这326年是中国封建制度继续发展并达到繁荣昌盛的隋唐时期,隋唐社会宏大的格局、开放的气势、壮阔的场面,为历朝历代所无法比拟。
在当时的世界上,中国处在发展的前列,是最文明先进、最繁荣发达、最富庶强大的国家,声名远扬,对日本和亚洲各国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此时同样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高峰期。
文章将对这一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进行研究。
关键词: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遣唐使;鉴真东渡遣唐使作为特定名词,指的就是日本遣来唐朝的使者,这让我不由地思考,为何当时世界上诸多国家纷纷遣使来华,遣唐使却特指日本来华使者呢?原因不言而喻,当时的日本遣唐使者数量多且较为频繁,而且他们学习后带回日本的中华文化对日本的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均具有及其深远的影响。
而妇孺皆知的东渡者鉴真,作为流传至今备受人们尊重的文化传播使者,不仅是因为他克服重重困难,披荆斩棘,六次东渡终到日本,更是因为他对于传播中华文化,完善日本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题目中的文化交流媒介主要就是指这些传播文化的人,他们通过学习和带回书籍等方式,为文化的传播做出了伟大贡献。
一、遣唐使及其影响遣唐使为7至9世纪时日本派遣往唐朝之使节。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
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论文]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也许是因为自身所学的专业原因,我对中日文化交流史和日本的语言文化、风土人情有着浓厚的兴趣。
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一时之间自然难以说清道明。
在这慢慢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与日本也有过不少的摩擦和战争。
远的不说,明朝时期倭寇的掳掠曾经狂极一时,我东南沿海一带深受其苦。
还有二战期间,日本侵华的种种暴行和南京大屠杀这一国人永难忘记的罪行,无不历历在目般的控诉着日本对我国人民的难以弥补的伤害。
可就是这些显而易见的两国矛盾和“国仇”依然不能否定历史上很多次积极的交往和文明的传播及对两国千秋万代的重要影响。
就在这从古至今的漫漫交往中,我想谈谈我对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认识和想法。
就从两大事件来看待两国的交往:中日佛教艺术的盛行和“国书事件”。
佛教发源于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这种在当时被视为“蕃神”的外来宗教却在与日本原有的“国神”信仰碰撞与融合中扎根到了古代日本文化的土壤之中。
我们都知道接受一种外来宗教无疑是对自身信仰的神灵的某种否定,带有摧垮旧有统治体系的危险性,可是即使在崇佛和排佛两大派系尖锐对立的斗争中,佛教依然在日本统治集团的上层站稳了脚跟,迅速深入到日本社会当中。
原因何在?我认为是如下的几点原因:首先,佛教的力量。
有古书记载:“是法于诸法中最为殊胜,难解难入,周公孔子尚不能知。
此法能生无量无边福德果报,乃至成辩无上菩提,譬如人怀随意宝,逐所须用尽依情”。
所以信奉无边法力的佛教的好处几乎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人更是对这样的一种神力表现出顶礼膜拜的极致态度。
另外日本同大陆间巨大的文化差距和佛教本身带有的丰富的精神内涵与作为先进文明载体的物质外延,对于蒙昧初开的古代日本民族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量。
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室和贵族中信仰佛教者渐渐增多。
其次,崇佛势力的强大。
皇室中崇佛的苏我马子以绝对的武力优势诛杀了排佛势力,使得佛教迅速传播开来。
圣德太子摄行政事之时,更是“笃敬三宝”,身体力行地推广佛教。
中日文化交流及其历史价值
中日文化交流及其历史价值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财富,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两国作为亚洲文化大国,文化交流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于促进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和促进亚洲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历史回顾中国与日本的往来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隋唐时期,中日两国通过海路和陆路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日本汲取了大量的中文和儒家思想,这种文化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在江户时期,中国与日本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加,同时,中国的文化、艺术以及哲学也给了日本极大的启发,使得日本的文化艺术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西方文化的强烈侵入下,中日两国也依然保持着文化交流,其中包括音乐、电影、文学等方面的交流,推动了两国文化传统之间的交流与交融。
2.文化交流的现状如今,中日两国以多种形式展开了广泛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在艺术、电影、文学、音乐、体育以及旅游等领域进行了密切的文化交流合作。
例如,每年在日中心“文化交流年”中,中日两国政府举办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动,包括重要展览、交响乐演奏会、戏曲表演等。
同时,中日两国年轻人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是非常广泛的,通过学校、社团、交流机构等途径,两国青年可以互相学习和交流,共同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
3.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价值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对世界文化和艺术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日文化的交流不仅有着促进两国之间政治经济交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可以丰富自己的文化认知和审美体验,增强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推动更多具有亚洲特色的文化和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
同时,中日两国历史和文化的交流也来自于两国领袖对促进两国人民友好交流的共同认知和贡献。
中国宋代文人苏东坡曾经对日本表示推崇,日本天皇昭和曾经在新年贺词中提到:“历史的独特性在于两国人民之间的互相赞赏和最终的和谐共处。
”这种文化的互相尊重和赞扬,推动了两国文化交流之间的发展,并给未来的文化交流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唐代中日文化交流概况
唐代中日文化交流概况唐代是我国历代王朝中实力最强的王朝之一。
时至今日,有些流寓海外的华人仍然自称为“唐人”,华人在海外都市中的聚居地被称为“唐人街”,而华侨则将祖国称之为“唐山”。
唐代繁荣的经济,昌明的文化和完备的制度,对隔海相望的东邻日本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成为日本竭力模仿的楷模。
日本通过派遣留学生来唐朝学习和延邀唐朝各类人才到日本传授等多种手段,全面移植唐朝文化,在哲学思想、文物制度、文学艺术、音乐舞蹈、天文历算、医学、建筑等文化科技的各个领域,以至衣食住行、风俗娱乐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无不受到唐朝文化的强烈影响。
在中日文化交流过程中,既涌现出了大批像吉备真备和空海那样以学习唐朝文化为己任日本留学生或留学僧,也出现了像鉴真和尚那样终身以传播唐朝文化为使命的唐朝专业人士的杰出代表,正是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才形成了唐朝与日本文化交流的繁荣局面。
留学生从唐朝初年开始,日本就在遣隋使的基础上,向唐朝派遣“遣唐使”,以最大限度地从唐朝先进的文化中汲取养分,为日本社会的发展探求出路。
总共派出的遣唐使共有19次。
遣唐使的主要目的是从事吸收唐朝优秀文化的活动,除了在各地参观考察孔庙、寺观等文化名胜外,他们还聘请儒者教授儒家经典,延聘各类人才前往日本,通过各种途径搜求唐朝典籍携回日本。
介绍留学生和学问僧来唐朝学习,是遣唐使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日本留学生大多被安排在国子监,系统学习中国古代经典及唐代典章制度,在唐学习时间大多在十年以上,有些甚至长达二三十年,由于他们深受唐朝文化的熏陶,归国后往往对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对日本吸取唐朝文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遣唐使后期,出现了以“请益生”或“请益僧”为名的留学生,所谓的请益生,主要是指在某一领域学有专长的留学生,他们在唐朝停留时间一般较短,只是专门就某些疑难问题索解问难,具有短期进修的性质,这种变化表明,在遣唐使后期,日本对唐朝文化的学习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效。
中日文化交流史 复习资料
第一章秦汉六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海流的造化——传递大陆文明信息第二节徐福东渡——传授中华农耕文明成果∙徐福;∙秦始皇;第三节金印的证言——汉光武帝册封倭奴国∙汉光武帝;∙卫满;∙汉武帝;∙王莽;∙刘秀;∙祭彤;∙竹内实;∙龟井南冥;第四节女王朝贡——魏明帝颁赐亲魏倭王∙卑弥呼;∙陈寿;∙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渊;∙难升米、牛利;∙刘夏;∙魏明帝;∙梯儁;∙伊声耆;∙王颀;∙张政;∙壹与;∙应神天皇;∙阿直岐;第五节男王遣使——宋顺帝诏除安东大将军∙壹与;∙萧道成;∙雄略天皇;∙好太王:广开土王;∙宋高祖;宋世祖;∙倭五王;∙江上波夫第二章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小野丢国书——推古朝力争对等外交∙汉武帝;∙来目皇子;∙隋文帝;∙小野妹子;∙隋炀帝;∙裴世清;∙推古天皇;∙西岛定生;∙张九龄;第二节日廷大化革新——政治经济全盘唐化∙圣德太子:《十七条宪法》;∙僧旻;∙高向玄理;∙南渊清安;∙苏我氏;苏我虾夷;苏我入鹿;∙中臣镰足;∙中大兄皇子;∙惠日;∙高表仁;司马法聪;赵宝英;孙兴进;∙齐明女皇;∙刘仁轨;∙藤原常嗣;∙仁和天皇:“宫市”;第三节晁衡与鉴真——西来仕奉唐帝、东渡授戒日皇∙晁衡:阿倍仲麻吕;∙孝谦女皇;∙吉备真备;∙大和长冈;∙玄昉;∙井真成;∙储光羲;∙赵骅;∙唐玄宗;∙王维;∙藤原河清:藤原清河;圣武天皇的侄子;∙李白;∙唐肃宗;∙唐代宗李豫;∙沈惟岳:清海宿弥;∙喜娘;∙孙兴进;∙光仁天皇;∙包佶;∙鉴真;∙荣叡;普照;∙道璿;∙普寂;∙祥彦;道兴;道航;思讬(《鉴真传》;塑像);∙李林甫;李林宗;∙刘巨鳞;∙灵佑;∙吉备真备;∙光明皇后;圣武天皇;∙郭沫若;第四节空海与圆仁——成功直传发灯、遍尝巡礼艰辛∙空海:真言宗;《十住心论》;《文镜秘府论》;《篆隶万象名义》;“综艺种智园”;“弘法大师”;∙最澄:天台宗;∙圆珍;常晓;慧运;圆行;宗睿;∙藤原葛野麻吕;桔逸势;∙阎济美;∙惠果大师:密宗大师;∙昙贞和尚;∙三圣:书法;嵯峨天皇;桔逸势;空海;∙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天台宗;“慈觉大师”;∙广智和尚;∙藤原常嗣;∙李德裕;∙张保皋:法华院;∙唐武宗;∙清和天皇;第三章晚唐、五代、北宋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紫式部撰书——足不出户尽享唐物奢靡∙宋徽宗;∙藤原忠通关白;∙藤原常嗣;∙真如法亲王;∙张支信;∙醍醐天皇;∙蒋承勋;∙钱元瓘;∙朱雀天皇;∙藤原忠平;∙钱弘叔;∙藤原道长;∙藤原赖通;∙紫式部;∙彰子;∙藤原为时(滕木吉);∙宋真宗;∙寂照;∙藤原实资;∙周史良;∙周文裔;第二节奝然、寂照、成寻——身披袈裟扮演外交使节∙奝然:《大藏经》;∙成算、祚一、嘉因;∙陈仁爽、陈仁满;∙宋太宗;∙唐武宗:会昌灭佛;∙钱弘叔;∙寂照:宋真宗;圆通大师;∙源信:天台宗;净土宗的理论奠基人;《往生要集》;∙朱仁聪;∙齐隐;∙行辿;∙安海;∙知礼;∙念救;∙治部卿源从英;∙杨亿、丁谓;∙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藤原赖通;∙宋神宗;第四章南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平清盛解除海禁——屈尊称臣换取巨额贸易利润∙宋徽宗;∙宋孝宗;∙平清盛:大轮田泊港;音户水道;∙平忠盛;∙鸟羽上皇;∙后白河法皇;∙平重盛;∙妙典;∙宗像氏;∙氏忠;氏国;∙李邻德;∙宗赖;安清;季实;∙王升俊;∙谢国明:小吕岛;∙圆尔辨圆:“圣一国师”;第二节荣西与道元——普及临济公案法、坚守曹洞默照禅∙荣西:临济宗;“叶上大师”;“茶祖”;“临济之祖”;《出家大纲》;《兴禅护国论》;《吃茶养生记》;∙《谒虚庵禅师》;∙重源∙虚庵怀敞∙彻通义介:《天台山平田(万年寺)伽蓝配置图》∙楼钥:《千佛阁记》;∙北条政子;∙道元:《永平清规》、《正法眼藏》、《众寮清规》、《赴粥饭法》;∙明全;∙无际了派;∙如净和尚;∙北条时赖;∙玄明;∙宗赜:《禅苑清规》;∙百丈怀海:《百丈清规》;第三节道隆与祖元——传授时赖武士禅、激励时宗抗元军∙荣西;∙圆尔辨圆:“兼修禅”;∙道隆:“纯粹禅法”;建长寺;“大觉禅师”;武士道;《大觉禅师语录》;∙北条时赖;∙北条重时:《六波罗殿御家训》;∙祖元:对外国策;佛光国师;“临剑偈”;“老婆禅”;圆觉寺;《佛光国师语录》;∙贾似道;∙北条时宗:民族英雄;∙无及德诠;∙杰翁宗英;∙环溪;∙无象静照;∙镜堂觉圆;∙梵光;∙一镜;∙忽必烈;∙梦窗疏石;第四节忽必烈征伐日本——民间商船仍频繁往来∙忽必烈;∙祖元;∙北条氏;第五章明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义满建金阁——力排众议勇开勘合贸易∙朱元璋;∙怀良亲王;∙足利义满:日本国王;∙胡惟庸;∙林贤;∙足利义持:中断勘合贸易;∙足利义教;∙明宣宗;∙大内氏;∙细川氏;∙足利义晴;∙足利义政;第二节义政藏唐物——东山御物充当日本假性货币∙足利义政;∙琉球国、岛津氏、大内氏;∙细川持之;∙岛津元久;∙足利义嗣;∙满济准后;∙足利义持;∙足利义教;∙后小松天皇;∙后花园天皇;第三节秀吉赐死千利休——唐物鉴赏引发日本茶道诞生∙佐佐木导誉;∙能阿弥、相阿弥:《君台观左右帐记》;∙艺阿弥;∙雕漆杨成;∙长充;∙足利义诠;∙张成;杨茂;∙长贞;∙羽田五郎;∙千利休:“和物”;茶道大成者;∙各种阿弥;∙村田珠光:日本茶道之祖;∙一休宗纯;∙圆悟克勤;∙武野绍鸥:日本茶道中兴;∙织田信长;∙津田宗及;∙今井宗久;∙后花园天皇;第四节王直居平户——逃亡日本终被绳之以法∙胡宗宪;∙郑广南;∙朱元璋;∙大内氏;∙许栋;∙王直:双屿港;马迹潭;烈港;五岛列岛;“徽王”;“五峰先生”;∙松浦隆信:平户,小西都;∙三官;∙北条时政;∙徐海;∙戚继光;∙俞大猷;∙丰臣秀吉:“扫除海贼令”;“朱印船贸易法”;∙德川家康;“朱印”;∙长谷川藤广;∙周性如:德川家康;∙陈子贞;第五节雪舟与策彦——文化名僧充任遣明大使∙坚中圭密;∙明成祖;∙龙室道渊;∙明宣宗;∙了庵桂悟;∙明武宗;∙王阳明;∙绝海中津;∙如兰;∙普明国师;∙雪舟等杨:云谷庵;“四明天童第一座雪舟”;“师法自然”;《山水长卷》(夏珪);《泼墨山水图》(玉涧);《山水画卷》(高彦敬);《育王山图》(夏珪);《宁波府图》(高彦敬);《天桥立图》(最高代表、中日合璧);《芙蓉峰图》;十大世界文化名人;∙周文;∙大内政弘;∙明宪宗;∙张有声;∙李在;∙徐琏;∙夏珪:《长江万里图》;∙玉涧:《潇湘八景图》;泼墨;∙高彦敬:写意,速写;∙云峰等悦;∙詹僖;∙策彦周良:《谦斋初渡集》;《上京驿程录》∙明世宗;∙方梅崖;柯雨窗;第六章清前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尚式求册封——闽南36姓移居琉球岛∙郑和;∙尚氏;∙明成祖;∙武宁:中山王;∙明神宗;∙尚宁;∙郑迥;∙郑周;∙魏士哲;∙程顺则;∙林世功;∙曾益;∙蔡铎;∙岛津氏;∙山口宗季:《花鸟图》;吴师虔;∙近口家熙;∙葛饰北斋:浮世绘画家;《琉球八景》;∙周煌:《琉球国志略》;第二节清人在长崎——唐人坊里展示中国文化∙王直;徐海;∙郑芝龙;∙佩里;∙郑绍祖:德川家康;∙田川氏;∙郑成功;∙朱聿键:隆武政权;∙桂王;∙郑经;郑克塽;∙康熙皇帝:“展海令”;∙正德新商法;∙黄遵宪;第三节隐元与朱舜水——文化遗民东穿佛学儒学精髓∙隐元隆琦:临济宗第32世传人;黄檗宗;明清禅风;万福寺;《黄檗清规》;∙王翼;林恒一;王伯子;∙蕴谦;也懒性圭;∙逸然性融;古石性荣;∙慧门;独言性闻;独知(慧林)性机;良者(大眉)性善、独吼性狮、独湛性莹、良衍(南源)性派;∙龙溪宗潜;∙德川家康;∙高泉性潡:德川纲吉;后水尾天皇;真敬法亲王;∙南源性派;∙木庵兴瑫:“黄檗三笔”,“隐木即”;“黄檗流”;∙独立性易:日本治痘术始祖;∙高天漪;∙泽田东江:“东江流”;∙北岛雪山:“唐样书道”;∙悦山道宗:“书悦山”;∙逸然性融:“唐绘”的鼻祖;∙河村若芝;渡边秀石;∙池大雅;∙范道生;∙铁眼道光:《大藏经》;∙高玄岱;池田正直;北山道长;∙池田瑞仙;∙了翁道觉:“锦袋元”;∙月海元昭:日本煎茶道之祖;∙德川家纲;∙朱舜水:讲求实用;“文武全才第一”、“开国以来第一”;∙郑成功;∙朱大咸;朱永佑;吴钟峦;∙安东守约;∙德川光国:《大日本史》;∙安积觉;佐佐宗淳;人见传;∙陈元赟:尾张藩;∙吴仁显:纪州藩;FAQQ: 铜铎为什么受到日本人重视呢?好像老师还讲了日本各地铜铎都不太一样,什么区别呢?A: 铜铎是中国器物的日本化,是中国器物在日本本土经过改造以后的东西,自然会有不太一样的地方,古代中国应该是作为乐器,后来发展为礼器,到日本自然变成了一种礼器或者神器(参见镜子)所以有铜铎崇拜Q: 吉野里出土了一大堆东西,吉野里怎么了?A: 吉野里是弥生文化遗址,代表了日本600多年弥生文化的发展过程Q: 稻荷山的铁剑A: 那个剑是日本造的,似乎是用中国的“百炼钢”技术制造,剑的铭文是刻着家族的好多好多名字,说是世世代代做什么什么官,侍奉雄略天皇的,这些剑应该是作为礼器用的,作为一个史证,这个东西的制造应该是中国带去的技术,也算是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物证吧。
隋唐时期的中日关系研究
隋唐时期的中日关系研究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和日本交流频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了一种多元的状态,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而如何研究这段历史,深入探究其中的内在逻辑和外部环境,对于增进中日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回顾隋唐时期中日关系的历史沿革,分析其中的涉及因素和不同的阶段特点,并探讨如何理性看待这段历史,为中日友好交往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历史沿革中日两国的接触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汉朝时期,不过在隋唐时期,由于中央政权的膨胀和边境的变化,导致了中日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和调整。
在史书中有关于隋朝与日本的关系的记载,其中《大唐西域记》中也提到了隋唐时期和日本的经贸往来。
这期间两国之间的交往显得非常活跃,主要涉及到官方的外交往来以及商业贸易的活动。
二、涉及因素在隋唐时期中日关系发生的历史事件中,有多重因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首先,一些经济手段如商人和商船的出现和日本内部的政治变动都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次,隋唐时期与日本在地理上的接近和统治优势也影响了这种关系。
再次,汉字与儒家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和发扬还从文化角度加深了中日两国的交流。
三、不同的阶段在隋唐时期的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中,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隋朝到唐朝初期,这个时期里中日双方的交往主要是商业往来。
第二个阶段是唐玄宗时期,对于中日两国之间的交往有了更广泛的官方往来和文化交流。
第三个阶段是安史之乱后的中国,这个时期中日关系出现了一些波折和负面的影响,日本开始侵犯中国领土并且援助唐朝的敌人。
四、理性看待对于隋唐时期中日关系的研究,我们应该以理性的角度去看待。
尽管隋唐时期对于中国和日本两国的关系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但历史也在一些方面提醒了我们。
历史上在其中过程中双方存在了不少分歧和问题,包括了在日方政治和军事方面对于中国的干涉、争端和战争等。
74第二章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序章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特点与分期2中日文化交流史有4个突出的特点持久性(3以持续不断的人员往来为分析手段4五次战争)全面性(5成就深远而卓著6以持续不断的书籍往来为史证)双向性(7-9以日本文化反哺,维新成果的西传为重点.隋唐,明治维新7关于中日双向性交流的15史实)自主性(10以中日之间以海相隔的地理位置为论据)11世界对比中罕见中日文化交流史的七个分期12分期的依据:人员流动的方式1、3---6世纪(秦汉六朝)大陆居民移居日本/2、6---9世纪(隋唐)日本遣唐使等来华3、9---13世纪(晚唐、五代、北宋)中国商船大量东渡4、13---14世纪(南宋、元)日本商船大量来华/5、14--17世纪(明)日本遣明使等来华6、17---19世纪中叶(清)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商船东渡7、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清末)中国青年学子为求新学赴日留学11日本分期方法日本历史简介绳纹时代(约BC12000——BC300)岛国的封闭的狩猎采集弥生时代(约BC300——AD300)传入大陆文明农耕稻作小国争斗古坟时代(约300——500)传入中国六朝文化大和国家形成飞鸟•白风时代(约500——710)隋•初唐文化传入佛教大兴国家集权强化奈良时代(710——794)盛唐文化传入国家行政完备佛教事业大成平安时代(794——1192与北宋几乎平等交往民族文化成长贵族文化艺术昌盛镰仓时代(1192—1333)与南宋•元交流密切禅宗传入武士掌权武士文化昌盛室町时代(1336—1573)与明交流密切贸易发达民族艺术开花禅艺术鼎盛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信长秀吉霸主气势豪华灿烂江户时代(1603——1868)锁国士农工商艺道文化形成西方文化传入明治维新(1868)开国近代国家成立2第一章秦汉六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海流的造化——传递大陆文明信息3左旋海流图.,4铜铎图.,5铜剑铜矛-史前大陆居民横渡对马海峡7实地..:对马岛与壹岐岛6《古事记,日本书纪记载..考察日本左旋海流:寒流---发源自鞑靼海峡里曼海流在上暖流---发源菲律宾海域黑潮海流在下断桥(朝鲜海峡,对马海峡)半岛南岸>50公里(朝鲜海峡)>对马岛>46公里(对马海峡)--->壹歧岛、日本九州陆地海流急每日24海里小舟极难航进东传至福冈的铜制武器尺寸小实用品日本古代的铜剑铜矛崇拜日本制造的大型铜剑铜矛ü中国史籍关于远古交流的记载王充《论衡》:“成王之时,越裳献雉,倭人贡鬯。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简述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简述摘要:中日两国基于地理位置的毗邻关系,彼此之间的交流必不可少,从目前中国正史之记载来看,两汉时期中日之间的交流序幕已经拉开,在隋唐时期达到最盛,而隋唐期间又以文化交流为突出之点,其影响也深远绵长,这无疑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这里概述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之繁盛,并不是为了佐证中日之间如何“友好交往”,如何“兄友弟恭”,而是为了发挥历史“以史为镜”的作用,为我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做出更好的外交选择提供借鉴,毕竟隋唐已经过去,着眼现在才是当务之急。
其次,之所以选取“文化”为角度,是由于目前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流失、断层严重,而习于中华的日本却将习得的传统文化得以很好的保护并溶于自身,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种尴尬的境地,值得我们深省。
关键词:隋唐中日文化交流表现中国与日本为邻邦,一衣带水,可谓近邻。
秦朝徐福东渡的故事无可考证,但从两汉时期正史《汉书》的记载以及文物汉倭奴国王金印来看,中日交往的历史上下一算也有两千年。
自两汉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日交往未曾断绝。
但在隋以前,当时的日本是受中国皇朝册封的华夷体系的正式成员,换言之,这是一种宗属性质的关系,其交往也就多为政治性,文化交往并不活泛。
到了589年, 隋朝统一中国,东汉灭亡后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状态结束,大一统的局面回归,强有力的政权助长了帝王的野心,势力开始扩张,与邻邦的交流增多。
而日本这时也向隋王朝派遣了遣隋使,文化交流日渐增长。
到了空前繁华的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发展迅速,加上开明的外交政策,遣唐使络绎不绝,唐人东渡接连不断。
据史料记载统计,隋唐时期,日本曾正式派出使团到达中国的十三次, 使团人数, 多近六百人, 少不下百余人,伴随着日本使团而来的还有大量的留学生、僧侣,他们深入中国进行多方面的学习, 极取中华文化精华, 在回到日本后协助朝廷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这时,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才由两汉的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
中日文化交流史第二章讲义
第二章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小野丢国书——推古朝力争对等外交·隋的政治与外交、倭国的政治与外交:朝鲜半岛臣服于隋(598);任那被新罗消灭(562);来目皇子征新罗(600)。
·倭国第一次遣使朝隋:刺探军情?‘以天为兄,以日为弟’。
·倭国第二次遣使朝隋:小野妹子;‘日出处天子,日没处天子’;·隋派使访倭:裴世清;国书事件;两国史书记载不一。
·小野妹子再访隋:‘西天皇,东皇帝’;留学生八人。
·华夷秩序:遭翻译的国书。
·实物考察:法隆寺佛像。
第二节日廷大化革新――政治经济全盘唐化·日本政治的唐化:-日本《十七条宪法》的颁布:圣德太子;兼取儒、墨、佛;确立天皇地位。
-日本大化革新:留唐智囊团;中臣镰足;苏我虾夷、苏我入鹿;孝德天皇;中央集权制;四条改革之诏。
-遣唐使概况:分为四期;各期的特点(P.53)。
-日本律令制改革:近江令(668年);飞鸟净御原令(681年);大宝律令(701年);养老律令(718年);对中国律令的取舍;日本古代天皇制封建国家的建立。
·日本经济的唐化:-与日本交往过的中国口岸明洲(宁波)扬州越洲(绍兴)苏州楚洲(淮安)登洲-与中国交往过的日本口岸博多(福冈)难波(大阪)-朝贡贸易唐货贡物赐品不等价交换宫市-唐风洋溢奈良城城市规划服装饮食器皿化妆。
·实地考察:正仓院:-正仓院文物收藏的起源——东大寺供佛圣武天皇756年。
-正仓院文物三个特点(P.60-61)。
-文物个例:鸟毛立女屏风腊蜜香炉投壶。
第三节晁衡与鉴真——西来仕奉唐帝、东渡授戒日皇·晁衡西来侍奉三代唐皇在华54年永眠长安。
-生于698年出身贵族19岁来华。
-遣唐使出发前后:组团:大使副使判官录事大通事史生留学生留学僧船员;出发:朝拜天皇参拜神社饯别仪式;同船的留学生:晁衡吉备真备大和长冈玄昉井真成。
-遣唐使到达中国前后:飞奏朝廷大使入京提交贡品拜见皇帝。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作为遣唐使来中国的阿倍仲麻 吕在中国长期定居并且在朝 廷为官取汉名-晁衡
鉴真(688-763)
天宝十二载(753) 第六次东渡,搭第11次 遣唐使船到达日本。
唐文化在 东 线的辐射与吸纳
鉴真和尚像 日本唐招提寺藏
留学生
吉备真备(公元693-775年)
他在二十二岁时,被选拔为 入唐留学生。他在唐留学十七年 ,回国后带回《唐礼》一百三十 卷、《太衍历经》一卷等书籍, 深深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如 《唐礼》对日本朝廷的礼仪有相 当影响,而《太历经》則促进了 日本的历法改革。他帶回国的乐 书、乐器对于唐乐在日本的传播 也起了积极的作用。他对于日本 奈良时代文化的发展和中日文化 交流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此图 为吉备真备与唐人对弈图。
南诏
7世纪初期,在云南洱海 一带分布着六诏,彝族和 白族的祖先就居住在那里 。最南边的南诏,后来逐 渐强大起来,在8世纪时 ,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了 六诏。唐玄宗时,封皮罗 阁为云南王。
唐朝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
盛唐时,中国国家统一,经济繁荣, 文化发达,与外国的经济和文化往来十分 频繁。与唐朝建立经济文化联系的国家很 多,主要有:新罗、日本、天竺、中亚诸 国、波斯、大食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 有新罗、日本和天竺。
人数 121
唐文化在 东 线的辐射与吸纳
日本遣唐使表
玄宗
肃宗 代宗 德宗 文宗
公元 717 733 752 759 777 779 804 838
船数 4 4 4 1 4 2 4 3
人数 557 594 500 99 778 781 805 500
遣唐使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约两个半世纪 时间内,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 唐朝派出十九次遣唐使团,遣唐使对推动 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 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 日文化交流的高潮。
论唐代中日的文化交流
自20世纪60年代始至现在,西方汉学界 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热情弥增,无论译介之 拓展,还是研究之开掘,都取得了长足的进 步。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善以诗性的敏感传达古典诗词的幽微要眇之 美,为这一古老的文学传统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他人如美国汉学家艾朗诺(Ronald Egan),法国汉学家吴德明(Yves Hervouet)、华裔学者程抱一等人不仅倾心 于汉诗意境之美,还擅长西学诠释之法,他 们的研究对推进中国古典诗歌在海外的传播 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 白居易的巨大影响
• 中国文学对日本产生影响始于秦汉而盛 于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等 人的诗作都为日本人所喜爱,尤其是白 居易的诗,影响更大。据《日本国见在 书目》记载,当时传到日本的有《白氏 文集》70卷、《白氏长庆集》29卷。日 本平安时代的诗集《和汉朝咏集》 (1013)共收和歌218首和汉诗佳句 589句,其中白居易的诗句就有137句。 白居易的长篇感伤诗《长恨歌》(806 年)和《琵琶行》(816年)在日本则 几乎家喻户晓。
2.日本的权力阶级以及知识阶层
• 平安时代在日本古代文化史上是一个辉煌的 时代,这一时代正是古代日本的权力阶级与 知识阶级自觉地渴望获得中国文化的第一个 高潮时期,其热情经历三百年而不衰。八、 九世纪时代的日本皇室,为了尽快使自己的 国家摆脱残存的原始形态,赶上中国唐朝所 达到的一种文明,以巩固自己的权力,追求 尽可能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他们第一 次自觉地对中国文化实行全方位的开放,终 于在日本朝野造成了一片讴歌汉风的风气
3.日本学问僧
• 在上古时代,正如《论语》是经过百济 博士之手传入日本那样,中日之间的交 往主要依靠朝鲜半岛才得以实现。然而, 自七世纪开始,随着日本向中国派遣 “西海使”(在唐代时期亦称为“遣唐 使”,这是当时日本的一项基本国策), 中日之间开通了直接往返的海上航道。 这在中日文化关系史上有极重要的意义, 因为自此之后,中日之间的文化交往, 才摆脱了第三国文化的中介作用,从而 具有完全独立的形态。
古代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古代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自古以来,中国与日本就是一衣带水的邻国。
从时间上看,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包括从上古一直到19世纪的漫长岁月。
从地理上看,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从辽东半岛一直到海南岛。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同回顾一下古代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历程。
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起,可以划为以下四个时期:1.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日本是弥生时代和大和时代前期。
公元1世纪时,班固所著《汉书》在《地理志》中提到“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即指日本南部九州岛上的人民。
据《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光武帝中元2年),日本和中国即开始交往,光武帝赐以印绶。
18世纪,在九州北部福冈发掘出的金印上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此印收藏在福冈市博物馆),从实物上证明一千九百年以前中国和日本已建立了密切关系。
这个时期中日交往的路线大多经过朝鲜半岛,从陆路过海峡或沿岸航行。
交流方式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
交流内容偏重于物质文化层面,如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在这个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著名代表人物是徐福。
《史记》记述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山东一位方士徐福上书说:东海之中有“三神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岛上有神仙和仙草。
秦始皇闻讯大喜,便派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人”。
但以后徐福竟一去不返,找到一片“平原广泽”,自立为王。
2.中国隋、唐时期,日本是大和时代后期、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前期,即公元6世纪至9世纪,这个时期的交流路线则以直接渡海为主,交流方式有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如日本学习唐朝律令制度实现“大化革新”,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的两个半世纪里,日本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隋唐时期的中外交流
隋唐时期的中外教育交流一、隋唐与新罗的教育交流新罗在隋朝时期,国力得到很大的发展,与隋朝建立了良好的帮教关系新罗并没有出现我们定义的官学教育。
而是“花郎教育”花郎集团是由贵族十五六岁的青少年男子组成。
成员分为郎徒。
郎徒的领袖是花郎,他们实行集团生活,战斗时自成战斗团体,独立参加战斗。
这是一种特殊姓戴的教育组织,培养文武人才,为国家所用从金真平当政到其女善德女王时期,都十分注重与唐的交流学习。
派遣留学生条件:王族子弟;年限:10年;人数不定;费用由唐政府供给。
这样的交流学习,影响到新罗官学的形成。
国学的形成。
礼部管理下的教育行政机构。
教学机构中设立经学科和算学科。
另外也开设了一些附属的专科学校。
有医学、律令学、天文学、通文学。
还有兴办了一些地方官学。
二、隋唐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中日交流从西周就已经开始,历史很长。
隋唐时期,中国国力昌盛,所以这种交流相当的丰富。
教育文化的交流首先就应该谈到“遣唐使”“留学生”这种交流方式,促进了汉唐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唐朝的教育对日本奈良时期教育的影响。
中央官学成大学寮:既是培养人才的学府,又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性质。
另外还有典药寮,阴阳寮等,地方官学成为国学。
府学等。
入学资格也有着严格的区分。
教学内容,也是参照唐朝。
也以儒家经学为主要的教育内容。
另外日本官学教育中的考核制度,赏罚制度,放假制度除了要求的标准较低,项目简化之外,几乎与唐朝的一样。
日本的私学先于官学存在。
私学的招生对象特别广泛,直至庶民文字:日语的起源日文中分成汉字及假名。
而假名中又分有平假名和片假名。
原先日本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 后来乃借用中国的文字, 将中文的草书衍生成平假名, 把中文楷书的偏旁改成片假名。
例如说平假名的『あ』乃由汉字的『安』简化而来的; 而片假名的『ア』则是汉字『阿』的一部分。
早期, 日本正式的文章都是汉文, 而片假名乃是佛教僧侣们读经典时用来做标音的, 平假名则是女性所用的文字。
隋唐时期中日关系的发展史
隋唐时期中日关系的发展史公元6世纪至9世纪,即中国隋、唐时期,日本是大和时代后期、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前期。
这个时期的交流路线则以直接渡海为主,交流方式有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如日本学习唐朝律令制度实现“大化革新”,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的两个半世纪里,日本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在这个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著名代表人物是鉴真,鉴真和尚五次东渡日本,在历史上传为佳话。
中日文化交流——宗教佛教是最早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宗教。
佛教传入日本后,受到日本历史环境和社会习俗的影响,经历了漫长的民族化过程,到12世纪发展为日本的民族佛教,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现在还相当流行.公元9世纪左右,中国佛教宗派中的三论宗传入日本,最后演变为日本佛教的奈良六宗。
其中,在唐朝时期,日本与中国的宗教文化交流最为频繁。
从日本舒明天皇二年(630)到字多天皇宽平六年(894),共派出遣唐使19次,除3次未能成行外,实有16次。
派遣唐使的主要目的是输入唐代的宗教文化,遣唐使船的往来都有留学生、留学僧(“学问僧”)随行,有些还搭乘新罗船和唐朝商船入唐。
据统计,在这期间入唐的留学生、留学僧(包括随从僧人)138人,其中留学僧105人,占76%多。
在后,日本还形成了平安佛教。
并流传至今。
奈良佛教和平安佛教是日本佛教初传时期的前后两个阶段。
在这一时期是日本人对中国佛教开始接受、认识和消化吸收的过程。
与中国初传期佛教相比,它在社会政治文化领域的影响较大,信仰色彩更浓,而哲学思辨较少。
中日文化交流——教育从公元600年日本向隋朝派出第一批遣隋使始,一直到894年,日本朝廷向中国共派出4次遣隋使,19次遣唐使(实际成行的遣唐使为12次)。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跨越时空的中日“姐妹花”
日本和服少女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
一、隋唐时期中 国与日本的交往
1、遣唐使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 文化,日本派遣使节 到中国。他们把唐朝 先进的制度、天文历 法、文字、典籍、书 法艺术、建筑技术等 传回日本,对日本社 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今天的日本仍保存着 很多大唐遗风,你能 说出哪些呢?
日本民族最开始 的时候,虽然有自 己的语言,但是只 限于口头表达,没 有用于记载书面的 文字。大约是在隋 唐时代,汉字由中 国传入日本。日本 人一开始先是直接 采用汉字作为日本 文字来记载日本语 言,后来才逐渐根 据汉字来创造出日 语的字母。
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但茶 叶的传入则是由遣唐使来完成的。日本古代没有 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自从遣唐使们把 茶叶带回日本之后,茶这种饮料就在日本生根发 芽了。 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将中国的茶树带 回日本,并开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带种植,据说这 就是日本栽培茶树的开始。后来,禅僧荣西在中 国学到了茶的加工方法,还将优质茶种带回日本 传播。
鉴真东渡
1、唐代的繁荣与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外交流的 发展有关,以下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 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的是( ) C A.鉴真东渡 B.文成公主入藏 C.玄奘西游 D.遣唐使到来 2、某历史兴趣小组想了解唐朝时印度的一些文化 概况,你会向他们推荐( B ) A.《史记》 B.《大唐西域记》 C.《水经注》 D. 《齐民要术》 3、日本受唐朝影响很大,包括( D ) ①仿照唐朝进行政治改革 ②参照汉字创制日本文字 ③学习改进饮茶方法,形成茶道 ④建筑服装都与唐朝相仿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中日文化交流之唐朝时期
中日文化交流之唐朝时期国贸1102 王俊 19 众所周知,隋唐时期是我国对外交往十分频繁的一个时期,促成交往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在隋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对外交通发达便利,科技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声望,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同时,唐政府更是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对外交往。
但在地理条件的影响下,与我国交往频密的主要是周边国家,唐朝对外交往的对象主要有五个:东边的朝鲜(新罗)、日本,西边的古印度(天竺)、波斯和阿拉伯(大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该时期中日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宗教方面的交流。
日本古称倭国,唐代始改称日本。
日本自汉朝开始和我国发生正式交往。
《后汉书》记载,东汉光武帝时,日本派使者来中国,光武帝赠以印绶。
这枚金印上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近代已在日本九州发现。
唐朝时期,日本发生“大化改新”,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唐朝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与日本的社会变革结合导致了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高潮。
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
留学生和学问僧在传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另外,唐朝建立后的630~838年,二百年间,日本正式派遣遣唐使共12次。
另有任命后未成行、未到达唐朝、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6次。
每次最少250人,最多五六百人。
遣唐使组织完备,设有大使、副使、判官、录事,成员有翻译、医师、阴阳师、画师、史生、射手、音乐长、玉生、锻生、铸生、船匠、舵师、水手长、水手等,还有留学生、学问僧多人。
遣唐使给唐朝带来珍珠、绢、琥珀、玛瑙、水织等贵重礼品。
唐王朝也回送一些高级丝织品、瓷器、乐器、文化典籍等会。
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所存放的唐代乐器、屏风、铜镜、宝刀等珍贵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带回去的。
而中国派去日本使者中最著名的非鉴真莫属。
鉴真(688—763),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为僧,法号鉴真。
他对佛经深有研究,戒律部分尤其精熟。
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作者: 易民
出版物刊名: 文史哲
页码: 48-55页
主题词: 隋唐时期;东西文化交流;中日两国;友好往来;日本国;各民族;世纪初;学问僧;遣唐使;
唐代长安
摘要: <正>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我们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也指出:“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影响是时常存在的。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中日关系源远流长,在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和长期的文化交流,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中,两国人民结下了传统的深厚友谊。
浅析隋唐时期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便利的地理条件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也使两国形成了若干共同的文化背景和思想构造。初期的中日文化交流主要分两个途径进行。一个是两国间的经济贸易,另一个是两国间僧侣的流动和佛教文化的交流。相对于当时规模还比较小的贸易来说,两国间佛教的文化交流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担当两国文化交流主力军的是佛教的信徒,交流的中心点是佛教文化。佛教的传播和佛教文学、文化和艺术的交流是古代两国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内容。如果研究中日的文化交流就必须探究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最重要的时期就是佛教刚刚传入日本的时期。佛教本来不是日本的本土宗教,它是从中国经当时的百济传入日本本土的。标志是公元538年百济的圣明王向当时的日本朝廷献上释迦佛像和佛教典籍。这个时期相当于中国的隋唐时代。对应的是日本的飞鸟、奈良、以及平安时代的前期。这个时代也是中日两国佛教文化交流非常频繁的时期。
我们回顾隋唐时期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可以说中日两国佛教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首屈一指的。日本人从中国引入佛教,使其发展壮大,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佛教。日本的佛教传自中国,无论是佛教经典还是佛教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中国的广泛影响。同时,日本在佛教经典的保存、阐释等方面也对中国佛教起到了推动作用。文化的交流不是单向的,它对交流的双方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佛教传入日本以后,由于受到日本朝廷的保护而快速发展。随着佛教兴隆政策的展开,佛教文化也大规模地传扬开来。许多中国风的建筑、雕刻、有关佛教的绘画像雨后春笋般涌现。以圣德太子为中心的一个世纪,当时的国都在飞鸟地区,所以这个时代被称作飞鸟时代。这个时代的文化被称作飞鸟文化。飞鸟文化的主体就是佛教文化。当时的佛教信徒以飞鸟地区为中心,建造了很多中国风的寺院,并且出现了新式建筑方法。从这些建筑方法以及寺院的建筑结构来看,这些寺院受到当时中国佛教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此外,随着寺院的建立,佛像也被大量建造。飞鸟寺的金铜释迦佛像是日本现存的最古老的佛像。法隆寺的金堂释迦三尊像等也在日本雕刻史上大放异彩。这些佛像的雕刻技法和中国从南北朝时期到隋朝的佛像雕刻技法如出一辙。可以说,飞鸟时代的佛教艺术是日本佛教艺术的起源,为以后的佛教艺术的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7世纪中叶到8世纪初,日本进入白凤文化时代。这时期的佛教以大化改新为契机迅速发展。寺院的数量从圣德太子时代的46座发展到持统天皇时代的545座。随着佛教的发展,在美术层面上,被称为白凤美术的为数众多的佛教美术作品也不断涌现。从这些作品当中能看到中国初唐美术的影子。白凤时代的佛教艺术已经开始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样式向唐朝的样式转变。奈良时代中后期,律令制、中央集权制国家被确立。佛教被当时的统治者利用,发挥着一种守护国家的作用。这个时代是圣武天皇统治的时代,历史上称为天平时代。该时代绚烂的文化被称为天平文化。天平文化在律令制国家的佛教保护背景下,极大规模地摄取中国盛唐时期的文化形式,在建筑、雕刻、佛教绘画等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建筑方面,东大寺法华堂和唐招提寺的金堂等寺院建筑被保存下来。雕刻方面,法华堂的执金刚神像、东大寺戒檀院的四天王像等继承了中国盛唐时期的佛像样式,是写实的精品。日本飞鸟、白凤、天平的佛教艺术汲取了中国从南北朝到唐的古代佛教文化的精粹,并结合日本本土的古典艺术形式,创造了日本独有的佛教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章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特点与分期2中日文化交流史有4个突出的特点持久性(3以持续不断的人员往来为分析手段4五次战争)全面性(5成就深远而卓著6以持续不断的书籍往来为史证)双向性(7-9以日本文化反哺,维新成果的西传为重点.隋唐,明治维新7关于中日双向性交流的15史实)自主性(10以中日之间以海相隔的地理位置为论据)11世界对比中罕见中日文化交流史的七个分期12分期的依据:人员流动的方式1、3---6世纪(秦汉六朝)大陆居民移居日本/2、6---9世纪(隋唐)日本遣唐使等来华3、9---13世纪(晚唐、五代、北宋)中国商船大量东渡4、13---14世纪(南宋、元)日本商船大量来华/5、14--17世纪(明)日本遣明使等来华6、17---19世纪中叶(清)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商船东渡7、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清末)中国青年学子为求新学赴日留学11日本分期方法日本历史简介绳纹时代(约BC12000——BC300)岛国的封闭的狩猎采集弥生时代(约BC300——AD300)传入大陆文明农耕稻作小国争斗古坟时代(约300——500)传入中国六朝文化大和国家形成飞鸟•白风时代(约500——710)隋•初唐文化传入佛教大兴国家集权强化奈良时代(710——794)盛唐文化传入国家行政完备佛教事业大成平安时代(794——1192与北宋几乎平等交往民族文化成长贵族文化艺术昌盛镰仓时代(1192—1333)与南宋•元交流密切禅宗传入武士掌权武士文化昌盛室町时代(1336—1573)与明交流密切贸易发达民族艺术开花禅艺术鼎盛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信长秀吉霸主气势豪华灿烂江户时代(1603——1868)锁国士农工商艺道文化形成西方文化传入明治维新(1868)开国近代国家成立2第一章秦汉六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海流的造化——传递大陆文明信息3左旋海流图.,4铜铎图.,5铜剑铜矛-史前大陆居民横渡对马海峡7实地..:对马岛与壹岐岛6《古事记,日本书纪记载..考察日本左旋海流:寒流---发源自鞑靼海峡里曼海流在上暖流---发源菲律宾海域黑潮海流在下断桥(朝鲜海峡,对马海峡)半岛南岸>50公里(朝鲜海峡)>对马岛>46公里(对马海峡)--->壹歧岛、日本九州陆地海流急每日24海里小舟极难航进东传至福冈的铜制武器尺寸小实用品日本古代的铜剑铜矛崇拜日本制造的大型铜剑铜矛ü中国史籍关于远古交流的记载王充《论衡》:“成王之时,越裳献雉,倭人贡鬯。
”9第二节徐福东渡——传授中华农耕文明成果11朝天石西归浦正房瀑布12佐贺登陆,吉野里遗址,新宫市13富士山hata14绳纹文化时代到弥生时代 17实地..考察..:佐贺吉野里瓮棺图...:河北千童镇信子节19实地..考察○《史记》中的三处重要记载:《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28年(前219年)的记载《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37年(前212年)记载《史记》卷118《淮南衡山王列传》的记载○徐福3次出海的过程。
BC219年。
BC212年,失败BC209年,成功○徐福东渡的路线及成果:。
韩国济州岛朝天石西归浦正房瀑布汉拿山“岩高兰”。
日本佐贺地区平原广泽传播种稻、医药、染织、冶炼技术。
吉野里弥生时代群落遗址“孚老孚希”。
日本和歌山县新宫市“天台乌药”。
日本富士山“不死山”“苔桃”。
日本有多处徐福史迹的原因○秦时期大陆移民概况及贡献。
朝鲜半岛重要作用。
日本的秦人后代。
徐福东渡伟大意义第三节金印的证言——汉光武帝册封倭奴国21弥生时代早期册封关系22乐浪郡遗址漆匣子 24奴国朝贡原因 26蛇钮金印讨论 28“汉之倭之奴国王”的理由30埋在志贺岛?31实地..:金印公园..考察○《汉书》中关于日本的19字的记载秦时的乐浪卫满卫右渠平壤王险城前108年汉武帝建朝鲜四郡乐浪真番临屯玄菟乐浪的重要性存在422年朝鲜半岛上的中国文化窗口中日交往的中继站乐浪出土王光之印汉人匣子蜀郡耳杯○《后汉书》中关于赐金印的记载赐印的历史背景辽东郡太守祭彤周边国家归属东汉倭奴国王奉献赐印的过程金印紫绶 57年汉光武帝临终金印的发现 1784年志贺岛甚兵卫龟井南冥○关于金印的讨论真伪问题蛇钮王字质地印文内容倭奴国奴国埋藏方式亡国埋葬祭器保存设施破坏34第四节女王朝贡——魏明帝颁赐亲魏倭王三国是国家级往来的确定期卑弥呼 37朝贡路线图. 38难升米39亲魏倭王印图.伊声耆41-42意义成果狗奴国没来朝贡?汉字(女王,皇子菟道稚郎子) 43细纹多钮铜镜图.○关于《魏志倭人传》陈寿(233-279)生动详细地记述了3世纪的中日往来何为“倭人传”,而非“倭国传”○邪马台国与魏国交往的资格获取-初期的奴隶制国家-女王卑弥乎也是宗教领袖-经济发达有租赋有阶级分化-麾下有21个小国能控制列岛的外交权○邪马台国的第一次朝贡(239)——确立了与魏国的册封关系朝贡的目的:为抗击狗奴国(男王卑弥弓乎)朝贡的时机:曹睿收复朝鲜四郡使者难升米在带方郡官吏的引导下赴洛阳-曹睿颁赐“亲魏倭王”金印带方郡官吏赴日本向卑弥乎颁诏册封关系成立○邪马台国的后三次朝贡(243 245 247)——确立了邪马台国的列岛霸主地位邪马台女王国与狗奴男王国决战列岛-魏国两次送黄幢声援邪马台女王国魏使张政为卑弥乎的接班人壹与撑腰平息战乱-“邪马台YAMATO”即“大和YAMATO”文化交流:人员交流物品交流43..实地..:伊都国铜镜遗迹..考察倭人好镜日本可多见:战国镜—多钮细纹-西汉镜—重圈铭带镜-新政镜—方格规矩四神镜-东汉镜—内行花文铭带镜-三国镜—三角缘景初二年镜48第五节男王遣使——宋顺帝诏除安东大将军古坟时代大和朝廷为抗衡高句丽五王 49266年至421年中日来往中断128年的原因52八次 53原因 54古坟文化陪葬品倭五王55..实物..:稻荷山铁剑(铭文中央王权..考察○邪马台女王国的失利东晋的南缩○倭五王朝贡刘宋的地理环境刘宋占领山东○倭五王遣使的目的对抗高句丽的势力获取铁资源好太王碑 391年好太王破倭军○倭五王遣使的过程五位倭王(赞、珍、济、兴、武)先后谴史刘宋 421—478年共8次273字的表文五王谴使要求加封‘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七国诸国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479年至607年中日来往中断的原因萧齐的南缩倭国在朝鲜半岛上的彻底失利○骑马民族征服日本的假说古坟文化武具马具○倭五王遣使的历史意义加速了日本列岛统一大业的进程57综述一:中日文字、文学与书籍的交流文言二途万叶假名58平假名片假名59翻译60记纪文学万叶和歌61和魂汉才62源氏物语枕草子63武家文化,五山文学64井町人文化64梁启超王国维鲁迅郁达夫66汉籍69红叶山文库70日本输入中国的汉籍74第二章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小野丢国书——推古朝力争对等外交75任那遣隋使编“以天为兄以日为弟”77日本强过半岛心理原因 77小野妹子学习 78丢国书原因79裴世清80裴世清访日看出问题“天皇”。
小野妹子再访隋4年‘西天皇,东皇帝’留学生八人。
华夷秩序遭翻译的国书83..实物..:法隆寺佛像圣德太子85青州..考察第二节日廷大化革新——政治经济全盘唐化87 圣德太子《十七条宪法》89大化改新20次遣唐使90-92学习唐政治制度成果-律令近江令(668年)飞鸟净御原令(681年)大宝律令(701年)养老律令(718年)对中国律令的取舍日本古代天皇制封建国家的建立设置班田制教育制度93经济交流主要口岸95唐中日贸易96十二单奈良城金银盘宝饰镜屏风唐三彩图.98..实地..考察..:正仓院 99文物价值特点 101与交流史的关系四:鸟毛立女屏风腊蜜饼香炉投壶图.第三节晁衡与鉴真——西来仕奉唐帝、东渡授戒日皇104遣唐使出发前活动,小字:留学生少的原因105遣唐使到达后收到的欢迎106晁衡和唐人诗忠孝不能两全107遣唐使回日本受到欢迎109藤原河清110沈惟岳清海宿弥喜娘111鉴真荣叡普照道璿(律宗113东渡过程东征传绘卷图.115唐招提寺三大戒坛影响意义116天平文化实物..: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122 实地..考察....考察..:井真成墓志 119实地考察..荣叡碑亭..考察..:阿育王寺、大明寺与唐招提寺建筑图.130...实地晁衡的学业和仕途:学于太学中进士左春坊与储光羲深交 34岁任左补阙。
被玄宗挽留曾任:仪王友秘书监(从三品)卫尉卿接待日本使节。
告老还乡以中方官员的身份作还乡诗漂流至安南李白《哭晁衡》。
回长安避难四川任:镇南都督 766年回长安 770逝世追封潞州大都督。
关于对晁衡两种的评价唐文明乃世界各民族共建第四节空海与圆仁——成功直传法灯、遍尝巡礼艰辛134留学僧多及原因学问僧请益僧135唐代中日佛教交流广泛全面例如建制卢舍那佛教派最澄弘法大师.空海慈觉大师.圆仁圆珍常晓慧运圆行宗睿 136空海为大使与福州观察使书 138西明寺密宗大师.惠果 139空海成就 140圆仁144圆仁意义实地..:青..考察龙寺空海图.148实地..:赤山法华院圆仁中日韩..考察152综述二:中日宗教与思想的交流153派别和尚减震最澄空海荣西兰溪道隆无学祖元道元隐元隆琦155儒学五山新儒学林罗山日本朱子学派“大义名分” 157阳明学中江藤树大盐平八郎,古学派山鹿素行古义学派伊藤仁斋,日本儒学衰原因158道教159最后一行:儒道释三家学说在日本融合164第三章晚唐、五代、北宋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第一节紫式部撰书——足不出户尽享唐物奢靡华严缘起宋船图.钱弘俶制金刚塔图.170藤原氏与中国交往、唐物史料173实地..:鸿胪..考察馆青瓷碗图.史料八则:1002年藤原为时访华7年藤原道长出席唐物御览式8年藤原道长捎信去中国(寂照)9年藤原道长为天台山大慈寺重建捐资10年藤原赖通(道长之子)赐周史良金11年藤原赖通出席唐物御览式12年周文裔送礼给藤原实资 13年藤原氏一族的名僧—成寻访华。
唐物与贵族生活第二节法济大师奝然、寂照、成寻——身披袈裟扮演外交使节私贸易176比较:秦汉物质文化,汉唐制度文化,宋元宗教文化,明清民俗文化中日间文化交流自北宋起双向交流三批来华日僧奝然宋太宗“天皇无姓”大藏经 179三国传来之释迦像图. 180佛教等思想文化领域与北宋对等交流源信寂照安海解答源信的27问 182寂照与丁谓 183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善慧大师. 187回答宋神宗188诗文考证:诗三首奝然983年来拜宋太宗献铜器十余件《孝经郑氏注》《越王经新义》巡礼五台山带回《开宝敕版大藏经》三国释迦像。
寂照圆寂于中国带来疑问27条北宋南明智礼答复日本安海亦做答复参拜宋真宗献无量寿佛像得圆通大师号巡五台山与丁谓结交定居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