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发展史

合集下载

健身气功九功法源流考略(一)

健身气功九功法源流考略(一)

健身气功九功法源流考略(一)作者:周伟良来源:《中州体育》2013年第06期【摘要】健身气功是在传统生命整体观影响下,以身体姿势、呼吸锻炼、意念调节为有机整体,旨在袪病强身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为了使这一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构建全民健身体系”中发挥作用,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于2003年和2010年分别推出了在结合传统基础上又进行创编的“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易筋经”以及“十二段锦”、“马王堆导引术”、“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大舞”和“太极养生杖”等九种功法。

源流考镜是研究任何一门具有历史跨度的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健身气功当然也不例外。

通过对于这九种功法的源流梳理可以看出,其中的“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易筋经”和“十二段锦”五种功法显现出若晦若现的历史传承脉络,而其余四种中,除“马王堆导引术”还依稀有其一定图式参照外,另外三种的“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大舞”与“太极养生杖”,更多是在依据传统导引术功法原则基础上今人的研习成果。

【关键词】健身气功;九功法;历史源流;考略引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先民们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养生实践与养生理论,健身气功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健身气功是在传统生命整体观影响下,以身体姿势、呼吸锻炼、意念调节为有机整体,旨在袪病强身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从先秦时期的萌芽形成到秦汉、三国的历史演进,从两晋南北朝的继承发展到唐宋的整理提高,从明清的社会普及到近代以来的多元走向,健身气功在它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诸如“五禽戏”、“八段锦”及“易筋经”等各种健身功法,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绵延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了使这一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新时期“构建全民健身体系”中发挥作用,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于2003年和2010年分别推出了在结合传统基础上进行创编的“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易筋经”以及“十二段锦”、“马王堆导引术”、“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大舞”和“太极养生杖”等九种功法。

关于八段锦的历史源流阐释

关于八段锦的历史源流阐释

关于八段锦的历史源流阐释在我国导引气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八段锦是最为流行的导引养生功法之一,其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宋代学者的著述中,史书《夷坚乙志》这样记载:“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常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

上述记载意思是指:在历史上政和七年时,有李四矩这样一位官员,其常常在半夜时起身进行呼吸、按摩练习,其这种习练方式被当时称之为“八段锦”。

因此在《夷坚乙志》史书中虽然最早提出了“八段锦”这个养生功法称为,但是其并未就何为八段锦、八段锦的具体习练方式进行具体的描述。

从查阅的现有文献资料可以查阅到,“八段锦”在北宋时期已在社会中得到了普遍的流传,并在动作形式和派别上有了一定的分流,如坐式八段锦和立式八段锦、地域性的南、北派之分等。

立式的“八段锦”最早见于南宋时期史著《道枢众妙》之中,但是其习练内容的记载并未经系统的整理而形成完整的“八段锦”习练字诀。

其完整的“八段锦”习练字诀最早出现在南宋时期《事林广记-修真密旨》一书中。

从南、北宋时期发展至明清,“八段锦”养生功法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其学习资料已发展成为图文并茂的形式,极大了方便了这种养生功法在社会上的流传,《新出保身图说-八段锦》是第一本直接以“八段锦”命名的史书,该书内容图形并茂、讲解完善、套路完整,其完整的字诀介绍了习练“八段锦”的养生功效:双手翻掌朝天能够理顺人体“三焦”,左右身体拉伸练习形成“开弓射雕”形,单举手臂能够调节人的脾胃功能,多做后转回头练习能够有效缓解多种损伤,多做颈部和髋部的活动能够祛火,两手攀足运动能够起到有效的固肾作用等。

而关于坐式太极拳的历史发展,未查阅到详细的记载资料,亦在此不在盲目赘述。

关于八段锦养生功法在何时、何地、为何人所创,在笔者查阅的资料中并未发现有效的论证,近代学者的研究也一直尚未作出明确的定论。

有学者在南宋时期史书《郡斎读书志》中研究得到,该书提到了“八段锦”的有关章节,但没有具体的撰写人,其具体的功法被总结为“吐故纳新”的习练字诀。

中医典故中的气功疗法从华佗到张仲景

中医典故中的气功疗法从华佗到张仲景

中医典故中的气功疗法从华佗到张仲景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充满了许多优秀的医学典籍和医学家的传记。

其中,气功疗法在中医典故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华佗到张仲景,探讨中医典故中的气功疗法的发展。

1. 华佗与气功疗法华佗是中国古代中医学领域的一位杰出代表。

据史书记载,华佗善于运用气功疗法来治疗疾病。

他认为,身体的健康与气的流通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他提出了“调气疗法”,通过调节人体气的运行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华佗的气功疗法主要包括调气运、调气息和调气血等。

他通过按摩、拍打、揉捏等手法来调节人体的气机。

此外,华佗还提出了一系列与呼吸有关的气功练习方法,如深呼吸、腹式呼吸等。

这些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张仲景与气功疗法在中国中医史上,张仲景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医学家。

他所写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

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提出了许多与气功疗法相关的治疗方法。

张仲景强调了调气疗法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到中医的治疗范畴中。

他认为,调节人体气的运行是治疗疾病的关键。

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详细描述了一系列与气功疗法相关的方剂和针灸疗法,如桂枝汤、足三里穴等。

此外,张仲景还提出了一种名为“草旁”的气功疗法。

他认为,通过特定的姿势和呼吸方法,可以调节人体的气。

据说,张仲景自己就常常运用这种气功疗法来调养身体,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 中医典故中的气功疗法的意义中医典故中的气功疗法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气功疗法强调了调节人体气的运行,注重整体调理,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其次,气功疗法注重气的调动和气的运行。

通过相关的气功练习,可以增强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此外,中医典故中的气功疗法也对现代医学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许多现代医学家对气功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发现。

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拓展气功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领域。

中医气功学

中医气功学

中医气功的作用主要有以 下几个方面
气功通过调节呼吸和身体 ,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 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气功注重意念的调节,可 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改 善睡眠、增强自信等,对 心理健康有很好的促进作 用。
气功可以调节人体的内分 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对于 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 糖尿病等有一定的辅助治 疗作用。
03
中医气功的基本功法
静功
1 2
概念
静功是指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等手段,使身 体各部位放松、入静,达到身心合一、阴阳平 衡的目的。
练习方法
静功的练习方法包括放松法、入静法、调息法 等,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3
功效
静功具有缓解压力、改善睡眠、增强免疫力等 多种功效。
动功
概念
01
动功是指通过身体运动、呼吸调节等手段,达到疏通经络、促
气功历史
气功起源于先秦时期,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气功被广泛应用于保健、治 病、修行等方面。
中医气功的特点与作用
01
特点
02
作用
03
增强免疫力
04
05
促进心理健康 防治疾病
中医气功强调整体观念和 辩证施治,注重内外环境 的协调和统一。其特点包 括调心、调息、调身三个 方面,强调通过意念、呼 吸和身体的综合调节来达 到保健和治疗的目的。
06
中医气功学的未来发展
气功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辅助治疗
中医气功在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它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用于缓解多种慢性 疾病的症状,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症等。
康复治疗
中医气功对于康复治疗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身体机能,促进伤口愈合, 提高生活质量。

气功与养生的奥秘

气功与养生的奥秘

气功与养生的奥秘一、气功的概念与历史1.1 气功的定义和特点气功,又称为“内家拳”,是一种中华传统的身心修炼方法,通过调整呼吸、运用动作和意念来锻炼身体和提高精神境界。

它注重内修养而非外发展,以强化人体生命能量为核心目标。

气功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1.2 气功的起源与发展气功起源于古代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的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气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当时许多武术家、道士和医师积极探索人体能量系统,并将这些经验总结为独特的修炼方法,并逐渐形成了气功系统。

二、养生与健康2.1 养生的含义与重要性养生即保持身体健康和促进身心平衡,是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并努力实践的原则。

在现代社会里,由于工作压力、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

良好的养生方法可以预防疾病,增强免疫力,并促进身心健康。

2.2 气功养生的原理与方式气功以调整呼吸和运用动作来锻炼身体。

它通过练习气功可以提高气血循环、增强肌肉和关节灵活性,同时帮助释放压力、提升精神状态。

气功是一种综合性修炼方法,包括各种内家拳术形式、静坐冥想和引导能量等练习方式。

三、气功与五脏六腑3.1 气功对五脏的影响及相关练习在中医理论中,五脏指肝、心、脾、肺和肾,这些器官代表了不同的功能系统。

根据气功理论,通过特定的呼吸方法和动作可以调整并加强这些器官的功能。

例如:通过练习“四平合一”的套路可以调整脑垂体以及主要内分泌器官,达到平衡机能的目的。

3.2 气功对六腑的影响及相关练习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它们负责消化、吸收和排泄等功能。

气功可以通过具体的动作和呼吸方法来调整六腑器官,促进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行。

例如:通过练习“五龙高举天”套路可以调节肝脏,提高免疫力并改善消化问题。

四、气功与心理健康4.1 气功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心理健康是人们追求幸福和满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功作为一种身心修炼方法,通过调整呼吸和进行静坐冥想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压力和焦虑,促进内心平静,并提高专注力和注意力水平。

气功培训感悟心得体会(3篇)

气功培训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气功作为一种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早已深入人心。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气功的练习者越来越多。

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气功培训,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气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感悟,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气功的起源与发展气功,又称内功、太极拳等,起源于我国古代的道家、儒家和佛家文化。

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调息、调身、调心等方法,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气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气功流派。

二、气功的养生保健作用1. 调节呼吸,改善肺功能气功练习过程中,要求呼吸深长、缓慢、均匀,有助于提高肺活量,改善肺功能。

同时,深呼吸还能增加肺泡的通气量,提高氧气在体内的利用率。

2. 活血化瘀,增强免疫力气功练习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有利于消除体内瘀血,提高免疫力。

对于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气功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3. 调节心理,缓解压力气功练习强调“静心”,有助于缓解生活中的压力,使人心情舒畅。

同时,气功的调息、调身、调心等方法,有助于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4. 改善睡眠,增强体力气功练习可以使人身心放松,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长期坚持练习,可以使人精力充沛,体力增强。

三、气功培训感悟1. 气功的实践性气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艺,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动手实践。

在培训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

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真正掌握气功的精髓。

2. 气功的循序渐进气功练习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初学者应从简单的动作开始,逐步提高难度。

在培训过程中,教练员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合理的训练计划,使我受益匪浅。

3. 气功的修身养性气功不仅是一种健身方法,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

在练习气功的过程中,我逐渐学会了如何调整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这种精神层面的提升,使我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感恩生活中的点滴。

第十七章 养生气功发展之我见

第十七章  养生气功发展之我见

第十七章传统养生气功发展之我见辛清源心悟道德经(丹功篇)我国传统养生气功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大约在4600多年前轩辕黄帝时期,养生气功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庄子在宥》:“轩辕黄帝问广成子曰:我闻子达于之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汝至道。

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乃可以长生。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动,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这段话是庄子借黄帝和广成子之间的对话,表达自己对气功的看法。

从中也让我们了解到中国在轩辕黄帝时期,气功的理论和实践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庄子》这篇文章是我国春秋时期一部重要的气功文献,对于我们今天研究传统养生气功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陈撄宁先生著《道教与养生》中说:“《列子天端》,引用《皇帝书》曰: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读者必定认为是老子自己做的。

今观《列子》所引,明明说是黄帝之书,可见词语乃自黄帝以来历代相传的口诀,不是老子自造的。

传到如今过4600余年”。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传统养生气功出现了繁荣发展的局面。

这个年代出世的有关传统养生气功的经典著作有:《道德经》、《易经》、《黄帝内经》等等。

据史料记载,老子与孔子大致同时为春秋末期人,曾担任过周朝守藏史(皇家图书管理人员)。

老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而且还是一位养生家,静气功的专家,被道教称为始祖,是我国传统养生静气功的奠基人,老子把养生静气功称谓“长生久视之道”,《道德经》中,共有35章中涉及论述有关养生静气功理论,内容包括:生死观、炼气功的目的、意义、作用、功法、功理等等。

老子《长生久视之道》的理论,至今,对于我国静气功的修炼,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老子所处的时代是我国气功繁荣发展的历史时期。

《孟子.公孙丑上》说:“天地一中和也,人一中和也。

心勿忘,勿助长也”。

孟子提出的“勿忘、勿助”的思想,后被历代修炼静气功的学者、专家,作为重要修炼静功的指导原则去遵守。

健身气功的介绍范文

健身气功的介绍范文

健身气功的介绍范文健身气功,又称为养生功或养生气功,是一种通过锻炼身体、调整呼吸和集中注意力的方法,以达到增强身体健康、提高免疫力和增加精神力量的目的。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健身气功起源于中国古代,其发展可以追溯到汉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气功系统逐渐形成,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

每种气功系统都有其独特的动作和呼吸法,但它们的共同目标是通过调和气血、保护脏腑、锻炼筋骨和平衡身心来促进健康。

健身气功的特点是注重调节呼吸。

在气功练习中,呼吸被视为连接身心的纽带,通过深呼吸和缓慢的呼吸,可以改善肺功能、增加氧气供应和排出体内废气。

同时,正确的呼吸可以帮助舒缓紧张情绪、放松肌肉、减缓心率和降低血压。

健身气功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身体姿势和动作。

通过一系列缓慢、柔和的动作,可以锻炼肌肉群、增强柔韧性和平衡能力,改善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此外,有些气功练习还注重重心的转移和身体的扭转,可以帮助改善脊柱的健康和调整内脏器官的位置。

健身气功的好处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气功练习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流动,提高脏腑功能和改善免疫系统。

其次,气功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减少焦虑、压力和睡眠问题。

此外,它还可以改善肌肉骨骼系统的健康,缓解关节炎和其他疼痛症状。

最重要的是,健身气功可以平衡人的精气神,增加精力和心理稳定性。

健身气功是一项适合各个年龄和健康状况的运动。

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可以从气功中受益。

对于老年人来说,气功可以帮助预防和治疗多种老年病,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年轻人来说,气功可以增强体魄、减轻压力和提高注意力,有助于学习和工作。

总之,健身气功是一种传统的中国锻炼方法,通过调节呼吸、练习特定的动作和姿势,可以增强身体健康和精神力量。

它的好处包括增强免疫力、减轻压力、改善肌肉骨骼健康和促进身心平衡。

无论年龄和健康状况如何,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体验到健身气功带来的益处。

中国气功史料 (下)

中国气功史料 (下)

中国气功史料(下)13 中国气功史料林海还发表过《气功是发展人体潜力的一门科学》、《关于气功作用原则的探讨》、《养生气功的基本原理》、《气功锻炼的原则要领》、《养生气功训练六法》、《论性命双修》、《静养行气六步功》、《气功纠偏》等论文,出版了《养生气功学》一书,(广东科技出版社),并由中国对外出版图书公司译成英文出版发行。

1981年7月河北省中医学会气功科研会在北戴河气功疗养院成立。

与会代表42人。

北戴河气功疗养院刘贵珍院长主持了会议,并被选为主任委员。

副主任有王觉民、王锦薄、黄月庭,委员17人。

省卫生局副局长丁一到会讲了话。

省中医学会会长王立山到会指导工作。

这是河北省首次建立的省级气功组织,对各市气功组织的建立起了促进作用。

会议同时还进行了气功学术交流。

1982年5月25日省中医学会气功科研会在石家在市召开了第二次学术会议,主任刘贵珍主持了会议,省卫生局副局长丁一、尹丁凡、省中医学会王立山会长到会指导。

上海市中医研究所林雅谷主任、沈再文医师、天津市中医研究所李自然大夫、天津中医学院教师周捻丰、北京卫戍区气功会杨殿学秘书长等来宾应邀参加了会议。

到会共69人、各地市和部分县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可以看出气功发展的广度明显地拓宽了。

1980年5月9日,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手术室里,第一例气功麻醉试验成功。

《气功》创刊号发表林厚省文章:《气功闯进麻醉领域》。

据称:术前病人紧张,血压升高,手足冰凉。

当医务人员在地脚上注射盐水针时,他还不断地喊痛。

气功师林厚省在病人面部穴位发放“外气”数分钟后,病人竟镇定下来。

20分钟后,外科医生毛观养下刀切皮,切口约18一10厘米,病人面部表情但然,并无痛苦感,再也没有喊痛,血压也平稳。

1980车8月,人民体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气功精选》及其《续编》陆续问世。

这是“文革”后出版最早的气功功法精选本。

该书将刘贵珍的内养功列为各功法之首。

选载了刘贵珍的“强壮功”、“几次呼吸法”和“丹田住气法”和气功问答。

鹤翔庄气功教学之一

鹤翔庄气功教学之一

鹤翔庄气功教学一、气功发展简史与中国鹤翔庄气功气功学与其它医学科学一样,也是在人类与疾病的长期斗争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就有了气功,那时被称作“行气”、“导引”、“吐纳”、“坐禅”、“静坐”、“站桩”、“行功”、“卧功”┄┄。

唐尧时期,就已用形式如舞的“导引”疗法来强身祛病了。

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远在陶唐氏(尧所属的氏族部落)之始,天多阴雨,河水泛滥,潮湿阴冷,引起人们气滞血淤,筋骨蜷缩不舒,“故作舞以宣导之”。

这就是古代“导引”的最初形式。

因此,气功是远古人与大自然恶劣环境和自身疾病作斗争的产物。

出土的战国初期的文物――《行气玉佩铭》(文字刻在十二面体的玉柱上)记载:“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

天几庄在上,地几庄在下。

顺则生,逆则死。

”这证明了战国时期就已对气功有了丰富的经验。

对于《行气玉佩铭》的解释,一种认为铭文是一种真气运行法;另一种则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认为铭文所讲的是一种深呼吸法。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一书中解释这段的大意是:“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退进,退到绝顶。

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

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

”另外,老子《道德经》指出:“虚其心,实其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等等,都是指练功时,心情安静,呼吸柔和,细长深匀,精神内守,想到腹部下丹田部位,把“意”和“气”结合起来进行锻炼。

《庄子·刻意篇》有:“吹xu(口字加句字)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

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传说彭祖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练气功而长寿者)。

这是认为“吐纳”与“导引”可以益寿。

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对气功也有记载。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中国健身气功的历史起源及演进

中国健身气功的历史起源及演进

189在过去,健身气功似乎与其他非科学化的神魔功法“异曲同工”,但实际上虽然健身气功与武功和心决修炼有一定关联,但就目前国内对健身气功的发展宣扬来看,其主要以强健体魄,维护心理健康等正面锻炼目标为行为体会。

早在2006年,国家就已经通过相关管理办法的发布,承认和稳定了健身气功的地位及历史价值。

一、健身气功的发展起源1.健身气功的文化特性中华文化的广阔性、丰富性和历史价值性特征是世界各地有目共睹,拥有在世界文化中也可大放异彩的古代文化。

中国这片疆土,孕育了无数民族和朝代,各朝各代长期处在动荡起伏之中,但同时也正是在历史节奏的演进推化下,才能诞生各种各样的民间形式文化。

在中国历史流动的过程中,健身气功就是由民间发起、民间推演的一种行为锻炼艺术。

气功的起源由肢体动作演练而成,随后才在医学名士的升华作用下被改良为集吐纳、归气等带有明显医学特征的内容。

在健身气功的传承中,以五禽戏、六字诀等健身项目为中心广为流传。

2.健身气功的“根源”:华夏时期华夏民族兴盛期,当地族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当人们完成了劳动工作后,伸腰、打哈欠等简单行为会有效地减缓劳动疲劳。

同时族人还对四肢活动和呼吸模式进行了一些行为判断,最终发现舒缓有节奏的肢体活动和配合节奏的呼吸韵律能够最有效地缓解身心疲乏的状态[1]。

于是,这种通过调节自身活动与呼吸状态的手法就逐渐被民众所采用,就在该类方法广而传播的过程中,一些主攻医疗方面的“手艺人”,对其进行了改良和使用。

查阅古籍可知,在《吕氏春秋》中的古乐章节中,明确记载了炎帝部落使用固定肢体动作来减缓湿潮的历史内容,相关研究书籍中称这种群体活动的行为模式为“舞”。

由此可知,这种具有明显针对身体进行作用的“舞”,就是健身气功最早的形成状态。

同时,呼吸和肢体也就能够被定性为健身气功的历史行为起源。

3.健身气功现代形式的“根源”:模仿带动在古代,人们没有高效和准确的医疗设备对健身气功的行为有效性进行研究,因此,当时的医学术士就十分重视对自然环境的经验采用。

健身气功发展史

健身气功发展史

健身气功发展史
健身气功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道家、佛家和儒家思想,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早在汉代,人们就开始通过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气功来强身健体。

唐代时,气功的发展达到了巅峰,如《易筋经》、《洛神赋》等著作都有详细论述。

到了明清时期,气功逐渐分化出各种不同的流派,如八卦掌、太极拳、形意拳等,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训练方法。

而在20世纪初,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医学家和武术家开始系统总结气功理论和实践,推广气功的健身效果,使其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健身方式。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后,气功更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1980年代以来,气功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和传统医学方式,被政府部门推崇和大力发展。

同时,随着健身热潮的兴起,气功也成为了一种广受欢迎的健身方式,吸引了众多的爱好者。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气功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现代气功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拳术和养生功法,而是吸纳了现代科学理论和健身方法,逐渐形成了一种多样化、科学化的健身气功体系。

同时,气功也逐渐走向国际化,成为了一种跨文化、全球性的健身方式。

- 1 -。

承济世仁术,扬民族瑰宝

承济世仁术,扬民族瑰宝

13丹 道气 功2016.01——忆气功史学家马济人先生潜心气功终无悔先生早年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新中国成立后,曾在法院任书记员,五六十年代就职于上海市气功疗养所;后调入龙华医院肺科,与肺科名家邵长荣等一起从事中医药治疗肺结核的临床研究;70年代后期回到气功行列,调入上海市气功研究所的前身——上海中医研究所,专事医学气功的文献与临床研究;退休后,在尽享天伦之乐的同时,继续在气功园里笔耕,直至生命的最后。

可谓生命不息,气功不止。

在长达四十余年的气功生涯中,先生兢兢业业、精勤不倦,为祖国的气功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气功疗养所工作期间,也正是百年气功的第一个发展高潮,先生作为陈涛所长的助手,参与了三线放松功、新编八段锦的创编,气功培训教材的编写;以学术秘书的身份协助陈涛所长,建立了上海中医学会气功学组并开展了不少学术研讨活动。

三线放松功功理的丝丝入扣,新编八段锦各节名称的朗朗上口……折射出了先生扎实的理论功底与气功修养;上海市气功疗养所学术地位的确立,也倾注了先生的大量心血。

调入中医研究所工作之时,正值气功发展的第二个高潮,先生先定编于《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气功学》卷编委会,作为该书副主编除协助主编林雅谷先生做好气功历史与传统理论、传统功法的统稿、审稿外,还亲自执笔撰写了许多重要条目。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编委会云集了包括刘贵珍及其弟子吴伯平等在内的国内多位气功名家翘楚。

工作期间,先生的学识与修养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由此确立了他在这一领域的学术地位。

编撰工作基本结束后,由先生领衔组建了国内唯一的气功文献情报研究室,并亲任研究室主任直至退休。

其间,一大批科研成果诞生于此。

编撰出版了许多有影响的气功书籍;在先生指导下形成框架的“气功史成立室”几经更新,业已成为一家业内小有名声的专业博物馆;由先生倡导且题写刊名的《气功医疗与科研动态》,发行至今。

著书立说青史垂20世纪80年代开始,先生先后撰写并出版了不少气功专业书籍,其中在业内外最具影响的是《中国气功学》和《实用中医气功学》。

气功的起源与发展

气功的起源与发展

气功的起源与发展气功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未见直接的文献资料,目前是根据几个间接文献的互相佐证推测的。

据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记载:在四千多年前的唐尧时期,中国中原地区曾洪水泛滥成灾。

《吕氏春秋•古乐篇》就有用有“宣导”作用的“舞”来治疗“筋骨瑟缩不达”之疾的记载。

《黄帝内经》也有用导引、按跷来治疗骨关节病的记载,到春秋战国时期已发展成为“导引按跷”。

1975年在青海乐都地区柳湾三坪台出土的马家窑时期的文物——浮雕彩陶罐上,是一个练气功站桩的人形,说明中华气功至今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

一、殷周时期的气功萌芽殷商时期,我们的祖先创时历,应用干支纪日法,制造石器、骨器,进而是青铜器。

农业生产较前发展,生活和文化较前进步,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渐增进。

虽然天体运动与神话相伴,周天之说已见端倪,对身体各部分结构已有观察,对疾病的危害也已有所认识,并具有了一定的医药知识。

这都为气功养生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传说殷时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得益于“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

”(《中国人名大辞典》•彭祖)又有一位容成公“自称黄帝之师,见周穆王,能善补导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守生养精气者,发白复黑,齿坠更生。

”(《云笈七签》)说明殷时已有气功导引养生法的存在。

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创编“舞”用以疏通经络,理气导滞,以防治郁滞不通之疾,这种“舞”已类似今天的健身气功。

二、先秦诸子与气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道家、儒家、仙家、兵家、法家、杂家、阴阳家相继出现,形成了历史上“百家争鸣”的时代。

随着人们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逐步加深,开始积极探索生命的生长壮老规律以及与之相应的卫生保健方法,导引、食气(服气)、吐纳、行气之术逐渐为人们所采用,为气功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的《道德经》除了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外,也为探索气功学的理论奠定了基础,它把气功养生的三大要素——调心、调息、调身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守一法”也出自该书,故《道德经》对后世气功的发展很有影响。

炼精化气发展历史

炼精化气发展历史

炼精化气发展历史
炼精化气是道教内丹术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内丹术筑基气功的第一阶段。

道教内丹术是一种通过修炼身体和内心的效果,以达到提升个人精神境界和身体健康的修行方法。

炼精化气的具体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道家哲学和道教思想,其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秦汉时期:这是炼精化气的早期阶段,主要是在道家哲学的基础上,通过修炼身体和内心的效果,以达到延年益寿和飞升成仙的目的。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包括老子、庄子、淮南子等。

2.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炼丹术逐渐兴起,并在唐末五代时期达到了高峰。

炼丹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炼制长生不老丹和仙丹,其方法是通过加热和蒸馏等手段,将不同的药物合成为一种新的物质。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包括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

3. 隋唐时期:这个时期的炼丹术逐渐与内丹术相结合,形成了炼精化气的方法。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包括陈抟、吕洞宾、张果等。

4. 宋元时期:这是炼精化气的成熟阶段,也是内丹术的鼎盛时期。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包括王重阳、全真道、张三丰等。

总的来说,炼精化气的发展历史与道家哲学和道教思想的发展密切相关,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早期的道家哲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炼丹术,再到隋唐时期的炼精化气,最后到宋元时期的内丹术的鼎盛时期。

气功养生的历史渊源和流行趋势

气功养生的历史渊源和流行趋势

气功养生的历史渊源和流行趋势气功养生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中备受瞩目的一种御病祛病的方法,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些流派以及道家的“自然之道”,以及唐代的儒家学者启功的一些理论。

本文试图从历史渊源、气功养生的形式和流行趋势来介绍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养生方式。

历史渊源气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就记载了“治未病”的方法,即提前发现疾病,并采取措施防止其发生。

其中,气功养生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道家学派主张“自然之道”,认为人应当借助自然之力来修炼身心。

气功养生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佛教中的禅修,也是为了能够提升人的身心灵状态,通过呼吸训练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而且气功在道家、佛教中也都有它们自己不同的体系,所以很难说气功是谁发明的或者是由谁传承下来的。

然而,在唐代出现了倡导养生思想的启功。

启功认为人的健康与长寿都与呼吸有关。

因此,他发明了一种类似于太极拳的慢动作呼吸运动,及其调节呼吸方法,以达到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延长寿命等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气功养生也逐渐变得多样化起来。

包括了道家、佛教、中医、民间信仰等多种思想,同时还融合了现代科学的保健理念。

气功养生的形式传统气功养生形式主要分为静功和动功。

静功又可以分为静坐、打坐或站桩。

这些静功是以身体、头部等部位的姿势维持静止状态,于此同时,通过呼吸、瞳孔放松、感知等手段来增强练习者的精神和肉体力量。

与静功相比,动功是更加注重身体的动态动作的训练,如太极、八段锦、五禽戏等。

动静结合的练习被认为是最完美的气功养生方法。

流行趋势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保健的需求也日益重视,气功养生也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知和推广。

在中国掀起的健康风潮以及全民健身的大潮流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气功养生运动中。

不仅如此,气功养生在国外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关注。

西方国家对气功养生的研究和推广,让人们更深入地认识到气功养生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古代气功文化与功夫文化

中国古代气功文化与功夫文化

中国古代气功文化与功夫文化中国拥有悠久的武术文化历史,其中不可忽略的就是气功文化与功夫文化。

气功和功夫虽然起源不同,但它们都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体育运动,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古代气功文化气功是一种通过调息、调心、调身的方式来调和身体机能、增强身体远程自愈能力,稳定心境的一种传统文化。

气功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开始研究气功。

《黄帝内经》中记载了诸多与气有关的内容,充分说明了气在古代中医养生中的重要性。

而气功的发展则始于道家的练气术,随后发展成为少林寺功夫、太极拳等中外流传至今的传统气功。

在传统气功中,主要有静功和动功,静功包括静坐、呼吸法等,动功则包括一些经络疏通、气血协调的特殊功法等。

另外,特别是冥想、瑜伽以及印度气功与中国气功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很大程度上证明了传统气功的深厚底蕴以及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功夫文化另一方面,在中国武术历史中也有着极具代表性的功夫文化,一般理解的功夫指的是拳脚、器械等武术技艺,体现着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功法传承。

相信很多人都因为功夫电影而对中国功夫有所了解。

而中国功夫的发展历程史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其文化底蕴丰富多彩。

来源于中国古代武术文化,功夫是一种以桥梁、历练、体能、器械等多种训练形式为特色的中国传统武术体育活动。

功夫的初衷在于强壮身体、提升武德和培养意志,所谓"身强则功成",也可以说身体素质优越的武者更能靠近极致技巧、更能获得震撼人心的经历,最终达到力量的极致。

在中国古代,功夫可以分为内家和外家两类,内家主要是太极、八卦、形意等,外家则主要有武当长拳、少林拳、洪拳等门派技艺。

不同流派不仅表现出不同的动作特色,更体现出不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观。

现在,很多功夫流传到了世界各地,被世界拳击、柔道、跆拳道等传统格斗系统所吸收和参考,功夫文化成为富有影响力的中华文化名片之一。

气功与功夫气功与功夫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是相通的。

对中国传统健身气功起源及其健身功效的研究

对中国传统健身气功起源及其健身功效的研究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的关注度 不断提高,健身气功作为一种既注重内外兼修,又强调身心合一的健身
方法,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研究中国传统健身气功的起源及其健身功效,有助于深入了解健身气功 的内涵和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目的与方法
传说二
在尧舜禹时代,有一位叫做俞跗的医生,他通过修炼气功,获得了高超的医术, 并传授给了他的弟子们。他的这套健身气功,被称为“俞跗健身法”。
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记载
考古发现
在河南洛阳、陕西西安以及山东大汉口等 地的汉墓中,发现了许多健身气功的壁画 和雕刻,这些证据表明,在汉代以前,健 身气功已经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
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儒家注重人的品德修养和社会伦理规范。 在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出了“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这与健身气功的 修炼目的有着相似之处。儒家文化对健身 气功的发展和应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4
健身气功的健身功效研究
健身气功的生理学原理
呼吸调整
健身气功强调呼吸的配合,通 过深呼吸和腹式呼吸,能够增 加肺活量,提高呼吸系统功能
康复训练
在康复训练中,健身气功 可以帮助患者进行身体和 心理的康复,促进患者的 全面恢复。
预防保健
通过合理的健身气功锻炼 ,可以预防一些常见疾病 的发生,提高人们的健康 水平。
健身气功的国际化推广与传播
文化交流
健身气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逐渐被世界各 地的人们所接受和喜爱,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 。
缺乏跨学科合作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学和 体育科学领域,未来需要更多跨 学科的合作,如心理学、神经科 学等,以深入探讨健身气功的内 在机制和更广泛的实践意义。

气功有哪些流派

气功有哪些流派

气功有哪些流派气功有哪些流派气功的历史非常的悠久,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百家争鸣,气功有了新的发展,对于气功运动的派别非常的多,我们可能并不是很了解具体的派别的代表功法是什么?下面就跟店铺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气功的派别吧!中国古代气功流传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发展很快,出现了多种练功的方法和理论,主要有道家、儒家、释家、医学、武术和俗家六大门派,对后来传统气功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1、道家气功1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大学派,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他在代表著作《道德经》中写有:“虚其心,实其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等内容,除了反映老子的哲学观点,也讲述了练功的方法。

庄子在《刻意篇》中专讲古代气功的内容,如“吹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所举彭祖,相传是殷商时人,享寿800岁(当时60天为1岁,800岁相当于现在130多岁),为长寿代表人物。

道家气功的特是:主张清静无为,重视养生,运用“吐纳”、“导引”、“守神”的方法进行练功。

其代表功法是华山十二睡功,彭祖导引法,内丹术等。

2、儒家气功儒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又一大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在代表著作《论语》中写有:“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这可能是孔子的一种练功体会。

孟子对儒家修身养性也十分重视,他有一句富有哲理的名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反映了孟子练习气功的切身体会。

孔子有一位学生叫颜回,他曾经向孔子报告自己创编“坐忘”的练功体会,引起了孔子极大兴趣,并在儒家学派中推广。

所谓“坐忘”,就是在静坐时,要求做到忘掉一切,甚至连自己的肉体也不知存在的程度,这可能是中国古代气功中静功的起始。

儒家气功的特点是:以静坐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表功法
坐忘
心斋
静坐
特点
侧重于锻炼人体之“形”, 以外练筋骨皮为主,运动 量大,动作难度也较大, 且刚劲有力,强调意气力 三者结合,力求意到气到, 气到力到。
代表人物
内外兼修 武功高深
万籁声
乃于空处用功, 以意导气, 不加丝毫气力, 意到手到, 使气纯养归根 以气为本
代表著作
《易筋经》 《少林拳术秘诀》 《武术汇宗》 《练气行功秘诀》
程颐
朱熹
与二程的哲学思想一致。 将正心诚意作为为学修养 第一要务。居敬、存诚是 保持心的宁静和无欲。
王阳明
心学创始人,著有 《传习录》 强调心即理 • 理在气中 • 理术不二 • 知行合一 • 静坐—致良知
代表著作
《易经》 《论语》、《孟子》 合称“四书”
《大学》、《中庸》 《太极图说》 《太极图》、 《静坐说》
魏 华 存
三黄 生 个庭 的 丹三 雏 田宫 形 产是
代表功法
脉沿合呼丹神以 下督,吸药三人 内 法降脉运和物宝体 。修上转意,作的 丹 炼升药念运为精 术 方任物结用炼气
代表著作
钟 周 玄性 吕悟黄易 道 机命 庄 传真庭参 德 直圭 子 道篇经同 经 讲旨 集 契
特点 静功为主,重在修性。 通过戒、定、慧三学进 行身心修炼,以达到 养性的最高境界
代表功法
易筋经
少林内功
陈家门气功
峨眉十二桩
太极拳
意拳站桩功
孙思邈
按针学总 摩灸成结 不、之就了 周养法,汉 悉生、凡至 。之导诊唐 术引治的 无、诀医 、
著 代 作 表
功代 法表
五 禽 戏
六字诀
八段锦
特点
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养生 理念 以得道成仙为修炼目的 重在性命双修 重视内丹修炼 操作方法多样
代表人物
老 子
《道德经》中的“虚其心,实其 腹”(三章);“绵绵若存,用 之不勤”(六章);“致虚极, 守静笃”(十六章);“专气致 柔,能如婴儿乎”(十章)等论 述,既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同时 也阐述了气功的修炼方法。
代表著作
安 般 守 义 经
六 妙 法 门
童 蒙 止 观
静 坐 精 义
六 悟 祖 性 坛 论 经
代表功法 禅定 因是子静坐法 内养功 易筋经
特点
以养气为主,讲究静坐养身养气 提倡“半日静坐,半日读书,以达 到“修齐治平”之目的。
代表人物
孔子及弟子
《论语》中录有治学、修身、治 国等论述,提倡精神内守的修养 方法。 《大学》分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等篇章, 主要论述涵养道德和精神调摄的 学问。 《中庸》共三十三章,为孔门传 授心法,讲究宁静和谐的自然之 道
陶弘景
首载五禽戏,图 文并茂,是该功 法最早的文字资 料,六字诀是陶 氏将脏腑理论与 发音呼吸法相结 合所首创的功法。
诸 病 源 候 论
巢元方
详论了各科众多疾 病的病因病机,但 未涉及一方一药以 治疗,辑录了现已 佚的“养生方导引 法”或“养生法” 共计213种导引法, 用来治疗110种病 候。
强调:“养心莫 过于寡欲”, “善养浩然之气” 等养生之道。
孟子
刘安
夫精神气志者—— 静而日充者以壮, 躁而日耗者以老”, “静漠恬淡, 所以养性也”
周敦颐 理学开创者之一,著有《太 极图》 《太极图说》论说无 极---太极---阴阳---五行---天 地万物宇宙发生论。
程颢
二程哲学以“理” 或“天理”作为 万物生成变化的 规则。强调:致 知、格物、穷理。 涵养须用敬,进 学在致知的理学 思想。
代表人物
天台宗创始人,对气功的 贡献及其言论集中反映在 他的四本专论止观的著作 《童蒙止观》、《六妙法 门》、《释禅波罗蜜次第 法门》、《摩河止观》
智顗
慧能
顿明自 强 悟心心 调 成见是 : 佛性佛
魏末达摩来华传教, 强调二入,即理入 (宗教理论)与行 入(宗教实践)相 结合,倡导壁观法 门。 著有《破相论》《血脉论》、 达摩 《悟性论》
上篇
发展简史
本章内容
医家气功 道家气功 佛家气功 儒家气功 武术气功
以传统哲学思想为指导 对各家修炼方法兼收并蓄 强调动静结合 重视三调合一 以防治疾病为目的
华佗
创编仿生功法五禽戏, 是气功史上第一套动功法
五禽戏
葛 洪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抱 朴 子
《抱朴子》中对气功医疗作 用的概括“疗未患之疾,通 不和之气”,论述了三丹田 位置与作用,还提出了功法 分类方法(引气类与导引
庄子
知目形形默“ ,无,将默窈 汝所无自,窈 神见摇正无冥 将,汝,视冥 守耳精必无, 形无,静听至 ,所乃必,道 形闻可清抱之 乃,以,神极 长心长无以, 生无生劳静昏 ”所;汝,昏 。
庄 子 养 生 思 想
《周易参同契》
魏伯阳
最早的专门著作,被推崇 为内丹术的说理工具
张伯端
被导素药内 后意,物丹 世义对、修 奉。内火炼 为与丹候专 典 内《术等著 著 丹周具炼。 作 派易有内指 的参很丹出 两同大三炉 大契的大鼎 经》指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