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三篇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三篇九年级下册定风波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三篇九年级下册定风波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三篇九年级下册定风波教案网免费发布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三篇,更多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三篇相关信息请访问教案网。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教学难点】: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教学课时】:1课时一、本词导入。

(师)说起苏轼,我们很快就会想起学过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词出自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站在长江边上,面对奔腾的大江,想到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他想到了谁呢?(生):周瑜。

(师)他想到了周瑜这位年少有才而且早早就建立了卓越功勋的年轻将领。

想到自己已经早生华发,但是至今仍然功业未成,有了壮志未酬的感慨,所以他说“人生如梦”。

那么,苏轼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个在那里哀叹、满腹愁情的文人吗?难道这就是豪放派的真正风格或者是豪放派风格的全部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苏轼的另外一首创作于同一年的词--《定风波》。

(师)苏轼,我们并不陌生。

那么有哪位同学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呢?(提示:文学创作和人生仕途)(生)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等方面都有独到的成就。

在诗歌创作上,今存有他的诗2700多首,同情人民、关心生产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

但更多地方则针砭了新法的流弊。

情真语挚,朴实无华,对前人很少涉及的社会题材,多所开发,取材广泛,命意新颖。

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高,最为脍炙人口。

在北宋词坛上,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

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哲理探讨等写进诗词里。

词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对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尤其显著。

他对散文也有很大贡献,他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尤其是他叙事记游的散文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是广为传诵的名作,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定风波》教案(诗歌)

《定风波》教案(诗歌)

《定风波》教案(诗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定风波》的写作背景和苏轼的坎坷经历,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引导学生欣赏《定风波》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表达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让学生领悟《定风波》中所体现的苏轼的豁达胸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他们的生活有所启示。

教学重点:1.理解《定风波》中的词意和情感。

2.欣赏苏轼的豁达胸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定风波》中的自然景象和人生感悟。

2.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回顾学过的苏轼诗词,以接龙的方式进行回顾。

然后介绍《定风波》的写作背景和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2.初读诗歌:教师伴乐范读《定风波》,学生大声朗读,初步感受诗中的情感。

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了解词意。

3.品析语句:通过自读小序,提问学生从小序中了解到的信息。

教师出示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定风波》中的自然景象和人生感悟。

同时让学生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4.深入情感:让学生交流预习阅读本词的初步感受或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同时让学生再次阅读《定风波》,深入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5.课堂小结:回顾《定风波》中的词意、情感和表达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再次感受到苏轼的豁达胸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同时让学生领悟到即使面对逆境和挫折,也要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6.作业布置:让学生再次阅读《定风波》,写下自己的感悟和心得,字数不限。

同时可以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作业,如搜集苏轼的其他诗词进行阅读和理解。

定风波 教案

定风波 教案

定风波教案教案:《定风波》目标:1. 通过学习《定风波》使学生了解唐代诗坛的文化背景和特点;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水平;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通过《定风波》这首诗的解读,了解唐代文化背景和诗坛特点;2. 学习《定风波》的诗歌技巧和表达意境的方法;3. 通过学习《定风波》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习唐代诗歌的特点和社会背景;2. 让学生思考“定风波”这个词的意思,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第二步:阅读理解(1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定风波》;2. 学生独立完成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3.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定风波》的诗歌技巧和意境表达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第三步:诗歌技巧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定风波》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等技巧;2. 学生讨论并总结出现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3. 学生自己仿写一首《定风波》的诗歌,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表达自己的意境。

第四步:文学创作(1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色的短诗;2. 学生独立完成创作,并相互交流和分享作品;3. 教师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和指导。

第五步: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2. 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教师进行解答。

拓展活动:1. 探讨唐代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异同;2. 探究唐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3. 阅读其他唐代诗歌,进行鉴赏和分析。

评估方式:1. 学生阅读理解题的回答;2. 学生对诗歌技巧的分析和运用;3. 学生的文学创作表现。

《定风波》典型教案

《定风波》典型教案

《定风波》典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信念;(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的心态;(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定风波》;(2)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3)分析诗中的情感内涵和哲理。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中深层次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3)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鉴赏的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的大意;(2)要求学生注意诗中的韵律、节奏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讲解诗中的生僻字词和难懂句子的含义;(2)解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阐述诗中的哲理和情感内涵。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诗文填空练习;(2)选取一些相关题材的诗词进行比较阅读。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2)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诗文填空练习的完成质量;(2)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巩固程度。

3. 单元测试:(1)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分析学生的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教案:高中语文《定风波》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定风波》。

2. 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 诗中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3. 文学鉴赏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1. 诗句的深层含义解读。

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材《定风波》。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文,提醒大家关注诗文中的情感和意境。

2. 提问:大家认为一首好诗应该具备哪些特点?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介绍《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逐句解析《定风波》的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三、文学鉴赏方法讲解(10分钟)1. 介绍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意象分析、情感分析、手法分析等。

2. 示范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定风波》中的具体诗句。

3.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自主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请学生背诵《定风波》。

2. 请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理解和背诵的重要性。

2. 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和鉴赏。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他们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自主分析诗文,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教案:高中语文《定风波》六、课堂练习(10分钟)1. 请学生默写《定风波》。

2. 请学生选取诗中的一个意象,分析其作用和意义。

七、小组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诗句进行讨论。

2. 讨论诗句的意义和作用,以及诗句对整体诗歌意境的影响。

八、分享与展示(10分钟)1. 每个小组代表分享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教案课题:《定风波》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杜牧及其代表作《定风波》的背景和意义;2. 分析和理解《定风波》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色;3. 学习诗歌鉴赏和赏析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批评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 (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破阵子》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内容和主题,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两首诗与人生哲理的关系。

第二步:导入 (10分钟)介绍杜牧及其代表作《定风波》的背景和意义。

包括杜牧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定风波》的创作背景和目的等。

第三步:诗歌解读 (15分钟)1. 阅读《定风波》全文,了解诗歌的内容和结构。

2. 分析《定风波》的主题和寓意,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第四步:艺术特色分析 (15分钟)1. 探讨《定风波》的意境和艺术特色,如意象的运用、节奏的控制等。

2. 借助诗歌辞章的解析,理解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

第五步:鉴赏与赏析 (15分钟)1.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鉴赏和赏析方法,分析《定风波》的艺术价值和文学意义。

2. 根据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方式和主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第六步:拓展延伸 (10分钟)以《定风波》为例,讨论其他诗歌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创作的多样性和表现手法的差异。

第七步:总结归纳 (5分钟)总结《定风波》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杜牧及其诗歌的理解和评价。

教学资源:- 杜牧的《定风波》全文- 诗歌赏析资料和解析评估方式:- 学生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学生对《定风波》的理解和赏析能力拓展延伸:1. 可以让学生对比《定风波》和其他杜牧的诗歌进行分析和比较,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江南春》等。

2. 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杜牧的创作思想和文学成就,探讨其对后世诗人的影响和意义。

3. 将《定风波》与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对比,探讨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关注点。

《定风波》说课稿4篇

《定风波》说课稿4篇

《定风波》说课稿4篇《定风波》说课稿1一、说教材。

《定风波》是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第5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两首苏词都是在其被贬黄州后而作,其中的《定风波》词人用一件生活小事,以事喻理,表达了词人豁然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为了提高学生摸索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达观积极的心理素养。

二、说学习目标。

我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习目标下: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中寄寓的感情。

2、用心体会,能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这首词。

3、理解苏东坡达观处世的态度,领会其旷达乐观、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

三、说重点、难点、课时。

学习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1课时。

四、说教法。

本课拟采取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五、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本词写作背景,作者生平。

2、反复诵读:通过反复的朗读,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3、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和人生态度的认识与理解。

六、说过程。

(一)首先,导入新课。

列出有关苏轼的资料让学生猜测是哪一位词人。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学生独学,圈点、勾画、思考,自己完成导学案“自研自探”环节中的问题。

1、写作背景。

2、苏轼被贬官的路线图:3、诵读全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狼狈,遂晴,吟啸,芒鞋,一蓑,烟雨,料峭,萧瑟。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学会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诗意和意境;2.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 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2. 诗人的情感态度的把握;3. 将诗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2)激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大意;(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关键词语、句子;(2)分享各组的学习心得和感悟;(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说文解字:(1)解释诗中出现的生僻词语;(2)分析诗人的用词特点;(3)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美感。

5. 情感共鸣:(1)引导学生感悟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3)教师总结并进行情感教育。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古典文学。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定风波》;3. 推荐一篇其他苏轼的诗词,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2.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解释生僻词语;3. 学生能够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联系现实生活,有自己的感悟;4.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阅读方法,阅读其他古典文学作品。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定风波》的文学特色,把握其艺术手法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的意境和哲理。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保持乐观心态。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 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定风波》中涉及的生僻词语和古文知识。

2.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定风波》的原文、注释和译文。

2. 相关资料:苏轼的生平介绍、古代诗词鉴赏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定风波》,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自学生僻词语和注解,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定风波》。

(2)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鉴赏文章。

(3)收集其他苏轼的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拓展:1. 对比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思想情感。

2. 了解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意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定风波》的内容,完成填空题:(1)《定风波》的作者是____,他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____家。

(2)《定风波》中表现了苏轼____的人生态度,____的价值观。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定风波》篇1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检查阅读,点评指正。

1、抽查朗读。

2、其它学生点评,比较。

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四、再读诗文,鉴赏形象;理解思想,学习手法。

1、生齐读。

2、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探讨表现手法。

(1)再读语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词人“回首”的是什么?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见大。

4、小结: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

高二语文《定风波》教案

高二语文《定风波》教案

高二语文《定风波》教案【教学目的】、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举例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由此可见苏轼词的豪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定风波》二、赏析小序(板书:鉴赏诗歌三步曲:读(文)、析(情)、探(法))我们先来读一读小序,看看作者在小序里交代了哪些信息?交代了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天气(雨、晴)、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苏轼及同行者)、事件(途中遇雨)、写作缘由(因为途中遇雨引发感慨而写)。

此词是“因事感怀”,特点:作者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

(板书:苏轼遇雨)三、朗读(诵读要求)、读准字音如:同行xíng吟啸xiào一蓑suō烟雨2、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3、读出节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四、师生合作探究解读文本、请同学们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词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

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

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2、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闲适、轻松、自如3、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1)雨是什么样的雨?何以见得?大,能听见穿林打叶的声音;同行皆狼狈可见应是疾风骤雨。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教案: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分析并掌握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2)领悟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的重要性;(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的字词解释、翻译和背诵;(2)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分析;(3)苏轼人生态度的感悟。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修辞手法的深入剖析;(3)苏轼人生态度的现代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欣赏环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说课稿:(1)针对诗词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和翻译;(2)详细剖析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3)结合苏轼的生平,阐述其人生态度对现代人的启示。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感悟苏轼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2)讨论面对困境时,如何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3)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苏轼人生态度的感悟文章;3. 选择一首苏轼的其他诗词进行欣赏和分析。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3. 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高二下册语文教案:定风波

高二下册语文教案:定风波

高二下册语文教案:定风波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诗。

2.分析苏轼的写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掌握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形象描写、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苏轼诗词,如《赤壁赋》等,让学生谈谈对苏轼的印象和认识。

2.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引导学生了解其创作背景。

二、诗歌解析1.让学生自读《定风波》,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手法。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等,探讨其含义和作用。

四、诗歌背诵1.学生分组背诵诗歌,检查学生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2.教师挑选部分学生进行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定风波》的诗歌内容。

2.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诗歌的内涵。

二、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用词精准等。

2.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苏轼诗词风格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苏轼诗词中的“豪放”与“婉约”特点。

四、作业布置2.鼓励学生主动查阅资料,了解苏轼的其他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第三课时一、作业反馈1.学生展示自己的鉴赏文章,分享学习心得。

2.教师对学生的文章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二、诗歌拓展1.教师介绍苏轼的其他诗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学生自选一首苏轼诗词进行鉴赏,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三、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课后作业1.让学生整理本节课的学习笔记,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合作探究,体会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朗读诗词,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听音频);朗读法(指名读、分组读);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温故知新法:以接龙的方式,回顾学过的苏轼诗词。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苏轼的一首诗词,看看这首诗词苏轼又为我们展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板书:定风波—苏轼)(二)初读诗歌,初悟情感1.教师伴乐范读;学生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

2.指名学生回答初读的感受。

(明确:从诗中能够感受作者的积极与乐观。

)(三)品析语句,深入情感1.自读小序,提问:从小序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明确:作者遇雨,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和苏轼。

2.教师出示写作背景。

明确:《定风波》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第三年所做。

3.你们是从哪里感受到苏轼积极、旷达的人生态度的?以语文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板书:旷达)明确:①“沙道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提问:作者和同行人遭遇了怎样的雨呢?明确:“同行皆狼狈”“穿林打叶声”。

能够看出雨非常大。

②“莫听”“何妨”这两个词语也可以体会到作者的乐观,途中遇雨,作者仍安然处之,“我行我素”。

(板书:莫听、何妨)③“竹杖芒鞋轻胜马。

”穿着草鞋、杵着拐杖在大雨中行走,仍比骑马觉得轻松。

并不是作者身轻,而是心轻,体现了作者超然外物的精神。

(板书:轻)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雨过天晴,回去吧,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4.看来同学们都已经体会到作者的旷达的人生态度,再次有感情朗读诗歌并同桌交流: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呢?明确:“双关”:“风雨”指的是途中所遇到的风雨,也是人生当中遇到的挫折。

定风波详细教案

定风波详细教案

定风波一、本词导入。

站在这儿,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堂课的工夫;加一个字,人生就是上一堂课的工夫。

类推一下: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

一场雨,躲一场雨。

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板书: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后者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有了动词,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苏轼会怎么看?请翻开教材71页,我们一起来看《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读准字音)同行(xíng)吟(yín)啸(xiào)一蓑(suō)2、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朗读指导有点苏子行吟的味道。

“何妨……平生”,还应该读从容点,潇洒点,豁达点。

----不温不火,不急不躁,这是节拍。

调子呢,不扬不抑。

“竹杖芒鞋轻胜马”有点喜悦和豪迈在里面,可以调子略高点。

但要随意、朴拙点,豪放在骨子里,在不经意间。

“料峭……微冷,相迎”还有对人生阴晴不定、捉摸不定的复杂情绪。

……3请同学们看教材注释以及小序,了解〈定风波〉的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

同学们想一想:被贬官的人的心情如何?有一天,他出访友人,天公不作美,却在沙湖道中(遇雨),没有雨具,大家极为(狼狈),只有他独(不觉),而且。

——他没躲雨。

(小序中,词中。

小序作用?“故”:写作缘由,一件小事寄予深刻哲理。

)——他说风雨皆无。

——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

附高考题:(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4分)答案可在最后公布,以留下悬念。

(答案: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沉着。

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定风波特级教师教案

定风波特级教师教案

《定风波》特级教师教案篇一:《定风波》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习和掌握苏轼的诗歌风格,理解诗中蕴含的人生态度和情感。

2. 通过分析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理解诗中的人生态度和情感,掌握苏轼的诗歌风格。

2.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苏轼的生平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情境。

(1)介绍苏轼的背景,包括他的文学成就和人生经历。

(2)讲述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苏轼在创作此词时的生活境遇和心境。

2. 初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情感和音韵。

(1)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韵脚和押韵字,体会音韵的美感。

3. 深入分析:对词中的意象、象征、情景交融进行深入解读。

(1)分析词中的意象,如“穿林打叶声”、“萧瑟”、“风雨”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2)探讨词中的象征,如“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象征着什么?它表达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析情景交融的手法,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在表达词人情感上的作用。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受,探讨苏轼的人生态度对他们的启示。

5.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和欣赏苏轼的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小组讨论、比较分析等。

2. 教学手段:PPT演示、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2. 作业:背诵诗歌并写一篇300字的赏析文章。

3. 评价方式:作业批改、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表现等。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资源:PPT演示文稿、多媒体教学视频等。

2. 工具:实物展示台、投影仪等。

七、结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苏轼的诗歌风格和特点,掌握诗中的人生态度和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定风波教学设计(6篇)

定风波教学设计(6篇)

定风波教学设计(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定风波教学设计(6篇)【前言】本文是本店铺分享的定风波教学设计(6篇)供大家品鉴。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教案:《定风波》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定风波》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李清照。

2. 熟悉《定风波》的内容和结构。

3. 掌握《定风波》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掌握《定风波》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生平。

- 理解《定风波》的内容和结构。

- 分析《定风波》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 提升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 分析《定风波》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作用。

- 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深意与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引入《定风波》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李清照,了解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诗歌《定风波》并简要介绍其内容。

2. 阅读与分析:- 全班分组,每组分配一两个诗句,让学生读诗并组织辩论,探讨自己理解的意思。

- 学生小组展示自己的理解并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定风波》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并解释其作用。

3. 深度理解:- 分析《定风波》中的象征意义、情感表达和哲理思考,引导学生寻找诗歌的深层含义与内涵。

- 引导学生思考,诗中表达的是不是只是失去爱人的感伤,还有没有其他更深的思考。

- 分组或个别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撰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文学评论或文章。

4. 欣赏与鉴赏:- 分享学生的文学评论或文章,整理学生的意见和观点,鼓励交流并提供指导性的建议。

- 教师介绍其他的李清照的作品,鼓励学生研究和阅读更多的诗歌,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5. 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并鼓励学生思考自己对于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的诗歌鉴赏能力,去探索和理解其他的文学作品。

四、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读后感或诗歌鉴赏作业,以及继续研究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
一、情境概括
这节课是高二语文下册的《定风波》一课,主要内容是以《定风波》为蓝本,让学生掌握首词的意境,学会领会语言之美,进一步感受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

二、教材分析
1. 教学内容
本课讲解了《李清照集》的一首词,即《定风波》。

词的结构层层递进,从描写景色到描写心情,最后表达出词人清高宁静、超脱物外的意地。

在情境和词意之间,还交织了作者的人生经历。

2. 教学目标
•理解首词的意境;
•领会语言之美,通过排比、比喻、夸张等手法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感受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领会词人所想所感,理解首词的意境;
•难点:把词中的描写和情感融会贯通,把握词人立意,感受文学艺术之美。

三、教学过程
1. 首词朗读
让学生看书记译,反复朗读首词,加深学生对第一遍浏览的印象和把握首词的情感表达。

2. 教师讲解
讲解《定风波》词的结构、它所描写的风景、这首词中的人生经历所表达的意境等方面。

3. 一句话理解
让学生精读首词,思考什么样的一句话最能概括出这首词的意境。

鼓励学生自己尝试表述。

4. 交流讨论
让学生就自己的感觉谈谈对此段诗意的理解和感知,也可以从一些句子、词语、意象入手展开讨论。

5. 词语配对
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这首词的词意和情感,可以让学生自行配对首词中的词语;或是给他们已经配好的词语,让他们插空填充,激励他们翻译并表述出含义。

比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三篇【导语】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豁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教学难点】: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教学课时】:1课时一、本词导入。

(师)说起苏轼,我们很快就会想起学过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词出自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站在长江边上,面对奔腾的大江,想到了历的风流人物,他想到了谁呢?(生):周瑜。

(师)他想到了周瑜这位年少有才而且早早就建立了卓越功勋的年轻将领。

想到自己已经早生华发,但是至今仍然功业未成,有了壮志未酬的感慨,所以他说“人生如梦”。

那么,苏轼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个在那里哀叹、满腹愁情的文人吗?难道这就是豪放派的真正风格或者是豪放派风格的全部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苏轼的另外一首创作于同一年的词--《定风波》。

二、了解作者:(师)苏轼,我们并不陌生。

那么有哪位同学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呢?(提示:文学创作和人生仕途)(生)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等方面都有独到的成就。

在诗歌创作上,今存有他的诗2700多首,同情人民、关心生产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

但更多地方则针砭了新法的流弊。

情真语挚,朴实无华,对前人很少涉及的社会题材,多所开发,取材广泛,命意新颖。

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为脍炙人口。

在北宋词坛上,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

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哲理探讨等写进诗词里。

词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对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尤其显著。

他对散文也有很大贡献,他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尤其是他叙事记游的散文艺术价值,有不少是广为传诵的名作,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除诗词文赋而外,他对书画也很擅长,书法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善长画竹石,自成风格。

总之,苏轼学识广博、才华横溢。

文、诗、词、书、画,无所不通,他是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

我国古代文学一颗灿烂的明珠。

(师)了解苏轼,我们还不得不了解他坎坷的一生。

自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之后,就被朝廷委以重任。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以作诗“毁谤君相”的罪名,罪贬黄州。

史称“乌台诗案”。

可以说黄州只是他人生梦魇的开始。

之后的苏轼又经历了他人生中两次起落。

苏轼的一生都在与厄运做斗争,无论遭受怎样严重的政治*,也无论周围的处境是如何的举步维艰,他却始终能以旷达的心态泰然处之。

本首词就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凄凉潦倒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豁达的胸襟和超然的心境。

三、初步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词。

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读完之后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提示:一件事情应该有时间、地点、经过等等)(生)大体上的经过就是苏轼与一些人同行,在途中遇雨,和他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他“余独不觉”,后来雨过天晴,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词。

2、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抓住“序”的内容,词前小序大体上告诉了我们诗歌写作的背景。

那么词作部分有哪些地方可以体现他的“余独不觉”呢?(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吟啸且徐行”。

3、不惧风雨,在风雨中吟诗长啸,的苏轼给你的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沉着从容。

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潇洒。

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

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

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豁达。

也无风雨也无晴。

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四、整体感知1、苏轼在风雨中从容,镇定、豁达豪迈的心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在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联系下写作背景,思考一下作者面临自然风雨的从容镇定是不是有着另外的指向含义?--这里的“风雨”既是指自然风雨,又是指政治风雨、人生风雨。

作者面对自然风雨随意而安、泰然自若、也是其面对人生风雨随缘自适、心境恬静、超凡脱俗的心态的写照。

2、本篇文章其实就是用自然界的风雨来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表现自己无畏也无累风雨的超然心境,那么文章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自然、乐观、旷达的胸襟呢?如果让你抓重点,上下两片各选一句,你会怎么选?--上片重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具体操作)(师)为什么是这句话?这句话是如何体现自然、乐观、旷达的胸襟的?这里的蓑象征了什么?(生)思考……(师)作者有一蓑在身,就能任凭那平生的烟雨淋湿。

可是他身上有蓑衣吗?不是“雨具俱去”了吗?这里的蓑到底指哪里有蓑衣?(生)心中有蓑衣。

所以这句话是写眼中景还是心中事?(生)心中事。

(师)那么他心中的蓑衣是什么呢?(生)理想、人生态度。

(师)什么样的理想,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师)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他在遇到雨之后,才能表现出一种听任自然风雨的潇洒镇静,顶得住人生风雨的倔强抗争。

一个“任”字豁达、豪迈,潇洒、乐观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下片关键:“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具体操作)(师)如何理解“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山头斜照正相迎”,明明没有雨了,怎么能说“也无晴”呢?(师)“也无风雨也无情”书上解释的意思是“风雨的天气和晴朗的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这在现实生活中,在物质世界里能能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肯定不一样,对不对?如果一样就不会出现“同行皆狼狈”了。

那是什么没有差别呢?(生)心中没有差别。

(师)正因为在心中没有差别,那就是不在乎这些风雨。

(师)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看这里的“归”该如何理解呢?“回首向来潇洒处”回过头来看曾经的遇雨之处,这里的遇雨处实际上指的是什么?(生)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

(师)反思的结果是什么?(生)归去。

(师)归向哪里,才能真正做到风雨、晴天毫无差别,真正不在乎这些风雨呢?(生)归于自己的心灵。

(师)这恰恰能解释东坡为何不去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

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

只有求得心灵清净才能得以解脱。

一个“归”字就把旷达的心态和隐逸的意向表达出来。

(总结)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这首词。

词中多次写到了雨。

――首先写到大雨“穿林打叶”之雨(自然界的雨);然后写到了“一蓑烟雨”(人生中的风雨),最后说“也无风雨也无晴”(心灵天空无风无雨)。

我们发现无论是自然风雨还是人生风雨,作者始终能无视风雨的存在,以一种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泰然处之。

五、个性阅读(师)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问了“风雨本客观存在,苏轼却视而不见,偏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获得的心灵慰藉难道不是一种自我欺骗吗?那么你同意苏轼对待人生风雨的观点呢?如果不同意,你的人生态度是什么?--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

--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

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

在人格的坚硬性上,苏轼不足以和中国历那些坚持真理而不怕杀头的人比肩而立!把这种“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完美”,因而,他就“罪莫大焉”。

……(总结)听大家这么说,我突然感觉到人生的复杂和多元了。

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六、艺术特色(师)刚才我们谈了那么多的“风雨”,现在回过头再来看看文中的风雨的含义--表面上指的是自然风雨,实际上指的是人生风雨,宦海风雨。

那么这种写法叫做什么呢?--隐喻寄托。

这篇文章正是以整体性隐喻寄托的方式体现了诗词的意境美。

既然这篇文章的风雨还象征着人生风雨,那么,我们从人生的角度来看,这篇词似乎还有着另一番的解读。

同学们能不能找出词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用精炼的语言提炼出自己理解下的哲理性的含义。

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A阳光总在风雨后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

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

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七、朗读指导。

(师)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感情都有了一定的认识。

我们在认识的基础上再来读这首词,我想就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就让我们放声朗读吧(朗读指导)首先要读准字音如:同行xíng吟啸xiào一蓑suō烟雨其次我们要读出节奏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最后还要读出情感,感情把握是否到位,要看轻重音的处理。

无论轻读重读,长读短读,升调降调都是为体悟情感服务。

探讨:哪些词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应该怎样读?--譬如说“何妨……平生”,应该读得从容点,潇洒点,豁达点。

豁达怎么读?不温不火,不急不躁,这是节拍。

调子呢?不扬不抑。

--“竹杖芒鞋轻胜马”有点喜悦和豪迈在里面,可以调子略高点。

能不能读成“大江东去”那种?语言风格还不一样,这首词更随意、更朴拙点,豪放在骨子里,在不经意间。

--有人说“料峭……微冷,相迎”还有对人生阴晴不定、捉摸不定的复杂情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