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案

合集下载

语文必修3《哨遍·高祖还乡》精品教案

语文必修3《哨遍·高祖还乡》精品教案

《哨遍·高祖还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2.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

3.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色。

难点、重点:1. 这组套曲写汉高祖还乡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事件的有何好处?2.本套曲的构思新奇处。

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睢景臣(约1275~约1320年)。

天一阁本《录鬼簿》云:景臣名舜臣,后字嘉贤。

后字景贤,又字嘉宾。

江苏扬州人,后来移居杭州。

元代钟嗣成在《录鬼簿》中,还“为之作传”。

其《传》云:“大德七年(1303年),公自维扬来杭州,余与之识。

”又说其“自幼读书,以水沃面,双眸红赤。

不能远视”。

然而,“心性聪明,酷爱音律”。

睢景臣大约只活了五十岁左右,可见应是中年夭亡。

睢景臣一生,只在书会才人之中生活,未能仕进。

全部情感,亦倾之于曲作之中。

其《高祖还乡》套数,名动当时。

钟嗣成在其《传》中写道:“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惟公《哨遍》制作新奇,皆出其下。

”其《南吕·一枝花》《题情》:“人间燕子楼,被冷鸳鸯锦。

酒空鹦鹉盏,钗折凤凰金。

”“亦为工巧,人所不及也”。

钟嗣成的《凌波曲》吊词写道:“吟髭捻断为诗魔,醉眼慵开为酒酡。

半生才便作三闾,些叹番成《薤露歌》,等闲间苍鬓成皤。

功名事,岁月过,又待如何?”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睢景臣列于“古今群英乐府格势”之中,称其词“如凤管秋声”。

郑振铎评道:“《高祖还乡》,确是奇作。

他能够把流氓皇帝刘邦的无赖相,用傍敲侧击的方法曲曲传出。

他使刘邦荣归故乡的故事,从一个村庄人眼里和心底说出。

村庄人心直嘴快,直把这个故使威风的大皇帝,弄得啼笑皆非。

这虽是游戏之作,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了”(《中国俗文学史》下册)。

《太平乐府》收有睢玄明散套,或疑景臣与玄明为一人。

瞧景臣着有《瞧景臣词》及杂剧三本:《千里投人》,《牡丹记》,《屈原投江》,今俱不存。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歌之部 第三单元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公开课教案_7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歌之部  第三单元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公开课教案_7

课题: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导学案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体会本篇的特色。

2、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3、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预习】:作者简介:《高祖还乡》套曲是元曲名家睢景臣所作的著名套曲之一。

睢景臣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他的出生年月也不清楚,根据一些材料推定他大约是生活在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

据钟嗣成《录鬼簿》说: 景臣大元大德七年从扬州来到杭州才和他相识,知道他很爱读书,心性聪明,精通音律。

当时杭州的曲家都用高祖还乡的题材作套曲,以睢景臣所作的最新奇,压倒各家的作品。

他还著有杂剧《屈原投江》、《莺莺牡丹记》等三种,都没有流传下来。

2背景简介:刘邦本是丰邑人,当过秦朝的一名小小的亭长。

他的父兄都是自己耕田,他却好酒贪色,不爱劳动。

陈胜吴广起义时,他占据沛县,响应起义军。

后来他的势力逐渐强大,打破了秦的京城。

在他与项羽争夺农民起义胜利果实的战争中,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了全国,做了汉朝第一任皇帝,历史上称为太祖高皇帝,或者简称汉高祖。

3元曲简介:元曲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二者都是当时流行的北曲 (散曲分南曲和北曲两种,它们最初的萌芽都是从“词里蜕化出来的) 。

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纪君祥等,因此人们把元曲称为元朝文学作品的代表。

散曲起于金元,便于清唱,它包括散套(套数、套曲)和小令两种(也称清曲)。

小令每一首都能独立成篇,(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可重复),同时,它又能歌唱。

它体制短小,句调长短不齐,却有一定的腔格,元人称为“叶儿”。

(小令有一种特殊形式“带过曲”,课文未选。

)如《潼关怀古》的曲牌是“山坡羊”,作者是张养浩。

套数(套曲、散套)沿自诸宫调,是由同宫调的二支以上的曲子相联组成,成为有头有尾的一个整套曲子。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整套必须有两支以上同一宫调是曲子互相联缀而成。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案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案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的最基本知识,初步体会元曲的特点和语言特色;了解三首元曲的作者。

2.明白《【双调】蟾宫曲·叹世》大量用典的旨意及创作上的技巧;了解它语言上的特点。

3.明白《【南吕】四块玉·别情》中的抒情方式。

3.赏析《【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中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导入语】前面我们学习了两首小令,现在我们来学习一首套曲——睢景臣的《高祖还乡》。

【作者介绍】睢景臣: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他的出生年月也不清楚,根据一些材料推定他大约是生活在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

扬州人,很爱读书,心性聪明,精通音律。

当时杭州的曲家都用高祖还乡的题材作套曲,以睢景臣所作的最新奇,压倒各家的作品。

他还著有杂剧《屈原投江》、《莺莺牡丹记》等三种,都没有流传下来。

【背景简介】刘邦本是丰邑人,当过秦朝的一名小小的亭长。

他的父兄都是自己耕田,他却好酒贪色,不爱劳动。

陈胜吴广起义时,他占据沛县,响应起义军。

后来他的势力逐渐强大,打破了秦的京城。

在他与项羽争夺农民起义胜利果实的战争中,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了全国,做了汉朝第一任皇帝,历史上称为太祖高皇帝,或者简称汉高祖。

高祖还乡这一史实在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上有一段文字,从这一段叙述来看,高祖回到沛县时是十分热闹的,沛县的老百姓对他也是非常热情和亲切的。

并说他“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教之歌。

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之,高祖乃起舞。

”还说: “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

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因请留高祖。

”后来高祖“张饮三日”。

睢景臣却没有歌功颂德,而是从高祖本纪中所记刘邦少年时的无赖行为生发开去,从另一个角度,以一个曾经与刘邦有过瓜葛的农民的口吻,用辛辣幽默的民间语言揭露他发迹以前的行径是流氓,不是龙种,来勾画这个流氓皇帝衣锦还乡的场面,表现了作者对皇帝的蔑视,这就是当时所谓制作新奇之所在。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歌之部 第三单元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公开课教案_4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歌之部  第三单元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公开课教案_4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体会本篇的特色。

2.通过诵读、品味、赏析,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和判断能力,掌握元曲通俗俗、幽默的语言特点;夸张、讽刺的刻画手法;多元化的看待历史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元曲语言的特点及刻画人物手法,通过诵读、比较,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戏曲文学的能力。

2.理解本文独特的写作视角和夸张幽默讽刺的手法。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资料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等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师:高祖还乡是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中的一段文字,说是汉高祖刘邦,回到故乡沛县,设置酒宴、款待父老子弟,父老子弟热情挽留,并演唱了《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史学家笔下的皇帝归故乡的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睢景臣的散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来感受一个另类的帝王还乡情景。

(二)作者及题目师:大家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了。

我们先复习散曲有什么样的特点呢?1.解题(幻灯片):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套数和散套)两种形式,小令只有一支曲子独立组成,可重复,各首押韵互异。

而套曲是由多支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长短不一,一韵到底。

宫调是乐调调式的统称,乐音有宫、商、角、征、羽、变征、变宫七声,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它各声为主的调式统称“调”。

“般涉调”是宫调名,“曲牌”,曲调的名称,有一定的调子和唱法。

按曲调填的曲词,字数、句法、用韵和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

每一个曲牌部分属一定的宫调。

如“叨叨令”属“正宫”,“醉花阴”属“黄钟宫”,“墙头花”属“般涉调”;也有分属几个宫调的,如“哨遍”属“般涉调”,又可入“中吕宫”。

“哨遍”为曲牌名,“高祖还乡”为套曲的题目。

题目是作者根据所写的内容或创作曲词的目的动机自己加的。

有的曲词有题目,有的没有题目。

《高祖还乡》教案

《高祖还乡》教案
6,本文用了怎的方法对刘邦的形象进行讽刺?
一、生动诙谐的语言
(1)直接讽刺
通过使用一些具有讽刺意味的词语如“乔男女”、“胡踢蹬”、“大作怪”、“觑得人如无物”、“多时”等直接对刘邦的形象加以讽刺。
2)形象的丑化
通过丑化刘邦的仪仗,令本来肃穆庄严的形象变得滑稽可笑。
如: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鸡学舞、狗生双翅、蛇缠葫芦、甜瓜苦瓜、黄罗伞柄天生曲、天曹判、递送夫、多娇女。
二、用农民的视角,朴实地描写平民百姓眼中的汉高祖,真实反映刘邦在人民眼中的形象。
(1)还乡的光宗耀祖被看做扰民。
(2)威严恢宏的排场被看做“大作怪”、“不曾见”。
三,通过典型事件直接还原刘邦的无赖本色
7本曲的主题是什么?主题:蔑视权贵,批判封建帝王。
四、布置作业:
完成学法大视野相关练习
教学后记:
曲中运用许多农民口语,真实地传出人物的感情,使人感到他们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代表汉宫威仪的旌旗上的图腾在村民的眼中成了圆圈中的兔子,乌鸦,鸡在跳舞,狗长出了一双翅膀,蛇缠在胡芦上。这其中又流露出村民对帝王威严的一种蔑视。仪仗队里的兵器成了农村日常生活中叉、斧、瓜、马镫,又是何等的滑稽好笑。“导驾”的官员成了天上的判官,打杂的内官成了送东西的差役,作者对他们进行了有力的讽刺。揭示刘邦底细时,语言更是针针见血:“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而且还“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强称”、“偷量”、“私扣除”等动词犹如一颗颗炮弹投向封建最高统治者。
3,套曲写的是高祖还乡,为什么主角不很快出场,而要用一大半的篇幅去写支差迎驾,銮舆仪仗之类的场面?是否有点走题?
这是一种反复铺陈欲抑故扬的手法,目的是为了造成戏剧性的效果。作者着意是写那个至此还未出场的人物,这样豪华威严的气派,来的肯定是个非凡的人物。然而当读者按这个思路去推想时,却突然来了个大转折。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歌之部 第三单元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公开课教案_8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歌之部  第三单元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公开课教案_8

《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体会本篇的特色。

2、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教学重难点:1、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2、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每个时代每个时期都有它们各自的独特的文学标志。

比如唐朝的文学标志就是唐诗,而宋朝的文学标志就是宋词,元朝的文学标志则是元曲。

唐诗、宋词、元曲各领一代文学之风骚,堪称中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唐诗、宋词,在高中语文课本中选录了很多,大家比较熟悉,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元曲,领略一下元曲的艺术魅力吧!(板书)元曲二、元曲简介元曲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二者都是当时流行的北曲(散曲分南曲和北曲两种,它们最初的萌芽都是从“词里蜕化出来的) 。

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纪君祥等,因此人们把元曲称为元朝文学作品的代表。

散曲起于金元,便于清唱,它包括散套(套数、套曲)和小令两种(也称清曲)。

小令每一首都能独立成篇,(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可重复),同时,它又能歌唱。

它体制短小,句调长短不齐,却有一定的腔格,元人称为“叶儿”。

(小令有一种特殊形式“带过曲”,课文未选。

)如《潼关怀古》的曲牌是“山坡羊”,作者是张养浩。

套数(套曲、散套)沿自诸宫调,是由同宫调的二支以上的曲子相联组成,成为有头有尾的一个整套曲子。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整套必须有两支以上同一宫调是曲子互相联缀而成。

2、每套作品除了用带过曲作结以外,大多数在结束处有一尾声。

3、整套作品一般用一、二支小曲开端,中间选用的调数可多可少。

(少则二、三调,多则二、三十个曲调)不管散套多长,采用多少曲子联缀成套,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套数应标明该曲子属于何宫何调。

(板书)元曲{杂剧散曲{小令和套数}三、课文赏析1、题目解析《高祖还乡》属“般涉调”,“哨遍”是曲牌名,“高祖还乡”是题目。

语文必修3《哨遍·高祖还乡》精品教案

语文必修3《哨遍·高祖还乡》精品教案

语文必修3《哨遍·高祖还乡》精品教案第一篇:语文必修3《哨遍·高祖还乡》精品教案《哨遍·高祖还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2.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

3.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色。

难点、重点:1.这组套曲写汉高祖还乡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事件的有何好处?2.本套曲的构思新奇处。

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睢景臣(约1275~约1320年)。

天一阁本《录鬼簿》云:景臣名舜臣,后字嘉贤。

后字景贤,又字嘉宾。

江苏扬州人,后来移居杭州。

元代钟嗣成在《录鬼簿》中,还“为之作传”。

其《传》云:“大德七年(1303年),公自维扬来杭州,余与之识。

”又说其“自幼读书,以水沃面,双眸红赤。

不能远视”。

然而,“心性聪明,酷爱音律”。

睢景臣大约只活了五十岁左右,可见应是中年夭亡。

睢景臣一生,只在书会才人之中生活,未能仕进。

全部情感,亦倾之于曲作之中。

其《高祖还乡》套数,名动当时。

钟嗣成在其《传》中写道:“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惟公《哨遍》制作新奇,皆出其下。

”其《南吕·一枝花》《题情》:“人间燕子楼,被冷鸳鸯锦。

酒空鹦鹉盏,钗折凤凰金。

”“亦为工巧,人所不及也”。

钟嗣成的《凌波曲》吊词写道:“吟髭捻断为诗魔,醉眼慵开为酒酡。

半生才便作三闾,些叹番成《薤露歌》,等闲间苍鬓成皤。

功名事,岁月过,又待如何?”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睢景臣列于“古今群英乐府格势”之中,称其词“如凤管秋声”。

郑振铎评道:“《高祖还乡》,确是奇作。

他能够把流氓皇帝刘邦的无赖相,用傍敲侧击的方法曲曲传出。

他使刘邦荣归故乡的故事,从一个村庄人眼里和心底说出。

村庄人心直嘴快,直把这个故使威风的大皇帝,弄得啼笑皆非。

这虽是游戏之作,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了”(《中国俗文学史》下册)。

《太平乐府》收有睢玄明散套,或疑景臣与玄明为一人。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课堂类型欣赏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元曲、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色。

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及其局限性。

教学重点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教学难点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作者和背景简介导入二、课文分析这套曲子由八支曲子组成,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写汉高祖来到村前,村里一片忙乱。

第一层: 社长派差摊税,农民议论纷纷的忙乱情况。

社长挨家挨户在粉壁上写通知,说这次差使不寻常。

只要有差使派下来都不能借故推脱,一边要交纳除了根的草料,一边又要派差,都必须负担。

这样差税齐下,反复强调,在农民的眼里不知道有什么重大的事情要发生了。

“车驾”、“銮舆”本来是皇帝坐的车子,历来就把它作为皇帝的代称,但是农民们不知道。

他们却在莫名其妙的议论纷纷,互相传说“车驾”“銮舆”要回故乡了。

“又言是车驾,都说是銮舆”,又表现了农民在心里嘀嘀咕咕的纳闷着不知究竟是谁回来的心理状态。

同时也为以后汉高祖的出现埋下伏笔。

第二层: 写王乡老、赵忙郎一个手里捧着个瓦台盘,一个怀里抱着个酒葫芦在等候接驾。

这里用“新刷来”、“恰糨来”、“畅好是装么大户”等口语勾画了农村中王乡老、赵忙郎一类的人装模作样、趋炎附势的丑态,表现了这个农民对这种人的厌恶情绪。

第二部分: 写皇帝仪仗队进村的场面。

元代仪仗队中有马鼓队和金鼓队。

皇帝出巡的时候,装饰华贵的马鼓队和金鼓队与旗队走在前面作先导。

旗队过后就是仪仗队中的兵器,接着就是皇帝的车马,车前有八个由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翰林学士、黄门侍郎等大官组成的导驾队伍,车上坐着皇帝,一把曲柄黄伞遮盖在皇帝的头上,车后是捧着香案、交椅、水盆、唾盂、净巾等的扈从官,还有随行的妃嫔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示范课教案_10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示范课教案_10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一、教师寄语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皇权具有至高无上的神圣性,在元曲中有这样一个作品,敢于打破"天命攸归"的神话,别出心裁,以乡民们的眼和口为视点,揭下了蒙在封建统治者脸上的神秘面纱,将矛头直指皇帝,毫不留情地揭露了藏在衮衮华服下的虚伪和无赖行径,它就是元代睢景臣的散曲名篇《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作品,探寻其诙谐语言背后深藏的审美理想和滚烫情感。

二、教学目标1、了解和元曲有关的文学常识。

2、赏析这篇套曲的新奇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

3、感悟本篇诙谐语言背后深刻的思想内涵、滚烫的内心情感和朴素的审美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 鉴赏文章的思想情感,深入探究其进步性和时代局限。

2、难点: 独具特色的口语化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内涵。

四、教学过程1.作家作品睢景臣(生卒年不详),一作舜臣,字景贤,或作嘉贤,元代著名散曲、杂剧作家,江苏扬州人,一生沉迹书会才人之中,未能仕进。

著有杂剧《屈原投江》、《莺莺牡丹记》等三种,都没有流传下来。

以《哨遍高祖还乡》名世。

2.解析曲题3.涵咏功夫布置任务,教师范读,学生分读4.分析课文提问:【1】.这首散曲可分为几个层次明确:三个层次,迎驾驾到见驾【2】.这首散曲的主要人物明确:“我”和汉高祖【3】.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身份:乡民(没见过世面,可能一辈子都没出过村子的乡民,和刘邦很熟悉)性格特点:野朴正直泼辣敢言深入评析整个曲子叙述视角,也是从“我”的角度来看,乡民视角,所以他对那些显示皇帝威仪的旗帜、仪仗、随从用自己语言的来形容,这都是切合他乡民身份的语言。

这就是最世俗的普通百姓眼光,什么都没见过,什么也不懂。

可是我们深入思考以后会发现,这个“俗眼”其实才是“天眼”,是不被虚伪的外在迷惑,没有被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吓倒的平等视角。

这都体现作者的审美理想和价值判断,雅与俗、内在和外在的评判和标准。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歌之部 第三单元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公开课教案_5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歌之部  第三单元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公开课教案_5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2.赏析文中刘邦的形象特点(二)过程与方法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掌握诵读中分析文章内容及主旨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分析作者把刘邦塑造成流氓无赖的意图2.体会元朝统治下,百姓对封建制度的蔑视,对皇权的反抗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掌握诵读中分析文章内容及主旨的方法(二)教学难点体会元朝统治下,百姓对封建制度的蔑视,对皇权的反抗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对比教学法四、教学手段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视频《大风歌》一首慷慨雄壮的《大风歌》似乎把我们带回了烟尘飞扬的古战场,大风歌的主人公是谁?是在何时所唱呢?(提问)刘邦平定黥布叛乱回到故乡沛县,刘邦从秦末起兵离开,十多年光阴流转,已经完成了从沛公到换地的华丽转身,可谓衣锦还乡,刘邦还乡是怎样一番光景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二)预习检测刘邦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我们大多从正史中了解他,通过预习积累,你了解的刘邦是什么样的人呢?生一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

父曰太公,母曰刘媪。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生二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生三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生四高祖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之,时时冠之,及贵常冠,所谓“刘氏冠”乃是也。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

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

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

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

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

蛇遂分为两,径开。

高祖还乡教学设计

高祖还乡教学设计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元散曲的一般常识,借本篇感知元散曲的基本艺术特色。

2、通过分析文章内容,并联系相关背景,理解本文主题思想。

3、落实“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单元目标,经由诵读来体会和把握作品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 本文艺术特色及作品主题思想。

2、难点: 通过感受文章声韵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气韵。

教学时数:1课时一、课前导入:“高祖还归,过沛,留。

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

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

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板书内容一:高祖画像(一):结合《史记·高祖本纪》中“高祖还乡”片段和《鸿门宴》中刘邦的形象特点以及自己所了解的历史上的刘邦,为汉高祖刘邦进行第一次画像。

参考评价:一位(雄才大略、英明神武、智谋过人、知人善任、宽仁爱人、喜施豁达)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

二、自读自学自悟:(一)自读提示:(1)结合课下注释,弄清文章背景、字词大意。

试着划分文章内容层次。

(2)标出生僻字读音、字义。

(3)注意停顿、轻重音、押韵、语气等。

(4)不能理解、解决的地方请标注出来。

(二)元散曲基本常识:(1)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2)套数:把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联合成套,称为套数,今人称套曲。

各曲牌需按一定顺序排列,且一韵到底,末了都用“煞调”和“尾声”结束。

(三)文章内容层次:(1)首段写乡中接驾的准备,众人忙碌而“我”独不解。

一开头便为全篇定下诙谐,嘲讽的基调。

(2)接下来三首曲子铺陈车驾的排场。

本应是庄严高贵的场面在老百姓看来怪里怪气,莫名其妙,这实际上讽刺了皇家气派和帝王尊严。

(3)5-7三段数落汉高祖当年的寒酸和劣迹。

揭穿了隐藏在黄袍之后的真面目,而他还在人前装腔做势、目中无人,两相对比,更觉可笑。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案2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案2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学重点1.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色。

2.体会散曲的特点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睢景臣(生卒年不详),一作舜臣,字景贤,扬州(今属江苏)人。

仕途不得意,嗜音律。

今存套数3篇。

二.结合以下问题学生自读课文1.这组套曲写的是汉高祖还乡,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这个事件的?这样表现有什么长处?分析:作者既没有把汉高祖作为一个南征北战,一统天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英雄来歌颂,也没有从一国之主荣归故里的角度纯客观地描述那种热烈壮观的场景,而是通过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农民的眼睛,勾勒了天子返乡的一幅幅画面。

作者构思尤为巧妙的是,他所塑造的这个农民不仅熟悉刘邦的底细,并且在刘邦没有发迹以前,和刘邦还有过一些瓜葛。

这样通过他的嘴,对汉高祖嘻笑怒骂,揭露了最高统治者五色锦袍下所藏着的丑恶东西,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由于使用了大量符合农民身份的语言,使整组套曲生动活泼,笔锋所至,妙趣横生。

2.皇帝外出的车驾是非常威武壮观的,可我们在读描写这种场面的曲子时,却感觉到异常滑稽可笑,这是为什么?分析:作者通过旁观者的眼睛,层次井然地描写了皇帝出巡那种威严盛大的场面。

你看当瞎五留引着一帮不务正业的家伙,胡乱地吹笛擂鼓奏起乐来,宣告皇帝车驾到达时。

先来的是一彪仪仗队,引头的是彩旗队,许多面旗帜迎风舒展,有月旗、日旗、飞虎旗、凤凰旗,还有蟋龙戏珠旗,各种图案,五颜六色,真让人目不暇接。

紧接着是一队兵器,有叉,有斧,有金瓜锤,光彩耀眼,威势逼人。

再下来的是引道的鹅毛宫扇。

最后是皇帝乘坐的车子到了,驾车的一色都是壮马,车上用黄色丝绸做成圆盖,车前八个大官导驾,车后跟着一群捧着皇帝用物的内侍,还随着一群嫔妃宫女,真是好大的气派。

然而,这个旁观者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农民,也许他一辈子都没离开过村子,根本没看到过这些人物和东西,他是用自己掌握的那点知识来观察和理解这一切的,所以就像通过哈哈镜观察世界一样,一切都走了形。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示范课教案_13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示范课教案_13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1.教学内容《哨遍·高祖还乡》是元曲作家睢景臣的套曲作品,以嬉笑怒骂的手法,通过一个熟悉刘邦底细的乡民的口吻,把刘邦“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之举写成了滑稽可笑的闹剧,以辛辣的语言,剥露了刘邦微贱时期的丑恶行径,从而揭露了刘邦的无赖出身,剥下封建帝王的神圣面具,还其欺压百姓的真面目。

全曲情节鲜明,形象生动,角度独特,风格朴野,诙谐泼辣,对比手法的运用,揭示本质,具有强烈的喜剧性与讽刺性,语言生动活泼,具有口语化特点,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该篇设置在人教版选秀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三单元,单元主题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要引导学生在感悟套曲艺术特色的同时能融入感情去朗读,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去诵。

2.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整个单元所涉及的篇目后能够掌握一定的鉴赏技巧,具备了一定的品读能力,但对于元曲、元杂剧的有关知识相对匮乏,文意理解有困难,因此应以解释字词及文化常识、疏通文句、概括大意的思路入手。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元曲、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了解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形象的人物塑造、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吟咏曲词,赏读结合,问题探究人物形象,小组讨论主题及思想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及其局限性。

三、教学重点:赏析这篇套曲的构思、语言及艺术形式上的新奇之处。

四、教学难点:了解这篇元曲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五、学法指导:吟咏,赏读结合,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六、教学时数:2课时。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1.《史记·高祖本纪》中的有关记载:高祖还归,过沛,留。

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

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

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本溪市第一中学梁旭一、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2.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

3.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色。

难点、二、教学重点:1.这组套曲写汉高祖还乡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事件的有何好处?2.本套曲的构思新奇处。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段: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王闻之,烹说者。

”2.刘邦也曾如此: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由于其英勇善战,军势甚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

他很快击败了英布,最后并由其部将把英布杀死。

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

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着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而且还慷慨起舞,伤怀泣下。

(二)简介元曲及作者(三)梳理内容:1.这组套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哨遍)听说有个大人物要还乡了,)社长挨家挨户地通知每个差使:“你们不能以任何借口来请假。

”这些差使真不寻常,在缴纳草料时他们必须把草根除掉,又要差夫,还要应付公差,这事儿得认真对待。

有的说是车驾,有的说是銮舆,今天要回乡。

只见在喧闹的市集里,王乡老拿着个陶托盘,赵忙郎抱着一个酒葫芦,身光颈靓,装模作样充当有钱人,大摇大摆地走着,真讨厌!(耍孩儿)忽然,瞎王留叫来一伙不三不四的男女胡乱地吹笛打鼓,好像在欢迎什么。

一大队人马从村口进来,前头的人拿着几面旗子,颇威风似的。

那些旗子上的图案千奇百怪:有白圆圈里套住一只白兔;有红圆圈里套着一只黑乌鸦;有画着一只学跳舞的鸡;有画着长翅膀的狗;有画着蛇缠在葫芦上……(这些乌七八糟的,太好笑了!)(五煞)还有用红漆刷过的叉,用银色镀过的斧头,连甜瓜苦瓜也镀了金色。

人教版高二语文《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教案

选修语文《古诗散文欣赏》教案课题:《哨遍•高祖还乡》主备人:***时间:2022/1课型:新授课时长:20分钟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体会文章的特色。

2.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教学重点: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教学难点: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新教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授课过程:一、上节复习《菩萨蛮》理解式默写检测。

1.《菩萨蛮》写出一幅花面相映图的诗句是:,。

2. 《菩萨蛮》中成功运用反衬手法表现人物寂寞空虚和孤独的诗句是:,。

答案:1.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2.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二、新课导入由作者和背景简介导入。

睢景臣是元代有影响的散曲作家。

元大德七年(1303年),他从扬州到杭州,与著《录鬼簿》的钟嗣成会面,由此可知他曾生活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这段时间里,但具体生卒年不详。

所作散曲仅保存下套数三篇,《哨遍·高祖还乡》是他的代表作。

刘邦的时代距离元朝已经很遥远,但元曲作家却多以“高祖还乡”题材作套曲。

这大约与元朝皇帝每年都要回一次上都有关。

其他人的作品都没有流传下来。

睢景臣这一篇没有按照史实描写刘邦还乡,而是换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写出了截然不同的情景。

三、重难点突破(一)初读课文1.本文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

“般涉调”是______,“哨遍”是______,“高祖还乡”是这一套曲的______,也就是这一套曲的______。

(每空2分,共12分)答案:《全元散曲》;睢景臣;宫调名;曲牌名;标题;中心命题(二)初步感知2.本文的“新”和“奇”主要表现在哪里?(10分)答案:新就新在思想内容,奇就奇在表现方法。

睢景臣在元代生活的基础上,取材于史料,却又别出心裁,透过正史的表面文学,抓住问题的实质,以辛辣的讽刺,出尽了这位汉高祖的洋相。

(三)再读课文3.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10分)答案:“汉高祖”来村之前,社长派夫派粮,村里一片忙乱。

〖2021年整理〗《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优秀教案1

〖2021年整理〗《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优秀教案1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案教学目标:(一)了解套曲的有关知识。

(二)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

(三)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难点: 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教学时数:1教时教学流程:一、导入:回顾上节课内容后,提示:我们这节课再学一首元曲——睢景臣的《高祖还乡》。

二、了解外围信息,相关知识。

1知人论世:睢景臣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他的出生年月也不清楚,根据一些材料推定他大约是生活在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

据钟嗣成《录鬼簿》说: 景臣大元大德七年从扬州来到杭州才和他相识,知道他很爱读书,心性聪明,精通音律。

当时杭州的曲家都用高祖还乡的题材作套曲,以睢景臣所作的最新奇,压倒各家的作品。

他还著有杂剧《屈原投江》、《莺莺牡丹记》等三种,都没有流传下来。

2.介绍套曲的相关知识:在上节课介绍元曲的基础上补充介绍:套曲是散曲中的一种大型体式。

它是用多种曲调互相联贯,成为有头有尾的一个整套曲子,也叫套数、散套。

套曲的组成,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整套必须有两只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互相联缀而成;第二,每套作品除了用带过曲作结外,大多数情况在结束处有一个尾声;第三,整套作品一般用一二只小曲开端,中间选用的调数可多可少,少则二三调,多则二三十个曲调,不管散套多长,采用多少曲子联缀成套,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套曲都标明该套曲子属于何宫或何调。

例如马致远的“双调·夜行船”,表示这套曲子自“夜行船”以下都属于“双调”;刘时中的“正宫·端正好”,表明“端正好”以下诸曲都属于“正宫”。

元散曲中套数常用的只有五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锤宫;四调: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

这就是通常说的宫调。

3.解题:《高祖还乡》属“般涉调”,“哨遍”是曲牌名,“高祖还乡”是曲题。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营静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营静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通过比较,赏析曲中的人物形象。

2理解作者独特的创作手法及其目的。

二、预习检查1文学常识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

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进入戏剧的唱词,是戏曲,或称剧曲;另一种是散曲,或称为”清曲”、”今乐府”。

是属于广义的中国诗歌,它有三种基本类型:小令与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只供清唱吟咏之用。

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如《|一枝花·不伏老》,含四支曲子。

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如《|四块玉·别情》。

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2熟读,读准字音。

3解释下列重点字词:寻俗------ 銮舆------ 纳草------ 根脚------ 耽------ 揪捽------ 三、思考并回答问题1你喜欢这篇套数里的哪一支?给大家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

学生自由回答,会挑出几支很有代表性的描写仪仗的曲子,描写刘邦形象的曲子,会感受到此曲的语言通俗,幽默,直白,具有讽刺意味。

全篇语言出自一个老农之口,完全体现的是乡民的生活经验,心理感受和认识水平,既有强烈的幽默感和讽刺性,又准确,生动。

接下来就很容易让学生来概括出曲子里主要的形象特征。

2本文写高祖还乡时,乡民眼中的刘邦及其仪仗是怎样的形象?作者是怎样来写的?装腔作势的君王,奇怪可笑的仪仗作者用对比,夸张,排比的手法来表现形象,语言风格口语化。

通过一个没有见过世面,对社会外界变化一无所知的老农的角度来观察,所有象征君王尊严的东西都变得很可笑,甚至那个高高在上的人本身也很可笑。

作者这样真实而自然的嘲讽,揭掉了统治者身上尊严的面纱,还其本来无赖的面目。

那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呢?只是为了揭露刘邦吗?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元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不同于其他|征服王朝为了提升本身文化而积极吸收中华文化,元朝同时采用西亚文化与|中华文化,并且提倡蒙古至上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曲、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2.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色。

3. 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及其局限性。

重点:
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难点:
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教学方法:
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作者和背景简介导入
二、课文分析
这套曲子由八支曲子组成,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写汉高祖来到村前,村里一片忙乱。

第一层: 社长派差摊税,农民议论纷纷的忙乱情况。

社长挨家挨户在粉壁上写通知,说这次差使不寻常。

只要有差使派下来都不能借故推脱,一边要交纳除了根的草料,一边又要派差,都必须负担。

这样差税齐下,反复强调,在农民的眼里不知道有什么重大的事情要发生了。

“车驾”、“銮舆”本来是皇帝坐的车子,历来就把它作为皇帝的代称,但是农民们不知道。

他们却在莫名其妙的议论纷纷,互相传说“车驾”“銮舆”要回故乡了。

“又言是车驾,都说是銮舆”,又表现了农民在心里嘀嘀咕咕的纳闷着不知究竟是谁回来的心理状态。

同时也为以后汉高祖的出现埋下伏笔。

第二层: 写王乡老、赵忙郎一个手里捧着个瓦台盘,一个怀里抱着个酒葫芦在等候接驾。

这里用“新刷来”、“恰糨来”、“畅好是装么大户”等口语勾画了农村中王乡老、赵忙郎一类的人装模作样、趋炎附势的丑态,表现了这个农民对这种人的厌恶情绪。

第二部分: 写皇帝仪仗队进村的场面。

元代仪仗队中有马鼓队和金鼓队。

皇帝出巡的时候,装饰华贵的马鼓队和金鼓队与旗队走在前面作先导。

旗队过后就是仪仗队中的兵器,接着就是皇帝的车马,车前有八个由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翰林学士、黄门侍郎等大官组成的导驾队伍,车上坐着皇帝,一把曲柄黄伞遮盖在皇帝的头上,车后是捧着香案、交椅、水盆、唾盂、净巾等的扈从官,还有随行的妃嫔等。

这里也是按这个规定顺序来写的。

“一伙乔男女”,是指吹吹打打奏乐的人们。

说“乔男女”、“胡踢蹬”,表示对他们瞧不起。

皇帝的乐队在
这个农民眼里看来是一伙怪家伙在瞎折腾。

那些绣在旗上歌颂文治象征祥瑞和神圣的神禽仙兽,都是些农村中常见的兔、鸟、鸡、狗、蛇。

那些炫耀武功,显示天威的兵器,只不过是农家常用的叉子、斧头、马镫和常吃的甜瓜、苦瓜。

至于那些导驾官,不过是几个冷漠无情的天曹判官,扈从官就是递送夫,那些尊贵的随行妃嫔成了多娇女。

总之,一切庄严神圣的外衣,在这农民眼里全被剥光了。

堂皇富丽的仪仗队,成了一群荒唐可笑的人,这种化神奇为腐朽的讽刺手法是辛辣的,意味深长的。

第三部分:写见驾、骂驾。

第一层: 写见驾。

在仪仗队过后,汉高祖出现了。

这里三次称汉高祖为“那大汉”,真是不敬得很,但也表现出这个农民到此时还没有弄清来的人是谁。

看到众乡亲都向他跪拜,而他只是欠欠身,十分高傲,并不尊重他们。

突然抬头一看,这个农民差点气死了,原来被人们被称作“车驾”、“鸾舆”的就是无赖刘三。

这里呼应了开头的疑问。

第二层: 写骂驾。

情节至此也急转直下,从讽刺挖苦变成了指名道姓的愤怒揭露和斥责,把刘邦的出身和过去的丑事一口气不停地都数落了出来(见课文[二][一])。

刘邦并不是什么龙种、赤帝子,而是和他们一样出身于农家的人,不过刘邦还是一个好酒贪杯,明借暗偷,敲榨勒索,样样都干的流氓。

这样一数落,皇帝头上的灵光也被抹掉了,“有甚胡突处,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这几句话把事情说到了十分,真可谓淋漓尽致,不留余地。

这样,又把刘邦从皇帝的宝座上推了下来。

在这个农民的眼里流氓摇身一变成了皇帝,皇帝的公开税赋不过是流氓的敲榨勒索。

在[尾]中更逼进了一层,转向刘邦索债,说“差发内旋拨还”,“税粮中私准除”都可以。

最后结尾“谁肯把你揪捉住? 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似乎刘邦是为了赖帐才改名换姓称作汉高祖的。

其实,汉高祖是刘邦死后的谥号,也不是刘邦活着时的称谓,所以这一句很不合情理,但是非常出奇、有趣。

这在抒发感情上也达到了高潮。

三、课堂小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诙谐、幽默(使用口语、俚语),动作传神
本文的局限性: 在揭露刘邦的“根脚”时,把“喂牛切草,拽坝扶锄”作为出身低微卑贱的标志,显然是不好的,是作者受历史局限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