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的复兴大事记

合集下载

汉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汉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汉服文化在未来发展的展望主要表现在政策支持、市场推广、教育普及等方面 • 政策支持:国家对汉服文化的政策支持将继续加强,为汉服文化在未来发展提供保障 • 市场推广:市场推广将继续进行,提高汉服文化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促进汉服文化的发展 • 教育普及:教育普及将继续加强,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汉服文化,学习汉服的制作技艺,传承汉服文化
形成了多元化的风格
• 黄帝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 统一了部落,制定了礼仪制度,为 汉服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从黄帝时期到夏、商、周三代, 汉服文化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独 特的风格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 列改革,其中就包括对服装制度的 改革,使得汉服文化更加规范化 • 汉朝时期,汉服文化进一步发展, 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汉服的款式和 图案更加丰富多样
汉服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
• 汉服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 汉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 汉服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国内,还影响了周边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等
• 汉服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礼仪制度、建筑风格、艺术等方面 • 礼仪制度:汉服文化的礼仪制度影响了古代社会的礼仪规范,如祭祀、朝拜等 • 建筑风格:汉服文化的建筑风格影响了古代社会的建筑风格,如宫殿、庙宇等 • 艺术:汉服文化的艺术风格影响了古代社会的艺术风格,如绘画、雕塑等
• 汉服文化与现代时尚的融合与碰撞还需要设计师、消费者、市场等方面的共同推动 • 设计师:设计师的创新和尝试,将汉服文化与现代时尚相融合,设计出新的时尚汉服 • 消费者:消费者对汉服文化的认可和喜爱,推动了汉服文化与现代时尚的融合与碰撞 • 市场:市场的需求和趋势,推动了汉服文化与现代时尚的融合与碰撞

汉服由来及简介

汉服由来及简介

简介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溯源汉服起源于华夏文明肇始的炎黄时代,定型于春秋战国,汉民族在汉朝正式形成后遂有汉服之名。

此后,历朝历代均有沿革,但其基本特点从未改变。

宋明两朝为汉服的集大成时代, 古朴、典雅、华贵、明快等多种风格并存,百花齐放,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汉服体系。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隐扣束带、宽袍大袖,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礼服制式严谨,为正式场合穿的服饰;常服一般去掉大袖,适合百姓日常起居。

以衣冠(汉服)、礼仪(汉礼)为表征的中国,被邻国评为衣冠之国、礼仪之邦。

汉服运动是旨在以复兴汉民族传统服饰为媒介,引导人们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思考,寻回失落的华夏情节,由物质的汉服导向精神的文明,并最终实现传统中华文化向现代转型的社会文化复兴运动。

“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与华夏衣冠(汉服)相应的礼不是形式,而是民族历史之积淀,民族之根脉,汉服之美更须礼仪之大的依托。

礼的卑己尊人、长幼有序、严密规范诠释着华夏社会的理想,而庄重、纯正、质朴的周礼更充分的发挥了礼的内涵。

汉服属广义的礼的范畴,通过礼仪的形式,指向华夏文明的内涵,因此汉服是礼与仁的统一。

名称与汉人一词类似,汉服中的“汉”字的词义外延亦存在着由汉朝扩大为整个民族指称的过程。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

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

中国服饰发展简史

中国服饰发展简史

中国服饰发展简史中国服饰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龙袍、凤冠,但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我们将中国服饰的发展简史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琉璃时代(1949年-1976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标志着中国服饰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重视下层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因此,目标实现与制造更为实用的服装,采用更为简单的材料和颜色。

衣服通常是以蓝色或绿色为主调,宽松休闲,体现了共产主义的平等和人民的实用精神。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服饰设计被奉为非资产阶级化的符号之一,人民被教导着遵循一种简朴、无私、毫不奢侈的生活方式,许多服饰创意已被清除、砍掉、固定化而消失。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使得中国服装设计开始出现多元化和更多的国际化元素。

此期间,中国市场传入大量的国际品牌,同时也推动了本土创意和品牌的发展,华夏服饰、娇欣、姬月、和安逸尚等品牌逐渐崭露头角。

这个阶段同样也是中国服饰开始寻求文化与时尚结合的期间。

通过寻找服饰中的自我表达,出现一种以自然图案来表现中国文化的设计元素,如菊花、牡丹等。

在中国服饰创意设计领域,王陶峰、刘涛、万伟明等人崭露头角,他们通过本土文化元素的吸收和转化,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和时尚之间的结合。

第三阶段:21世纪初至今(2000年至今)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更加重视服饰的品质和设计。

此外,中国的时尚产业也在迅速发展,国际知名品牌如H&M和Zara等流行衣物品牌已经在中国开设了许多品牌店。

这个时期,中国年轻一代的设计师已经开始使用全球的流行元素,如多层次,面料创新,以及对传统工艺的创新。

中国服装的文化熔合表明,中国服装正在寻求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全球位置,并在全球服饰市场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总的来说,中国服饰发展历程丰富多彩,从经济时期到现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需求和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这些变化也反映在了中国服饰的发展之中。

关于汉服的历史传说

关于汉服的历史传说

关于汉服的历史传说关于汉服的发展史,你了解多少。

跟着小编看看吧。

汉服,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主要是指约公元前21世纪在至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近4000年中,以华夏(汉后又称汉民族)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的装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是从夏商周时期到明朝,华夏(汉)民族所着的、具有浓郁华夏(汉)民族风格的一系列华夏(汉)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

汉服的历史和发展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

《史记》载,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

“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

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黄帝时代冕冠出现,服饰制度逐渐形成。

夏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逐渐完备。

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

并创造深衣。

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汉族的这一服饰制度自周代至明代,三千年来汉人服装的基本特征是没有大的该变。

一直三百多年的清初,这一服饰制度才崩溃。

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在与南明的战争中,清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以便于维护满洲贵族统治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满族发型和满族服装,并以残酷的手段禁止人民穿戴汉族服饰,史称“剃发易服”(“剃发”也作“薙发”)。

这使得汉服逐渐消亡。

当时孔子的后裔衍圣公孔闻謤上书多尔衮,请求保存孔府家服饰,说:“先圣为典礼之宗……定礼之大要莫于冠服……惟臣家衣冠,三千年来未曾变易……”,遭到多尔衮拒绝。

今天的旗袍、长衫、马褂都是以满族为主体的民族服饰的改良和发展,而非汉族传统的民族服饰。

中国服饰发展史总结

中国服饰发展史总结

中国服饰发展史总结中国服饰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随着时代的演变和文化的交融,中国服饰不断发展、演进,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以下是中国服饰发展史的总结内容:1. 新石器时代服饰(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1600年):新石器时代是中国人类文明的起源时期,服饰简单朴素,多以兽皮、兽骨、竹简等为材料制作衣物。

在这个时期,服饰主要以保暖和保护身体为目的,没有过多的装饰。

2. 古代服饰(公元前1600年-公元1840年):古代服饰的发展主要受到周、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服饰逐渐丰富,不再只是保暖的工具,注重美感和社会地位的体现。

例如,汉代的袍子和襦裙成为了主要的服饰,唐朝时期的华丽服饰展现了盛世的豪华。

3. 民国时期服饰(1912年-1949年):民国时期的服饰带有现代化和西方化的影响。

随着国家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服饰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西装和长袍成为了主流。

随着电影和音乐的兴起,时尚和潮流开始影响人们的穿着方式。

4. 当代服饰(1949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崛起和独立性的增强。

在当代中国,服饰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国际化、经济发展和年轻人对时尚的追求。

中国传统服饰和西方服饰不断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例如汉服复兴运动以及中国设计师在国际时尚界的崛起。

总的来说,中国服饰发展史展现了中国人民对服饰的追求和创新。

从简单的兽皮到华丽的汉服,从受到西方影响的民国时期到当代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中国服饰发展史见证了中国社会的演变和文化的传承。

中国服饰的演变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是中国人民智慧和文化的结晶。

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中国的服饰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多样化的风格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汉服复兴大事记

汉服复兴大事记

第一章序言第二章:汉服定义与其消失历史回顾1、汉服——汉民族的传统服饰2、汉服消失简史回顾第三章汉服运动简介1、汉服运动的概述2、汉服运动的内涵第四章近代汉服复兴前史料1、清占期:通过穿着汉服入殓传递族群记忆2、清末期:民族志士参考日本和服制作汉服3、民国期:政府颁定民国礼制采用汉礼汉服祭天4、近代期:台湾政府制定祭孔礼仪服饰第五章当代汉服运动发源记1、2001年至2002年:汉服名词思辨期2、2002年7月首个汉民族论坛建立,拉开了汉服的网络宣传阵营建立的序幕,也是有关汉服复兴的网络讨论期。

第六章当代汉服运动大事记1、2003年7月21日王育良上传自制汉服照,成为当代公开自制汉服第一人。

这是汉服消亡三百年后首次以其民族服饰身份亮相。

2、2003年9月1日李宗伟上传束发着深衣奏古琴照。

他也是当代第一个束发着汉服,穿汉服给学生讲课的人。

3、2003年10月30日武汉“采薇作坊”的邱锦超上传当代第一套汉服商品照,“采薇作坊”也是汉服运动中第一个汉服商家。

4、2003年11月22日王乐天穿汉服上街,成为首个被媒体报道的人。

汉服复兴运动扩大为公共事齤件,汉服运动的局面为之一新。

5、2004年8月22日刘斌穿汉服参加黑龙江省武术比赛,这是汉服第一次以武术服出现,为汉服与其它传统文化协同发展寻求了新思路。

6、2004年10月5日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33名网友,在北京举行了首次全国范围内的、着汉服祭祀先烈活动。

7、2004年11月12日方哲萱只身着汉服参加天津祀孔大典,并撰写《一个人的祭礼》,影响颇广。

8、2004年12月2日网友“大宋遗民”制作FLASH视频《再现华章》,引用大量汉服照片,并填词演唱,这也是第一个专门为汉服复兴运动制作的视频作品。

9、2004年12月7日丁晓棠、王琢和郭丽红三人将篡改汉服成“寿衣”一词的某电子公司告上法庭,这是汉服诉讼第一案。

10、2005年2月8日刘荷花全家着汉服迎春节,是将汉服引入家庭中过传统节日的第一人。

中国服饰发展历程

中国服饰发展历程

中国服饰发展历程中国服饰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祖先就开始使用动物皮毛进行身体的覆盖和保护。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将兽皮制成简单的衣物,为身体提供更好的保护。

古代的中国服饰主要分为男女两种。

男性的服装包括对襟长衫、袍、大袖衫等,而女性则穿着裙子、褙子、旗袍等。

古代中国的服饰注重华丽和轻盈的设计,常常使用丝绸等高级面料。

丝绸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一种象征地位和财富的材料,成为服饰中的重要元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服饰逐渐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的汉朝时期,中国开始与丝绸之路上的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

外来文化的影响带来了服饰的多样性和变化。

西方的裤子、袍子等逐渐融入了中国的服饰中,丰富了服饰的种类和风格。

到了唐朝时期(618年-907年),中国的服饰变得更加华丽和庄重。

唐朝时期流行的服装有褙子、马褂、袍子等,女性常常穿着宽松的衣裳和长裙。

此外,唐朝还流行使用各种配饰,如帽子、鞋子、腰带等,进一步突显了服饰的美感和个性。

进入宋朝(960年-1279年),中国的服饰逐渐趋向简约和实用。

宋朝时期的服装设计讲究合身舒适,注重细节和质感。

男性通常穿着褙子、袍子等,而女性则喜欢穿着襦裙、短褂等。

此时的服饰不再注重华丽的外观,而更加注重面料的质地和穿着的便利。

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是中国服饰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明朝的服饰注重面料和图案的选择,常常使用绣花和镶边等工艺,使服饰更加华贵。

清朝时期的服装则更加注重整体的平衡和匀称,男性穿着长袍和裤子,女性则穿着旗袍或改良版的襦裙。

近代以来,中国的服饰发展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融合了国内外的设计理念和流行元素。

中国传统的汉服、旗袍等在当代得到了重新的设计与创新,成为时尚界的亮点。

总的来说,中国服饰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与改变。

从古代的简约华丽到近代的时尚创新,中国的服饰设计一直保持着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汉服发展历程

汉服发展历程

神话及传说时代汉服(前26世纪初—前21世纪初)夏朝汉服(前22世纪末—前17世纪初)神话及传说起源——中华始祖,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轩辕氏黄帝统一华夏部落。

在他治下,政治安定,文化进步,国势强盛,有很多的发明和创作,如文字,农业,音乐,历法等。

黄帝的正妃嫘祖,传说中就是她首创养蚕制丝织绢,从而发明了汉服。

嫘祖衣被天下,丝美中华,西周以来,奉为中华母祖,尊为先蚕。

中国汉服文化——商周汉服(前17世纪初—前711年)商朝汉服样式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

这一时期的服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衣和下裳(裙)。

袖口较窄,没有扣子,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蔽膝”,用来遮蔽膝盖。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

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上衣下裳:据考证,商朝时期就出现了上衣下裳(注:上穿衣下穿裳(裙),上下配套)款式,只不过那时的上袖子较短,下裳也较窄,那时已出现交领。

常服礼服那时就已分开,礼服制度,初步建立在那时,但还不完善。

上衣下裳为举国通行的统一款式。

综上所述,那时民族服装属性已经确立,上衣下裳为漢服体系的第一个款式,也是在后期属于最本原的款式。

发型:初期男子编辫,后期则将编好的辫盘到头顶,成为后来男子束发(漢族男子发式)的基础。

冠帽巾:那时已有了冠的雏形。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

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领子通用交领右衽。

不使用钮扣,一般腰间系带,有的在腰上还挂有玉制饰物。

裙或裤的长度短的及膝,长的及地。

冠服制度:西周最大的贡献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就是礼服制度(也叫冠服制度)的完善。

西周时期的礼服制度也是上衣下裳款式,但衣裳要有等级,要有章纹,出现组玉等相关礼服配件。

冠帽巾:那时的冠已发展齐全完善,基本后世的冠在当时都可以看到,有鹊尾冠,尚冠,长冠,筒冠,冕,弁等。

科普学习|汉服形制之朝代篇①

科普学习|汉服形制之朝代篇①

科普学习|汉服形制之朝代篇①之前按照汉服的基本款式向大家初步介绍了汉服的形制,今天我将以朝代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向大家介绍汉服的形制,使大家对每一个朝代兴起的形制以及盛行的形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话不多说,请直接往下看吧。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根据众多的考古发现,这一时期汉服的基本样式已经完全成型,主要是采用上下两段的形制(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衣裳”。

上穿交领窄袖式短衣,为了便于活动,腰身和衣袖的设计基本为紧窄的样式,没有扣子,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蔽膝”,用来遮蔽膝盖。

古代华夏族上衣下裳,束发右衽(指左边衣襟压在右边衣襟的上面,左衽是死者的穿着)的装束特点,就是在商代形成的。

右衽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西周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制定了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来安定天下。

服饰自然也不例外,服装制度成为了立政的基础之一,是每个人所处阶级的标志。

而其中对后世的贡献和影响最大的就是冠服制度。

周代服饰大体上沿袭了商代的服制,礼服制度依旧是上衣下裳制,在样式上比商代较为宽松,衣裳上开始有章纹,衣领依旧为交领右衽,多作矩式曲折而下;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开始出现大袖、祛袂款式;衣长出现长大宽博式样,裙或裤的长度短的及膝,长的及地;不使用钮扣,一般腰间系带,有的还在腰上挂有玉制饰物。

西周贵族的服饰此图有说是西周服饰也有说是东周服饰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东周时期的常服礼服依旧是上衣下裳制,大袖只用于礼服中。

整体趋向于精美化发展,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说法。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变动较大,诞生了汉服的另一种重要形制——深衣制。

深衣是把衣、裳连在了一起,上下缝合。

深衣延续了交领右衽的特点,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

初期深衣的袖子多是直筒祛,后来逐渐形成外观类似半圆形弧度的袖子(祛袂),成为了深衣的定制,裙开始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样式。

汉服发展史

汉服发展史

汉服发展史汉服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格气质,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可以说是中国“礼仪之邦”的体现,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汉服不但是一件衣裳,而是包括衣、冠、发式、面饰、鞋、饰物等共同组合的整体的礼仪系统。

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褒衣宽袖、系带隐扣,讲究天人合一,以其平淡自然、柔美流畅、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气质,展现柔静安逸、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体现中国人平和自然、与世无争、宽厚仁爱的人生境界。

汉服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起源于黄帝时代,定型于周朝,传承于秦朝。

在历史的传承和发展中,汉服是一个比较独立的服饰体系,也形成了比较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貌,并形成了比较鲜明的特色。

冠服开始初步形成,服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上衣和下裙;一般以小袖居多,而且没有扣子,大多衣服的长度在膝盖上下,不分尊卑,全部都制成上下两截。

穿在上身的那一截,称做衣;穿在下身的那一截,称做裳。

汉服基本定型。

周朝末年,多国并存,每个国家受到风土人情、百家学说影响,服饰空前丰富。

另一方面,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其短衫、长裤、靴子等费非常有特色的胡服,给汉服的发展添加了新的元素。

秦汉时期的汉服得到了一定的传承。

承前朝的影响,仍以袍为典型,分为曲裾和直裾,袖也有长短两种样式。

秦朝男女日常生活中服饰形制相差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的是男子腰间系魏晋时期魏晋时期,服饰制度在秦汉的基础上发展,南北朝时期的服饰与之前也有了相当大的不同。

此时期,八王之乱带来了五胡乱华,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随后,北朝先后建立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与之对应,南朝有宋齐梁陈。

因此,这个时期汉服最大的特点就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服饰以宽松舒适为主,男子用巾包头,好佩戴假鬓,袖口肥大,不受束缚。

中国服装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

中国服装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

中国服装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一、古代服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公元前5000年-1840年)中国服装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服饰主要以兽皮、树皮和植物纤维为材料,制作简单,功能性强。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麻、蚕丝等纤维材料制作衣物。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封建王朝相继建立,社会分工愈加细化,人们的服饰也开始展示出明显的阶层特征。

贵族阶层的服装以丝绸为主要材料,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而平民百姓则使用麻布或粗布制作的衣物。

随着中原文化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中国的服饰文化也开始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

汉朝时期,中国的丝绸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中国服饰的样式和工艺也开始传入西方国家。

二、近现代中国服装的转型与创新(1840年-1949年)19世纪初,中国遭受列强侵略,传统的服饰文化受到冲击。

西方的服装和时尚开始进入中国,这对中国的服装产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的服装制作工艺逐渐改变,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被机械化取代。

同时,西方的剪裁和设计理念也开始融入中国的服装设计。

民国时期,中国的服装产业进一步发展。

上海成为当时的时尚之都,吸引了大量的设计师和制衣工匠。

中国的服装设计开始注重个性和时尚感,各类服装设计师和时装公司纷纷涌现。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服装发展(1949年至今)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服装产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在建国初期,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和物资短缺,中国的服装产业发展缓慢。

然而,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服装产业开始迅速崛起。

1980年代,中国的服装生产开始大规模扩张。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国之一。

同时,中国的设计师也开始崭露头角,中国的时装周逐渐成为国际时尚界的焦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服装市场逐渐分化。

高档品牌和快时尚品牌纷纷涌现,消费者对于服装品质和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如今,中国的服装产业正朝着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汉服文化新闻稿

汉服文化新闻稿

汉服文化新闻稿传承中华汉服文化,展现华夏之美近年来,汉服文化在中国内外掀起了一股热潮,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学习和传承这一古老而优雅的传统文化。

汉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了众多人的热爱和追捧。

为了促进汉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近日,一场主题为“传承中华汉服文化,展现华夏之美”的活动在本地举行。

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展览、演示和互动体验等形式,向公众展示汉服的历史渊源、服饰特点以及文化内涵,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活动现场,展览区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汉服,从古代贵族的礼服到平民百姓的日常服饰,展示了汉服的多样性和精美程度。

参与者可以近距离观察、触摸并试穿汉服,感受其独特的面料和剪裁工艺,深入了解汉服的制作工艺和设计理念。

除了展览,活动还特邀了专业的汉服设计师和服饰表演团队进行演示和讲解。

设计师们通过展示不同款式的汉服及其搭配,展现了汉服的优雅与华丽,同时解读了服饰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观。

演示团队的精彩表演更是将汉服的华美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引来观众阵阵掌声和赞叹。

此外,活动还设有互动体验区,让参与者亲身体验穿着汉服的感觉,并在古风背景下留下难忘的合影。

参与者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活动,更深入地了解了汉服文化,感受到了汉服的独特魅力,增强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汉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为更多人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提供了机会。

相信在广大爱好者和传统文化保护者的共同努力下,汉服文化将继续传承下去,为我们的社会增添更多的文化魅力和艺术品位。

汉服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举办传承中华汉服文化的活动,我们希望能够让更多人了解、热爱和传承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华夏之美,让汉服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光彩。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我们的国家增添独特的文化自信和魅力!。

十三余汉服发展历程

十三余汉服发展历程

十三余汉服发展历程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一种,起源于汉朝,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十三余汉服的发展历程。

汉服可以追溯到汉朝,当时的汉族人民穿着的服饰以宽松、舒适为主,注重实用性,采用的主要面料是丝绸。

这一时期的汉服以宽袖、宽腰、敞领为特点,简洁大方。

随着汉朝的衰落,服饰逐渐变得庸俗且华丽,装饰物的使用和服装颜色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

这一时期的汉服造型受到了匈奴、西域和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汉服风格。

到了唐朝,汉族人民穿着的服饰大大改变了。

唐朝是一个外交和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汉族人民穿着的服饰受到了外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唐风汉服。

这一时期的汉服变得更加华丽、精致,使用的面料也更加丰富多样,如锦缎、绮纱等。

男性穿着的衣服呈直筒状,女性的汉服则充满了曲线和流动感。

到了宋朝,汉服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宋朝是一个文化艺术繁荣的时期,汉服的设计变得更加雅致,修身裁剪成为主流。

此时男性的汉服成为了直装,女性的汉服则以襦裙为主,衣袖变得短而精致。

明朝是汉服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明朝推崇自然、朴素的价值观,影响了汉服的设计。

此时的汉服逐渐回归简朴、舒适的风格,用料也多为棉、麻等天然纤维。

明宫女性的汉服以细腰、宽袖为主,男性的汉服则以对襟直裳为主。

到了清朝,汉族人民的服饰又受到了满族文化的影响。

清代汉服的特点是装饰性强、华丽豪华,使用的面料繁多。

女性的汉服为襦裙式,男性则穿马褂、大襟等。

到了民国时期,汉服遭到了西式服饰的冲击,成为了历史的记忆。

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觉醒,汉服又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穿着汉服,参加文化活动,弘扬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十三余汉服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简朴舒适到华丽精致再到现代的复兴。

每个时期的汉服都代表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汉服的复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是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的反思。

汉服运动历程简史

汉服运动历程简史

汉服运动历程简史(时间顺序)(由兰芷芳兮统计编撰、枫舞蓝衫补充整理)2003年7月21日,青松白雪上传自制汉服照,为当代自制汉服第一人2003年11月22日壮志凌云第一个被报道穿汉服上街的人,汉服运动的局面为之一新2003年12月22日信而好古在山东束发着汉服为学生上课,并且他是当代第一个自制深衣,穿深衣出门,束发着汉服的人,也是第一个着汉服为学生讲课的人2004年4月天涯在小楼做了一期《汉服会兴起吗》的专题节目,在天津电台播出2004年8月22日“轩辕慕雪”穿汉服参加黑龙江省第二届武术传统项目比赛,为汉服登堂入室寻求了天涯在小楼天涯在小楼一个新的通道2004年10月5日,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河南、黑龙江、河北的汉网网友共33人,在北京首次举行了全国范围内网友参加的、着汉服祭祀明朝民族英雄袁崇焕将军的活动2004年11月12日,天涯在小楼着汉服独身参加祀孔大典,并撰写《一个人的祭礼》,影响颇广2004年12月7日,寒门仕族和晨澍夫妇三人将篡改汉服成寿衣一词的某电子公司告上法庭,为汉服诉讼第一案2005年2月8日,除夕,深圳汉流莲一家迎接新年的到来,为着汉服迎新年第一人2005年3月13日,汉网网友“ufe”与“华夏复兴论坛”的儒生一共七人在济南举行了释菜礼,为儒学实践派的首次礼仪活动2005年4月17日,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儒生在山东曲阜孔庙,首次践行明代释奠礼,也是第一次统一着装的祭礼2005年5月6日,明德学堂举行依正式古礼进行的成人仪式,吴飞为周天晗行加冠礼,或为第一次正式的传统成人礼2005年10月1日至10月7日,首届汉网汉服知识竞赛暨十一北京聚会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位汉网网友,参加了这次活动2006年1月8日,上海松江夏完淳墓汉服祭礼,首次身着“祭服”,行“古礼”,祭祀先烈。

摽有梅摽有梅2006年2月19日苑夫人在安徽合肥公开宣传汉服,是首次使用条幅,宣传单的方式公开介绍汉服。

国风服饰的发展史

国风服饰的发展史

国风服饰的发展史1.先秦时期:妇女不穿裤子穿裙子,人们常说的衣裳指的是衣服和裙子,上为衣,下为裳。

2.汉朝时期:最有名的是留仙裙,而且汉朝女人每层衣服的领子必须露出。

层层叠叠可以超过3层,名曰三重衣。

3.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时的条纹间色裙走红,飘逸的长裙是诸位贵族女士的标配,而曳地五尺是常用标准,宽大的袖口缀有不同颜色的袖贴,条纹间色长裙让视觉很有跳跃感。

4.隋唐时期:隋朝时隋文帝厉行节俭,衣着简朴,不注重服装的等级尊卑,在位时平时只戴乌纱帽。

到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服饰也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唐朝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5.宋辽夏金元: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

各民族服饰再度交流与融合。

6.明代:恢复汉族的传统,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汉服服饰制度。

明代皇帝戴乌纱折上巾(乌纱翼善冠),帽翅自后部向上竖起。

明初要求衣冠恢复唐制,其法服的式样与唐代相近,只是将进贤冠改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

7.清代:清王朝取代朱明,即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

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

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

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

8.民国时期:(1)男装: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

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

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

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传统的袄裤,头戴毡帽或斗笠,脚着自家缝纳的布鞋。

(2)女装:辛亥革命带来了多样化,一身袄裤之外,又多穿用袄裙套装。

20年代以来,妇女喜爱旗袍,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不衰。

9.现代服饰:中山装渐成男子主体服装,此外流行过军便装,人民装;女装受苏联影响,连衣裙风靡城市,此外还流行过列宁装等。

汉服背后的历史故事

汉服背后的历史故事

汉服背后的历史故事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背后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

汉服起源于中国古代汉民族的服饰文化,可以追溯到汉朝两千多年前。

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群体,他们的礼仪服饰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汉服不仅在外形上独具特色,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汉服作为一种高贵典雅的礼服,被用于重大场合如宫廷仪式、宴会和祭祀等。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而汉服则成为了这个时期宫廷文化的象征。

汉服所表现的细节和款式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等级和礼仪制度。

比如,帝王所穿的汉服,袖口和褶子的数量都与其地位有关,而常人所穿的汉服则相对简单。

除了宫廷外,汉服也在民间普遍流行。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和中秋节,人们常常会穿着汉服参加庆祝活动。

汉服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代代传承,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敬重和传承。

然而,汉服的历史故事并不仅仅局限于汉朝时期。

在元朝和明朝时期,虽然汉服被辅以一些其他的元素,但它仍然保留着古代汉民族服饰的特点。

而到了清朝,由于满族的统治,汉服被逐渐替代成了满族传统服饰,这也意味着汉服走向了边缘。

然而,近年来,中国汉服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

汉服爱好者们开始致力于研究、恢复和传承汉服文化。

他们通过参加庙会、游行和演出等活动,使汉服重新走入大众视野。

同时,汉服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人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和了解。

汉服背后的历史故事充满了情感和记忆。

它不仅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通过了解汉服的历史故事,我们能更好地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中国古代汉服发展史

中国古代汉服发展史

中国古代汉服发展史
中国古代汉服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开始使用草、树皮、兽皮等原材料制作衣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使用色彩分明的布料制作出了色彩缤纷的衣服,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汉服了。

汉服的正式出现可以追溯到中国的东周时期,当时的服装以华美绚丽为特点,装饰很丰富,常用的材料有锦缎、丝绸等。

秦汉时期开始成为东亚的服饰代表,成为后世服饰的典范。

然后经过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等时期的发展,汉服在中国服饰史上逐渐形成并发展。

在古代,汉族各地的服装都有一定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域的变化,汉服也逐渐地演变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例如唐朝的华贵风格、宋朝的素雅清丽风格、明朝的高贵典雅风格等。

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至今在中国仍传承不衰,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

近年来,更是得到了回归式的关注和推广,不少年轻人开始热衷于穿着汉服,参与相关活动,让汉服成为了现代社会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2月3日第一届汉服春晚发布,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011年3月21日汉服方队点亮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这是一次成功的获得官方支持的的大型宣传活动,是开封清明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有人据此预测开封将是全国第一个全面复兴汉服的地方。2011年8月31日,贴吧“汉服吧”会员人数突破40000人
2006年12月17日,全国第一家品牌汉服实体店“重回汉唐”成立。实体店位于成都文殊坊金马巷,经营各种款式汉服。下图为着曲裾的吕晓玮,“吕掌柜”,“绿珠儿”。
2007年3月11日,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即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则建议,应在中国的博士、硕士、学士三大学位授予时,穿着汉服系列的中国式学位服。这是汉服第一次进入全国两会议案。
2008年6月13日,广汉会歌舞兴趣小组网络召集,是首个把汉服与汉舞结合推广的社团。
2009年3月7日,英国同袍聚会,以巡游方式宣传汉服。是第一次被报道的海外汉服宣传事件,也拉开了全球汉服运动的序幕。
2009年5月,四川成都民间举办的端午节,签到人数达195人,活动超过240人,观礼人数超过400。是汉服活动规模最大的一次。
2007年4月19日,北京的“小丰”是首位见诸于报章的,穿汉服过日常生活的人。
2007年5月,福建汉服天下经文化局批准成立,民政局正式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登记。成为全国首个官方认可汉服协会。如今福州很多传统文化、节日活动皆有汉服天下参与。下图为福州集体汉服成人礼:
下图为汉服天下07年福州北滨元宵放灯活动中的小虎和小黄:
2003年11月,网友壮志凌云(王乐天)将汉服穿上郑州街头,为开展汉服运动第一人。虽然有人嘲笑,也有被误解为日本和服,王乐天始终坦然。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记者张从兴偶然看到了他的汉服照片,写成了一篇报道,这篇文章也成为第一篇报道汉服的文章。
2003年12月22日,“信而好古”在山东束发着汉服为学生上课。“信而好古”2003年初以江永《乡党图考》中的深衣图为依据,制作出第一件深衣。并且他是第一个穿深衣出门,束发着汉服的人,也是第一个着汉服为学生讲课的人。“信而好古”后来创建“华夏复兴论坛”,旨在团结天下一切有识之士,弘扬儒学、光大礼教,以复兴华夏五千年文明。
2005年4月,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儒生在山东曲阜孔庙,身着汉服,践行明代释奠礼。
2005年10月1日到10月7日,首届汉网汉服知识竞赛即十一北京聚会活动,来自全国各地40多位汉网风友,参加了这次活动。
2006年1月,来自全国的兴汉同袍身着汉服,于上海松江祭祀少年英雄夏完淳。(17岁便被清军残杀的少年义士)
2008年1月,第一本反应汉服运动的书籍——《汉服》正式出版。
2008年2月,首部汉服图片电影《三世书》隆重登场。
2008年4月,网友陈小末于韩国汉城穿汉服守护奥运圣火,掀起了海内外同袍穿汉民族传统服装迎奥运圣火的序幕。
2008年5月9日,马来西亚第一届华夏文化生活营圆满落幕,宋豫人前往指导。枫中之人等汉人着汉服行汉礼,学华夏文明。
2004年4月,“天涯在小楼”做了一期“汉服会兴起吗”的专题节目,在天津电台播出。后来,她的足迹遍布各地,她用文字、用声音、用行动来证明:55个少数民族的人都有自己的服装,汉族人也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汉服!
2004年8月22日,“轩辕慕雪”穿汉服参加黑龙江省第二届武术传统项目比赛,为汉服登堂入室寻求了一个新的通道。
2010年10月16日成都同袍穿着汉服在德克士就餐时,突遇一群游行中的大学生围攻。在愤青的威逼下不得不在公共场所脱下汉服,最后靠朋友借来的衣服才得以离开现场,此事引起了巨大反响,在网络上也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此事件扩大了人们对汉服的认知度。2011年1月21日,网站的汉服贴吧会员突破30000人。
我愿重回汉唐再谱盛世华章
何惧道阻且长看我华夏儿郎
2006年7月,中国政府网为汉族更正汉服图片,新华网不久之后也更正了图片。这明确地表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终于正式认可——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装,这是自汉服消失360年以来的一个真正回归的里程碑。
2006年11月12日,“共工滔天”与“摽有梅”(如下图)在上海举办周制士婚礼,为当代依古礼举办婚礼的第一对新人,他们的婚礼更是成为了后来很多汉式婚礼的模板。
2007年10月28日,原天汉管理员、汉服吧吧主,为汉服事业做出了卓绝的贡献的“溪山琴况”(天风环佩)因心疾去世,享年三十岁。汉网,天汉网,汉服贴吧等网站举办悼念活动。天风首次用纲领的形式,将汉服运动与华夏民族及其文化复兴紧密结合起来,提出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天风弥留之际,仍留下如下遗言:“华夏复兴,天风魂牵梦绕,至死不忘育我民族,死后怎舍梦里衣冠。始于衣冠,再造华夏,同袍之责,我心之愿。华夏复兴,同胞幸福,天风叩祈苍天。”
2010年春节,兴汉同袍通过网络视频互相拜年,共有38个地区近300名同袍参与,从亚洲到欧洲,遍布全球。
2010年5月1日、2日,浙江大学汉服社于开园第一日游世博,由此开始了穿汉服游世博的热潮。
2010年6月16日,南京汉服端午祭祀,接受了CCTV-news采访,汉服活动再次被国家媒传进入一个新纪元。
尊重与复兴传统文化,并非提倡复古。复兴不是复古,不是以古制今,而是古为今用,从人们现实生存和发展需要出发,吸取本民族的智慧结晶,创造民族文化的现代风格和现代气魄,从而体现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清朝濒临灭亡,压抑了许久的汉民族精神开始得到恢复。清末在日本的留学生,纷纷着和服以示“汉心”,章太炎、秋瑾等皆在此列。章太炎的父亲去世前吩咐要以深衣下葬,章太炎最喜欢的一件“和服”,上面分明绣着两个“汉”字。章太炎先生为谓近代汉服第一人。
2004年12月7日,“寒门仕族”和“晨澍”夫妇三人将篡改汉服成寿衣一词的某电子公司告上法庭,为汉服诉讼第一案。
2004年,网友溪山琴况动员撰写汉族节日礼仪复兴计划,为往后的各类兴汉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2005年2月8日,除夕,深圳“汉流莲”一家迎接新年的到来,为着汉服迎新年第一人。
汉网网友“ufe”与“华夏复兴论坛”的儒生一共七人在济南举行了释菜礼,为儒学实践派的首次礼仪活动。在济南仲宫举行祭祀孔子的“释菜礼”,开启了当代中国大陆第一次由真正意义的儒家学子自主举行的祭祀先师孔子的圣礼。
2006年2月,网友苑夫人(大连中学中文系大三学生瞿秋石)在安徽合肥公开宣传汉服。
2006年4月,上海、北京、杭州等地实践《汉民族节日·礼仪复兴计划》,同时开展上巳节汉服活动。从此每年传统节日,全国各地都会举办相应的汉服活动。
2006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的“诸子百家园”里,十几名学生身着汉服,手持弓箭,这是360年来中国大陆第一次举行射礼。
2007年3月24日,国内首家汉文化餐厅“汉风食邑”在北京开张,店内的顾客都是身穿汉服就餐。
2007年4月5日,天涯社区、汉网、秋雁文学社区等20余家知名网站联合发布倡议书,建议北京2008年奥运会采用我国传统的服饰礼仪——“深衣”作为北京奥运会礼仪服饰,并将汉族传统服饰汉服作.htm
台州论坛:
/read-htm-tid-333328.html
阳光社区:
/viewthread.php?bfid=206&tid=519453&extra=&page=1
2009年6月1日,浙江理工大学生自制汉服学士服,为首次媒体报道的实践汉服毕业照。
2009年8月,09届56个民族之花选拔大赛上,兴汉同袍集体为着汉服的选手投票,网友兰芷芳兮,咪小咪,美泪,分别取得网络票数第一名、第三名、第四名的战绩,由兰芷芳兮代言汉族之花参加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
2009年8月12日,西南大学自制短片《汉家衣裳》完成,这也是首部反映汉服运动的短片。
服饰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文明,是产生、发展、演化中的文化体系。民族服饰更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一个民族文化的体现。汉服的复兴,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重建中华礼仪。通过汉服寻求传统文化的突破,激发华夏儿女的民族情感,在对本民族文化、精神、气节进行认同和回归的同时,实现中华传统的复兴、文化的复兴、文明的复兴。根深自然叶茂,源远才能流长。有了厚实文化根基,国家才有切实的软实力,才能重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凝聚力。
国画大师张大千自画像身着汉服,并宽袍大袖游历欧洲。
民国三年,颁定民国礼制七种,包括玄衣纁裳玄冕的祭服。见存李叔同先生祭孔、曲阜孔门合影、可以证明其影响。
1947年辅仁大学社会系毕业生与校领导合影,中坐者即当时的辅仁大学校长、后来辅仁、师范合并为北京师范大学后的师范大学校长陈垣先生。其中毕业生学士服即汉服式服饰。
但是后来民国政府一心西化,选择了根据西式服饰制作的中山装和经过西式裁剪改良的无袖旗袍作为礼服。
之后战争爆发,再之后新中国政府继续走西化路线,汉服复兴的事耽搁下来,直到二十一世纪。
现代汉服运动自2002年起兴起于网络。起初,一些网友在论坛提问“汉族的民族服饰是什么?”
2003年7月,澳大利亚华裔网友青松白雪上传自制汉服照,为当代自制汉服第一人。
2004年10月5日,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河南、黑龙江、河北的汉网网友共33人,在北京首次举行了全国范围内网友参加的、着汉服祭祀明朝民族英雄袁崇焕将军的活动。
2004年11月,网友天涯在小楼着汉服独身参加祀孔大典。(清初,孔府要求作为特例保留华夏衣冠,被否决。往后直至民国,孔子灵位前不再见他最重视的“华夏”。)
2006年5月,明德学堂依古礼举办成人仪式,为360年来第一场汉族传统成人礼。
2006年7月18日,汉服运动主题曲《重回汉唐》最终版创作录制完成。
《重回汉唐》
词:赵丰年孙异玉镯儿
曲:孙异
演唱:孙异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广袖飘飘今在何方
几经沧桑几度彷徨
衣裾渺渺终成绝响
我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徵宫商
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2011年10月6日,贴吧“汉服吧”会员人数突破50000人
2011年11月26日,小小地记载一下,本人初入汉服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