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小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道污染来源分类主要为两个方面:1外源污染;2内源污染。
根据污染源的不同,造成水质不同,选择与之对应的处理方法与工艺。但总体来讲,处理方法分为三大类: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态-生物方法。
结合所查资料表明处理方法更多的采用生态-生物方法。以下会逐步分析其原因。
物理性污染为主,主要为漂浮物,悬浮物等。设置聚漂排,打捞。设打捞船。
生物性污染为主,由于高营养化造成的细菌、原生动物等污染。产生原因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河道底泥不仅是河道营养物质循环的中心环节,也是营养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的主要聚集库。即是外源得到有效控制,生物或物理因子等作用促使沉积物释放仍有可能导致水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持富营养化或水质继续恶化等不良状态。底泥疏浚将污染物从水域系统中彻底去除,可以较大程度地削减底泥对上覆水体的污染贡献率,进而在解决由生物或物理等作用下内源释放所造成的二次污染。
环保疏浚是指用人工或机械的方法把富含营养盐。有毒化学品及毒素细菌的表层沉积物进行适当去除,来减少底泥内源负荷和污染风险的技术方法。
疏浚工程实施中既要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及虑经济上的合理性,又需要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
技术指标
底泥疏浚深度是生态疏浚的核心参数,需根据河道水文水质特征、底泥分布状况、底泥营养盐含量和垂直分布特性以及水体水生态系统特性等诸多参数进行系统分析、评估、确定。据多年河道、湖库底泥疏浚经验,城市河道底泥生态疏浚深度宜以0.3—0.5m为好;且疏浚深度误差≤0.1m。
1 疏浚深度通常情况下,水域中污染沉淀物厚度不均,变化较大。疏挖中既要去除污染底泥,又要尽量减少非污染底泥的超挖,以避免破坏,同时要降低污染底泥的处理量和处理费用。因此,要求疏浚设备的疏挖精度大大高于一般航道疏浚或水利疏浚的疏挖精度。底泥结构由上而下可分为三层:上部浮泥层、中部淤泥层、底部老土层。上部浮泥层是底泥中最易污染上覆水体的主要因素,是环保疏浚的主要对象。开展疏浚时也应去除中部淤泥层。底部老土层属自然构造层,是疏浚时应该保留的部分。
在底泥分层结构及其污染特性分析基础上,常用“拐点法”确定底泥疏浚厚度,即从污染物沿底泥厚度方向上的垂向分布特征找出“拐点”(污染物浓度突然降低的点),以“拐点”以上的厚度作为疏浚厚度。疏挖深度的确定应综合考虑清除内源性污染、控制对高等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等的影响以及有利于生态恢复等问题。在地下水位低的地区,要预防疏浚破坏
水体防渗层并造成渗漏的事故发生。另外,城市水体的底泥疏浚还要考虑和评价对河道安全的影响,如疏浚可能引起的岸线及沿岸建(构)筑物的破坏乃至坍塌等。
疏挖方式
底泥的疏浚方式可分为干床疏浚和带水疏浚两种基本类型。干床疏浚是疏浚前把水放干,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小的池塘、水库或小型河道,其底泥可通过人力和机械作业,疏浚较彻底,但对水体生态影响较大,有时还会影响岸线及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相比而言,带水作业的应用范围较广,江河湖库的疏浚都可用之。
底泥扰动
疏浚时,机械的搅动会引起底泥沉积物悬扬。沉积物是疏水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主要的蓄积场所。沉积物的悬扬引起氨和磷化物的释放,使水质“肥化”,致使疏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河道底部物理结构的破坏
城市河道特别是自然呢形成的历史较长的河道,由于历史积累在底层形成了良好的天然防渗层,如果在底泥疏浚过程中处置不当,将导致这个天然防渗层的破坏,从而破坏了河道底部的物理结构。
底栖生态系统的破坏
施工情况下,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环保疏浚会对底栖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得破坏。在疏浚工程完成后而新的底栖生态系统未建立前,河道生态系统较脆弱,极易爆发水华。
一般清淤按照方量计算。一般用绞吸船清理一方淤泥价格大概6-12元左右(成本价),如果干挖则大概6元左右
水体曝气复氧工程充氧量计算与设备选型
曝气复氧技术是一种快速、高效、简便易行的污染水体治理技术,它既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的致黑致臭物质,改善水质,又可以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强化水体的自净功能,促进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
充氧量的计算
确定河道水体需氧量进而根据设备的充氧效率确定供氧量。
污染水体的需氧量
水体类型,水流状态分为静止水体(湖泊、水库)和流动水体(河流);水体目前的水质,即设计水质;所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改善后水体的水质。水体类型的不同决定了需氧量计算方法的不同。
河流等流动水体需氧量的计算(参考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在苏州河曝气复氧工程中,构建的组合式推流反应器模型),将河流近似的看作多个推流式反应器的串联组合,改方法是一种近似的计算方法,要提高其计算精度,只需要将河流分成尽可能多个反应器(河段)即可。
箱式模型
小型静止水体(公园、景观湖泊、池塘)由于面积较小、水深较浅,且外界输入污染负荷一般较小,为方便起见,只考虑有机物生化降解与大气复氧作用,则:
O= 1.4L01−e k1t−C1−C1−e k2t+C m×V
式中O——水体的需氧量,g
V——水体的体积,m³
t——充氧时间,d
C——水体的溶解氧浓度,mg/L
L0——水体初始的BOD5浓度,mg/L
K1——BOD5生化反应速率常数,d-1
C1——水体的饱和溶解氧,mg/L
K2——谁提的复氧速率常数,d-1
C m——维护水体好氧微生物生命活动的最低溶解氧浓度,一般可取2mg/L
充氧时间t根据下式确定:
L=L01−c−K1t
式中L——水体改善后的BOD5浓度,mg/L
如果水体污染严重,长期处于黑臭状态,则在计算需氧量时还需考虑无极还原物质(如Fe2+)和底泥耗氧作用的影响。
充氧量的计算
水体的需氧量并不等于设备的充氧量。充氧设备标称的充氧动力效率均是通过清水实验获得的。在标准条件下(水温为20℃,气压为1.013×105Pa),单位时间内转移到脱氮清水中的溶解氧量为:
R0=K t20C v20V
式中K t(20)——水温为20℃时的氧总转移系数,h-1
C v(20)——水温为20℃时的饱和溶解氧浓度,mg/L
V——水体的容积,m³
与清水不同,污染水体中含有大量的杂质这些杂质不仅直接影响氧的总转移系数K t,还会影响水体的饱和溶解氧C v,因此,充氧设备在污染水体中的氧转移速率与清水有很大的不同,在设备选型计算充氧量时需进行适当的校正。一般引入系数α校正水中杂质对K t的影响,引入系数β校正杂质对C v的影响。在污染水体条件下单位时间内转移到水体的溶解氧量为:
R=αK t20β·ρ·C s T−C1.024T−20V
式中R——单位时间转移到实际水体中的溶解氧量,在此处即为需氧量
ρ——压力修正系数
T——设计水温,℃
C——水体中实际溶解氧浓度,mg/L
对于城市生活污水,α、β值分别在0.80~0.85和0.90~0.97之间。通常河流水体的污染程度低于城市生活污水,因此其α、β值可参照上限取值。
R0=
RC v20
αβ·ρ·C v T−C1.024T−20
在实际应用中,R可取O需氧量的1.2~1.5倍。
设备容量的确定
1机械曝气
机械曝气设备的主要技术参数是动力效率kgO2/(kW·h),根据氧转移速率R0与设备的动力效率即可确定设备总功率与数量。注意的是,充氧动力效率与水深有关。设备标称的充氧动力效率是在固定水深(一般为4.5米)测得的,二污染水体中设备安装的深度往往小于此水深,因此在计算时使用的充氧设备动力效率应根据实际水深做适当调整。
2鼓风曝气
当采用鼓风曝气(氧源为空气)的方式进行充氧时,设备容量(主要指风机的功率和数量)的计算可参考污水处理工程设计手册的相关内容。如采用的氧源是液态纯氧,设备容量(如纯氧的使用量)也可用类似的方法进行计算,此时曝气器一般采用氧利用率较高的微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