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贵州区域经济差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题来源(选择其中一项填写:1.导师指定;2.自选;3.课题指南)
自选
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二、课题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方面,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逊(1960)提出区域收入趋同假说,小阿莫斯(1980)提出在经济发展后期阶段“区域收入趋异”的假说,众多学者都从区域差异的角度研究了区域趋同或趋异的趋势。近些年学者越来越多的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来研究区域收敛性问题。代表性观点有巴罗与萨拉—艾—马丁提出的“条件收敛”和“俱乐部收敛”效应,贝克尔等从人力资本的角度论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趋异,赖贝罗从政府作用的角度论证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的趋异,克鲁格曼与齐登提出国际竞争的“蛙跳”增长模式,认为发展中国家通过把握住后发优势,完全有可能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即经济发展的趋同。
三、课题的目标和意义
(一)、课题的目标
本课题预达到的目标主要有以Fra Baidu bibliotek两点:
第一,找出贵州省各地区经济差异。
第二,针对贵州省各地区经济差异提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二)、课题的意义
论文的研究对全面认识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具有一定的意义。目前,对贵州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论文较少,系统论述的则更少,所以本论文的写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这个方面的不足。
(2)就省际之间来看,刘卫东(1997)认为1952—1995以来的省际绝对差异呈现不断扩大、相对差异不断缩小的长期趋势;魏后凯认为1978—1990的省际差距是缩小的;覃成林(1998)则认为,在1978—1992年间,省际绝对差距是不断扩大的,特别是90年以后迅速扩大,而相对差异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呈不断缩小趋势90年代后又出现扩大势头;周玉翠,齐清文(2002)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对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均GDP的标准差、标准差系数等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在1990—2000年10年间,省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都是逐年扩大的。
(三)课题研究现状评述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第一,国外学者对区域差异的指标研究主要有基尼系数,加权变异系数,赛尔指数和广义嫡指数等,从不同方面揭示了区域经济差异。第二,国外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集中在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收敛这个问题上,但是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第三,有些学者对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原因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集中在对新经济增长理论研究方面,强调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这些研究成果对分析贵州省在近十年区域经济差异方面是否存在收敛趋势以及对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深尾京司等整理分析了日本1955—1973年间各县的数据,认为日本地区间收入水平存在收敛现象,但新古典框架内的索洛模型收敛机制在日本并不存在
陈和弗莱舍(1996)运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利用中国1952—1993年的数据,进行了回归。研究发现1952—1978年间,我国地区人均GDP呈发散趋势,1978—1993年间,中国各省份人均GDP存在着条件趋同,认为改革开发以后中国地区之间的差异有缩小趋势。
(5)费景汉等学者采用静态方法提出的对基尼系数进行分解,魏后凯等采用的加权变异系数方法研究中国东中西地带间的差异进行研究,采用赛尔指数(Theil)和广义嫡指数方法,对区域差异的地理构成进行分解。
(6)目前,对贵州省区域差异的研究还较少,有陈群利,王红(2011)以贵州省县域区域为研究单位,运用主成分分析等实证方法研究贵州省的区域经济差异;蒋雪梅,邹婷(2011)从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出发,提出了解决这一差异的具体举措;林华(2008)比较分析了贵州各行政区域之间、农村区域之间经济的绝对和相对差异及其形成的原因;张磊,李伟涛等(2008)对2000-2007年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进行了测度。
(3)中国科学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设计了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等。著名区域经济学家刘再兴先生(1993)还提出了包括九项指标在内的综合指标体系来比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水平。
(4)近些年对地区差异的构成进行分解成为较热门的研究方法,欧向军(2005)分别对基尼系数和广义嫡指数进行分解,得出江苏省县域经济的差异在空间结构上,是由于三大区域间的差异所致;在产业结构上,主要是由于第二产业的差异所致。林毅夫(1998)按产值对人均GDP的基尼系数进行分解,得出第二产业对地区差异的贡献率大,但其影响呈下降趋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反。魏后凯(1996)采用人均收入指标对赛尔系数进行分解,结果表明自1985—1995年以来,中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差异在不断扩大,地带之间居民收入差异对地区整体差异的贡献提高;同时,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的整体差异也在不断扩大,主要是由于城市地区省际收入差异贡献率的逐渐提高,而农村地区省际收入差异的贡献率却在不断下降。
国内研究方面,其一,区域差异、经济差异,对省内的研究较少,国内的研究尺度主要是集中在三大地带和省际之间的然而省内的区域经济差异并不亚于全国地区间的区域省内区域经济差异的缓和有利于缩小全国的区域经济差异。其二,在对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指标和方法上,主要集中在对绝对差异(极差、标准差)和相对差异(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等)的研究方面,本文在借鉴这些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指标体系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总体分析,将区域差异分析更深一层。其三,国内学者在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方面也逐渐趋向于动态分析,以经济增长收敛性理论为基础分析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中的作用。这对本文分析贵州区域经济差异影响因素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就全国范围来看,刘树成(1994)采用加权变异系数计算人均国民收入的相对差别,发现三大地带间的差异除了在1952—1957年扩大趋势表现不明显外,其余均表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卢艳,徐建华(2003)通过介绍赫斯特指数(H)和分维值(Dg)的计算方法,分析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1978—1999)的东西部人均GDP的差异,得出我国东西部的差异曲线呈波浪型(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