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解读及内容概要

合集下载

说课--经济政治与社会

说课--经济政治与社会

课堂 讨论 为什么现阶段我国不实行按需分配制度?
总结:调动劳动者产生积极性 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 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 社会生产的发展。
2、其他分配方式
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分类归纳 个体劳动者经营收入 按资分配 按经营成果分配 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六、课堂小结
1.生产决定分配 2.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方式 我 国 的 分 配 制 度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 决定 按劳分配为主体
2其他分配方式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分类归纳分类归纳个体劳动者经营收入按资分配按经营成果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六课堂小结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按劳分配为主体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
经济政治与社会
一、课程定位
• 课程地位:《经济政治与社会》是学生在校期间必修 的一门德育课。 • 课程内容: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 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 • 课程任务:通过教学,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 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建设中。
决定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七、作业布置
案例分析题
某3口之家上月的收入共10200元。其
中,1人在集体企业工作,工资收入1800元 ;1人在国有商场工作,工资收入2200元;1 人在外资企业工作,工资收入2500元;此外 ,还有股票交易收入1200元,银行存款利息 200元,为企业提供商品信息收入300元。另 外,他们利用下班时间做夜市收入2000元。
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
力较为薄弱。

经济政治与社会 教案

经济政治与社会 教案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教案标题: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目标:1. 了解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2. 掌握经济政治与社会的重要原则和理论;3. 能够分析和评价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 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定义和内涵;2. 经济政治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3. 经济政治与社会的重要理论和原则;4. 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和重要性。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定义和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制约; - 分析经济政治与社会的重要理论和原则,如市场经济、政治制度、社会公平等。

3. 案例分析(20分钟)- 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其中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因素;- 引导学生思考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 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一个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如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平衡如何实现;-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并进行辩论和交流。

5. 总结归纳(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生的讨论成果;- 强调经济政治与社会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参与相关议题。

6.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阅读或研究任务,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经济政治与社会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辩论环节的积极程度;2. 案例分析报告:要求学生撰写一个案例分析报告,分析某个经济政治与社会问题的影响和解决方案;3.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对相关阅读或研究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思考深度。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或投影仪:用于展示相关概念和理论;2. 实际案例:提供给学生进行分析和评价;3. 小组讨论指导问题:用于引导学生的讨论和辩论。

教学扩展:1. 邀请专业人士或学者来进行讲座或座谈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实际应用和发展趋势;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机构或企业,让他们亲身体验经济政治与社会的运作和影响;3. 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并组织学术研讨会,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观点。

《经济政治及社会》课程标准

《经济政治及社会》课程标准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标准综合组杜俊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

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

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一)透视经济现象教学目标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经济现象,掌握有关的经济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认知:了解有关商品交换、消费、生产以及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分配制度。

情感态度观念:正确看待金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崇尚诚信,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

运用:正确辨析常见的经济现象,理性消费,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尝试设计家庭理财方案。

教学内容1.商品的交换与消费(1)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2)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3)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常见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企业的生产与经营(1)透视企业的不同类型,了解企业的含义和分类,理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2)透视企业经营的状况,理解企业形象、诚实守信、名牌产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

(3)透视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理解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意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经济政治与社会__教学大纲

经济政治与社会__教学大纲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

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

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一)透视经济现象。

教学目标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经济现象,掌握有关的经济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认知:了解有关商品交换、消费、生产以及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分配制度。

情感态度观念:正确看待金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崇尚诚信,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

运用:正确辨析常见的经济现象,理性消费,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尝试设计家庭理财方案。

教学内容1.商品的交换与消费(1)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2)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3)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常见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企业的生产与经营(1)透视企业的不同类型,了解企业的含义和分类,理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2)透视企业经营的状况,理解企业形象、诚实守信、名牌产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

(3)透视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理解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意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解读及内容概要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解读及内容概要
家庭背景:据有关部门抽样调查显示,职业学校的学生85% 来自农村和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学生家庭年人均收入在3000元 以下的占90%.
文化水平:在16个省市进行调研,对2007年入学新生数 学、英语进行的测试结果显示:从数学看,46.6%的学生没有 达到小学毕业应有水平;59.69%的学生没有达到初中二年级 应有的水平。从英语看:38.63%的学生没有达到小学毕业应 有水平;72.24%的学生没有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的水平。 道德行为:“失败者”的心态,心灰意懒,前途无望.学习习 惯欠缺.受传统观念影响,进入职业学校是无可奈何的选择,背负 着家庭、社会鄙视职业教育的压力。部分学生法纪意识比较薄弱, 遇事容易冲动。
一、德育课课程改革的背景
(三) 德育课改需要新推进
1.原有德育课教学内容已不适应时代要求
2005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中等职业学 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加快建 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要求德育课必须进行改革,改变课程内 容繁、难、偏、旧的现状,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 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 择性。
一、中职德育课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职业教育跨入新时期
1.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 政策支持: 过去的五年,是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五年,
也是职业教育工作全面推进、取得明显成效的五年。党中央、国务 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2002年和2005年,国务院先后召开两次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都作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 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党和 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 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多场景)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多场景)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一、引言经济、政治与社会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三个领域,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的整体框架。

本教案旨在探讨经济、政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具体案例来深入理解这些领域的运作机制。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经济、政治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是相互依存的,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二、教学内容1.经济与政治的关系(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总和,而上层建筑是指在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

因此,经济与政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2)政治对经济的影响政治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和管理上。

政府通过制定经济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对经济发展进行引导和调整。

同时,政治稳定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政治动荡往往会导致经济的不稳定和衰退。

(3)经济对政治的影响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状况也会对政治产生影响。

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政府的执政合法性,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而经济的衰退和困境则可能导致社会的不满和动荡,对政治稳定构成威胁。

2.经济与社会的关系(1)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和动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得到发展,社会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也会得到提升。

(2)经济差距与社会问题经济发展不平衡会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和差距。

一些地区和群体可能会因为资源分配不均而陷入贫困和困境,而另一些地区和群体则可能因为资源丰富而获得更多的机会和福利。

这种差距不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社会不公等。

3.政治与社会的关系(1)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经济的基本概念和运行规律,包括市场机制、资源配置、产业结构等。

2、理解政治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包括国家职能、政党政治、国际关系等。

3、掌握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包括社会分工、技术创新、人口流动等。

4、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二、教学内容1、经济基本概念和运行规律2、政治对经济生活的影响3、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三、教学重点1、市场的机制和作用2、国家的职能和改革进程3、社会分工和产业升级的关系四、教学难点1、复杂的市场竞争和价格波动分析2、政治制度的差异和国际关系的策略3、技术创新和社会进步的互动影响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初步了解相关知识。

2、案例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互动法:通过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六、教学步骤1、教师介绍课程内容和目标,激发学生兴趣。

2、教师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

5、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资源1、教材:《经济政治与社会》。

2、教学PPT:教师制作的教学PPT,包括图片、图表、案例等。

3、教学视频:教师准备的相关教学视频,包括专家讲解、案例分析等。

4、习题库:教师准备的课后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分析题等。

八、课后作业1、完成教学PPT上的相关练习题。

2、阅读教材的相关章节,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选择一个经济政治与社会的相关话题,写一篇小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九、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根据学生的参与度、思考深度等进行评估。

2、课后作业:根据完成情况和质量进行评估。

3、小论文:根据观点阐述、逻辑性、语言表达等进行评估。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解读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解读
态度和人生态度;
观念:是指真(世界观)善(伦理观)美(审美观) 运用: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 行为动词:辨析、辨别、比较、指明、解决、设 计、执行、践行、贯彻、维护、参与、抵制等。
教学目标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终极 《经济政治社会》课程 运动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常识 目标 载体
实际
运用知识解决“三贴近”的问题
育德课
德育: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 ——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 ——充分演绎德育课程的育德功能
育德: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结论:
在《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中尤其要强调 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教学中的方向性——贯彻国家意志性 《经济政治社会》课是育德的主渠道,授 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课教师要以育德为己任——为学生发展服务
在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中尤其要强调教学中的方向性贯彻国家意志性经济政治社会课是育德的主渠道授课教师要以育德为己任为学生发展服务一从性质与任务看一从性质与任务看德育要育德德育要育德二从教学目标看二从教学目标看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认知目标认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情感态度观念目标情感态度观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运用目标认知
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0
课堂 实录
活动建议: 1、教材小品活动(互动空间、走进生活、关注 社会、连线职场、知识链接)的建议:

课堂教学中根据需要选用

经济政治与社会介绍精品PPT课件

经济政治与社会介绍精品PPT课件

据不充分,无法
让别人信服。
基本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提出自己的看法,有建议但不 没有自己的看法,没
提出一些可行的
可行
有提出建议
实践探究
一、阅读思考 二、材料说明 三、方案设计 四、探讨回答 五、社会体验
2、怎样上课?
1)、整体设计课程(授课计划) 2)、按计划将课堂活动(项目)提前布置
《经济政治社会》教学大纲 解读
丁喆
主要讲三个题目
一、如何把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这本教材写的是什么?)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出现新变化(学生最关 心什么?)
三、怎样处理《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如何 教好这门课?)
一、全面把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度把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社会主义政 治制度,人 民代表大会 制度、中国 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 制度、民族 区域自治制 度、基层群 众自治制度
公民的政治 教育体系、
权利(选举、 医疗卫生制
决策、管理、 度、社会保
监督等权利) 履行义务 (维护国家 统一和民族
障体系。社 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的
团结、遵守 文化、中国
下去(可以分组)
教师学期授课计划编制说明 2008-2009学年第 二 学期 课程名称: 《经济政治与社会 》 专业班级:信息0803
教学时数按学期分配(学时) 教学大纲(名称、版本、文号)
《经济政治与社会》大纲
本 课 程 总 学 时 36
已讲授学时数 0
尚 需 学 时 数 36
本学期教学周数 18
活动名称 §1-1聚焦学生名牌消费
时间
20分钟
地 点

研读《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注意的问题版强烈推荐.ppt

研读《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注意的问题版强烈推荐.ppt
开设本课程,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事业总体布局的教育。
4
课程的内在结构
从“四位一体”关系看,四大建设是一 个有机整体。
从中等职业教育层面看,对学生进行全 面、系统、整体的教育。
5
a
g《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包括五个
r
单元的内容。
a
m
(一)透视经济现象
五单元
(二)投身经济建设
中心、基础
(三)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四) 参与政治生活
保障、方向
(五)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支持、支撑
6
课程性质定位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 程。
7
课程性质的把握
1. 课程灵魂层面 2. 课程本质层面 3. 课程基本理念层面 4. 课程基本内容层面
8
课程性质的把握
课程灵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第六,
神实质
22
第七, 正确处理教材和教学的关系
23
谢 谢!
24
课程本质: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 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
课程的基本理念:以生活逻辑为主线,整合经济、政治、 社会内容。
课程的基本内容:提高中职学生认识和参与当代经济、政 治、社会生活。
9
课程性质的把握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具有整合性特点的课 程。
集经济生活、政治认同,社会教育为一 体。
德育功能与基础知识教育功能的结合。
10
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 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 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 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 会生活的能力。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介绍(董晨)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介绍(董晨)

(二)编写思路
3.以学科知识为背景回答社会生活主题的有关问 题,渗透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社会生活主题
政治观点教育
学科知识 为支撑


以生活为基础,以思想政 治观点为统领,以学科知识为
支撑整合教材内容,是《经济
政治与社会》编写的基本思路。
三、教材的内容及呈现方式
(一)教材的内容结构
这正是我们党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 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重要标志。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们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 两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三位 一体,再到今天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 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始终与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大发 展 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
共享人民满意教育的阳光 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举措;理解大力发 教育是兴邦之本 大力职业教育 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2)了解我国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的重要举措,理解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 度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第二框:医疗和社会保障:普惠百姓
民生新蓝图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病有所医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民之所安
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 善和发展。”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首次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这是我
们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生动体现。十七大报 告进一步提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
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并要求推进厂务公开,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
(二)编写思路 1.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根据我国公民政治生活内容组织教材内容。 (2)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有其科学依据。这就是: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 完整版 共14课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  完整版 共14课
货币是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中产生的。
(1)原始社会末期出现最初的商品交换---物物交换。
(2)随着生产和分工的发展,交换出现难度。
(3)难题解决的办法---出现一般等价物。
什么是一般等价物?
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可以与其他各种商品相交换,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
(4)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二)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的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
3、关系
教后反思
课时序号:22014年 月 日
教师姓名
段少华
专业部
计算机、电子电器
任教班级
102 103 106
教材版本
国家统编教程
学科单元
第 一 单元:透视经济现象
周课时数
2
课 题
第一课 商品的交换和消费
一、商品和货币(三)、货币的基本职能
2、商品的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价值。
3、关系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学生讨论并分析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小结
小节本节内容,指明重难点
作业
1.什么是商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板书设计
第一课 商品的交换和消费
一、商品和货币
(一)多种多样的商品
1、商品的含义
课 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货币产生的过程;货币的含义、职能;通货膨胀。
2.能力目标:使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会管理和运用好自己掌握的货币。
3.觉悟目标: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货币的产生、含义和职能。

北师大版《经济政治与社会》电子教案

北师大版《经济政治与社会》电子教案

北师大版《经济政治与社会》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

2. 使学生掌握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重大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运行机制;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重大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2. 教学难点: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成就和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和我国的实践。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成果。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北师大版《经济政治与社会》。

2. 多媒体课件:经济体制改革过程、成果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 案例材料: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成功案例和存在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成果,引发学生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

2. 讲授新课:讲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运行机制,分析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重大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3.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提供的案例材料,分析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案例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分享各组的分析成果。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1. 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

2. 使学生掌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及取得的伟大成就。

2. 教学难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原因分析。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

课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

课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
科技对社会的影响
拓展延伸:跨学科思考和应用能力培养
经济学与政治学结合
探讨政治制度对经济 发展的影响
分析经济政策背后的 政治动机
拓展延伸:跨学科思考和应用能力培养
社会学视角的引入 从社会结构角度审视经济不平等问题
分析社会变迁对政治稳定的影响
拓展延伸:跨学科思考和应用能力培养
科技与经济的互动 探讨科技创新如何推动经济发展
03 价格机制
通过价格变动调节供求关
系,实现资源配置。
02 竞争机制
企业间通过竞争争夺市场
份额,提高生产效率。
04 供求机制
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
格,引导资源配置。
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
商品、服务、资本、 技术、信息等跨国流 动,形成全球统一市
场。
区域经济一体化
相邻国家间建立经济 联盟,实现经济互补
0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本课程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培养其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
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基础、政治学基础、社会学基础等方面的内容,具体涉及商品与货币、 市场与价格、政治制度与政治参与、社会问题与社会治理等知识点。
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同时,鼓励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
通过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等执行法律法规,维护 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3
法律法规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保护产权、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等。
道德伦理原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道德伦理原则的内容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一、课程介绍经济政治与社会(Econo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Studies)课程是面向青少年开设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本课程将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全面了解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内在和相互影响。

二、课程目标1、掌握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国家的基本制度、治理体系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具备初步的公民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具备初步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4、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形式,了解社会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将分为三个模块:经济模块、政治模块和社会模块。

每个模块都将涵盖该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案例。

1、经济模块:介绍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就业与收入分配等基本概念,同时介绍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策。

2、政治模块:介绍国家政治体系、宪法法律制度、民主制度、政府职能等基本概念,同时探讨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政治背景和分析。

3、社会模块:介绍社会结构、社会阶层、人口与环境、社会保障等基本概念,同时分析社会问题的形成原因和解决方案。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社会实践等。

课堂教学将注重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讲解,案例分析将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小组讨论将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和交流思想,社会实践将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问题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期末考试等。

评估将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

信用货币制度等阶段。
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市场经济的含义与特征
市场经济是一种主要由个人和私人企业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具有产权明晰的市场主 体、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提供经济社会运行所必需的公共产品等特征。
供求机制与价格机制
供求机制反映商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价格机制则是通过价格的变动调节供求 关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
目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经济基础知识 • 政治制度及改革 • 社会问题及治理策略 •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政治发展 •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课程性质与任务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课程, 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经济、政治和社会 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 相互关系。
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战与经济合作。 气候变化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影响。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社会治理的挑战与 机遇。
公共卫生危机(如新冠疫情)对全球经 济和社会的冲击及应对。
THANKS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
素质。
教学内容与结构
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涉及基本概 念、原理、主要理论和相关案例。
教学结构
本课程采用模块化设计,分为经济篇、政治篇和社会篇三个主要部分,每个部 分包含若干个子模块,每个子模块下涵盖相关知识点和案例分析。
02
经济基础知识
商品与货币
01
商品的定义与属性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种属性。
02
货币的产生与职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准确把握《经济政治与社会》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经济政治与社会》编写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新要求,时代性强
《经济政治与社会》的编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将《经济与政 治基础知识》调整为《经济政治与社会》。 《经济政治与社会》的编写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 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其中, 体现党和国家的新要求。
家庭背景:据有关部门抽样调查显示,职业学校的学生85% 来自农村和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学生家庭年人均收入在3000元 以下的占90%.
文化水平:在16个省市进行调研,对2007年入学新生数 学、英语进行的测试结果显示:从数学看,46.6%的学生没有 达到小学毕业应有水平;59.69%的学生没有达到初中二年级 应有的水平。从英语看:38.63%的学生没有达到小学毕业应 有水平;72.24%的学生没有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的水平。 道德行为:“失败者”的心态,心灰意懒,前途无望.学习习 惯欠缺.受传统观念影响,进入职业学校是无可奈何的选择,背负 着家庭、社会鄙视职业教育的压力。部分学生法纪意识比较薄弱, 遇事容易冲动。
一、德育课课程改革的背景
财政支持:2005年开始,中央除了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重
要的位置之外,还采取了两大重要举措:一是加强职业教育的基础 能力建设,在“十一五”期间拿出100亿用于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 地建设计划、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和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二是建立、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 助政策体系,从2007年秋季入学开始,每年政府至少要拿出164亿 资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使所有来自农村的职业学校的学生和城市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够在一、二年级的时候享受到每学年1500 元的基本生活补贴。
在校生总计: 2000万人
目前正在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
一、德育课课程改革的背景 (二) 德育教育面临新形势
1.党和政府对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4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央8号文件) 2004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对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评价进行了整 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及德育课教学 的发展方向。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目标—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 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制度—逐步建立弹性学习制度,积极推行选修制或学分制。
12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一、德育课课程改革的背景
2.德育课改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机部分
德育课改必须坚定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及时落 实党和政府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学校德育工 作的精神,德育课改必须与德育工作和教学改革工作 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德育课教学内容必须与职业学 校的培养目标相适应,教学方法与职业学校学生特点 相适应,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
一、中职德育课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职业教育跨入新时期
1.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 政策支持: 过去的五年,是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五年,
也是职业教育工作全面推进、取得明显成效的五年。党中央、国务 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2002年和2005年,国务院先后召开两次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都作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 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党和 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 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三、深刻理解《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性质与任务
灵魂:这是一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贯穿 始终的红线。 本质: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基本观点和方法教育的课程,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内容:这是一门以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常识为 基本内容,构建了以生活逻辑为主线,以经济、政治和文化知识 为支撑的综合性课程。 目标:这是一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引导学生紧密结 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经历探究学习的过 程,切实提高学生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
一、德育课课程改革的背景
2.职业教育规模达到历史新高
在校学生规模迅速扩大, 2001年,中等职业学校在 校学生规模为1170万人; 2007年达到1987万人, 2008年突破2000万人。
学校总计:16000余所
专任教师80万人

各级各类职 业学校和培训 机构开展各种 形式的文化技 术培训约2亿 人次。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解读及内容概要源自杨岭主要讲七个题目
一、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课程改革的背景 二、全面把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三、深刻理解《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性质与任务
四、准确把握《经济政治与社会》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五、我们追求的《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理念 六、要正确处理几种关系 七、如何把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的逻辑结构
经济建设 (物质文明) 核心概念:市场经济 第一、二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建设 (政治文明) 核心概念:民主政治 第三、四单元 文化、社会建设 (精神文明) 核心概念:和谐社会 第五单元
二、全面把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二)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把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把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 学大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 标,需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 才。他们的思想道德面貌,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目标的实现。 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经 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是集经济常识、公民教育和社会认识于一 体的综合性课程,相对于一般学科课程,有更为宽泛的学科背 景;更为重要的育人功能。从三个维度目标上说明《经济政治 与社会》是引导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课程.
四、准确把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经济政治与社会》大纲体现职教改革新要求,实效性强 《经济政治与社会》的编写遵循职业学校学生成长的需求,从 学生兴趣、能力和就业需要出发,选取学生生活以及他们关心的 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社会现象,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的内 容,使学生在获得经济、政治和社会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学 会做人、学会做事、走向成功。 《经济政治与社会》的编写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加强实践教 学,突出能力培养。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着重培养学 生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参与经济、政治、 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能力。
一、德育课课程改革的背景
(三) 德育课改需要新推进
1.原有德育课教学内容已不适应时代要求
2005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中等职业学 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加快建 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要求德育课必须进行改革,改变课程内 容繁、难、偏、旧的现状,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 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 择性。
五 、我们追求的《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理念
2.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统一
加强 “引 导”, 首先要 鲜明地 提供正 确的价 值标准, 把握正 确的政 治方向。
坚持灌输论 原则,同时反对注 入式方法,处理好“坚 持灌输”与“讲求实效 ”的关系。
一、德育课课程改革的背景
2007年3月召开的“两 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 府工作报告》中再一次强 调: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 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 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 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 任务.而且把大力发展职业 教育的提法改为加快发展 职业教育。
一、德育课课程改革的背景
2.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出现新变化
二、全面把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高度把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经济 建设
政治 建设
文化 建设
社会 建设
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经济建设是前提,它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政治建设是根本,它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 文化建设是灵魂,它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 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社会建设是纽带,它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提 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三个维度目标
情感态度观念 运用 提高辨析社会现象、 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 能力。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的信念
课程目标
认知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 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 有关知识
三、深刻理解《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性质与任务
四、准确把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3.《经济政治与社会》编写体现中职学生新要求,针对性强 《经济政治与社会》 的编写贴近学生、贴近职 业、贴近社会。 大纲紧 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 活实际,透视经济现象、 投身经济建设、拥护社会 主义政治制度、参与政治 生活、共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讲究实际效果,防 止空洞说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