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新理念.新思维.新操作茧---“集体研究式”教学探索

合集下载

创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创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创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教育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以满足新时代的需求。

在教育改革中,创新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成为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创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期为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理念一: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在课程设计中,可以引入开放性问题和实践性任务,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

同时,教师也应扮演着引导和激励学生的角色,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理念二:跨学科融合创新课程改革的另一个核心理念是跨学科融合。

传统的学科划分已经无法满足综合性问题的解决需求。

因此,创新课程应该将不同学科知识进行融合,以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解决问题。

跨学科融合的课程设计可以通过提供跨学科项目和合作研究机会来实现,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理念三:个性化研究创新课程改革的第三个核心理念是个性化研究。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需求和兴趣。

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创新课程应该提供多样化的研究方式和资源。

例如,通过使用技术工具和在线研究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进度和兴趣进行研究。

个性化研究可以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研究效果。

理念四:实践与社会联系创新课程改革的最后一个核心理念是将研究与实践和社会联系起来。

学生应该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中。

课程设计可以包括实践性任务、社区服务和实地考察等,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通过实践与社会联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结论创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培养创新思维、跨学科融合、个性化学习和实践与社会联系。

这些理念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

在教育改革实践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实践这些核心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浅谈新课改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浅谈新课改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浅谈新课改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强调知识在经济运作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的创造力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强调高新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这种“知识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型人才.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年的孩子,如果整天被动的学习、机械的训练和简单重复,很难想象他们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我们要培养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能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具有健全、独立人格的新时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为了培养这种新型人才而进行的一种研究和探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简单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想法:一、理论思考所谓“自主学习”是相对“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它是在教学条件下的高品质的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它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能够自己确定有意义的学习目标.②能够针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③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即参与学,又参与教.④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正确的评价,并能做出相应的调整.所谓“合作学习”是相对“个体学习”而言的,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进行明确的分工,并在过程中相互帮助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所谓“探究学习”是相对“接受学习”而言的一种学习方式,即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题目,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它具有以下特点:①学习目标的方向性更强.②具有较强的生活实践性.③研究手段的多样性.④更加重视学习过程的操作.概括起来讲,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大力倡导充分的自主,有效的合作,适度的探究.我们之所以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其理论依据是:1、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思考.20世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倡导一种“非指导教学”、“自由学习”、“自我指导的学习”等教学观点.之后,美国心理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法、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理论等等,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源于“以学生为本”,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和尊重学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2、学会学习的思考.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一部影响巨大的教育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在这个报告中,提出了“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这是向全世界教育机构发出的警告.随后,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5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里,把“学会求知”作为未来社会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3、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当中,明确地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把它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导学研究的基本收获我校所进行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导学研究这项课题,包括了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方面.目前,重点对阅读教学、综合性学习进行了初步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就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操作方法进行了研究:(一)阅读教学方面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通过研究典型课例,研究学生的需求,总结以往的经验,强调教师的反思,重视导学策略研究,力求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服务,初步总结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导学策略:师生合作再现情景.自编自导,创设情景;师生互动体会感情;自主设计朗读方式;还原情景亲身体验.设身处地,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体验文中角色的内心世界,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讲《难忘的一课》时,“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是文章的主要线索,我们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当时的感受,在课本上,一笔一画地书些“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发现空白,展开想象.启发学生发现文章的空白之处,根据课文的前后联系,通过想象,补充空白,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便于把握作者的整体思路.《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亲营救儿子时,儿子在干什么?父子相见后,家长,警察、救火队长等他们又是怎么说的,这两个场面在文中是空白,通过启发、引导,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提出不同的意见,引发讨论.在教学中,教师故意提出或者借助学生的问题,引发两个或几个不同的意见,让观点不同的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或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辩论,最终达到自悟的学习.自主确立学习目标,展开讨论.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生站在教师的立场,为大家提供本课的学习思路,并且监督学习过程,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的整个过程.分组合作,达成目标.在团体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展开比赛,一个大组根据学习目标谈对课文的理解,另一个大组进行概括总结.自编自导课本剧: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让学生自编自导课本剧,再现课文内容,用表演的方式达到学习的目的.围绕课文焦点,展开辩论.教师或学生找着课文的焦点,组织学生就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达到探究问题的学习结果,学生设计辩论方式,并监督辩论的过程.根据学习内容适当拓展.按照学习目标,学习完课堂内容,如果有必要形成完整的认识或引申训练,在补充相关的内容,进行拓展训练.例如,在《一夜的工作》教学中,让学生欣赏相关的诗歌,再如让学生自编歌谣等.拼拼画画.在讲解课文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形成比较形象直观的认识,达到变抽象的文字为生动的画面,可以画课文,也可以画课文的部分,也可以画想象,使学生通过拼、画的形式进行学习.生生互动,出谋划策.先确立学习目标,一方同学在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时,可先让另一方同学为自己出谋划策,然后筛选学习策略,达到学习的目的.对比探究.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时候,教师有目的的选用另外一种写法的语言片段,和课文中的语言片段形成对比,在学生讨论中,比较写法的优劣,效果的差异,达到训练的目的.也可以允许比着课文的片段,自己用另外的方式来写,体会效果的不同.装装糊涂.例如,让学生为老师出主意想办法怎样朗读;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请同学们帮助解决等.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导学研究,使我们深深的体会到:教师的教学、知识、业务水平等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对教师的教学艺术要求更高了,对教师本身综合素质要求提高了.(二)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是与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并列的一种新型课程.它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体现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体现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1、综合性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知识的综合性.综合性学习,需要深入社会去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生成调查研究报告,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学习,特别强调知识的整合和综合运用,所以,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②语文学习的自主性、能力的综合性.综合性学习,主要是在生活实践当中,进行的自主学习,它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它体现了由学习到运用,有运用到学习,螺旋上升的发展进程.③语文学习的探索性、活动的综合性.综合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为主体的一种探索活动,其形式丰富多彩,它体现了学生的独立设计、独立策划、独立展示等过程.④学习过程的合作性、评价的综合性.综合性学习与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具有很强的合作性,从确立专题、调查研究到成果展示都需要大家的合作.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不在于学生单个作品水平的高低,而在于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除了教师的评价以外,我们格外注意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重视综合性学习的整过程,重视学生的合作态度,重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探索问题,重视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的综合性.2、综合性学习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帮助学习选择题目,打开思路,学生自主形成调查研究提纲方案.②组织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研究,积累第一手素材.③指导学生整理、归纳、完善、调查研究获得的材料.④做好展示准备,形成策划方案.⑤展示汇报专题研究的成果,力求形式多样.3、主要专题:一年来,我们主要确立了以下几个专题,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广告与生活;百部好书向你推介;走进鞍山;新城风采;“变”在我们身边;走近名人;中国的传统节目趣谈;话说成语;议莲咏荷;我的动物朋友;秋的收获.通过进行综合性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已掌握的能力有了新的发展,同时也有了新的挑战;各学科互相交叉,互相融合,达到了一种新的学习境界.三、几点体会一年来的实践,我们体会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牢固树立教材是素材、学本、平台的教学观念.从过去的教教材、学教材变为师生用教材,创造地使用教材,力求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体现教师的聪明才智,体现学生的学习需要,体现目标的落实,体现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2、积极形成平等、尊重、和谐、交往的师生关系.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兴趣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在何种情形下学生学得最好”这样一个问题,这对于我们如何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将很有帮助,我们认为塑造新的教师形象非常关键.新时期的教师应该有三个忘记:忘记你是教师,你是学生的朋友、学习的伙伴;忘记你在教课,你是在和学生交流、共进;忘记这是课堂,这是你与学生共同施展才华的舞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欣赏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3、努力营造民主、共进、互动的学习氛围.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生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那种通过严格程式化的规则、过程、步骤进行监控的系统方法并不适合这项工作.教师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共进、互动的学习氛围,允许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当然包括与教师所需要的答案有不完全相同的意见.教师对于不完全符合设计意图的各种想法做法,做到不轻易否定,而能够敏感地抓住学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进一步引导深入地讨论,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学生保留个人意见,以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地品尝到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甜头.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反思:《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强调“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应积极倡导”。

三新背景下的教研组活动

三新背景下的教研组活动

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以下简称“三新”)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方向。

在这种背景下,教研组活动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三新背景下的教研组活动,分析其特点和实施策略。

二、三新背景下的教研组活动特点1. 关注课程改革三新背景下的教研组活动,首先要关注课程改革。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研组活动应围绕新课程改革,探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分享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 注重新教材研究新教材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教研组活动应加强对新教材的研究。

教师需要深入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内容结构、教学资源等,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3. 强化教学实践三新背景下的教研组活动,要注重教学实践。

教师应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研组活动可以组织教师开展同课异构、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 重视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三新背景下的教研组活动应重视信息技术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5. 关注学生发展三新背景下的教研组活动,要关注学生发展。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三新背景下的教研组活动实施策略1. 明确教研主题教研组活动应围绕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等主题展开。

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教学需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研主题,以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建立健全教研制度建立健全教研制度,确保教研活动有序开展。

教研组可以制定教研计划,明确教研时间、地点、内容、形式等,确保教研活动按时完成。

3. 创新教研形式创新教研形式,提高教研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可以采用同课异构、教学观摩、教学研讨、案例分析、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丰富教研活动内容。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界也在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也逐渐成为了教育教学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在中文教学领域的运用与实践。

新课程新课程是指以素质教育为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潜能、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

在传统的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而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参与、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中,中文教学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是强调多元发展。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多元发展,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化需求。

在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设置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写作、口语等方面展开多元化的学习。

其次是注重实践性。

新课程提倡知识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写作实践、语言游戏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再次是强调跨学科整合。

新课程提倡跨学科整合,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在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与历史、地理、艺术等学科的整合,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也能够了解到相关的背景知识,提升对中文学科的综合理解能力。

新理念新理念是指以学生为本,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中文教学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首先是因材施教。

新理念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分层教学、个性化学习等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资源和帮助。

其次是以学生为中心。

新理念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项目研究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首先是以问题为导向。

小学新课标教研

小学新课标教研

小学新课标教研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新课标(即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及跨学科的综合教学。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小学新课标下的教研工作。

一、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一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标下的教学内容新课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更加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强调跨学科的综合教学。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历史、地理等学科内容,让学生在了解文化背景的同时,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数学教学中,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三、新课标下的教学方法新课标提倡探究式学习,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操作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四、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新课标强调评价的多元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和个性发展。

评价方式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评价内容涵盖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

教师应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新课标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新课标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同时,教师应积极参与教研活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六、新课标下的家校合作新课标强调家校合作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

教师应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新课程、新理念和新教学成为了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作为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推陈出新,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

本文将从新课程、新理念和新教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路。

一、新课程新课程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颠覆和革新。

传统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和死记硬背,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新课程则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多元评价为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途径和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种课程理念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师的角色转变。

传统教师扮演的是知识的传递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而新课程需要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习资源的组织者。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合作与沟通,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和学生一起成长。

二、新理念新理念是指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更新。

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和主动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与传统的应试教育不同,新理念提倡个性化教育和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理念突出了教育的人本性,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

教育应该是一种愉悦的、自主的、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潜能。

教育不应该是一种简单的填鸭式教育,而是应该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思维,激发人的潜能。

新理念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教育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新理念提供政策支持。

学校应该积极探索,尝试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活动。

新课改教学模式的四种类型

新课改教学模式的四种类型

新课改教学模式的四种类型新课改教学模式的四种类型,哎呀,真是个值得聊的话题!咱们先来看看第一种,那就是“探究式教学”。

这个模式呀,就像在大海里遨游,老师就像是船长,带着学生们一起去发现未知的宝藏。

学生们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嘿,学着学着,原本的知识就像蔫掉的花一样,瞬间活过来了,活泼得很。

再说说“合作学习”。

这个可热闹了,大家围成一圈,讨论得热火朝天。

就像是一起去打麻将,谁都不想输,大家互相支持,共同进步。

小组里,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想法,激荡出火花,碰撞出灵感,最后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简直是“团结就是力量”的最佳写照。

就算碰上点小摩擦,大家也能从中学习到更多,嘿,这就叫“磨刀不误砍柴工”嘛。

我们来聊聊“翻转课堂”。

想象一下,学生们在家里先看视频,像是在看一场精彩的电影,课堂上就变成了讨论的舞台。

老师不再是唯一的讲解者,变成了引导者,学生们积极提问,互相交流,真是“你来我往”,热闹非凡。

这样一来,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提升了,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大家都乐在其中。

咱们得说说“项目式学习”。

这可是一种让人热血沸腾的方式。

学生们通过做一个个实际的项目,像是在参加一场大型的冒险游戏。

从最初的计划到最终的呈现,整个过程就像是一场历险记。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角色中发挥特长,最终汇聚成一个完整的成果,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典范。

这样的经历不仅能让学生们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这四种教学模式各有千秋,各有特色。

学生们在这些模式中,像是在大舞台上尽情表演,老师则像是幕后英雄,默默支持。

这样的学习,既轻松又愉快,绝对是“寓教于乐”的典范。

希望未来的课堂,能越来越生动有趣,大家都能在学习中收获满满,快乐成长!。

新课标下课堂变革的40个新思维

新课标下课堂变革的40个新思维

新课标下课堂变革的40个新思维以下是新课标下课堂变革的40个新思维:1. 学生为中心: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兴趣。

2.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团队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风格,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

5. 创新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应用性学习: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7. 反思和评估:鼓励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估,提高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

8. 多元化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作品展示、项目评估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9. 数字化教学:利用数字化技术和教学工具,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体验。

10. 实践性教学:通过实践活动和实地考察等,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应用能力。

11. 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和人际关系。

12. 跨学科教学: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学科能力。

13. 具体化教学:通过具体化的教学任务和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14. 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供真实的学习挑战。

15. 全脑教学:通过多感官和多维度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和创造力。

16. 反馈和迭代:注重对学生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改进和提高。

17.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18. 任务驱动学习:通过具体的学习任务和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19. 社交化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社交媒体和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和分享学习经验。

20. 情境化教学:通过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认知能力。

21. 混合教学:结合传统教学和在线教育,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和资源。

22. 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新课程有哪些新理念_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新理念

新课程有哪些新理念_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新理念

新课程有哪些新理念_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新理念一、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价值新理念 1.教学的主体价值新理念所谓教学的主体价值新理念,也就是学生的主体价值建构新理念。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价值建构,这是新课程教学价值新理念的核心。

新课程要真正摆脱传统教学价值理念的束缚,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最根本的就在于要成功地建构学生自身的主体价值,使学生以认知的主体、实践的主体、交往的主体等身份主动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建构学生的主体价值,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是:要建构学生自觉性的主体价值、选择性的主体价值、发展性的主体价值、创造性的主体价值。

建构学生的主体价值,从要求上来说需要做到的是:要面向学生主体,这是建构学生主体价值的真谛;要尊重学生主体,这是建构学生主体价值的基础;要让出主体权利,这是建构学生主体价值的根本;要转换主体角色,这是建构学生主体价值的保障。

建构学生的主体价值,从意义上来说主要表现在,它既可促进学生的自主思维,又可促进学生的自主活动,更可促进学生的自主教育。

2.教学的生命价值新理念所谓教学的生命价值新理念,也就是注重学生生命意义的教学价值新理念。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生命意义与价值,这是新课程教学价值新理念的根本。

面对传统的教学价值理念,新课程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充满生命的活力,从而使师生真正实现教学互动的生命价值。

在教学的生命价值新理念下,尊重学生的生命、关怀学生的生命、理解学生的生命、提升学生的生命,已成为新课堂教学的基本使命和终极追求。

尊重学生的生命,主要是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特性,并根据这种独特性为其提供和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使其都能体验到自己生命成长的快乐。

关怀学生的生命,主要是关怀学生生命的整体性,使学生的生命充满丰富的内涵,既具有认知和情感,又具有意志、态度和信念,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丰富与成长。

理解学生的生命,主要是理解学生生命的生成性,使学生的生命在学习中永远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并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

新课标,新课堂 新理念+教学研讨主题

新课标,新课堂 新理念+教学研讨主题

新课标,新课堂:引领教育新方向一、新课标:教育改革的深刻变革1. 新课标的出台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原有的课程标准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和学生的需求,新课标的出台成为了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新课标的出台标志着教育的深刻变革,将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推动教育朝着更加科学、民主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2. 新课标的主要特点新课标相对于传统的课程标准来说,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更加注重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多样性。

新课标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强调知识、能力和品德的全面发展。

二、新课堂:教学形式的全面创新1. 新课堂的内涵和意义作为新课标的实施载体,新课堂体现了教学形式的全面创新和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标,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2. 新课堂的核心理念新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因材施教、因势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堂还强调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多样性,鼓励教师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三、教学研讨:共享成长的评台1. 教学研讨的意义和作用教学研讨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方式,通过教学研讨,教师可以相互交流经验,共享教学方法,共同探讨教育教学的前沿理论和实践经验,促进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2. 教学研讨的组织和实施在新课标、新课堂的背景下,教学研讨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集体备课、观摩课、教学交流等形式,搭建起教师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评台,促进教师思想的碰撞和教育教学的互动,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结语:新课标、新课堂以及教学研讨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理论研究,深入探讨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向更高水平迈进。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和重视以学定教。

在关注学生发展方面,课堂教学评价应体现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应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同时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研究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在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是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和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能动性。

强调教师成长是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

课堂教学评价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重视以学定教是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

要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情绪状态方面,评价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研究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研究情绪;研究过程是否愉悦,研究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注意状态方面,评价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参与状态方面,评价学生是否全员参与研究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

交往状态方面,评价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三新”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的新做法

三新”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的新做法

《“三新”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与教育科研的新做法》在当今“三新”(新理念、新方法、新途径)的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与教育科研迎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在这一变革浪潮中探寻出适应时代发展、符合学生需求的新做法,成为教育界共同关注和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新理念引领课堂教学改革新方向新理念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灵魂和先导。

在“三新”背景下,我们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

新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课堂教学要从关注知识的传授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认知水平,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和交流机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还要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二、新方法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新实践新方法是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目标的重要手段。

在“三新”背景下,我们要积极探索和运用多种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多媒体教学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新方法。

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将文字、图片、音频、视瓶等多种媒体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历史事件时,可以播放相关的纪录片或影视片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的氛围;在讲解科学知识时,可以展示实验过程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多媒体教学法还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扩大教学的信息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

小组合作学习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新方法。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围绕一个问题或任务进行合作学习。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协作,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创新研究

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创新研究

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创新研究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中学语文教学正面临着转型与重构的时期。

如何在新的教育理念引领下,进行教学方式、内容和评价方法的创新,成为当前中学语文教学领域的热点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研究。

一、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教育的实践探索新课程改革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导向的教育改革,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素质教育。

就中学语文而言,新课改背景下,课程标准、教育目标、评价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因此,中学语文教育必须跟进新课程改革,从教学理念、教材编写、课程实施和考核管理等方面推进教育创新。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以往,中学语文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导,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会导致学生被动接受和依赖性较强。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成为中学语文教师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中学语文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例如小组合作学习、问答、课堂讨论等方式,以及在教学中采用各种多媒体技术,引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中学语文教师也需要在授课中不断调整与学生的关系,转变为学生学、教师引导的模式,使学生更加成为课堂的中心角色,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索和发现问题,提高学习主动性。

(二)加强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教育应当更加注重文化传承,以强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中学语文教材和教师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学语文教材编写应当结合新课改的呼唤,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弘扬,既传承古典名著,又将当代文学表现中华文化,使学生能够逐步深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

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

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当代语文教学研究表明,语文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者对信息接受和储存的过程,更是学习者对信息主动加工、传递运用的过程。

全新的学习观必然对语文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学习者的条件来看,学习本身是学生的主体活动,是以学生求知欲,学习兴趣为基础,并由学生自身主动性及自我控制活动协调发展的过程;从学习目的来看,学习不仅是“知道什么”或明白“要懂得什么”,而还在于“能够做什么”和“会做什么”;从学习的内容来看,语文的学习应面向问题的学习,面向全体的学习,面向运用的学习,面向创造的学习。

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更应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问题的学习。

因此,从这些全新的学习观出发,就需要我们在当前语文教学中更新观念,转换做法。

一、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因此,在教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多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

”新教材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体现出“情景――探索―—试一试――练一练”的编排体系,这给教师为学生提供“经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编排意图就要学生做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让他们多探索、多实践,做到体会数学,内化数学。

教师要确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探索、自学、发展的主体,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

从而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二、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具体内容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具体内容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具体内容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具体内容包括:
1. 个性化教育,新课改强调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

2. 贯彻素质教育,新课改倡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学习素质、身心素质、美育素质和劳动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强调学生参与,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教学内容更新,新课改强调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实用性,注重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前沿科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5. 教学方式多样化,新课改倡导多种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包括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制学习、实践性教学等,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获得全面发展。

总之,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的贯彻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研组如何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

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研组如何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

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研组如何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学校教研组作为教学研究与改革的前沿阵地,其活动的有效性与创新性直接关乎教育质量的提升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面对新时代教育的挑战与机遇,教研组如何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以下,将从明确目标定位、构建学习共同体、创新教研模式、强化实践反思、促进成果转化等五个方面,深入探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研组有效教研活动的开展路径。

一、明确目标定位,引领教研方向首先,教研组需深刻理解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与要求,明确自身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的职责与使命。

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研目标与计划,确保教研活动有的放矢、聚焦关键。

目标设定应既具前瞻性,又能脚踏实地,既关注理论学习的深度,也重视教学实践的广度,力求通过教研活动,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构建学习共同体,激发教研活力教研组应成为教师间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平台。

通过定期组织读书会、专题研讨会、教学观摩等形式,鼓励教师分享教学经验、交流教学困惑、探讨教学策略,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积极的教研风气。

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建立教研组微信群、在线论坛等,打破时空限制,实现资源共享与即时交流,使学习共同体成为教师成长的加速器。

三、创新教研模式,提升教研实效传统的教研模式往往侧重于理论讲授或经验总结,难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新课改背景下,教研组应积极探索多元化、互动式的教研模式,如问题导向式教研、案例研究式教研、行动研究式教研等。

这些模式强调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集体讨论、合作探究、实践验证等环节,引导教师深入剖析教学现象,寻找解决方案,从而提升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强化实践反思,促进专业成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教研组应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同时注重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总结。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创新。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正在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词。

今天,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关于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的话题。

新课程,是指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和社会需求,构建和实施的具有时代特色、符合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

新课程不是简单的课程调整和修订,而是对传统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彻底变革和创新。

新课程倡导全面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和学生参与,体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以实践为重点,以创新为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新理念,是指在新课程框架下,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发展。

新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冲破和超越,是对教育价值观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新理念强调育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全面发展和多元智能,提倡个性化和差异化教育。

新理念追求教育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倡导教育的整体发展和多元化发展。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的提出和实践,对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提倡“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提升。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倡导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强调教师的教学创新和教学质量。

这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强调教育教学的整体性和多元化发展,倡导教育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这有利于促进教育的综合发展,关注教育的公平和效益,推动教育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集体备课“五新”

集体备课“五新”

集体备课“五新”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教师们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集体备课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既可以提高教师们的教学能力,也可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近年来,集体备课的多样化,也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机遇。

其中,“五新”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五新”集体备课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二、五新集体备课的概念“五新”即新思路、新资源、新技术、新方式、新方法。

这五个“新”是指教师在进行集体备课时应该要注重的方面。

它们是指在集体备课中,从新的理念出发,运用新的资源,采用新的技术,探索新的方式和方法,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

1.新思路:集体备课应该从新的思路出发,多角度思考教学的问题,开阔思路和视野,将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适应到课堂教学中。

2.新资源:集体备课应该充分利用好新的资源,包括电子教案、网络资源、电子图书、视频等等,使教师的备课不再局限于课本和教辅。

3.新技术:集体备课应该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包括智能化学习平台、在线课堂、线上交流、互动课件等等,使备课过程更加便捷、高效。

4.新方式:集体备课应该探索新的方式,如小组讨论、循序渐进式探究、多元化的教学策略等等,以创新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5.新方法:集体备课应该尝试新的方法,如问题导向式、启发式、探究式等等,寻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方式。

三、五新集体备课的实践方法具体来说,“五新”集体备课的实践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立“能力簇”: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和课程不同阶段的需求,组建针对性的教研小组,并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设立“能力簇”。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集体备课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教师深入思考教学并寻找创新的教育教学方式。

3.引入在线课堂和学习平台:通过使用在线课堂和学习平台,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

浅谈新课标下学科教学改革的“四新”

浅谈新课标下学科教学改革的“四新”

浅谈新课标下学科教学改革的“四新”【摘要】: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各级各类教师都在大胆的转变教育观念,尝试新的教学手段,收到了应有的教学效果,达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新课标学科改革素质教育我市由于地处革命老区、落后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导致教育教学水平相对较低,特别是教师的观念也处于滞后状态,通过近几年对教师的基本培训和教育观念、手段等方面的培训,教育教学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变,学科教学改革有了很大起色,教师的知识、能力、信念、观点、态度、行为、兴趣等因素都发现了明显的变化,给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储备了正能量。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改革是对过去自身的否定和发展,教育改革就是教育进步的先兆,就是超越现在,向一个更理想的目标迈进。

教师要彻底改变其固有的教育思维和教学习惯,就必须步出自己经营多年的舒适地带,接受对自己的信念和价值的挑战,并最终改变它。

就教学本身来说它是一项充满情感色彩的事业,因此教师改变其固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势必要影响到教师的切身感受。

所谓舒适地带,是指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范围和习惯的经验,人们在这个范围内活动就会觉得安全、舒适、稳妥。

而一旦逾越则可能遇上困难、麻烦、危险和挑战。

但是,我们不能贪图舒适而不思进取;害怕挑战而固步自封。

告别因循守旧的观念和行为,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新理念,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必然选择。

教育理念的更新,重要的是态度的转变。

要重新思考师生之间的关系,收敛居高临下的姿态。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由传统的“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由落后的教学方式转向现代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建立起全面发展的基础,有利于他们成为勇于创新、勤于思考、善于解难、能为应变的人才。

二,教师教学手段的创新教育创新的基础是学科教育创新,而学科教学创新最富时代感的是教学手段的创新。

传统教学中的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张黑板的灌输式教学手段,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研究,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创设良好的研究环境,建立积极、开放、互动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和探究。

2、提供充足的研究资源,包括书籍、资料、实验器材等,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进行探究研究。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他们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

4、组织探究性研究活动,如实验、调查、讨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研究和探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5、注重评价过程,强调探究研究的过程和方法,鼓励学生在探究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研究方式和策略。

教学要义在于使学生“学会研究”。

为此,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他们树立终身研究观念。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良好的研究品质。

这包括敢于质疑问难、乐学、勤学、好学、勇于创新等品质。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应激的创造素质以及多侧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我们可以:一、让教师“动”起来,积极参与教学。

二、让学生“动”起来,包括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提高实践能力以及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愉快的教学情景,优化教学过程。

我们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开发学生的差异资源:一、针对基础差异,采用分层教学,包括目标弹性化、辅导层次化和合作层次化。

二、开发气质差异,采取异质异教。

三、尊重兴趣差异,鼓励自选学法。

四、开发情感资源,运用激励机制,包括多向评价和多层展示。

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时,我们可以:一、开展丰富多彩的讨论,包括研究协商、有的放矢、互相提问和动态分组。

二、及时调整合作方式。

三、科学组织分层研究。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需要:一、用心琢磨和恰当运用教学语言。

二、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调整自己的面部表情、注意自己的衣着、举止以及注重自己的教学态度。

三、用心促成教学,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注意课堂批评艺术。

最后,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新理念.新思维.新操作茧---“集体研究式”教学探索
现代教育的特征是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集体研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将个人之间的竟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竟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竟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的目标。

教学中如何开展“集体研究式学习”呢?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更新观念是根本。

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虽然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但总跳不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出题你做题”的怪圈,问题就在于教者的教育教学观念仍然没有转变,所谓的“主动学习”只是一种形式。

教育观念,首要的是学生观。

在整个教学教程中,不能让学生被动地、带着焦虑、畏惧甚至厌恶的情绪学习,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视为学习的小主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估计每个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体验,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

二、创设情境是前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的知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积极探索研究新知识。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今年国庆节,我们外语分校一年级有50名小朋友加入少先队组织,学校需要买一些红绸做红领巾,如果让你当采购员,你打算怎样做?学生有的取下自己的红领巾测量、讨论,有的目测、估计,最后把问题归结为要学会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我接着引导:今天我们都来当一回小数学家,利用手边的学具,自己拼一拼,小组同学可以讨论,看谁能发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为下一步教学的展开夯实了基础。

三、合作探究是重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当今重大的科技发明无一不是高度合作的结晶。

合作学习与独立探索并不矛盾,相反,它充分尊重学习个体,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

合作探究可以采取以下的形式:
1、小组主题讨论。

在小组主题讨论时,每人负担一项工作,如主席、记录员、第一发言人、第二发言人。

小组围绕一个主题讨论。

比如,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老师组织学生分组实验、讨论,在讨论、交流中发现、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角色扮演。

针对某一项主题,模拟真实情境,由小组成员分别担任情境中的各个角色。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通过模拟情境解决应用问题的讨论。

3、称之为“头脑风暴”的讨论。

讨论时,请各组成员尽量把想到的点子写下来,越多越好。

然后,一一讨论各组所提出的想法,产生思维的火花。

比如,教学题多解、一题多问,就用到这样的讨论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还会出现几个强者独霸一方,其余同学旁听的局面。

可以通过师生讨论规定小组合作规则,如:学习合作中不讲无关的话,要求人人参与讨论,认真听他人发言,不随意批评别人的意见,等。

四、适时点拨是关键。

“集体研究式学习”中,教师不再以教学活动主宰者的面目出现,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点拨:为避免学生探索的盲目性,在知识疑难之处、学习受阻之时作引导点拨、精讲释疑,提升学生的感受力、判断力、联想力和创造力;二是激活:为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避免部分学生对集体产生依赖心理,及时激励评价。

有些老师担心:放手让学生探索会走弯路,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

这里可以引用社会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话作答:“我们甚至‘期望’学生犯错误,因为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便可获得明天的成功”。

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多一点的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拓展深化是必然。

目前使用的数学教材,其中的习题几乎都具备完整的条件和问题,解题的任务是寻找唯一的答案。

这样的练习,容易使学生满足于得到正确的答案,对于解题思路的多样性,问题的内在因素都缺乏进一步地研究的探讨。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老师善于运用。

”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用新大纲的新理念,创造性地用好教材,练习的设计既要重视双基的训练,又要体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仍以前面讲到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为例,在围绕新知识的巩固练习完成以后,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当好采购员,完成采购任务?”学生计算出了做50条红领巾所需的红绸,有的学生提出了不同见解,有的说:“采购时还要比较一下红绸的质量和价格,‘货比三家’再决定买哪一种。

”有的说:“裁剪过程中有损耗,所以答案应该是‘至少买这么多红绸’,实际要多买一些。

”热烈的讨论,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也使学生切身体验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需要说明的是:“集体研究式学习”不要拘泥于一种形式,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教材性质、课堂类型灵活安排教学流程。

例如:起始教材教学可略去“复习旧知”一环;知识点
较多的课可让“探究”、“深化”交替进行;练习课要分解“深化阶段”各个环节,使之层层推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