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精神病案例分析2

合集下载

精神障碍的法律问题案例(3篇)

精神障碍的法律问题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A区居民李某,因家庭矛盾导致精神崩溃,被诊断为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

在治疗过程中,李某的病情有所好转,但仍无法完全恢复正常。

某日,李某因病情反复发作,情绪失控,闯入邻居张先生家中,将张先生的财物损坏,并对其进行殴打。

张先生报警后,公安机关将李某带至公安机关接受调查。

在审理过程中,李某的监护人提出,李某患有精神障碍,无法完全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请求法院对李某从轻或减轻处罚。

二、法律问题分析1. 精神障碍患者的刑事责任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8条的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本案中,李某在犯罪时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且经过法定程序鉴定确认,其无法完全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因此,李某在犯罪时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不负刑事责任。

2. 精神障碍患者的民事责任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3条的规定,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本案中,李某在犯罪时虽然无法完全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但其仍具有一定的民事行为能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32条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

监护人尽到监护责任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

本案中,李某的监护人已经对其尽到监护责任,因此,李某的监护人应对张先生的损失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法律精神医学案例分析(3篇)

法律精神医学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疾病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公民健康的重要因素。

在司法实践中,精神疾病患者的刑事责任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等问题日益凸显。

法律精神医学应运而生,旨在为司法机关提供专业的精神病学鉴定意见,为案件的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以一起故意伤害案件为例,分析法律精神医学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二、案情简介被告人李某,男,25岁,无业。

2019年4月,李某因感情纠纷与被害人王某发生争执。

在争执过程中,李某持刀将王某刺伤,致王某重伤二级。

案发后,李某被公安机关抓获。

在侦查阶段,公安机关对李某进行了精神病学鉴定,鉴定意见为:李某无精神疾病,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三、法律精神医学鉴定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对李某进行了法律精神医学鉴定。

鉴定机构选择了具有丰富经验的法医精神病学专家,对李某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心理测评和实验室检查。

以下是鉴定过程中的主要情况:1. 病史询问:鉴定专家详细询问了李某的既往病史、家族病史、个人生活经历、工作经历、精神状态等,了解到李某在案发前有抑郁情绪,但未接受过系统治疗。

2. 体格检查:鉴定专家对李某进行了全面的体格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

3. 心理测评:鉴定专家对李某进行了心理测评,结果显示李某在案发前存在抑郁情绪,但未达到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

4. 实验室检查:鉴定专家对李某进行了血液、尿液等实验室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

综合以上检查结果,鉴定专家得出结论:李某无精神疾病,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四、案例分析本案中,法律精神医学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本案中法律精神医学的几个关键点:1. 鉴定程序的合法性:法律精神医学鉴定应当遵循法定程序,确保鉴定过程的公正、公平。

本案中,鉴定机构选择了具有丰富经验的法医精神病学专家,确保了鉴定意见的客观性。

2. 鉴定方法的科学性:法律精神医学鉴定应当采用科学的方法,确保鉴定意见的准确性。

本案中,鉴定专家对李某进行了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心理测评和实验室检查,全面评估了李某的精神状态。

法律精神病学案例(3篇)

法律精神病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件,犯罪嫌疑人刘某因精神分裂症被送至医院治疗。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对刘某的刑事责任能力产生了疑问,遂委托精神病学专家进行鉴定。

经过鉴定,刘某在作案时患有精神分裂症,具有部分刑事责任能力。

现将此案例进行分析。

二、案件经过1. 案件发生某日晚,刘某因与邻居赵某发生纠纷,持刀将赵某砍伤。

事发后,刘某被公安机关抓获。

2. 案件审理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对刘某的刑事责任能力产生了疑问。

考虑到刘某曾患有精神分裂症,法院决定委托精神病学专家进行鉴定。

3. 鉴定结果精神病学专家对刘某进行了鉴定,认为刘某在作案时患有精神分裂症,具有部分刑事责任能力。

三、法律精神病学分析1. 精神分裂症与刑事责任能力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精神疾病,患者通常表现为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异常。

根据我国《刑法》第十八条的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本案中,刘某在作案时患有精神分裂症,具有部分刑事责任能力。

根据鉴定结果,刘某在作案时对自身行为具有一定的认识和控制能力,但受到精神疾病的影响,对自身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因此,刘某在犯罪行为上具有一定的责任能力。

2. 部分刑事责任能力与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第十八条的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对于具有部分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本案中,刘某在作案时具有部分刑事责任能力。

根据鉴定结果,刘某在作案时对自身行为具有一定的认识和控制能力,但受到精神疾病的影响,对自身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因此,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可以依法对刘某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 案件处理根据鉴定结果,法院认为刘某在作案时具有部分刑事责任能力。

精神分析案例分析之二

精神分析案例分析之二

• P在二哥结婚当天离家出走,家里当时
没人知道P到哪里去了,也不找P说明 什么? • 这种不含常理的生活作风背后一定有 一个不合理的家庭环境。 生活风格(Life style):即一个人 在早期社会生活道路上已经定型化的 行为模式。个体家庭气氛、出生次序、 有无父亲等因素对性格类型有重要的 影响。
• P出生后,无法得到母亲的连续照料和保护, 没有得到母亲对孩子的需要所给予的不停地 关注。P无法与母亲建立起积极的,令人满意 的“共生关系”。同时,母亲也无法满足孩 子的口腔欲求(人工喂养)。于是口欲不足, 情感和皮肤饥饿,导致P共生期心理发育不顺 利,P将无法满足的欲望、冲动等压抑到潜意 识。使P的心理发育“固着”在口腔期。因此, P无法发展同周围人群和社会环境的稳定的基 本信任,自信心也无法建立,逐渐形成“自 恋型人格障碍”---对批评的反应愤怒、诡辩 或感到耻辱,喜欢他人为自己服务。过分地 自高自大。
• P再次来诊,事先没有提前告诉D(指 心理治疗师,下同),又是在D下班时 来诊,而D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接待P。 按理P要说对不起,并感谢D休息时间 接待她,但P什么也没说。 • 说明P不能理解或感觉到别人也是一个 人,也有自己的需求,P不能理解、尊 重别人的要求和利益,这是P心理发育 不成熟的一种表现。 • P心理发育不成熟的原因是什么?
• 那为什么电梯是从21层开始滑梯,滑到11层 停止的呢? • 可以让W对21和11这两个数字做联想。原来, 做梦的头天晚上她听说两组同学申请的研究 经费批下来了,一组是一万另一组是一万一, 加起来正好是两万一。她听了很后悔没去申 请研究经费。因此滑落的电梯还象征着经费 的流失啊。 • 在梦的最后W和J赶着新开的那班电梯下楼了 • 也就是说今年的这次论文大赛虽然能赶上, 但是对学业的提升并没什么帮助了,因为W 和J是乘着电梯下楼而不是上楼。

重型精神病案例分析2

重型精神病案例分析2

焦虑性神经症 恐怖性神经症 惊恐障碍
患者最初可能主 患者可能因为恐 患者可能表现出
诉与紧张有关的 惧而回避或限制 一种或更多的躯
躯体症状(例如: 某些活动。
体症状(例如:
头痛,心脏剧跳) 他们难于就诊、 胸痛,头晕,气
或者失眠。进一 去购物或拜访别 短)。进一步询
步询问会发
? 一般资料:男性,20岁,待业,因主述情绪低落,压抑、厌 学,而来咨询。
? 案例介绍:求助者性格较内向,由于父母教育严格,因此从 小学习很努力,成绩也较好。中考时因感冒发烧发挥失常, 只考上一所普通中学,而该学校学习环境不好,学生间打架 斗殴不断。高一时因不愿意帮别人写作业、不愿意欺负弱小 同学等被其他同学辱骂、殴打,感到自己无能,自我评价较 低,后逐渐变得拘谨、胆小,学习成绩也明显下降。从此打 不起精神,闷闷不乐,自卑感强,认为别人都讨厌自己不愿 与自己一起玩,而他人认为其不合群。求助者曾多次想向父 母提出换学校又怕给父母添麻烦而没说,父母并没在意其异 常,只是要求他努力学习,求助者只好坚持上完高中。虽然 埋头苦学但成绩始终不理想。
? 求助者母亲:这孩子从小身体健康,学习、 生活很顺利,只是性格内向,我们管教也比 较严厉。半年前与女朋友分手了,心里很难 过,经常暗自流泪,情绪较为低落,遇到一 点小事就发脾气。开始变得敏感多疑,总是 说有人跟他过不去,说他的坏话,甚至窗外 有人咳嗽也认为是冲着他的。有时又笑容满 面地告诉别人自己罪恶累累,有人在背后捉 弄他。外出时拒绝乘坐地铁,问其原因,他 说在站台上时,总是控制不住想跳下去的念 头,为此感到很害怕。
? 了解资料:丈夫反应:我妻子初中毕业后就进工厂了,一向
工作兢兢业业,是劳动模范。半年前退休后在家,刚开始很 好的,很勤快的作家务。但2个月前,我发现她好像有心事,

精神科法律案例讲解(3篇)

精神科法律案例讲解(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本案例涉及一位患有严重抑郁症的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自杀身亡的事件。

患者小明(化名),男性,30岁,因长期抑郁、失眠、乏力等症状入院。

入院后,医生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评估,诊断为重度抑郁症。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给予小明抗抑郁药物和心理治疗。

二、案例经过1. 入院治疗:小明入院后,医生根据其病情制定了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在治疗初期,小明的症状有所缓解。

2. 病情反复:然而,在治疗过程中,小明的病情出现了反复,他经常表现出消极情绪,甚至有自杀的念头。

3. 医疗措施:针对小明的病情,医生采取了以下措施:- 加强药物治疗,调整剂量;- 定期进行心理治疗,帮助小明树立信心;-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其心理状况。

4. 自杀身亡:尽管医生采取了上述措施,但小明在住院期间仍然自杀身亡。

警方调查发现,小明在自杀前曾向医护人员表达过自杀意愿,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法律责任分析1. 医疗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构成医疗事故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本案例中,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虽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未能有效预防患者自杀行为,存在一定的过失。

因此,医生和医疗机构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医疗责任。

2.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2条,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包括: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在本案例中,小明是自杀身亡,不属于他人故意杀人的情况,因此医生和医疗机构不承担刑事责任。

3. 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因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本案例中,由于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过失,导致患者自杀身亡,医疗机构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患者家属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医疗机构赔偿损失。

精神疾病病例分析

精神疾病病例分析

精神疾病病例分析某精神疾病病例分析精神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它对个体的生活和社交功能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分析一个精神疾病的病例,以期增加我们对这一领域的理解和认识。

病例背景本病例涉及的患者是一名30岁的男性,名叫小明。

小明在过去几个月经历了许多生活变化,包括失业、失去挚爱的宠物和离婚。

这些事件给了他巨大的心理压力,进而导致了他日益严重的情绪不稳定和行为异常。

主诉小明主要抱怨自己感到极度的无助和绝望。

他描述自己整日沉浸在消极的情绪中,经常失眠、食欲减退,并失去了原本的生活乐趣。

此外,他经常出现愤怒爆发和自残的行为,使他的家人非常担忧。

病史和评估小明曾经就诊于精神科医生,医生进行了全面的病史和心理评估。

通过与小明详细交流,医生了解到他的家庭背景和过去的心理状况,同时采集了社交功能和焦虑抑郁症状的问卷调查。

诊断和治疗计划根据病史和评估结果,小明被诊断为一个患有严重抑郁症的患者。

医生建议他接受心理治疗和抗抑郁药物的综合治疗。

心理治疗的目标是帮助他逐渐重新建立起积极的情绪和生活乐趣,同时控制自残行为和愤怒爆发。

治疗进程和效果小明开始定期接受认知行为治疗。

治疗过程中,他学会了更好地面对困难和压力,培养积极的心态,并改善了他的社交能力。

此外,他还积极参与社区支持团体,与其他患者分享经验和互相支持。

在几个月的治疗后,小明的情绪波动明显减少,自残行为和愤怒爆发的频率也大幅降低。

注意事项和康复计划尽管小明的病情有所好转,但他依然需要长期的康复计划来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医生建议他继续进行心理治疗并定期复诊,以确保他的进展持续稳定。

此外,他还被提醒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良好的社交联系,并在需要时及时寻求支持和帮助。

结论这个病例展示了一个精神疾病患者的病史、评估、诊断和治疗过程。

通过综合运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小明的情绪不稳定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

然而,长期的康复计划和社会支持仍然是他恢复和维持心理健康的关键。

精神病人典型法律案例(3篇)

精神病人典型法律案例(3篇)

第1篇案件背景:张某,男,35岁,某市居民。

因长期患有精神分裂症,于2010年被诊断为精神病人。

张某性格孤僻,生活懒散,时常出现幻觉和妄想。

2019年5月,张某因一次争吵情绪失控,持刀将邻居李某刺伤,导致李某重伤二级。

此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关于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认定成为本案的核心争议。

案件经过:2019年5月某日,张某因邻里纠纷与邻居李某发生争吵。

在争吵过程中,张某情绪激动,突然持刀向李某刺去。

李某躲闪不及,被张某刺中左胸,导致重伤二级。

案发后,张某被立即抓获。

鉴定意见:经法医鉴定,张某患有精神分裂症,案发时处于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期,不能辨认或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但是,本案中张某在犯罪时正处于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期,属于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不正常的时候犯罪,依法不负刑事责任。

审理过程:本案经某市人民法院审理,法院认为,张某患有精神分裂症,案发时处于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期,不能辨认或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张某不负刑事责任。

但鉴于张某的行为已造成李某重伤,法院依法判决张某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判决结果:某市人民法院判决如下:1. 张某不承担刑事责任。

2. 张某赔偿李某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共计人民币30万元。

案例评析:本案涉及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认定问题,具有以下法律意义:1. 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认定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的规定,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但是,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不正常的时候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本案中,张某在犯罪时处于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期,属于精神不正常状态,依法不负刑事责任。

2. 精神病人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虽然精神病人不负刑事责任,但因其行为可能给他人造成损害,仍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本案中,张某的行为导致李某重伤,法院依法判决张某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求助者母亲:这孩子从小身体健康,学习、 生活很顺利,只是性格内向,我们管教也比 较严厉。半年前与女朋友分手了,心里很难 过,经常暗自流泪,情绪较为低落,遇到一 点小事就发脾气。开始变得敏感多疑,总是 说有人跟他过不去,说他的坏话,甚至窗外 有人咳嗽也认为是冲着他的。有时又笑容满 面地告诉别人自己罪恶累累,有人在背后捉 弄他。外出时拒绝乘坐地铁,问其原因,他 说在站台上时,总是控制不住想跳下去的念 头,为此感到很害怕。
抑郁症—F32#
❖ 主诉
❖ 患者最初可能表现出一个或更多的躯体症状(疲乏,疼 痛)。进一步的询问会发现抑郁或兴趣的丧失。
❖ 有时易激惹是主要的问题。
❖ 诊断要点
❖ *心境低落或悲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兴趣或快感缺失
❖ 下列相关症状经常出现:
❖ 睡眠紊乱 自罪或丧失自信 疲乏或精力减退或性欲减退
❖ 激越或运动、言语迟缓 食欲紊乱 自杀观念或行为
❖ 同事反映,工作时总是发呆,做事丢三拉四,很少 与人交流。现在基本不上班了,整天呆在家里。原 来母子感情很深,可现在当母亲生病或不舒服时, 关心体贴的话越来越少,变得疏远和冷淡。与病前 相比,判若两人。总说自己肚子不舒服,也说不清 具体地方和怎么不舒服。做事情缺乏应有的主动性 和积极性,行为被动,生活变得懒散,不叠被,不 洗脸。但对家中的门窗是否关好特别关注,尤其在 晚上总是检查多遍才行。劝其来心理咨询,说自己 又没精神病,干吗去看心理咨询。这次是说来进行 健康咨询,才勉强前来。
F20-F29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性障碍 精神分裂症 分裂型障碍 持久的妄想性障碍 急性而短暂的精神病性障碍 感应性妄想性障碍 分裂情感性障碍 其它非器质性精神病性障碍 未特定的非器质性精神病
F30-F39心境[情感]障碍 躁狂发作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发作 复发性抑郁障碍 持续性心境[情感]障碍 其它心境[情感]障碍 未特定的心境[情感]障碍
❖ 其他资料:求助者病前工作认真,做事力求完美, 能力好,是劳动模范,性格偏内向,人际关系良好。
❖ 咨询过程:求助者以前没有情绪低落或高涨持续存 在现象。病前人际关系良好。月经正常,性生活明 显减少有2个月。谈话过程求助者低头,表情忧伤, 有时还哭泣。没有抱怨别人,但是对自己很自责, 让丈夫洗碗感到很不应该。在鼓励下交谈仍然被动, 回答问题时反应慢。在掌握基本资料后,对求助者 进行了解释,指出是由于她的情感障碍,才出现其 他的症状。求助者最后表示自己希望能够获得治疗。
❖ 了解资料:丈夫反应:我妻子初中毕业后就进工厂了,一向 工作兢兢业业,是劳动模范。半年前退休后在家,刚开始很 好的,很勤快的作家务。但2个月前,我发现她好像有心事, 整天闷闷不乐的,做事没有精神,说话反应慢。晚上睡觉时 老翻来覆去睡不好,我看她精神不好就劝她去看看医生,大 概一个半月前我带她去看内科,医生说她是“更年期综合症, 失眠”,配了些安定,吃了药后睡眠好了些,看上去精神也 好了些。但近一个月来我看她越来越瘦,吃饭没胃口,还说 胸口被东西堵牢了,吃不下,人也瘦了好几斤。每天除了做 饭就在床上躺着,也不看电视。这2~3天,特别厉害,我下 班后发现她连饭也不作了,还说生活没意思,我想可能是她 一个人在家太寂寞了,打算陪她出去散散心。今天早上我回 来拿忘了带的东西,发现她正在系绳子要上吊,说她不想活 了,我就带她来了。
❖ 精神分裂症 ❖ 神经症(焦虑症、强迫症、疑病症、恐怖症)
(抑郁性神经症 、神经衰弱) ❖ 抑郁症
案例一
❖ 一般情况:男,25岁,未婚,公司职员。
❖ 求助者自述:近半年来感觉心烦意乱、头痛,因为 总有人在说我的坏话。我发现每天只要我一走进办 公室,同事们就马上不说话了,我知道他们刚才肯 定在讲我的坏话。有时回到家里,我耳朵里还能听 到他们的议论,说我这个人太花心、缺德、破坏别 人夫妻关系等等。这种声音时隐时现,我自己根本 控制不了。最初我不清楚是怎么回事,现在我明白 了,是有人用电磁波在控制我,指挥我的大脑,使 我失去了自由。你说,我还能去上班吗?
F40-F48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 恐怖性焦虑障碍 其它焦虑障碍 强迫性障碍 严重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 分离[转换]性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 其它神经症性障碍
F50-F59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 进食障碍 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非器质性障碍或疾病引起的性功能障碍 产褥期伴发的精神及行为障碍,无法在它处归类 在它处分类的障碍及疾病伴有的心理及行为因素 非依赖性物质滥用 F59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未特定的行为综合征
❖ 单选:你对该求助者病程的判定是( )。 ❖ (A)两年 (B)三年 ❖ (C)四年 (D)五年 ❖ 多选: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 )。 ❖ (A)意向下降 (B)兴趣下降 ❖ (C)精神低落 (D)情绪低落 ❖ 单选:该求助者情绪方面最主要的症状是( )。 ❖ (A)焦虑 (B)抑郁 ❖ (C)强迫 (D)恐怖 ❖ 单选:该求助者“不想继续学习,也不想找工作”的原因最可能是( )。 ❖ (A)性格内向 (B)成绩下降 ❖ (C)高考失利 (D)意向下降 ❖ 单选:对该求助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 ❖ (A)焦虑性神经症 ❖ (B)强迫性神经症 ❖ (C)抑郁性神经症 ❖ (D)疑病性神经症
抑郁神经症
❖ ①兴趣减退甚至丧失。 ❖ ②对前途悲观。 ❖ ③无助感。 ❖ ④感到精神疲惫。 ❖ ⑤自我评价低。 ❖ ⑥感到生活或生命本身没有意义。 ❖ 从上症状至少持续两年,且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
处于抑郁状态。
案例三
❖ 女性,44岁初中文化,已婚,退休工人。失眠,情绪低落2 个月,伴有想死念头3天,由丈夫和弟弟陪来。
虑是主要的。
患躯者体有症时状表(现心出悸,述式的 。典型发作方
气短,“哮
喘”)。询问会
发现某些特定的
恐惧。
重性精神病
案例分析
ICD-10
❖ F20-F29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性障碍* ❖ F30-F39心境[情感]障碍* ❖ F40-F48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 ❖ F50-F59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 ❖ F60-F69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 ❖ F70-F79精神发育迟滞 ❖ F80-F89心理发育障碍 ❖ F90-F98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
❖ 一周之后,有一天晚上,丈夫说要出去赴宴,自己在家看电 视。丈夫刚出门,我看着看着电视突然感到心慌,再次出现 呼吸困难,赶紧给丈夫打电话,丈夫赶回来,把我送到急诊 科。仍然是吸氧,输液,逐渐缓解。做心电图,也没有异常, 只有窦性心动过速。可是,医生也说不出什么问题。从这以 后,三两天就会发生一次,几乎都一样,每次持续半小时左 右。眼看丈夫要开学了,可是我的病还没查出结果。已经看 了几家医院,都没查出问题,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整天 担心自己有严重疾病,朋友和家人怎么安慰我都没有用。昨 晚又有一次类似发作,再去医院急诊仍未发现与器质性病变 有关,再次用安定(肌肉注射)后缓解,医生怀疑是心理问 题,建议我看看心理咨询师,我也觉得可能跟我的心理因素 有关,就来了。
❖ 注意集中困难 焦虑或精神紧张症状也经常出现。
案例四
❖ 一般资料:女性,25岁,护士。
❖ 主诉:反复发作呼吸困难、心慌两月余。
❖ 求助者自述:两个月前,丈夫接到硕士研究生录取 通知,九月份就要去外地就读。丈夫接到通知以后 专门请同事在家喝酒,当天晚上,我送他的同事回 家的路上突然感到心慌、脉率加速、呼吸困难,有 窒息感和濒死感,惊恐不安,全身发抖,出汗,去 医院急诊,排除甲状腺危象发作,用安定静脉点滴 约1小时后缓解回家。次日能正常上班工作,但是 非常担心再次发作,因为一直没有查明原因。每到 下班回家,都非常担心。
❖ 两年前未能考上大学,复读一年后仍然没有考上, 之后变得很少与人交流,独来独往,家长邻居都认 为其不活泼。不像男子汉。求助者不想继续学习, 也不想找工作,半年前曾有过一两次工作机会,因 自身原因没有坚持下来。每天无所事事,打不起精 神,没有自己想干的事情,对什么都没有兴趣,觉 得活着没有一点意义,感到极度痛苦。曾多次到医 院就诊,发现没有明显器质性病变,医生考虑其可 能有“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建议看心理 门诊。但自己不知道有无心理问题。
焦虑性神经症 恐怖性神经症 惊恐障碍
患者最初可能主 患者可能因为恐 患者可能表现出
诉与紧张有关的 惧而回避或限制 一种或更多的躯
躯 体 症 状 ( 例 如 :某些活动。
体症状(例如:
头痛,心脏剧跳)他们难于就诊、 胸痛,头晕,气
或者失眠。进一 去购物或拜访别 短)。进一步询
步询问会发现焦 人。
问可发现下面描
案例二
❖ 一般资料:男性,20岁,待业,因主述情绪低落,压抑、厌 学,而来咨询。
❖ 案例介绍:求助者性格较内向,由于父母教育严格,因此从 小学习很努力,成绩也较好。中考时因感冒发烧发挥失常, 只考上一所普通中学,而该学校学习环境不好,学生间打架 斗殴不断。高一时因不愿意帮别人写作业、不愿意欺负弱小 同学等被其他同学辱骂、殴打,感到自己无能,自我评价较 低,后逐渐变得拘谨、胆小,学习成绩也明显下降。从此打 不起精神,闷闷不乐,自卑感强,认为别人都讨厌自己不愿 与自己一起玩,而他人认为其不合群。求助者曾多次想向父 母提出换学校又怕给父母添麻烦而没说,父母并没在意其异 常,只是要求他努力学习,求助者只好坚持上完高中。虽然 埋头苦学但成绩始终不理想。
❖ 自我陈述:我是在半年前退休的,刚开始还好。后来就觉得 无聊,很烦躁。想打电话给丈夫又怕影响他工作,儿子在大 学读研究生也很忙。晚上睡不着,有时只睡1~2个小时,心 情也越来越差,做事没精力,对什么事都没兴趣。每天早上 丈夫出门的时候,就开始担心这一天该怎么过,他下班后会 好些。记性也越来越差,连做饭都会忘放调料。我越想越觉 得自己没用,再这样下去会害了丈夫和儿子的,所以,我就 想死了算了(哭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