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心灵》精神分裂症分析

合集下载

《美丽心灵》精神分裂症分析

《美丽心灵》精神分裂症分析

《美丽心灵》观后感——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评分8.8的电影,其艺术含量不言而喻。

但是如果要从心理角度来对影片主角纳什进行变态心理分析,就需要剔除该人物作为电影形象的艺术加工成分,将他作为一个精神分裂症天才的独特案例,加以分析。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最常见的重性精神病。

是一种对患者本人和家庭成员的生活产生强烈影响的复杂的综合症。

该病症的心理异常表现十分复杂多样,基本特点是病人的精神活动与现实环境相脱离;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互不协调,甚至相互分裂。

会出现的病症有:思维障碍(其中包括联想障碍、逻辑进程障碍和妄想)、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感知觉障碍和一些其他的异常表现。

下面,我就首先从症状表现来分析纳什的精神分裂症。

一、症状表现1、思维障碍通过影片的描述,我发现在思维障碍方面,纳什患有妄想。

妄想是精神分裂症最显着的症状之一。

对于观察者来说,妄想的内容十分古怪,表明患者与现实的脱离。

常见的妄想有夸大妄想、被控制感、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和躯体妄想。

夸大妄想是由那些对个体而言非常重要的信念构成的。

影片中纳什是个数学天才,他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名气,并且在五角大楼成功地破解了密码。

可是他并不满足于那些将军不太热情的感谢。

于是国防部的帕切尔出现了,将关系到15万人的生命的项目交托与他。

纳什觉得自己就是拯救国家于危难的英雄。

这就是纳什的夸大妄想的表现。

除此之外,纳什还有被害妄想。

严格来说,从他一开始接受帕切尔的任务时,他就时刻担心事情败露。

每次那个荒废的仓库寄密件时,都担心有人跟踪而神情紧张。

在一场幻觉的枪战过后,纳什以为自己的为国安局破译间谍密码的工作暴露了,于是他就变得更加紧张,时时刻刻都会注意身边的人是不是来抓自己。

直到在一次大学演讲上,几个精神病院的医生真的来“抓”他医院时,他拼了命的逃跑。

牵连观念是指某些人或事对个体具有特殊意义。

就像纳什,他坚定不移的认为美国的所有报刊杂志里藏着关系到15万人生命的国家机密,并且只有他能够看得出来。

美丽心灵观后感精神疾病与爱的治愈

美丽心灵观后感精神疾病与爱的治愈

美丽心灵观后感精神疾病与爱的治愈美丽心灵观后感精神疾病与爱的治愈《美丽心灵》是一部由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的电影,它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智能人类幻觉病院中的故事。

影片并没有按照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而是通过跳跃的时间线展示了主人公约翰·福布斯在精神疾病中寻求治愈的过程。

在观影过程中,我深受触动,并对精神疾病和爱的治愈产生了一些思考。

首先,影片中揭示了精神疾病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

约翰·福布斯在大学时期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这让他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煎熬。

他的家人因无法理解他的病情而对他产生了误解和遗弃,甚至对他实施了电击治疗。

这种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和对待方式的不当,使得约翰更加孤独和无助。

正是这种对精神疾病的不理解,使得约翰陷入了深深的绝望,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然而,正是在这个困境中,女主角艾丽斯的出现给约翰带来了希望。

艾丽斯是一位精神病学教授,在遇到约翰之后,她从一开始就对他抱有同情和理解。

她用一种温暖和关心的态度来对待约翰,与他进行交流,逐渐让他适应了幻觉病院的环境,并重获了对生活的向往。

影片中的这段感情描写展示了爱的力量和温暖,正是爱的力量让约翰重新开始了治愈之路。

同时,影片也提醒着我们要更加关注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需求。

在幻觉病院中,约翰遇到了一位智能的患者,她认为自己是病院中被误关的患者,并坚持认为外面的世界才是真实的。

约翰逐渐与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帮助她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病情。

这个情节提醒着我们不仅要关注精神疾病的治疗,更要关注患者内心的需求。

用爱和理解来对待患者,才能真正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在观影后,我对精神疾病的认知产生了一些变化。

以前我对精神疾病多少存在一些偏见和误解,认为这些患者不过是脑子有问题,无法正常生活。

然而,在《美丽心灵》中,我看到了他们的孤独和无助,看到了他们渴望被理解和被关注的心声。

精神疾病并不是他们的错,而是一些复杂的原因导致的。

我们应该用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和帮助精神疾病患者,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关注。

《美丽心灵》男主角纳斯的心理分析

《美丽心灵》男主角纳斯的心理分析
(三)精神的分裂
纳斯那些膨胀的情感需要是无意识侵入意识并控制意识的缺口。被纳斯忽视了的这些无意识通过幻想表现出来之后,纳斯的人格就被逐渐分裂了。无意识的那些原型已经形成一个个自我。他们相互独立,并常常取代纳斯头脑中的现实世界。对于精神病人而言,当这些分裂出来的自我与正常情况下的自我常常发生冲突时,原本现实的自我会逐渐失去勇气和能力,以致于病人完全受到幻想世界的控制。影片中,当纳斯感到危险并表示不愿继续工作下去时,他受到了帕切尔的威胁,于是一次又一次地妥协。对于他来说,那些幻觉都是真实的。当他被带入精神病院,并被告知他已经患病时,他不相信,并认为这是苏联人的阴谋。而当艾丽莎去探望他,并且把他自己整理的那些资料原封不动地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仍然不能接受现实。但在内心里面,他是相信艾丽莎的。这时他的幻想世界开始受到了冲击,头脑中的"真实"与现实中的真实的矛盾,令纳斯感到非常痛苦,他挖开了手腕去寻找那个可以放射号码的二极管。之后,他接受了电击治疗。罗森医生说:"现在他正经历着精神分裂症者最难熬的阶段,那种已经不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的恐惧……"。
国防部官员帕切尔--英雄原型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成功,每一种文化里面都有英雄意识,这是我们深层的心理需要。但对于纳斯而言,这种深层的心理需要是通过幻觉表现出来的。第一次出现帕切尔幻觉时,纳斯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名气,并且在五角大楼成功地破解了密码。但是对于一个不能接受失败的人来说,成功越大,就越害怕失败。他需要更多的成就感来缓解他潜意识中害怕失败的焦虑。帕切尔令纳斯感到自己是一个英雄,因为他们的"项目"关系到15万人的生命。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参与这样的一项工作是纳斯心灵深处的理想和欲望。
《美丽心灵》的编剧阿基瓦·戈尔兹曼对剧情作了精心安排,男主角纳斯的扮演者罗素·克洛的表演也出神入化。还有普林斯顿金秋美丽的校园,沉稳而空灵的音乐,层叠相融的镜头,所有这些都使《美丽心灵》成为一部精致而美丽的电影,并一举夺得奥斯卡的四项大奖。然而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电影中纳斯那些奇妙的思想、传奇的经历,而真正打动人心还有艾丽莎带来的动人的爱情,那是纳斯经历了一生传奇体会到的人性的美丽。

通过《美丽心灵》看精神分裂者自我治疗的可行性

通过《美丽心灵》看精神分裂者自我治疗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 陈利. 1 】 基于绩效技术的大 学教师教学能力开发研究【】 D . :南京航天 南京
航空大 学,20 . 06
[刘婉华,田静. 2 ] 机制创新一 究型大学教师队伍教 学激励机制的创 新与 研
实践[】 c. 北京:清华大学. 嘲章学诚. 文史通义:第三百三十三卷 .
会 更 加 明显 。
尔奖。影片中纳什后半生一直同精神分裂做 斗争并最终战胜疾病 ,其 中 他自 我治疗起 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 关键词】精神分裂 ;自我治疗 ;人本主义


电影剧情概要
约翰一 纳什不到二 十岁便就读于普林斯顿 大学攻读博士学 位 ,且是拿全额奖学金 的少数人之一 。在读博士期间他 并不上 课 ,认为那对他增长知识是没有作用的 ,同时他积极寻找一种 新 的经 济理论 ,经过长 时间 的努 力终 于写成博 弈论 的毕业论 文 。二十一岁博 士毕业后便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和研 究。正 当 事业蓬勃发展 时,却在三十多岁被证实患上精神分裂症 。被送 进 过专业 的精神病医 院,此后出院。但后来复发,却未选择再 进精神 病院 ,而 是选择 在家通过 自己和 他人 的帮助来 克服疾 病 。最终通过 自己和周围人的不懈努 力终于战胜 了精神分裂并 获得诺 贝尔经济学奖 。 或著书立说 ;英 国凡有终身职位 的教师每六年可一年科研和著 述假期 。发达 国家 的经验 虽不可照搬, 但为提 高教师 教学与科 研 能力, 该而且尽 能积极创造条件, 应 如加大购买先进科研设施 的资金投入力度;设立教学研 究基金 、学术著作 出版基金、科 研成 果转化基金 ;安排合 理的学术假期等, 在一定程度 上提高 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 )建立有效的奖励 制度 ,注重公平的激励 机制 三 首 先 ,报酬 和奖 励的种类 应该 能在一 定程度上满 足青 年 教师的需求 ,能够缓解青年教师的现实压力。俞文钊[研 究结 5 ] 果发现,当前青年教师 最重视 的奖励方式是提高工资与提高职 称 ,其次是奖金和荣誉 。

美丽心灵男主角纳斯心理分析

美丽心灵男主角纳斯心理分析

对电影《美丽心灵》男主角纳斯的心理分析摘要:电影《美丽心灵》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一部心理电影剧,男主角纳斯是典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本文从电影中纳斯的言行举止等表现来分析纳斯的心理,并从分析心理学的角度来探究纳斯患精神分裂症的心理原因,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电影和精神病患者。

关键词:纳斯情感无意识原型通常,当人们谈到精神分裂症患者时,反应仍是感到恐惧、不可思议和排斥、歧视,生活在真实社会、普通生活中的正常人是很难理解精神病患者的那些怪异行为和举止的。

可是现在社会上,精神病人却是越来越多了,他们不仅需要得到医生和心理工作者的关注,还需要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支持。

电影《美丽心灵》是一部关注精神病人,呼唤大众正确对待精神病和精神病人,并向观众示例了治疗精神病的一些正确方法。

为了更好地理解电影,更好地理解纳斯的心灵,我们要通过一些心理分析的观点来解释影片男主角的行为。

一、个性分析:思维与情感的冲突(一)思维与情感的不平衡《美丽心灵》展现了一个天才的思想。

影片男主角纳斯,西弗吉尼亚的天才,在他的思想中,数学似乎可以解释一切。

他观察生活中的一切,并用数学公式和数学推理来表达生活中的一切。

他的著名的博奕论的灵感就是来源于对酒吧里的男女社交活动的观察。

与他在数理世界中的追求相反的是,他对现实生活的热情不大。

他生性孤僻,言语不多,拒绝社交,与其他同学的生活格格不入。

无疑,纳斯的思想和情感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

(二)三种非理性情感1、对失败的恐惧:他害怕失败,拒绝失败,并且不能接受失败。

影片里有一个场景是竞争对手汉森向纳斯挑战下棋比赛,开始,他很自信坚决认为自己不会输。

但是当输了比赛结束,他完全不能相信自己竟然输了的事实。

纳斯追求成功,追求荣誉,他的情感被这欲望深深地占据着。

2、孤立的无奈:纳斯虽然有超人的智力,却是个孤独的才子,有着与世隔绝的态度。

电影中他有几次谈到自己对别人的看法。

他第一次与幻想中的查尔斯聊天的时候就说道:“我不太喜欢人们,人们也不太喜欢我。

《美丽心灵》与对精神疾病的深度理解

《美丽心灵》与对精神疾病的深度理解

《美丽心灵》与对精神疾病的深度理解电影《美丽心灵》是由导演朗·霍华德执导,通过讲述数学天才约翰·纳什的生平故事,深入探讨了精神疾病的本质以及对患者的深度理解。

通过情节的展开和人物的塑造,观众们能够对精神疾病有更为全面和真实的理解。

本文将通过对电影中的几个关键场景的分析,探讨我们对精神疾病的深度理解。

首先,约翰·纳什的天才与疾病的矛盾性塑造了他与精神疾病之间的复杂关系。

他有着非凡的智慧和卓越的数学才能,但却患有精神分裂症。

这种矛盾性成为电影的核心冲突。

观众们通过约翰的经历,能够看到精神疾病对患者所产生的巨大困扰和影响。

约翰时而被幻觉所困扰,时而无法分辨现实与虚构的界限,这给他的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其次,影片中的人际关系揭示了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深度理解和支持的重要性。

约翰的妻子艾丽丝是他最坚定的后盾,她不仅对约翰有着深切的爱,还理解并接受了他的疾病。

即使在艰难的时刻,艾丽丝坚定地站在约翰的身边,给予他无限的支持。

这种包容和支持让约翰感受到了关爱和温暖,也有助于他抵抗疾病的困扰。

通过这一情节,观众们能够明白对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对于他们的康复非常重要。

此外,电影中医生和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治疗和态度也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约翰曾接受过一系列的电击疗法,这一过程带给他极大的痛苦和折磨。

电影通过揭示医学界在当时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方式,向观众们展示了对患者的不人性化和不尊重。

这种对患者的不重视和误解,进一步加重了约翰的病情,使他在治疗过程中丧失了自我。

最后,影片结尾处给观众们展现了约翰对自身疾病的深度理解与接受。

在得到艾丽丝与医生的帮助下,约翰逐渐认识到他的幻觉和妄想,并通过意志力和药物的控制来抑制病情。

他明白无法完全摆脱疾病的束缚,但他从容地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并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这种自我理解与接纳,让约翰真正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总结起来,电影《美丽心灵》以约翰·纳什为代表,通过对精神疾病的深度理解,展示了患者与疾病之间的冲突与挣扎,以及人们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支持和理解的重要性。

美丽心灵电影评析

美丽心灵电影评析

2、如何从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纳什的精神疾病?
• 卡尔· 荣格:20世纪瑞士著名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家,精神 分析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 荣格的观点:潜意识的补偿以不正常的形式表现出来。
• 潜意识:一切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经验。包括:个体潜意 识和集体潜意识。 • 个体潜意识:情结(complex),富有情感色彩的一连串 的观念和思想,恋父、恋母、恋权情结等。
2、如何从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纳什的精神疾病?
• 集体潜意识:为集体所共有,通过遗传获得,是人类祖先 进化过程中集体经验心灵底层的精神沉淀物。 • 原型(archetype):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即以特定 的方式对外界进行反应的可能性。(黑暗、神、母亲), 原型的形式多样,最重要的原型包括: • 英雄:性格中理想的自我。国防部官员——帕切尔 • 阴影:性格的对立面,同性关系。室友——查尔斯 • 阿尼玛:男性人格中的女性原型或原始意象,它使男性具 有女性的特质,两性关系。小女孩——玛休
《美丽心灵》心理评析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鲍振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纳什得了什么病?
•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 常见精神疾病之一,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 等多方面的障碍。 • 感知觉障碍:听幻觉、视幻觉、触幻觉 • 行为障碍:刻板、机械、不具有实际意义的动作与姿势 • 思维障碍:妄想(荒谬的信念,譬如夸大或被害)
1、纳什得了什么病?
偏执性精神分裂(paranoid mental disorders) • 又称妄想性障碍,是一种以系统妄想为突出临床表现的精 神性障碍。 • 起病一般在30岁以后,病前人格多具有固执、主观、敏感、 猜疑、好强、自我中心、人际关系差等特征。 • 该病发展缓慢,多不为周围人所察觉。 • 妄想常有系统化的倾向,内容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 病程演进缓慢,有时人格可以保持完整。 • 具有一定的工作及社会适应能力。

《美丽心灵》心理分析

《美丽心灵》心理分析

与他在数学上的追求相 反的是, 纳什生性孤僻, 拒 绝社交, 与其他同学的生活 格格不入。无疑, 纳什的思 想和情感的发展很不平衡 的。
心理分析大师荣格把 思维、情感、感觉、直觉 作为功能十字图的四极, 其中心是自我。
平衡
思维
情感
思维
感 觉
自我
直 觉
情感
思维
情感
理性情感
非理性情感
纳什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现代社会重视科技、理 性、思维, 致使人们常常忽略了情感。纳什的人生经 历表明的仅仅是思想的美丽, 并非真正人性的美丽。 只有美好的情感才能使思想与心灵相融合, 才能建构 统一而美丽的心灵。
纳什那些膨胀的情感需要是无意识侵入意识并控制意 识的缺口。被纳什忽视了的这些无意识通过幻想表现出来 之后,纳什的人格就被逐渐分裂了。无意识的那些原型已 经形成一个个自我。他们相互独立,并常常取代纳什头脑 中的现实世界。对于精神病人而言,当这些分裂出来的自 我与正常情况下的自我常常发生冲突时,原本现实的自我 会逐渐失去勇气和能力,以致于病人完全受到幻想世界的 控制。
三、爱在精神病治疗中的作用
精神分裂是一种很难治愈的疾病, 但纳什却在爱的 力量下奇迹的康复了。
艾丽莎的爱是纳什与现实接触的桥梁, 她帮助他重新 找回现实感。而纳什对艾丽莎的爱令他的理智战胜了 幻觉, 使他的自我强大起来, 并控制了非理性的幻觉。
纳什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道 出了他的肺腑之言:
“我几乎不相信数据、逻辑、 理性,但一直在追求,我问自己 什么是逻辑,谁定义了理性,我 的问题让我在物理世界里旋转, 我不经意有了发现,但在我的生 命中最重要的是我拥有一生的爱, 如果有什么理由的话,那就是因 为你,我的爱,你是我所有的动 力!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丽心灵》观后感
——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评分8.8的电影,其艺术含量不言而喻。

但是如果要从心理角度来对影片主角纳什进行变态心理分析,就需要剔除该人物作为电影形象的艺术加工成分,将他作为一个精神分裂症天才的独特案例,加以分析。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最常见的重性精神病。

是一种对患者本人和家庭成员的生活产生强烈影响的复杂的综合症。

该病症的心理异常表现十分复杂多样,基本特点是病人的精神活动与现实环境相脱离;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互不协调,甚至相互分裂。

会出现的病症有:思维障碍(其中包括联想障碍、逻辑进程障碍和妄想)、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感知觉障碍和一些其他的异常表现。

下面,我就首先从症状表现来分析纳什的精神分裂症。

一、症状表现
1、思维障碍
通过影片的描述,我发现在思维障碍方面,纳什患有妄想。

妄想是精神分裂症最显着的症状之一。

对于观察者来说,妄想的内容十分古怪,表明患者与现实的脱离。

常见的妄想有夸大妄想、被控制感、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和躯体妄想。

夸大妄想是由那些对个体而言非常重要的信念构成的。

影片中纳什是个数学天才,他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名气,并且在五角大楼成功地破解了密码。

可是他并不满足于那些将军不太热情的感谢。

于是国防部的帕切尔出现了,将关系到15万人的生命的项目交托与他。

纳什觉得自己就是拯救国家于危难的英雄。

这就是纳什的夸大妄想的表现。

除此之外,纳什还有被害妄想。

严格来说,从他一开始接受帕切尔的任务时,他就时刻担心事情败露。

每次那个荒废的仓库寄密件时,都担心有人跟踪而神情紧张。

在一场幻觉的枪战过后,纳什以为自己的为国安局破译间谍密码的工作暴露了,于是他就变得更加紧张,时时刻刻都会注意身边的人是不是来抓自己。

直到在一次大学演讲上,几个精神病院的医生真的来“抓”他医院时,他拼了命的逃跑。

牵连观念是指某些人或事对个体具有特殊意义。

就像纳什,他坚定不移的认为美国的所有报刊杂志里藏着关系到15万人生命的国家机密,并且只有他能够看得出来。

那一个个常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新闻、广告,在纳什的眼睛里同编排成一连串的密码,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联系。

这就是纳什关系妄想的表现。

2、感知觉障碍
在感知觉障碍方面,纳什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幻觉。

幻觉就是指虚幻的感知觉,即患
者感知到的刺激并不真实存在。

一般出现在意识完全清醒的状态下,幻觉内容于现实生活是怪异的,兼有听幻觉、视幻觉和触幻觉。

听幻觉为真性,声音清晰,主要是下达指令、威胁等,也有对自己有利的好的方面。

纳什能够听到他的三个“原型”——室友,小女孩和帕切尔的讲话。

室友的鼓励与玩笑,小女孩天真的笑声,和帕切尔的威胁、命令。

每一个都会让纳什觉得真实存在。

在影片的一个高潮中,纳什因为停止服药,又开始出现幻觉,甚至差点听信室友和帕切尔的命令杀死自己的妻子。

视幻觉让纳什看到了并不存在的三个人,并且持续了30多年,一直到纳什拿到诺贝尔奖都未曾消失,能做的只是视而不见。

除了这三个“原型”,还有一些场景也是纳什视幻觉的结果。

如那场激烈的枪战、帕切尔先后两次带他参观的秘密工作基地等等。

甚至于纳什因为停止服药再一次见到“室友“时,他还跟自己的妻子说室友是被注射了隐形血液,所以别人看不到他,只有他可以看到。

至于触幻觉在影片中比较明显的一处是国安局工作人员给纳什手臂植入芯片时他所感到的触电感和疼痛感。

那种感觉应该非常真实,以至于纳什在精神病院时甚至要拿刀片把芯片找出来证明自己说的是真的。

3、意志行为障碍
在影片中,纳什不主动参加活动,经常处于沉思之中;不与周围的人接触,闭门索居,不修边幅,孤僻,脱离现实。

同时伴随一些刻板、机械、不具实际意义的动作和姿势,如影片中僵硬地偏头和恐惧、防卫地抱着包等。

这些都是纳什意志行为障碍的表现。

根据以上的病症分析,可以推导出纳什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类型——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偏执型又称妄想型。

妄想和幻觉是这一类型的主要症状。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妄想可围绕某一中心思想而逐渐发展,最初可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但随着病程的发展,妄想结构可变得松散而不严密,内容也更荒谬和不固定。

这跟影片中纳什关于国安局的妄想的产生和发展是大致吻合的。

一开始纳什很自然地置身于国安局的秘密行动中,井井有条。

但在不断地深入中,谋杀、枪战等意外出现了,妄想不再严密,变得荒谬起来。

二、症状分析
在纳什的幻觉里出现了三个人物——浪子室友查尔斯、室友的小侄女马休和国安部官员帕切尔。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人格结构中,将人的心灵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中包含着本能和原型。

其中原型是集体无意识中最重要的成分,指人类通过遗传获得的一些原始意象或先验的心灵图示。

原型有很多种种类,其中比较具有广泛影响的有:人格面具、阴影。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等。

下面就用这几个原型来分析一下纳什分裂出的这三个人物。

1、浪子室友查尔斯
浪子室友的出场就是一副醉熏熏,吊儿郎当的样子。

这与纳什刻苦严谨的性格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我想,这个对什么事情都满不在乎、生活放荡的室友正是深埋纳什心底最原始的冲动和本能欲望,所以室友应该是纳什的“阴影“原型。

他和纳什的相处非但没有产生任何矛盾,还在纳什最需要朋友的时候鼓励他,支持他,给纳什的生活带来活力。

所以荣格认为,虽然阴影反映的是人性中最卑劣的一面,但是不应该压抑他,因为将这种卑劣的欲望和冲动投射给他人,也是减轻意识负担的一种方法。

2、国安部官员帕切尔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成功,每一种文化里面都有英雄意识,更何况是一个当时已经很有名气的,公认的数学天才纳什。

当时年少气盛的纳什,在五角大楼里破译密码已经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了。

于是帕切尔作为纳什的英雄原型给他带来了一个关乎国家安危的任务出现了。

这一原型也是后来一直最困扰纳什的。

3、小女孩马休
小女孩马休最开始出现是在室友的转述中,一直到纳什妻子的出现,这个小女孩的形象才真正露面。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纳什对于和女性交往是很笨拙的,但是当他的妻子出现时,他很想了解这个女人,和她发展交往下。

所以代表阿尼玛的小女孩出现了,指男性身上的女性特征,她可以帮助纳什了解女性。

三、感想与评价
上面是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对纳什的分析,所以下面我想从电影的角度来赏析这个人物。

有人说,天才都是孤独的,因为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世界。

就像纳什,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为什么一定要找出博弈论,于是“室友”出现了,理解他,鼓励他,为他的成功欢欣鼓舞。

没有人能够理解纳什有多想用自己的大脑做些更有用的事情,而不是教书,于是帕切尔出现了,带来了一项巨大的任务来让他完成,并且告诉他只有他可以完成这项任务。

所以最初的纳什虽然时时担心自己的工作会给自己带来危险,但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是幸福的。

可是第一次进精神病院,电击和药物让纳什有了病识感,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个“疯子”,自己连什么是真什么是假都分不清。

这对一个一直被别人视作天才的人来说是多大的打击呀。

药物的作用让他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快速的思考问题,人人见他都畏惧三分,指指点点。

生活没法自理,不会照顾儿子,什么都要靠妻子。

这个时期的纳什就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做什么都是小心翼翼。

可是为了自己能够像从前那样思考,他偷偷停止了服药。

于是三个幻想中的人物又出现了,他陷入了一场更加疯狂的幻想中,还差点伤害了自己的妻儿。

在妻子想要再次送他精神病院的时候,他就像个因为闯祸不
敢学校的孩子,生怕老师上门来让家长把他交出。

还好,影片通过艺术渲染了如天使般的妻子的形象,没有忍心让他再次进精神病院。

于是,他决定靠意志努力来战胜这个心灵的病魔。

他开始回普林斯顿,尽管踉跄的走路姿势被大家嘲笑、模仿,尽管与幻觉的斗争会让他在人群大吵大闹,尽管他要像年轻的学生一样进课堂听课。

但是他没有放弃,30年过了,那三个人每天都会跟着他,室友会劝他,小女孩会拉着他的衣角看着他,帕切尔会骂他、威胁他,可是他只是不理睬,视而不见。

这对他来说已经很难了,因为他们曾在他的生命里那么真实的存在过。

那么多年早已磨平了他年少时的孤傲、轻狂。

他不敢进学校的餐厅吃东西,不敢申请授课,只是一复一日的在图书馆里学习,这就已经很让他满足了。

直到诺贝尔协会的人员来通知他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并邀请他进餐厅喝东西,然后,如他年轻时见到的那位老教授一样,他受到了同事们递来的一支支钢笔,于是木讷的脸上有了一丝的憨笑。

电影总是会加入许多杜撰的情节和艺术的渲染,查了一下现实生活中的约翰?纳什的生平,也发现了很多与电影大相近庭的地方,比如他的儿子也遗传到了他的精神病。

可是,我宁愿相信电影,宁愿仅仅把他当成一个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来感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