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案例分析
精神分裂症病例分享

精神检查及辅助检查
• 1)精神检查: • 2)影像检查: • 3)实验室检查
辅助检查
• 1)精神检查: • 2)影像检查: • 3)实验室检查
患者意识清晰,年貌相符,仪表尚整洁,丈 夫陪同下进入病区。定向力完整,知道这是 金华二院,陪自己来的是丈夫。能说出自己 的名字,年龄。说来这里是“看病的”, “全身不舒服,手臂上有疼痛感,东西碰下 就很疼的” 。“这手臂不是我自己的,我 老公经常叫人拿电触自己。用仪器控制 我” 。“不能讲,不能被发现” 。情感反
称自己动一下身上就很痛,并说活着没意思,2006年3月在家吞服80片氯硝
西泮(0.5mg)被急送中医院洗胃后送入我院。诊断同前,继续给予“氯氮
平、舒必利”等药物治疗及MECT治疗,好转出院。在家人督促下能坚持服
药,缓解期仍经常说身上不舒服,疼痛,生活被动,简单家务劳动能胜任。
消极观念加重,躯 体不适症状多,纳 差,乱语。意志力 下降明显,自我生 活能力进一步下降。
治疗方案调整
1、加强基础营养支持治疗。 肠内及肠外营养。督促进食,管饲,静脉输液治疗等。 2、抗精神病药物选择 患者老年女性,病史30多年,消瘦明显,基础状况不佳, 既往曾给与氯丙嗪、舒必利、氯氮平、奎硫平、阿立哌唑 等多种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病情反复,目前以阴线症状为 主,并有阳性症状的残留。。。。 选择药物:利培酮、齐拉西酮、奥氮平、氨磺必利。 单一用药还是联合用药:考虑患者高龄,基础状况不佳, 故首选单一用药。
治疗方案:奥氮平单一药治疗。
1、根据2015《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推荐: 治疗以阴线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奥氮平/氨磺必利证据 充足,推荐级别更高,(A级证据,1级推荐)。 2、以阴线症状为主的患者,目标治疗剂量相对较低。
案例 精神分裂症

案例:患者:女、20岁,大一学生。
此次咨询前一年,患者读高三,学习很紧张,出现失眠,多疑等症状。
认为门外的行人和楼上的邻居故意弄出声音来影响她,让她不能好好地复习功课。
别人的咳嗽声、走路声音都是故意跟她过不去,为此,常无故发火,冲到邻居家,大吵大闹。
读书时不能在房间里读,要到卫生间里才能读,说卫生间里更安静。
当时,她父母发现她精神不好后,带她到一家医院求诊,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用利培酮等药物治疗后,精神症状改善。
之后,患者继续读书上学并考上大学。
她上大学后,害怕别人知道自己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有精神病史,会影响她的名誉,就自行停药。
患者停药后不久,开始出现失眠,多疑,认为有人在她宿舍安装了监视器,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监视范围,她无论是在做什么,楼上的同学就马上会知道,并发出一些声音来暗示她,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她现在在做什么等等。
为此,常常半夜里不睡觉,拿着一个手电在宿舍里照来照去,看房间里到底有没有监视器,同宿舍同学认为她的行为影响了他们的休息,她却觉得这是同学是和她过不去。
对同学态度差,认为老师也对她不好,成天疑神疑鬼地,认为别人都是针对她,不能安心学习,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老师看她精神状态不好后,通知其父母。
患者在她父母要求下来到医院求诊。
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特殊遭遇事件。
精神检查:有被害妄想和关系妄想,有思维被洞悉感,觉得自己想什么别人都会知道,有被监视感,紧张、情绪激动,不承认自己有病,不配合治疗。
经过检查,患者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用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3个月后,上述症状基本消失。
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分析报告

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分析报告概述: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精神疾病。
该疾病常病发于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对患者及其家庭产生巨大负担。
本文将对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病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了解疾病的病程和特点。
病史:患者,男性,28岁,初次出现精神异常症状为2年前。
患者被送往精神科医院时表现出幻觉、妄想、思维紊乱和社交退缩等症状。
根据患者家属提供的信息,患者过去一直是性格开朗、喜欢与人交往的人,但在疾病出现前,他逐渐变得孤僻、情绪不稳定。
症状表现:患者表现出与现实脱离、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同时也出现情感平淡、社交退缩等消极症状。
在初次诊断后,患者经历了多次住院治疗,目前处于稳定期。
阳性症状:1. 幻觉:患者常常报告听到别人在说话,尽管周围实际上是安静的。
2. 妄想:患者坚信自己受到了秘密监视,或者有特殊的使命要完成。
3. 思维紊乱:患者的思维完全无法跟上他们的前后关系,出现了“莫名其妙”的想法串联。
消极症状:1. 情感平淡:患者丧失了对情感的反应,他们的面部表情几乎没有变化。
2. 社交退缩:患者逐渐变得孤僻,与人交流减少,丧失了以前的社交能力。
3. 注意力不集中:患者的注意力转移快,无法持续关注一个主题。
治疗与管理:患者接受了药物治疗,并且参与了心理康复方案,包括个体心理治疗和家庭支持。
药物治疗常包括抗精神病药物,如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心理康复方案帮助患者重建社交技能、认知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护理建议:1. 家庭支持:患者的家人需要提供理解和支持,帮助其面对疾病,并协助患者参与康复活动。
2. 避免压力和刺激:减少患者所接触到的压力和刺激环境,避免加重症状。
3. 规律生活:建立稳定的日常生活规律,包括定期睡眠、饮食和锻炼习惯,有助于稳定患者情绪和心理状态。
结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需要多学科的综合治疗和康复方案来帮助患者康复。
临床分析有助于揭示患者病史、症状及治疗经过,从而为医护人员提供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建议。
精神分裂治疗案例

精神分裂治疗案例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往往会出现幻觉、妄想、情感混乱等症状。
治疗精神分裂症需要综合运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康复,以下是一个精神分裂治疗案例:李先生,男性,32岁。
在过去的一年里,李先生出现了一系列的精神症状,包括听到自己的声音,认为自己被人盯着,时常即使身在家中也感到不安。
他还出现了明显的情感混乱,经常情绪波动大,无缘无故地大笑或者哭泣。
除此之外,李先生还开始逐渐变得社交回避,不愿与人接触,甚至不去工作。
面对这一情况,他的家人决定带他去看精神科医生。
在初次就诊时,李先生被诊断为患有已进展为慢性病的精神分裂症。
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李先生需要同时进行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首先,医生给李先生开了一种名为多巴胺拮抗剂的药物。
这类药物可减少多巴胺的活动水平,从而减轻幻觉和妄想。
李先生按医生的指导每天服药,并每周复诊一次。
在第一个月的治疗后,李先生的症状有所缓解,感觉自己比之前要好一些。
与此同时,李先生也开始接受心理治疗。
由于他的症状比较严重,并且过去的一年里已经积累了一些负面情绪和经历,医生决定选择认知行为治疗(CBT)来辅助其情感调节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李先生与心理治疗师一起,共同探索他的幻觉和妄想的来源,分析并质疑自己的错误观念,学习更好地应对压力和负面情绪,以及处理社交问题。
经过几个月的认知行为治疗,李先生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也更加清晰。
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李先生的家人也积极参与社会康复的方案。
他们鼓励李先生重新融入工作和社交圈子,提供支持和帮助,定期带他参加社会活动和聚会。
总体上,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康复的综合治疗方案,李先生的症状有所改善。
他的幻觉和妄想减少了,情绪也稳定了许多。
尽管他还需要长期的治疗和康复,但李先生和他的家人对他的恢复充满信心。
他也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需要,并积极配合医生和治疗师的建议。
一例精神分裂症病例汇报-全文

病史资料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 化常规、免疫八项、心电 图等未见明显阳性检查
量表检查 PANSS:112; BPRS:73。
体格 检查
辅助 检查
精神 检查
临床 诊断
2001年Conley和Kelly将这个定义更 改为过去5年经过至少2种抗精神病药 物足量(400-600mg/d CPZ等效剂 量 ) 治 疗 4-6 周 后 , 未 获 临 床 改 善 ( BPRS 总 分 ≥ 45 , CGI-S ≥ 4 分 , 或 者4项阳性症状中,至少2项≥4分) 的患者
第72天 第83天
未见明显的精 利培酮减至3mg/日,复查生化常规、血常规及心电图等相关检查。 神症状,诉嗜 睡,白天犯困, 睡不醒
患者无明显的 精神症状,情 绪较前稳定, 自知力恢复一 般
目前给予利培酮3mg/日,碳酸锂缓释片0.3g/日,奥沙西泮15mg/日, 家人要求办理出院手续,予以办理。
出院后
3.对患者的行为进行跟踪性,或彼此对患者加以讨 论的幻听,或来源于身体某一部分的其他类型的幻 听。
4.与文化不相称且根本不可能的其他类型的持续性妄 想,如具有某种宗教或政治身份,或超人的力量和能 力(如能控制天气,或与另一世界的外来者进行交 流)。
5.伴转瞬即逝或未充分形成的无明显情感内容的妄 想,或伴有持久的超价观念,或连续数周或数月每 日均出现的任何感官的幻觉。
精神分裂症病例分析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病史简介 诊断思路 治疗过程 预后评估
病史简介
主诉
患者章某某,男,离婚,初中文化,48岁。 主诉:因“敏感多疑,疑人害己1年,精神史5年余”第1次入院。
病史资料—疾病发展过程
精神分裂症治愈案例

精神分裂症治愈案例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出现幻觉、妄想、情感混乱等症状,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困扰。
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成功地走出了病痛的阴影。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精神分裂症治愈案例。
1. 张女士,女,28岁,因幻觉、妄想等症状就诊。
经过一年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已经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
2. 王先生,男,35岁,因情感混乱、幻觉等症状就诊。
经过两年的治疗,患者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已经可以独立生活。
3. 李女士,女,30岁,因妄想、幻觉等症状就诊。
经过三年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已经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
4. 张先生,男,40岁,因幻觉、妄想等症状就诊。
经过四年的治疗,患者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已经可以独立生活。
5. 王女士,女,25岁,因情感混乱、幻觉等症状就诊。
经过五年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已经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
6. 李先生,男,30岁,因妄想、幻觉等症状就诊。
经过六年的治疗,患者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已经可以独立生活。
7. 张女士,女,35岁,因幻觉、妄想等症状就诊。
经过七年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已经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
8. 王先生,男,45岁,因情感混乱、幻觉等症状就诊。
经过八年的治疗,患者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已经可以独立生活。
9. 李女士,女,40岁,因妄想、幻觉等症状就诊。
经过九年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已经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
10. 张先生,男,50岁,因幻觉、妄想等症状就诊。
经过十年的治疗,患者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已经可以独立生活。
这些精神分裂症治愈案例表明,精神分裂症是可以治愈的。
患者只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坚持用药、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就有望摆脱病痛,重返正常生活。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和理解,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精神分裂犯罪案例分析

• 当樊焦锁出窑门时,他用斧头朝樊焦锁的头部、 身上乱砍数下。樊焦锁挣扎着跑到樊某母亲住 的东窑门前,樊某上前又朝樊焦锁的左腿上猛 砍一斧,将樊焦锁砍死。 • 作案后,樊某又去跳沟自杀,没死成,摔伤了 脚,被公安人员抓获。 • 经法医鉴定:卫金兰系被他人所致颈静脉破裂 失血性休克死亡,樊焦锁系被他人所致创伤性 出血性休克死亡,樊国喜构成轻伤。
• 山西省人民检察院临临汾分院以被告人樊某犯 故意杀人罪,于1993年10月5日作出判决,判 处被告人樊某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 宣判后,被告人不服,以原审判决事实不清为 理由,提出上诉。 • 二审过程中,发现樊某作案前后言行表现异常。 • 如说:“村里有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和我作对, 往死里整我、害我,到五里之外的地方挨门挨 户找我,要往死里打我。” • 还说:“妻子和李银珍勾结想得我的家产,和 焦锁有男女关系,想害死我,这事我都偷偷侦 察过。” {被害妄想}
便怀疑其妻与堂兄樊焦锁有不正当的男女 关系,自认为活的不如人,产生了轻生念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1993年2月2日晚,樊兴国两次自杀未死 • 产生了杀害其妻与樊焦锁的恶念 • 于次日凌晨1时许拿起自家的铁锅盖,将同 炕熟睡的卫金兰砸死 • 他欲去杀害樊焦锁时怕睡在其家中防止他 自杀的胞兄樊国喜醒来阻挡 ,便操起锅盖 将樊国喜砸昏。 • 然后,他从家中拿上斧头窜至樊焦锁家 , 砸坏樊焦锁住的西窑窗户,并持砖头与樊 焦锁互相对砸。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分析
• 犯人被鉴定为患病态人格:精神分裂症。 • 罹患精神分裂症的人可能会自己表示有幻 觉,或者,旁人可以发现他们的表现受幻 觉影响。患者也可能表达明显妄想信念。
主体内外因素
• 主体因素:
• 生理因素:年龄—34岁 性别—男 神经类型—兴奋性 异常的生物学因素—精神障碍 心理因素:个性异常—精神分裂症 (年轻力壮,冲动过激,暴力犯罪)
精神病人管控反面典型案例剖析材料

精神病人管控反面典型案例剖析材料一、案例介绍某市xx医院精神科患者小明,25岁,因患有精神分裂症,需要长期住院治疗。
小明在住院期间出现了多次精神异常表现,包括幻听、幻视、情绪波动大等症状,对医护人员进行攻击行为,甚至威胁自杀。
医院在管控精神病人方面出现严重失误,未能有效控制小明的精神异常行为,导致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二、管控失误剖析1. 人员不足:医院精神科人员配备不足,导致对小明等精神病人的观察、干预和治疗能力不足。
2. 训练不足:部分医护人员缺乏对精神病患者的专业训练,无法有效应对患者的攻击行为和自伤行为。
3. 管控方案不完善:医院缺乏系统完善的精神病患者管控方案,未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管控计划。
4. 监管不当:医院对精神病患者的监控措施不足,缺乏有效的监控设备和机制,难以及时发现和制止患者的异常行为。
5. 知情不足:医护人员对精神病患者的病情了解不够,未能及时预判并应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危险行为。
三、改进措施建议1. 提高人员配备:医院应增加精神科专业人员的配备,确保对精神病患者的及时观察和干预。
2. 强化专业训练:医院应对所有医护人员进行精神病患者管控的专业培训,提升其应对患者异常行为的能力。
3. 完善管控方案:医院应建立完善的精神病患者管控方案,根据患者病情和行为特点,制定个性化的管控计划。
4. 加强监控设备:医院应投入更多资源,提升精神病患者的监控设备和机制,确保能及时发现和制止患者的异常行为。
5. 深化病情了解:医护人员应不断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病情的了解,提升对患者行为的预判和应对能力。
四、结语精神病患者的管控工作对医院来说是一项挑战性的任务,需要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应对能力。
上述案例反映了在管控精神病患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和不足之处,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剖析和改进措施的建议,能够引起医院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的管控工作,确保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完整版)精神病学案例分析

完整版)精神病学案例分析病历一:精神分裂症患者这位患者是一名20岁的男性,因为坚信有人要迫害他,曾经三次自杀未遂,被家人送到医院治疗。
患者一年前被单位评为“先进个人”,但因此受到同事议论,导致他生闷气少语。
之后,他和女朋友闹意见,逐渐出现精神异常。
他怀疑别人说他坏话,怀疑别人对他不怀好意,甚至有路人故意冲他吐唾沫、吐痰等。
他有自言自语、自笑、追逐异性等行为,才引起家人的注意。
入院前,他有自言自语、自笑,思维内容离奇,病人自语:“我要死了,同志们再见,拜,微波控制我”,“XX,咱们结婚吧。
”对异性不礼貌。
患者病前性格敏感多疑,胆小害羞怕事。
追溯其家族史中,外祖母曾患精神病多年,后在发病时意外死亡。
患者入院后,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都没有发现阳性体征。
精神检查发现,他有接触被动、自言自语、自笑等症状。
在医生的提问下,他谈出了以下的体验:近半年来常听到不熟悉的人的语声,有男有女,有时命令他:“去跳楼!”或者:“快去死吧。
”入院后,声音仍然命令他:“躺在床上!”有时议论他,说他“无能。
”偶尔感到脑内有声音,声音与他的思想一致,在家中曾多次闻到到死尸气味,有时感到自己的身体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
病人坚信外界有某种“微波”在控制他的思维和行为。
喊女朋友的名字,自笑,认为我笑是仪器控制的结果。
交谈时,情感与外界环境不配合,常闭眼无声的发笑。
病人生活自理差,洗漱、更衣需督促,对今后无打算。
记忆、智能未见明显缺陷。
他否认有病。
1、该患者的精神症状包括哪些?该患者的精神症状包括感知觉障碍(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幻嗅、感知综合障碍)、思维障碍(思维散漫、被害妄想、关系妄想、被控制感、思维化声)、情感障碍(情感不协调)和意志和行为障碍(意志减退、行为异常,包括有自杀行为和对异性不礼貌)。
2、该患者的诊断是什么?与哪些疾病需要鉴别?该患者的诊断是精神分裂症(偏执型)。
需要与心境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进行鉴别。
虽然该患者有三次自杀未遂,但不是因为情绪低落,而是在幻听和妄想的支配下自杀。
精神分裂治疗案例

精神分裂治疗案例精神分裂症(又称为精神分裂病)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出现幻觉、妄想、情感混乱等症状。
治疗精神分裂症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运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等多种手段。
下面,我将分享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案例,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患者张某,男,32岁,因幻觉、妄想等症状就诊于我院精神科。
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精神状态检查,诊断为急性精神分裂症。
在入院初期,患者表现出极度的紧张和焦虑,对治疗抱有抵触情绪,拒绝与医护人员沟通。
在此情况下,我们采取了以下治疗措施:首先,我们对患者进行了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我们选择了适当的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
在用药初期,患者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如头晕、恶心等,但经过调整剂量和密切观察,患者逐渐适应了药物,幻觉和妄想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
其次,我们开展了心理治疗工作。
患者在病情稳定后,我们安排了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
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引导,患者逐渐打开了心结,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恐惧和困惑。
心理治疗不仅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还有助于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增强治疗的依从性。
最后,我们重视社会支持和康复治疗。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我们积极协调患者的家庭和社区资源,帮助患者重新融入社会生活。
我们还建立了患者的康复档案,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社交技能训练、职业技能培训等,帮助患者重建自信,提升生活质量。
经过数月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已经可以自理生活,并且开始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是密不可分的,需要综合施策,全面干预。
当然,每位患者的情况都是独特的,需要因人而异地制定治疗方案。
总之,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和康复的疾病,治疗过程中需要医生、患者家属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更多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和帮助,重拾健康和自信。
精神病案例分析

精神病案例分析精神病,又称精神障碍,是一种严重影响个体思维、情感、行为以及社会功能的疾病。
精神病患者常常表现出异常的行为和情绪,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同程度的困扰和危害。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对精神病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类疾病。
小王,男,30岁,因家人发现其行为异常,情绪不稳定,于精神科就诊。
初步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小王在就诊时表现出幻觉、妄想、情感淡漠等症状,对现实世界产生了严重的错觉和不协调的情感反应。
通过对小王的病史了解和精神状态评估,医生初步判断其患有急性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出现幻觉、妄想、情感淡漠等症状。
这些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甚至可能导致自伤或他伤的行为。
小王的病情属于急性发作期,需要进行及时干预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采用了药物治疗和心理辅导相结合的方式。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抗精神病药物来减轻患者的幻觉、妄想等症状,帮助其恢复正常的思维和情感。
同时,心理辅导则是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
经过数月的治疗,小王的病情逐渐得到了好转。
他的幻觉和妄想症状减轻,情感也逐渐恢复了稳定。
医生对其进行了定期的随访和评估,同时也对其家人进行了相关的心理支持和教育。
小王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社会功能,重新融入了家庭和工作中。
通过对小王的案例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精神病的治疗是一个持续且复杂的过程。
除了药物治疗外,心理辅导和社会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患者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也对其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精神病患者需要得到全方位的关怀和帮助,才能更好地走出困境,重返正常的生活轨道。
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
通过加强对精神病的科普和宣传,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和理解,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和社会支持,共同为建设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社会做出努力。
总结而言,精神病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对患者和社会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精神障碍患者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原告张某某,男,35岁,因患有精神分裂症,长期在某市精神卫生中心接受治疗。
2019年3月,张某某在中心接受治疗期间,因突发精神症状,将同病房的患者李某某推倒在地,造成李某某受伤。
李某某要求张某某及某市精神卫生中心承担赔偿责任,但双方未能达成一致。
随后,李某某将张某某及某市精神卫生中心诉至法院,要求赔偿医疗费、护理费、误工费等损失。
二、争议焦点1. 张某某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2. 某市精神卫生中心是否尽到了安全保障义务?3. 张某某及其监护人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三、法院审理1. 张某某的行为构成侵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张某某在精神障碍状态下,将李某某推倒,造成李某某受伤,其行为已构成侵权。
2. 某市精神卫生中心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七条,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某市精神卫生中心作为公共场所的管理者,在张某某住院期间,未能有效预防和制止其侵权行为,存在过错,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
3. 张某某及其监护人应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二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
张某某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侵权行为由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
四、判决结果法院判决如下:1. 张某某赔偿李某某医疗费、护理费、误工费等损失共计人民币5万元。
2. 某市精神卫生中心赔偿李某某医疗费、护理费、误工费等损失共计人民币3万元。
3. 张某某的监护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五、案例分析本案涉及精神障碍患者的法律维权问题。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精神障碍患者侵权行为,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1. 精神障碍患者的侵权行为能力。
精神障碍患者的侵权行为能力受其精神状态影响,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应对患者的侵权行为能力进行评估。
精神障碍患者个案案例

精神障碍患者个案案例一、背景分析(一)服务机构介绍笔者所在的服务点为东莞市展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所承接运营的一家半封闭式的成年残障人士服务机构,中心主要为16-59周岁的中轻度精神跟智力残障人士提供庇护性就业、辅助性就业、康复训练、日间照料、社会工作等服务,致力于为残障人士打造一个集娱乐、休闲、康复、教育、就业等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一)案主基本信息案主小芳(化名),女,1986年出生,精神障碍2级,10年前因发病出现严重的重复洗手、自言自语等行为,被送往**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治,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出院后返回所居住的社区生活,于2013年4月,到东莞市**残障人士康复就业机构接受服务。
(二)存在问题和表现案主到中心初期,未能很好地适应中心环境和生活,经常出现缺勤的情况;在接受服务期间,积极性不强,接受服务的时候频繁走动,对于工作人员交代的工作未能很好完成;喜欢独自相处,很少较少主动与他人交流;此外,比较抗拒服药,仍会出现强迫洗手等行为。
二、干预过程(一)需求评估通过对案主进行社会融入能力评估、活动能力评估、职业能力评估,并结合评估结果分析案主行为和表现背后深层次的原因,确定案主的需求为尽快适应康复机构的生活、病情稳定、主动性和自信心的提升。
(二)目标制定通过与康复师、职训师、案主以及案主家属的个案管理会议,多方确定了案主的服务目标,并依照案主需求的轻重缓急排序如下:1、案主能尽快适应中心,遵守中心各项制度。
2、案主的精神疾病症状能够得到减缓。
3、案主的主动性能够得到提升。
4、案主的自信心能够得到提升。
(三)干预策略1、干预模式案主的问题和需求比较复杂,单纯依靠社工的介入难以有明显的成效。
因此在整体的服务管理和介入层面,中心采取个案管理的服务模式,希望通过多专业的合作,提升服务成效。
在具体的社工服务层面,采取理性情绪治疗个案介入模式来协助案主改善不合理信念和认知,提升自信心。
2、干预方法(1)通过制度讲解、个案引导、小组、活动等形式协助其了解中心制度,与工作人员和其他案主建立关系,适应中心制度和生活。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案例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案例
小王,男性,25岁,单身。
既往无明显病史,家族无精神疾
病史。
最近2个月来,他开始出现幻觉、妄想和行为异常等症状。
小王开始认为自己受到了一种神秘而强大的力量的影响,这个力量开始逼迫他采取某些行动。
例如,他相信,只有在一天中的特定时间点行走在特定的路线上才能抵御邪恶的力量。
他还会对电视、报纸和互联网上的信息产生过度的关注,并开始寻找证据证明他的幻觉和妄想是真实的。
小王的情绪非常不稳定,时而激动、时而沮丧,经常会出现自闭、兴奋或冷漠的情况。
他逐渐变得越来越孤独,不会与家人、朋友和同事联系。
经过专家确诊,小王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并开始接受药物和心理治疗。
在治疗后,小王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他的情绪稳定了,开始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
他现在正在定期接受治疗,并希望快速康复并回到正常生活中。
精神卫生法律制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精神卫生问题日益凸显。
我国于200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旨在保障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提高精神卫生服务水平。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精神卫生法律制度仍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将以“张某某精神障碍患者监护权纠纷案”为例,对精神卫生法律制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案例简介张某某,男,35岁,患有精神分裂症。
2018年,张某某因病情加重,被家人送至当地精神病医院接受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张某某的病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然而,由于家庭矛盾,张某某的监护权问题引发了纠纷。
张某某的父母认为,作为其法定监护人,有权决定张某某的治疗方案、住院时间等事宜。
而张某某的妻子则认为,自己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与张某某共同生活,对张某某的情况更为了解,更有资格成为其监护人。
双方因此产生纠纷,并向法院提起诉讼。
三、案例分析1. 监护权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权,按照法定监护顺序确定。
法定监护人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在本案中,张某某的妻子和父母均符合法定监护人的条件。
然而,根据法律规定,配偶作为第一顺位监护人,具有优先监护权。
因此,法院认定张某某的妻子为法定监护人。
2. 治疗方案的决定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方案,由医疗机构根据患者的病情、意愿和法定监护人的意见制定。
”在本案中,张某某的妻子作为法定监护人,有权参与制定治疗方案。
然而,由于夫妻双方对治疗方案存在分歧,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充分听取了双方的意见,并结合专家意见,最终确定了张某某的治疗方案。
3. 住院时间的决定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精神障碍患者的住院时间,由医疗机构根据患者的病情、意愿和法定监护人的意见决定。
”在本案中,张某某的妻子作为法定监护人,有权决定张某某的住院时间。
精神分裂症病历分享ppt课件

• 幼年期发育良好。8岁上学,学习成绩较好, 本科毕业后招工到油田工作;
• 平素性格开朗、热情、爱与人交流; • 无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
精选ppt
3
家族史 两系三代无自杀、酗酒、癫痫及精神病史,
无近亲婚配史,家庭成员关系和睦,经济 状况良好。
个人特点:女性、起病年龄、性格; 病程特点:两年、持续性; 症状特点:幻听、妄想、思维、情感、意
志; 社会功能特点:受损严重。
精选ppt
7
诊断
•初步诊断:
•精神分裂症
•诊断依据: 1、症状标准:幻听、关系妄想、被害妄想、
被跟踪感、发脾气。 2、严重标准:无自知力,丧失社会功能。 3、病程标准2年。
精神分裂症病例讨论
精选ppt
1
基本信息
•王某,女性,25岁,未婚,工人,文化程度:本科 入院日期:2015年12月8日
•主诉:自语、疑心大、行为异常2年,加重2个月。
•现病史: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多疑,自感别人在背后讲究、议
论自己,有人要害自己,经常感觉到身体不适,觉得是有人给他下毒, 有时说自己家里的电话都被监听了,不敢居住在家,经常外逃到亲属家 居住,因其言行明显异常,领导劝其休息,便认为领导在变相整她。情 绪不稳定,时有发脾气。一直未系统治疗,近2个月患者病情加重,逐渐 出现自言自语,凭空能够听见有人在耳边说话,整日躲在屋内,不愿与 家人沟通,认为家人不理解她,感到活着非常痛苦,总是要外走,家人 护理困难,故送来我院,门诊以“精神分裂症“收入院。
精选ppt
10
体会
•药理作用 •病情控制情况 •抗精神病作用机理
精选ppt
11
典型病例分析:第一例

典型病例分析:第一例典型病例分析:第一例发表者:颜文伟 (访问人次:6234)典型病例分析:第一例从今天起,我想用一些实际病例来进行分析,让大家进一步认识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这是第一例:男性,33岁。
1998年3月因‘自笑、自言自语’住院,直到11月才出院。
诊断精神分裂症,用利培酮和氯丙嗪治疗,幻听减少,但没有消失。
住院时不知道剂量多少,只知道出院时利培酮每天3毫克。
2002年逐渐减药,自笑和自言自语的情况变得严重。
于是再次住院3个月,吃奥氮平20MG。
出院后,用药不规则。
直到2007年,一直不肯出门,生活不肯自理,老是窝在床上睡觉。
连看病都不愿意,很自闭,不肯说话。
2007年只得又一次住院,改用阿立哌唑和氯丙嗪治疗,疗效更差。
一直拖到2011年6月,未见好转,经常自笑和自言自语。
家长看到了本网站文章后,自行改用奥氮平30毫克,并联系电话咨询。
首次电话是7月28日。
患者承认一直有幻听,讲自己的好话或坏话。
于是嘱咐再加氨磺必利1200毫克。
经过一个多月“奥氮平+氨磺必利”治疗,家长觉得明显好转。
第二次电话是9月9日。
患者自称已经没有幻听;只是睡眠多些。
乃嘱巩固2月。
第三次电话是12月26日。
患者自称早已没有声音;诉述便秘。
于是建议开始减药。
可以先加五氟利多,然后减奥氮平。
最后再减氨磺必利。
今天(3月21日)是第四次电话。
因为家长不敢很快减药,每次只减奥氮平2.5毫克,所以目前仍用奥氮平17.5毫克,氨磺必利1200毫克,五氟利多每天10毫克。
据家长反映目前情况:思维很清楚,情绪比较稳定,能够注意一些身边的事情,在口头表达上进步很多,能够与人主动沟通,看来与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
现在也想到找对象了。
特别是在表情上:以前是根本没有喜怒哀乐的,现在经常说说笑笑了。
这是十几年来从来没有过的好现象。
如今正在逐步减药之中。
1、先来分析一下症状和诊断:患者从1998年3月,就有明显的“自笑、自言自语”,说明他有阳性症状“幻听”。
《美丽心灵》精神分裂症分析

《美丽心灵》观后感——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评分8.8的电影,其艺术含量不言而喻。
但是如果要从心理角度来对影片主角纳什进行变态心理分析,就需要剔除该人物作为电影形象的艺术加工成分,将他作为一个精神分裂症天才的独特案例,加以分析。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最常见的重性精神病。
是一种对患者本人和家庭成员的生活产生强烈影响的复杂的综合症。
该病症的心理异常表现十分复杂多样,基本特点是病人的精神活动与现实环境相脱离;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互不协调,甚至相互分裂。
会出现的病症有:思维障碍(其中包括联想障碍、逻辑进程障碍和妄想)、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感知觉障碍和一些其他的异常表现。
下面,我就首先从症状表现来分析纳什的精神分裂症。
一、症状表现1、思维障碍通过影片的描述,我发现在思维障碍方面,纳什患有妄想。
妄想是精神分裂症最显着的症状之一。
对于观察者来说,妄想的内容十分古怪,表明患者与现实的脱离。
常见的妄想有夸大妄想、被控制感、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和躯体妄想。
夸大妄想是由那些对个体而言非常重要的信念构成的。
影片中纳什是个数学天才,他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名气,并且在五角大楼成功地破解了密码。
可是他并不满足于那些将军不太热情的感谢。
于是国防部的帕切尔出现了,将关系到15万人的生命的项目交托与他。
纳什觉得自己就是拯救国家于危难的英雄。
这就是纳什的夸大妄想的表现。
除此之外,纳什还有被害妄想。
严格来说,从他一开始接受帕切尔的任务时,他就时刻担心事情败露。
每次那个荒废的仓库寄密件时,都担心有人跟踪而神情紧张。
在一场幻觉的枪战过后,纳什以为自己的为国安局破译间谍密码的工作暴露了,于是他就变得更加紧张,时时刻刻都会注意身边的人是不是来抓自己。
直到在一次大学演讲上,几个精神病院的医生真的来“抓”他医院时,他拼了命的逃跑。
牵连观念是指某些人或事对个体具有特殊意义。
就像纳什,他坚定不移的认为美国的所有报刊杂志里藏着关系到15万人生命的国家机密,并且只有他能够看得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裂症案例分析
12社2 120114018 李纪丹
精神分裂症患者是一类特殊的群体,很多的家属和朋友在面对家人异常行为表现的时候,不知道患者是处在一种病态的状态之下,希望能够通过解释和讲道理帮助患者减轻症状,但是往往不能如愿,患者在这种病态之下很难能够听进别人的话,对自己的状态也不是很清楚,自知力比较差,需要家属主动要求患者就医才能帮助患者改善症状。
通过《犯罪心理》中里奥.詹金斯的案例进行分析。
一、一般情况介绍
里奥.詹金斯男性三十岁左右曾在疾病控制中心任实验助理
二、主要症状表现
里奥左臂曾患带状疱疹,对其注射疫苗进行治疗后因药效原因产生瘙痒感。
医生对其解释是药物正常反应,药效过后就会转好。
但是里奥坚持认为医生在注射疫苗时添加了蟑螂幼虫,并且医生们在合谋置他于死地。
在药效过后仍产生幻觉,看见自己手臂皮肤内有蟑螂在蠕动。
并且坚信一切都是国家和政府的阴谋,不相信医生的诊断。
曾绑架新闻调查记者想让其报道自己体内的虫子,揭露阴谋。
失败后,又绑架一名科学家。
曾抽出自己的血并认为自己的血是黑色的,自己生了病。
当科学家指出血是正常的红色时,里奥认为是科学家污染了样本。
并且在科学家指出他可能精神方面有些问题时,狂怒将科学家杀害。
曾经将自己手臂皮肤割开为了取出在其中爬行的虫子。
在餐厅会认为饮用水都有问题,已经被政府动了手脚,目的是让所有人被感染。
坚信自己正在被国家追杀,因为自己正努力将国家和政府的阴谋揭露。
会将朋友的敲门声幻听成警察上门抓捕的声音。
三、症状分析
根据DSM-IV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来看
特征性症状有妄想、幻觉和明显的紧张状态。
并且这些症状均在一个月内有明显表现。
社交或职业功能不良:六个月以前就从原工作单位辞职,没有再次出去工作。
表现出自起病以来在显著较长时间内,一个以上重要的方面的功能如工作、人际关系或自我照料明显的较起病前差的多。
病期:病情的持续性表现已有六个月,在这六个月内至少一个月符合特征性症状。
排除心境障碍与分裂性情感障碍:分裂性情感精神障碍及伴有精神病性表现的心境障碍均已排除。
因无重性抑郁、躁狂或混合发作同时出现于急性症状期。
排除物质或一般躯体情况:患者并没有滥用某种药物、某种治疗用品,也并不是由于一般躯体情况所致直接生理反应。
根据里奥的症状分析可以确定他确实患有精神分裂症。
从精神分裂症的分类来说,里奥属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偏执型又称妄想型,是精神分裂症中最常见的类型。
起病较缓慢,发病多在青壮年和中年。
里奥发病就在中年时期。
一开始表现为多疑敏感,逐渐发展为妄想,妄想可以是系统的也可以是零乱的。
在该案例中幻想是较为系统地。
有时并伴有幻觉和感知觉综合障碍,其中听幻觉最为常见。
该案例中同时出现视物变形和听幻觉。
其情感和行为常受幻觉和妄想支配,表现为多疑,甚至出现伤人和自伤行为。
在该案例中自伤和伤人行为都有出现。
但病人的精神衰退不明显,在不涉及其妄想症状时,其行为、语言和思维无明显异常,故在病发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病人可以维持日常生活中。
在该案例中,病人甚至先后成功绑架两人,也说明了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