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案例
老中医治精神病案例
老中医治精神病案例精神病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给患者和家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困扰。
在现代医学中,精神病的治疗通常借助药物和心理疗法来进行,但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老中医也有着丰富的治疗精神病的经验和方法。
下面我将分享一位老中医治疗精神病的真实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患者小王,女,35岁,因情绪异常、幻听、妄想等症状就诊于我院。
患者的家人表示,小王最近几个月来情绪非常不稳定,经常出现情绪激动、大笑或大哭的情况,还经常听到一些奇怪的声音,同时产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妄想,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经过详细的询问和检查,我发现小王的舌质发暗,苔腻,脉弦细,诊断为肝郁化火、痰火上扰的证候。
在治疗上,我采用了中药调理结合针灸疗法的综合治疗方案。
首先,我选用了柴胡、黄芩、丹参等清热解郁的中药,帮助患者舒解肝郁化火的症状。
同时,我还结合了针灸疗法,选用了足三里、太冲等穴位进行调理,以平抑患者的情绪波动和幻听症状。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
她的情绪变得稳定了许多,幻听和妄想的症状也有了明显的减轻。
在随访中,患者的家人表示,小王的生活状态明显好转,工作和生活都恢复了正常。
患者本人也对中医治疗的效果表示满意,对我院的老中医表示了诚挚的感谢。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老中医在治疗精神病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方法。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重视整体调理,注重平复情绪和调理气血,对于某些症状明显的精神病患者,中医治疗可能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医可以完全替代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而是需要在综合治疗中加以考虑和运用。
综上所述,老中医治疗精神病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角度,希望我们能够在精神病治疗中多方面地探索和尝试,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帮助。
希望这个案例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也希望患者们能够早日康复,重拾健康和快乐的生活。
精神病法律法规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疾病已经成为影响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精神卫生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障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权益。
本案例以患者自愿住院与医疗机构监管的法律纠纷为切入点,探讨精神病法律法规在实际操作中的运用。
二、案情简介2019年,某市精神卫生中心接收了一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李某。
在办理入院手续时,李某表示自愿住院治疗,并签署了《自愿住院协议书》。
入院后,李某接受了相应的治疗,病情有所好转。
然而,在住院期间,李某因病情反复,对治疗效果产生了质疑,认为医院的治疗方案不合理,要求出院。
此时,李某与医院产生了纠纷。
三、争议焦点1. 李某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能否自主决定住院?2. 医院在患者自愿住院的情况下,是否负有监管义务?3. 李某要求出院,医院是否应予批准?四、法律法规分析1. 民事行为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八条,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在本案中,李某已成年,且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可以视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因此,李某有权自主决定住院。
2. 医疗机构监管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二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住院患者的监管,确保患者的人身安全。
在本案中,医院在患者自愿住院的情况下,负有监管义务。
医院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确保患者的人身安全。
3. 患者要求出院的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二十四条,患者要求出院的,医疗机构应当评估患者的病情,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决定是否批准出院。
在本案中,李某要求出院,医院应当评估其病情,并决定是否批准出院。
五、判决结果法院审理认为,李某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有权自主决定住院。
医院在患者自愿住院的情况下,负有监管义务,但李某要求出院,医院应予批准。
法院判决:医院应立即批准李某出院,并赔偿李某住院期间的医疗费用。
偏执性精神病案例
偏执性精神病案例患者简介:患者张某,男,30岁,因家人发现其行为异常,情绪不稳定,对周围人产生怀疑和敌意,于某年某月入院治疗。
患者自述近期情绪波动大,对周围人产生疑虑,认为自己受到了陷害和迫害,拒绝接受家人和医护人员的帮助。
病史回顾:患者既往体健,无长期慢性疾病史,无过敏史,无手术史,无输血史,无外伤史。
患者自述曾在某年某月某地遭受过一次人际关系冲突,导致其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和敌意情绪,之后情绪波动明显,对周围人产生了疑虑和怀疑,认为自己受到了陷害和迫害。
临床表现:患者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对周围人产生疑虑和敌意,拒绝接受家人和医护人员的帮助,甚至对家人和医护人员产生攻击性行为。
患者自述认为自己受到了陷害和迫害,对周围环境产生不信任感,行为举止异常,言语紧张,思维内容固执,拒绝改变自己的想法。
诊断与治疗:经过临床精神科医生的详细询问和评估,患者被诊断为偏执性精神病。
治疗方案为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通过药物控制患者的情绪波动,减轻其对周围环境的敌意和疑虑,同时进行心理治疗,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认知,改变其固执的思维方式,增强对周围人和环境的信任感。
预后与护理: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情绪逐渐稳定,对周围人和环境的敌意和疑虑逐渐减轻,开始接受家人和医护人员的帮助和关心。
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控制,预后良好,但仍需长期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以防止病情复发。
结语:偏执性精神病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表现出对周围人和环境的极度不信任和敌意,对治疗和护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针对此类患者,需要医护人员的耐心和细心护理,同时进行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以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希望通过本案例的介绍,能够增加对偏执性精神病的了解,提高对此类患者的关爱和护理水平。
精神卫生法律案例(3篇)
第1篇案由:精神卫生损害赔偿案情简介:张某,男,35岁,某市某区居民。
因工作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焦虑状态,2019年6月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
张某在工作期间因病情恶化导致多次请假,影响了工作表现。
2020年1月,张某因病情加重,被公司解雇。
随后,张某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公司支付精神损害赔偿金。
仲裁过程:1. 仲裁申请:张某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提交了仲裁申请书,要求公司支付精神损害赔偿金人民币10万元。
2. 仲裁调查:劳动仲裁委员会受理案件后,对张某的病情进行了调查。
经调查,张某的诊断证明书、病历记录等证据证实了其患有重度抑郁症。
3. 公司答辩:公司在答辩中承认张某患有抑郁症,但认为张某的病情并非因公司原因导致,且张某在工作期间表现不佳,公司有权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4. 仲裁庭审理:仲裁庭审理了本案,并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了调解。
调解过程中,公司同意支付张某一定数额的精神损害赔偿金,但张某对此表示不满。
仲裁结果:仲裁庭认为,张某患有重度抑郁症,病情严重,给其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虽然张某在工作期间表现不佳,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障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对因工作原因导致劳动者精神损害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综合考虑张某的病情、工作表现及公司的过错程度,仲裁庭裁决公司支付张某精神损害赔偿金人民币5万元。
案件分析:本案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包括:1. 精神损害赔偿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的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精神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本案中,张某因工作压力过大导致重度抑郁症,其精神损害与工作环境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公司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2. 用人单位的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依法支付经济补偿。
本案中,公司虽有权依法解除劳动合同,但应当依法支付张某经济补偿,并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石恩骏治精神病的案例
石恩骏是一位著名的精神病学家,他的治疗案例被广泛引用和研究。
以下是他治疗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的案例:
患者名叫李某,27岁,因为出现了幻觉、妄想等症状而前来就诊。
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心理评估,石恩骏诊断李某患有精神分裂症。
在治疗过程中,石恩骏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他帮助李某学会了如何面对自己的症状,并逐渐恢复了自我控制能力。
同时,他也对李某的药物剂量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最佳疗效。
在治疗过程中,石恩骏还注重了患者的家庭支持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他与患者的家人进行了沟通,让他们了解了疾病的性质和治疗方法,并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鼓励。
此外,他还帮助患者寻找工作和社交圈子,提高了其社会适应能力。
经过几个月的治疗,李某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他重新获得了自信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回到了正常的工作岗位上。
这个案例表明,石恩骏的治疗方法既注重了药物治疗的细节,又重视了患者的个人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相对完整的精神病学治疗模式。
精神病人案例
精神病人案例精神病,又称精神障碍,是一类以异常心理状态和行为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精神病人通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思维混乱、行为异常等症状,严重影响其生活和社交功能。
下面,我将分享一个真实的精神病人案例,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精神健康的重视和关注。
小明,男,25岁,大学毕业生。
他在校期间表现出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是学校里的优秀学生领袖。
然而,毕业后,他突然间变得沉默寡言,不愿意和人交流,整天呆在家里闭门不出。
他的家人发现他的情绪变化后,立即带他去了医院进行了全面的身体检查和心理评估。
经过医生的诊断,小明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
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小明表现出了幻觉、妄想、情绪不稳定等症状。
他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过度,常常出现情绪激动、焦虑不安的表现。
在治疗过程中,小明的家人始终陪伴在他的身边,给予他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渡过了难关。
在医生的指导下,小明接受了药物治疗和心理辅导。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他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社交能力,重新融入了社会。
他的家人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会了更好地理解和支持他,让他在家庭中感受到了温暖和安全。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精神病人在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后,是有望康复并重新融入社会的。
家人的支持和关爱对于精神病人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社会对于精神健康问题的关注和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应该以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对待精神病人,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能够重新找回自己的生活和尊严。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精神疾病是一种需要及时干预和治疗的疾病,而不是简单的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
只有通过专业的医疗团队和家人的关爱,精神病人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帮助,重拾自信,重新走向阳光。
总之,精神病人是需要我们社会给予更多关爱和支持的群体。
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精神病人,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重新融入社会。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精神健康问题的关注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精神疾病,减少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和偏见。
精神病患者案例
精神病患者案例
精神病患者是指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心理和行为出现异常的人群,他们的症状可能包括幻觉、妄想、情绪不稳定等。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接触到一些精神病患者,他们需要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支持,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
小王是一位精神病患者的典型案例。
他在年轻时因为工作压力大和家庭矛盾等原因,逐渐出现了情绪低落、自闭、消极等症状。
最终,他被确诊为抑郁症和焦虑症,并且出现了自残行为。
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小王感到非常绝望和无助,他甚至有过自杀的念头。
在接受了专业的治疗和心理辅导后,小王的症状逐渐得到了缓解。
医生和家人的关心和支持让他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希望,他也学会了更好地面对自己的情绪和压力。
现在,小王已经可以正常地工作和生活,而且还经常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帮助其他精神病患者走出困境。
通过小王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精神病患者并不是不可救药的,只要得到及时的干预和治疗,他们完全有可能重新融入社会,过上正常的生活。
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更需要做的是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爱,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支持。
同时,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他们也需要学会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压力,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支持。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更好地走出困境,重新拥有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总之,精神病患者是需要我们关注和帮助的群体,他们并不是与我们无关的陌生人,而是我们身边的朋友、家人甚至是自己。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用更加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去对待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完整版)精神病学案例分析
完整版)精神病学案例分析病历一:精神分裂症患者这位患者是一名20岁的男性,因为坚信有人要迫害他,曾经三次自杀未遂,被家人送到医院治疗。
患者一年前被单位评为“先进个人”,但因此受到同事议论,导致他生闷气少语。
之后,他和女朋友闹意见,逐渐出现精神异常。
他怀疑别人说他坏话,怀疑别人对他不怀好意,甚至有路人故意冲他吐唾沫、吐痰等。
他有自言自语、自笑、追逐异性等行为,才引起家人的注意。
入院前,他有自言自语、自笑,思维内容离奇,病人自语:“我要死了,同志们再见,拜,微波控制我”,“XX,咱们结婚吧。
”对异性不礼貌。
患者病前性格敏感多疑,胆小害羞怕事。
追溯其家族史中,外祖母曾患精神病多年,后在发病时意外死亡。
患者入院后,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都没有发现阳性体征。
精神检查发现,他有接触被动、自言自语、自笑等症状。
在医生的提问下,他谈出了以下的体验:近半年来常听到不熟悉的人的语声,有男有女,有时命令他:“去跳楼!”或者:“快去死吧。
”入院后,声音仍然命令他:“躺在床上!”有时议论他,说他“无能。
”偶尔感到脑内有声音,声音与他的思想一致,在家中曾多次闻到到死尸气味,有时感到自己的身体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
病人坚信外界有某种“微波”在控制他的思维和行为。
喊女朋友的名字,自笑,认为我笑是仪器控制的结果。
交谈时,情感与外界环境不配合,常闭眼无声的发笑。
病人生活自理差,洗漱、更衣需督促,对今后无打算。
记忆、智能未见明显缺陷。
他否认有病。
1、该患者的精神症状包括哪些?该患者的精神症状包括感知觉障碍(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幻嗅、感知综合障碍)、思维障碍(思维散漫、被害妄想、关系妄想、被控制感、思维化声)、情感障碍(情感不协调)和意志和行为障碍(意志减退、行为异常,包括有自杀行为和对异性不礼貌)。
2、该患者的诊断是什么?与哪些疾病需要鉴别?该患者的诊断是精神分裂症(偏执型)。
需要与心境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进行鉴别。
虽然该患者有三次自杀未遂,但不是因为情绪低落,而是在幻听和妄想的支配下自杀。
神经病法律治愈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张某某,男,30岁,某城市居民。
自2010年起,张某某因工作压力过大,开始出现情绪波动、失眠、焦虑等症状,被诊断为神经病。
经过几年的治疗,病情有所好转,但仍时有复发。
2015年,张某某因工作失误被公司辞退,情绪再次崩溃,出现严重的精神症状,被送入精神病医院接受治疗。
经过多次治疗,张某某的病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仍然无法回归正常生活。
2018年,张某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公司支付赔偿金和精神损害抚慰金。
二、案件经过1. 诉讼请求张某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公司支付以下赔偿:(1)赔偿金:人民币10万元;(2)精神损害抚慰金:人民币5万元;(3)诉讼费用由被告承担。
2. 被告答辩被告公司辩称,张某某患有神经病,与其工作失误并无直接因果关系。
公司已尽到相应的管理职责,不存在过错。
请求法院驳回原告的全部诉讼请求。
3. 法院审理法院经审理认为,张某某患有神经病,与其工作失误并无直接因果关系。
但被告公司在招聘过程中,未对张某某的病情进行充分了解,也未对其提供相应的关怀和帮助,存在一定过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及相关法律规定,法院判决如下:(1)被告公司支付张某某赔偿金人民币8万元;(2)被告公司支付张某某精神损害抚慰金人民币4万元;(3)诉讼费用由被告公司承担。
三、案例评析1. 神经病的法律地位神经病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精神疾病,具有不可治愈性。
在我国,神经病属于精神疾病范畴,患者享有与正常人相同的权利。
对于神经病患者,用人单位、社会和家庭应给予充分关爱和帮助。
2. 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应聘者的健康状况,对患有神经病的应聘者,应给予必要的关怀和帮助。
如用人单位未履行相关义务,导致患者病情恶化,用人单位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精神损害抚慰金精神损害抚慰金是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精神损害程度,依法给予的补偿。
在本案中,法院考虑到张某某患有神经病,且病情严重,对其精神损害进行了合理补偿。
案例1 学生患上精神病
案例1 学生患上精神病马国君曾是河北省井陉矿务局第一小学学生,尽管学习起来有点吃力,但一至三年级,他一直快乐活泼。
从四年级开始,马国君变了,他的父母发现,他回家后常躲在屋里哭泣,问他为什么,他却始终不肯说出原因。
1998年3月23日下午的第三节班会课上,因为没有按要求带校服,班主任焦燕君让马国君站到讲台前,摘掉眼镜,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马国君被连打几个耳光,打完后,马国君流着泪一直站到放学。
马国君的父母得知此事后十分震惊,要求学校调查处理。
学校就此事开展了调查,当着家长的面,询问马国君被打的经过。
“四五年级被打过四十次,六年级上学期被打过十七八次”,焦老师“打脸、打背、打手、踢腿”,上四年级时,焦老师把马国君叫到办公室,打他的脸,把眼镜打掉,镜框裂了。
“还有一次,我没有完成作业,老师打完我后,让我回家补作业,我跑到焦化厂地下室补完作业。
”1998年6月26日,校方对焦燕君的行为作出处理,让其退出教师岗位,向学生家长赔礼道歉,并赔偿四年级时打坏的学生眼镜,取消参评先进资格,扣发相应奖金,通报全校教职工引以为戒。
马国君并没有因此走出被焦老师体罚的阴影,班上同学开始疏远他,精神处于恐慌之中,常常独自发呆,害怕见人,夜间睡眠差,经常做恶梦,幻觉性地把“老师”看成“怪兽”,形成恐惧、自卑、厌学等异常心理。
小学毕业会考后不久,马国君被父母带到医院检查,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诊断为反应性精神病,河北省精神病院会诊是延迟性心因反应,属精神病。
这一年,马国君被井陉矿中学录取,据马国君的父母说,因为病情一直没有上学,他们曾经多次劝说孩子环境变了,老师变了,但他认为所有的老师都打人。
1999年10月13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五医院精神病司法鉴定委员会受井陉矿区法院委托,对马国君病情做出司法鉴定,鉴定为延迟性心因反应,与被打体罚有关。
案例2 河北小学女教师用刀片划学生掌心3月19日上午,一名年轻的女教师第一节课便让41名学生全部站着上,不允许写字。
精神病停药成功案例
精神病停药成功案例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精神病患者停药成功的案例。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希望能够给正在经历类似困境的人一些鼓舞和帮助。
小明,今年30岁,是一名精神病患者。
在他20岁的时候,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加上家庭关系的纷争,小明开始出现了情绪不稳定、焦虑、失眠等症状。
经过多次就医,最终被确诊为精神病。
医生给他开了一些药物进行治疗,情况有所好转,但是小明始终觉得自己像是被药物控制着,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在接受了长时间的治疗后,小明决定尝试停药。
他经过深思熟虑,认为药物治疗虽然能够控制症状,但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于是,在医生的指导下,小明开始了缓慢的停药过程。
在停药的过程中,小明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
他的症状开始反复,情绪波动大,甚至出现了幻觉和妄想。
但是,小明并没有放弃,他坚持进行心理治疗,学习放松技巧,寻求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理解。
慢慢地,他的症状逐渐减轻,生活也慢慢回到正轨。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小明终于成功停药,并且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他重新找到了工作,建立了健康的人际关系,甚至开始了自己的家庭。
他说,停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只有经历了那段艰难的过程,他才真正找到了自己。
小明的故事告诉我们,精神病患者并不是注定要依赖药物一辈子的。
通过适当的治疗和努力,很多患者都有可能摆脱药物的束缚,重新融入社会,过上正常的生活。
当然,停药并不是适合所有人的选择,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决定。
希望小明的故事能给正在经历类似困境的人一些启发和鼓励。
精神病并不是绝望的代名词,只要我们不放弃治疗,努力面对困难,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
泰安市岱岳区治好精神病的案例
泰安市岱岳区治好精神病的案例鲁网泰安4月29日讯泰安市民赵女士今年38岁,2001年因失恋导致精神分裂。
期间做过治疗,但是病情总是反复发作。
后来,得知泰安心康医院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精神疾病效果非常好,家人便将赵女士送到泰安心康医院治疗。
经过一个半月的系统治疗和巩固治疗,赵女士康复出院,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记者了解到,赵女士在2001年因为失恋导致精神失常。
刚开始,赵女士病情不严重,没有什么明显的表现,家人也就没有放在心上。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女士病情渐渐的加重。
2010年结婚,赵女士婚后病情多次反复发作,出现自语自笑、敏感多疑,不让丈夫和别的女人说话(包括自己的母亲),发现后就发脾气、砸东西,有时自述害怕。
从2001年到2010年期间,赵女士从未停止治疗,包括住院治疗、门诊治疗,但是病情总是间断发作,每次在门诊拿药后回家服用,刚开始的时候还能做到按时服药,后来渐渐的就不规律吃药,间断的吃药。
因为家庭条件有限,也没有对赵女士进行系统的治疗。
近几年,赵女士病情不稳定,为了防止其乱跑,便铁链捆绑,但是赵女士有时挣脱铁链外出流浪。
后来,听泰安心康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精神心理疾病,效果也非常不错,于是家人便把赵女士送到心康医院康复治疗。
医院得知赵女士家庭非常困难后,还对部分费用进行了减免、优惠。
赵女士来到泰安心康医院后,医院业务院长孙启忠对赵女士进行了仔细问诊和检查,最后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决定给赵女士进行系统治疗。
刚入院的时候,赵女士时常会有各种幻觉,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治疗,赵女士的幻觉逐渐消失,能说出自己的不正常之处,也能进行交流,能正常答话。
而且赵女士也知道料理自己的个人卫生,要求洗澡、洗头,每天早上起来后也知道洗漱了,自己打扫自己的病房,自己叠被子,病情一天天好转。
一个月后家人去医院看望她,感觉入院前后的变化太大,就和变了个人似的。
经过和主任医师的讨论后,让赵女士在医院接受了半个月的巩固治疗,然后办理出院。
精神病学案例
精神病学案例
患者信息:
患者年龄:22岁
性别:女
婚姻状况:未婚
主诉:反复出现情绪低落、自我否定、自责,伴幻听、幻视
既往史:无重大疾病史,家族中无精神病史
体格检查:无异常
辅助检查:无异常
诊断:精神分裂症
治疗方案:药物治疗+心理治疗
病史回顾:
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情绪低落、自我否定、自责,伴有幻听、幻视等症状。
症状持续约半年后,患者前往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给予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症状有所改善,但仍存在情绪低落、自我否定等症状。
为寻求进一步治疗,患者来到我院就诊。
初步分析:
根据患者病史及体格检查,初步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该病是一种慢性、致残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
对于该患者,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是必要的。
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提高自我认知和应对能力。
治疗计划:
药物治疗:继续使用原有抗精神病药物,根据病情调整剂量。
心理治疗: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模式,学习应对技巧,提高自我认知和应对能力。
同时,给予患者支持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和积极配合治疗的意愿。
注意事项:
1. 定期复诊,监测病情变化和药物副作用。
2.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
3. 坚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不要随意停药或改变治疗方案。
精神障碍康复案例
精神障碍康复案例1. 张某,男性,35岁,患有抑郁症。
张某在工作和家庭压力下逐渐出现情绪低落、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影响了他的工作和日常生活。
经过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张某逐渐恢复了心情和睡眠,同时参加康复活动,包括团体心理疗法和运动锻炼,最终康复出院。
2. 李某,女性,28岁,患有焦虑症。
李某在面对压力和不确定性时,出现了焦虑、心慌、呼吸急促等症状。
经过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和药物治疗,李某学会了应对焦虑的技巧,改善了自我调节能力,最终康复回归正常生活。
3. 王某,男性,42岁,患有精神分裂症。
王某出现幻听、妄想等症状,导致他的行为异常,无法独立生活。
通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社区康复服务,王某的症状得到了控制,他逐渐学会了自我管理,恢复了社会功能,能够独立生活并参与一些简单的工作。
4. 张某,女性,30岁,患有躁郁症。
张某在情绪波动中出现了高涨的情绪和过度活跃的行为,随后又出现了情绪低落和自杀念头。
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教育,张某的情绪波动得到了稳定,她学会了识别和应对自己的情绪,避免了极端行为,并逐渐恢复了生活的平衡。
5. 杨某,男性,50岁,患有适应障碍。
杨某在面临工作变动和家庭变故时,出现了焦虑、失眠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无法适应新环境。
通过心理咨询和支持性治疗,杨某逐渐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恢复了正常的适应能力,重新建立了积极的生活目标。
6. 刘某,女性,25岁,患有强迫症。
刘某在面对特定的想法或行为时,出现了强迫性的反复行为和思维,严重影响了她的日常生活。
通过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刘某逐渐学会了放松和应对强迫症的技巧,减少了强迫行为的频率和强度,最终获得了康复。
7. 许某,男性,38岁,患有恐慌症。
许某在面对特定的情境或事物时,出现了恐慌、心慌、出汗等症状,严重干扰了他的生活和工作。
通过药物治疗和暴露疗法,许某逐渐对恐慌的情境进行适应,学会了应对恐慌的技巧,最终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8. 张某,女性,40岁,患有身体形式障碍。
关于精神病的法律案例(3篇)
一、案情简介张某某,男,35岁,患有精神分裂症。
2019年5月,张某某因家庭琐事与邻居发生争执,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持刀将邻居杀害。
经鉴定,张某某患有精神分裂症,作案时处于发病期,无刑事责任能力。
二、案件争议本案中,张某某患有精神分裂症,作案时处于发病期,无刑事责任能力。
那么,张某某是否应承担刑事责任?如果承担,如何承担?如果免除,如何保障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三、法律分析1. 精神病患者的刑事责任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8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本案中,张某某患有精神分裂症,作案时处于发病期,无刑事责任能力。
因此,张某某不应承担刑事责任。
2. 精神病患者的法律责任承担尽管张某某不承担刑事责任,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33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
监护人尽到监护责任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
”本案中,张某某的监护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具体包括:(1)赔偿受害者的经济损失。
本案中,张某某持刀将邻居杀害,给受害者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张某某的监护人应当赔偿受害者的经济损失。
(2)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本案中,张某某的犯罪行为给受害者家庭造成了极大的精神痛苦。
张某某的监护人应当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3)加强监护,预防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张某某的监护人应当加强对张某某的监护,确保其不再危害社会,预防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本案中,张某某患有精神分裂症,作案时处于发病期,无刑事责任能力。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张某某不应承担刑事责任。
但张某某的监护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赔偿受害者的经济损失、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以及加强监护,预防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本案体现了我国法律对精神病患者的特殊保护,同时也提醒我们,对于精神病患者的监护责任至关重要。
精神病逃避法律制裁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病患者的数量逐年上升。
然而,在法律制裁方面,精神病患者的权益保障问题却屡屡引发争议。
本案例讲述了一位患有精神病的男子,利用自身疾病逃避法律制裁的故事,旨在引发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关爱和关注,以及法律在精神病患者权益保障方面的思考。
二、案例经过1. 案发经过2019年,某市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故意伤害案件。
受害者小明(化名)在街头被一名陌生男子袭击,身受重伤。
经过调查,警方发现犯罪嫌疑人小张(化名)有重大作案嫌疑。
然而,在审讯过程中,小张却声称自己患有精神病,无法辨认自己行为的性质。
2. 精神病鉴定为了查明真相,警方委托具有资质的精神病鉴定机构对犯罪嫌疑人小张进行鉴定。
鉴定结果显示,小张患有间歇性精神分裂症,但作案时精神状态正常。
这意味着,小张在作案时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3. 法院审理案件进入法院审理阶段。
小张的辩护律师提出,小张患有精神病,应从轻或减轻处罚。
然而,法院认为,虽然小张患有精神病,但作案时具备刑事责任能力,依法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 一审宣判一审法院判决小张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小张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
5. 二审维持原判二审法院审理后,认为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依法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三、案例反思1. 精神病患者权益保障问题本案例中,犯罪嫌疑人小张利用自身疾病逃避法律制裁,引发了社会对精神病患者权益保障问题的关注。
事实上,我国《刑法》明确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不负刑事责任。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精神病患者在作案时的精神状态,以及如何保障精神病患者合法权益,仍然是一个难题。
2. 精神病鉴定问题本案例中,犯罪嫌疑人小张的辩护律师提出精神病鉴定结果存在问题。
这说明,我国在精神病鉴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鉴定机构的资质和水平参差不齐,导致鉴定结果存在争议。
其次,鉴定过程缺乏透明度,容易引发质疑。
精神病逃脱法律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精神病患者的法律地位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的完善,精神病患者的权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保障。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仍有一些精神病患者在法律面前遭遇困境,甚至逃脱法律制裁。
本文将以一起精神病患者的逃脱法律案例为切入点,探讨这一问题。
二、案例简介某市某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故意伤害案。
被告人张某,男,35岁,因患有精神分裂症被鉴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
被害人李某,男,45岁,因琐事与张某发生争执,张某持刀将李某刺伤,致其重伤。
案件发生后,公安机关依法将张某抓获。
经鉴定,张某患有精神分裂症,无刑事责任能力。
根据我国《刑法》第18条第1款的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三、案件审理案件审理过程中,被害人李某的家属向法院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被告人张某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法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对案件进行了审理。
在庭审中,张某的辩护人提出,张某患有精神分裂症,无刑事责任能力,不应承担刑事责任。
同时,其辩护人还提出,张某无财产收入,无力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被害人李某的家属则认为,张某虽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其在作案时能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应承担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
法院审理后认为,张某患有精神分裂症,无刑事责任能力,依法不负刑事责任。
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32条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
张某的监护人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同时,考虑到张某的实际情况,法院决定对张某进行强制医疗。
四、案例评析本案中,张某虽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其在作案时能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然而,由于我国法律对精神病患者的特殊规定,张某逃脱了刑事责任的制裁。
这一案例反映出我国法律在处理精神病患者的犯罪问题上的困境。
精神病中医治愈的案例
精神病中医治愈的案例
《精神病中医治愈的奇迹》
嘿,你们知道吗,精神病在很多人眼里那可真是如同洪水猛兽一般可怕呀!但咱今天要说的,就是一个令人惊叹的精神病中医治愈的案例。
我认识一个叫小李的人(例子:就像你认识的某个朋友一样),他以前呀,那精神状态真的是糟糕透顶。
整天恍恍惚惚的,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家里人都急得不行。
去了好多西医医院,各种检查、各种治疗,钱没少花,可就是没啥效果。
这可咋办呢?
后来呀,经人介绍,他们找到了一位厉害的老中医。
那老中医一把脉,就说有办法。
小李家里人当时心里那个怀疑呀,西医都搞不定,中医能行吗?(反问句:难道中医真的能创造奇迹?)但没办法呀,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
老中医就开始给小李开中药,还让他配合一些特别的中医治疗方法,像针灸呀什么的。
刚开始,小李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家里人都有点灰心了。
(例子:就像你满心期待一件事,却迟迟看不到结果一样,是不是特别失落)。
可是,渐渐地,奇迹发生了!小李的状态开始慢慢稳定下来,不再那么疯疯癫癫的了。
家里人都特别惊喜。
在这个过程中,小李和家人跟老中医有了很多交流。
老中医总是特别耐心地给他们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法。
(例子:就像是一位亲切的长辈在给你讲道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李竟然真的完全康复。
精神病案例及治疗方案
一、案例背景患者,男,30岁,已婚,从事IT行业。
患者于一年前开始出现情绪波动,易怒、焦虑、失眠等症状,影响到了日常生活和工作。
经过家人劝说,患者来到我院就诊。
二、病史及检查1. 病史:患者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情绪波动,易怒、焦虑、失眠等症状,伴有头痛、乏力。
工作、生活受到影响,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焦虑症”,给予抗焦虑药物治疗,症状有所缓解,但未完全治愈。
2. 检查:患者体格检查无特殊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均正常。
头部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脑电图检查:轻度异常,提示有轻度脑电图改变。
三、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及检查结果,诊断为“焦虑症伴轻度脑电图改变”。
四、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1)抗焦虑药物:选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
初始剂量为每日一次,每次10mg,逐渐加量至每日一次,每次20mg。
治疗期间需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
(2)抗抑郁药物:若患者存在抑郁症状,可加用抗抑郁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
剂量根据患者病情调整。
(3)镇静催眠药物:若患者存在失眠症状,可短期使用镇静催眠药物,如苯二氮䓬类药物。
剂量根据患者病情调整。
2. 心理治疗(1)认知行为治疗(CBT):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方式,帮助患者正确面对问题,减轻焦虑情绪。
治疗周期为每周一次,共10次。
(2)心理疏导:针对患者的心理需求,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缓解焦虑情绪。
3. 生活调整(1)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2)适量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缓解焦虑情绪。
(3)饮食调整:保持饮食均衡,避免过多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酒精等。
五、治疗过程及疗效评价患者入院后,根据上述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经过2个月的治疗,患者情绪波动明显减轻,焦虑、失眠等症状得到缓解。
头部CT复查:未见明显异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别:女年龄:三十多岁婚姻状况:已婚学历:**经济学院金融专业本科毕业,精通计算机炒股。
病史:曾经因精神问题在医院就诊,并在精神病院住过一段日子,患有精神疾病十余年。
家庭情况:父母健在,无兄弟姐妹,丈夫系再婚,带有与前妻的一个女孩。
家庭病史:阴性二.患者发病前后的生命事件患者出生于书香门第,父母都是国家干部,家教甚严,父母对患者的期望和教育投入也很大。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个从金融专业的大学本科生是很值钱的,尤其是患者由于优越的家庭条件很早就接触了计算机,对通过计算机炒股十分在行。
患者洞察股市的行情,业绩辉煌,赚了很多钱。
曾经在当地有一个有钱的老总,资产很多但不会炒股,就把钱委托给患者请她帮助炒股,患者为老总赚了不少。
在大学毕业后,她谈了一个对象,男方是大学的同班同学,专业相同,有很多共同话题,又是老乡,两人的感情一直不错,发展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
由于父母身在官场,虚荣心和面子的观念同样影响到了患者,患者曾经想象过婚礼的场景,一定是很宏大,很排场。
于是,她们定好黄道吉日后,便向市里很多上层人士发了请帖,这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方面的权力人员。
然而,事情突然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首先是股市受挫,不仅自己投进去的钱赔了不少,那位老总的钱也差不多赔个精光,统共有几十万的损失,失意之时老总还落井下石逼她尽早还清这一大笔钱。
祸不单行的是,当她发现她幻想的风光的婚礼上的官员不到邀请的三分之一,她的精神已经开始出现不正常了。
据当时同在邀请之列的患者的邻居描述,她在休息室内自言自语,时而沮丧,时而傻笑,说话的内容也很分散,不连贯,周围的人都听不懂她在说什么。
患者紧紧拽着新郎的胳臂不放。
所有人已经觉察出她的不正常,新郎更是有所怀疑,于是向女方家里提出推迟婚礼,要先把她送进医院检查。
但她坚持说自己没病,坚持要完成婚礼,并在婚礼上大吵大闹,男方便当着众多人的面退了婚礼。
患者没有结成婚,事后,就发病了。
在家里人收拾完残局回到家中时,发现患者变得眼神涣散,跟她说话也不搭理,常常会以一个姿势保持好几个小时甚至一天之久。
但是,她会自言自语,偶尔发出一些奇怪的笑声,有时会突然拉住别人的手,手舞足蹈的跟别人说她的婚礼有多么多么的美好:在婚礼上宾客满座,有双方的父母亲戚、朋友、政界和商界的有头有脸的人物,司仪很专业,对新郎新娘喜结良缘极尽溢美之词,婚礼很热闹,所有的人都很开心,也衷心的祝福这对新人百年好合。
但是,患者身边的人都知道她并没有经历这段成功的婚礼,在婚礼中途新郎就跑了,于是,一致认定她在精神方面受到了刺激,并哄骗她到医院的精神科就诊。
精神科医生经分析诊断她患有精神分裂症,并建议家属将其送入当地精神病医院进行治疗。
家属听从了医生的建议。
一年多以后,患者的病情有所缓和,又被接了回来。
回来之后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并在父母的安排下和一名东北的男子结婚,婚后与男人住在原来父母住的地方,父母搬出去了。
男人是东北人,再婚,与前妻生有一女,目前由他抚养。
该男子在结婚前已被告知女方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
患者在未发病之前曾经在一家公司任职,由于国家有相关规定不允许辞退精神残疾者,她就一直在这家公司上班,住院期间领取基本工资,从精神病医院回来后复职,但基本上公司已经不敢把重要的业务交给她了。
之后,一直平静的生活。
(在外人看来)。
平日里在楼道内碰见她,她都总是很温和很有礼貌的和我们打招呼,偶尔多谈几句她的工作和生活,感觉她已经完全康复了。
发病时的那些症状已经完全消失。
但好景不长,距离她从精神病医院回家不到一年时间里,她又再次犯病。
这次发病是由于她和对门的邻居一直不和(具体矛盾不知)。
一天夜里大约十一二点的样子,楼道里有人在争吵,声音很大。
我们开门查看发现她与对门的邻居发生口角,两家人站在楼道里面破口大骂。
后来,她突然跑回家里拿着菜刀冲向邻居,我们发现大事不妙,楼长立刻上去阻拦,各家的男人上去劝架,夺下了她的菜刀。
事后才了解到,事情的起因是患者总是将垃圾倒在邻居家的门前,有时还让她家的小女孩在邻居家门前小便,两家已经小吵过很多次,但越是这样,患者变本加厉,偏要和邻居对着干,以邻居生气为自己的成就和快乐。
经过多次协商不成,便爆发了这次的争执,差一点出了人命。
值得注意的是,在她拿着菜刀扬言要杀了邻居的时候,嘴里喊着“我怕什么啊,反正精神病杀人不犯法”。
这让我怀疑她在那个时刻是否犯病,但自从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她的确是病发了。
班也不去上,经常呆着家里,很多天不出门。
对小女孩不管不问,对谁都不理会。
可是有时候又会突然拉着家里人讲述她第一发病时幻想的那场婚礼,也会经常打开房门对着邻居破口大骂,甚至趁邻居不在家的时候用菜刀将邻居家的门划出一道道刀痕,以致两家经常在夜里争执,发生类似打斗直至扬言要杀人的事情。
最后,她又被家里人送进了精神病医院。
就这么反反复复进出好几次,目前仍在医院治疗中。
三.病情分析及诊断1.由于该患者在首次发病前在短期内遭受了多重的打击,在婚礼上表现出的自言自语,时而沮丧,时而傻笑,说话的内容也很分散不连贯并紧紧拽着新郎的胳臂不放等症状已经是她发病的初期征兆了,并且这种征兆已经能被外界所知觉。
2.在经历了多重打击之后,在一定的诱因作用下,患者出现了明显的精神症状,即初次发病。
婚礼被迫取消后,她突然变得眼神散漫,失去活力,以一种僵直的姿势维持数小时甚至一天之久,别人和她说话她也从不搭理,行为呆滞。
但这种状态是与短暂的兴奋交替产生。
患者会突然拉住某个人,手舞足蹈地描述自己的婚礼有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幸福。
这种不真实的描述应该属于“与性爱相关系的妄想”。
之所以说应该,是因为我不确定这究竟算不算临床上的妄想。
很多研究者认为,妄想是没有事实根据,与其教育水平不符,不能以亲身体验和经历加以验证。
而这个患者描述的内容是她认定已经发生,并且是她内心极希望发生但事实上并没有发生的事情,有一定的事实诱因,且跟她的亲身经历有很大的关联,所以我认为她所描述的就是妄想的内容。
鉴于患者出现了诸如妄想、言语紊乱等特征性症状,并在一个月内有明显临床表现,其次社交和职业功能不良,无法完成正常的社会功能,而且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一年多,根据DSM-IV的诊断标准,排除心境障碍及分裂情感型精神障碍,排除物质或一般躯体情况,可以判定该女患有精神分裂症。
这种紧张型的木僵和紧张型的兴奋交替产生,并没有一定的规律和周期性,让我在已知院方诊断的精神分裂症的基础上更加细致的将其归为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3.经过医院的专业治疗,患者在首次发病后获得了临场痊愈,恢复了社会功能,并回到家中。
但在一定诱因之下再次复发。
而且,之后发病的症状更为典型。
紧张型的木僵和兴奋表现的更为突出。
比如经常呆在家里很多天不出门,甚至不吃不喝;对女孩不管不问;对家人不言不语;表现出违拗行为,即邻居越不让她把垃圾随地倾倒,她越要这样做;有时突然向邻居破口大骂,出现冲动行为,大声叫喊,甚至攻击打斗并试图伤害邻居。
事后,在我们询问她病情怎么样的时候,她不记得打斗的事情,但是知道在她静静坐在房间里的时候周围发生的事情。
应该可以看出,这是一例极为典型的紧张型精神分裂症,具体的症状与紧张型精神分裂症极为吻合。
并且,患者的病情应该属于急性起病,单一病程,无明显缓解,反复出入医院直到现在仍处于中重度症状。
四.患病原因分析1.家庭原因:由于身处书香门第,家教严格,父母对于患者的要求自然就比较苛刻,导致在患者的心中总处于一种被权威压制的状态。
而且父母都是官员,在官场上盛行的贪慕虚荣、讲求面子也让她们对于女儿的婚礼和生活有很大的期望,并将这种期望强加给患者,使患者迫于这种压力难以释怀。
所以,当邀请了很多达官贵人但只有少数出席了她的婚礼时,她的自尊心、虚荣心都受到了极大地打击。
2.工作原因:之前意气风发,炒股经历一帆风顺,大学本科学历也让人欣羡,在工作单位也是受老板器重的员工;之后炒股受挫,赔了那么多钱,还遭到老总的落井下石,在她最艰难的时刻逼迫她还钱,给她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3.情感原因:在她遭遇种种打击面临崩溃的时候,谈了多年的男友在婚礼现场弃她而去,患者不仅没有得到亲人和爱人的支持和安慰,还在婚礼现场出现这么大的变数和闹剧。
情感上的被抛弃、被欺骗,以及为众人所目睹的羞愧、愤怒,让她将种种遭遇放大、放大,最终发展成了精神分裂症。
4.性格原因:患者在患病之前自尊心很强、心气很高,导致她无法正确看待人生的种种失意;患者长期生活在父母的权威之下,形成一种表面唯喏但内心十分抗争的性格,这也表现在发病中将这种叛逆的心理表现为违拗的行为。
五.治疗方案通过已掌握的消息可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可能,对于该患者的治疗,在精神分裂疾病的急性发病期,应以生物学治疗为主,着重控制病人的精神症状;在其精神症状逐步得到控制以后,进行心理治疗,疏通心结,恢复病人的自知力和社会功能。
1.生物学治疗—药物治疗2.心理治疗由于患者的精神疾病不是由于器质问题或服药引起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积聚的大量的压力和挫折无法疏通造成的,因此,针对患者发病之前的生命事件和心理波动,我们应该给予积极关注。
社会关系失调和事业上的压力,正是患者发病的诱因。
究其根本,还是患者的性格所致。
正是她要强、要面子的虚荣心理让她无法正确看待这一系列的打击,再加上家庭环境的高压和父母亲朋的不理解,导致她精神瞬间崩溃,急性发病。
所以,在后期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心理辅导等方法,帮助患者认识压力、缓解压力,积极地对待生活和挑战。
我们要帮助患者找到生活的兴趣和乐趣,让她投入到一个全新的生活中去。
同时,我们要与患者的家属积极沟通。
因为即使患者自身发生了转变,回到她旧有的生活环境,环境没有发生改变,患者就有再次复发甚至病情加重的可能。
父母、丈夫、亲朋要转变对患者的态度,对她多一些关心和关注,少一些责备和不满。
通过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给她以心理上的支持,这会对患者病情的恢复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