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一、形势与需求 (1)二、思路和目标 (3)1.总体思路 (4)2.战略目标 (6)三、重点任务 (9)1.瞄准战略目标,实施重大专项 (9)2.面向紧迫需求,攻克关键技术 (13)(1)优先发展能源、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 (13)(2)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16)(3)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公益性技术研究 (20)(4)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先进适用技术推广 (23)3.把握未来发展,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 (25)(1)超前部署前沿技术研究 (26)(2)稳定支持基础研究 (32)4.强化共享机制,建设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 (36)(1)加强国家研究实验基地建设 (36)(2)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37)(3)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37)5.实施人才战略,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38)6.营造有利环境,加强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 (40)7.突出企业主体,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41 (1)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42)(2)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44)(3)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44)(4)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45)(5)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46)8.加强科技创新,维护国防安全(略) (47)四、保障措施 (47)1.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47)2.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 (48)3.落实促进自主创新的各项激励政策 (49)4.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 (49)5.形成新型对外科技合作机制 (50)6.完善科技法律法规体系 (52)7.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52)8.建立有效的规划实施机制 (53)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十一五”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是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开局阶段。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与展望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与展望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也在迅猛发展,未来更是充满了无限机遇和可能。
本篇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与展望。
一、国家对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投入中国政府对航空航天事业的投入一直是非常大的。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国航天事业逐渐发轫。
在中国早期的航空和航天事业中,中国的科学家们以极低的资金,利用几乎所有可用的材料和设备,进行着科研实验,一步一步开创出属于中国自己的航空航天科技。
如今,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宇航员、卫星、运载火箭、科学探测器、民用飞机、军用飞机等为代表的以航空航天为主体的高科技产业体系。
而这种形成,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
目前,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投入资金主要分配在卫星、火箭、飞机等大型工程中。
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系列宇宙飞船、高分辨率卫星,以及大型运输机、民用大型喷气式飞机等都是国家投入的产物。
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中,政府财政投入、人才投入、技术投入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将从人才培养,科研投入,国际合作等方面阐述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与展望。
二、人才培养人才素质的提升一直是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人才培养一直是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一个重点。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从高校开始,我国已经有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航空航天工程专业,为未来航天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其次,在中国航空航天单位,科研人员已经形成一支庞大的专业队伍。
不但有经验丰富的老行家,也不缺年轻的科研人员。
人才培养已经发展到第三个阶段: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人才的输出。
其间,中国许多科学家和工程师已经通过培养和工作积累大量的经验,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可以说,人才培养一直是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科研投入科研投入一直是推动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迅速提升,航空航天领域的科技创新也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研发投入水平逐渐提高。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十一五”规划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规划,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围绕建设民航强国战略目标,主要阐明行业发展基本思路,明确重点发展领域,制定政策措施,是未来5年民航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民航全行业的行动纲领,是民航行政机关履行行业管理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节建设民航强国的关键时期“十五”期间,全行业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战胜“非典”疫情,克服“9·11”恐怖事件和航油价格大幅上涨等消极影响,我国民用航空事业跃上一个新台阶。
一是发展速度加快。
2005年全行业航空运输总周转量261亿吨公里,“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5.3%,比“九五”期间加快3.9个百分点;旅客运输量1.38亿人次,年均增长15.5%,比“九五”期间加快了9.9个百分点;货邮运输量306.7万吨,年均增长13.8%,与“九五”期间基本持平。
“十五”期间通用航空生产飞行累计33.7万小时,年均增长11.7%,比“九五”期间加快7.4个百分点。
二是安全、质量提高。
“十五”期间运输飞行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0.29,比“九五”降低了0.36。
通用飞行万小时事故率0.06,比“九五”降低0.12。
2005年航班正常率82%,比2000年提高4.6个百分点。
三是经济效益良好。
“十五”期间全行业利润总额100亿元,比“九五”增长156%。
2005年正班客座率71.5%,正班载运率65%,分别比2000年提高10.3和7.7个百分点。
四是基础建设加强。
“十五”期间完成机场建设项目73个。
2005年末我国运输机场142个,比2000年增加21个。
空管系统运行保障能力明显增强,2005年保障飞行245万架次,比2000年增加140万架次。
航油供应921万吨,储油能力166万立方米,分别比2000年增加453万吨和38万立方米。
年航空航天行业发展规划推进航天技术创新
年航空航天行业发展规划推进航天技术创新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航空航天行业作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领域,对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推动航天技术创新,我国制定了年航空航天行业发展规划,旨在提升我国航天技术水平,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一、发展目标及总体要求年航空航天行业发展规划的目标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航天产业,推进航天技术创新,提高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综合实力。
总体要求是加强基础研究,完善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国际技术合作,推动航天科技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
二、技术创新重点领域为了实现年航空航天行业发展规划的目标,我国将重点关注以下技术创新领域:1. 载人航天技术创新:加强载人航天技术研究,提高载人任务的安全可靠性和成功率。
注重发展航天飞行器的再入技术、舱外活动技术以及生命保障和支持系统等关键技术。
2. 卫星应用技术创新:加强对地观测、通信、导航、资源探测等领域的研究,提高卫星的遥感、数据传输和信息处理能力。
推动卫星应用技术在农业、环境监测、气象预报、地质勘探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3. 航空交通管理技术创新:加强航空交通管理系统的研究,提高航班安全性和运行效率。
注重发展航空流量管理、机场自动化系统以及航空安全监测与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
4. 高性能航空器制造技术创新:加强航空器结构、材料和制造工艺的研究,提高航空器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注重发展复合材料、先进制造工艺和数字化制造技术等关键技术。
三、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为促进航天技术创新,我国将采取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措施,包括:1.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增加航天科技研发投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创新项目,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增加研发投入。
2. 完善创新体系:建立航天科技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支持。
3. 加强人才培养:鼓励高校开设航天相关专业,培养航天科技人才;建立科研人员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高水平科研人才。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计划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计划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就开始了自主开展航天事业的研究和发展。
经过数十年的累积和积累,中国航天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并在国际航天领域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阐述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计划。
一、发展历程1. 备战初期上世纪50年代,中国开展航天事业的任务前所未有,备战的号角已经吹响。
但当时的中国并没有现成的技术和设备,需要从头开始探索。
1958年,中国成立了航天部,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个组织。
随后,中国开始了航天研究和发展工作,在科学家们的艰苦努力下,成功实现了多次毫米波雷达测高试验、气象火箭测量、探空和航空试验等工作,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端。
2. 步入新世纪20世纪90年代,中国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2年,中国首次成功发射了轨道卫星,标志着中国发射了首颗自己研制的卫星。
此后,中国航天一直沿着这条路发展,一步一步推进,逐渐实现了空间站和月球探测等计划。
2003年,中国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载人航天,在此之后,中国共进行了5次载人发射计划,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国的航天实力越来越强大,成为崛起中的航天大国。
二、未来计划1. 空间站目前,中国正在着手建造自己的空间站,这将是中国航天史的又一重大里程碑。
中国已经成功地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对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这也标志着中国开启了自己的空间站建设计划。
未来,中国希望空间站成为一个在轨科研、技术试验、宇航员培训等多功能服务的空间实验室。
2. 火星探测中国还计划在未来向火星发射探测器,在火星表面进行勘测。
虽然这个计划还没有正式公布,但中国航天领域的专家和研究人员已经正在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
3. 载人登月中国计划在未来实现载人登月,这个目标看起来理论上可行,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中国计划采用分步骤实现的策略,先着手推进月球科研计划,为后续的载人计划做准备。
4. 其他计划此外,中国还有其他的航天计划,包括轨道、探测和通讯等领域。
年中国航空航天行业的创新发展规划
年中国航空航天行业的创新发展规划中国航空航天行业的创新发展规划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航空航天行业正迅速崛起成为全球领先的创新中心。
为了推动中国航空航天技术领域的进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创新发展规划。
一、背景中国航空航天行业一直以来都与国防安全和国家发展息息相关。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航空航天行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为了保持国家安全和提升国际竞争力,中国航空航天行业需要通过创新发展来实现自身的突破。
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航空航天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中国航空航天行业一直致力于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关键技术的自主掌握程度。
为此,国家在技术研究和开发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并设立了专门的科研机构和实验基地。
三、重点领域中国航空航天行业的创新发展规划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领域:1. 载人航天技术中国航天局正在推进载人航天计划,旨在实现太空探测、空间实验室和载人登月等目标。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中国航空航天行业需要在航天器设计、推进系统、生命保障系统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
2. 无人机技术无人机技术在航空领域发展迅猛,已经成为航空领域重要的创新方向之一。
中国航空航天行业将加强对无人机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其在无人侦察、军事作战和民用领域的应用水平。
3. 航空航天材料新材料对航空航天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航空航天行业将加大对航空航天材料的研发力度,提高材料的强度、耐温性和耐腐蚀性,以满足航天器在极端环境下的需求。
4. 航空交通管理系统航空交通管理系统是航空领域的基础性技术,对飞机起降、航线规划和空中交通管制起着关键作用。
中国航空航天行业将加强对航空交通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准确性和智能化水平。
四、政策支持为了推动航空航天行业的创新发展,中国国家对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了一系列政策支持。
这些政策包括投资资金的支持、税收减免、知识产权保护等,旨在激发创新活力,提高技术水平,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我国的航天航空成就与发展计划
我国的航天航空成就与发展计划中国的航天航空事业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历了巨大的发展与成就。
本文将从我国航天航空的历史、成就以及未来发展计划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探究我国在航天航空领域的重要地位和发展前景。
首先,回顾我国航天航空的历史和成就,不得不提的是我国自身的发展需求和国家战略意志。
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国防安全和国家发展面临巨大压力,为此我国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资源进行航天航空技术的研发。
1960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自此,我国航天航空事业踏上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随后,我国航天航空领域迅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航天员的航天飞行。
2003年,中国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与苏联之后第三个能够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此后,我国航天员陆续进行了多次航天飞行,积累了宝贵的太空经验。
此外,我国还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一系列重要的空间实验室、探测器和卫星等,并取得了许多科学和技术上的突破。
除了载人航天飞行,我国在航空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中国自行研发了多型号的运输机、喷气式客机和直升机,并不断提高研制水平和技术能力。
此外,我国还成功地进行了多次载人航空器试验,为未来空间站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然而,我国航天航空领域的发展并未止步于此。
中国航天航空局制定了未来的发展计划,着眼于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计划之一就是中国空间站的建设。
根据计划,中国空间站将于2024年前后建成并开始运行。
这将是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此外,我国还计划在未来继续探索月球和火星等行星探测任务,并进一步提高载人航天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此外,我国还将进一步发展无人机技术和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推动航空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综上所述,我国的航天航空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发展计划。
我国的航天航空成就与发展计划
我国的航天航空成就与发展计划航天航空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作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完整独立航天能力的国家之一,中国在航天航空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首先,中国的航天航空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技术实力和突破能力。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单位相继成立,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成功地发射了一系列航天器,包括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船、月球探测器以及实验室空间站。
其中,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十分引人注目,自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至今,共有11位航天员成功完成太空探测,创造了多项纪录。
这些成就标志着中国航天实力的大幅提升,也为国际航天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
其次,中国的航天航空工业发展规划也具有很高的远见。
国家航天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对于航天航空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24年,国务院发布了《航天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了我国将继续加快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展,努力提高卫星发射能力和载人航天的水平。
随后,我国相继发布了《航天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航天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航天航空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
在这些规划的指导下,中国的航天航空产业实现了快速、健康的发展。
同时,中国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中国航天航空科学技术委员会与多个国际航天组织和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参与了联合国相关项目的研究和实施。
中国还与俄罗斯、欧洲航天局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一系列航天合作项目,例如中俄联合开展的深空探测项目、中欧星座合作项目等。
这些合作不仅推动了中国航天航空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也为世界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未来,中国的航天航空发展计划将继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中国将继续加大对航天科技的研发投入,进一步提高我国的航天发射能力和星载设备功能。
另一方面,中国将继续加强国际合作,扩大航天领域的友好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球航天航空科技的进步。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展望评述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展望评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之际。
自那时起,中国航天事业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
本文将回顾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并展望未来的规划。
中国航天的起步阶段可以追溯到1956年,当时中国政府成立了一个小组,致力于研究航天技术。
1958年,中国启动了自己的航天项目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
1966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这一重大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拥有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此后,中国陆续实现了一系列宇航员飞船、探月、探测器等航天任务,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体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实力的提升。
2019年,中国成功完成了长征五号遥三火箭的首次发射,这是一项关键的技术突破,为中国后续的载人登月和火星探测任务做好了准备。
202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五号,这是中国探月工程的重要里程碑。
嫦娥五号是第一个实现月球采样返回的探测器,成功地从月球表面采集样本并返回地球,为将来登月任务提供了宝贵的科学资料。
未来,中国航天事业有着更加雄心勃勃的规划和展望。
中国国家航天局提出了“航天强国”战略目标,计划在2030年之前建立国家航天强国的基本实现。
具体规划包括发展重型运载火箭、发射更多的空间站模块、实现火星和其他深空探测等。
此外,中国计划在2022年建成自己的太空站,并计划在2030年之前实现载人登陆月球的目标。
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规划展望非常令人振奋。
中国航天强国的发展将为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航天技术的创新提供重要支持。
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也将推动全球航天领域的进步。
然而,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十一五”规划期间中国航天发射数量创新高
至 此 ,长 征 系 列 运 载 火 箭 共 进 行 了 15次 航 天 发 射 、 4 4 1 4次 航 天 飞行 。
( 佳供稿 ) 羽
航 天返 回与遥感
7 4
第3 2卷 第 1 期
21 0 1年 2月
S AC C AF E OV Y & RE P E R T R C ER MO E S N I G T E SN
“ 十一五” 规划期问中国航天发射数量创新高
从 附 表给 出 的“ 十一 五 ” 规划 期 间 (0 6 2 1 2 0 ~ 0 0年 ) 国航 天 发射 记 录可 见 , 2 0 — 0 0年 中国航 天用 中 在 06 2 1 4 8枚长 征 系列火 箭发 射 了 5 3个 中国航 天器 ( 中人造 地球 卫 星 5 其 0颗 、 星式 载人 飞船 1 、 球探 测器 2 卫 艘 月 个 ) 5颗外 国卫 星 ( 中 2颗为 中 国研 制供 外 国使 用 、 和 其 2颗为 外 国研制 供 中国使用 ) 。 这样 , 至 2 1 截 0 0年 , 国 的航 天 运载 火箭 ( 称 为长 征 系列火 箭 , 既包 括 各种 冠 以长征 的火 箭 , 包 中 统 它 还
括 8枚 因历 史原 因未用 长征命 名 的风暴 1 号火 箭 , 该火箭 可看 作是 长征 2号火 箭 的“ 海版 ” 共 进行 了 15 上 ) 4
次航 天发射 、4 1 4次航 天飞 行 ( 者相 差 1 , 于一次 发射点 火后 出现 故 障 、 接关 机使 火箭 未起 飞 ) 已发 两 次 缘 紧 ; 射的( 主要 由长 征 系列火 箭 发射 , 量 搭载 于外 国的航 天运 载 火箭 发射 , 别 的从 其他 航 天器 内释放 出 ) 少 个 中 国航 天器 ( 中 国按 本身 太 空开发 需求 自行 研制 或 与 国外 联合 研制 、 括 台湾与 外 国联合 研制 的航 天器 , 指 包 但
十一五发展规划建议
十一五发展规划建议十一五发展规划建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二00六至二0一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提出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1)“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
我们以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明确提出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我们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从容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变化,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
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2)“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
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十一五)
附件:高技术产业化“十一五”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目 录前言一、“十五”发展情况 (1)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与目标 (4)(一)指导思想 (4)(二)发展原则 (4)(三)发展目标 (5)三、发展重点 (6)(一)信息产业领域 (6)(二)生物产业领域 (7)(三)航空产业领域 (7)(四)航天产业领域 (8)(五)新材料领域 (8)(六)新能源领域 (8)(七)现代农业领域 (9)(八)先进制造领域 (9)(九)循环经济领域 (10)(十)海洋领域 (10)四、重大专项 (10)(一)软件和集成电路专项 (11)(二)下一代互联网专项 (11)(三)新一代移动通信专项 (11)(四)数字音视频专项 (12)(五)新型元器件专项 (12)(六)信息安全专项 (12)(七)生物医药专项 (13)(八)现代中药专项 (13)(九)生物医学工程专项 (14)(十)生物质工程专项 (14)(十一)现代农业专项 (14)(十二)民用飞机专项 (15)(十三)卫星应用专项 (15)(十四)新材料专项 (16)(十五)新能源专项 (16)(十六)节能减排专项 (17)五、保障措施 (17)(一)加强宏观引导 (17)(二)促进技术转移 (18)(三)强化产业化能力建设 (18)(四)完善投融资体系 (19)前 言高技术产业化是自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高技术产业化,是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根据《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高技术产业化“十一五”规划》重点部署了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先进制造、循环经济、海洋等十大领域高技术产业化的主要任务和若干重大专项,是发展改革委系统“十一五”期间开展高技术产业化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一、“十五”发展情况“十五”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化全面推进的五年。
按照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总体部署,制定政策措施,实施重大专项,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实施、社会参与的产业化工作新局面。
关于航天科技集团“十一五”财务规划的说明
22 远 景 目标 》而编 制 的专 项 规 性 财 务管 理 的转 变 ,突 出 了财 务 00 划 ,是 集 团公 司 总体 规 划 的重 要 管理 改 革创 新 和 夯实 财 会基 础 工 组 成 部分 。规 划 的编制 从 20 年 作 的十个 “ 05 首次” 。 3 开始启动 ,经过前 期理 论准备 月 “ 十一五”环境 分析从外 部和
财务规划不是财务部 门的规 划 ,是集团公司 卜
一
( 3)规划预 测 充分考 虑 了三大 主业 的外部 环境 和发 展趋 势 ,根据历史 数据测算经费收入转化系数 ,建立预测
模型,实现筹融资需求预测,实现五年资产负债表 、 损益
表及 现金流量表预测 编制 。
“ 十一 五”财 务规划 的立意是 “ 团公司的 战略 目标 集 已经 确定 ,财 务工作重点在战略的执行 ;集团公司体制机 理变革将大大加强 ,财务工作重 点在创新与精细” 十一 。“ 五”财务工作 的 目标 与任务框架见 图 1 。
案并 以正式 文件( 天科财 [3 78号 】 务 、新方 法在绩 效考 评 中的应 用 、 )
下发。
新 会 计 准则 对 集 团 公 司的 影响 及
规 划 内容 主要 包 括 :“ 五 ” 集 团公 司上 市 公 司 的未 来走 向等 十
2 4f 航天工业管 圄巫 理 衄
维普资讯 :
制改革将深化 , 财务工作重点在机制的完善;集团公司管 财务关 系 ;进一步加快航天财会队伍建 设。
五”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进一步提
升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 促进集 团公司 “ 十
跨越发展 争创一流——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十一五”发展成就
应 了二院多型号任务并举 、多阶段任务并行 的形势 ; 构建了一体化的责任令考核体系和军 品任务专项奖惩激励体系 ,
实现 了军品奖惩统筹管理 。坚持 “ 集中求发展” ,合理整合科研生产 、试验验证 、民用产业 、教育培训 、服务保障
等 资 源 ,为 可持 续 发展 铺 平 了道 路 ;大 力 强化 任 务 分工 管 理 ,全 面推 行 物 资 “ 五统 一 ” ,逐 步形 成 了优 势互 补 、共
同发展 的新局面;强化资金统筹管理和统一调度 ,积极推进成本工程 ;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型号飞行试验成功 率显著提升 ;铁腕抓安全 、 保卫保密等各项基础工作 ,为二院发展提供了安全有序的环境。
[二二可 航天工业管理 羹
企业文化
新二 院统筹建设 全面实施,基础能 力大幅提升
“ 一 五 ” 期 间 ,新 二 院 统 筹 规 划 建 设 全 面 实 施 ,初 步 实 现 了 研 发 、 十
持续改进, 管理效益 日益显现,整体发展活力不 断提高
二院强化了 “ 计划”加 “ 经费”管理模式 , 促进 了计划管理与合 同管理 、 科研生产管理 、 预算管理的闭环衔接 ;
加 大 任务 奖惩 力度 ,设 立 了覆 盖 军 、民 、贸 j大 产业 发 展 的奖励 基 金 ;建立 了院所 两级 军 品综合 调 度系 统 ,有效 适
坚持 改 革 创 新 ,取得 了一 系列 突 出成 绩 。 二 院 军 品 基 业 进 一 步 巩 固 ,任 务 量 创 历 史新 高 ,形 成 了基 本 型 、 系列 化 、跨 越 式发 展 的 良好 格 局 ,率 先 突破 了一 大批 武
器 装 备 关键 技 术 , 战略 地 位 显 著 提 升 ;大 力 推 进 军 民 融合 , 民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一、引言《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是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旨在指导国家在特定时期内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背景、目标、重点领域和取得的成就。
二、背景中国的一五到十一五规划分别覆盖了1953年至1957年、1958年至1962年、1966年至1970年、1976年至1980年、1981年至1985年、1986年至1990年、1991年至1995年、1996年至2000年、2001年至2005年和2006年至2010年。
这些规划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进程中制定的重要里程碑。
三、目标1. 经济增长: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通过制定发展目标和政策,中国致力于提高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收入水平,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2. 社会进步:规划还关注社会问题,如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
通过加大投资和改革力度,中国努力提高教育水平、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促进就业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3. 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规划还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以减少污染、提高能源效率和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四、重点领域1. 工业发展:规划中重点发展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中国通过引进外资、提升技术水平和加大研发投入,取得了在汽车制造、电子产业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显著进展。
2. 农业和农村发展:规划中关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
中国通过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发展农村产业,大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3. 城市化和城市发展:规划中鼓励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
中国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建设了一系列新的城市和城市基础设施,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4.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中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能源和通信。
中国大力投资于铁路、公路、电力和通信网络的建设,提高了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和质量。
“十一五”规划期间中国航天发射数量预测
卫星的实际发射数 量累计 为 2 颗 ) 4 。为此 , 笔者尝 试根据截至 20 年的与 中国卫 星相关 的中国航天 06
航天器( 不一定为全部) 的长征系列火箭 ( 为中国航 天运载火箭的统称 ) 有多少枚。 共 对 于第 一 个 问 题 , 国 最 大 的 航 天 产 业 公 司 中
( 北京 空间机电研究所 , 北京 107 ) 006
摘要
根 据截 至 20 的 与 中国卫 星相 关 的 中国航 天发射 数 量 的统计 值 , 06年 主要 应 用灰 色 系统 理论 预 测
航 天发射 灰 色系统 预 测
了“ 十一五 ” 划期 间 (06 00年 ) 规 20 ~2 1 中国航 天 器 的发射 数 量和 相 关的 中国航 天 运载 火箭 的发 射数 量 。
收稿 日期 :O 7 1 5 2O —0 —0
估计有读者在 阅读(06年 中国的航 天》 2o 感受
到 中 国航 天将 会 在 “ 十一 五 ” 规划 期 间 ( 以下简 称 “ 十
一
五 ” 间 ) 造 新 辉 煌 的 同时 , 提 出如 下 2个 问 期 创 会
题。第一个问题是在 “ 十一五 ” 间中国航天器 ( 期 在 本文 中其 意义 为 中 国 自行 研 制 的 、 国与 国 外联 合 中
— —
发射数量的统计值, 灰色系统 理论对上述有关 应用
“ 十一五” 期间与中国卫星相关的中国航天发射数量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一位负责人 ( 副总经 进 行 预测 。
理) 已给出了基本答案 。该 负责人于 20 06年 l 0月 3 在广东珠海举办的“ 0日 中国国际航空航天高峰论 坛” 开幕式上称L 在“ 2, 十一五” 2 J 期间中国将研制包括 通信广播卫星 、 地球 资源卫星 、 回式卫星、 返 气象卫
神舟放飞:中国首次载人航天工程大事记-第6章
第6章中国航天发展规划中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国载人航天计划于1992年正式启动。
初期目标是将航天员送入太空。
远期则包括建立永久空间站以及月球探索。
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的第一步是进入太空,而进入太空轨道飞行器被命名为神舟号飞船,最多乘员三人。
飞船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
工程由航天员、空间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和空间实验室八大系统组成。
其中,载人飞船系统和空间实验室系统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第八研究院为主负责研制,运载火箭系统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负责研制;空间应用系统由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为主负责研制;航天员、发射场、测控通信及着陆场系统由相关研究单位负责研制建设;测控通信设备主要由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有关厂所负责研制。
概述:三步走:第一步:1999-2008——载人飞船(神一至神四:无人上天;神五至神七:载人上天)第二步:2011-2013——空间交汇对接(天宫一号和神八、神九、神十空间对接探索)第三步:2020以后——空间试验站:(长期性航天空间站,辅助其他航天工程开展工作)发展历程:迄今,神舟号飞船共进行过7次发射,前4次为无人发射。
神舟一号发射时间: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运载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任务概况: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次飞行试验,考核运载火箭性能和可靠性,验证飞船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正确性,以及包括发射、测控通信、着陆回收等地面设施在内的整个系统工作的协调性。
神舟二号发射时间:2001年1月10日1时零分运载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任务概况:试验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诸多领域的实验。
神舟三号发射时间: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运载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任务概况:神舟三号飞船和运载火箭系统技术进一步提高,飞船搭载了10项44台有效载荷设备,完成了多项科学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航天50年
为实现上述目标,中国航天业将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充分发挥各单位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有效利用航天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优势,进一步强化各类研发中心的建设,加强民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的建设,加大军民技术资源的集成、共享和相互转移力度,扩大向国际、国内的开放,加快健全创新体系。实现航天产业化发展的新跨越
从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2006年9月13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中星-22号A”通信卫星,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91次发射,自1996年10月以来,已连续49次发射成功。先后研制了12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了从常温推进到低温推进、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载荷到发射载人飞船的技术跨越,具备发射各种轨道的空间飞行器的能力,在可靠性、安全性、发射成功率、入轨精度等方面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从1990年开始,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先后把28颗美国、法国、瑞典等国家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成为我国在国际高科技领域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正在研发的新一代运载火箭,突破了总体技术、无毒无污染火箭推进技术、大直径箭体结构制造技术等关键技术。我国研制的各类卫星,实现了系列化、平台化发展。先后发射升空的70余颗卫星,初步形成了广播通信、气象海洋、地球资源、返回式遥感、导航定位、科学技术试验等6个系列。卫星的技术水平、应用水平以及长寿命、高可靠性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一代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公用平台、现代小卫星和月球卫星等关键技术已取得突破。正在为国外用户研制的广播通信卫星,即将实现我国卫星整星出口的历史性突破。航天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带动了我国诸多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发展,带动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群体性的崛起,有力地提升了我国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载人航天技术进入世界前列,有力地增强了综合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国防科工委目录序言一、指导思想二、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二)具体目标三、主要任务(一)增强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全面完成科研生产任务(二)启动并实施重大科技工程,带动科技跨越发展(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四)加快空间技术发展,提高业务服务能力(五)积极拓展空间应用,提高航天产业发展能力(六)持续开展空间科学研究,扩展人类认知领域(七)加强行业管理,营造有利于航天发展的良好环境(八)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加强航天先进文化建设(九)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外开放序言航天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科技领域之一,航天产业已成为国家的战略高技术产业。
发展航天是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举措。
“十五”时期,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航天科技工业基础和研发能力大幅提升;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大领域取得快速发展,载人航天取得历史性突破,月球探测工程进展顺利;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航天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航天事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我国确定了在本世纪前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都对航天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相关规划制定,明确了“十一五”时期航天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指导航天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指导思想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四个坚持”为指导,以满足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统筹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全面协调发展,推进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着力提升航天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扩大航天产业规模,切实加强航天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建设,推进航天发展模式、体制机制、能力水平、经济增长方式全面转型升级,发挥航天对国家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带动和支撑作用,推进航天事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为国家安全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服务。
二、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
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业务服务能力、产业发展能力等显著提高,经济总量和效益显著提升,调整改革、行业监管、人才队伍建设与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重大科技工程取得突破。
基本满足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
(二)具体目标。
——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建设模式实现由任务型向任务能力结合型转变,提升产品科研生产能力,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及质量与可靠性,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研制周期,全面完成产品研制生产任务。
——自主创新能力。
航天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形成以航天重大科技工程为代表的一大批集成创新成果;一批航天前沿技术、基础技术研究取得成果,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突破航天产品高可靠、长寿命和卫星有效载荷等关键技术。
——业务服务能力。
初步建立长期稳定、可靠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系统,较为完善的卫星通信广播系统以及满足应用需求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初步实现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
运载火箭可靠性与发射适应性进一步提高。
——产业发展能力。
航天制造业总体水平得到提升;初步建成天地统筹、地面协调的卫星地面系统和应用系统,空间应用水平和效益显著提高;卫星运营服务与发射服务、对外贸易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发展通信、导航、遥感等卫星及其应用,形成空间、地面与终端产品制造、运营服务的航天产业链,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重大科技工程。
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工程等重大科技工程相继启动或继续实施,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群。
——空间科学研究。
形成较为完备的,地基与天基研究协调发展、互为支撑的空间科学研究体系。
在天文观测、行星际探测、微重力和空间生命科学等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
初步建立空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调整改革与行业监管。
继续推进航天科研院所和企业体制机制改革,使科研生产布局趋于合理,投融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公布国家航天活动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制定国家宇航级标准。
——人才队伍与文化建设。
到“十一五”期末,航天科技工业从业人数总体稳定,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总量占职工总人数比例达到40%以上;进一步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形成适应新形势的航天先进文化。
——国际交流与合作。
双边、多边国际合作得到进一步拓展,航天国际合作环境更加和谐;技术引进、对外贸易规模明显增长。
三、主要任务(一)增强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全面完成科研生产任务。
1.确保完成航天产品科研生产任务。
(略)2.加强航天产品研制生产条件建设。
继续开展产品研制保障条件建设和批生产技术改造,通过产品保障条件建设与能力建设的有机结合,提高任务保障能力,全面推进任务能力结合型航天建设。
生产线技术改造。
建设一批工艺先进、专业安全、精益敏捷的生产线,优化批生产流程,健全规章制度,建立较完善的航天产品批生产体系。
新一代运载火箭基本型研制保障条件建设。
以打通研制线为目标,结合研制单位实际情况,以数字化建设为突破口,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建设基于信息化协同工作的设计、制造一体化研发平台。
3.提高航天产品基础研发能力。
建设航天系统研发平台,满足加强基础研究和超前保障的双重需求。
核心能力基地。
统一配置共用辅助设施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一批在研制生产中起骨干作用、具备核心能力的研制生产基地。
建设和完善风洞、试车台、微波暗室、定标场等多种重大试验验证设施和目标特性、结构强度等基础性研究试验基地。
关键基础产品研发条件。
开展有效载荷等关键基础产品研发和工程化条件建设,解决长期制约航天发展的关键基础产品问题,增强自主研发能力。
4.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制造业水平。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持续推进“设计上台阶、工艺上水平、验证上规模”,提高航天制造业信息化水平。
以信息化为支撑平台,初步完成先进设计与试验测试、先进制造与质量保障、先进生产管理三大体系的数字化建设,实现三大体系的集成信息共享,形成快速研发、柔性生产和敏捷管理的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缩短航天产品研制周期,降低研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着力解决航天产品研制和生产过程中污染、高耗能和不安全问题,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20%以上;大力推行环保节约型加工,优先使用绿色含能材料和清洁能源。
(二)启动并实施重大科技工程,带动科技跨越发展。
1.载人航天工程。
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以及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重大技术,建立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
开展载人航天工程的后续工作。
2.月球探测工程。
工程将分三期实施。
“十一五”期间将重点实施一期工程,实现绕月探测,发射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对月球资源的分布规律和月球表面进行全球性、整体性与综合性探测,并对地月空间环境进行探测。
同时,将深入开展二、三期工程论证,并适时启动工程研制工作。
3.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
重点发展基于卫星、飞机和平流层飞艇的先进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及与之配套的地面设备。
4.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在2010年前,通过对北斗导航试验系统进行完善,满足我国及周边地区用户对卫星导航系统的需求,并进行全球系统组网和试验工作,逐步扩展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同时,推动卫星导航系统在空中交通管理、城市智能交通和通信等领域的应用。
5.新一代运载火箭工程。
完成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氢氧发动机研制工作。
按照“无毒、无污染、低成本、高可靠、适应性强、安全性好”的基本原则,开展新一代运载火箭基本型工程研制工作。
在“十一五”期间掌握关键技术,适时完成基本型工程研制,形成近地轨道可覆盖10吨至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可覆盖6吨至14吨的运载能力。
(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
1.加强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
瞄准未来高新技术发展的前沿,重点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新材料、新器件和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国产核心器件和关键材料应用率大幅提高。
信息与电子科学与技术:天基信息获取、信息传输、目标与空间环境特征分析等基础理论与技术。
材料科学与技术:高性能结构材料、复合材料、轻质耐高温材料、纳米材料等基础理论与技术。
动力与能源科学与技术:电推进等先进推进技术,高能固体火箭发动机、冲压发动机、新型燃料等动力技术以及氢能源电池等新型能源技术。
关键基础元器件:(略)。
微型传感器技术:微机电系统应用(MEMS)、微机械结构的加工制备等技术。
先进工业技术:先进试验测试与验证、先进制造、先进生产管理、模拟仿真、特种工艺装备等技术。
2.突破关键技术。
突破制约航天发展的关键技术,增加航天核心技术储备,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所占比重。
航天专利数量年均增长30%以上。
运载火箭技术:先进上面级技术、重型运载火箭关键技术等。
卫星系统总体、平台等技术:系统优化设计、卫星编队组网技术;先进控制技术;近空间飞行器平台技术等。
卫星有效载荷技术:通信有效载荷技术;遥感有效载荷技术;时空测量有效载荷技术。
开展对地观测卫星有效载荷关键技术攻关及工程化研制。
深空探测技术:深空飞行总体、能源、电磁波探测、测控、着陆及表面探测、机器人、返回、行星际探测等技术。
卫星应用技术:遥感卫星定量化与业务化应用、空间数据融合、微波遥感应用、超光谱遥感应用等技术;卫星导航定位应用技术;高速数字数据直播/广播传输、网管技术、应急卫星通信等技术;空间电磁环境监测技术;地面系统的总体设计与集成、多任务地面运行管理控制、数据处理、数据存储管理、共享与分发等技术。
(四)加快空间技术发展,提高业务服务能力。
1.大力发展应用卫星。
提高各类应用卫星的性能和业务服务能力,加强试验卫星与业务卫星的有机衔接,确保卫星应用的连续性。
对地观测卫星。
增加现有静止轨道气象业务卫星的数量,提高其性能与可靠性;研制、发射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和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海洋水色卫星和海洋动力环境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和高分辨率立体测图卫星;初步建成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开展新型地球资源卫星、新型气象卫星、新型海洋卫星、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重力场探测卫星、电磁地震监测卫星研究。
加强对地观测卫星领域的顶层统筹规划和综合利用,初步形成全球、全天候、全天时、多谱段、不同分辨率、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