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
2011·5·China Basic Science 5
中国基础科学·“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展专栏
为更好地宣传“十一五”期间我国基础研 究所取得 的 成 果,本 刊 将 对“十 一 五 ”国 家 重 大科技 成 就 展 中 基 础 研 究 成 果 进 行 连 续 报 道。本期 介 绍 我 国 在 制 造 科 学、物 理、数 学、 天文等科学领域以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方面 的科研成果。
关键词:十一五 科技成果 基础研究 中图分类号:G3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9-2412( 2011) 05-0003-08 DOI: 10. 3969 / j. issn. 1009-2412. 2011. 05. 001
二、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
1. 红外新波段强场物理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近年,可 调 谐 中 红 外 新 波 段 强 场 超 快 激 光 的 出 现与发展,开 辟 了 当 代 重 要 科 学 前 沿———强 场 物 理 领域中的新 方 向,为 开 拓 中 红 外 强 场 相 互 作 用 新 物 理、新效应及新应用提供了新机遇。 在国家 973 计划的支持下,徐至展院士领衔中 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中国科学院武汉物数所、中国 工程物理研 究 院 九 所 等 进 行 合 作 研 究,利 用 上 海 光 机所近年建 成 的 中 红 外 强 场 超 快 激 光 平 台,实 验 发 现在中红外 强 光 场 中,原 子 阈 上 电 离 光 电 子 能 谱 在
2011·5·China Basic Science 3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一、形势与需求 (1)二、思路和目标 (3)1.总体思路 (4)2.战略目标 (6)三、重点任务 (9)1.瞄准战略目标,实施重大专项 (9)2.面向紧迫需求,攻克关键技术 (13)(1)优先发展能源、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 (13)(2)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16)(3)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公益性技术研究 (20)(4)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先进适用技术推广 (23)3.把握未来发展,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 (25)(1)超前部署前沿技术研究 (26)(2)稳定支持基础研究 (32)4.强化共享机制,建设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 (36)(1)加强国家研究实验基地建设 (36)(2)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37)(3)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37)5.实施人才战略,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38)6.营造有利环境,加强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 (40)7.突出企业主体,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41 (1)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42)(2)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44)(3)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44)(4)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45)(5)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46)8.加强科技创新,维护国防安全(略) (47)四、保障措施 (47)1.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47)2.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 (48)3.落实促进自主创新的各项激励政策 (49)4.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 (49)5.形成新型对外科技合作机制 (50)6.完善科技法律法规体系 (52)7.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52)8.建立有效的规划实施机制 (53)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十一五”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是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开局阶段。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十一五”规划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规划,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围绕建设民航强国战略目标,主要阐明行业发展基本思路,明确重点发展领域,制定政策措施,是未来5年民航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民航全行业的行动纲领,是民航行政机关履行行业管理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节建设民航强国的关键时期“十五”期间,全行业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战胜“非典”疫情,克服“9·11”恐怖事件和航油价格大幅上涨等消极影响,我国民用航空事业跃上一个新台阶。
一是发展速度加快。
2005年全行业航空运输总周转量261亿吨公里,“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5.3%,比“九五”期间加快3.9个百分点;旅客运输量1.38亿人次,年均增长15.5%,比“九五”期间加快了9.9个百分点;货邮运输量306.7万吨,年均增长13.8%,与“九五”期间基本持平。
“十五”期间通用航空生产飞行累计33.7万小时,年均增长11.7%,比“九五”期间加快7.4个百分点。
二是安全、质量提高。
“十五”期间运输飞行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0.29,比“九五”降低了0.36。
通用飞行万小时事故率0.06,比“九五”降低0.12。
2005年航班正常率82%,比2000年提高4.6个百分点。
三是经济效益良好。
“十五”期间全行业利润总额100亿元,比“九五”增长156%。
2005年正班客座率71.5%,正班载运率65%,分别比2000年提高10.3和7.7个百分点。
四是基础建设加强。
“十五”期间完成机场建设项目73个。
2005年末我国运输机场142个,比2000年增加21个。
空管系统运行保障能力明显增强,2005年保障飞行245万架次,比2000年增加140万架次。
航油供应921万吨,储油能力166万立方米,分别比2000年增加453万吨和38万立方米。
“十一五”规划期间中国航天发射数量创新高
至 此 ,长 征 系 列 运 载 火 箭 共 进 行 了 15次 航 天 发 射 、 4 4 1 4次 航 天 飞行 。
( 佳供稿 ) 羽
航 天返 回与遥感
7 4
第3 2卷 第 1 期
21 0 1年 2月
S AC C AF E OV Y & RE P E R T R C ER MO E S N I G T E SN
“ 十一五” 规划期问中国航天发射数量创新高
从 附 表给 出 的“ 十一 五 ” 规划 期 间 (0 6 2 1 2 0 ~ 0 0年 ) 国航 天 发射 记 录可 见 , 2 0 — 0 0年 中国航 天用 中 在 06 2 1 4 8枚长 征 系列火 箭发 射 了 5 3个 中国航 天器 ( 中人造 地球 卫 星 5 其 0颗 、 星式 载人 飞船 1 、 球探 测器 2 卫 艘 月 个 ) 5颗外 国卫 星 ( 中 2颗为 中 国研 制供 外 国使 用 、 和 其 2颗为 外 国研制 供 中国使用 ) 。 这样 , 至 2 1 截 0 0年 , 国 的航 天 运载 火箭 ( 称 为长 征 系列火 箭 , 既包 括 各种 冠 以长征 的火 箭 , 包 中 统 它 还
括 8枚 因历 史原 因未用 长征命 名 的风暴 1 号火 箭 , 该火箭 可看 作是 长征 2号火 箭 的“ 海版 ” 共 进行 了 15 上 ) 4
次航 天发射 、4 1 4次航 天飞 行 ( 者相 差 1 , 于一次 发射点 火后 出现 故 障 、 接关 机使 火箭 未起 飞 ) 已发 两 次 缘 紧 ; 射的( 主要 由长 征 系列火 箭 发射 , 量 搭载 于外 国的航 天运 载 火箭 发射 , 别 的从 其他 航 天器 内释放 出 ) 少 个 中 国航 天器 ( 中 国按 本身 太 空开发 需求 自行 研制 或 与 国外 联合 研制 、 括 台湾与 外 国联合 研制 的航 天器 , 指 包 但
国防科工委:全面抓好“十一五”航天发展规划
国防科工委:全面抓好“十一五”航天发展规划11月18日,记者从国防科工委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召开的第三次民用航天工作会暨全国空间应用推广交流会上获悉:“十一五”头两年,我国航天发展各项工作起步良好,为全面完成《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一步,国防科工委将全面抓好“十一五”后三年航天发展规划的落实,努力实现航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具体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六大方面:第一,全面实施重大工程。
要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实施好各项重大工程。
一要抓好工程论证工作,深入开展月球探测二、三期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等工程的论证,争取尽快立项;二要抓好已立项工程的组织实施,抓紧新一代运载火箭基本型工程的研制工作,确保完成“十一五”期间的研制计划节点;三要抓好重大专项所涉及的关键、核心技术的前期攻关,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
通过重大工程的实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带动相关领域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第二,推动各类卫星的立项、研制和发射工作。
推动高分辨率立体测图卫星、风云二号03批气象卫星和风云四号新型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新型海洋卫星尽快立项;要完成资源一号03卫星、海洋二号卫星、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环境减灾小卫星星座3颗卫星的研制发射任务,建成并完善“三个系列、一个星座”;进一步推动我国卫星直播系统工程,积极开展一些新型的、具有潜在应用市场的通信卫星,如宽带多媒体、音频广播卫星的研究,“十一五”末期,保证我国自主研制的通信广播卫星基本可取代国外卫星;发射专门的新技术试验卫星,包括微小型卫星,验证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加强空间科学研究,优先支持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自主创新项目,研制硬X射线望远镜、返回式微重力卫星;研制完成中俄联合火星探测等国际合作项目;初步建立空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对空间环境的认识和探测能力。
力争到“十一五”末,我国自主研制的在轨运行卫星数量实现较大的增长,卫星的种类、性能指标有较大提高,更多地进入业务化运行。
十一五发展规划建议
十一五发展规划建议十一五发展规划建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二00六至二0一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提出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1)“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
我们以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明确提出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我们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从容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变化,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
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2)“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
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十·五”期间我国陆地观测卫星应用发展的主要任务
“ 十一五” 期间, 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资源 卫星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需求 , 加大投入, 应用高技术手段 , 解
创 了资源 卫星应 用 的新局 面 。
“ 十一五” 期间, 我国进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新时期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 十一五” 规划和我
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都将卫星应用作为我国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出了相应的发展任务 , 国家发改委也将
继续予以支持和推动。在国家发改委研究制定我国民用航天产业发展战略思路的同时 , 对我国陆地观测卫星应用发展 的任 务有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
是统筹规划 , 合理布局。 在卫星应用的各环节 , 做到“ 天地协调 、 统一规划 、 合理分工 、 扩大应用” 集中建设国家卫 。
星遥感数据地面系统和数据中心 , 建立覆盖全国和周边重点地 区的陆地卫星数据接收处理 、 分发服务网络, 加速形成天 地一体化陆地观测卫星遥感应用的基础设施 。 二是标准先行 、 信息共享。制定和推广标准规范, 最大程度地促进和扩大了数据与信息的共享 , 确保了卫星及其应
决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资源短缺与环境问题 , 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 , 在国家 “ 十一五” 划纲要中 规
明确指出, 我国将建设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 与此同时 , 资源 0 B星将于明年发射 , 2 环境减灾星将随后陆续发射升空 , 资源 0 / 4 3 0 星研制工作也已全面展开 , 资源卫星将走上系列化发展的道路。 为此 , 航天科技集团公 司将按照国家关于集
十一五规划
纲要草 案进 行审议和讨论 , 积极建言献策 , 为今后五年我 国
经济社 会发展做 出 了重大战略部 署。
三月 的北 京 , 每年都因 “ 两会”的召开而 吸引众 多关注 的目光。今 年的两会 ,又 因 “ 十一五”规划 的审议 而成为众
人 瞩 目的焦点 。
件 、大型 关键 应用 软件 和 集成 系统 。 新一代 网络 建设下一代 互联 网示范工程 、覆盖全国的
提 高农 药质 量 ,发展高 效 、低毒 、低 残 留农 药。发展 和推
广 可 降解 农膜 。
优 化 发展基 础化 工原 料 , 极 发展 精细 化工 , 积 淘汰 高
污 染化 工企 业 。
集成 电路 和软 件 建设集 成 电路研 发 中心 。 实现 9 纳 0
和 粮棉 主产 区建 设百 万 吨级尿 素基 地 ,建设云 南 、贵 州 、
湖 北磷 复肥 基地 和 青海 、新 疆钾 肥基 地 。控 制农 药总 量 。
米及 以下 集成 电路 工艺 技术 产业 化 。 发展 基础 软 件 、 中间
“ 两会 ”期 间。代 表们还就农村 ,医疗 ,就业 ,教育等 百姓关注的热 点问题 进行讨论 ,并探讨解 决措施。 3月 1 4日。大会 胜利闭幕。会议共 审议通 了过包括政 府工作报告和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 划纲
要在 内的七项重要决议 。
今 年正处于第十一 个 “ 五年计 划”的制定年 。 因而今年 的两会也有 了些不 同。在 本次会议 的 1 0天会期 中,无论是
数字电视 网和具有 自主知识产 权的移动通信示范 网。 实现新
一
代网络关键技 术、 关键设备和 关键 软件产业化 , 建成新一
成都市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成都市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Have an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November 2, 2021成都市“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目录一、序言“十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取得了又快又好的发展;“十一五”,我市将向工业化中后期迈进,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产业发展水平与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资源、能源、环境等瓶颈制约因素依然存在;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就业和社会稳定压力增大;“三农”问题仍是难点;与此同时,还面临国内发达城市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有优势的巨大压力;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五”期间,通过实施“成都·高科技行动计划纲要”,我市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和显着成效;在集成电路设计、磁悬浮列车、红外线毫米波、肿瘤生物治疗、新型航空器、核技术应用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科技竞争力显着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够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发明专利数量偏少,研究开发水平有待提高;科技资源整合利用欠佳,体制机制尚待完善;科技投入总量不足,财政引导作用有待加强;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还需要较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同时也具备良好基础和诸多有利条件:一是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既对科技发展产生巨大需求,也为科技进步与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我市拥有较为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一些学科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经跻身全国先进行列,具备科技大发展的基础和能力;三是开创对内对外开放新局面,使我们能够有选择、有重点地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分享世界科技进步成果,加速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步伐;四是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五是深厚的历史积淀造就了“和谐包容、务实创新、智慧诚信”的城市精神,为科技进步与创新聚集浓厚的文化氛围;“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加强自主创新,深入推进高科技成都建设,为构建和谐成都、实现“新三最”目标努力奋斗;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以高科技成都建设为主线,加强自主创新,以重大专项为抓手,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提高科技竞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科技强市;二基本原则1.衔接国家战略,突出成都发展需求我市科技发展要服从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部署,对接国家和省确定的战略重点及重大专项,在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布局中争取更大发展空间;同时,突出我市经济社会对科技进步的迫切需求,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重点突破;凝炼出促进产业发展的科技重大专项和优先主题,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注重科技创新,突出体制机制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技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从我市市情出发,注重制度创新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提供有利于各类科技创新要素充分发挥效能的制度安排,克服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现中央与地方、市内与市外、军工与民用科技资源有效集成以及创新要素的有效结合;3.注重面上引导,突出重点跨越在科技工作的安排上,注重前瞻性,体现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抓住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关键性的重大环节,开展攻关,力求突破,以技术进步推动产业跨越,提高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三发展目标到2010年,我市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院校地合作、军民互动的科技创新体系,拥有全国一流的研发水平、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初步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基地,科技竞争力领先中西部地区,进入全国前列;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以上,全市专利年申请量突破12000件,继续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经过5年努力,我市科学技术的若干方面实现以下目标:一是掌握一批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在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信息安全、网络通信等行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以及行业竞争力进入全国领先水平;二是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能力和中药现代化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三是在精密机械、成套装备制造以及数字化、智能化设计制造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大幅提高;四是石化、建材、冶金等基础原材料、光电信息功能材料、稀土与磁性材料等特色材料研究开发技术进入全国先进水平;五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以提高,先进适用的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得以应用,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前列;六是核技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应用和节能技术取得突破;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或接近全国先进水平;初步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七是城乡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能力明显提高;八是地方性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显着提高,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诊疗技术取得突破;九是有关城市管理的先进适用和智能化技术得到有效利用,灾害预警和应急救援等公共安全能力以及城市道路管理智能化水平得到提高;三、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重点领域是指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重点发展、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行业;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有一定技术基础、近期能够突破的技术群;确立优先主题的原则:一是有利于突破制约我市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支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有利于掌握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提升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有利于解决重大公益问题,提高科技公共服务能力;一电子信息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市的主导产业之一,在成都及其周边地区,聚集了大批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IT企业和高水平研发机构,但是产业发展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高端集成电路、关键元器件、基础软件等核心产品和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水平与新产品研究开发能力跟沿海等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提高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化应用水平迫在眉睫;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和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对信息技术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思路:1突破自主发展信息产业和引领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提高集成电路及关键元器件、大型应用软件、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等核心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和整体技术应用水平;2加强信息技术产品的集成创新,提高设计制造水平,培育新技术和新业务,提高信息产业竞争力;3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开发支持和带动现代服务业、制造业、农业发展的信息技术关键产品,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升级;优先主题:1.面向应用的软件开发重点开发行业应用软件;安全中间件技术;以数字家电、网络通信、航天及航空电子、汽车电子为重点应用领域的嵌入式软件;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家庭娱乐终端游戏等具有市场潜力的数字娱乐软件;2.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研究开发专用、通用集成电路芯片,在基础芯片、高端系统芯片SOC、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与芯片、CMOS电路新技术及应用等实现产业化突破;在新一代网络通信、网络电视IPTV、数字视听、信息安全专用产品和其他消费类电子产品方面,实现IC设计制造与产业化应用的紧密结合;3.下一代网络通信技术及应用重点支持开发高性能网络宽带接入技术;核心网络的光交换与接入技术;基于先进网络技术的各种应用系统;智能终端与家庭网络设备和系统;基于下一代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应用的相关产品研发;网络电视IPTV技术及相关产品研发;4.先进光电设备技术、数字显示技术与应用重点发展新型显示器件、投影显示光学部件、微显数字投影产品、平面电视关键部件等产品;发展空间探测、遥感、遥测民用领域的先进光电设备技术;5.信息安全技术与应用重点研究开发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中的安全保障技术,开发复杂大系统下的网络内容监控管理、主动实时防护、安全存储、网络病毒防范、恶意攻击防范、网络信任体系与新的密码技术等;二生物与医药生物与医药产业是我市主导产业之一,但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品种匮乏,技术储备不足; 研发力量分散,层次重叠;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优势不明显的问题还非常突出,影响了我市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生物与医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挥科技对产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促进我市生物与医药产业集聚和优势产业链形成的重要途径和客观需求,是促进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劲动力;发展思路:1通过技术创新、多学科融合及产学研结合等多层次的合作,开展中药生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一批疗效显着的现代中药新产品,提高中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通过促进现代中药提取、分离、纯化、制剂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中药行业整体水平;2积极发展医药生物技术,加快现代生物技术、医药化工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在新药创制中的应用,攻克新药创制关键技术,推进新型生物技术药物和化学药物的自主创制与产业化;3攻克新型生物医用材料及先进释药系统医药新制剂的创制和产业化关键技术,推进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制品的自主创制和产业化;优先主题:6.中药现代化重点开展创新中药和中药相关产品的开发研究;川产道地药材的系统研究、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研究;特色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植物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的研究开发;现代提取、分离、纯化和制剂技术在中药材开发中的推广应用;川产道地药材及中药质量标准、规范及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药国际化合作研究;7.生物制药重点研究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诊断关键技术,开发新型疫苗、单克隆抗体药物、基因治疗药物、重组细胞因子类药物、小分子药物、重大原料药及新型抗生素药物、血液制品、生化制剂、快速诊断试剂盒等制剂和产品;8.生物医学材料重点研究组织诱导生物材料、组织工程材料、纳米生物材料等设计、制备和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开发生物活性骨及关节材料,组织工程软、硬组织修复材料,血液相容性材料和血液净化材料,先进释药系统及材料等生物医学材料和制品;开展仿生材料及可降解智能材料研究,推进传统中药与生物医学材料的结合研究;三制造业制造业是工业经济的重要基础;成都制造业门类齐全,具备一定的信息优势和科技优势;但是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能耗过大,因此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升整体水平是“十一五”制造业的重要任务;发展思路:1提高装备设计与制造能力,建立一批共性技术平台,着力解决行业关键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2用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清洁生产,发展绿色制造;促进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做大做强;优先主题:9.精密机械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制造技术与应用研究开发数控装备、工程机械、发电设备等制造技术,重点对能源电力装备技术、新型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军民两用航空产品设计制造研发及其维修技术、先进特色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以及高速轨道交通装备配套技术等进行攻关;10.数字化、智能化设计制造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开发数字化设计制造集成技术,建立面向航空航天、机械含汽车、光电等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平台,开发面向鞋业、家具等特色产业信息化共性技术;解决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智能化创新设计方法及技术、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与工艺设计技术等;推广应用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制造和管理集成技术等;四新材料我市是国内重要的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之一,2004年涉及材料及相关产业的规模以上企业190家,工业总产值130亿元;新材料是我市未来发展的重点高技术领域,有望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发展思路:1在石化、建材、冶金等基础原材料行业中,促进技术集成与创新,推广新技术,完善产业链,为我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重要物质基础;2重点围绕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稀土与磁性材料、高分子材料等特色新材料,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纳米技术的开发应用,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优先主题:11.石化、建材、冶金等重点行业基础原材料的技术开发及应用在石化、建材、冶金等我市重要基础原材料行业中,研究开发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性能材料及新型结构材料;解决石油化工以及产业链中的相关技术;精细石油化工产品及高分子材料的开发;开发、推广轻质高强度金属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中的重大新技术、新工艺;12. 光电信息、磁性、纳米等功能材料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重点开发光电信息材料、稀土及磁性材料、纳米功能材料、光通讯材料、半导体发光材料等功能材料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五农业农业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由于自然资源的硬约束明显,人地矛盾尖锐,产业化发展水平及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缓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大,农业生产要素流失严重等制约因素,决定了必须把科技进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思路:1以高新技术带动农业技术升级,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技术集成配套,重点开展主要农作物选育、快繁和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等;2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后减损和绿色供应链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农产品加工安全监测技术等;3开发农林生态技术,确保农林生态安全;加强农业生物技术应用研究,重点开发高效环保肥料、新型安全饲料、生物农药、植物生长保鲜调节剂创制及利用关键技术,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技术,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等;优先主题:13.农业新品种引选育及配套技术重点开展优质、高产、高效特色农业新品种和粮油新品种引选育;研究开发对环境友好、节本高效的动植物新品种配套的规模化、标准化种养殖技术、快速繁育技术和检测技术;14.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及应用围绕粮油、蔬菜、食用菌、水果、茶叶、林竹、畜禽、奶类等优势特色农产品;重点开展农产品精深及清洁生态型加工技术、安全生产技术、副产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绿色储运技术,鲜活农产品保鲜与冷链运输系统技术、农产品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15.农业生态与安全重点发展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土壤污染为主的生态农业技术,农林重大灾害、病虫害等生态灾害及气象灾害的检测与防治技术,综合、高效、持久、安全的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建立动植物疫病防控技术体系;研究开发新型安全饲料、生物农药创制关键技术,专用复混合型缓释、控释肥料及施肥技术,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和对环境友好的化学农药及科学施药技术,农村面源污染控制与土壤修复技术,农产品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等快速检测及去除技术;六能源与资源成都人口众多,能源供需矛盾突出,资源相对匮乏,许多重要资源人均占有水平低于全省或全国平均水平,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全市能源与资源约束矛盾将日益突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节能降耗,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并对科技提出了重大需求;发展思路:1加大对现代核技术应用、天然气综合利用技术等重大能源配套技术的科技攻关;2积极开发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3坚持节约优先,降低能耗;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提高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的终端能源利用效率;优先主题:16.现代核技术及应用研究开发第三代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技术,形成核电系统技术自主研发、制造能力,建成我国重要的核电站关键部件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应用非动力核技术应用技术产业,包括辐照加工、环保应用等;17.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及应用重点针对生物质能源生产所需要的关键技术进行科技攻关;开发能适应多种品质原料的生物柴油新型加工工艺、可移动式生物柴油生产装置及配套工艺,解决淀粉质原料为基础的燃料乙醇生产关键技术等;积极开展新型太阳能关键技术应用与示范研究,加大新型储能与新型电池技术研究;18.节能技术重点研究开发冶金、化工等流程工业和交通运输等主要耗能领域的节能技术与装备,开发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与设备,可再生能源装置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精致建造和绿色建筑施工技术与装备,节能建材与绿色建材,建筑节能技术标准;七环境我市中心城区空气污染依然存在,酸雨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河流以有机污染为主的问题突出,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尚需努力,环境保护还处于污染的末端自理阶段,全过程控制污染与清洁生产还处于开发阶段;潜在的、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的隐患不容忽视,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思路:1实施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开发重污染行业污染综合治理技术;2发展城市污水、垃圾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开发城市居住区和室内环境改善技术,显着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促进特色环保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环境微生物制剂与高效废水处理设备,烟气脱硫脱硝成套技术与设备;开展污染治理技术在不同尺度的应用集成示范;优先主题:19.清洁生产工艺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重点研究工业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钢铁、煤炭、电力、建材、有色、化工、造纸、纺织等重点行业开展循环经济与工业零排放清洁生产工艺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20.城乡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重点研究乡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室内污染物监测与净化技术,城市环境生态调控技术,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城市水循环利用技术与设备,城市与城镇群污染防控技术,居住区最小排放集成技术,生态居住区智能化管理技术;八人口与健康目前,我市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尚未健全,重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预防技术比较滞后,新发疾病预防技术不能适应新的疾病谱的变化;重大疾病医疗技术不能满足市民健康要求;医疗卫生安全监控技术需要加强;职业病、精神病、老年病诊疗技术落后;现代医疗技术发展不足;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和全民健康水平,迫切需要科技提供强有力支撑;发展思路:1控制人口出生数量,提高出生人口质量;重点发展生育水平监测、优生优育等关键技术及产品,为稳定低生育水平、降低出身缺陷提供有效的科技保障;2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加强重大疾病预防和早期诊断关键技术研究,显着提高重大疾病诊断和防治能力;优先主题:21.安全避孕节育与出生缺陷防治重点研究安全、有效避孕节育新技术,重大出生缺陷早期筛查、检测及诊断技术,遗传疾病生物治疗技术及生殖健康疾病防治技术;22.重大及常见多发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重点研究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艾滋病等防治技术;神经精神疾病等慢性非传染病控制技术;地方病、职业病、精神病、老年病诊疗技术,建立急救医疗卫生体系;23.城乡社区卫生医疗适用技术重点研究城乡社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监测、预防、诊疗和康复技术,远程诊疗和技术服务系统;积极开展农村和社区卫生适用技术的推广示范;九城市管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和财富的大量集中,因自然因素、技术因素和人为因素等造成的各种重大事故及灾害事件不断增多,致使城市的公共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市在生态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火灾、地震、生物灾害的应急处理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城市道路的管理、监控、诱导、发布等智能化水平还很低;对人为造成的食品中毒事。
谈谈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这五年,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国民经济迈上新的台阶。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
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这五年,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进步。
城镇新增就业5771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8.9%;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这五年,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去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97万亿美元,开放型经济水平快速提升。
这五年,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我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
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这些辉煌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极大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激励我们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奋勇前进。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我们注重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牢牢掌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十一五”前期,针对投资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流动性过剩,以及结构性、输入性物价上涨等问题,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有效防止了苗头性问题演变成趋势性问题、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问题。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摘要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制约发展的一些长期性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耕地、淡水、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经济结构不合理。
“十五”时期在快速发展中又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加剧。
指导原则: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政策导向: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作为着力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6000万人。
耕地保有量保持1.2亿公顷,淡水、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保障水平提高。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达到20%,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成效。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约束性指标)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约束性指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2005年55.8%,2010年60%,年均增长4.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2005年18.2%,2010年20%,年均增长1.8%(约束性指标)。
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凝聚人民意愿的国家战略意图,其中的量化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
西安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西安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十一五”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四化”发展理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时期,也是加快科技进步、推进自主创新,着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战略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西安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按照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的总体要求,制定本专项规划.一、发展现状西安是我国科技教育、国防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前列.2002年西安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评为中国最具创新竞争力的六个城市之一.全市现有各类科技机构66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检测中心41个.普通高等院校37所,其中全国重点大学9所,进入国家“22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6所,军事院校13所.各类院校共有各级重点学科430多个,博士授权学科点33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6个.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40万人,“两院”院士43人,国家和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580余人.全市大专以上学历人口82万,占全市总人口的%,位居全国前列.“十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以促进西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中心,坚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产业培育与平台建设相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相结合,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专利、标准化战略相结合,不断加大政府的推动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整合科技资源、激活创新潜能的基础作用,在创新体系建设、创新能力提升、新兴产业发展以及全社会科技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一科技资源加速整合,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整合科技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提升创新能力,根据国家科技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遵循政府调控、市场导向、体现特色、重点突破的原则,制定实施了“西安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以构筑“三大平台”、建设“四大体系”、推进“科技创新十大工程”为重点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目前,全市以创新研发为重点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3500家,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测试中心160多家.技术转移、风险投资、技术咨询、科技评估等科技中介机构400余家,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近50家.“十五”期间,我市加强了四个大学科技园建设,其中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科技园成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我市经国家有关部委批准,成为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医药出口基地.相继获得了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西安产业化基地、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西安基地、国家光电子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试点城市、国家重大技术标准专项试点城市、国家科技兴贸试点城市、国家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等重要品牌.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十五”期间,我市共有987项科研成果获市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其中市级奖励358项、省级奖励603项、国家级奖励26项.全市专利申请总量超过10638件,累计授权专利达5531件,2005年发明专利申请超过1265件,同比增长54%.“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耐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填补了我国在这一奖项上的六年空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的“百名院士亿元创业工程”吸引了近30名院士创新创业.“十五”以来,我市科技工作坚持以推进西安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以科技创新环境建设和科技发展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激励科技创新、支持科技创业、加速科技产业化为抓手,形成了以西安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军工单位科技力量为依托,以中小型科技企业为支撑,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发展模式.实施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300多项,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化项目100多项,支持重点创业孵化平台建设项目50多个,培育、组建新兴产业龙头骨干企业200余家.三自主创新充满活力,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防工业的科技优势,加大市场配置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的力度,走出了一条以自主创新为特色的内生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产值47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1%.航空航天、通信设备与电子元器件、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已成为我市高新技术领域四大支柱产业,集成电路、软件产业发展潜力和吸纳外部资源的能力逐步增强,比较优势日益凸显,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1161家,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以行业骨干企业为龙头、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企业方阵.上市企业已达31家,其中13家高科技企业已在美国、新加坡和香港挂牌交易.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阎良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形成了结构合理、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特别是作为全国5个重点建设高新区之一的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了功能完善的技术创新、企业孵化、投融资服务体系,具备了较强的企业、项目、资金和人才等资源聚集能力,引领着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正向着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技产业园区的宏伟目标奋进.四科技进步成效显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到“十五”末,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县域科技工作形成了高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的科技辐射和成果推广体系.通过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富民工程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工程,推动了城市科技优势向郊县辐射、转移.社会事业科技进步获得较大进展,在人口卫生、资源环境、公共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对西安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科技成果.依靠科技进步加速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识越来越强,我市荣获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莲湖、碑林、新城、雁塔、未央、灞桥、长安、阎良、户县9个区县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县考核,碑林、雁塔区成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二、指导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一指导原则认真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和“四化”理念为指导,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着眼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着眼西安科技竞争力的培育提升,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作用,突出政府推动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速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引领和支撑.全面提高西安城市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速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突出集成创新.以打造西安自主品牌为目标,加强技术资源和创新成果的融合,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集成创新.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的应用原始创新,加强重大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增强企业参与、吸纳集成创新成果培育名牌产品的能力.推进重点跨越.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为主线,选择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的重点领域,发挥人才优势,整合创新资源,瞄准高端技术,突破地域局限,积极吸纳和承接国内外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集中力量,分类推进,通过有力的市场开拓和政策引导,实现重点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支撑主导产业.以加快我市五大主导产业发展为重点,瞄准产品开发和产业链培育的现实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着力解决重大关键技术和公共应用技术,探索有效的市场供给机制,建立有效的创新扩散制度和政策体系,加速技术转移和创新成果的扩散应用.引领科学发展.以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加速提升为根本,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解决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公共技术问题,创造科教实力雄厚、经济繁荣发达、人文精神彰显、生态环境优美的美好未来.二发展目标到2010年,形成结构合理、组织完备、功能强大的西安科技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大幅提升,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成为国家重要的科学技术研究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基地、创新人才培育和拓展事业的基地、创新理念和创新体制机制聚集扩散的基地.初步建立创新型城市的组织构架、创新机能、投入机制和产业体系,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先进行列.——科技投入.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费用R&D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2.6%,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大中型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投入占5%以上.——创新能力.“十一五”期间,扶持或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30家以上,国家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达10家以上.争取20项国家和省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重点建设项目和产业基地,培育重大科技成果150项以上,专利申请量达到30000件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专利授权总量的40%以上.——产业发展.全市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科技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0%,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率达到50%以上.三次产业比例达到3︰45︰52.——科技进步.到2010年,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公众基本科学素养水平显着提高.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2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中水利用率达到30%左右.三主要任务1.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支撑的创新研发体系,以企业孵化器、产业化基地和重点科技中介机构为骨干的创新服务体系,以重点军工院所和科技型企业为依托的军民技术和产业创新融合体系.集中财力建设市级软件、通信产品检测开发工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工程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和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以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和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为基础,加强优势产业的集成创新,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支持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快以高新区创业研发园为龙头的企业孵化器集群建设,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领域建设一批专业孵化器.2.围绕支撑主导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创新成果和重大技术项目.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集成电路、软件两个产业板块,形成通信设备与新型电子元器件、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三个产业集群,培育新材料、新能源两个产业生长点.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做强做大航空航天、汽车制造、优势专用设备、高中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四大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旅游、文化、现代服务业,打造产业品牌,完善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和集团化发展态势.加强产业技术的集成创新,开发一批具有自主产权的名牌产品,打造一批在国内有一定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建设一批聚集资源能力强的产业化基地.3.围绕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开发和示范扩散.一是加强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围绕粮食、畜牧、蔬菜、果品四大产业,抓好关键技术攻关和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在新品种培育、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二是实施“农村科技富民工程”,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以种植业、养殖业和精品农业为重点,实施技术成熟、有市场前景、运行机制好的重大项目.突出示范园示范效应,完善服务功能,强化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支持,加快主要优势农产品加工和市场化的科技应用.三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建设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支持星火科技“专家大院”、龙头企业创新中心、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等科技服务机构建设.4.围绕引领社会和谐发展,大力加强公共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一是针对我市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自然资源保护等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推动社会发展相关领域先进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应用.以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保护环境为重点,加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能源高效利用技术、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技术、土地、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城市.二是加强公共卫生科技发展.围绕重大疾病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检测、检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等方面开展研究开发.三是提高城市公共管理的科技水平,发展智能交通,建立和完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公共安全管理保障、预警和应急技术平台.5.围绕增强科技竞争能力,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一是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建设,形成专利、商标、版权等职能部门的联动机制,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二是建立健全我市保护知识产权和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建立社会化、网络化的知识产权执法和服务体系,促进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三是实施一个战略和知识产权七项工程: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战略,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工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程、知识产权保护及环境建设工程、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工程、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工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工程、重大专利技术产业化工程.大力提升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能力及水平,努力构筑西安科技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为西安创新型城市建设发挥更大作用.三、重点领域和重大专项一重点领域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立足西安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优势,以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旅游、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社会发展5大领域为重点,选择24个关键技术群,组织创新研发和产业化推进,加快十大科技产业基地建设.1.高新技术1集成电路:加强光传输芯片组、GPS芯片组、3G相关芯片、智能卡芯片模块、数字家电芯片等技术研发.重点发展网络、通信、数据广播、全球定位系统、数字音视频编解码等芯片设计;高压模拟器件、数模混合器件、存储器、功率器件等制造和封测业;电控和光控IGBT生产线、照明器件封测线,各类强/弱电源管理模块、半导体设备等新型分立器件和支撑业.大力推进集成电路设计西安产业化基地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加快重大国际引进生产项目建设.2软件产业:加强以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和办公软件为核心的基础软件,以网络通信、信息安全、数字家电、汽车电子为重点的应用软件开发.重点发展面向网络通信、智能交通、工业缝制设备、输变电设备、航空电子、汽车电子、数控机床、数字医疗等系统的嵌入式软件;工作流、信息安全、网络计算应用等产品以及面向旅游、能源、农业、水利、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应用软件.大力加强西安软件园、西安软件出口基地建设,扩大软件出口规模.3通信技术与设备: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核心网和接入设备、微蜂窝基站、智能天线、下一代网络设备、宽带接入网设备、智能终端、射频识别、家庭网络设备,以及计算机设备等.大力加强西安通信设备产业基地建设.4新型电子元器件:加强表面贴装元器件、光电子元器件、敏感元器件、传感器、电子标签等技术研发.重点发展射频连接器、厚膜电路、新型表面贴装元器件、半导体发光器件、热敏电阻、压敏电阻、汽车半导体器件及专用电子设备.大力加强西安新型元器件产业基地、西安军工电子产业基地建设.5光机电一体化:重点发展智能化仪器仪表,高性能传感器,光电集成器件,先进扫描成像系统、测井系统等;空调压缩机、模糊变频控制系统等;快速成型及制造设备、数控机床控制系统、喷气织机控制系统等;数字化变电仪器、电站自动化系统、柔性输变电系统新型装置等.6生物医药:加强新型抗生素、抗肿瘤制剂、靶向制剂、抗艾滋病药、重大传染性疾病疫苗、试剂盒、生物芯片等研发.支持以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为基础的疾病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基因芯片、组织芯片、蛋白芯片、疫苗、中草药品质改良.重点发展新型中药和中药新剂型、中药有效单体成份提取、道地药材中间体开发;数字化医疗设备、新型医疗器械等.大力加强西安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西安医药出口基地建设.7新材料:加强电子信息材料、纳米材料、高纯金属材料、超细金属材料、新型金属箔材及异型材、非晶、单晶合金、高性能特种合金材料、特种粉末及粉末冶金制品、无机电子材料、光学纤维、特种合成纤维、特种橡胶及阻尼材料、液晶材料、新型精细化工产品、生物医学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绝缘、隔热材料等研发.重点发展超导材料、铌钛合金、镁合金、钼制品等有色金属材料产业;陶瓷基复合材料、先进电瓷等非金属材料产业;精细化工、液晶材料等高分子材料产业.大力加强西安新材料产业基地、西安纳米产业基地建设.8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加强冶金、化工等流程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主要高耗能领域的节能技术与装备、机电产品节能技术、热泵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太阳能热电转化、高效低成本单晶硅、多晶硅太阳能光伏电池等技术研发.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系统和材料产业,以及炼油成套设备绿色技术和清洁工艺.2.装备制造9航空航天装备:加强新型航空发动机、新一代运载火箭、导弹发动机技术、卫星有效载荷及卫星地面系统核心技术、飞机零部件和航空相关设备、增雨防雹火箭系统等技术研发.重点发展大型运输机、支线客机、通用飞机、大中型航空发动机、飞机零部件制造、新一代运载火箭及导弹发动机等产品.大力加强阎良航空产业基地、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建设.10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加强大功率柴油发动机技术、大马力系列重型汽车变速器、车桥技术、汽车安全、汽车电子、汽车节能环保等技术研发.重点发展重型载货汽车、大型客车、轿车、汽车发动机、汽车变速器、汽车专用电子设备等产品.11高中压输变电成套设备:集成微电子技术、材料技术、软件技术,加强高压、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设计制造、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设计制造、低压电器现场总线技术、输变电设备小型化、智能化等重大项目研发.重点发展高中低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加快研制生产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12专用和通用设备:加强精密成型加工技术、采用三元流技术的高效节能型设备制造技术、高效节能型绿色空调压缩机生产技术、大型高炉用轴流压缩机关键技术、高效换热设备、能量回收透平装置、无油及新特种工业缝纫机技术等项目研发.重点发展大型鼓风机、低速风机、大型道路工程机械成套装备、重型机器成套设备及高精度带材轧制设备、无油特种工业缝纫、机电一体化缝纫设备、印刷包装设备、数控机床等产品.3.农业与农村经济13种植业:加快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引进,加强良种规模化繁育、种子综合加工、果品蔬菜优质高效无公害标准化全季节生产、农产品储藏保鲜、农产品质量监控、重大病虫害防控、生产过程气象灾害防控技术等研发.推动周至20万亩猕猴桃、阎良10万亩无公害蔬菜、灞桥、高陵等区县5万亩设施蔬菜、秦岭北麓5万亩有机蔬菜、雁塔、周至、长安等区县20万亩苗木花卉等产业的发展.14养殖业:加强优质高效饲料加工技术、规模化养殖技术、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畜禽高效清洁养殖技术、养殖区污染监测、环境标准与防控治理技术等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禽畜、水产和特种养殖业,促进临潼10万头奶牛、周至、蓝田20万头黄牛等产业发展.15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农产品和农林特产资源精深加工技术、粮油绿色储运技术、鲜活农产品保鲜技术、高质量果蔬浓缩汁、功能饮料、冻干食品、脱水蔬菜、优质乳品、肉品及畜禽副产品综合加工技术研究开发.重点发展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的果汁、果酱、果粉、果酒和膨化果品,变性淀粉、柠檬酸、淀粉糖等高附加值产品.16农业资源与环境:开展土壤现状调查和农产品病虫害的普查,加强土壤质量演变与持续利用技术、农田生态系统过程控制技术、水土流失控制技术、污染农田生物修复技术、水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大力推进“绿色家园”、“生态家园”工程,加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应用技术、秦岭北麓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大绿工程林下复合经营技术、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在城郊区县推广天然林病虫害和危险性生物防。
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
社会环境 经过“十五”规划头四年的努力奋斗,我国经济增长已经 稳定地进入新一轮上升期,预计“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速 将超过“九五”时期8.3%的水平,2005年人均GDP可能达到 1400美元。新的物质基础已经奠定。 经济结构变动空前活跃,发展空间急剧扩大。 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新的体制条件逐步完善,发展活力 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新的奋斗目标更加明确,新的发展理念正在树立,为统领 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科学指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伟大实践有了良好开端。 未来5-15年,我们面临的挑战仍然相当严峻,能否妥善应 对,将决定国内发展的基本走势。
第七篇
精神文明
第二十章 强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第二十一章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文化生活质量 第八篇 民主法制 第二十二章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第二十三章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九篇 国防建设 第二十四章 加强国防建设,保障国家安全 第十篇 规划实施 第二十五章 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第二十六章 创新实施机制,保障实现规划目标
“十一五”纲要简介
纲要全文约55000字,共分为14篇:指导 原则和发展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区 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化 体制改革;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进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国防和军 队建设;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第三篇
科技、教育和人才
第十章 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持续发展能力 第十一章 加快教育发展,提高全民素质 第十二章 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 第四篇 人口、资源和环境 第十三章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第十四章 节约保护资源,实现永续利用 第十五章 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和治理环境 第五篇 改革开放 第十六章 推进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十七章 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 第六篇 人民生活 第十八章 积极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第十九章 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航天科技集团“十一五”财务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框架
照统一标准 ,全部使用 了统一的会 内部 信息 的集成与共享 ,消除 内部
计核算软件,为构建实时透明、监 信息孤岛, 对大额资金收支等重大 息 系统顶层设计 ,梳理 和优化财务 规范财务信息资源。 控 有效 的财务 信息 系 统 打下 了基 财务 信息动态反映 、及时监控 ,促 流程 , 础 开发了财务信息领导查询系统, 进财务管理 职能 的有效发挥 。按统
一
规划 、统一标准 、统一制度 、统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数据管理的原则,开展财务信息
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制定了财务信 要会计报表的自 动生成。 完善预算、 系统 的顶层设计 ,形成总体方 案并 资金 、 产权、价格 、 评价等财务管 组织实施,有效支持管理决策。具
做 好 顶 层设 计 :开展 财 务 信
业务管理的能力。
资金嚣理
矗
墨 墨
墨 墨
墨 霍
二 、具体任务与
垒蔼预算 勰
措施
集团赉产
匿
窭
1 系 统 总 体 框 .
架 ( 图 1) 见
囝 飘 墨墨墨 互墨墨 盈盥 墨露
、
作为 整体 信息 化
系统 的重要组成部分 ,
集团监管
墨譬
墨
墨 蚕
财 务信 息化 系 统建 设
维普资讯
航天科技集团 “ 十一五”财务 信息系统工程建设框架
◎ 中国航天科技集 团财务部资产 与产权管理处
根 据 财务 信息 化 要成 为管 理 范 围 内的单 位统 一会计 核算平 台, 信 息化 先行 官 的要求 ,20 中 完善会计核算软件的功能 , 02年 实现主 息化整体规划 ,明确 了三期工作 目
关于航天科技集团“十一五”财务规划的说明
22 远 景 目标 》而编 制 的专 项 规 性 财 务管 理 的转 变 ,突 出 了财 务 00 划 ,是 集 团公 司 总体 规 划 的重 要 管理 改 革创 新 和 夯实 财 会基 础 工 组 成 部分 。规 划 的编制 从 20 年 作 的十个 “ 05 首次” 。 3 开始启动 ,经过前 期理 论准备 月 “ 十一五”环境 分析从外 部和
财务规划不是财务部 门的规 划 ,是集团公司 卜
一
( 3)规划预 测 充分考 虑 了三大 主业 的外部 环境 和发 展趋 势 ,根据历史 数据测算经费收入转化系数 ,建立预测
模型,实现筹融资需求预测,实现五年资产负债表 、 损益
表及 现金流量表预测 编制 。
“ 十一 五”财 务规划 的立意是 “ 团公司的 战略 目标 集 已经 确定 ,财 务工作重点在战略的执行 ;集团公司体制机 理变革将大大加强 ,财务工作重 点在创新与精细” 十一 。“ 五”财务工作 的 目标 与任务框架见 图 1 。
案并 以正式 文件( 天科财 [3 78号 】 务 、新方 法在绩 效考 评 中的应 用 、 )
下发。
新 会 计 准则 对 集 团 公 司的 影响 及
规 划 内容 主要 包 括 :“ 五 ” 集 团公 司上 市 公 司 的未 来走 向等 十
2 4f 航天工业管 圄巫 理 衄
维普资讯 :
制改革将深化 , 财务工作重点在机制的完善;集团公司管 财务关 系 ;进一步加快航天财会队伍建 设。
五”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进一步提
升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 促进集 团公司 “ 十
我国十一五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
惠民的五年: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快速推进
回望“十一五”,人们不难发现,在不断推进的各项经济、社会与政治改革等方面,无不闪耀着“民生”二字。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理念在“十一五”期间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越来越充分地得以体现——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广大农民从此走上减负增收的致富之路;同年,中央财政拿出1859亿元投向困难群体。此后,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逐年递增,2008年突破万亿元,2010年更是超出1.6万亿元。与此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08年起覆盖到了全国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此外,“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新医改方案惠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全国92%以上的人口。
今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还需清醒地看到,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还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资源环境约束逐渐加大,收入分配机制改革面临重重阻力。也正因为此,对于即将来到的“十二五”,我们充满着深切的期待,也怀有一份强烈的责任。
此刻,回望“十一五”,虽然2010年尚未落幕,但前四年我国GDP已实现年均增长11.4%,比“十五”平均增速9.8%快了1.6个百分点,更比世界同期水平快8.2个百分点。而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又取得了11.1%的增长。专家预计,今年全年中国经济的增速应不低于9.5%,这意味着“十一五”期间经济年平均增速超过10%,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也将超额实现。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五年,也是政府惠民、利民政策不断发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五年。2006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长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3个百分点。
专题一 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这次玉树地震里氏7.1级,较之2008年的 汶川大地震,无论是地震震级、受灾程度、 受灾范围,还是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都要 小,但是党中央、国务院却在第一时间启 动一级应急响应,动员全国力量抗震救灾。 全国各地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这些,充分体现了党和 国家、全国各族人民对 玉树各族人民的特殊关 怀,尤其是对藏族同胞 的特殊厚爱,对灾区抗 震救灾和今后发展的特 殊支持,体现了中华民 族血浓于水的血脉亲情 和感天动地的无疆大爱。
(二)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
• 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第二十九届 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08年8月 8日20时开幕,2008年8月24日闭 幕。本届奥运会口号为“同一个 世界,同一个梦想”(One World, One Dream),主办城市是中国北 京。参赛国家及地区 204个 ,参 赛运动员 11,438人 ,设302项(28 种运动)比赛项目。
4、舟曲泥石流
• 2010年8月7日22时许,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 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 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 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据中 国舟曲灾区指挥部消息,截至21日,舟曲“8· 8” 特大泥石流灾害中遇难1434人,失踪331人, 累计门诊人数2062人。 • 2010年8月14日10:00,中国国务院对外宣布8 月15日为全国哀悼日。
• 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8451.4亿元,其中四川的损失 占到总损失的91.3%,甘肃占 5.8%,陕西占2.9%,其他各 省的损失之和不到20亿元。文 物损失、档案损 失和生态环境破 坏等间接损失未 入统计。
温 总 理 在 汶 川 灾 区
• 震后,在党中央的组织下,迅速展开了各省对 口的援建工作。 • 2010年9月25日下午,山东省援建北川的所有 项目全部竣工,并将新县城整体移交给北川县。 此前,北京对口援建什邡的108个项目、河北 对口援建平武的108个项目也都全部竣工并交 付使用。至此,四川省“5· 12”汶川特大地震灾 区城乡住房重建已基本完工,其中农房重建全 部完工,城镇住房重建完成90.55%。
“十一五”规划期间中国航天发射数量预测
卫星的实际发射数 量累计 为 2 颗 ) 4 。为此 , 笔者尝 试根据截至 20 年的与 中国卫 星相关 的中国航天 06
航天器( 不一定为全部) 的长征系列火箭 ( 为中国航 天运载火箭的统称 ) 有多少枚。 共 对 于第 一 个 问 题 , 国 最 大 的 航 天 产 业 公 司 中
( 北京 空间机电研究所 , 北京 107 ) 006
摘要
根 据截 至 20 的 与 中国卫 星相 关 的 中国航 天发射 数 量 的统计 值 , 06年 主要 应 用灰 色 系统 理论 预 测
航 天发射 灰 色系统 预 测
了“ 十一五 ” 划期 间 (06 00年 ) 规 20 ~2 1 中国航 天 器 的发射 数 量和 相 关的 中国航 天 运载 火箭 的发 射数 量 。
收稿 日期 :O 7 1 5 2O —0 —0
估计有读者在 阅读(06年 中国的航 天》 2o 感受
到 中 国航 天将 会 在 “ 十一 五 ” 规划 期 间 ( 以下简 称 “ 十
一
五 ” 间 ) 造 新 辉 煌 的 同时 , 提 出如 下 2个 问 期 创 会
题。第一个问题是在 “ 十一五 ” 间中国航天器 ( 期 在 本文 中其 意义 为 中 国 自行 研 制 的 、 国与 国 外联 合 中
— —
发射数量的统计值, 灰色系统 理论对上述有关 应用
“ 十一五” 期间与中国卫星相关的中国航天发射数量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一位负责人 ( 副总经 进 行 预测 。
理) 已给出了基本答案 。该 负责人于 20 06年 l 0月 3 在广东珠海举办的“ 0日 中国国际航空航天高峰论 坛” 开幕式上称L 在“ 2, 十一五” 2 J 期间中国将研制包括 通信广播卫星 、 地球 资源卫星 、 回式卫星、 返 气象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
国防科工委
目录
序言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增强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全面完成科研生产任务(二)启动并实施重大科技工程,带动科技跨越发展
(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
(四)加快空间技术发展,提高业务服务能力
(五)积极拓展空间应用,提高航天产业发展能力
(六)持续开展空间科学研究,扩展人类认知领域
(七)加强行业管理,营造有利于航天发展的良好环境(八)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加强航天先进文化建设
(九)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外开放
序言
航天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科技领域之一,航天产业已成为国家的战略高技术产业。
发展航天是增强我国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举措。
“十五”时期,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航天科技工业基础和研发能力大幅提升;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大领域取得快速发展,载人航天取得历史性突破,月球探测工程进展顺利;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航天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航天事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我国确定了在本世纪前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都对航天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相关规划制定,明确了“十一五”时期航天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指导航天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指导思想
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四个坚持”为指导,以满足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统筹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全面协调发展,推进应用卫星和
卫星应用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着力提升航天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扩大航天产业规模,切实加强航天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建设,推进航天发展模式、体制机制、能力水平、经济增长方式全面转型升级,发挥航天对国家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带动和支撑作用,推进航天事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为国家安全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服务。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业务服务能力、产业发展能力等显著提高,经济总量和效益显著提升,调整改革、行业监管、人才队伍建设与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重大科技工程取得突破。
基本满足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
(二)具体目标。
——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建设模式实现由任务型向任务能力结合型转变,提升产品科研生产能力,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及质量与可靠性,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研制周期,全面完成产品研制生产任务。
——自主创新能力。
航天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形成以航天重大科技工程为代表的一大批集成创新成果;一批航天前沿
技术、基础技术研究取得成果,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突破航天产品高可靠、长寿命和卫星有效载荷等关键技术。
——业务服务能力。
初步建立长期稳定、可靠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系统,较为完善的卫星通信广播系统以及满足应用需求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初步实现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
运载火箭可靠性与发射适应性进一步提高。
——产业发展能力。
航天制造业总体水平得到提升;初步建成天地统筹、地面协调的卫星地面系统和应用系统,空间应用水平和效益显著提高;卫星运营服务与发射服务、对外贸易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发展通信、导航、遥感等卫星及其应用,形成空间、地面与终端产品制造、运营服务的航天产业链,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重大科技工程。
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工程等重大科技工程相继启动或继续实施,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群。
——空间科学研究。
形成较为完备的,地基与天基研究协调发展、互为支撑的空间科学研究体系。
在天文观测、行星际探测、
微重力和空间生命科学等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
初步建立空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调整改革与行业监管。
继续推进航天科研院所和企业体制机制改革,使科研生产布局趋于合理,投融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公布国家航天活动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制定国家宇航级标准。
——人才队伍与文化建设。
到“十一五”期末,航天科技工业从业人数总体稳定,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总量占职工总人数比例达到40%以上;进一步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形成适应新形势的航天先进文化。
——国际交流与合作。
双边、多边国际合作得到进一步拓展,航天国际合作环境更加和谐;技术引进、对外贸易规模明显增长。
三、主要任务
(一)增强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全面完成科研生产任务。
1.确保完成航天产品科研生产任务。
(略)
2.加强航天产品研制生产条件建设。
继续开展产品研制保障条件建设和批生产技术改造,通过产品保障条件建设与能力建设的有机结合,提高任务保障能力,全面推进任务能力结合型航天建设。
生产线技术改造。
建设一批工艺先进、专业安全、精益敏捷的生产线,优化批生产流程,健全规章制度,建立较完善的航天产品批生产体系。
新一代运载火箭基本型研制保障条件建设。
以打通研制线为目标,结合研制单位实际情况,以数字化建设为突破口,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建设基于信息化协同工作的设计、制造一体化研发平台。
3.提高航天产品基础研发能力。
建设航天系统研发平台,满足加强基础研究和超前保障的双重需求。
核心能力基地。
统一配置共用辅助设施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一批在研制生产中起骨干作用、具备核心能力的研制生产基地。
建设和完善风洞、试车台、微波暗室、定标场等多种重大试验验证设施和目标特性、结构强度等基础性研究试验基地。
关键基础产品研发条件。
开展有效载荷等关键基础产品研发和工程化条件建设,解决长期制约航天发展的关键基础产品问题,增强自主研发能力。
4.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制造业水平。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持续推进“设计上台阶、工艺上水平、验证上规模”,提高航天制
造业信息化水平。
以信息化为支撑平台,初步完成先进设计与试验测试、先进制造与质量保障、先进生产管理三大体系的数字化建设,实现三大体系的集成信息共享,形成快速研发、柔性生产和敏捷管理的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缩短航天产品研制周期,降低研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着力解决航天产品研制和生产过程中污染、高耗能和不安全问题,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20%以上;大力推行环保节约型加工,优先使用绿色含能材料和清洁能源。
(二)启动并实施重大科技工程,带动科技跨越发展。
1.载人航天工程。
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以及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重大技术,建立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
开展载人航天工程的后续工作。
2.月球探测工程。
工程将分三期实施。
“十一五”期间将重点实施一期工程,实现绕月探测,发射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对月球资源的分布规律和月球表面进行全球性、整体性与综合性探测,并对地月空间环境进行探测。
同时,将深入开展二、三期工程论证,并适时启动工程研制工作。
3.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
重点发展基于卫星、飞机和平流层飞艇的先进高分辨率对地观
测系统及与之配套的地面设备。
4.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在2010年前,通过对北斗导航试验系统进行完善,满足我国及周边地区用户对卫星导航系统的需求,并进行全球系统组网和试验工作,逐步扩展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同时,推动卫星导航系统在空中交通管理、城市智能交通和通信等领域的应用。
5.新一代运载火箭工程。
完成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氢氧发动机研制工作。
按照“无毒、无污染、低成本、高可靠、适应性强、安全性好”的基本原则,开展新一代运载火箭基本型工程研制工作。
在“十一五”期间掌握关键技术,适时完成基本型工程研制,形成近地轨道可覆盖10吨至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可覆盖6吨至14吨的运载能力。
(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
1.加强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
瞄准未来高新技术发展的前沿,重点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新材料、新器件和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国产核心器件和关键材料应用率大幅提高。
信息与电子科学与技术:天基信息获取、信息传输、目标与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