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层》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最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大气层》说课教案

最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大气层》说课教案

最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大气层》说课教案(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八年级科学第三册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是以大气层为切入点,以天气要素和气候变化及影响因素为线索编排的。

《大气层》这节课的学习既巩固了七年级第一册中《地球与宇宙》的相关知识,又是第二章学习中起着知识铺垫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力图能使学生在科学资源观、环境观和人类可持续发展观等方面得到教好的发展。

2、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的特点,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理解对流层的特点。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图表分析能力、实验探究能力思想情感目标: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3、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及规律难点:理解对流层的特点二、教法与学法八年级学生对地球、空间科学的学习,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空间概念,和积极的学习热情。

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分析能力还不强。

本节课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件,直观、形象的实物图,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分析,并且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的体验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在对流层的教学中,设计探究实验,让学生开动脑筋,发挥想象,理解对流层的特点。

三、知识主线地球有无外衣学生分层地球外衣的厚度地球的“外衣”—大气层地球外衣的成分及作用轻轻地推进广口瓶中。

2、拿掉细绳,把塑料袋反面衬在广口瓶里,用细绳在外面的塑料袋边缘紧扎在广口瓶的瓶口上,试着用手指轻轻地将塑料袋拉出瓶子。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验直观、形象的感受到大气的存在,营造了乐于思考、乐于动手、愉快的课堂气氛。

[问题1]:你拉袋子的时候,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呢?(二)、讲授新课,引导探索[问题2]:生活在地球上的你能感受到大气的存在吗?举例说明。

教师总结:(出示图片)大气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它主要集中在地面[问题3]:假如地球失去了这层“外衣”,你认为会怎样呢?(出示没有的大气层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学生讨论:①保护地球,如避免流星的袭击。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1《大气层》教案(5份)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1《大气层》教案(5份)

2020-2021学年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大气层》教学设计(1)授课对象:初二学生授课类型:新授课(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科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

本节首先通过读图,分析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特点。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对大气分层,再深入了解大气的分层规律。

最后着重介绍了对流层的特点,并通过设计的一个活动,让学生理解对流的形成机理。

同时,对流层中复杂的天气变化这一特点又是作为之后天气要素及变化学习的切入点。

此外,本节有两个重要的动手活动和一个讨论活动,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素材。

二、学生情况分析该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二学生。

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为此,教师要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将知识点联系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易于接受,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网络,在做好概念转变工作的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大气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能力目标:1. 学会联想与发散思维,通过图像归纳总结与整理。

2. 通过讨论交流,增强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 培养人类与地球协调的观念,培养小组合作与团队精神。

2. 体会互动课堂的融洽气氛和探究的成就感。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大气的垂直温度规律图掌握大气温度规律并进行分层。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五、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

利用实验演示直观展示教学知识点,让学生直接获取经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精神,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并通过师生互动,从而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2、图片资料。

大气层范围大,学生不太能接触到,且有些概念比较抽象,通过图片可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大气层(教案)

大气层(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上第2章第1节大气层教学设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1.我们在爬山时,常会感到越爬到高处,气温越低。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呢?生活在0-12千米的区域内,大气温度只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登山时,人登得越高,大气温度越低。

2.为什么哈勃望远镜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哈勃望远镜在离地球表面580千米高空的轨道上运行,而大气层在85千米以上的地方,大气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这里太阳辐射强,这层银白色的外壳主要可以反射热辐射,避免高温下,外壳熔化。

(二)大气的分层大气分层的主要依据自主学习:主要依据是什么?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大气分层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可以把地球大气层分为哪五层?即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外层活动:大气每一层的高度及气温分布特点如何?把讨论结果填入下表。

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

2.大气层的存在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变化得以发生,也使得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差比较小。

3.大气层还像一件外衣,阻挡了很大一部分可能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的紫外线辐射和小天体的撞击。

拓展延伸——视频:大气层对地球的保护思考与讨论:对照月球表面的环境特点,分析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

是由天体的撞击而形成的。

地球上有大气,因此:有风云雨雪等气象变化;昼夜温度差比较小;很少有这样的环形山。

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小组合作: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具体变化规律是什么样的呢?高度变化趋势85千米以上大气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55~85千米之间大气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12~55千米之间大气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0~12千米大气温度随高度的上整理观看视频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直观的感受大气层的意义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又能与他们合作的能力给出表格,学生合作起来较容易中间层自平流层顶到85千米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5千米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对流层从地面向上约17~18千米(赤道地区)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从地面向上约8千米(两极地区)观察“大气的分层”图,回答问题:天气现象发生在哪一层?(对流层)飞机在哪一层飞行?(平流层)航天飞机能到达哪一层?(暖层)人造卫星在哪一层为我们工作?(外层)阅读:大气层中的臭氧层(教材50页)思考:1.臭氧层有什么作用?(“遮阳伞”臭氧层吸收了99%以上的紫外线)(三)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地球约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1大气层教案1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1大气层教案1

《大气层》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气层》,本节内容分为2个课时。

以下为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

本课时的内容主要讲了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大气各层的温度特征以及大气的分层。

该内容是在第一章学习了有关水的知识后,对自然界又一重要物质——大气作科学探究,这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为本章大气压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该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用的。

二、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来看,由于小学《科学》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观察能力;从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的特征来看,该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很强,对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充满了好奇心,很想去探究,这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但是,由于,该阶段的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和思维的不严密性,容易对本节内容新学知识产生负迁移。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2)知道大气各层的温度特征;3)清楚大气的分层;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思考、感悟、交流等环节对大气层作深入的探究,以此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自主科学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验大自然无穷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不可思议,从而养成尊重自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感受小组合作的快乐。

四、重点与难点1、重点: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大气各层的温度特征和大气的分层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2、难点:学生如何从无到有的进行自我探究大气层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五、教学法1、教法:本节内容主要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并适时的结合谈话法、师生互动发、多媒体展示法;2、学法:学生主要采用自我归纳法。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七、教学过程程序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活动] 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地球上有生命,月球上没有生命。

[学生活动] 通过视频寻找答案[教师活动] 补充,引导学生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视频自我寻找答案,教师进行补充引导,这也是一种自我探究方法,自己学会寻找答案,同时能自然而然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

大气层(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成果展示课)

大气层(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成果展示课)

§2—1 大气层(第一课时)重点: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

难点: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引出新课内容:展示图片及文字说明:台风桑美造成浙江193人死亡11人失踪。

设问:谁之过?都是大气惹的祸。

展示有关大气层的图片。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气层的有关知识。

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新课教学(一)、大气层[说一说]:对于每一位同学来说,大气摸不到,但是却是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哪些现象或事实可以证明大气的存在呢?学生举例:呼吸空气、看到的云、霞、彩虹、流星雨、下雨等等[媒体展示]:大量丰富的大气风光来证明大气的存在云、闪电雷鸣、龙卷风、台风、极光、霓等大气风光都可以证明大气是存在的。

问:你知道大气是由哪些物质组成?你的依据是什么?学生:我们呼吸需要氧气,排除二氧化碳,知道大气中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从下雨、云雾等现象知道有水汽和固体杂质等。

[看图比较]:航天飞机上拍摄的大气图片介绍:大气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单看数字好象很厚,那我们做一个比较,在第一册我们学过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者一比,你还觉得大气厚吗?学生:大气很薄。

(以苹果和苹果皮作类比)[想象空间]:这一层薄薄的大气对于地球来说,有什么意义呢?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怎样呢?请我们各个小组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会变得怎样?(引导学生与月球表面进行比较)学习小组组长汇报本组讨论结果:生1:人类及其它所有生物都会死亡,地球上不会有生命现象,一片荒凉。

生2:撞击地球的陨星将很多,地球上布满陨石坑。

生3:看不见流星现象。

生4:生物无法呼吸。

生5:听不到声音。

生6:没有了天气变化。

生7:地面上的生物会受到紫外线的伤害。

归纳:保护作用、成云致雨、提供氧气、调节温度等。

由此可见,大气对于地球来水相当重要,象一件“外衣”一样保护着地球。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9大气层》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9大气层》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样本/年度:大气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和处理:《大气层》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教版)八年级第二册。

教材首先简略地介绍了大气的厚度,然后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通过读图,分析总结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

在此基础上,尝试对大气的分层,并给出五层大气的名称,简单介绍各层的高度、温度的变化、与人类的关系等知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第一课时安排如下:首先介绍大气层的重要性,通过读图和讨论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尝试分层的基础上给出五层大气的名称,并简单的介绍各层的特点,同时灌输学生保护大气层的思想。

设计理念:本节教材的编排体现了学习的实践性,重视自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本节课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台风引入,使学生更容易马上进入新课的学习。

接着,又用一个教科书上的讨论题: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将会变的怎样?通过讨论,让学生意识到大气层对地球的重要性。

本文设计了一个用棉花模拟大气层的实验,意在强调大气层的重要性。

接着又设计了一个用诗句引出大气温度与高度关系的环节,将文学与科学结合起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同时,设计了一个以游戏的方式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

然后,又用两幅对比性很强的图,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最后,用几组练习再次巩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本文的板书采用中国传统的对联形式,一是为了增加板书的新颖,二是在课堂的最后,让学生反过来再给对联加横批的时候,可以对知识进行小结。

教学目标:1、通过讨论、观察、想象使学生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2、过读图和讨论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根据此特点让学生尝试大气的分层,掌握各层的名称。

3、了解各个大气层的特点4、知道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大气层模拟实验的相关器具。

教学流程:一、激趣引入。

初中:大气层教案

初中:大气层教案

初中:大气层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的概念、组成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大气层的结构及其主要成分。

3. 培养学生对气象学的兴趣和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层的结构、各层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2. 教学难点:大气层的分层及其特点。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层的相关问题。

2. 使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大气层的结构。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相关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大气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层的概念及作用。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大气层的组成。

3. 课堂讲解:讲解大气层的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

4. 案例分析:分析各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大气层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气层的作用及保护大气环境的意义。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堂反馈:课后收集学生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评估学生对大气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

3. 定期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情况。

七、教学内容拓展:1. 介绍大气层中的气象现象,如风、云、雨、雪等。

2. 讲解大气层对地球生态系统的调节作用,如温室效应、气候变化等。

3. 探讨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如空气污染、臭氧层破坏等。

八、教学策略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跟上课程进度。

2.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和帮助,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 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适当增加课外阅读材料和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2.1大气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2.1大气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2.实施分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对大气层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3.设计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实践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层的特性,提高学生的实证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1.课堂管理:在课堂上,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需要教师加强课堂管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及改进措施。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1.科学探究: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方法,提升学生对大气层知识的逻辑思维和科学认知。
3.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对大气层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答案:大气层中的气体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地进行垂直和水平运动,形成各种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大气层的动态变化对天气和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对流层中的水蒸气凝结形成云和降水,影响气温和湿度等。
6.请解释大气层的探测和监测方法及其意义。
-听讲并思考: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实验等活动,体验大气层知识。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疑问,与同学进行讨论,加深对大气层知识的理解。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层的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大气压强的存在。
4.案例分析:分析大气层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如臭氧层对紫外线的吸收等;
5.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
6.总结提升:通过问答、思考题等形式,巩固学生对大气层知识的理解;

初中:大气层教案

初中:大气层教案

初中大气层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的概念、组成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大气层的结构及其主要成分。

3. 培养学生对气象学的兴趣和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层的结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大气层的分层及其特点。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大气层的结构。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进行课堂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课堂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气吗?大气有哪些作用?”2. 讲解大气层的基本概念:讲解大气的定义、组成及作用。

3. 展示多媒体课件,介绍大气层的结构:展示大气层的结构图,讲解各层的特点及主要成分。

4. 小组讨论:5. 课堂实验:进行简单的气象实验,如观察天气预报、制作简易风向仪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现象。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大气层的结构图,并简要描述各层的特点。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巩固大气层的知识。

六、教学拓展:1. 讲解大气层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介绍大气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

2. 介绍气象灾害及其防范措施:讲解台风、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的成因及防范措施,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七、案例分析:1. 分析空气污染案例:选取典型的空气污染案例,如雾霾、酸雨等,分析其成因及对大气层的影响。

2. 讨论大气环境保护措施: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大气环境,提出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环保意识等建议。

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 强调学习气象学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气象学对于提高生活质量、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九、课后作业:1. 绘制大气层的结构图,并简要描述各层的特点。

《大气层》(教案练习)

《大气层》(教案练习)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2.1《大气层》教学设计课题大气层单元第二单元学科科学年级八年级上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的重要性2.了解大气垂直分布的特点及垂直分布的规律。

3.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层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1. 学会联想与发散思维,通过图像归纳总结与整理。

2. 通过讨论交流,增强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人类与地球协调的观念,培养小组合作与团队精神。

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布的特点及规律。

对流实验中观察对流现象,探究对流的成因。

难点探究对流形成原因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讲述:大气是我们同学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物质。

问:生活中哪些现象和事实证明大气的存在?教师归纳总结,以图片的形式展示。

学生讨论回答学生欣赏图片,一感受由于大气带来的自然之美,二明白了大气存在于生活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讲授新课图片展示地球的“外衣”——大气层。

讲述:虽然与地球的半径相比,大气层仅1000km,显得很薄,但大气层像件外衣一样保护着地球。

对比之前学过的月球表面的环境特点,说说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

根据学生回答的答案总结归纳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①有天气变化(风、霜、雨、雪等)②听到声音③避免陨石的侵袭④昼夜温差较小⑤氢气球能升空⑥天空的背景为美丽的蓝色⑦有臭氧层保护,地面生物不受太阳紫外线伤害⑨人和动物能呼吸空气生存学生讨论回答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构建知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任的理念,明白大气层的重要性。

课件展示唐诗《大林寺桃花》中的两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问:为什么出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现象?讲述:其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现象,比如为什么爬山越到高处越觉得冷?问:大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变化而降低?图片展示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

根据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问:你能说说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规律吗?提示:(1)图中纵轴和横轴分别代表什么?(2)随着高度的升高,温度呈现什么样的变化规律?思考:“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2.1大气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2.1大气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气象学入门》:一本Weather Science科普书籍,详细介绍了气象学的基本原理和大气层的相关知识,适合学生深入阅读。
《大气运动》:一篇科普文章,详细解析了大气运动的形式、原因及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1)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查阅更多关于大气层的研究论文和科普文章,以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在素质方面,大部分学生对科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和热情,具备一定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科学的兴趣不足,需要通过有趣的实验和实际应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来进行培养。
在行为习惯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和实验任务,具备一定的自律性。但部分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分心,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课堂管理来进行调整。此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来进行培养。
4.科学应用能力:学生将学习到大气层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气象预测、航空等领域,提高学生的科学应用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对气象学、气压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在学习本节课之前,他们已经学习了与大气相关的知识,如气象学、气压等,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3.网络资源:气象数据、大气科学研究论文等。
教学手段:
1.讲授法:讲解大气层的组成、气压与海拔的关系等基本概念。
2.实验法:进行气压计、温度计的使用实验,观察大气现象。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大气运动的形式和原因。
4.案例分析法:分析气象预报、航空等领域的大气层应用实例。
5.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现象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

三年级《大气层》第二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

三年级《大气层》第二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

三年级《大气层》第二课时公开课教学设

了解大气层的概念和组成部分。

掌握大气层的层次划分和特点。

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与大气层相关的问题。

教材:三年级科学教材《大气层》第二课时。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实物或图片:气球、大气层的剖面图、地球仪。

1.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张地球仪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形状。

提问: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的?
学生回答后,引导他们思考地球表面与大气层的关系。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大气层的剖面图,简要介绍大气层的概念和组成部分。

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不同层次,让他们了解大气层是由多个层次组成的。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张大气层的剖面图。

要求学生根据剖面图回答一些问题,例如:大气层的最上层是什么?最下层是什么?不同层次的气温如何等等。

合全班讨论学生对大气层的理解和所学内容。

教师进行核对和补充完善。

每组学生选取一个问题与其他组分享,展示刚才所学的知识。

鼓励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师引导讨论,总结并强调大气层对地球的重要性。

要求学生回家自行查找资料,了解大气层在保护地球方面的作用,并写一篇简短的作文。

布置下节课的预内容。

通过学生的回答、讨论和展示,检查学生对大气层的理解程度。

完成的作业和预情况也可以作为评估依据。

三年级科学教材《大气层》第二课时。

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和图示。

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和图示。

大气层(教学设计)

大气层(教学设计)

大气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和处理:《大气层》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教版)八年级第二册。

教材首先简略地介绍了大气的厚度,然后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通过读图,分析总结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

在此基础上,尝试对大气的分层,并给出五层大气的名称,简单介绍各层的高度、温度的变化、与人类的关系等知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第一课时安排如下:首先介绍大气层的重要性,通过读图和讨论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尝试分层的基础上给出五层大气的名称,并简单的介绍各层的特点,同时灌输学生保护大气层的思想。

设计理念:本节教材的编排体现了学习的实践性,重视自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本节课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台风引入,使学生更容易马上进入新课的学习。

接着,又用一个教科书上的讨论题: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将会变的怎样?通过讨论,让学生意识到大气层对地球的重要性。

本文设计了一个用棉花模拟大气层的实验,意在强调大气层的重要性。

接着又设计了一个用诗句引出大气温度与高度关系的环节,将文学与科学结合起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同时,设计了一个以游戏的方式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

然后,又用两幅对比性很强的图,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最后,用几组练习再次巩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本文的板书采用中国传统的对联形式,一是为了增加板书的新颖,二是在课堂的最后,让学生反过来再给对联加横批的时候,可以对知识进行小结。

教学目标:1、通过讨论、观察、想象使学生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2、过读图和讨论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根据此特点让学生尝试大气的分层,掌握各层的名称。

3、了解各个大气层的特点4、知道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大气层模拟实验的相关器具。

教学流程:一、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国庆七天长假之后的第八天本来应该到学校读书,但是同学们,在哪里呢?为什么?展示图片:台风登陆的一些图片,介绍台风给我市造成重大损失。

八年级科学上册 2.1《大气层》教案 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 2.1《大气层》教案 浙教版

课题:2.1 大气层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 、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重点难点:1、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它一直延伸到3000千米的高空(主要集中在1000千米的高度)。

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空气也叫大气。

一、大气的重要性[讨论] 你能感受到大气的存在吗?——呼吸,风、雨等天气现象。

[补充] 大气的成分大气组成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臭氧、水蒸气以及悬浮在其中的固体杂质等。

[讨论] 思考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提示:地球将变得和月亮表面一样,没有天气变化,没有声音,易受陨石的侵袭,温度较差增大等大气的作用(重要性)(1)保护地球。

如:避免流星的袭击。

(2)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3)臭氧层能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4)水蒸气能成云致雨。

二、大气的温度[读图P50]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并概括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

规律(特点):(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2)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想一想为什么?太阳辐射强)。

(3)在0-12千米、55-85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4)在12-55千米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

[思考]哈勃望远镜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高层大气温度高、太阳辐射强,银白色的金属外壳可以反射热的辐射,避免高温下外壳熔化。

三、大气的分层1、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讨论]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你说可以把大气分成几层?小组讨论,4人一组,每组1个代表发言。

2、小结: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可以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0-17千米)平流层(17-50千米)中间层(50-80千米暖层(80-500千米)外层(500千米以上)1000千米以上,大气变得十分稀薄,密度很小,5000千米以外,大气已接近真空,外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间的过渡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方案——《大气层》《大气层》教材设计授课对象:八年级教授者:章节: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课时:第一课时 45分钟教材分析本章节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天气与气候》中的第一节《大气层》。

本节首先通过读图,分析了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在掌握大气垂直分布的基础上,尝试对大气的分层,了解大气的分层规律。

最后着重介绍了对流层的特点,并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理解空气对流的形成机理。

学情分析1、大气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之一,是真实存在又是比较抽象的,尤其是空气的对流活动。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要求他们有较好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联系实际生活经验或创设形象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知识。

2、学习这节内容对接下来的温度、大气压等内容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的作用。

这节课的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掌握好本节课内容,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够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并说出大气层的作用。

②能够正确解读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及其特点。

③能够准确说出大气的五个分层。

④能够描述出对流层的特点以及空气的对流运动的形成机理。

2、过程与方法①联系实际生活中一些常见现象,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并自主归纳大气层的主要作用。

②仔细观察并分析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说出大气温度的分布特点。

③根据大气温度的分布特点,小组讨论,对大气进行分层。

④学生仔细观察老师演示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并解释原因,归纳总结出空气对流运动的形成机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大气的了解,使学生明白大气的重要性,增强保护大气的意识;培养学生在现象中探究问题本质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大气层的垂直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对流层的特点以及空气对流运动的形成机理。

教学方法呈现法、演示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实验探究法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器材:铁架台、对流管、酒精灯烧杯、线香、橡皮泥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情境导入,触发思维(5分钟)大气层的存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首先,老师播放有关宇航员在太空中通过无线电交流的简短视频,在学生观看视频的同时,提出问题:在月球上直接讲话听不到声音,而在地球上可以直接听到,这是为什么呢?老师讲解:这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是真空的环境,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地球外面包围着一层大气。

PPT演示:从航天飞机上拍摄的地球大气层照片。

学生带着问题仔细观看视频,看完视频,大胆发言,各抒己见。

通过视频播放,设疑,激发学生思考,并引出课题——大气层;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探索物质的科学态度。

第二环节:呈现新知,传授新知(30分钟)一、大气层的作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老师提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大气层的存在?老师总结:是的,我们人呼吸着空气,各种天气的形成,飞机、小鸟的飞行,夜空中流星的闪过……PPT演示:相应现象的图片。

老师提问:接下来,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会怎么样呢?大气层具体的作用有哪些?老师总结:1、大气层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2、大气层的存在使各种天气现象得以发生;3、大气层具有保温作用,减小了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4、大气层具有保护作用,阻挡了大部分紫外线辐射和小天体的撞击。

学生思考讨论,大胆发言,各抒己见;认真听老师讲解,做课堂笔记。

通过与实际生活经验的联系,让学生从身边熟知的现象中发现科学道理,体会大气层的重要性;通过反问,让学生自主的思考,讨论,总结大气层的作用,培养他们的分析总结能力。

二、大气的温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老师提问:我们在爬山的时候,常会感到越爬到高处,气温越低,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PPT演示:日本富士山的图片继续提问:为什么在同一座山中,山脚草木欣荣,而山顶是冰天雪地,为什么会相差这么多呢?气温和高度有何关系?PPT演示: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

老师提问:这是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请大家仔细分析这张图,前后左右4人一组讨论一下,归纳出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规律,看哪个小组总结出的规律既准确又全面。

老师随机抽取3个小组代表发言。

老师总结:根据这幅图,我们可以得到一下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2、在0-12千米、55-85千米之间,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下降;3、在12-55千米之间,大气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升高;4、在85千米以上,大气温度又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

学生仔细读图,小组讨论,合作总结;认真听老师讲解,做课堂笔记。

从实际生活入手,借助生活体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引起思维,激发兴趣,最后又回归到科学知识上来;学生自主读图分析,意在锻炼学生的读图以及总结归纳能力。

三、大气的分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老师提问: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那么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可以把大气分成几层,请大家同样4人为一组讨论,并把结果填写在课本48页的这张表中。

老师随机抽取3个小组代表发言。

老师总结: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

)把大气层分为五层:1、对流层(0-17千米):有风、雪、雷、云等复杂的天气情况。

2、平流层(17-55千米):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使空气升高,且天气现象少,适合高空飞行,飞机飞行就是在这一层。

3、中间层(55-85千米):陨石撞击地球时,在这一层被燃烧。

4、暖层(85-500千米):又叫电离层,在这能完成远距离无线电通讯即反射电磁波。

5、外层(500千米以上):外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间的过渡层。

大部分卫星的运行是在这一层。

6、1000千米以上,大气变得十分稀薄,密度很小。

5000千米以外,大气已经接近真空。

PPT演示:大气的分层图讨论剧烈,探究兴趣浓厚,小组合作完成表格;认真听老师讲解,做课堂笔记。

让学生根据刚学的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对大气层进行分层,既是巩固,又是拓展,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四、对流层的特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老师介绍:在大气的五个层中,对我们来说最熟悉的就是对流层。

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几乎所有的生物和人类活动都在对流层中进行,这层大气也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下面我们一起重点了解一下对流层的情况,请阅读课本51页对流层这一段文字。

老师请一位学生回答对流层的特点。

PPT演示:对流层的特点:1、对流层是大气层的地层;2、在两极和赤道地区的厚度不同。

两极厚度约8千米,在赤道打到17-18千米;3、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4、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学生认真阅读,回答老师问题。

学生自己阅读书本,理解书本文字内容,提炼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空气的对流运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老师提问:那么对流具体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呢?空气的对流运动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通过两个小实验来看一下水和空气的对流运动。

老师演示:对流管实验。

用酒精灯加热对流管的一端,观察水的流动情况。

老师请一位学生来描述对流管中水的运动情况并解释其中的原因。

老师总结:老师演示:点燃一端线香,横插在橡皮泥上,把一只大号烧杯或其他玻璃器皿倒扣在桌面上,线香置于中间。

老师请一位同学描述线香的烟的具体情况并解释其中的原因。

老师总结:烟先上升,再沿着杯壁下落。

由于老师提问:那么根据这两个小实验,你们能得出水和空气的对流运动规律吗?请大家在课本上49页的图2-5中用箭头表示出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

我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

老师总结:气体或液体的上下运动就是对流运动。

在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呈上升运动,而气温低的地方空气呈下沉运动,从而形成了空气的对流。

对流层气温下面高、上面低,容易发生空气对流。

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对流层的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行为,对流层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学生仔细观察老师实验,记录实验现象,思考小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回答老师问题;在课本的图中画出空气的对流运动。

培养学生观察总结及抽象思维能力,根据实验现象的原理总结规律,自主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环节:巩固与拓展(5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在PPT上演示几题关于大气层的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思考,解题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并有一定程度的拓展第四环节:课堂评价与课外作业的布置(5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在PPT上演示几题关于滑动变阻器的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进行自评他评对课堂的效果做评价,以便以后教学的改进在小组评价的基础上,结合老师的评价,评选出今天表现最好的同学,并对这个同学进行表扬和奖励,同时激励同学以后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和发言给同学们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本上与本节内容对应的作业完成作业,明天上交进行知识的迁移,弥补课堂的不足板书设计大气层1、大气层的作用2、大气层温度的垂直分布3、大气层的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4、对流层的特点5、空气的对流运动评价量表评价内容自评(1-5)小组互评(1-5)教师评价(1-5)1、上课积极发言,回答老师问题2、积极参与小组讨论3、小组探究实验时,积极参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