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张仪列传》谈张仪之说与九鼎之貌

合集下载

古诗张仪列传翻译赏析

古诗张仪列传翻译赏析

古诗张仪列传翻译赏析文言文《张仪列传》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张仪者,魏人也。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原?”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

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

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

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

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谢去之。

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

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

然贫,无因以进。

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

子为我阴奉之。

”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

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

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

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

今君已用,请归报。

”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

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

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苴蜀相攻击,各来告急于秦。

秦惠王欲发兵以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秦,秦惠王欲先伐韩,后伐蜀,恐不利,欲先伐蜀,恐韩袭秦之敝。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浅谈烛之武、触龙、邹忌的说话艺术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浅谈烛之武、触龙、邹忌的说话艺术
唯 君 图之 。”
谈 判 是 富 有 竞争 性 的 合 作 。虽然 不 是 对 弈 , 也 不 是 战争, 不是你死我 活 , 你输我 赢 。 但是谈判 也决不是找 朋友 , 推 心 置 腹 。 谈 判 虽 然 是遵 循 互 利 互 惠 的 原 则 , 但 双 方 皆赢 的利 益 结 果 很 难 对 等 。在 这 种 双 方 赢 的 游戏 中。 就 允许 双 方 施 展 谋 略 。 寻获更多利益。 这是规则。 在 谈 判 对 策 中声 东 击 西 .示 假 隐 真 也 常 是 谈判 者惯 用 的 技 巧 。烛 之 武就 是 成 功 地 运 用 这 一谋 略 。 烛之武见了秦穆公说 : “ 我 虽为 郑 国 大夫 ,却 是 为 秦 国利 益 而 来 。” 秦穆公听后冷笑 , 不 予相 信 。接 着 , 烛 之 武 剖析 : “ 秦晋 联 合 围郑 ,郑 国 已 知 必 亡 ,然 郑 在 晋 东, 秦在 晋 西 。 相距千里 , 中 间隔 着 晋 国 , 如果 郑亡 , 秦 能 隔晋 管 辖 郑 地吗 ?郑 只会 落 于 晋 人 之 手 。秦 晋毗 邻 , 国力相 当. 一 旦 郑 被 晋所 吞 。 晋国 的力量便超过 秦 国。
十 九年 . 六 十 二 岁了 。
灭。曹雪芹生活在清朝 由盛转衰的时期。 他似乎看到了
封建 社 会 的 没 落 。 但他又似乎很清楚地看到 . 在 中 国独 立 的 资产 阶级 是 没 有 的 .它 只 能 从封 建 社 会 中 分 化 出 来, 而 这就 注定 了 资产 阶 级 的 软 弱 。恩 格 斯说 : 。 所 谓 现 实主 义 , 就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 《 红 楼梦 》 之所 以是 一部 伟 大 的现 实 主 义作 品 .就 是 由 于 它 塑 造 了这一典型环境 中的典型人物林 黛玉一一 个任性 的 、 多愁 善感 的 、 向往 自 由 、 热 爱 自 由 式 恋 爱 的 小 资 产 阶 级 女性形象 。 德 国接 受 美 学 代 表 人 物 姚 斯 说 得 好 . 一部作 品“ 并 不是 独 立 自在 的对 每 个 时代 每 一 位 读 者都 提 供 同 样 图

张仪论战孟子

张仪论战孟子

孟:上智但言大道。

微末之技,利害之术,唯苏秦、张仪纵横者流所追逐,孟轲不屑为之也。

张:孟夫子名不虚传,果然大伪无双也!孟:足下是张仪了?张:微末之技,利害之术,纵横者流,张仪是也。

孟:大道至真,不涉得失。

微末卑微,唯言利害。

以利取悦于人,以害威慑于人。

此等蛊惑策士,尤辩真伪之说,岂非天下笑谈耳?张:孟老夫子,尔何其厚颜也!儒家大伪,天下可证:在儒家眼里,人皆小人,唯我君子;学皆邪途,唯我正宗。

墨子兼爱,你孟轲骂做无父绝后。

杨朱言利,你孟轲骂成禽兽之学。

法家强国富民,你孟轲骂成虎狼苛政。

老庄超脱,你孟轲骂成逃遁之说。

兵农医工,你孟轲骂为末技细学。

纵横策士,你孟轲骂作妾妇之道。

你张扬刻薄,出言不逊,损遍天下诸子百家!却大言不惭,公然以王道正统自居。

平心而论,儒家自己究有何物?你孟轲究有何物?一言以蔽之,尔等不过一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整天淹没在那个消逝的大梦里,唯知大话空洞,欺世盗名而已!国有急难,邦有乱局,儒家何曾拿出一个有用主意?尔等竟日高谈文武之道、解民倒悬,事实上却主张回复井田古制,使万千民众流离失所,无田可耕!尔等信誓旦旦,称“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事实上却维护周礼、贬斥法制;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使万千平民有冤无讼、状告无门,天下空流多少鲜血?如此言行两端,心口不应,不是大伪欺世,却是堂堂正正么?儒家大伪,更有其甚:尔等深藏利害之心,却将自己说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但观其行,却是孜孜不倦的谋官求爵,但有不得,则惶惶若丧家之犬!三日不见君王,其心惴惴;一月不入官府,不知所终。

究其实,利害之心天下莫过儒家!趋利避害,本是人性。

尔等偏无视人之本性,不做因势利导,反着意扼杀如阉人一般!食而不语、寝而不语、坐怀不乱,生生将柳下惠那种不知生命为何物的木头,硬是捧为与圣人齐名的君子!将人变成了一具具活僵尸,一个个毫无血性的阉人!儒家弟子数千,有几人如墨家子弟一般,做生龙活虎的真人?有几人不是唯唯诺诺的弱细无用之辈?阴有所求,却做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求之不得,便骂尽天下。

10张仪列传第十(翻译)

10张仪列传第十(翻译)

【翻译】:张仪是魏国人。

当初曾和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子先生,学习游说之术,苏秦自认为才学比不上张仪。

张仪完成学业,就去游说诸侯。

他曾陪着楚相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怀疑张仪,说:"张仪贫穷,品行鄙劣,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

"于是,大家一起把张仪拘捕起来,拷打了几百下。

张仪始终没有承认,只好释放了他。

他的妻子又悲又恨地说:"唉!您要是不读书游说,又怎么能受到这样的屈辱呢?"张仪对他的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呀。

"张仪说:"这就够了。

"那时,苏秦已经说服了赵王而得以去各国结缔合纵相亲的联盟,可是他害怕秦国趁机攻打各诸侯国,盟约还没结缔之前就遭到破坏。

又考虑到没有合适的人可以派到秦国,于是派人暗中引导张仪说:"您当初和苏秦感情很好,现在苏秦已经当权,您为什么不去结交他,用以实现功成名就的愿望呢?"于是张仪前往赵国,呈上名帖,请求会见苏秦。

苏秦就告诫门下的人不给张仪通报,又让他好几天不能离去。

这时苏秦才接见了他。

让他坐在堂下,赐给他奴仆侍妾吃的饭菜,还屡次责备他说:"凭着您的才能,却让自己穷困潦倒到这样的地步。

难道我不能推荐您让您富贵吗?只是您不值得录用罢了。

"说完就把张仪打发走了。

张仪来投奔苏秦,自己认为都是老朋友了,能够求得好处,不料反而被羞辱,很生气,又考虑到诸侯中没有谁值得侍奉,只有秦国能侵扰赵国,于是就到秦国去了。

不久苏秦对他左右亲近的人说:"张仪是天下最有才能的人,我大概比不上他呀。

如今,幸亏我比他先受重用,而能够掌握秦国权力的,只有张仪才行。

然而,他很贫穷,没有进身之阶。

我担心他以小的利益为满足而不能成就大的功业,所以把他召来羞辱他,用来激发他的意志,您替我暗中侍奉他。

"苏秦禀明赵王,发给他金钱、财物和车马,派人暗中跟随张仪,和他投宿同一客栈,逐渐地接近他,还以车马金钱奉送他,凡是他需要的,都供给他,却不说明谁给的。

战国策·张仪司马错论伐蜀原文

战国策·张仪司马错论伐蜀原文

战国策·张仪司马错论伐蜀原文《张仪司马错论伐蜀》原文及原文: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司马错欲伐蜀。

张仪曰:不如伐韩。

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

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

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

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

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

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诸侯不以为贪。

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

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

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

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

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进行了一场争论。

司马错要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

秦惠王说:请让我听听你们各自的道理。

张仪回答说:应先与魏、楚两国亲善友好,然后出兵韩国的三川,堵住轘辕、缑氏两个隘口,挡住通向屯留的路,让魏国出兵切断南阳的通路,楚国派兵逼近南郑,而秦国的军队则攻击新城和宜阳,兵临东西周的疆界,声讨周君的罪行,(随后)乘机侵占楚、魏两国的土地。

一言九鼎成语典故

一言九鼎成语典故

一言九鼎成语典故一言九鼎成语典故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胜不敢复相士。

《史记·平原君列传》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

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

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

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

(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一言九鼎成语解析一言九鼎yī yán jiǔ dǐng[释义] 一句话的分量就有九鼎那么重。

形容能起决定作用的言论或意见。

[语出] 《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 [辨形] “鼎”的上部不能写作“日”。

[近义] 一字千钧一言为定金口玉言[反义] 人微言轻[用法] 含褒义。

一般作主语、谓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一言九鼎成语造句1. 老朋友,恭喜你啊,宝宝这么可爱。

作为阿姨,我要送他五个“一”作为礼物,一帆风顺的前程,一鸣惊人的智力,一言九鼎的魄力,一团和气的交际理念,当然还有一表人才哦!2. 一见钟情爱上你,一往情深恋着你,一心一意爱着你,一片冰心交给你,一朝一夕陪着你,一掷千金宠着你,一言九鼎征服你,一唱一和走天涯!送你八个一,祝你建军节快乐!3. 希望一鼓作气,梦想一马当先,事业一帆风顺,爱情一见钟情,追求一路高歌,工作一马平川,牵挂一言九鼎,祝福一气呵成,八一建军节,祝愿你步步高升。

4. 11.11.11光棍节,外送你“六一”儿童节:祝你事业一帆风顺,发财一掷千金,快乐一应俱全,诚信一言九鼎,豪气一泻千里,幸福一心一意!5. 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可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做事要拿捏好分寸,一言九鼎,说到做到。

战国策: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战国策: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战国策: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导读】本篇选自《秦策一》,又见于《史记·张仪列传》和《新序·善谋九》,事在公元前306年。

文章记叙了秦国在伐韩与伐蜀这一战略进攻方向上的争论。

张仪主张伐韩,司马错认为应先夺取巴、蜀作为后方。

经过激烈争辩,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

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但大范围地扩张了国土,而且使秦国更加富庶。

这是我们了解秦国富强,了解中国文化史上大西南开发情况的重要史料。

就政治论战的辩才来说,本篇说理分析也很深刻细致。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224] 。

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

”王曰:“请闻其说 [225] 。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 [226] ,塞轘辕、缑氏之口 [227] ,当屯留之道 [228] ,魏绝南阳 [229] ,楚临南郑[230] ,秦攻新城、宜阳 [231] ,以临二周之郊 [232] ,诛周主之罪 [233] ,侵楚、魏之地 [234] ,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

据九鼎 [235] ,桉图籍 [236] ,挟天子以令天下 [237] ,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 [238] ,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 [239] ,去王业远矣 [240] 。

”司马错曰:“不然。

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241] ,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三资者备 [242] ,而王随之矣。

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

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

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

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243] 。

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 [244] ,诸侯不以为贪。

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 [245] ,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

今攻韩 [246] ,劫天子 [247] ,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248] 。

《史记·张仪列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张仪列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张仪列传》原文及翻译《史记·张仪列传》原文及翻译《史记》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史记·张仪列传》原文及翻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陈轸者,游说之士。

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

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

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

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

”王曰:“仪之言果信矣。

”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

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

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

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

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轸遂至秦。

韩魏相攻,期年不解。

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

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

陈轸适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舄乎?”王曰:“不闻。

”曰:“越人庄舄仕楚执珪,有顷而病。

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珪,贵富矣,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思故,在其病也。

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

’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

今臣虽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惠王曰:“善。

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谓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决,愿子为子主计之馀,为寡人计之。

”陈轸对曰:“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刺虎闻于王者乎?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

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此犹庄子刺虎之类也。

三寸不烂之舌张仪如何破合纵之术

三寸不烂之舌张仪如何破合纵之术

三寸不烂之舌张仪如何破合纵之术说起春秋战国时期的鬼谷子,大家都会想到鬼谷子四个比较有名的徒弟:苏秦、张仪、孙膑和庞涓,而苏秦和张仪作为师兄弟都是学习口才游说的,都是当时有名的纵横家。

今天就来讲讲被称为三寸不烂之舌的张仪是如何在那个战火横飞的时代成就一片辉煌的。

公元前337年,有一个天才少年走在大街上,烦闷而无奈,这个人就是我们的连横家张仪,不过这时候的他只不过是楚国令伊昭阳君手下的一个小门客,说是门客其实还不如说是昭阳君养的一个小喽喽,即便张仪有再远大的理想抱负,也得不到重用。

这也许就是一个天才内心的痛苦吧,有才华却没人赏识,就像有千里马却没有伯乐一样,不过张仪还是很乐观的,该吃吃该喝喝。

一天张仪照常在宴会上吃吃喝喝,没想到这昭阳君喝多了,就开始疯了,他把楚王送的壁玉拿出来给大家传看,然后就丢了,大家看这张仪没什么出身,直接把偷盗的罪名安在他身上,这昭阳君也是脑子缺根筋,直接把张仪给抓起来拷打,张仪也不肯承认也是条铁汉子。

回到家老婆一看被打成这样顿时心疼的不行说你当初要是不学这耍嘴皮子功夫现在也不会被打成这样,张仪一看老婆心疼他笑了指了指舌头,他老婆明白他意思说舌头还好好的,张仪说只要我这舌头还在我就一定可以闯出一番成就这就是三寸不烂之舌的典故。

由此可见张仪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他后来能够连横各国帮助秦国统一天下也不是盖的。

没办法楚国已经待不下去了,这时候他的师兄苏秦已经是合纵六国的国相了掌管六国相印,地位很高,师出同门的张仪去了秦国,他的连横策略来破解苏秦的六国合纵的计谋得到了秦惠文王的赏识,而张仪也因为有这么一个懂自己的人而感到感动,所以为报答这个知遇之恩而为秦国出谋划策。

在公元前328年张仪和公子华一起攻到魏国,张仪又把攻破的镇还了回去,又派自己这边的人去当人质,来吓魏王,你看我随随便便就能攻下魏国,但现在你向我们割点土地我们就放过你怎么样。

不得不说张仪的口才非常好,魏王顿时吓的割让了土地。

到了公元前322年,这忽悠王张仪不干秦国国相了去了魏国做国相,其实就是去当一个内奸。

“在德不在鼎”——先秦三代国家政权合法性的象征“九鼎”之传说

“在德不在鼎”——先秦三代国家政权合法性的象征“九鼎”之传说

“在德不在鼎”——先秦三代国家政权合法性的象征“九鼎”之传说先秦三代,指的是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夏、商、周三个朝代。

在这三个朝代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在于祭祀和打战。

祭祀的过程其实也是统治者体现政权合法性的一种手段,而祭祀中最重要的礼器莫过于鼎。

按照礼制,不同等级的人,使用的鼎的数量是有严格限制的,否则属于僭越。

“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天子才配享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士大夫只能用“五鼎”。

“九鼎”象征国家政权,不仅仅是礼制上的说辞,在先秦三代,实实在在有“九鼎”实物,代表当时统治者政权的正当性。

后因战乱,“九鼎”实物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无迹可寻。

但是“九鼎”的精神和信仰,却慢慢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基因中,形成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问鼎中原”、“一言九鼎”、“革故鼎新”,无一不是关于“九鼎”信仰的具体体现。

一、“九鼎”的来历先秦重要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该书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在《左传》中,记述了关于“九鼎”的来历。

上古时代(三代之前)的大禹平水患,定国土,划九州,设九州牧。

将华夏大地划分为九个行政区,分别为冀州(河北、山西、辽宁)、衮州(河北、河南、山东交界处)、青州(山东、辽宁一部分)、徐州(山东南部、江苏北部)、扬州(淮河以南,东南至大海)、荆州(湖北南部、贵州、广西)、豫州(河南、湖北北部)、梁州(陕西南部、四川、云南、贵州北部)、雍州(陕西、甘肃、青海)。

定天下后,禹远方图物,集九州牧上贡之铜,铸成九鼎。

并事先派人把全国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派精选出来的著名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图形亦反映该州山川名胜之状,并将九鼎集中于王城。

以九州之铜铸九鼎,再以九鼎象九州。

自此,九鼎成为王权至上、国家统一的象征,成为夏、商、周三代传国之宝。

历史正名之纵横捭阖——张仪

历史正名之纵横捭阖——张仪

历史正名之纵横捭阖——张仪一言之辩,冠盖战国七雄;三寸之舌,震撼百万雄师——张仪是也。

太史公评价张仪是和苏秦连在一起的,文曰:真真倾危之士也。

孟子说:张仪者,非大丈夫也。

荀子述:……故齐之、楚之州侯、秦之张仪,可谓态臣(奸佞、奸诈)者。

自上学始,在历史书上学到张仪是阴谋家后,就一直与坏蛋、奸诈画上等号,当时觉得秦国就是虎狼之国,蛮夷之邦。

如今细想,六国若真真那样的“繁荣、文明与风雅、文治”如何被蛮夷统一而统一了度量衡与传承数千年的文字呢?那么一切就应该还给它一个最真实的缩影。

张仪,战国时期魏国安邑士子,师从鬼谷子(师门据史料记载为据传,与苏秦同门师兄弟),魏武侯时期下大夫之子。

先述其孝张仪学艺十年,回到家中发现家道破落,四十多岁便白发满头的母亲居住在破旧的草屋中,家徒四壁,偌大的庄园只剩一名老家老因对其父忠心带着三人仆人守护,庄园杂草丛生。

张仪心痛不已,当即决定搁置功业,在家侍奉母亲颐养天年,直至仪母发现儿子心思,问道:你修学十年,所为者何?“建功立业、光耀门楣”;仪母冷笑:“你习策士之学,却离群索居,何来功业?张氏自公子婴几尽灭门,第四代男丁唯余汝,若论孝道,莫过儒家,孟子不孝吗?孟母不仁吗?你师名震天下,你却不识大体,据小节而忘大义,何颜面对天下名士?”张仪自此出山。

于秦得相国位,接母至秦。

二述其忠张仪位居秦国相国之前曾献母国魏梁惠王合纵之策以锁秦于崤函,后因梁惠王不听其策而转投楚而后秦,秦王赢驷对张仪大加赞赏,许以相国位,待以兄弟。

自此著名的连横之策举世而出,张仪用邦交之策将六国搅的鸡犬不宁、攻伐频仍,而秦则蚕食鲸吞,出函谷,据崤函,三晋沦为秦之附属。

这期间,为破苏秦合纵,张仪出秦而任魏相国,为连魏而攻齐,计策实施下去,却因为梁惠王年老被其坚决抗秦之子嗣架空,魏秦联军魏军临阵倒戈,秦军大败,张仪压入死牢,临庭而答魏嗣言:吾为秦相,若临刑而变节岂不为天下笑哉!后,苏秦辗转将张仪救出。

三述武功六国联军在苏秦的领导下集结号称百万实则六十万的大军压入函谷关,张仪只身夜探燕营,用一张嘴退了燕国大军,又亲领六万奇兵配合主将司马错函谷关的部署奇袭联军粮仓——敖仓。

《史记·张仪列传》

《史记·张仪列传》

《史记·张仪列传》《史记·张仪列传》张仪者,魏人也。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後负,念莫可使用於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於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

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

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

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

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谢去之。

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

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

然贫,无因以进。

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

子为我阴奉之。

”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

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

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

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

今君已用,请归报。

”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

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

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苴蜀相攻击,各来告急於秦。

秦惠王欲发兵以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秦,秦惠王欲先伐韩,後伐蜀,恐不利,欲先伐蜀,恐韩袭秦之敝。

犹豫未能决。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於惠王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

小学生必读成语儿童故事-一言九鼎的故事

小学生必读成语儿童故事-一言九鼎的故事

小学生必读成语儿童故事-一言九鼎的故事一言九鼎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yī yán jiǔ dǐng,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

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象征九州。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小学生必读成语儿童故事-一言九鼎的故事,请大家阅读欣赏。

一言九鼎话说东周有一国宝,九鼎,是君临天下的象征,世人都想拥有它。

当时的周朝势微,又想保住这个鼎,又不敢得罪各个诸侯强国。

秦国仗自己兵多马壮,想用武力来强迫周王交出宝鼎,周王(应为周显王〈前321年〉)非常害怕,但又不敢真得罪秦国,这时周出了一个能人,名叫颜率,能言会道,对大王说:“大王,你不用担心,我向东边的齐国借兵求救就可以了。

”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如今秦王暴虐无道,兴强暴之师、兵临城下威胁周君,还索要九鼎。

我东周君臣在宫廷内寻思对策,最终君臣一致认为:与其把九鼎送给暴秦,实在不如送给贵国。

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必定美名传扬,赢得天下人的认同和赞誉;如果能得到九鼎这样的国之珍宝,也确实是贵国的大幸。

但愿大王能努力争取!”齐王一听非常高兴,立刻派遣5万大军,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救助东周,秦兵无奈地撤了兵。

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以兑现颜率的诺言时,周王又忧心忡忡了。

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去齐国解决这件事。

”颜率来到齐国,对齐王说:“这次在贵国的义举下,我们国家才得到保全,所以我们愿意让出九鼎,但是从我们国家到东齐要经过好几个国家,大王打算借哪条道将鼎运过来呢?”齐王回答:“寡人准备借道梁国。

”颜率说:“万万不可借道梁国,因为梁国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和少海一带谋划这件事已很长时间了。

所以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很难再出来。

”于是齐王又说:“那么寡人准备借道楚国。

”颜率回答说:“这也行不通,因为楚国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叶庭(地方名)进行谋划。

假如九鼎进入楚国,也绝对不会再运出来”。

齐王说:“那么寡人究竟从那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颜率说:“我东周君臣也在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

张仪入秦舌战群儒,此番言论天下无二

张仪入秦舌战群儒,此番言论天下无二

张仪入秦舌战群儒,此番言论天下无二在大秦帝国之纵横中张仪的戏份很多,台词也很多,唯独这段张仪初入秦廷为最,使我久久难忘,这一段尽显纵横家之纵横捭阖,那么就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当时张仪于秦廷是如何舌战群儒的,尽显雄辩之才的呢?张仪:魏人张仪拜见秦君——表明身份秦惠文王:不必多礼,先生入秦,为名为利?——开门见山张仪:天下熙攘皆为利往,庙堂蝇营皆为名来,张仪为名利而来。

——设置悬念赢疾:既为名利而来,先生可有助秦之策?——反问强调张仪:秦国以国士待我,当然有国策相赠。

——娓娓道来赢疾:未曾建言,先谈条件,先生很会做买卖吗?——委婉讽刺张仪:张仪韶华虚度,囊中羞涩家中老母仍居草庐,以缝补为生。

张仪早一日做成这个买卖,早一日便可孝敬老母。

——回答自己最开始的悬念,以老母为论据,博取同情,而自己为名利而来就是为孝而来。

赢疾:这时名,不是利。

——一言指出论据的弊端,犀利至极张仪:名也要,有名可换大利。

——巧妙在名与利之间转换一大臣:先生窃玉之名,早有所闻。

——转换话题,举例论证张仪:既然大人再次提及,张仪在此再说一句,楚国令尹昭阳所丢之璧玉,不是我偷的,昭阳门下食客上千,唯独张仪,一无人脉,二无分文,于是被污指窃玉,因为穷就没有操行,,此等缪见,张仪深恶痛绝。

——说明原委,指明因为穷就没有操行,这是缪见,从侧面证明楚国对于人才的态度,而秦国却重提,难道秦国也是这样对待一无人脉,二无分文的人才。

秦惠文王:先生,请恕秦廷失礼。

——委婉挽回局势张仪:不敢,常言道和气生财,做买卖的要有好脾气,张仪不是为了斗嘴来秦的。

——结合上面的先生好会做买卖,再次表明来意。

秦惠文王:先生教我。

——礼贤下士,不拘小节张仪:张仪听说,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

为国之臣,有利国之言而不进言君上的,不是忠臣。

若有所思,却不审度查核便夸夸其谈,会误国。

张仪游学列国,感慨颇多,略有心得。

说与国君听怕有空洞肤浅之嫌。

如若不说,又恐辜负秦君拨冗召见之恩。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作者武老夫子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解决人生问题【原文】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

”王曰:“请闻其说。

”【译文】司马错跟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战事。

司马错主张秦国应该先去攻打蜀国,可是张仪却反对说:“不如先去攻打韩国。

”秦惠王说:“让我愿听听你的意见。

”【说明】本节是司马错与张仪的争论,这是一段在战国史上著名的辩论,张仪虽然贵为连横派的领袖,这次却败在同样滔滔雄辩、有理有力的司马错口下。

张仪之败败在谋划失误、急于冒进、野心太大上,可以说犯了“左倾”激进主义路线错误。

【原文】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

据宝鼎,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今夫蜀,西辟1之国,而戎狄之伦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

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译文】张仪回答说:“我们先亲近楚国善待魏国,然后再出兵到三川,堵住轘辕和缑氏山的通道口,挡住屯留的孤道,这样魏国和南阳就断绝了交通,楚军逼进南郑,秦兵再攻打新城、宜阳,这样我们便兵临东西周的城外,惩罚二周的罪过,并且可以进入楚、魏两国。

周王知道自己的危急,一定会交出传国之宝。

我们据有传国之宝,再按照地图户籍,假借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天下又有谁不敢听我们命令呢?这才是霸王之业。

至于蜀国,那是一个在西方边远之地,野蛮人当酋长的国家,我们即使劳民伤财发兵前往攻打,也不足以因此而建立霸业,得到这样的土地也没有什么利益;臣常听人说:‘争名的人要在朝廷,争利的人要在市场。

’如今三川、周室,乃是天下的朝廷和市场,可是大王却不去争,反而争夺戎、狄等蛮夷之邦,这就距离霸王之业实在太远了。

”【说明】本节是张仪反对司马错的论据,可以说很有道理。

《张仪列传》读后感

《张仪列传》读后感

《张仪列传》读后感《张仪列传》读后感1张仪,一个靠嘴打天下的人,就凭他的一张嘴,可以抵得上千军万马。

张仪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人,拜鬼谷子为师,练得一身的好口才,提倡连横各国奉秦的政策。

张仪学成之后在游说诸侯之时,花光了身上的钱,一次他被人误以为偷了一块玉,被打了几百下,始终不承认。

回家之后,他问妻子:“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笑着答:“舌头还能打没了?”张仪答道:“这就足够了!”从这件事看出,张仪十分在意自己是否可以靠这张嘴去游说诸侯各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后来张仪的得到秦王的重用,帮助秦国从楚国那里得到了许多土地,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把楚怀王忽悠得团团转。

在我读了张仪列传后明白了一个道理:国与国之间的争端不可以都用武力解决,如果用智慧,就可以通过谈判和沟通去协商解决问题。

就像张仪一样,可以靠嘴去说服他人,而不费一兵一卒。

张仪的外交方法很像现代外交手段,不得不说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使用政治手段而非暴力来解决问题,这样才会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和平。

《张仪列传》读后感张仪,是战国时期和苏秦同名的说客,极受秦王宠爱,与苏秦提倡的“合纵”政策不同。

张仪提倡的是“连横”政策,即劝说各国与秦国联合,共同对抗其他国家。

张仪拥有超出常人的才华与口才,这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

不过我今天想讨论的,并不是张仪的才华与成功的原因,而是就张仪的“连横”政策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并对各国诸侯听取张仪劝谏的原因做出一点分析。

首先,秦国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各国诸侯都担忧秦国会对本国的存在产生威胁,这时对于秦国的外交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苏秦主张合纵,即其余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而张仪则恰恰相反,主张各国与秦国结盟而求得自身安全。

有一点必须明确的是,张仪是秦国的宰相,他的所作所为必定是对秦国有利的',而秦国的野心是要取得天下,所以张仪游说各国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帮助秦国取得霸业。

秦国取得霸业,其他诸侯自然面临被征服,从而走向灭亡的命运。

《史记·张仪列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张仪列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张仪列传》原文及翻译《史记》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史记·张仪列传》原文及翻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陈轸者,游说之士。

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

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

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

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

”王曰:“仪之言果信矣。

”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

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

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

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

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轸遂至秦。

韩魏相攻,期年不解。

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

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

陈轸适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舄乎?”王曰:“不闻。

”曰:“越人庄舄仕楚执珪,有顷而病。

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珪,贵富矣,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思故,在其病也。

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

’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

今臣虽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惠王曰:“善。

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谓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决,愿子为子主计之馀,为寡人计之。

”陈轸对曰:“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刺虎闻于王者乎?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

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此犹庄子刺虎之类也。

九鼎和传国玺:王权象征,天命标志,被历代中原王朝当成传国重器

九鼎和传国玺:王权象征,天命标志,被历代中原王朝当成传国重器

九鼎和传国玺:王权象征,天命标志,被历代中原王朝当成传国重器秦始皇(剧照)在中国历史上,九鼎与传国玺长期被视为传国重器,备受统治者关注与尊崇,围绕九鼎与传国玺衍生了不少神秘的传说,发生了多次争夺风波,九鼎与传国玺的流转传承线索也是时隐时现,扑朔迷离,最后竟不知所终。

对九鼎、传国玺的关注与尊崇,以及笼罩在它们身上的神秘色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九鼎、传国玺是中国古代王权的象征,集中反映了天命观和统一观念对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影响,同时其影响力有一个从兴起到逐渐消亡的过程。

一、九鼎的传承意识九鼎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备受时人瞩目,其地位和影响直到西汉时期才逐渐衰微,占据历史舞台长达五百余年。

“鼎”的初始含义是指用作烹煮食物的容器。

许慎《说文解字》曰:“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商周时期,鼎出现在祭祀礼仪中,兼有炊器、礼器的功能。

作为祭祀礼仪之用的鼎,其数量、规格与爵位相匹配,天子享有九鼎,其他爵位者规格依次降低。

东汉何休追述周代礼制曰:“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

”因此在先秦时期,鼎的文化含义远远超过其初始本义,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汉高祖(剧照)先秦两汉时期典籍中的“九鼎”特指由大禹或启组织铸造的九个大鼎。

由于在传说中九鼎为周王朝所继承,九鼎在文献中也被称作“周鼎”。

“九鼎”之名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左传》记载臧哀伯曰:“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

”由此可见,时人认为周王朝的九鼎源自商王朝,是武王克商的战利品,被武王迁徙安置于东都雒邑周室宗庙中。

《左传》还记载了著名的“楚庄王问鼎”事件。

楚庄王北击陆浑之戎,耀兵于周王之疆,并挑衅性地向周王使者王孙满询问九鼎之大小轻重。

王孙满答曰:“在德不在鼎。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鼎之轻重。

未可问也”在这段资料中,九鼎被认为是天命的标志,最初由夏王朝统治者所铸,先后在夏、商、周三个王朝之间迁徙传承。

史记张仪列传读后感

史记张仪列传读后感

史记张仪列传读后感张仪是战国时期齐国人,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的重要政治家。

他早年游学至鲁国,在鲁国的郑庄子门下学习政治。

张仪在鲁国期间以为国家制定五个策略出名:狐假虎威、破釜沉舟、欲擒故纵、反清复明、东引楚以至于齐,这五个策略后来被称为“张式”。

张仪通晓兵法,懂得如何利用敌人的弱点来制胜,他通过利用外交手段、离间策略等,使齐国在战国时期成为七国之首。

他曾到秦国任职,与秦国的政治家李斯有过深入的交往。

张仪还曾为燕国效力,一度使燕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通过阅读《史记·张仪列传》,我深深被张仪的机智才智所折服。

他在面对强国秦国时,利用狐假虎威(即假装自己有背后的强大势力),成功战胜了秦国,保护了齐国。

他在燕国时,以欲擒故纵的手段,巧妙地调动了燕国和赵国的关系,成功让燕国恢复了一定的势力,取得了国家的战略利益。

张仪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外交手段的重要人物,他在与秦国的谈判中,曾多次以让渡领土、称臣的方式,保护齐国不被秦国吞并。

张仪的机智才智和灵活的思维方式,使他在外交战略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与此同时,张仪的一生也给我深思。

他一直为了国家利益而奋斗,不计个人得失。

他曾多次离开家乡,被流亡他国,甚至被迫改变国家的归属,但他却从来没有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后悔。

他的忍辱负重、坚守信仰的精神令我深为敬佩。

尽管受尽国际间的欺凌与蔑视,他依然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保护国家利益。

另外,通过阅读《史记·张仪列传》,我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历史走势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战国时期,七雄并立,各国之间的权力斗争异常激烈。

张仪所使用的各种策略和手段,也正是由于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特殊性所需。

然而,我也看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弊端的存在,以及由此带来的战乱和动荡。

战国时期的权谋纷争、暗箱操作,使整个国家无法实现真正的稳定和繁荣。

这也使得我更加感叹历史的变幻莫测,个人的努力和才智固然重要,但历史的走向往往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 说辩技艺和外交才华 的谋 臣策士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他们促
成和推动 了战国中后期轰轰烈烈 的“ 合 纵连横” , 在很 大程度上 改变 了历史发 展的进程甚至方向。在有史料记载 的多位纵横家
中, 苏秦 、 张仪 的事迹最为人们所熟知。 据《 史记》 记 载, 苏秦游说 武本纪》 和《 封禅书》 , 两处文字相 同 : “ 闻昔泰帝兴神鼎一 , 一者 统, 天地万物所系终也。 黄帝作宝鼎三 , 象天地人 。 禹收九牧之 山东六 国 , 缔结合纵 联盟 , 使 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 ; 张仪离 散合纵 , 说六 国以事秦 , 使秦 国开疆 拓土 , 实力大增 。 张仪的连横活动在《 史记 ・ 张仪列传 》 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 其 中公元前 3 1 6 年, 张仪说 秦惠王的一段话引起 了笔者 的注意 :
大王患之。 夫鼎者 , 非效醯壶酱甄耳 , 可怀挟挈 以至齐者 ; 非效 鸟
集乌飞 , 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 。 昔周之伐殷 , 得九鼎 , 凡一鼎 而
九万人挽之 , 九九八 十一万人 , 士卒师徒 , 器械被 具所 以备者 称 此。 今大王纵有其人 , 何途之从而出? 臣窃为大王私忧之 。 ” 九座
蜀而犹疑不定 , 正是在此种情形下 , 张仪对秦 惠王提 出了如上 的 出兵建议 。 张仪 的主张是先与魏 国、 楚 国交好 , 攻打韩 国, 进而向
周 天 子 发难 。 早 已衰 弱 不 支 的 周 室必 然 会 献 出 “ 九鼎宝器” 。 得 到
鼎硕大无朋 自然无可争议 , 但颜率之辞亦不足信 。 且不论 当时的 制造工艺 能不能造 出那样 大的鼎 , 单看《 史记 ・ 周本 纪》 的记载 ,
史 海 文 艺
文艺 生活 L I TE R A TUR E L I F E
2 0 1 4 - 1 0
由《 张仪列传》 谈张仪之说与九院 , 江苏 南京 2 1 0 0 4 6 )
摘 要: 《 史记 ・ 张仪 列传》 中张仪说秦惠王时, 提 出“ 据九鼎 , 案 图籍 , 挟天子 以令于天下 , 天下莫敢 不听” 的说 法。 九鼎宝器 对整 个战局的影响 力在张仪的话语 中得到刻意的强调 , 其原 因不在于器物本 身的形貌 , 而是 因为九 鼎宝器一 直以来都 是
无 上 王 权 的 象征 。但 从 春秋 战 国 的局 势 来 看 , “ 据 九鼎” 似 乎 并 不 能“ 挟 天子 以令 于 天 下 ” 。张仪 的计 划 听上 去 美妙 , 却 毫 不
现 实。
关键词 : 《 史记》 ; 张仪 ; 九鼎 ; 图籍 ; 王权 中图分类号: 1 2 0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4 ) 2 9 — 0 1 5 8 一 O 2
武王伐纣 时 , 周军 的兵力 不过“ 戎 车三百乘, 虎贲 三千人, 甲士 四 万五 千人 ” , 这和“ 凡 一鼎而九万人挽之 , 九九八十一万 人” 的描 述实在相差太大。 迄今为止 , 世界上 出土的最大最重 的青铜器后
云: “ 九鼎既成 , 迁于三 国。夏后 氏失之 , 殷人 受之 ; 殷人失之 , 周
南郑, 秦 攻新城 、 宜阳, 以临二周 之郊 , 诛周王之 罪 , 侵楚 、 魏 之 人受之 。 ” 可见 , 九鼎是禹用九州州牧供奉 的铜铸造而成 , 后来随 地。 周 自知不能救 , 九鼎宝器必 出。据九鼎 , 案 图籍 , 挟天子以令 着王朝 的兴替 , 由夏人商 , 又 由商入周。
秦, 秦 国派兵阻击 , 破三晋于修鱼 , 算 是挡 住了联军 的强 大攻势 。 而就在这 时, 西方的义渠 ( 匈奴的一个分支 ) 又对秦 国发动突袭 。
秦 国陷入 被外敌东西夹击的困境 ,秦惠王也为先攻韩还是先攻
将九鼎相赠为条件 向齐王求援 。 齐王发兵 五万使秦军撤退后 , 想 要把九鼎运 回齐 国, 这 时, 颜率 向齐王抛 出了难题 : “ 弊 邑固窃 为
战国之际 , 七 雄并立 , 交互攻 伐 , 中国历 史进入一个 由分裂
向统 一过 渡 的缓 慢 历 史 过 程 。在 这 个 过 程 中 ,一 批 兼 具 战 略 眼
自然难令人信服。 经笔者统计 , “ 九鼎” 一词在《 史记》 中共 出现了
2 2次 , 分别位于 《 周本 纪》 ( 8次 ) 、 《 秦本纪 》 ( 1次 ) 、 《 孝武本纪》 ( 1 次) 、 《 六 国年表 》 ( 1 次) 、 《 封禅 书》 ( 2次 ) 、 《 齐 太公世 家》 ( 1 次) 、 《 楚世家》 ( 3次 ) 、 《 张仪列传》 ( 4次 ) 、 { s F 原君虞卿列传》 ( 1 次) 等九个篇 目。其中有关九鼎来历和流转情况 的记述 见于《 孝
于天下 , 天下莫敢不 听, 此王业也 。 今夫蜀 , 西僻 之国而戎翟之伦 也, 敝兵劳众不足 以成名 , 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 臣闻争名者 于朝 , 争利者于市 。今三川 、 周室 , 天下之朝市也 , 而王不争焉 , 顾争于 戎翟 , 去王业远矣。 ” 公元前 3 1 8年 , 韩、 赵、 魏、 燕、 楚 五国合力攻 这九座鼎大概有多大呢?答案恐怕连 当时 的各诸侯王也不 知道 , 所 以才有 《 史记 ・ 楚世家》 所载 “ 楚王问鼎小大轻 重” 一 事。 《 战 国策 ・ 东周策》 记载 , 秦 曾兴师临周 以求九鼎 。周君派颜率 以
“ 亲魏善楚 , 下兵三川 , 塞什谷之 口, 当屯留之道 , 魏绝南 阳, 楚 临 金, 铸九鼎 , 皆尝亨 裼上帝鬼神。 遭圣 则兴 , 鼎迁于夏商 。 周德衰 ,
宋之社亡 , 鼎乃沦没 , 伏而不见 。” 《 左传 ・ 宣公三年》 云: “ 桀有 昏 德, 鼎迁 于商 , 载祀六百。商纣暴虐, 鼎迁于周 。” 《 墨子 ・ 耕柱》 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