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人物描写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 古文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名家鉴赏(附作者简介)

初中语文 古文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名家鉴赏(附作者简介)

《琵琶行》名家鉴赏一、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在今陕西渭南境内)人。

生于河南新郑。

少年时期,避乱江南。

贞元十六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

元和十年李师道、王承宗遣人刺杀宰相武元衡,居易上书请急捕贼,以雪国耻,为当政者所恶,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

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

出任杭州、苏州刺史,又内召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太子少傅等职,以刑部尚书致仕。

有《白氏长庆集》。

今存白居易诗近3 000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

他对当时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主要是由于他的理论和实践,使诗歌得以突破大历十才子“流连光景”的狭窄范围,扩大了境界,能以社会政治重大问题为内容。

他早年写了许多讽谕诗,其中最有名的如《秦中吟》10首,《新乐府》50首等,谴责宦官、藩镇互相勾结,危害人民和国家。

他不顾自身的安全,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

他之所以要写这许多讽谕诗是因为身居言官,理应将下情上达,希望朝廷采择施行,能调整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生产,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

在当时,他站在封建士大夫的立场,不可能否定唐王朝的统治,但是对黑暗面有所揭露,客观上对人民是有利的。

他写“新乐府”时间在他的朋友李绅、元稹之后,成就却超过了他们,提倡新乐府运动的影响也远比他们大。

在艺术标准上他又是以通俗平易为世人所称许的,他之所以称得上唐代大诗人之一的原因主要就在这里。

白居易从两个方面继承了前人的传统。

他常以陈子昂、杜甫并提,因为陈子昂诗多兴讽,杜甫即事忧时。

在二人中,他对杜甫学习得更多。

讽谕诗正是从杜甫《新安吏》《石壕吏》等作品变化而出。

另一类,他自己所谓“闲适”诗,受陶渊明、韦应物的影响也不小。

他在诗中也常表示对于陶、韦诗风的企慕。

这两个方面在他全部生活中并行不悖,既有“兼济天下”的志向,又作“独善其身”的打算。

照作者自己的想法,认为“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乃士大夫的“本等”,他在“兼济”时也决不会不要这种“本等”。

《琵琶行》课文赏析

《琵琶行》课文赏析

《琵琶行》课文赏析《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和她坎坷的人生经历的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

本文将从音乐描写、人物塑造、情感表达、叙事技巧、语言风格、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等方面对课文进行赏析。

一、音乐描写《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是其最大的艺术特色之一。

诗人运用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琵琶女演奏的乐曲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亲耳聆听那美妙的音乐。

这种音乐描写不仅表现了琵琶女的演奏技艺,也展示了白居易对音乐的深厚造诣和对音乐的独特感受。

二、人物塑造在《琵琶行》中,白居易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琵琶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善良但命运多舛的女性,她的遭遇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层人民的苦难。

诗人则是一个有理想、有才华但被排挤出官场的士人,他的心情和遭遇反映了当时许多有识之士的境遇。

通过对这两个形象的塑造,白居易成功地表现了社会的不公和人生的无奈。

三、情感表达《琵琶行》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沉。

诗人通过对琵琶女演奏时的情感变化和人生经历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深感慨。

诗中的情感既有对琵琶女遭遇的同情,也有对自己命运的无奈,更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这种情感表达使得《琵琶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四、叙事技巧《琵琶行》在叙事技巧上非常出色。

诗人采用了倒叙、顺叙、插叙等多种叙事手法,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有致。

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琵琶女的演奏技艺和她的人生遭遇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了故事的主题和情感。

这种叙事技巧使得《琵琶行》成为一篇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叙事诗。

五、语言风格《琵琶行》的语言风格优美、精致,极具艺术魅力。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借代等,使得语言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同时,诗中的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更显得诗人的才华横溢和创作魅力。

六、文化内涵《琵琶行》的文化内涵深厚而丰富。

胡儿能唱琵琶篇——谈《琵琶行》的艺术特色

胡儿能唱琵琶篇——谈《琵琶行》的艺术特色

合肥五中夏蔼静
唐宣宗吊白居易诗中写到“胡儿能唱琵琶篇”,它高度概括出白居易的《琵琶行》在当时产生的巨大影响。

之所以能够这样,除了这首诗有较丰富的思想内容之外,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它有着极强的艺术魅力。

诗中还有细致传神的人物描写。

《琵琶行》不像《孔雀东南飞》那样对刘兰芝有一段很集中的肖像描写,避免了具象过多之嫌。

但同时又配合情节发展,在关键时刻加以点画,着墨不多却能细致传神。

如“犹抱琵琶半遮面”,“整顿衣裳起敛容”都是明显的例子。

诗中心理描写的内容也很丰富,特别是“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借音乐描绘曲传琵琶女的内心世界,更是心理描写中一种新的成功的尝试。

另外,这首诗中写景的句子虽不多,但与叙事抒情相配合。

景物描写侧重于在故事发展的关键时刻用不同的方式展现统一的环境气氛。

“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开头的第二句就已为全诗悲凉的情调定了弦。

诗中三处关于江月的描写,“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前后映带,使整个环境沉浸在迷蒙的月色江水之中,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白居易《琵琶行》第三课时

白居易《琵琶行》第三课时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全不相 同的一项是 ①明年秋,送客盆浦口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③似诉平生不得志 ④整顿衣裳起敛容 ⑤暮去朝来颜色故 ⑥我从去年辞帝京 ⑦凄凄不似向前声
A.①②③⑥⑦ B.②③⑤⑥⑦ C.①②④⑤⑦ D.①④⑤⑥⑦
【答案】C/①第二年 ②因而写 ③情感 心愿有所托付 ④整理 ⑤容颜 ⑦先前的
《琵琶行》是诗人被贬江州司马的第二年秋 所写,记叙了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 巧遇琵琶女一事。诗歌重在表现琵琶女高超的 技艺以及她凄凉的身世,借以抒发个人 政治上横遭打击的抑郁之情。其中,音 乐的描摹可独立而成绝响。
送客惊闻琵Leabharlann 声遭逢左迁,又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 客,当然满是离愁别恨。夜暮暗淡,更添惜 别惆怅;枫叶荻花,秋风萧瑟,愈显境遇冷 落。一个“惨”字,落笔刻意, 所指不仅有身世之感,还有筵 前无乐暂聚无欢的情绪。“枫 叶荻花”的景物描写, 营造了场面的气氛和点染了人 物的感受。为悲剧性的人物琵 琶女出场,创设了一种冷寂、 迷茫的情境。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
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
琵诗琶 人女 述自“叙迁身谪世意”“同是天涯沦落人”(点明主旨)
第三次(明写)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应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第3阶段是“愤怨曲”。这段音乐
旋律突现高亢,反映了演奏者的情绪陡
然高涨难平,从中表达出琵琶女对自身

运坎坷的不满。“重利轻
别”一语,暗藏一个“弃”
字,很有所托非人而苟延
性命的悲怆意味。这种家、
国两系的愤怨情绪,笼罩
了整篇《琵琶行》。
诗人对音乐的感受是独特的。在这里用 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音乐的听觉效果变 成了读之即在的视觉形象。这里有风云变色 的急雨,儿女缠绵的私语;有掉落玉盘的珠 儿,流啭花间的鸟叫,水流冰 下的溪泉;有银瓶破裂水浆的 激射,铁骑冲突刀戈的撞击。 时而重浊,时而细切;时而清 脆圆润,时而凝滞冷涩;时而 激越高亢,时而驳杂沉雄。交 织成完美的人生经历变奏曲, 在天地间传响。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气氛烘托、细节描写与人物形象)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气氛烘托、细节描写与人物形象)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气氛烘托、细节描写与人物形象白居易《琵琶行》赏析(气氛烘托、细节描写与人物形象)用精炼的笔墨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白居易在叙事诗创作中独特的造诣,他笔下的人物,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长恨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

无论是杨贵妃生前的娇媚,死后的孤独,还是卖炭老人辛苦苍老的形象,虽只三言两语,然其神貌特征无不生动准确地打上了各自的阶级地位、生活条件。

社会经历的印记,绝非其它阶级、阶层的人物所能代替。

《琵琶行》作为一首优秀的抒情诗,诗中穿插的景物描写对于烘托气氖、渲染感情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如诗一开头,诗人就以富于季节特征的景物构成萧索的秋景,江水之滨,枫叶芦苇摇动于瑟瑟的秋风之中,秋江之中,茫茫江水起伏于皎洁的明月之下。

美丽而又凄清的景色,与全诗伤感悲苦的情调和谐一致,为诗歌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感情的抒发创造了浓烈的气氛。

再如,写琵琶女演奏结束,在乐声戛然而止后,诗人用“东船西舫悄无声,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渲染出沉寂、清冷的环境气氛,借以烘托人们因沉浸于乐曲旋律而心神凝聚的情态,映衬乐曲余音绕梁,曲终犹在的动人魅力。

诗人陈述谪居生活的苦闷,同样穿插以景物描写,如对浔阳贬所的描写(“浔阳地僻无音乐”到“往往取酒还独倾”)。

“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自然环境大大加深了作者对天涯沦落之感的'表现,悲凉的景境构成凄苦的氛围,衬托了悲凉的心境。

上述描摹环境的诗句在诗中虽然不多,但对于酝酿气氛,增添情韵,烘托人物,深化意境都是不可或缺的。

诗中细节描写,也颇传神,不少细节取自人物富有典型意义的动作、神态,来展示人物的内心,表达人物的感情,具有形神兼备,含意深邃的特点。

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十分准确传神,颇能使全诗增辉。

如琵琶女的出场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的细节描写,都是文字省净的传神笔墨。

超详细讲解《琵琶行》 白居易

超详细讲解《琵琶行》 白居易
琵琶行
白居易
(并序)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 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 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 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 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
3、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翻译:“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 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惨。
第二段分析
翻译: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我们移船 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千呼万唤她才缓缓 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 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 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回顾《孔雀东南飞》,理解பைடு நூலகம்文。
互文,也叫互辞 ,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 方法 。古 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 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
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 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 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眉:低头 信手:随手 续续弹:连续弹奏 拢:扣弦 捻:揉弦 抹:顺手下拨 挑:反手回拨 霓裳、六幺:曲名 大弦:琵琶中最粗的弦 嘈嘈:声音沉重抑扬 小弦:琵琶上最细的弦 切切:形容声音急切细碎 间关:象声词,形容鸟声婉转 滑:流利 幽咽:遏塞不畅状 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 畅变为冷涩。难,与滑相对,有涩之意

浅谈《琵琶行》的艺术特色

浅谈《琵琶行》的艺术特色

浅谈《琵琶行》的艺术特色《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一次因听了琵琶女的不幸身世而写成的有感之作。

这是一首和他的《长恨歌》齐名的叙事兼抒情的长诗,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继杜甫之后唐朝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一次因听了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后写成的有感之作。

《琵琶行》中不少词句都是镌刻人心的千古绝唱,在民间广为流传。

它之所以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由于它的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而且通俗易懂,情意深刻内容贴近生活,不但当时的知识分子能够欣赏,就连下层人民也能去欣赏这首千古之作。

而且白居易在音乐上的造诣也是很高的,他的一生几乎一直和音乐为伴,他不但酷爱音乐而且精通音乐,对于音乐,他的接触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从实践到理论,从演奏到欣赏,从器乐到声乐都有所接触。

他对音乐美的深入洞察、理解和描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从而使其作品超越了本身的文学价值。

语言的运用白居易非常重视诗歌的语言。

他的诗以通俗、明快、润畅为基本风格。

赵翼说:“元自尚坦易……坦易者、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

”而初读他的诗时,较之其他诗人的诗都好读一些,“据传,白居易写完诗时,都要读给邻居的老妇人听,听不懂就改,直到对方能够听懂为止”。

而白居易《琵琶行》这首诗则采用了这种风格,走老少咸宜,雅俗共赏这条平民化的路。

它把叙事与抒情紧密地结合起来。

可以说它既是叙事诗,又是抒情诗,或者说它既是以抒情见长的叙事诗,又是以叙事见长的抒情诗。

诗中既有凄婉感人的情节,又有真挚动人的情感。

从为琵琶女作诗传的角度看,是叙事诗,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

诗中琵琶女的身世构成一层故事,读者可以通过几个片段看到她从“十三学得琵琶成”到“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悲惨经历。

作者由京城贬居江州的遭遇也构成一层故事。

与此同时,良人此次相遇,由送客到闻乐,到演奏,到琵琶女和作者先后自叙身世再到弹奏和满座掩泣,又是一重故事。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_《琵琶行》的“形象类比”特色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_《琵琶行》的“形象类比”特色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_《琵琶行》的“形象类比”特色黄汝授《琵琶行》运用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是形象类比法,所谓形象类比法,就是通过塑造两个具有相同属性的人物形象(其中一个是作者自己的形象,叫本体形象;另一个叫类体形象),并将两个人物形象进行类比来抒情言志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白居易曾有过兼济天下的理想,然而忠而见谤、遭贬。

元和十年,权臣们竟加之以越职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司马。

对这次政治迫害,诗人既愤慨又伤感。

于是他经常通过文艺创作来表现这种情绪,《琵琶行》就是一个最显著的例子。

我们不难看出,在《琵琶行》中,作者通过塑造两个在才能、遭遇、感情等方面有相同属性的艺术形象──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自己的形象,并将这两个艺术形象进行类比来抒发自己的悲愤感情。

这首诗运用形象类比法,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1、塑造类体形象琵琶女和本体形象诗人的一些已知的相同属性,使他们之间形成一种类比关系。

作者在诗的前前后后,运用多种方式所交代的两个艺术形象之间的已知相同属性有四点:⑴ 原来都身居京都,都有春风得意的往昔:一个是京都的倡女,一个是京官。

⑵都具有超群之才:一个是誉满京都的名艺人,具有超群的艺才;一个是名闻天下的大诗人,具有超群的文才。

⑶ 都有沦落天涯的不幸遭遇: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从京都长安沦落到遥远偏僻的江州。

⑷ 都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一个是江口守空船,一个是谪居卧病浔阳城。

使两个形象构成了类比关系。

2、突出描写琵琶女的杰出才能和不幸遭遇,形象地推出两个艺术形象都有怀才不遇,沦落天涯的悲愤感情的结论。

为了突出琵琶女的演奏才能,作者特意为琵琶女安排了两次演奏。

对第一次演奏,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四弦一声如裂帛这22句诗从正面描写。

作者通过运用一系列艺术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描写这次演奏从调弦一直到收束的全过程,形象地表现出了琵琶女那出神入化的高超的演奏技巧。

接着又用一般听众的反应(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和特殊听众我(诗人)的反应(我闻琵琶叹息、感慨不已),从演奏效果这一角度突出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才能。

《琵琶行》译文及段落大意

《琵琶行》译文及段落大意

《琵琶行》译文及段落大意《琵琶行》译文及段落大意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琵琶行》译文及段落大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琵琶行》译文及段落大意译文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

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

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

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

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

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

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

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

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下马和客人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管弦。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循身轻轻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羞答答地走出来,还怀抱琵琶半遮着羞涩的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示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抚拢慢慢捻滑抹了又加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象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清脆如黄莺在花丛下婉转鸣唱;幽咽就象清泉在沙滩底下流淌。

好象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琵琶行》,文学短评

《琵琶行》,文学短评

《琵琶行》,文学短评《琵琶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诗,以琵琶行行吟曲调,描绘了一个悲伤动人、激情四溢的故事。

这首诗作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成为了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诗中,白居易以第一人称身份,讴歌了一个闻琵琶声而获得启迪的人物。

这个人在听闻琵琶声后,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亲眼目睹了古代战争的惨烈场面,感受到了人生的苦难和痛楚。

白居易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感受与心境,再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人类悲欢离合的真实景象。

在《琵琶行》中,白居易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使读者仿佛听到了琵琶声的婉转悠扬和悲怆深沉。

诗中的琵琶声既是主人公的感受,又是作者对历史的反思。

琵琶声引发了主人公对生死、人生意义的思考,同时也唤起了作者对战争的痛惜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

《琵琶行》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形象的描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美。

此外,《琵琶行》的音乐性和韵律感也为后人所称道。

通过对《琵琶行》的阅读与理解,读者可以深刻地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与厚重。

这首诗作以其深邃的意境和情感的辗转,生动地再现了人类历史中的悲欢离合和苦难境遇。

它既富有审美价值,又呈现出对人生哲理的深思。

综上所述,《琵琶行》以其艺术的创新与独特性,成为了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向读者展示了古代战争的惨烈残酷和人类命运的悲喜起伏。

读者们在阅读此诗时,不仅能够得到审美的享受,更能够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和时代的厚重。

《琵琶行》分层赏析

《琵琶行》分层赏析

《琵琶行》分层赏析《琵琶行》分层赏析《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

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琵琶行》分层赏析,参考一下。

《琵琶行》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

在中唐商业经济发达、城市畸形繁荣的生活环境里,在当时互相倾轧、仕途险恶的政治背景里,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都具有其现实的典型意义。

分层赏析第一部分写江上送客,忽闻琵琶声,为引出琵琶女作交代。

从“浔阳江头夜送客”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叙写送别宴无音乐的遗憾,邀请商人妇弹奏琵琶的情形,细致描绘琵琶的声调,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

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

“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

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

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

这并不是她在意身份。

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

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

《琵琶行》读后感

《琵琶行》读后感

《琵琶行》读后感我最近读了一篇名为《琵琶行》的文章,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琵琶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辞章,通过描写李白与李煜的琵琶才艺比拼,展现了琵琶音乐的魅力和艺术的追求。

在阅读这篇文章后,我不禁产生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琵琶行》以琵琶音乐为主题,让我对这种古老乐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文中,李白和李煜的琵琶技艺被形象地描绘出来,音乐的美妙和悲壮在诗中得以展示。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深体会到音乐的力量,它能够传达情感,引发共鸣。

琵琶的声音仿佛在我耳边荡漾,使我陶醉其中。

我开始对琵琶乐器和古代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有机会能够亲自学习和欣赏琵琶的艺术。

其次,在《琵琶行》中,作者通过描写李白和李煜的琵琶才艺比拼,展现了艺术追求和人物性格的对比。

李白以其自由奔放、豪迈的风格和琴艺赢得了人们的赞赏,而李煜则以其悲伤、忧郁的情感和琴艺感动了众人的心。

两位艺术家的对决使我深思艺术表达的多样性和主观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和表达方式,而艺术正是将这些情感凝聚在一起,借助各种形式来传达给他人。

在读完《琵琶行》后,我更加理解了艺术的包容性和多元性,音乐、诗歌等形式都能通过不同的艺术表达来展现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进一步地,《琵琶行》让我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人的命运。

李煜作为北宋末年的一位皇帝,领导者,却被囚禁在殿中,无法为国家作出贡献。

他通过琵琶的演奏来发泄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表达对困境的无奈和痛苦。

这一点使我对人生的困境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不论是皇帝还是普通人,每个人都会面临挫折和困苦,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发现生活的美好,表达内心的情感。

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于我们面对困难时非常重要。

最后,《琵琶行》给我带来了审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

白居易的诗词和描写琵琶的笔法都极富艺术感,读起来让人陶醉其中。

在阅读过程中,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琵琶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这让我意识到艺术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超越时空,触及人的心灵,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的人物形象分析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的人物形象分析

⽩居易《琵琶⾏》中的琵琶⼥的⼈物形象分析⽩居易《琵琶⾏》中的琵琶⼥的⼈物形象分析 引导语:⼤家可能都觉得⽩居易《琵琶⾏》中的琵琶⼥是⼀个歌⼥,⾝份地位卑微,是⼀个败笔;但是很多⼈⼜说琵琶⼥是与诗⼈志同道合的,到底是如何的呢?我们⼀起来与⼩编⼀探究竟吧。

下⾯是⼩编为⼤家收集的⽩居易《琵琶⾏》中的琵琶⼥的⼈物形象分析,欢迎阅读,希望⼤家能够喜欢。

⽩居易《琵琶⾏》中的琵琶⼥的⼈物形象分析 琵琶⼥原是⼀个乐妓,属于歌妓的⼀种。

古代的歌妓都⾪属于“娼籍”,⽆论是教坊的歌妓,还是民间的歌妓,在本质上都是奴⾪,不是⾃由⼈。

她们在政治上、社会上受到种种歧视。

⽩居易的《琵琶⾏》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名篇,这⾸诗对于⾳乐的描写是很成功的,这个不⽤我来讲。

我要讲的⼀个问题,是琵琶⼥这个形象的真实性问题。

琵琶⼥这个形象,是⼀个不够真实的形象。

说得具体⼀点,就是她对⾃⼰“⽼⼤嫁作商⼈妇”之后的⽣活,有着严重的失落感,这⼀点不够真实。

琵琶⼥原是⼀个乐妓,属于歌妓的⼀种。

古代的歌妓都⾪属于“娼籍”,⽆论是教坊的歌妓,还是民间的歌妓,在本质上都是奴⾪,不是⾃由⼈。

她们在政治上、社会上受到种种歧视。

如果她们没有“脱籍”,即便结了婚,⽣了⼉⼦,她们的⼉⼦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不能做官,只能是世代为奴。

所以她们最⼤的愿望,就是从良。

例如唐代歌⼥徐⽉英就写过这样⼀⾸诗: 《叙怀》徐⽉英 为失三从泣泪频,此⾝何⽤处⼈伦? 虽然⽇逐笙歌乐,长羡荆钗与布裙。

“三从”就是在家从⽗,出嫁从夫,夫死从⼦。

这是古代妇⼥的⼈⽣归宿。

但是歌⼥是没有这种归宿的,她们失去了⽗亲的庇护,多数⼈⽆夫⽆⼦,⽆依⽆靠,她们被抛出正常的⼈伦关系之外,所以“泣泪频”。

虽然她们成天轻歌曼舞,穿⾦戴银,但是这些都不是她们真正想要的,她们真正想要的,是像普通妇⼥那样⽣活,哪怕是“荆钗”、“布裙”,⽣活苦⼀点,她们也很羡慕,很向往。

如何才能过上普通妇⼥那样的⽣活呢?只有⼀条路:从良。

《琵琶行》艺术赏析

《琵琶行》艺术赏析

《琵琶行》艺术赏析(2)《琵琶行》艺术赏析诗人从送客落笔,只六句就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浔阳江头船上;时间──夜;时令──秋天;景色──枫叶、荻花、秋风萧瑟、江水映月;事件──送客;心境──—苦无管弦,离愁别绪,忧闷惨伤。

诗人被谗遭贬,谪居江州,内心抑郁,今又送客远去,离愁萦怀,只想痛饮尽欢而别,却苦无管弦相伴,唯有萧瑟秋风,萧索秋景,凄清秋色。

一对好友,饮着闷酒,“举怀消愁愁更愁”,不觉已经酒醉,这才惨然告别。

此情此景,水乳交融,情景相生,读者和诗人的心一起,陷入了无可解脱的苦闷之中,正如那浩淼江水似的深沉苦重,也象那月影映水般的惨淡苍白。

“别时茫茫江浸月”,正是此情此景的绝妙烘托,形象概括。

然而,就在一对友人面对茫茫江月惨然分别的时候,“忽闻水上琵琶声”。

这琵琶声,无异空谷足音,亦无异于苦海孤舟,诗人沉重苦闷的心情一下子得到了解脱,惊喜之情,难以自抑,以致忘记了已是回去的时候,而友人也心动神驰,忘记了开船出发。

诗人承前之“无管弦”、“江浸月”,只用十四个字,通过对主客惊喜忘情神态的描叙,便使诗意骤转,诗情突变,琵琶声的悦耳动听,琵琶女的奇妙才力,也由于这一侧面描写,略露端倪,得到了生动表现,整个故事,也由此引出。

这一段,为诗中所要表现的悲剧性人物及其故事,烘托了合适的气氛。

第二段,写会见琵琶女的情况和琵琶音调之美。

作者采用闲闲起笔,渐渐引入的手法,记琵琶女登场。

由于诗人和他的朋友听到琵琶声后惊喜不置,无限神往,于是乎“寻声”而往;但是乐调优美,不忍打断,于是乎“暗问弹者谁”。

琵琶女停止了弹奏。

她饱经沧桑、满腹委屈,幽愁苦恨,无可告语,今幸有人动问,或可一倾情怀;但她又深知世态炎凉,人情浇薄,只好茹苦含辛,顾影自怜。

她思绪翻腾,想说又不想说。

“欲语迟”恰是这一不幸灵魂和复杂心理的形象描绘。

然而诗人心花怒放,“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情真意切。

琵琶女觉得盛情难却,而又深恨漂零江湖,亦且含羞,“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二句,便写尽了她此时的女儿情态。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逐句解析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逐句解析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逐句解析《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白居易《琵琶行》赏析逐句解析,欢迎阅读与借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夜晚在浔阳江头送客人,秋风吹着枫叶和荻花,传来瑟瑟之声。

开篇首句,只寥寥七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时间(夜)、事件(送客)全部概括其中,言简而意明。

后一句作秋夜送客的环境烘染和渲染,使诗一开头就带着凄冷苍茫的意味。

“黯然伤神者,唯别而已矣”,在这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从景中委婉传出。

“浔阳江”,是长江流经江西九江的一段。

“荻花”,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水边,根茎都有节似竹,叶抱茎生,秋天生紫色或白色、草黄色花穗。

“瑟瑟”,犹言飒飒、索索,草木被秋风吹动发出的声音。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主人下了马,走进客人的船中;举起酒杯想痛痛快快地饯别,却没有音乐助兴。

枫叶获花,秋风瑟瑟,景是凄凉景;送客至江船,举杯冷落,情是寂寞情。

“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遥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作铺垫。

“管弦”,指管乐器与弦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要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面上,映着一轮明月。

前句已将黯然低沉的情绪作了铺垫,后句进一步渲染环境,使心情显得更加沉郁感伤。

全诗三次写到江月,各有妙用。

这是第一次。

“江浸月”,是说月影倒映在江中,就好像月亮浸在水中一般。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忽然听到江面上传来琵琶弹奏的声音;听着听着,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开船启程。

“忽闻”,传达诗人正思音乐而音乐即来的惊喜。

送者忘归,行者不发,暗示音乐的美妙动人。

在茫茫江月的背景烘托下,有空谷足音之感。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依循着声音寻找,低声询问,弹奏者是谁?琵琶声停了下来,那人想要回答,却又迟疑不决。

从“忽闻”、“忘归”、“不发”到“暗问”,均着力刻画人物心态,亦为说明音乐的感染力。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故事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故事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故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白居易《琵琶行》原文+故事白居易《琵琶行》原文+故事著名的诗人白居易是一位才子,他创作的诗作《琵琶行》被后人所传诵着。

白居易《琵琶行》悲剧色彩

白居易《琵琶行》悲剧色彩

白居易《琵琶行》悲剧色彩白居易《琵琶行》悲剧色彩我国古代文人诗歌中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是艺术上很完整,很成熟的流传千古的佳作。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白居易《琵琶行》悲剧色彩,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琵琶行》悲剧的表现作为白居易的叙事长诗,《琵琶行》的成就是不可企及的。

如果说喜剧可以愉悦我们的心情,那么悲剧留给我我们的思考就更加深远了。

《琵琶行》就是这样一首充满了浓郁悲剧意蕴的诗歌,千百年来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作者不仅在叙述自己和琵琶女身世时悲伤难抑,就连描写景物和音乐时都使读者心情怆然。

这样,《琵琶行》的悲伤感情就跃然纸上了。

(一)景物之悲全诗写景的诗句并不多,但仅仅几句便已描绘出了一个悲戚的情境。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直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原因。

故事本因送别而起,作者却不把送别当做主题,而是以送别起兴,叙写人物的身世之悲。

送别已让人足够伤感,偏偏又在夜里和江边这样的时候和地方,还有枫叶,荻花这种漂泊,凄苦对的意象,再加上秋风萧瑟的季节,都为这场送别蒙上了一层令人彻骨的忧伤。

这时客人已经踏上了即将远走的客船,他们举酒送别时却发现没有音乐。

此时江水茫茫,月浸江中,作者在这样的情境中为友人送别,必定会因为场面的不圆满而徒增伤感情绪。

直到“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此段结束,我们大概了解了故事发生的开始。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与意象必然为抒情服务。

(二)音乐之悲此诗第一段在写作者送客同时,也流露出一个遗憾,就是“举酒欲饮无管弦”。

第二段开始便写“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也是顺理成章。

然后整个第二段都在描写琵琶女的音乐。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琵琶女是一个多情的人,所以曲调还没有弹成情感都已经传达出来了。

就是一种“不得志”的情感,弹奏的内容注定音乐是悲怆的。

琵琶女进而倾诉了心中无限事,作者以敏锐的思想,生动的笔触捕捉到了琵琶女的心事。

《琵琶行》的知识点归纳

《琵琶行》的知识点归纳

《琵琶行》的知识点归纳一、创作背景1.唐朝政权动荡:唐朝中晚期,政权逐渐衰落,内外交困,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等多位皇帝统治。

2.安禄山叛乱:安禄山是唐朝末年的大臣,他在755年发动叛乱,攻占并控制洛阳,导致唐玄宗被迫迁都至蜀地。

3.百姓苦难:安禄山叛乱期间,百姓生活困苦,人们流离失所,生活贫困。

二、诗歌结构和形式1.长诗:《琵琶行》是一首长诗,共七十余句。

2.诗的形式: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押韵格式平仄对称。

三、描写琵琶女子1.诗中的主要人物:一位蹲跪在街头,用琵琶表演为生的女子。

2.形象描写:女子的衣着破旧,面容憔悴,双手纤细有力。

3.表演技艺:女子悲壮地弹奏琵琶,歌唱着《凤求凰》的故事,引发了听众的深深感动。

四、反映社会动乱1.战乱景象:诗中描绘了安禄山叛乱期间的战乱景象,城市烽火四起,百姓生活艰难。

2.百姓流离失所:叛乱导致百姓流离失所,许多人家破人亡。

3.政府腐败:唐玄宗治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的苦难加剧了他们对朝廷的不满。

五、表达人生悲凉1.女子的遭遇:女子无依无靠,生活贫困,行尽千里不得归。

2.百姓的苦难: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人们憔悴不堪。

六、揭示音乐的感染力1.音乐的力量:女子用琵琶弹唱故事,歌声凄凉动人,引发了听众的深深感动。

2.构建意境:琵琶的声音仿佛在街道上回荡,唤起了人们对战乱和苦难的记忆。

七、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1.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琵琶女子的表演和战乱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动荡和百姓苦难的感慨。

2.比兴手法: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加深读者的共鸣。

八、艺术价值和影响1.艺术价值:《琵琶行》以音乐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动荡和百姓苦难的关切,展现了音乐艺术的感染力和心灵的力量。

2.影响力:《琵琶行》自唐代以来一直广为传诵,作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被视为揭示时代苦难和表达人生悲凉的经典之作。

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人物描写
这首诗记叙诗人谪居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一事。

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的形象,另一个是诗人自己的形象。

前者为主,后者为宾。

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绝,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生活中充满了欢乐;然而这样的欢乐是以色取悦于人换来的,其中未尝不含着悲苦。

待到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清的生活。

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

写诗人的自我形象,着重表现的是他的“天涯沦落”之恨。

诗的开头写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和饯别宴上“醉不成欢”的气氛,都暗示了这种心情。

琵琶女的演奏不仅道尽了她本人心中的“无限事”,其实也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

听了琵琶女的自叙身世,他的“恨”终于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主题。

然后尽情地倾诉他“谪居卧病”中凄凉、郁闷的心情,尽管直至诗的最后他没有说出遭贬的原因──这是无须说明的。

在封建社会中,直言敢谏的人,其结果只能如此。

诗的结句“江州司马青衫湿”,是对全诗主旨即“同是”二句的形象说明。

江州司马之泪,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