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名词解释答案 (2)

合集下载

生理学名词解释 (2)

生理学名词解释 (2)

名词解释1、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

2、用阈下刺激刺激单个肌纤维,不能引起收缩;假设用阈刺激就可引起收缩。

如果再加大刺激强度〔即用阈上刺激〕肌纤维的收缩幅度并不会增大,这种现象叫做“全或无〞现象。

3、在理论上把刺激作用时间无限长时〔一般只需超过1毫秒〕,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小电流强度叫做基强度。

4、用基强度来刺激组织时,能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短作用时间,叫做利用时。

5、固定刺激时间,改变刺激强度,就是刚刚引起反响的阈强度。

基强度是长时间刺激的阈强度。

厂用阈强度的倒数来表示兴奋性。

6、以两倍基强度的刺激作用于组织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作为衡量兴奋性上下的指标,这一特定时间成为时值。

7、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称为跨膜电位,简称膜电位。

8、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的膜电位,称为静息电位。

9、在神经的一端进行刺激,膜电位就出现迅速而短暂的变化,这是的膜电位称为动作电位,或峰电位。

10、动作电位包括一个上升相〔除极相〕和一个下降相〔复极相〕,在峰电位完全恢复到静息水平以前,膜的两侧的跨膜电位还经历一些微小而缓慢的变动,这称为后电位。

11、肌肉接受一个短促的刺激,产生一次短促的收缩,称为单收缩。

12、当肌肉接受一连串彼此间隔时间很短的连续兴奋冲动时,由于各个刺激间的时间间隔很短,后一个刺激都落在由前一刺激所引起的收缩尚未结束之前,就又引起下一次收缩,因而在一连串的刺激过程中,肌肉得不到充分时间进行完全的宽息,而一直维持在缩短状态中。

肌肉因这种成串刺激而发生的持续性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

引起强直收缩的刺激称强直刺激。

13、肌肉在没有负重而又能自由所短的情况下收缩时,肌肉的长度缩短而张力没有改变,这种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当肌肉在两段被固定或负有不能拉起的重量的情况下收缩时,肌肉的长度不可能缩短,只能产生张力。

这种长度没有改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14、前加负荷是指在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它使肌肉在收缩前已处于被拉长状态,也就是说前加负荷是肌肉在一定的初长度情况下进入收缩,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愈大,收缩力量也愈大,但当肌肉初长度增加到某种程度后肌力反而会下降;后加负荷是肌肉开始收缩后才遇到阻力或给予负荷,它不能增加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但能阻碍肌肉收缩时的缩短。

生理名词解释答案

生理名词解释答案

名词解释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调节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得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稳态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兴奋性:有机体或活组织受刺激时能够产生兴奋的能力或特性。

阈强度/阈值:是指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阈刺激。

兴奋:是指生物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多少呈突发的、明显的由静息状态向活动状态转移。

兴奋-收缩耦联:将以肌细胞膜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行为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

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比容:是指一定容积全血中红细胞所占的百分比。

心输出量:是指每分钟左心室或右心室射入主动脉或肺动脉的血量。

心指数:是将由心脏泵出的血容量(升/分钟)除以体表面积(平方米)得出的数值。

射血分数:每一次心跳,心室内血液并没有全部射出。

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肺活量: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肺牵张反射:肺扩张引起吸气被抑制和肺缩小引起吸气的反射,称肺牵张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

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

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口、食管等外感受器的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平滑肌的紧张性降低和舒张.胃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人们在进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虽处于安静状态,但所产生的热量也要比进食前有所增加.肾小球滤过率:是指单位时间(通常为1min)内两肾生成滤液的量,正常成人为80-120ml/min左右.肾糖阈:指近端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一定的限度.视野:是指人的头部和眼球固定不动的情况下,眼睛观看正前方物体时所能看得见的空间范围.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这种超极化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当其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该肌肉收缩,这称为牵张反射.腱反射:又称深反射,其实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不自主的肌肉收缩,其实是肌牵张反射的一种.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传递细胞之间信息功能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激素的允许作用:有些激素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器官、组织或细胞而产生生理作用,但是它的存在却为另一种激素的生理学效应创造了条件(即对另一激素起支持作用),这种现象称为激素的允许作用。

生理学考研名词解释(第七版)part2

生理学考研名词解释(第七版)part2

氨基甲酰血红蛋白CO2与血红蛋白的氨基结合,用于CO2的运输何尔登效应O2与Hb结合将促使CO2释放,这一效应称何尔登效应。

中枢化学感受器指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对脑组织液和脑脊液H+浓度变化敏感的化学感受器。

可接受H+浓度增高的刺激而反射地使呼吸增强。

陈施呼吸此乃病理性呼吸节律的典型代表,其特征为患病动物呼吸由浅逐渐加深,加快,达到高峰以后,又逐渐变弱,变浅,变慢,而后呼吸中断。

约数秒乃至15-30秒的短暂间隙之后,又重复出现如上变化的的周期性呼吸。

这种波浪式的呼吸方式,又名潮式呼吸。

肺牵张反射(黑伯反射)由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反射。

分两部成分:肺扩张反射(肺充气或扩张时抑制吸气的反射);肺缩小反射(肺缩小时引起吸气的反射)。

第六章消化系统消化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等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能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种方式基本电节律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可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自发性去极化和复极化的节律性电位波动,其频率较慢,故称为慢波电位又称基本电节律APUD细胞消化道的内分泌细胞都具有摄取胺前体、进行脱羧产生肽类或活性胺的能力蠕动消化道平滑肌顺序收缩而完成的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餐后碱潮壁细胞、主细胞和粘液颈细胞组成泌酸腺,分泌HCl和HCO3,出现餐后碱潮紧张性收缩这种收缩使胃腔内有一定的压力,有助于胃液渗入食物的内部,促进化学性消化,使胃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不致出现胃下垂。

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的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的舒张。

胃壁肌肉这种活动称为胃容受性舒张。

移行性复合运动(MMC)非消化期的胃运动呈现以间歇性的强力收缩,伴有较长的静息期为周期性运动胃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分节运动小肠的一种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舒张和收缩运动,它的反复运动能把食糜有效地推送到小肠的远端。

肝肠循环胆盐发挥作用后,绝大部分在回肠末端吸收入血,通过门静脉再回到肝脏,再组成胆汁。

生理名词解释、简答题

生理名词解释、简答题

1.电压门控通道:由膜两侧电位差变化一起闸门开关的离子通道,如神经纤维上的Na、K离子通道。

2.跨膜信号传导:各种刺激信号通过改变靶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构型,从而引起靶细胞功能改变的过程。

3.去极化:使电极极化降低的现象。

4.内向电流: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细胞内流动,负离子由细胞膜内向细胞外流动,增加细胞内正电荷,促使膜电位去极化。

5.电化学驱动力:一般自然界会向电化学低的方向发展,两者间的电化差,称电化学驱动力6.K 离子平衡电位:K由膜内向膜外易化扩散产生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与K跨膜浓度势能相等时,膜内外的电位差称k 离子平衡电位7.阈电位:能触发动作单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8.量子释放:一个突触小泡中所含的ACh,被称为一个量子。

突触前膜释放ACh是以突触小泡为单位的释放,也称为量子释放。

9.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量的百分比。

10. 心指数:心输出量与体表面积的比值,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心指数。

11.等长调节:通过改变心肌自身收缩力的强度和速度而影响每搏输出量的调节12.异长调节:通过改变心肌初细胞长度调节心脏泵血,心肌细胞初长度改变。

13.心肌收缩能力:心肌不依赖前后负荷的情况下,能改变其力学活动的一种内在特性称为心肌的收缩能力。

14..心室功能曲线:以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或充盈压为横坐标,博出量(或博出功)为纵坐标,将两者关系绘成的曲线称为心室功能曲线。

钙触发钙释放:在心肌,肌膜的去极化则引起L型钙通道激活而出现少量Ca+内流,进入胞质的Ca+与JSR膜中的钙释放通道开放,即钙触发钙释放16.慢反应细胞:心脏去极化慢,传导速度慢的细胞,如窦房结、房室交界区细胞属于慢反应细胞。

17.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各瞬间动脉压的平均值。

18.外周阻力:外周血管对血流的阻力。

19.微循环:指微动脉经毛细血管网到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20.压力感受性反射: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

(完整word版)生理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生理名词解释

生理名词解释第一章内环境: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叫内环境。

稳态: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做出的规律性适应性反应。

第二章1、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小分子物质或某些离子借助于膜结构中的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完成其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2、兴奋性与兴奋:兴奋性是指细胞在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动作电位的能力。

兴奋是指细胞在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3、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4、极化: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的状态,称为极化.5、去极化:生物膜受到刺激或损伤后,膜内外的电位差逐渐减小,极化状态逐步消除,此种过程称为去极化。

6、复极化:指细胞去极化后向正常静息膜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7、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短暂、可逆转且可扩布的膜电位变化的过程。

8、超极化:原有极化程度增强,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兴奋性降低的状态。

9、超射值:膜电位高于零电位的部分.10、绝对不应期:指可兴奋细胞和组织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兴奋的极短时间内,无论受到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11、全或无现象:主要指在同一细胞上的动作电位波幅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现象。

12、阈电位:能引起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而爆发AP的去极化临界膜电位水平。

13、阈强度:指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14、局部兴奋:局部的未达到阈电位的去极化.15、跳跃式传导:在有髓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通过发生在兴奋郎飞结与静息郎飞结之间的局部电流依次使相邻静息郎飞结相继兴奋的传导方式。

16、终板电位:是由Ach与终板膜上N-Ach受体通道结合导致通道开放,引起的终板膜的去极化。

17、兴奋—收缩耦联:把肌膜的兴奋和肌丝滑行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

18、强直收缩:收缩过程发生融合19、前负荷:在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

生理学名词解释 (2)

生理学名词解释 (2)

生理学第一章绪论1、兴奋性(excitability):是指机体感受刺激并产生反应的能力。

2、阈值(threshold):在实际测量中,常把刺激作用的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把刚刚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强度,简称阈值。

3、外环境(external environment):人体所处的不断变化着的外界环境成为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机体内部细胞直接生存的周围环境是细胞外液,生理学中将细胞外液成为机体的内环境。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和血浆。

5、稳态(homeostasis):正常功能条件下,机体内环境的各项理化因素(如温度、酸碱度、渗透压、各种离子和营养成分浓度等)保持相对的恒定状态。

我们把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成为稳态。

6、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有多种不同的方式,主要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行为调节和免疫调节。

7、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是体内最重要、最普遍的一种调节方式,它是通过神经系统各种活动实现的。

神经系统最基本的调节方式是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成为反射(reflex)。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reflex arc)。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8、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通过体液中某些化学物质的作用对细胞、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过程称为体液调节。

9、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细胞和组织器官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一种调节方式。

它是由于细胞和组织器官自身特性而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例如心肌的自身调节和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等。

10、行为调节(behavioral regulation):是指人们通过行为活动或行为方式的变化,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和活动规律,从而对个体健康或疾病产生重要影响的调节方式。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生理学第一章1、反射(reflex):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P5)《2、homeostasis:是指动态平衡,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但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P4)《3、internal environment :是内环境,生理学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4、生物节律:生物体内各种功能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各种变化能按一定时间规律周而复始的出现叫做节律,性变化,而变化的节律叫做生物节律。

《5、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周期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P7)《6、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过特性。

(百度百科)第二章1、易化扩散:又协助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物质,如氨基酸、糖、金属离子等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着浓度梯度或顺着电化学浓度梯度,不消耗A TP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

《2、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成为细胞的兴奋性。

(P34)《3、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前负荷决定了肌肉收缩前的长度。

(P41)《4、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是指生物体内在载体介导下消耗能量,将某些物质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的一种运输方式称为主动转运。

(13)《5、阈电位(threshold membrane potential):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刺激必须是使膜发生去极化的刺激,而且还要有足够的强度是膜去极化到膜电位的一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P33)《6、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P22)《7、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可兴奋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生理名词解释(1)(2)

生理名词解释(1)(2)

生理复习名词解释(删减版)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2.**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物理、化学因素保持相对恒定状态。

3.**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是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

4.**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同。

5.**兴奋性(excitability):机体受到刺激而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6.**阈值(阈强度)(threshold):保持刺激时间及强度-时间变化率不变,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7.**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指细胞在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

8.**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细胞受刺激时,细胞膜在RP的基础上发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9.**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TP):细胞膜对某种离子通透性突然增加的临界电位水平。

10.**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指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正常值: 成年男性40%~50%女性37%~48%新生儿55%11.**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是指红细胞的沉降速度,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

正常值: 男1h 末0~15mmbb 女1h末1~20mm12.**血液凝固(血凝或凝血, blood coagulation):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13.**血型(blood group):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21.每搏输出量(搏出量,stroke volume):一侧心室一次收缩射出的血量。

正常值:安静状态下,约60ml~80ml22.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量。

生理学名词解释(2)

生理学名词解释(2)

第一章绪论1.稳态(homeostasis):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

2.旁分泌(paracrine):有些细胞产生的生物性物质可不经血液运输,而是在组织液中扩散,作用于邻旁细胞。

3.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4.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反馈信息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方向改变。

5.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反馈信息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方向改变。

6.前馈(feed-forward):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收到纠正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

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7.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触发可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8.静息电位(rest potential,RP):未受刺激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内负外正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9.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在原有的静止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的倒转和复原。

10.局部电位(local potential):阈下刺激引起局部细胞膜产生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型电位变化。

11.平衡电位(equilibrium potential):由K离子外流达到平衡后在膜两侧造成的电位差。

12.极化(polarization):未受刺激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

13.去极化(depolarization):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电位升高的方向变化。

14.复极化(repolarization):细胞去极化后,又向原初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15.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电位降低的方向变化。

16.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性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二、名词解释1. 阈电位: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骨骼肌细胞的阈电位约为-70mV .P332. 后负荷: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称为阈电位。

课本p332. 后负荷: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称为~。

P423. 继发性主动运输:是指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

P144. 终板电压:在静息状态下,细胞对Na离子的内向驱动力远大于K离子外流,从而使终板膜发生去极化。

这一去极化的电位变化称为~。

P365. 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称为~。

P236. 前负荷: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

它决定了肌肉在收缩前的长度。

P417. 第二信使:是指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因子(第一信使)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细胞内信号分子。

P188. 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

P25三、问答题1. 神经干动作电位与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形成原理和特点有何不同?参阅课本P23-25参考答案: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全或无”特性,即动作电位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

引起动作电位产生的刺激需要有一定强度,刺激达不到阈强度,动作电位就不出现;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就引发动作电位,而且动作电位的幅度也就达到最大值,再继续加大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度不会随刺激的加强而增加;(二)可传播性,即动作电位产生后并不局限于受刺激部位,而是迅速向周围传播,直至整个细胞膜都依次产生动作电位。

因形成的动作电位幅值比静息电位到达阈电位值要大数倍,所以,其扩布非常安全,且呈非衰减性扩布,即动作电位的幅度、传播速度和波形不随传导距离远近而改变。

动作电位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原因主要是其幅度大小接近于K+平衡电位与Na+平衡电位之和,以及同一细胞各部位膜内外Na+、K+浓差都相同的原故。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名词解释285条(含答案)1. 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在一个闭环系统中,控制部分活动受受控部分反馈信号(Sf)的影响而变化,若Sf为负,则为负反馈。

其作用是输出变量受到扰动时系统能及时反应,调整偏差信息(Se),以使输出稳定在参考点(Si)。

2. homeostasis(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之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为稳态。

3. Autoregulation: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和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4. Paracrine:旁分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细胞外液扩散而作用于临近靶细胞的作用方式。

5. 局部电位: 由阈下刺激引起局部膜去极化(局部反应),引起邻近一小片膜产生类似去极化。

主要包括感受器电位,突触后电位及电刺激产生的电紧张电位。

特点:分级;不传导;可以相加或相减;随时间和距离而衰减。

6. 内向电流:指细胞膜激活时发生的跨膜正离子内向流动或负离子外向流动。

7. fluid mosaic model:液态镶嵌模型,是有关膜的分子结构的假说,内容是膜的共同特点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其中镶嵌有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因而也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8. 跳跃式传导:有髓纤维受外加刺激时,动作电位只能发生在相邻的朗飞结之间,跨髓鞘传递。

9. 膜片钳:用来测量单通道跨膜的离子电流和电导的装置。

10. 后负荷:指肌肉开始收缩时遇到的阻力。

11. 横桥:肌凝蛋白的膨大的球状部突出在粗肌丝的表面,它与细肌丝接触共同组成横桥结构。

它对肌丝的滑动有重要意义。

12. 后电位:在锋电位下降支最后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前,膜两侧电位还要经历一些微小而较缓慢的波动,称为后电位。

13. Chemical-dependent channel:化学门控通道能特异性结合外来化学刺激的信号分子,引起通道蛋白质的变构作用而使通道开放,然后靠相应离子的易化扩散完成跨膜信号传递的膜通道蛋白。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2)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2)

名词解释水分临界期:就是指植物在生命周期中,对水分最敏感、最易受害得时期。

渗透势:亦称溶质势,就是由于溶质颗粒得纯在,降低了水得自由能,因而其水势低于纯水得水势,以负值表示。

质外体:由细胞壁及细胞间隙等空间(包含导管与管胞)组成得体系。

小孔律:气体分子通过小孔表面扩散得速率,不就是与小孔得面积成正比而就是与小孔得周长成正比。

蒸腾系数:又称需水量(water requirement), 指植物合成1克干物质所蒸腾消耗得水分克数。

蒸腾系数就是一个无量纲数,值越大说明植物需水量越多,水分利用率越低。

田间持水量(field moisture capacity):指在地下水较深与排水良好得土地上充分灌水或降水后,允许水分充分下渗,并防止其水分蒸发,经过一定时间,土壤剖面所能维持得较稳定得土壤水含量(土水势或土壤水吸力达到一定数值),就是大多数植物可利用得土壤水上限。

衬质势:生长点分生区得细胞、风干种子细胞得中心液泡未形成,其水分组分即衬质势。

束缚水:)被细胞内胶体颗粒或大分子吸附或存在于大分子结构空间,不能自由移动,具有较低得蒸汽压,在远离0℃以下得温度下结冰,不起溶剂作用,并似乎对生理过程就是无效得水。

蒸腾速率:就是指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单位叶面积蒸腾得水量。

一般用每小时每平方米叶面积蒸腾水量得克数表示(g·m-2·h-1)。

内聚力学说:解释水分沿导管向上运输得内聚力学说得主要内容。

ﻫ灰分元素:亦称矿质元素。

当干燥得植物体经过充分燃烧后,会留下一些呈灰白色得残渣,这就就是所谓得灰分。

矿质元素以氧化物得形式存在于灰分中,将灰分进行化学分析,就会发现其中含有磷、钾、钙、镁、铁、钴等多种元素,通常将这些元素称为灰分元素。

离子拮抗:若在单盐溶液中加入少量其它盐类(不同族金属盐类),单盐毒害现象就会消除,这种离子间能够互相消除毒害得现象,称离子拮抗。

单盐毒害:由于溶液中只含有一种金属离子而对植物起毒害作用得现象称为单盐毒害。

名词解释(生理)

名词解释(生理)

名词解释1、内环境: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稳态: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体液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3、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4、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5、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例如:排便、排尿、分娩、凝血。

6、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例如:体温、血糖、激素。

7、前馈: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前馈。

例如:体温,条件反射1、单纯扩散:是指物质从质膜的高浓度一侧通过脂质分子间隙向低浓度一侧进行的跨膜扩散2、易化扩散: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3、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供能而进行的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4、兴奋性:是机体的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它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5、阈值:能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也称为阈强度。

6、阈电位:只有当某些刺激引起膜内正电荷增加,即负电位减小(去极化)并减小到一个临界值时,细胞膜中的钠通道才大量开放而触发动作电位,这个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7、静息电位:在安静情况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且相对平稳的电位差8、动作电位:指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9、极化:生理学中,通常将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处于外正內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10、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如细胞内电位由-70mV变为-90mV)表示膜的极化状态增强,这种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称为超极化。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2)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2)

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指机体细胞生存得液体环境, 由细胞外液构成, 如血浆、组织液、脑脊液、房水、淋巴等。

(2.稳态指内环境得理化性质及各组织器官系统功能在神经体液因素得调节下保持相对得恒定状态。

(3. 反射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得参与下对环境变化作出得规律性反应,就是神经活动得基本方式。

(4.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得作用(方向)相反, 即负反馈,就是使机体生理功能保持稳态得重要调节方式5、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方向)一致,以加强控制部分得活动, 即正反馈;典型得正反馈有分娩、血液凝固、排便等.第二章细胞得基本功能1. 液态镶嵌模型就是关于细胞膜结构得学说,认为膜得结构就是以液态得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 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得蛋白质。

(2、易化扩散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上得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得帮助而进行得顺电-化学梯度得跨膜转运。

有载体介导与通道介导两种3、主动转运需要细胞膜消耗能量、将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得跨膜转运。

4. 静息电位指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得电位差, 同类型细胞得静息电位数值常不相等。

5、极化指细胞保持稳定得内负外正得状态。

此时, 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水平。

6.去极化指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增加得方向变化,去极化后得膜电位得绝对值小于静息电位得绝对值.7、超极化指在静息电位得基础上,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得方向变化, 超极化后得膜电位得绝对值大于静息电位得绝对值.8、阈电位使再生性Na+内流足以抵消K+外流而爆发动作电位,膜去极化所必须达到得临界水平;也可以说就是能引起动作电位得临界膜电位.9、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 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得短暂而可逆得,可扩布得膜电位倒转.动作电位就是兴奋得标志.10、复极化去极完毕后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即静息电位得方向变化.11.绝对不应期组织接受一次刺激而兴奋得一个较短时间内, 无论接受多强得刺激也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生理重点名词解释 (2)

生理重点名词解释 (2)

生理重点名词解释(1至10章)●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 2.稳态: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是一种动态平衡。

●3.反射: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 4.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是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 5.调定点:指自动受控系统所设定的一个工作点,是受控部分的活动只能在这个设定的工作点附近的一个狭小范围内变动。

● 6.重调定:调定点并非永恒不变,而是在一定情况下可发生变动,称为重调定。

●7.单纯扩散:脂溶性的和少数分子很小的水溶性物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跨膜转运,是一种简单的穿越质膜的物理扩散。

●8.异化扩散:在膜蛋白的帮助下,水溶性小分子物质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9.原发性主动转运:指离子泵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10继发性主动转运:指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

●11.出胞: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12.入胞:指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如细菌,细胞碎片等)借助于细胞膜形成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进入细胞的过程。

●13.电紧张电位:即随距离逐渐衰减的跨膜电流引起的膜电位的变化,它是有膜的被动电学特征决定其空间分布的膜电位,此电位是不可传播的。

●14.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15.极化: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16超射: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

则称为反极化,膜电位高于零电位的部分称为超射。

●17复极化:质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生理学名词解释 (2)

生理学名词解释 (2)

第一章绪论1.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包括细菌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人体生理学等。

2.内环境: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3.稳态(homeostasis)概念:指内环境中的各种理化因素(细胞外液中的PO2、PCO2、pH、渗透压等)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4.反射(reflex)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5.体液调节概念:指机体某些细胞产生、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对机体各器官组织活动的调节方式。

6.反馈(feedback)概念:指受控部分发回的信息,以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

7.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概念:反馈信息与控制部分的作用方向相同。

(即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作用)8.前馈概念: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前馈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9.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概念:脂溶性物质由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如:O2,CO2…)。

10.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非脂溶性物质在膜蛋白质的协助下,由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

11.经载体(carrier)易化扩散:是水溶性小分子物质经载体介导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被动跨膜转运。

12.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物质从膜低浓度一侧转运到高浓度一侧的过程。

13.出胞(exocytosis):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14.入胞(endocytosis):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借助于细胞膜形成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进入细胞的过程,包括吞噬和吞饮。

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等15.转运方式转运物质顺逆差细胞是否耗能单纯扩散脂小分子,水顺差不经通道易化扩散带电离子顺差不经载体易化扩散水溶性分子顺差不原发性主动转运离子逆差耗能继发性主动转运葡萄糖等逆差靠他物势能差出胞与入胞大分子物质无关细胞主动活动16.兴奋性: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剌激发生反应(产生动作电位-近代)的能力17.兴奋(excitation)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过程18.刺激(stimulation):能被生物体感受而引起生物体发生一定反应的环境变化(声、光等)19.阈强度:概念引起组织产生反应(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20.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静息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21.AP的概念:指细胞受刺激时,在RP基础上,膜电位产生的快速倒转和复原22.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 ):能诱发AP(钠通道大量激活)的临界膜电位值23.局部电位(Local Potential):阈下刺激引起膜局部电位的较小去极化24.前负荷Preload概念:肌肉收缩前就遇到的负荷肌肉收缩开始时遇到的负荷25.后负荷(Afterload )概念肌肉收缩开始时遇到的负荷26.肌肉收缩能力(contractility)概念指影响收缩效果的肌肉内部功能状态27.兴奋-收缩耦联:把肌纤维兴奋和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28.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张力不变而长度缩短29.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30.肌肉收缩能力:指影响收缩效果的肌肉内部功能状态31.单收缩:肌肉受到一次刺激引起的一次收缩和舒张32.强直收缩:连续多个刺激引起肌肉的持续性收缩33.终板电位34.①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生理名词解释答案

生理名词解释答案

1稳态(homeostasis):指机体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 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当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同时,通过反馈作用使控制信息的作用增强的反馈方式,能促进生理活动的彻底进行。

3负反馈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当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反时,通过反馈作用使控制信息的效应减弱或抑制的反馈方式,能维持机体的稳态。

4第二信号系统(second signal system):对第二信号(抽象的信号)发生反应的皮层功能系统。

5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物质移动时,所消耗的能量均来自浓度差和电位差本身所包含的势能,无须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的转运方式,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6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在生物体中,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浓度差的跨细胞膜的转运(由膜的高浓度区一侧向膜的低浓度区一侧的净移动),有不耗能、不需载体的特点。

7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转运的过程。

通过生物泵的活动来完成,最重要的是钠-钾泵,简称钠泵,钠-钾依赖式ATP酶。

8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物质逆浓度梯度转运的动力不是来自ATP,而是靠消耗另一物质的浓度势能进行的,通过钠泵活动形成的势能储备供能。

9兴奋性(excitability):一切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征。

10阈值(threshold):当刺激强度由弱逐渐加强时,可以找出一个引起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这一最小刺激就叫阈值。

11极化(polarization):静息状态下,膜两侧保持的内负外正的状态。

12 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当静息电位的负值加大(绝对值加大)的过程。

生理名词解释(附答案)

生理名词解释(附答案)

生理学(physiology):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围绕在多细胞机体中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

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中的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现已扩展到泛指体内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到整体水平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在神经和体液等因素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多细胞生物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内分泌激素、生物活性物质或某些代谢产物等)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物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在体内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在体内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也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阈电位(shreshold potential):细胞去极化达到刚刚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数值。

前馈(feed-forward):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

出胞(exocytosis):出胞是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一分泌囊泡的形式排除细胞的过程。

入胞(endocytosis):入胞是指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如细菌、细胞碎片等)借助于细胞膜形成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进入细胞的过程。

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是指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第一信使)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

兴奋性(excitability):生理学中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生理学名词解释(2)

生理学名词解释(2)

(一)诸论1.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刺激:能使细胞或机体发生反应的一些环境因素的变化称为刺激。

3.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4.抑制:细胞功能变化由强变弱的过程称为抑制。

5.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6.阈刺激: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7.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8.反应:活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的功能改变。

9.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10.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11.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12.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13.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14.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15.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16.反馈: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7.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8.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称为负反馈。

(二)细胞基本功能1.通道:是一类贯穿脂质双层,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

2.载体:是介导小分子物质转运的另一类膜蛋白,它具有特异性。

3.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位,称为跨膜电位。

4.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内环境(internal envirnoment):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稳态(homeostasis):稳态是指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相对恒定的状态。

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相反的方向改变。

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使和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逐渐加强,使某种功能活动不断加强。

反射(reflex):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有五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环境变化时,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刺激产生的适应性调节反应的过程,称为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也不够灵敏。

体液调节(humoral rugulation):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钠泵:钠-钾泵(sodium-potassium pump)是哺乳动物细胞膜中普遍存在的离子泵,简称钠泵。

钠泵是由α和β两个亚基组成的二聚体蛋白质,其中,α亚基是催化亚基单位,需在膜内的钠离子和膜外的钾离子共同参与下才具用ATP酶活性,故钠泵也称钠-钾依赖式ATP酶,钠泵每分解一分子ATP 可逆浓度将3个钠离子移出胞外,将2个钾离子移入胞内,其直接效应是维持细胞膜两侧钠离子和钾离子的浓度差。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即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表现为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

极化(polarization):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跨膜电位为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

去极化(depolarization):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

复极化(repolarization):膜电位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超极化(hypolarization):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

动作电位(ation potential,AP):可兴奋细胞受到适当的刺激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逆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 ,TP):能触发动作电位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能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局部电位(local potential): 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细胞膜两侧产生的微弱电变化(较小的膜去极化或超极化反应),或者说是细胞受刺激后去极化未达到阈电位的电位变化。

第三章血液(blood)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红细胞沉降率(c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肾皮质肾小管周围的间质细胞可产生EPO,与一般内分泌细胞不同的是,肾内没有的EPO储存。

EPO是机体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物。

血型(blood group):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第四章血液循环(blood circulation)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如果正常成年人的心率为75次/分,则每个心动周期持续0.8秒。

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一侧心室一次心脏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搏出量约为70ml (60-80ml)。

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健康成年人的射血分数为55%-65% 。

心指数(cardiac index):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心力储备(cardiac reserve):心输出量可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称为心泵功能储备或心力储备。

房室延搁(atrioventricular delay):由于房室结区的传导速度缓慢,且房室结是兴奋由心房传到心室的唯一通道,一次兴奋经过此处将出现一个时间延搁,称为房-室延搁。

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是指心室收缩期中期达到最高值时的血压。

我国健康青年人的收缩压为100-120mmHg,舒张压为60-80 mmHg 。

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是指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达最低值时的血压。

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

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

肾素(renin):肾素是由肾脏近球细胞分泌的一种酸性蛋白酶,经肾静脉进入血液循环,以启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第五章呼吸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是一种主要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含脂质与蛋白质的混合物,其中脂质成分约占90%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小肺泡的回缩力。

潮气量(tidal volume,TV):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成为潮气量。

正常成年人平静呼吸时的潮气量为400-600ml 。

功能余气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FRC):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体量称为功能余气量。

功能余气量等于余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正常成年人约为2500ml。

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 用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肺活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

肺容量(pulmonary capacity):肺容积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联合气体量称为肺容量。

肺容量包括深吸气量、功能余气量、肺活量和肺总量。

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是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和无效腔气量之差与呼吸频率的乘积。

通气/血流比值(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

正常成年人的通气/血流比值为0.84。

Hb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 of Hb): Hb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称为Hb 氧饱和度。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消化道中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双重分布的肽类物质统称为脑-肠肽。

容受性舒张(receptive relaxation):进食时食物刺激口腔、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可反射性引起胃底和胃体(以头区为主)舒张,称为容受性舒张。

胃排空(gastric emptying):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胆盐的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of bile salt):进入小肠的胆盐绝大部分由回肠粘膜吸收入血,通过门静脉回到肝脏再形成胆汁,这一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食物特殊动力作用(specific dynamic action of food):进食能刺激机体额外消耗能量的作用,称为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是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sm rate,BMR):是指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体温(body temperature):是指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

第八章尿的生成与排出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滤。

正常成年人的肾小球滤过率为125ml/min。

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FF):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

正常为19%,即约有19%的血浆经滤过进入肾小囊腔,形成超滤液。

肾糖阈(rental threshold for glucose):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

正常为160-180mg/100ml。

渗透性利尿(osmotic diuresis): 渗透性利尿是由于在血浆、肾小球滤液和肾小管腔液中形成高渗透压,阻止肾小管对原尿的再吸收,尿量增多。

水利尿(water diuresis):饮用大清水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

清除率(clearance rate,C):两肾在单位时间内(一般为每分钟)能将一定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种物质完全清除,这个能完全清除某物质的血浆毫升数就称为该物质的清除率。

第九章神经系统的功能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 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牵涉痛(referred pain):是指由某些内脏疾病引起的远隔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视敏度(visual acuity):眼对物体细小结构的分辨能力,称为视敏度。

暗适应(dark adaption):当人长时间在明亮环境中而突然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见任何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视觉敏感度才逐渐增高,能逐渐看见在暗处的物体,这种现象称为暗适应。

明适应(light adaption):当人长时间在暗处而突然进入明亮处时,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也不能看清物体,稍待片刻后才能恢复视觉,这种现象称为明适应。

视野(visual field):用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

眼震颤(nystagmus):是指身体在旋转变速运动时出现的眼球不自主的自律性运动,是前庭反应中最特殊的一种反应。

运动单位(motor unit):一个脊髓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的最基本的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