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香版 教育学 第五章 课程知识分享

合集下载

最新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山香版)

最新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山香版)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

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古代中国:……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

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文士(书吏)学校。

★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4、教育起源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十分详细版)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十分详细版)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二)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三)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历史性:不同时期有其不同历史形态、特征3.继承性:前后相继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5.独立性:独立于政治经济6.生产性:生产性活动7.民族性: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民族文化知识(四)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朱熹(教育由神、天、上帝创造)2.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3.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又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二、教育的构成要素(一)教育者(二)受教育者(三)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教育中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三、教育的功能四、教育的发展历程(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标志: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

特征:1.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无阶级性,教育机会均等;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1.奴隶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封建社会的教育: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学校萌芽:夏已有学校的设置“序”“校”;商已有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大学、小学、庠、序”。

西周的教育: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基本学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官学衰微,私学兴起;私学是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学术自由。

两汉时期的教育: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设立太学(最高教育机构);灵帝设立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地方官学称为郡国学或郡县学。

山香教育学_各章重点及例题(河南招教考试专用书)

山香教育学_各章重点及例题(河南招教考试专用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概念、属性与起源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来自《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社会、学校、家庭。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朱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孟禄);劳动起源说(苏联)。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受教育者:在社会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

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受教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3、教育的发展历程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连、全民性、单一性、宗教性。

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出现教师和学校教育。

封建社会:①古代中国,夏代有学校的设置,西周出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春秋出现私学,两汉的西汉的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郡国学,郡县学),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和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和六学两馆,宋朝的六大书院,明代的八股文,考试内容四书五经。

②古代印度的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

③古代埃及教育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的特征。

④古代希腊和罗马(奴隶社会)的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

⑤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以人为本,人文主义近代社会的教育:主要表现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学校崛起;②教育的世俗化;③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④教育法制化。

教师编制考试 教育学 第五章考点整理(根据山香教材和考纲)

教师编制考试 教育学 第五章考点整理(根据山香教材和考纲)

五、课程1、课程概念(广义与狭义)我国最早:唐宋孔颖达;西方斯兵塞,历史上最早把课程用作一个专门的教育术语的教育家专门,第一本课程专著:博比特《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杜威);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基础、拓展、研究;显性、隐性(1968杰克逊《班级生活》,对学生知识情感等方面起潜移默化作用)2.三级课程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20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体现在:(1)教育部总体规定基础教育课程;(2)制定课程管理的各项政策;(3)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地方课程,体现在:(1)贯彻国家课程政策、制定课程实施计划;(2)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3)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开设首要条件:学校有自主决策权)◆学校对课程的管理体现在:(1)制订课程实施方案;(2)重建教学管理制度;(3)管理和开发课程资源。

3.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三位课程目标)◆确立依据:学习者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知识及其发展教学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即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教育学整理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教育学整理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一、教师的概念(导论版)从广义讲,教师是对教育机构中所有工作人员的总称;从狭义讲,教师则专指教育机构尤其是学校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山香版)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广义讲,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之为教师。

狭义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二、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化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教师职业经历了非专业化兼职教师、非专业化专职教师到专业化专职教师三个阶段。

1994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

2、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使之成为社会的一员。

教师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的工作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搞好教学工作,做好思想品德的工作,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

三、教师的作用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

2、(加里宁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四、教师职业的特点: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教师的角色:1、教师的一般角色:①传道者。

教师负有传递社会道德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使命,并引导和示范学生的做人、为业和治学之道。

②授业解惑者(或知识传授者)。

教师要把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解除他们学习中的困惑。

③榜样(或示范者)。

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④管理者。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

⑤朋友。

学生希望教师把自己当作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并分担痛苦、分享欢乐。

注:(山香版)⑥学者和学习者。

教师必须拥有渊博的知识,还需要不断的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2019年教师招聘教育学完整版笔记(香山)

2019年教师招聘教育学完整版笔记(香山)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1. 教育概念:从社会的角度定义: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是无组织的、自发的或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或系统的。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说文解字》最早对“教育”二字作了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3.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1)人类特有(2)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3)培养人为直接目标4.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2)历史性。

不同时期的教育具有不同的历史形态和特征;(3)继承性。

不同时期的教育前后相继;(4)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5)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有内在自身发展规律,存在超前或滞后的现象。

(6)生产性。

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

(7)民族性。

在各个国家或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民族特征。

5.教育的起源说(一)神话起源说中国的朱熹:教育目的就是体现神或者天的意志。

(二)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和英-沛·西能。

认为教育是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他是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他的提出标志在教育起源问题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有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和动物之间质的差别。

山香教育基础知识

山香教育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与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二教育的功能三教育的起源13四教育的历史发展第二节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19二教育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34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三教育与科学技术四教育与文化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六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目的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三节教育制度第四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第二节学生第三节师生关系第五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课程目标第三节课程内容第四节课程结构第五节课程管理第六节课程设计与实施第七节课程评价第八节课程资源第六章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第二节教学过程第三节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第五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第六节教学模式第七节教学评价第七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第二节德育内容第三节德育过程第四节德育原则第五节德育模式第六节德育的途径与方法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第一节班级与班级管理第二节良好班集体的培养第三节班主任工作概述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第一节课外、校外教育概述第二节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第三节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与要求第四节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第十章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第一节教育研究概述第二节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第三节教育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第二节心理的实质第三节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章认知与发展教育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第二节记忆第三节表象与想象第四节言语与思维第五节注意第三章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第一节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第二节意志与教育第四章个性发展与教育第一节需要、动机与兴趣第二节能力第三节人格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原则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第二节学生的个别差异第三章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概述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第四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五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四章学习心理第一节学习动机第二节学习策略第三节学习迁移第四节知识的学习第五节技能的形成第六节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七节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五章教学心理第一节教学设计第二节课堂管理第六章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第二节学生心理辅导第三节教师职业心理第六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特点及价值蕴含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概述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概述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第四章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范畴及规范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第三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第七部分教育教学技能第一章教学设计技能第一节教学目标的设计技能第二节教案的设计技能第二章课堂教学技能第一节课堂导入第二节课堂提问第三节课堂对话第四节教学反馈和强化技能第五节结课技能第三章教学语言表达第一节教学口语表达第二节教态语言表达。

山香教育理论提纲归纳精简

山香教育理论提纲归纳精简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三)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历史性:不同时期有其不同历史形态、特征3.继承性:前后相继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5.独立性:独立于政治经济6.生产性7.民族性(四)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朱熹(教育由神、天、上帝创造)2.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3.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二、教育的构成要素(一)教育者(二)受教育者(三)教育媒介(教育影响)三、教育的功能四、教育的发展历程(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标志: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

特征:1。

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无阶级性,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二)古代社会的教育1.奴隶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封建社会的教育: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学校萌芽;夏已有学校的设置“序”“校";商已有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大学、小学、庠、序”西周的教育;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基本学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官学衰微,私学兴起;私学是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学术自由。

两汉时期的教育;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设立太学(最高教育机构);灵帝设立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地方官学称为郡国学或郡县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开设四馆;九品中正制选士。

隋唐时期的教育;三教并重;科举选士;六学二馆组成中央官学主干.宋元明清时的教育:程朱理学产生;四书五经成为科举依据;书院盛行;明代八股文成为科考格式;1905年光绪废除科举。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三)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历史性:不同时期有其不同历史形态、特征3.继承性:前后相继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5.独立性:独立于政治经济6.生产性7.民族性(四)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朱熹(教育由神、天、上帝创造)2.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3.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二、教育的构成要素(一)教育者(二)受教育者(三)教育媒介(教育影响)三、教育的功能四、教育的发展历程(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标志: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

特征:1.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无阶级性,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二)古代社会的教育1.奴隶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封建社会的教育: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学校萌芽;夏已有学校的设置“序”“校”;商已有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大学、小学、庠、序”西周的教育;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基本学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官学衰微,私学兴起;私学是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学术自由。

两汉时期的教育;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设立太学(最高教育机构);灵帝设立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地方官学称为郡国学或郡县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开设四馆;九品中正制选士。

隋唐时期的教育;三教并重;科举选士;六学二馆组成中央官学主干。

宋元明清时的教育:程朱理学产生;四书五经成为科举依据;书院盛行;明代八股文成为科考格式;1905年光绪废除科举。

山香教师招聘教育学整理总结(完整版)

山香教师招聘教育学整理总结(完整版)

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新增考点教育的基本形式:横向上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和自然形态的教育。

社会教育:校外儿童教育机构和校外成人文化教育机构。

自然形态的教育: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教育平等是人类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类价值的基本尺度,也是衡量社会公正程度的基本标准。

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指人们不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信仰、性别、地域等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在事实上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含义包括四个重点:(1)人即目的,人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地发展;(2)教育权利平等;(3)教育机会均等;(4)差别性对待原则。

教育平等的理论:(1)古代朴素的教育平等观点。

如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2)古典自由主义的观点。

如夸美纽斯的“把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类”等。

(3)民主主义学派的观点。

强调“个人自由”是人类的最高理念,而教育平等是实现个人自由与社会民主的基本途径。

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中《大学》)韩愈《师说》中的师道:(1)由“人非生而知之者”出发,肯定“学者必有师”。

(2)“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任务。

“传道”是儒家的仁义之道。

“授业”是儒家的“六艺经传”。

“解惑”是解决学“道”与“业”过程中的疑问。

(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主张学无常师。

(4)提倡“相师”,确立民主性的师生关系。

2.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孟子·尽心上》广义指增进人民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山香教材重点笔记——教育学

山香教材重点笔记——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

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

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文士(书吏)学校。

★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4、教育起源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山香招教教育学重点总结

山香招教教育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概述1. 教育概念: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 教育的起源①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法)和英沛西·能(英)②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美)在批判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心理起源说③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3.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中诸多矛盾中,受教育与教育内容这一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4. 教育的发展历程(一)原始社会教育特征:①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②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物等机型、无阶级性,是原始状态下的教育机会均等③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二)古代社会①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

②古代中国夏代已经有了学校的设置(主要有两类“序”“校”)。

西周的教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隋唐时期: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③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人分为四个等级最高的是婆罗门即僧侣。

婆罗门以家庭教育为主。

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一大特征。

④古代希腊、罗马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史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雅典教育目的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山香版)教师招聘笔试教学教育方案计划各章考点整编汇总心得与分享

(山香版)教师招聘笔试教学教育方案计划各章考点整编汇总心得与分享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

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

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文士(书吏)学校。

★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4、教育起源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山香版)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山香版)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

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

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文士(书吏)学校。

★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4、教育起源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五章 山香课程

第五章 山香课程

第五章课程1、课程的概念与类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课程类型:①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②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③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④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性课程;⑤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⑥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2、主要课程理论流派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也称儿童中心课程理论,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主要主张:经验论;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论;主动作业论;课程组织的心理顺序论。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创始人是布鲁纳,要素注意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巴格莱,永恒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赫钦斯。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车里霍尔姆斯、多尔。

主要观点:课程目标的灵活性;课程是师生进行解构和建构的文本;课程内容的综合化。

3、三维课程目标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

4、课程内容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教科书: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他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5、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②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③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④立论和实践统一;⑤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⑥注意与其它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6、校本课程开发7、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过程模式美国课程理论家泰勒在1944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①确定课程目标;②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经验);③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经验);④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山香教育理论提纲归纳精简

山香教育理论提纲归纳精简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三)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历史性:不同时期有其不同历史形态、特征3.继承性:前后相继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5.独立性:独立于政治经济6.生产性7.民族性(四)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朱熹(教育由神、天、上帝创造)2.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3.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二、教育的构成要素(一)教育者(二)受教育者(三)教育媒介(教育影响)三、教育的功能四、教育的发展历程(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标志: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

特征:1。

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

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无阶级性,教育机会均等3。

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二)古代社会的教育1.奴隶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封建社会的教育: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学校萌芽;夏已有学校的设置“序”“校”;商已有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大学、小学、庠、序”西周的教育;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基本学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官学衰微,私学兴起;私学是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学术自由。

两汉时期的教育;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设立太学(最高教育机构);灵帝设立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地方官学称为郡国学或郡县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开设四馆;九品中正制选士。

隋唐时期的教育;三教并重;科举选士;六学二馆组成中央官学主干。

宋元明清时的教育:程朱理学产生;四书五经成为科举依据;书院盛行;明代八股文成为科考格式;1905年光绪废除科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课程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课程概述)一、课程的内涵词源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年间,唐朝孔颖为《诗经》做注。

宋朝朱熹:“紧着课程,宽着期限”——我国最早具有现代意义的课程概念。

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诞生,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活动分析法”课程一词源于拉丁文,意为“跑道”(Race— Course)。

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课程的意义(有印象就好)1.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3.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5.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二.课程类型课程类型(匹配选择)固有属性——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组织方式——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学习要求——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管理主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课程任务——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表现形式——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按固有属性)1.学科课程——知识又称“分科课程”,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作为学科的课程类型。

他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课程类型。

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和“武士七艺”(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都是学科课程。

2.分科课程——经验也称“经验课程”。

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杜威是活动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较(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按组织方式)1.分科课程:又叫学科课程、科目课程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美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的安排他们的教学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2.综合课程:是指打破畅通的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或者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社会本位综合课程、儿童本位综合课程(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按学习要求)3.必修课程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指定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

它是个体社会化的基础,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4.选修课程是针对必修课程的不足之处提出来的,是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而开设的课程。

(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按管理主体、层次)1.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2.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发展的现实需要;3.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五)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按课程任务)——(非常重要)1.基础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注重学生对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或得智力发展核能力的培养谢谢很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师兄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基础性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

2.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变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拓展型课程常常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比起基础型课程来有较大的灵活性。

3.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有学生自己来做,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六)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按变现形式)1.显性课程又称公開課程、官方课程等,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是计划性。

2.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等,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不在课程计划中,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

“隐性课程”首次提出——杰克逊——1968《班级生活》三.制约课程的因素(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一)社会——一定历史时期是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性(社会需求)(二)知识——一定世道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特征)(三)儿童——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儿童发展)四.主要课程理论流派(一)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二)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三)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一)学生中心课程理论——杜威也称儿童中心课程理论、活动课程理论1.经验论2.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论3.主动作业论4.课程组织的心理顺序论优点:(1)重视学生活动的心理准备,满足儿童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强调实践活动,重视直接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强调围绕现实社会各个领域赖组织课程。

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知。

局限性:(1)过分夸大经验,忽视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和顺序,随机性大,知识零散(2)限制学生主体的发展(3)轻视教育的社会任务(二)学科(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以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为代表。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布鲁纳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是与活动课程理论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理论。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巴格莱课程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永恒主义课程理论——赫钦斯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永和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优点:(1)知识系统,继承人类文化遗产(2)系统学习,知识的掌握(3)为教师所熟悉(4)课程的构成比较简单,易育评价局限性:(1)容易巴尔哥们知识割裂开来(2)不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3)各学科容易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三)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布拉梅尔德认为课程重点应放在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优点:(1)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2)重视各门学科的综合学习局限性(1)片面强调社会需要(2)忽视各门学科的系统性(3)夸大教育的作用一、课程目标的内涵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课程目标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

(特别重要的单选题)二.课程目标取向的分类(不用背,理解就好)1.普遍性目标取向2.行为目标取向3.生成性目标取向4.表现性目标取向三.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教学目标上一层次目标制约着下一层次的目标,而下一层次的目标的对上一层次的目标的具体和落实四.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一)儿童——学习的需要——基本依据(二)社会——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三)知识——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五.三维课程目标新课程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去设计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双基教学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共鸣、态度体验、正确的价值观考试注意: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的基础。

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目标、教材三部分组成。

课程计划: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规定了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

课程标准:每门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信息媒介。

一.课程计划(一)概念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开设哪些科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不经上级批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

(二)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课程计划)的特征(出题频率特别高、多选题)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三)中小学课程设置1.小学课程设置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2.初中课程设置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3.高中课程设置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一)概念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实习学科教学的分科展开。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二)课程标准设计的原则1.关注的对象是学生,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要求2.涉及的范围是学生综合的发展领域3.要求是所有学生基=基本要达到的要求,而非最高要求4.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5.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开发者三.教材(一)概念教材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媒介。

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可以使印刷品也可以是声像制品。

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

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新课程将教材视为“跳板”而不是“圣经”(二)教材的编排的原则与要求(简答语选择)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首要原则)。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试用性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4.理论与实践统一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一.课程结构概述(一)课程结构的概念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组织方式。

(二)课程内容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课程内容的横向结构——课程范围课程内容的横向结构——课程序列(直线式和螺旋式)二.新课程结构的内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构想)(一)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2.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二)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三)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重要的多选)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四)农村中学课程腰围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一.新课程的管理政策1.1985年《中国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2.1999年《中国中央国务院感应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试行3.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二.三级课程管理(一)国家课程——由中央制定(二)地方课程——省级、市级、县级教育机关(三)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名词解释)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一)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1.“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2.“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3.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4.“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5.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善于利用现场课程6.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个性化7.校本课程开发的性质:国家课程的补充8.校本课程开发的运作:同一目标的追求(二)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建立组织、现状分析、制定目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修订(三)校本课程的开发途径:1.合作开发:与一切可以合作的人和机构合作2课题研究与实践3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1.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2.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3.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与合作能力4.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5.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第六节课程设计与实施(考试集中在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以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