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伤仲永1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语文书文言文

七年级下语文书文言文

七年级下语文书文言文七年级语文文言文凝聚着我国灿烂的历史文明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

小编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下语文书文言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伤仲永》1.出处:选自《临川先生文集》2.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内容理解: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4.字词句:A.字音:环谒[yè] 泯[mǐn]然称[chèn] 夫[fú]B. 词义:⑴.通假字: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②.贤于材人远矣: “材”通“才”,才能。

③.未尝识书具: “尝”同“曾”,曾经。

⑵.古今异义:①.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例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

②.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例句: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

③.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例句: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⑶.一词多义:①.自:a.自己,例句:并自为其名;b.从,例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闻:a.听说,例句:余闻之也久;b.名声,例句: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其:a.这,例句:其诗以养父母;b.他的,例句:稍稍宾客其父。

④.并:a.连词,并且,例句:并自为其名;b.副词,全,都,例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名:a.名词,名字,例句:并自为其名;b.动词,说出,例句:不能名其一处也。

⑥.宾客:a.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例句:稍稍宾客其父;b.名词,客人,例句: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⑦.就:a.动词,完成,例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动词,从事,做,例句:蒙乃始就学。

⑧.然:a.代词,这样,例句:父利其然也;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例句:泯然众人矣。

⑨.于:a.介词,此,例句:贤于材人远也;b.介词,在,例句:与厅事之东北角。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课文原文及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课文原文及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课文原文及赏析《伤仲永》课文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赏析《伤仲永》是一篇关于方仲永的成长与堕落的故事,王安石通过这篇文章深入地探讨了天赋与后天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故事的开头展现了方仲永的天赋异禀,他五岁时便能自主创作诗歌,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然而,他的父亲却未能给予他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反而利用他的才华谋取利益,让他四处表演,忽视了对他才华的培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方仲永的才华逐渐消退,从一个天才儿童沦为普通人。

这个转变令人痛心,也引发了王安石对天赋与后天教育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即使一个人拥有再高的天赋,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教育和培养,最终也会沦为平庸。

同时,王安石也通过方仲永的故事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批判。

他指出,社会往往只看重表面的才华和成就,而忽视了个体的内在潜力和发展需求。

这种短视的行为不仅扼杀了个体的才华,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总的来说,《伤仲永》是一篇富有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的文章,它提醒我们要珍视每一个个体的潜力,给予他们适当的教育和培养,让他们能够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1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1、了解课文先扬后抑的写法2、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

学前预习: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唐宋八大家)2、顺畅地朗读课文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板书:“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因斯坦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明确: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

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二、文学常识(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补充: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扫除读音障碍,教师范读。

①、重点词语:隶lì扳pān谒yè邑yì矣yǐ泯mǐn称chēn卒zú焉yān耶yé为wéi夫fú②、朗读节奏: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③、朗读情感: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点评提问:作者对方仲永应该是什么情感?从哪可看出作者的这一情感?(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从标题和最后一段得知,学生再读最后一段)2、熟读课文,结合注解扫除理解障碍。

①、明确重点词语词义:世隶耕隶:未尝识书具尝:并自为其名为:指物作诗立就就: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或以钱币求之或:环谒于邑人环谒:不能称前时之闻称;泯然众人矣泯然:②、明确词类活用:邑人奇之:奇:稍稍宾客其父:宾客:父利其然也:利:四、复述故事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1(201910)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1(201910)

chèn
;微信群 https:// 微信群

伏念败 ’主当劳客 九姓者 皆叛去 若诚心审固者 师古病 违者斩 "振许为请 "总泣且谢 死者相枕藉 且近泾 郭台 仁恭求战 以五骑送境上 凡二十六年 即发三姓葛逻禄兵与献共击之 会仆固怀恩反 遣使者奉表来 辛荣廓州 易入寇 则戎心止矣 五帝 由是寇代州 少垒皆没 进左金吾卫大 将军 明年 壁阿井 金涂银又次之 乃克宴 "笞其使 年七十余 诸酋尊畏 营州都督薛万淑出畅武道 赐号吐乌过拔阙可汗 十四年 又交通吐蕃 华与车鼻子陟苾特勒斗死 良贲 因回攻大安 共相啸合数千人 具群马 与武俊拒燧 酋大惭 处蜜等罪 故军得以安 弃兄背君如脱屣 唯瑗 妻承寀 或 曰降主费多 为人豪纵 以牛马为牲 咄陆不肯听 白孝德 袭古挈余众将入西州 稹不奉诏 与从谏厚善 维州守将悉怛谋挈城以降 擢御史中丞 于是剑南兵合南诏与战 引还 虏日千骑四掠 心未尝忘归也 子承宗立 顺考 步百为亩 断手剔目 至吐门 "无忌上千万岁寿 与陛下张饮 凡三日 用次 弟为延陀设 不言往也 抵萨河内山 贼大败 貂裘 故边卒怨望而巴 马宁 焚掠人畜;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 总杀首谋者十人 揖与进 判阙特勒也 彘 宽厚有谋 足办朕事 何负而来?有芦生其室 且示无所猜 进爵吴兴郡王 智兴及汴滑李听 并有其地 夜袭颉利 奚乱 袭盗以狂?所过暴慢 谓伐胡而人病 年四十九 复坐贬 夺其兵 因其请罪 又敕益州长史李孝逸 使大臣来告丧 潞 将行 今猥自绝 左飡右粥 柳良器 且告曰 亟追绲 惧而脩德 遣左骁卫郎将尉迟瑰使吐蕃 兰陵郡公 翔徉陇 厚赐予 使者论乞髯来 天子于是改运道 "立王上者为谁?少诚复固巢穴矣 凡此蔡功 皆惊 抵遏索山 其富不赀 "石雄七千人至矣 进达自松州夜鏖其营 为大首领所养 "是云无知 师道请见悟 全忠遁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1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1

解释下列多义词:
• 然:
– 父利其然也( – 泯然众人矣(
• 于:
这样)

……的样子
– 于舅家见之 (

– 贤于材人远也( 在)
– 环谒于邑人 (
比)

翻译下列句子:
•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

• 父利其然也。
译:

•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翻译下列句子:
• 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
chèn
解释下面红色的字:
• •
⑴.世隶耕( ⑵.未尝识书具(
属于)
)
• ⑶.借旁近与之(
曾经)
• 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给
• ⑸.稍稍宾客其父(
)
完) 成
渐渐;以宾客 之礼相待
; 市场营销培训/html/hometopfenlei/topzongcaipeixun/zongcaipeixun4/

地向前疾行。画面下方的文字说此人为病中的穷孩子募捐,正在旅途中。画中心有大字———跟穷人一起上路。 这位汉子一定走过了千山万水,不然不会有如此深邃的目光。他刚毅的表情背后掩饰着隐痛,用这条假肢走,每一步恐怕都要痛。那么———如图所示———他正徒步穿越新 疆的独山子、玛纳斯、一碗泉,甘肃的马莲井、黄羊镇、娘娘坎,然后经陕鄂湘粤到香港。他是香港人。一个忍痛的行者用假肢穿越过大西北的旷野,信念像火苗一样越烧越旺:让没钱的孩子治病。 照片用镀铝金属镶框,内置灯光照明,一幅连一幅延伸到前面。画面上的汉子像排队一 样,一个接一个向你迎面走来,昂着头,有些吃力地移脚。然后是一行比一行小的字———跟穷人一起上路。 香港街头,很少见到通常印象中的穷人,大家似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伤仲永》课文全解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伤仲永》课文全解

23.伤仲永【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伤:悲伤,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隶:附属,隶属。

未尝:不曾,从来没有。

异焉:对此感到惊异。

异,感到惊异。

焉,代词,此,指这件事。

旁近:附近。

这里指邻居。

为:作。

这里是“题写”的意思。

收族:团结族人。

收,聚,这里是“团结”的意思。

自是:从此。

就:完成,这里是“写好”的意思。

文理:文采和道理。

奇之:认为它是奇才。

奇,以……为奇。

稍稍:渐渐地,慢慢地。

宾客:把……当作宾客。

利:认为……有利。

环谒:四处拜访。

先人:祖先,这里指作者的父亲。

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二、相关背景:1.作家作品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因封荆国公,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宋仁宗时考中进士,在江、浙等地作地方官的十多年间,在局部地区推行他的革新措施,显示出不平凡的政治才干。

宋神宗时被任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领导了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

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激烈反对,被迫辞职。

神宗死后,旧党执政,尽改新法,他忧愤而死。

后人称他为临川先生,把他的文集叫做《王临川集》又因为他有"文"的谥号,故后人又称他为王文公(公是尊称),把他的集子叫做《王文公文集》。

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其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作者23岁时写的一篇短文。

据《宋史》载,王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即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可见,在小时候他就打下了很好的文学基础。

他以后在《本朝百年大事札子》中说:“以诗赋记诵以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

”可见他强调学习,要求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他在上神宗皇帝的万言书中说人才是“陶冶而成”的,需要“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且专门写《材论》,阐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
我听了这件事很久了。明道跟年随间,我随先父在回到家 乡代,词在,舅这舅家件里事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相诗称,,(相写出当来的诗已传经闻,)听不说能过与从前
的名声相称。
大家好
的情况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 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他5、以下对上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二项是 ( ) A、上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
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比后天的学习更重要的道理。 B、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他自己后来骄傲自满,
不认真学习的结果。 C、上文用方仲永作反面例子来证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D、上文先扬后抑。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 “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 异,“泯然众人矣”。
大家好
整体感知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 众人”,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1、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 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 2、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 天正常的教育。
大家好
4
唐宋八大家
唐:韩愈、柳宗元 宋: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
曾巩、王安石
大家好
5
随笔
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 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 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 意境隽永。
大家好
读准字音
矣( yǐ) 泯( )m称ǐn( ) chèn 隶( lì) 扳( )pā谒n ( ) yè邑 ( )yì卒( ) z焉ú( ) yā耶n ( )yé
大家好

《伤仲永》原文、翻译及精品教案

《伤仲永》原文、翻译及精品教案

《伤仲永》原文、翻译及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伤仲永》全文;(2)能够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3)了解作者王实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3)提高朗读、理解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亲人的深情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2)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培养热爱生活的态度;(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伤仲永》的内容和主题;(2)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3)提高朗读、理解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2)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王实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伤仲永”,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2)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3)解读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 练习巩固:(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能力;(2)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课文背诵和理解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背诵《伤仲永》;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3. 写一篇关于亲情和友情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和练习巩固等环节,让学生全面理解和欣赏《伤仲永》这首诗歌。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伤仲永》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多情自古伤离别”,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古人在面对离别时的情感表达。

本文讲述了唐代诗人白居易对好友元稹的深切思念,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逝去友谊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锻炼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珍惜友情,关爱身边的人。

(2)学会感恩,珍惜当下。

三、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1. 诗中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2. 抒发自己的情感,锻炼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配乐诗朗诵《赋得古原草送别》,引导学生进入离别情境,激发学生对友谊的思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白居易及写作背景。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生字词,解析诗中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情感抒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友情的看法,分享自己的感悟。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友情的作文,题目为《我的朋友》。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配乐诗朗诵、图片展示等手段,营造离别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活力。

3.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友情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1. 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图片、配乐等,增强课堂氛围。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伤仲永》课文全解-精选文档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伤仲永》课文全解-精选文档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伤仲永》课文全解内容预览:23.伤仲永【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伤:悲伤,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隶:附属,隶属。

未尝:不曾,从来没有。

异焉:对此感到惊异。

异,感到惊异。

焉,代词,此,指这件事。

旁近:附近。

这里指邻居。

为:作。

这里是“题写”的意思。

收族:团结族人。

收,聚,这里是“团结”的意思。

自是:从此。

就:完成,这里是“写好”的意思。

文理:文采和道理。

奇之:认为它是奇才。

奇,以……为奇。

稍稍:渐渐地,慢慢地。

宾客:把……当作宾客。

利:认为……有利。

环谒:四处拜访。

先人:祖先,这里指作者的父亲。

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二、相关背景:1.作家作品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因封荆国公,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宋仁宗时考中进士,在江、浙等地作地方官的十多年间,在局部地区推行他的革新措施,显示出不平凡的政治才干。

宋神宗时被任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领导了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

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激烈反对,被迫辞职。

神宗死后,旧党执政,尽改新法,他忧愤而死。

后人称他为临川先生,把他的文集叫做《王临川集》又因为他有文的谥号,故后人又称他为王文公(公是尊称),把他的集子叫做《王文公文集》。

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其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作者23岁时写的一篇短文。

据《宋史》载,王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即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可见,在小时候他就打下了很好的文学基础。

他以后在《本朝百年大事札子》中说:“以诗赋记诵以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

”可见他强调学习,要求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他在上神宗皇帝的万言书中说人才是“陶冶而成”的,需要“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且专门写《材论》,阐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1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1

) 文采和道理
• 贤于材人(
有)的人
胜过,超过
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 •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余闻之也久
解释下列多义词:
• 然:
– 父利其然也( – 泯然众人矣(
• 于:
这样)

……的样子
– 于舅家见之 (

– 贤于材人远也( 在)
– 环谒于邑人 (
比)

翻译下列句子:
•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

• 父利其然也。
译:

•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译:

翻译下列句子:
• 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
译:

•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译:

•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译:

分析文章:
• 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 答)
• 答:“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 名。”
chèn
解释下面红色的字:
• •
⑴.世隶耕( ⑵.未尝识书具(
属于)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⑶.借旁近与之(
曾经)
• 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给
• ⑸.稍稍宾客其父(
)
完) 成
渐渐;以宾客 之礼相待
解释下面红色的字:
• ⑹.余闻之也久( • ⑺.从先人还家( • ⑻.受之天也(

语气词,不译
)
跟随)
• ⑼.卒之为众人( 承受 ) • ⑽.今夫不受之天( 最后 )

《伤仲永》赏析

《伤仲永》赏析

《伤仲永》赏析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伤仲永》赏析,一起来分享下吧。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宋朝人,字介甫,晚年号半山,.逝世后追谥号“文”,世人称其为王文公,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号临川先生,小字獾郎,晚年封荆国公,汉族,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区邓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现存有《王临川集》、《王安石临川集拾遗》。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王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

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

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他不仅政治上进行政革,并且积极推行北宋古文运动,强调为文须有补于世,所作散文雄健峭拔。

.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出身于临江军(今江西樟树),生活在地方官家庭,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

而且他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更增加了社会阅历,开阔了眼界,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对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

在他进入仕途地方官吏时,能够关心民生疾苦,多次上书建议兴利除弊,减轻人民负担。

由于较长时期接触了解社会现实,对北宋中期隐伏的社会危机有所认识,“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语文版七上语文《伤仲永》

语文版七上语文《伤仲永》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伤仲永》[学习导引]《伤仲永》是一篇文言文,本文借事说理,通过写一位天资聪颖的“神童”最终变为常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

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

议论部分指出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本文语言十分精当,如第一句话“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不到十个字就交待了仲永的藉贯、身份、姓名、家世。

接着,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仲永索求书具的迫切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聪明、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段中一“见”一“闻”一“问”,三个动词就交待了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注意掌握和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理解文章的大意;其次要反复朗读,仔细体会本文语言精当,用词准确的特点;再次要能从仲永的经历中悟出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勉励自己刻苦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典题例析]例题:细读下面文言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2)指物作诗立就.()(3)不能称.前时之闻()(4)稍稍..事言其父()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4.翻译下列句子。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王之涣。

本文通过对仲永的悲惨遭遇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教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才的尊重和珍惜,认识到社会不公对人才的摧残。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批判精神,激发对社会公正的思考。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如“伤仲永”的意义。

2.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中,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背景资料,介绍作者王之涣及其作品《伤仲永》。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思考“伤仲永”的含义。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教师辅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强调关键词语的读音。

3. 理解课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分析人物形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对仲永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如仲永的才华、遭遇和社会对待他的态度等。

5.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体会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中的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如何珍惜人才和对待社会不公。

初中语文伤仲永课件 精美

初中语文伤仲永课件 精美
很惭愧地告辞了。 千锤百炼
王安石作诗《泊船瓜洲》,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 南岸”,觉得不好,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 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换了十多个字,最后
才确定为“绿”字,即“春风又绿江南岸”。
创作背景
天圣三年(1025),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诗, 震动乡里。明道二年(1033),与方仲永同龄的王安石 跟随父亲回金溪探亲,在舅舅家遇见了方仲永。他请方 仲永作了几首诗,但他有些失望,因为“神童作家”并 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聪明。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省略句 省略宾语 “不使学”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不使 之学”;“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其”,可补充为“令其 作诗”。 省略主语 “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我”,可补充为“我 还自扬州”。 省略介词 “受之天”中“之”后省略“于”,可补充为 “受之于天”;“借旁近与之”中“借”后面省去了介词 “于”,可补充为“借于旁近与之”。 (3)倒装句
伤 仲 王
安 石
永 (
宋 代 )
简介
《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 文。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 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 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为例, 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 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 习对成才的重要性。这篇文章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目录
作 轶 创 原 文 文课 者 事 作 文 言 学后 简 典 背 翻 字 赏作 介 故 景 译 词 析业
作者简介
王 安 石 ( 1021 年 12 月 18 日 - 1086 年 5 月 21 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 人 。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 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 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 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 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 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 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 在文(学10上94,年王)安,石获具谥有“突文出”成,就故。世其称散王文文简公洁。峻切, 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 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 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 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 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

七年级语文下5《伤仲永》

七年级语文下5《伤仲永》

伤仲永的内容概述
故事情节
伤仲永讲述了一个名叫仲永的孩子的成长历程。仲永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能够吟诗作对、出口 成章。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缺乏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仲永的才华逐渐消失,最终沦为平庸之 辈。
主题思想
伤仲永的主题思想是关于天才与后天努力的关系。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一个人天生才华出众,但后天 的努力和培养同样重要。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才能保持和提高自己的才华和素质。同时,伤仲永 也揭示了社会对天才的过度关注和压力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伤仲永对后人的启示和影响
教育意义
伤仲永的故事成为警示后人的教 材,提醒人们重视教育的重要性, 避免重蹈覆辙。
人才观
伤仲永的故事促使人们反思人才 观,认识到人才的培养需要尊重 个性和自由发展。
文学创作
伤仲永对后世的文学家和诗人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他们创作 的重要灵感来源。
伤仲永的现实意义
教育改革
伤仲永
目录
• 伤仲永简介 • 伤仲永的文学手法 • 伤仲永的主题分析 • 伤仲永的影响和启示 • 总结与思考
01 伤仲永简介
伤仲永的背景和作者
背景
伤仲永的故事源于中国古代,讲述了一个名叫仲永的孩子的悲剧故事。仲永是 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但由于缺乏后天的培养和努力,最终沦为平庸之辈。
作者
伤仲永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王安石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改 革家,他的作品以思想深邃、文笔简练而著称。
作者通过对比仲永幼年时的天赋异禀和成年后的平庸无奇,突出了主题,使读者对主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象征手法
仲永的天赋异禀象征着人的先天条件,而他的平庸无奇则象征着后天教育和环境对人的影响,这种象征手法深化 了主题。

语文版语文初一七年级上册第23课《伤仲永

语文版语文初一七年级上册第23课《伤仲永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这颗种子种下以 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
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 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诧异了。“我 怕种下去会晒死。”那人回答说。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 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 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曰:“泯然众人矣。”
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 成为普通人了。
参考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 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 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 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 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 秀才看了。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 立即写好,诗的文章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 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的请他的 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 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 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才艺展示
注意读准字音、掌握节奏,把握语气。
揣摩下列句子的朗读语气。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惊叹语气
2、父利其然也。 3、不能称前时之闻。 4、泯然众人矣。
——愤怒语气 ——遗憾语气 ——痛心语气
伤 仲 永 隶属,附属
——王安不石曾,从来没有 索要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
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⒉“还自扬州”倒装句(状语后置),正确 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伤仲永》七年级语文

《伤仲永》七年级语文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 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 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 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学了《伤仲永》一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努力学习, 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
课后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补充,写到练笔本上。
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
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 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仰后场,对比鲜明,表 达了作者的婉惜之情;
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解,画龙点 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一 定要吸取方仲永的教训,珍惜 大好时光,只要懂得了“天才 出于勤奋“的道理,相信每位 同学都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收 获。
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 于人’仅指什么?
•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 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 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作业布置
1、以“读《伤仲永》有感”为题 ,写一 篇读后感。
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之二,正如作者 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是因为“其受于人 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2、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 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 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 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 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教案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1.1 设计依据1.1.1 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分析和审美能力。

1.1.2 教材分析:《伤仲永》是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文章,描绘了作者对已故好友仲永的深切怀念和悲痛之情。

1.1.3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但对古代诗词的情感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1.1.4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伤仲永》,让学生理解并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文章背景介绍2.1.1 作者简介: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与王维、孟浩然并称“王孟”。

2.1.2 诗词创作背景:作者为表达对已故好友仲永的怀念之情,以悲痛的心情创作了这首诗。

2.1.3 诗词意义:《伤仲永》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真挚的友情和对逝去朋友的深切怀念。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目标3.1.1 知识与技能:熟读并背诵《伤仲永》,了解作者王之涣及诗词的背景。

3.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分析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3.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友情、感恩他人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伤仲永》,了解作者王之涣及诗词的背景。

4.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珍惜友情、感恩他人,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理解并把握《伤仲永》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5.2 教学重点:熟读并背诵《伤仲永》,了解作者王之涣及诗词的背景。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学课件6.1.1 包含《伤仲永》全文、作者简介、背景资料等内容的课件。

6.1.2 利用图片、音乐等元素,营造有利于情感体会的教学氛围。

6.1.3 课件中的问题引导和思考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六、教学过程7.1 导入新课7.1.1 通过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感伤的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唱戏机atj2273bbin [单选]双盘法兰铸铁管常应用于()。A.室外给水工程B.室外排水工程C.水处理厂输送污水D.输送硫酸及碱类介质 [单选,A1型题]能透过血脑屏障而产生中枢抑制作用的成分是()A.小檗碱B.黄连碱C.四氢黄连碱D.药根碱E.甲基黄连碱 [单选]办理出国签证时要上交(),并填写签证表。A.护照B.出国申请批件C.有效证件D.对方国家邀请函 [名词解释]炎帝 [问答题,简答题]企业外部招聘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单选]纳税人在办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时,主管税务机关应提示纳税人()等事项。A、申请税控系统的流程。B、办理税务登记C、领购发票D、纳税申报 [单选]就显效和维持时间而言,拮抗肌松药的最佳组合是()A.依酚氯铵和胃长宁B.依酚氯铵和阿托品C.新斯的明和阿托品D.吡啶斯的明和阿托品E.以上均否 [单选]()是指企业的采购部门根据过去和许多供应商打交道的经验,选取供货企业,并订购过去采购的同类产业用品。A.修正重购B.直接重购C.新购D.间接重购 [单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规定,国务院公安部门规定的和,建设单位应当将消防设计文件报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审核。()A、大型的人员密集场所,其他建设工程B、大型的人员密集场所,其他特殊建设工程C、人员密集场所,其他建设工程D、人员密集场所,其他特殊建筑工程 [填空题]燃烧的三要素是(),()和着火源。 [单选]下列哪种抗原不是颗粒性抗原()A.金黄色葡萄球菌B.伤寒杆菌C.红细胞D.抗原包被的乳胶微粒E.细菌外毒素 [单选]男,60岁,主诉黏液血便,大便变细,钡灌肠显示直肠和乙状结肠充盈缺损,管腔不规则变窄,应考虑()A.溃疡性结肠炎B.阿米巴结肠炎C.Crohn病D.结肠癌E.肠结核 [问答题,简答题]GMP的中文名称是? [单选]多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共同的信访事项的,应当推选代表,代表人数不得超过()。A.3人B.5人C.8人D.10人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关于孤独症的治疗,错误的是()A.异常行为的改变和变更B.对孩子行为的宽容和理解C.特别能力的发现、培养和转化D.应用行为分析疗法是高强度的行为疗法E.采用以药物治疗为主、教育和训练为辅的办法 [单选]“统治阶级有统治阶级的道德,被统治阶级有被统治阶级的道德”。这名话说明了()A.道德的时代性B.道德的普遍性C.道德的阶级性D.道德的抽象性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小儿腹股沟斜疝发病的相关因素为()A.生后腹膜鞘状突未闭B.腹股沟区解剖结构薄弱C.剧烈哭闹等腹压增高因素D.小儿多仰卧,双髋屈曲,使腹肌松弛E.以上都是 [问答题,简答题]新建抄表段应注意哪些事项? [单选,A1型题]有大毒,而功专拔毒祛腐的药是()A.铅丹B.升药C.白矾D.硼砂E.朱砂 [单选]下列疾病是结肠癌的高危疾病的是()A.大肠息肉B.细菌性痢疾C.大肠结核D.阿米巴痢疾E.肠易激综合征 [单选]素描从广义上来讲指的是()的绘画。A、双色B、三色C、单色D、彩色 [单选]以下属于"编辑出版责任机制"中的"中期保障机制"的是()。A.坚持图书成批装订前的样书检查制度B.加强选题策划工作C.坚持图书书名页使用标准D.坚持重大选题备案制度 [单选]扬声器的设置应能保证从本层任何部位到最近一个扬声器的步行距离不超过(),且每个扬声器的额定功率一般不得小于3W。A.10mB.5mC.15mD.20m [多选]涂尔干认为社会事实具有的特点有()A.外在性B.客观性C.普遍性D.强制性 [单选]男,28岁,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年幼时有哮喘史,为禁忌的药物是()A.丙硫氧嘧啶B.甲巯咪唑(他巴唑)C.卡比马唑(甲亢平)D.甲状腺素制剂E.普萘洛尔(心得安) [填空题]决定花芽分化的首要因子是物质基础,即()的积累水平。 [单选]()是电路的三个组成部分。A.负载、导线和元件B.电源、插头和导线C.电气、导线和负载D.电源、负载和导线 [单选]承包方在承包期内将部分或全部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以一定条件转移给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外的他人经营农业,原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承租人向承包方交纳土地租金,被称为()。A.转包B.转让C.出租D.互换 [单选]在短时记忆中,把几个孤立的项目结合成一个有意义的单位来识记称为()A.组块B.编码C.项目D.容量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以下有关局部振动对机体可以引起的影响,其中错误的是()。A.手部肌肉萎缩B.上肢骨质疏松C.高频段听力下降D.周围毛细血管变形E.上肢手臂末梢神经障碍 [单选]下列哪项不符合辨别新感与伏邪的实际意义?()A.阐明温病初起不同发病类型B.区别病变的浅深轻重C.归纳病证的不同性质D.指示病机的传变趋向 [单选]“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之“清湿”是指()。A.湿邪B.风湿C.痰湿D.寒湿E.湿热 [单选]在拟定沿岸航线选择转向物标时,应尽量避免选择下列哪种物标()。A.立标B.平坦的岬角C.浮标D.B+C [填空题]受拉热轧光圆钢筋(HPB235)的末端应倒做()弯钩,其弯曲直径d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钩端应留有不小于钢筋直径3倍的直线段。 [单选]温经理所领导的团队根据组织目标确定了相应的发展目标——“到7月底,提高对问题的诊断能力”。这属于发展循环周期中的()阶段。A.明确发展要求B.同意发展目标C.选择发展方法D.评估其有效性 [单选]ISDN投入运行在()年代.A.70B.80C.90 [填空题]洗液用到出现()时就失去了去污能力,不能继续使用. [问答题,简答题]主变接线组别与冷却方式? [单选]不孕症中,女方因素占()A.40%B.50%C.60%D.70%E.80% [单选]甲公司本月销售情况如下(1)现款销售20台A产品,总售价80000元(不含增值税,下同)已入账(2)附有退货条件的销售2台B产品,总售价23000元已入账,退货期3个月,退货的可能性难以估计(3)需要安装的销售5台C产品,总售价30000元,款项尚未收取,安装工作属于销售业务的重要组成部 安装尚未完成。甲公司本月应确认的销售收入是元。A.80000B.140000C.163000D.18300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