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专题2微专题五影响气温的因素思维导图学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e0cd3763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03.png)
形制约;水乡聚落往往沿河分
丘陵山区 聚落多呈条带状 布和延伸,一方面可获得较好 我国南方的村落
的用水条件,另一方面水运交
通便利
平原
平原是城市聚落 发育的理想环境
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土壤 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
我国的城市多分布 在地势较低的第三 级阶梯上
聚落的 分布
山区和高原
一般气候寒冷, 城市多分布在山 间谷地中
(2)特殊情况:对环境或资源要求严格的工业,多建在山坡上 、山麓或者山洞里。如精密设备制造业有的选择在地下进行, 以保持恒温和防止各种震动的影响;我国大数据产业一方面考 虑散热降温,另一方面考虑安全,选择建在贵州的云贵高原上; 云贵高原地区,地势起伏大,平原面积小,为了保护生态环境, 发展工业梯田,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国一些国防工 业考虑到国防安全的需要,有的钻山进洞。
3.(2019年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吉林省珲春市(下图)是我国离海最近的内陆城市,辖区内的 聚落多沿河谷分布。
该市其他地区聚落很少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答案
地表坡度大;地势高,气温较低;水源相对不足;森林茂密;土 层较薄。(任答三点即可)
P86页对点集训: 读我国华北某地区等高线分布状况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a、b、c、d四处村落冬季采光较好、气温较高的 是( )。
有利:地势平坦。 不利:沿途多沼泽;跨越多条河流;多火山、地震,地质基础不稳固。
小结:
地形
自然地理环境 人文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环境
气候 水文 生物 土壤
聚落 交通 农业 工业
谢 谢观
PART 03
微专题3
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形
自然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环境
思维导图--高考地理-气温、降水、气候
![思维导图--高考地理-气温、降水、气候](https://img.taocdn.com/s3/m/d03dfdd82cc58bd63186bd77.png)
分布
地 中 海 气 候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部 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受副高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特点
成因
典型植物 葡萄、无花果、柑橘、橄榄、小麦 自然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思维导图——高考地理
分布
亚热带大陆东部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受冬夏季风的影响 柑橘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思维导图——高考地理
xiaycn
思维导图——高考地理
影响气温的因素
思维导图——高考地理
影响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的因素
思维导图——高考地理
保温作用在农业实践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高考地理
影响降水的因素
思维导图——高考地理
影响降水的因素
①暖流增湿,降水较多 ②寒流减湿,降水较少 深居内陆,大陆性强,降水少 ②位于沿海,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
10° ~25°之间大陆东部 全年高温,有雨旱两季
受冬夏季风的影响
典型植物 芒果、香蕉、荔枝 自然带 热带季雨林带
思维导图——高考地理
热 带 特点 沙 漠 成因 气 典型植物 候 自然带
分布
南北纬20°N~30°之间大陆中、西 部
全年高温少雨 全年 受副高和信风带控制
沙拐枣
热带荒漠带
思维导图——高考地理
亚 热 带 季 风 气 候
特点 成因 典型植物 自然带
思维导图——高考地理
分布
亚热带大陆东部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受冬夏季风的影响 柑橘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 热 带 季 风 气 候
特点 成因 典型植物 自然带
思维导图——高考地理
温 带 特点 海 洋 成因 性 气 典型植物 候 自然带
高考地理气候变化知识点与图解
![高考地理气候变化知识点与图解](https://img.taocdn.com/s3/m/65a50a59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a0.png)
高考地理气候变化知识点与图解一、气候变化的概念气候变化是指长时期内气候状态的变化。
不仅仅是简单的气温升降、降水增减,还包括气候系统中各种要素,如大气环流、海平面高度、冰川覆盖面积等的长期变化。
二、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1、温度变化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呈现上升趋势。
这种升温并非均匀分布,不同地区的升温幅度有所差异。
例如,高纬度地区的升温幅度往往大于低纬度地区。
2、降水变化全球降水格局发生改变,一些地区降水增多,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
干旱和洪涝等极端降水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也在增加。
3、海平面上升由于气温升高导致冰川和冰架融化,以及海水热膨胀,海平面在过去几十年中持续上升。
这对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带来了巨大威胁。
4、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包括热浪、寒潮、暴雨、飓风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加,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和破坏。
三、气候变化的原因1、自然原因(1)太阳活动太阳黑子、耀斑等活动的强弱变化,会影响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量,从而对地球气候产生一定影响。
(2)火山活动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会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火山灰和气体,这些物质可以阻挡太阳辐射,导致短期内气温下降。
2、人为原因(1)温室气体排放人类活动,如燃烧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砍伐森林、工业生产等,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CO₂)、甲烷(CH₄)、氧化亚氮(N₂O)等。
这些气体能够吸收地面辐射,并将热量重新辐射回地面,导致地球气温升高,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
(2)土地利用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耕地、森林被转为城市建设用地,改变了地表的反照率和水分循环,影响了局部气候。
四、气候变化的影响1、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导致许多物种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一些物种可能无法适应新的环境条件而灭绝,从而降低了生物多样性。
(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损例如,森林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考中图版高中地理一轮专题复习规范答题满分系列之2气候特征类课件(共27页)
![高考中图版高中地理一轮专题复习规范答题满分系列之2气候特征类课件(共27页)](https://img.taocdn.com/s3/m/5a4e856d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c9.png)
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思维建模 规范答题
谷地或盆地 地形封闭→不易散热,气温_高__于__地势开阔、平坦地区
背风坡
背风坡→气流_下__沉__→气温_升__高__
【解析】干热气候主要与干热河谷有关,即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水汽不易凝结, 降水少。 答案:宾川县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 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且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导致热(气温高),同时不易形成 降水,导致干(降水少)。
答案:(1)地中海气候 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2)南回归线横贯澳大利亚中部,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旱少雨;西澳大 利亚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东部大分水岭紧邻太平洋沿岸,削弱了东南信风带 来的海洋水汽的影响。 (3)1月:澳大利亚大陆夏季比海洋升温快,形成低压中心;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 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为西北风;来自海洋的西北风比较湿润。 7月:澳大利亚大陆冬季比海洋降温快,形成高压中心;处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 从内陆吹来的东南风相对干燥。
2.(2021·太原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地球上除了热带雨林,还有温带雨林。图1中的W岛是世界温带雨林主要分
布地区之一,雨林中植被茂密,但树种单一,冷杉、云杉等高大的针叶树种占绝 对优势。只有在树木相对稀少的局部地带才能见到低矮的阔叶植物,这是温带 雨林与热带雨林最大的不同。云杉和冷杉颜色暗绿,树冠浓密,透光量很小,林 中阴暗潮湿,地衣、苔藓随处可见。图2示意W岛温带雨林局部景观。W岛东西 部环境差异明显。冬季岛上平均气温2~4 ℃,西部可达5 ℃。降水量西部沿 海为2 000~3 000 mm,东部沿海只有600~800 mm。
最低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低,低温持续时间长,导致积雪时间长,积雪厚度 大;图中显示,牙克石市位于内蒙古高原,地势起伏小,容易积雪,因此积雪厚度 大;材料信息表明,素有“中国森林工业之都”的美誉,具有“林海雪原”的景 观,表明牙克石市森林茂密,积雪融化较慢,因此积雪厚度大。第(3)题,冬季积 雪覆盖,使得寒冷气流不能直接影响地表,而且使得地面能量很难散失,因此对 地表起保温作用,保护林木根系,有利于林木生长;春季时,气温回升,积雪融化, 积雪融水渗入土壤,改善土壤的水分条件,从而促进森林生长。因此“雪原” 造就了“林海”。第(4)题,若冬季降雪过多,树冠上积雪厚度过大,会压断
高中地理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重点归纳!
![高中地理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重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f80b82aad5bbfd0a78567333.png)
由于太阳辐射间接影响大气的“体温”,地面辐射直接影响大气的“体温”,大气逆辐射又补偿部分损失的热量,因此影响大气“体温”的因素非常多,主要有纬度位置、大气自身条件(大气环流、天气状况、大气透明度等)、下垫面(海陆位置、洋流、地势的高低及山脉的走向和坡向、不同地表的反射率与比热容等)和人类活动(通过改变下垫面影响气温)等。
1.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影响气温的因素很多,抓住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关键,下面以欧洲一月等温线分布图为例简要分析。
(1)图中等温线的数值向北减小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规律:一般来说,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原因: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接收的太阳辐射越少,气温越低;一月的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短,接收太阳辐射的时间越短,气温越低。
风成湖:多见于沙漠地区,因沙漠中沙丘间的洼地低于潜水面,地下水出露形成湖泊。
海成湖:海成湖原系海湾,后湾口处由于泥沙沉积而将海湾与海洋分隔开形成湖泊。
(2)图中同纬度地区,陆地的气温低于海洋主要影响因素:海陆位置。
规律:同纬度,冬季陆地的气温低于海洋,夏季陆地的气温高于海洋。
原因: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陆地的气温降得快,海洋的气温降得慢。
(3)图中甲处的气温比同纬度东侧地区高主要影响因素:大气环流。
规律:从低纬来的气流增温,从高纬来的气流降温。
原因:图示区域主要位于西风带,从低纬来的西南风对甲处的影响大于同纬度东侧地区,因此甲处气温偏高。
(4)乙处等温线向北凸主要影响因素:洋流。
规律:暖流增温,寒流降温。
同纬度地区,暖流流经的海域气温高。
原因:乙处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有增温作用,因此乙处比东西两侧(同纬度)的气温高。
(5)丙处等温线呈东北—西南走向,且西侧的温差大主要影响因素:山脉的走向与坡度规律:山脉的走向决定了等温线的走向,山脉两侧的等温线越密集,则坡度越大。
原因:丙处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该山脉的西侧坡度大,等温线较密集。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讲 大气环流与气候 第17课时 影响气候的因素教学案(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讲 大气环流与气候 第17课时 影响气候的因素教学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723952fce2f0066f433221d.png)
〖第17课时影响气候的因素〗之小船创作(1)造成A、B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01纬度。
太阳辐射的□02纬度分布不均,造成不同纬度□03气温差异,形成不同的气候带。
(2)C、D两地纬度位置相同,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04大气环流。
C地受□05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D 地受□06季风环流控制。
(3)E地气温较低,主要与□07地形有关。
(4)F地降水稀少,主要原因是□08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5)与同纬度大陆西岸相比,G地冬季气温很低,主要影响因素是□09盛行风、洋流。
考点二十一影响气候的因素(2016·上海高考)北美各类气候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诸要素密切相关。
读图回答问题。
据图综合分析相关自然地理要素对A、B、C三类气候形成的影响。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1)A气候分布于北纬□0140°~60°大陆□02西岸;B气候分布于北纬□0330°~40°大陆□04西岸;C气候分布范围□05最广,主要分布在□06内陆地区。
(1)北美以□10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属于□11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属于□12地中海气候。
(2)北美西部地区有高大□07山脉;大致北纬45°以北受□08暖流影响,北纬45°以南受□09寒流影响。
(2)影响气候的因素有□13纬度、大气环流、海陆因素、地形、洋流等。
答案A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于北美西部沿海的北部地区。
这里位于温带,常年受西风带影响,高大山系紧逼西海岸,西风带影响主要局限于高大山系西侧的狭长平原地带,加之沿岸暖流增温增湿作用,导致该地带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B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北美西部沿海地区中部。
这里位于亚热带,冬季受到西风带影响,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形为狭长平原,位于高山的迎风坡,呈现为地中海气候。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微专题 气温特征与成因(19张PPT)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微专题 气温特征与成因(1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97c8236a31126edb6e1a101d.png)
乙(36°54′N) 4.7 25.7
甲城比乙城冬季气温高,夏季气温低,试解释其原因。(4分)
冬季:甲城有高大山脉的阻挡,受北冰洋的寒冷空气影响 较弱,气温较高(2分)。 夏季:甲城受寒流影响,气温较低(2分)。
19
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季则相反。
世界1月平均气温图
9
2.气温的空间分布
气温的垂直分布:
10
气温空间分布一般规律
纬度分布规律: 全球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逐渐降低。 海陆分布规律: 同一纬度上,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 垂直分布规律: 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
16
探究: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
图文资料,完成要求。
与成都相比,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8分) 纬度较低,气温较高;(2分) 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2分); 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
17
沉过程中增温。(2分)
A
纬度(太阳辐射)
气
B
13
活学活用
下图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简述130°经线以东地区气温分 布的显著特点。(6分)
气温由东南向西北(或由南 向北)递减(2分), 单位距离气温差沿海大于内 陆(或东南部大于西北部) (2分), 低温中心位于图示区域的东 北角(2分)
14
微专题 气温成因分析
15
学习目标
结合案例,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
5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气温的时间变化
读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右图), 描述该地气温年变化特点。
夏季高温,冬季寒冷 气温年较差大
6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气候分布微专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气候分布微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d43f01e5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be.png)
备考目标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 带对气候 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 。
【素养要求】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力 人地协调观 区域认知
【高考评价要求】
“考什么”——四层
:“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
“怎么考”——四翼
襟短衣和裤筒较宽大的长裤,外出时打“绑腿”。
图示信息: 区域位置
构思维:地形起伏大、气候湿热、植被茂盛
地形
短衣和宽松长裤便于散热
可减轻雨水打湿裤腿。
打“绑腿”利于
在山间及林中行走
防蚊虫、蛇等叮咬冬季防寒保暖
图示区域以山地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属亚
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植被茂密);穿着
根据图文资料,分析图示区域地形和 短衣和宽松长裤便于散热(可减轻酷暑高温带来
:“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学习提示】在区域图、气候资料统计图等背景资料创设的 下,分
析 气候特征、差异、成因以及对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 。从生
态文明建设的角度,理解人与自然的关候资料统计图、景观
图等背景资料,分析区域气候
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与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大致与太阳
直射点的移动一致 的过程性思维
学习任务
文字信息
苗族服饰及其着装习惯深受所生活区域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
的影响。下图为我国苗族聚居区之一。该区域苗族男子日常多穿着对
襟短衣和裤筒较宽大的长裤,外出时打“绑腿”。
图示信息: 区域位置
地形
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形起伏较大;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植被覆盖率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气温与降水(共56张PPT)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气温与降水(共5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014ded5a0116c175e0e4823.png)
⑤洋流:寒暖流交汇处等温线密集。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高 考地理 一轮复 习:气 温与降 水(共5 6张PPT )
2、等温线的走向及影响因素
①等温线走向与纬线平行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根据等温线判断南北半球:等温线数值向北递减为北半球, 向南递减为南半球。
②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 影响因素:受海洋影响程度不同
规律5 同纬度暖流流经的海区气温高于寒流流经的海区。 受洋流的影响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高 考地理 一轮复 习:气 温与降 水(共5 6张PPT )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高 考地理 一轮复 习:气 温与降 水(共5 6张PPT )
2、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①纬度: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②海陆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③地形:地势高低、山脉走向、不同地形对气温都有影响 ④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⑤大气环流:天气状况,阴雨或晴朗; 冷空气降温;暖空气增温 ⑥人类活动 :通过改变下垫面,如城市热岛
③下垫面性质:陆地 > 海洋;裸地 > 林地;砂土地>粘土 地等。
④地形:小尺度地形区,低凹地(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 差大于平地,平地大于凸地(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
⑤地势:海拔越高,气温日较差越大。
⑥天气状况: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
2、气温的年变化
(1)气温年较差及其特点
北半球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高 考地理 一轮复 习:气 温与降 水(共5 6张PPT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检测气候类型的判读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检测气候类型的判读](https://img.taocdn.com/s3/m/cde6105c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84.png)
全球气候改变和气候类型的判读一、选择题植物对气候的反应最为敏感,孢粉(孢粉是孢子和花粉的简称)因其体积小、质量轻、产量大、易保存等特点,成为了解古气候的重要媒介。
如图为距今240万年以来华北地区某地地层四类植物孢粉带图谱。
据此完成1~3题。
1.在孢粉带Ⅰ中发觉大量松属类花粉,则孢粉带Ⅰ时期该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是() A.常绿阔叶林—硬叶阔叶林B.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C.针阔混交林—草原D.落叶阔叶林2.图中能够反映该地区气候寒冷干旱的是()A.孢粉带ⅠB.孢粉带ⅡC.孢粉带ⅢD.孢粉带Ⅳ3.在孢粉带Ⅲb中发觉了大量的现仅存于高海拔山地的云杉(乔木)花粉,说明孢粉带Ⅲb时期该地区气候()A.暖和干旱B.暖和潮湿C.寒冷干旱D.寒冷潮湿解析:1.C 2.B 3.D第1题,读图可知,孢粉带Ⅰ时期该地区以草本植物和乔木植物花粉为主,其含量分别超过50%和40%,同时,该孢粉带中还有大量的松属类花粉,而松属于针叶林植被,故说明此时期该地区植被多为针阔混交林和草类植物,主要的植被类型是针阔混交林—草原。
第2题,乔木多为生长在暖和潮湿气候下的木本植物,灌木多为半旱生植物,草本为旱生植物,蕨类多属湿生或水生植物。
读图可知,距今240万年以来该地区在孢粉带Ⅱ中草本植物孢粉含量比其他孢粉带高,蕨类植物孢粉含量较其他孢粉带偏低,说明该孢粉带所在的时期气候寒冷干旱,地表以耐旱的草本植物为主。
第3题,云杉是湿冷气候环境下的典型乔木植被类型,现在仅分布于高海拔的山地林带(指示气温低而湿度大的环境)。
读图可知,孢粉带Ⅲb地层中的乔木类、灌木类花粉含量都偏高,蕨类花粉含量也相对增多,说明此时期大气湿度较大,相宜于乔灌木、蕨类的生长;同时,该地层中发觉大量的云杉花粉,进一步说明孢粉带Ⅲb沉积地层时期气候寒冷潮湿。
(2019·上海高考)气候异样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它严峻威逼与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生活。
据此回答4~5题。
推荐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专题2微专题五影响气温的因素思维导图学案
![推荐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专题2微专题五影响气温的因素思维导图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3a27e8a1c7aa00b52acb68.png)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专题2微专题五影响气温的因素思维导
图学案
1、影响气温的因素
2、影响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的因素
(四川省内江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充足,气温较低时,大气中的水汽容易饱和凝结形成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使地面水平能见度降低,这种天气现象就是雾。
2017年12月13日到14日南京市出现一次特殊的双层浓雾天气现象。
下图为此次浓雾出现前后不同高度气温随时间的变化(斜线柱表示2点前后雾的高度)。
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时间内,地面最低气温约为
A.﹣0.5℃B.0.5℃ C.4.5℃
D.5.5℃
2.据图推测,上层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地面气流上升,水汽冷却凝结而成 B.大气逆辐射强,水汽冷却凝结
C.弱冷空气侵入,水汽冷却凝结而成 D.地面辐射冷却带动上层大气降温
3.两点钟后,上层雾和下层雾的变化应是
A.上层雾上升,下层雾浓度变小B.上层雾下沉,下层雾浓度增大
C.上层雾上升,下层雾浓度增大D.上层雾下沉,下层雾浓度变小
4.[2013·课标Ⅰ,36(1)、(2),1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专题2微专题四大气环境之形成气候的因素思维导图学案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专题2微专题四大气环境之形成气候的因素思维导图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f74c6d580216fc700afdcb.png)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专题2微专题四大气环境之形成气候的因素思维导图学案1、全球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的形成2、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对气候的影响(同时重点注意对澳大利亚西北部气候的影响)1.(2014·海南地理)甲地(位置见下图)气温年较差较小,5~8月降水稀少。
据此完成(1)~(2)题。
(1)甲地气温年较差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纬度较低 C.距海较远 D.植被较好(2)甲地5~8月降水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A.处在盛行西风的背风坡 B.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C.受干燥的东北信风影响 D.受高纬干冷气流影响2、(2015·海南地理,2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茶树为常绿阔叶树,主要分布在气候湿热的热带、亚热带的山地、丘陵地区。
而位于44°N附近的俄罗斯索契栽培茶树有数百年历史。
下图示意索契的位置。
分析索契适宜茶树生长的水热条件的成因。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第3题。
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
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3、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气候类型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2.气候的描述技巧(1)描述气候特征一般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对气温和降水两要素分别进行描述。
①描述气温要指出冬夏气温的高低、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常用词有炎热或凉爽,寒冷或温和。
②描述降水要指出冬夏降水的多少、年降水量的大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常用的词有多雨或少雨、湿润或干燥以及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小。
(2)描述气候分布抓住两个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例如: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等。
2019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专题2微专题五影响气温的因素思维导图学案20180820460
![2019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专题2微专题五影响气温的因素思维导图学案20180820460](https://img.taocdn.com/s3/m/f67a3348a98271fe910ef994.png)
微专题五:影响气温的因素1、影响气温的因素2、影响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的因素(四川省内江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充足,气温较低时,大气中的水汽容易饱和凝结形成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使地面水平能见度降低,这种天气现象就是雾。
2017年12月13日到14日南京市出现一次特殊的双层浓雾天气现象。
下图为此次浓雾出现前后不同高度气温随时间的变化(斜线柱表示2点前后雾的高度)。
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时间内,地面最低气温约为A.﹣0.5℃B.0.5℃ C.4.5℃D.5.5℃2.据图推测,上层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地面气流上升,水汽冷却凝结而成 B.大气逆辐射强,水汽冷却凝结C.弱冷空气侵入,水汽冷却凝结而成 D.地面辐射冷却带动上层大气降温3.两点钟后,上层雾和下层雾的变化应是A.上层雾上升,下层雾浓度变小B.上层雾下沉,下层雾浓度增大C.上层雾上升,下层雾浓度增大D.上层雾下沉,下层雾浓度变小4.[2013·课标Ⅰ,36(1)、(2),1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 ℃(昆明为7.7 ℃,成都为5.5 ℃),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
图1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2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8分)(2)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
(6分)5、(2017·河北衡水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温哥华位于太平洋东岸,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宜人,是全加拿大冬季最暖和的城市,1月平均气温为3℃,7月平均气温为17℃。
温哥华局部山地年降水量在2 000 mm左右,降水40%以上集中在冬季。
本区夏季常吹西北风,而冬季多刮西南风。
(1)描述7月等温线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分析温哥华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的主要自然原因。
高考复习资料地理第一轮复习学法指导(共30张PPT)
![高考复习资料地理第一轮复习学法指导(共3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66375d4af45b307e9719705.png)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 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 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 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 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 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 实验等。
(6)原理图的判读。要联系地理原理进行分析、 推理。此外对各种各样示意图,如表达地域联系 的、生态系统的、因果关系的,甚至各种景观图、 漫画等,都要善于从图形中找出已知的地理现象 或原理等具有解题价值的信息,结合题目准确判 断图形知识方向,然后采用简练、准确的地理语 言进行表达或作图。
高考考核目标和要求
100吨?
天津——北京
知识:大气环流的理解与应用
图2为45ºN附 近某区域的遥 感影像,其中 深色部分为植
被色覆 部盖分区为,高浅 原海 荒漠区;终年 西
冰雪覆盖的山 峰海拔3424 米,距海约 180千米.读图 2,完成4~6 题。
10 20km N
东 图2
5.该区域位于 D A.亚欧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 B.亚欧大陆大西洋沿岸地区 C.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 D.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
非选择题的解题要领
非选择题通常是以图形出现的综合试题, 并包含了填充、填图、绘制简图、读图分 析、综合分析等几种类型。近年来还出现 了材料分析题,图文结合,对考生能力要 求高。做这类题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 手:
(1)审题,这是做题成功的关键。仔细阅读图表资料与文 字资料,找出关键词,挖掘材料中有价值的信息,从总体上 把握图示的内容、题目的总要求,判断所涉及的是那方面的 地理知识。
2019届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优化探究课件:第1部分 第3章 微专题强化2 气温
![2019届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优化探究课件:第1部分 第3章 微专题强化2 气温](https://img.taocdn.com/s3/m/0858be77af1ffc4ffe47ac78.png)
海陆位置
气温特征影响因素 大气环流 年较差小;
常考分析语句 ①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全年温和,气温
②接近冬季风源地,气温低
①地势高,气温低; ②地势较高,有利于冷空气的积聚; 地形 ③阳坡高,阴坡低; ④山间河谷盆地,地势相对较低,气流
多下沉,气温较高;
⑤山地对冷空气的阻挡,冬季气温较高
气温特征影响因素
原因 A、B、C 同 纬度,B 地
影响因素
夏季气温高 海陆分布(海 于 A、C 两 陆热力性质 地,冬季气 的差异) 温低于 A、 C 两地
等温线走向 与等高线平行(与山 脉走向、高原边缘平 行) 暖流流经海区向高 纬方向凸出;寒流流 经海区向低纬方向 凸出
示意图
原因 等温线延伸 到高地,急 转弯曲
答案:B
(2017· 泰安质检)下图为黄河某支流流域年均气温分布示意图, 该支流上已经建设了多个水电站,实现了梯级开发。读图,回 答 2~3 题。
2.影响图中年均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C.地形地势 B.大气环流 D.海陆位置
)
3.根据图上信息推断,该支流上可建水电站数量最多的河段 可能是( )
)
6.图中 R 河的汛期可能出现在( A . 3~ 5 月 B.6~8 月 C.9~11 月 D.12 月至次年 2 月
解析:第 4 题,根据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南美洲。①地位于 1 月份闭合等温线内部, 在①地北侧(纬度低的区域)应该有一条 28 ℃等温线,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规律可以推断, ①地 1 月份温度的范围是 20 ℃~24 ℃; 再根据图中 7 月份等 温线的分布可推知,①地 7 月份温度的范围是 8 ℃~12 ℃。 由此可以计算出,①地 1 月、7 月的温差范围是 8 ℃~16 ℃, 可能为 12 ℃。第 5 题,由图中河流分布可知,②地位于河谷 地区,由于河谷地势低,冬季气温高于同纬度两侧地区,等温 线向温度低的南部凸出,故 C 项正确。第 6 题,由图中经纬度 可知,该地位于南美洲东南部,R 河为巴拉那河,流域内以亚 热带湿润气候为主,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汛期出现在当地夏 答案:4.B 5.C 6.D 季,即 12 月至次年 2 月。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5讲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学案新人教版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5讲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学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fc0df5b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4f.png)
第5讲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必备知识知识体系学科素养1.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作用。
2.大气垂直分层的划分依据。
3.对流层和平流层的特点及成因。
4.各层大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综合思维:结合大气成分的主要作用,分析各个分层的温度变化及其原因。
2.区域认知:结合材料,说明不同地区对流层厚度的差异及其原因。
3.人地协调观:结合材料,说明大气组成和大气分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一、大气的组成 1.干洁空气(1)氧: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2)氮: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3)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4)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2.水汽和杂质(1)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同时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2)大气中的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1)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使大气中臭氧减少。
(2)城市中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比较密集,使大气中的杂质增多。
(3)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依据:大气从地面向上的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
2.各层特征比较垂直分层气温特点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关系对流层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顶部气温降至-60 ℃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平流层随高度升高而升高上部热,下部冷,不易形成对流,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适合航空飞行高层大气随高度升高先下降后上升—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拓展大气成分的时空变化成分变化特点二氧化碳大致夏季较少,冬季较多;乡村较少,城市较多,重工业发达的城市更多杂质一般说来,陆地多于海洋,城市多于乡村,冬春季节多于夏秋季节水汽因海陆位置、纬度、地势而有差异,大致低纬度地区多于高纬度地区,海洋多于陆地影响对流层厚度的主要因素是地面温度,地面温度越高,对流层越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专题五:影响气温的因素1、影响气温的因素
2、影响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的因素
(四川省内江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充足,气温较低时,大气中的水汽容易饱和凝结形成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使地面水平能见度降低,这种天气现象就是雾。
2017年12月13日到14日南京市出现一次特殊的双层浓雾天气现象。
下图为此次浓雾出现前后不同高度气温随时间的变化(斜线柱表示2点前后雾的高度)。
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时间内,地面最低气温约为
A.﹣0.5℃ B.0.5℃ C.4.5℃D.5.5℃
2.据图推测,上层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地面气流上升,水汽冷却凝结而成 B.大气逆辐射强,水汽冷却凝结C.弱冷空气侵入,水汽冷却凝结而成 D.地面辐射冷却带动上层大气降温3.两点钟后,上层雾和下层雾的变化应是
A.上层雾上升,下层雾浓度变小B.上层雾下沉,下层雾浓度增大
C.上层雾上升,下层雾浓度增大D.上层雾下沉,下层雾浓度变小
4.[2013·课标Ⅰ,36(1)、(2),1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 ℃(昆明为7.7 ℃,成都为5.5 ℃),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
图1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2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8分)
(2)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
(6分)
5、(2017·河北衡水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温哥华位于太平洋东岸,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宜人,是全加拿大冬季最暖和的城市,1月平均气温为3℃,7月平均气温为17℃。
温哥华局部山地年降水量在2 000 mm左右,降水40%以上集中在冬季。
本区夏季常吹西北风,而冬季多刮西南风。
(1)描述7月等温线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分析温哥华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的主要自然原因。
(2017·山东潍坊一模)地膜覆盖是一种现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湿、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
结合下图,完成6~7题。
6.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
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减弱了地面辐射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7.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影响气温的因素及等温线的判读
1.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分析
(1)分析太阳辐射状况:主要分析纬度位置、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
低纬度气温高,夏季气温高;受其影响,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2)分析大气自身条件:主要分析天气状况、大气透明度等。
晴天,空气稀薄,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日较差大。
此外,大气环流通过对热量的输送和对降水的影响,也会导致气温的变化。
(3)分析下垫面:海洋比热容大,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小,较同纬度陆地白天、夏季温度低;暖流增温,寒流降温;地势高低、山脉走向和坡向等对气温都有影响;不同地表的反射率差别很大,如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极高,导致地表气温低。
(4)分析人类活动:通过改变下垫面条件,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排放温室气体和废热等影响气温。
2.等温线弯曲与闭合的成因分析
(1)等温线弯曲的成因分析
①陆地上一般考虑山脉或谷地。
等温线穿过山地时一般向气温高的方向凸出,穿过谷地时,一般向气温低的方向凸出。
②海洋上一般考虑洋流。
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③等温线的弯曲还可能与海陆分布有关。
1月份同纬度的陆地等温线向南凸,海洋上向北凸;7月份,同纬度的陆地上等温线向北凸,海洋上向南凸。
(即“一陆南,七陆北;一海北,七海南”)。
(2)等温线闭合的成因分析(高、低温中心)
①低温中心:低温中心一般与地形有关,山地一般为低温中心;纬度较高的盆地在冬季时也往往成为低温中心,纬度较高的山脉冬季风的迎风坡也往往成为低温中心。
②高温中心:一般地势较低的盆地往往成为高温中心;城市也往往是高温中心(热岛效应)。
1、A 雾的形成条件是有逆温现象,图示时间内,2点后出现浓雾。
根据气温等值线的递
变规律,出现逆温现象后,地面最低气温值应位于8点附近的地面,温度范围约为-1℃-0℃,可能是0.5℃,A对。
B、C、D错。
2、C 据图推测,上层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弱冷空气侵入,水汽冷却凝结而成,属于平
流雾,C对。
地面气流上升,水汽冷却凝结而成,易形成降雨,不是雾,A错。
大气逆辐射强,地面降温慢,水汽不易凝结,B错。
地面辐射冷却带动上层大气降温属于辐射雾,从地面开始出现,D错。
3、B 上层才是冷空气侵入形成的平流雾,随着冷空气下沉,两点钟后,应是上层雾下
沉,A、C错。
上层雾和下层雾叠加到一起,下层雾浓度增大,B对,D错。
点睛:雾的形成条件是有逆温现象,根据气温等值线的递变规律,判断出现逆温现象后,地面的温度范围。
上层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弱冷空气侵入,水汽冷却凝结而成,属于平流雾。
冷空气下沉,两点钟后,应是上层雾下沉,与下层雾叠加。
4、(1)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
(2)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
5、(1)温带海洋性气候。
原因:该地西侧受北太平洋暖流影响,增温增湿;冬季,西南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暖湿气流;位于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丰富
(2)冬季是高压中心位于本区的南方,受其影响风自南向北吹,并在地转偏向力(右偏)的作用下偏转成西南风;夏季时高压中心北移至本地西侧,而陆地上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响陆地,同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西北风。
6、A 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的效应
7、C 果树下进行地膜覆盖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效率,而且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