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合集下载

临床检验结果案例解析

临床检验结果案例解析

临床检验结果案例解析
临床检验结果案例解析:
案例一:血常规检查
患者:男性,45岁,因发热、咳嗽就诊。

检验结果: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淋巴细胞比例降低。

解析:根据检验结果,患者存在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

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是机体对细菌感染的常见反应。

淋巴细胞比例降低可能与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有关。

案例二:尿常规检查
患者:女性,28岁,因尿频、尿急、尿痛就诊。

检验结果:尿液浑浊,白细胞计数升高,蛋白质阳性。

解析:根据检验结果,患者可能患有尿路感染。

尿液浑浊、白细胞计数升高是尿路感染的常见表现。

蛋白质阳性可能表明患者同时存在肾脏损伤或尿路感染导致的一过性蛋白尿。

案例三:生化检查
患者:男性,58岁,因食欲不振、乏力就诊。

检验结果: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总胆红素升高,血糖升高。

解析:根据检验结果,患者可能存在肝功能异常和糖尿病。

ALT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总胆红素升高可能表明存在黄疸或肝功能异常。

血糖升高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建议患者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案例四:免疫学检查
患者:女性,35岁,因反复口腔溃疡就诊。

检验结果:抗核抗体(ANA)阳性,抗SSA抗体阳性。

解析:根据检验结果,患者可能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等。

ANA和抗SSA抗体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常见抗体,阳性结果表明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体。

建议患者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血常规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验项目,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各项指标,可以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初步评估和诊断。

它是一种简单、快速且有效的检查手段,可以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血常规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指标: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浓度、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计数(PLC)和血小板体积(MPV)。

这些指标在不同的疾病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变化,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可以推断出可能存在的疾病类型和程度。

首先,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和血小板计数(PLC)是血常规中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指标。

红细胞计数可以反映机体供氧能力和贫血状况,偏高可能与肺、肾脏和骨髓等疾病有关;偏低则可能提示贫血或出血的情况。

白细胞计数可以判断机体的免疫功能和炎症程度,偏高可能表示有感染或炎症存在;偏低则可能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的问题。

血小板计数可以评估凝血功能,偏高可能表示有出血倾向;偏低则可能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情况。

血常规中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血红蛋白(Hb)浓度,它反映了血液中携氧能力的强弱。

正常的血红蛋白浓度范围因性别和年龄而异,偏高可能提示脱水或肺部疾病的存在;偏低则可能表示贫血的情况。

红细胞压积(Hct)是血液中红细胞所占的比例,它可以与血红蛋白浓度互相印证,从而更准确地判断贫血的种类和程度。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对红细胞的进一步分析。

平均红细胞体积反映了红细胞的大小,可以帮助判断贫血的原因之一;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表示平均每个红细胞携带的氧气量,可以判定贫血的类型;红细胞分布宽度则表示红细胞体积的变异性,偏高可能与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有关。

最后,血小板体积(MPV)是对血小板的分析,可以判断其活性和功能状态。

156例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对比分析

156例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对比分析

156例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对比分析血常规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可以评估一个人的整体健康状况。

在这份报告中,我们对156例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我们研究了不同性别的血常规结果。

在156例中,男性占68%,女性占32%。

我们发现,在血红蛋白(Hb)这一指标上,男性的平均值为142g/L,女性的平均值为137g/L。

这表明男性的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女性。

而在白细胞计数(WBC)方面,男性的平均值为7.5×10^9/L,女性的平均值为7.8×10^9/L。

白细胞计数在两个性别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我们研究了不同年龄组的血常规结果。

我们将参与研究的人群分为三个年龄组:20岁以下,20-40岁和40岁以上。

在血小板计数(PLT)这一指标上,不同年龄组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20岁以下的人群平均血小板计数为198×10^9/L,20-40岁人群平均值为200×10^9/L,40岁以上人群平均值为206×10^9/L。

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小板计数有所增加。

我们还对156例血常规结果的异常情况进行了统计。

在这些结果中,有15%的人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围,这可能意味着贫血的存在。

有10%的人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是由于感染或炎症引起的。

而血小板计数异常的情况较少,只有5%的人血小板计数高于正常范围。

这可能与血液凝固功能的异常相关。

我们分析了156例血常规结果与其他临床指标的关联。

我们发现,血红蛋白水平与红细胞计数(RBC)和红细胞平均容量(MCV)呈正相关,与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呈负相关。

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呈正相关,与淋巴细胞计数(LYMPH)呈负相关。

血小板计数与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呈正相关。

这份报告对156例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包括性别、年龄、异常情况和其他临床指标的关联。

这些结果有助于了解血常规的一般情况,并为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精确性分析

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精确性分析

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精确性分析血常规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验方法,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液成分来评估其健康状况。

血常规可以提供关于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重要信息,对于诊断疾病和监测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仪器精度、标本采集和处理、质控措施等方面分析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一、仪器精度血常规检验通常由自动血液分析仪器进行,仪器的精度对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血常规仪器有西门子、贝克曼库尔特、迈瑞等品牌,这些仪器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标定,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

由于仪器的使用寿命、维护保养等原因,仪器的精度并非永远不变的。

定期的仪器校准和质量控制是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精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二、标本采集和处理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正确的标本采集和处理是确保检验结果可靠性和精确性的关键。

标本采集时需要使用无菌的采血针和采血管,避免空气污染和外界微生物的干扰。

正确的采血技巧和采血量也对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产生影响。

采血后,标本的保存和处理也需要谨慎,避免标本受到温度、湿度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只有在严格遵守标本采集和处理的规范操作流程下,才能得到可靠和精确的检验结果。

三、质控措施为了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实验室通常会采取一系列的质控措施。

首先是日常的内部质控,实验室人员需要定期对仪器进行日常的质控检测,检验结果要符合标准要求。

其次是外部质控,实验室需要参加国家相关机构组织的外部质控活动,以检验结果和其他实验室进行对比,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室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实验室的操作流程、仪器的维护保养等进行管理和监督,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四、结论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仪器的精度、标本的采集和处理、质控措施是保证检验结果可靠性和精确性的关键因素。

检验科临床实例分析与讨论

检验科临床实例分析与讨论

检验科临床实例分析与讨论引言: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检验科的快速发展,临床实例分析已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方法。

通过对临床病例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提高医生的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本文将以几个典型的检验科临床实例为例,展开讨论和分析,并就其中涉及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I. 血常规检查实例分析血常规检查是临床医生经常使用的一项常规检查,可以提供患者的血液细胞计数和形态学特征。

以下是一个实际的临床实例:患者X,女性,36岁,主要症状为乏力和头晕,经验久治不愈。

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计数(RBC)明显降低,而白细胞计数(WBC)和血小板计数(PLT)正常。

根据这些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该患者可能患有贫血症。

针对这个实例,我们可以进一步进行分析和讨论。

首先,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血液学检查,以确定贫血的类型。

其次,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进行相关的疾病筛查,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最后,根据详细的检查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II. 生化指标分析实例生化指标检查是评估患者的生理功能和疾病风险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生化指标分析实例:患者Y,男性,42岁,主要症状为持续不解的腹痛和黄疸。

生化指标检查结果显示血清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显著升高,而转氨酶AST和ALT也出现一定程度的升高。

根据这些结果,我们可以初步诊断该患者可能患有胆道梗阻。

针对这个实例,我们可以进一步进行分析和讨论。

首先,需要进行胆道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CT或MRI,以明确胆道梗阻的原因和程度。

其次,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影像学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或外科手术。

最后,对治疗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以调整治疗方案,达到最佳疗效。

III. 免疫学指标分析实例免疫学指标检查在临床医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辅助诊断和治疗许多免疫性疾病。

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精确性分析

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精确性分析

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精确性分析【摘要】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其可靠性与精确性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标本采集的影响、实验操作的标准化、设备的精准性、结果的解读以及常见误差源等方面,探讨了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精确性问题。

在标本采集过程中应注意准确采集、储存和运送;操作过程需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检验设备的精准性和结果解读的专业性也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的重要因素。

常见误差源如溶血、血样不稳定等也需要引起注意。

在总结了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精确性的关键因素,并展望了未来在提高检验质量和精准性方面的可能发展方向。

【关键词】血常规、临床检验、可靠性、精确性、标本采集、实验操作、设备精准性、结果解读、误差源、总结、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血液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液体之一,在临床医学中,血常规检验是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

血常规检验可以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各种指标,如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对于诊断疾病、监测治疗效果、评估疾病预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血常规检验方法也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完善,其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这些因素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就有可能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偏差,从而影响临床诊断和治疗。

了解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精确性分析,对临床医生和实验室人员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血常规检验的标本采集、实验操作、设备精准性、结果解读、常见误差源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评估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精确性。

在临床实践中,血常规是最常规的临床检验之一,可提供关于患者血液系统功能及一般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可能存在误差,从而影响临床诊断和治疗。

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精确性分析

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精确性分析

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精确性分析血常规临床检验是常见的一种基础性检查方法,通过分析血液成分的变化来评估人体健康状态。

它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对于评估机体的免疫状态、贫血、感染、出血等病情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精确性,我们需要进行分析。

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经验:血常规临床检验需要经验丰富的医技人员进行操作,包括样本采集、标本处理、分析仪器操作等。

如果操作不当或者技术水平不到位,可能会导致结果的误差。

2. 仪器设备的质量:血常规临床检验需要使用专业的分析仪器进行操作,质量好的仪器可以提供准确可靠的结果。

仪器设备的质量对于结果的可靠性具有重要作用。

3. 样本采集过程的规范性:样本的采集过程需要严格遵循规范操作,包括采样量、采样方式、保存条件等。

只有在样本采集过程规范的情况下,才能提供准确的结果。

1. 小样本效应:血常规临床检验通常采用小样本进行操作,这可能会导致结果的偏差。

为了提高结果的精确性,可以尽量增加样本量,避免小样本效应对结果产生影响。

2. 样本保存条件的控制:样本的保存条件对于结果的精确性有着重要影响。

如果样本保存条件不当,例如温度过高或者保存时间过长,会导致样本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结果的精确性。

3. 检验方法的选择:不同的血常规检验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在进行血常规临床检验时,需要选择适当的方法,并确保方法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精确性是基于严格规范操作的基础上得出的。

只有在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高、仪器设备质量好、样本采集过程规范、样本保存条件适当,并选择适当的检验方法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可靠且精确的结果。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在解读血常规检验结果时,还需要结合临床资料和患者病情,进行综合判断,以避免结果的误诊。

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精确性分析

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精确性分析

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精确性分析血常规是一项常用的临床检验,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液情况和健康状况。

它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血常规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血常规的可靠性指的是检验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一个可靠的血常规检验有较低的技术误差和重复性差异。

为了保证血常规结果的可靠性,需要严格遵守标本采集、保存和分析的规范操作流程。

检验仪器的校准和质量控制也是保证血常规结果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血常规的精确性指的是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

一个精确的血常规检验有较低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指的是检验方法本身的偏倚,可以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来评估和纠正。

随机误差指的是由个体差异、操作者差异和环境因素等引起的误差,可以通过增加样本量来减少。

要保证血常规结果的精确性,需要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和仪器。

不同的检验方法和仪器可能具有不同的准确度和精确度。

还需要进行质量控制和参比检验,以及定期进行仪器校准和维护。

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注意样本的处理和操作的一致性,避免人为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血常规的结果也受到患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服用某些药物、存在炎症和感染等情况都可能对血常规结果产生影响。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用药情况,并在结果解读时考虑潜在的干扰因素。

血常规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为了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需要遵守严格的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要求,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和仪器,并考虑患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只有在可靠和精确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决策。

血常规检查与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查与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查与临床意义血常规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通过对血液样本中各种指标的检测,可以了解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

血常规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这些指标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在诊断疾病、判断疾病进展和疗效评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血常规检查中的白细胞计数是评估人体免疫功能的指标之一。

白细胞数量的异常可以提示机体是否存在感染、炎症等情况。

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表示机体正在发生感染,而白细胞计数降低则可能暗示着免疫功能低下。

通过白细胞计数,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感染部位和炎症程度,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另一个重要的指标是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

红细胞计数反映了机体的供氧能力,而血红蛋白浓度则反映了血液中携氧能力的强弱。

这两个指标的异常往往与贫血相关。

贫血是指机体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促使医生进一步查找可能的病因,如缺铁性贫血、骨髓病等。

通过血常规检查中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可以提前发现贫血病症,及时给予干预治疗。

血小板计数是指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血小板是血液凝固的重要成分,与止血功能密切相关。

当血小板计数过低时,容易导致出血倾向,如皮肤出血、鼻出血等。

血小板计数过高则容易引起血栓形成,导致血液循环障碍。

因此,通过血小板计数的检查,可以对机体血液凝固功能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相关的疾病。

除了上述几个指标外,血常规检查还包括血沉、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等指标。

这些指标的异常往往与炎症、感染、免疫功能等密切相关。

在临床医学中,血常规检查是一项相对简单、经济、有效的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疾病的筛查、诊断和监测中。

总结起来,血常规检查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血液中各项指标的检测,可以为医生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帮助诊断疾病、判断疾病进展和疗效评估。

血常规检查对于提前发现疾病、监测治疗效果以及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血常规检验概述 • 血常规检验的仪器与技术 • 血常规检验的异常结果分析 • 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 • 血常规检验的局限性及发展前景 • 参考文献
01
血常规检验概述
血常规检验的定义与目的
定义
血常规检验是指对血液样本进行一系列的 实验室检查,以了解患者的血液成分、细 胞数量及形态等基本情况,为临床诊断和 治疗提供依据。
显微镜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
01
显微镜是血常规检验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能够观察细胞的形态 、结构、分布等情况。
02
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可以发现细胞大小、形态、染色质结构
等异常,为疾病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显微镜在血常规检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异常细
03
胞形态鉴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
网络化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未来的自动化血液分析 仪将能够实现网络化连接,实现远程监控、数据 共享等功能,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张丽, 王伟, 王慧. 血常规的临床检 验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3): 130-131.
[2] 徐建华, 黄宪章, 王欣欣. 血常规临 床检验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3): 132-133.
血常规检验的流程与注意事项
• 流程:患者准备→采集血液样本→分离血清或血浆→上机检测→数据分析与报告。 • 注意事项 • 患者准备:采血前应确保患者处于平静状态,避免剧烈运动或情绪波动。同时,告知患者采血前不宜进食
油腻食物,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 采集血液样本:采血时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如肘静脉或耳垂,并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采血量应根据检测

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精确性分析

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精确性分析

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精确性分析血常规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验项目,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

它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的测定。

血常规结果的可靠性与精确性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血常规结果的可靠性取决于采集血液样本的技术和仪器的质量。

护士或医生在采集血液样本时,需要掌握正确的技术操作方法,确保血液采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仪器的质量也是确保血常规结果可靠性的关键因素,需要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血常规结果的可靠性还与检验人员的经验和技术水平密切相关。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检验人员需要熟练掌握操作流程和技术要求,并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以便及时发现并纠正任何可能的误差。

只有经过专业培训和持续实践的检验人员,才能保证血常规结果的可靠性。

血常规结果的精确性取决于仪器的灵敏度和检测方法的准确性。

现代的血常规仪器通常具有高灵敏度和准确性,能够快速而准确地测定血液中各项指标的浓度。

检测方法的准确性也是确保血常规结果精确性的关键因素。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五分类法、傅立叶光散射法和电阻法等,这些方法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验证,已被证明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血常规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还与患者自身因素有关。

患者的饮食、药物使用、疾病状态等都可能对血常规结果产生影响。

在采集血液样本前,需要评估患者的相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纠正。

在解读血常规结果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血常规结果的可靠性与精确性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正确的技术操作、优质的仪器设备、专业经验的检验人员和准确的检测方法,才能保证血常规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效果。

检验科中的临床实践案例分析

检验科中的临床实践案例分析

检验科中的临床实践案例分析在检验科的临床实践中,案例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通过对真实的病例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加深对疾病的理解,提高临床诊断水平,为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提供指导。

本文将以几个典型的临床实践案例为例,介绍检验科中的临床实践案例分析过程。

第一章:血常规的检验解读在临床实践中,血常规是一项常用的检查项目,它可以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下面以一个实际的案例为例,来介绍血常规的检验解读。

案例描述:一位50岁男性病人因头晕、乏力等症状来到医院就诊。

医生为他进行了血常规检查,结果如下:血红蛋白(Hb):80 g/L红细胞计数(RBC):3.5 × 10^12/L白细胞计数(WBC):2.0 × 10^9/L血小板计数(PLT):100 × 10^9/L通过对该案例的血常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血红蛋白(Hb)偏低,说明病人患有贫血。

贫血的症状包括头晕、乏力等,与病人的主诉一致。

2. 红细胞计数(RBC)也偏低,与贫血的诊断相符。

红细胞的数量减少会导致贫血。

3. 白细胞计数(WBC)明显低于正常范围,说明病人的免疫功能低下。

这可能与某些疾病或药物的影响有关。

4. 血小板计数(PLT)也偏低,是一种血液凝聚功能障碍的表现。

病人可能存在出血倾向。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初步判断该病人患有一种溶血性贫血,并伴有免疫功能低下和血液凝聚功能障碍。

但具体的病因和治疗方案还需要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第二章:尿常规的检验解读尿常规是检验科中常用的一项检查,用于评估患者的肾功能和泌尿系统疾病。

下面以一个尿常规检验结果为例,介绍尿常规的检验解读过程。

案例描述:一名女性患者来医院就诊,主要症状为尿频、尿急和尿痛。

医生为她进行了尿常规检查,结果如下:尿液颜色:混浊尿液PH:6.0尿比重:1.025尿蛋白:阳性尿糖:阴性尿潜血:阴性根据以上尿常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尿液颜色混浊,提示尿中可能存在白细胞、细菌、上皮细胞等。

血常规检查报告分析

血常规检查报告分析

血常规检查报告分析血常规检查是一项常用的临床检查项目,通过血液中的各项指标来评估机体的健康状况。

下面将对血常规检查报告进行详细的分析。

1.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携带氧气。

正常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标准范围为130-175 g/L,女性为115-150 g/L。

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贫血或失血,高于正常范围可能与脱水或肺部疾病有关。

2.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是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的测量值。

正常成年男性的红细胞计数为4.3-5.9×1012/L,女性为3.5-5.0×1012/L。

高于正常范围可能与脾功能亢进或骨髓异常增生有关,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与贫血、出血或骨髓功能不全有关。

3.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测定结果。

正常范围为125-350×109/L。

高于正常范围可能与骨髓病变或感染有关,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与血液凝固异常或骨髓抑制有关。

4.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用于评估机体免疫功能和炎症程度。

正常成人的白细胞计数为4-10×109/L。

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感染、炎症或免疫系统异常,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与免疫功能低下或骨髓抑制有关。

5.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中性粒细胞是一种重要的白细胞亚群,负责抵御细菌和病毒感染。

正常范围为50-70%。

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细菌感染、炎症或应激反应,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与骨髓抑制或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6. 淋巴细胞百分比(LYM%):淋巴细胞是免疫功能的关键细胞,负责抗体产生和免疫调节。

正常范围为20-40%。

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病毒感染或免疫系统异常,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与免疫功能低下或骨髓抑制有关。

7. 血红蛋白分布宽度(RDW-CV):血红蛋白分布宽度反映红细胞体积的变异程度,是衡量贫血类型和程度的指标。

正常范围为11.6-14.6%。

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贫血类型复杂或骨髓功能异常。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血常规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验项目,通过对血液成分的检测和分析,可以提供重要的健康指标和疾病诊断依据。

本文将对血常规的各项指标进行详细解析,并分析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一、血常规的基本指标1.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色素,携带氧气并在体内释放氧气至组织。

血红蛋白浓度反映了贫血的程度,是判断贫血状况的重要指标。

2.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是携带氧气的主要细胞成分,红细胞计数反映了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对判断贫血、高原适应以及血液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3.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细胞成分,参与对抗病原体和维持身体免疫平衡。

白细胞计数能够反映机体的炎症和感染状况。

4.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血液凝结系统中的重要成分,参与止血和血管损伤修复过程。

血小板计数的异常与出血倾向和凝血功能紊乱相关。

二、血常规的细节指标1. 血细胞比容(HCT):血细胞比容也称红细胞压积,是红细胞占血液体积的百分比。

正常值范围可反映血液的稠厚程度,与贫血或血液浓缩等病理状态相关。

2.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体积是红细胞体积的平均值,反映了红细胞的大小。

MCV的异常变化可用于诊断不同类型的贫血。

3.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是红细胞平均含有血红蛋白的量。

MCH的异常变化可用于进一步了解贫血的原因。

4.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是红细胞体积单位内含有血红蛋白的浓度,可用于评估红细胞的染色质质量。

5.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反映了血小板的大小分布情况,异常变化可提示出血或凝血功能紊乱。

6. 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表示红细胞的体积分布程度,其变化可提示不同类型的贫血。

三、血常规在临床中的意义1. 诊断和监测贫血:通过血常规的指标,特别是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可以评估贫血的程度和类型,并监测治疗效果。

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精确性分析

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精确性分析

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精确性分析血常规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检测各种疾病。

它包括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血细胞形态学等指标。

在临床实践中,对血常规的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非常重要,因为它们直接影响到医生对患者健康状况的判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血常规的可靠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采样技术:血常规的结果受到采样技术的影响。

不正确的采样方法可能导致血液样本受到污染,或者无法准确地反映患者的血液状况。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确保正确的采样方法和样本质量非常重要。

2. 仪器精度:血常规检验通常使用自动化仪器进行分析。

这些仪器的精度直接影响到结果的可靠性。

检验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是保证血常规结果可靠性的关键。

3. 操作人员技能:血常规仪器的操作需要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进行。

他们需要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原理和技术要点,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对于血常规结果的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

1. 检验方法:血常规的检验方法有很多种,包括血涂片染色、自动化血球分析仪等。

不同的检验方法可能会对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需要选择最适合的检验方法来保证结果的精确性。

2. 参考范围:血常规的结果通常与正常参考范围进行对比来评估患者的血液状况。

不同实验室的参考范围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会导致结果的误判。

在进行血常规结果解读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实验室的参考范围来综合分析。

3. 干扰因素:血常规结果可能会受到一些干扰因素的影响,如运动、饮食、应激等。

在进行检验前,需要告知患者有关干扰因素的注意事项,以避免结果的误判。

血常规的可靠性和精确性是保证患者诊断和治疗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需要确保采样技术的准确性、使用精密的检验仪器、操作人员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同时选择适合的检验方法、综合考虑参考范围和干扰因素等因素,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常用临床检验结果分析

常用临床检验结果分析

常用临床检验结果分析临床检验是医学诊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患者的体液、组织和细胞进行检测,可以获取大量有关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的信息。

在临床实践中,常见的检验项目包括血常规、生化指标、免疫学指标等。

本文将就常见的临床检验结果进行分析。

一、血常规血常规是最常用的临床检验项目之一,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通过血常规检测,可以判断患者有无贫血、感染和出血等情况。

1. 血红蛋白:正常成年人的血红蛋白范围为120~160g/L。

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提示患者贫血。

贫血的原因可以是营养不良、失血、慢性疾病等。

2. 白细胞计数: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为4~10×10^9/L。

异常的白细胞计数可能暗示存在感染、炎症或白血病等疾病。

3. 血小板计数: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范围为100~300×10^9/L。

低于正常范围可能导致出血倾向,高于正常范围可能引起血栓形成。

二、生化指标生化指标是评估人体生物化学功能的重要指标,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等方面的检测。

通过生化指标的分析可以全面评估机体的代谢状态和内脏功能。

1. 肝功能指标:常见的肝功能指标有谷氨酰转肽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白蛋白等。

这些指标的异常可能反映患者有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

2. 肾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包括血尿素氮(BUN)、肌酐、尿酸等。

通过这些指标的异常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肾功能不全、尿酸盐沉积的病症等。

3. 血脂指标: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

异常的血脂水平可能与心血管疾病相关。

三、免疫学指标免疫学指标的检测可以帮助评估机体的免疫状态,包括免疫细胞计数、炎症指标、肿瘤标志物等。

这些指标对于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1. 免疫细胞计数:免疫细胞计数包括淋巴细胞计数、CD4+T细胞计数、CD8+T细胞计数等。

这些指标的变化与免疫功能的增强或抑制相关。

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精确性分析

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精确性分析

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精确性分析血常规是一项常规的临床检验,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液状态和诊断疾病。

它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

血常规检查结果可提供有关患者贫血、感染、炎症、出血和某些恶性肿瘤等方面的信息。

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指的是结果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即在相同条件下的连续检测结果是否一致。

检验方法、设备和操作人员的稳定性和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对结果的可靠性有重要影响。

在确保采样、标本处理和分析过程中的正确操作是确保血常规结果可靠性的重要步骤。

临床测试实验室应经过正规的认证,并定期接受质控和质量评估,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精确性是指与被测量指标的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

由于血常规结果的测量方法和设备的局限性,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

为了提高精确性,临床实验室使用校准标准物质进行校准,确保设备在正常工作范围内。

运用标准化操作程序,并定期进行质量控制,通过参比实验室对结果进行比对,以保持结果的精确性。

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提供了评估患者血液状况的关键指标。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根据血常规结果判断患者的贫血程度、感染程度、炎症程度和出血倾向等,从而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案。

准确和可靠的血常规结果对于制定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通过正确的操作、设备校准和质量控制,可以确保结果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并减小测量误差,提高结果的精确性。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理解血常规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可以更好地评估患者的血液状态,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精确性分析

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精确性分析
提高检验质量
通过对血常规临床检验过程中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进行探讨,提出改进措施,提 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血常规临床检验重要性
辅助诊断疾病
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可以为医生 提供关于患者疾病类型、病情严 重程度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医
生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监测治疗效果
通过对治疗过程中患者血常规指标 的变化进行监测,可以评估治疗效 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愈 率。
仪器性能
血常规检验所使用的仪器性能也会影响检验结果。如 仪器精度不够、出现故障等会导致检验结果偏差。
操作流程因素
采样不当
血常规检验的采样过程对检验结果有很大影响。如采血部 位不当、采血量不足等会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
01
标本处理
标本处理过程中如标本溶血、凝血等也 会影响检验结果。
02
03
检验操作
检验操作过程中如操作不规范、检验 时间过长等也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
外源性干扰因素
评估样本采集、处理、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可 能引入的干扰因素(如污染、溶血等)对检 验结果的影响,以确保检验前过程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
05
影响可靠性与精确性因素 探讨
患者因素
生理状态
患者的年龄、性别、生理状态等均可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例如,新生儿、儿童、孕妇等人群的血常规指标与成年人 存在差异。
病理状态
患者患有某种疾病时,血常规检验结果也会受到影响。如贫血、感染等疾病会导致红细胞、白细胞等指标发生变化。
药物干扰
患者服用某些药物时,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干扰。如服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会影响白细胞计数和 分类。
试剂与仪器因素
试剂质量
血常规检验所使用的试剂质量对检验结果有很大影响 。如试剂过期、污染等会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

常用临床检验结果分析

常用临床检验结果分析

常用临床检验结果分析临床检验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对患者的生理指标进行检测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临床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检验结果所蕴含的信息。

一、血常规检验结果分析血常规检验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检验项目之一,主要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通过血常规检验结果,可以了解患者的血液系统功能状况,以及是否存在一些常见的疾病或炎症反应。

1.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主要成分,其正常值范围因性别、年龄和地区而异。

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提示贫血,而高于正常范围可能与某些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相关。

2.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主要细胞成分。

红细胞计数的增高可能与脱水、肾脏疾病或其他疾病相关;而红细胞计数的降低可能是贫血的表现。

3.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参与抵御感染和炎症反应。

白细胞计数的增高可能是感染、炎症或白血病的表现;而降低可能与骨髓抑制、药物反应等因素相关。

4.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维持血管的正常状态。

血小板计数的增高可能与骨髓增生异常、炎症反应或脾功能亢进有关;而降低可能与骨髓抑制、自身免疫疾病等相关。

二、生化指标检验结果分析生化指标检验是对人体内各种代谢产物和功能物质进行检测的方法,通过生化指标的变化可以了解患者的代谢状态和器官功能。

1. 肝功能指标:肝功能检验项目包括血清谷草转氨酶(ALT)、血清谷丙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

ALT和AST增高可能是肝细胞损伤的表现,而TBil增高则可能与肝胆系统的疾病有关。

2. 肾功能指标:肾功能检验项目包括尿素氮(BUN)、肌酐(Cr)等。

BUN和Cr的升高可能与肾脏功能不全、急性肾损伤等相关。

3. 血脂指标:血脂检验项目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

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精确性分析

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精确性分析

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精确性分析血常规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常规检查方法,通过对血液成分的检测,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可以快速了解人体内部的基本状况。

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可靠性是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血常规检验是依靠现代化生物技术手段进行的,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由于实验设备、试剂的质量以及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也存在一定的误差。

在临床应用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精确性是指结果的重复性和可比性。

好的重复性意味着在同样条件下,进行多次检验可以得到相近的结果;而可比性则意味着在不同实验室之间进行的检验结果应该是相似的。

为了保证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精确性,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进行调控:1. 实验条件的标准化:包括试剂的选用、使用和保存方法、设备的校准等。

只有在标准化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才能保证结果的可比性。

2. 操作的规范化:操作人员需要接受系统的培训和考核,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只有规范的操作才能保证结果的重复性。

3. 质量控制的实施:建立合理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评估。

内部质量控制是在日常检验中随机加入质控品进行检验,以评估仪器和试剂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外部质量评估是参与外部组织或机构组织的对检验结果的评估和比对,以保证结果的可比性。

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是临床应用的基础。

只有通过合理的操作规范、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才能保证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可靠和精确,为医生提供准确的参考。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

方法选取在本院进行血常规临床检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120例,评价分析120例患者血常规检验结果,并对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结果标本采集、仪器、生理因素以及人为是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

结论血常规检查结果对于患者疾病诊断以及治疗相当重要,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应严格控制具体的检测过程,保证采集标本质量,严格控制采集剂量、采血时间,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因素而导致的误差。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方法;末梢采血;静脉采血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分析研究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0例患者,男60例,女60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50±5.3)岁。

1.2检验仪器
血常规三分类分析仪,与之配套的稀释液,溶血剂,全血质控物,一次性20μl采血吸管,血细胞分析专用的真空采血管。

1.3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例行血常规检验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分析检验结果,并概括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1.4检验方法
待受检者休息15min后,取肘部2ml静脉血存储于采血吸管中,颠倒几次均匀混合后,留作备用;采集末梢血时,应采用针刺左手无名指深约2~3mm,将20μl全血与0.5ml稀释液进行均匀混合,之后对吸管进行反复冲洗,均匀混合,分别采用血液分析仪的WD和PD膜进行分析,末梢血需放置3min后才可进行检测,所有的标本必须在2h内完成检测。

1.5检测标准
检测时,必须保证保仪器处于正常运转状态下,室内质控参数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检测标准,以白细胞、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为标准。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实施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对比两种采血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指标中的RBC、HCT、PLT、MCHC等与静脉血检测结果,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MCV值明显高于静脉血检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血常规临床检查,为之后的临床疾病诊断以及治疗提供可参考的科学依据。

分析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因素,分别为采集因素、仪器因素、生理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

比较静脉血以及末梢血检测结果,具体见表1。

表1比较末梢血以及静脉血检测结果
三、讨论
临床中血常规检验就是对血液中WBC、RBC及PCT等系统的量和质进行检测与分析。


个系统与血浆共同组成了血液,供应机体新陈代谢、功能调节以及平衡人体内外环境,同时
参与机体的代谢及每一项活动。

血液中的任何有形成分发生病理变化,均会直接影响全身的
组织器官,反之亦然。

血液中各项参数的测定值对人体健康状态的评估、排除免疫系统、血
液系统等疾病的诊断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各种疾病之间的鉴别诊断也有重要的临床
意义。

因而,血液学分析及其结果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医生了解诊断疾病。

血常规为最基本的血液检验方法,最常用的是末梢采血以及静脉采血方法,研究表明采
用静脉血常规检验结果的价值明显高于末梢血检测结果价值,因此临床进行检测时,可考虑
采用静脉血实施血常规检测,但在实际检测中,人们更易接受末梢检测方法。

相关研究表明,手指血检测的准确性以及可重复性不良,WBC有明显升高,而PLT则有明显下降,分析WBC 上升可能是因小动脉应激反应有关,且末梢血管管径狭窄,循环性不良,其局部温度较低。

且末梢采血多存在针刺深度不够情况,可能会导致PLT因受到挤压刺激而出现不可避免的损耗,因此结果准确性下降。

在临床进行具体的血常规检测时,常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作用下,导致结果的准确性不高。

首先,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仪器的正常运作是其可靠保证。

做好仪器的保养是相当
重要的,必须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并做好严格的防尘措施。

温度过高过低会造成仪管径发
生变化,湿度过大会导致机器生锈不能正常运作,灰尘颗粒会对红白细胞计数产生干扰,甚
至阻塞细胞计数管道。

因此要注意定期保养以及冲洗仪器,并采用专用的仪器清洗液,不能
采用次氯酸钠等进行冲洗,防止腐蚀机器内部。

其次,人为因素也会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
着较大的影响。

在检测操作中,若静脉取血过量,吸量不准确,会导致标本受压出现标本溶血。

最后,采集血液部位对检测结果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因末梢血液循环通畅性不良,容易
导致部分血液出现沉淀,且局部末梢血温度偏低,血管管径偏狭窄,也会对其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采用静脉血采样可有效防止交叉感染发生,防止末梢毛细血管采血过程中形成微血
块导致血细胞堵塞。

静脉采血是采用规范的真空管盛装,而末梢采血则会受到人为因素影响。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为了保证血常规检查的准确性,提高临床诊断以及治疗的准确性,
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对于保证患者身体健康相当重要。

因此,应采取以下措施:①
严格规范血液采集,在具体的血液采集时,应保证采集血液的均匀度,选择合理的方法,并
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

采血时,要防止出现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液成分分析不纯正,有必要
进行多次检测,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②规范血液分析仪的操作规范,按照国际血液学标准测
试仪器,了解具体的仪器工作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保养维修等。

同时有必要再次对检验结果进行复查以及分析。

综上所述,血常规检查结果对于患者疾病诊断以及治疗相当重要,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
准确性,应严格控制具体的检测过程,保证采集标本质量,严格控制采集剂量、采血时间,
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因素而导致的误差,对检测结果进行综合性检测,对于提高检验结果的准
确性相当重要,为之后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参考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刘保廷.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12:149-150.
[2]于广亚.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相关因素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14:8-9.
[3]张宇.血常规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2,17:390-391.
[4]马慧,蔡映云.血常规检查的临床思维[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02:272-2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